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梦才有远方

雪野茫茫,你知道一棵小草的梦吗?寒冷孤寂中,她怀抱一个信念取暖,等到春归大地时,她就会以两片绿叶问候春天,而那两片绿叶,就是曾经在雪地下轻轻的梦呓。

候鸟南飞,征途迢迢。她的梦呢?在远方,在视野里,那是南方湛蓝的大海。她很累很累,但依然往前奋飞,因为梦又赐给她一对翅膀。

窗前托腮的少女,你是想做一朵云的诗,还是做一只蝶的画?

风中奔跑的翩翩少年,你是想做一只鹰,与天比高?还是做一条壮阔的长河,为大地抒怀?

我喜欢做梦。梦让我看到窗外的阳光,梦让我看到天边的彩霞;梦给我不变的召唤与步伐,梦引我去追逐一个又一个的目标。

1952年,一个叫查克.贝瑞的美国青年,做了这么一个梦:超越贝多芬!并把这个消息告诉柴科夫斯基。

多年以后,他成功了,成为摇滚音乐的奠基人之一。梦赋予他豪迈的宣言,梦也引领他走向光明的大道。梦启发了他的初心,他则用成功证明了梦的真实与壮美——因为有了梦,才有梦想;有了梦想,才有了理想;有了理想,才有为理想而奋斗的人生历程。

没有泪水的人,他的眼睛是干涸的;没有梦的人,他的夜晚是__的。

太阳总在有梦的地方升起;月亮也总在有梦的地方朦胧。梦是永恒的微笑,使你的心灵永远充满激情,使你的双眼永远澄澈明亮。

世界的万花筒散发着诱人的清香,未来的天空下也传来迷人的歌唱。我们整装待发,用美梦打扮,从实干开始。等到我们抵达秋天的果园,轻轻地擦去夏天留在我们脸上的汗水与灰尘时,我们就可以听得见曾经对春天说过的那句话:美梦成真!

1.文中所说的“梦”指的是什么?

2.文中哪句话能够解释文题“有梦才有远方”,请将这句话抄写在横线上。

3.请说说你对文章最后画横线句子的理解。

4.读完文章,你一定感慨颇深。你的“梦”是什么?你打算如何让自己“美梦成真”?

    1、“梦”指的是理想 愿望 (答出其一即可)

   2、有了梦才有梦想:有了梦想,才有了理想;有了理想,才有为理想而奋斗的人生历程。

   3、这句话形象地说明了只有经过艰苦的努力,美梦才能变成现实。(比喻恰当,新颖,生动,形象,富有表现力。)

  4、(回答要有针对性,言之有物,语言要流畅。回答第二问时最好要提及“实干”或具体的措施。请根据学生的回答酌情给分)源:Zxxk.Com]

向“敌人”敬礼

他是一名神枪手,一支枪,百发百中,是军中出名的枪王。他的枪弹,从没虚发。

  将军命令,你的任务就是埋伏在暗处,监视着阅兵广场,严防敌人破坏。记住,据内线报告,敌人的那名神枪手就潜伏在城里。

  他听后,脸上的肌肉不自觉地一动。对于那个家伙,他太熟悉了,那是一个有着鹰一样的眼睛、熊一般身躯的家伙。曾经,他们相遇过,都同时躲避对方,又同时射击,又在同一时间受伤。这是他狙击生涯的耻辱。

  很快,他在阅兵广场找了一个地方,隐伏下来。他知道,对手不动手则已,动手,就一定会选这个地方:人多,嘈杂,一旦得手,容易脱身。他找了一个三面是砖墙,另一面面对广场的地方,用破席子做好伪装,然后藏在里面,悄悄地用望远镜观察起四周的动静。

  进城仪式正在紧张地进行,他的汗流了下来,到现在,他还没有发现那个人的影子,那个有着鹰一样眼睛的人。他转动着望远镜,手心都是汗。他怕,怕就在这一刻,敌人的枪会打破宁静,先发制人。

  突然,他的望远镜停住了,在他的视线里,一个潜伏的黑影,熊一般壮实,正隐藏在广场右角一个残破的角落里,身上盖了一些稻草,伪装得很好。如果不是那人也在拿着望远镜观察,是很难被发现的。

  同一时间,他发现,对方的望远镜也对准了自己。他心里一惊,忙抓起枪。对方,也在这一刻抓起了枪。

  可是,双方的枪都没有响:在他们的瞄准镜之间,同时晃动着一个人,一个五六岁的孩子,正举着气球,笑着,跑着,把所有的幸福和稚气,都抛洒到阳光中、空气中。

  谁先动手,谁就会抢得先机,就可能让另一个人从此失去还手的机会。可是,首先,得__那个孩子。

  他们都没动,他们没有忘记,枪,是生命的守护神。军人,是枪的灵魂、人性的保护者。同时,他们也都知道,这样的沉默,对狙击手来说,是致命的。

  但,双方的枪都在这一刻为一个花朵般美丽的生命沉默了。

  孩子终于被一个妇女拉走,他本能地一个翻滚,躲避着,对面并没有枪声。他抬起头,再望过去,那边,早已没有了那位狙击手的影子。他飞快地跑下高塔,冲向对面,来到那个人埋伏的地方。在那儿,他看到除了一地揉碎的烟末之外,什么也没有。

  那人显然在矛盾中挣扎了很久,然后,见自己已经暴露,不得不停止了这次__行动。

  他知道,那人本来是有机会的,只需一枪__小孩,再迅速地发射第二枪,一切都可解决,可那人没有。

对着那块空地,他默默地举起手,默默地,行了个庄重的军礼,说:“兄弟,你是个真正的军人,哥们儿佩服你。”

1.文中一再写敌人的那名神枪手“有着鹰一样的眼睛”,有何用意?

2.精读第五段,回答问题。

“他”为什么流汗?“这一刻”具体指什么?

                                   

3.为什么两名狙击手同时发现了对方却没有开枪?这说明了什么?

4.阅读全文,分析“他”为何向“敌人”敬礼?

1.突出那名神枪手的目光敏锐、身手不凡。

2.因为到现在,他还没有发现那个人的影子;他怕在这一刻,敌人的枪会打破宁静,先发制人,破坏进城仪式。“这一刻”指进城仪式正在紧张进行的时刻。

3.因为他们的瞄准镜前出现了一个孩子,如果开枪就必须__这个美丽的生命。这说明这两名狙击手是真正的军人——善良、正直。

4.因为在生死较量的关键时刻,“敌人”为一个花朵般美丽的生命选择了放弃

老赵的黎明静悄悄

范春歌

这个秋天,赵彦章静静地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四周仿佛落满雪花,一片洁白。

对于时间他是有记忆的,尤其是1949年10月1日的这一天。在那个让无数中国人热血澎湃的日子,他作为一名摄影记者,耳膜遭到重创,双耳完全失聪。和现在一样,躺在一家医院里,未能参加开国大典,当然也没赶上阅兵式。

初秋采访老赵的时候,他还没有住院。这次采访异常艰难,毕竟是重病在身的83岁高龄的老人。当我翻开他数年前出版的摄影画册的时候,惊讶地看到了许多硝烟弥漫的“战争片”。老赵用颤抖的手指着其中一张解放军趴在屋脊上作战的黑白照片,喊似的说:“院落战!院落战!记住,一个院子一个院子地夺下来的!”我震惊了:“您当时在什么方位?”他指了指照片上被炮火震碎的屋脊,“就趴在战士身边。”我扫了一眼图片说明:1948年12月22日,解放新保安的战斗中,我军与顽强抵抗的敌人展开院落战。我的手指急切地在电脑健盘上搜索“新保安之役”。新保安战役是平津战役第一仗,这场战斗的重大胜利保护了古都北平的完整,使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和重要的名胜古迹免受战争的破坏,对整个平津战役来说具有非常重大的战略意义。当年战事参与者的回忆,也给我们勾勒出老赵参与的这场战役的大致轮廓:固守河北怀来县新保安镇的是被称为傅作义王牌军中之王牌的35军,军长郭景云据传也是一个“打出野性时光着膀子顶着枪林弹雨往上冲”的狠角。12月的新保安已经进入零下三十多度的严寒。在进攻的命令下达之后,解放军在东南面从炮火轰开的缺口和爆破炸开的东门攻入城内,35军固守抵抗,解放军一个院子一个院子地争夺,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很大代价,“新保安变成一座血肉磨坊”。直到下午4时,各路进攻__在付出巨大伤亡代价后攻陷35军军部。战后几个小时,____致电:“全歼新保安之敌甚慰。”

在那场血肉之战中,当时只有二十出头还是小赵的他,双手端着台美式相机,身上挎着一把手枪,和进行巷战的战友们,一个院子一个院子地辗转前进。他亲眼目睹了战友被子弹射入前胸,像深冬被伐倒的白杨无声地倒下。他还看见了枪林弹雨溅起的无数道血弧,划破新中国黎明的前夜。而新保安之战仅仅是从小就当了八路军的老赵参加的无数战役中的一战。

所以,我能理解老赵没能参加开国大典的遗憾。那个初秋的晌午,老赵在唠叨了一阵没有赶上开国大典的遗憾后,颤抖的手指不舍地抚摸着老照片上那些个激战中的战士,长长叹了一口气:“说到底,我还是个幸运者,镜头里的不少人,新中国站起来,他们却倒下去了。而我这个老头子,国庆节都过了59回啦!”他将老照片凑在清澈的秋阳下,看了又看:“我再坚持着替你们过个国庆节吧,今年又有阅兵式呢!”

9月4日,老赵,终究未能等到新中国60周年庆典。

他走了。我将在阅兵式中寻找他。

1.文章中的老赵参加开国大典和国庆60周年庆典了吗?其原因是什么?

2.老赵参加了无数战役,为什么文章却花费大量笔墨描述新保安之战?

3.文章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反映了人物怎样的心情?

4.“当我翻开他数年前出版的摄影画册的时候,惊讶地看到了许多硝烟弥漫的‘战争片’。”其中“战争片”指什么?作者为什么会惊讶?

1.没有。因为他在新保安战役中耳膜遭受重创,躺在医院里。因为9月4日老赵就去世了,终未能赶上国庆大典

2.因为新保安之战是惨烈的,最能表现老赵的英勇和对他今后的影响,更加突出了没能参加开国大典的遗憾。

3.神态描写、语言描写。表现了人物幸运、满足和自豪的情感。(“叹气”属于神态描写,老赵说的话属于“语言描写”。“我还是个幸运者,镜头里的不少人,新中国站起来,他们却倒下去了。”表现了老赵感到自身是幸运的。“我这个老头子,国庆节都过了59回啦!”表现了老赵的满足、自豪之感。)

4.拍摄战争场景的照片印成了画片。为老赵参加了那么多的战役,拍出那么多的场景而震惊。

变色龙的“隐身术”

秦自民 毛恪成

①变色龙与曾经称霸地球1.6亿年的恐龙都属于爬行动物,在生命进化的过程中,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变色龙属于有鳞目避役科,跟常见的蜥蜴算得上是近亲,是一类适应森林树栖生活的奇特而又有趣的动物。

(1)

②变色龙行动迟缓,可以说是慢生活的倡导者,除了伸出舌头捕食的那一瞬间,它们干什么都是慢吞吞的。它在树上那种蹒跚摇摆的步态使天敌和猎物误以为它就是被风吹动的树叶。它从不追捕猎物,而是耐心地等待猎物进入其攻击圈。

③变色龙近乎聋子,不能耳听八方,但有一双硕大而明亮的眼晴,那绝对是生物进化的杰作。那双眼睛很显著地突起在三角形的头上,并被厚厚的眼睑环形包围着。当变色龙静伏在树上时,唯有一双眼睛不停地转动,警惕地注视着周围发生的一切。它有一种在动物界中十分罕见的能力,即每只眼睛都能独立自如地转动,都有360°的视角,而且可以分别调节焦距,这就使它能真正做到眼观六路。

④变色龙的捕食武器与青蛙相似但技高一筹。其捕食利器是伸缩自如的长舌,其长度可以达到身体的1.5-2倍,而且舌尖上满是凸起和腺体,腺体能够分泌大量黏液粘住昆虫。变色龙亮出长舌进行闪电式捕食,只需20毫秒便可以完成一次突袭,并且一击致命。与青蛙相似,变色龙的舌也是舌根在前(这在动物中是比较特别的),不过比青蛙的更长。

(2)

⑤变色龙赖以在芸芸众生中立足的看家法宝是:身体能根据需要随心所欲地改变颜色。变色龙的颜色可随环境温度、光线、湿度的不同而随时改变,使体色跟周围背景融为一体,难以辨别,其变化速度之快令人不可思议。那么,变色龙的隐身术的奥秘究竟在哪里呢?

⑥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变色龙的变色是其透明的表皮之下的色素细胞的扩展或收缩,引起不同的色素细胞中色素颗粒在各层之间交融变换而造成的。不过,瑞士日内瓦大学的生物学家米歇尔.米林科维奇最近否定了这个说法。他发现,变色龙不是通过色素来改变颜色的,而是靠调节皮肤表面的纳米晶体,通过改变光的折射而变色的。透明的纳米晶体位于虹细胞层,在变色龙的色素细胞之下。变色龙可通过调节虹细胞内的纳米晶体结构来改变光线的折射。当变色龙状态平静时,纳米晶体呈密集网状分布,折射出蓝光。而当变色龙兴奋时,纳米晶体结构会变得松散,因此折射的光线呈黄色或红色等其他颜色。更深一层的虹细胞中有体积更大、更不规律的晶体,可折射强光。虹细胞呈两层分布是进化的新特点。这令变色龙可以迅速在有效保护色和鲜艳颜色间转换,其他爬行动物体内只有一种无法变色的虹细胞。

(3)

⑦以前,人们普遍认为变色龙的体色是一种随着环境的变化而改变的保护色,而没有想到它跟信息传递和情绪表达有关。现在更多的研究表明,变色龙的变色不只是为了隐蔽、伪装,还与交流沟通、心情态度有关。

⑧科学家指出,雄性在展示它们的统治地位时,颜色会变得更加鲜亮。当雌性表示与雄性敌对,或者不愿接受某一身份时,颜色会变暗或者出现红斑。变色龙经常在捍卫自己领地和表达交配意愿时,表现出不同的体色。当两只雄性互相攻击时,其色彩会随着胜负天平的倾斜而改变,情绪的变化瞬间就可以表达出来。当它受惊、发怒或暴露于强光、寒冷之处时,其体色可变成蓝绿色、黑色或紫色。而为了吸引雌性,它们的色彩又会变得柔和起来。

⑨变色龙的神经系统除了可以直接调节体色以外,还可以通过控制激素的分泌改变体色。例如变色龙在受到惊吓或者赢得胜利时,激动的情绪会刺激激素的分泌,从而引起体色迅速改变。当受到威胁或赢得配偶时体色最为鲜艳,那就表示“我很强!你懂的!”而愤怒的变色龙可能会变成罕见的嫩黄色,那

就等于在说“滚远点!我也是蛮拼的啊!”

(选自《百科知识》2015.09A,有删改)

1.请为文章的三个部分拟定恰当概括内容的小标题。

(1)

(2)

(3)

2.第⑤段画线句“那么,变色龙的隐身术的奥秘究竟在哪里呢?”在文章结构上有何作用。

3.文章第④段主要运用的说明方法有____________________,请任意选一种分析其作用。(4分)

4.第⑦段画线句中加点词“只”能删去吗?为什么?

5.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变色龙、蜥蜴和恐龙是生命进化的过程中仅存的奇特有趣的爬行动物,属于有鳞目避役科,他们都能适应森林树栖生活。

B.变色龙虽然是聋子,不能耳听八方,但它的两只眼睛有360°的视角,而且可以分别调节焦距,这就使它能眼观六路。

C.变色龙有呈两层分布的虹细胞,它可以通过调节虹细胞内的纳米晶体结构来改变光线的折射而变色。

D.变色龙愤怒时或赢得配偶时体色最为鲜艳,而一旦暴露于强光、寒冷之处,它们的色彩又会变得柔和。

1、示例:(1)以静制动御敌   (2 )变换颜色护己  (3)变换颜色表情

2.过渡句,引出下文对变色龙隐身奥秘的说明。

3.示例:运用了列数字和作比较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突出地说明了变色龙的捕食武器与青蛙相似但技高一筹的特征。

4.不能去掉,“只”是限制范围,与后面的“还“连用,表明变色龙的变色还有其它有关,去掉了改变了变成了否定,与后面也不能搭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5.C

最后的背影

张秀超

(1)父亲在我尚没有真正踏上人生旅途的时候就离我而去,已经20年了。

(2)父亲走后的多年里,我在生活的海里沉浮飘荡,他不怎么入我的梦,昨日夜里,我忽然见到了他。父亲身穿青袄,坐在地头的榆树下,口中叼着烟袋,我似乎知道他已是隔世之人,问他:“你还好吗?”

(3)“我在那边还种地。”说罢,转头向田里走去,留给我的是若有若无、缥缥缈缈的影子。

(4)我撵他,可腿迈不开步子,叫他,却喊不出声。在惊悸中醒来,秋夜正浓,半轮月儿在天,四边一片寂静。我不能再入睡了。

(5)悄声走进书房,默然地坐在书桌前,耳边还想着那句话:我在那边还种地。我的眼里流出泪来,父亲生前的影像便浮现在眼前。

(6)那年,父亲近60岁了,又患了肝病,他骨瘦如柴,虚弱无力。那时,我的几个哥哥姐姐都已成家了,只有刚结婚的小哥同我和父母一起,小哥的媳妇看到父母年老又有病,不能做活,我又读书,觉得同我们一起过是吃亏的,故此,对供我上学是颇不情愿的。父亲为了证明我们仨人不全是吃闲饭的,就硬撑着下地。

(7)那年秋天收土豆,嫂子说忙不过来,执意要我回家收秋,我不敢违拗,只好请假回去,我怕落的功课太多,做活的间隙,看几眼书,哥嫂不愿意了,怨我的心事不在做活上,有气的哥哥抡起鞭子使劲地打那头拉犁的年迈老牛,眼看鞭子就要落到我的身上。父亲脸色青黄,大口喘着气,他从哥哥的手中拿过鞭子,扶着犁向着地的那头走去,父亲被犁杖带着踉踉跄跄往前跑。瘦削的父亲跑了两垄,就一头栽倒在地上了,此后许久起不了床。

(8)深秋的时候,学校放了几天假,让我们回去拿换季的衣服和准备冬天烧炉子的柴火。

(9)回到家,我的眼里涌动着泪水,我说:“我不想读书了,你也别再受这累了。”

(10)“不算啥,只要我能动,就能供你。”他又说:“人说天生我才必有用,你那么爱读书,学得又好,咋也得把书念下去!”

(11)这次上学走的时候,我难以启齿地告诉父亲,学校要交冬天烧炉子的柴火,交钱也行。父亲说,不犯愁,过几天送柴去。初冬一天的下午,父亲来了,他赶着牛车,拉了一车的柴火。都是一小捆一小捆的。后来,母亲告诉我,那是父亲一捆捆从山上扛回来的,他没力气,每次只能背两小捆。老师看父亲吃力的样子,招呼一些男同学,帮助我把车卸了,父亲蹲在墙角,灰黄的脸上挂着感激的笑。

(12)卸完车,父亲让我跟他到镇上去一趟。他送柴火,也把那些草穗拉来了。

(13)到镇上的货站,卖了草穗。我看父亲脸色已冻得发白了,我说去吃碗馄饨,暖暖身子吧。父亲说不用,一会儿就到家了,他把卖草穗的18元钱全给了我,又从青棉袄里襟的小兜子里,掏出一个小布包,里面是21元钱,他叮嘱我一定要拿好,并告诉我这钱是悄悄地给我攒下的,不要跟别人说。我的心苍凉而沉重,有说不出的酸楚,我把父亲送出小镇,过了白水桥,就是通往家乡的山路了。

(14)父亲站住了,他说:“你照管好自己,以后遇事要往前想,就总有奔头!”父亲说这话的时候并没有看我。说罢,他转过身,手牵着牛的缰绳往前走,父亲与黑牛并肩走在空旷的山路上。

(15)寒冬的风呼呼地刮动着,父亲只穿一件黑棉袄,外边没有皮袄大衣之类遮寒,他弓着身子,一只手牵着牛,一只手遮在额前挡风,吃力地往前走。我望着他一步步走远,后来我站在一块大石头上眺望,视线里那凄寒的背影,渐渐变成一个黑点儿,一会儿融进苍茫的暮色里了。

(16)不想,这背影竟是父亲留给我的最后的记忆。父亲回去不到十天就去世了。

(17)我那时总觉得,当时的父亲就如淋在深秋田野里的一棵枝枯叶落的老玉米秸,而我就像十月的小阳春里,不合时令茫然冒出来的一株小花。父亲临近生命的大限,而我这颗渴望开花结果的小花,要生存下去,在没有父亲这座山的护佑下,景况该是何等的艰难!

(18)父亲死后不久,我的书就没有办法念下去了,我被命运沉入生活的海中,上下漂浮,受尽了风霜浪打,可在漫长的求索旅途上,眼前总有个影子,耳边总有个声音对我说:“天生我才必有用”,是这影子这声音使我在任何艰难的境遇下,永不言弃,百折不挠,坚定地向着心中的目标远行。

(19)生活不辜负我,我终于实现了用文字铸造事业的梦想。

(20)今天,父亲入梦,勾起了我点点滴滴的忆念。可父亲留给我的记忆仍旧是模糊的:他的笑容是模糊的,他的喜怒是模糊的,就连他的面庞似乎都是模糊的;而留在记忆中最深切的仍是那身着黑衣的、踉跄而凄寒的背影!

1.文章围绕父亲,写了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分点概括。

2.文章第(5)段的“我在那边还种地”一句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3.赏析句子:

“我那时总觉得,当时的父亲就如淋在深秋田野里的一棵枝枯叶落的老玉米秸,而我就像十月的小阳春里,不合时令茫然冒出来的一株小花。”

4.文章最后写到“而留在记忆中最深切的仍是那身着黑衣的、踉跄而凄寒的背影”,你是如何理解“踉跄而凄寒”的?

5.从第(7)段中划线句中你读出了父亲怎样的心情?你又是如何看待此段中“哥嫂”的做法呢?

1.硬撑着在田里干活、为了我上学送柴、把采草穗卖的钱以及私攒的钱给我

2.前后呼应、为后文父亲田里劳作做铺垫、(交代父亲身份)体现了父亲坚韧的性格。

3.比喻、对比,写出了父亲的苍老,父亲给我的温暖,和我对父亲的感激。

4.踉跄:父亲年老又身患重病,凄寒:父亲孜服单薄。体现了父亲生活的艰辛凄凉和女儿怀念父亲时的心酸。 

5.气愤。哥嫂这种做法不对。围绕“亲情比金钱更可贵”来答。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2题。

总认为生活攥着一大把幸福,却独独不会对自己一视同仁地慷慨大方,总以为沧茫的人海中,烦恼总是在自己的心间畹蜒,镶嵌在每一个颤颤崴崴的日子,而憔悴( )不堪的幸福却像一条被虐( )待的鱼儿,胆怯的挣扎在即将干涸的水中。其实幸福是一座没有绝顶的山峰,若你执意认为幸福只在山顶,气喘吁吁,穷尽一生攀登,也难觅她的芳踪;若你只是一路走走停停,看看山岚,赏赏虹霓,吹吹清风让心灵时时满足,虽不得大愉悦,一路上那些琐碎而细微的小自在,正是( )默的幸福。所以,对饱尝干旱之苦的人们而言,我们何其幸福!与玉树灾区的人们相比,我们何其幸福!其实,每个人都是幸福的。只是,你的幸福,常常在别人眼里。

1.请给文段中加点字注音

( ) ( )待 ( )默

2.文段划线句子有三个错别字,请找出并改正。

___改为__ _ ___改为___ ___改为___

1.憔( cuì  )(nüè  )待  ( jiān )默

2.沧改为苍   埦改为蜿  崴崴改为巍巍

生活中多些恬静,或许更好

倪志良

①91岁的叶嘉莹女士曾表示:她喜欢多些安静的时间,多读些好书,多些静思,多些与先哲的神交。百岁高龄的杨绛先生守静功力更是了得,她和钱钟书春节时一样专注学问,面对前来拜年的客人只透过门缝寒喧几句,没有让客人进屋,有些不近人情.正是因为有了这种超常守静的功力,才铸成大美之作。

②“动静等观[1]”。人的生命与动密不可分,生活中要有动态美,但不能过,更不能变味。追求动态美更不能演变成:公共场所的喧嚣,极尽显露能事的夸张动作,声嘶力竭的吼叫,酒桌上的推杯换盏,资讯的有量无质。这都属于厚动薄静,不具有持久的生命力。

③守静能安。韩国的一项长期跟踪实验显示:长期身处节奏过快、喧嚣的环境,少年易有注意力不集中、多动症等疾患,成年人逻辑推理能力会弱化,主管短期愉悦的细胞会更活跃。美国的脑科学研究也证实;长期守静有利干神经细胞轴突的延长,有利于信息在脑细胞中的存储,分辨、比较与联系,有利干提升记忆力、分析力、划断力与决策力。这些恰恰应验了“心动则物欲生,心难静则杂念丛生”“水静极而形象明,心静极而智慧生”等诸多中华古训。

④守静以削冗举要。信息爆炸的当今,削冗力,举要力至关重要。此力不举,个人就无法从杂乱的海量信息中甄别出主信息与有效信息。此力足,主信息得以甄别,有效信息得以链接,创新性认知易得,大美之作可成。而削冗力、举要力、甄别力、链接力的提升无一不需要守静。万万不可因占有信息的过于求多而挤没了“思”的时间,车多而不管理堵路,信息多而不整理堵心,学而不思则罔。过多的信息缺乏整理,带来的只能是负效用。只有在“不窥牖,见天道”的守静中方能带来创新与突破。

⑤守静以求“信息一致”。神经生物学进一步证实,注重整理信息使头脑中信息得以一致。不但有益于认知创新,而且有益于提升积极情绪占比。杨绛百岁时感言:“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波定与从容。”谁得“内在信息一致”之击,谁就得“真实幸福”之道。

⑥守静而“无不为”,“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最美的声音往往听起来无声响,最美的形象往往看不到行迹。顺乎自然,顺乎性情,无欲则心静,无欲则心中无碍。叶、杨两位大师因守静有了大为,并得人生之大乐。环境略显喧嚣时,多些静,或许更好。

(选自2015年11期《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注:[1]动静等观:事物的动静是相等的、相对的。

18.下列对文章中心论点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3分)

A.我们要多些静思的原因。

B.生活中多些恬静,或许更好。

C.守静可以带来创新和突破。

D.只有拥有超常的守静功力,才能铸成大美之作。

19.文章第一自然段有何作用?(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0.联系上下文,按要求作答。

(1)说说加点词在文中的含义。(2分)

这都属于厚动薄静,不县有持久的生命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⑥段中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何作用?(3分)

神经生物学进一步证实,注重整理信息使头脑中信息得以一致,不但有益于认知创新而且有益于提升积极情绪占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第三自然段分别介绍了韩国和美国的相关研究成果,二者能否交换顺序,为什么?(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2.文章第④段中说“过多的信息缺乏整理,带来的只能是负效用”。请联系本段内容,说说这句话对中考学习的指导作用。并结合你的初三生活体验,补充一个事实论据。(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d3da4c6521fae933.jpg]

一只住在17楼的单

陈麒凌

①那是只灰黑色的小羊,骨肉匀称,在羊的年龄里该是个少年,头上刚长出两茬小尖角,它很珍爱这两茬小角,没人的时候,常常自己在空气里俯冲。有人的时候,它会忽然疯起来,竖着小角上蹿下跳佯作顶人。有时候也来真的,尤其钾爱小朋友,那次就把一个四岁小姑娘的腿肚子划破了皮,幸好当时是拴着的。小姑娘嗽嗷大哭,家长来找羊算账,张奶奶这才跑出来,护着她的羊。

②她瞅瞅小姑娘的腿肚子说:“破了点皮儿没啥事,用唾沫擦擦就好了。”小姑娘的家长不乐意了,吵嚷起来说要是破伤风狂犬病怎么办,这是小区公共绿化带,谁让你不把宠物管好。看热闹的人多了,张奶奶害怕,就拉着羊往家走,一边还孤单地辩着,“这是羊啊又不是狗,它天天都洗澡它没病。”

③他们错了,那只羊不是宠物。虽然张奶奶宠它,天天拉着它出去吃草吹风晒太阳,晚上拎着一桶温水在阳台上给它洗澡,扫出来的羊屎要严严实实地包上几层,不能过夜,要马上拿到楼下垃圾车去扔。即使这样,媳妇还是要和儿子吵:“怕人家不知道你家几代都是牧民啊!你妈那么爱放羊怎么不回草原击呢?”吵下去便会说到做饭的老问题,媳妇是福建人,要吃米饭和精致的小菜。张奶奶总是学不来,只会顿顿做馒头和面条,媳妇就不让她做饭,宁愿下班回来自己动手。

④闲着帮不上忙,天天坐在家里看电视,这滋味不好受。张奶奶总求邻居们给她找份活儿干,“扫太街的也行,带小孩的也行。”邻居都不当真,一是张奶奶的儿子在企业里多少是个中层领导,肯定不能让母亲扫大街,二是张奶奶都快七十了,人家还真不敢请。坐在家里白白等吃让她不安。

⑤也就是这时候,儿子忽然抱回一只小羊羔。儿子说是下乡路上捡的,媳妇却总疑心是他在哪儿买的,但不管怎么说,这是件让人高兴的事,张奶奶可有活儿干了。

⑥张奶奶小心翼翼地寻恩着儿媳可能爱听的话题,她说你们南方人吃过羊肉,但肯定没吃过古勒岱。果然媳妇很好奇,那是什么东西啊?张奶奶有点得意:“那就得在咱们草原上吃,刚宰的羊,现做现煮,切成一片一片,蘸酱油,那美的,那好吃的!”儿子在旁边猛点头,是挺好吃。媳妇说那可太不容易吃到了,谁还为这个特意跑一趟草原去?张奶奶望望儿子再望望媳妇,忽然豪迈起来:“吃!八月十五咱们杀羊!古勒岱,涮羊肉,手扒内,烤羊腿——孩子们痛痛快快吃顿羊肉!”

⑦保安提过意见,说羊不能吃绿化带的草。张奶奶赶紧拉着羊换个地方,一边有点笨拙地讨好保安:“羊小,吃不了多少。八月十五就杀了吃内,到时候请你喝碗汤。”那只羊一定没听懂他们说什么,它还是紧紧跟着张奶奶,挨着她,蹭着她,无比的忠诚和信赖。

⑧有意见的人渐渐多起来,张奶奶的儿子几乎每天都会收到匿名投诉信。然而这回不一样,那只羊上了晚间新闻,物业公司不能再__。谈判结果是,羊可以养到八月十五,或者关在自己屋里养,或者带到小区外面养,但绝对不能再出现在小区花园里。

⑨这以后,小区里就很难见到那只羊了.

⑩每天早上,像所有上班的人一样,张奶奶走出小区大门,一手牵羊一手拿着小凳子,走过一条又一条车流汹涌的马路,有点焦急地寻找一堤草地,找到了,就把羊拴在树上吃会儿草,自己坐在小凳子上歇一歇脚。却仍是焦急地东张西望着,怕突然哪里跑出个人来赶他们走。他们在街市上乱转,一个人,一只羊,不知是她陪着那羊,还是那革陪着她。那种单枪匹马的架势,那种格格不入的架势,总让人不免多看几眼。

⑪小区的人们见不到羊,没多久又开始觉得无趣,小朋友们缠着家长要找羊玩,忘了曾被它吓哭过。而八月十五终于到了,人们心头都紧了起来,月亮很圆的那个晚上,很多鼻子等待着又害怕着从空气里传来炖羊肉的浓香。

⑫第二天上班,小区门口又看见张奶奶出去放羊,人们松了口气,心里竟然有些惊喜。

⑬“张奶奶,放羊去啊。”有人热情地打招呼。

⑭“啊,放羊去。”张奶奶有点不好意思,把羊拉紧些,快步走过去,“没草吃,不长肉,太瘦,等过年再杀——到时候请你喝碗汤。”

(选自2016年1月《格言》,有删改)

13.通读全文,请简要概括张奶奶多次谈到要“杀羊”的原因。(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联系上下文,揣摩下面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走过一条又一条丰流汹涌的马路,有点焦急地寻找一块草地,找到了……却仍是焦急地东张西望着,怕突然哪里跑出个人来赶他们走。(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人们松了口气,心里竟然有些惊喜。(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羊”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请结合文章内容,从结构和主题两个角度进行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结合上下文,谈谈你对文章第⑩段划线句的理解。(3分)

一个人,一只羊,不知是她陪着那羊,还是那羊陪着她。那种单枪匹马的架势,那种格格不入的架势,总让人不免多看几眼。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你觉得到了过年张奶奶会杀羊吗?结台文章内容,请你至少给出两点理由。(3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97ef38c3c68bc57.jpg]

不必说______的菜畦,_______的石井栏,_______的皂荚树,______的桑葚;也不必说鸣蝉在书叶里长吟,________的黄蜂伏在菜花上,_______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去了,但是周围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啪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莲房一般果实,何首乌有臃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像人形的,吃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

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小块像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

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色味都比桑葚要好得远。

1、按课文内容在文段的空缺处填上修饰性的词语。

2、本文段中的两个“这里”,具体指代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段中“不必说”“也不必说”“单是”三个词语在表达上其什么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段的景物描写层次十分鲜明,“不必说”侧重于事物的___________的描写,其描写顺序是______________,“也不必说”侧重事物的__________的描写其描写顺序是_____________。这两个“不必说”是对百草园____________的描写,“单是”则是_______________性的描写。

5、这段文字从事物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个方面写出百草园里动物、植物的特色,使人感到百草园确实多姿多彩,乐趣无穷。

6、文字淋漓尽致地描写百草园的动人景观,有何用意?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碧绿、光滑、高大、紫红、肥胖、轻捷 

2、短短的泥墙根一带 

3、既写了百草园丰富多彩的自然风物,又突出了“单是”的局部景观,让人体会百草园到处皆有乐趣 

4、静态;由低到高;动态;由高到低;整体;局部 

5、颜色、形态、声音、动作、味道 

6、表达了作者对自由、率真、充满乐趣的童年的怀念,与下文叙写三味书屋所揭示的封建教育制度对儿童的束缚形成鲜明的对比

课外阅读

①济南与青岛是多么不相同的地方呢!一个设若比作穿肥袖马褂的老先生,那一个便应当是摩登的少女,可是这两处不无相似之点。拿气候说吧,济南的夏天可以热死人,而青岛是有名的(bì shǔ) 所在;冬天,济南也比青岛冷。但是,两地的春秋颇有点相同。济南到春天多风,青岛也是这样;济南的秋天是长而晴美,青岛亦然。

②对于秋天,我不知应爱哪里的:济南的秋是在山上,青岛的是在海边。济南是抱在小山里的,到了秋天,小山上那黄绿的草丛,苍翠的松树,褐色的石层,仿佛给小山穿上了一件色彩(bān lán) 的衣衫,再配上那光暖的蓝空,我觉到一种舒适和安全,只想在山坡上似睡非睡地躺着,躺到永远。青岛的山——虽然怪秀美——不能与海相抗,秋海的波还是春样的绿,绿得晶莹(tī tòu) ,远处的点点白帆在绿波上轻轻荡漾,平时看不见的小岛也清楚地点现在天边。这远到天边的绿水使我不愿思想而不得不思想。济南的秋给我安全之感,青岛的秋给我带来丝丝的甜美。我不知应当爱哪个。

③所谓春风,似乎应当温柔,轻吻着柳枝,微微吹皱了水面,偷偷的传送花香,同情的轻轻掀起禽鸟的羽毛。可是,济南与青岛的春风都太粗猛,把两地的春都给吹毁了。济南的风每每在丁香海棠开花的时候把天刮黄,什么也看不见,连花都埋在黄暗中;青岛的风少一些沙土,可是狡猾,在已很暖的时节忽然来一阵或一天的冷风,把一切都送回冬天去,棉衣不敢脱,花儿不敢开,海边翻着愁浪。

④两地的风都有时候整天整夜地刮。春夜的微风送来雁叫,使人似乎多些希望。整夜的大风,门响窗户动,使人不英雄地把头埋在被子里,即使无害,也似乎不应该如此。对于我,特别觉得难堪。我生在北方,听惯了风,可也最怕风。听是听惯了,因为听惯才知道那个难受劲儿。它老使我坐卧不安,心中游游摸摸的,干什么不好,不干什么也不好。它常常打断我的希望:听见风响,我懒得出门,觉得寒冷,心中渺茫。春天仿佛应当有生气,应当有花草,这样的野风几乎是不可原谅的!我倒不是个弱不禁风的人,虽然身体不很足壮。我能受苦,只是受不住风。别种的苦处,多少是在一个地方,多少有个原因,多少可以设法减除;对风是干没办法。总不在一个地方,到处随时使我的脑子晃动,像怒海上的船。它使我说不出为什么苦痛,而且没法子避免。它自由地刮,我死受着苦。我不能和风去讲理或吵架。单单在春天刮这样的风!可是跟谁讲理去呢?苏杭的春天应当没有这不得人心的风吧?

我不准知道,而希望如此。好有个地方去“避风”呀!

一九三五年三月

——摘自《老舍散文选》,有改动。百花文艺出版社1984年版

1.根据拼音在文中空白处填上适当的词语。

2.请根据对本文的理解,试写出济南与青岛两地在气候上的相同点与不同点。

3.本文是写春风的,可是为什么前文却用了大量的文字来写济南、青岛秋天的美丽呢?试谈谈自己的认识。

4.品读以下第③段对济南与青岛的春风的描写,说说哪些词语流露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可是,济南与青岛的春风都太粗猛,把两地的春都给吹毁了。济南的风每每在丁香海棠开花的时候把天刮黄,什么也看不见,连花都埋在黄暗中;青岛的风少一些沙土,可是狡猾,在已很暖的时节忽然来一阵或一天的冷风,把一切都送回冬天去,棉衣不敢脱,花儿不敢开,海边翻着愁浪。

1.避暑、斑斓、剔透。

2.相同点:两地的春天都多风,两地的秋天都长而晴美。不同点:夏天,济南很热,青岛是避暑胜地;冬天,济南冷,青岛温暖。

3. 写济南、青岛两地秋天的美丽,是为了以秋美作铺垫,反衬春风的粗猛和寒冷,突出两地春风的令人不快。

4. 选段中“太粗猛”“吹毁”“埋在黄暗中”“狡猾”“不敢”“翻着愁浪”这些词语都流露出了作者对两地春风的感情:害怕、难堪,因之愁苦却又无奈。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