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笑的可乐

①我七岁那年,故乡的夏天炎热异常。没有一丝云朵天空在灼热的阳光里呈现空洞的蓝色空气中翻腾着热浪。几乎所有的生物都是蔫蔫的,失去了往常的活力,除了那些整日泡在海水里的孩子们。这一年的夏天,我再也没有走近大海,没有在沙滩上和小伙伴们追逐嬉闹,没有像一尾活泼的小鱼尽情遨游在无边的海水中。我知道,所有的欢乐都已随着春天的一场噩梦灰飞烟灭了。在那场车祸中,我永远地失去了右脚。尽管我还是个孩子,却已深知悲伤与羞耻,我甚至拒绝在夏天穿短裤,害怕我丑陋的脚踝在众人的视线里暴露无遗。

②那段热得让人窒息的日子里,我每天所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早早地拄着拐杖离开家,慢慢走到田地尽头的堤坝边。我的爷爷已经坐在那里抽烟,准备开始一天的辛劳。我艰难地坐下来,什么也不说,只是静静地坐着,眺望远方睡眼惺忪的大海。蔚蓝色的波浪缓缓起伏,在爷爷淡淡的烟草味里发出梦的呓语。也许,只有这一刻的单纯和宁静,才能让我暂时忘却心里的哀愁与无助。

③那天,我正望着蔚蓝的大海发呆,素来沉默寡言的爷爷突然在我背后问:“孩子,你口渴吗?”我漫不经心地“嗯”了一声。爷爷又接着说:“那么,我请你喝冰镇可乐吧。”我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对于我贫困的家庭而言,可乐是只有圣诞节才会偶尔兑现的奢侈梦想,何况车祸后为了给我动手术,家中已是负债累累。我咽了咽唾沫,有些不相信地问:“您是认真的吗?”“当然,”爷爷微笑着说,“但是有一个条件,你必须自己穿过马路去对面的便利店买。”他见我沉默了,随后又补充道:“其实不用害怕的,我会站在路边提醒你来往的车辆。”冰镇可乐的__实在太大了,我咬着牙点了点头。

④攥着爷爷给我的硬币,我拄着拐杖站到了路边。要知道,自车祸以后,我就再也没有走上马路,噩梦犹在。虽然天气炎热,但乡村公路上来往的车辆永远都不会停歇。汽车从我身边飞驰而过,卷起一股股闷热潮湿的气流,阴影又开始弥漫,我怎么也不敢迈出这第一步。这时,爷爷大声地吼起来:“嗨,孩子,难道你打算一辈子的路就只走到这里吗?勇敢些!”我心一横,屏住呼吸拄着拐杖走了过去,而当我踏上路另一边的沙地时,发现自己已是泪流满面了。那一瞬间,我忘却了身后就是曾夺走我右脚的马路,也感受不到那曾如梦魇般__的车流,我只知道,我已经翻越了一座山,一座在我七岁那年突然横亘在我生命旅程中的大山。

⑤那天冰镇可乐的清凉,即便在35年后的现在也清晰如昨天,35年后的我早已装上了假肢,像正常人一样行动自如。我有相敬如宾的妻子,有活泼可爱的儿子。盛夏的假日里,我带上家人去童年时常去的海滨度假。而每一次把可乐递给儿子时,我总会指着瓶子上那个飞扬的缎带标志说:“你看,它在对你微笑呢。”一如爷爷当年对我说时的郑重。

⑥假如你对生活微笑,上帝便会把你所有的辛辣与苦楚酿成这世上最最甜美的可乐。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所叙事件

2.开头画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品析语句,回答问题。

“我心一横,屏住呼吸拄着拐杖走了过去,当我踏上路的另一边的沙地时,发现自己已是泪流满面了。”这个句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表达作用?

4.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

5.你觉得文中的“我”踏上路另一边的沙地时收获了什么?

1.童年时因一场车祸而致残的“我”在爷爷的鼓励帮助下克服困难终于战胜自己穿过马路买来一瓶可乐。

2.环境(景物)描写;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烘托人物的沮丧心情为下面情节发展作铺垫。

3.“我心一横,屏住呼吸拄着拐杖走了过去,当我踏上路的另一边的沙地时,发现自己已是泪流满面了。”这个句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表达作用?

通过心理、动作、神态描写真实、细致地写出了“我”战胜自己迈出勇敢一步的过程。

4.以时间为线索回忆童年车祸后爷爷鼓励我“走向坚强”的经历。

5.乐观、坚强地生活或收获快乐收获了成功。

阅读管丽红的《微课与慕课》

①微课的概念,在国内,最早是由佛山市教育局的胡铁生在2011年提出的,他认为:“微课’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这个阶段对微课的研究更多的是关注资源建设,而忽略了其应用性、互动性和扩展性等特征。

②但随着国内微课发展和建设的逐步推进,胡老师又在2012年对这一定义做了更进一步的解释:“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__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突出了“微课”不仅是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更是基于某个知识点/环节的一个简短而完整的“教学过程”或“教学活动”。这个定义无疑要准确很多,微课资源不再是静态的,而是生长发展的,不断完善的。

③从国外的经验来看,起初微课是应在线学习而产生的。2004年夏天,美国的萨尔曼·可汗开始用雅虎的一款绘图软件作为共享记事本,再加上电话辅导异地的表妹学习数学。后来在YouTube上录像,继而在2007年辞职创立可汗学院,并最终把其发展成为一家通过在线图书馆收藏了3500多部各类学科教学视频的教育性非营利组织。这位美国人用一共不超过300美元的视频设备通过录制10分钟左右的教学视频上传到网上供世界各地的人们免费使用。与此同时,英国教师电视网也开始了微课视频资源的建设。从2004年的7年间开发了3500个20分钟(主要授课过程大约1分钟)左右的精品微课视频,受到来自全世界范围的众多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喜欢。

④可以说早期的英美微课主要是以上传视频供需要的人在线观看使用为主,类似于网络视频公开课,或者说就是一种“短而精”的视频公开课。而真正把微课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的是被戏称为“一分钟教授”的美国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教授。目前该学院已经推广应用了“微课”这一教学形式。他们主要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录制一系列1-3分钟的教学视频,突出关键的概念、主题和活动,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根据所提供的资源和活动,建构自己需要的知识。(选自《科学大观园》,有删改)

【注】①YouTube是世界上最大的视频网站。

1.请简要列出“微课”的两个主要特征。

2.按要求完成下面两小题。

(1)请说出第①段中画线句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2)简要分析第③段括号补充内容的作用

3.请概括出选文的说明思路。

1.(1)以视频为主要载体;(2)是基于某个知识点/环节的一个是简短而完整的“教学过程”或“教学活动”。

2.(1)说明方法:下定义;作用:指出了“微课”的主要特征及性质。

(2)列数字突出“微课”之“微”(时间短)的特点。

3.按照事理(逻辑)顺序先国内后国外依次说明了什么是微课、微课的产生和发展。

爱心的传递

①凄冷的江风阵阵袭来,她不禁打了个寒颤。

②一年前,她禁不住好友的怂恿,拿出所有的积蓄和朋友合伙开了一家火锅店。生意本来红红火火,不料厨师的一次失误,导致两位顾客食物中毒。尽管她们第一时间为对方治疗,火锅店的声誉还是受到了影响,顾客开始越来越少。关键时刻,好友撤资,一走了之,她内心十分痛苦。

③风更大了,她走到自己的汽车前面,竟发现一个十一二岁的小男孩趴在车前睡着了,手里拿着一个脏兮兮的蛇皮口袋,看样子是捡废品的。

④她轻轻摇醒小男孩:“你怎么趴在这里睡觉?”男孩揉揉眼睛问:“阿姨,您丢东西了吗?”她下意识地一摸口袋,手机居然不见了!小男孩见状,拿出一部手机,笑着说:“这是您的吗?”原来,小男孩捡废品时,在汽车旁边发现了这部手机,为了物归原主,他耐心等待,竟睡着了。

⑤真是个好孩子!他要捡多少废品才能换一部手机?她非常感动,问道:“天晚了,你一个人在这儿不怕吗?”男孩笑着说:“没啥怕的,每天放学后我都来,为了赚学费呀!”

⑥原来,男孩的母亲是聋哑人,他还有一个妹妹,一家四口人的生活全靠父亲打零工维持。男孩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就利用放学的时间出来捡废品。她看了看他的蛇皮口袋,里面放着几个饮料瓶子。她忽然想起来,放在汽车后备箱里的空饮料瓶还在。她赶快从后备箱里搬出来,又找出车内散落的旧报纸和杂志,全倒在男孩的蛇皮口袋里。男孩开心地笑了。

⑦风停了,她感到了一阵温暖。不久,重拾希望的她关了原先的店,筹钱开了一家新的火锅店。从那时开始,不管生意好坏,她都坚持资助小男孩上学,直到他大学毕业。男孩能自食其力了,他走过很多地方,尝试过很多工作,不管收入如何,他都会拿出一笔钱打到她的账户中。她把那些钱又重新汇给男孩,并打电话告诉他不必这样做,因为她出资援助他,完全是因为他的善良,根本不求回报。

⑧又过了几年,因房子要拆迁,曾经红火的火锅店生意再次变得冷清,最艰难的时候她甚至付不起房租。正在她心急如焚之际,小城电视台的记者忽然跑来采访她。原来当地的小学收到一笔捐款,捐款人正是她。她沉思了片刻,很快就明白,这件事的幕后策划者一定是男孩。这条新闻播出后,很多人被她的善良感动了,宁肯绕很远的路,也要到她的店里来吃饭,火锅店的生意很快又好转起来。

⑨重新赚到钱的她,十分感激所有帮助过她的人,继续资助贫困孩子。每次捐款,她总写下那个男孩的名字。其实对她和男孩来说写谁的名字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他们手中善心如一簇小小的火苗正在悄悄传递它无法照亮整个世界却温暖了很多人的心。

1.根据文章内容,找出表现文中的“她”情感变化过程的词语。

2.你如何评价文中的小男孩?

3.结合上下文说一说第⑦段“风停了,她感到了一阵温暖。”句中加点词语“温暖”指的是什么?

4.分析结尾画线句在选文的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1.十分痛苦→①非常感动(或感到温暖)→重拾希望→②心急如焚→十分感激

2.善良(拾金不昧)、懂事、勤劳、乐观、知恩图报(答出三点即可)。

3.既指风停了她”的身体感到暖和也指小男孩的善良、懂事使“她”内心倍感温暖。(或小男孩的乐观坚强使“她”深受鼓舞重拾希望。)

4.关键词:结构上:总结全文照应题目(或点题)。内容上:点明善心的传递可以温暖人心这一主旨。

雪 白

王开岭

叫人感念和思痛的东西越来越多了。比如雪。

在我印象里,雪是世界上最辽阔、最庄严、最有诗意和神性的覆盖。她使我隐约想到了“圣诞、人类、福祉、博爱、命运”这些zōng jiāo 意味很浓的词。

那神秘无限的洁白,庞大的包容一切的寂静,纯银般安谧、祥和的光芒,浑然天地、梦色绝尘的巍峨与澄明……

拿什么更美的形容她呢?她已被拿去形容世间最美的意境了。

童年时,我心里涨满了雪,比大地上的棉花还要多。那时候,大地依然贫穷,贫穷的孩子常常想:要是地里的雪全变成棉花该多好啊!如今,我们身上有的是厚厚的棉了;而大地,却失去了那相濡以沫的洁白。

那时候,一个冬天常常有好几场惊心动魄的雪。有时不舍昼夜地下,天凛地冽,银装素裹。夜晚白得耀眼,像火把节,像过年,令人亢奋。记得里有篇《夜走灵官峡》,开头即“纷纷扬扬的大雪又下了一整夜……”

那盛大的雪况,现在忆起来很有些隐隐动容和“俱往矣”的悲壮。不知今天的孩子会不会问:真有那么多雪么?

是真的,雪不仅多而且美得痛心

记得小学班里有个家境很穷的女生,又瘦又黑,像棵细细的老也长不大的豆芽儿。一次作文课上她灵机一动把雪比喻成了“雪花膏”,她说:“那天夜里,我看见天上飘起了雪花膏……”她念的时候同学全笑了,连老师也哧哧笑了,说她是异想天开。 于是老师给我们讲“异想天开”是什么意思。老师讲“异想天开”时女生趴在水泥桌上(当时课桌是用水泥板搭的)呜呜哭了……不久,她因贫穷辍了学。

许多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记起了这件事。我猛然发现那个“雪花膏”的比喻其实多么生动而富有诗意啊!

雪,雪花膏的雪,女孩子的雪。

在我所见过的比喻中,这是最珍贵的一个。

要知道当时穷人家是买不起雪花膏的。美丽的如泣如诉的雪花膏。

不知从何时起,有个声音问:我们的雪呢?

从前的梦想,有的很快就兑现了。比如棉花,比如雪花膏和课桌……一些虽遥遥无期,但我们并不苛求,慢慢来,一切都会有的,没有的都会有的……

是的,我们相信。但另一个事实是:我们曾经有过的,现在却没有了。

比如雪。我们有了无数的雪花膏,比雪花膏还雪花膏的雪花膏,可我们的雪呢?那“千树万树梨花开”的雪呢?

偶尔碰上一回,可那是怎样的情景啊——

稀稀落落粉针或沫状的碎屑,仿佛老人凋谢的胡须,被风一击,被地面轻轻一震,即消殒了。

这哪里是雪?分明是雪的骸死去的雪。

衰败的迹象即是这时显露的。我留意到了冬日的憔悴、大地的烦躁、空气的郁闷、没有冰的河床、树的稀少和鸟的惊恐……眯起眼睛,我认出菜叶上的药斑,阳光中的尘埃和可疑的飞来飞去的阴影……

从前不是这样子的。

纯洁简美的东西愈来愈少。人类创造着一切也破坏着一切,许多优雅的本色和古典的秩序被打碎了、颠覆了,包括季节、生态、秩序、规矩、操守……我们狂妄地征伐却失去了判断,拼命地拥有又背叛着初衷;我们消灭了贫穷还消灭了什么?

这是个欲望大得惊人的掘金年代。抒情的方式正在消失。只有物的欲望。

我感到了不安,感到了冬天背后那双忧郁的眼睛。那些威胁她的莫名危险……我开始了怀念,怀念那些流逝和将要流逝的东西,比如童年、雪、本色,比如村庄、野地、棉布的经纬、流动的水……

(选自《精神明亮的人》)

【注释】①雪花膏:一种化妆品,洁白如雪,用来滋润皮肤。

1.本文以“雪”为线索,由雪及人,由雪及事,由雪及现实,请用几个词语概括作者的心路历程。

2.作者在文中说“雪不仅多,而且美得痛心”,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作者为什么说雪“美得痛心”。

3.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这哪里是雪?分明是雪的骸,死去的雪。

4.本文意蕴深刻,请联系现实,谈谈本文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1.①感念→②痛心→③质问(反思或愤怒)→④不安→⑤怀念

【解析】①感念的是童年时雪的美丽和惊心动魄;②痛心的是女生被嘲笑和辍学;③质问的是我们为什么留不住纯洁简美;④不安的是物欲膨大带来的威胁、危险;⑤怀念的是那些流逝的和将要流逝的美好。

2.女生把雪比作滋润美白的“雪花膏”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作者认为生动而富有诗意很美但师生的不理解、女生的痛哭以及女生因家贫辍学的结局让人痛心。

3.现在的雪稀稀落落没有盛大的雪况失去了辽阔、庄严、诗意、神性和灵魂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流逝的失望对环境被破坏的愤怒

4①消灭贫穷创造财富追求梦想没有错但不能以美好的失去为代价。②梦想不能苛求要往长远看慢慢来。应保持纯真的本色克制个人的私欲尊重规律拒绝盲目的采伐和无度的攫取。③应增强忧患意识警惕来自环境的威胁、危险积极行动起来保护我们的家园。

看花解闷,闻花解忧

郝近大

①在五彩缤纷的花卉世界里,百花争艳,香气袭人,当你陶醉在观花赏花之时,可曾意识到花儿的娇美姿色、清幽芳香,也可作为花卉的一大功用呢。

②早在清代,名医吴尚先就在《理瀹骈文》(又名《外治医说》)一书中明确指出:七情之病也,看花解闷,听曲消愁,有胜于服药者。

③自吴氏以后的百余年间,国内外无数事实证实了吴尚先这一论述的正确。美国医生斯登福特和心理学家雷诺尔茨曾对5000多人进行测试,证实了花香对人的情绪可产生很大影响。日本有些企业主在车间喷放玫瑰和紫罗兰香味,来激发工人的工作情绪,从而提高劳动效率。近些年来,国外利用花的这个独特功效,专门创办了香花医院。塔吉克斯坦及阿塞拜疆等均有这种医院和疗养所,他们让患有神经衰弱、高血压、哮喘、流行性感冒、白喉、痢疾的病人,一边欣赏悦耳音乐,一边闻着幽香扑鼻的花香,从而收到很好的治疗效果。这不正是对吴尚先看花解闷、听曲消愁的再实践和新发展吗?据报道法国一家香水厂的女工因长期闻了厂里的天然香料竟然没有一个罹患肺病的。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④那么,花香治病的奥秘何在呢?

⑤这是因为,花卉能分泌出多种芳香的物质,如柠檬油、百里香油、肉桂油等,内含各种醇、醛、酮、酯等化合物质,它们具有杀菌和调节中枢神经的功能以及抵抗微生物侵害的作用;另外,不同颜色及不同品种的花卉所含的气化芳香油不同,所以,不同颜色、不同品类的花卉还有着不同的功用。

⑥实验证明,浅蓝色的花朵对高烧病人具有良好的镇静作用;紫色鲜花可使孕妇心情恬静;红色花朵能增进病人食欲;赭色花对低血压患者大有裨益;绿色花叶能吸收阳光中的紫外线,减少阳光对眼睛的刺激,对眼睛有一定保护作用,尤其对色盲患者更为有益。此外,丁香花中含有丁香油酚、齐墩果酸等,可使牙痛病人的疼痛得到缓解;桂花里含有大量芳香物质,如gamma一癸酸内酯、芳樟醇等,气管炎患者闻之,有化痰、止咳、平喘的作用;玫瑰花含香茅醇、栊牛儿醇等;茉莉花含苯甲醇、苯甲酸、芳樟醇等,能让咽痛、扁桃体炎的病人闻之有舒适感,对病情好转亦有裨益;天竺葵的花香对人体有镇静、消除疲劳和促进睡眠之功;菊花、金银花的香味可使高血压患者的血压下降等。

⑦至于看花之所以能解闷,宋代诗人梅尧臣在《咏萱草》诗中曾经说:人心与草不相同,安有树萱忧自释?若言忧及此能忘,乃是人心为物易。好一句“人心为物易”,真是一语中的,揭开了看花解闷,治七情之病的奥秘。

1.第③段中“近些年来,国外利用花的这个独特功效”中“这”指什么?

2.第③段画线的句子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请分析第④段在文章中的作用。

4.阅读全文,说说花香为什么能治病?

1.花香对人的情绪可产生很大影响。

2.举例子。形象具体地说明了花能治病的事实令人信服。

3.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为了说明不同颜色、不同品类的花卉还有着不同的功用。

4.①花卉分泌出多种芳香物质具有杀菌和调节中枢神经的功能以及抵抗微生物侵害的作用。②不同颜色及不同物种的花卉有不同的功效。(意思对即可)

爬根草

①凡在乡间长大的人都不会忘记这种草。它好像就是有关乡村最深的记忆,像大地与生俱来的美丽纹身。

②爬根草的生命力极强,只要给它土壤,一点点阳光,一点点雨水,一点点风,足以让它悠然自得地生存下来。据说它是唯一可以穿越四季的草,就是在最严寒的冬天它也是枯而不死。如果扒开地面的土,就会轻易看到它根部所固守的昂扬绿意,有着蓄势待发的姿态,所以人们又称它为灵魂之草或草中之王。古诗有云:“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我想,这诗里歌颂的就是它,因为只有它才有这份生之坚韧和顽强。

③它是一种会走动的草,它时时都在播种着自己的未来。每往前伸延出一寸嫩绿的触须,它的茎就会深深扎进泥土。然后继续朝四方衍生,继续扎根。它的执着和专注给人以一步一叩拜的圣教徒般的赤诚感觉,不由得让人肃然起敬。它长长的生命线,一直穿行在太阳一样的亮丽针孔里,被一个神奇的缝纫机刺进泥土。可以说,每株爬根草都是一摊摊刺绣的山水画,都是一篇篇锦绣的诗意文字。

④童年的记忆里,在夏天,无数次光着脚丫在爬根草装饰的乡间小路上行走,我们用脚心感受着它与季节共同的温柔,有着一种走在红地毯上的幸福憧憬,有着穿上草鞋的温暖感觉。那时感到脚心和心一样是向世界敞开的,它们说着同样的爱的语言。以那样的方式走进田野是神圣的,也是古朴而浪漫的。走在这样的路上,你永远不会想着回来,因为你正走在回家的路上。这样的路本身就是一种令人神往的目的地,它通向的是天地的心。

⑤曾有人把它和爬藤联系起来。一个在大地上匍匐前进,一个缠在树干上向上攀登;一个流向时光的大海,一个攀向岁月的峰峦。它们都给了我们一个格言式的指引:爱着心中的爱,一切的努力和等待都会成为最美的春天。

⑥也曾有人把它和蚂蚁联系起来。爬根草和蚂蚁一样是卑微的,然而它们却是世界上最优秀的攀登者。它们一直把高山当做平地来走,用攀登的姿势和毅力将自己的灵魂在天地间高高耸立,它们一直在用卑微成全自己的伟大与超越。

⑦爬根草在草中是特立独行的。它是一种多情的草,只要有土的地方,都是它扎根的天堂。它对土地的爱是一种死去活来,是一种奋不顾身,是一种勇往直前,是一种从一而终。就这样它的生命且歌且舞,渐行渐远,像一条永不消失的绿色地平线!

⑧每株爬根草都是一条生命的赤道!

1.从全文看,爬根草有哪些特点?

2.文章的第②③④段已经对爬根草作了具体的描述,为什么在第⑤⑥段还要把它和爬藤、蚂蚁联系起来?

3.阅读第③段,结合加点的词语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它是一种会走动的草,它时时都在播种着自己的未来。

4.谈谈你对第④段画线句子的理解。

1.爬根草有坚韧顽强的生命力;爬根草对目标的执着与专注;虽卑微但却用毅力成全着自己;特立独行、对土地的奋不顾身、勇往直前、从一而终及死去活来的爱。(意思对即可)

2.作者通过爬藤和蚂蚁与爬根草作类比突出爬根草虽然活得卑微但爱着心中所爱成就自己的伟大与超越装点美丽的春天。(意思对即可)

3.“播种”一词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爬根草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爬根草心中有着远大的目标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执着而专注地努力向前爬行、生长表达了作者对爬根草这种精神的赞美之情。(意思对即可)

4.这是一条爬根草装饰的乡间小路它让我们感受到一种别样的温柔和对幸福的憧憬走在这通往理想的路上正如同行走在自己的心路上令人神往所以没有人想着回去。(意思去即可)

①生活里常可见到这样的场面——

②两个年轻的妈妈在聊天,甲乙都说我的孩子怎么怎么样。她们的心里都充满希望对方欣赏自己孩子的渴望,但忘了自己也该去欣赏对方的孩子。

③一场演出刚完,全体演员拉着手排着队出来谢幕,但观众却已走了一半。剩下的也拥挤着往外走。掌声稀稀落落。其实演出成功,观众也满意,但就是不鼓掌。真为演员们难过,他们所要求观众的,不就是稍慢一点走,鼓一下掌吗?观众为什么就不能满足他们的要求,表示一下对他们演出的欣赏呢?

④人们总是很吝啬对别人的欣赏。

⑤其实欣赏别人有什么不好呢?几下掌声,几句赞誉,或者一个眼神一个微笑也可以。但别人却会从你的欣赏里,得到了对自我的肯定,得到了鼓励、欢乐、信心和力量。

⑥欣赏的力量是神奇的。

⑦有一个中学生高考失败,万念俱灰,于是,带上所有储蓄出去旅游,预备花光钱就自尽。半路遇上两个小孩儿溺水,他奋勇救助,观者无不为他的勇气和出色的泳技鼓掌。小孩儿父母更是拉他到家中,感谢之余,赞叹不已。他不禁热泪盈眶,从别人的赞赏中,重新认识了自我,觉得生活还是值得留恋,于是轻松地踏上了归途。

⑧我有一个很好的朋友,常常捧着我那只能“发表”在本子上的习作欣赏,一番点评之后,是一句“这里有黄金”,包含了所有的期待和鼓励,使我战胜自卑,练笔不止。

⑨社会是一个大舞台,也是一个竞技场。人生是表演,也是奋斗。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关注、喝彩和鼓掌,就像需要批评一样。如果只有沉默,那生活就一定会索然无味。

⑩欣赏不同于阿谀,它是出于真诚,它是对别人人生意义的肯定,它是一种高尚的情操,是现代人应该具备的一种修养。

伟大的发明、杰出的成就固然值得欣赏,但普普通通的一个巧思、一个小小的创见,甚至一件漂亮的衣服、几句机智的玩笑,都同样值得欣赏。只要我们敞开胸襟,我们就一定会发现,周围竟有许多东西值得我们欣赏。

我们欣赏别人,别人也会欣赏我们。生活会因为有了欣赏而变得更加美丽。

1.本文针对日常生活中 这一现象(用文中语句回答),阐述了 的中心论点(用自己语言概括)。

2.第⑦⑧两段运用举例的论证方法,从 )这一方面论证了中心论点;第段告诉我们生活中 ,阐明了欣赏别人要 的道理,从而进一步论述了中心论点。

3.第⑨段中加点的“沉默”一词在文中的意思是多于

4.第⑩段中说“欣赏不同于阿谀”,请简答“欣赏”与“阿谀”有什么不同。

1.人们总是很吝惜对别人的欣赏,要欣赏别人(要善于欣赏别人要学会欣赏别人)

2.从欣赏的力量是神奇的(欣赏的作用)这一方面论证了中心论点;第段告诉我们生活中许多东西值得欣赏,阐明了欣赏别人要敞开胸襟(善于发现)的道理,从而进一步论述了中心论点。

3.冷漠(漠不关心)

4.欣赏是真诚的(欣赏是对别人真诚的肯定)阿谀是虚伪的(阿谀是对别人虚假地讨好)。

金色花

张嘉仪

冬季的恋歌也许并不单调,阳光绽放出的,是一朵朵灿若宝珠、柔似溪水的金色花,一瓣瓣从蔚蓝的天穹飘飞下来,散落在小镇的每一寸肌肤上。熙熙攘攘的人群,或发梢、或面颊、或双肩、或掌心,沐浴在金色花绚烂的味道中。

②金色花零落世间,更多的,碾碎在脚下。

③人说,眼因多留泪水而愈益清明,心因饱经忧患而愈益温厚。

④忽然之间,思绪化作一朵盛开的金色花,在童年的秋千上飘摇。

⑤十七年前,和伙伴们捉迷藏。

⑥躲藏在屋后的大杏树上,任凭小伙伴怎么寻觅,也找不到小淘气的影子。小伙伴许久没有找到便散了,也忘记了仍在躲藏的小淘气。小淘气在树上待久了,不觉间睡着了,一个不小心,像折翼的天使,坠落到树下的水沟里……奶奶用祖传的“魔语”哼着小曲儿,安抚受惊的小淘气,才让他在奶奶的怀里安静了下来……

⑦十五年前。

⑧小淘气听到了大人们的谈话,知道妈妈要离开自己,到南方城市去了,就像2岁时爸爸的离开一样。

⑨小淘气曾经在无数个夜里梦到爸爸回到自己身边的情景,却总是看不到爸爸的样子。他是多么渴望一家人能在一起啊!他醒来后总会哭啼,嚷着要和爸爸在一起。妈妈总是抱着他,抚摸着他的额头,告诉他过年的时候爸爸就回来,会给他买顶好看的衣服。小淘气对妈妈的话总是相信的,从没有怀疑过。

⑩然而,每逢过年的时候,除了看到爸爸从远方寄来的信,一切并不像妈妈说的那样,更不像小淘气在梦里见到的那样。而下一个春节,仍然是在遥遥无期的等待中,牵动着小淘气思念的心弦。

⑪小淘气在一个又一个思念的日子里长大,和奶奶、妈妈以及爸爸每年寄回的信件一起度过春夏秋冬。

⑫小淘气的苦苦哀求和颗颗泪珠没能挽留住妈妈南下的脚步,她还是买了船票,离开老屋。妈妈舍不得扔下奶奶和小淘气,泪水随着远去的船只流淌进河水中。

从此,小淘气和奶奶在大杏树下的老屋里静静地生活着。忧伤只在夜晚遥望满天星斗的时候才会流露出来,抑或在梦醒之后,一声深深的叹息。

⑭十几年过去了,小淘气已经长大。

⑮爸爸妈妈回家乡的日子并不多,更多的时间是漂泊在外。奶奶仍然留守在古屋。她不愿离开,因为都市的柏油路太硬,空气太浑浊,都市人的神色太木然。小淘气在另一个城市读书。他、奶奶、爸爸和妈妈总是聚少离多,一家人大概只能在过年的时候,才能开开心心地在一起。

⑯阳光把脚步移到了楼下的小广场,窗前的金色花飘到了地上。慢慢睁开眼睛,有些湿润,但视线清亮了许多。原来又是一段儿时回忆,但也许只是一个梦,一个回溯童年的梦。

⑰到底是一段零散的回忆,还是瞑目之间掠过的一阕清梦呢?是金色花把思绪带到了梦河,拾到了沉在河底的五花石,还是回忆就是一朵金色花,在阳光下唤醒了沉睡的芬芳呢?想到庄周梦蝶的逍遥无拘,不觉莞尔一笑。

⑱突然想起曾读过诗人泰戈尔的一首诗《金色花》。

如果爱与思念真的存在魔力,多想化作一朵金色花,伴着儿时的童谣,飘到家乡的大杏树上,花开成海,香飘十里,引得蝴蝶翩跹,不再让奶奶感到孤独。

如果爱与思念真的存在魔力,多想化作一朵金色花,随着晚风飘到南方的都市,小心翼翼地飞到妈妈的床前,潜进妈妈的梦里,漫天飞舞的金色花,微笑着向她招摇。

21如果爱与思念真的存在魔力,多想化作一朵金色花,携带一封长信,飘到爸爸的眼前,满是感激与思念的语言,最夺目的,是那朵朵跳跃在信笺里绚烂的金色花。

(选自《美文》2015年12期,有删改。)

14.读完全文,请从文中提取能够概括全文主旨的三个关键词。

15.试对文中划横线的句子,任选一句赏析。(请注意结合加点词语进行赏析)

(1)冬季的恋歌也许并不单调,阳光绽放出的,是一朵朵灿若宝珠柔似溪水的金色花,一瓣瓣从蔚蓝的天穹飘飞下来,散落在小镇的每一寸肌肤上。

(2)从此,小淘气和奶奶在大杏树下的老屋里静静地生活着。忧伤只在夜晚遥望满天星斗的时候才会流露出来,抑或在梦醒之后,一声深深的叹息

16.文中第⑧段、第⑫段写爸妈离开,仅三言两语交待,没有展开细描,而花费大量笔墨写爸妈离家后的情形,这是为什么?

17.联系全文及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说说小淘气“愈益温厚”的原因是什么?再以小淘气的身份,从奶奶、妈妈、爸爸三人中任选一人,说几句感恩的话。(70字左右)

[1824ebeb751a1317.jpg]

[62c68bab4eb358a1.jpg]

阅读《只有岁月才能读懂》

①七年前我租住在木栅一间仓库改成的小木屋,木屋虽矮虽破,却因风景无比优美而觉得饶有情趣。

②每日清晨我开窗向远望去,首先看见的是种植在窗边的累累木瓜树,再往前是一棵高大的榕树,榕树下有一片栽植了蔬菜和鲜花的田园,菜园与花圃围绕起来的是一个大约有半亩地的小湖,不论春夏秋冬,总有房东喂养的鸭鹅在其中嬉戏。

③我每日在好风好景的窗口写作,疲倦了只要抬头望一望窗外,总觉得胸中顿时一片清朗。

④我最喜欢的是小湖一角长满了青翠的布袋莲,布袋莲据说是一种繁殖力强的低贱水生植物,有水的地方随便一丢,它就长出来了,而且长得繁茂强健。布袋莲的造型真是美,它的根部是一个圆形的球茎,绿的颜色中有许多层次,它的叶子也很奇特,圆弧似的卷起,好像小孩仰着头望着天空吹着小喇叭。

⑤有时候,我会捞几朵布袋莲放在我的书桌上,它失去了水,往往还能绿很长的一段时间,而且它的萎谢也不像一般植物,它是由绿转黄,然后慢慢干去,格外惹人怜爱。

⑥后来,我住处附近搬来一位邻居,他养了几只羊,他的羊不知道为什么喜欢吃榕树的叶子,每天他都要折下一大把榕树叶去喂羊。到最后,他干脆把羊绑在榕树下,爬到树上摘榕叶,才短短几个星期,榕树叶全部被摘光了,剩下光秃秃的树枝,在野风中摇摆退色的秃枝。

⑦榕树叶吃完了,他说他的羊也爱吃布袋莲。

⑧他特别做了一枝长竹竿来捞取小湖中的布袋莲,一捞就是一大把,一大片的布袋莲没有多久就被一群羊儿吃得一叶不剩。我虽曾几次因制止他而发生争执,但是由于榕树和布袋莲都是野生,没有人种它们,它们长久以来就生长在那里,中年汉子一句“是你种的吗”便把我驳得哑口无言。

⑨我于是憎恨那个放羊的中年汉子。

⑩汉子的养羊技术并不好,他的羊不久就患病了;很快,他也搬离了那里,可是我却过了一个光秃秃的秋天,每次开窗就是一次心酸。

⑾冬天到了,我常独自一个人在小湖边散步,看不见一朵布袋莲,也常抚摸那些被无情折断的榕树枝,连在湖中的鸭鹅都没有往日玩得那么起劲。我常在夜里寒风中,远望在清冷月色下已经死去的布袋莲,心酸得想落泪,我想,布袋莲和榕树都在这个小湖永远地消失了。

⑿熬过冬天,我开始在春天忙碌起来,很怕开窗,自己躲在小屋里整理未完成的文稿。

⒀有一日,旧友来访,提议到湖边去散散步,我诧异地发现榕树不知在什么时候萌发了细小的新芽,那新芽不是一叶两叶,而是千株万株,凡是曾经被折断的伤口边都冒出四五朵小小的芽,远远望去,那棵几乎枯去的榕树仿佛披上了一件缀满绿色珍珠的外套

⒁布袋莲更奇妙了,那原有的一角都已经铺满,还向两边延伸出去,虽然每一朵都只有一寸长,但因为低矮,它们看起来更加缠绵,深绿还没有长成,是一片翠得透明的绿色。

⒂我对朋友说起那群羊的故事,我们竟为了布袋莲和榕树的重生,快乐得在湖边拥抱起来,为了庆祝生的胜利,当夜我们就着窗外的春光,痛饮至醉。

⒃那时节,我只知道为榕树和布袋莲的新生而高兴,因为那一段日子活得太幸福了,完全不知道它们还有别的意义。

⒄经过几年的沧桑创痛,我觉得情感和岁月都是磨人的,常把自己想成是一棵榕树,或是一片布袋莲。情感和岁月正牧着一群恶羊,一口一口地啃吃着我们原来翠绿活泼的心灵,有的人在这些啃吃中枯死了,有的人失败了,枯死与失败原是必有的事,问题是,东风是不是来?是不是能自破裂的伤口边长出更多的新芽?

⒅我翻开七年前的日记,那一天酒醉后,歪歪斜斜地写了两句话:“要为重活的高兴,不要为死去的忧伤。”

1、作者为什么“憎恨放羊的中年汉子”?

2、文章第⑾段中写“连在湖中的鸭鹅都没有往日玩得那么起劲”这一景象的目的什么?

3、第⒁段中的“缠绵”一词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4、品析文中画线句子语言表达的妙处。

5、结合全文看,你怎样理解第⒃段中“它们还有别的意义”这句话?

1、因为窗外高大的榕树和湖角青翠的布袋莲是“我”写作疲倦时放松心情的好风景,而中年汉子却为了喂羊而摘光了榕树的叶子、捞尽了湖中的布袋莲,他破坏了窗外的美景,“我”去制止他时又被他驳得哑口无言。

2、与榕树、布袋莲未被采摘时“房东喂养的鸭鹅在湖中嬉戏”的场景形成鲜明对比,以湖边景色的凄清烘托“我”心情的伤感和失落,为后文发现榕树和布袋莲重生的诧异和惊喜作铺垫。

3、繁密(茂密或绵密)

4、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披”字赋予榕树人格化的特征,“缀满绿色的珍珠”则生动形象地写出榕树新芽初生的勃勃生机。

5、榕树和布袋莲的重生不仅给“我”带来了惊喜,还给了“我”人生的启迪:生活中遭遇困难、磨难与挫折是在所难免的,失败并不可怕,重要的是能在受挫之后不断地积蓄新的力量,在新的机遇面前能够勇敢面对。重新展现生命的风采,实现人生的价值。

耐力之王

2000年上映的纪录片《伟大的舞者:猎人故事》真实地记录了南非土著闪族的猎人是如何打猎的,我们从中可以看出人类的祖先究竟凭什么在非洲称王。

  闪族人的个头很矮,力量有限,要论单打独斗,即使有了长矛也很难胜过非洲的大部分野生动物。闪族人只能依靠自身的一项绝技来对付野生动物们,那就是超常的耐力。羚牛的瞬时速度虽然快,但只能维持几分钟,否则就会被急速升高的体温烧死。一个经过训练的闪族猎人可以在炎热的中午,以每小时20公里的速度连续奔跑4至5个小时!在那部电影中可以看到,非洲猎人们采用的就是持久战的办法,直到把猎物追得完全没了力气,只能站在原地等死。这时猎人们就可以安全地接近猎物,把长矛插进猎物的心脏。

  在所有的非洲哺乳动物当中,人的耐力是最好的,这和人类的身体结构密切相关。首先,人是汗腺最发达的哺乳动物。在剧烈运动的情况下,一匹马每平方米皮肤每小时大约可以排汗100克,骆驼为250克,人可以达到惊人的500克!也就是说,一个成年人在剧烈运动时每小时大约可以排出1~1.5升汗水,这些汗水可以带走相当于一个600瓦白炽灯泡所产生的热量。

  为了进一步提高汗液的散热效率,人类逐渐脱掉了体毛,变成了“裸猿”。为了弥补体毛遮挡阳光的功能,人类又逐渐进化出了黑色的皮肤,用来抵抗紫外线对皮肤造成的伤害。

  长时间的奔跑需要大量的氧气,这就对动物的呼吸效率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大部分四蹄哺乳动物只能依靠四肢在奔跑时的动作,带动胸腔的扩__收缩,进行被动式呼吸。另外,大部分非洲哺乳动物都只能通过鼻孔呼吸,这就大大限制了它们的呼吸效率。

经过多年演变,人类逐渐进化出了主动式呼吸,呼吸的频率和深度完全可以自由控制。另外,人类又进化出一套用嘴呼吸的方式,这就进一步提高了人类的呼吸效率。于是,体型弱小的人类最终进化成为非洲大陆上最有耐力的哺乳动物。

1.个头矮小的闪族人,能战胜非洲的大部分野生动物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2.指出文中画线语句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一匹马每平方米皮肤每小时大约可以排汗100克,骆驼为250克,人可以达到惊人的500克!(    )(    )

3.人的耐力最好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4.与人相比大部分四蹄哺乳动物在呼吸上有哪些不足?

1.有超常的耐力

2.列数字、作比较 

3.①人是汗腺最发达的哺乳动物。②为进一步提高汗液的散热效率,人类脱掉体毛,进化出黑色的皮肤,抵挡紫外线造成的伤害。③人类进化出了主动式呼吸,呼吸的频率和深度完全可以自由控制。④人类又进化出一套用嘴呼吸的方式,提高了呼吸效率。

4.大部分四蹄哺乳动物只能进行被动式呼吸限制了它们的呼吸深度。大部分非洲哺乳动物都只能通过鼻孔呼吸,这就大大限制了它们的呼吸效率。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