橡树之谜
①一个严寒的冬季,我和几个从没见过寒带原始森林风光的年轻人,到原始森林去探险观光。为了躲避一头因受惊扰而暴怒的黑熊,我们在惊恐中拼命地奔跑。等我喘着粗气停下来的时候,发觉自己掉了队,已是孤身一人。我在莽苍阴森、遮天蔽日的林海深处,迷失了方向,在森林中兜转。
②两天后,我拖着沉重的双腿,走出了林海,走进了一片低矮的橡树林。我只觉得眼前突然一亮:我终于见到了完整的太阳!
③见到了完整的太阳,见到了橡树,我的心中就燃起了生命的希望。我知道,橡树的果实——橡子,是可以食用的。小时候,我曾吃过橡子面制作的食品,不仅耐饥饿,口感也不错。我急不可耐地寻找橡子,可树上的橡子都被鸟儿和松鼠吃掉了,只留下空空的壳。我趴在地上,扒开积雪,挖地三尺,还是一无所获。
④我绝望地靠在一棵枯死的橡树上。凛冽的寒风一阵紧一阵,吹得饥肠辘辘、灰心丧气的我一阵紧一阵地颤抖。我觉得自己变成了一副空荡荡的躯壳。
⑤对生命的渴望使我作出最后的努力。我使尽最后的力气,用匕首刮剥枯死的橡树皮,想用它们燃起一堆篝火驱散寒冷。就在这时,奇迹发生了:被刮去树皮的树干上有许多小洞,每个小洞都镶嵌着一粒橡子——饱满成熟的橡子,珍珠般闪亮的橡子!
⑥这真是大自然的恩赐啊,幸运之神又一次眷顾了我。我噙着泪,疯狂地用匕首挖着小洞里的橡子。那树干,缀着一个个小洞,每个小洞,不大不小,不深不浅,刚好镶进一粒橡子,——简直就是一件完美的艺术品!
⑦篝火在欢快地跳跃着,映红了洁白的雪地,橡树林显得分外绚丽。我用烤熟的橡子驱散了绝望,恢复了体力,靠北斗星认准了方向,最后回到了驻地。
⑧同伴们听了我的奇特经历万分惊讶,我的内心深处也沉淀着一个难解的谜。
⑨前不久,遇到一位研究寒带原始森林的专家,他说:“拯救了你生命的不是什么神灵,而是森林中常见的啄木鸟。啄木鸟同许多在寒带森林定居的动物一样,每年秋季都要为自己贮存食物过冬。为了不使贮存的食物被其他动物盗走,它想方设法巧妙地在树上啄洞,把食物贮存在其中。”我惊呆了,好半天默然无语——当年拯救我生命的,竟然是啄木鸟!
⑩专家还告诉我:“啄木鸟贮存食物只选枯死了的树,它们甚至比人类更懂得保护养育了它们的大森林。”
⑪啊,我的橡树,我的啄木鸟,你们现在还好吗?
(选文有改动)
1.为什么说“见到了完整的太阳,见到了橡树,我的心中就燃起了生命的希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为什么“我觉得自己变成了一副空荡荡的躯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第⑥段画线句表现了“我”怎样的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难解的谜”是什么?其谜底又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中“我”的经历和啄木鸟的做法,分别给了你怎样的人生启示?(各答出一点即可)
(1)“我的经历”给你的人生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啄木鸟的做法”给你的人生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见到了完整的太阳,意味着我走出了林海,视野更加开阔,我更容易辨明方向,找到归途;见到了橡树,我知道橡子可以食用充饥,我就能恢复体力,保住性命,所以我心中就燃起了生命的希望。
2.我饥肠辘辘,肠胃空空;我丧失希望(失去了精神支撑),内心空空,所以觉得自己变成了一副空荡荡的躯壳。
3.极度喜悦、深深感激、十分急切。
4.“难解的谜”是为什么在枯死的橡树干上有许多小洞,而且每个小洞里都镶嵌着一粒橡子。
5.(1)示例一:人陷入困境(绝境)时,不能轻易失去希望,放弃努力。
示例二:丰富的人生经验(知识)有时可以帮助你摆脱困境。
(2)示例一:人类应该像啄木鸟一样注重保护自己赖以生存的家园。
示例二:凡事要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以防后患
我们还可以根据云上的光彩现象,推测天气的情况。在太阳和月亮的周围,有时会出现一种美丽的七彩光圈,里层是红色的,外层是紫色的。这种光圈叫做晕。日晕和月晕常常产生在卷层云上,卷层云后面的大片高层云和雨层云,是大风雨的征兆。所以有“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的说法。说明出现卷层云,并且伴有晕,天气就会变坏。另有一种比晕小的彩色光环,叫做“华”。颜色的排列是里紫外红,跟晕刚好相反。日华和月华大多产生在高积云的边缘部分。华环由小变大,天气趋向晴好。华环由大变小,天气可能转为阴雨。夏天,雨过天晴,太阳对面的云幕上,常会挂上一条彩色的圆弧,这就是虹。人们常说:“东虹轰隆西虹雨。”意思是说,虹在东方,就有雷无雨;虹在西方,将有大雨。还有一种云彩常出现在清晨或傍晚。太阳照到天空,使云层变成红色,这种云彩叫做霞。朝霞在西,表明阴雨天气在向我们进袭;晚霞在东,表示最近几天里天气晴朗。所以有“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的谚语。
1.下面关于这段文字说明的主要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介绍云上的光彩。
B.根据云上的光彩,推测天气的情况。
C.介绍晕、华、虹、霞的特征。
D.说明谚语有识天气的作用。
2.下面关于这段文字运用的最主要的说明方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列数字 B.打比方 C.举例子 D.下定义
3.下面关于这段文字的内容或写法,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段分别介绍了四种云上的光彩产生、分布情况,色彩和天气征兆。
B.月晕常出现在卷层云上,月华大多出现在高积云的边缘。
C.晕、华、虹、霞这四种云上的光彩,其形状都是弧形。
D.文中引用谚语,增强了文章的说服力和趣味性。
4.“朝霞不出门,晚霞行千里”是天气谚语,你还知道哪些有关天气的谚语?请写出两条。
1.B
2.D
3.C
4.示例:鱼鳞天,不雨也风颠。清早宝塔天,下午雨倾盆。
听天气预报别只注意温度
关心天气变化的人每天都收听天气预报,_______不少人往往习惯只以气温的高低作为判断环境冷热的惟一指标,这是片面的。
气温适中时,空气中的相对湿度对人体冷热感觉的影响较小。所谓气温适中,是指使人既不觉得热,又不感到不冷,这个温度叫做“不感温”。人们对环境的“不感温”是不同的,如人体对空气不感温为24℃,对水的不感温为34℃,这就是说在24℃的空气和34℃的水中,人们会觉得不冷不热,十分舒适。因为人正常体温为37℃,在空气中,24℃的空气会带走人体一部分热量,而体内产生的热量则 会弥补空气带走的那部分热量,使得人体向外散失的热量与体内产生的热量正好相等,人体保持了相当的热平衡,使人们感觉良好。当环境温度低于或高于“不感温”时,人们就会有明显的冷感或热感。这时, 相对湿度便会对人体冷热感起很大的作用。比如,当气温25℃、相对湿度30%时,人体没有什么冷热的感觉(即舒适);同一气温,若相对湿度增大到95%时,人体就感觉闷热了……
人体的冷热感与风力也有重要的关系。冬季当你静止或徒步行走时,本来穿着衣服感觉冷暖刚好适宜;如果坐上奔驰的卡车或窗户大开的汽车、电车,立刻就会觉得风声大作,周身寒冷。这是因为风能把人体周围的空气保温层吹散,把热量带走的缘故。一般风力越大,人体散失的热量越快、越多。从实验中,大致可以计算出这样的结果:当气温在0℃以上时,风力每增加2级,人的寒冷感觉会下降3℃~5℃;气温在0℃以下,风力每增加2级,人的寒冷感觉会下降6℃~8℃
1.第一段空缺处应填的关联词语是________ ___。
2.本文通过指出“人们一贯以气温的高低来作判断环境冷热的惟一指标”这一说法的片面性,说出人体的冷热感与什么因素有关系?
3.写出在24℃空气中,人们会感到不冷不热,十分舒适的原因。
4.第二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意在说明什么?
5.写出本文运用下定义说明方法的一句话。
6.“一般风力越大,人体散失的热量越快、越多”中“一般”一词可不可以去掉?为什么?
1. 但是
2. 空气中的相对湿度 风力
3. 如人体对空气不感温为24℃
4. 作比较、列数据、举例子 当环境温度低于或高于不感温度时,人们就会有明显的冷感或热感。这时,相对湿度便会对人体冷热感起很大的作用
5. 所谓气温适中,是指人既不觉得热,又不感到冷,这个温度叫做“不感温”。
6. 不可以。因为“一般”表示经常情况下,不含特殊情况。去掉后,表达就不准确了。
变 脸
水上漂 啊!(恍然大悟,重新审视假小子,气得双手颤抖)格老子的眼睛瞎了!
酒碗粉碎,灯火熄灭。暗中,远处吼起无词的川江号子……
复明,满天阴霾,满江愁浪,水上漂手腕伤口已草草包扎,闷坐岸边,狠抽旱烟。狗娃在一旁愧疚而紧张地等待老头取舍。
狗 娃 爷爷……
水上漂 (苦笑)谁是你的爷爷?格老子一场空欢喜!(斥责)你小小年纪就充当假货,串通人贩子,骗了我老江湖。
狗 娃 (继续分辩)我不是骗子。我被卖过七次了,都嫌我是女的,都把我当牲口卖……我怕说出来,你也把我卖了。
水上漂 我不会卖你,可也不会留你。男娃子是个宝,女娃子是根草,格老子要宝不要草。这是盘缠,这是干粮,送给你,自谋生路去吧。
1.文中表现方言特色的词语是:
2.选文开头加着重号的句子表现了水上漂什么心情?
3.文中加横线的句子属于戏剧中的什么?在戏剧中起到什么作用?
4.水上漂的唱词说“你小小年纪就充当假货”,这里的“假货”是什么意思?
5.文中狗娃的唱词“我被卖了七次”说明了什么?
6.从此节中你可以看出水上漂是个怎样的人?
1.格老子
2.震惊、愤怒
3场景交代,起到了烘托水上漂痛苦心情的作用
4.指狗娃女扮男装
5.命运的悲惨
6.既有情有义又是个重男轻女的人
白毛女(选段)
穆:(唱)讨租讨租,要账要账,我有四件宝贝身边藏:一支香来一支枪,一个拐子一个筐,见了东家就烧香,见了佃户就放枪,能拐就拐,能诓就诓。(白)今儿晚上,我们少东家叫我到佃户杨白劳家里去给他半一件事,一件心事,一件不叫人知道的事。少东家给我定下一计,叫杨白劳到我们少东家家里谈谈。(到门边打门)老杨,开门!
杨:谁啊?
穆:我,穆仁智
众:啊?(大惊,王大婶和喜儿急把面盆等物藏起)
穆:老杨,快开门啊!
杨无法,只得开门。
穆进来,众哑然。
1.“四件宝贝”具体指的实物是什么?
2.后四句唱词是对前面的四件宝贝的具体解释,那实际指的是什么?
3.根据穆仁智的唱词,我们可以看出他是一个什么身份的人物。
4从众人一声“啊”中,我们可以读出其中的什么含义呢?
5.选文加横线的句子说明了什么?
6.从整个选文中我们读出了什么?
1.香、枪、拐子、筐
2.指的是穆讨好东家,坑害佃户
3.讨账的或者说是地主的管账先生
4大有大祸临头之感
5.说明杨的胆小,懦弱,无奈
6.过去穷人生活的艰难,富人的狡诈、狠毒与贪婪
骇世亲情
吴 天
一天半夜,一场特大的泥石流吞没了熟睡的小山村。天亮时分,救援人员赶到,小山村已被夷为平地,全村无一人幸免于难。突然,有人惊叫:“下面有声音!”大伙儿跑来一看,一间埋在泥石流下的小木屋,仅剩一角屋顶。
救援人员刨开泥土,掀开屋顶,只见屋里全被泥沙填满,只有房梁下还有小小的一点空间,一个赤裸裸的小女孩儿一动不动地蜷缩着,看样子还不到两岁。救援人员赶紧将她抱出来,她却死活不肯离开,指着小屋哭出了声:“妈——”顺着小女孩手指的方向看去,在她蜷缩过的泥沙处,隐隐约约露出一双泥手,10个手指。有人惊叫:“下面还有人!”顿时,救援人员以那双手为中心,沿着四周小心翼翼地往外刨。不一会儿,眼前出现了一幅惊心动魄的画面:一个半身赤裸的女人,个子很矮,身呈站立姿势,双臂高高举过头顶,像一尊举重运动员的雕塑。
这女人竟是一个盲人!她被挖出来时已经僵硬了。小女孩儿仍不肯走,指着刨出的泥坑,又哭喊出一声:“爹——”天哪,难道下面还有人?大伙儿立刻继续往下刨,就在女人脚下,又刨出一个半身赤裸的男人,他昂然屹立,身子直挺,双肩高高耸起……这男人也是一个盲人……
原来,矮女人正是站在男人的双肩上,双手高高举着小孩……
(选自《视野》)
1.假如你是救援人员,当看到“一幅惊心动魄的画面”时,你的神情、动作或心理活动会是怎样的?
2.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章结尾的含义和作用。
3.自由评析文章中的人物形象。
4.简要谈谈读完这篇文章后的体会。
1.如:我和大家都停住了手,呆呆地看着、看着……
每人眼里都情不自禁地涌出了两行热泪;“真伟大”我对自己说;“挖!”一时间铁锹飞舞,手脚并用,但大家都非常的小心翼翼……
2.结尾用细节加省略的方式将文章表现人性美与骇世亲情的主旨展现出来,收到了余音绕梁的效果
3.文章中的“妈妈”和“爹”虽然都是盲人,但他们的那种在生死关头体现出来的崇高的“母
爱”和“父爱”,是健全的人很难达到的,是具有伟大的人爱之美的人上之人
4.爱心无价,爱心无敌,爱是一种智能与勇敢……
威尼斯商人
鲍 西 娅 那商人身上的一磅肉是你的;法庭判给你,法律许可你。
夏 洛 克 公平正直的法官!
鲍 西 娅 你必须从他的胸前割下这磅肉来;法律许可你,法庭判给你。
夏 洛 克 博学多才的法官!判得好!来,预备!
鲍 西 娅 且慢,还有别的话哩。这约上并没有允许你取他的一滴血,只是写明着“一磅肉”;所以你可以照约拿一磅肉去,可是在割肉的时候,要是流下一滴基督徒的血,你的土地财产,按照威尼斯的法律,就要全部充公。
葛莱西安诺 啊,公平正直的法官!听着,犹太人;啊,博学多才的法官!
夏 洛 克 法律上是这样说的吗?
鲍 西 娅 你自己可以去查明白。既然你要求公道,我就给你公道,而且比你所要求的更地道。
葛莱西安诺 啊,博学多才的法官!听着,犹太人;好一个博学多才的法官!
夏 洛 克 那么我愿意接受还款;照约上的数目三倍还我,放了那基督徒。
巴 萨 尼奥 钱在这儿。
鲍 西 娅 别忙!这犹太人必须得到绝对的公道。别忙!他除了照约处罚以外,不能接受其他的赔偿。
葛莱西安诺 啊,犹太人!一个公平正直的法官,一个博学多才的法官!
鲍 西 娅 所以你准备着动手割肉吧。不准流一滴血,也不准割得超过或是不足一磅的重量;要是你割下来的肉,比一磅略微轻一点或是重一点,即使相差只有一丝一毫,或者仅仅一根汗毛之微,就要把你抵命,你的财产全部充公。
夏 洛 克 不,把我的生命连着财产一起拿去吧,我不要你们的宽恕。你们拿掉了支撑房子的柱子,就是拆了我的房子;你们夺去了我的养家活命的根本,就是活活要了我的命。
1安东尼奥的命运出现转机的句子是:
2.根据鲍西娅的语言分析她的性格特点。
3.分析画横线的文字,表现了人物怎样的性格特点?
4用一句话概括这段文字的大意。
1.且慢,还有别的话哩
2少年老成、自信、有才智、有魄力
3.表现出夏洛克的吝啬,嗜钱如命,不可救药
4.鲍西娅铁面无私、公正判决,使安东尼奥绝处逢生,夏洛克弄巧成拙,一败涂地
阅读下文,回答下列问题。
迷 路
刘国芳
我小时候迷过一次路。
那天我一个人在外面玩。我走了很远,来到了一条河堤上。但再远,我也认识回家的路,因为这地方我来过,大人带我来过几次,我知道回家的路:沿堤往回走,过一座桥后往左拐,就能走到我住的新大街。
这样熟的地方我当然不担心迷路。
在河堤上我没再走,就在河堤上玩。差不多是夏天了,美丽的蝴蝶从很远的地方飞来又飞往很美的地方,也有的蝴蝶不再飞往远处了,停下来。蝴蝶停下来的地方更美——那是美丽的花丛。与蝴蝶一起飞来的还有蜻蜓,它们飞在很高的天空,把天空装点得多姿多彩。这是一个很美的夏天,花红草绿,蝴蝶起舞,蜻蜓翩跹。
一个老人,在我玩着时走了来。近了,老人说:“你知道新大街怎么走吗?”
我看着老人,点点头,说:“知道,往这边走,过了一座桥后往……”我应该告诉老人往左拐,但话要说出口时,我忽然想骗骗老人——我小时候是个很调皮的孩子,往人家水缸里撒过尿,塞过人家的烟囱——这次,我骗起老人来,说:“过了一座桥后往右拐。”老人丝毫没有怀疑,老人谢过我,蹒跚着走去。
我在老人走远后笑起来,老人按我指点的方向走,一定会迷路。我在堤上玩了一阵,也要回家了。回家的路我认得:沿堤往回走,过一座桥后往左拐,就能回到家里。 我按上面的想法往回走。
很快我走到桥边了,又很快,我过了桥。桥那边两条路,往左拐就是回家的路,很快,我走上了这条路。但在这条路上走一阵,我居然看见了老人,她慢慢吞吞地走在我的前面。见到老人,我立刻明白我走错了,我告诉过老人让她过了桥往右拐,这是骗她的,现在,我看见了老人,说明我跟老人走在同一个方向。
我不能跟着老人走。我转身往回走,走回到桥边时,我拐进了另一条路。
但在这条路上走了很久很久,我也没走到我住的新大街,而且越走越陌生,我不知道我走到哪里了,也不知道新大街在哪里。
我迷路了。
我后来嘤嘤地哭起来,我要回家,但不知道家在哪里。一个大人,过来问我哭什么,我告诉大人,我迷路了。大人让我别哭,然后慢慢诱导我,问我住在哪里。我还记得我住在新大街,我告诉了大人。大人听了,笑起来,大人说你走反了方向。说着大人牵着我,带我回家。
我回到家后又看见那个老人了,妈妈说那是我外婆。外婆也认出了我,她说你指给我的路是错的,你不认识路,你怎么能不迷路呢?我说外婆你怎么知道我指错了路。外婆说我过了桥又问了别人,人家告诉我往左边走。
我明白我为什么会迷路了。
1.读完小说,请补充完整情节的概括,每项不超过10字。
开端:“我”在河堤上玩。
发展: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高潮: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局:外婆说明原因,“我”明白自己为什么迷路。
2文题“迷路”言简意深,一语双关,请你把它的两层意思告诉大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小说通过“我”小时候的一个小故事,以小见大,揭示了出于自私和玩弄等不够阳光、健康的欲念害人,最终也会害己的道理。
B.本文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如开头写“我”坚信自己认识回家的路,与后来“我”却迷了路形成对比等,使原本简单的故事情节显得起伏跌宕。
C.文中画线句子中“笑”,反映了“我”自私自利、品质败坏。
D.小说以第一人称的手法来叙述,语言朴实无华,不事雕琢,读来真实可信,亲切自然。
4.读完全文,你肯定发现了生活中也有类似文中的故事,也有很多“迷路”的人和事,请联系社会现实或自身生活经历举一例说明,并谈谈你从文中得到的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老人问路,“我”故意指错路。“我”迷了路,被人送回家。(通读全文,文章“一个老人……蹒跚着走去”,写老人问路,“我”故意指错路,为情节的发展阶段。而“我后来嘤嘤地哭起来……”一段,则写“我”迷路后,被人送回家,为情节的高潮阶段。)
2.一是“我”想让别人迷路,结果是“我”自己迷失了回家的路;二是“我”迷失了善良本性之路。
3.C
4.第一问可从人与自然的角度作答——人类出于对财富的追求,乱砍滥伐,竭泽而渔,肆意掠取地球资源,导致陷入环境气候危机。如罗布泊的消逝,青海湖的湖面下降,月牙泉的濒临干涸;又如雾霾天气的频现:这些都是人类由于自私自利,破坏了环境,最终自食恶果。也可以从社会层面作答——古往今来,为官做宰,如若只为了名与利而泯灭良知、不顾黎民百姓的利益,虽有一时之风光,到底还是会身败名裂,为人不齿。还可以谈谈身边的事例,只要是与“出于自私、玩弄等不够阳光、健康的欲念,而以害人始,以害己终”相符的各种现象皆可。第二问只要是谈到了“为人处世保持善良之心”即可给分
阅读下面的节选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有一件小事,我不知道还值不值得提它,但回想起来,在那时却占据过我的心灵。我父亲那时候在军阀__里。好几年没有回来,我跟母亲非常 ① 他,不知道他的死活。[A]我的母亲常常站在一张褪了色的神像面前焚起香来,把两个有象征记号的字条卷埋在香炉里,然后磕了头,抽出一个来卜问吉凶。[B]可是在孩子群中,我的那些小“反对派”们,常常在我的耳边猛喊:“哎哟哟,你爹回不来了哟,他吃了炮子儿啰!”[C]那时的我,真好像死了父亲似的那么悲伤。[D]这时候蔡老师 ② 了我,批评了我的“反对派”们,还写了一封信劝慰我,说我是“心清如水的学生”。一个老师排除孩子世界里的一件小小的纠纷,是多么平常;可是回想起来,那时候我却觉得是给了我莫大的 ③ !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
1在文中画线处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A.①牵挂 ②增援 ③支援
B.①担心 ②支援 ③援助
C.①牵挂 ②援助 ③支持
D.①想念 ②援助 ③支援
2“我虽不像母亲那样,也略略懂了些事。”这一句应该放在文中A.、B.、C.、D.这4处中的 处。
3关于这段文字的最后一句,有以下几种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度赞美蔡老师,表现出儿童自然而纯真的感情。
B.运用了排比的手法,是短语的排比。
C.句中“慈爱”“公平”“伟大”这3个词语可以调换位置。
D.“慈爱”“公平”“伟大”都是形容词,而且都是褒义词。
1.C
2.B
3C
吃猫的老鼠
《动物晚报》上登载了一条新闻,标题是《吃猫的老鼠》,一下子轰动了鼠界,乐得老鼠们手 足 。
老鼠怎么会不高兴呢?夜间偷粮、窃油……最大的对头就是老猫。老猫独具夜光眼,四脚长有肉垫,奔跑无声,动作迅速,而且专捕鼠类。老鼠和猫真是不共戴天。现在听说有老鼠能吃老猫,看来猫逮鼠的历史眼望可改写了。于是鼠界派出了一个五鼠代表团,由硕鼠为团长,赴吃猫老鼠的家乡——非洲学习考察。
老鼠取经,不远万里, 山 水,终于到达了非洲。
非洲的人特别,黑如紫檀木,又似煤块。非洲的鼠,也与众不同,个子倒不相上下,可嘴上有层硬壳,而且长得坚硬,可称为“铁嘴老鼠”。
铁嘴老鼠得到消息,有同类自远方来访问,受宠若惊,急忙出门迎接。接进洞中,寒暄几句,代表团团长硕鼠已迫不及待,直截了当地问道:
“听说你们能吃老猫,不知是否当真?”
铁嘴老鼠点点头道:“此话不假。”
“果真如此,不虚此行。”硕鼠心里这样想,脸露喜色。
代表团鼠成员个个心里一乐。
“你们真行!”一位鼠代表由衷夸奖起来。
“不过,你们如何制服老猫倒要请教请教。”硕鼠接着问道。
“这方便。”铁嘴老鼠如此这般说来,话很简单,说来轻巧。
代表们一听有些怀疑。
耳听为虚,眼见为实。
夜晚,五鼠代表瞪眼旁观,眼看铁嘴老鼠出洞。
一只老猫走过来了。
铁嘴老鼠毫不畏惧,迎上前去,走近老猫身旁,不等老猫张口,就散发出一般浓烈的臭气。这臭气宛如__,又似毒气弹,老猫嗅到臭味,顿时发抖,瘫软,动弹不得。铁嘴老鼠不失时机,纵身一跃,用尖利的牙齿咬断了老猫的喉管,然后拼命吮吸,吸尽猫血,再将死猫拖进洞里,让大家吞食。
鼠代表,平生第一次尝到了猫肉,着实解十艮。
鼠能吃猫,它们深信不疑了。如何制服老猫,看来的确方便,鼠代表们心 神 ;就是靠那股臭气,这又有什么难呢?只要憋足一股劲。它们以为取得了真经,便兴冲冲告辞,踏上归途。
回来一汇报,老鼠们齐声欢呼。
硕鼠迫不及待,决定当夜出洞试它一试,叫大家看看奇迹。
硕鼠堂而皇之地出洞。
一只老猫走过来了。
“今晚要叫你尝尝我的厉害。”硕鼠心里说。
它毫不畏惧地迎上前去,临近老猫,憋足劲,放了一个臭屁。
老猫既不抖,又不瘫。
“怎么搞的?”硕鼠慌了。正想转身逃跑,哪里还来得及,老猫一张嘴,一口就咬住了硕鼠的脖子。
观望的老鼠,逃的逃,溜的溜,心想:有什么屁用!还不是猫吃老鼠。
是的,屁有什么用。硕鼠闻味臆断,以为得了真经,结局只能是悲剧。唉,老鼠怎么能知道世上事物的特殊性呢?
1.在文中画横线成语的空白处填写上恰当的汉字。
2.文中加点词“奇迹”指的是什么?
3.指出文中画波浪线的语句在表达内容、结构方面的作用及其语言特色。
①在内容表达方面的作用:
②在结构方面的作用:
③所体现出的语言特色:
4.硕鼠等辈从非洲取回“真经”后的结局是怎样的?为什么会是这样的结局?
5. 用自己的话概括出这篇童话故事的中心。
1.略
2.硕鼠心目中的“老鼠能吃掉猫”的“真经”。
3.①照应上文老鼠从非洲取回的所谓“真经”。②承上(上段中老鼠的内心活动)启下。③生动、形象、幽默。
4.硕鼠被猫咬死,观望的老鼠逃的逃,溜的溜。造成这样结局的原因是硕鼠等辈不懂得世界上的事物具有特殊性。它们不是非洲那样的“铁嘴老鼠”,不能放出非洲鼠所能够放出的可把猫熏昏的“浓烈的臭气”,却一味照搬非洲老鼠的经验,其结果自然只能是悲剧下场。(意近即可)
5世间的事物具有特殊性,不结合自身实际,盲目照搬他人做法,必然失败。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