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崖上的枣树
刘成章
①那是陕北的一座高峻石崖,陡峭得不能再陡峭了,齐上齐下,刀削的一般,笔直地立在那儿;崖上又极少有土,极少有草,却不知在何年何月,就在那半崖上,在一条看不大清楚的石缝间,突兀地生了一棵枣树。枣树生长在那儿,没有什么养料和水分,可它偏偏悖乎常理,长得健壮而蓬勃。每到八九月间,红的绿的半红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瀑布。
②年年金秋到,这一树枣子总是红得诱人,装饰着好大一片天空。挑筐的走过,扛锄的走过,都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城里人颠簸着汽车前来旅游,猛地看见了,也顿时兴奋起来,跃下车,结果呢,也只能仰着脖子,望枣兴叹。他们口腔里分泌着唾液,每一条神经都被挑逗得打着颤颤,却都无可奈何。
③石崖下有个石雕加工工地,工地上汇集了来自好几个县的能工巧匠,有老汉也有年轻后生。他们雕成的和正雕着的石狮子,一个个生动可爱,摆得到处都是。这些民间艺术家们,如处近水楼台,当然更想摘那树好枣子。据说,他们中间的一个小后生,臂力过人,他曾运足了气,把一块石子儿硬是扔到枣树上,不过也仅仅打下两三颗枣子而已。“这枣真成了王母娘娘的蟠桃了!”他瞅着那枣树咒骂。而那枣树,望着气急败坏的小伙子,好像故意气他似的,摇了三摇。
④一棵枣树,爽了那么多人的眼,打动了那么多人的心,又扫了那么多人的兴,使有的人在离开的路上还要对它念念想想,思思谋谋。人们无从弄清它的背景,更无从弄清它是轻佻还是贵气。
⑤那年亲眼看见这棵枣树的时候,我也忍不住停下脚步,仰起了脖子。与我同行的朋友说:“光瞅有什么用!要是真想尝尝,咱们哪天有了空儿,从山后爬到那崖上去。”后来我们真的去了。绕来绕去地足足走了有七八里山路,才算近距离地看见了枣树。也许由于特别兴奋,也许是枣子的映照,我俩的脸都红得像一片霞了。那枣树真让我们很想欢呼几声。崖上风很大,阳光也很充足,风和阳光一年年地透过了它粗糙的树皮和枝叶,为它储满了诱人的生命力,因而果实又大又艳,宝石一般。虽然那树上的每颗枣子我们都看得清清楚楚,但是那儿的地势太险峻了,我们依然无法再向它挪近一步,只得一步一回头地悻悻离开。
⑥好多年之后,当我不由得又想起那棵枣树的时候,终于不再悻悻了,那是因为我重读了《诗经·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⑦古老民歌所创造的情境,和那棵枣树所引发的情境不是一样的吗?
⑧想到这一层,我忽然感到我的生命颤栗起来,抖落了些许的俗气。你看,那棵枣树是那么美好,那么诱人,却总是难以触到,总是让人企慕;它总是撩逗着你,召唤着你,却又总是远离着你;它是美人,美人如花隔云端。它结的是一树实实在在的枣,但它给人们带来的却是诗的境界、浪漫的情怀、美学的情景。它让我想起钱钟书先生所命名的“企慕情境”,令人久久回味。(选自2015 年4月10日《光明日报》,有删改)
1文中记叙了人们有关枣树的哪几件事?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品味语言,回答下面的问题
(1)从修辞角度,赏析第①段中画线句子的妙处。
每到八九月间,红的绿的半红的半绿的枣儿缀满那枣树的枝叶间,把整个树冠都压得垂吊着,像一片彩色的瀑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结合语境,谈谈你对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理解
想到这一层,我忽然感到我的生命颤栗起来,抖落了些许的俗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第②段写人们看见枣子的表现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全文,联系生活实际,谈一谈石崖上的枣树给了你哪些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路过的人们,对枣兴叹;②民间艺术家们想要摘枣,年轻后生扔石打枣;③我们攀崖摘枣,结果悻悻离开。
2.(1)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枣儿的色彩和数量之多,突出了枣树健壮而蓬勃(或生机勃勃、生命力旺盛)的特点。
(2)颤栗本义是颤抖,在这里是心灵受到震撼的意思,生动地写出了作者多年后读《诗经·蒹葭》突然省悟时心灵的强烈震撼,表现了作者对自己以前俗气的思想情感的顿悟反省。
3.(1)第②段写出了不同的人们见到枣子的相同的表现,突出了金秋到来时枣子的美好和诱人;为下文年轻后生扔石打枣和我们攀崖摘枣作铺垫
4.①从枣树的角度,处逆境而不畏难,顽强乐观,追求人生的最美境界;②从人的角度,面对美好的事物,要学会欣赏,而不是占有;③面对人生道路上的__,要保持良好的心态。
鸟鸣声声
周国华
①满林子欢畅的鸟鸣声,唤醒了雷大刀那张大黑脸上久违的笑容。
②雷大刀习惯性地摆摆左手,犹如和熟悉亲密的家人打招呼,那幅陶醉的状态,全然忘记了自己身边还行走着一位将军。
③才离开了半拉月,我还真的想这些小家伙啦。雷大刀嘟着嘴学了几声清脆的鸟叫。
④半个月前,天刚擦黑,雷大刀正赶回家吃饭,突然听到了凄厉的鸟啼声。他疾步赶去,果然——几只鸟儿正徒劳地挣扎在密密麻麻的网丝中。他狠狠地咒了一声,攀上树麻利地割断网丝,轻轻托住惊恐的鸟儿,动作轻柔熟练地为它们除去嵌入羽翼的网丝。一只、两只……鸟儿振翅消失在密林中。
⑤回去的山路上,几个黑影拦住他恶狠狠地问:“老光棍,这阵子山里的网是不是你割的?你再敢断我们财路,小心你的老命!”
⑥雷大刀梗着脖子回答:“有我在,谁敢动林场里的鸟儿!”
⑦黑影包抄过来,路边林子里的鸟儿惊叫着腾空四散。
⑧“好,试试你雷爷爷的厉害!”他左手紧攥木棒,低喝一声,避开为首的黑影迎面打过来的一拳,旋即弓身猛地击中黑影腹部,黑影“哎哟”一声蜷身倒地。后面的人愣神了一下。
⑨“妈的,连个一只手的老家伙都摆不平,操家伙!”黑影们气急败坏地回身取来铁棍冲上来。雷大刀左接右挡,撂倒了一个又一个。一根铁棍重重打在他背上,他扑倒在地……
⑩“要不是用左手,要还能动真格的,我雷大刀让这帮贼小子有去无回!”路过那天搏斗的现场时,雷大刀不服气地对将军叙说着。
⑾将军也不接话,只是看着雷大刀的满头银发。他曾无数次看见这个老部下挥舞大刀在敌群中厮杀,从来不知道退缩;他只见过一回雷大刀用左手使刀,也在这座大山里,那是他的右手刚被砍掉后!
⑿是啊!这是雷大刀这辈子最后一次血战,也是将军百战中最为惨烈的一仗,仗打胜了,将军却哭了。要不是意外从老战友那里得知雷大刀还在这里并受了伤,他绝没有勇气再次踏上这片令他伤心之地。将军环顾四周,到处都是郁郁葱葱的山林,沧海桑田,这里哪还找得到半丝满目疮痍的战场痕迹?将军无比感慨。
⒀那时的阵地被炮火翻了个遍。战斗间隙,将军巡视前沿,正好听见几名战士围在一起聊着解放后的打算。有人说得赶紧相个媳妇,有人想要回家孝敬爹娘。轮到司号员李阿毛时,他叹了口气说:“打了二十来天仗,耳朵都被枪炮声震麻了,等胜利了,我想在老家四周都栽上树,我要天天听鸟叫……”
⒁“咦,雷子,那会儿你不是说要回老家种地吗?”
⒂雷大刀挠了挠头皮说:“这里不好吗,青山绿水的,再说老家其实连一个亲人都没了。”
⒃翻过一道山梁,不远处,一排排白色的坟茔面肃立在茫茫绿海之中,犹如整装待发的队列。
⒄雷大刀缓步走过去,掏出毛巾挨个为墓碑擦拭:“还记得吗?这是一排的狗娃子,冲锋时跑得最快,那是三连的刘大龙,手榴弹甩得又远又准……”
⒅“记得、记得!”将军一一敬礼。
⒆雷大刀指着一处空穴说:“我死后就躺在这里,陪着弟兄们啦。”
⒇将军一愣。
(21)雷大刀又指了指紧挨着的坟墓,颤声说道:“这是为掩护我而牺牲的李阿毛……”
(22)将军凝神良久,对着雷大刀庄重地行了一个军礼。
(23)习习微风中,鸟儿欢快的嬉闹声不停地在山谷回旋。
(《小小说大世界》2012.07期)
1.从任意角度赏析第16段的划线句。
翻过一道山梁,不远处,一排排白色的坟茔面肃立在茫茫绿海之中,犹如整装待发的队列。
2.第4段划横线句子中的一系列加点的动词有什么表达效果?
他狠狠地咒了一声,攀上树麻利地割断网丝,轻轻托住惊恐的鸟儿,动作轻柔熟练地为它们除去嵌入羽翼的网丝。
3.请结合具体内容概括分析雷大刀这个人物的性格形象?
4.最后一段话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
1用了比喻的修辞或环境描写,渲染了庄严肃穆的气氛,烘托了英雄们崇高的牺牲精神
2、“咒”展现了主人公嫉恶如仇的性格, “攀”写出了他的动作敏捷, “托”显得小心翼翼,这些词写出他对鸟儿的爱护之情,使人物形象更饱满更生动
3、嫉恶如仇(仗义护鸟的行为),勇敢无畏(激烈战斗中失去了右手,与坏人搏斗),有情有义(战友为掩护他牺牲,他为战友长年守墓)等。
4、点题,照应了文章开头,总结全文,深化主题,暗示主人公的精神伟大,言有尽而意无穷,引人遐想
①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山朗润起来了,水涨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②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风轻悄悄的,草软绵绵的。
③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花里带着甜味儿;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三段中划横线的句子。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这一句中的“闹”字换成“叫”字好不好?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拟人,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百花争春、百花争艳的情景,表现了春天的旺盛生机
2. 不好,叫只是单纯的声音上的感受,“闹”不仅有声音上的感受,还蕴含了一片喧闹沸腾的景象写出了春的勃勃生机
名著阅读:
他们站起身,手拉着手向前走去,可心里不抱任何希望。他俩想合计出呆在洞里有多久了,可是他们只知道好像是过了许多天,有好几个星期;可是这不可能,因为蜡烛还没有用光。
此后很长一段时间,他们都说不准在洞里到底呆了多久——汤姆说他们必须轻轻地走路,听听哪儿有滴水声——他们必须找到泉水处。不久他俩果真发现了一处泉水,汤姆又说这回该休息休息了。两人累得够呛,可是 A.却说她还能再走一会。汤姆不同意,这让A.大吃一惊,不能理解。他们坐下来,汤姆用黏土把蜡烛固定在前面的石壁上。两人各想各的心思,谁也没说一句话。接着A.打破了沉默:
“汤姆,我很饿!”
(1)文中A.处出现的人物是 。
(2)在山洞历险这件事中,你看到一个怎样的汤姆,并说说理由。
①蓓姬
②心地善良,乐于助人(处处为蓓姬着想,将仅有的一块面包给蓓姬吃,在蓓姬绝望的时候不断安慰、鼓励她);
机智勇敢(用风筝线探路等)
秋枣儿红
①中秋前后,秋枣成熟了。
②家乡,到处都栽满了枣树。这个季节里,大红的枣儿缀满枝头,处处是红艳的景象,时时都流溢着枣香。人,站在村西的山包上,俯视,夕阳之下,村庄如云锦轻覆,煞是美丽;人行街头,举手,即能摘下大颗的枣儿,放入口中,咀嚼着,脆生生,甜润润,齿颊生香。
③这个季节里,总会让我想到自己的童年。那个时候,我还小,一到枣熟,就会跑到后园中打枣。枣树是后邻家的,后邻家的枣枝伸到了我们家的后园里。我拿起一块石头,用力投向枣枝,枣子便哗啦啦地掉了一地。有时,石头落到后邻家的院落里,便听到“哐当”一声,这,一定是后邻家的泥瓦盆被打破了。后邻家的老婆婆就会吆喝一声:“别打了,盆破了,落枣后给你送一些。”
④几天以后,后邻家“落枣”了,果然就派她们家的孩子送来一大瓢。
⑤现在想来,那种朴素、醇和的邻里之情,真是让人低回不已。
⑥秋枣成熟的时候,最忙碌的还是我的祖母。几乎每天,她都会到我们家的那几棵枣树下守望,看是否被孩子采摘,看会不会被风吹掉。一旦风起,她就赶紧跑到枣树下,将那些吹落的枣子拾起,放到锅上蒸熟,分给孩子们吃。蒸熟的枣子又软又甜,滑润绵软,别有一种风味。这样的跑动,要一直到“落枣”结束,看着一堆堆的枣儿,堆于家中。
⑦这时,祖母也会像后邻那样,拿起一只大瓢,盛满枣儿,一家一户地分送。她迈着颤巍巍的小脚,满脸堆满了得意的笑容,扭动的脚步,似是一种季节的舞蹈。送完邻里,她还要送亲戚,这个时候,祖母会将枣儿盛到竹篮里,篮口覆上一块红布,极是认真、庄重。她要在中秋节前,将这时鲜的枣儿送到每一户亲戚家,让每一位亲人都吃上这大红的鲜枣。她要给自己的亲人,送上一份节日的吉祥,一份季节的问候和祝福。
⑧所以,后来每当我听到那支歌:“大红枣儿甜又香,送给咱亲人尝一尝……”我就想到祖母,忆起祖母那颤巍巍的影像。
⑨如今想来,那个时候的祖母,心中一定充满了无限的幸福。她一定知道:甜美的果实是应当与大家一起分享的,而“分享”就是一种幸福。
⑩晒枣,也是祖母极喜欢的事情。收下的枣儿,要想保存长久,必须晒干,而这,总是要祖母去做的。祖母会找一领“箔幛”,将枣儿均匀地摊放在“箔幛”上,守着枣儿,守着太阳,一天天地将枣儿晒干。这个过程,祖母要不停地挑选,将不够饱满,或生虫的枣儿挑出。我喜欢看祖母晒枣的过程,看这个过程中,祖母宁静而安然的情态。她总是那样地专注,专注的目光里,流淌着一种慈祥和满足,将经久的岁月,沉淀为一种明练和淡然。
⑪晒干的枣儿,大部分要卖掉,换来一些日常的生活用品,用以度日。但祖母总是会保留一些的,待到冬日,室外积雪盈门,室内,全家人围在热乎乎的炕头上。此时,祖母就会捧出一大捧枣儿,提供家人,围而食之。这个冬日,就变得异常温暖,其乐也融融。彼情彼景,日久之后,就凝铸成了一种对家乡永久的思念。
⑫思念家乡:那满村的红艳,那早晨的炊烟,和炊烟下生息的亲人。
1、中秋前后,故乡的秋枣有何特点?请简要概括。
答:
2、围绕秋枣,作者主要写了哪几件童年往事?
答:
3、赏析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她迈着颤巍巍的小脚,满脸堆满了得意的笑容,扭动的脚步,似是一种季节的舞蹈。
答:
4、阅读全文,说说作者借写秋枣表达了哪些思想感情。
答:
1、枣多,枣红,枣香,枣甜,枣脆
2、写了“我”淘气打枣,祖母忙碌看枣,祖母愉快送枣,祖母专注晒枣,全家人幸福吃枣等几件童年往事。(答对任意四点得满分)
3、用比喻的修辞(或动作、神态描写),生动形象的写出了祖母送枣时内心的愉悦和自豪,体现祖母的大方、质朴和善良。
4、对故乡往事的回忆和眷念;对朴素、醇和的邻里之情的赞美;对大方、慈祥、勤劳、能干的祖母的赞美;对一家人围着吃枣的浓浓亲情的怀念。
不多久,松柏林早在船后了,船行也并不慢,但周围的__只是浓,可知已经到了深夜。我们一面议论着戏子,或骂,或笑,一面加紧的摇船。这一次船头的激水声更其响亮了,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连夜渔的几个老渔夫,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
1、这段文字选自课文 ,作者是 。
2、“那航船,就像一条大白鱼背着一群孩子在浪花里蹿”,这句话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答:
3、老渔夫的喝采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答:
1、社戏 鲁迅
2、比喻;写出小伙伴愉快的心情和摇船本领的高超。
3、侧面描写;烘托了伙伴们摇船本领的高超。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题目。
汤姆的白天是辉煌和欢乐的,但夜晚则充满了恐惧。印第安人乔每晚都闯进他的梦中,每次眼睛里都含着杀机……因为在庭审的那个大日子的前一天晚上,汤姆把事情全部告诉了律师……可怜的小家伙让律师答应为他保密,但这又怎么样呢?汤姆由于良心不安而不得不在夜里赶到律师家中,把可怕的实情从曾用最毒的毒誓封住的嘴巴里吐了出来,由此哈克对人类的信心就荡然无存了。
白天里,看见莫夫·波特感激涕零的样子,汤姆为自己说出了实情而高兴;但到了晚上,他又后悔自己没有把嘴巴封住。
这段文字选自 ,联系原著,说说选文中汤姆为什么会感到既“高兴”又“后悔”。
答:
《汤姆索亚历险记》“高兴”一是因为战胜内心的恐惧和担忧,说出了实情;二是为波特洗脱了罪名。 “后悔”一是因为说出了秘密,失信于朋友;二是因为害怕印第安人乔的报复。
月亮是妈妈的枕头
朱成玉
①拗不过一个老师朋友的再三请求,我这个“知名作家”只好临时客串,给她的学生们上了一堂作文课。为了激发孩子的想象力,我做了三张卡片,上面分别写着:落叶、微风和弯月,我想让孩子们用尽可能多的词汇来比喻它们。卡片在孩子们手中快乐地传递着,仿佛在传递一个快乐的消息。他们浮想联翩,各种各样的比喻层出不穷,卡片上密密麻麻地写满了孩子们天真的想象。
②我拿着那充满童稚的卡片,一张张读下去,“落叶是秋天的信笺”,“落叶是冬天的请柬”,“微风是我在夏日午睡时,外婆手中轻轻摇动的扇子。”“弯月是被嘴馋的天狗咬了一大口的月饼”,每每读到这些精彩的句子时,我都会让写下这个句子的那个孩子站起来,顺便夸赞他们几句,满足一下孩子们小小的虚荣心。孩子们活跃极了,对那些写出了精彩句子的同学给予长时间的掌声。这堂作文课既生动又活泼,比我预想中的效果要好。在旁边听课的朋友也偷偷为我竖起拇指,对这堂作文课很满意。读到最后,我的眼睛一亮,被一个更为新颖的比喻吸引了:“弯月是妈妈的枕头”。虽然新颖,但我认为这个比喻句不大贴切,为什么单单是妈妈呢?我这样问的时候,那个叫陈露的小女孩站起来,涨红了脸说,“妈妈累的时候可以枕着它好好睡上一觉。”我说,“不如改作‘弯月是上帝的枕头’,因为上帝在天上,离那个枕头更近些,呵呵。”我和她开着玩笑。她没表示赞同也没表示反对,依旧涨红着脸,好像是要为自己辩解,却欲言又止。我便借题发挥,让同学们来评断这两个句子,哪一个比喻得更贴切一些。同学们立时乱作一团,叽叽喳喳地开始评判,或许是孩子们慑于老师的权威,最后一致认定“上帝的枕头”更为贴切。
③“那枕头是妈妈的。”这是我听到陈露声若蚊蝇的唯一的一句辩驳,在孩子们的喧嚣里,显得有些纤弱无力。
④下课后,朋友对我说:“陈露的那个比喻句是有根据的,因为她的妈妈就在天上。从她一出生下来,她的妈妈就去世了。”我无比惊讶,“那你为什么不早点提醒我?”我埋怨着朋友。
⑤“可是陈露不想让同学们知道她是一个没有妈妈的孩子。”朋友说,“上学第一天她就偷偷和我拉钩,让我为她保守秘密。现在,还整天和同学们炫耀自己的妈妈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妈妈呢。”
⑥我懊悔不已。我犯了一个多么大的错误啊!“弯弯的月亮是妈妈的枕头”,回头重新想想,这个比喻句是多么贴切!妈妈在天堂里,不是正好可以枕着那轮弯月吗?那枕头是妈妈的。我的耳边一直回荡着她为自己辩驳的话。这里面裹着一颗多么执着的爱着妈妈的心啊。我仿佛看见,她正捧着妈妈的照片,委屈地掉着眼泪。她想给妈妈一个温暖的枕头,却被我无情的夺走了。我给孩子那颗固执又柔软的心,泼了冷水,造成了怎样的伤害。
⑦“明天让我再给孩子们上一节作文课吧。”这一次,变成了我对朋友的请求,“我要给孩子们好好讲讲月亮,这个枕头本就该是妈妈的,上帝,请先靠边站。”
摘自《妇女》2009年第10期
1.文中作为知名作家的我在朋友班上上两节作文课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2.第②段中“她没表示赞同也没表示反对,依旧涨红着脸,好像是要为自己辩解,却欲言又止。”假如你是陈露,此时你的心里会怎么想?
我想:
3.文章感人之处往往在于对细节的捕捉,如陈露为天堂里的妈妈送上最温柔的枕头这一情节就十分感人,文中还有一些细节也令人感动,试找出一处,并写出该细节令你感动的地方。
4.说说你对“她想给妈妈一个温暖的枕头,却被我无情的夺走了”的理解。
5.假如你要将本文推荐给你的老师和父母阅读,请写出你的推荐理由。
推荐理由:
1、第一节是拗不过朋友的再三请求;第二节是我为自己无意中伤害了陈露而非常懊悔,自责,想再上一节作文课挽回自己的过失,消除对陈露的伤害。(各两分)
2、老师,我的妈妈就在天上啊!可是我不能让同学知道我是个没有妈妈的孩子,所以我不能说出来。(必须包含妈妈在天上和不想让同学知道自己没有妈妈两个要点,须用第一人称。)
3、我对精彩句子的同学的表扬;同学在课堂上对精彩句子的掌声;朋友对陈露秘密的保守;我为自己无意伤害陈露而深感不安,并决定再上一节作文课。理由略。
4、陈露想借这个比喻表达自己对妈妈的挚爱,却被我在不知情的情况下以不贴切为由而否定了。
5、围绕对学生充分的交流沟通,理解、尊敬热爱或与孩子之间要彼此信任等均可。
父亲的年
许冬林
①我记忆中的年,它是雕着俗艳图案的小船,撑篙的是父亲。
②父亲的年里,对联是重头戏。
③进到腊月,头一桩神圣的事情是请老姑爹爹来家里写对联。其实,父亲也能写,但他嫌自己的字不好,只敢写些鸡笼与猪圈的对联,人丁出入的门,总要贴上老姑爹爹的字才体面。之前,父亲早已经将红纸裁好,将墨汁倒进一只小碗或小碟子里,还将陈年的毛笔尖在温水里泡开。老姑爹爹摆开架势写时,父亲端详着看,还间以牵一牵纸角,怕未干的墨汁会在纸上流,私自篡改了字形。写好了的一张,父亲双手捧着,轻放在地上,几乎要行跪拜礼的样子。那个时候的父亲,多半在一个下着雨或者落着雪的午后,忽然间仿佛是书房里的童子,谦逊地侍奉着老姑爹爹写字。他敬重老姑爹爹的字,他更敬重这一副副红灿灿的对联,大概他心里想要的如意与吉祥,都在这红纸黑字里寄托了吧。
④写完对联,晚上照例是有一桌薄酒招待老姑爹爹的,而老姑爹爹的一桌酒话总逃不了前朝旧事,什么曹操在江北吃了败仗于是有了“无为”这个地名啦,什么朱元璋少年穷困给人放牛啦……父亲爱听,我也爱听。老姑爹爹的桌子前,酒杯深则故事长,酒杯浅则故事短,于是父亲频频起身给老姑爹爹斟。写对联的日子之于父亲,近似节日,而这个节日,最后总要在老姑爹爹醉醺醺的故事中结束才算圆满。
⑤最后是贴对联,放鞭炮,写了三百六十多天的长文,到了腊月三十才算是明明白白地点了题。三十这天,奶奶和妈妈,一个锅下一个锅上地忙,父亲上午擦洗门板上的旧对联与面糊,下午贴。双扇门贴好不容易,父亲叫我和弟弟站在他身后一丈开外的地方看,“齐不齐啊?啊……右边高了?”父亲一连串地问。到底不放心,又从锅边叫来油汪汪的母亲,要她也来目测。仿佛对联贴得不象样,一年的日子怕也要不象样,所以父亲极其慎重。
⑥除了对联这重头戏,父亲的年,还会插入其它一些小情节。
⑦裁对联剩下的红纸条,父亲一片也没扔,年夜饭前,全搬出来,门前的梨树,柿子树,桃树,门后的柳树,榆树,楮树,一一都拦腰斜贴一块红纸条,迎宾似的,远看,一片的喜气,父亲喜欢日子笼罩在这样一片茫茫的喜气里。有时,墙角堆放的农具,锄,锹,木锨……也会贴一块方方的红纸片。存米的坛,储稻子的仓,堆柴的披厦,也会在一方旧红纸片上再摁上一方新的。那些农具物什,仿佛一一被加盖红章,父亲眼里,它们伴同自己一起度过辛劳的日子,都是有功的,该要敬一敬。大年初一,牛屋里牵出的生产队的牛,两支黑镰刀似的牛角上,也各贴了一张小小的红纸片,那也是父亲贴的,弄得憨厚的老水牛像个蹩脚的媒婆,两弯羞涩的喜气。
⑧三十的黄昏,父亲端一大盆温热的水,背大半筐上好的棉籽,去给生产队的牛置一桌除夕宴。回家后,再舀几大瓢汤,门前门后,开花结果的树和开花不结果的树,贫贱遭不屑的,尊贵受宠的,个个根边灌一点。他觉得,与我们贴近的这些植物们,也该过年喝一点汤,且是荤的汤。他与它们,饱暖两不弃。
⑨伺候好了牲畜和草木,父亲终于点燃一挂长长的鞭炮,在烟雾与磷硝香里响亮地关上门。菜已上桌,我们,围着父亲,开始过一个人间的年。彼时,头顶上的灯泡,也被蒙了一层红纸,我们刚穿的新衣服,和桌上五颜六色的菜,还有暗的墙壁和地下,都罩在一片红得毛茸茸的光里……
⑩多少年后,我坐在除夕的灯影里,回想少年时候跟随父亲过的那些年,蓦然懂得,父亲,作为一个中国老式农民,他对日子,是从骨子里怀着敬重之心的,以至与日子贴近的那些草木、农具、牲畜,也同样敬重。年是他表达敬重的一个神圣的仪式。这让我感动。
(摘自许冬林博客)
1.文中“父亲的年”有哪些令我至今难忘的特殊的“戏”?
2.请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作用。
(1) 写好了的一张,父亲双手捧着,轻放在地上,几乎要行跪拜礼的样子。
(2) 三十的黄昏,父亲端一大盆温热的水,背大半筐上好的棉籽,去给生产队的牛置一桌除夕宴。
3.说说文章最后一段的作用。
4.有人说这篇表现了作者对父亲的怀念,因此题目可以换成《怀念父亲》。你赞同吗,为什么?
5.春节是中华民族最为盛大的传统节日,对不同的人会有不同意义。文中的父亲认为年是他表达敬重的一个神圣的仪式,现在,和大家分享一下你和你的家人过年的特殊仪式及其寓意。
仪式:
寓意:
1、1、写对联和贴对联;2、为屋前屋后的树木、家里的用品、牲畜等贴上红纸条;3、为牛置除夕宴给树喝汤;4、放鞭炮;5、吃年夜饭。
2、(1)“轻放”这一动作表明父亲害怕弄坏了对联,动作轻柔。体现了他对过年对联的敬重;(2)“一大盆温热”、“大半筐上好”表明了水和的棉籽的多及水温的舒适、棉籽的好,父亲要在除息让牛吃好喝好,体现了父亲对牛的敬重。(要有对词语的意思作具体分析,在指出起作用。各两分)
3、内容上,表明了父亲的年是对日子的敬重与虔诚,表达了我对父亲的理解和怀念,点明了文章的中心;结构上与开头相照应,使文章结构更严谨
4、不赞同,因为本文的题目概括了全文的主要内容,父亲在过年时特殊的仪式,以此表现父亲对生活的敬重和热爱,同时也设置了一个悬念,增加了文章的吸引力。而《怀念父亲》则没有这些作用。
5、围绕亲人团聚,祝福等均可,言之成理。
信息时代如何读书
①在现代社会,网络、手机、电视等传播媒介,极大改变了人们的阅读习惯。人的身体从书斋里解放出来,整个世界都成了书房。与此同时,阅读也变得越来越简单随意,看时一目十行,看后过目即忘——人们常说的“浅阅读”逐渐风行起来。
②传播媒介变了,阅读习惯也随之改变,这无可厚非。读书从来都有不同类别,何况“读”总比“毒”和“赌”好,毕竟它能获取信息、提升修养。但是,如果一种拒绝深度的浅阅读借助于媒介的力量,逐渐演化成社会上大多数人尤其是年轻一代的阅读习惯时,我们是否该有所审视?
③阅读之深浅,并非小事。往小里说,涉及个人生活方式,往大处讲,涉及社会风尚和全民族的文化倾向。科技的发达,资讯的浩繁,并不能成为远离深阅读的借口。
④历史上很多名人,并不苛求读书之多,却强调读书之深。唐宋八大家的韩愈曾自述能让他牢牢记在心里衷心信服的书不过数种。清代名臣曾国藩反复强调读书要专,“穷经必专一经,不可泛鹜”,“但一部未完,不可换他部,此万万不易之道”。古人讲究读书譬若掘井,与其多掘数井而不及泉,不如专守一井,力求及泉,而用之不竭。反之,一股脑跟风浅阅读,则终会流于浮泛。这种缺乏文化底蕴的积累,会使人心变得更浮躁,最终导致民族精神品格与整体素质的下降。
⑤我相信,如果沉迷于“触手可及”的手机阅读、广告阅读、网络阅读,这个社会能够造就千千万万个信息受众,但是很难培育精深广博的大家。当然,这里并非要提倡复古读经,也不是强求每个人都去做名人大家,而只是为时下偏颇式的阅读状况担忧,为人们对这样的阅读习惯习焉不察而担忧。阅读可以是休闲、娱乐,但不应止于休闲、娱乐,尤其是对于整个国民而言。
⑥从另一角度来说,人类文明长河存在无数经典,不少作品的孕育时间与创作艰辛都令人慨叹。《红楼梦》披阅十载,增删五次,《资本论》写了40年,这些作品呼唤代代后人不断重读,温故知新。它们的厚重与丰富,也注定了阅读的艰难与沉潜,这是浅阅读无法涉足的领域。曾有人在网上搞所谓的世界经典名著快读,把每部名著概括成几十个字的故事梗概,以为这样可以花最少的时间,读最多的名著,简直可以算得上心浮气躁的典型例子。
⑦如果有一天,国人全都沉迷于摩尔庄园、偷菜游戏、手机短信和QQ聊天,那么这还是不是我们?所以说,浅阅读”未尝不可,但深阅读万不可废。
(选自《人民日报》)
1.结合全文内容,概括作者从哪两个方面阐明了“深阅读万不可废”的观点。
2.第④段画线句以掘井比喻读书,意在表明什么?
3.为什么说不少经典作品是浅阅读无法涉足的领域?
1① 国民素质的提升(社会风尚)
② 民族文化的传承(全民族的文化倾向)
2 要点:强调读书要深。
3. 因为① 浅阅读简单随意
② 经典厚重而丰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