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点降生

(1)我的家乡有一种 说法,凡是子夜零点降生的女孩都是十分幸运的,将来一定会出人头地,业有所成;村里就有一个零点出生的女孩,她家境优裕,工作顺利,婚恋幸福,是全村女孩子羡慕的对象,是大家心目中零点降生幸运儿的有力例证。

(2)我的客观条件和主观条件都不怎么好,所以我从懂事起对自己就没有信心。村里那个幸福女孩更让我相信:生死由命,成败在天。上天既然已经安排好你的命运,你再努力也没有用。我变得对 一切都无所谓,在惰性的驱使下,整日无所事事,随波逐流。任凭母亲怎么劝说也不回头。一次,母亲被我气急了,忍不住狠狠责骂了我一顿。我居然满不讲理地顶撞她:“你怎么不把我生到零点?那样我就有福气了,还用你操这么多心!

(3)母亲怔住了。

(4)晚上睡觉的时候,母亲坐到我的床边,温柔地掖着我的被角,轻轻地告诉我:“妞妞,其实你也是零点生的。这些年妈一直没有说出来是,是因为你的心太浮,怕别人的好话捧坏了你。不过,你要知道,即使你是零点出生的,也并不是生下来什么都有的。天上掉不下白面馍。咱村的那个女孩要是不学好,现在也不会是这样子。你要是不努力,将来照样没出息。”

(5)我哭了。我开始后悔自己以前的自暴自弃。那一夜,我没有睡。我在心里暗暗发誓:今后决不吝惜自己的心血与汗水,决不辜负自己零点降生的这份幸运。

( 6 ) 8年以后,我考上了大学。我是村里第一个正式大学生——一这时我已经完全相信自己是命运的宠儿了。临走的那一天,恰好是我的20岁生日,母亲给我做了一顿丰盛的午餐,郑重地告诉我:“妞妞,其实你不是零点生的。”

(7)我吃惊地看着她,好一会儿才明白她在说什么。我早已不在乎零点不零点的事了,可她却还一直放在心上——也许只有母亲才会把这样的事情放在心上。

(8)“我不过是为了给你鼓鼓劲儿才那样说的。”母亲解释的神态像一个犯了错误 的小孩子,愧疚而不安。我的眼前忽然浮现出8年前的那个夜晚,耳边也一字字地响起了母亲当初的话语。我忍不住泪如泉涌。其实愧疚不安的应当是我,不是吗?

(9)从那一刻起,我彻底觉悟了:如果一个人只听从上天的安排而忽略了自己的力量,是多么愚蠢啊!无论什么时候,一个人 都没有理由听天由命。其实每个人的生命中都潜藏着许多好机会,但你只能靠自己的双手去挖掘。天会刮风天会下雨但是永远也不会掉下白面馍,你只能用自己的双手,为自己开掘出一眼源源不绝的幸运之泉。

1、从文中看,“母亲”有哪两个方面的特点?

2、作者写作本文的用意是什么?请根据原文词句作答。(30字以内)

3、为什么说愧疚不安的应该是我?

4、母亲怔住了为什么怔住了?

5、有人说,上帝如果给你关上了一扇门,那他一定会在另一个地方为你打开一扇窗。对这句话你是怎样理解的?结合本文谈谈你的感受。

现代文阅读

1 .①关爱子女;②善于引导、教育子女。

 2、不能听天由命,要用自己的双手开掘出幸运之泉。

3、自己不努力,整天无所事事,却还要埋怨母亲,埋怨命运,让母亲承受这么大的精神压力。

4、母亲对我的种种表现感到吃惊,感到迷惑不解。

5、略

一个走运的人

秦文君

在我家附近的一个路口,有一株高大茂密的香樟树,粗大苍劲的树干,四面伸长的枝叶,昭示这是一株历经沧桑的百年古树,香樟树的清幽常引人驻足。

香樟树下卧着一个小小的杂货铺。小商铺出售一些糖果、烟草之类的小东西,那些瓶瓶罐罐上没有一点积尘。

女店主是一个端庄美丽的女子,她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真走运啊!”

女店主总是端坐在那里,含笑着招呼客人。闲下来时,她就低下头用丝线编织些小饰物,诸如手链啦、发带啦,随后就挂在店里,有谁喜欢就买走。

最初,我到她的店里,就被她编的一个精巧的笔袋所吸引,淡绿色的,像很娇嫩的草。

“这笔袋就像春的颜色。”我说,“特别美。”

“我真走运,”她的眼里漾起了春光,“遇到了一个知道我心思的人。”

她见我喜欢,随即从桌子下面拿出她编的各种小饰物,我惊讶地发现,整个世界都在她的手上呢:天空的云朵,海上的浪花,草原的骏马,还有那永远开不败的四季花。

我买下了笔袋,也牢牢地记住了这位制作者,也许是受到了她友好的对待,也许是她单纯的眼神,也许是她那句“真走运啊”。

我常会顺道去看看那家杂货店,有时买些东西,有时只是看看。因为在我的生活圈里很少有人认为自己很幸福。有些人在外人看来已经过得相当不错了,但他们本人总觉得还缺点什么,远远谈不上“走运”。

可这店主,多么平凡。她终日坐着,等待人们的光顾,还得一张一张抚平那些乱糟糟的零钱。但就是这个人,每天穿着得体的衣裳,还把头发梳得漂漂亮亮。

有一天中午,我路过后门口,她正在吃午饭,就着开水吃一只大大的糯米团。看见我她笑笑,又说自己真走运,吃到了香甜的团子。

“你该到对面的店里吃一碗热面。”我说,“那才舒服。”可她说,那团子可不是普通的东西,是她的一位老顾客亲手蒸的。那老太太已经八十多岁了,非常健康,还能爬山呢。

“我有这样的朋友,”店主说,“真走运。”

还有一次,我到店里买了她编的发卡,绾头发用的,我说去爬黄山时,用它来盘头发。

她让我归来时替她带一张黄山的风景照。她又说:“真走运啊!”像是恭喜我,又像是在说她分享了这个“走运”。

归来后,我如约前去把我拍摄的最好的一张照片带给她。我还怂恿她,哪天请人照看一下杂货铺,亲自爬上黄山。“有缆车吗?”她问,“真的有?和我想的一样,真幸运啊,要有一天我也能去看看就好了!”

“不必坐缆车,慢慢往上攀,爬上天都峰!”我说。

“是啊!是啊!”她微笑着,沉醉着,“我梦到过。”

后来我搬了住处,好久没有去店里。有一天,我忽然想念起她来,便匆匆赶去。

可到了那,香樟树依旧挺立,却不见了小商铺,也不见了女店主,只有石凳上一住八十多岁的老太太!我惊诧极了,连忙上前打听,老太太说:“搬迁了。”

“那您知道女店主去哪儿了吗?”“不知道。”老太太浑浊的眼里一片黯 淡。

“不容易呀,一个下肢瘫痪的女子!”

“谁?”“女店主啊,你不知道?”我瞪大眼睛,张着嘴却说不上话。原来她是个不能行走的女子!她是坐在特制的轮椅上看管小店的!而我,由于她阳光一样的笑容,却从没在意她缺少什么,还怂恿她去登黄山……

一瞬间,歉疚与失落漫上心头。或许今生再难相见了!

夕阳中,历尽沧桑的香樟树依旧高峻挺拔,依旧香远益清,淡淡的幽香沁入心脾。抬头间,那灿烂的笑容似在眼前……

(摘自《微型小说选刊》2011•23期,有改动)

1. 小说围绕“我”与女店主的交往,写了四件事。请概括其中两件事。

第一件事:“我”被女店主编织的精巧笔袋所吸引,买下了笔袋。

第二件事:

第三件事:

第四件事: “我”送照片给女店主,并怂恿她去登黄山。

2. 小说中的女店主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3 结合语境,品析下列句子,分析其表达效果。

夕阳中,历尽沧桑的香樟树依旧高峻挺拔,依旧香远益清,淡淡的幽香沁入心脾。抬头间,那灿烂的笑容似在眼前……

4. 简要分析以“一个走运的人”为题有什么作用?

1第二件事:女店主开心知足地把八十多岁的老太太送来的糯米团当午饭。第三件事:“我”到店里买发卡,女店主嘱托“我”带黄山风景照给她。

2. ①女店主是一个坚强乐观的人。下肢瘫痪的她从不怨天尤人,对顾客总是报以灿烂的笑容;她不向外人提起自己的腿,以至“我”一直没有发现她是一个下肢瘫痪者。

    ②女店主是一个热爱生活,爱美的人。她将生活中美好的东西编织成各种小饰物;她一直梦想着去黄山,感受大自然的美;她每天穿着得体的衣裳,把头发梳得漂漂亮亮,把自己美好的一面展现给大家。

    ③女店主是一个心灵手巧,勤劳的人。她一人经营着商铺,在闲暇时光,不停地编织各种精巧的小饰物;她经营的商铺总是一尘不染。

    ④女店主是一个懂得感恩,善良的人。当别人欣赏她或者帮助她时,她总是心怀感激,说自己“真走运”。

    ⑤女店主是知足常乐的人。下肢瘫痪并不“走运”的她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真走运!”午饭只是开水就一只糯米团也非常开心知足。

3.示例一:通过景物描写,烘托出女店主乐观向上、热爱生活的积极心态对“我”产生的影响,表达“我”对女店主的怀念之情。

示例二:运用象征手法。用历尽沧桑依然挺拔的香樟树象征下肢瘫痪却积极乐观的女店主,表达“我”对女店主的敬佩和怀念之情。

4.小说中女店主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真走运啊”,作者用它贯穿全文;标题“一个走运的人”揭示一个并不“走运”的人感恩生活、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点明了小说的主题

我与《千家诗》

于 漪

  ①童年时无知,不知艰辛,总爱把生活编织成美丽的花环。及今回忆,童年生活也确实富于情趣,充满幻想。说起来今天的青少年不易相信。将近半个世纪以前,哪像今天这样几乎家家都有电视机,户户都有收音机?那时收音机很少,留声机也不多,听听唱片是一种特别的享受,开留声机发条即使摇酸手也甘心。电影院很少,票价高,对孩童来说,看一场饱眼福也不容易……条件如此贫乏,生活岂能丰富多彩?那美丽的生活花环又怎样编织得起来?如今仔细回想一下,童年生活乐趣很大程度来自读书。书给我以广阔天地,而其中编织我童年美丽生活花环的竟有一本让人看不上眼的油光纸石印本的《千家诗》。

  ②我们祖国大地山河非常美丽,我家乡的山山水水也美丽非凡。一年之中,风光流转,阴晴雨晦,丽日蓝天,变幻的风云真是令人美不胜收。《千家诗》中很大部分的诗就是歌咏祖国风物的,而且按春夏秋 冬顺序编排,打开书往下念,四季风光就会依次展现在眼前。“万紫千红总是春”“春城无处不飞花”“绿树荫浓夏日长”“五月榴花照眼明”“青女素娥俱耐冷,月中霜里斗婵娟”“梅雪争春未肯降,骚人搁笔费评章”……冬天去了,春天又回来了。吟诵这些诗句,春花秋月,一年四季都沉醉在诗的意境里。

  ③小时候最喜欢过年过节,《千家诗》中对重要节日如新年、清明、七夕、中秋、冬至等无不有诗。一到清明,就想起杜牧“清明时节雨纷纷”的诗句;一到中秋,不禁感慨地吟诵苏轼“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不长看”;特别是新年吟诵王安石《元日》诗“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心里有说不出的欢乐。《千家诗》中这些风俗诗大大增添了童年的生活情趣。

  ④熟读千家诗,能丰富幼小心灵的想象力。不说别的,只看诗句中丰富的颜色就给生活涂上了多么绚丽的色彩。“万紫千红”“橙黄橘绿”“黄鹂鸣翠柳”“白鹭上青天”,真叫人眼花缭乱,心旷神怡,小脑袋里常常浮现五彩纷呈的世界。那时候总觉得诗比说话、散文多点什么,可又说不出所以然。只觉得一首诗尽管寥寥数字,但表达的内容丰富,能使人眼前仿佛出现一幅幅生动的图景。长大以后读欧阳修的《六一诗话》,方知好诗能“状难写之景,如在目前;含不尽之意,见于言外”。多读好诗,脑子不干枯,思绪常绵绵。人们皆知东西老化、硬化最可悲。我认为多读点诗能活跃思想,丰富想象,使脑子“软化”呢。

⑤《千家诗》就是这样丰富了我童年的生活,如今一吟诵到其中的诗句,就能唤起童年生活的回忆,那么动人,那么亲切。

⑥可是,历来人们对《千家诗》的评价并不高。我查了查《辞海 》中的《千家诗》这一词目,评论是:“选编庸陋,注解肤浅,时有谬说。”这也是实情,它比起目前出版的许多儿童诗的确差得多。但奇怪的 是新出的许多好的诗选似乎未曾像《千家诗》旧时对儿童起多大作用,这不禁又使我联想起对培养绘画起大作用的《芥子园画谱》,当今许多老一辈国画家都与它有深厚因缘。大画家潘天寿也由此经历,《潘天寿传略》中记载:“不久,又凑钱购得《芥子园画谱》一套,更是如获至宝,欣喜若狂……这本《芥子园画谱》成了学画唯一启蒙教师,并进一步揭发了对绘画的热爱。”无疑,当今有许多比《芥子园画谱》编得好的学画教科书,似乎也未能像《芥子园画谱》旧时起那么大作用。我从中想到:读诗也罢,学画也罢,即使条件大大改善,学习中不一心一意陶醉其中,也未见得一定取得好成果。学习归根到底要靠自己。

⑦书店的书丰富起来,《千家诗》重新编印出版,不同版本一种又一种,每出来一本,我就买一本,他们确实给我不少欢乐。尽管 如此,我还是难以忘怀失去的泛黄破损的《千家诗》,是它,曾经编织过我童年生活的美丽花环!(有删节)

1.用文中的一句话概括文章主要内容:

2.本文作者从哪些方面介绍了《千家诗》的内容?

3.文中第②小节引用四季风光诗句是为了具体解说: ;而第④小节中用“万紫千红”等词语是为了说明: 。(用文中原句回答)

4.结合第④小节,联系自己读诗的体会,谈谈好诗应具有哪些特点?(至少三点)

5.文章是如何得出“读诗也罢,学画也罢,即使条件大大改善,学习者如不一心一意陶醉其中, 也未见得一定取得好成果”这一结论的?你从中受到什么启发?

1、《千家诗》就是这样丰富了我童年的生活。

2、有关描绘祖国风物、四季美景、重要节日以及丰富的颜色的诗。(任意3个即可)

3、打开书往下念,四季风光就会依次展现在眼前;诗句中丰富的颜色就给生活涂上了多么绚丽的色彩。

4、可以从形象美、情感美、音韵美、简洁美、含蓄美等方面展开;

5、文章从旧时与现在读书学画的条件的对比,以及自己读诗得到的益处,潘天寿学画的故事中得出了结论,我们应从中感悟到,在学业上要取得好成绩,必须一心一意地学,如痴如醉地学,真正陶醉在其中才行。

生日卡片 席慕容

刚入台北师范艺术科的那一年,我好想家,好想妈妈。

  虽然,母亲平日并不太和我说话,也不会对我有些什么特别亲密的动作,虽然,我一直以为她并不怎么喜欢我,平日也常会故意惹她生气;可是,一个十四岁的初次离家的孩子,晚上躲在宿舍被窝里流泪的时候,呼唤的仍然是自己的母亲。所以,那年秋天,母亲过生日的时候,我特别花了很多心思做了一张卡片送给她。在卡片上,我写了很多,也画了很多,我说母亲是伞,是豆荚,我们是伞下的孩子,是荚里的豆子,我说我怎么想她,怎么爱她,怎么需要她。

卡片送出去了以后,自己也忘了,每次回家仍然会觉得母亲偏心,仍然会和她顶嘴,惹她生气。

很多年过去了,等到自己有了孩子以后,才算真正明白了母亲的心,才开始由衷地对母亲恭敬起来。

十几年来,父亲一直在国外教书,只有放暑假时偶尔回来一两次,母亲就在家里等着妹妹和弟弟读完大学。那一年,终于,弟弟也当完兵又出国读书去了,母亲才决定到德国去探望父亲并且留下来。出国以前,她交给我一个黑色的小手提箱,告诉我,里面装的是整个家族的重要文件,要我妥善保存。

黑色的手提箱就一直放在我的阁楼上,从来都没想去碰过,一直到一天,为了找一份旧户籍资料,我才把它打开。

卡片上写着的是我早已忘记了的甜言蜜语,可是,就算是这样的甜言蜜语也不是常有的。忽然发现,这么多年来,我好像也只是画过这样一张卡片。长大了以后,常常只会去选一张现成的印刷好了的甚至带点香味的卡片,在异国的街角,匆匆忙忙地签一个名字,匆匆忙忙地寄出,有时候,在母亲收到的时候,她的生日都已经过了好几天了。

所以,这也许是母亲要好好地收起这张粗糙的生日卡片的最大理由了吧,因为,这么多年来我也只给了她一张而已。这么多年来,我只会不断地向她要求更多的爱,更多的关怀,不断地向她要求更多的证据,希望从这些证据里,能够证明她是爱我的。

而我呢?我不过只是在十四岁那一年,给了她一张甜蜜的卡片而已。她却因此而相信了我,并且把他细心地收藏起来,因为,也许这是她从我这里能得到的唯一的证据了。

在那一刹那里,我才发现,原来,原来世间所有的母亲都是这样容易受骗和容易满足的啊!

在那一刹那里,我不禁流下泪来。

1.为什么作者一直认为母亲不喜欢自己?

2.作者为什么说“就算是这样的甜言蜜语也不是常有的”?

3.“我只会不断地向她要求更多的爱,更多的关怀,不断地向她要求更多的证据”中的“证据”具体指哪些?

4.本文的语言朴素而生动,试体会一下,从下面两题中任选一题做答

如:⑴ 所有的纸张都已经泛黄了,却还保有着一层庄严和湿润的光泽。从划线句中你能品味出什么?

⑵ “在那一刹那里,我不禁流下泪来。”你能从中体会到我的心情吗?

1.因为“母亲平日并不太和我说话,也不会对我有些什么特别亲密的动作”。

2因为我只给妈妈做过这一次卡片.

3.亲热在话语、亲密的动作、温馨的礼物等等。(写出有关母亲的两点关爱即可)

4.(1)用“泛黄”“湿润的光泽”写出了家族资料保存的年代久远、慎重完好,衬托出母亲对我那年送给她的贺卡的珍视,写出了母亲对我的爱。

(2) 多年来,母亲始终爱着我、包容我,我感到了母爱的伟大;我一直认为母亲偏心,故意惹她生气,我为对母亲的伤害而懊悔。

散 步

  我和母亲走在前面,我的妻子和儿子走在后面。小家伙突然叫起来:“前面也是妈妈和儿子,后面也是妈妈和儿子。”我们都笑了。

  后来发生了分歧: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不过,一切都取决于我。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他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高大的父亲;妻子呢,在外面,她总是听我的。霎时,我感到了责任的重大。我想找一个两全的办法,找不出;我想拆散一家人,分成两路,各得其所,终不愿意。我决定委屈儿子,因为我伴同他的时日还长。我说:“走大路。”

  但是母亲摸摸孙儿的小脑瓜,变了主意:“还是走小路吧。”她的眼顺小路望去:那里有金色的菜花,两行整齐的桑树,尽头一口水波粼粼的鱼塘。“我走不过去的地方,你就背着我。”母亲对我说。

  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到了一处,我蹲下来,背起了母亲,妻子也蹲下来,背起了儿子。我的母亲虽然高大,然而很瘦,自然不算重;儿子虽然很胖,毕竟幼小,自然也轻。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

  1.在散步时,家庭中发生的分歧是什么?“我”的决定是什么?“我”为什么做出这样的决定?

  2.“我的母亲老了,她早已习惯听从他强壮的儿子;我的儿子还小,他还习惯听从高大的父亲”这句话里的 “强壮”与“高大”能否互相调换?为什么?

3.“这样,我们在阳光下,向着那菜花、桑树和鱼塘走去”一句中所列的三种事物的顺序能不能调换?为什么?

4.“但我和妻子都是慢慢地,稳稳地,走得很仔细,好像我背上的同她背上的加起来,就是整个世界”这句话的含意是什么?

5第二段中对“我”采用的描写方法是 和 。

6读了这篇文章,你对“责任”有哪些认识?

1.母亲要走大路,大路平顺;儿子要走小路,小路有意思。“我”决定委屈儿子,走大路。因为“我”伴同儿子的时日还长。

2.不能。因为与母亲病弱的身体比较,我的身体是“强壮”的,与儿子幼小的身体比,“我”是高大的;

3.这三者的顺序与上文一致,都是由近到远,因此不能调换。

4.围绕“中年人的责任”谈即可。

5.心理描写 语言描写

一个美丽的故事

有个塌鼻子的小男孩儿,因为两岁时得过脑炎,智力受损,学习起来很吃力。打个比方,别人写作文能写二三百字,他却只能写三五行。但即便这样的作文,他同样能写得美丽如花。

那是一次作文课,题目是《愿望》。他极其认真地想了半天,然后极其认真地写,那作文极短,只有三句话:我有两个愿望,第一个是,妈妈天天笑眯眯地看着我说:“你真聪明。”第二个是,老师天天笑眯眯地看着我说:“你一点也不笨。”

可是,就是这篇作文,深深地打动了他的老师,那位妈妈式的老师不仅给了他最高分,在班上带感情朗诵了这篇作文,还一笔一画地批道:“你很聪明,你的作文写得非常感人,请放心,妈妈肯定会格外喜欢你的,老师肯定会格外喜欢你的。大家肯定会格外喜欢你的。”捧着作文本,他笑了,蹦蹦跳跳地回家了,像只喜鹊。但他并没有把作文本拿给妈妈看,他是在等待着一个美好的时刻。

那个时刻终于到了,是妈妈的生日——一个阳光灿烂的星期天。那天,他起得特别早,把作文本装在一个亲手做的美丽的大信封里,信封上画着一个塌鼻子的男孩儿咧着嘴笑得正甜。他静静地看着妈妈,等着妈妈醒来。妈妈刚睁开眼醒来,他就甜甜地喊了声“妈妈”,然后笑眯眯地走到妈妈跟前说:“妈妈,今天是您的生日,我要送给您一件礼物。”

妈妈笑了:“什么?” 他笑笑:“我的作文。”说着双手递过来那个大信封。

接过信封,妈妈的心在砰砰地跳!

果然,看着这篇作文,妈妈甜甜地涌出了两行热泪,然后一把搂住小男孩儿,搂得很紧很紧,仿佛他会突然间飞了。

是的,智力可以受损,但爱永远不会,它朝气勃勃,永远垂着绿荫,开着明媚的花,结着芳香的果。

1、在第一段中,“写得美丽如花”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联系上下文分析其含义。

2、第2自然段加点词“极其”,你认为“极”字用得好吗?请你说明理由。

3、为什么把“老师”称为“妈妈式”的?

4、文中画线的句子采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5、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这则故事的内容。

1、比喻。含义只要从小男孩与常人的不同去理解即可得分。

2、好,表现出小男孩很用心,认真的程度深。“极”字把一个孩子的心理表现得淋漓尽致。

3、因为老师富有爱心,像妈妈一样爱护他,有一颗伟大的心。

4、动作描写,使人物形象的刻画很真切、感人,更能体现出人物的内心世界,表现妈妈的欣慰和对孩子的爱。

5、示例:一个智力受损的男孩将自己得了最高分的作文献给了自己的妈妈作为生日礼物。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 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花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1、“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这一句里加点的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2、“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这里连用几个

动词有什么妙处?

3、第一段文字写了春草的哪些特征?

4、选文第二段利用人的哪几种感觉来写春花的?请举例说明。

5、选文第二段是一幅“春花图”,写到“蜜蜂”和“蝴蝶”,其作用是什么?

1、“偷偷地”和“钻”,写出了小草出土的情状,那破土而出的挤劲——“钻”表现旺盛的生命力,同时也流露出作者对春草出现的惊喜之情。接着从它的质地和色彩——“嫩嫩的、绿绿的”,写出了春草的“新”

2、连用六个动词,准确生动地描写出春草带给人的欢乐

3、情态、质地、色泽、长势

4、视觉:“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味觉:“花里带着甜味儿”;听    觉:“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幻觉:“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5、衬托出春花开的繁茂,浓郁。

月光晒谷

①有句话叫“月光晒谷”,其实月光是晒不了谷的,可是却能够晾晒人的灵魂。在现代社会里,我们需要钢铁般的意志,求得生存发展;同时,也需要温柔的月光,去爱、去体恤……

②不久前我去宁德采访,在车站附近碰见一个农妇,正挎着一篮子草莓叫卖。我忍不住多看了一眼,那是一篮鲜红欲滴的草莓。

③我只是匆匆一瞥,农妇就追上来了,跟在我身边不断地说:“很好的,一篮只卖10元,要不要?”我和善地摇摇头——不可能带一篮草莓长途旅行吧。可是,她紧跟不舍,斗笠被风吹掉了也无心去捡。

④夕阳在远处,天快暗了,她一定很想卖掉,然后拿着钞票回家。家里有饥饿的孩子在等着她吗?或者还有刚下班正等着晚饭的老公?

⑤但我只能说:“对不起!”她步伐不停,脸上的雀斑被晶亮的汗水洗得更加明显,沮丧极了。我想,干脆给她10元?但是她又不是乞丐!

⑥我突然想起在我们单位门口卖菜的男子,他的菜比市场上便宜,而且新鲜。一次,我给他一元钱,他给我一条黄瓜、一捆空心菜、三根葱,完了还要找我一毛钱。我说不用了,你客人多,招呼他们吧。可是他居然扔下菜摊和其他顾客,追了我10多米远,把一毛钱给我。他呵呵地笑着说:不是我的,一分钱都不能要。

⑦奇怪的是,他黑红的脸,和此刻眼前农妇的脸,居然都让我莫名地感动。他们过得都不宽余,他们流汗的脸,他们奔跑的姿势,让我还有些隐隐不安。

⑧最终,我掏钱买下了这篮草莓,并且把它送给了附近玩耍的小孩。

⑨非洲之父史怀哲曾说:“倘若欧洲人的幸福对非洲人的苦难无丝毫帮助,那幸福必然是有缺陷的。”我不是这个世界的富人,解决温饱而已,但是我同样对穷苦的处境感到酸楚,对此曾有过切肤之痛。从儿时起,我就有大侠梦,幻想自己可以飞檐走壁,做个佐罗式的英雄,出没在月光下,消失在晨曦里。

⑩我有一个朋友,同样有过佐罗梦。法律专业毕业后,他改行做了策划人,后来成为职业策划大师,搞了一个又一个大型活动,让那些富翁、新贵之流,很高兴地解囊掏钱,他再把这些钱,用于救助一些需要帮助的人。

(11)他有一个24K真金的头脑,也有一颗24K真金的心。他经手过一笔又一笔的善款,但他的手一直非常干净。他仍然生活清贫,但他无比快乐满足。不用剑,不用枪,甚至不用拳腿,他用智慧成就善良,真当了一回英雄。

(12)我没有如此能耐,但也以自己的方式圆梦。装修房子时,买材料我会斤斤计较,一块砖便宜两毛,就能节省好几百元;但在请民工搬运时,我从不讨价还价。给自己添置衣物我很抠门儿,但是每逢开学我都会给失学儿童寄点学费。

(13)写下这些,我不怕有人见笑。虽然通常只有阳光能晒谷,月光是晒不了谷的,我所做的,如此微不足道,但毕竟我在接近自己的理想。每一天,我都有心去做诸如此类的小事,也许最终无法改变什么,但如果人人都有“月光晒谷”的心肠,那么爱心造就的和谐的美,就会如同花香,盈满我们的世界。

1.本文围绕“月光晒谷”,详写了哪两件事?又略写了哪两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文章第⑦段中,“我”看到卖菜男子与卖草莓农妇的流汗的脸、奔跑的姿势,为什么会有些隐隐不安?

3.从全文看,作者知道“其实月光是晒不了谷的”,却呼唤“月光晒谷”,为什么?

4.你看到过或经历过“月光晒谷”的事吗?请详细陈述事件并谈谈感受。

1详写①“我”掏钱买农妇的草莓  ②朋友策划活动救助人

略写①“我”不与搬运工讨价还价  ②“我”给失学儿童寄学费

(每点1分。若答“卖菜男子追‘我’还钱”,未扣住“月光晒谷”,该空不得分。)

2示例:卖菜男子与农妇生活穷苦,为生计奔波,他们虽需要钱,却取之有道。“我”同情他们的境遇,很想接济他们,但我的力量有限,不能给予他们更多的帮助,因而隐隐不安。(意思对即可)

3示例:①月光虽然晒不了谷,却能够晾晒人的灵魂。②温柔的月光虽不如阳光热烈,但也能给需要的人以爱和体恤。同样道理,给予别人微小的帮助也能给人带去温暖和关爱。(意思对即可)

4.事例略,感受围绕“给予他人微小的帮助,能给人带去温暖和关爱”。

《秋天的怀念》

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唰唰啦啦”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儿坐下,一会儿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哎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未成年的女儿……”

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在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1.“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句中“挡”是写有意的动作还是无意的行为?请说明理由。

2.“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句中加点的词表现了“我”怎样的心理。请用具体语句表述。

3.已悟透生活的作者用“艰难”一词评价母亲的一生,你所理解的“母亲”的艰难表现在哪些方面?请结合全文概括归纳。

4“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请说说“好好儿活”的具体含义。

1.母亲这是有意的动作,她怕我看到落叶凋零的萧条景象,而触景伤情,产生伤感痛苦,甚至是绝望的心情,从而失去对生活的信心,并且母亲希望我能正视自己,而不是逃避。从而展现了一位细心呵护儿子的母亲形象。

2.对母亲的病况感到意外和不安,为自己只顾自己的痛苦而没有想到母亲的身体状况而深深自责。(意思对即可)

3.①儿子双腿瘫痪,需要时时照顾和开导。②女儿还未成年。③ 自己身患重病,一直忍受病痛的折磨。

4.要和妹妹一起相互扶持着积极地去面对生活,坚强地活下去——这是母亲最后的也是最大的心愿,更是对母亲的最深切的怀念。

              (二)

①明媚的三月三日如期来临。然而,三月三日留给我印象最深的,不是野外风筝飘飞的轻盈和艳丽,而是奶奶用刀砍树的声音。

②“ 三月三,砍枣儿干……”每到这个时候,奶奶都会这么低唱着,在清亮的阳光中,手拿一把锃亮的刀,节奏分明 地向院子里的枣树砍去。那棵粗壮的枣树就静静地站在那里,用饱含沧桑的容颜,默默地迎接着刀的洗礼。

③“奶奶,您为什么要砍树?树不疼吗?”我问。在我的心里,这丑陋的树皮就像穷人的棉袄一样,虽然不好看,却是它抵御冰雪的严寒的珍贵铠甲。尽管冬天已经过去,可现在还有料峭的春寒啊。奶奶这么砍下去,不是会深深地伤害它吗?难道奶奶不知道“人活一口气,树活一张皮”吗?我甚至偷偷地想,是不是这枣树和奶奶结下了什么仇呢?

④“小孩子不许多嘴!”奶奶严厉地呵斥着我,把我赶到一边,继续自顾自地砍下去,一刀又一刀……

⑤那 时候,每到秋季,当我吃着甘甜香脆的枣时,我都会想起奶奶手里凛凛的刀光,心里就会暗暗为这大难不死的枣树________。惊悸和疑惑当然是有的,但是却再也不肯多问一句。

⑥多年之后,我长大了。当这件事情几乎已经被我淡忘的时候,在一个远近闻名的梨乡,我又重温了童年的一幕。

⑦也是初春,也是三月三,漫山遍野的梨树刚刚透出一丝清新的 绿意。也是雪亮的刀,不过却不是一把,而是成百上千把。这些刀在梨树干上跳跃飞舞,像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郎。梨农们砍得也是那样细致,那样用心,其认真的程度绝不亚于我的奶奶。他们_________地砍着,仿佛在精雕细刻着一幅幅令人沉醉的作品。梨树的皮屑一层层地洒落下来,仿佛是它们伤痛记忆,又仿佛是它们陈旧的冬衣。

⑧“老伯,这树为什么要这样砍呢?”我问一个正在挥刀的老人。我隐隐约约地感到,他们和奶奶如此一致 的行为背后,一定有一个共同的理由。这个理由,就是我童年里没有知晓的那个谜底。

⑨“你们读书人应该知道,树干是用来输送养料的。这些树睡了一冬,如果不砍砍,就长得太快了。”老人笑道。

⑩“那有什么不好呢?”

“那有什么好呢?”老人反问道,“长得快的都是没用的枝条,根储存的养料可是有限的。如果在前期生长的时候把养料都用完了,到了后期还拿什么去结果呢?就是结了果,也只能让你吃一嘴渣子。”

我怔在了那里,没有说话。

我被深深地震撼了:树是这样,人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一个人如果年轻时过于顺利,就会在不知不觉间疯长出许多骄狂傲慢的枝条。这些枝条,往往是徒有其表,却无其质,白白浪费了生活赐予的珍贵养料。等到结果的时候,他却没有什么可以拿出来奉献给收获的季节。而另外一类人,在生命的初期,就被一把看似残 酷的刀,斩断了圆润而酣畅的歌喉,却因此把养料酝酿了又酝酿,等到果实成熟的时候,他们的气息就芬芳成了一壶绝世的好酒。

从这个意义上讲,刀之伤又何尝不是刀之爱呢?而且,伤短爱长。

当然,人和树毕竟还有不同:树可以等待 人的刀,人却不可以等待生活的刀。我们所能做的,也许就是在有刀的时候,去承受、去积蓄;在没有刀的时候,去寻找、去打造。让我们铭记刀爱,用生活的砥砺,去迎接累累的硕果和甜美的微笑。

1、根据文意,为文中空白处选择恰当的词,将其字母依次填入横线上。

A.虔诚B. 侥幸C.真诚D.庆幸

2、第⑦段中作者用“一个个微缩的芭蕾女郎”比喻什么,有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

3、第⑧段中有“谜底”一词,联系上下文,说一说“谜”指的是什么?“底”指的是什么?〔每句话不超过10个字〕

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底: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4、根据语境,解释倒数第三段中加粗词“芬芳”的意思。

芬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文意理解“刀之伤又何尝不是刀之爱呢”一句,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看似无情的刀,却能够为树酝酿养料,使收获的果实更加甜美。

B.如果爱一个人就应该“砍掉”他骄狂傲慢的枝条。

C.在人生旅途上,人们应当有遇到困难和伤害的思想准备。

1D、 A    

2、成百上千把跳跃飞舞的刀,形象生动地描写出梨农的砍树技艺的娴熟和姿态的优美。 

3、谜:三月三奶奶砍枣树  底:储存养料,以利结果。

4、酝酿   

5 C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