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多些恬静,或许更好

倪志良

①91岁的叶嘉莹女士曾表示:她喜欢多些安静的时间,多读些好书,多些静思,多些与先哲的神交。百岁高龄的杨绛先生守静功力更是了得,她和钱钟书春节时一样专注学问,面对前来拜年的客人只透过门缝寒喧几句,没有让客人进屋,有些不近人情.正是因为有了这种超常守静的功力,才铸成大美之作。

②“动静等观[1]”。人的生命与动密不可分,生活中要有动态美,但不能过,更不能变味。追求动态美更不能演变成:公共场所的喧嚣,极尽显露能事的夸张动作,声嘶力竭的吼叫,酒桌上的推杯换盏,资讯的有量无质。这都属于厚动薄静,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③守静能安。韩国的一项长期跟踪实验显示:长期身处节奏过快、喧嚣的环境,少年易有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症等疾患,成年人逻辑推理能力会弱化,主管短期愉悦的细胞会更活跃。美国的脑科学研究也证实;长期守静有利干神经细胞轴突的延长,有利于信息在脑细胞中的存储,分辨、比较与联系,有利干提升记忆力、分析力、划断力与决策力。这些恰恰应验了“心动则物欲生,心难静则杂念丛生”“水静极而形象明,心静极而智慧生”等诸多中华古训。

④守静以削冗举要。信息爆炸的当今,削冗力,举要力至关重要。此力不举,个人就无法从杂乱的海量信息中甄别出主信息与有效信息。此力足,主信息得以甄别,有效信息得以链接,创新性认知易得,大美之作可成。而削冗力、举要力、甄别力、链接力的提升无一不需要守静。万万不可因占有信息的过于求多而挤没了“思”的时间,车多而不管理堵路,信息多而不整理堵心,学而不思则罔。过多的信息缺乏整理,带来的只能是负效用。只有在“不窥牖,见天道”的守静中方能带来创新与突破。

⑤守静以求“信息一致”。神经生物学进一步证实,注重整理信息使头脑中信息得以一致。不但有益于认知创新,而且有益于提升积极情绪占比。杨绛百岁时感言:“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波定与从容。”谁得“内在信息一致”之击,谁就得“真实幸福”之道。

⑥守静而“无不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最美的声音往往听起来无声响,最美的形象往往看不到行迹。顺乎自然,顺乎性情,无欲则心静,无欲则心中无碍。叶、杨两位大师因守静有了大为,并得人生之大乐。环境略显喧嚣时,多些静,或许更好。

(选自2015年11期《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注:[1]动静等观:事物的动静是相等的、相对的。

18.下列对文章中心论点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3分)

A.我们要多些静思的原因。

B.生活中多些恬静,或许更好。

C.守静可以带来创新和突破。

D.只有拥有超常的守静功力,才能铸成大美之作。

19.文章第一自然段有何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联系上下文,按要求作答。

(1)说说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2分)

这都属于厚动薄静,不县有持久的生命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⑥段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分)

神经生物学进一步证实,注重整理信息使头脑中信息得以一致,不但有益于认知创新而且有益于提升积极情绪占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第三自然段分别介绍了韩国和美国的相关研究成果,二者能否交换顺序,为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文章第④段中说“过多的信息缺乏整理,带来的只能是负效用”。请联系本段内容,说说这句话对中考学习的指导作用。并结合你的初三生活体验,补充一个事实论据。(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3da4c6521fae933.jpg]

一只住在17楼的单

陈麒凌

①那是只灰黑色的小羊,骨肉匀称,在羊的年龄里该是个少年,头上刚长出两茬小尖角,它很珍爱这两茬小角,没人的时候,常常自己在空气里俯冲。有人的时候,它会忽然疯起来,竖着小角上蹿下跳佯作顶人。有时候也来真的,尤其钾爱小朋友,那次就把一个四岁小姑娘的腿肚子划破了皮,幸好当时是拴着的。小姑娘嗽嗷大哭,家长来找羊算账,张奶奶这才跑出来,护着她的羊。

②她瞅瞅小姑娘的腿肚子说:“破了点皮儿没啥事,用唾沫擦擦就好了。”小姑娘的家长不乐意了,吵嚷起来说要是破伤风狂犬病怎么办,这是小区公共绿化带,谁让你不把宠物管好。看热闹的人多了,张奶奶害怕,就拉着羊往家走,一边还孤单地辩着,“这是羊啊又不是狗,它天天都洗澡它没病。”

③他们错了,那只羊不是宠物。虽然张奶奶宠它,天天拉着它出去吃草吹风晒太阳,晚上拎着一桶温水在阳台上给它洗澡,扫出来的羊屎要严严实实地包上几层,不能过夜,要马上拿到楼下垃圾车去扔。即使这样,媳妇还是要和儿子吵:“怕人家不知道你家几代都是牧民啊!你妈那么爱放羊怎么不回草原击呢?”吵下去便会说到做饭的老问题,媳妇是福建人,要吃米饭和精致的小菜。张奶奶总是学不来,只会顿顿做馒头和面条,媳妇就不让她做饭,宁愿下班回来自己动手。

④闲着帮不上忙,天天坐在家里看电视,这滋味不好受。张奶奶总求邻居们给她找份活儿干,“扫太街的也行,带小孩的也行。”邻居都不当真,一是张奶奶的儿子在企业里多少是个中层领导,肯定不能让母亲扫大街,二是张奶奶都快七十了,人家还真不敢请。坐在家里白白等吃让她不安。

⑤也就是这时候,儿子忽然抱回一只小羊羔。儿子说是下乡路上捡的,媳妇却总疑心是他在哪儿买的,但不管怎么说,这是件让人高兴的事,张奶奶可有活儿干了。

⑥张奶奶小心翼翼地寻恩着儿媳可能爱听的话题,她说你们南方人吃过羊肉,但肯定没吃过古勒岱。果然媳妇很好奇,那是什么东西啊?张奶奶有点得意:“那就得在咱们草原上吃,刚宰的羊,现做现煮,切成一片一片,蘸酱油,那美的,那好吃的!”儿子在旁边猛点头,是挺好吃。媳妇说那可太不容易吃到了,谁还为这个特意跑一趟草原去?张奶奶望望儿子再望望媳妇,忽然豪迈起来:“吃!八月十五咱们杀羊!古勒岱,涮羊肉,手扒内,烤羊腿——孩子们痛痛快快吃顿羊肉!”

⑦保安提过意见,说羊不能吃绿化带的草。张奶奶赶紧拉着羊换个地方,一边有点笨拙地讨好保安:“羊小,吃不了多少。八月十五就杀了吃内,到时候请你喝碗汤。”那只羊一定没听懂他们说什么,它还是紧紧跟着张奶奶,挨着她,蹭着她,无比的忠诚和信赖。

⑧有意见的人渐渐多起来,张奶奶的儿子几乎每天都会收到匿名投诉信。然而这回不一样,那只羊上了晚间新闻,物业公司不能再__。谈判结果是,羊可以养到八月十五,或者关在自己屋里养,或者带到小区外面养,但绝对不能再出现在小区花园里。

⑨这以后,小区里就很难见到那只羊了.

⑩每天早上,像所有上班的人一样,张奶奶走出小区大门,一手牵羊一手拿着小凳子,走过一条又一条车流汹涌的马路,有点焦急地寻找一堤草地,找到了,就把羊拴在树上吃会儿草,自己坐在小凳子上歇一歇脚。却仍是焦急地东张西望着,怕突然哪里跑出个人来赶他们走。他们在街市上乱转,一个人,一只羊,不知是她陪着那羊,还是那革陪着她。那种单枪匹马的架势,那种格格不入的架势,总让人不免多看几眼。

⑪小区的人们见不到羊,没多久又开始觉得无趣,小朋友们缠着家长要找羊玩,忘了曾被它吓哭过。而八月十五终于到了,人们心头都紧了起来,月亮很圆的那个晚上,很多鼻子等待着又害怕着从空气里传来炖羊肉的浓香。

⑫第二天上班,小区门口又看见张奶奶出去放羊,人们松了口气,心里竟然有些惊喜。

⑬“张奶奶,放羊去啊。”有人热情地打招呼。

⑭“啊,放羊去。”张奶奶有点不好意思,把羊拉紧些,快步走过去,“没草吃,不长肉,太瘦,等过年再杀——到时候请你喝碗汤。”

(选自2016年1月《格言》,有删改)

13.通读全文,请简要概括张奶奶多次谈到要“杀羊”的原因。(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联系上下文,揣摩下面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走过一条又一条丰流汹涌的马路,有点焦急地寻找一块草地,找到了……却仍是焦急地东张西望着,怕突然哪里跑出个人来赶他们走。(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们松了口气,心里竟然有些惊喜。(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羊”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从结构和主题两个角度进行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文章第⑩段划线句的理解。(3分)

一个人,一只羊,不知是她陪着那羊,还是那羊陪着她。那种单枪匹马的架势,那种格格不入的架势,总让人不免多看几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你觉得到了过年张奶奶会杀羊吗?结台文章内容,请你至少给出两点理由。(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97ef38c3c68bc57.jpg]

不必说______的菜畦,_______的石井栏,_______的皂荚树,______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书叶里长吟,________的黄蜂伏在菜花上,_______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去了,但是周围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

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小块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

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1、按课文内容在文段的空缺处填上修饰性的词语。

2、本文段中的两个“这里”,具体指代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段中“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三个词语在表达上其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段的景物描写层次十分鲜明,“不必说”侧重于事物的___________的描写,其描写顺序是______________,“也不必说”侧重事物的__________的描写其描写顺序是_____________。这两个“不必说”是对百草园____________的描写,“单是”则是_______________性的描写。

5、这段文字从事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个方面写出百草园里动物、植物的特色,使人感到百草园确实多姿多彩,乐趣无穷。

6、文字淋漓尽致地描写百草园的动人景观,有何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碧绿、光滑、高大、紫红、肥胖、轻捷 

2、短短的泥墙根一带 

3、既写了百草园丰富多彩的自然风物,又突出了“单是”的局部景观,让人体会百草园到处皆有乐趣 

4、静态;由低到高;动态;由高到低;整体;局部 

5、颜色、形态、声音、动作、味道 

6、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率真、充满乐趣的童年的怀念,与下文叙写三味书屋所揭示的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形成鲜明的对比

课外阅读

①济南与青岛是多么不相同的地方呢!一个设若比作穿肥袖马褂的老先生,那一个便应当是摩登的少女,可是这两处不无相似之点。拿气候说吧,济南的夏天可以热死人,而青岛是有名的(bì shǔ) 所在;冬天,济南也比青岛冷。但是,两地的春秋颇有点相同。济南到春天多风,青岛也是这样;济南的秋天是长而晴美,青岛亦然。

②对于秋天,我不知应爱哪里的:济南的秋是在山上,青岛的是在海边。济南是抱在小山里的,到了秋天,小山上那黄绿的草丛,苍翠的松树,褐色的石层,仿佛给小山穿上了一件色彩(bān lán) 的衣衫,再配上那光暖的蓝空,我觉到一种舒适和安全,只想在山坡上似睡非睡地躺着,躺到永远。青岛的山——虽然怪秀美——不能与海相抗,秋海的波还是春样的绿,绿得晶莹(tī tòu) ,远处的点点白帆在绿波上轻轻荡漾,平时看不见的小岛也清楚地点现在天边。这远到天边的绿水使我不愿思想而不得不思想。济南的秋给我安全之感,青岛的秋给我带来丝丝的甜美。我不知应当爱哪个。

③所谓春风,似乎应当温柔,轻吻着柳枝,微微吹皱了水面,偷偷的传送花香,同情的轻轻掀起禽鸟的羽毛。可是,济南与青岛的春风都太粗猛,把两地的春都给吹毁了。济南的风每每在丁香海棠开花的时候把天刮黄,什么也看不见,连花都埋在黄暗中;青岛的风少一些沙土,可是狡猾,在已很暖的时节忽然来一阵或一天的冷风,把一切都送回冬天去,棉衣不敢脱,花儿不敢开,海边翻着愁浪。

④两地的风都有时候整天整夜地刮。春夜的微风送来雁叫,使人似乎多些希望。整夜的大风,门响窗户动,使人不英雄地把头埋在被子里,即使无害,也似乎不应该如此。对于我,特别觉得难堪。我生在北方,听惯了风,可也最怕风。听是听惯了,因为听惯才知道那个难受劲儿。它老使我坐卧不安,心中游游摸摸的,干什么不好,不干什么也不好。它常常打断我的希望:听见风响,我懒得出门,觉得寒冷,心中渺茫。春天仿佛应当有生气,应当有花草,这样的野风几乎是不可原谅的!我倒不是个弱不禁风的人,虽然身体不很足壮。我能受苦,只是受不住风。别种的苦处,多少是在一个地方,多少有个原因,多少可以设法减除;对风是干没办法。总不在一个地方,到处随时使我的脑子晃动,像怒海上的船。它使我说不出为什么苦痛,而且没法子避免。它自由地刮,我死受着苦。我不能和风去讲理或吵架。单单在春天刮这样的风!可是跟谁讲理去呢?苏杭的春天应当没有这不得人心的风吧?

我不准知道,而希望如此。好有个地方去“避风”呀!

一九三五年三月

——摘自《老舍散文选》,有改动。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1.根据拼音在文中空白处填上适当的词语。

2.请根据对本文的理解,试写出济南与青岛两地在气候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3.本文是写春风的,可是为什么前文却用了大量的文字来写济南、青岛秋天的美丽呢?试谈谈自己的认识。

4.品读以下第③段对济南与青岛的春风的描写,说说哪些词语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可是,济南与青岛的春风都太粗猛,把两地的春都给吹毁了。济南的风每每在丁香海棠开花的时候把天刮黄,什么也看不见,连花都埋在黄暗中;青岛的风少一些沙土,可是狡猾,在已很暖的时节忽然来一阵或一天的冷风,把一切都送回冬天去,棉衣不敢脱,花儿不敢开,海边翻着愁浪。

1.避暑、斑斓、剔透。

2.相同点:两地的春天都多风,两地的秋天都长而晴美。不同点:夏天,济南很热,青岛是避暑胜地;冬天,济南冷,青岛温暖。

3. 写济南、青岛两地秋天的美丽,是为了以秋美作铺垫,反衬春风的粗猛和寒冷,突出两地春风的令人不快。

4. 选段中“太粗猛”“吹毁”“埋在黄暗中”“狡猾”“不敢”“翻着愁浪”这些词语都流露出了作者对两地春风的感情:害怕、难堪,因之愁苦却又无奈。

种春风

(1)那天正好是立春。我拿着几张稿费单去邮局,心情很好。

(2)邮局人不多,前面是个小伙子,正在给家里寄钱,后面是一个70岁左右的老人,戴个老花镜,穿着破烂又邋遢。他肯定是来取子女们的汇款吧。他手中还拿着一张报纸,我扫了一眼,是《河北农民报》,我从来没读过的一份报纸。

(3)老人的外套油迹斑斑的,我不由站远了一些,以免蹭脏自己新买的“宝姿”风衣。正戴着MP3耳机听歌呢,老人忽然伸出手来,我忙摘下耳机。他说:“姑娘,麻烦你在柜台帮我取张汇款单。”我拿了一张给他,他又说:“姑娘,你能帮我写一下吗?人老了,戴上花镜也怕写错。”我有点儿无可奈何,但看他恳请,也只好从命。

(4)“寄到哪里?”我问。“就照这报纸上印的地址寄吧”,他指着巴掌大块的文章说。我很快地看完那则煽情的报道——原来是某村的一个小女孩,父母去县城卖菜的途中出了车祸,肇事司机至今没有消息,她只好跟着80岁的奶奶生活,学费生活费都没有着落。

(5)“多可怜啊。”老人说。

(6)“骗你呢,大伯。这肯定是骗局。连照片都没有,哪能信?”

(7)老人很固执:“肯定是真的。以前我也寄过,人家都给回信了。你说,谁要有活着的办法会这么求你呢?一定是过不去这个坎了,对吧姑娘?”

(8)我抬起头来,打量这个猛然打动了我的老人。他其貌不扬,甚至是寒酸的,摊开的双手老茧重重。老人叹口气说:“小的时候家里穷啊,要不是别人帮我,我肯定活不到现在。人帮人是天经地义的,古人都说,投以桃李报以琼瑶。”为了保险,我拨通了那家报社的电话,那边不仅知道老人的大名,还说,他每月都要寄钱来,他们对他非常感激。

(9)老人每月的退休金只有500元,但那天他寄出的钱却是300元!我有些震惊,300块对我而言无所谓,一篇小稿子而已,可对老人几乎是倾其所有。老人说,下个月我还要寄,让她们祖孙俩起码能吃上饭。

(10)不知为什么,我的眼角有些湿润,如果不是亲手填写这张汇款单,我真难相信一个也刚刚吃饱的人,正在把钱寄往一个更穷的地方。那一刻,我的心隐隐不安。一个买瓶香水就要花上千儿八百的女人,是越来越爱自己了,却对他人越来越铁石心肠。

(11)那天,我领取的稿费将近2000,也要了一张汇款单,写了同一个地址,寄去了一点儿钱。老人非常感动,使劲儿地说,姑娘,我替她们祖孙谢谢你!

(12)我连忙摇头,哪里用他替陌生人感谢我?我才要感谢他那种本真的善良唤醒了我心中一度遗忘的东西。这个社会有时是冷漠的,是斤斤计较利益的,但只要你敢爱,敢于信任,它就会是热情的,柔软的。

(13)和老人告别后,我的心头别样的温暖。外面春风乍起,心里的春天也悄悄来了,我想起三毛的一首老歌《一亩田》:“每个人心里一亩一亩田,每个人心里一个一个梦,用它来种什么,用来种什么,种桃种李种春风……”

(14)很年少的时候就听过,一直不明白,春风怎么可以种?

(15)但那天我在风中走着,终于知道,春风是可以种的。只要在心里播下爱的种子,它就会悄悄发芽,绿意摇曳,让你的心田吹拂起温暖的春风……(摘自《读者》05年22期作者:虹莲有改动)

1.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内容。

2.第(2)自然节中对老人的外貌描写有什么作用?

3.“我”为什么“眼角有些湿润”“心隐隐不安”?请分别作答。

4.如何理解题目“种春风”的含义。

5.为加快农村义务教育的发展,我国中小学农村义务教育2007年已全部免收学杂费,想象一下文中的小女孩刚听到喜讯时的心情。

1.“我”邮局遇助人为乐的老人并且学习他。

2.点明老人的身份,表现老人的生活境况不富有,和后文他无私助人的高尚品格形成对比。

3.“眼角有些湿润”为老人节俭助人,无私奉献爱心的高贵品格深深感动,震颤我的心灵。

“心隐隐不安”为自己的自私麻木狭隘冷漠而惭愧,也是对自己灵魂的自我解剖。

4.对困难的人播撒爱心,播撒奉献,播撒热情,播撒信任。你的心灵就会春天收获花香,炎夏收获绿荫,金秋收获硕实,酷冬收获炭火。同时作者也希望这些美好的东西像春风一样吹遍人间,人间处处春。

5.春风拂面,树儿招手,小鸟欢唱。再也不用为学杂费的事而愁眉不展了, “我”要珍惜这个大好机遇,惜时勤学,成为有用之材。

课内文段阅读。

①北京人说:“春脖子短。”南方来的人觉着这个“脖子”有名无实,冬天刚过去,夏天就来到眼前了。

②最激烈的意见是:“哪里会有什么春天,只见起风,起风,成天刮土,刮土,眼睛也睁不开,桌子一天擦一百遍……”

③其实,意见里说的景象,不冬不夏,还得承认是春天。不过不像南方的春天,那也的确。褒贬起来着重于春风,也有道理。

④起初,我也怀念江南的春天,“暮春三月,江南草长,杂花生树,群莺乱飞” 。这些名句是些老窖名酒,是色香味俱全的。这四句里没有提到风,风原是看不见的,又无所不在的。江南的春风抚摸大地,像柳丝的飘拂;体贴万物,像细雨的滋润。这才草长,花开,莺飞……

⑤北京的春风真就是刮土吗?后来我有了别样的体会,那是下乡的好处。

⑥我在京西的大山里,京东的山边上,曾数度“春脖子”。背阴的岩下,积雪不管立春、春分,只管冷森森的,没有开化的意思。是潭、是溪、是井台,还是泉边,凡带水的地方,都坚持着冰块、冰砚、冰溜、冰碴……一夜之间,春风来了。忽然,从塞外的苍苍草原、莽莽沙漠,滚滚而来。春风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梁,插山沟,灌山口,呜呜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扑在窗户上,撒拉撒拉,扑在人脸上,如无数的针扎。

⑦ 轰的一声,是哪里的河冰开裂吧。噶的一声,是碗口大的病枝刮折了。有天夜里,我住的石头房子的木头架子,格拉拉、格拉拉响起来,晃起来,仿佛冬眠惊醒,伸懒腰,动弹胳膊腿,浑身关节挨个儿格拉拉、格拉拉地松动。

⑧麦苗在霜冻里返青了,山桃在积雪里鼓苞了。清早,着大靸鞋,穿老羊皮背心,使荆条背篓,背带冰碴的羊粪,绕山嘴,上山梁,爬高高的梯田,春风呼哧呼哧地帮助呼哧呼哧的人们,把粪肥抛撒匀净,好不痛快人也。

⑨北国的山民,喜欢力大无穷的好汉。到欢喜得不行时,连捎带来的粗暴也只觉着解气。要不,请想想,柳丝飘拂般的抚摸,细雨滋润般的体贴,又怎么过草原、走沙漠、扑山梁?又怎么踢打得开千里冰封和遍地赖着不走的霜雪?

⑩如果我回到江南,老是乍暖还寒,最难将息,老是淡淡的阳光,蒙蒙的阴雨,整天好比穿着湿布衫,墙角落里发霉,长蘑菇,有死耗子味儿。

1.作者写北国的春风,为什么还要在第4段写江南的春天?

2.语言品析。在A.、B.中任选一句,可以结合加点字词,也可以自选角度,做点评。

A.:春风从关外过山头,过山梁,山沟,山口,呜呜吹号,哄哄呼啸。

B.:有天夜里,我住的石头房子的木头架子,格拉拉、格拉拉响起来,晃起来,仿佛冬眠惊醒,懒腰,动弹胳膊腿,浑身关节挨个儿格拉拉、格拉拉地松动。

我选____句,点评:

3. 从全文来看,北国的春风有哪些值得作者怀念?

1.写江南的春天,重在写江南的春风温和、细柔,烘托(突出)北国春风的豪迈、苍劲的特点。或与下文北国的春风形成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北国春风的喜爱之情。

2)A、这句话抓住“扑,漫,插,灌”这些动词,生动形象地写出北国春风势不可挡的气势,表现了它豪迈、苍劲的特点,表达了作者的喜爱之情。

B 、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手法,把房子写活了。侧面烘托了北国春风的强大,带来生命的复苏。表达了作者对北国春风的喜爱之情。

3北国的春风送走了坚冰霜雪,伴随作者历经了艰苦的岁月或北国春风的豪迈、苍劲让我怀念在北国春风下的那段艰苦的下乡岁月让我怀念或者那些北国淳朴的山民让我怀念。

课内文段阅读。

我在京西的大山里,京东的山边上,曾数度“春脖子”。背阴的岩下,积雪不管立春、春分,只管冷森森的,没有开化的意思。是潭、是溪、是井台,还是泉边,凡带水的地方,都坚持着冰块、冰砚、冰溜、冰碴„„一夜之间,春风来了。忽然,从塞外的苍苍草原、莽莽沙漠,滚滚而来。从关外扑过山头,漫过山梁,插山沟,灌山口,呜呜吹号,哄哄呼啸,飞沙走石,扑在窗户上,撒拉撒拉,扑在人脸上,如无数的针扎。

轰的一声,是哪里的河冰开裂吧。噶的一声,是碗口大的病枝刮折了。有天夜里,我住的石头房子的木头架子,格拉拉、格拉拉响起来,晃起来,仿佛冬眠惊醒,伸懒腰,动弹胳膊腿,浑身关节挨个儿格拉拉、格拉拉地松动。

1.把“呜呜吹号,哄哄呼啸”改为“哄哄吹号,呜呜呼啸”好吗?为什么?

2.“轰的一声,是哪里的河冰开裂吧。嘎的一声,是碗口大的病枝刮折了”中的“轰”与“嘎”对调好不好,为什么?有什么表达效果?

1.不好。 “呜呜”在这里用以形容低沉的拖长声音的风声,与“吹号”(拖长声音大声叫)搭配较为恰当。“哄哄”指发出巨大的响亮的声音,与“呼啸”(发出高而长的声音)搭配也比较恰当。

2.不好。 “轰”用以形容河冰开裂发出的巨大轰鸣声;“嘎”形容病枝折断时短促而响亮的声音。“轰的一声”“嘎的一声”运用象声词,渲染了氛围,使北国春风的气势更加有声有色。

【甲】《风筝》(节选)

鲁迅

有一天,我忽然想起,似乎多日不很看见他了,但记得曾见他在后园拾枯竹。我恍然大悟似的,便跑向少有人去的一间堆积杂物的小屋去,推开门,果然就在尘封的什物堆中发见了他。他向着大方凳,坐在小凳上;便很惊惶地站了起来,失了色瑟缩着。大方凳旁靠着一个蝴蝶风筝的竹骨,还没有糊上纸,凳上是一对做眼睛用的小风轮,正用红纸条装饰着,将要完工了。我在破获秘密的满足中,又很愤怒他的瞒了我的眼睛,这样苦心孤诣地来偷做没出息孩子的玩艺。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论长幼,论力气,他是都敌不过我的,我当然得到完全的胜利,于是傲然走出,留他绝望地站在小屋里。后来他怎样,我不知道,也没有留心。

然而我的惩罚终于轮到了,在我们离别得很久之后,我已经是中年。我不幸偶而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游戏是儿童最正当的行为,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于是二十年来毫不忆及的幼小时候对于精神的虐杀的这一幕,忽地在眼前展开,而我的心也仿佛同时变了铅块,很重很重的堕下去了。

【乙】我的老师(节选)

苏叔阳

①留给我印象最深的,还是刘老师每年春天放风筝的情景。

②北方的冬季漫长而枯燥。当春风吹绿了大地的时候,人们的身心一齐苏醒,一种舒展的快意便浮上心头。当没有大风而且晴朗的日子,刘老师课余便在校园的操场上,放起他亲手制作的风筝。

③他的风筝各式各样:有最简单的“屁帘儿”也有可丈余的蜈蚣,而最妙的便是三五只黑色的燕子组成的一架风筝。他的腿自然不便于奔跑,然而,他却决不肯失去亲手把风筝送入蓝天的欢乐。他总是自己手持线拐,让他的孩子或学生远远地擎着风筝。他喊声:“起!”便不断抻动手中的线绳,那纸糊的燕子便抖起翅膀,翩翩起舞,直窜入云霄。他仰望白云,看那青黑有小燕在风中翱翔盘旋,仿佛他的心也一齐跃上了蓝天。那时候,我常常站在他旁边,看着他的脸,那浮在他脸上甜蜜的笑,使我觉得他不是一位老人,而是一个同我一样的少年。

④当一天的功课做完,暮色还没有笼罩校园上空的时候,常常有成群的学生到操场上来看他放风筝。这时候,他最幸福,笑声朗朗,指着天上的风筝,同我们说笑。甚至于,有一次,他故意撒手,让天上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绳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向前飞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绳端,喊着:“你们还要管,我自己来。”他气喘吁吁地抓住线绳:脸上飘起得意和满足的稚气。那天,他一定过得最幸福、最充实,因为他感到他生命的强壮和力量。

⑤这情景使人深深感动。一个年过五十的残疾的老师,对生活有着那样纯朴、强烈的爱与追求,一个活泼的少年又该怎样呢?

1、解释下列词语,并给加点字注音。

①恍然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苦心孤﹙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如果把【甲】中“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改为“又将风轮扔在地下,踩扁了”行不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甲】第一段的内容。并说说“精神的虐杀这一幕”指的是哪一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甲】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乙】第④段中写道:“他感到他生命的强壮和力量。”靖你找找看,段中哪处细节描写出了他“生命的强壮和力量”?请把这段文字抄在下面。

                                      

6、【乙】第⑤段最后写道:“一个活泼的少年又该怎样呢?”作者并未回答。你能替作者回答一下吗?

答:                                    

7、你最敬爱的老师留给你印象最深的是哪件事?请你把它写下来。

答:                                   

1①  wù 形容突然醒悟。②  yì 费尽心思钻研或经营。孤诣:别人所达不到的。

2、不行。如果把“掷”改为“扔”、“踏”改为“踩”就无法表现“我”当时愤怒、生气的心情。

3、“我”对小兄弟精神虐杀的一幕。   粗暴地摧毁小兄弟快要做好的风筝。

4、比喻   说明我的心情非常沉重。

5、他故意撒手,让天上飞舞的纸燕带动长长的线绳和线拐在地上一蹦一跳地向前飞跑。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绳端,喊着:“你们还要管,我自己来。”他气喘吁吁地抓住线绳:脸上飘起得意和满足的稚气。

6、更应该对生活有着强烈的爱与追求。

7、略。

忆 读 书
冰心
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
我自从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倒不是四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文教科书第一册的“天、地、日、月、山、水、土、木”以后的那几册,而是七岁时开始自己读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我只好带着对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此后,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来,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居然越看越懂,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我只学过那个字的一半部分。
谈到《三国演义》,我第一次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把书丢下了。第二次再读时,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最后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
这时我同时还看了母亲针线筐箩里常放着的那几本《聊斋志异》。聊斋故事是短篇的,可以随时拿起放下,又是文言的,这对于我的作文课很有帮助,因为我的作文老师曾在我的作文本上批着“柳州风骨,长吉清才”的句子。其实我那时还没有读过柳宗元和李贺的文章,只因那时的作文都是用文言写的。
因为看《三国演义》引起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对于那部述说“官迫民反”的《水浒传》尤其欣赏。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看了使我气愤填胸!——武松、鲁智深等人,都有其自己极其生动的风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二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写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但我觉得也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多了。
《精忠说岳》并没有给我留下太深的印象,虽然岳飞是我从小就崇拜的最伟大的爱国英雄。在此顺便说一句,我酷爱古典诗词,但能够从头背到底的,只有岳武穆的《满江红》“怒发冲冠”那一首,还有就是李易安的《声声慢》,她的那几个叠字 “寻寻觅觅……凄凄惨惨戚戚……”写得十分动人,尤其是以“寻寻觅觅”起头,描写尽了“如有所失”的无聊情绪。
到我十一岁时,回到故乡的福州,在我祖父的书桌上看到了林琴南老先生送给他的《茶花女遗事》,使我对于林译外国小说引起了广泛的兴趣,那时只要我手里有几角钱,就请人去买林译小说来看,这又使我知道了许多外国的人情世故。
《红楼梦》是在我十二三岁时候看的,起初我对它的兴趣并不大,贾宝玉的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使我厌烦。还是到了中年以后再拿起这部书,才尝到了“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
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这一辈子读到的中外的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
……
因此,某年的六•一国际儿童节,有个儿童刊物要我给儿童写几句指导读书的话,我只写了九个字,就是:.
读书好,多读书,读好书。(本文选用时有删节)
1、“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这句话在全文中起到怎样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段中“不是……而是……”一句突出表现了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加点词语在句子中的表达作用。
(1)我只好带着对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决定咬了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一知半解地读下去,居然越看越懂……”“越看越懂”的含义是什么?请用自己的话加以说明。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根据文意进行归纳整理:作者喜欢读哪些作品?不喜欢读哪些作品?喜欢和不喜欢的理由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从作者对读书的回忆中,你得到什么启发?你对语文学习有什么新的认识?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落笔点题,统领全文,突出爱读书的感情基调。 
2、突出表现对《三国演义》(或自选读物)的喜爱。 
3、①表达出渴望和眷念之情。②形象地表现了决心之大。 
4、读书越多,知识积累越多,理解能力就会越强。  
5、喜欢的作品:《三国演义》、《聊斋志异》、《水浒传》、《满江红》、《声声慢》、《茶花女逸事》、《红楼梦》;不喜欢的作用:国文教科书、《荡寇志》、《精忠说岳》。喜欢的理由是人物个性鲜明、故事情节感人;不喜欢的理由是没有人物个性。

6、略。有见解、有新意即可给分。

课内现代文阅读

①我们随身还带了一点药品。一百克纯乙醚,一百克九十度的酒精和一瓶碘酒。我试着喝了两三口纯乙醚,那就好像我吞了刀子下去。之后我又喝了一点九十度的酒精,这下总算是把我的喉咙封住了。

②我在沙地上挖了一个坑,我躺在里面,然后再用沙子盖住身体。只有我的脸露在外面。普雷沃找到了几根枯枝,生了一堆很快就会燃尽的火。普雷沃不愿意把自己埋在沙子里,他宁可跺脚取暖。他错了。

③我的喉咙发紧,这不是个好兆头,但我自我感觉好过一点了。我感觉平静,一种超越了任何希望的平静。我身不由己地踏上旅程,面对星空被绑在贩奴船的甲板上。但我或许还不是很不幸……

④我不再感到寒冷,只要不动任何肌肉。于是,我忘了埋在沙子里的躯体。我不再动弹,永远都不会再感到痛苦。何况,说实在的,人受的苦还真不算多……在所有这些苦痛过后,剩下的就是疲倦和错乱的协奏了。一切都变成画册,变成有点残忍的童话故事……刚才,风驱赶着我四下乱窜,为了躲避它,我像困兽一样团团转。之后我感到呼吸困难,好像是膝盖硌着我的胸膛。我在天使的重负下挣扎。在沙漠里我从来都不是孤身一人。既然我现在不相信周围的一切,我不如缩在自己的躯壳里,闭上眼睛,不再动一根睫毛。我感到,有一股图像的激流把我带到一个宁静的梦里:在大海深处,江河就平静了。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2. 第①段中画线的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在文中有何表达作用?

3.第③段 “我感觉平静,一种超越了任何希望的平静。”一句中“超越了任何希望的平静”应该怎么理解?

4.第④段的描写主要运用了什么方法?请从文中具体找出一处来加以分析。

5.文章是以第一人称“我”的口吻来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主要描写了“我”将自己埋在沙坑里抵抗寒冷时的的内心感受。

2.用了比喻的修辞方法,写出喝纯乙醚带给我的极度痛苦,表现了我口渴难耐的情形。

3.这种超越了任何希望的平静是作者在极度恶劣的环境中内心失望及至绝望的真实写照。

4.动作描写。例如:“我感到,有一股图像的激流把我带到一个宁静的梦里:在大海深处,江河就平静了。 ”以人物的内心感受来表现作者此时心态的坦然,能够平静地去对待死亡。

5.这样写可以详尽地描绘出“我“的心理活动,大大加强真实性,读来令人兴趣盎然。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