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雀”道“鹊”
“雀”和“鹊”,读音都是què,又都属鸟类,难怪常有人“雀”冠“鹊”戴。其实,从生物学的角度看,这两种鸟具有不同的行为特征。
“雀”是个会意字,下面是“隹”——短尾巴鸟的统称;上面再着一个“小”字。鸟之小者,麻雀也,当然也可泛指小鸟。麻雀给人的印象,首先是吱吱喳喳,所谓“雀喧知鹤静,鸭嬉识鸥闲”也。某小说写幼儿园的孩子,便喻之为“一窝麻雀”。当年有部影片《乌鸦与麻雀》,用麻雀喻指生活在底层的小市民。看完这部影片,你一定会对喧闹留下深刻的印象。
其次是跳跳蹦蹦。麻雀腿短,翅膀也短,飞不高也飞不远,经常在场前屋后觅食。而稍加观察,我们便可发现,麻雀总是双腿并着跳来跳去的,由此产生了一个常用词:“雀跃”。人们常用它来形容一种欢快活泼的气氛。
麻雀还有一个特点,便是胆小。人们讽刺胆小鬼时,总是说“麻雀子胆”。成语“雀目鼠步”,也是用麻雀和老鼠来比喻惶恐的神态。__在《念奴娇•鸟儿问答》中,曾作过这样的描写:“炮火连天,弹痕遍地,吓倒蓬间雀。”
“鹊”则是个形声字,以“鸟”作形符,以“昔”作声符。在中国民俗中,鹊的鸣声预示喜事临门,涂上一层文化色彩,鹊便成了“喜鹊”。“鹊噪”其实并不悦耳,人们还是喜闻乐听,并美称之为“鹊报”“鹊语”“鹊喜”。冯延巳的词中便有这样的名句:“终日望君君不至,举头闻鹊喜。”一声鹊鸣给“留守女子”带来了无限希望。
鹊和雀不同,它的尾巴较长,敏捷善飞,飞行极快,“嗖”地一下,似箭离弦。所以,形容一个人的知名度迅速提升时,便可以比之为“声名鹊起”。“鹊起”不能误为“雀起”,否则赞扬岂不成了嘲讽?
鹊和雀还有一点不同,鹊有做窝的本领,雀则有点得过且过,屋檐下、草堆中都可栖身。关于这点可举《诗经•召南》中的《鹊巢》为证:“维鹊有巢,维鸠居之。”朱熹的解释是:“鹊善为巢,其巢最为完固。鸠性拙不能为巢,或有居鹊之成巢者。”这里的“鸠”有人说指布谷鸟,也有人说指红脚隼,待考。后来形成成语“鹊巢鸠居”,比喻强占别人的房屋、土地等。这里的“鹊”同样不能误写为“雀”,因为麻雀窝恐怕别的鸟也看不上。
(选自《咬文嚼字》2005年第1期,有删改。作者:卞自)
1.读完全文,你认为“雀”与“鹊”有哪些不同?(4分)
从造字法的角度看:
从生物学的角度看:
2.作者列举“鹊巢鸠居”一例的意图是什么? (2分)
3.你平时一定接触了不少含“雀”或“鹊”的成语、俗语和诗文,请你列举一例(本文出现的除外),并说明该例能印证文中所介绍的“雀”或“鹊”的哪个特征。(4分)
4.根据汉字是表意文字的特点,请仿照例句写出你的联想或想象。(不要求句式一致)(4分)
一个“雨”字,让我仿佛看到了漫天的小雨淅淅沥沥地洒落,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一个“集”字,让我仿佛看到了
一个“山”字,让我仿佛看到了 。
1.(1)从造字法的角度看:“雀”是会意字,指麻雀,也可泛指小鸟;“鹊”是形声字,“鸟”为形符,“昔”为声符。(只要写到两个字分别是“会意字”“形声字”即可得2分)
(2)从生物学的角度看:①雀:腿短,翅膀短,尾巴也短;鹊:尾巴较长。②雀:飞不高也飞不远;鹊:敏捷善飞,飞行极快。③雀:不善于做窝;鹊:有做窝的本领。
2.为了说明鹊有做窝的本领。
3.示例:成语:“鸦雀无声”、“雀喧鸠聚”--说明雀的喧闹。门可罗雀--说明雀飞不高也飞不远。
俗语:“喜鹊叫喜,乌鸦叫丧”--鹊的叫声预示喜事临门。
诗文:“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说明雀飞不高(也可指雀胆子小)。“明月别枝惊鹊”--说明鹊敏捷(善飞)。
4.示例:一个“集”字,让我仿佛看到了鸟儿翱翔天宇后悠然栖息于枝头的倩影;
一个“山”字,让我仿佛看到了这样一幅画:山峰竞秀,沟壑藏云,斧劈刀削般的悬崖峭壁一直伸向高空…
寒冷的味道
黄明山
(1)寒冷离我们越来越远了。
(2)台历上的冬天正一步步深入,而我的身体却迟钝了对季节的反应。曾经是多么可怕的寒冷,眼下似乎变得可爱了起来,就像一个被误会了的擦肩而过的老朋友。
(3)回忆中的寒冷却有着异乎寻常的味道。
(4)江汉平原的冬天,水面结了厚厚的冰,我在冰上行走。冷!我的一双手冻成了两个肉包子,脚后跟早冻烂了,分别有一个洞,洞里有凝固的血,用棉絮裹着。我总是想奔跑,疼痛便在后面拼命地拽我。糟了,好像是哪根筋断了……我几乎要跌倒下去。
(5)寒冷培育的疼痛真是刻骨铭心啊。
(6)那时候难得看上一场电影,而且通常要到五里以外的地方去看露天电影。那天晚上雪刚刚停下,听说要放电影,我来不及吃饭就跑了去。上身穿的是棉袄,下身穿的是绒裤,脚上穿的是胶鞋。跑了一路,身上发热。开始,人不觉得冷,渐渐,寒气逼人。风一丝不苟地钻进我的脖子,直到我的胸膛。看到中间,便招架不住了,肚子饿得咕咕叫,浑身冻得打哆嗦。那真正是饥寒交迫啊!我咬着牙,坚持把电影看完,脚已没有了知觉,就稀里糊涂地往前走。一路上,我是弹跳着回去的。我一下子发现了自己的脆弱,又一步步变得坚强起来──这点寒冷算什么?
(7)寒冷,每每使我们的精神处于一种振奋的状态,使我们更能承受人生的风霜雨雪。
(8)现在却不同了,风也刮得没有了规律,雪也下得没有了条理。瞧,都立春了,雪还不知在哪里开小差。冬天,失却了原来的寒冷。
(9)可孩子们却一个劲地喊冷。冷从何来?上上下下穿得规规矩矩,裹得严严实实,帽子、围巾、耳套、手套,应有尽有。晚上睡觉,要么铺好电热毯,要么灌上热水袋,条件好的,空调一开,暖气就来。本来寒冷就那么一丁点,还把它拒之门外,这就是我们目前的生活。孩子们并不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寒冷,又在无微不至的关怀下丧失了体验寒冷的机会。不知冷,何识暖?如此下去,孩子们生命的潜质何以得到发挥,又何以像草木那样蓬勃成人间壮丽的景色?
(10)不仅仅是孩子们。
(11)我们已经有了太多的安逸,衣、食、住、行,还有我们的思想。不让汗水流出来,不让寒冷苦心志,把自己装在五彩缤纷的温室里,然后长成一朵朵精美的花,我不知道这样会有什么好结果。
(12)我真担心,随着科学的不断进步,我们将在不知冷暖的状态下变得弱不禁风。
(13)寒冷,是我们生命所需要的盐啊!
(选自《散文选刊》,文章有改动)
1.第(3)段中“异乎寻常的味道”体现在哪两个方面?
2.作者认为,现在的孩子们“丧失了体验寒冷的机会”,会造成什么后果?
3.请任选一句,品味加点词语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1)风一丝不苟地钻进我的脖子,直到我的胸膛。
(2)瞧,都立春了,雪还不知在哪里开小差。
4.结合全文,谈谈对“寒冷,是我们生命所需要的盐啊”这句话的理解。
5.请联系你的生活实际,写出你读了本文的感想。
1这味道体现在寒冷带来肉体上的疼痛和精神上的振奋坚强两个方面。
2会使孩子们变成温室里的花朵,学会依靠父母,不 懂得体验艰辛, 使未来的人类变的弱不禁风。
3、从修辞角度赏析即可
4这句话用比喻的手法写出了寒冷对我们生命的重要性,并强调我们要知道寒冷的味道,才会知道温暖的滋味,我们才不会弱不禁风。
5自己想,因为是联系你的生活实际。
附加题
两个孩子一路走,一路伤心;他们订立了一个新的盟约:要永远做兄弟,彼此扶持不分离, 直到死亡解脱了他们的苦恼。然后,他们开始制订他们的计划。乔打算做个隐士,在远方的洞 穴里靠吃面包皮过活,然后有一天死于寒冷、缺衣少食和伤痛。不过,听了汤姆的计划后,他 不得不承认当个罪犯有其明显的好处,因此他同意做海盗了。 在圣彼得堡下游三英里路,密西西比河有一处河面宽有一英里多一点儿,这里有一个林木 茂密的窄长岛屿,岛的一头有个浅浅的沙洲,是个聚会的好去处。这地方没人住,靠河的对岸 更近些,挨着一片茂密的、几乎无人涉足的林子。所以两人就选定了杰克逊岛。既然做了海盗, 抢劫些什么人呢?这事他们没想过!接着,他们找到了哈克贝利〃费恩,他马上加入了他们当 中,因为干什么行当对他来说都一样,他不在乎。他们不一会儿就分手了,说好在河上游,离 村子两英里的河岸边一个僻静地方会面,在他们最喜欢的时间——半夜。那儿有一只小木筏, 他们打算抢过来。每人都带上鱼钩和线,还有他们用与逍遥法外的盗贼相称的最隐蔽、最神秘 的办法偷的任何东西。下午将尽的时候,他们已经放出风去,说是全镇要不了多久就会“听到 些什么”,这下他们好不得意,好不风光。所有听到这个含混的暗示的人都得到警告:“别吱 声,等着瞧。”
1.上文的作者是谁?根据原著,说说汤姆在确定当海盗之前还计划做什么?为什么他最后选定当海盗?这次当海盗的结局怎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结合原著请你对汤姆的这段海盗生活作点评价。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马克·吐温做兵士,加入印第安人行列,当大酋长。因为他觉得做“海盗”更花哨,更有前途(更得意,更风光)村里人以为他们淹死了,在为他 们举行葬礼的时候他们回来了。
2.(1)汤姆的历险是他对教会学校里枯燥无 味生活的__,是可以理解的。而现在的学校生活是丰富多彩的,我们不能生硬模仿汤姆的行为。(2)汤姆擅自离家出走,幻想当海盗,在今天 是不值得提倡的,更不能去模仿他。 (3)我们要学习汤姆富于幻想;真实善良、 勇敢机智、乐于助人的品质,而不是单纯去模仿他的行为。
领 路 作者: 游睿
天有些寒冷,女人站在街头不断跺着脚。远处,一个佝偻的身影正走过来。女人看见,那是一个头发花白满脸皱纹的老太婆,虽然上了年龄,但她的步子却显得有些匆忙,脸色十分凝重。
“妈,我的新手机呢?”女人回过头,看见儿子正小跑到自己跟前。女人笑了笑,顺便抚摩了一下儿子的头,然后拿出手机说:“你看,妈不是给你送来了吗?”
“怎么这么难看?”儿子接过手机,马上一脸的不高兴。儿子说:“我不是反复给你说了嘛,要新款的,这个款的早就淘汰了,你看看还有谁用啊?”
女人又笑了笑说:“妈妈今天一大早就去给你买了,这就是最新的。”
“你撒谎!”儿子有些生气了,“你不知道多去几个地方看看啊?”
女人说:“好好好,是妈妈不对,你看,妈妈不是工作忙吗,所以才没时间去仔细逛。”
“你把我当什么了?找借口?”儿子突然提高音量说,“下午给我送只新的来,这只我帮你扔了。”说完,儿子一挥手,那只手机在空中划了一道漂亮的弧线。
女人依旧带着微笑,她看见儿子转身跑开了。接着女人马上沿着刚才儿子抛出的弧线去找刚才扔出去的手机,女人很快就看见,手机被一只布满老茧的捡了起来。这只手,就是刚才从远处走过来的那个老太婆的手。老太婆捡起手机,似乎没有看见女人,然后依旧迈着蹒跚而匆忙的脚步走了起来。
女人急了,连忙小跑到老太婆面前说:“大妈,那手机是我的。”
老太婆停住脚步望了女人一眼,说:“我知道是你的,被扔了,还要?”
女人说:“我怎么会不要呢,小孩子不懂事扔了,我可舍不得,那是我一个月的工资呢。您既然知道,就还给我吧。”
老太婆皱了一下布满皱纹的额头说:“你真想要回手机?”
女人说:“当然呀。”
“我可以还给你,但你得答应我一个条件。”
“什么条件?”
“我现在要去一个地方,可是我不知道怎么走,你就帮我带带路吧!”老太婆颤抖着扯出一张纸,认真看了看说,地址是药王路二十三号。
女人在这座城市待了多年,城市里的大街小巷她都历历在目。女人知道药王路并不远,女人依稀记得药王路二十三号好象是个什么单位的地址,但究竟是个什么单位女人却想不起。为了拿回手机,女人立即答应下来。
接着,女人走前面,老太婆走后面。女人回过头,看见老太婆蹒跚的样子,就忍不住停下。然后女人扶着老太婆,老太婆感激地看了她一眼。
“您走这么急,有事?”女人问。
“嗯,有事。”老太婆依旧步子匆忙。走了几步之后,老太婆突然问:“你就一个儿子吧?”
女人点点头,奇怪地看了看老太婆说:“那小子正读高中呢,成绩老提不上去。”
老太婆说:“哦。
接着两人都不再说话。
走了一段之后,老太婆突然放慢了脚步,最后她静静地站住了脚,一动不动地看着前方。女人看了看老太婆,顺着老太婆的目光,女人看到前方停放着一辆警车,车门打开着,一个年轻人被几名警察押了上去。年轻人蹭了几下,但被警察按了下来。警车的门最终关上了,然后启动,呼啸着走远。
尽管车已经走远,但老太婆依旧一动不动地看着。
“您怎么哭了?“半响之后,女人发现老太婆竟然泪流满面。
“看到了吧”,老太婆用低沉的声音说,“刚才警察带走的年轻人是我儿子,我就那么唯一的一个儿子,所以从小我就惯着他宠着他。但是今天,他被判了刑,是死刑,我是来见他最后一面的。”“啊!”女人脸上顿时出现惊讶的表情。老太婆拿出手机,递给了女人说:“现在可以还给你了。”
“你不是要我带你去药王路二十三号吗?现在就还给了我?”
老太婆指着前方铁门上醒目的“监狱”两个字说:“我早知道,这里就是药王路二十三号,都来这里好多趟了。”
“是的,药王路二十三号就是监狱,可是您既然知道,还要我带路?”女人一脸不解。
“我是担心啊,担心你不知道这里!”老太婆说完,转身,蹒跚着走远。
女人站在监狱前,愣了。
1.这篇文章一明一暗交织地写了两位母亲的故事,请你分别概括。
答:
2.老太婆去药王路23号,竟然是为了见被判死刑的儿子一面,这一情节出乎读者意料,但又不显突兀,因为作者在前文__绕“老太婆”这一人物先行作了适当铺垫。你能找出三处相关语句吗?
答:
3.结合语境,品味下面这句话的含义。
①那只手机在空中划了一道漂亮的弧线。
答:
②我是担心啊,担心你不知道这里!
答:
4.文章结尾写道:“女人站在监狱前,愣了。”此时此刻,她心里是怎么想的呢?请把他的心理活动描述出来。
答:
1一位女人花一个月工资给读高中的儿子买了一部新款手机,却被儿子扔了。一位老太婆宠爱自己的儿子,最终儿子因犯罪被判死刑。
2.①虽然上了年龄,但她的步子却显得有些匆忙,脸色十分凝重。
②老太婆捡起手机,似乎没有看见女人,然后依旧迈着蹒跚而匆忙的脚步走了起来。③老太婆颤抖着扯出一张纸,认真看了看说,地址是药王路二十三号。
3①讽刺儿子对自己母亲的不尊重和女人对儿子的溺爱。
②你这么溺爱孩子,总有一天,他也会像我儿子一样走上犯罪道路,到时候会轮到你到这儿看望儿子了。
4.示例:大妈的话值得深思啊!如果我再这样溺爱儿子,只会害了他,最终导致他走上不归路。大妈是在以自身的教训为我指引教育孩子的正确之路啊!
①美国的生物医学家乔治•雷纳兹,在世界上第一个心脏起搏器的设计和研制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他研究过人体在各种运动状况下心脏的反应和心跳的变化,后来又沉醉于动物心脏和心跳的研究。
②雷纳兹来到了戈格纳岛。出没于那一带海域的300多头座头鲸,成了他的研究对象。2000年,他成功地记录了5头鲸的“心声”。在考察时,雷纳兹绝不追逐或跟踪座头鲸,因为这么一来,鲸的心跳频率就会发生变化。雷纳兹和他的合作者只能耐心地待在潜艇里,等待着座头鲸靠上来,然后抓紧时机记录鲸的心跳声。雷纳兹等人发现,与人的心跳声相比,鲸的心跳声显得缓慢而又深沉。而且,鲸在水面上和深水时的心跳是不一样的。在海面上鲸每分钟心跳五六次,但在水下100米处它每分钟只有三次心跳。
③至今,雷纳兹和他的合作者已记录了300多种动物的心跳声。陆上大型哺乳动物如大象、老虎、狮子的心跳声,也被他们一一记录在案。雷纳兹认为,其中最奇特的莫过于海鬣蜥的心跳声了。如今,人们只有在加拉帕戈斯群岛的海域才能一睹这种动物的“尊容”。遇到鲨鱼或其他危险时,海鬣蜥的体色会突然一变,令鲨鱼不知所措。不一会儿,海鬣蜥的心跳声也戛然而止。眼看即将到嘴的美味不翼而飞,气势汹汹的鲨鱼这时也只能望洋兴叹了。据记录,海鬣蜥停止心跳的时间可长达45分钟。后来,雷纳兹发现,自动停止心跳并非海鬣蜥的“专利”,大名鼎鼎的科莫多巨蜥也有这种高招。
④令人难以置信的是,雷纳兹等人竟然忠实地记录了蚊子的“心”跳声。要知道,蚊子是没有心脏的,只有一根极细的管腔,它每分钟搏动l 000次,与翅膀的振动频率差不多。因而,科学家记录在案的并非蚊子的“心”跳声,而是它的电信号。为了倾听这一信号,他们作了巧妙的安排:把蚊子固定在一个适当的地方,使它无法动弹,同时制造了一种玻璃显
微电极,还设计了一种异常敏感的仪器,以便放大蚊子的电信号。苍天不负苦心人,雷纳兹等人终于如愿以偿地听到了蚊子的“心”声。
⑤经过近20年的研究,这位别出心裁的生物医学家发现,研究动物的心脏和心跳有利于人们揭示生物的进化之谜,也可为人们战胜心血管疾病提供启示。
(选自《趣味生物学》,上海辞书出版社2009年8月)
1.请给本文加一个标题 。
答:
2.第③段划线句子中“并非”这个词不能去掉,为什么?
答:
3.蚊子是没有心脏的,雷纳兹等人是怎样把蚊子的“心”跳声记录下来的?
答:
1.在艰难困苦的生活中坦然平和的心境和豁达、乐观的生活态度。
2.倾听动物心声或者动物心跳的研究
3.句中用“并非”一词强调并不是,即自动停止心跳除了海鬣蜥可以做到,还有其它动物可以做到;而去掉“并非”就变成只有海鬣蜥能做到自动停止心跳了,这与事实不符。 17.(4分)雷纳兹等人记录在案的并非蚊子的“心”跳声,而是它的电信号。为了倾听这一信号,他们作了巧妙的安排:把蚊子固定在一个适当的地方,使它无法动弹,同时制造了一种玻璃显微电极,还设计了一种异常敏感的仪器,以便放大蚊子的电信号,最后终于如愿以偿地听到了蚊子的“心”声。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回答问题。
中国南方地处亚热带,冬暖夏热,多雨潮湿,自古多有瘴气 (感受湿热杂毒所致的疫 疠) 。由于夏季炎热时间较长,加上地方水土特性及生活习惯,使当地人容易上火或热气, 表现有暗疮、口气、声沙、便秘、烦热、咽喉肿痛、牙肉痛等毛病。于是民间流行以药性寒 凉,清热生津、去湿解毒的中草药,煎熬来当茶喝。饮凉茶逐渐成为广东一带特有的习俗, 至今已有二百多年历史。人们一年四季饮用不同的凉茶来消热保健。 传统凉茶呈深褐色,味道苦中带甘,所选用的材料多具有清热益气、滋阴潜阳的功效。 这些凉茶其实分苦和甜两种,是广东民间常用复方或单味土产草药煎熬而成,所以又叫“广 东凉茶” 凉茶,药力虽然不像汤药那么强,但仍不宜长期大量饮用,以免使人体阳气太过 。 发散、脾胃受损。对于体质虚弱的人,如儿童、老人、月经期或怀孕妇女等,都不适合饮服。 某些特别虚弱的人饮用后,可能会出现大汗、头晕、胸闷、多尿、甚至吐泡沫、心悸等危象。
(1)广东人饮用“凉茶”的原因是(不超过 20 字)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广东凉茶”的药用功效及饮用“广东凉茶”的注意事项。 (不超过 40 字)
(1)因广东人容易上火或热气,为消热保健而饮用。(2)清热益气、滋阴潜阳、生津、去湿解毒不宜长期大量饮用;体质虚弱的人不适合饮服
外祖父的白胡须
琦君
我没有看见过我家的财神爷,但是我总是把外祖父与财神爷联想在一起。因为外祖父有三绺雪白雪白的长胡须,连眉毛都是雪白的。手里老捏着旱烟筒,脚上无论夏天与冬天,总是拖一双草拖鞋,冬天多套一双白布袜。长工阿根说财神爷就是这个样儿,他听一个小偷亲口讲给他听的。
那个小偷有一夜来我家偷东西,在谷仓里挑了一担谷子,刚挑到后门口,却看见一个白胡子老公公站在门边,拿手一指,他那担谷子就重的再也挑不动了。他吓得把扁担丢下,拔腿想跑,老公公却开口了:“站住不要跑。告诉你,我是这家的财神爷,你想偷东西是偷不走的。你没有钱,我给你两块银圆,你以后不要再做贼了。”他就摸出两块亮晃晃的银圆给他,叫他快走。小偷从此不敢到我家偷东西了。所以地方上人人都知道我家的财神爷最灵、最管事。外祖父却摸着胡子笑眯眯地说:“哪一家都有个财神爷,就看这一家做事待人怎么样。”
坐在后门口的一件有趣的工作,就是编小竹笼。外祖父用小刀把竹蔑削成细细的,教我编一个四四方方的小笼子。笼子里面放圆卵石,编好了扔着玩。有一次,我捉了一只金龟子塞在里面,外祖父一定要我把它放走,他说虫子也不可随便虐待的。他指着墙角边正在排着队伍搬运食物地蚂蚁说:“你看蚂蚁多好,一个家族同心协力的把食物运回洞里,藏起来冬天吃,从来没看见一只蚂蚁只顾自己在外吃饱了不回家的。”他常常故意丢一点糕饼在墙边,坐在那守着蚂蚁搬运,嘴角一直挂着微笑。妈妈说外祖父会长寿,就是因为他看世上什么都是好玩儿的。
要饭的看见他坐在后门口,就伸手向他讨钱。他就掏出枚铜子给他。一会儿,又来了一个,他再掏一枚给他。一直到铜子掏完为止,摇摇手说:“今天没有了,明天我换了铜子你们再来。”妈妈说善门难开,叫他不要这么施舍,招来好多要饭的难对付。他像有点不高兴,烟筒敲得咯咯的响,他说:“哪个愿意讨饭?总是没法子才走这条路。”有一次,我亲眼看见一个女乞丐向外祖父讨了一枚铜子,不到两个钟头,她又背了个孩子再来讨。我告诉外祖父说:“她已经来过了。”他像听也没听见,又给她一枚。我问他:“您为什么不看看清楚,她明明是欺骗。”他说:“孩子,天底下的事就这样,他来骗你,你只要不被他骗就是了。一枚铜子,在她眼里比斗笠还大,多给她一枚,她多高兴?这么多讨饭的,有的人确是好吃懒做,但有的真的是因为贫穷。我有多的,就给他们。也许有一天他们有好日子过了,也会想起自己从前的苦日子,受过人的接济,他就会好好帮助别人了,那么我今天这枚铜圆的的功效就很大了。”
我自幼依他膝下多年,我们祖孙之爱是超乎寻常的。记得最后那一年腊月廿八,乡下演庙戏,天下着大雪,冻得足手都僵硬了。而每年腊月的封门戏,班子总是最蹩脚的,衣服破烂,唱戏的都是又丑又老,连我这个戏迷都不想去看。可是外祖父点起灯笼,穿上钉鞋,对我与长工阿根说:“走,我们看戏去。”
到了庙里,戏已经开锣了,正殿里零零落落的还不到三十个人。台上一男一女哑着嗓子不知在唱些什么。武生旧兮兮的长靠背后,旗子都只剩了两根,没精打采的垂下来。可是唱完一出,外祖父却拼命拍手叫好。不知什么时候,他给台上递去一块银圆,叫他们来个“加官”,一个魁星兴高采烈地出来舞一通,接着一个白面戴纱帽穿红袍的又出来摇摆一阵,向外祖父照了照“洪福齐天”四个大字,外祖父摸着胡子笑开了嘴。
人都快散完了,我只想睡觉。可是我们一直等到散场才回家。路上的雪积得更厚了,老人的长统钉鞋,慢慢地陷进雪里,再慢慢地提出来。我由阿根背着,撑着被雪压得沉甸甸的伞,在摇晃的灯笼光影里慢慢走回家。阿根埋怨说:“这种破戏看它做什么?”
“你不懂,破班子怪可怜的,台下没有人看,叫他们怎么演的下去。所以我特地去捧场的。”外祖父说。
“你还给他一块银圆呢。”我说。
“让他们打壶酒,买斤肉暖暖肠胃,天太冷了。”
红灯笼的光晕照在雪地上,好美的颜色。我再看外祖父雪白的长胡须,也被灯笼照得变成粉红色了。我捧着阿根的颈子说:“外公真好。”
“唔,你老人家这样好心,将来不是神仙就是佛。”阿根说。
我看看外祖父快乐的神情,就真像是一位神仙似的。
那是我最后一次跟外祖父看庙戏。以后我外出求学,就没机会陪他一起看庙戏,听他讲故事。
现在,我抬头望着蔚蓝晴空,朵朵白云后面,仿佛出现了我那雪白长须的外祖父,他在对我微笑,也对这世界微笑。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写了外祖父的哪几件事情?
2.根据要求,赏析下列句子。
(1)“他像有点不高兴,烟筒敲得咯咯的响,他说:‘哪个愿意讨饭?总是没法子才走这条路。’”这句话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并分析其作用。
(2)“我由阿根背着,撑着被雪压得沉甸甸的伞,在摇晃的灯笼光影里慢慢走回家。”请赏析句中加点词语。
3.文章结尾处作者写到“我抬头望蔚蓝晴空,朵朵白云后面,仿佛出现了我那雪白长须的外祖父,他在对我微笑,也对这世界微笑。”请你说说这段话在全文中所起的作用。
4.外祖父是一个白胡子的老人,为人善良,说话行事充满童心童趣。童心会让一个人永不老去,请联系生活,叙写一件充满童心的趣事。(80—100字)
1.(1)给小偷两块银圆,劝他不要再做贼;(2)劝我放走金龟子,喂蚂蚁糕饼;(3)乐善好施,给乞丐铜子;(4)雪夜看庙戏,给演员铜圆。
2(1)神态、动作、语言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外祖父面对妈妈的劝阻极不高兴的情态,表现了外祖父的乐善好施、体谅他人疾苦的善良情怀。(2)“压”形象写出了雪大,伞上积雪之厚,“慢慢”形象写出了雪地中行走的艰难。这两个词语表现了祖父体谅他人疾苦,关心他人的pú sà 心肠。
3.结构上:照应开头,点明题目,深化主旨。内容上:表现我对外祖父的思念与爱,以及外祖父对我产生的深远影响和对我的爱
4.叙事清楚,充满童趣运用描写,生动形象,字数
“三无科学家”屠呦呦,凭什么斩获诺贝尔奖
孙建勇
①2015年10月5日,中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和两名外国科学家,因在疟疾治疗研究中所取得的成就,荣获2015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②屠呦呦,这个名字我们并不陌生,2011年9月,她曾获得国际生物医学大奖拉斯克奖。她是一位用一株小草改变了世界的女科学家。那株小草,就是青蒿,在中国民间又称臭蒿或苦蒿,属菊科一年生草本植物。屠呦呦就是从这样一株小草里,萃取了一种名叫青蒿素的物质,为全世界亿万疟疾病人造福。
③不过,做出如此贡献的屠呦呦,既没有博士学位,也没有海外留学经历,没有中国两院院士光环。她说:“我只是一个普通的植物化学研究人员。”
④那么,一个“三无”教授为什么能够成就今天的辉煌呢?答案只有一个,那便是:踏实+勤奋。
⑤踏实和勤奋,是屠呦呦打小就养成的品质。1930年,她出生于浙江省宁波市。呦呦,意为鹿鸣之声,取自《诗经》“呦呦鹿鸣,食野之苹”一句。学生时代的屠呦呦因为踏实和勤奋,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25岁那年,她以优异成绩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毕业,被分配到卫生部直属的中医研究院(现中国中医研究院)工作。从此,她埋头从事生药、炮制及化学等中药研究,一干就是半个世纪。刚参加工作的时候,研究院条件非常艰苦,设备极为简陋,只有用于土法提炼的七口大缸和几间平房,但是,屠呦呦从不抱怨,一心扑在工作上。那时,她身患结核病,仍然坚持去野外采集标本,认真实验,从不耽误。短短几年里,她的半边莲和中药银柴胡两项生药学研究成果,相继被收入《中药志》。
⑥1969年1月21日,中医研究院任命屠呦呦为科研组组长,参加全民抗发疟疾“523”项目。作为科研组组长,她带领团队成员,从系统整理历代医籍入手,四处走访老中医,先后调查了2000多种中草药制剂,选择了其中640种可能治疗疟疾的药方,最后,从200种草药中,得到380种提取物,进行小白鼠抗疟实验。
⑦然而,实验进行了190次,始终没有获得满意结果,研究一度陷入绝境。面对这种情况,屠呦呦没有气馁,没有停止探索的脚步。她想,当年爱迪生发明白炽灯,仅植物类的碳化实验就达6000多种,经历了约10000次失败,自己这190次失败又算得了什么?
⑧有一天,屠呦呦一部接一部地翻阅着古代医药典籍,以期获得一点线索或灵感。翻着翻着,她突然眼前一亮,一行文字令她激动不已。那是东晋葛洪的《肘后备急方·治寒热诸疟方》中的一句话:“青蒿一握,以水二升渍,绞取汁,尽服之。”她注意到,这里记载的取汁方法与常规法不同,不是煎熬,而是“绞取”——这是否意味着青蒿里的有效物质不能高温煎熬呢?想到此,屠呦呦立即改用沸点较低的乙醚进行实验,在60摄氏度下获得了青蒿提取物,发现其对疟原虫的抑制率达到100%。
⑨190次实验,190次失败,190次从头再来,屠呦呦终于在第191次实验中取得了成功!
⑩成功属于有准备的人,显然,屠呦呦就是一个有准备的人,她用踏实与勤奋,为自己赢得了成功。数学家华罗庚曾说:“科学是老老实实的学问,搞科学研究工作就要采取老老实实、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能有半点虚假浮夸。”用一株小草夺得诺奖的屠呦呦,正是这句话最好的注脚。
1.你从文中看出屠呦呦是个什么样的人?(至少用上六个词语)
2.结尾引用数学家华罗庚的话有什么作用?
3.“翻着翻着,她突然眼前一亮,一行文字令她激动不已”屠呦呦激动不已的原因是什么?
4.文章标题有什么妙处?
5.屠呦呦在演讲中说:“中国医药学是一个伟大宝库,应当努力发掘,加以提高。青蒿素正是从这一宝库中发掘出来的。通过抗疟药青蒿素的研究经历,深感中西医药各有所长,二者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当具有更大的开发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看法。
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
A.屠呦呦踏实和勤奋的品质最初是在中药研究过程中形成的。
B.第⑥段划横线句子中列出的数字充分说明屠呦呦的科研团队走过的弯路是因为对古典医籍的研究不够细致导致的。
C.本文主要采用了动作、心理、语言描写刻画屠呦呦的人物形象。
D.第⑨段说屠呦呦“190次实验,190次失败,190次从头再来”是为了与第⑦段“当年爱迪生发明白炽灯,经历了约10000次失败”相对比,强调了屠呦呦的成功来得太容易。
1.屠呦呦是个勤奋,踏实,勇于探索,不怕失败,不重名利,不怕苦(能吃苦)不怕累,任劳任怨,务实求真,不服输,不虚假浮夸,实事求是,有领导力和科学精神的三无科学家
2.赞美了屠呦呦老老实实、实事求是的态度和不虚假浮夸的精神,说明了她的成功决非偶然
3.她注意到,这里记载的取汁方法与常规法不同,不是煎熬,而是“绞取”,她为自己的细微发现而惊喜,为看到成功的希望而高兴
4.使用设问的修辞手法,引起读者阅读兴趣;结构上总领全篇,赞美了屠呦呦求实的科学态度,不慕名利,踏实勤奋的科学精神;给人以深思和启迪
5.围绕中西医药有机结合,优势互补,当具有更大的开发潜力和良好的发展前景来谈;或者以中国医药学为点生发,发表自己的看法,言之有理即可。
6.C
谁也不能施舍给你未来
童心
①那只是一条非常普通的围巾,可对于贫困的玛娅和她的妈妈来说,它是那么的漂亮,那么的可望而不可即。那天,玛娅望着母亲的手轻轻掠过那条围巾时,有一个声音在心底告诉她,妈妈需要那条围巾。
②货主是个满脸慈祥的老人。岁月染白了他的头发和胡须,也在他脸颊上刻满了年轮
的印迹。如果他穿红色衣服,再戴顶红色的圣诞帽一定像极了传说里的圣诞老人。玛娅心想,跟这样的老人一定很好打交道。
③每次走进店里,玛娅都会情不自禁地盯着那条围巾看一会儿.眼睛里闪烁着异样的光芒,像是在观摩一件珍贵的艺术品。货主老人留意到了她,和蔼地问:“小姑娘,你想买下它吗?我可以便宜一点卖给你。”玛娅摇摇头窘迫地跑开了,因为她口袋里连一个硬币也没有啊!
④那年的冬天越来越冷了,暴风凛冽,雪花漫天。可玛娅的妈妈仍要天天出去到地里干农活。望着妈妈肩上披着的雪花,玛娅心疼极了。要是妈妈的脖子上有条围巾,也许就不会那么冷了。
⑤玛娅手里紧紧地攥着妈妈送给她的那串珍珠项链,在雪地里跑了很远很远的山路。听妈妈说,那串项链是妈妈的妈妈的妈妈一辈一辈传下来的宝贝,能值不少钱。但玛娅只想用它换回一条围巾给妈妈。风雪中,她不知道摔了多少跤,多少次跑掉了鞋子。
⑥玛娅颤抖着双手把那串珍珠项链放到货主老人手里,说:“我想要那条围巾,因为我妈妈实在是太需要它了。我把项链押在您这儿,等我有钱了,再把它赎回去行吗?”
⑦“要是让你妈妈知道了你把这么贵重的项链押给我了,她会伤心的。你知道吗?”货主老人说。
⑧玛娅急了:“那您赊给我一条围巾吧,求求您了,我有钱了一定会把钱送来的。”说完,她可怜地盯着货主老人,等待他的怜悯。
⑨货主老人轻轻地抚摩着她的脑袋,和蔼地微笑着说:“爷爷知道你是个很有爱心的好姑娘。可是,这围巾我还是不能赊给你。不过我答应你,这条围巾会一直为你留着,等你凑够钱了来买走它。”
⑩玛娅走出小铺,风暴般的忧伤充斥着她的心,眼泪一下子也就流了出来。她开始有一点恨那个货主老人。他真的是太小气了。
⑾整个漫长的寒假,玛娅都非常忙碌。忙着在垃圾堆里找那些废塑料和旧报纸,忙着在山坡上采一些可以做药材的野草。这一切,都是瞒着妈妈干的。她努力地为得到那条围巾付出着辛勤的汗水的同时,冬天很快就过完了,可她攒的钱还是不能把它买回来。
⑿第二年春天,上初一的玛娅意外地收到了一个包裹。里面是那条让她魂牵梦萦的美丽的围巾,还有一封信。信是货主老人的孙女写来的,她在信里说:“寄这条围巾和写这封信给你是我爷爷临终前的遗愿、爷爷说他不是不想赊给你一条围巾。他只是想让你明白,要想得到自己想得到的东西和理想,要想改变自己贫穷的命运,应该靠自己的双手,而不是靠别人廉价的怜恤或者施舍。爷爷说希望你能原谅他的无情。”
⒀看完信,玛娅潸然泪下。她终于明白,其实谁也不能施舍给我们未来,除了自己。
1.第①段中有一个错别字,请找出并加以改正。
改为
2.结合语境,联系上下文,解释下列句中划线字词的含义 。
(1)每次进到店里,玛娅都会情不自禁地盯着那条围巾看一会儿,眼睛里闪烁着异样的光芒,像是在观摩一件艺术品。
(2)说完,她可怜地盯着货主老人,等待他的怜悯。
3.第④段中的划线句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4.根据提示,将体现玛娅对货主老人情感变化过程的词语填写在下面的括号内。
( )→( )→( )
5.这篇文章刻画了两个人物,一个是玛娅,一个是货主老人,你最喜欢那个人物,说说理由。
6.联系全文内容,说说文题“谁也不能施舍给你未来”的含义。
1、即 改为 及
2、 (1) 盯:喜爱(2) 盯:渴望
、答:运用了环境描写的方法。作用:①因为天气的寒冷,玛娅更加渴望得到那条围巾,起到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作用;②烘托人物形象,表现了玛娅对母亲的疼爱,同时也表明了玛娅是个热爱母亲,善良懂事的孩子。
4、好感;怨恨;感动;
5 、 答:①玛娅是一个热爱母亲、聪明善良、情感丰富、智慧执著、勤劳勇敢、自立自强、有责任心的孩子。②货主老人是一个有爱心,用心良苦,教育方式独道的慈 祥老人。
6、 答:要想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和理想,要想改变自己贫穷的命运,应该靠自己的双手,而不是靠别人廉价的怜恤或者施舍。谁也不能施舍给我们未来,除了自己
比较阅读《苏州园林》和《故宫博物院》,回答问题。
【一】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个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
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决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唯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美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A.)我国的建筑,从古代的宫殿到近代的一般住房,绝大部分是对称的,左边怎么样,右边也怎么样。苏州园林可绝不讲究对称,好像故意避免似的。东边有了一个亭子或者一道回廊,西边决不会来一 个同样的亭子或者一道同样的回廊。这是为什么?B.我想,用图画来比方,对称的建筑是图案画,不是美术画,而园林是美术画,美术画要求自然之趣,是不讲究对称的。 (《苏州园林》节选)
【二】C.太和殿俗称金銮殿,高28米,面积2380多平方米,是故宫最大的殿堂。在湛蓝的天空下,那金黄色的琉璃瓦重檐屋顶,显得格外辉煌。殿檐斗拱、额枋、梁柱,装饰着青蓝点金和贴金彩画。正面是12根红色大圆柱,金琐窗,朱漆门,同台基相互衬映,色彩鲜明,雄伟壮丽。
大殿正中是一个约两米高的朱漆方台,上面安放着金漆雕龙宝座,背后是雕龙屏。方台两旁有六根高大的蟠龙金柱,每根大柱上盘绕着矫健的金龙。仰望殿顶,中央藻井有一条巨大的雕金蟠龙。从龙口里垂下一颗银白色大圆珠,周围环绕着六颗小珠,龙头、宝珠正对着下面的宝座。梁枋间彩画绚丽,有双龙戏珠、单龙翔舞,有行龙、升龙、降龙,多态多姿,龙身周围还衬托着流云火焰。
太和殿是举行重大典礼的地方。皇帝即位、生日、婚礼和元旦等都在这里受朝贺。每逢大典,殿外的白石台基上下跪满文武百官,中间御道两边排列着仪仗,皇帝端坐在宝座上。 D.大殿廊下,鸣钟击磬,乐声悠扬。台基上的香炉和铜龟、铜鹤里点起檀香或松柏枝,烟雾缭绕。(《故宫博物院》节选)
1.文段(一)中最能体现苏州园林整体特征的是哪一句话?这体现出本文什么样的说明结构?
2.结合语段(一)中“败笔”一词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
3.文段(二)主要按照由________到________,由特点到________的顺序说明。
4.文中划横线的A.、B.、C.、D.四句话分别采用了什么说明方法?
A._____________ B_____________ C_____________ D_____________
5.文段(一)中“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一句中“没有一个不”能否替换为“都”?为什么?。
1.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总分结构。
2、园林设计上的欠缺
3 、外 内 用途
4.作比较;打比方;列数字;摹状貌;
5.不能换。因为原句是双重否定句,起强调作用。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