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章

老人划着船向岸边驶来。我踏上船板,船身晃荡了几下,荡出去一层层细密的波纹。

我回头朝岸边望去,老人问:“岸边像什么?”我盯着那个凸出的尖端,想给老人一个精当的比喻。

他乐呵呵地说:“非洲好望角!”我愣住了。老人脸上流露出一丝诡秘的笑:“跟好望角长得一模一样!”

我不解地问:“您到过好望角?”

老人呵呵一笑:“非洲那个我倒是没去过,但我现在不整天都在好望角吗?”他将目光送到了远处的河岸。

河水哗哗地响。河上无风。芦苇丛簇挺立。

“我小的时候,在一本地图册上看到了这个地名。当时我就想,长大后一定到好望角,看看那里到底是个啥样子!可我连小学都没读完,日本鬼子就扛着枪进村了。人们四处逃难,我和爹娘跑散了。后来,我就参军打鬼子、打老蒋,差不多把山南海北都跑遍了。那本地图册一直揣在怀里,行军或休息时总把手放在胸口上摸一摸。”老人说着,掏出一本面黄肌瘦的小册子——中间破了个圆圆的洞。有一页折起一角,翻到那页,好望角的浪潮就从灰黄粗糙的纸页上拍打了出来,我似乎闻到了咸腥的海浪气息。

“这怎么破了一个洞啊?”

老人笑了笑,眼角的皱纹亲密地挤到一起,说:“鬼子枪子打的,还在我肚子上打了一个洞。”老人微笑着摸了摸小肚子:“解放后我买了很多书,我想,只要把书念成了,迟早会被国家派到国外学习。可书没读多少,又是‘革命’什么的。干脆不念了,这辈子就没有念书的命。那年我托人说了个媳妇成了家。我想,这好望角啊,它就在这张书页里,世上压根儿就没有!”老人向远处望了一眼:“可后来我儿子非说,好望角就在非洲南端。”

“你儿子?”这时,一只白色水鸟从芦苇丛中飞来,落在了我们小船上。老人伸手抚摸着,呵呵地笑了起来:“是啊,后来有了个儿子。不光我儿子说有,连这家伙也呱呱叫着,一个劲地说‘有’呢。”水鸟果真朝他吆喝了起来。老人从口袋里抓出一把米粒,丢在船板上。水鸟啄了一阵,在老人头顶飞旋了两圈,飞回了芦苇丛。那里传来了很多鸟嬉戏的鸣叫声。

老人激动地说:“儿子很争气,考上了大学,后来恰好到非洲工作。那次他差点就把我接过去看好望角了。”老人的手微微颤动了一下,然后深深吸了一口气,又缓缓呼了出来。

河上起了一阵风,吹得芦苇沙沙地响。老人轻轻地摇了摇头:“他在非洲被当地人给绑了。老婆子一听就晕了过去。她在床上躺了半年,我想了各种办法骗她,可她就是想走了,谁也拦不住。一个人有一个人的命。”老人的讲述纯净如清澈的河水。

“老婆子一走我就觉得院子太大了,就像穿了一条肥裤子一样老是那种松松垮垮的感觉。有时候又觉得院子太小了,压得我胸闷。那天我走到村外,在河边一直坐到傍晚。日头把整条河照得黄灿灿的,我跳进河里,游了很远。回头一看,他娘的!河岸跟地图册上画的一模一样。这不就是好望角吗?我盼了一辈子好望角,竟在家门口找到它了。我哇哇地叫喊了起来,让老鼻涕眼泪也痛快了一回……”老人哈哈笑了起来,笑声随着波纹微微荡漾。

“现在我啥也不想了,我划划桨、喂喂鸟,整天都能看到好望角,自在得很!”老人的脸庞像天空一样明净而深远……

夕阳正红,映得老人满身古铜色。(摘自《读者》2009年第5期)

1、请判断这篇文章的体裁,并为文章拟一个恰当的题目。

这是一篇 (体裁),题目为《

2、老人一生中经历了哪些苦难?请简要梳理。

3、经历了这么多苦难,苦难把老人__没有?请从文中找出依据。

4、老人靠什么走出了人生的苦难?

5、结合上下文,根据关键词语揣摩文中划线句子的含义。

老人的手微微颤动了一下,然后深深吸了一口气,又缓缓呼了出来。

6、这篇文章在构思表达上都有独特之处,请任从一个方面简要分析。

7、老人最后“找到”了好望角,你认为是发现“好望角”好还是不发现好?说出你的理由。

1、小说,好望角(或者“老人”)  

2、小时,小学没读完,鬼子来了,四处逃难,和爹娘跑散了;解放后,只想把书念成,可书没读多少,又遇上了“__”;老年时,儿子在非洲被当地人给绑了,老婆子拦都拦不住离世了,一个人孤苦伶仃了却残生 

3、苦难没有把老人__。从文章的结尾“‘现在我啥也不想了,我划划桨、喂喂鸟,整天都能看到好望角,自在得很!’老人的脸庞像天空一样明净而深远”可以看出,在苦难面前,老人看透人生沧桑,豁达而乐观。如果找的是这样的句子“老人的讲述纯净如清澈的河水”或者“老人哈哈笑了起来,笑声随着波纹微微荡漾”

 4、老人靠对梦想——“好望角”的坚守和豁达达观的人生态度走出了人生的苦难。他没有因为梦想的无法实现和生活中的种种变故而终日消沉低迷下去,而是在家门口发现了自己心中的“好望角”。这种对自己的心理慰藉是他看透人生沧桑后的一种豁达和乐观,是一种对自己的精神救赎

5、谈起儿子,骄傲的背后是深深的痛,内心深处的疼痛化成外在的“微微颤动”;“深深的吸”和“缓缓的呼”都是内心极度痛苦的一种掩饰行为,表面的平静折射的是人物内心的不平静。

 6、示例:构思上,用“好望角”一线贯穿;紧扣人物“梦想”和“苦难”选材组材,表现中心。表达上,用语言刻画人物;典型环境的细节描写烘托气氛,衬托人物,推动情节;含蓄有韵味。  

7、言之成理即可。发现“好望角”好的理由如:在苦难中挣扎,寻到精神家园实在有幸。发现“好望角”不好理由如:再也没有可以追求的梦想,人生靠什么走下去?

会流泪的树

任林举

①在胡杨的生长地,有人称胡杨是“会流泪的树”,但却没有人能够说得清楚,胡杨为什么会流泪,没有人知道它们生命里深藏的秘密。

②其实,胡杨本来并不是为荒漠而生,更不是为了抵制荒漠而生,而是为爱而生,为水而生。胡杨一生追逐着水的足迹,水走到哪里,沙漠河流流向哪里,它就跟随到哪里,它们如一对形影不离的恋人。但是到后来,总是那些沙漠河流首先变迁、改道,总是那些不稳定的水流先遗弃了胡杨。

在河流消失的地方,绝望的胡杨把自己的根系疯狂地扎向更深的地下,于是就更加牢固地把自己绑缚在大地之上。剩下的日子或生命历程,与其说是一种选择,不如说是一种面对和担当。胡杨需要用所有余下的生命独自承受狂沙的肆虐和折磨,需要在干渴中为曾经的滋润慢慢地付出生命的代价。多少个世代之后,当人们在沙漠中看到了那些死去的胡杨的残骸或深埋于沙中的枯根,仍然可以断定,在很久以前,在岁月深处,那里曾有河流过,曾有水存在,那里曾有一段缠绵悱恻的往事发生。

④胡杨在与水相遇的时候,将水把自己的身体和生命充满,像一个恋爱的人让爱把自己充满。在一些最平常的日子里,它们流出了泪水,是因为太多的水分使它们变得脆弱而敏感,很容易被一种情义或机缘所触动,或许,也很容易因为对于前途的担忧或悲观而陷入深深的忧郁。

⑤为了把水留在生命之中,胡杨做过让人类难以置信的努力和改变。且不说叶子的革质化,也不说枝条上遍布绒毛,单说它们奇异的叶片。一想到它们的形态,我的心总会为之一动。胡杨幼小时生出的树叶如细细弯弯的柳叶,而长大时又生出了近心形或宽楔形似杨而非杨的宽展叶片,一棵树上竟然出现了不同的叶子,不知情的人,还以为有几种不同的树长到了一起;但我感慨的却不是这些,而是一种生命形态因为另一种生命形态而近于奇迹的修正或调适。那是一种近似于蝴蝶出蜕一样艰难的脱胎换骨,那是在一个独立的生命里分蘖出另一个并不相同的生命。

⑥但最后的结局到底还是要来的,因为没有什么能够抵挡住大沙漠那永不停息的攻击,没有什么能够禁得住时光那近于永恒的摧残。水的退隐或消失,是一种无法逆转的命里注定,不同的只是早一些或者迟一些。那么,只能在水的身旁生长,甜蜜一定的时日就是胡杨注定的命运。最后,这一段美好和谐的故事终将如人间的任何一个故事一样,变得残缺、破碎和令人叹惋。

⑦这一段生命历程的确令人伤感。但胡杨,并不感到不公,它们一代代、一茬茬重复着同样的生存过程,重复着同样的生命故事,它们并没有抱怨,并没有流露出懊悔的神情,并没有因为命定的苦难而放弃抗争,而改变不屈不挠的守望。所以,最后的光环还是落到了胡杨的身上,并如舞台上的聚光灯一样,久久罩住它们那些闪光的苦难。而那些苦难,以及与苦难相伴一生的光环和品格,却都是来自于对某一种事物的始终如一的执著和依恋。

⑧胡杨终究因为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而成为胡杨,而不是其他的什么东西。它们活下来,成为沙漠边缘的奇迹,成为生命和爱的标本;它们死去,成为绿色和水的一支悲壮的挽歌,成为一段令人难以平静的传奇。 (2010年1月《文汇报》)

1.通读全文,概括胡杨是怎样对水“执著和依恋”的?

答: _

2.下列对文中语句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①节中“没有人能够说得清楚,胡杨为什么会流泪,没有人知道它们生命里深藏的秘密。”一句,是为了突出胡杨“会流泪”的特点,并引起下文,而非真的没人知道胡杨为什么“流泪”。

B.第⑤节中“那是一种近似于蝴蝶出蜕一样艰难的脱胎换骨,那是在一个独立的生命里分蘖出另一个并不相同的生命。”一句,作者用蝴蝶出蜕来比喻胡杨为水而作的生命形态的修正与调适,而非真的改变物种特点成了另一种植物。

C.第⑥节中“水的退隐或消失,是一种无法逆转的命里注定,不同的只是早一些或者迟一些”一句,是说只要有胡杨的地方,水必定消退,沙漠必定扩展,胡杨必定命中注定要死亡。

D.第⑧节中“胡杨终究因为无法改变自己的命运而成为胡杨,而不是其他的什么东西。”一句,“胡杨的命运”从全文看是指为水而生,一生执着于对水的追逐,甚至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

3.结合语境,对文中划线的句子作简要赏析。

(1)在河流消失的地方,绝望的胡杨把自己的根系疯狂地扎向更深的地下,于是就更加牢固地把自己绑缚在大地之上。

答: _

(2)最后的光环还是落到了胡杨的身上,并如舞台上的聚光灯一样,久久罩住它们那些闪光的苦难。

答: _

4.读完全文,你觉得作者赞美了胡杨哪些可贵的品质?

答: _

1. ①为水而生;

②与水相遇的时候,将水把自己的身体和生命充满;

③为了把水留在生命之中,进行生命形态的休整和调适。

2. C

3

(1)运用拟人的手法,将胡杨人格化,赋予胡杨生命力,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为水而生”的胡杨在水消失之后,与命运的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表达作者的赞叹之情。

(2)运用比喻的修辞,将“人们的赞美”比喻成“光环”、“舞台上的聚光灯”,生动形象地表现人们对胡杨与命运的不屈不挠抗争的肯定与赞美。

4. 不为苦难的命运感到不公(不怨天尤人);  坚持不屈不挠的抗争;  有始终如一的执著和依恋。

将书读活

吴泰昌

①当下想读或爱读书的人众多。读书活动已成为群众性的社会文化活动中一项重要内容。然而要成为一个真正会读书的人并非易事。郭沫若说:“人是活的,书是死的。活人读死书,可以把书读活。死书读活人,可以把人读死。”郭老的这几句话,道出了读书活动的特点。读书,就是人要将死书读活,读者与活书做朋友,交流对话,从中了解作者所描写、记载的事件和意义,体验作者所传递的思想和感情……进而使自己增加知识、增长智慧,增添快乐和力量,收“开卷有益”之效。

②许多前辈早就悟到了读书的这种奥秘,一再以各种表述提醒读者。茅盾说:“读死书是没有用的,要怎样用眼睛去观察,用脑子去思想才行。”歌德说:“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  

③在阅读心理过程中,读者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意向交织运行,是将死书读活的关键所在,只有用思想、情感去感知、去理解、去思考,死书才能成为读书人眼中、心中的活人,一位可以与之倾心交谈的忠实朋友。

④阅读是极具个性的创造性的实践过程。作者和读者均是独特的“这一个”,作者通过书面发出交流信号,读者接收了信号后,经过思考、领悟,其所得可能吻合或基本吻合作者原意,也可能不吻合或基本不吻合作者的原意,有所增补,甚或读者会有超出作者所预想的发现和联想。读者寻找作者的空间自由度是很大的。有修养、有经验的读书人,阅读不同种类的书籍,比一般读者会有更多的收获。文学作品许多人爱读,优秀的文学作品,比之学术等著作留给读者阅读的想象、联想、创造的空间更大。

⑤生命有限,知识无涯。目前图书出版事业空前发达,中外古今旧书新著浩繁,人的生活节奏加快,社会交际活动俱增,即便是一个迷恋读书的人,可以用来读书的时间也很有限,面对这种状况,读书人要学会更用心地去挑选对自己身心有益、适用的好书来读。好书,经几代检验、岁月淘汰后的数量还是繁多,一个人一辈子是读不完的。著名学者季羡林说他平生唯一的嗜好就是读书,而像他这样的饱学之士也坦承,在他家藏的大量图书中“我只看过极少极少的一部分” 。读书,读者与书的作者在相互自由地寻求和选择。在博览泛读好书的基础上,再花工夫精读少量。各人有自己的读书需求和志趣意向,对好书的精选,也难免会多有差异。北大教授朱光潜和宗白华,是公认的两位学贯中西的美学大师,他们爱读西方古典哲学、美学经典名著,但偏重的对象却大不一样,朱光潜爱读柏拉图、黑格尔、莱莘的名著;而宗白华则爱读叔本华、康德、尼采和歌德的著作。

⑥培根说:“阅读使人充实。”只有会读书的人,将书读活的人,才能尽情享受这无穷无尽的读书之乐。

1.阅读全文,说说怎样才能“将书读活”?

答: _

2.结合上下文说说文中划线句子“歌德说:‘经验丰富的人读书用两只眼睛,一只眼睛看到纸面上的话,另一只眼睛看到纸的背面。’”的含义。

答: _

3.文中说:“阅读是极具个性的创造性的实践过程。”下列几项说法中不能证明的一项是( )

A.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英国谚语

B.既定作品的具体化形态由于读者不同便会不同。甚至同一读者的这次阅读与下次阅读也不同。 ——霍拉勃

C.阅读所有好书好比同历代最出色的人交谈。 ——笛卡尔

D.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 ——萨特

4.第⑤自然段中季羡林的例子与朱光潜、宗白华的例子能否调换顺序?请说明理由。

答: _

5.《五柳先生传》中说:“好读书,不求甚解;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读了本文,请你说说“五柳先生” 读书是怎么达到这种境界的?

答: _

1.①读者的思维活动和情感意向交织运行,  ②要有个性的创造性地阅读,  ③更用心地去挑选对自己身心有益、适用的好书来读。

2.这句话的意思是说读书不仅要读懂文字表面的意思,还要用思想、情感去感知、理解、思考,从中了解作者所描写、记载的事件和意义,体验作者所传递的思想和感情。(意对即得2分)

3. C

4.不能调换。因为季羡林的例子是为了证明“读书人要学会更用心地去挑选对自己身心有益、适用的好书来读。”而朱光潜、宗白华的例子是为了证明“各人有自己的读书需求和志趣意向,对好书的精选,也难免会多有差异”先论述读书必须挑选,再论述挑选的标准因人而异,这样才符合逻辑。

5. 五柳先生并不拘泥于对文章一字一句的机械理解,而是用自己的思想、情感去读书的,似乎在与作者交流谈话,所以能体验作者所传递的思想和感情,即“会意”。

《镜泊湖的黄昏》

⑴黄昏有时是一个错误。譬如观飞瀑,黯淡的光线使你无法领略飞腾的气势;譬如草原上的故友重逢,天不假以阳光,无法纵马驰骋,只好入室把盏,醉里挑灯看剑了。但有时,黄昏又是一个不可复制的美丽。譬如暮霭降临时,桂子树下情人的相拥;譬如泛舟,泛舟在山环水曲的湖上。

⑵如今我正在湖上,在镜泊湖的游船中,倚着舷窗,看夕阳在波浪中书写活泼的禅机。

⑶说到禅机,似乎有些突兀,但我如此表述,绝非心血来潮。说它之前,让我们还是先来追寻一下镜泊湖的历史吧。

⑷用地质学家的说法,镜泊湖属于高山堰塞湖,海拔高度世界第二,仅比瑞士的日内瓦湖低了25米。所谓堰塞,就是被堵塞的河道。镜泊湖乃牡丹江故道,造物主却赶着青山打了一个滚,牡丹江被截断,只好改道而走。于是,一个美丽的高山湖泊,留在了长白山支脉张广才岭的腹部。

⑸张广才岭并非以某位汉人的姓氏命名,它是满语,读“遮根采良”,意为吉祥如意。镜泊湖在历史上亦有多个称谓。汉朝时,它叫湄沱河;唐高宗时,改称阿卜湖;唐玄宗时,又名呼汗海。明代称镜泊湖,清代称毕尔腾湖。这满语的毕尔腾,仍然是“水平如镜”的意思。辛亥革命后,复改为镜泊湖,沿用至今。

⑹既是牡丹江故道,镜泊湖便不像洱海、洪湖、太湖那样一片浩瀚,泛舟湖心,有横无际涯的感觉。它虽然有90公里的水域,但仍然曲折如河道,唯其曲折,我们才能见到别致的生动。

⑺下湖时,已经五点多钟,枕着山脊的夕阳,已经不再炽烈,你可以用肉眼去细细观察它,看它像太极图一样散发的光晕。这最好的生命的蛋白汁,在饲养着那一双旋转不息的阴阳鱼。被阴阳鱼啄剩的光粒,散散地洒落湖中,它们飘荡着,浮漾着,像金箔打造的浮萍。

⑻游船入湖深深,船头向东,切开的是渐渐凝集的暮色。两岸的青山,将葱茏投入湖中,孵化出翡翠般的大宁静。而船尾,那金箔般的浮萍,却是穷追不舍。船头的翡翠,船尾的金箔,在夕阳中穷极变幻。不知为何,这情景让我想起阮籍的诗句:“朝为媚少年,夕暮成丑老。”我不明白,放逸与纵酒的阮步兵,为何心境如此苍凉。中唐的李商隐吟咏“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虽然含蓄一点,也是过分地感伤。这两位诗人,均生存于中国的禅宗诞生之前,尚不能借助禅家参透生命。

⑼美的东西,大多转瞬即逝。把握生命之内的东西,才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就像我此刻站在船尾,眺望夕阳由猩红变成淡红时,我才真切地感到,生命的每一种境界,都是无法替代的历程。它既有色彩,也有温度;既是灿烂,也是淡泊。就像这镜泊湖,成为河道时,它流得欢畅;堰塞成湖,它仍然逍遥。

⑽不知不觉,三分之二的夕阳,已经沉入了山脊。剩下的半弯,似乎激情更为充沛;投放到水中的光晕,金灿灿的更为明亮。船尾的排浪中,水花更为璀璨。这最后的辉煌实在太美了。我突然想到应该拍下一帧照片,于是揿下快门……

⑾刹那间,夕阳完全沉没,湖上的金光也骤然收尽。我捡拾刚才拍摄的湖波,取景框中的画面一出来,我不免大吃一惊。潋滟的金波中,有一尊完整的弥勒佛,正冲着我微笑。

(选自《新民晚报》 2009年2月25日)

1.镜泊湖的黄昏美在哪里?试用文中的几个词语加以概括。

2.文章第4~6段对镜泊湖作了具体介绍,请用短语依次概括各段的内容。( ) ( ) ( )

3.阅读下面句子,联系上下文,按要求回答问题。

“这最好的生命的蛋白汁,在饲养着那一双旋转不息的阴阳鱼”一句中加点的“生命的蛋白汁”是什么意思?

4.选出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错误的一项。( )

A.开头通过对比描写,强调黄昏是一个“不可复制的美丽”,并自然引出本文的写作对象。

B.文章引用阮籍和李商隐诗句的宗旨是为他们不能参透生命而感到惋惜。

C.文章按时间顺序描写镜泊湖的黄昏,跳跃的文字,大胆的想像,在读者面前呈现出水上黄昏的优美画卷。

D.文章不仅写景,还渗入了禅机,从太极、阴阳鱼,到生机、生命态度的慢慢感悟,让读者感受到一种积极而又超然、宽广的胸怀。

5.结合本文主旨,联系实际,谈谈你对“积极的人生态度”的理解。

1.活泼、生动、宁静、欢畅、辉煌。也可以用名词性词语回答,如夕阳、波浪、禅机、光粒。

2.(形成原因)→(名称沿革或称谓变化)→(河道特点或河道曲折)

3.(1)散发光晕的夕阳(或“夕阳散发的光晕”)。能给镜泊湖提供生命的能量。能启迪作者思考生命的价值。

4.B

5.无标准答案。可参考下面的要点联系实际来分析:(1)要及时把握生命之内的东西。(2)保持乐观的心态,坦然地面对生活,善于发现生活的美。(3)人生的每一种经历都是一笔宝贵的财富,需要加以珍惜。

阅读下面的说明文

①澳大利亚海洋学研究所的格伦•迪阿思和同事说,澳大利亚大堡礁的珊瑚形成自从1990年以后就下降到了400年来的最低水平,这对全球大洋来说是个糟糕的迹象。这种趋势会威胁到多种依赖珊瑚礁生存的海洋生态系统,同时还表明全世界范围内的其他类似生物体也面临着同样的问题。

②大堡礁是世界上最大的珊瑚礁分布群,这片区域与全球的其他类似珊瑚礁区域一样,也受到了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的威胁。研究人员在《科学》周刊上发表文章说:“这些生物体对于生态系统和食物链网络的形成和运转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全球海洋的生物多样性和物质生产能力的急剧变化可能已经迫在眉睫。”

③珊瑚礁就像连片的石头园林,是珊瑚虫这种微型生物形成的脆弱海底结构,同时也是鱼类和其他海洋生物繁衍生存和躲避敌害的重要场所。珊瑚礁还能保护海岸线,为千百万人提供关键的食物来源,同时还能吸引旅游者。另外,珊瑚礁还有可能为癌症和其他疾病的新药研制提供潜在的物质储备。

④迪阿思领导的小组研究了69片礁石区域中的328个大型珊瑚聚集群,发现珊瑚结构组织的记录显示,整个大堡礁区域的珊瑚群的钙化(碳酸钙沉积)比1990年已经下降了13.3%。

⑤研究人员认为,全球变暖、海水酸度升高和碳酸盐含量下降,共同造成了珊瑚形成速度的下降。这种下降是近400年来未见到的。研究人员说:“证实这种下降的原因应当成为一件极其重要的事项。” 在热带地区的海洋底部,珊瑚分布的面积大约有40万平方公里,但是这种生物需要持续的阳光、温暖的海水和大量碳酸盐才能够繁衍成长。

(选自《参考信息》2009年1月3日第7版)

1.请为“珊瑚礁”下一个定义

2.第④段划线句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划线句中加点的词语“可能”能否删去?为什么?

1答:珊瑚礁是珊瑚虫形成的连片石头园林状的脆弱海底结构。

2 答:列数字、作比较,准确说明了大堡礁珊瑚群的钙化下降率之大(或钙化情况严重等)

3答:不能,“可能”表猜测,说明全球海洋的生物多样性和物质生产能力的急剧变化迫在眉睫只是作者的估计,如果去掉,就表示已经成了事实,和实际情况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心 泉

张佐香

①初读王维的《山居秋暝》时,我浸在晶莹的碎得满地的月光中,寻找“清泉石上流”的意境,凝神倾听清澈的声音潺潺地淌过石头,然后又隐隐约约地流向远方。从此,这一涧清泉,便在我生命的最深处。

②泉是古诗文中极富韵致的意象。漫步在唐诗宋词明清小品里,耳畔不时传来冷冷的泉声,眼前晃动的是一溪甘冽鲜洁的清泉,以及观泉、听泉者的身影。这身影,杂夹着青石、鸟影、梅枝,掺和些月光、清风、松色。

③我曾许多次在旅途中邂逅泉,泉水像那些绿色透明的藤蔓,不时地从脚下的石缝里爬出,从头顶的峭壁上挂下来,或滴珠,或一线,或几绺,或成瀑。它在大地上漫步行走时,随时随地会把不同形状的山体的不同情态,用水质的声音演奏出来,像琴,像笛,像钟,像磐。发出的铮铮泉水声是人间最美的音乐。立于澄澈的泉边,让泉水映照着身影,我掬泉浣面,饮泉入腹,以泉为镜,发现微涩的 一张脸已“水色”丰足。

④东山魁夷说:“人人心中都有一股泉水,日常的烦乱生活,遮蔽了它的声音。”人生的生存秩序——结婚、生子、柴米油盐等等淹没了它的身影。人之一生,苦也罢,乐也罢,得也好,失也好,最要紧的是心间不能没有一泓清泉。清泉从地层深处喷涌而出,历尽了脱胎换骨的磨砺,只剩下一身的清白。它是尘世间最纯净的东西。从古到今,它不间断地流淌着,阅尽世间一切生物的生死荣枯。它何曾因风霜雨雪而萎缩移易,又何曾因宠辱得失而抛却自适自得。眼中有泉的人,心中亦应有泉。心中有泉才能甘于清贫,甘于寂寞,自始至终保持独立的人格;才能做到一步一个脚印的攀登,不变心性;也才能有诗人的神韵和学者的品性。心中有泉的人,一生都在用心泉浇灌真善美之花。他们为人类留下了夹着热血带着体温的生机勃勃的精神的清泉,屈子字字珠玑的楚辞;李白气概奇伟的诗歌;东坡闳肆奔放的散文;司马迁的传记,黑格尔的哲学,莎士比亚的戏剧,贝多芬的钢琴曲,梵高的绘画……这些历尽磨难的艺术家以精神的清泉赋予人类文明以尊严与高贵。也有一些心中有“圣泉”的人,以其化育万物的慈爱熔铸一个民族的精神,譬如孔子,释加牟尼,还有圣雄甘地。

⑤这些源于高贵的心灵的精神清泉,汩汩流进我的心灵,源源不断地渗入我的肌肤与内脏,在我的血管里流淌。它洗去我肺腑中的浑浊,还我以洁净;它冲刷我骨子里的怯懦,还我以刚健;它扑灭我脾脏里的躁火,还我以平和。它疏通血脉,打通经络,以便我更和谐灵敏地感应大地与天宇的生命潮汐。我呼吸天地的湛然清气与浩然正气。清泉流入我的身体,我会从心灵深处听到絮絮低语的泉声。每逢在 人生的旷野上迷失,我会观照着流泉的走向,寻找前进的方向。

⑥奔波于万丈红尘中的芸芸众生,心中都有一汪清泉。只因尘世的琐碎,生活的纷杂,才遮掩了它的清碧透明。生命不能承受无泉之痛,真正优秀的人生更是如此。现代人的心灵缺少清泉。这种清泉是要自己去创造的,就像爱。我等凡俗之人,当用淡泊宁静的心怀澄清心泉,用心泉冲刷人欲物欲,用心泉涤尽如尘的烦扰。

⑦观照心泉,让思想走向深刻,走向纯净;倾听心泉,让生活愈加鲜活,愈加丰盈。更重要的是创造心泉,创造精神的心泉。人生之美,正在于此。

(选自《思维与智慧》)

1. 第①自然段中,作者说:“我浸在晶莹的碎得满地的月光中,……”请品味这句话中“浸”字的妙处。

2. 如何理解“人生之美,正在于此”这句话?

3. 作者阅读了王维的《山居秋暝》后,对“泉”的感知和认识经历了一个怎样的过程?

4. 那些“源于高贵心灵的精神清泉”给了作者怎样的帮助和影响?

5.阅读第④段自然段中画线的句子,联系自己阅读或欣赏过的某一文学艺术作品,谈谈它是如何给你以精神的洗礼的。

1.“浸”字既再现了月光的晶莹透明、无处不在,也写出了作者的深深陶醉之感。

2.人生之美,美在心泉。通过对心泉的创造、观照、倾听,人们的思想、精神更加深刻纯净,生命更加鲜活丰盈,人生更加充实美丽。

3. 在阅读中品味泉(原文有“泉是古诗文中极富韵致的意象”);在生活中追寻泉(原

文有“我曾在旅途中邂逅泉”):从心灵中感受泉(原文有“人人心中都有一股泉水”“最要紧的是心间不能没有一泓清泉”“眼中有泉的人,心中亦应有泉”)

4. 还我以洁净、刚健、平和;使我更和谐灵敏地感应生命;指引我人生前进的方向。

5.点出文学艺术作品的名称;简单概括其内容或主旨;说出作品对自己精神上的正面影响,体现“洗礼”的效果。

(一)

担水劈柴 赵万里

担水劈柴。我写下这四个字,时光又悄然漫过来,年轮又一圈圈被荡开……

源远流长的水,生生不息的柴,使历史变得亲切,使生活变得恬静。

我常常在月夜里,一遍遍地吟咏这四个字,声调高低错落,如哼唱一首古老的民歌,回味悠长。

我想说,担水劈柴,是生命最优美的姿态。它集合了女人的阴柔之美和男人的阳刚之美,在不同的年代不同的背景下展现,让我看到村落里袅袅的炊烟和碧空中温暖的雁阵……

我喜欢这样的生活,担水劈柴,朴素到仅用这四个字就足以概括了。我知道,一代又一代的人的根脉,就是这样在土地上深深地扎稳了……

做一个平凡的人,担水劈柴;守住一颗平常心,担水劈柴;过一种平静的生活,担水劈柴。

我理解的幸福,有着两个层次。

正如佛家所言:禅悟之前,担水劈柴;禅悟之后,担水劈柴。

担水劈柴,平静实在。

平静实在地过日子,心满意足。

我情不自禁的想起国画大师李麟庐送给家父的一幅水墨白菜图,画上的题诗是那样的怡然自得:“菜叶绿,做汤羹;味平淡,趣悠长。”

担水劈柴,让生命化繁为简,让心境回归平和,让思想过滤杂质,让自己活得轻松而又真实。

用朴素与单纯,开垦生命中最丰美的田园。

生活在都市,我们何尝不是在担水劈柴呢?

担岁月之水,劈天地之柴,把平淡的生活过出滋味来。

担水,源源不断的汲取营养;劈柴,一分为二的认识世界。

担水劈柴,是一生修炼的功课,让我慢慢地去体悟。智慧,一瓢瓢在灌溉;混沌,被一斧斧劈开。

从担水劈柴到担水劈柴,心灵渐渐通透,天地越发辽阔,活得更加明白。

“看淡自己是bān ruò ,看重自己是执著”。

一个用心生活的人告诉我:从前读陶渊明,她只是喜欢“菜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隐逸之趣。现在她明白了,“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才是真正的超然之境。正因为有了“结庐在人境”的平静坦然,才能有“采菊东篱下”的超脱与浪漫。

经历了一些事情之后,才发觉快乐真的是源于内心。一个人的快乐、安宁,取决于心灵所抵达的地方。

那是一个人的旅途,一个人的目的地。

时光还在静静地流着,年轮渐渐地增加了……

1.读完全文,你认为“担水劈柴”在文中的具体内涵是什么?

2.结合你对文章的理解,说说你对文中划线句中的“两个层次”的理解。

3.你认为作者在文中介绍许麟庐的白菜图及题诗有何作用?

4.把下面的反问句改为一般陈述句,然后比较这两种句式的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

生活在都市,我们何尝不是在担水劈柴呢?

⑴改为一般陈述句: ⑵比较表达效果:

5.文中作者说“一个人的快乐、安宁,取决于心灵所抵达的地方”,联系你的生活实际,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理解:

1. 是一种朴实、单纯、平淡的幸福生活,一种我们靠一生修炼才能达到的人生至境

2. 物质层次:朴实、单纯、平淡的幸福生活;精神层次:心灵的安宁快乐。

3. 为表明“担水劈柴”所代表的平淡生活,正是无数人的追求。与上下语句相照应。

4. ⑴改为一般陈述句:生活在都市,我们也是在担水劈柴。⑵比较表达效果:原句是反问句,语气更强烈,表明了“我们”生活在都市也应该追求朴实、单纯、平淡的生活。

5. 示例:这句话是说,所谓的快乐、安宁,完全是个人的一种心灵感受,这种快乐与身体是否健全、物质生活是否富裕没有必然关系。一个人,如果他能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或能为自己的人生理想努力奋斗实现自我的价值,那么即便他身体残疾、物质匮乏,他也是快乐的。

狗 鼻 子

〔前苏联〕左琴科

商人叶列麦伊·巴勃金的一件貉皮大衣给人偷走了。商人叶列麦伊·巴勃金嚎哭了起来。他真心疼这件皮大衣呀。他说:“诸位,我那件皮大衣可是好货啊。太可惜了。钱我舍得花,我非把这个贼捉到不可。我要啐他一脸唾沫。”

于是,叶列麦伊·巴勃金叫来警犬搜查。来了一个戴鸭舌帽、打绑腿的便衣,领着一只狗。狗还是个大个头,毛是褐色的;嘴脸尖尖的,一副尊容很不雅观。

便衣把那只狗推到门旁去闻脚印,自己“嘘”了一声就退到一边。警犬嗅了嗅,朝人群中扫了一眼(自然四周有许多人围观),突然跑到住在五号的一个叫费奥克拉的女人眼前,一个劲儿地闻她裙子下摆。女人往人群里躲,狗一口咬住裙子。女人往一旁跑,它也跟着。一句话,它咬住女人的裙角就是不放。女人扑通一声跪倒在便衣面前。

  “完了,”她说,“我犯案啦。我不抵赖。”

  她说:“有五桶酒,这不假。还有酿酒用的全套家什。这也是真的,藏在浴室里。把我送到公安局好了。”人们自然惊得叫出声。

  “那件皮大衣呢?”有人问?她说:“皮大衣我可不知道,听都没听说过。别的都是实话。抓走我好了,随你们罚吧。”

这女人就给带走了。便衣牵过那只大狗,又推它去闻脚印,说了声“嘘”又退到一旁。狗转了转眼珠,鼻子嗅了嗅,忽地冲着房产管理员跑过去。管理员吓得脸色煞白,摔了个仰面朝天。他说:“诸位好人呀,你们的觉悟高,把我捆了吧。我收了大伙的水费,全让我给乱花了。”住户们当然一拥而上,把管理员捆绑起来。

这当儿警犬又转到七号房客的跟前,一口咬住他的裤腿。这位公民一下子面如土色,瘫倒在人群前面。他说:“我有罪,我有罪。是我涂改了劳动履历表,瞒了一年。照理,我身强力壮,该去服兵役,保卫国家。可我反倒躲在七号房里,用着电,享受各种公共福利。你们把我逮起来吧!”人们发慌了,心想:“这是条什么狗,这么吓人呀?”

那个商人叶列麦伊·巴勃金,一个劲儿眨巴着眼睛。他朝四周看了看,掏出钱递给便衣。“快把这只狗牵走吧,真见它的鬼。丢了貉皮大衣,我认倒霉了。丢就丢了吧……”

他正说着,狗已经过来了,站在商人的面前不停地摇尾巴。商人叶列麦伊·巴勃金慌了手脚,掉头就走,狗追着不放,跑到他跟前闻他那只套鞋。商人吓得脸色倏地就白了。他说:“老天有眼,我实说了吧。我自己就是个混账小偷。那件皮大衣,说实话也不是我的,是我哥哥的,我赖着没还。我真该死,我真后悔啊!”这下子人群哄地四散而逃。

狗也顾不得闻了,就近咬住了两三个人,咬住就不放。这几个也一一坦白了:一个打牌把公款给输了;一个抄起熨斗砸了自己的太太;还有一个,说的那事叫人没法言传。

人一跑光,院子里便空空如也,只剩下那条狗和便衣。这时警犬忽然走到便衣跟前,大摇其尾巴。便衣脸色陡地变了,一下子跪倒在狗跟前。他说;“老弟,要咬你就咬吧。你的狗食费,我领的是三十卢布,可自己吞了二十卢布……”

后来怎样,我就不得而知了。是非之地,不可久留,我便赶紧溜之乎也。

1.本文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请根据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进行概述。

2.小说结尾“我”为什么赶紧溜之乎也?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作者为什么用“狗鼻子”作为文章的题目?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4.读完这篇小小说,谈谈你获得了哪些人生启迪。

5.下面不属于幽默讽刺小说的一项是( )

A.《狗鼻子》 B.《装在套子里的人》 C.《简爱》 D.《变色龙》

1.本文讲述了商人叶列麦伊·巴勃金貉皮大衣给人偷走了,叫来警察和警犬调查此事,随着调查的不断深入,这只狗凭借独特的嗅觉查出了包括私吞狗食费的警察在内的更多的意想不到的违法案件,

2.(1)因为我害怕这只狗也同样“嗅”出我的不能公开的所作所为,所以赶紧溜之大吉。(2)这样写的好处是:含蓄但不失讽刺意味地指出当时社会各色人等的丑陋灵魂。加上之前的反复描述,层层铺垫,各类人物自我解剖,令各种人物丑态毕露,使主题更加突出,作品更具讽刺意义

3.(1)“狗鼻子”是贯穿全文情节的线索,各类人物的自我解剖都是在狗鼻子灵敏的嗅觉中一一暴露的。(2)使作品极具讽刺意味,一件件尔虞我诈、偷窃行骗违法的事情却是在狗鼻子的灵敏的嗅觉中一一暴露,无疑是对当时社会的无情嘲讽。(3)作品更是赋予“狗鼻子”一种象征意义,它不仅仅是一只警犬的代名词,也是法律、正义和道德标准的化身。

4. ①诚实乃立身之本,无论在什么时候,或是面对任何事情,都要诚实地对待别人。②一个人要劳动谋求生存,不能有任何偷窃、欺骗或利用便利条件作不法之事。③只要做坏事,迟早要被发现的。一个人要不断修养自己的品德,做一个守法的规矩人。

5.

阅读下面文章

①书不离手,是爱读书的标志,假若你手捧一本书在校园,或外出旅行携带一两本不错的书,总能引得一些赞许的目光。你自己也往往因为有书为伴,多一份踏实的志得意满。不过,我的老师叶鹏先生说过的一句话,使我不敢轻易自称有了好的读书习惯,也不会轻易赞扬别人的读书行为,他说:“游手好闲的读书,等于游手好闲。”我终身忘不了这句话。

②当我们把读书变成一种自然而然的生活习惯时,应该说,这已经很不容易了。照理本不应该把游手好闲与抓紧一切空余时间读书联系在一起。如果说读的是一本无意义的书还好解释,事实上多数人习惯拿上的都是一些很好的书。虽然这样,我认为仍属于老师说的“游手好闲”之类。

③关键还在“游手好闲”的读书状态。因为人们之所以重视读书,是为了从书中吸取营养。法国文学家伏尔泰说得很中肯:“无论是怎样有益的图书,其价值的一半是由读者创造的。”这就是说,书中知识和作者的智慧,是不会自然而然地传递给读书人的,读书是读者与作者在进行交流。在这个过程中,书本非常在乎读者的阅读状态,严格实行“按劳付酬”的原则,不搞“计时制”。漫不经心的读书,就像荒种荒收的庄稼汉,一年到头,收获很少,这就是为什么同样一本书,有人读了所得巨大,有人虽读收获甚微的原因。

④从“游手好闲”我想到了“动手”。许多学者都有读书“动手”的习惯。例如革命老人徐特立就是一个榜样。他提倡抄读式的读书方法,“不动笔墨不读书”。老百姓中也有“好记性不如烂笔头”的说法。动手记录,以后可以随时调用读书所得。更重要的是思考。英国作家奥斯本说:“彻底消化几本书,强似把几百本书放在嘴里不咽下去。”我们把读书过程中的感受、思想启发以及知识联想动手记录、整理出来,不仅免遭流逝的遗憾,而且往往在整理的时候,还会生发出新的智慧火花。

⑤显然,这种认真的读书方法,动手用笔的读书方式,一开始需要通过意志来培养。但经过反复实践,变成自己喜欢,就不再觉得这是自己情感以外的特别要求了。譬如早晨和晚间刷牙,起初需要别人指点,后来依靠毅力坚持,久而久之,化成生活习惯;偶尔不刷牙,反而感到极不自然,不合自己的卫生习惯。

⑥认真读书的人们,瞧不起那种“游手”的读书状态:虽然有书在手,念念有词,还是不经意竟加入了“好闲”的人群。因为你“游手好闲”的读书,不会有切实、丰厚的回报,与那些不读书的闲人相差无几。所以,我特别赞同老师的话:“游手好闲的读书,等于游手好闲”。

1.叶鹏先生所说的“游手好闲的读书”,具体指什么样的读书状态?根据文章推断,下列说法中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  )

A.、手不释卷,无明确目的的读书习惯。

B.念念有词,却逃避思考的巧妙办法。

C.、只争朝夕,有如饥似渴的学习劲头。

D.以书为伴,似自然而然的日常行为。

2.结合全文,回答以下问题。

(1)谈谈你对文中 “严格实行‘按劳付酬’的原则,不搞‘计时制’.”一句话的理解.

(2)关于读书的好习惯,你何见解?结合你的学习经验谈两点看法(不能照搬原文内容)。

1.

2(1)指读书的收获取决于认真思考、动手动笔的程度,而不是时间的长短。

(2)圈点勾画,做批注的习惯;坚持摘抄,写读书心得的习惯;要有质疑的精神,尽信书不如无书;反复阅读的习惯;养成专心读书的习惯

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戏曲

许金榜

①中国戏曲在世界剧坛上独树一帜,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独特的美学特征。

②首先,中国戏曲强调神似、强调写意。戏曲舞台上所表现的生活与现实生活的形态是不同的,它是对现实生活的提炼和加工,是变其形而传其神、写其意。戏曲一般不用布景,舞台上代表什么空间,可以通过演员的表演随意而定,自由变化。舞台上此刻可以是书房,但剧中人一转身,舞台就可以变为花园,甚至可以变成千里之遥的另一地点。由此可见,戏曲舞台的空间是通过演员的表演写意性地虚拟出来的。这样,戏曲就可以自由灵活而又连贯流畅地表现无限广阔、瞬息万变的空间,也就可以十分自由地表现极其丰富复杂的生活事件。而西方戏曲强调摹仿,造成了西方戏剧的写实观念,主张运用布景按照生活的样子确定空间,亦即舞台上所表现的生活和现实生活形态是相同的或相似的。

③中国戏曲的情节有时也是写意性的,如二将相斗几个回合,便可表示千军万马的一次复杂的战斗,甚至只要吹奏一个曲牌一场宴会便已结束。

④在表演方面,中国戏曲广泛使用虚拟的手法。中国戏曲的虚拟性首先表现为对舞台时间和空间处理的灵活性方面,所谓“三五步行遍天下,六七人百万雄兵”、“顷刻间千秋事业,方丈地万里江山”,“眨眼间数年光阴,寸柱香千秋万代”这就突破了西方戏剧的“三一律”与“第四堵墙”的局限。这种表现方式,为戏曲艺术开辟了一条形象化表现生活的独特途径。戏曲中还许多虚拟的动作,诸如刮风下雨,船行马步,穿针引线。如《打渔杀家》中肖恩父女划船,舞台上只有桨而没有船,但却给人以划船的真实感觉。难怪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1935年在莫斯科看了梅兰芳表演此剧赞不绝口呢!戏曲运用虚拟动作,追求的不是物理学意义上的真实,而是心理学意义上的情绪、感觉、气氛的真实。观众欣赏戏曲的虚拟表演,也主要是从心理学意义上的情绪、感觉、气氛上获得真实感。它是指以演员的表演,用一种变形的方式来比拟现实环境或对象,借以表现生活。

⑤还有,中国戏曲是一种高度综合性的戏剧形式,中国戏曲包含着诗、音乐、舞蹈、雕塑、美术、建筑等各种艺术因素,也包含着诗、词、曲、赋、散文、小说等各种文学成分,这些因素在音乐节奏的指挥下构成一个有机的整体。高度综合性还体现在它精湛涵厚的表演艺术上,各种不同的艺术因素与表演艺术紧密结合,通过演员的表演实现戏曲的全部功能。其中,唱、念、做、打在演员身上的有机构成,便是戏曲的综合性的最集中、最突出的体现。

⑥再有,中国戏曲具有很高的传统技艺性。演员的念诵、吐字、行腔、哭、笑、身段、动作,都有高度的技巧,处处讲究形式美。可以说,中国戏曲是我国传统文化艺术的瑰宝和典型代表。

(选自《中国戏曲文学史》,齐鲁书社。有改动)

1.下面有关《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戏曲》的说法,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文章主要介绍了中国戏曲的强调神似写意、高度综合、具有很高的民族传统技艺三大特点。

B.中国戏曲是各种艺术因素、文学成份、表演艺术的有机综合,其中唱、念、做、打的有机结合是戏曲综合性最突出的体现。

C. 中国戏曲不需要布景,戏曲舞台的空间是通过演员的表演写意性地虚拟出来的。

D. 观众欣赏戏曲的虚拟表演,主要是获得心理学意义上的情绪、感觉、气氛上的真实感。

2.选文介绍的是中国戏曲,文章在第②段中还介绍了西方戏剧的特征,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1. C

2. 介绍西方戏剧强调摹仿、写实,通过作比较突出中国戏剧强调神似、强调写意的鲜明特征。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