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 光(作者:冯骥才)

①今晚突然停电,摸黑点起蜡烛。烛光如同光明的花苞,宁静地浮在漆黑的空间里;室内无风,这光之花苞便分外优雅与美丽;些许的光散布开来,朦胧依稀地勾勒出周边的事物。没有电就没有音乐相伴,但我有比音乐更好的伴侣——思考。

②可是对于生活最具悟性的,不是思想者,而是普通大众。比如大众俗语中,把临近年终这几天称做“年根儿”,多么真切和形象!它叫我们顿时发觉,一棵本来是绿意盈盈的岁月之树,已被我们消耗殆尽,只剩下一点点根底。时光竟然这样的紧迫、拮据与深浓……

③一下子,一年里经历过的种种事物的影像全都重叠地堆在眼前。不管这些事情怎样庞杂与艰辛,无奈与突兀,我更想从中找到自己的足痕。从春天落英缤纷的京都小院到冬日小雨中的雅典德尔菲遗址;从重庆荒芜的红卫兵墓到津南那条神奇的蛤蜊堤;从一个会场到另一个会场,一个活动到另一个活动中,究竟哪一些足迹至今清晰犹在,哪一些足迹杂沓模糊甚至早被时光干干净净一抹而去?

④我瞪着眼前的重重黑影,使劲看去。就在烛光散布的尽头,忽然看到一双眼睛正直对着我。目光冷峻锐利,逼视而来。这原是我放在那里的一尊木雕的北宋天王像。然而此刻他的目光却变得分外有力。他何以穿过夜的浓雾,穿过漫长的八百年,锐不可当、拷问似的直视着任何敢于朝他瞧上一眼的人?显然,是由于八百年前那位不知名的民间雕工传神的本领、非凡的才气;他还把一种阳刚正气和直逼邪恶的精神注入其中。如今那位无名雕工早已了无踪影,然而他那令人震撼的生命精神却保存下来。

⑤在这里,时光不是分毫不曾消逝么?

⑥植物死了,把它的生命留在种子里;诗人离去,把他的生命留在诗句里。

⑦时光对于人,其实就是生命的过程。当生命走到终点,不一定消失得没有痕迹,有时它还会转化为另一种形态存在或再生。母与子的生命的转换,不就在延续着整个人类吗?再造生命,才是最伟大的生命奇迹。而此中,艺术家们应是最幸福的一种。惟有他们能用自己的生命去再造一个新的生命。小说家再造的是代代相传的人物;作曲家再造的是他们那个可以听到的迷人而永在的灵魂。

⑧此刻,我的眸子闪闪发亮,视野开阔,房间里的一切艺术珍品都一点点地呈现。它们不是被烛光照亮,而是被我陡然觉醒的心智召唤出来的。

⑨其实我最清晰和最深刻的足迹,应是书桌下边,水泥的地面上那两个被自己的双足磨成的浅坑。我的时光只有被安顿在这里,它才不会消失,而被我转化成一个个独异又鲜活的生命,以及一行行永不褪色的文字。然而我一年里把多少时光抛入尘嚣,或是支付给种种一闪即逝的虚幻的社会场景,甚至有时属于自己的时光反成了别人的恩赐。检阅一下自己创造的人物吧,掂量他们的寿命有多长。艺术家的生命是用他艺术的生命计量的。每个艺术家都有可能达到永恒,放弃掉的只能是自己。是不是?

⑩迎面那宋代天王瞪着我,等我回答。

⑾我无言以对,尴尬到了自感狼狈。

⑿忽然,电来了,灯光大亮,事物通明,恍如更换天地。刚才那片幽阔深远的思想世界顿时不在,惟有烛火空自燃烧,显得多余,再看那宋代的天王像,在灯光里仿佛换了一个神气,不再那样咄咄逼人了。

⒀我也不用回答他,因为我已经回答自己了。

丁丑腊月二十一日寒夜

选自《中学生阅读文选》

1、解释加点的词语在原文中的含义。

(1)勾勒:

(2)拮据:

2、第④节“他那令人震撼的生命精神却保存下来”一句中的“他”指代_ ______。

3、读第⑥节,然后仿写:

_______死了,把它的生命留在_____里;______离去,把他的生命留在_______里。

4、阅读第⑦节,另举一个“再造生命”的例子。

5、第⑨节中“尘嚣”指____________。“一闪即逝的虚幻的社会场景”指__________。

6、④-⑨节写作者烛光里的一系列联想,他联想的触发点是什么?

7、分析⑨节中划线句子的含义。

8、是不是只有文学家艺术家才能达到永恒?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1、(1)映出、照出 (2)时间少,不够用

2、无名雕工

3、参考:成虫  卵   小说家  作品

4、参考:鲁迅在《阿Q正传》中塑造的阿Q的典型,逾越时空,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5、世俗之事   让人出头露面的公众场合

6、北宋天王木雕像。

7、艺术家只有抛弃世俗和虚荣才能专心致志地进行艺术创作,才有可能创造出不朽的典型,它的艺术生命才有可能达到永恒。

8、不是,普通人也可能达到永恒。只要我们抛弃尘俗和虚荣,惜时、努力,对社会作出贡献,我们就能在生后留下一丝痕迹而成为永恒。(言之成理即可)

蝈蝈

窗台上挂起一只拳头大小的竹笼子。一只翠绿色的蝈蝈在笼子里不安地爬动着,两根又细又长的触须不时从竹笼的小圆孔里伸出来,可怜巴巴地摇晃几下,仿佛在呼唤、祈求着什么。

“怪了,它怎么不肯叫呢?买的时候还叫得起劲。真怪了……一位白发老人凑近蝈蝈笼子看了半天,嘴里在自言自语。

老人的孙子和孙女,两个不满8岁的孩子,也趴在窗台上看新鲜。

“它不肯叫,准是怕生。”小女孩说。

“把它关在笼子里,它生气呢!”

小男孩说着,伸出小手去摘蝈蝈笼子。

“小囡家,别瞎说!”老人把笼子挂到小孙子摘不到的地方,然后又说:“别着急.它一定会叫的!”

整整一天,蝈蝈无声无息。两个孩子也差点把它忘了。

第二天,老人从菜篮里拿出一只鲜红的尖头红辣椒,撕成细丝塞进小竹笼里说:“吃了辣椒,它就会叫的。”他很自信。两个孩子又来了兴趣,在窗台上看蝈蝈怎样慢慢把一丝丝红辣椒吃进肚子里去。

整个白天,蝈蝈还是没有吱声,只是不再在小笼子里爬上爬下。夜深人静的时候,蝈蝈突然叫起来,那叫声又清脆又响亮,把屋里所有的人都叫醒了。

“听见么,它叫了,多好听!”老人很有点得意。

两个孩子睡眠蒙眬,可还是高兴得手舞足蹈,把床板蹬得咚咚直响。

蝈蝈一叫就再也没有停下来,从早到晚,不知疲倦地叫,叫……它不停地用那清脆洪亮的声音向这一家人宣告它的存在。很快.他们就习以为常了。蝈蝈的叫声仿佛成了这个家庭的一部分。

蝈蝈的叫声毕竟太响了一点。在一个闷热得难以入睡的夜里,屋子里终于发出了怨言:

“烦死了,真拿它没办法。”说话的是孩子的父亲。

“爸爸,蝈蝈为什么不停地叫呢?”

男孩问了一句,可大人们谁也不回答。于是两个孩子自问自答了。

“它大概也热得睡不着,所以叫。”

“不!它是在哭呢!关在笼子里多难受,它在哭呢!”

大人们只是静静地听着两个孩子的议论,只有白发老人,用只有自己能听见的声音叹息了一声……

早晨醒来时,听不见蝈蝈的叫声了。两个孩子趴在窗台上一看,小笼子还挂在那儿,可里面的蝈蝈不见了……

“它咬破了笼子,逃走了。”老人看着窗外,自言自语他说。

1、速读全文,将自己的理解填写在括号中。

本文的主体部分,从蝈蝈的( )写到( )再写到( ),以此来展开故事情节。

2.浏览全文,在横线上填写自己的理解。

这篇文章以 为顺序,以 为线索来叙说故事、展开情节、表现人物。

3.品读文中第一段,说说你抓住了哪些词语来理解内容、感受情感。

4、研读文章内容,写出作者借人物之口说出的最有情感表现力的两句话。

5、赏析文章的结尾,你认为蝈蝈是“逃走”的吗?说说理由。

6、体味这个故事,用简洁的语言点示作者的写作意图。

1、不叫  叫  不停地叫(或不知疲倦地叫)

2、时间  蝈蝈

3、拳头大小的  不安地  可怜巴巴地  仿佛在呼唤、祈求

4、①把它关在笼子里,它生气呢!②不!它是在哭呢!关在笼子里多难受,它在哭呢!

5、蝈蝈是白发老人放走的,因为他听到孩子们动情的议论之后“叹息了一声”

6.作者意在启发我们要与动物和谐共处,要与自然和谐共存(与之相近的表达也可)(与之不同的有创意的合理看法也可)

每个人只错了一点点

当巴西海顺远洋运输公司派出的救援船到达出事地点时,“环大西洋号”海轮消失了。21名船员不见了,海面上只有一个救生电台有节奏地付出求救的摩氏码。救援人员看着平静的海面发呆,谁也不明白在这个海况极好的地方到底发生了什么,从而导致这条最先进的船沉没。这时有人发现电台下面绑着一个密封的瓶子,打开瓶子里面有一张纸条,21种笔迹,上面这样写着:

一水理查德:3月21号,我在奥克兰港私自买了一个台灯,想给妻子写信时照明用。

二副瑟曼:我看见理查德拿着台灯回船,说了句这台灯底座轻,船晃时别让它倒下来,但没有干涉。

三副帕蒂:3月21日下午船离港,我发现救生筏放器有问题,就将救生筏绑在架子上。

二水戴维斯:离港检查时,发现水手区的闭门器损坏,用铁丝将门绑牢。

二管轮安特尔:我检查消防设备时,发现水手区的消防栓锈蚀,心想还有几天就到码头了,到时候再换。

船长麦凯姆:起航时,工作繁忙,没有看甲板部和轮机部的安全检查报告。

机匠丹尼尔:3月23日上午理查德和苏勒的房间消防探头连续报警。我和瓦尔特进去后,未发现火苗,判定探头误报警,拆掉交给惠特曼,要求换新的。

机匠瓦尔特:我就是瓦尔特。

大管轮惠特曼:我说正忙着,等一会儿再拿给你们。

服务生斯科尼:3月23日13点到理查德的房间找他,他不在,坐了一会儿,随手开了他的台灯。

大副克姆普:3月23日13点半,带苏勒和罗伯特进行安全巡视,没有进理查德和苏勒的房间,说了句“你们的房间自己进去看看”。

一水苏勒:我笑了笑,也没有进房间,跟在克姆普的后面。

一水罗伯特:我也没有进房间,跟在苏勒的后面。

机电长科恩:3月23日14点我发现跳闸了,因为这是以前也出现过的现象,没多想,就将闸合上,没有查明原因。

三管轮马辛:感到空气不好,先打电话到厨房,证明没有问题后,又让机舱打开通风阀。

大厨史诺:我接马辛的电话时,开玩笑说,我们在这里有什么问题?你还不来帮我们做饭?然后问乌苏拉:“我们这里都安全吗?”

二厨乌苏拉:我回答,我也感觉空气不好,但觉得我们这里很安全,就继续做饭。

机匠努波:我接到马辛的电话后,打开通风阀。

管事戴思蒙:14点半,我召集所有不在岗位的人到厨房帮忙做饭,晚上会餐。

医生莫里斯:我没有巡视。

电工荷尔因:晚上我值班时跑进了餐厅。

最后是船长麦凯姆写的话:19点半发现火灾时,理查德和苏勒的房间已经烧穿,一切糟糕透了,我们没有办法控制活火情,而且火越来越大,直到整条船都是火。我们每个人都犯了一点错误,但酿成了船毁人亡的大错。

看完这张纸条,救援人员谁也没说话,海面上死一样的寂静,大家仿佛清晰地看到了整个故事的过程。

1、请用简要的话概括这篇文章的内容。

2、文章结尾说“大家仿佛清晰地看到了整个故事的过程”,请你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叙述出“环大西洋号”海轮沉没的过程。

3、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因不拘小节而导致重大后果的事件,请你举一个例子。

4、在你周围肯定还有一些对小错误抱无所谓态度的同学,请你结合上文内容用一句俗语或名言来告诫他们。(不能运用试卷中出现过的材料)

5、阅读上文内容和下面几则材料,你从中有什么发现?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材料一:孟子说过“人恒过,然后能改”,说的是人们常常会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人们常说“不要怕犯错误”、“不要怕‘交学费’”、“吃一堑,长一智”、“在哪里摔倒,就在哪里爬起来”等等,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材料二:三国时蜀国皇帝刘备在临终时告诫他的儿子刘禅说“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恶小而为之”说的是不要因为错误小而不去在意它,而去做它。

1、“环大西洋”号轮船因船员们各自小小的疏忽而沉没。

2、只要语言简明,意对即可。

3、只要例子符合文章内容即可。

4、示例:小小蚁穴会毁到千里长堤;小洞不补,大洞吃苦等。

5、示例: 1、别人犯了错误,要给他们改正的机会;2、如果平时不注意小的疏忽、果实就会导致重大的失误,造成严重的损失。

人是一本书。

看人如读书。

人的外表,不就是封面吗?

人的内心,不就是内容吗?

有的人,封面与内容同样高雅;有的人,封面与内容同等粗俗。有的人,封面很不起眼,内容却精彩无比;有的人,外表包装得如金似玉,内心却不堪入目。

好人自然是一本好书,你打开扉页就有一缕鲜花的芬芳迎面而来。

坏人自然是一本不好的书,你才揭开封面就能嗅到一股难闻的气味。

( )的人像一本散文集,( )的人是一本抒情诗,( )的人如同一本幽默辞典,( )的人仿佛一部科学论著。那些祸国殃民最终遗臭万年的民族败类,不就是一套活生生的反面教材吗?而那些为国为民洒尽一腔热血的志士,又多像一卷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啊!

做人如写书。

请不要怪母亲没有给你制出漂亮的封面,也不要怪父亲没有给你给出美丽的插图。你自己这本书,主要还得靠你自己来写——用你的勇气和力量,用你的聪明和才智,用你的心血和汗珠……

然而,总有一些人把不该删除的真诚删除了,结果自己这本书中没有了纯洁的位置。他们都忘记了:在生命的版面上,应该写下高尚,应该填上纯真,应该刻画奉献,应该描绘进取。

也许,你写了一生也成不了杰作;也许,你写了一世也成不了名著。但决不能因此而粗制滥造,随便应付,哪怕写出的书无人阅读,也要篇篇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如果有了漂亮的开头,就应该追求完美的结局;如果有了精彩的材料,就应该将它打磨成实在的文章。

如果人们常常把你亲切地朗读,那就是你无上的光荣;如果人们永世把你深情地背诵,那就是你最大的幸福。

1、贯串全文的一个比喻句是:

2、这篇文章中能概括地表达全文要点的句子是:

3、将下面四个短语分别归位于文中括号,其先后顺序应是:

思维缜密 洒脱飘逸 多愁善感 乐观风趣

4、本文最后一段话给我们的暗示是

5、以“人生”为话题,写一个短小精美有内涵的句子:

1、人是一本书

2、看人如读书,做人如写书。

3、洒脱飘逸  多愁善感  乐观风趣  思维缜密

4、我们每个人都要写好自己这本书,争取做一个非常优秀的人(与之相近的表达也可)

5、(答案不惟一,要符合题目要求)

给儿子一个骄傲的背影

①他是那种连一阵风都能吹走的小老头。工地还没开工,他便三番五次地找到我,还打来了村里的特困证明,让我无论如何给他一样活儿干。我拗不过他,只好将负责看管搅拌机的差事交给他。

②他对我连声道谢,然后,扭头跑回村子。那时,我正打算向他介绍搅拌机的操作方法,他居然不听我一声解说,就走掉了。正在我气恼的时候,他又回来了,身后还拖着个脸蛋红红的小男孩。(A.)他老远便指着我身边的搅拌机大喊:“这是爸爸要开的机器!”

③小男孩不知什么时候蹿到搅拌机边,将整个脑袋探进搅拌机内。我惊出了一身冷汗,大声斥责孩子。孩子躲到一边后,我又开始训斥他,怎么将孩子带到工地上来,要知道工地上处处充满危险!他跟儿子一起低下了头,好半天,才嗫嚅道:“我只想让儿子开心一下,爸爸终于找到工作了!”

④他很快学会了怎样操作搅拌机。在搅拌机的轰鸣声中,他儿子挥舞着小手喊:“爸爸,好厉害!”他笑了,脸上的皱纹拧成一块块,还露出了蜡黄的牙齿。距离开工还有两三天,可他次日一大早就来到工地上了,拿着一块抹布,一点点地抹去搅拌机上的水泥灰;有些硬块抹不去,他就用指甲一点点地抠掉。我说没有必要,反正一开工就又脏了。他却嘿嘿地笑着说,他要给儿子一个惊喜:昨天还是旧机器,今天就变新了。

⑤开工那天,他竟然穿了件崭新的衣服来。启动搅拌机没多久,四处飞扬的水泥灰,就在新衣服上厚厚地蒙了一层。一转眼,他就跟其他工友没啥区别了。他显然发现了这一点,赶紧腾出一只手拍打身上的水泥灰。

⑥紧挨着工地的是一所小学,校园里的嘈杂声可以清晰地传来。每当下课铃声响起,他都情不自禁地拍得更紧促。看管搅拌机,原本挺轻松的活,他却累得满头大汗。我知道他是被那只不停拍打的手累的。

⑦铃声又一次响起,工地外面传来孩子放学的嬉笑打闹声。(B.)他忽然触电般脱下衣服,使劲地甩两下,然后迅速穿回身上。他那件抖落水泥灰的衣服,看起来又跟新的一样了。然后,我听见一个甜甜的童音传来:“那个穿最漂亮衣服的人,是我爸爸。”循声望去,围墙缝隙中,探着两个小脑袋,其中一个正是他的儿子。

⑧我看见笑意漾满了他的嘴角。原来他拍打了一个上午身上的水泥灰,只想留给儿子一个干净的后背,只想让他的儿子在小伙伴面前能多少拥有些骄傲!

⑨儿子哼着歌儿走远后,他才像忽然记起了什么似的,赶紧用另一只手去揉那只拍打衣服的手,边揉还边吁吁地喘气。我忍不住说,你儿子真可爱。他忽然间涨红了脸。他说儿子其实是抱养的,可小家伙一定要喊他爸爸,怎么教都改不了口。他又接着说:“我上了年纪,干不了重活,以后你这边负责看管搅拌机的活都交给我做好不好,我多少要给儿子留些钱啊!”

⑩我使劲点头,那一刻,我的眼泪不可遏止地落下。

1、文中的父亲做了哪几件曾令“我”不理解的事?请简要概括。(示例除外)(2分)

【示例】不听“我”解说操作方法就走掉了。

2、文中有很多句子耐人寻味。请品析A.、B.两处画线句。(6分)

A

B

3、联系上下文,分析文章第⑨段中父亲“涨红了脸”的原因。(4分)

4、下面是对文中父亲行为的两种理解,你更认同哪一种?请联系文章具体事例(两件即可),说出你的理由。(4分)

第一种:表现了父亲对养子深深的爱。

第二种:表现了父亲对获得自身尊严的渴望。

我认同第 种。

事例1:

事例2:

1.带儿子进入充满危险的工地、提前一工地擦拭搅拌机、穿新衣服来工作、不停拍打身上的水泥灰

2.(A)父亲找到满意的工作后,想尽早告诉孩子,让他开心一下。 “老远”“大喊”形象地写出父亲得意的心情。(B)父亲不想让儿子和小伙伴看到自己浑身水泥灰的样子,想让儿子在小伙伴面前能拥有些骄傲。 “忽然”“迅速”生动地表现出父亲担心儿子与小伙伴马上会来的紧张心情。

3.他对“我”将其养子当作亲生儿子,感到有些难为情;因别人对其养子的称赞而感到高兴;因养子一定要叫他爸爸感到幸福(自豪);为给儿子多留些钱,向“我”提出更多要求,感到有些不好意思。

4.认同第一种的理由:父亲为了给儿子多留些钱,努力找工作;为了让儿子开心,带儿子到工地看机器;穿新衣服上班和不停拍打身上水泥灰,希望不给儿子丢脸。这些行为表现出父亲对养子发自内心的深深的爱。

认同第二种的理由:父亲把儿子带到工地,想让儿子知道自己找到的工作很体面;精心擦拭搅拌机,希望通过“机器这新”让养子感到自己的能干;穿新衣上班和不停拍打身上的水泥灰,想在儿子和同学面前留下一个美好的形象。父亲希望通过这些行为,努力让养子以自己为骄傲,从中得到精神满足,并获得尊严感。

(一)

请认真阅读下文,完成11—14题

她说完站起来,给了我一个5法郎的银币,就走开了。

我问那个卖牡蛎的人:“应该付您多少钱,先生?”

他回答道:“2法郎50生丁。”

我把5法郎的银币给了他,他找了钱。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我又看了看他的脸,满脸愁容,狼狈不堪,我心里默念道:“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我给了他10个铜子的小费。他赶紧谢我:“上帝保佑您,我的年轻的先生!”

等我把2法郎交给父亲,母亲__①__(A.怀疑B.犹豫C.诧异D.激动)起来,就问:“吃了3个法郎?这是不可能的。”

我母亲吓了一跳,直望着我说:“你简直是疯了!拿l0个铜子给这个人,给这个流氓!”她没再往下说,因为父亲指着女婿对她使了个眼色。

后来大家都不再说话。在我们面前,天边远处仿佛有一片紫色的阴影从海里__②__(A.升B.跳C.现D.钻)出来。那就是哲尔赛岛了。

1.结合语境,给文中横线处选填恰当的词语。

①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

2、文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反复的修辞手法,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

3、在给于勒小费这件事上,“我”和父母的态度迥异,这表现了什么?

4、作家大都善于运用细节描写,来刻画人物形象。请品析两处精彩的描写

描写内容

谁的手

课 文

作 者

国 别

品 析

我看了看他的手,那是一只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

于 勒

《我的叔叔于勒》

那手也不是我记忆中的红活园实的手,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鲁 迅

中 国

1、C.诧异  D.钻

2、强调了“我”与于勒的血缘关系;表现了“我”对于勒的深切同情;刻画了“我”既想相认,但迫于父母态度又不敢相认的矛盾心理。

3表现出“我”的单纯、善良、和富于同情心;表现菲利普一家经济拮据;表现菲利普夫妇的爱慕虚荣、自私、势利和无情。

4、“品析”栏:上格  突出了水手的职业特点,表现于勒饱经风霜,穷困潦倒。下格  用比喻的修辞格,写出闰土劳动的艰辛。

(2015年中考江苏镇江卷)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后面题目。

河床开始回忆河流

施尔吉·原野

①大地上的河床像一个干瘪的口袋,粮食没了,口袋显出宽阔。我在各地见到许多干涸的河床,它们不是耕地、不是广场,是从天边延伸而来的河床,只是没有水。

②所谓一无所有,说的正是河床。如果有,也只有一些鹅卵石。夏天,不长庄稼不长草的土地是干涸的河床。乍见白花花的河床,心里惊讶,它是什么?它几乎什么都不是。你能相信一个宽阔的河流竟然一滴水都没有吗?在雨后,在盛水期见到干涸的河床让人不安,无法想象当年这里曾经有过河,可以用汹涌、清澈、波浪和白帆形容的河,它竟然没了。

③对大自然来说,河没了,比人丢了钱更痛苦。如果河没了,鱼和水鸟的家也没了。两岸的青草没了,倒映在河里的星星也没了,因为星星不能倒映在石头上。如果河没了,连同河床一起消失是最好的。没有水,留下的河床好像是伤疤,是一条长长的干鱼的尸体。是的,干涸的河床如同尸体。是谁的尸体?是河的尸体吗?没听说河竟然还有尸体,水干了,白花花的河底只能是河的尸体。

④干涸的河床好像在回忆,它抱着不应该拥有的沉寂回忆涛声和蛙鸣。河床回忆什么是水,它不知道水流到了什么地方,也不知道水会不会再来。当年水来的时候匆匆忙忙走过河床,带来鱼虾和泥沙。水没等站稳脚跟歇息,就被后面的水挤走了,水比车站的人流更拥挤。河床从来没想过一条叫做河的水流会干涸,这种惊讶比一个朝代的更迭更让人吃惊。

⑤河床的悲哀是一个母亲的悲哀,她的产床上已经没有了孩子,她还在等待,并且哭干了泪水。一家外媒报道,从卫星上观察,中国境内二十年前约有五万条河流,现在这些河流中已经失去了两三万条。有两万多个河床母亲手里失去了孩子,她们怀里空荡荡的,等待人类把孩子还给她们。

⑥人说,人是无所不能的,起初我不相信。当我看到一条又一条干涸的河床时,我相信了这一点,并为自己作为人类的一分子而感歉疚。人把河都消灭了,还有什么做不到呢?消灭一条河比建造(请原谅我使用的“建造”这个词,这完全是人类爱用的词,而河流无法建造)一条河更容易。把河流上游的树木和竹林砍光,草原沙化,河就死了,只剩下河床这条敛尸袋。

⑦当大街出现一个带刀痕的死人时,警察会为这个人的死因搜寻原因,曰侦察破案,人类为此发明了一个词叫“人命关天”。如果一条河死了,没人破案,没人痛哭,更没人祭奠。所以,当中国死去两三万条河流时,人们并没觉得失去什么,因为他们不是小鸟不是青草。他们忍受气候变化并心安理得,却没一个人指认杀死河流的凶手。在所有的案件里,如果凶手不是一个人而是一个社会的时候,罪行自然会被赦免,我们都不是罪人。

⑧我们都不是罪人,我们劝自己欢乐并制造更多的欢乐。我们保持着正常情感。而河床敞开空荡荡的怀抱,她的孩子没有了,她以为人们会惊讶会替她找回孩子。先前的人类离不开河流,人类所谓的“文明史”都诞生于河流的两岸。看地图,人类的城市多建造于河边,中国有多少城市的名字带着水字边。古时候,人祭祀河、景仰河,谁能想到后来竟杀死了河。这何止于狠,是把事做绝了。

⑨我们应该派人到河边告诉河床,河已辞世,水利术语叫断流。我们理应为河床献上一些祭品表达歉意,因为河的消失毕竟不是小事。或者,在河边装一个高音喇叭,日夜播放河水流过的声音和鸟啼声。总之,人应该为河的陨灭略微表示一点态度。

(选自201 5年5月22日《光明日报》,有改动)

【注释】河床:河流两岸之间容水的部分。

1.请根据文意填空。

面对河的“辞世”,作者的情感是复杂而富有变化的。开始,作者是 与 ;后来,借大自然和河床之口,说出了自己的 和 ;最后作者是 和 。

2.结合上下文,具体说说第⑤段在文中的作用。

3.根据要求赏析第④段画线的句子。

水没等站稳脚跟歇息,就被后面的水挤走了,水比车站的人流更拥挤。

(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

(2)从表达情感的角度:

4.体会第⑨段画线句子的深刻含义。

总之,人应该为河的陨灭略微表示一点态度。

5.本文以“河床开始回忆河流”为题,有何好处?

1. “惊讶” “不安” “痛苦”“悲哀” “愤怒” “无奈或歉疚”

2.承上启下;既具体概括了境内河床干涸现象的严重,又以“等待人类把孩子还给她们”一句引发对人类(或“人们”)行为的反思。

3.(1)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往昔河水的湍急(或汹涌)、喧闹,充满着生机活力。(2)强烈表现了河床对往昔河流的喜爱和怀念之情。

4.①对于河流的陨灭,我们人类负有主要责任,应该有表达歉意的行为;②在无奈之下,期待人们的良心发现;③呼吁人们行动起来,珍惜河流,保护河流;④警示人们,如果继续麻木不仁,执迷不悟,必将后悔莫及

5.①运用拟人手法,赋予河床、河流以生命,生动形象、富有文学情趣;②形象概括了河水断流的现象,揭示引发作者思绪的本源;③“开始回忆”表明河流已无回归的可能,河床不再期待,暗示人类尚未觉醒,表达了作者深深的担忧之情。

(2015年中考江苏无锡卷)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后面题目。

丑猫

①每次瞥见院子里有猫跑过,我就会想起以前我们这个院子里生活过的一只小猫。邻居们对这只猫都很熟悉,叫它丑猫。固然,谁也说不清楚它是从哪儿来的,不过有一点可以肯定,这是一只被抛弃的猫,因为它一直对人心存依恋。

②这只被叫做丑猫的猫真的很丑,只有一只左眼,右眼处是一个黑乎乎的令人惊骇的深洞。右耳也残缺不全了。一条又宽又长的伤疤从头顶一直延伸到肩上。右后腿不知何时折断又接上了,但已经严重弯曲。尾巴早就没了,只剩下短短的一截,总是翘着。全身暗灰色的毛脏兮兮的,黑色的条纹已经很难分辨出来。凡见过这只猫的人产生的第一反应就是:这只猫真丑!

③因为这只猫相貌丑陋,所以邻居们都不喜欢它。孩子们看见它远远地就绕开了,更别提摸摸它抱抱它了;大人们一看见它就吓唬它驱逐它,甚至还用石头砸它。丑猫有时候想进到楼道里去,但人们只要一发现它想进来,就用浇花的水管子冲它,或用楼门夹它的瓜子。但不管人们怎样对待它,丑猫从不对抗。如果人们用水管子冲它,它不跑也不躲,只是呆呆地站在那儿,任凭冷水淋到身上;如果人们扔东西砸它,它也只是轻轻地抬抬爪子,好像在请求人们的谅解。

④与人亲近一直是丑猫的一个幻想。如果有哪个胆大的孩子瞥见它没有躲开,它就赶忙跑过去,用头蹭人家的手,一边蹭,还一边喵瞄地高声叫着,希望能得到一点点温柔的抚摩;如果有谁愿意破天荒地抱抱它,它就急忙舔舔人家的衣角或者它能够得着的东西,渴望能留住这一刻难得的温情。但更多的时候,丑猫得到的都是厌弃和驱赶。

⑤有一天,一个更大的不幸降临到了丑猫的头上:孤独的丑猫朝附近的几只狗走了过去,它大概是太寂寞了,想和那几只狗交个朋友吧,但没想到那几只狗却毫不留情地咬伤了它。我在屋子里听到丑猫凄惨的叫声,急忙跑了出去。等我跑到丑猫跟前时,丑猫正躺在地上,身子蜷缩成了一团,全身血肉模糊,脸上挂满了泪痕,已经岌岌可危了。丑猫不幸的一生就要走到尽头了。我把它从地上抱了起来,它声音嘶哑,艰难地喘着气。我双手抱着它,一动也不敢动,唯恐再弄痛了它,但它却挣扎着要舔一舔我的手。我把它搂到了胸前,它的头紧紧地贴到我的手掌上,用那只黄黄的小眼睛注视着我。突然,我听到它用微弱的声音“喵”地叫了一声。显然,这只猫在遭受了如此巨大的痛苦后,仍然渴望着一丝怜爱,或是一丝同情!当时,我觉得我怀里的这只猫是我一生中见过的最可爱最英俊的动物。它从没想过要咬我,要挠我,或者摆脱开我的怀抱,它只是默默地看着我,完全相信我能够减轻它的痛苦。丑猫就这样在我的怀中慢慢地死去了,没能等我把它抱回家。

⑥丑猫只是身体残疾,而我们人类是心灵残疾。我们对那些形象优美的生物关爱有加,而对那些卑微弱小的生灵却漠不关心。世间的大爱,应该是对一切生命的尊重,不因其美丽而关怀庇护,不因其丑陋而鄙视厌弃。

1.简要说明第②自然段对丑猫的描写在全文中的作用

2.第④自然段中,作者连续用两个“如果……就……”来描写丑猫的幻想,这样写有什么用意?

3.第⑤自然段中作者说丑猫是他一生中见过的“最可爱最英俊的动物”,请简要概括说明其理由。

4.联系全文,用自己的话简要说说,丑猫的命运引发你哪些思考?

1.突出其丑陋,说明人们不喜欢丑猫的原因,为下文其悲惨结局埋下伏笔。

2.这样写,说明“与人亲近一直是丑猫的一个幻想”,丑猫不想伤害人,丑猫心灵“不残疾”。所以人们要“不因其丑陋而鄙视厌弃”。

3.它对人的冷漠、欺凌不怨恨,不报复,只求得到一丝关爱,就很满足。即使在最痛苦的生命尽头,也避免伤害到我。猫的心灵是美好的,所以作者说丑猫是他一生中见过的“最可爱最英俊的动物”。

4.答案示例:世间的大爱,应该是对一切生命的尊重,不因其美丽而关怀庇护,不因其丑陋而鄙视厌弃。

(2015年中考江苏常州卷)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后面题目。

青城山下忆大千

曹积三

①胡立是张大千的入室弟子,且是得意门生。我喜丹青,更慕丹青手,便特意去青城山下拜访他。

②先生伴山而居,环境很是清幽,有竹,有兰,草木葳蕤;淡湿而清新的空气漫延其间。室内陈设挺简洁,墙上只挂着一幅张大千的立轴山水,透出主人对老师的思念与景仰之情。

③先生已沏好茶等着我们。当我接过茶盏,一股清雅的香气,悠然飘来。他说,这是青城山的“洞天贡茶”。呷一口,满嘴生香。青城有茶甲天下,此话不谬。遥想当年,张大千拒当汉奸,不受日寇伪职,化装逃出北平后,独独选了青城山,隐居上清宫,足见其慧眼。

④“是的哦,大千师太喜欢青城山喽!”胡先生话音朗朗,“这儿哦,是他心中的乐园。”

⑤随他的话语,一个痴情于大自然的画圣浮现眼前。

⑥每日里,张大千除了手捧书卷、挥洒丹青,便置身于山野之中,拜望千峰万仞,细品草木百花。他听流泉、看飞鸟、拂野竹、望云海……乐此不疲。他常常伫立于老松之下,盼顾远峰近岚,久不言声。眉间挂风去,指尖捻画来。雨后的夜晚,竟身披薄衫,举步登高,手捋长须,瞧那秋月透过丫桠撒下的清辉,与艳阳高照时的婆娑树影有何不同。

⑦“大千师常说,人间有两部书,一部是有字的,系前人所写;另一部,则是无字的,为自然造化。两部书都要读好,方能成器。一定要画自己最熟悉的东西,而且,要用心去画,才能如登山一样,一步一层天。”

⑧忆起老师的教诲,胡立感慨系之:“这些至理名言,影响我的一生。”

⑨“我算得上是个专情的人,一生苦心孤诣,只画都江堰和青城山,画了大约一千幅。”他说着,眼里泛着泪光,“都江堰,是爹娘生我养我的地方;青城山,是拜师之处,是识得再生父母之地。这里的一水一石,一草一木,都如同我的血和肉。”

⑩说罢,他展纸,挥毫,为我画了一幅《秀水都江堰》。

⑪“大千师云游在外,也非常想念四川老家。可惜,他未能回得来。”胡立的话音里,有无限的遗憾。

⑫思乡,是张大千晚年的心结,他曾写道:

海角天涯鬓已霜,挥毫蘸泪写沧桑。

五洲行遍犹寻胜,万里归迟总恋乡。

⑬读了,有谁能不为之动情呢?胡立告诉我,大千师曾托人几经辗转将一幅画作从台湾送回四川,表达他的思乡之情。为防不测,题款的印章,是夜里,摸着黑,钤上去的,所以,章子上下颠倒了。见到那带着老师体温的猩红印章,他如何忍得了泪水……

⑭胡立先生为了款待我这位远方的客人,特意包了饺子。更让我惊奇的是,那醇香的米酒、可口的泡菜、独具风味的“老腊肉”,都是他的手艺,而那滋味鲜美的小菜,竟也是用他亲自挖来的竹笋烧制的。

⑮他一面为我斟酒,一面说:“大千师在青城山时,经常带着我去采蘑菇、找野菜、挖竹笋……而且,他乐得上灶,炒的青菜,碧绿如鲜;他做的狮子头和粉蒸牛肉,与众不同,尝过的人无不称赞。”

⑯胡立仿佛又回到了在大千师身旁的岁月,脸上洋溢着激情:“有一天,刚送走来吃饭的客人,大千师对我说,做饭烧菜岂可小觑,这也是艺术。烧不好菜,难成一个懂得滋味的好画家。所以,从那时起,我就暗暗地跟着他学厨艺。”

⑰“你知道大千师是怎么评价自己的厨艺和画艺吗?大千师说,‘我的画与菜相比,菜,当然在上。’”我听了,吃惊不小。

张大千毕竟是张大千。(选自曹积三的博客,有改动)

1.综合全文,胡立先生受到师傅张大千的哪些影响?

2. 文章第⑥段画线句在语言上有什么特色?请简要赏析。

眉间挂风去,指尖捻画来。

3. “张大千毕竟是张大千”,这句话包含了作者对张大千的哪些情感?

4. 第⑫段引用了张大千的诗,这首诗是怎样表现他的思乡之情的?(从内容、技巧两方面分析)5. 下列对文章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是文章的线索人物,我拜访胡立,胡立先生回忆恩师张大千的诸多往事。

B.张大千告诉胡立,烧不好菜难成一个好画家,胡立就暗暗地跟他学厨艺,最后胡立的厨艺超过了他自己的画艺。

C.拒当汉奸,不受伪职,隐居青城山,这些可以看出,张大千是个有民族气节的人。

D.文章第5段有承上启下的作用,“一个痴情于大自然的画圣浮现眼前”引起下文对张大千在青城山生活和创作的回忆。

1.痴情大自然;学习厨艺;热爱家乡

2.语言凝练文雅。运用对偶的修辞,简练的传达出张大千的对大自然的痴情,认真的观察,细致的描摹。

3.仰慕张大千对大自然的痴情;感慨张大千对家乡的热爱与思念;惊讶张大千的厨艺高于画艺。

4.内容:刻画了一个鬓发斑白远在天涯,挥毫作画时泪水连连,身在万里外,心里总恋着家乡的游子形象。技巧:“万里迟归总恋乡”运用直接抒情,抒发诗人对家乡的思恋。

5. B

(2015年中考湖南长沙卷)阅读下面一篇文章,后面题目。

幸福的篮子

①有段时间,我极度抑郁,几乎不能自拔。我怀疑一切,对一切都不满意。我想逃避这个世界,我甚至怀疑这个世上还有没有“幸福”这个词语。

②那天,我觉得内心堵得慌,沉沉地好像失去了什么,忧郁与悲伤主宰了我整个的情绪。于是,我去公园散步,想借助大自然的力量,舒散一下内心的忧郁。走在公园的小路上,风很大,树叶沙沙,满地黄叶,到处笼罩一种沉闷而忧伤的气氛,让人感到满目凄凉。

③我承受不住这种窒息般的忧郁,于是,我逃离这条小路。登上山坡,在一个金黄色的小亭子下,找个空位子坐下,我拿出随身带的那件快要完工的刺绣桌布,飞针走线地绣起花来。绣花是我那时打发时光的唯一方式,我渴望在一针一线中,能将我的生活缝起来,能将我的生命打包并严严实实地裹起来。时光在穿针引线中溜走,直至夕阳拉长了我的影子,但我的心情并没有平静,我内心的忧郁一点也没有减少,于是我准备回家。恰在这时,坐在对面的一个老太太起身朝我走来。

④“如果你不急着走的话,我可以坐在这儿跟你聊聊吗?”她说。

⑤“您,有什么可以聊得呢?”我望着她,内心有一种本能的迟疑与拒绝。

⑥她在我身边坐下,面带微笑地望着我说:“知道吗?我看了你好长时间了,真觉得是一种享受,现在像你这样的可真不多见。”

⑦“什么不多见?”

⑧“你这一切!在现代化的大都市,忽然看到柔和的阳光下,一位梳长辫子的俊秀姑娘,穿一身朴素的白布裙子,坐在这儿绣花!简直想象不出这是多么美好的景象!我要把它珍藏在我的幸福篮子里。”

⑨“什么?幸福篮子?”

⑩“这是个秘密!不过我还是想告诉你,你希望自己幸福吗?”

⑪“当然希望,可是,我没有幸福······”

⑫“孩子,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幸福!只是,不是所有人都懂得怎样才能幸福。我给你说一说吧,算是对你的奖赏。孩子,幸福并不是成功、运气,也不只是爱情。你这么年轻,也许会认为爱就是幸福,其实不全是这样。”

⑬老太太脸上始终洋溢着微笑:“当我坐在椅子上,看到对面一位漂亮姑娘在聚精会神地绣花儿,我心里就感觉到:这情景很美!我的心就像向你微笑了。于是,我就把这一时刻记录下来,为了以后能一遍遍地回忆,我把它装进我的幸福篮子里了。这个篮子里,有很多这样的时刻,它们就像一粒粒珍珠,发着闪闪的亮光,脑子里的阴暗就会被这亮光赶走,你就会相信整个日子都是亮通通的。每当我难过时,我就打开篮子,将里面晶莹剔透的珍珠细细品味一遍。其中会有个我取名为‘白衣姑娘在刺绣’的时刻。想到它,那种美好的情景便会立即重现。我就会看到,在绿绿的树叶与洁白的雕塑的下,一位姑娘正在聚精会神地绣花。我就会想起阳光透过椴树的枝叶洒在您的衣裙上;你的辫子从椅子后面垂下来,几乎拖到地上;你的凉鞋有点磨脚,你就脱下凉鞋,赤着脚,脚趾头还朝里弯着,因为地面有点凉。我也许还会想起更多一些此时我还没有想到的细节……”

⑭在老太太描绘“白衣姑娘在刺绣”的时刻,我心里出现了一抹暖色

⑮“太奇妙了!”我惊呼起来。“一只装满幸福时刻的篮子!您一生都在收集幸福吗?”

⑯“是的!遗忘生活中丑恶的东西,而把美好的东西永远保留在记忆中。但这样的记忆需经过训练才行,所以我就发明了这个心中的幸福篮子。”

⑰我谢了这位老太太,朝家走去。回家的路上我开始回忆童年以来的幸福时光,我发现,原来,在我的生命中,竟然也有这么多的珍珠!只是,这些珍珠都被一层厚厚的灰尘蒙住了,让我看不到它们的光泽。现在,拂去灰尘,晶莹的光亮,照亮了我整个的内心,我感受到了内心的快乐!

⑱ 我往我的“幸福篮子”里投放了一颗最闪耀的珍珠!

1.初读全文,请从“我”的角度梳理概括文章内容,填写下来。

地点

情节

心情

公园小路上

散步

金黄色的小亭子下

变得平静

回忆童年以来的幸福时光

2.细读全文,完成下列题目。

(1)文中说“我渴望在一针一线中,能将我的生活缝起来”,“我”为什么要将我的生活“缝”起来?“缝”字在表达上有何妙处?

(2)文章第(17)自然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在我的生命中,竟然也有这么多的珍珠!只是,这些珍珠都被一层厚厚的灰尘蒙住了,让我看不到它们的光泽。现在,拂去灰尘,晶莹的光亮,照亮了我整个的内心,我感受到了内心的快乐!

3.纵观全文,概括文中老太太形象的特点。谈谈你对文中“幸福的篮子”的理解和感悟。

1.(1)忧郁;(2)我领悟到了老太太的幸福篮子;(3)回家路上;(4)快乐

2.(1)因为作者认为自己的生活支离破碎,拒绝与外界交流,想把自己的生活包裹起来。“缝”是动词,原意是指把损坏的衣物缝补起来,在文中指把自己的生活包裹,不愿让别人看到。在这里“缝”字把情感由虚化实,生动形象地写出自己对生活的食物。

(2)比喻的修辞,把美好的回忆比喻为珍珠,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地写出了自己对美好回忆的珍惜,充满光亮,体现了作者重新对生活充满信心和希望。

3.形象特点:慈祥、温柔、善良、积极乐观、学会发现美、并把美珍藏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