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一段说明文,回答问题。
温度是影响观赏植物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它影响植物的地理分布,制约着植物生长发育的速度及体内的生化代谢等一系列生理机制。 ① 。一般来说,原产热带地区的植物对温度三基点的要求较高,如仙人掌类植物在15度至18度的温度下才开始生长,并可以忍耐50至60度的高温;而原产寒带的植物对温度三基点的要求较低,如雪莲在4度时开始生长,能忍耐零下20度至零下30度的低温;原产温带地区的植物对温度三基点的要求介于上述两者之间。此外, ② 。如水仙花芽分化时的最适温度为13至14度,而水仙花芽伸长时的最适温度仅为9度。
(1)将文中的空缺部分补充完整,使之符合说明文表达的逻辑顺序。(总计不超过40字)
① ; ② 。
(2)指出文中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举出两例即可)
(3)根据上述文字,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多选)
(A.)仙人掌类的植物耐寒性比较差
(B.)温度能够影响观赏植物的生理过程
(C.)雪莲适合生长在低温干燥的环境中
(D.)水仙花养殖的过程中应逐渐降低其生长环境中的温度
(1)示例:①由于原产地不同,观赏植物对温度的要求有很大差异;
② 同一种植物由于所处的发育阶段不同,对温度的要求也不一样。
(2)举例子、列数字
(3)A B
阅读根据巴金小说《家》改编的一则故事,回答问题。
故事发生在1919年前后,主人翁是封建大家庭高府的三公子觉慧和丫鬟凤鸣。
情节1 一天,凤鸣在走廊里遇见觉慧,便习惯的称觉慧为“三少爷”。觉慧说:“不要叫我少爷,我
早就对你说过直呼我的名字就可以了。”
情节2 觉慧和凤鸣正在聊天。觉慧说:“我要跟母亲讲,我要娶你…”凤鸣说:“那是不可能的事,
我们的身份不同。”这时,太夫人周氏派人来找凤鸣。
情节3 周氏告诉凤鸣一个不幸的消息:“老太爷已经把你许配给了冯老爷。”周氏虽有不忍,但这是
老太爷的命令,自己也不敢__。
情节4 凤鸣抱定死的决心,她摸索到花园的池塘边,那是她被迫选定的归宿地。
问题:简要评价这则故事中觉慧、凤鸣、周氏的言行。
要求:评价内容中必须包含“先进思想观念、传统观念、封建礼制”。语言力求简洁,观点鲜明,不超过50字。
觉慧: ;凤鸣: ;周氏: 。
示例:觉慧——接受过先进思想观念的熏陶;
凤鸣——受到传统观念的严重束缚;
周氏——受到封建礼制的压迫,不敢__。
(言之成理即可得分)
①古时候,有个富人要出远门。出发前,他叫来三个仆人,分别给了他们500两白银,让他们自行支配。富人走后,其中两个人用这些钱进行投资经营,第三个人却把白银保存起来。后来,富人成了皇帝。他找来三个仆人,询问500两白银的支配情况。第一个仆人在原有基础上又挣了500两白银。皇帝说:“做得好! 你已证明了自己的才能,我任命你为知府。”第二个人也使其财富增加200两,于是被任命为知县。而第三个仆人,当他把那原有的500两白银呈现给皇帝时,皇帝将他赶了出去。
②这个故事必将带给我们深刻的思考。只有努力创造机遇,才有机会获得更大成功。
③我们很多人都在抱怨“自己没有足够的机遇,让生活得到改善”。确实,我们无法决定自己收获多少,但可以决定自己去付出多少。到底是满足自己目前所拥有的现状,还是通过自己的行动让它生长、翻倍,也同样取决于你自己。
④争取机遇过程的本身就是对风险的挑战。当我们开始做一件事情时,通常都不知道结果怎样,我们一些人在工作中怕犯错误,尽量避免自己作决定,更愿意服从命令,导致工作缺乏创意,失去了机遇。没有冒险就没有机遇,在当今社会,大的突破往往是建立在合作的基础之上。史蒂芬〃莱因史密斯博士是研究领导学的前沿专家,他认为:“在今天这个纷繁复杂的世界,任何一项工程都需要汇集集体智慧和创造力,共同去发现答案的。”商业上的成功通常不是墨守成,而是靠集体智慧的创新来实现的,这就需要一个能“找出答案”的团队。
⑤“利乐包”是一个生产牛奶、果汁等液体包装盒的大公司,其2010年的收益接近100亿欧元。1943年,当一个年轻的瑞典科学家看着妻子把肉灌入肠衣的时,不禁这样想:“是否可以发明一个系统,将所有液体用纸盒包装起来?”他是一个有增值“500两白银”点子的科学家,但他不是投资商。他的同伴——化学家沃伦伯格、工程师哲朗德、销售经理托鲁德,在长期的反复试验与失败后将这个点子转化成了适应市场的产品。有了好点子,再有一批去做、去行动的人,“利乐包”终于在全球取得成功。
⑥很多人认为,成功需要天赋,更需要有好的机遇。其实不然,许多人的机遇是经过努力奋斗而获得。梅兰芳挑战自我,练就了流动如水的双眼,终成著名京剧大师;袁隆平敢于创新,培育了饱满如珠的水稻,终成“杂交水稻之父”; , , 。
⑦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今天,我们应该抓住人生的每一个出发点,把握住每时每刻,创造一个充实的自我,怀着火热的激情和成功的喜悦走过漫漫人生路,尽情地拥抱生活,从而寻找生命的乐趣和意义。
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2、请在选文第⑥段结尾画横线处,仿写一个句子。
3、简要分析本文的论证思路。
4、选文⑤段主要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5、你最想拥有的机遇是什么?结合本文谈谈你怎样才能获得这个机遇?
1、只有努力创造机遇,才有机会获得更大成功。
2、示例:比尔·盖茨敢于挑战,创造了堆积如山的财富,终成世界首富。
3、开头用了一个故事引出本文中心论点“只有努力创造机遇,才有机会获得更大成功”,接着从正反两个方面摆事实、讲道理论证中心论点,最后得出结论并发出号召
4、举例论证。具体论证了“商业上的成功通常不是墨守成,而是靠集体智慧的创新来实现的”这个观点,进而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
5、示例:我最想拥有的机遇是一次选拔性篮球赛。我会刻苦训练,寻找各种机会参加比赛,提高自己的技能,成为篮球赛上最抢眼的一个,让选拔赛的教练选中我,成为一名像林书豪一样的球星。
野菊花
①野菊花!野菊花开在山野里。
②有谁见过这般豪放壮烈的花云?有谁闻过这么沉郁凝重的药香?那样泼泼辣辣地开。一簇一簇,一滩一滩,一坡一坡,灿烂辉煌!
③花朵不过一分镍币大小,密密匝匝,重重叠叠,织造出淮河堤畔、大别山麓梦幻般神奇的织锦,分明是太阳和月亮灼目滚烫的合金,让造物主随意倾倒泼洒在这里,,叫人心灵久久震颤。
④几番秋风秋雨秋霜,山野早已敛去辽阔的绿氅(chng,外套),只把灰褐的脊背袒露世间;曾经被悠逸的白云衬托得如此高远的天空,也被铅灰压缩了胸臆;紫燕和鸿雁归飞的呼唤,杳然寂灭在江南的路上,留下水牛与山羊的哞咩,在枯草败叶间低回……纵然是松柏也已减色,纵然是檀竹也已落魄,惟独野菊花,却以她野性的勇敢和进取,在这片天空下,这片山野上,举起开放的拓展的金旗,“欲与西风战一场,遍身穿就黄金甲”。
⑤多少墨客骚人奉和酬唱,把菊魂菊意唱彻历朝历代;唱的大多是庭院、公园、花盆里的名菊。比起野菊花来,这些被驯化、供玩赏的同类,不免沾染着脂粉气、奶油味,显得矫饰和做作。宁愿入汤入药、成渣成泥,决不任人摆布、供人亵玩——这就是野菊花!
⑥野菊花自有野菊花不惑无悔的性格和气质。
⑦她不禁锢自己。有花就尽情地开,有香就尽情地放。这一朵迟迟不肯谢去,那一朵挣出半个脸来就开了,从茎顶,从胁下,一下子冒出那么多花骨朵,仿佛一夜之间被风雨唤醒,就一齐把眼睁开,睁得又圆又亮,再也不想闭去。白天盯住太阳,夜晚盯住星星月亮。那份野性,连日月星辰也只能轮番伺候;她把她金子般的本色毫不掩饰地宣泄成河成瀑,又把琥珀色的药香毫无保留地聚散如云如雾。这时,假若你静下心来,你会从袅袅升腾忽聚忽散的浓香里谛听到广东音乐《金蛇狂舞》的活跃,琵琶古曲《十面埋伏》的壮烈……
⑧她不固守现状。匍匐的枝条看似软弱,却从不攀缘依附。这枝被折去,更多的芽箭立即射出,迅速占领周围的地面,把墨玉般羽状分裂的叶片扩张开来,铺展如苍鹰冀翮(翅膀),拥护着黄花,风来想凌空而去,云过含不尽想往,活脱是一幅潘天寿饱含金石意味的《鹰瞵图》,从大别山巅垂挂到淮河水沿。当霜雪卷藏这轴宏篇巨构,她的宿根却在这片沉重而冷静的土地下酝酿谋划,将屈原“上下求索”的浩歌冻结在心,待时以蹿发。今年崖头岭上的几株,明年一定发展成簇;今年篱前坎下的数丛,明年一定繁衍成龙,星散的,要汇集;成块的,要连片。然后,在荒滩野坡,在贫瘠却是自由的土地上,左冲右突,向着四面八方扩张,挺进,步步为营,为营步步。不知是山野滋育了她的野性,还是她的野性诱发了山野的野味野情。
⑨哦,野菊花,这野性的精灵!这野性的勇敢和进取!想怎么开就怎么开,想在哪儿开就在哪儿开。你根本辖制不住她,她也从不约束自己。西风里,严霜下,万花纷谢的境遇中,孤军奋战,单一面嫩金、黄金、赤金锻造的大纛(do,古代军队的大旗),鲜明如火,嘹亮如歌,浓烈如酒,狂放如战胜者的开怀肆笑。
⑩这是一种怎样野性的美啊!而这野性美又以其烛照天地的光芒,投射在她开放的态势和拓展的行动之中,于生命的运行里发现自我,表现自我,实现自我,叫人体味出一种人生境界,才有久久的震颤回荡在心……
1、①②③段是从哪些角度描绘野菊花的?请概括回答。
2、从全文看,野菊花的野性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3、第④段写到“几番秋雨秋风秋霜”之后的紫燕、鸿雁、松柏、檀竹等景物的变化,这运用的是什么写作手法?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请你对第⑦段中画线的句子作点赏析。
5、读完本文,结合你对生命意义和价值的理解,谈谈你从野菊花身上得到了哪些启示。
1、生长环境、开放态势、花的气味、花的形状、花的颜色。
2、①不任人摆布;②不禁锢自己;③不固守现状。
3 、衬托;反衬出野菊花的勇敢和进取(或斗霜开放的特点)
4、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从形、色、香三面表现野菊花的热烈活泼、尽情开放自己的野性美。
5、示例:人生要像野菊花一样有开放的态势和拓展的行动;要在生命的运行里发现自我,表现自我,实现自我。
母亲的血压
宋跃辉
1在牙痛的不断折磨下,母亲决定还是去牙防所拔牙。可是,每当要手术时,牙医量了血压后,都说她血压太高,无法手术。
2牙防所离我家并不算太远,但是对于年迈的母亲来说,跑一趟来回还是颇费些心力的。现在又经过这样几番折腾,她更怕再去了。
3平时母亲虽然有点高血压,可是并不严重,怎么一到牙防所,就高得这样吓人呢?母亲自己也不信,就去楼下一个诊所量血压,结果真的还比较理想,并不影响手术。
4上个礼拜,母亲说她又去了一次牙防所,说为了能够手术还特意服了镇静药,说医生还是很耐心,当时确实也没感到有多少紧张……但是血压还是像前几次一样高。那位好脾气的牙医还拿了一个新的血压计又给母亲量了一遍,结果还是摇着头说:你的血压确实高。
5不能手术,就不能消除牙痛,严重影响了母亲的生活质量。我有些替她急起来,可是,又没有办法让母亲的血压马上降下来。
6一位朋友向我建议:你不妨陪你母亲一起去牙防所看看,可能你母亲的血压就不会这样高,就能手术呢。
7事情不会这样简单吧,我陪母亲去就能使她的血压降下来?曾经我也想过陪母亲去牙防所,可母亲说我工作忙,不用这么麻烦,再说牙痛也不是什么大病,没有必要特地请假。我想想也是,就是拔牙、镶牙,确实也不是什么大事,就不陪母亲去了。但是,看来现在真有必要陪着去一趟了。
8那位牙医的脾气果然好,反复跟我们解释:你母亲血压一直太高,手术风险大,所以这次要是再不行,只能再等,这是一定要有耐心的。
9——如果真的还是这样,可就苦了母亲喽!我盯着血压计里的水银柱,希望会看到一个小小的奇迹。
10一会儿,牙医的脸上露出了笑容,对母亲说:这次你的血压比较正常,可以手术。
11母亲躺在治疗椅上,很安详地拔了牙。医生说,后续手术要两周后再进行。
12回家路上,我一直在想着这个问题,这次母亲连镇静药都没有服,血压怎么一下子就变得正常了呢?
13朋友在电话里呵呵地笑着说:怎么样,我说得没错吧,你稍微想想就会明白,你母亲的血压为什么会降下来。下次的后续治疗,我建议还是你陪你母亲去!
14我一下子好像都明白了——这样一个非常简单的道理,我怎么就一直没有感悟呢?!
1分析第4段中加点字透漏的信息。
(1)
(2)
(3)
2阅读第7段,完成下列各题。(7题)
(1)划线句属于 句式,作用是
(2)我不陪母亲去牙防所的原因 , 。
3从文中第9、12段两处划线句中分析儿子的形象。
4对于文中主旨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亲情的陪伴能驱走疾痛B.、想爱而不会爱不如不爱
C. 年迈的母亲离不开孩子D.、真正的朋友能排忧解难
1、 (1)母亲去牙防所不止一次;(2)母亲去牙防所之前准备充分;(3)医生是好医生,不会引起母亲的紧张;(4)去拔牙母亲很紧张;(5)牙痛确实厉害,需要治疗。(写出任意3点即可)
2、(1)疑问句写出了“我”内心的疑惑,引出下文“我”陪母亲去牙防所的情节
(2)母亲觉得没必要,我认为拔牙镶牙不是大事
3、 一个“盯”字写出儿子看血压计时的紧张、担忧,可看出他是个孝顺的儿子; 而回家路上“一直在想”,表明儿子还没弄明白母亲血压正常的真正原因,又表明他 是个粗心的儿子。
4、A
人的高贵在于灵魂
周国平
1法国思想家帕斯卡有一句名言:"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他的意思是说,人的生命像芦苇一样脆弱,宇宙间任何东西都能致人于死地。可是,即使如此,人依然比宇宙间任何东西高贵得多,因为人有一颗能思想的灵魂。我们当然不能也不该否认肉身生活的必要,但是,人的高贵却在于他有灵魂生活。作为肉身的人,人并无高低贵贱之分。惟有作为灵魂的人,由于内心世界的巨大差异,人才分出了高贵和平庸,乃至高尚和卑鄙。
2两千多年前,罗马军队攻进了希腊的一座城市,他们发现一个老人正蹲在沙地上专心研究一 个图形。他就是古代最著名的物理学家阿基米德。他很快便死在了罗马军人的剑下,当剑朝 他劈来时,他只说了一句话:"不要踩坏我的圆!"在他看来,他画在地上的那个图形是比 他的生命更加宝贵的。更早的时候,征服了欧亚大陆的亚历山大大帝视察希腊的另一座城市 ,遇到正躺在地上晒太阳的哲学家第欧根尼,便问他:"我能替你做些什么?"得到的回答 是:"不要挡住我的阳光!"在他看来,面对他在阳光下的沉思,亚历山大大帝的赫赫战功 显得无足轻重。这两则传为千古美谈的小故事表明了古希腊优秀人物对于灵魂生活的珍爱, 他们爱思想胜于爱一切包括自己的生命,把灵魂生活看得比任何外在的事物包括显赫的权势更加高贵。
3珍惜内在的精神财富甚于外在的物质财富,这是古往今来一切贤哲的共同特点。英国作家王尔德到美国旅行,入境时,海关官员问他有什么东西要报关,他回答:"除了我的才华,什么也没有。"使他引以自豪的是,他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但他拥有不能用钱来估量的艺术 才华。正是这位骄傲的作家在他的一部作品中告诉我们:"世间再没有比人的灵魂更宝贵的 东西,任何东西都不能跟它相比。"
4其实,无需举这些名人的事例,我们不妨稍微留心观察周围的现象。我常常发现,在平庸的背景下,哪怕是一点不起眼的灵魂生活的迹象,也会闪放出一种很动人的光彩。
5有一回,我乘车旅行。列车飞驰,车厢里闹哄哄的,旅客们在聊天、打牌、吃零食。一个少女躲在车厢的一角,全神贯注地读着一本书。她读得那么专心,还不时地往随身携带的一个小本子上记些什么,好像完全没有听见周围嘈杂的人声。望着她仿佛沐浴在一片光辉中的安静的侧影,我心中充满感动,想起了自己的少年时代。那时候我也和她一样,不管置身于多么混乱的环境,只要拿起一本好书,就会忘记一切。如今我自己已经是一个作家,出过好几本书了,可是我却羡慕这个埋头读书的少女,无限缅怀已经渐渐远逝的有着同样纯正追求的我的青春岁月。
6每当北京举办世界名画展览时,便有许多默默无闻的青年画家节衣缩食,自筹旅费,从全国各地风尘仆仆来到首都,在名画前流连忘返。我站在展厅里,望着这一张张热忱仰望的年轻的面孔,心中也会充满感动。我对自己说,有着纯正追求的青春岁月的确是人生最美好的岁月。
7若干年过去了,我还会常常不由自主地想起列车上的那个少女和展厅里的那些青年,揣摩他们现在不知怎样了。据我观察,人在年轻时多半是富于理想的,随着年龄增长就容易变得越来越实际。由于生存斗争的压力和物质利益的__,大家都把眼光和精力投向外部世界,不再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其结果是灵魂日益萎缩和空虚,只剩下了一个在世界上忙碌不止的躯体。对于一个人来说,没有比这更可悲的事情了。我暗暗祝愿他们仍然保持着纯正的追求,没有走上这条可悲的路。
1、第1段中“人是一支有思想的芦苇”的含义是:
1 。
2 。
2、第2、3两段举的例子分别从 、 、 三方面论证了 的观点。
3、下列选项中不能体现“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的一项是( )
A.、有丰富的精神财富 B.、有思想 C.、有权利D.、有纯正的追求
4、分析第5段“一个少女躲在车厢的一角”一句中加点词的作用。
。
5、本文的段落层次准确的一项是( )
A.、1/23/4567B.、1/23/456/7
C.、1/234/567D.、1/23456/7
1、①生命脆弱②能够思想
2、精神追求重于生命(不惧暴力)精神追求重于权势(不畏权贵)精神财富超越物质财富(不慕金钱)
一切贤者都珍惜内在的精神财富甚于外在的物质财富
3、C
4、“躲”写出了少女在嘈杂的环境中远离尘世,专注读书的样子,表现出她为了自己纯正的追求,能坚守初心,拒绝平庸。
5、B
(2)潍县署中寄舍弟墨第一书 (删选)
(3)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4)眼中了了,心下匆匆,方寸无多,往来应接不暇,如看场中美色,一眼即过,与我何与也?千古过目成诵,孰有如孔子者乎?读《易》至韦编三绝,不知翻阅过几千百遍来,微言精义,愈探愈出,愈研愈入,愈往而不知其所穷。虽生知安行之圣,不废困勉下学之功也。东坡读书不用两遍,然其在翰林读《阿房宫赋》至四鼓,老吏史苦之,坡洒然不倦。岂以一过即记,遂了其事乎!惟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平生书不再读,迄无佳文。
1、选文作者是 (人名),题目中“寄舍弟墨第一书”的意思 。
2、翻译文中划线句,注意加点词的含义。
读书以过目成诵为能,最是不济事。
3、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虞世南、张睢阳、张方平”迄无佳文”,原因是读书不深入。
B.写孔子、苏轼读书的事例,表明圣贤要有所成就必须勤奋苦读。
C.选文中作者反对“过目能诵为能”的读书态度和方法。
D.选文中作者主张深入探研书中的微言精义。
1、郑板桥(郑燮)寄给自己弟弟的第一封信
2、读书把看了一遍便能背诵作为值得肯定的能力,这是最不中用的。
3、B
失 母 席慕蓉
①八岁还是九岁的那年,住在香港,有一回在最热闹的中环街上和姐姐走散了。
②在努力地左奔右跑试了一阵子之后,终于明白自己是回不去了,吓得魂飞魄散,一个人站在马路旁边大哭起来,一面哭一面还向聚过来看热闹的路人哀求:“请你带我回家好 吗? ”后来还真是有好心的路人替我找来警察,高大的警察把我带回办公室再通知父亲来 领我回去。见到父亲时大哭了一场,回到家里,又害怕母亲会责怪我,就踌躇着不敢向前了.母亲微笑着什么话也没说,倒是姐姐们在旁边一直问我,问我真的好意思一个人站在马路上哭给大家看?
③而在今年五月三日的这一天,在台中一个专科学校的礼堂里,在千百人面前,在初闻噩耗的那一刻,我也和多少年前一样,魂飞魄散,不得不失声痛哭起来。只是因为一切来得实在太突然,我好像站在生命的十字路口,忽然发现自己再也回不了原来的家。
④在前一天下午和母亲道别的时候,还没有任何预兆,一切如常,母亲仍然是那个安静平稳在努力做着保健运动的母亲,我仍然是那个匆忙急躁有着一切理由要跑出门去的女儿,是一个星期六下午,一切如常。我一面急着往外跑一面又回头高声向她说再见,我说我去台中领个奖章回来送她好不好?母亲正在护士的扶持下做一个困难的动作,没有回答我,而我也没有耐心停下来等她回答。
⑤我没有领到那个奖章。
⑥清晨就赶到台中的丈夫,在颁奖会场入口签名的地方伸手拦住了我,把我牵到旁边, 返疑又迟疑之后,用他所能用的最和缓的语气向我宣告:“妈妈过去了。”而在那个时候我 脸上竟然还带着微笑,正惊喜于他的出现,正奇怪他为什么不让我签名,正疑惑他为什么不让我和我身旁的朋友打招呼。要在思索了一段时间之后才明白那五个字的意思,要在挣扎抗拒了之后才在热泪滂沱中接受了命运的宣判。
⑦我站在生命的十字路口失声痛哭,忽然明白自己从此是个失母的人了,和许多年前的那一天完全不一样的是我从此再也没有可以回头的路,再也没有可以重新获得的机会了。
⑧五月终于过去了,此刻的母亲已经长眠在一处有着许多阳光的山坡上,山坡周围有野生的松树和台湾的相思,远处可以望到北海岸灰蓝色的海洋•父亲忽然回头问我:“妈妈这墓是朝北的吗? ”我一时也不知道该怎样回答,北方,北方是那里?是哪一个方向呢?是妈妈用七十年的时间慢慢走过来的那个最初的地方吗?是妈妈在离开的时候并不知道从此就不能再回去的故乡吗?
⑨母亲的故乡在蒙古昭乌达盟克什克腾旗,一个遥远的她的孩子们从来没有见过的地 方,只听说春天来时草原上会开满花朵,而夏日风过时草香直漫到天际。乡关路远,归梦难圆。而此刻;要经过生死的界限,要在终于长眠在温热的南国岛屿上之后,我们的母亲才能重新再回到她的土地上去了吧。
⑩而那是多远多远的一条路呢?
【注】席慕容:女,蒙古族,台湾著名诗人和作家。
1.第⑥段划线句采用的修辞方法是________,其作用是 ________________。
2.从记叙的顺序看,第④段是________,其表达效果是_______________。
3.本文记叙了三件事,请你概括
⑴八岁还是九岁,我迷路后在别人的帮助下回到家。
(2)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文章主旨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
A.“我”失去了母亲失去了家失去了精神寄托,表达了对家人的依恋。
B.“我”失去了母亲失去了故乡失去了精神寄托,表达了对母亲的哀思。
C.“我”失去了母亲失去了家失去了精神寄托,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
D.“我”失去了母亲失去了故乡失去了精神寄托,表达了对母亲对故乡的思念。
5.文章第⑩段极富语言表现力,请做简要分析
1.排比 突出强调了“我”没有一点思想准备,丈夫的突然出现带来了噩耗,增强了语势。
2.插叙 补充交代了前一天“我”和母亲道别时她一切如常,强调事发突然;为下文 “我”自责、悲伤、不能自持失声痛哭做铺垫。
3.(2)今年五月,我失去了母亲回不了原来的家。
(3)五月以后,我在母亲的墓前遥想、追寻。
4.DB,C
5.内容上:母亲去世了,我永远失去了她,失去了我的精神寄托。母亲远离深爱的故乡,故乡是母亲的精神寄托。表达对母亲的思念、对故乡的向往、对精神家园的追寻。
形式上:连词“而”是对上文的语义的转折。“多远多远”是重叠,强调回故乡之路的漫长遥远。疑问句式的运用(或反问的修辞方法),表达对故乡的向往与追寻。 言风格含蓄隽永意味深长。
有趣的种子旅行
①一株植物少则有几十颗种子,多则有几十万颗种子。如果它们都只停留在原地,挤成一堆,很难想象能怎么生活下去;如果发生自然灾害,如干旱、洪涝、火灾等等,集中在一块儿就更有灭绝的危险。因此,种子必须以各种方式进行迁移。这也是长期自然选择的结果。
②自然界中植物多种多样,种子旅行的方式也各有千秋。
③像大豆、绿豆、油菜、芝麻等植物的种子,有一种“弹射”的本领,果实成熟后包藏种子的果荚会突然扭曲、炸裂,将种子弹射到几十厘米甚至几米之外。根据现在掌握的资料,植物界中的弹射“冠军”,可能是一种生卷在美洲的木犀草,射程可达14米之远。
④在非洲北部和欧洲南部,有一种有趣的植物叫喷瓜,它的果实成熟时,那些包藏种子的浆汁,就像气球中的空气那样,对果皮产生强大的压力,只要轻轻一碰,果实的粘液和种子就一起喷发出来,可射6米之远,所以当地人称它为“铁炮瓜”。
⑤但是这些种子的旅行路程,在整个自然界中只是低水平的。很多植物的种子,能以各种特有的办法,旅行到几千米、几十千米之远,有的甚至还能进行“环球漫游”呢!
⑥19世纪中叶,航行在大西洋上的一艘双挽帆船,遇到一场大风暴,船在风浪中颠簸漂流,好不容易才来到一个平静的海湾。水手们上岸,挖掘沙石来压舱,意外地发现一个黑色的沥青圆球,但拿在手上却感到很轻。打开一看,原来是一个椰子壳,里面藏着一张羊皮纸,上面写着古文。后来,经专家鉴定,这是当年哥伦布写的一封信……那么,这个奇迹是怎么发生的呢?
⑦原来,人们早就发现椰子的果实外壳坚硬不透水,中间是蓬松的纤维层,充满了空气,很轻,很适宜在海水中随波漂流,作长途旅行。一旦被海浪冲到沙滩上,就可以发芽、生长。由于椰子以这种方式传播后代,所以我们见到的椰子树,除了人工栽培的之外,几乎都长在海滩边上。
⑧在水中旅行的种子还有很多。比如荷花,它的果实莲蓬像一艘小船,轻浮在水面上, 四处漂流,把种子带到远方。待莲蓬腐烂了,种子也就沉到了水底。第二年春天,一株新的荷花又成长起来了。
⑨还有睡莲,它的海绵质的浆杲结构十分奇特,浆果里面装有好多种子,每粒种子外面包有一个充满空气的嚢,就像套着个救生圈,在长途漂流中,嚢中的空气慢慢消失,种子就沉到了水底。
⑩种子的有趣旅行,演泽了生命的伟大与神奇,令人赞叹。
1.标题《有趣的种子旅行》中“旅行”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
2.种子要迁移的原因是________和_________。大豆、绿豆、油菜、芝麻和喷瓜等植物传播种子方式的共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⑤段在文章结构上所起的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第⑥段举了哥伦布寄信的例子,这样写的好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种子必须以各种方式进行迁移,这是大自然和人类选择的结果。
B.非洲北部和欧洲南部喷瓜种子的旅行路程,在自然界中是低水平的。
C.我们见到的椰子树,除了人工栽培的之外,其余的都长在海滩边上。
D.种子的有趣旅行,演绎了人类的伟大与种子的神奇,令人赞叹。
1.传播
2.留在原地无法全部生存 发生灾害容易灭绝
通过果实自身的变化产生动力将种子喷射传播出去
3.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4.紧承第⑤段内容,引出椰子种子奇特的传播方式。紧扣文章标题,增加文章的趣味性,使读者更容易理解。
5.B
父亲
①二十年前,我到县城上初中,父亲的负担因此更重了。寒冬,天黑漆漆的,父亲经常抽空上山砍柴,然后卖到县城,由此给我凑生活费和学杂费。每个周末,我都会回家帮父亲砍柴,然后周一凌晨再走二十里的山路到学校去。这次,因为我额外需要五元钱的测试费,父亲又摸黑砍了一担柴。
②天刚蒙蒙亮,父亲就挑着柴禾和我上路了。
③“最近钱是越来越紧张了。”父亲挑着担,边走边叨咕。自从到县城上学,这句话我听了已经不下百遍了。一阵阵寒风袭来,天渐渐亮了,山脊的轮廓越来越清晰。有白而软的东西从空中飘下来,落在父亲的身上,倏忽就不见了。忽然又有两片落到我的鼻尖上,甩手一模也没了,鼻尖只留下一点冰凉的酸。抬头远望,雪花正从天而降,大一点的树叶上已经挂白了。这时,除了扁担的颤悠和我们轻重不一的脚步声,山路静谧空旷。
④不知不觉,县城到了。
⑤街上大部分的人家还没有开门。父亲挑着担,带着我挨家挨户地找买主。由于担心耽误我上学,又怕柴火打湿没人要,父亲走得很快,我能听到他的喘气声越来越大。最后终于在一条弄堂里遇到了买柴人。父亲卸下柴火,从那人手里接过一沓毛票,仔细地数了数,一共四元。父亲说:“老乡,我这担柴要五块钱哩。……”“什么?昨天不还是四块吗?”那人瞟了父亲一眼。“昨天……。您没看我这担柴,比别人的要厚实得多吗?”父亲小心翼翼地说。“那我不管,都是四块钱,我又没让你搞这么厚实。”那人没有丝毫加钱的意思。“今天下雪了,道远路滑,您就加一块吧!”父亲几乎是哀求的口吻了。
⑥我看见那人在裤兜里掏来掏去,终于摸出一张皱巴巴的五元钱,然后把那沓毛票从父亲手里抓过去,又把那张钱往地上一扔,丢下一句话“拿去吧!”
⑦风裹着雪吹过来,5元钱落到父亲的脚边。父亲愣愣地站着,不知是因为冷还是累,他的鼻息变得忽粗忽细,等我走过去刚要捡地上的钱,父亲忽然把我拉到一边,然后低下头,弯下腰,缓缓地把那张钱捡起来,揣在怀里。父亲弯腰去捡钱的时候,我发现他的身体几乎弯成了零度角,头几乎触到地上。父亲站起身来,对那人说了一声“多谢了!”然后拉着我默默地离开。
⑧“爹,你冷不冷?”等走远了,我问父亲。因为要挑担,出门时父亲穿得有点少。“你可得给我好好读书。”父亲顿了顿说,“没有别的出路,只有读书才能进城。”
⑨雪下得越来越大,整个县城变成一片银白色。父亲没有急着回家,他要一直把我送到学校去。“爹,本来我不想花那么多钱去参加那个测试。可是老师说了,要是获得好名次,将来可能保送上大学。”眼看就要到学校了,我终于忍不住说出了心里话。我有点想哭了,眼睛湿湿的。“测试好啊,爹和娘支持你。要是能保送上大学,那真要感谢老祖宗了。”父亲摸着我的头说,“我当年也想上大学呢!看来这个愿望你能帮我实现了。”
1.文章写了父亲的三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1)父亲摸黑上山砍柴
(2)
(3)
2.第③段划线句中的“冰凉的酸”既写出了雪花落在鼻尖上的感觉,也表现了“我”
感情。
3.第⑦段“父亲愣愣地站着,……缓缓地把那张钱捡起来,揣在怀里”。请说说加点词的语言表现力
4.第⑨段划线句“雪下得越来越大,整个县城变成一片银白色”是环境描写,其作用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寄情于景,以“银装素裹”描写家乡县城冬天壮丽的美。
B.表现父亲卖柴路上的艰辛、送我念书考大学的决心之大。
C.渲染父亲既沉重也轻松的心情;象征父亲对我的爱。
D.与开头写到故事发生时间“二十年前”、“寒冬”相照应。
5.本文与《背影》都是写父爱的,两篇文章在刻画父亲形象时有共同之处。请就其中一处作点分析。
1 (2)父亲卖柴为我筹测试费(3)父亲叮嘱我读书考大学
2.对家境贫困、父亲操劳的忧伤与辛酸
3. “愣愣”生动地写出了父亲受辱后惊呆而生气的神情。 “缓缓”生动地写出 了父亲气愤又无可奈何的动作。
4. A
5.答案示例:《背影》中父亲吃力地跨过月台为我买来橘子后故作轻松的情景, 《父亲的嘱托》中父亲忍辱捡起买家的五元钱的镜头,都是以细节描写揭示了不一 般的父爱情深。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