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夜昙花
恩师过世。其子邀我去拿些物品,留作永久的纪念。于是,我去他家搬回一株昙花。
也许是对老师的感情难以割舍吧,总觉得世间万物,包括花魂鸟魄,冥冥中可以沉默交流。人离开了,见不到了,但他在我心中,于是便存在。
昙花搬回来,静静紧靠屋檐下数月。自春入夏,人花无语,岁月无声,只有偶然翠绿,显示出它对环境的适应。新叶缓慢自旧叶中长出。黑斑渐褪,花树重新有着雍容气度,一如恩师寡言的性格,在低调行事风格中,始终带着浓郁而清晰的自信。我对花树没有期待,它存在,我已心满意足。
就在寻常一天,竟意外发觉昙花已垂首含苞了。
何等蓦然而来的惊喜!不是花开花落,而是花的讯息。像久别的人,传来心花怒放的约会,直教人朝夕亟待。
久闻昙花只开一夕,是最初一夜,也是最后一夜,充满生命奋发与无常的哲理,便决心迎接它来临的启迪。
那几乎是即时降临,一旦发觉满蕾的翌夜,便有如忍俊不禁的笑容,迫不及待地绽开。__夜晚,洁白花朵,如冬天雪夜,没有月光,星星也暗淡。它的来临使人震撼,也使人惊惶。有一种漫步而来的绰约,以缓慢的节奏,进入生命最灿烂点,也是最颓废点,没有一丝保留,像爱与死!
犹如一张昂首的脸,花容就是一世青春。然而此花与众不同,它的才情志向极端隐秘,因而选择了寂静无人之夜,不屑在白日与红尘争艳。
它极端美丽。尤其在孤独时,要在众芳国里遗世独居,又是何等勇毅果决?花开之夕,遂自有清雅幽香。香随夜转浓,弥漫四周,有如昭告天下:在这一夜里全世界只有一种花香,为一个人。为了此夜,必须是另一朵花,另一种香。永远没有重复,像一段情,或一个名字。
它的性格极其刚烈。它幽雅绝俗,不只有意逃避四周繁华,甚至鄙弃热闹,喜欢冷清。
它一夜尽情绽放无悔。花期虽短,绽放姿态却极为狂放,有一种壮士舍身之悲壮。但每年花季有如转世,无悔依然。
我随即发觉,即使在短暂漆黑夜里,它的笑容已日渐难以为继,并带着英雄的疲惫。本来雪白如银的花瓣,光芒四溅,几可灼伤人目;而后却是慢慢苍白如纸,只隐约露出些许其原来的风骨神韵。这一张脸,我想我最熟悉,最会为之伤心垂泪。那不只是物伤其类,更是命运中许多注定的无法回转和挽留。
生命的确如此!许多灿烂时光,有如昙花一现。花开刹那,如幻如梦,花不知自己在盛开,梦中人更不觉自己在幻梦。惟有梦醒花凋,方悉前尘过往。我知道今夜花会尽情怒放,正如黎明一定会来临。
辞世恩师如此幻过,今日我也如此梦过,将来我的学生还会如此幻梦下去,最终我们便会一一走入夜里。留下一生的纪录,其实不过是花与夜的争辉。
(文章有删改)
1.在“久闻昙花只开一夕,是最初一夜,也是最后一夜,充满生命奋发与无常的哲理”一句中,“奋发”与“无常”各指什么?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2.根据你的体会,分析“香随夜转浓,弥漫四周,有如昭告天下:在这一夜里全世界只有一种花香,为一个人”这句话的含义。
3.文中赞美了昙花的精神品质,请分条概括。
4.本文标题为“子夜昙花”,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1.①“奋发”形容昙花开得灿烂,“无常”指昙花凋落得迅速。②用对比的手法,突出作者对人生价值的哲理思考
2.①写昙花怒放吐香给人的感受(昙花为谁开),由昙花联想到恩师生前的音容笑貌。②以花喻人,说明恩师活在自己心中(或答:“人离开了,见不到了,但他在我心中,于是便存在”)。
3.①不屑在白日与红尘争艳。②幽雅绝俗(或:清雅幽香)。③绽放极为狂放。
4.含义:①昙花在夜晚(子夜)开放。②借昙花表达对恩师的怀念和赞美之情。作用:以昙花为全文的行文线索。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母爱的重量
凸 凹
周末早起,总有愁绪萦怀,隐约感到,应该干点什么才是。对,去看望母亲。
母亲患高血脂、高血压、冠心病,又有腿疾,然而一直独立而居,坚强在坚强里。
到了母亲的住处,居室的门竟锁着。想到母亲灶间的煤气可能缺了,就径直到了配房里的灶间。
虽然从入冬到现在已过数月,但煤气罐的重量还是很沉,母亲真是用得节俭。我所居的小区通了天然气之后,我的煤气本就给了母亲。指标内的煤气一罐才43元,她居然也这么节省,让我心酸。
不久母亲回来了。我大声叫一声“妈”,她答应得脆亮,同时亮的还有她的目光。五十岁的儿子还像小时候那样叫她,她心中受用。
进了她的房间,我扶她坐下,问她腿上的浮肿消了没有。她毫不犹豫地回答,消了。
她长期服用降压药,有药物反应,中医叮嘱,要时常服一点五苓胶囊,祛湿化瘀。服用之后,果然见效,浮肿渐渐地消了。
由于她回答得果断,我便心中生疑,蹲下身去,挽起她的裤腿——脚腕亮而腴,一摁一陷,实实在在地肿着。
我说,您是不是停药了?
她答非所问,说,一个腿肿,既不碍吃喝,又死不了人。
我说,您老真不听话,几粒药也花不了几个钱。
她马上追上话茬儿,还没几个钱呢,小小的一盒药就好几十块,腿不肿,我心肿。
我说,怎么就心肿?你儿子堂堂的一个处级干部,国家公务员,每月工资好几千块,能把药店里的药柜子整个给您搬过来。
你就吹吧,她说,这人就怕算细账——我孙子到了娶媳妇的年纪,你要给他买房子、买车子,还不都得要票子?你是属兔的,即便是肥兔子,也拔不下几把毛来,除非你去吃夜草、去取身外之财。这种事你甭说是去干,就是想一想,我也都整宿整宿地睡不着觉。
我说,您老放心,我是个文化人,明白事理,不会发生您所担心的事。
这可不见得,她说,有的时候,越是明白人,越会做糊涂事,比如你叔伯二舅。他那时当着村里的支书,历来大公无私,但那年火灾之后,上边送来成车成车的救济,堆在场院,像座小山。以为毛多不显秃、不易被察觉,顺手就往家里多拿了几捆布匹,他家里孩子多,都露着腚呢。不期就被人发现了,举报到上边,被拷走了。大家都知道他不是贪心的人,是一时糊涂,都为他求情——批评教育一下就成了,切莫拷人。上边说,盗窃救济物资不同以往,要严办。你看,好处这种东西身上就有“邪劲儿”,会让人身不由己。
我说,虽说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鞋,可我呆的单位,是清水衙门,没多少油水,即便是想“湿”,也湿不来。
她说,你这又错了,为什么?你看,咱们村前这条马路,常有拉煤的车经过,稍一咯噔,就会掉下来一些煤末子,虽然不起眼儿,只要你常年地捡,也能捡出成吨的煤。你再看,东头占地拆迁,拆剌下一些碎砖烂瓦,都以为是弃物,可我一点一点地捡回来,也堆成了一大垛,也盖起了一间厨房,这你是知道的。我的意思是说,再零碎的东西,就怕捡,捡多了也成气候;再寡淡的油水,就怕刮,刮多了,也肥。妈知道你是个本性清正的人,但就怕你身后有用度,一有用度,本钱不够,就会自生邪心,所以,咱们必须算计着花钱。
母亲的一番话,让我看到了母爱的模样——母爱,总是垂下身来的姿态,是忘我的呵护。那么儿女呢?要想无愧地承受这至上而下的大爱,就要站稳了脚跟、挺直了腰杆——因为爱是有重量的!
(选自《读者》2014年第6期,有删改)
1.根据文章,下列对选文的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第二段中“坚强在坚强里”表现了母亲独立自主、不愿给儿孙添麻烦的性格。
B.母亲“骗”我说腿消肿了,一是怕“我”为她的身体担心,二是怕“我”知道了停药的真相。
C.母亲之所以停药,主要原因是孙子到了娶媳妇的年纪,要花钱。
D.文章最后一段“站稳了脚跟、挺直了腰杆”表明了作者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的态度。
2.文章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突出了人物怎样的形象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赏析文章第五段画线句子中两个“亮”字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通过阅读文章,你认为作者为什么要以“母爱的重量”为文章的题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C
2.语言描写。表现了“我”对母亲的关爱,突出了母亲体贴子女、善于教育子女的形象特点。
3.两个“亮”字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母亲对“我”的到来的惊喜,表现了母亲深深的爱子之情。
4.文章以“母爱的重量”为题,不仅表明了母爱的无私、深沉,更告诉了我们:母爱还包含着一份沉重的寄托——站稳脚跟、挺直腰杆。我们只有堂堂正正做人、清清白白做事,才能不辜负这份厚重的母爱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
给成人读的童话
周国平
①最近又重读了圣埃克絮佩里的《小王子》,还重读了安徒生的一些童话。和小时候不一样,现在读童话的兴奋点不在故事,甚至也不在故事背后的寓意,而是更多地感受到童话作家的心境。我发现,好的童话作家一定是极有真性情的人,因而在俗世中极为孤独,甚是悲凉。他们之所以要给孩子们讲故事绝不是为了劝喻,而是为了寻求在成人世界中不易得到的理解和共鸣。也正因为此,他们的童话同时又是写给与他们性情相通的成人看的,或者用圣埃克絮佩里的话说,是献给还记得自己曾是孩子的少数成人的。
②童话的主人公是一个小王子,他住在只比他大一点儿的一颗星球上。这颗星球的编号是B.612。圣埃克絮佩里写道,他之所以谈到编号,是因为成人们的缘故——
③“大人们喜欢数目字。当你对他们说起一个新朋友的时候,他们从不问你最本质的东西。他们从不会对你说:‘他的声音是什么样的?他爱玩什么游戏?他搜集蝴蝶吗?’他们问你的是:‘他几岁啦?他有几个兄弟?他的父亲挣多少钱呀?’这样,他们就以为了解他了。假如你对大人说:‘我看见了一所美丽的粉红色砖墙的小房子,窗上爬着天竺葵,屋顶上还有鸽子……’他们是想象不出这所房子的真实模样的。然而,要是对他们说:‘我看到一所值十万法郎的房子。’他们就会高呼:‘那多好看呀!’”
④圣埃克絮佩里告诉孩子们:“大人就是这样的,不能强求他们是别种样子。孩子们应当对大人非常宽容大度。”他自己也这样对待大人。遇到被生活外在光环所蒙蔽的大人,“我对他既不谈蟒蛇,也不谈原始森林,更不谈星星了。我就使自己回到他的水平上来。我与他谈桥牌、高尔夫球、政治和领带什么的。那个大人便很高兴他结识了这样正经的一个人。”
⑤在这巧妙的讽刺中浸透着怎样的辛酸啊。我敢断定,正是为了摆脱在成人世界中感到的异乎寻常的孤独,圣埃克絮佩里才孕育出小王子这个形象的。他通过小王子的眼睛来看成人世界,发现大人们全在无事空忙,为占有物质、拥有权力、炫耀虚荣之类莫名其妙的东西活着。他得出结论:大人们不知道自己到底要什么。相反,孩子们是知道的,就像小王子所说的:“只有孩子们知道他们在寻找些什么,他们会为了一个破布娃娃而不惜让时光流逝,于是那布娃娃就变得十分重要,一旦有人把它们拿走,他们就哭了。”孩子们看重的是它在自己生活中的意义,而不是它能给自己带来多少实际利益,所以他们并不问破布娃娃值多少钱,它当然不值钱啦,可是,他们天天抱着它,和它说话,便对它有了感情,它就比一切值钱的东西更有价值了。这种对待事物的态度就是真性情。许多成人之可悲,就在于失去了孩子时期曾经拥有的这样的真性情。
⑥安徒生也流露出这样的真性情。在一篇童话中,他让一些成人依次经过一条横在大海和树林之间的公路。对于这片美丽的景致,一个地主谈论着把那些树砍了可以卖多少钱,一个小伙子盘算着怎样把磨坊主的女儿约来幽会,一辆公共马车上的乘客全都睡着了,一个画家自鸣得意地画了一幅刻板的风景画。最后来了一个穷苦的女孩子,“她惨白的美丽面孔对着树林倾听。当她望见大海上的天空时,她的眼珠忽然发亮,她的双手合在一起。”虽然她自己并不懂得这种渗透了她全身的感觉,但是,唯有她读懂了眼前的这片风景。
⑦无须再引证著名的《皇帝的新装》,在那里面,也是一个孩子说出了所有大人都视而不见的真相,这当然不是偶然的。也许每一个优秀的童话作家对于成人的看法都相当悲观。不过,安徒生并未丧失信心,他曾说,他写童话时顺便也给大人写点东西,“让他们想想”。我相信,凡童话佳作都是值得成人想想的,它们如同镜子一样照出了我们身上习以为常的庸俗,但愿我们能够因此回想起湮没已久的童心。
(选自《周国平文集》,有删改)
1.第①段中,作者感受到了童话作家怎样的心境?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下面句子中加点部分的内容表现了大人们什么样的特点?
(1)大人们喜欢数目字。
(2)我与他谈桥牌、高尔夫球、政治和领带什么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⑥段中,作者为什么说读懂这片风景的只是女孩子而不是其他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对写童话给成人读的这类作家持有怎样的态度?本文列举的给成人读的这类童话具有怎样的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作者感受到童话作家多是极有真性情的人,因而在俗世中极其孤独,甚是悲凉。②他们渴望在成人世界中找到性情相通的人,以求得理解和共鸣。
2.(1)“喜欢数目字”表现出大人们感知事物依赖于用数字去判断,并不关心事物的本质内涵;喜欢用数字来衡量事物能给他们带来多少的实际价值,也突出大人想象力的匮乏。(2 )“谈桥牌、高尔夫球、政治和领带什么的”这些是大人所看重的,是他们所渴望的生活光环的一部分,凸显出大人们的唯利、唯名渴求,生动形象地表现了大人们以价值为追求目标,体会不到生活的美
3.当面对这片风景时,地主、小伙子、画家等人都是从唯我、唯利的角度出发,看到的只是占有物质、拥有权力和炫耀虚荣这些莫名其妙的东西,而那个女孩对这眼前的风景有了感情,她尊重自己所看到的风景,用心去领会、用真性情去对待自己所看到的风景。
4.(1)作者对写童话给成人读的这类作家持赞美和同情的态度,作者“赞美”是因为他们能够给成人以警醒,使其怀着真性情来生活;“同情”是因为作者认为这类作家创作童话并不是为了劝喻孩子,而是为了寻求在成人世界中不易得到的理解和共鸣,他们的童话也是写给成人中那些与他们性情相通的人看的。
(2)这类童话的特点:①是写给性情相通的人看的;②是对现实生活中为权力、占有欲和物质而活的大人的讽刺;③值得成人思考,像镜子一样照出人身上的庸俗;④能帮助我们找回湮没已久的童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
消失的故乡
谢 冕
①这座曾经长满古榕的城市是我的出生地,我在那里度过难忘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可是如今,我却在日夜思念的家乡迷了路:它变得让我辨认不出来了。通常,人们在说“认不出”某地时,总暗含着“变化真大”的那分欢喜,我不是,我只是失望和遗憾。
②我认不出我熟悉的城市了,不是因为那里盖起了许多过去没有的大楼,也不是那里出现了什么新鲜和豪华,而是,我昔时熟悉并引为骄傲的东西已经消失。
③我家后面那一片梅林消失了,那迎着南国凛冽的风霜绽放的梅花消失了。那里变成了嘈杂的市集和杂沓的民居。我在由童年走向青年的熟悉的小径上迷了路。我没有喜悦,也不是悲哀,我似是随着年华的失去而一起失去了什么。
④为了不迷路,那天我特意约请了一位年轻的朋友陪我走。那里有梦中时常出现的三口并排的水井,母亲总在井台上忙碌,她洗菜或洗衣的手总是在冬天的水里冻得通红。【A.】井台上边,几棵茂密的龙眼树,春天总开着米粒般的小花,树下总卧着农家的水牛。水牛的反刍描写着漫长中午的寂静。
⑤那里蜿蜒着长满水草的河渠,有一片碧绿的稻田。我们家坐落在一片乡村景色中。而这里又是城市,而且是一座弥漫着欧陆风情的中国海滨城市。转过龙眼树,便是一条由西式楼房组成的街巷,紫红色的三角梅从院落的墙上垂挂下来。再往前行,是一座遍植高大柠檬桉的山坡,我穿行在遮蔽了天空和阳光的树荫下,透过林间迷蒙的雾气望去,那影影绰绰的院落内植满了鲜花。
⑥那里有一座教堂,有绘着zōng jiāo 故事的彩色的窗棂,窗内传出圣洁的音乐。这一切,如今只在我的想象中活着,与我同行的年轻的同伴全然不知。失去了的一切只属于我,而我,又似是只拥有一个依稀的梦。
⑦我依然顽强地寻找。我记得这鲜花和丛林之中有一条路,从仓前山通往闽江边那条由数百级石阶组成的下坡道。在斜坡的高处,我可以望见闽江的帆影,听见远处传来的轮渡起航的汽笛声。那年北上求学,有人就在那渡口送我,那一声汽笛至今尚在耳畔响着,悠长而缠绵,不知是惆怅还是伤感。可是,可是,我再也找不到那通往江边的路、石阶和汽笛的声音了!
⑧这城市被闽江所切割,闽江流过城市的中心。闽都古城的三坊七巷弥漫着浓郁的传统氛围,那里诞生过林则徐和严复,也诞生过林琴南和冰心。在遍植古榕的街巷深处,埋藏着飘着书香墨韵的深宅大院。而在城市的另一边,闽江深情地拍打着南台岛,那是一座放大了的鼓浪屿,那里荡漾着内地罕见的异域情调。那里有伴我度过童年的并不幸福,却又深深萦念情想的如今已经消失在苍茫风烟中的家。
⑨我的家乡是开放的沿海名城,也是重要的港口之一。jī dū jiāo 文化曾以新潮的姿态加入并融会进原有的佛、儒文化传统中,经历近百年的共生并存,造成了这城市有异于内地的文化形态,也构成了我童年的梦境。然而,那梦境消失在另一种文化改造中。人们按照习惯,清除花园和草坪,用水泥封糊了过去种植花卉和街树的地面。【B.】把所有的西式建筑物加以千篇一律地改装,草坪和树林腾出的地方,耸起了那些刻板的房屋。人们以自己的方式改变他们所不适应的文化形态,留给我此刻面对的无边的消失。
⑩我在我熟悉的故乡迷了路,我迷失了我早年的梦幻,包括我至亲至爱的故乡。我拥有的怅惘和哀伤是说不清的。
(选自谢冕随笔集《流向远方的水》)
1.综观全文,面对“消失的故乡”,作者表达了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
2.阅读第③~⑦段文字,将“故乡消失的风物”填写完整。
故乡消失的风物有:老家屋后的梅林,迎着风霜绽放的梅花;妈妈洗菜、洗衣的水井, ① , ② ;长满水草的河渠, ③ ;充满欧陆风情的街巷、教堂;“我”北上求学时走过的通向江边的石阶道, ④ 等。
3.根据第⑨段的内容,简要说说是什么“造成了这城市有异于内地的文化形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语言富有意蕴,请从A.、B.两句中任选一句,自选角度,作简要点评。
【A.】井台上边,几棵茂密的龙眼树,春天总开着米粒般的小花,树下总卧着农家的水牛。水牛的反刍描写着漫长中午的寂静。
【B.】把所有的西式建筑物加以千篇一律地改装,草坪和树林腾出的地方,耸起了那些刻板的房屋。
我选______句。点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城市的开发建设与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难免产生矛盾冲突,对此,你有何感想或思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怅惘 哀伤
2.①井边开着小花的茂密的龙眼树 ②树下静卧的水牛 ③碧绿的稻田 ④轮渡起航的汽笛声(或:闽江的帆影)
3.经历近百年的共生并存的多元文化。
4.【A】示例:作者通过对枝叶茂密开着米粒般小花的龙眼树和静卧反刍的水牛的描写,渲染了故乡田园般宁静、安详的氛围,表达了作者对往昔故乡的深深眷恋。 【B】示例:句中用“千篇一律”“刻板”等词表现出在不合理的改造之后,故乡的建筑失去了原有的特色和美感,变得单调乏味,表达了作者的痛惜之情。
5.示例①:文化遗产是人类的宝贵财富,保护文化遗产就是留住了历史的源、民族的魂、文化的根。 示例②:面对开发与保护的矛盾,我们要充分重视文化遗产的保护,不能只顾眼前利益,而毁掉不可再生的文化遗产,留下永久的遗憾。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胡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因为不成功,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罗汉就塑得比孩子们高得多,虽然不过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终于分不清是壶卢还是罗汉;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这回确是一个大阿罗汉了。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
第二天还有几个孩子来访问他;对了他拍手,点头,嘻笑。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1.“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作者用“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修饰“雪花”,强调了什么?
2.第一段描写的色彩有 、 、 、 。这些描写运用了映衬的手法
3.下列对写雪地塑罗汉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写出了儿童的活泼可爱而又天真幼稚,以暗示“南国的雪”之喻意。
B.从动态的角度写出了南国的雪滋润美艳的特点。
C.揭示了南国的雪互相粘结、容易融化的缺点。
D.呼应上文“青春的消息”,表达了作者在如严冬的政治环境中对温暖光明的春天的向往。
1.“冰冷的”“坚硬的”强调雪的不屈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是“灿烂的”,是最值得赞赏的。
2.血红 白中隐青 深黄 冷绿
3.D
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
秃的梧桐
(1)——这株梧桐,怕再也难得活了!
(2)人们走过秃梧桐下,总这样惋惜地说。
(3)这株梧桐,所生的地点,真有点奇怪,我们所住的屋子,本来分做两下给两家住的,这株梧桐,恰恰长在屋前的正中,不偏不倚,可以说是两家的分界碑。
(4)屋前的石阶,虽仅有其一,由屋前到园外去的路却有两条——一家走一条,梧桐生在两路的中间,清荫分盖了两家的草场。夜里下雨,潇潇淅淅打在桐叶上的雨声,诗意也两家分享。
(5)不幸园里蚂蚁过多,梧桐的枝干为蚁所蛀,渐渐地不坚牢了,一夜雷雨,便将它的上半截劈折,只剩下一根两丈多高的树身,立在那里,亭亭有如青玉。
(6)春天到来,树身上居然冒出许多绿叶,团团附着树端,看去好像一棵棕榈树。
(7)谁说这株梧桐不会再活呢?它现在长了新叶,或者更会长出新枝,不久定可以恢复从前的美荫了。
(8)一阵风过,叶儿又被劈下来,拾起一看,叶蒂已被啮断了三分之二——又是蚂蚁干的好事。哦,可恶!
(9)但勇敢的梧桐,并不因此挫了它的志气。
(10)蚂蚁又来了,风又起了,好容易长得掌大的叶儿又飘去了,但它不管,仍然萌新的芽,吐新的叶,整整地忙了一个春天,又整整地忙了一个夏天。
(11)秋来,老柏和香橙还沉郁地绿着,别的树却都憔悴了。年近古稀的老榆,护定它青青的叶,似老年人想保存半生辛苦贮蓄的家私,但哪禁得西风如败子,日夕在耳畔絮聒?——现在它的叶儿已去得差不多,园中减了葱茏的绿意,却也添了蔚蓝的天光。爬在榆干上的薜荔,也大为喜悦,上面没有遮蔽,可以酣饮风霜了,它脸儿醉得枫叶般红,陶然自足,不管垂老破家的榆树,在它头上瑟瑟地悲叹。
(12)大理菊东倒西倾,还挣扎着在荒草里开出红艳的花。牵牛的蔓,早枯萎了,但还开着花呢,可是比从前的纤小,冷冷凉露中,泛满浅紫嫩红的小花,更觉娇美可怜。还有从前种麝香连理花和凤仙花的地里,有时也见几朵残花。秋风里,时时有玉钱蝴蝶,翩翩飞来,停在花上,好半天不动,幽情凄恋,它要僵了,它愿意僵在花儿的冷香里!
(13)这时候,园里另外一株梧桐,叶儿已飞去大半,秃的梧桐,自然更是一无所有,只有亭亭如青玉的干,兀立在惨淡的斜阳中。
(14)——这株梧桐,怕再也不得活了!
(15)人们走过秃梧桐下,总是这样惋惜地说。
(16)但是,我知道明年还有春天要来。
(17)明年春天仍有蚂蚁和风呢?
(18)但是,我知道有落在土里的桐子。
(文章有删改)
1.文章首尾都出现了人们对秃梧桐表示惋惜的话,试比较其中的细微区别,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2.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组织材料的?
3.文中第(11)(12)段写了其他的树和花,试分析其对表现文章中心的作用。
4.文章结尾写道:“但是,我知道有落在土里的桐子。”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5.从秃梧桐的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
1.同样表示惋惜,开头说“难得活”,结尾说“不得活”,说明人们对秃梧桐的存活越来越没信心,显示出秃梧桐生存的艰难。这两句话在结构上有前后照应的作用
2.本文是以秃梧桐在不同季节的变化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
3.起衬托作用。和秃梧桐一样,其他植物也在秋天渐渐萧条,但也都在顽强地活着。这使得秃梧桐体现出来的顽强生命力有了普遍的意义,从而拓展和深化了文章的中心。
4.这句话是说,即使秃梧桐死了,它的种子也会将它的生命延续下去,生命是生生不息的。
5.示例:人生并不总是一帆风顺的,面对困难与挫折,我们必须有坚定的信念和顽强的毅
力。
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阴影与阳光
14岁的中学生小禹觉得自己这几天倒霉透了。
前天,因为出黑板报的缘故,他是最后一个离校的学生。黑板报出到一半,他突然想看看高年级的黑板报出得怎么样,取取经。但是人家教室的门已经锁上了,于是他从自己教室搬来了一张凳子。人站在凳子上,高了。这样他就可以通过墙上的窗户,看到人家教室里的黑板报。
正在他脸贴玻璃,专心张望的时候,值班老师走了过来,有点狐疑地问了他一番后,就要他赶快回家。
巧的是,这天夜里,这层楼的办公室遭窃。所有老师的抽屉都被翻动,连零星小钱都被搜走。
这样,作为最后一个离校又有点古怪行为的学生,就有理由被唤到教务处谈话。虽然班主任和熟悉他的任课老师全都担保他是个品学兼优的好学生,但是从教务处出来的小禹仍忍不住掉下了眼泪,因为班上竟有不明真相的同学,用一种陌生的眼光打量他,包括和他挺好的同学。
今天的事更是倒霉了。现在他正向妈妈哭诉今天的遭遇。
放学回家途经一个专卖复习资料的书屋,买了两本书后刚准备跨上自行车时,迎面一辆卡车上突然滚下来一只大纸箱,纸箱破了,里面的儿童玩具散落一地。待车上司机发现并将车停下来时,周围已有人趁机捡了便宜溜走了。他看司机挺着急,就帮着司机把玩具一一捡回装进箱子里。好事做完后,他却发现自己的自行车不见了!那是才买了不久的新车啊!
“好心没好报!小偷太坏了!呜呜呜……”小禹边说边哭,眼泪越流越多。
“哭什么?哭了车子能回来吗?傻瓜!以后一定要接受教训。俗话说‘各人自扫门前雪,莫管他人瓦上霜’,是有一定道理的。妈妈不是要你做个自私的人,问题是现在风气坏,人心不古,所以要学会保护自己,不要多管闲事,免得招惹是非……”小禹的妈妈唠唠叨叨地边劝边教训儿子。
“你在培养儿子朝自私发展吗?”小禹的爸爸从外面踏进门,听到了妻子的话,打趣道。
“你倒还有精神说笑话。你儿子前天为班级做好事,被人疑心为贼;今天做好事,被贼偷了!”小禹的妈妈把儿子的遭遇愤愤地说给丈夫听,一旁的小禹哭得更厉害了。
“噢,是这样,儿子,你的运气确实太坏了!爸爸今天的运气倒有点好。你知道的,我是去那家摄影社取照片的。取完照片,回来的路上觉得今天天气挺热的,这时有个人用自行车推着两袋西瓜在卖。我挑了一只,过了秤,正好10元钱,我付了钱,骑上车就走。骑了大约20米,忽然听到背后有人在叫。我回头一看,那个卖西瓜的骑着车子朝我追来,一边招手,一边叫我停下。我停了车,才知道原来我错将百元大钞当成10元给了他,他是来追还我90元钱的!儿子,你想想看,他完全可以不管这件事,要还,等我找上他也不迟;他也完全可以赖掉,因为我没有凭证;他还可以发现此事后马上溜走,那就不会引起任何纠葛。现在他却冒着烈日,骑着笨重的车子一路追来,为什么要这么做呢?是他的良心!是他做人的道德!你看这世上谁说没有好人!”
父亲拍拍刚买来的西瓜,又拍拍儿子的头。儿子停止了抽泣,听得很专注。
不错,小禹的爸爸是在取了照片后买了西瓜,但是,关于10元与100元的故事,是他的虚构。作家与父亲的双重责任,让他编了个美丽的故事。他深深懂得,此刻,这个14岁少年的心里,太需要阳光。
(文章有删改)
1.小禹前天碰上了什么倒霉事?他为什么会被唤到教务处谈话?
2.文章中“因为班上竟有不明真相的同学,用一种陌生的眼光打量他,包括和他挺好的同学”中的“竟”字能否删去?请说明理由。
3.妈妈叫小禹接受怎样的教训?理由是什么?(用原文语句回答)
4.爸爸为什么虚构10元与100元的故事?你认为这样做是不是欺骗小禹?为什么?
1.小禹前天碰到的倒霉事是为班级出黑板报反被人疑心为贼。他被唤到教务处问话的原因是老师办公室遭窃,他最后一个离校且行为古怪。
2.不能删去。因为“竟”表现了小禹的吃惊,他万万没有想到平日熟悉的、要好的同学都不相信他,这使他深受打击。
3.妈妈叫小禹接受的教训是“要学会保护自己,不要多管闲事,免得招惹是非”。 其理由是“现在风气坏,人心不古”
4.①爸爸编这个美丽的故事,是为了驱散小禹心里的阴影。②示例:不是欺骗小禹。因为生活中的委屈有可能改变或扭曲一个人特别是一个14岁少年对社会人生的看法,所以必须在适当的时候对他(她)加以引导,使他(她)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阅读下列语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虽然生命中有很多缺陷,但我可以有如此多的方式触摸到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世界是美好的,甚至__和沉寂也是如此。无论处于什么样的环境,都要不断努力,都要学会满足。
有时候,当我孤独地坐着等待生命大门关闭时,一种与世隔绝的感觉就会像冷雾一样笼罩着我。远处有光明、音乐和友谊,但我进不去,命运之神无情地挡住了大门。我真想义正词严地提出抗议,因为我的心仍然充满了热情。但是那些酸楚而无益的话语流溢在唇边,欲言又止,犹如泪水往肚里流,沉默浸透了我的灵魂。然后,希望之神微笑着走来对我轻轻耳语说:“忘我就是快乐。”因而我要把别人眼睛所看见的光明当做我的太阳,别人耳朵所听见的音乐当做我的乐曲,别人嘴角的微笑当做我的快乐。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段的主要内容。
2.“虽然生命中有很多缺陷,但我可以有如此多的方式触摸到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3.文中画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世界上还有很多像海伦那样身残志坚的人,他们用自己的信念与智慧创造着历史,你能写出一位,并简单介绍一下他(她)的事迹吗?
1.在孤独中学会忘我,在忘我中找到快乐。
2.这句话指海伦虽然有盲聋哑的残疾,但仍然可以通过手势、触摸等方式与人和世界交流,表达了海伦对生活的坚定信念和乐观态度。
3.表达了作者热爱生命、热爱生活、健康快乐的感情。
4.示例:张海迪,1955年秋天在济南出生。5岁时患脊髓血管瘤,高位截瘫,胸部以下失去知觉。她以顽强的毅力,长期与疾病和困难作斗争,发愤学习,自修完小学、中学基础课程,并学习了英语、日语、德语、世界语和无线电技术。她还学习了医学知识和针灸医术,为群众治病。她爱好音乐、绘画,对人生充满信心,并帮助周围青年奋发向上。后任山东作家协会创作室创作员、山东省青联副__、中国残联第五届__团__等职务。被共青团中央、全国妇联分别授予“优秀共青团员”“三八红旗手”称号。著有《绝顶》等。
我的第一场戏
周星驰
记忆中总有一些让我们心动落泪的东西,在岁月的荡涤中,它们都变成晶莹璀璨的琥珀。
母亲与父亲离异那一年,我才七岁。我和姐姐周文姬、妹妹周星霞一同判给了母亲凌宝儿。在1968年的香港,母亲带着我们三个孩子讨生活,其艰难可想而知。为了维持生活,母亲一人打了两份工。我们几个都特乖巧懂事,这让母亲很宽慰。尤其是我,由于成绩十分优秀,最得母亲宠爱。
那时我们仨孩子都正是长身体的时候,所以不管多么困难,每个星期,母亲都要称点肉或买尾鱼给我们加餐。每当吃这些丰富的“大餐”,菜一上桌,我就把菜端到自己的身边,专挑好的吃。姐姐妹妹却懂事得很,从不和我争。但是我的饭量很小,吃了两块就吃不下去了。然后,我就开始胡闹,总还要拣两块,放到嘴里嚼两下,再吐到碟子里。我嚼过了的,姐姐妹妹哪还肯吃啊!这让母亲非常烦心。
为了不浪费,母亲只好自己吃。为这事母亲没少批评我,但是一点作用都没有。好在我别的方面表现都很好,日子久了,母亲就随我了。小孩子嘛,哪有不顽皮的呢?
可是有一次,母亲真的生气了,狠狠地教训了我一顿。那一次,母亲两个月没发工资了,好不容易从娘家弄来了一些钱,买了几只鸡腿,烧得金黄喷香。菜刚上桌,我就小猴似的爬上桌,用手抓起一只鸡腿就啃,还一边冲着姐姐妹妹做鬼脸。一不小心,手一滑,鸡腿掉地上了,沾满了尘土,落在了一摊鸡屎旁边。
母亲又是生气又是心疼,买这几只鸡腿容易吗?再想想我平时的顽皮表现,母亲决定这次要好好教训我。她取过一根桑树条,狠狠地抽了我十几下:“让你顽皮,让你不知珍惜!”直到姐姐妹妹扑过来把我护在身体下面,母亲才放下桑树条,搂着我们三个抱头痛哭。
哭了好一会儿,才开始吃饭。母亲把鸡腿捡了起来,用开水冲洗一下,舍不得扔自己吃了。那天晚上,母亲抚着我身上的伤痕:“还疼吗?”“不疼了”“下次还调皮吗?”__中,我眨着亮晶晶的眼睛,并“嘻嘻”地笑着:“睡吧,妈。明天我还要上课呢。”
2001年,我和母亲做客凤凰卫视时,又说起了这件往事。
“是的,那时他可真顽皮啊!全不知道,这饭菜来得多不容易,一点也不珍惜。”母亲笑容慈祥。
“ 不,妈妈,我懂得珍惜,”我接过话茬,声音开始哽咽,“您想想,我要不是把鸡腿弄到地上,您会舍得吃吗?那几年里,有什么好吃的,您全给了我们姐弟,您成天就吃咸菜啊!于是我们才想出这办法,我把几块肉嚼得不像样后,我们就有借口不吃了。只有这样,您才会吃啊!”
听着这话,母亲情绪变得激动起来:“其实,我早该想到。你样样乖巧懂事,怎么偏偏吃饭这么顽皮呢?”母亲哽咽着掏出手绢擦眼睛。
我挂着两行泪水满面微笑。在亿万的电视观众面前,我们母子抱在了一起。无数的观众也在这一刻,流下泪来。
虽然我演戏无数,精品众多,但是我要说,我最好的戏,是在七岁那年,演绎的是一份血浓于水骨肉连心的挚爱亲情,唯一的观众,是我的母亲。
1. 给下列的字注音。
(1)荡涤( ) (2) 哽咽( ) (3)演绎( ) (4)挚爱( )
2.解释句中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
(1)每当吃这些丰富的“大餐”,菜一上桌,我就把菜端到自己的身边,专挑好的吃。
(2)听着这话,母亲情绪变得激动起来:“其实,我早该想到。你样样乖巧懂事,怎么偏偏吃饭这么顽皮呢?”
3.“我的第一场戏”演的什么内容?“我”为什么演第一场戏?
4. 作者把记忆中的一部分比喻成“璀璨的琥珀”,这在语言表达上有什么好处?
5. 本文采用了怎样的记叙顺序?有什么好处?
6. “我童年有那些顽皮的举动?”我为什么要如此顽皮?母亲是如何得知“我”顽皮的原因的?
7. 为什么说:我七岁那年,所演的戏是最好的?你如何理解?
1. (1)dí (2)gěng (3)yì (4)zhì
2.(1)这里指每星期母亲给我们家加的肉和买的鱼尾。
(2)顽皮这里指吃饭时我故意把鸡腿掉在地上。
3. 吃饭时淘气,致使几次肉菜落到地上,使母亲很生气。
4. 作者把记忆中的故事比喻成琥珀,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对那段岁月的留恋,以及那段故事的珍贵价值。
5. 本文采用倒叙的记叙顺序
好处:增强文章的生动性,使文章产生悬念,更能引人入胜,吸引读者,同时可以避免叙述的平淡和结构的单调。
6. 常常在吃饭时把好吃的嚼过再吐回到盘子里,把鸡腿掉在地上。为了妈妈可以吃,“我”故意如此。后来“我”和“母亲”做客凤凰卫视的时候才知道的答案。
7. 因为演绎的是一份血浓于水、骨肉连心的挚爱亲情,是一个孩子对母亲的回报,是一出母子相互关爱的好戏,它真实、质朴。
阅读《乡土的篱笆》
乡土的篱笆
钱国宏
①几十年的城市生活,让我早已习惯了喧嚣与浮躁。前几日回老家,看到村南有一段篱笆,拱着身后的家园,悠闲恬静。于是,关于篱笆的记忆便倏地返青了……
②小时候,走在村里,随处可见簇新晶亮、泛着金光的篱笆……农家为了阻挡春日的大风、夏日的飞沙、秋日的寒霜和冬日的冰雪,以及村中闲游的畜禽,便用秫秆沿着院子四周夹成一圈“障子”。在乡下,篱笆通常被称作“障子”。
③夹“障子”大都就地取材。高粱收割后,选出粗壮、笔挺的高粱秆,晒干,搡去叶子 ,再用柔软的柳条缀上“腰”,秫秆们就连成一片篱笆了。沿院落四周刨一溜半尺深的沟,将秫秆下坑埋好、踩实,篱笆就算是夹成了。篱笆虽比不上土墙、砖墙结实,但也有它的好处:透光、通风。有了阳光,小院便有了生气,有了清风,小院便添了人气。早晨,刚出窝的芦花鸡们任凭主人呵斥追撵,就是不肯离院,一个个悠闲地在篱笆边踱着方步。中午,火辣辣的太阳早把大门外疯长的青麻绿草晒卷了叶,而篱笆上的倭瓜花、芸豆花和葫芦花,却在阴影里开得正盛,吸引着一批又一批蜂蝶纷至沓来———它们把灼热的日子剪成一行行五彩斑斓的诗!大人孩子将饭桌摆在倭瓜架下,沐浴着障间吹进的一丝丝凉风,嘴里再嚼些黄瓜蘸鸡蛋酱,耳畔再听着脍炙人口的评书,那真叫一个“爽”,真叫一个“静”,有声胜无声,心静胜境静!农家人醉心的就是这种安谧祥和的田园情境!晚上,四面蛙声鼎沸,习习微风中飘来了障边花草的幽香,如一曲莫扎特的小夜曲,又像情人在柳丝下喁喁絮语,轻轻的、柔柔的、甜甜的,醉了篱笆边__吸烟的汉子……
④篱笆不挑地不挑人,在哪儿安家,就在哪儿站成长城。篱笆邀来阳光和清风,也邀来了各种青葱的植物。因为有了可攀援之处,牵牛花、露水豆都早早地赶了来,在夏日里将稚嫩的枝蔓偷偷地攀上篱笆;家庭主 妇们喜欢在篱笆边种些季季草、细粉莲、芍药、美人蕉等花卉。花开时节,篱笆内外花香如浪,潮起潮涌,姹紫嫣红,缤纷绚丽,令人留连忘返。各种鲜艳欲滴的喇叭花,朝着四面八方吹着欢快的民乐,像娶亲的队伍一样浩浩荡荡,沿着乡间的小路绵延不绝地蜂拥而来……一户人家、一方篱笆、一畦菜地、一缕炊烟、一片红白蓝相间的芸豆花,构成了丹青妙手灵性的水彩,把庄户人的日子渲染成一首清香四溢的田园诗。目睹那一片千红万紫,油然让人觉得大自然中充满了蓬勃而旺盛的生命,那洋溢着缤纷色彩的生命简直天下无敌、无可阻挡!人们徜徉于这风景秀丽的田园里,沉醉的乡心,浓酽的乡思,融化在这枝疏叶柔的婵娟风姿里。
⑤“繁华事散逐香尘,流水无尘草木春。”乡村篱笆朴素而高雅,她似一位闲适的遁世者,旷达拙朴,晨迎朝霞,暮送斜阳,应验了郑板桥“一片绿荫如洗,护竹何劳荆棘,仍将竹作笆篱,求人不如求己”的浑然忘我情怀和傲骨。乡村篱笆没有高山大川之雄奇,却有馥郁淳厚、醉人心脾的温暖和亲切。她以诗意的笔调和散文的形式,凸现了农人的本真淳厚、平淡超然,极富人生智慧和审美智慧的生命存在。我有这样的感觉:每次欣赏篱笆上植物们的绿芽萌动,都会有一种纯净的欢欣和原始的激动在胸襟里脉动、奔涌、狂舞;每次走近篱笆,都是对心灵的一次慰藉,更是一次精神上的立体按摩……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阅读全文,概括“乡土的篱笆”的特点。(4分)
2.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章第③自然段画线的句子。(4分)
晚上,四面蛙声鼎沸,习习微风中飘来了障边花草的幽香,如一曲莫扎特的小夜曲,又像情人在柳丝下喁喁絮语,轻轻的、柔柔的、甜甜的,醉了篱笆边__吸烟的汉子……
3.结合全文,简要分析文章第①段的作用。(3分)
4.下面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两项是( )( )(4分)
A.在第②自然段中,作者通过“簇新晶亮”“泛着金光”等描写,体现了篱笆华丽、稀少、珍贵等特点,表达出作者对篱笆强烈的珍惜之情。
B.一户人家、一方篱笆、一畦菜地、一缕炊烟、一片红白蓝相间的芸豆花,把庄户人的日子渲染成一首清香四溢的田园诗,构成了一幅风景秀丽的田园画。
C.选文第④自然段加点词语“融化”,在这里指浓浓的化不开的乡思在风景秀丽的田园里化解了,表达了作者对田园生活的热爱和赞美之情。
D.通观全文,篱笆代表一种恬静的生活,作用是衬托城市现代化发展,突出作者心中对热闹、繁华城市充满热爱,舍不得离开的情怀。
E.第⑤自然段画线句子通过对比突出了乡村篱笆馥郁醇厚、醉人心脾的温暖和亲切,表达了作者对随性自然、纯朴平淡生活的追求和向往。
1[答案]就地取材(随处可见);透光通风;不挑地不挑人(随遇而安);朴素高雅
2①运用了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勾勒了夏夜篱笆边安谧、祥和、温情的画面,表达了作者对乡村生活的喜爱和向往之情。
3开篇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突出了乡土篱笆的悠闲恬静;引起下文;为下文作者赞美乡土篱笆做铺垫
4A、D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