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将成为新的杀手?

①就在我们不断攻克现有的疾病时,将在21世纪时刻陪伴我们左右的一颗颗新定时炸弹已经悄然准备就绪,它们就是天然或者人造的新型病菌。

②我们面临的21世纪无疑将是一场__的捉虫大赛。可以肯定的是,各种古怪__的新传染病将此起彼伏,针对这些新病魔的战斗将令我们今日与艾滋病所作的艰难斗争显得微不足道。届时,我们手中早已有了艾滋病疫苗,人们只需花几美元或者根本不用付钱就可以得到疫苗。

③今天,新病毒正走出大自然,“发现”人类。在医院和丛林诊所里,异常强大的变异细菌不断出现,人类根本来不及找出对付它们的抗生素。仅从1994年以来,已有30多种新病毒现身,它们之中像艾博拉出血热、F.和G.型肝炎、安第斯病毒、法基病毒、比利多病毒、白水旱谷病毒等等已经令医学界一筹莫展。而2003年春季出现的SARS__,由于易于传播,严重的威胁着我们的健康和生活。

④病毒越来越易于侵入人体的原因之一便是人口膨胀。在病毒看来,我们人类无异于一顿越来越丰盛的午餐。在自然界,当某种生物种群的数量过高、并且过于集中时,由病菌引发的疾病势必爆发,有效地减少该种群的数量。没有理由认为,我们人类就可以逃过这条自然法则。

⑤推动大自然着手实施这项法则的因素之一便是我们正在兴建的超级城市,它们通常都建立在热带地区的发展中国家。联合国的一项调查表明,到公元2015年,地球上将有26个这样的超级城市,其中的22个将出现在并不发达的地域。到2030年,世界上60%的人口都将住进城市,届时,一些巨型城市的固定人口将超过3000万。可以设想一下,把所有这些人都塞入一座城市,撤走绝大部分医生,只留下几座医院,而且连最基本的卫生设施也不复存在。这样你得到的就是一颗随时都可能发作的生物炸弹。现在你要复制8到10枚这样的炸弹,然后把它们分别安放在世界各地。

⑥更糟糕的是,这些炸弹之间是有导火索相连的。人们乘坐飞机四处旅行,把病毒迅速有效地带往世界各地。人类已经结成了一个高速严密的生物互联网,下个世纪,这个生物互联网的运行速度只会更快。越来越多的人口日益频繁地外出旅行,结果自然加快了疾病的传播。

⑦除此之外,令人心悸的还有生物武器。20世纪80年代,原苏联曾运用最基本的基因工程技术制造了可以抵抗一切传统药物的黑死病系列病毒,并将这种病毒装入导弹弹头。随着生物技术日臻完善,人类将解开越来越多的生物基因密码,生物学家们也将学会怎样混合不同病毒的基因,从而制造出致命的、非天然的病毒系列,最终用于弹无虚发的新式武器。

⑧科学家们已经发现了一种坚不可摧的细菌,它被称作“能够抵御辐射的恶魔细菌”。这种细菌在受到伽马射线的轰击后依然故我,同样剂量的射线是人体承受量的数千倍,它足以粉碎玻璃。科学家们在南极纯洁的冰山里发现了恶魔细菌的“死孢子”,它们已经被紫外线灼烤了100多年。这些孢子被放入营养液后,它们的DNA发生重组,再次大量繁殖。如果科学家们成功地将恶魔细菌植入炭疸杆菌,其结果将是一种谁也无法消灭的新病毒。从生物武器的制造、贩卖和使用者的角度来说,未来真是一片光明。

⑨不过我们还是平安度过了20世纪,突飞猛进的经济和科技也给我们带来了不少欢乐。同样的局面也可能出现在21世纪。我们对付疾病的手段层出不穷,可以在几秒钟内隔离出病毒的新设备也有望研制成功。

⑩不论我们的技术多么先进,我们还得踏踏实实地与细菌做斗争。我们也许赢不了21世纪与细菌展开的大战,但我们也不一定就会输掉这场不见硝烟的战争。

1.结合第④段内容,你认为“我们人类就可以逃过这条自然法则”中的“这条自然法则”指什么?

2.第⑥段中的“人类已经结成了一个高速严密的生物互联网”一句中的“生物互联网”指什么?

3.第②③⑤段分别采用什么说明方法来说明不同内容的。

4.新病毒产生的渊源有哪两方面?

5.第④⑤⑥段分别从什么角度进行说明的?

6.用竖线给文章划分层次。

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7.第⑧段末句“从生物武器的制造、贩卖和使用的角度来说,未来真是一片光明”。反其意,模仿该句,将下句填充完整。

从________角度来说,未来确实充满危险。

1.这条自然法则是指某种生物种群的数量过高并且过于集中,由病菌引发的疾病势必爆发,有效地减少该种群的数量。

2.指人类相互交往。

3.第②段:作比较,说明与新病菌作斗争之艰难;第③段:举例子,说明新病毒出现之多;第⑤段:列数字,说明人口过于集中。

4.自然界自生的新病菌和人类制造的新病菌。

5.第④段:病毒越来越易于侵入人体的原因之一便是人口膨胀;第⑤段:人口的集中也会导致病毒的大量侵入;第⑥段:从人类的交往来说明人类易于新病菌的产生与传播。

6.①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

7.新病菌的产生、传播

天使也会变魔鬼

①引种外来植物,丰富本地物种,本是件大好事,然而,如果盲目引进外来植物,造成“生物入侵”,就会破坏生态环境平衡,甚至带来生态灾难。

②美国引种葛藤便是其中一例。葛藤是一种伏地蔓生或攀援它物的豆科多年生植物,其祖籍在中国。它不但是贫瘠地区绿化先锋,是改良土壤、保水固土的优良植物,而且因其茎中富含蛋白质、脂肪、矿物质、维生素等,是畜、禽的良好饲料;也可作为轻纺工业以及造纸业的原料;葛根、葛种还有医疗价值。1930年美国引种葛藤后,使许多被破坏的农地和山坡,成为草木繁茂的肥沃土地,因而葛藤被誉为“大地的医生”。到了50年代中期,全美繁衍葛藤7000万株以上,真是谁人不夸葛藤好!

③然而,乐极生悲。在人们的赞扬声中,葛藤像疯狂的野兽一样狂长不息,将当地的许多植物“吃”光。70年代,葛藤占领了密西西比、佐治亚、亚拉巴马等州283万公项的土地,演变成了意想不到的公害。面对这个“绿怪”,亚拉巴马州宣布葛藤为“非法移民”,然而其结果却是“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造成了严重的生态灾难。

④在我国,最有名的生物入侵事件是从花园中“逃”出来的水生观赏植物水葫芦。水葫芦原产南美洲,有着紫色美丽的花朵,最上面的花瓣上有一块蓝色的扇形斑块,中央点缀着一个桃形鲜艳黄斑,实在惹人怜爱。不过最吸引人的是它杯状的绿叶,叶茎基部膨大,使植物能够漂浮在水面。可是,正是这种看似纤弱、婀娜的水草,曾一统美丽的云南滇池,使人们不得不花巨资予以铲除。水葫芦长长的根扎入水中泥土下,可通过根块迅速而大量地繁殖,一旦侵入到湖泊、河流、水道、水塘等淡水水城,只要条件适合,即以势不可当之势覆盖整个水面。它挡住了阳光,吸尽了营养,使水中其他植物死亡,破坏水下动物的食物链,导致水生动物无法生存,生态系统完全失去平衡。同时,任何大小船只也别想在水葫芦的领地里来去自由。在国外和国内,水葫芦都被认定为目前最令人头痛的水草,也是让人类为控制其数量花钱最多的植物之一。

⑤高山、大海和沙漠过去曾是阻止物种扩散的天然屏障,然而随着贸易、旅游和其他人类活动的加剧,越来越多的物种正在跨越屏障做环球“旅行”,只要条件适宜,这些物种就有可能大规模扩张,抢夺“殖民地”。有科学家认为,生物污染比化学污染的影响更甚,化学污染是惰性的,不会再生和繁殖,而且会随时间的流逝而逐渐消失;但是当外来物种入侵以后就会扎根繁殖和不断扩张,甚至对本地物种的生存构成长久的威胁。地球上大多数的湖泊和江河系统、大多数沿海地区、几乎所有的岛屿甚至南极都受到这个问题的困扰。

⑥生态系统是经过长期变化形成的,系统中的物种经过上百年、上千年的竞争、排斥、适应和互利互助,才形成了现在相互依赖又相互制约的密切关系。一个外来物种引入后,有可能因不能适应新环境而被排斥在系统之外;也有可能因新环境中没有与它相抗衡或制约它的生物,使它成为“入侵者”而打破平衡,改变或破坏当地大生态环境。

⑦生物入侵是自然向人类敲响的又一警钟;在树种、种花成为新时尚的今天,我们在引进外地或国外物种的时候,务须慎重,谨防“生物入侵”造成的严重后果,那将是又一个难以收拾的环境残局!

1.用简洁的语言说说题目的含义。

2.第③段和第⑤段中的加粗词“吃”和“旅行”在文中是什么意思?

3.作者为什么把葛藤比喻为“大地的医生”?

4.第④段哪个词把水葫芦逐渐覆盖整个水面的情况概括了出来?

5.水葫芦入侵造成的危害是什么?

6.第⑤段中画线语句用了什么说明方法?说明了什么?

7.这段文字的结构特点是________。

8.生物入侵造成危害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1.外来物种的引入虽然一时给新环境带来某些好处,但最终却会破坏那里的生态环境平衡,甚至带来生态灾难。

2.“吃”的意思是缠绕、挤压至死。“旅行”的意思是入侵。

3.因为它是贫瘠地区绿化先锋,是改良土壤、保水固土的优良植物。1930年美国引种葛藤后,使许多被破坏的农地和山坡,成为草木繁茂的肥沃土地。

4.一统

5.第一,破坏水下动物的食物链,导致水生动物无法生存,生态系统失去平衡。第二,阻塞航道,影响船只航行。

6.作比较。说明生物污染比化学污染危害更大。

7.总分总

8.新环境中没有与它抗衡或制约它的生物。

(一)

如果一个物种在新的生存环境中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以及天敌伤害等诸多因素制约,它很可能会无节制地繁衍。1988年,几只原本生活在欧洲大陆的斑贝(一种类似河蚌的软体动物)被一艘货船带到北美大陆。当时,这些混杂在仓底货物中的“偷渡者”并没有引起当地人的注意,它们被随便丢弃在五大湖附近的水域中。然而令人始料不及的是,这里竟成了斑贝的“天堂”。由于没有天敌的制约,斑贝的数童便急剧增加,五大湖内的疏水管道几乎全被它们“占领”了。到目前为止,人们为了清理和更换管道已耗资数十亿美元。来自亚洲的天牛和南美的红蚂蚁是另外两种困扰美国人的“入侵者”,前者疯狂破坏芝加哥和纽约的树木,后者则专门叮咬人畜,传播疾病。

“生物入侵者”在给人类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的同时,也对被入侵地的其他物种以及物种的多样性构成极大威胁。二战期间,棕树蛇随一艘军用货船落户关岛,这种栖息在树上的爬行动物专门( )鸟类,( )鸟巢,( )鸟蛋。从二战至今,关岛本地的11种鸟类中已有9种被棕树蛇赶尽杀绝,仅存的两种鸟类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减,随时有绝种的危险。一些生物学家在乘坐由关岛飞往夏威夷的飞机上曾先后6次看到棕树蛇的身影。他们警告说,夏威夷岛上没有任何可以扼制棕树蛇繁衍的天敌,一旦棕树蛇在夏威夷安家落户,该岛的鸟类将在劫难逃。

1.请在括号内填上恰当的动词。

2.如何理解“这里竟成了斑贝的‘天堂’”一句中的“竟”字,它起到了什么作用?

3.第一段中为什么在形成“生物入侵者”的过程中,强调“不受同类食物竞争”和“不受天敌伤害”这两个条件呢?

4.第一段中用两处事例来说明其危害,请说说作者在材料安排上有什么不同。

5.“生物入侵者’在给人类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的同时,也对被入侵地的其他物种以及物种的多样性构成极大威胁”在文中起什么作用?其中“以及物种的多样性”是否重复,能否去掉?为什么?

1.捕食;偷袭;吞食

2.“竟”是出乎意料的意思。表示由于人们的疏忽,几只斑贝的数量急剧增长,几乎“占领”了五大湖内的全部疏水管道,这是人们始料未及的。

3.生物的自然存在和发展,是有一定的规律的,这种规律就是英国生物学家达尔文所总结的“物竞天择”和“适者生存”。如果“不受同类的食物竞争”和“不受天敌伤害”,那么“生物入侵者”就可以毫无节制地繁衍,肆意泛滥,就会对人类造成严重的危害及威胁。

4.作者在这两处事例的安排上注意了详略处理。第一个“斑贝”事例说明得较为详细,其中运用了“几只”与“数十亿美元”进行对比,说明其危害之大;第二个“天牛和红蚂蚁”事例,说明得较为简略,主要说明了它的危害。

5.在文中起到了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不是重复,不能去掉。这句话是说“生物入侵者”不仅对入侵地的其他物种构成威胁,而且对“物种的多样性”也造成威胁,使生物界的物种种类日趋减少。

别把植物带回国

①在1845年多雨的夏季里,爱尔兰人从美洲进口了一批马铃薯种薯,可他们万万没有想到,灾难也流进了爱尔兰。

②这批马铃薯种薯,感染了马铃薯晚疫病。这是一种很厉害的马铃薯传染病,传播速度很快,如果把得了这种病的马铃薯种薯种到地里,薯苗会大面积死亡;侥幸活下来的秧苗,结出的马铃薯,储藏起来也会很快腐烂。

③由于没有防治能力,马铃薯晚疫病在爱尔兰迅速传播开来,并一年年加重。1848年和1849年间,马铃薯晚疫病在爱尔兰大肆流行,造成了毁灭性的灾害。很多爱尔兰人走投无路,或饥饿而死,或由于无力交地租,被地主赶出家门,无家可归。在马铃薯晚疫病大流行的几年内,爱尔兰有20万人死于饥荒,近200万人移居海外。

④这方面的例子举不胜举。因此,各国陆续开展了植物检疫工作,以防止类似的悲剧重演。

⑤植物检疫分为对外检疫和对内检疫两种。对外检疫又分两部分,一是针对国外的植物或植物产品进行检疫,不让植物病虫害进入本国,以保护本国的农业生产安全和生态平衡;二是检查将要出国的植物或植物产品,避免有危险性的植物病虫害和侵略性杂草向国外传播,以维护本国的贸易信誉。对内检疫是将局部地区发生的危险性病虫害,封锁在一定范围内,防止病虫害传播和蔓延。

⑥通过检疫发现有害生物后,一般给予扣押和封存销毁,或进行除害处理。目前采用的除害处理的方法主要有四种。熏蒸消毒处理法:在国际贸易中,木材是应用十分广泛的商品包装材料之一,但有害生物易附着在木质包装上,随商品一起进入进口国,解决方法就是熏蒸。熏蒸一般在场地做,把货物放到集装箱里,用溴甲烷等药剂进行灭菌处理。热处理法:用微波、高温的方法对植物产品等进行灭菌处理。机械汰除法:对植物种子、药材等用筛网过滤、液体漂洗等方法进行淘汰剔除。隔离试种法:对种子、植物等先在指定地点进行隔离试种,观察其情况,如无植害,再推广种植。

⑦为把在我国上海举行的世界博览会办得红红火火,组委会从国外引进了很多大型景观植物,我国检疫部门都对它们进行了检疫、消毒、隔离试种等处理。比如从日本引进的六百多株日本红枫和日本青枫,在海关机场,就被进行了现场检疫,树体还被消了毒。上海检疫部门还在一些植物园专门开设了隔离试种区,对那些为世博会服务的引进植物进行隔离试种,基地人员每天进行观察记录,市林业病虫防治监管人员也每周前往观察记录。

⑧为了我国的植物安全,出国旅行时请别把植物带回国。

1.文章开头讲述爱尔兰人从美洲进口了一批马铃薯种薯造成毁灭性灾害的事例有何作用?

2.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能否删去?说说理由。

(1)通过检疫发现有害生物后,一般给予扣押和封存销毁,或进行除害处理。

(2)木材是应用十分广泛的商品包装材料之一

3.下列表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为把世博会办得红红火火,我国检疫部门对组委会从国外引进的很多大型景观植物进行了检疫、消毒、隔离试种等处理

B.植物的对外检疫是针对国外的植物或植物产品进行检疫,不让植物病虫害进入本国

C.对内检疫是将部分地区发生的危险性病虫害,封锁在一定范围内,防止病虫害传播和蔓延

D.通过检疫发现有害生物后,目前采用的除害处理的方法主要有四种

4.在第⑤段和第⑦段中作者运用的说明方法分别是__________和____________。你觉得在第⑦段中使用这种方法有什么作用?

1.①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引出了说明对象;③说明了进行植物检疫工作的必要性。

2.(1)不能。“一般”指“通常情况下是这样,但并不排除例外”。去掉以后意思就变成了“通过检疫发现有害生物后,一定给予扣押和封存销毁,或进行除害处理”。这与实际不符,失去了说明文语言的严密性。(2)“之一”是“其中一种”。去掉以后意思就变成了“应用十分广泛的商品包装材料就只有木材”。这与实际不符,说明不准确。

3.B

4.分类别 举例子 举例子有力地说明了我国检疫部门十分重视植物检疫工作,对植物进行了检疫、消毒、隔离试种等处理。

①“生物入侵者”在给人类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的同时,也对被入侵地的其他物种以及物种的多样性构成极大威胁。二战期间,棕树蛇随一艘军用货船落户关岛,这种栖息在树上的爬行动物专门捕食鸟类,偷袭鸟巢,吞食鸟蛋。从二战至今,关岛本地的11种鸟类中已有9种被棕树蛇赶尽杀绝,仅存的两种鸟类的数量也在与日俱减,随时有绝种的危险。一些生物学家在乘坐由关岛飞往夏威夷的飞机上曾先后6次看到棕树蛇的身影。他们警告说,夏威夷岛上没有任何可以扼制棕树蛇繁衍的天敌,一旦棕树蛇在夏威夷安家落户,该岛的鸟类将在劫难逃。

②许多生物学家和生态学家将“生物入侵者”的增多归咎于日益繁荣的国际贸易,事实上许多“生物入侵者”正是搭乘跨国贸易的“便车”达到“偷渡”目的的。以目前全球新鲜水果和蔬菜贸易为例,许多昆虫和昆虫的卵附着在这些货物上,其中包括危害性极大的害虫,如地中海果蝇等。尽管各国海关动植物检疫中心对这些害虫严加防范,但由于进出口货物数量极大,很难保证没有漏网之“虫”。此外,跨国宠物贸易也为“生物入侵者”提供了方便。近年来,由于引进五彩斑斓的观赏鱼而给某些地区带来霍乱病源的消息时常见诸报端。一些产自他乡的宠物,如蛇、蜥蜴、山猫等,往往会因主人的疏忽或被遗弃而逃出藩篱,啸聚山林,为害一方

1.第①段中第一句话的作用是什么?请具体分析。

2.第①段中加点的两个词起什么作用?显示了本文语言的什么特点?

3.第②段说明的中心是什么?

4.选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1.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写生物入侵者给人类造成难以估量的经济损失是总结上文;写生物入侵者对被入侵地的其他物种以及物种的多样性构成极大威胁是开启下文。

2.起强调突出的作用。用“难以估量”来修饰“经济损失”,突出了损失巨大、无法估计的事实;用“极大”来形容“威胁”,突出了“威胁”的严重程度。显示了本文语言准确、严谨的特点。

3.“生物入侵者”的增多源于日益繁荣的国际贸易。

4.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更具体地说明了跨国宠物贸易为“生物入侵”提供了方便。

神奇的色彩世界

①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界是由赤橙黄绿青蓝紫等各种颜色来点染的,它们不仅带给我们五彩缤纷的视觉享受,而且还带给我们很多科学意义上的启迪和帮助。

②色彩所具有的令人惊讶的特性之一是它有“重量”。你不妨做一下这样的实验:将同样重量的两份东西分装于红、白两只盒子,再用手掂量掂量,你一定会觉得用红盒子装的更重一些。最先发现色彩有“重量”的,是戴尔教授。他通过多种复杂的实验得出结论——各种颜色在人的大脑中都代表一定的“重量”。他还将颜色按“重量”从大到小排列成如下顺序:红、蓝、绿、橙、黄、白。

③你听过用色彩谱写的曲子吗?如今,这种神奇的作曲法已经出现。正在从事这项研究的是日本作曲家神山纯一,他认为:“色彩也好,音乐也罢,都是通过眼和耳感觉到的波,一是光波,一是声波。既然都是波,就应该有置换的可能。”神山纯一成功地将色彩按波长的一定规则改写成五线谱,并用乐器来演奏这种由色彩波长谱写成的旋律。据说,现在已经出版了用色彩谱曲的激光唱片。

④人们时常利用色彩来丰富生活、愉悦身心。例如,现在以适合自己的心境为标准挑选室内色彩的人越来越多了。色彩学家认为这种做法是有科学依据的,因为来自色彩的物理光刺激会对人产生直接的生理影响和心理效应。色彩学家通过实验发现:人的大脑对红色的反应是兴奋,对蓝色的反应是沉静。实验还表明:波长长的红、橙、黄等颜色,能让人有暖和感;波长短的绿、蓝、紫等颜色,会使人产生寒冷的感觉;而米黄、银灰等中性颜色,则较为平和。此外,颜色的搭配也会对人的心理产生影响,长期处在色彩单一的空间,会让人感觉疲乏沉闷;若所处的空间色彩杂乱刺目,则会让人心神不宁;只有在色彩搭配和谐的空间里,人们才会感觉舒适自在。

⑤人们也尝试着用色彩来治病。不同的颜色可使人或松弛、或紧张,医生们据此制定了色彩疗法。例如,利用绿色治疗哮喘,利用橙黄色治疗风湿病……特殊的灯具将带有颜色的光束通过激光器射入人体的不同部位,持续5到25分钟,即可收到显著的疗效。

⑥色彩世界奥秘无穷,我们在充分感受色彩魅力的同时,也可以主动去改变色彩,从而让环境更加美丽迷人,让身心更加健康愉悦。

1.本文标题为“神奇的色彩世界”,通读全文之后,说说文章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色彩的神奇之处的。请分点作答。

2.“用色彩谱写曲子”的科学依据是什么呢?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说明。

3.假如你拥有了一间新的书房,你会选用什么颜色的书桌、台灯和窗帘?你这样搭配色彩的理由是什么?

【妙花生花】

4.课文以说明为主,兼用描写的表达方式。作者用优美的文字把日落写得绚丽多姿,那么日出的美你感受过吗?请认真观察日出,写一段200字左下的文字。

1.一是色彩有“重量”;二是色彩可以谱曲;三是色彩可以丰富生活、愉悦身心;四是色彩可以治病。

2.利用色彩的光波和音乐的声波可以互相置换的特点,将色彩按波长的一定规则改写成五线谱。

3.示例:(1)我将选用米黄色的书桌、橙色的台灯、淡黄色的窗帘。因为这样搭配色彩有利于营造和谐温馨的读书环境……

(2)我将选择银灰色的书桌、浅紫色的台灯、淡蓝色的窗帘。因为这三种颜色的搭配能予人宁静清爽的心境……

(3)我将选用乳白色的书桌,这样显得洁净;选用粉红色的台灯和窗帘,这会显得活泼可爱。乳白色和粉红色搭配起来,能创设一种活泼明净的氛围……

4.提示:可以按日出前→日出时→日出后的顺序写出景物特点。注意交代清楚自己的观察点,既要抓住太阳的静态特点,也要注意日出时形状、颜色、光线等方面的变化,同时还可以进行适当的联想和想象。

①其实,日落的景象和日出同样壮观、绮丽,而且神秘、迷人。如果有机会观日落,它会使你神往:太阳静静地躺在西方地平线上,变得如此之大,颜色是那样深黄、殷红;它缓缓坠落,接近地平线时竟缩身变扁。若天空有云,你会看见灿烂的晚霞;全天无云,不要忘记回头,你会发现背后的天空中现出神秘的蓝灰色暗弧,暗弧外面还镶有明显的亮弧。而在暗弧和亮弧上升的同时,西方天空还会出现迷人的紫光,随着太阳的坠落,紫光下移,接近地平线时才消失。可惜这种美丽的紫光并不多见。

②日落确实很美,色彩绚丽,变化多端。可是观赏者不会想到吧,这些奇异景象竟然大都是幻觉,夕阳本身没有任何变化。

③天文学家早就发现,地球大气会使光线散射。1871年,英国科学家瑞利证明,短波光的散射比长波光要强得多,所以,阳光中的短波光——紫色光被大气层中微小尘埃和空气分子散射,要比长波光——红色光强10倍以上(这首先可以解释为什么天空总是蔚蓝色的)。由于日落日出的时候,阳光所穿透的大气层增厚,而黄、红色光穿透能力最大,所以此时太阳看起来深黄、殷红。一般来讲,黄昏时空气中的烟尘要比清晨多,因此,落日颜色又不同于旭日。

④由于地球表面和大气层都是弯曲的,接近地平线的太阳的光线穿过大气层时,其距离远大于高层,所以进入底层的光线迅速衰减,再加上太阳沉入地平线后所造成的地球影子,就在天空中呈现出蓝灰色的暗弧;而高层大气密度小,光散射弱,就产生了暗弧上的亮弧。这种奇妙的大气光学现象随着太阳的下落而升向天顶,随着__的降临而消失。至于美丽的紫光,是因为人眼的叠合效应,使通过大气尘埃的红色光与高层大气中较纯空气的蓝色散射光叠合而产生的。

1.选文第①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好处?

2.选文第①段具体写了日落时哪几种壮观的景象?

3.选文第②段在内容和结构上起着什么作用?

4.从第③段来看,日落时太阳的颜色深黄、殷红的科学原因是什么?

5.选文用了什么说明顺序?

1.描写。使说明变得生动形象,增强文章的可读性。

2.具体写了这样几种景象:太阳变大,颜色深黄、殷红;太阳接近地平线时竟缩身变扁;灿烂的晚霞;神秘的蓝灰色暗弧和暗弧外面的亮弧,并伴有迷人的紫光。

3.内容上点明上文所描写的图景大多是幻觉,夕阳本身没有变化。结构上总结上文开启下文。

4.日落的时候,阳光所穿透的大气层增厚,而黄、红色光穿透能力最大,所以此时太阳看起来深黄、殷红。

5.由现象到原理的逻辑顺序。

秃的梧桐

(1)——这株梧桐,怕再也难得活了!

(2)人们走过秃梧桐下,总这样惋惜地说。

(3)这株梧桐,所生的地点,真有点奇怪,我们所住的屋子,本来分做两下给两家住的,这株梧桐,恰恰长在屋前的正中,不偏不倚,可以说是两家的分界碑。

(4)屋前的石阶,虽仅有其一,由屋前到园外去的路却有两条——一家走一条,梧桐生在两路的中间,清荫分盖了两家的草场。夜里下雨,潇潇淅淅打在桐叶上的雨声,诗意也两家分享。

(5)不幸园里蚂蚁过多,梧桐的枝干为蚁所蛀,渐渐地不坚牢了,一夜雷雨,便将它的上半截劈折,只剩下一根两丈多高的树身,立在那里,亭亭有如青玉。

(6)春天到来,树身上居然冒出许多绿叶,团团附着树端,看去好像一棵棕榈树。

(7)谁说这株梧桐不会再活呢?它现在长了新叶,或者更会长出新枝,不久定可以恢复从前的美荫了。

(8)一阵风过,叶儿又被劈下来,拾起一看,叶蒂已被啮断了三分之二——又是蚂蚁干的好事。哦,可恶!

(9)但勇敢的梧桐,并不因此挫了它的志气。

(10)蚂蚁又来了,风又起了,好容易长得掌大的叶儿又飘去了,但它不管,仍然萌新的芽,吐新的叶,整整地忙了一个春天,又整整地忙了一个夏天。

(11)秋来,老柏和香橙还沉郁地绿着,别的树却都憔悴了。年近古稀的老榆,护定它青青的叶,似老年人想保存半生辛苦贮蓄的家私,但哪禁得西风如败子,日夕在耳畔絮聒?——现在它的叶儿已去得差不多,园中减了葱茏的绿意,却也添了蔚蓝的天光。爬在榆干上的薜荔,也大为喜悦,上面没有遮蔽,可以酣饮风霜了,它脸儿醉得枫叶般红,陶然自足,不管垂老破家的榆树,在它头上瑟瑟地悲叹。

(12)大理菊东倒西倾,还挣扎着在荒草里开出红艳的花。牵牛的蔓,早枯萎了,但还开着花呢,可是比从前的纤小,冷冷凉露中,泛满浅紫嫩红的小花,更觉娇美可怜。还有从前种麝香连理花和凤仙花的地里,有时也见几朵残花。秋风里,时时有玉钱蝴蝶,翩翩飞来,停在花上,好半天不动,幽情凄恋,它要僵了,它愿意僵在花儿的冷香里!

(13)这时候,园里另外一株梧桐,叶儿已飞去大半,秃的梧桐,自然更是一无所有,只有亭亭如青玉的干,兀立在惨淡的斜阳中。

(14)——这株梧桐,怕再也不得活了!

(15)人们走过秃梧桐下,总是这样惋惜地说。

(16)但是,我知道明年还有春天要来。

(17)明年春天仍有蚂蚁和风呢?

(18)但是,我知道有落在土里的桐子。

(文章有删改)

1.文章首尾都出现了人们对秃梧桐表示惋惜的话,试比较其中的细微区别,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2.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组织材料的?

3.文中第(11)(12)段写了其他的树和花,试分析其对表现文章中心的作用。

4.文章结尾写道:“但是,我知道有落在土里的桐子。”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5.从秃梧桐的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1.同样表示惋惜,开头说“难得活”,结尾说“不得活”,说明人们对秃梧桐的存活越来越没信心,显示出秃梧桐生存的艰难。这两句话在结构上有前后照应的作用。

2.本文是以秃梧桐在不同季节的变化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答“以时间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或“以秃梧桐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也可。)

3.起衬托作用。和秃梧桐一样,其他植物也在秋天渐渐萧条,但也都在顽强地活着。这使得秃梧桐体现出来的顽强生命力有了普遍的意义,从而拓展和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4.这句话是说,即使秃梧桐死了,它的种子也会将它的生命延续下去,生命是生生不息的。

5.示例:人生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面对困难与挫折,我们必须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

力。

阴影与阳光

14岁的中学生小禹觉得自己这几天倒霉透了。

前天,因为出黑板报的缘故,他是最后一个离校的学生。黑板报出到一半,他突然想看看高年级的黑板报出得怎么样,取取经。但是人家教室的门已经锁上了,于是他从自己教室搬来了一张凳子。人站在凳子上,高了。这样他就可以通过墙上的窗户,看到人家教室里的黑板报。

正在他脸贴玻璃,专心张望的时候,值班老师走了过来,有点狐疑地问了他一番后,就要他赶快回家。

巧的是,这天夜里,这层楼的办公室遭窃。所有老师的抽屉都被翻动,连零星小钱都被搜走。

这样,作为最后一个离校又有点古怪行为的学生,就有理由被唤到教务处谈话。虽然班主任和熟悉他的任课老师全都担保他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但是从教务处出来的小禹仍忍不住掉下了眼泪,因为班上竟有不明真相的同学,用一种陌生的眼光打量他,包括和他挺好的同学。

今天的事更是倒霉了。现在他正向妈妈哭诉今天的遭遇。

放学回家途经一个专卖复习资料的书屋,买了两本书后刚准备跨上自行车时,迎面一辆卡车上突然滚下来一只大纸箱,纸箱破了,里面的儿童玩具散落一地。待车上司机发现并将车停下来时,周围已有人趁机捡了便宜溜走了。他看司机挺着急,就帮着司机把玩具一一捡回装进箱子里。好事做完后,他却发现自己的自行车不见了!那是才买了不久的新车啊!

“好心没好报!小偷太坏了!呜呜呜……”小禹边说边哭,眼泪越流越多。

“哭什么?哭了车子能回来吗?傻瓜!以后一定要接受教训。俗话说‘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是有一定道理的。妈妈不是要你做个自私的人,问题是现在风气坏,人心不古,所以要学会保护自己,不要多管闲事,免得招惹是非……”小禹的妈妈唠唠叨叨地边劝边教训儿子。

“你在培养儿子朝自私发展吗?”小禹的爸爸从外面踏进门,听到了妻子的话,打趣道。

“你倒还有精神说笑话。你儿子前天为班级做好事,被人疑心为贼;今天做好事,被贼偷了!”小禹的妈妈把儿子的遭遇愤愤地说给丈夫听,一旁的小禹哭得更厉害了。

“噢,是这样,儿子,你的运气确实太坏了!爸爸今天的运气倒有点好。你知道的,我是去那家摄影社取照片的。取完照片,回来的路上觉得今天天气挺热的,这时有个人用自行车推着两袋西瓜在卖。我挑了一只,过了秤,正好10元钱,我付了钱,骑上车就走。骑了大约20米,忽然听到背后有人在叫。我回头一看,那个卖西瓜的骑着车子朝我追来,一边招手,一边叫我停下。我停了车,才知道原来我错将百元大钞当成10元给了他,他是来追还我90元钱的!儿子,你想想看,他完全可以不管这件事,要还,等我找上他也不迟;他也完全可以赖掉,因为我没有凭证;他还可以发现此事后马上溜走,那就不会引起任何纠葛。现在他却冒着烈日,骑着笨重的车子一路追来,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是他的良心!是他做人的道德!你看这世上谁说没有好人!”

父亲拍拍刚买来的西瓜,又拍拍儿子的头。儿子停止了抽泣,听得很专注。

不错,小禹的爸爸是在取了照片后买了西瓜,但是,关于10元与100元的故事,是他的虚构。作家与父亲的双重责任,让他编了个美丽的故事。他深深懂得,此刻,这个14岁少年的心里,太需要阳光。

(文章有删改)

1.小禹前天碰上了什么倒霉事?他为什么会被唤到教务处谈话?

2.文章中“因为班上竟有不明真相的同学,用一种陌生的眼光打量他,包括和他挺好的同学”中的“竟”字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3.妈妈叫小禹接受怎样的教训?理由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

4.爸爸为什么虚构10元与100元的故事?你认为这样做是不是欺骗小禹?为什么?

1.小禹前天碰到的倒霉事是为班级出黑板报反被人疑心为贼。他被唤到教务处问话的原因是老师办公室遭窃,他最后一个离校且行为古怪。

2.不能删去。因为“竟”表现了小禹的吃惊,他万万没有想到平日熟悉的、要好的同学都不相信他,这使他深受打击。

3.妈妈叫小禹接受的教训是“要学会保护自己,不要多管闲事,免得招惹是非”。 其理由是“现在风气坏,人心不古”。

4.①爸爸编这个美丽的故事,是为了驱散小禹心里的阴影。②示例:不是欺骗小禹。因为生活中的委屈有可能改变或扭曲一个人特别是一个14岁少年对社会人生的看法,所以必须在适当的时候对他(她)加以引导,使他(她)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虽然生命中有很多缺陷,但我可以有如此多的方式触摸到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世界是美好的,甚至__和沉寂也是如此。无论处于什么样的环境,都要不断努力,都要学会满足。

有时候,当我孤独地坐着等待生命大门关闭时,一种与世隔绝的感觉就会像冷雾一样笼罩着我。远处有光明、音乐和友谊,但我进不去,命运之神无情地挡住了大门。我真想义正词严地提出抗议,因为我的心仍然充满了热情。但是那些酸楚而无益的话语流溢在唇边,欲言又止,犹如泪水往肚里流,沉默浸透了我的灵魂。然后,希望之神微笑着走来对我轻轻耳语说:“忘我就是快乐。”因而我要把别人眼睛所看见的光明当做我的太阳,别人耳朵所听见的音乐当做我的乐曲,别人嘴角的微笑当做我的快乐。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

2.“虽然生命中有很多缺陷,但我可以有如此多的方式触摸到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3.文中画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世界上还有很多像海伦那样身残志坚的人,他们用自己的信念与智慧创造着历史,你能写出一位,并简单介绍一下他(她)的事迹吗?

1.在孤独中学会忘我,在忘我中找到快乐。(选文第一段总述了作者的生活态度,第二段具体阐述了这一生活态度及其产生过程。概括内容时要抓关键词。)

2.这句话指海伦虽然有盲聋哑的残疾,但仍然可以通过手势、触摸等方式与人和世界交流,表达了海伦对生活的坚定信念和乐观态度。(要回答好本题,需要思考以下问题:“生命中有很多缺陷”“如此多的方式”指什么?“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包含了作者怎样的生活态度?)

3.表达了作者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健康快乐的感情。(画线句表现了作者以别人的快乐为自己的快乐,不因自身的缺陷而自暴自弃的精神,所以表达了作者对生命、生活的热爱之情,这种情感也是健康快乐的。)

4.示例:张海迪,1955年秋天在济南出生。5岁时患脊髓血管瘤,高位截瘫,胸部以下失去知觉。她以顽强的毅力,长期与疾病和困难作斗争,发愤学习,自修完小学、中学基础课程,并学习了英语、日语、德语、世界语和无线电技术。她还学习了医学知识和针灸医术,为群众治病。她爱好音乐、绘画,对人生充满信心,并帮助周围青年奋发向上。后任山东作家协会创作室创作员、山东省青联副__、中国残联第五届__团__等职务。被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分别授予“优秀共青团员”“三八红旗手”称号。著有《绝顶》等。(回答好此题要靠平时对这类事例的积累,回答时简述事迹即可,不可过于详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