储蓄人生
雁鸣
人们在吃饱穿暖之后,便想到了储蓄,以便在需要的时候支取它。每当我清点一张张金额不大但令人鼓舞的存单时,心里就有一种感悟:人生,不也是储蓄吗?
一个人呱呱坠地,便开始储蓄亲情。这一储蓄会伴随我们走过一生。我们所储蓄的,是一种血肉相连的情感,是一笔超越时空的财富,无论离得多远、隔得多久,都可以随意支取和享用这张“存单”,借助它走出困境。有了亲情这笔储蓄,我们即便在物质上很贫困,精神上却可以很富有;如果不懂得或丢失了亲情的储蓄,无异于泯灭了本性和良心。
友情,也是人生一笔受益匪浅的储蓄。这储蓄,是患难中的倾囊相助,是迷途上的逆耳忠言,是跌倒时一把真诚的搀扶,是痛苦时抹去泪水的一缕春风。真正的友情储蓄,是不可以单向支取的,而要通过彼此的积累加重其分量,任何带功利性的友情储蓄,不仅得不到利息,而且连本钱都会丧失殆尽。
学识的储蓄要锲而不舍。一个人成长的过程,就是不断地储蓄知识的过程。接受小学、中学、大学乃至更高的学校教育,这仅仅是储蓄知识的一个方面,更重要的一个方面在于刻苦勤勉,日积月累,在长长的一生中不断地充实和更新知识,活到老、学到老、“储蓄”到老。
人生需要储蓄的东西很多。储蓄人生,就是储蓄人生中那些最宝贵、最精致的部分,储蓄一切至真至善至美。一个人懂得储蓄什么,并知道怎样去储蓄,实在是一种智慧与幸运。
(选自 《 时文阅读 》 ,有改动)
1 .从整篇文章看,“储蓄人生”具体包括“储蓄”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
文中表明作者观点的一句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揣摩第三段中画线句子的意思,用直白简明的语言替代比喻的说法,完成下面句子。任何带功利性的友情储蓄,不仅得不到______________,而且_____________。
3 .第四段加点的词中,“充实”是说知识需要________________,“更新”知识则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文章说“人生需要储蓄的东西很多”,你认为还需要储蓄什么?请写出一点并简要说明理由。还可以储蓄_____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____ 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亲情、友情、学识。
储蓄人生,就是储蓄人生中那些最宝贵,最精致的部分,储蓄一切至真至善至美。
2、回报(真正的好处) 连友情本身都会失去。
3、不断增加、丰富。 要用新知识替代旧知识。
4、略
榕树下的瘦女人
沈祖连
长长的新兴路,延伸到桥头,形成个“丁”字。丁字路口处,有棵大榕树,说不清它有多大的年纪,只知道在父亲乃至祖父他们小时候就有了。逢着夏天,这里是人们纳凉、娱乐的天地。现在秋凉了,一天比一天冷,人们便都转入屋里去了,这里便现出了它的荒凉,阵阵秋风吹得人们的心都发了毛,谁还会到这里来呢?
不过也有。一个瘦骨嶙峋的女人,终日拄着一根枯藤或是一截竹棍在这里,有时坐着,有时站着。秋风拂起那发黄的发丝,飘飘悠悠的,一双呆滞的眼睛犹如两眼枯井,时而看着桥头,时而看着路,时而看着行人,有时什么也不看。
我早上去上班,路过桥头便看见了她,她的瘦以及她的黄发丝,都让人无缘无故地产生一种怜悯。我便走近了她。
“阿姨,你在等什么?”
她慢慢地反应过来:“先生,是问我吗?这么说,你看见过一个后生仔么?”
她没有正面看我,我用左手在她面前比划了一下,她的眼睛动了动,便又停下了。我猜她是眼睛不好,至少是看不清面前的人和物。
“阿姨,你要等的后生是什么样子,告诉我,我可以帮你找。”
“那太好了,这个世界还是有好人,刚才有个姑娘也说要帮我找。后生高高的,说话声音不大,跟你差不多,说话很好听。”
“那么你能不能告诉我,你等他做什么呢?他是你的什么人?”
“不,他不是我的什么人,只是欠我的钱,那天他买我的手镯,说等会儿给我钱,便走了。”
“阿姨,我想你是上当了,怎么不给钱就让他走了?现在可不同以前了,不抢你就好了,你能告诉我多少钱吗?”
“我们说好了的,他回头给我三百元。那可是真玉的啊,是我母亲给我的嫁妆,他见了直说是好玉。我见他识货,便解下给他看,他说我的手太瘦太小,不适合戴,便缠住要我卖的。”
又是一起诈骗案。
中午我回来,经过桥头,她还在等。
第二天,她还在等。看着直让人心疼。我在心里一百次地骂,是哪个没良心的小子,有本事不去诈骗大亨,却来骗这些可怜的老百姓,该是断子绝孙的。
第三天,她还在等,不知怎么,看到她那黄黄的发丝和深似枯井的双眼,便有一种要帮助她的本能涌上了心头。于是我又走近了她:“阿姨,对不起,我这两天有急事,我去了很远很远的地方,让您久等了。”
她慢慢地转过身来,捉住我的双手,她的瘦手在哆嗦着,那枯井似的双眼分明渗出泪来:“你可回来了啊,你可知道我要钱干什么吗?”
“知道,阿姨,是我耽误了您,您打我骂我吧。”我把三百元钱塞到她的手上,并做好了挨骂挨打的准备。
“好了,你回来就好,阿姨怎么舍得打你骂你?到底这个世界还有好人,前天那先生还说你是个骗子呢。”
瘦女人心满意足地走了。又是一阵秋风掠过,榕树叶子簌簌地落了下来,我的心里是一阵快慰又一阵悲戚……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3年7期)
1.开头和结尾画线句子在文中分别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2.小说没有直接点明瘦女人是个盲人,而是通过多处描写进行暗示,请找出三处写在下面横线上。
①
②
③
3.根据小说内容概括,文中的瘦女人是一个
的人。
4.结尾说“我的心里是一阵快慰又一阵悲戚……”,“我”为什么感到“悲戚”?
1.开头的景物描写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环境,渲染了凄凉的气氛;结尾的景物描写照应开头,衬托了人物悲戚的心情。(“现在秋凉了,一天比一天冷,人们便都转入屋里去了,这里便现出了它的荒凉,阵阵秋风吹得人们的心都发了毛,谁还会到这里来呢?”这句话点出了故事发生的季节、气候、气温,也从侧面点出文章写作背景、环境,即故事发生在秋天,渲染了当时的环境。结尾的景物描写主要是为了照应开头的景物描写,首尾呼应,同时也衬托了人物悲戚的心情。)
2.①终日拄着一根枯藤或是一截竹棍在这里。②一双呆滞的眼睛犹如两眼枯井。③她慢慢地反应过来:“先生,是问我吗?……”④我用左手在她面前比划了一下,她的眼睛动了动,便又停下了。⑤那枯井似的双眼分明渗出泪来:“你可回来了啊……”
3.瘦弱、贫困,而又单纯、善良
4.对瘦女人生活的处境深表同情,也为社会风气的败坏感到悲哀和愤懑。
(2015·山东泰安)阅读《故乡》中节选的文字,回答问题。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的紫色的圆脸,已经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阿!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回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了,分明地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他回过头去说,“水生,给老爷磕头。”便拖出躲在背后的孩子来,这正是一个廿年前的闰土,只是黄瘦些,颈子上没有银圈罢了。“这是第五个孩子,没有见过世面,躲躲闪闪……”
母亲和宏儿下楼来了,他们大约也听到了声音。
“老太太。信是早收到了。我实在喜欢得了不得,知道老爷回来……”闰土说。
“阿,你怎的这样客气起来。你们先前不是哥弟称呼么?还是照旧:迅哥儿。”母亲高兴地说。
“阿呀,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那时是孩子,不懂事……”闰土说着,又叫水生上来打拱,那孩子却害羞,紧紧地只贴在他背后。
“他就是水生?第五个?都是生人,怕生也难怪的;还是宏儿和他去走走。”母亲说。
宏儿听得这话,便来招水生,水生却轻松爽爽同他一路出去了。母亲叫闰土坐,他迟疑了一回,终于就了坐,将长烟管靠在桌旁,递过纸包来,说:
“冬天没有什么东西了。这一点干青豆倒是自家晒在那里的,请老爷……”
我问问他的景况。他只是摇头。
“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地吸烟了。
1.文中加点的“厚障壁”指什么?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世面 B.规矩 C.恭敬 D.景况
2.对“老爷!……”单独成段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着力表现了闰土的谨小慎微、讲究礼节。
B.着力表现了闰土话语清晰、干脆利落。
C.突出强调了这一称呼给“我”的心理带来的震撼。
D.突出强调了“我”的年纪之大,地位之高。
3.对画横线句子中省略号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写出了闰土天生木讷,说话断断续续。
B.写出了闰土面对生活的艰难,不知从何说起。
C.写出了闰土胆小怕事,说话犹犹豫豫。
D.写出了闰土面对悲哀的处境,不愿讲给外人听。
4.下列表现闰土痛苦麻木精神状态的一项是( )
A.他回过头去说,“水生,给老爷磕头。”
B.闰土说着,又叫水生上来打拱,那孩子却害羞,紧紧地只贴在他背后。
C.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
D.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5.对节选文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宏儿和水生就像当年的“我”和闰土一样,彼此之间没有隔阂。
B.母亲看待“我”和闰土之间的关系,就像当年一样没有改变。
C.闰土沿袭了他父亲的生活,可以推断,现在的水生将来也会像闰土一样。
D.“我”和闰土之间的关系,只是表面上发生了变化,而实质上没有变化。
1.B
2.C
3.B
4.C
5.D
阅读下面文字
我10岁的时候,哥哥尼克12岁。那年的母亲节对我俩来说是令人兴奋的一天,因为我们准备在那一天送给母亲一份礼物。
那是我们第一次为母亲买礼物,当时我们非常穷,像送礼物这样的事是不常见的。幸运的是我和尼克靠打工挣到了一些额外收入。
我们告诉父亲时,他骄傲地拍着我俩的头,说:“这主意真不错!”
“你可以告诉妈妈,”尼克说,“这样她会一想到这件事就非常高兴。”
父亲说:“你们竟会产生这么了不起的想法,简直太聪明了!”
经过仔细考虑,最终我买了一把梳子,上面还镶着几颗闪亮的小石头,看起来就像宝石。尼克非常喜欢我的礼物,但却没告诉我他准备了什么。
“我已经选定了一个特殊的时刻,到时我们把礼物送给妈妈。”尼克说。
“什么……特殊时刻!”我不解地问。
“我现在不能说,因为这与我的礼物有关。哦,不要问我是什么礼物。”
第二天早晨妈妈正准备擦地板,尼克冲我点了一下头,我们便去取各自的礼物。
当我们回来时,妈妈正疲惫地跪在地板上,用几块破布抹地板上的污水。
尼克拿着他的礼物来了,那是一个带着绞干器的水桶和一个新拖把,当妈妈看见这个礼物时脸色变得异常苍白。
“一个……水桶?”她的声音听起来有点发颤,“送母亲的礼物竟是一个……一个拖地用的水桶……”
尼克的眼睛里涌出了泪花。他默默地提起水桶,一步一步地挪下楼去,双腿像灌了铅似的沉重。
我把梳子放进口袋,从后面追上他,尼克说不出话来,于是我把一切告诉了爸爸。“我……会收回……我的礼物。”尼克哽咽着说。
“不,”爸爸一边说一边接过水桶,“这是一份很好的礼物,我早就该想到了。”我们回到楼上时,妈妈已在书房里默默地擦着地板。
爸爸一句话也没说,把拖把放入水桶里吸足水,然后用架在桶上的绞干器把拖把中的水拧干。
“你没让尼克把话说完,”爸爸对妈妈说,“礼物的另一部分是尼克愿意从现在开始帮你擦洗地板,是这样吗,尼克?”
尼克羞红了脸,领会了一切,“是的,噢,是的。”他用很低又很渴望的语气回答道。
妈妈体恤地说:“对一个孩子来说,这项工作太繁重了。”直到那个时候我才知道爸爸是多么聪明。他说:“如果没有这个设计巧妙的绞干器和水桶,这项工作是很繁重;但有了它就简单多了,你的手不会脏了,你的膝盖也不会被弄疼。”爸爸叉迅速演示了一遍。妈妈难过地看着尼克……尼克这才感到好受了一些。
接着爸爸问我:“你的礼物是什么?”
我摸着口袋里的梳子,发愣地望着尼克。“我的礼物还不及那水桶的一半儿。”我轻声地说。尼克以充满爱意的目光望着我。
1、文中加点的“特殊的时刻”指什么?为什么尼克要选在这个“特殊的时刻”送给母亲礼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以下是文中有关人物的描写,根据文意,分别指出这些描写表达了人物怎样的思想情感。
①此刻尼克的眼泪夺眶而出,他默默地提起水桶,一步一步地挪下楼去,双腿像灌了铅似的沉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尼克羞红了脸,领会了一切,“是的,噢,是的。”他用很低义很渴望的语气回答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怎样看待文中主人公“尼克”的行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母亲节这天母亲擦地板时。以为母亲见到这种轻便的工具便会很高兴。
2.①神态动作描写,表现出尼克因自己的礼物受母亲责备时失望、懊悔的心情。
②语言神态描写,表现出尼克在领会意图后,为自己没有想到帮母亲分担家务而羞愧,也表现出他渴望为母亲分担家务的急切心情。
3.送礼物的行为体现出对母亲的关心和爱意;他帮助母亲分担劳动的意识需要提高;虚心而感激地接受爸爸的指点;在“事件”中对兄弟(“我”)的尊重和感激。
阅读《新知识的摇篮——创造力》,下面文章
①相传有一个英国人,名叫亚克敦,可以算是世界上书读得最多的人。他除了把自家的七万册藏书都读遍了,还博览群书,做了大量的读书笔记和校勘。可是,他却连一篇文章也写不出来,终生一事无成。这是为什么呢?俄国剧作家克里雅日宁的话,或许能给我们一些启示:“读书有三种方法:一种是读而不懂,另一种是既读也懂,还有一种是读而又懂得书上所没有的东西。”
②□□□□不行,□□□□不够,读了而又能创造才是读书的真谛。许多人读书
只满足于简单的求知欲,没有把读书作为提高主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创造性过程。他们的创造力被闲置了。托尔斯泰曾经告诫说:“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使他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他的一生将永远是模仿和抄袭。”这是多么严重的结局。
③所以,要真正学会读书,必须培养创造力。
④创造力,就是能提出新见解、解决前人和自己不曾解决过的问题、在解决问题时会另辟途径的能力。
⑤创造是怎样开始的?独立见解便是创造的萌芽。
⑥读书时人们重复着著书者走过的道路。如果读时产生的想法,仅仅就是书上所告诉你的,那你的思想只起到替别人录音的作用,没有产生自己的东西。我们应当在学习的基础上,把所有的知识消化吸收,变成自己的血肉,然后(a)“站到巨人的肩上”得出自己独到的见解。
⑦请珍视自己的独到见解。尽管其中不乏虚谬的花影,但创造的花蕾也孕育其中。宋朝的欧阳修,对韩愈的文采章法十分钦服,反复研读韩愈的著作,开始模仿着写作,进而不断创新,形成了自己的风格,结果,他学韩愈的文章,而写出的文章并不像韩愈,成为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但他学韩愈的诗,写的诗却很像韩诗,终于不能独成一家。清朝的学者袁枚总结了欧阳修的治学经验说:“平居有古人,学而力方深”,(b) 落笔无古人,而精神始出。”即学习时要尽可能吸收前人的知识,但创造却必须超过古人。独立见解源于两方面。一是在读书中深刻理解,见识高人一筹;二是在强烈的创新意识激励下,潜心钻研。两者往往互相作用。爱因斯坦谈到自己是如何创造时说过:我自己侥幸发现了一些东西,例如相对论的建立,这我可以解释为由于我多少保存了一些感到诧异的能力,(c)当绝大多数的物理学家从学校出发继续前进,完全不加怀疑地使用牛顿的空间和时间的公式时,我却尝试着对他不信任,重新来考虑全部问题。可见,凡是不满足于现成结论、善于独立思考的人,他的创造力就强。
1、根据第①段有关内容,在第②段方框内应填人词语依次是 、 。(四字短语)
2、第③段在结构上的作用是 。
3、第⑥段中画横线句(a)的含义是 。
4、第⑦段中写欧阳修写文成功的关键是 ,写诗失败的原因是 ,画线句(b)的意思是 。
5、根据第⑦段画线句(c)的意思,在下列各项中选出与它意思相同的一项( )
A.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B.书非借不能读也
C.尽信书不如无书D.思而不学则殆
6、选出对文章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本文启示人们一个深刻的道理,培养创造精神就要认真读书。
B.本文告诉我们:学习不只是模仿,更要仓U.新,要培养创造力。
C.文章采用层进式结构,说理清楚,逻辑性强。
D.作者在议论中运用正反对比的方法,使论述更深刻。
7、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亚克敦、欧阳修、爱因斯坦的事例,分别写一句话,使之构成排比。
1、读而不懂 既读也懂
2、总结上文,统领下文
3、在学习(吸收或消化)前人的知识(经验、成果)的基础上。(或:借鉴前人的知识)
4、敢于创新 只是模仿 写作时不拘泥于古人(或写作时不受古人的限制)
5、C
6、A
7、注意他们的读书特点即可。
阅读《藏根草》
好一座颇有古堡风度的万佛阁,被人遗忘在大殿的背后,断了香火,受了冷落。
“瞧,那是什么?”
我们从它的身边走过,忽然发现它那灰暗的阁壁上,飘出来一缕又一缕鲜鲜活活的生命亮色,宛若一群藏在阁楼里的少女抛洒下来的掩面绿纱,情怯怯地朝我们招摇。
是长青藤么?长青藤没有它这样的优雅;是牵牛花么?牵牛花没有它这样的美丽。
我们认不出,更猜不透:在这石头墙上,存不得雨水,见不到土壤,这柔弱的小草,它是怎样活下来的?它的根又会藏到哪里?
守庙的老人来了。
他告诉我们,这些藏根的小草是何首乌。
他告诉我们,这青山古刹,有股生生不息的“感应泉”,泉水流到哪儿,哪儿便可寻到何首乌家族的绿色庄园。它是人类的朋友,它是病魔的克星。它可以让白发人萌生一头乌亮的美发,它可以使失眠者做得成甜甜的美梦。
他还告诉我们,现在寻不到了。那些贪婪的采药人,寻求的是它生命的老根,它躲到哪里,人们便追到哪里,它也只好收起根来,藏进这石头缝里;扒不得这万佛阁,休想再夺它的根……
自然是一部伟大的书,只要你认识了它,你在这个世界上便寂寞时不再寂寞,穷困时不再穷困;苦恼时有安慰,挫折时有鼓励;软弱时有督责,迷失时有指南针。
请问藏根的小草,我的朋友,你在自然这部大书里,写下的是怎样的一笔?
还有那被人遗忘了冷落了的万佛阁,你呢?
1、文中“它是怎样活下来的?”的疑问,从侧面表现出“它” 。
2、“它是人类的朋友”一句中的“它”是指 。
3、作者问藏根草:“你在自然这部大书里,写下的是怎样的一笔?”请你根据文意,代藏根草回答。
4、文章最后说:“还有那被人遗忘了冷落了的万佛阁,你呢?”根据文意,作者问万佛阁的问题的具体内容是什么?
5、对于第最后一段的问题,万佛阁将会怎样回答?请你代它回答。
1、顽强的生命力。
2、何首乌(家族)。
3、答案要点:①不管受到什么摧残(挫折),都不屈服;②顽强地生活下去,展现自身的美丽(或为社会增添美丽,或实现自身价值等)
4、你在自然这部大书里,写下的是怎样的一笔?
5、答案要点:①不怕被遗忘,冷落;②我的价值在我自身,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或只要我有自己的价值,何必在乎世俗的评判?或宁愿在孤独中坚守自己的价值,也不愿迎合世俗等。)
等待让自己开花的季节
英国少年艾金森,因为长得憨头憨脑,加上行为举止笨拙而幼稚,成了同学们的戏谑对象,甚至老师们都不愿意给他上课。有位教“诗歌欣赏课”的老师哀求他改选别的课。虽然艾金森是个按时交作业的好学生,但他朗诵作品时滑稽的表情总是让同学们捧腹大笑,每堂课都会被他搅成一锅粥,令老师无法继续讲课。而给了他35分的历史老师则说:“他没有半点历史感,当然,他什么感也没有。”艾金森的父亲更是认定了他的脑子有问题,不是白痴就是智障,甚至从不跟他说话。
走向社会的艾金森因为那张憨态十足的脸和笨拙而幼稚的举止找不到工作。极度自卑的艾金森四处碰壁,苦恼至极,于是他整天消极地躲在房间里喝闷酒。
只有艾金森的母亲认为他是优秀的。艾金森的母亲是个花匠,她将儿子带到她的花园里,指着各种各样的花草说:“每种花都有开放的机会,那些还没有开放的,只是未到季节。人也一样,每个人都有机会成功,只是还没有遇到适合你的时机。但是,花草在没有遇到适合自己开放的季节时,需要吸收养分和阳光,储蓄足够的能量等待属于自己的季节来临。所以,你现在也要储蓄足够的能量,那就是学习更多的知识,经历更多的挫折,积累更多的人生智慧,等属于你的季节一到,你自然会绽放出美丽的人生之花。”
艾金森从母亲对自己充满信心的目光中站了起来。尽管后来的好长一段日子里,他找工作时依然碰壁,但他没有气馁。他深深地记住了母亲的话:不是他无能,只是适合他的季节还没有到来。
直到英国《非9点新闻》剧组的导演看了艾金森的表演后情不自禁地大笑起来,艾金森才知道,自己被录取了。他饰演的憨豆先生由于有一点笨拙、有一点幼稚、有一点单向思维(脑筋不转弯)、有一点腼腆,深受观众喜爱,于是他在英国迅速走红。
如今,憨豆先生傻乎乎地飞往全世界,这个穿戴整齐,但是头脑简单,常常闯了祸就落荒而逃的家伙,以“憨豆先生大闹好莱坞”的姿态进军洛杉机,进行他擅长的“捣乱工程”。该片票房在欧洲已破1亿美元,在美国公开放映时,亦好评如潮。
艾金森终于等到了自己开花的季节。
1.本文写了一个什么故事?请简要概括。
2. 题目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第三段中“你现在也要储蓄足够的能量”,其中“足够的能量”指的是什么?(用文中原句回答)
4.从艾金森的成长经历中,你得到什么启示?(自选一个角度作答)
1.示例:不受老师和父亲喜爱的艾金森在母亲的鼓励下走向成功。
2.比喻。生动形象富有文采,耐人寻味地向读者暗示了全文的主题。
3.学习更多的知识,经历更多的挫折,积累更多的人生智慧。
4.艾金森:勇敢面对挫折,克服自卑,就能走向成功。教师、家长:教师、家长要善于发现孩子的长处,鼓励他们战胜自卑,争取成功。
善良的种子
朱成玉
①父亲常常说,只要人帮人,世界上就没有穷人。
②父亲不舍得花钱,是村里有名的“抠王”,可是对那些需要帮助的人,他从来不含糊。哪怕他自己不吃不喝,也要尽量去帮助。记得有一次,他把自己的路费给了一个被小偷洗劫一空的老人,自己步行40里回家。不知情的乡邻以为父亲又是为了节约路费,“抠王”的名号在村里愈发叫得响亮了。
③父亲没想到,有一天自己也成了小偷光顾的对象。那一次正是春播时节,父亲和几个乡邻去城里买种子。买完种子后,父亲的兜里还剩下100多块钱,他没花,还午饭都没舍得吃,就和几个乡邻急匆匆地坐上了回乡下的客车。大概是买票的时候,他兜里的那张100元的票子被人瞄上了,再翻口袋的时候,那张100元的票子就不翼而飞了。在那个年代,100块钱是不小的数目,可以买很多东西呢。父亲急得满头大汗,在翻遍所有的口袋,确定钱丢了之后,父亲感到眼前一黑,差点晕倒过去。车上人很多,父亲看着满车厢的人,感觉每一个人都像是偷钱的人。
④父亲正在心里痛骂自己粗心大意的时候,听到车上有个女人声嘶力竭地尖叫:“我的种子丢了,你们谁看到我的种子了?那可是我家里一年的种子啊……”
⑤那个丢了种子的女人在那里不停地抽泣,她说她把种子放在站点,自己去解了个手,就这这小会儿工夫,种子咋就没影了呢。她说她家里死了男人,里里外外都靠她一个人支撑着,她命苦啊。她呼天抢地。车里的人都纷纷对这个丢了种子的人表示同情,纷纷谴责那个偷种子的缺德人,他断了穷人家的活路。
⑥“不管咋的,先上车再说吧。”父亲劝她,忘了自己也是个遭遇了盗贼的人。
⑦父亲向同来的乡邻要了个空袋子,放到那个女人手里。他解开自己的袋子,一捧一捧地往那个素昧平生的人的空袋子里装种子,一边捧一边说:“你少种点,我也少种点,日子总能挺过去的。”与父亲同来的乡邻,看到父亲所作所为,也都纷纷打开袋子,往那人的空袋子里捧种子。不一会儿,那个空袋子就鼓了起来,仿佛吃饱饭的人,振作了精神。那女人也不知说什么好,一个劲地要给父亲和乡邻磕头。父亲说:“谁还没有个难处,都帮一把就挺过去了。”
⑧满车厢的人都亲眼目睹着父亲的小小善举,他们不知道父亲的心灵刚刚经历的创痛。父亲也自始至终没有向人说出自己的钱被偷了。
⑨下车的时候,人很挤。他感觉被人紧紧地贴了一下身子。父亲再一次翻口袋的时候,发现那张百元票子又回到了他的口袋里。就是他自己的那张,他认得,皱皱巴巴的,那上面还有他的体温呢。
⑩望着从车上下来的一个个人,父亲看谁都不再像是小偷。
(11)这个世界上,每一颗良心都是一粒善良的种子,或许你没有财富,无法慈善,但你可以去做一粒善良的种子,把爱孕育,让爱开花。这些种子会让世界阳光明媚,花团锦簇。
1.根据选文的行文思路,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情节 父亲是有名的“抠王”→( )→“女人”的种子被偷→( )→( )。
2.父亲的那张百元票子为什么又回到了他的口袋里?
3.选文哪句话具体阐释了标题“善良的种子”的深刻含义?
4.选文第2段写父亲是有名的“抠王”,目的是什么?
5.仔细揣摩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结合全文,说说好在哪里。
他认得,皱皱巴巴的,那上面还有他的体温呢。
6.你如何看待文中父亲的行为?请联系现实谈谈你的认识。
1.(1)父亲的钱被偷 (2)父亲及相邻把各自的种子分给女人 (3)父亲的钱失而复得
2.父亲将种子分给素不相识的女人的善举,感染了周围的人,也唤醒了偷钱人的良知。
3.最后一段(第11段)
4.与下文善行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父亲的善良
5.说明钱珍藏已久,因钱来之不易而格外珍视,更衬托善举的可贵。
6.围绕善良来谈(正面意义)
①在冬末的余威中,早春细微的信息已从很不起眼的角落里渗露出来。春天最初的脚步,轻盈地踏过冬日的叹息,向世人展示先行的姿态和渐进发展的决心。
②温湿的小南风,刚刚突破严冬的防线,便像涓涓细流一般向冰冻的土地浸润。大地渐渐暖和并苏醒,丝丝温馨湿润的水汽从泥土的毛孔中蒸发弥散出来,宛如绵延不尽的袅袅炊烟,昭示着生命的存在与勃发。高山上的皑皑积雪,在凛冽的冬天里出尽了风头,而春风在她的胳肢窝只温柔地一抓一挠,她便再也不能严肃不能正经,忍俊不禁地噗嗤一笑,霜冷的脸融化成粉红的花面,澌澌然地从山顶到山麓,再到村落,再淙淙地流入溪河湖海,醉心于横跨千里的春天的旅程。春雨细细地蒙蒙地飘洒,像冰凉的薄翼一般的纱巾,盖在人们的脸上和身上,迷离了极目远眺的视线。早春的雨,从不刻意地张扬,也不赤裸地显露。她像一个温文尔雅盈盈细步的小家碧玉,悄无声息地做着自己的份内之事。在这样的时节夜卧听雨,滴滴答答絮絮密密的天籁之声,将会润湿无数浪漫的关于早春的梦境。早春的梦,其实就是封闭已久的窗户被猛地推开,沉寂麻木的心灵迎着清新的空气自由地放飞;就是新孵的蝴蝶飞飞停停翩跹[1]起舞,撩起红男绿女们郊游远足的浓浓兴致;就是在湖畔溪边浣纱的江南女子,纤纤的素手触摸到温温的水流的血脉,粉红的脸颊上荡漾的那份惊喜。早春就是这样,总在人们不经意的时候,悄悄地挪移和靠近,洋溢着生命萌动的灵气。
③广袤的原野上,早春的景致新鲜而纯情,充满生命成长的欲望。早春尚不是百花竞艳百鸟鸣啭的时节,早春的标志模糊而暖昧,浅浅淡淡的草色,总让人们轻易地忽略她那轻盈而神秘的脚步,忽略那刚刚萌发的、若有若无的春意。放眼远望,野草已经始发,但还没有完全显绿,猛地一看,依然是冬天的枯色。粗心大意的人,也许就这样放弃了探春的努力,在早春已经来临的时候,仍然怀着沉重的冬天的心情。对于早春的虔诚[2]的恋者,却不会因为冬天设置的迷障,而错失一睹为快的赏心悦目的感受。春风乍起的时候,他们必定会应和季节的脉搏,扑进大自然的怀抱。这时是否能看到野草所渗透出来的绿色?早春望草,须有一种望草的心情和敏锐的感觉。古诗云“草色遥看近却无”,与其说古人“看见”草色,不如说古人以一种观赏的姿态感知到了野草生机始发的势头。这种若有若无却漫山遍野的绿意,这种看似柔弱其实咄咄逼人的气势,让人们看到了早春的活力,从而对一年的生活充满希望。
④春天是四季的发轫[3],而早春则是一段最宝贵最美好时光的起点。早春时节,播下希望的种子,那么在开花结果的时候,我们一定会得到丰厚的回报。
(选自《新世纪文学选刊》有改动 作者:黄水生)
注释:[1]翩跹(piānxiān):形容轻快地跳舞。[2]虔(qián)诚:恭敬而有诚意(原多指zōng jiāo 信仰)。[3]发轫(rèn):比喻新事物或某种局面开始出现。
1.结合文意,给本文选择合适的标题( )
A.春之声B.早春之恋C.春天的脚步D.欢快的早春
2.下列对早春原野的特点归纳正确的一项是( )
A.隐约而含蓄B.寒冷而凝重C.鲜艳而活泼D.热烈而奔放
3.找出第②段中突出春雨“温柔”特点的语句,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眼中早春草色有何特点?应该怀有一种怎样的心态欣赏早春的草色?
5.本文语言优美生动,试从文章中找出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语句,并加以赏析。
比喻句(拟人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赏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一切景语皆情语” 。作者在赞美早春景物的同时,还想告诉我们一个什么样的道理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B
29. A
3.【答案】“早春的雨,从不刻意地张扬,也不赤裸地显露。她像一个温文尔雅盈盈细步的小家碧玉,悄无声息地做着自己的份内之事。”
4.【答案】早春的草色特点是浅浅淡淡的,若有若无;早春望草,须有一种望草的心情和敏锐的感觉。
5.【答案】不设统一答案。只要选句准确,赏析恰当,语句通顺即可。(赏析不联系具体内容而空谈某一种修辞的共同作用的)
6.【答案】不设统一答案,意对即可。示例:人在少年时期就应该努力,打好基础, 那么,长大后就可以取得更大的进步。
我长大了
小的时候想长大,于是盼着早些进入中学,早些成为大人。
终于考进了心目中理想的中学。带着一份喜悦对父母说:“爸、妈,我长大了,我进中学了。”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成为中学生并不代表你成为大人。”
于是,我继续等着“长大”的到来。
在脸上发现了第一颗青春痘,带着一份期盼对父母说:“爸、妈,长大了,我有青春痘了。”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青春痘并不证明你长大。”
渐渐,“长大”在繁忙的学业中也被淡忘。
后来,搬了家。家与车站有一段很长的路,于是邻家的孩子总是用自己的自行车捎我一段。
那是一个阴雨蒙蒙的清晨.雾气很重,路上很滑。一不小心,邻家孩子的自行车撞倒了人,我被重重地摔在地上。没有等我反应过来,邻家的孩子已扶起自行车逃之夭夭。我终于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这样的事还是走了为好,但是,当我要起步时,却发现被撞的是位瘦小的老婆婆。
许多人围了过来。我有些惭愧,于是,我低着头帮老婆婆拾起散落在地上的菜。突然在人群中我竟发现了父亲那深邃的目光。我开始害怕,今天闯这样的祸,回去会怎样呢?
我把老婆婆送回家,才发现她的儿女并不孝。老婆婆丝毫没有责备我的意思,她只是说她很寂寞。于是,我说,我会常常去看她。
我并不想敷衍她,我决定这么做。 然而,我不知道如何面对父母。
小心翼翼地回到家,准备先做“乖宝宝”,然后再坦白交代,想来会少些责骂。
晚饭桌上,气氛并不如想象的恶劣,而且桌上也多了几样我爱吃的小菜。
吃饭时,我小心地边吃边看着父亲。父亲很和蔼,不时夹菜给我。我等待着父亲的训斥,而父亲却只是询问了老婆婆的情况,嘱咐我一定要多陪陪老婆婆。
依然记得那天父母在睡前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的话:“孩子,你懂得了什么叫责任。”我终于感觉到父母承认了我的长大;我也终于明白,长大并不像考上中学那么容易,也不像长青春痘那么简单。长大,意味着承担责任。
的确,并不是所有长大的人都能够承担责任的;然而,能够承担责任的人却一定是长大了。
1、文章手段说“小时候想长大”中“想长大”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用文章中的语句回答。
2、文中画线句子是 描写,作用是
3、文中说:“此时,已有很多人围拢来。我有些惭愧……”“我”感到“有些惭愧”的原因是什么?
4、 “我”做了“错事”回到家,却感受到“气氛并不如想象的恶劣”,那么“我”想象中会有怎样的气氛?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想象?
__
5、文中“撞人”和“吃晚饭”详写,而照顾老奶奶略写。作者这样安排详略布局有何用意?
6、简要赏析“的确,并不是所有长大的人都能够承担责任的;然而,能够承担责任的人却一定是长大了。”一句的深意。
1、【答案】早些进入中学,早些成为大人。
2、【答案】环境描写为下文邻家孩子撞倒老太太作铺垫(交代邻家孩子撞倒老太太的缘由)
3、【答案】因为我坐的车撞了人,自己还想一走了之。
4、【答案】想象中父亲会严厉地批评我;因为他亲眼看到我闯了祸,而闯祸是要受惩罚的
5【答案】文章要突出的是我如何意识到什么是“长大”,“撞人”和“吃晚饭”交代了我意识到长大的具体内容
6、【答案】长大并不仅在于年龄,更在于心理。年龄大并不等于“长大”,年龄小也未必是没有“长大”,“长大”的标准是有责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