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担水劈柴 赵万里
担水劈柴。我写下这四个字,时光又悄然漫过来,年轮又一圈圈被荡开……
源远流长的水,生生不息的柴,使历史变得亲切,使生活变得恬静。
我常常在月夜里,一遍遍地吟咏这四个字,声调高低错落,如哼唱一首古老的民歌,回味悠长。
我想说,担水劈柴,是生命最优美的姿态。它集合了女人的阴柔之美和男人的阳刚之美,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背景下展现,让我看到村落里袅袅的炊烟和碧空中温暖的雁阵……
我喜欢这样的生活,担水劈柴,朴素到仅用这四个字就足以概括了。我知道,一代又一代的人的根脉,就是这样在土地上深深地扎稳了……
做一个平凡的人,担水劈柴;守住一颗平常心,担水劈柴;过一种平静的生活,担水劈柴。
我理解的幸福,有着两个层次。
正如佛家所言:禅悟之前,担水劈柴;禅悟之后,担水劈柴。
担水劈柴,平静实在。
平静实在地过日子,心满意足。
我情不自禁的想起国画大师李麟庐送给家父的一幅水墨白菜图,画上的题诗是那样的怡然自得:“菜叶绿,做汤羹;味平淡,趣悠长。”
担水劈柴,让生命化繁为简,让心境回归平和,让思想过滤杂质,让自己活得轻松而又真实。
用朴素与单纯,开垦生命中最丰美的田园。
生活在都市,我们何尝不是在担水劈柴呢?
担岁月之水,劈天地之柴,把平淡的生活过出滋味来。
担水,源源不断的汲取营养;劈柴,一分为二的认识世界。
担水劈柴,是一生修炼的功课,让我慢慢地去体悟。智慧,一瓢瓢在灌溉;混沌,被一斧斧劈开。
从担水劈柴到担水劈柴,心灵渐渐通透,天地越发辽阔,活得更加明白。
“看淡自己是bān ruò ,看重自己是执著”。
一个用心生活的人告诉我:从前读陶渊明,她只是喜欢“菜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逸之趣。现在她明白了,“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才是真正的超然之境。正因为有了“结庐在人境”的平静坦然,才能有“采菊东篱下”的超脱与浪漫。
经历了一些事情之后,才发觉快乐真的是源于内心。一个人的快乐、安宁,取决于心灵所抵达的地方。
那是一个人的旅途,一个人的目的地。
时光还在静静地流着,年轮渐渐地增加了……
1.读完全文,你认为“担水劈柴”在文中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2.结合你对文章的理解,说说你对文中划线句中的“两个层次”的理解。
3.你认为作者在文中介绍许麟庐的白菜图及题诗有何作用?
4.把下面的反问句改为一般陈述句,然后比较这两种句式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生活在都市,我们何尝不是在担水劈柴呢?
⑴改为一般陈述句: ⑵比较表达效果:
5.文中作者说“一个人的快乐、安宁,取决于心灵所抵达的地方”,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理解:
1. 是一种朴实、单纯、平淡的幸福生活,一种我们靠一生修炼才能达到的人生至境
2. 物质层次:朴实、单纯、平淡的幸福生活;精神层次:心灵的安宁快乐。
3. 为表明“担水劈柴”所代表的平淡生活,正是无数人的追求。与上下语句相照应。
4. ⑴改为一般陈述句:生活在都市,我们也是在担水劈柴。⑵比较表达效果:原句是反问句,语气更强烈,表明了“我们”生活在都市也应该追求朴实、单纯、平淡的生活。
5. 示例:这句话是说,所谓的快乐、安宁,完全是个人的一种心灵感受,这种快乐与身体是否健全、物质生活是否富裕没有必然关系。一个人,如果他能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或能为自己的人生理想努力奋斗实现自我的价值,那么即便他身体残疾、物质匮乏,他也是快乐的。
狗 鼻 子
〔前苏联〕左琴科
商人叶列麦伊·巴勃金的一件貉皮大衣给人偷走了。商人叶列麦伊·巴勃金嚎哭了起来。他真心疼这件皮大衣呀。他说:“诸位,我那件皮大衣可是好货啊。太可惜了。钱我舍得花,我非把这个贼捉到不可。我要啐他一脸唾沫。”
于是,叶列麦伊·巴勃金叫来警犬搜查。来了一个戴鸭舌帽、打绑腿的便衣,领着一只狗。狗还是个大个头,毛是褐色的;嘴脸尖尖的,一副尊容很不雅观。
便衣把那只狗推到门旁去闻脚印,自己“嘘”了一声就退到一边。警犬嗅了嗅,朝人群中扫了一眼(自然四周有许多人围观),突然跑到住在五号的一个叫费奥克拉的女人眼前,一个劲儿地闻她裙子下摆。女人往人群里躲,狗一口咬住裙子。女人往一旁跑,它也跟着。一句话,它咬住女人的裙角就是不放。女人扑通一声跪倒在便衣面前。
“完了,”她说,“我犯案啦。我不抵赖。”
她说:“有五桶酒,这不假。还有酿酒用的全套家什。这也是真的,藏在浴室里。把我送到公安局好了。”人们自然惊得叫出声。
“那件皮大衣呢?”有人问?她说:“皮大衣我可不知道,听都没听说过。别的都是实话。抓走我好了,随你们罚吧。”
这女人就给带走了。便衣牵过那只大狗,又推它去闻脚印,说了声“嘘”又退到一旁。狗转了转眼珠,鼻子嗅了嗅,忽地冲着房产管理员跑过去。管理员吓得脸色煞白,摔了个仰面朝天。他说:“诸位好人呀,你们的觉悟高,把我捆了吧。我收了大伙的水费,全让我给乱花了。”住户们当然一拥而上,把管理员捆绑起来。
这当儿警犬又转到七号房客的跟前,一口咬住他的裤腿。这位公民一下子面如土色,瘫倒在人群前面。他说:“我有罪,我有罪。是我涂改了劳动履历表,瞒了一年。照理,我身强力壮,该去服兵役,保卫国家。可我反倒躲在七号房里,用着电,享受各种公共福利。你们把我逮起来吧!”人们发慌了,心想:“这是条什么狗,这么吓人呀?”
那个商人叶列麦伊·巴勃金,一个劲儿眨巴着眼睛。他朝四周看了看,掏出钱递给便衣。“快把这只狗牵走吧,真见它的鬼。丢了貉皮大衣,我认倒霉了。丢就丢了吧……”
他正说着,狗已经过来了,站在商人的面前不停地摇尾巴。商人叶列麦伊·巴勃金慌了手脚,掉头就走,狗追着不放,跑到他跟前闻他那只套鞋。商人吓得脸色倏地就白了。他说:“老天有眼,我实说了吧。我自己就是个混账小偷。那件皮大衣,说实话也不是我的,是我哥哥的,我赖着没还。我真该死,我真后悔啊!”这下子人群哄地四散而逃。
狗也顾不得闻了,就近咬住了两三个人,咬住就不放。这几个也一一坦白了:一个打牌把公款给输了;一个抄起熨斗砸了自己的太太;还有一个,说的那事叫人没法言传。
人一跑光,院子里便空空如也,只剩下那条狗和便衣。这时警犬忽然走到便衣跟前,大摇其尾巴。便衣脸色陡地变了,一下子跪倒在狗跟前。他说;“老弟,要咬你就咬吧。你的狗食费,我领的是三十卢布,可自己吞了二十卢布……”
后来怎样,我就不得而知了。是非之地,不可久留,我便赶紧溜之乎也。
1.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请根据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进行概述。
2.小说结尾“我”为什么赶紧溜之乎也?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作者为什么用“狗鼻子”作为文章的题目?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4.读完这篇小小说,谈谈你获得了哪些人生启迪。
5.下面不属于幽默讽刺小说的一项是( )
A.《狗鼻子》 B.《装在套子里的人》 C.《简爱》 D.《变色龙》
1.本文讲述了商人叶列麦伊·巴勃金貉皮大衣给人偷走了,叫来警察和警犬调查此事,随着调查的不断深入,这只狗凭借独特的嗅觉查出了包括私吞狗食费的警察在内的更多的意想不到的违法案件,
2.(1)因为我害怕这只狗也同样“嗅”出我的不能公开的所作所为,所以赶紧溜之大吉。(2)这样写的好处是:含蓄但不失讽刺意味地指出当时社会各色人等的丑陋灵魂。加上之前的反复描述,层层铺垫,各类人物自我解剖,令各种人物丑态毕露,使主题更加突出,作品更具讽刺意义
3.(1)“狗鼻子”是贯穿全文情节的线索,各类人物的自我解剖都是在狗鼻子灵敏的嗅觉中一一暴露的。(2)使作品极具讽刺意味,一件件尔虞我诈、偷窃行骗违法的事情却是在狗鼻子的灵敏的嗅觉中一一暴露,无疑是对当时社会的无情嘲讽。(3)作品更是赋予“狗鼻子”一种象征意义,它不仅仅是一只警犬的代名词,也是法律、正义和道德标准的化身。
4. ①诚实乃立身之本,无论在什么时候,或是面对任何事情,都要诚实地对待别人。②一个人要劳动谋求生存,不能有任何偷窃、欺骗或利用便利条件作不法之事。③只要做坏事,迟早要被发现的。一个人要不断修养自己的品德,做一个守法的规矩人。
5.
阅读下面文章
①书不离手,是爱读书的标志,假若你手捧一本书在校园,或外出旅行携带一两本不错的书,总能引得一些赞许的目光。你自己也往往因为有书为伴,多一份踏实的志得意满。不过,我的老师叶鹏先生说过的一句话,使我不敢轻易自称有了好的读书习惯,也不会轻易赞扬别人的读书行为,他说:“游手好闲的读书,等于游手好闲。”我终身忘不了这句话。
②当我们把读书变成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活习惯时,应该说,这已经很不容易了。照理本不应该把游手好闲与抓紧一切空余时间读书联系在一起。如果说读的是一本无意义的书还好解释,事实上多数人习惯拿上的都是一些很好的书。虽然这样,我认为仍属于老师说的“游手好闲”之类。
③关键还在“游手好闲”的读书状态。因为人们之所以重视读书,是为了从书中吸取营养。法国文学家伏尔泰说得很中肯:“无论是怎样有益的图书,其价值的一半是由读者创造的。”这就是说,书中知识和作者的智慧,是不会自然而然地传递给读书人的,读书是读者与作者在进行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书本非常在乎读者的阅读状态,严格实行“按劳付酬”的原则,不搞“计时制”。漫不经心的读书,就像荒种荒收的庄稼汉,一年到头,收获很少,这就是为什么同样一本书,有人读了所得巨大,有人虽读收获甚微的原因。
④从“游手好闲”我想到了“动手”。许多学者都有读书“动手”的习惯。例如革命老人徐特立就是一个榜样。他提倡抄读式的读书方法,“不动笔墨不读书”。老百姓中也有“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说法。动手记录,以后可以随时调用读书所得。更重要的是思考。英国作家奥斯本说:“彻底消化几本书,强似把几百本书放在嘴里不咽下去。”我们把读书过程中的感受、思想启发以及知识联想动手记录、整理出来,不仅免遭流逝的遗憾,而且往往在整理的时候,还会生发出新的智慧火花。
⑤显然,这种认真的读书方法,动手用笔的读书方式,一开始需要通过意志来培养。但经过反复实践,变成自己喜欢,就不再觉得这是自己情感以外的特别要求了。譬如早晨和晚间刷牙,起初需要别人指点,后来依靠毅力坚持,久而久之,化成生活习惯;偶尔不刷牙,反而感到极不自然,不合自己的卫生习惯。
⑥认真读书的人们,瞧不起那种“游手”的读书状态:虽然有书在手,念念有词,还是不经意竟加入了“好闲”的人群。因为你“游手好闲”的读书,不会有切实、丰厚的回报,与那些不读书的闲人相差无几。所以,我特别赞同老师的话:“游手好闲的读书,等于游手好闲”。
1.叶鹏先生所说的“游手好闲的读书”,具体指什么样的读书状态?根据文章推断,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A.、手不释卷,无明确目的的读书习惯。
B.念念有词,却逃避思考的巧妙办法。
C.、只争朝夕,有如饥似渴的学习劲头。
D.以书为伴,似自然而然的日常行为。
2.结合全文,回答以下问题。
(1)谈谈你对文中 “严格实行‘按劳付酬’的原则,不搞‘计时制’.”一句话的理解.
(2)关于读书的好习惯,你何见解?结合你的学习经验谈两点看法(不能照搬原文内容)。
1.
2(1)指读书的收获取决于认真思考、动手动笔的程度,而不是时间的长短。
(2)圈点勾画,做批注的习惯;坚持摘抄,写读书心得的习惯;要有质疑的精神,尽信书不如无书;反复阅读的习惯;养成专心读书的习惯
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戏曲
许金榜
①中国戏曲在世界剧坛上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美学特征。
②首先,中国戏曲强调神似、强调写意。戏曲舞台上所表现的生活与现实生活的形态是不同的,它是对现实生活的提炼和加工,是变其形而传其神、写其意。戏曲一般不用布景,舞台上代表什么空间,可以通过演员的表演随意而定,自由变化。舞台上此刻可以是书房,但剧中人一转身,舞台就可以变为花园,甚至可以变成千里之遥的另一地点。由此可见,戏曲舞台的空间是通过演员的表演写意性地虚拟出来的。这样,戏曲就可以自由灵活而又连贯流畅地表现无限广阔、瞬息万变的空间,也就可以十分自由地表现极其丰富复杂的生活事件。而西方戏曲强调摹仿,造成了西方戏剧的写实观念,主张运用布景按照生活的样子确定空间,亦即舞台上所表现的生活和现实生活形态是相同的或相似的。
③中国戏曲的情节有时也是写意性的,如二将相斗几个回合,便可表示千军万马的一次复杂的战斗,甚至只要吹奏一个曲牌一场宴会便已结束。
④在表演方面,中国戏曲广泛使用虚拟的手法。中国戏曲的虚拟性首先表现为对舞台时间和空间处理的灵活性方面,所谓“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顷刻间千秋事业,方丈地万里江山”,“眨眼间数年光阴,寸柱香千秋万代”这就突破了西方戏剧的“三一律”与“第四堵墙”的局限。这种表现方式,为戏曲艺术开辟了一条形象化表现生活的独特途径。戏曲中还许多虚拟的动作,诸如刮风下雨,船行马步,穿针引线。如《打渔杀家》中肖恩父女划船,舞台上只有桨而没有船,但却给人以划船的真实感觉。难怪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1935年在莫斯科看了梅兰芳表演此剧赞不绝口呢!戏曲运用虚拟动作,追求的不是物理学意义上的真实,而是心理学意义上的情绪、感觉、气氛的真实。观众欣赏戏曲的虚拟表演,也主要是从心理学意义上的情绪、感觉、气氛上获得真实感。它是指以演员的表演,用一种变形的方式来比拟现实环境或对象,借以表现生活。
⑤还有,中国戏曲是一种高度综合性的戏剧形式,中国戏曲包含着诗、音乐、舞蹈、雕塑、美术、建筑等各种艺术因素,也包含着诗、词、曲、赋、散文、小说等各种文学成分,这些因素在音乐节奏的指挥下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高度综合性还体现在它精湛涵厚的表演艺术上,各种不同的艺术因素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通过演员的表演实现戏曲的全部功能。其中,唱、念、做、打在演员身上的有机构成,便是戏曲的综合性的最集中、最突出的体现。
⑥再有,中国戏曲具有很高的传统技艺性。演员的念诵、吐字、行腔、哭、笑、身段、动作,都有高度的技巧,处处讲究形式美。可以说,中国戏曲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和典型代表。
(选自《中国戏曲文学史》,齐鲁书社。有改动)
1.下面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戏曲》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文章主要介绍了中国戏曲的强调神似写意、高度综合、具有很高的民族传统技艺三大特点。
B.中国戏曲是各种艺术因素、文学成份、表演艺术的有机综合,其中唱、念、做、打的有机结合是戏曲综合性最突出的体现。
C. 中国戏曲不需要布景,戏曲舞台的空间是通过演员的表演写意性地虚拟出来的。
D. 观众欣赏戏曲的虚拟表演,主要是获得心理学意义上的情绪、感觉、气氛上的真实感。
2.选文介绍的是中国戏曲,文章在第②段中还介绍了西方戏剧的特征,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 C
2. 介绍西方戏剧强调摹仿、写实,通过作比较突出中国戏剧强调神似、强调写意的鲜明特征。
公元1691年5月,古北口总兵官蔡元向朝廷提出,他所管辖的那一带长城“倾塌甚多,请行修筑”。康熙皇帝做了如下批复:
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大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能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道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如古北、喜峰口一带,朕皆巡阅,概多损坏,今欲修之,兴工劳役,岂能无害百姓?且长城延袤数千里,养兵几何方能分守?
1、 解释文中加词的意思。
(1)固: (2)几何:
2、 翻译句子。
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所谓“众志成城”者是也。
3、 填空
(1)康熙皇帝认为守国的根本是 。(用原文回答)。
(2)在《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一文中,孟子也有相关的论述,原句是: 。
4、 简答。
(1) 由上文可见康熙皇帝是一位怎样的君王?
(2) 建国以后,政府重修长城,且要求人们认真保护,这不是与康熙皇帝的做法相悖吗?对此我们该如何理解?
1、(1)坚固 (2)多少
2、人民高兴那么就得到了治理国家的根本,这样边防自然会坚固,这就是人们所说的“大家同心协力,就像城墙一样牢固”啊。
3、(1)修道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2)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
4、(1)懂得治国之道,体恤民情的开明君主。(2)今天长城已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从保护文物的角度修建和保护长城,与康熙皇帝修德安民的政策并不相悖。
①作为中国第一个登上太空的人,杨利伟看到了浩瀚宇宙中美丽的地球,与此同时,许许多多中国人都在问:看到万里长城了吗?
②不知从何时起,“中国的万里长城是太空中能够用肉眼看到的地球上惟一的人工建筑”的说法就广为流传。这个惟一,已经成为中国人引以为荣的骄傲与自豪。但是,杨利伟却非常明确而肯定地答复“没有看到。”
③杨利伟的回答,让许多人在兴奋中感到一丝遗憾与失望,因为,据说外国宇航员都看到了,为什么咱们中国宇航员却看不到呢?
④杨利伟说的是实话,因为,长城的平均宽度不到10米,据计算,如果在月球上看长城,就相当于在2688米之遥看一根头发丝,如果不借助于现代化的观测仪器,肉眼是很难分辨的。
⑤杨利伟发现了真理,同时也发现了谬误。但是,实话要实说,却需要勇气。因为,有些被传闻认定的神圣的东西,虽是谬误的,但在人们心目中是神圣而不可亵渎的。……其实早就有一些亲历太空的宇航员已在实事求是地纠正,说在太空用肉眼其实是看不到长城的。但是,有些媒体却抱着“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的态度,未予报道和纠正。
⑥杨利伟作为中国太空第一人,具有敢于探索、不怕牺牲的勇气;而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的另一种勇气——实事求是、实话实说的勇气。尽管谬传已经成为国人引以为荣的自豪,成为一种神圣的民族辉煌,成为一种史诗般的英雄情结,但它毕竟是谬传,谬传的东西,早晚是要被真实的现实取而代之的。因此,实话实说需要勇气,我们也应该有这个勇气。
⑦长城是伟大而辉煌的,尽管你在太空中看不到它。但是中国民族文化的伟大,却早已在太空中“雁过留声”。据报载,美国宇航局发射的“航行者”太空船,在太空播放的乐曲中,就有一首古老的中国古筝曲《流水》,将中华民族历史的伟大与辉煌,挥洒得酣畅淋漓,丝毫不逊于俯览长城的大写意。
⑧承认在太空中看不到长城,是杨利伟这新一代航天人实事求是的勇气;但长城已在世界人民的胸中,无论走到哪里,人们都会神往它的雄姿伟迹。更让人高兴的是,杨利伟航天飞行的成功,不正意味着中国人长城精神的发扬光大与开拓延续?从这一点上来说,即使看不到长城,长城的伟大与辉煌,也将成为不可或缺的人类航天精神的向往与激励。所以我们说,长城,将与宇宙、日月同辉,尽管你在太空中看不到它。
1、结合文意,分析第②段中加点词语“惟一”“明确而肯定”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1)惟一:
(2)明确而肯定:
2、为什么在太空中用肉眼能看到长城的谬传长期以来得不到纠正,请从第⑤段中找一句话作答。
3、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给文章拟一个恰当的题目。
4、阅读第⑤段,根据上下文行文思路,在“……”处补充一个所熟知的典型事例,注意前后连贯。
5、面对杨利伟的真实回答,许多人感到极为遗憾与失望,对此,你是如何看待的?
1、(1)不仅起强调作用,而且更能表现人们的自豪感。(2)不仅起到了修饰作用,而且更能突出杨利伟实话实说的勇气。或更能突出表现杨利伟的自信心和语气上的坚定。
2、因为,有些被传闻认定的神圣的东西,虽是谬误的,但在人们心目中却是神圣而不可亵渎的。
3、既要突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或观点,又要讲究语言表达的简洁。
4、所列举的事例必须与论点完全保持一致,语意上必须保持连贯。
5、言之成理即可。
时 光(作者:冯骥才)
①今晚突然停电,摸黑点起蜡烛。烛光如同光明的花苞,宁静地浮在漆黑的空间里;室内无风,这光之花苞便分外优雅与美丽;些许的光散布开来,朦胧依稀地勾勒出周边的事物。没有电就没有音乐相伴,但我有比音乐更好的伴侣——思考。
②可是对于生活最具悟性的,不是思想者,而是普通大众。比如大众俗语中,把临近年终这几天称做“年根儿”,多么真切和形象!它叫我们顿时发觉,一棵本来是绿意盈盈的岁月之树,已被我们消耗殆尽,只剩下一点点根底。时光竟然这样的紧迫、拮据与深浓……
③一下子,一年里经历过的种种事物的影像全都重叠地堆在眼前。不管这些事情怎样庞杂与艰辛,无奈与突兀,我更想从中找到自己的足痕。从春天落英缤纷的京都小院到冬日小雨中的雅典德尔菲遗址;从重庆荒芜的红卫兵墓到津南那条神奇的蛤蜊堤;从一个会场到另一个会场,一个活动到另一个活动中,究竟哪一些足迹至今清晰犹在,哪一些足迹杂沓模糊甚至早被时光干干净净一抹而去?
④我瞪着眼前的重重黑影,使劲看去。就在烛光散布的尽头,忽然看到一双眼睛正直对着我。目光冷峻锐利,逼视而来。这原是我放在那里的一尊木雕的北宋天王像。然而此刻他的目光却变得分外有力。他何以穿过夜的浓雾,穿过漫长的八百年,锐不可当、拷问似的直视着任何敢于朝他瞧上一眼的人?显然,是由于八百年前那位不知名的民间雕工传神的本领、非凡的才气;他还把一种阳刚正气和直逼邪恶的精神注入其中。如今那位无名雕工早已了无踪影,然而他那令人震撼的生命精神却保存下来。
⑤在这里,时光不是分毫不曾消逝么?
⑥植物死了,把它的生命留在种子里;诗人离去,把他的生命留在诗句里。
⑦时光对于人,其实就是生命的过程。当生命走到终点,不一定消失得没有痕迹,有时它还会转化为另一种形态存在或再生。母与子的生命的转换,不就在延续着整个人类吗?再造生命,才是最伟大的生命奇迹。而此中,艺术家们应是最幸福的一种。惟有他们能用自己的生命去再造一个新的生命。小说家再造的是代代相传的人物;作曲家再造的是他们那个可以听到的迷人而永在的灵魂。
⑧此刻,我的眸子闪闪发亮,视野开阔,房间里的一切艺术珍品都一点点地呈现。它们不是被烛光照亮,而是被我陡然觉醒的心智召唤出来的。
⑨其实我最清晰和最深刻的足迹,应是书桌下边,水泥的地面上那两个被自己的双足磨成的浅坑。我的时光只有被安顿在这里,它才不会消失,而被我转化成一个个独异又鲜活的生命,以及一行行永不褪色的文字。然而我一年里把多少时光抛入尘嚣,或是支付给种种一闪即逝的虚幻的社会场景,甚至有时属于自己的时光反成了别人的恩赐。检阅一下自己创造的人物吧,掂量他们的寿命有多长。艺术家的生命是用他艺术的生命计量的。每个艺术家都有可能达到永恒,放弃掉的只能是自己。是不是?
⑩迎面那宋代天王瞪着我,等我回答。
⑾我无言以对,尴尬到了自感狼狈。
⑿忽然,电来了,灯光大亮,事物通明,恍如更换天地。刚才那片幽阔深远的思想世界顿时不在,惟有烛火空自燃烧,显得多余,再看那宋代的天王像,在灯光里仿佛换了一个神气,不再那样咄咄逼人了。
⒀我也不用回答他,因为我已经回答自己了。
丁丑腊月二十一日寒夜
选自《中学生阅读文选》
1、解释加点的词语在原文中的含义。
(1)勾勒:
(2)拮据:
2、第④节“他那令人震撼的生命精神却保存下来”一句中的“他”指代_ ______。
3、读第⑥节,然后仿写:
_______死了,把它的生命留在_____里;______离去,把他的生命留在_______里。
4、阅读第⑦节,另举一个“再造生命”的例子。
5、第⑨节中“尘嚣”指____________。“一闪即逝的虚幻的社会场景”指__________。
6、④-⑨节写作者烛光里的一系列联想,他联想的触发点是什么?
7、分析⑨节中划线句子的含义。
8、是不是只有文学家艺术家才能达到永恒?谈谈你的观点和理由。
1、(1)映出、照出 (2)时间少,不够用
2、无名雕工
3、参考:成虫 卵 小说家 作品
4、参考:鲁迅在《阿Q正传》中塑造的阿Q的典型,逾越时空,永远活在人们心中。
5、世俗之事 让人出头露面的公众场合
6、北宋天王木雕像。
7、艺术家只有抛弃世俗和虚荣才能专心致志地进行艺术创作,才有可能创造出不朽的典型,它的艺术生命才有可能达到永恒。
8、不是,普通人也可能达到永恒。只要我们抛弃尘俗和虚荣,惜时、努力,对社会作出贡献,我们就能在生后留下一丝痕迹而成为永恒。(言之成理即可)
蝈蝈
窗台上挂起一只拳头大小的竹笼子。一只翠绿色的蝈蝈在笼子里不安地爬动着,两根又细又长的触须不时从竹笼的小圆孔里伸出来,可怜巴巴地摇晃几下,仿佛在呼唤、祈求着什么。
“怪了,它怎么不肯叫呢?买的时候还叫得起劲。真怪了……一位白发老人凑近蝈蝈笼子看了半天,嘴里在自言自语。
老人的孙子和孙女,两个不满8岁的孩子,也趴在窗台上看新鲜。
“它不肯叫,准是怕生。”小女孩说。
“把它关在笼子里,它生气呢!”
小男孩说着,伸出小手去摘蝈蝈笼子。
“小囡家,别瞎说!”老人把笼子挂到小孙子摘不到的地方,然后又说:“别着急.它一定会叫的!”
整整一天,蝈蝈无声无息。两个孩子也差点把它忘了。
第二天,老人从菜篮里拿出一只鲜红的尖头红辣椒,撕成细丝塞进小竹笼里说:“吃了辣椒,它就会叫的。”他很自信。两个孩子又来了兴趣,在窗台上看蝈蝈怎样慢慢把一丝丝红辣椒吃进肚子里去。
整个白天,蝈蝈还是没有吱声,只是不再在小笼子里爬上爬下。夜深人静的时候,蝈蝈突然叫起来,那叫声又清脆又响亮,把屋里所有的人都叫醒了。
“听见么,它叫了,多好听!”老人很有点得意。
两个孩子睡眠蒙眬,可还是高兴得手舞足蹈,把床板蹬得咚咚直响。
蝈蝈一叫就再也没有停下来,从早到晚,不知疲倦地叫,叫……它不停地用那清脆洪亮的声音向这一家人宣告它的存在。很快.他们就习以为常了。蝈蝈的叫声仿佛成了这个家庭的一部分。
蝈蝈的叫声毕竟太响了一点。在一个闷热得难以入睡的夜里,屋子里终于发出了怨言:
“烦死了,真拿它没办法。”说话的是孩子的父亲。
“爸爸,蝈蝈为什么不停地叫呢?”
男孩问了一句,可大人们谁也不回答。于是两个孩子自问自答了。
“它大概也热得睡不着,所以叫。”
“不!它是在哭呢!关在笼子里多难受,它在哭呢!”
大人们只是静静地听着两个孩子的议论,只有白发老人,用只有自己能听见的声音叹息了一声……
早晨醒来时,听不见蝈蝈的叫声了。两个孩子趴在窗台上一看,小笼子还挂在那儿,可里面的蝈蝈不见了……
“它咬破了笼子,逃走了。”老人看着窗外,自言自语他说。
1、速读全文,将自己的理解填写在括号中。
本文的主体部分,从蝈蝈的( )写到( )再写到( ),以此来展开故事情节。
2.浏览全文,在横线上填写自己的理解。
这篇文章以 为顺序,以 为线索来叙说故事、展开情节、表现人物。
3.品读文中第一段,说说你抓住了哪些词语来理解内容、感受情感。
4、研读文章内容,写出作者借人物之口说出的最有情感表现力的两句话。
①
②
5、赏析文章的结尾,你认为蝈蝈是“逃走”的吗?说说理由。
6、体味这个故事,用简洁的语言点示作者的写作意图。
1、不叫 叫 不停地叫(或不知疲倦地叫)
2、时间 蝈蝈
3、拳头大小的 不安地 可怜巴巴地 仿佛在呼唤、祈求
4、①把它关在笼子里,它生气呢!②不!它是在哭呢!关在笼子里多难受,它在哭呢!
5、蝈蝈是白发老人放走的,因为他听到孩子们动情的议论之后“叹息了一声”
6.作者意在启发我们要与动物和谐共处,要与自然和谐共存(与之相近的表达也可)(与之不同的有创意的合理看法也可)
每个人只错了一点点
当巴西海顺远洋运输公司派出的救援船到达出事地点时,“环大西洋号”海轮消失了。21名船员不见了,海面上只有一个救生电台有节奏地付出求救的摩氏码。救援人员看着平静的海面发呆,谁也不明白在这个海况极好的地方到底发生了什么,从而导致这条最先进的船沉没。这时有人发现电台下面绑着一个密封的瓶子,打开瓶子里面有一张纸条,21种笔迹,上面这样写着:
一水理查德:3月21号,我在奥克兰港私自买了一个台灯,想给妻子写信时照明用。
二副瑟曼:我看见理查德拿着台灯回船,说了句这台灯底座轻,船晃时别让它倒下来,但没有干涉。
三副帕蒂:3月21日下午船离港,我发现救生筏放器有问题,就将救生筏绑在架子上。
二水戴维斯:离港检查时,发现水手区的闭门器损坏,用铁丝将门绑牢。
二管轮安特尔:我检查消防设备时,发现水手区的消防栓锈蚀,心想还有几天就到码头了,到时候再换。
船长麦凯姆:起航时,工作繁忙,没有看甲板部和轮机部的安全检查报告。
机匠丹尼尔:3月23日上午理查德和苏勒的房间消防探头连续报警。我和瓦尔特进去后,未发现火苗,判定探头误报警,拆掉交给惠特曼,要求换新的。
机匠瓦尔特:我就是瓦尔特。
大管轮惠特曼:我说正忙着,等一会儿再拿给你们。
服务生斯科尼:3月23日13点到理查德的房间找他,他不在,坐了一会儿,随手开了他的台灯。
大副克姆普:3月23日13点半,带苏勒和罗伯特进行安全巡视,没有进理查德和苏勒的房间,说了句“你们的房间自己进去看看”。
一水苏勒:我笑了笑,也没有进房间,跟在克姆普的后面。
一水罗伯特:我也没有进房间,跟在苏勒的后面。
机电长科恩:3月23日14点我发现跳闸了,因为这是以前也出现过的现象,没多想,就将闸合上,没有查明原因。
三管轮马辛:感到空气不好,先打电话到厨房,证明没有问题后,又让机舱打开通风阀。
大厨史诺:我接马辛的电话时,开玩笑说,我们在这里有什么问题?你还不来帮我们做饭?然后问乌苏拉:“我们这里都安全吗?”
二厨乌苏拉:我回答,我也感觉空气不好,但觉得我们这里很安全,就继续做饭。
机匠努波:我接到马辛的电话后,打开通风阀。
管事戴思蒙:14点半,我召集所有不在岗位的人到厨房帮忙做饭,晚上会餐。
医生莫里斯:我没有巡视。
电工荷尔因:晚上我值班时跑进了餐厅。
最后是船长麦凯姆写的话:19点半发现火灾时,理查德和苏勒的房间已经烧穿,一切糟糕透了,我们没有办法控制活火情,而且火越来越大,直到整条船都是火。我们每个人都犯了一点错误,但酿成了船毁人亡的大错。
看完这张纸条,救援人员谁也没说话,海面上死一样的寂静,大家仿佛清晰地看到了整个故事的过程。
1、请用简要的话概括这篇文章的内容。
2、文章结尾说“大家仿佛清晰地看到了整个故事的过程”,请你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叙述出“环大西洋号”海轮沉没的过程。
3、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有很多因不拘小节而导致重大后果的事件,请你举一个例子。
4、在你周围肯定还有一些对小错误抱无所谓态度的同学,请你结合上文内容用一句俗语或名言来告诫他们。(不能运用试卷中出现过的材料)
5、阅读上文内容和下面几则材料,你从中有什么发现?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材料一:孟子说过“人恒过,然后能改”,说的是人们常常会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人们常说“不要怕犯错误”、“不要怕‘交学费’”、“吃一堑,长一智”、“在哪里摔倒,就在哪里爬起来”等等,说的也是这个道理。
材料二:三国时蜀国皇帝刘备在临终时告诫他的儿子刘禅说“不以善小而不为,不以恶小而为之”。“不以恶小而为之”说的是不要因为错误小而不去在意它,而去做它。
1、“环大西洋”号轮船因船员们各自小小的疏忽而沉没。
2、只要语言简明,意对即可。
3、只要例子符合文章内容即可。
4、示例:小小蚁穴会毁到千里长堤;小洞不补,大洞吃苦等。
5、示例: 1、别人犯了错误,要给他们改正的机会;2、如果平时不注意小的疏忽、果实就会导致重大的失误,造成严重的损失。
人是一本书。
看人如读书。
人的外表,不就是封面吗?
人的内心,不就是内容吗?
有的人,封面与内容同样高雅;有的人,封面与内容同等粗俗。有的人,封面很不起眼,内容却精彩无比;有的人,外表包装得如金似玉,内心却不堪入目。
好人自然是一本好书,你打开扉页就有一缕鲜花的芬芳迎面而来。
坏人自然是一本不好的书,你才揭开封面就能嗅到一股难闻的气味。
( )的人像一本散文集,( )的人是一本抒情诗,( )的人如同一本幽默辞典,( )的人仿佛一部科学论著。那些祸国殃民最终遗臭万年的民族败类,不就是一套活生生的反面教材吗?而那些为国为民洒尽一腔热血的志士,又多像一卷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啊!
做人如写书。
请不要怪母亲没有给你制出漂亮的封面,也不要怪父亲没有给你给出美丽的插图。你自己这本书,主要还得靠你自己来写——用你的勇气和力量,用你的聪明和才智,用你的心血和汗珠……
然而,总有一些人把不该删除的真诚删除了,结果自己这本书中没有了纯洁的位置。他们都忘记了:在生命的版面上,应该写下高尚,应该填上纯真,应该刻画奉献,应该描绘进取。
也许,你写了一生也成不了杰作;也许,你写了一世也成不了名著。但决不能因此而粗制滥造,随便应付,哪怕写出的书无人阅读,也要篇篇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如果有了漂亮的开头,就应该追求完美的结局;如果有了精彩的材料,就应该将它打磨成实在的文章。
如果人们常常把你亲切地朗读,那就是你无上的光荣;如果人们永世把你深情地背诵,那就是你最大的幸福。
1、贯串全文的一个比喻句是:
2、这篇文章中能概括地表达全文要点的句子是:
3、将下面四个短语分别归位于文中括号,其先后顺序应是:
思维缜密 洒脱飘逸 多愁善感 乐观风趣
4、本文最后一段话给我们的暗示是
5、以“人生”为话题,写一个短小精美有内涵的句子:
1、人是一本书
2、看人如读书,做人如写书。
3、洒脱飘逸 多愁善感 乐观风趣 思维缜密
4、我们每个人都要写好自己这本书,争取做一个非常优秀的人(与之相近的表达也可)
5、(答案不惟一,要符合题目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