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 读 书
冰心
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
我自从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倒不是四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文教科书第一册的“天、地、日、月、山、水、土、木”以后的那几册,而是七岁时开始自己读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我只好带着对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此后,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来,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居然越看越懂,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我只学过那个字的一半部分。
谈到《三国演义》,我第一次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把书丢下了。第二次再读时,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最后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
这时我同时还看了母亲针线筐箩里常放着的那几本《聊斋志异》。聊斋故事是短篇的,可以随时拿起放下,又是文言的,这对于我的作文课很有帮助,因为我的作文老师曾在我的作文本上批着“柳州风骨,长吉清才”的句子。其实我那时还没有读过柳宗元和李贺的文章,只因那时的作文都是用文言写的。
因为看《三国演义》引起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对于那部述说“官迫民反”的《水浒传》尤其欣赏。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看了使我气愤填胸!——武松、鲁智深等人,都有其自己极其生动的风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二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写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但我觉得也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多了。
《精忠说岳》并没有给我留下太深的印象,虽然岳飞是我从小就崇拜的最伟大的爱国英雄。在此顺便说一句,我酷爱古典诗词,但能够从头背到底的,只有岳武穆的《满江红》“怒发冲冠”那一首,还有就是李易安的《声声慢》,她的那几个叠字 “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写得十分动人,尤其是以“寻寻觅觅”起头,描写尽了“如有所失”的无聊情绪。
到我十一岁时,回到故乡的福州,在我祖父的书桌上看到了林琴南老先生送给他的《茶花女遗事》,使我对于林译外国小说引起了广泛的兴趣,那时只要我手里有几角钱,就请人去买林译小说来看,这又使我知道了许多外国的人情世故。
《红楼梦》是在我十二三岁时候看的,起初我对它的兴趣并不大,贾宝玉的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使我厌烦。还是到了中年以后再拿起这部书,才尝到了“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这一辈子读到的中外的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
……
因此,某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有个儿童刊物要我给儿童写几句指导读书的话,我只写了九个字,就是:.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本文选用时有删节)
1、“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这句话在全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段中“不是……而是……”一句突出表现了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表达作用。
(1)我只好带着对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决定咬了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知半解地读下去,居然越看越懂……”“越看越懂”的含义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加以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文意进行归纳整理:作者喜欢读哪些作品?不喜欢读哪些作品?喜欢和不喜欢的理由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作者对读书的回忆中,你得到什么启发?你对语文学习有什么新的认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落笔点题,统领全文,突出爱读书的感情基调。
2、突出表现对《三国演义》(或自选读物)的喜爱。
3、①表达出渴望和眷念之情。②形象地表现了决心之大。
4、读书越多,知识积累越多,理解能力就会越强。
5、喜欢的作品:《三国演义》、《聊斋志异》、《水浒传》、《满江红》、《声声慢》、《茶花女逸事》、《红楼梦》;不喜欢的作用:国文教科书、《荡寇志》、《精忠说岳》。喜欢的理由是人物个性鲜明、故事情节感人;不喜欢的理由是没有人物个性。
6、略。有见解、有新意即可给分。
课内现代文阅读
①我们随身还带了一点药品。一百克纯乙醚,一百克九十度的酒精和一瓶碘酒。我试着喝了两三口纯乙醚,那就好像我吞了刀子下去。之后我又喝了一点九十度的酒精,这下总算是把我的喉咙封住了。
②我在沙地上挖了一个坑,我躺在里面,然后再用沙子盖住身体。只有我的脸露在外面。普雷沃找到了几根枯枝,生了一堆很快就会燃尽的火。普雷沃不愿意把自己埋在沙子里,他宁可跺脚取暖。他错了。
③我的喉咙发紧,这不是个好兆头,但我自我感觉好过一点了。我感觉平静,一种超越了任何希望的平静。我身不由己地踏上旅程,面对星空被绑在贩奴船的甲板上。但我或许还不是很不幸……
④我不再感到寒冷,只要不动任何肌肉。于是,我忘了埋在沙子里的躯体。我不再动弹,永远都不会再感到痛苦。何况,说实在的,人受的苦还真不算多……在所有这些苦痛过后,剩下的就是疲倦和错乱的协奏了。一切都变成画册,变成有点残忍的童话故事……刚才,风驱赶着我四下乱窜,为了躲避它,我像困兽一样团团转。之后我感到呼吸困难,好像是膝盖硌着我的胸膛。我在天使的重负下挣扎。在沙漠里我从来都不是孤身一人。既然我现在不相信周围的一切,我不如缩在自己的躯壳里,闭上眼睛,不再动一根睫毛。我感到,有一股图像的激流把我带到一个宁静的梦里:在大海深处,江河就平静了。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2. 第①段中画线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在文中有何表达作用?
3.第③段 “我感觉平静,一种超越了任何希望的平静。”一句中“超越了任何希望的平静”应该怎么理解?
4.第④段的描写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请从文中具体找出一处来加以分析。
5.文章是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来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主要描写了“我”将自己埋在沙坑里抵抗寒冷时的的内心感受。
2.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写出喝纯乙醚带给我的极度痛苦,表现了我口渴难耐的情形。
3.这种超越了任何希望的平静是作者在极度恶劣的环境中内心失望及至绝望的真实写照。
4.动作描写。例如:“我感到,有一股图像的激流把我带到一个宁静的梦里:在大海深处,江河就平静了。 ”以人物的内心感受来表现作者此时心态的坦然,能够平静地去对待死亡。
5.这样写可以详尽地描绘出“我“的心理活动,大大加强真实性,读来令人兴趣盎然。
阿蒙森的创举不仅在于在南极点取得显赫成功,还在于开辟了北极的空中航道。从此,阿蒙森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两极英雄。
意大利人彼勒不满足于这一探险,决定自己也大干一番。1928年5月24日,他驾着“意大利”号飞艇前往北极点。当艇上人员瞭望到了斯瓦尔巴德群岛,就要登陆欢庆胜利的时候,飞艇突然漏气并坠落在冰面上……
“意大利”号飞艇失事的消息很快传开,身在挪威的阿蒙森坐不住了。出于对诺彼勒的友情,也出于一位探险者的勇敢和无私,1928年6月18日,阿蒙森从挪威的卑尔根乘坐“拉姆”号飞机,飞赴斯瓦尔巴德群岛北部冰区,搜寻“意大利”号。然而,他于6月20日发出最后一封电报后,便失踪了。“壮志未酬身先死”,生为探险而生,死为探险而死的两极探险英雄阿蒙森就这样谢幕人生。不错,他的死是个永远解不开的谜,但他一再展示人类开拓精神的英雄壮举,已经并将继续永存于世。
1.下列对这几段文字内容要点的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阿蒙森成了真正意义上的两极英雄。
B.诺彼勒驾飞艇前往北极点进行航空探险而失事。
C.阿蒙森为搜寻“意大利”号而失踪。
D.阿蒙森的死是一个值得解开的谜。
2.为什么阿蒙森得知“意大利”号飞艇失事后,便乘飞机搜寻“意大利”号?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三段引用“壮志未酬身先死”,是为了表现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段中有一个句子最能体现阿蒙森与斯科特相似的精神魅力,请找出来。
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D
2.(1)对诺彼勒的友情;(2)作为一位探险者的勇敢和无私。
3.表现阿蒙森飞赴斯瓦尔巴德群岛北部冰区搜寻“意大利”号未能成功, 却悲壮牺牲。
4.“也出于一位探险者的勇敢和无私”。
总起来说,事实证明,我当前的不幸处境,是世界上很少有的,可是,即使在这样的处境中,也有一些消极的东西或积极的东西值得感谢。我希望世上的人都要从我最不幸的处境中取得一个经验教训,这教训就是:在最不幸的处境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聊以__的事情。
现在我对于自己的处境已稍稍有了好感,不再整天把眼睛望着海面,等待有什么船来;我已经把这种心思丢在一边,开始一心一意去安排自己的生活,尽量改善自己的生活了。
1.第一段中“消极的东西”、“ 积极的东西”分别指什么?从本段中找两个相应的词语作答。
“消极的东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积极的东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解释文中加点的词语。
聊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选文中找出一句话,简要概括文中蕴含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联系上下文来看,第二段结尾“改善自己的生活”指的是( )
A.找来较好的食物和衣服,以满足生活的基本需要。
B.找来工具,生产足以自给的生活必需品。
C.调整自己的心态,顽强地活下去。
D.祈祷上帝,找到活下去的精神支柱。
1.坏处 好处
2.姑且用一方面的途径或方式安慰自己。
3.在最不幸的处境中,我们也可以把好处和坏处对照起来看,从而找到聊以__的事情。
4.C
云南的歌会(节选)
沈从文
大伙儿唱得最热闹的叫“金满斗会”。有一次,由村子里人发起,到时候住处院子两楼和那道长长屋廊下,集合了乡村男女老幼百多人,六人围坐一桌,足足坐满了三十来张矮方桌,每桌各自轮流低声唱《十二月花》,和其他本地好听曲子。声音虽极其轻柔,合起来却如一片松涛,在微风荡动中舒卷张弛不定,有点龙吟凤huì意味。仅是这个唱法就极其有意思。唱和相续,一连三天才散场。来会的妇女占多数,和逢年过节差不多,一身收拾得清洁索利,头上手中到处是银光闪闪,使人不敢认识。我以一个客人身份挨桌看去,很多人都像面善,可叫不出名字。随后才想起这里是村子口摆小摊卖酸泡梨的,那里有城门边挑水洗衣的,打铁箍桶的工匠,小杂货商店的管事,乡村土医生和阉鸡匠,更多的自然是赶马女孩子、不同年龄的农民和四处飘乡赶集卖针线花样的老太婆,原来熟人真不少!集会表面说是避疫免灾,主要作用还是传歌。由老一代把记忆中充满智慧和热情的东西,全部传给下一辈。反复唱下去,到大家熟习为止。因此在场年老人格外兴奋活跃,经常每桌轮流走动。主要作用既然是在照规矩传歌,那么不问唱什么都不犯忌讳。就中最当行出色的是一个吹鼓手,年纪已过七十,牙齿早脱光了,却能十分热情整本整套地唱下去。除爱情故事,此外嘲烟鬼,骂财主,样样在行,真像是一个“歌库”(这种人在我们家乡则叫做歌师傅)。小时候常听老太婆口头语,“十年难逢金满斗”,意思是盛会难逢,参加后才知道原来如此。
1.注音或写汉字(2分)
龙吟凤huì( ) 唱和( )
2.语段主要写的内容是什么?
3.“仅是这个唱法就极其有意思”指的是怎样的唱法?
4.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5.参加“金满斗会”的都是些什么样的人?体现了“金满斗会”什么特点?
1.哕 hè
2.村寨传歌
3.每桌各自轮流低声唱《十二月花》,声音极其轻柔,合起来如一片松涛。
4.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将无形的声音比作有形的松涛,借描绘松涛刻画出声音虽小,但雄浑有力、气势宏大。
5.参加“金满斗会”都是村子里的小商贩或普通的村民。体现了“金满斗会”的大众化、普遍性的特点。
沙尘暴
现在人们闻之色变的沙尘暴,即由于强烈的风将大量沙尘卷起,造成空气混浊,能见度小于千米的风沙天气现象,其实古已有之。它本是雕塑大地外貌的自然力之一,是大自然的一项工程,并且在全球生态平衡中占有一席之地。
在地质史上,风力对草原带的风化物质进行筛选分类:凡搬不动的粗大砾石,留在原地形成砾石戈壁滩;颗粒适中的粗沙和细砂被吹移到附近就地聚集成沙漠;颗粒微小的粉沙细土和微土,则被强上升气流扬上天空,作中长距离的输送,澳大利亚的沙尘乘着南半球的西风掠过塔斯曼海,使新西兰火山岛上的土壤更为肥沃,因而被称作“澳大利亚出口的珍贵产品”。沙尘暴虽然使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增加,然而由于沙尘含有碱性,又可中和大气中的酸性物质,减缓酸雨的发生。
风是地球上空的传送带,它将大陆的沙尘吹向海洋,又将海洋的水汽吹向大陆。沙尘和水汽相遇,便能结合为云,最终化作降水。可见,沙尘不仅在土壤的分布和补充上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而且在全球的水循环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可以说,沙尘也是决定全球生态平衡的因子。
然而,近百年来,沙尘暴却已成为影响人类生产生活的一大灾害。构成我国沙尘暴的物质材料,多来自干旱、半干旱的草原地区。在人为活动的干预下,特别是由于森林大量砍伐,土地过度开垦,工厂盲目建设,排放不加控制,结果造成生态巨变。这样,来自大西北的沙尘暴,一路上还源源获得裸地上新的沙尘源的补充,而且混入了工矿企业排放的有害成分和来自草原上牲畜粪便中的病菌病毒。总之,在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后,自然界的风蚀速度已远远大于土壤的生成速度,一连串的灾害也就由此产生。
歌德说过:“大自然是不会犯错误的,错误永远是人犯下的。”这也许能给我们某种启示。
1.什么是沙尘暴?用一句话加以概括
2.为什么说“沙尘也是决定全球生态平衡的因子”?(请结合二、三段概括)
3.沙尘暴灾害加剧的原因是什么?
4.如何理解文末歌德所说的一句话?
5.请举例谈谈人类“征服自然”的后果
1.沙尘暴是由于风将大量沙尘卷起,使空气混浊,能见度小于千米的天气现象。
2.①沙尘这种天气现象古已有之,它在地球生态平衡中起着一定的作用。
②沙尘含有碱性,能使大气中的酸性物质得到平衡,从而减缓酸雨的发生。
③沙尘不仅在土壤的分布和补充上,而且在全球水循环上也扮演着重要角色。
3.①森林大量砍伐,土地过度开垦,工厂盲目建设,排放不加控制,造成生态巨变。
②沙尘暴中混入了工矿企业排放的有害成分和来自牲畜粪便中的病菌病毒。
③在受到人为因素的干扰后,自然界的风蚀速度已远远大于土壤生成速度。
4.人类不要去改变自然规律;否则,会受到大自然惩罚。
5.挖煤掘矿使地壳运动加剧。毁林造田使土壤沙化,造成沙尘暴天气。汽车增多造成大气污染、噪音污染。总之,人破坏了自然,又影响了人本身
这来的便是闰土。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记忆上的闰土了。他身材增加了一倍;先前紫色的圆脸,已变作灰黄,而且加上了很深的皱纹;眼睛也像他父亲一样,周围都肿得通红,这我知道,在海边种地的人,终日吹着海风,大抵是这样的。他头上是一顶破毡帽,身上只一件极薄的棉衣,浑身瑟索着;手里提着一个纸包和一支长烟管,那手也不是我所记得的红活
圆实的手,却又粗又笨而且开裂,像是松树皮了。
我这时很兴奋,但不知道怎么说才好,只是说:
“阿!闰土哥,——你来了?……”
我接着便有许多话,想要连珠一般涌出:角鸡,跳鱼儿,贝壳,猹,……但又总觉得被什么挡着似的,单在脑里面加旋,吐不出口外去。
他站住了,脸上现出欢喜和凄凉的神情;动着嘴唇,却没有作声。他的态度终于恭敬起来,分明的叫道:
“老爷!……”
我似乎打了一个寒噤;我就知道,我们之间已经隔了一层可悲的厚障壁了。我也说不出话。
……“老太太,信是早收到了。我实在喜欢的了不得,知道老爷回来……”闰土说。
“阿,你怎的这样客气起来。你们先前不是哥弟称呼么?还是照旧:迅哥儿。”母亲高兴的说。
“阿呀,老太太真是……这成什么规矩。那时是孩子,不懂事……”闰土说着,又叫水生上来打拱,那孩子却害羞,紧紧的只贴在他背后。
……我问问他的情况。他只是摇头。
“非常难。第六个孩子也会帮忙了,却总是吃不够……又不太平……什么地方都要钱,没有定规……收成又坏。种出东西来,挑去卖,总要捐几回钱,折了本;不去卖,又只能烂掉……”
他只是摇头,脸上虽然刻着许多皱纹,却全然不动,仿佛石像一般。他大约只是觉得苦,却又形容不出,沉默了片时,便拿起烟管来默默地吸烟了。
……他出去了;母亲和我都叹息他的景况: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
1.小说《故乡》选自《 》作者是 原名 ,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3分)
2.小说以什么为线索来组织材料的?(2分)
3.闰土见“我”时为何不叫“迅哥儿”,称“我”为“老爷”?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因为他十分尊敬“我”B.因为他非常害怕“我”
C.因为他很懂礼貌D.因为他有封建等级观念
4.文中所指“可悲的厚障壁”是指_______ ,运用了 _______ 修辞手法。(3分)
5.选出在这几段中没有运用到的描写方法( )(2分)
A.对话描写 B.肖像描写C.环境描写 D.动作描写
6.闰土变化的原因是什么?从中可看出闰土是一个什么样的人?(3分)
1.《呐喊》 鲁迅 周树人
2.以“我”在故乡的见闻感受为线索
3.D
4.隔阂 比喻
5.C
6.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帝国主义侵略,封建社会制度)闰土是一个淳朴 善良 迟钝 不觉悟的农民形象
向日葵(尤今)
①到伦敦度假,住在女儿的公寓里。那天,约好在她下班后共进晚餐,做事有条不紊的女儿体恤地说道:“餐馆坐落在九曲十八弯的窄巷里,不太好找,你们就在餐馆附近的小公园等我吧。”
②早上出门时,气候温凉,我穿了一袭宽松的棉质衣裙,没带外套。天色愈暗,气温愈低,到了傍晚,气温居然降至6°C.。我和日胜提早十分钟来到游人寂寥的小公园,那种砭骨的寒风夺命也似地想把人的脸皮整层刮掉,我冷得几乎连血液也凝结了。到了七点整,一向准时的女儿踪影不见,我们的手机偏又留在公寓里忘了带,无法联系。
③晶莹剔透的寒气肆无忌惮,我冻成了冰湖底下一尾郁悒的鱼。看着时间滴滴答答地流走,怒气像蚂蟥一样往我心里钻。到了七点半,我的脸已幽幽地长出一层青苔。“天气这么冷,她竟不为我们着想!”我口出怨言,“简直就是个工作狂啊!”
④七点四十分,女儿才气喘吁吁地赶到,连声道歉:“爸爸,妈妈,对不起,对不起!工作堆积如山,做不完呀!”我和日胜对看一眼,果然不出所料耶!
⑤冻得有如一片在树梢瑟缩颤抖的枯叶,我的声音,比雪更冷:“工作做不完,不是还有明天吗?你过去守时的好习惯,去了哪里?”说着,径自往前走,不再看她一眼。
⑥到了餐馆,女儿轻车熟路地安排着各种美食。刺身、煎和牛、鳗鱼饭、酱渍豆腐、软蟹手卷、天妇罗……可口的美食一道接一道地上,然而,我觉得心叶冒出了很多冻疮,灼灼地痛,半点胃口也没有。
⑦女儿欢欢喜喜地说着办公室里的一些趣事,我没有答腔,只一筷一筷闷闷地吃,一心只想快点回家盖上厚厚的被子蒙头大睡。
⑧第二天,日上三竿才醒来。薄薄扁扁的阳光从窗隙硬生生地挤了进来,看看钟,哟,九点多了!奇怪的是,厅里竟传来了女儿和她爸爸说话的声音。我翻身起床,走出厅外,还没开口,女儿便说了:“妈妈,我今天请假。”我讶异地问:“咦,你的工作不是堆积如山吗?”她笑嘻嘻地说:“工作做不完,不是还有明天吗?”
⑨桌上,放了一大束精神抖擞的向日葵,黄艳艳,活鲜鲜的,大蓬大蓬的热情源源不绝地释放。向日葵旁边,有个奶油蛋糕,还有一张卡片。
⑩卡片里,装着女儿圆润的字体:“亲爱的妈妈:记得吗?那一年,您到土耳其旅行,看到漫天漫地的向日葵,回来向我出示照片,满脸陶醉地说:那种美啊,简直惊心动魄呢!您每回看到玫瑰花、荷花和桂花,都露出馋馋的目光,想吃它们;唯独向日葵,您打从心坎里爱着它宠着它。妈妈,我和哥哥们,其实都是您的向日葵;而您,就是我们的阳光。”
⑾读毕,抬起头来时,女儿絮絮地说道:“妈妈,昨天下班后,我赶去办公室附近那家花店,不巧它因事休业;匆匆坐计程车去另一家,又碰上塞车,我真的急坏了呀!终于买到了您最喜欢的向日葵后,然后赶回家把它藏好,这样一来一往,才会迟到的呀!”
⑿说着,又笑眯眯地自问自答:“您猜我把花偷藏在哪儿?贮藏室!可是我又担心它难以透气,半夜起来还浇水呢!”
⒀这一天,是我的生日。可是,在这一刻,我的眼眶里,却都是泪。
——选自《读者》2014年第10期
1.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章中的主要故事情节。
2. 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所选句中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①看着时间滴滴答答地流走,怒气像蚂蟥一样往我心里钻。
②可口的美食一道接一道地上,然而,我觉得心叶冒出了很多冻疮。
3.联系具体语境,简要说说第⑩段中划线句子的含义。
4.联系全文赏析第⑨段划线句子的表达作用。
5.本文第⑾段解开了故事的悬念,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说说选文设下了哪些悬念?
6.本文表现了什么思想感情?
1.我和丈夫到伦敦度假,一天和女儿约好共进晚餐,先约在公园等候,可女儿竟然迟到,我感到很生气,第二天女儿请假陪我过生日,送我向日葵花,才解开我的疑惑,让我非常感动。
2.(1)①“钻”运用比喻,形象地写出了我因为女儿的失信迟到感到非常的生气和心痛。②运用比喻,把内心的怒气比成冻疮,形象地写出我因为心里的失望和身体的寒冷带来的感受,也和晚餐的热烈隆重形成强烈的反差。
3.运用比喻的手法,把子女比成向日葵,把妈妈比成太阳。生动形象地表现妈妈对我们的宠爱以及我们对妈妈的依赖和热爱。
4.运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向日葵的美丽、生机和活力,渲染了热烈的气氛,衬托了人物快乐的心情
5.(1)本文中的悬念有:女儿平日做事有条不紊、体恤别人,可今天却迟到让我们在寒风中等候;女儿迟到时说工作繁忙,可第二天却请假陪我;晚上什么也没有,早上家里却出现了一大束向日葵。
6,本文表现女儿对妈妈的热爱和感恩之情;
这里除了光彩,还有淡淡的芳香,香气似乎也是浅紫色的,梦幻一般轻轻地笼罩着我,忽然记起十多年前家门外也曾有过一大株紫藤萝,它依傍一株枯槐爬得很高,但花朵从来都稀落,东一穗西一串伶仃地挂在树梢,好像在察颜观色,试探什么。后来索性连那稀零的花串也没有了。园中别的紫藤花架也都拆掉,改种了果树。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我曾遗憾地想:这里再看不见藤萝花了。
过了这么多年,藤萝又开花了,而且开得这样盛,这样密,紫色的瀑布遮住了粗壮的盘虬卧龙般的枝干,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由每一个一朵,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选自宗璞《紫藤萝瀑布》)
1.文中有一句话点出了“一大株紫藤萝”的命运是特别的年代造成的,这句话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有的短语写出了那特别的年代给人们精神上的压抑,它们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的“藤萝又开花了”的含义是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说下面句子的“言外之意”。
①紫色的瀑布……不断地流着,流着,流向人的心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正是由每一个一朵,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写出文中富有生活哲理的句子,并赏析此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那时的说法是,花和生活腐化有什么必然关系(注意“那时”二字)
2.好像在察言观色.试探什么(这就是写出了环境让人不安)
3、时代变了,时代前进了
4、①美好向上的生命.激情浸到人们的心中(体会句子隐含的意思) ②由每一个努力向上的人,组成了充满活力的繁荣昌盛的社会(体会句子比喻的意思)
5、花和人都会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含义是在漫长的人生长河中,会遇到许多困难和挫折,要正视困难和挫折,不想命运低头。对生命的美好要保持坚定的信念,勇于迎接挑战,创造美好的生活。。蕴含了作者豁达的胸襟。
漫谈巧克力
①巧克力是一种高级营养食品,风靡世界,被誉为“快速能源”,深得世界各国人民尤其是欧美人民的喜爱。据统计,英国、丹麦、比利时、挪威、瑞士等国每人每年平均要吃巧克力16磅以上。
②巧克力的重要原料是可可。可可原产于墨西哥、巴西等地。据说在大约四千多年前,亚马逊河流域的人就开始种植可可豆,1502年哥伦布第四次向美洲挺进时就曾跨越这块出产可可豆的宝地,可惜当时他并没有发现。那个时候,巧克力作为饮料(“巧克力”是音译,原意为饮料),只是墨西哥阿兹泰克统治者的御用食品。1519年,一个到阿兹泰克的西班牙人品尝了这种又苦又香的饮料,并且很快喜欢上它。于是这个西班牙人将原始配方带回祖国,献给查理五世国王。最初,这种饮料因为味道发苦,并不很受欢迎。后来,他们加进了糖,巧克力便迅速传开,1608年传到意大利,1765年英国伦敦开了一家巧克力商店。英国人首先在这种饮料中加进牛奶,使之质量又迈进了一大步。不久,这种饮料就传遍了整个欧洲。1765年,英格兰巧克力制造商在美国建立了一家巧克力工厂,此后美国的巧克力生产便逐步发展起来。到这个时候,巧克力还是饮料,只有瑞士人在1875年发明了一种可可制作固体牛奶巧克力的新方法之后,巧克力才扩大了它的领域,成为一种高营养食品。
③巧克力诞生之后便备受人们的青睐,原因是什么呢?
④巧克力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据说拿破仑对于巧克力的功效是深信不疑的,他打仗时,总是要带着巧克力。固体巧克力出现后,它成了美国前线士兵食粮的一部分。美国和前苏联宇航员在空间飞行时,也总要携带巧克力。世界各国的运动员也把巧克力作为必备食品。
⑤那么,巧克力的营养价值有多高呢?据分析,每100克巧克力中含碳水化合物55-66克,脂肪30-38克,另外还含有丰富的蛋白质、维生素B.2、钙和铁。巧克力极易被人体消化吸收,其所含的脂肪也不会使人体内的胆固醇增加。而且巧克力入口即化,口感极佳,因此成为最理想的高热值食品。
⑥巧克力含有大量的苯乙胺,它能调节人的思维和情绪。情绪低落的人苯乙胺含量远远低于一般正常的人,因而极易烦躁、苦闷和不安。因此,情绪低落的人,宜多吃巧克力,以增加体内苯乙胺的含量,借以调节自己情绪。
⑦巧克力是高级营养品,但是不可否认,巧克力吃多了,对儿童成长是有一定的影响的。国外生物化学、营养学专家发现:巧克力中含有一种溴化合物,它与巧克力中的咖啡碱共同作用,不仅会使儿童过度兴奋,不愿睡觉,而且对儿童大脑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另外,巧克力还含有一定数量的草酸,它能干扰机体对钙的吸收,影响儿童的骨骼生长,因此儿童不宜无节制地食用巧克力。“过则为灾”,这是值得注意的。
(文章有改动)
1.文章围绕“巧克力”分别从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说明。
答:
2.根据文意,说说巧克力被称为“快速能源”的原因。
答:
3.文章第②自然段采用了怎样的说明顺序?其作用是什么?
答:
4.阅读第⑦段,简要概括“过则为灾”具体指什么。
答:
5.生活中“过则为灾”的现象还有很多,请再举出一个例子
1介绍了巧克力的发现和生产发展过程,巧克力倍受青睐的原因,过量食用巧克力对健康的不良影响。(写出三点即可满分)
2.被称为“快速能源”的原因:巧克力具有很高的营养价值,并且极易被人消化吸收。
3.时间顺序,本段侧重介绍了巧克力的发现和生产过程,按时间的先后变化推进,能使说明内容更加清晰明了。
4.文中的“过则为灾”指儿童巧克力吃多了会使儿童过度兴奋,不愿睡觉,还会干扰机体对钙的吸收,影响儿童的骨骼生长。
5.示例一:营养充足会让孩子健康成长,但如果营养过盛会导致肥胖,对身体造成很大的危害。示例二:刻苦学习会培养学生意志,增长学生学识,但过度刻苦学习既影响身体健康,又束缚思维,导致学生产生厌学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