附加题
青春的活力占了上风。伤寒没能致柯察金于死地。保尔第四次越过了死亡线,回到了人间。只是又过了一个月以后,他才能起床下地。骨瘦如柴、脸色苍白的保尔,拖着绵软的双腿站起身来,扶着墙壁,想在房间里走走。在母亲的搀扶下,他走到了窗边,在那儿久久地望着屋外的道路。雪融化后形成的一个个小水洼,闪闪发亮。屋外是冰雪初融的早春天气了。窗户跟前的樱桃树上,神气活现地站着一只灰胸脯的雀儿,不时用狡黠的小眼睛偷偷地瞧保尔一眼。“怎么,我是和你一起熬过冬天的吗?”保尔用手指敲着窗户,轻声地说。母亲惊诧地看了他一眼:“你在那儿跟谁说话?”“跟雀儿……它飞走了,真狡猾。”他无力地笑了一下。
1、上面这段文字出自 ,作者是 。
2、选段中是什么事情让“保尔第四次越过了死亡线”?
3、保尔是你心中的英雄吗?为什么?
1、《钢铁是怎样练成的》 奥斯特洛夫斯基
2、第四次是在铁路快修完时,保尔得了伤寒和大叶性肺炎,被送回家乡治疗。
3、结合人物形象分析言之有理即可
《最漂亮的一个》
罗杰·迪恩·凯瑟
那天夜里,凯里养的那条黑色猎犬艰难地生产了。凯里靠在狗的笼子边,一刻不离地守候着。六小时后,小家伙们陆续出生,“一、二、三、四、五……”凯里一边数着,一边起身去卧室叫醒妻子,告诉她一切正常。
凯里和妻子从卧室出来,回到院子,再走到狗笼旁,那个时候,第六只狗仔已经生出来了,正独自趴在笼子的一角,凯里把它捧起来,放到正等吃奶的那堆狗仔前面,但母狗立即把这只最小的狗仔推到一边,竟然不愿意接受这个孩子。妻子见此情景,说:“有点不大对劲呀!”凯里走过去,抱起那狗仔仔细观察,不觉心里一沉,原来这只小狗仔的上唇和下颚都是裂开的,是“兔唇”,它的嘴根本无法合上!
第二天,凯里带着那只小狗去了宠物医院,大夫说他也无能为力,除非凯里愿意花一千美元试着给它做一个矫正手术,但他说这只狗仔活下来的可能性不大,因为它没法吃奶。回到家后,凯里和妻子商量后,觉得不能花这笔冤枉钱,因为连兽医本人也没有把握能保住狗仔的性命。尽管如此,凯里还是买来一支注射器,捧着这只小狗仔给它喂食。这样一连喂了十多天,这只小狗仔终于活了下来,而且还学会了自己吃东西,但只能吃柔软的罐装食物。
狗仔们出生五周后,凯里便在报纸上登出了广告。不到一星期,就有不少人表示他们对这些小狗有兴趣,但没人看中兔唇那只。一天下午,凯里在回家的路上,忽然看到一位老太太正向他招手,她是住在凯里家附近的一位退休教师,她问是否可以为她的孙子买一只。凯里告诉她,所有的狗仔都已有了新主人,如果有人送回不要,他会通知她。几天后,四只狗仔都被新主人陆续抱走,只剩下一只棕色的,和那只兔唇小狗仔。
几天过去了,说好要买这只棕色狗仔的先生没来,于是凯里给那位老太太去了电话,告诉她还有一只狗仔,欢迎她来看看,她说晚上八点将带着孙子一同来看。
晚上七点半,忽然有人敲门,凯里打开门,一看,站在门口的竟然是那位先生,就是他在前些天预定了那只棕色狗仔的。那位先生走后,凯里和妻子坐立不安,一会儿老太太来了怎么办?八点整,门铃响了,是老太太领着她的孙子来了。凯里歉疚地向她说明了缘故,老太太觉得十分遗憾,她对孩子说:“对不起,杰弗瑞,小狗都有主人了。”就在这时,那只没人要的小狗仔“汪汪”地叫了起来,小男孩从他祖母身后跑了过来,叫了起来:“我的小狗!我的小狗!”他飞快地冲到了“汪汪”叫着的小狗仔旁边,把它抱在怀里,对祖母说:“奶奶,他们只剩下这只了,你看他长得多像我。”
老太太问凯里:“这只小狗卖吗?”
凯里回答说:“这只你们可以抱走。”
老太太拿出钱包,但凯里握住了她的手,没让她把钱掏出来,凯里转过头问男孩:“你看它值多少钱?一美元行吗?”
男孩说:“不,这样的小狗非常非常贵。”
“一美元不够?”
“对,肯定是这样!”小男孩说着,并把小狗抱着贴在脸上。
“你说得对,这是只最漂亮的小狗,我们不能低于两美元卖给你们的!”妻子说着,望了望凯里,先前的五只,每只也不过两美元,但凯里知道妻子这么说,绝不是因为想赚钱的缘故。
老太太掏出了两美元递给小男孩,说:“这是你的小狗了,你来付钱给这位先生。”小男孩一只手紧紧地抱着小狗,另一只手骄傲地把钱递到凯里跟前。小男孩抱着小狗的情景让凯里和妻子永远也忘不了,他们对这只小狗未来的担心烟消云散,因为他们注意到这个小男孩也是兔唇……
(摘自2011年《时文选粹》第3辑 南方出版社)
1、小说以“最漂亮的一个”为题有什么含义及其作用?
2、分析画线句子的作用。
3、分析本文主要的写作手法,并简要说说其表达效果。
4、从小男孩身上你获得了哪些启示?
1、暗含着善良、乐观、自信的精神是最美的。作用:与兔唇的反差形成对比,巧设悬念,引起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2、一是与前文“你看他长得多像我”照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二是合理地交代小男孩喜欢这只兔唇小狗仔的原因;三是突出凯里夫妇富于同情心、善于鼓励需要帮助的孩子的特点。
3、对比一是对待兔唇狗仔,狗妈妈的嫌弃和凯里夫妇的精心照顾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突出凯里夫妇富于同情心的性格特点;二是标题与兔唇形成鲜明的对比,突出小男孩乐观、自信的精神
4、小男孩乐观、自信,从肯定有缺憾的小狗很贵、骄傲的付钱等言行的描述可见我们在面对困难、挫折时即使是有缺憾也应坦然,永远保持着乐观、自信的心态。
决定成功的利器
刘伟
①每一个渴望成功的人,都要先修炼好两把利器,那就是“德”和“才”。只有德才兼备,相得益彰,才能所向披靡,马到成功。
②有这样一个故事。唐太宗李世民登基不久,有人投其所好,敬献给他一张弓。他看了又看,试了又试,认定是难得一见的好弓。于是得意之余,他就向一个专门制作弓箭的匠人炫耀。
③但是这个工匠仔细看过之后,却得出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结论:“这张弓虽然强,但不是好弓!”,唐太宗急问原因。工匠回答说:“一张弓的好坏,不单要看它是否射得远,更要看它是否射得准。而能否射得准,关键取决于做弓用料的纹理是否好。制作此弓木料的木心不在正中间,木头的脉理自然都是斜的。因此,这张弓虽然有力,但射出去的箭势必不走正道,偏离目标,所以算不上一张好弓。”
④其实工匠的一番话,蕴含着丰富的哲理。他道出了判定人才的两个标准,那就是一个人不但要有能力,更要走正道,即一个人不但要有才,更要有德,德才兼备者才是真正的人才。
⑤一个人的德,好比一张弓的木心是否在恰当的位置,决定射箭的方向;一个人的才好比一张弓是否有力,决定箭射得远近。有德有才的人就像一张完美的弓,既刚劲有力,射得远,又箭无虚发,射得准。有德无才的人就像一张有缺陷的弓,尽管木心在正中间,射出去的箭走正道,但没后劲,射不远,最终还是难以命中目标。无德有才的人就像一张有危险的弓,尽管射得远,但由于木料的纹理不好,射出去的箭不走正道,结果势必偏离目标,甚至造成严重的危害。无德无才的人就像一张有害无益的弓,不仅木心不正,而且没有力量,只能是成事不足,败事有余。
⑥北宋伟大的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司马光以德、才为依据将人分为圣人、愚人、君子、小人四类—— 德才俱备 谓之“圣人”; 才德兼无 谓之“愚人”; 德胜才 谓之“君子”; 才胜德 谓之“小人”。
⑦司马光认为用人的原则是:假如找不到圣人、君子来用的话,那宁可用愚人,也不用小人。其道理是:君子挟才以为善,小人挟才以为恶。挟才以为善者,善无不至矣;挟才以为恶者,恶亦无不至矣。
⑧由此可见德才对于成功的重要性,而两者又以德为重,所以一个人若想成功,不但要有过人的才能,更要有过人的德行。——选自《小品文选刊》2011年第1期,有删改
1、与司马光用人原则相悖的是( )
A.、才为德之主,德为才之奴。
B.、子曰:“骥不称其力,称其德也”。
C.、南宋宰相秦桧,年青科举考试时一举夺魁,可谓有才,但他把才用于谋害忠良,卖国求和,造成了岳飞等爱国将领惨死,金兵南侵的悲剧,可谓是有才无德的人,是小人。
D.、历史上的包拯、海瑞追求刚正不阿,执法如山精神,此乃真“君子”而流传千古。
2、下列说法对全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引用唐太宗李世民的故事是为了论证“德才兼备者才是真正的人才”这一观点。
B.、第⑤段划线的句子使用比喻论证的方法。把人的“德”和“才”分别比作一张弓的木心位置”和“一张弓有力的程度”证明“德”“才”在决定弓箭“方向”和“远近”中的不同作用,从而把抽象的道理阐述得生动形象,浅显易懂。
C.、第④段句子中加线的这两个关联词是递进关系,论证了“德”在判定人才中的重要地位,使论证更深入、更严密。
D.、引用司马光认为用人的原则是为了强调德对于成功的重要性,只要有过人的德行就能成功。
3、本文语言富有哲理,给人启迪。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受启发的一句,谈谈你的理解。
1、A
2、D
3、示例:句一:只有德才兼备,相得益彰,才能所向披靡,马到成功。启示:要想成功,我们一定要做到“德”“才”兼备,只有修炼好这两把“利器”,才能排除艰难险阻,到达成功的彼岸。
句二:有德无才的人就像一张有缺陷的弓,尽管木心在正中间,射出去的箭走正道,但没后劲,射不远,最终还是难以命中目标。启示:一个人要想成功,仅有“德”是不行的,虽然方向正确,但没有力度,这样是达不到目标的,所以我们在“有德”的同时,还要做到“有才”。
阅读《小狗开心》一文
①我家曾养过一只狗,取名“开心”,样子小巧,长耳短尾,全身深黄,最具魅力的是脖子围一圈白毛,像是特意系上了银项圈。它俨然一副狗“长者”的模样,老成,威严,仪态高贵。
②银项狗原是城里户籍的,在泉州某小区住过,练就一袭绅士风度,举止不俗。几年来跟我们一家同处一屋,夜间尿尿自到卫生间的地漏口,屎急了会敲门示意,早上开门,它一般首先冲出,奔到围墙外的松树下或竹丛间翘起左后腿撒尿或支起前腿铆劲排便,毕了狠踢松土掩盖。三两天,我们给他洗澡,它非见我们探手温水,才服贴站在走廊边上的水沟旁,半眯着眼,任随主人冲水揉搓,看样子很放松,很享受。
③狗通人性,何况气度另类的狗。凡是客人来访,若主人不在即要吃闭门羹,不容越短垣一步,而一经招呼迎入,它摇尾表示歉意,过一会还蹭到客人膝间套近乎。当邻居或亲戚宴请,它自作主张跟去,一开始蹲在桌下,等出了几道菜,不安分了,用嘴顶你的腿,示意你该让它分享啦,它对别人扔下的剩骨,不屑一顾,你不得不佩服它的气概!平时,家人围在一起,它一一摩挲过去,像三代单传的婴儿要占尽家人的抚爱,它对家人的认识就是整个世界,它理所当然要享受世界所有的温情。
④那些路经我屋的行人和同类,没少领教它的厉害。在我们外出时,邻居可能背地里喝斥它,谩骂它,甚至手执新摘的竹枝或碎石吓它,它慑于人威放他一马。等主人在场,有后台,有依峙,好家伙,它非龇牙凶你一顿不可,你得信服它有幽深的记仇力!对于结怨的同类,相遇反应有别,对黑不溜秋、土得掉渣的流浪狗只睥睨一眼,对于那些壮硕有主儿的狗,它主动出击。有一回,我亲眼见过它跟村书记的大白狗撕咬,挨利齿,遭扑倒,它爬起来冲进人家胯下,狠剪肚皮,弄得大白狗哇哇叫,大失面子。在我们小村里,它树敌不少,因此老来窝在家中,万不得已才独自出门,很少见它像壮年时大摇大摆漫步在村间大道上,悠然作客老屋。
⑤几年乡居生活,镇上,亲邻家,附近的寺庙,对银项狗来讲,可谓了如指掌!我们往那些地方,它第一时间冲到前面,屁颠屁颠的,以显示它的好记性。每回,妻发动“乌鲨”,它不管不顾跳上踏板。倘我驾“太子”,它哼呀要爬上油箱,骑在油箱上一路向过往的狗们显摆。在镇区街道菜市,简直是故地重游,主人购物,它自去探朋访友,一溜烟不见踪影,有时因厮混跟不上我们,它自会回到四公里外的老家。
⑥它是一条宠物狗,曾在居民小区的花圃间打滚过,对草坪情有独钟,它上山总要在草地里翻几回筋斗,见到麦冬嫩叶披拂的田园更是欣喜异常,五体投地趴在绿丛中静思,仿佛在回忆城里的美好时光。据弟弟讲,“开心”被连诱带哄挟持到老家,一路上泪水涟涟,到老屋着实__两、三天。到底是灵狗,估摸寻主无望,也就随遇而安了。
⑦这只城里来的灵狗与我所熟悉的土狗或宠物狗全然不一样,它会观人脸色,体人语调,年前日间家里接二连三发生失窃,我们喝斥它几句,它竟不辞而别,四处找寻,不见踪影,是活生生蒸发了。一只灵犬担扛不起渎职不忠的包袱,未能抹去主人心头的阴影,毅然选择诀别了!慢慢的,我们也自感情屈,也许在它的意识里,人类是最不可生死与共的残忍动物。日与时趋,我越发怀想它了。
1.文中抓住小狗哪几方面的特征进行介绍的?
2.下列各项对文段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①段一落笔即写小狗的体貌、毛色,特别提到“开心”项上的白圈,表现它有别同类的外表特征。
B.③④⑤段写了“开心”的行为作态,如待客前倨后恭,对同类不失气质等,表现它的灵巧可爱。
C.②段、⑥段交代了“开心”的来历,并写出它有别于农村土狗的生活习性,显示了它的绅士风度。
D.⑦段写银项狗因主人的喝斥而出走,不再回来,表明“我”的情屈之意,透露作者的写作意图。
3. 文章③④⑤文段从哪几方面表现小狗“开心”的灵异?
4. 小狗“开心”曾是一只城里宠物狗,文中哪些细节表现它在城里养成的生活习性呢?
5.根据文意,简析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的含义。
在镇区街道菜市,简直是故地重游,主人购物,它自去探朋访友,一溜烟不见踪影。
6.如果小狗“开心”又在镇上遇见主人,它会有什么表现呢?请展开合理想象叙写其情境(不少于60字)。
1. 外貌(体貌)、生活习惯、行为作态
2.C
3. 向凶过的客人致歉,赴宴有礼貌地讨食,分别对待同类之“敌”,坐车“显摆”等
4.夜间尿尿自到卫生间的地漏口,屎急了会敲门示意,在居民小区的花圃间打滚过
5.银项狗多次跟主人到镇上购物,因此可以说“故地重游”,在那里认识一些狗伴,甚至跟随曾经认识的狗伴到附近的人家,所以诙谐说“探朋访友”。
6.略
看自行车的女人
①想为那个看自行车的女人写点什么的念头,已萌生在我心里很久了。
②第一次见到她,是在北京一家医院前的人行道上。一个胖女人企图夺她装钱的书包,书包的带子已从她肩头滑落,搭垂在手臂上。身材瘦小的她双手将书包紧紧搂在怀里,以带着哭腔的声音叫嚷:“你不能这样啊,我每天挣点儿钱多不容易呀!”
③她40余岁,穿着一套旧迷彩服,戴着一顶旧迷彩单帽。那身衣服一看就是地摊货,脚下是一双老式旧布鞋,没穿袜子,脚面晒得很黑,帽舌下,她的两只眼睛,呈现着莫大而又无助的惊恐。
④我从围观者的议论中听明白了两个女人纠缠的原因:那胖女人存车时,忘了拿放在车筐里的包,包丢了。她认为这个看自行车的外地女人应该负责任,并且怀疑是被她藏起来了。
⑤胖女人一用力,终于将看自行车的女人那书包夺了去,她将一只手伸进包里去掏,却只掏出了一把零钱。“当”的一声,一只小搪瓷碗抛在看自行车女人的脚旁,抢夺者骑上自己的自行车,带着装有一把零钱的别人的书包,扬长而去。
⑥看自行车的女人追了几步,回头看看一排自行车,慢慢走回原地,捡起自己的小搪瓷碗,瞧着发愣。忽然,她把头往身旁的大树上一抵,呜呜哭了……
⑦第二次见到她,是在一家商场的自行车场。我因没买到合适的东西,带着的一百元钱也就没破开。取自行车时,我歉意地说:“忘带存车的零钱了,一百元你能找得开吗?”我以为她会朝不好的方面猜疑我,因为一个人从商场出来,居然说自己兜里连几角零钱都没有,不大可信的。她望着我怔了怔,然后一笑,很不好意思地说:“那就不用给钱了,走吧,走吧!”她当时那笑,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我们许多人,不是已被猜度惯了吗?偶尔有一次竟不被明明有理由猜度我们的人所猜度,于是我们自己反倒觉得很稀奇了。每每的,竟至于感激起来。我当时的心情就是那样。应该不好意思的是我,她倒那么不好意思。
⑧后来我又去那家商场,付存车费时,我说:“上次欠你两毛钱,这次一起付给你。”我之所以如此主动,是我觉得她肯定记得我欠她两毛钱的事,若由她提醒,我会尴尬的。不料她又像上次那样怔了怔,然后一笑,很不好意思地说:“不用啊,不用啊!”硬塞还给了我两毛钱。我将装东西的纸箱夹在车后座上,忍不住问她:“来北京多久了?”“还不到半年。”“家乡的日子怎么样?”“不容易啊……再加上我儿子又上了大学……”她将“大学”两个字说出特别强调的意味,一脸自豪。我推自行车下人行道时,觉得后轮很轻,回头一看,她正替我提着后轮呢。骑上自行车刚蹬了几下,纸箱掉了,她跑过来,从书包里掏出一截塑料绳……
⑨这年冬天,雪后的一个晚上,单位一位退休摄影师给我打电话,让我替他写一封表扬信。他要表扬的,就是那个看自行车的女人。“我到那家商场去,遇到熟人聊了一会儿,竟忘了取自行车,拎兜也忘在车筐里了。拎兜里的几百元钱倒没什么,关键是我洗的三百多张老照片啊!干了一辈子摄影,那些老照片可都是我的宝呀!天黑了我才想起来,急忙赶去,你猜怎么着?就剩我那辆车了!商场早关门了,看车的女人在冷风中站着,抱着我的拎兜,守着我那辆旧自行车。人心不可以没有了感动呀,是不是?人对人也不可以不知感激呀,是不是?”他在电话里言辞恳切。
⑩不久前我又去那家商场,看自行车的已经换成一个男人了,我想问原先那个女人到哪里去了,张了张嘴,却什么也没问。我祈愿她永远也不会再碰到什么欺负她的人,比如那个抢夺了她书包的胖女人。
⑾阳光底下,人与人应该是平等的。弱者有时对这平等反倒显得诚惶诚恐似的,不是他们不配,而是因为这起码的平等往往太少,太少……
(作者:梁晓声。有删改)
1.本文写了“看自行车的女人”的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
2品读第③段和第⑥段,从人物描写的角度,结合相关语句进行赏析。
第③段:
第⑥段:
3.本文表现了作者的理性思考。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请以第⑦段为例进行分析。
_
4.从全文看,“我”为什么想为“看自行车的女人”写点儿什么?
_
5.试分析甲、乙两个片段的表达方式以及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1.①她被胖女人冤枉,被抢走了装钱的书包。②她知道我没零钱时,免收我的存车费。③她不要我补给她的存车费,还帮我抬车、捆纸箱。④她等候忘了取车的摄影师,并帮他保管拎兜。
2.第③段:主要运用了外貌描写。 “旧迷彩服”“老式旧布鞋”“脚面晒得很黑”写出了她衣服的廉价、穿着的过时、工作的辛苦。或:“她的两只眼睛,呈现着莫大而又无助的惊恐”写出了她当时的处境和内心的惊恐。
第⑥段:主要运用了动作描写。 “追…‘回头看看…‘慢慢走回…‘捡起…‘瞧”“抵”“哭”写出了她被抢后的为难、无助与伤心。
3在叙述她免收“我”存车费这件事后进行议论。由她对“我”的信任、体谅,引起了“我”对人与人之间猜度与信任的感慨,引人深思。
4.①看自行车的女人的遭遇令“我”同情,她对“我”的体谅、对工作的尽职尽责令“我”感动。②看自行车的女人是社会中弱者的代表,为她写点什么是为了呼吁人们尊重他们,平等对待他们。
5.《看自行车的女人》此语段运用了议论的表达方式,深化了文章的主旨,它告诉读者我们身边有着这样一个群体,他们的工作平凡得不被人们注意;他们的生活充满了艰辛;他们为了生计不断奔波,但却时常遭受不公的待遇。他们甘愿平凡,任劳任怨;他们需要金钱却不拿不属于自己的东西;他们用辛劳使城市井然有序,即使遭遇不公不会怨天尤人,因此,文章结尾呼吁人们尊重他们,平等对待他们。
《藤野先生》此语段运用了抒情和议论的表达方式,使我们对藤野先生高尚品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从而更有力的表现了主题,作者热情的发自内心的赞颂也增强了对读者感染的力量。
【甲】阳光底下,人与人应该是平等的。弱者有时对这平等反倒显得诚惶诚恐似的,不是他们不配,而是因为这起码的平等往往太少,太少……
(梁晓声《看自行车的女人》)
【乙】但不知怎地,我总还时时记起他,在我所认为我师的之中,他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一个。有时我常常想:他的对于我的热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诲,小而言之,是为中国,就是希望中国有新的医学;大而言之,是为学术,就是希望新的医学传到中国去。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虽然他的姓名并不为许多人所知道。
(鲁迅《藤野先生》)
_
算命
顾振威
当、当、当……小铴锣一响,晋菜园的算命瘸子就来了。
算命瘸子一来,总是将马扎放在老槐树底下,稳稳地坐了。他刚燃上劣质烟,母亲就去了。
从记事起直到现在,我已记不清算命瘸子来过多少趟了。只要他一到,第一个去算命的便是我母亲,算命后母亲一脸的喜色和满足,嘴里连声地说:“真准哪!几毛钱真没有白花!”
母亲的广告还真起了作用,听了她的赞叹,不少人都去求算命瘸子算上一卦。于是算
命瘸子多是乘兴而来,乘兴而去,兜里也自然装满皱巴巴的票子。
我曾多次规劝文盲母亲,让她不要信算命那一套,母亲却总是一脸慈爱的笑,等算命瘸子一来,还是照算不误。我很生气,说你儿子好歹是个有文化的国家干部,你这样愚昧就太丢脸了。母亲安详地说:“你是你,我是我。”
我只好继续开导母亲,人的命并非天注定,更不是凡夫俗子能算出来的。算命人通常采取的伎俩是哄、骗、诈、吓、察言观色、旁敲侧击,他们用模棱两可的话来布下迷魂阵。比如“父在母先死”一句,就有好几种解释。
为使母亲彻底醒悟,一次,我借了一套衣服穿上,那是农民干活时的脏衣服,我就脏着手脸去找算命瘸子占卜前途。算命瘸子眯缝着眼细观细瞧,说道:“你这个人呀,心比天高,命比纸薄,想吃国家的皇粮,可一辈子都是个泥腿子的命。你就死了这份心吧。”
回到家里,我脱掉脏衣服洗净手脸,眉飞色舞地讲给母亲听。母亲听后面色沉了下来:“全中国就你一个聪明人?骗一个瘸子,你良心让狗吃了?”她不说瘸子欺骗我,反倒说我骗了他。我不明白母亲怎么偏在这件事情上这么糊涂。
不知何故,后来算命瘸子就来得少一些了,即便来,也不在槐树底下安营扎寨了。他像是做错了事似的总是躲着母亲,母亲求他算命,他便搪塞道:“给你算一百遍了,再算也算不出新鲜的了。”母亲却说: “你算,我听了心里踏实。”瘸子只好遵命。但母亲掏钱给他,他却趁没人的时候悄悄塞回给母亲,母亲又给他塞回去。
算命瘸子老了,老得连走路的力气都没有了,也不来算命了,听说靠救济粮应付一日三餐,日子就过得很是凄凉。逢年过节,母亲就让家里人送过去半袋粮食,拾元钱。母亲说:“他一个瘸子,肩不能挑,手不能提,身边又没一个亲人,不算命靠什么吃饭呢?”我后来
才明白,不是母亲糊涂,糊涂的是我。
(选自《读者》2003年20期)
1.为什么算命瘸子一来,母亲就要找他去算命?
2.“我”对母亲不听规劝,照算不误的行为很生气,这是因为
;
而母亲听了“我”讲述算命的情况“面色沉了下来”,这是因为
3文中画线句子中有两个“塞”字,同样的“塞”,别样的情。它们各自表现了人物的什么心理?
4.联系全文,说说 “不是母亲糊涂,糊涂的是我。”这句话的具体含义。
5.请你结合母亲的言行,说说母亲是怎样一个人。
1因为算命是瘸子的谋生手段,母亲找他算命是想默默地变相帮助他,资助他。
2“我”认为算命是愚昧的迷信,文盲的母亲热衷于此,太丢“我”的脸。 母亲认为“我”戳穿算命的骗局,是要断瘸子的谋生之路,这样做事“没有良心”。
3瘸子的“塞”,表现了他对母亲无言的感激和内心的愧疚;母亲的“塞”表现出她对瘸子真诚而又慷慨的帮助。
4母亲不是迷信算命,而是在默默地变相帮助瘸子,资助瘸子;“我”没有明白母亲去算命的动机和心愿。
5母亲是一个敦厚、朴实的农家妇女,虽然没有文化,但又有一颗善良的心,她同情不幸的瘸子,热情慷慨地变相资助他。母亲的善良之举令人赞许,但她通过算命来帮助别人,无意中有助长封建迷信的行为,有所不妥。
阅读《紫藤萝瀑布》
①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
②从未见过开得这样盛的藤萝,只见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从空中垂下,不见其发端,也不见其终极。只是深深浅浅的紫,仿佛在流动,在欢笑,在不停地生长。紫色的大条幅上,泛着点点银光,就像迸溅的水花。仔细看时,才知道那是每一朵紫花中的最浅淡的部分,在和阳光互相挑逗。
③这里春红已谢,没有赏花的人群,也没有蜂围蝶阵。有的就是这一树闪光的、盛开的藤萝。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
④“我在开花!”它们在笑。
⑤“我在开花!”它们嚷嚷。
⑥每一穗花都是上面的盛开、下面的待放。颜色便上浅下深,好像那紫色沉淀下来了,沉淀在最嫩最小的花苞里。每一朵盛开的花就像是一个小小的张满了的帆,帆下带着尖底的舱,船舱鼓鼓的;又像一个忍俊不禁的笑容,就要绽开似的。那里装的是什么仙露琼浆?我凑上去,想摘一朵。
⑦但是我没有摘。我没有摘花的习惯。我只是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流着流着,它带走了这些时一直压在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那是关于生死谜、手足情的。我沉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⑧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也看不见藤萝花了。
⑨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⑩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一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⑾在这浅紫色的光辉和浅紫色的芳香中,我不觉加快了脚步。
1982年5月6日
1.面对瀑布似的紫藤萝,作者产生了怎样的人生感悟?(用本文原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⑦段中写紫藤萝瀑布“在我心中缓缓流过”,使“我”的心情产生什么变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有许多写紫藤萝的比喻句,请找出一句,说说妙在哪里。
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妙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按要求揣摩文中词句的含义。
(1)第②节中,加点词“挑逗”的语境含义:
(2)说说你对第⑩中画线句子的理解。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5.文章开头“我”为什么“不由得停住了脚步”?结尾又为什么“不觉加快了脚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
2带走了我心上的焦虑和悲痛,带来了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
3示例:句子:花朵儿一串挨着一串,一朵接着一朵,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妙处:“彼此推着挤着,好不活泼热闹!”一句用拟人的手法,赋予了紫藤萝花孩子般活泼热情的特点,生动地表现了紫藤萝花开得繁密、热烈的情状,传达出作者对紫藤萝花的喜爱之情。4(1)形容紫藤萝的花朵泛着银光,一闪一烁,仿佛在调皮地挑逗逗引阳光。
(2)示例:遭遇不幸的时候,不能被厄运压倒,要对生命的长久保持坚定的信念。(应该面对新生活,振奋精神,以昂扬的斗志投身到事业中去。)
5“我不由得停住了脚步”因为被紫藤萝花的生机勃勃所吸引 “我不觉加快了脚步”因为从紫藤萝花中感悟到生命的美好与永恒,以乐观的心态投入到新的生活中去
阅读寓言《马与驴子》,回答问题。
从前,有个人赶着一匹马和一头驴子上路。路途中,驴子对马说:“你若能救我一命,就请帮我分担一点我的负担吧。”马不愿意,驴子终因精疲力竭,倒下地死了。于是,主人把所有的货物,包括那张驴子皮,都放在马背上。这时,马悲伤地说:“我真倒霉!我怎么会受这么大的苦呢?这全因 ,现在不但驮上全部的货物,还多加了一张驴皮。”
(选自《伊索寓言》)
(1) 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出马受苦的原因:
(2)读了这则寓言,你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1)不愿分担一点驴的负担。(2)这故事说明,人与人之间应相互帮助,共同合作,各自才能更好地生存。
四季分明
①隆冬的深圳街头依然保留着夏的痕迹,我第一次在这样的季节里穿着丝袜、短裙来来去去,感觉好极了。乍回到寒风萧萧的南京,忍不住频频回首,不料友人却对我说:南京城冬天冷,夏天热,可是它四季分明,每一季都让你为生命的力量而感动。
②年复一年,我行走在北京西路(注:南京城内一条街道的名称)上,两行笔直的银杏树是一道四季分明的风景线:初春的细雨淋湿了它们柔弱的嫩芽,不知不觉中绿就覆满了枝头;夏日的它们是比不上法国梧桐的大家气派,却也亭亭玉立,碧阴如盖;秋风渐起是它们最美的时节,短短一季凝聚了一生的精彩,片片黄金的“小扇儿”在晴空下潇洒飞扬又无声飘落,簇簇白果已珠圆玉润待字闺中;冬季来临,它们淡妆素裹,脱尽繁华,只留下干干净净的枝条与风雪共舞。
③有人说南京没有春天,那是因为人们恨这里春光短暂,缕缕梅香携春来到紫金山下,经不得几番风雨,白玉兰、樱花已是落红满地,乍暖还寒之中,草也绿了,叶也绿了,南京的春天,活脱脱十六七岁少女的花季,转瞬即逝。
④夏季说来就来,五月进而满城飘起靓丽的裙子,到了七月,更是热得浓烈、热得深沉,仿佛一场爱得死去活来的恋情,让人大汗淋漓,透不过气来。
⑤秋风中的南京,天特别蓝,云特别白,有大雁飞过,有菊黄枝头,有艳阳高照,有雨丝缠绵,那千姿百态如人到中年历经甘苦,展现出成熟的魅力,欲说还休的无奈。
⑥一夜大雪装饰了辽阔的天地,校园里许多来自南方的新同学兴奋得在大操场荤季的雪层上打滚,这是在他们十八岁年轻的生命中第一次惊讶四季变幻的奇光异彩,第一次缘谤冬天的如此美丽。 。
⑦红红绿绿,冷冷热热,四季分明的南京给了我们生命的启示,生命中的春夏秋冬斌予我们圆满的人生。
⑧透过今夜雪色迷蒙,隐约可寻春影萌动,那是一年四季的轮回。
1.给下列词语造句。
(1)淡妆素裹:
(2)转瞬即逝:
(3)欲说还休:
2.第②段中,作者抓住银杏树的变化,表现南京四季分明的特点。请从文中找出体现这一点的语句来,或用自己的话来说。
(1)春天:
(2)夏天:
(3)秋天:
(4)冬天:
3.第③段到第⑤段中写南京的四季,用人的成长过程作比。例如:用“ -来比喻“春的短暂”;用“ ”来比喻“夏的火热”;用“ ”来比喻“秋的成熟”。
4.品读第⑥段,如采用“老年人”这个比喻来形容南京的冬季,你认为是否怜当,为什么?
1、略
2、(1)、春天短暂
(2)、夏天火热
(3)、秋天千姿百态
(4) 、冬天美丽
3、十六七岁少女的花季 一场爱得死去活来的恋情 人到中年历经甘苦
4、不恰当。
因为:①、作者写南京的冬天很美丽,就不宜用老年人作比;
②、老年人是人生将要到终点了,而自然界的冬天并不是终点,它是周而复始的。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1.本段文字紧紧围绕着哪一个字来写的?又是如何去写的?
2.画线句“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中的“这件花衣”指什么?“山的肌肤”又指什么?
3.“那点薄雪好像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这里的“粉色”是什么样的颜色?
4.本语段中“秀气”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最后一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本段文字紧紧围绕“妙”字来写,然后按空间顺序,从高处到低处,层次分明地描写了山尖,树尖,山坡,山腰 四个层次的美丽景物.
2、“这件花衣”指山坡上的雪。“山的肌肤”指山坡上的地面
3、“粉色”是指夕阳斜照在薄雪上与雪交相辉映的颜色
4、“秀气”一词强调了济南雪后山景美丽而娇弱的情态,流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最后一句表达了作者对小山的怜爱之情。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