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走一步,再走一步》

那是费城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虽然时隔五十七年,可那种闷热我至今还能感觉得到。当时和我一起的五个小男孩,因为玩弹子游戏玩厌了,都想找些新的花样来玩。

“嗨!”内德说,“我们很久没有爬悬崖了。”

“我们现在就去爬吧!”有个孩子叫道。他们就朝一座悬崖飞跑而去。

我一时拿不定主意。虽然我很希望自己也能像他们那样活泼勇敢,但是自我出世以后,八年来我一直有病,而且我的心里一直牢记着母亲叫我不要冒险的训诫。

“来呀!”我最要好的朋友杰利对我叫喊,“别做胆小鬼。”

“我来了!”我一面应着,一面跟着他们跑。

我们最后来到一处空地。那座悬崖就耸立在空地的另一边。它是一堵垂直的峭壁,壁面有许多凸出来的其他孩子一个接一个地向上爬,朝着一块离崖顶还有三分之二路程的狭小岩石架进发。我落在最后,全身颤抖,冷汗直冒,也跟着他们向上爬。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咚咚直跳。

我终于爬上去了,蹲在石架上,心惊肉跳,尽量往里靠。其他的孩子慢慢地向石架边缘移动,我看在眼里,吓得几乎晕倒。

接着,他们又开始向崖顶攀爬。他们打算从崖顶沿着一条迂回的小路下山回家。

“嗨,慢着,”我软弱地哀求道,“我没法下去。”

“再见!”其中一个孩子说。其他孩子跟着也都哈哈大笑起来。

他们左折右转地爬上了崖顶,向下凝视着我。“如果你想待在那里,就待着好了。”有个孩子嘲笑道,“不用客气。”杰利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

我从石架向下望,感到头晕目眩;我绝对没法爬下去,我会滑倒摔死的。但是,往崖顶的路更难爬,因为它更陡,更险。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在一片寂静中,我伏在岩石上,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这时,树林里有一道手电光照来照去。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手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

我慢慢地把身体移过去。“看见了。”我说。

“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

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很好,”我父亲叫道,“现在移动右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我又照着做了。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我想。

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1、将第一段中“那是费城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虽然时隔五十七年,可那种闷热我至今还能感觉得到”一句改为“那是费城七月里的一天”好不好?为什么?

2、请你结合文章,试着说说作者是怎么写出自己在悬崖上的紧__害怕的,至少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3、请你用文章中的话说说,作者从这件事中获得的启示是什么。

1、【答案】不好。因为“闷热”一词不仅写出了天气闷热,还体现了“我”对此事记忆深刻

2、【答案】点明写法如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对比描写、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等,要求具备角度不同的两点,并能结合语句进行简要的分析即可。

3、【答案】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阅读下面的文章。

假如没有台风和闪电

(1)人们不喜欢台风,也害怕闪电。但是,在这个世界上,如果没有了台风和闪电,又将怎样呢?

(2)假如没有台风,全世界本已严重的水荒就会更加严重。台风能为人类送来大量的淡水资源。据测算,一个直径不太大的台风,登陆时可带来近30亿吨降水。每年,台风给中国、日本、印度、菲律宾、越南以及美国沿海地区带来的水量,往往要占到当年降水量的25%以上。在炎热的季节里,台风暴雨的光临,可以缓解旱情,使作物焕发生机。

(3)假如没有台风,世界各地冷热将会更不均衡。赤道地区日照最多,气候炎热。台风最大时速可达200千米,如果没有台风来驱散、带走这一地区的热量,热带便会更热,寒带也会更冷,而温带将从地球上消失。

(4)假如没有闪电,人类将失去一位勤奋的“清洁工”。雷电交作时,空气中的部分氧气会激变成臭氧。稀薄的臭氧不但不臭,而且能吸收大部分宇宙射线,使地球表面的生物免遭紫外线过量照射的危害。闪电过程中产生的高温,又可杀死大气中90%以上的细菌和微生物,从而使空气变得更加纯净,更加清新宜人。

(5)假如没有闪电,人类就将失去一座巨大的“化肥厂”。据估计,每年地球上空会出现31亿多次闪电,平均每秒钟100次。每次放电,其电能高达52700千瓦时,连世界上最大的电力装置都不能和它相比。空气中含有占总体积78%的不能被作物直接吸收的氮气,闪电时,电流高达10万安培,空气分子在瞬间被加热到3万摄氏度以上,致使大气中的氮和氧化合,生成一氧化氮;一氧化氮继而转化生成二氧化氮;雨水又与二氧化氮反应生成硝酸;含有微量硝酸的雨水降落地面后即是作物可以直接吸收的氮肥。据测算,全球每年由雷雨(闪电)“合成”的氮肥达5亿吨。这5亿吨从天而降的化肥,相当于5万个年产1万吨的化肥厂的产量总和。

1、假如没有台风,会出现哪些严重后果?

2、第(2)段“往往要占到当年降水量的25%以上”这句话中的“往往”能否删去?为什么?

3、第(5)段中划线的句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4、请根据提示填空,简明地介绍雷雨(闪电)“制造”氮肥的过程。

→② 氧化碳=>二氧化碳→③ →④硝酸+雨水=>氮肥

1、【答案】(1)全世界本已严重的水荒将更加严重(2)世界各地冷热将更加不均衡

2、【答案】不能。“往往”是指通常情况,但不排除有些年份台风带来的水分不足25%的特殊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3、【答案】列数字、作比较。准确、突出地说明了闪电的放电量的巨大,假如没有闪电,人类就失去一座巨大的“化肥厂”。

4、【答案】①氮+氧=>一氧化氮③二氧化氮+雨水=>硝酸

阅读《成长,有时只是瞬间的事》

人们常说“少年不识愁滋味”,然而16岁的我,心中总有挥之不去的忧愁。由于长期疏于学业,我的成绩一直在低处徘徊。尽管在众人面前我总是故作坦然,但心里却有难言的苦涩。我想,我不像其他同学那样聪明!
  然而,那一堂极其普通的美术课,却无意中颠覆了我对自己的认识。
  那堂美术欣赏课,讲的是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周五,又是下午第一节。很多同学都埋着头,用美术课本遮掩因犯困而迷糊的眼神。夏日的午热混杂着少年的汗味弥漫在教室里;窗外的老柳树似乎懒得再摇曳,蝉儿却很高调地重复着昨天的老歌;远处传来繁忙的市音,隐隐约约,嘈嘈杂杂……
  也许只是为了打破昏昏欲睡的沉闷,年轻的美术老师说:“我请一位同学谈谈对这幅画的感受。这样吧,姚远同学,你来说说。”我没想到,被喊中的人是自己,迟迟疑疑地站起来。周围有窃窃的笑声与私语。
  A.我的心,因为那些轻蔑的话语而猛烈地跳动,手不自觉地攥紧了。我真想冲那些自以为是的同学说一句:住嘴!可是,我什么也说不出来,只是下意识地低头,再低头,想把自己滚烫的脸,埋进深深的臂弯。【批注①运用动作描写。“攥紧”,“低头”、“再低头”、“埋进”几个动词,生动准确地写出了自卑的“我”因同学的嘲笑而显得窘迫和无助】
  我当时的样子,一定很窘迫、很无助。美术老师轻轻地走到我旁边:“姚远同学,是不是不舒服?”老师侧着脸,关切地看着我。我摇摇头,双手很奇怪地卷着书角,然后展开,再卷起,好像一点点铺排着内心的局促、不安……
  老师帮我把书角展平,指着那幅画说:“你好好看看,感觉到了什么?”是那幅莫奈的《睡莲》:水波粼粼,睡莲的叶子或聚或散,花朵像暗红的、摇曳的火焰,热烈而又含蓄。看似随意的柔美线条,捕捉住了水面似真似幻的光和影。看着那画,我心里竟有一种隐隐的感动。沉默良久,我听见自己用极不确定的语气说:“画家好像是想表现……温和、平静、美丽的大自然。”
  只是几个字而已,美术老师却很欣赏地说:“说得好!莫奈的画,总是善于捕捉大自然的美丽。”她轻轻地按了按我的肩膀:“你挺有悟性的。这幅画,藏于法国奥赛博物馆,希望有一天,你能去亲眼看一看。”我愣住了,确定这句话是专门说给我听的!我定定地看着老师走向讲台的背影,满心的喜悦里夹杂一丝疑虑,“老师说我挺有悟性的!老师真的是这么说的!可老师这是在鼓励后进生吗?也许……”
  接下来欣赏的是莫奈的《干草垛》。我凝视着这幅画,用心感受着画意。我敢说,我从未这么专心地上过课!老师先请后排一位同学谈观感,那同学只说画面太单调了。老师微笑地点评:“莫奈画的虽只是干草垛,却巧妙地描绘了光与色带给人的视觉印象。斜射的阳光下,淡橙的天空,橙紫的远山,橙绿的树林,橙黄的干草垛……阳光在跃动,色彩在变幻。画面虽简单,却有一种不同寻常的生命力。”我聚精会神地听着,默默地将老师的讲析与自己的观画印象一一对照。我发现,自己的观画印象竟然与老师的讲析大致吻合,只是我的感受稍显稚嫩。这一发现,让我惊喜万分!
  那个周末,烈日流火。我兴冲冲地跑到艺术品商店,买了一幅带画框的《睡莲》。虽只是临摹画,我的喜悦却是那样真实而强烈。
  我告诉父亲,这是美术的参考资料。B.父亲意味深长地看了我一眼,点点头,什么也没说,只是爬到椅子上,郑重其事地帮着把画挂在我的房间里。【批注②
  我开始了一个人的战争,和自卑作战,和惰怠作战。我还一遍遍地为自己勾画未来的蓝图。越来越多的人真诚地用“阳光”、“自信”、“上进”这些词来形容我。
  终于,我鼓起梦想的翅膀,飞向远方……
  大学时,我主修国际金融,但我对莫奈的画却始终有一种难以名状的亲切感,就连我的父母对莫奈的画都有特殊的感情。那幅《睡莲》,从我16岁那时起就一直挂在我的房间里。
  再回故乡时,我想找到那位美术老师,告诉她,法国的奥赛博物馆我已经去过了。不过,毕竟是男子汉了,有些细节我会不好意思说的,比如,那天在奥赛博物馆里,面对莫奈《睡莲》真迹,我竟热泪盈眶!

1、通读全文后,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本文的故事

2、文末写道“那天在奥赛博物馆里,面对莫奈《睡莲》真迹,我竟热泪盈眶”。请展开想像,用第一人称描写“我”那时的心理活动。

3、批注,是精读文章常用的一种方法,即从内容、写法、结构、语言等方面给文章加上评语。请你给划线的B.处,自选角度作批注。

4、许多人认为“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可作者说“成长,有时只是瞬间的事”。对此,你有何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你的成长感悟谈谈。

1、【答案】示例:16岁时,自卑的我因为一位美术老师的欣赏和父亲的鼓励而树立自信,从而改变人生方向并学有所成。

2、【答案】例一:你终于真实地呈现在我的面前了。当年,我的美术老师告诉我,有机会一定要到法国奥赛博物馆亲眼看看《睡莲》的真迹,今天我终于实现了夙愿。你的光影亦真亦幻,你热烈而含蓄,你温和而美丽,当我第一次看到你就被你深深吸引。当我怯怯说出对你的观感时,美术老师夸我有悟性时,你难以估量,我有多欢喜,从此我不再自卑,不再惰怠。你改变了我的人生。

例二:老师,您是否知道,正是当年您充满欣赏意味的话语,我才从沉睡中苏醒过来;正是您对画作意趣盎然的解读,我第一次受到了艺术的洗礼。难忘那一段如凤凰涅槃般的心路历程。如果没有那一节美术课,可能我仍是一个在慵懒、懈怠的泥沼中难以自拔的人。感谢生命中有你。 

3、【答案】【B句参考角度】①运用动作描写,“看我一眼”、“点点头”,传神的写出父亲对“我”开始热爱美术的理解②用语准确,“意味深长”、“郑重其事”两个形容词(,体现父亲对“我”的理解与坚定的支持

4、【答案】例一:我赞成作者的观点。虽然,成长的道路很漫长,但有时,成长只是瞬间的事。如文中的“我”,因为美术课上得到老师的赞许,因为老师富有感染力的讲解,从此由一个学习成绩差,内心自卑的孩子变成一个拥有自信,克服惰怠,努力追求理想并学有所成的人。在我的成长历程中,我也曾因一次竞赛获奖而重拾信心,上台领奖的那一刻,我瞬间长大了。

例二:我不赞成作者的观点。虽然某一次经历可能会改变我们的人生态度,但真正的成长是在一次次的自我认识与自我肯定 中完成的,所以我认为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文中的“我”虽在经历一次难忘的美术课后瞬间成长起来,但在后来很 长的人生道路中,“我”依然需要加倍努力才能成功。又比如我的语言表达能力差,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后,终于在演讲比赛中获奖。

阅读下面文段。

正午的太阳,十分明亮。阳光下的葵花田静悄悄地泛着金光。无数的蜂蝶,在葵花田里飞翔着。

青铜跳下牛背,扔掉缰绳,跑进了葵花田。稠密的葵花,使他只能看到很近的地方。他就不停地跑动着,直跑得呼哧呼哧的,满头大汗。

他在葵花田的深处,终于看到了葵花。

那时,她侧卧在几株葵花之间的一小块空地上,好像睡着了。

青铜跑出葵花地,爬到一个高处,向大麦地方向不住地挥着手。有人看到了,说:“是不是找到她了?”于是,人们纷纷朝葵花田跑来。

青铜将人们带到了小女孩的身边。

暂时,谁也没有惊动她,人们只是围着她,静静地看着。

谁也不知道葵花是怎么渡过了大河,又是怎么来到葵花田的。

葵花认定爸爸哪儿也没有去,就在葵花田里。

有人将她从地上抱起。她微微睁开眼睛,喃喃自语着:“我看见爸爸了。爸爸就在葵花田里……”

她两腮通红。

抱她的那个人用手一摸她的额头,惊叫了一声:“这孩子的额头,滚烫!”

许多人护送着,哧通哧通的脚步声,响彻在通往医院的土路上。

那天下午,太阳被厚厚实实的乌云遮蔽着,不一会儿,狂风大作,接着便是暴雨。傍晚风停雨歇时,只见一地的葵花,一株株皆落尽金黄的花瓣,一只只失去光彩的花盘,低垂着,面朝满是花瓣的土地……

(节选自第二章第6节)

1、上文节选自当代作家 的《 》。

2、你能告诉我们,在这段文字之前(第二章第5节),发生了什么重大的事情?你认为作者想要通过这一本书告诉我们什么呢?

3、文中画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1、【答案】曹文轩  《青铜葵花》

2、【答案】葵花的爸爸淹死了,葵花成了孤儿。作者想告诉我们苦难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要有正视痛苦的勇气,只有在痛苦过后,才能真正体会幸福的价值,真正明白爱与生命的意义。

3、【答案】景物描写。通过描写狂风暴雨和低垂的葵花渲染出悲伤的气氛,表现出人们内心的悲痛和担忧。

村里通了公交车

吴敬贤

①老高要去一趟乡下亲戚家,听说村里通了公交车,很方便,就动了心。

②老高来到车站,一眼就找到了写有村名的大客车。可走近了仔细一瞧,傻眼了:“这哪算是公交车!”明明是一辆不知哪个单位淘汰下来的旧客车,漆皮都泛黄起皱了,车座的靠背歪歪扭扭有的底座裂开了大缝露出暗黄色的海绵。车厢地板上飞舞着浅黄色的浮土处处可见杂乱的泥土鞋印。老高不满地嘟囔着,好不容易找了个稍微干净的地方坐下,女售票员看了看老高,拿起笤帚用力扫了几下,愤愤地说:“天天跑乡下,想找干净也不容易。”

发车的时间到了可司机稳稳地坐在驾驶座上一点儿也不着急。老高不耐烦了,连声催促着。司机回头一笑,说:“咱这车出发可没个准点,乡下人没有时间观念,都不会卡着钟点回来,可总不能把他们撂在这城里过夜吧,再耐心等等。”

④“真是的,哪见过这样的公交车?连个时刻表都没有!”老高心里又一阵埋怨。正想着,几个人背着编织袋气咻咻地赶了过来,跳上车,司机一拧钥匙,客车屁股冒出一股黑烟,终于出了城。

⑤出了城,老高的气更大了。原料想大客车会顺风顺水直奔目的地,却不料为了多串几个村子,放着平坦的沥青公路不走,专走颠簸不平的土路,颠得老高满肚子的茶叶水直想喷出来。

⑥车厢里站满了人,一个站立的老汉,身子随着车的摇摆扭着秧歌,为防止跌倒,他把手扶在了老高的肩上。老高紧捂着自己的钱包,大声对老汉说:“快把手拿开,素不相识,抓住我干什么?”老汉一脸的委屈,说:“这周围哪儿有手扶的地方,我离你最近,当然只有抓着你才能站稳了。”

⑦老高心里这个气呀,从前坐公交车,他跟陌生人特别注意保持距离,万一不小心碰别人一下,得赶紧道歉,哪像这个无赖的老汉。老高正想着后座的一位妇女冲老高嚷道:“你又伤不着让这位大叔扶一下怎么了?”

⑧这时出来一个人把老汉扶到他的座位上坐下,众人的不满才平息下来。老高心里恨恨:“哪见过这样的公交车,怎么是非黑白不分啊!”

⑨公交车到了一个村口,速度减缓,正要停车,一位准备下车的妇女高声对司机说:“再往前开几步,好吗?停到我养猪场门口,看看我的猪喂了没有。”司机嬉笑着说:“好嘞,停到你家炕头都行。”全车的人哈哈大笑。

⑩到了养猪场门口,妇女背起编织袋刚要下车,女售票员突然想起来:“等等,你上了车这么久还没买票呢,得交八块钱!”妇女一拍脑袋,立刻掏钱,可口袋里的零钱只凑了五块五,便不好意思地说:“钱都买饲料了,没算计着还要买车票呢。”女售票员说:“算了,下回再补上吧。”妇女高兴地下了车。

⑩老高心里又骂了:“这是哪门子公交车呀,车票还能讲价?”

⑩又到了一处村子,车在一根水泥电线杆旁停住。司机喊身边的一个老婆婆:“婆婆,你到站了,快下车吧。”

⑩老婆婆走到车门口看了看外面,嚷道:“这是我们村吗?怎么瞅着不像,我不敢下。”司机喊来车上的一个小伙子,叮嘱他下车把老婆婆送回家,亲自交到她孙子手里。

⑩公交车在路旁足足等了十几分钟,小伙子才回来,后面跟着一个年轻人,对司机千恩万谢,公交车才重新上路。

⑧老高心里更骂了:“为了点屁事,让一车人干等着。”

⑩公交车终于到了老高亲戚家的村子了,老高恨不得早一步下去,便急匆匆下车。千算万算,老高到了亲戚家才发现,自己从城里带来的包裹忘在车上了。亲戚马上要骑上摩托车去追公交车,老高一拍胸脯说:“没事,我敢保证,东西在这辆公交车上,绝对丢不了。”

(选自《重庆晚报》,2014年12月02日)

1.这篇文章叙述的线索是什么?

2.选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什么描写?其表达作用是什么?

3.老高下车把包裹忘在了车上,为什么坚信“绝对丢不了”?

4.老高乘公交车去乡下,一路上都在生气,而司机和乘客却有说有笑,融为一体。你觉得人与人之间怎样相处才能更加和谐?

1.老高乘公交车的所见所闻。

2.环境描写。交代了乘客乘车环境之差烘托出老高烦躁的心情反衬出司机、售票员为乘客服务的热情。

3.从司机、售票员的言行来看他们一心一意为乘客服务热情周到;从乘车人来看他们乐于助人、质朴厚道所以包裹忘在车上绝对丢不了。

4.示例一:司机与乘客有说有笑想乘客所想一心一意为乘客服务所以他们之间的关系亲密融洽由此我觉得人与人之间相处要真诚不计较一时的得失多为别人着想这样才能和谐。示例二:老高嫌车脏嫌老汉扶他肩嫌公交车总随意停没有准点儿所以他一路上总生气也不能和大家融为一体由此我觉得与别人相处要学会包容一定要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相互理解相互担待这样才会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阅读下文

独一无二的你

①全球有70亿人口分布在世界各地,而在过去的5万年间,据估计共有1000亿人口在地球上生息过。每个人都会是独一无二的吗?随着生命科学对人体认识的日益深入,人类个体的独特性被越来越多地揭示出来。除了我们熟知的DNA和面相外,人类个体的独特性和不可取代性究竟还表现在哪里呢?

②早在20世纪70年代,人们就已经意识到,步态足以帮助我们辨别一个人,且准确率至少可以达到90%。研究显示,人的步态在童年期一直在变化,但当身体的发育停止时,步态就稳定了下来。许多因素使我们的步态变得和别人不一样,这些因素包括腿的长度、臀部的宽度等身体因素,也包括一些人为因素,如体育锻炼导致的肌肉生长等等。步态的神奇之处还在于,尽管我们一眼就能发现人们步态的不同,但却难以用语言描述其中的差别。

就目前的技术而言依据步态识别身份还是存在难度相比之下也许眼睛和耳朵更可靠一些。耳朵的形状非常独特,不仅每个人不一样,即使是同一个人,两只耳朵也各不相同。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胎儿耳朵的成形开始于母体怀孕大约5周以后,这时在胚胎头部两侧的地方会分别出现6个发育成耳朵的“起点”它们最终“会合”成形。在这个过程中,虽然基因引导它们形成完美的耳朵,但子宫里的环境也使它们变得特别。耳朵一旦成形,它们的形状便大致不会变化了,正因为这个原因,有科学家便试图发展利用耳朵的形状识别身份的技术。在美国和荷兰,甚至出现过根据耳朵留下的“耳纹”破获案件的实例。然而“耳纹”的作用也有限,它们的形状受压力和方向的影响太大,所以眼睛是更好的选择。

④眼睛中的虹膜是人眼构造的一部分,虹膜的结构还非常复杂,每一个虹膜都有复杂的皱纹和条纹,有独特的血管和色素细胞,它们决定虹膜的颜色、纹路、斑点和明暗。从遗传学的角度看,虹膜的颜色和纹理是由基因决定的,所以在一个家庭中,或者在一个人的左右眼中,颜色和纹理看上去会很相似。然而,人们发明的虹膜识别系统并不专注虹膜的颜色和纹理,而是更多地去发现一些不受基因影响的细节之处,如斑点、皱纹等等,它们在胎儿出生前就发育成形了,其形态由韧带、肌肉和色素细胞综合决定,因而是完全偶然的,所以,每个人的虹膜都是独一无二的。

⑤所有这一切都证明你是唯一的,没有人可以取代你。亘古至今,天地间只出了一个现在的你,同样的事情以前没有发生过,未来也不会发生。

1.第①段说“人类个体的独特性和不可取代性究竟还表现在哪里呢?”请联系全文,回答这个问题。

2.第②段在介绍人的步态时,主要讲到了步态的哪几个特点?

3.第③段两处画横线的句子分别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

4.第③段加点的词语“大约”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1.还表现在人的步态、耳朵和眼睛方面。

2.步态是否稳定与身体发育有关系;步态的差别难以用语言描述。

3.作比较列数字

4.不能删除。因为“大约”表示估计不是绝对有例外的情况出现用“大约”一词准确地说明了胎儿耳朵成形的大概时间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意思对即可)

微笑的可乐

①我七岁那年,故乡的夏天炎热异常。没有一丝云朵天空在灼热的阳光里呈现空洞的蓝色空气中翻腾着热浪。几乎所有的生物都是蔫蔫的,失去了往常的活力,除了那些整日泡在海水里的孩子们。这一年的夏天,我再也没有走近大海,没有在沙滩上和小伙伴们追逐嬉闹,没有像一尾活泼的小鱼尽情遨游在无边的海水中。我知道,所有的欢乐都已随着春天的一场噩梦灰飞烟灭了。在那场车祸中,我永远地失去了右脚。尽管我还是个孩子,却已深知悲伤与羞耻,我甚至拒绝在夏天穿短裤,害怕我丑陋的脚踝在众人的视线里暴露无遗。

②那段热得让人窒息的日子里,我每天所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早早地拄着拐杖离开家,慢慢走到田地尽头的堤坝边。我的爷爷已经坐在那里抽烟,准备开始一天的辛劳。我艰难地坐下来,什么也不说,只是静静地坐着,眺望远方睡眼惺忪的大海。蔚蓝色的波浪缓缓起伏,在爷爷淡淡的烟草味里发出梦的呓语。也许,只有这一刻的单纯和宁静,才能让我暂时忘却心里的哀愁与无助。

③那天,我正望着蔚蓝的大海发呆,素来沉默寡言的爷爷突然在我背后问:“孩子,你口渴吗?”我漫不经心地“嗯”了一声。爷爷又接着说:“那么,我请你喝冰镇可乐吧。”我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对于我贫困的家庭而言,可乐是只有圣诞节才会偶尔兑现的奢侈梦想,何况车祸后为了给我动手术,家中已是负债累累。我咽了咽唾沫,有些不相信地问:“您是认真的吗?”“当然,”爷爷微笑着说,“但是有一个条件,你必须自己穿过马路去对面的便利店买。”他见我沉默了,随后又补充道:“其实不用害怕的,我会站在路边提醒你来往的车辆。”冰镇可乐的__实在太大了,我咬着牙点了点头。

④攥着爷爷给我的硬币,我拄着拐杖站到了路边。要知道,自车祸以后,我就再也没有走上马路,噩梦犹在。虽然天气炎热,但乡村公路上来往的车辆永远都不会停歇。汽车从我身边飞驰而过,卷起一股股闷热潮湿的气流,阴影又开始弥漫,我怎么也不敢迈出这第一步。这时,爷爷大声地吼起来:“嗨,孩子,难道你打算一辈子的路就只走到这里吗?勇敢些!”我心一横,屏住呼吸拄着拐杖走了过去,而当我踏上路另一边的沙地时,发现自己已是泪流满面了。那一瞬间,我忘却了身后就是曾夺走我右脚的马路,也感受不到那曾如梦魇般__的车流,我只知道,我已经翻越了一座山,一座在我七岁那年突然横亘在我生命旅程中的大山。

⑤那天冰镇可乐的清凉,即便在35年后的现在也清晰如昨天,35年后的我早已装上了假肢,像正常人一样行动自如。我有相敬如宾的妻子,有活泼可爱的儿子。盛夏的假日里,我带上家人去童年时常去的海滨度假。而每一次把可乐递给儿子时,我总会指着瓶子上那个飞扬的缎带标志说:“你看,它在对你微笑呢。”一如爷爷当年对我说时的郑重。

⑥假如你对生活微笑,上帝便会把你所有的辛辣与苦楚酿成这世上最最甜美的可乐。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所叙事件

2.开头画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品析语句,回答问题。

“我心一横,屏住呼吸拄着拐杖走了过去,当我踏上路的另一边的沙地时,发现自己已是泪流满面了。”这个句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表达作用?

4.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

5.你觉得文中的“我”踏上路另一边的沙地时收获了什么?

1.童年时因一场车祸而致残的“我”在爷爷的鼓励帮助下克服困难终于战胜自己穿过马路买来一瓶可乐。

2.环境(景物)描写;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烘托人物的沮丧心情为下面情节发展作铺垫。

3.“我心一横,屏住呼吸拄着拐杖走了过去,当我踏上路的另一边的沙地时,发现自己已是泪流满面了。”这个句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表达作用?

通过心理、动作、神态描写真实、细致地写出了“我”战胜自己迈出勇敢一步的过程。

4.以时间为线索回忆童年车祸后爷爷鼓励我“走向坚强”的经历。

5.乐观、坚强地生活或收获快乐收获了成功。

阅读管丽红的《微课与慕课》

①微课的概念,在国内,最早是由佛山市教育局的胡铁生在2011年提出的,他认为:“微课’是按照新课程标准及教学实践要求以教学视频为主要载体反映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针对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教与学活动的各种教学资源有机组合。”这个阶段对微课的研究更多的是关注资源建设,而忽略了其应用性、互动性和扩展性等特征。

②但随着国内微课发展和建设的逐步推进,胡老师又在2012年对这一定义做了更进一步的解释:“微课”是指以视频为主要载体,记录教师在课堂内外教育教学过程__绕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而开展的精彩教与学活动全过程。突出了“微课”不仅是一种新型的教学资源,更是基于某个知识点/环节的一个简短而完整的“教学过程”或“教学活动”。这个定义无疑要准确很多,微课资源不再是静态的,而是生长发展的,不断完善的。

③从国外的经验来看,起初微课是应在线学习而产生的。2004年夏天,美国的萨尔曼·可汗开始用雅虎的一款绘图软件作为共享记事本,再加上电话辅导异地的表妹学习数学。后来在YouTube上录像,继而在2007年辞职创立可汗学院,并最终把其发展成为一家通过在线图书馆收藏了3500多部各类学科教学视频的教育性非营利组织。这位美国人用一共不超过300美元的视频设备通过录制10分钟左右的教学视频上传到网上供世界各地的人们免费使用。与此同时,英国教师电视网也开始了微课视频资源的建设。从2004年的7年间开发了3500个20分钟(主要授课过程大约1分钟)左右的精品微课视频,受到来自全世界范围的众多教师、家长和学生的喜欢。

④可以说早期的英美微课主要是以上传视频供需要的人在线观看使用为主,类似于网络视频公开课,或者说就是一种“短而精”的视频公开课。而真正把微课和课堂教学结合起来的是被戏称为“一分钟教授”的美国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戴维·彭罗斯教授。目前该学院已经推广应用了“微课”这一教学形式。他们主要以在线学习或移动学习为目的,录制一系列1-3分钟的教学视频,突出关键的概念、主题和活动,引导学生利用网络,根据所提供的资源和活动,建构自己需要的知识。(选自《科学大观园》,有删改)

【注】①YouTube是世界上最大的视频网站。

1.请简要列出“微课”的两个主要特征。

2.按要求完成下面两小题。

(1)请说出第①段中画线句运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2)简要分析第③段括号补充内容的作用

3.请概括出选文的说明思路。

1.(1)以视频为主要载体;(2)是基于某个知识点/环节的一个是简短而完整的“教学过程”或“教学活动”。

2.(1)说明方法:下定义;作用:指出了“微课”的主要特征及性质。

(2)列数字突出“微课”之“微”(时间短)的特点。

3.按照事理(逻辑)顺序先国内后国外依次说明了什么是微课、微课的产生和发展。

爱心的传递

①凄冷的江风阵阵袭来,她不禁打了个寒颤。

②一年前,她禁不住好友的怂恿,拿出所有的积蓄和朋友合伙开了一家火锅店。生意本来红红火火,不料厨师的一次失误,导致两位顾客食物中毒。尽管她们第一时间为对方治疗,火锅店的声誉还是受到了影响,顾客开始越来越少。关键时刻,好友撤资,一走了之,她内心十分痛苦。

③风更大了,她走到自己的汽车前面,竟发现一个十一二岁的小男孩趴在车前睡着了,手里拿着一个脏兮兮的蛇皮口袋,看样子是捡废品的。

④她轻轻摇醒小男孩:“你怎么趴在这里睡觉?”男孩揉揉眼睛问:“阿姨,您丢东西了吗?”她下意识地一摸口袋,手机居然不见了!小男孩见状,拿出一部手机,笑着说:“这是您的吗?”原来,小男孩捡废品时,在汽车旁边发现了这部手机,为了物归原主,他耐心等待,竟睡着了。

⑤真是个好孩子!他要捡多少废品才能换一部手机?她非常感动,问道:“天晚了,你一个人在这儿不怕吗?”男孩笑着说:“没啥怕的,每天放学后我都来,为了赚学费呀!”

⑥原来,男孩的母亲是聋哑人,他还有一个妹妹,一家四口人的生活全靠父亲打零工维持。男孩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就利用放学的时间出来捡废品。她看了看他的蛇皮口袋,里面放着几个饮料瓶子。她忽然想起来,放在汽车后备箱里的空饮料瓶还在。她赶快从后备箱里搬出来,又找出车内散落的旧报纸和杂志,全倒在男孩的蛇皮口袋里。男孩开心地笑了。

⑦风停了,她感到了一阵温暖。不久,重拾希望的她关了原先的店,筹钱开了一家新的火锅店。从那时开始,不管生意好坏,她都坚持资助小男孩上学,直到他大学毕业。男孩能自食其力了,他走过很多地方,尝试过很多工作,不管收入如何,他都会拿出一笔钱打到她的账户中。她把那些钱又重新汇给男孩,并打电话告诉他不必这样做,因为她出资援助他,完全是因为他的善良,根本不求回报。

⑧又过了几年,因房子要拆迁,曾经红火的火锅店生意再次变得冷清,最艰难的时候她甚至付不起房租。正在她心急如焚之际,小城电视台的记者忽然跑来采访她。原来当地的小学收到一笔捐款,捐款人正是她。她沉思了片刻,很快就明白,这件事的幕后策划者一定是男孩。这条新闻播出后,很多人被她的善良感动了,宁肯绕很远的路,也要到她的店里来吃饭,火锅店的生意很快又好转起来。

⑨重新赚到钱的她,十分感激所有帮助过她的人,继续资助贫困孩子。每次捐款,她总写下那个男孩的名字。其实对她和男孩来说写谁的名字已经不重要重要的是在他们手中善心如一簇小小的火苗正在悄悄传递它无法照亮整个世界却温暖了很多人的心。

1.根据文章内容,找出表现文中的“她”情感变化过程的词语。

2.你如何评价文中的小男孩?

3.结合上下文说一说第⑦段“风停了,她感到了一阵温暖。”句中加点词语“温暖”指的是什么?

4.分析结尾画线句在选文的结构和内容上的作用。

1.十分痛苦→①非常感动(或感到温暖)→重拾希望→②心急如焚→十分感激

2.善良(拾金不昧)、懂事、勤劳、乐观、知恩图报(答出三点即可)。

3.既指风停了她”的身体感到暖和也指小男孩的善良、懂事使“她”内心倍感温暖。(或小男孩的乐观坚强使“她”深受鼓舞重拾希望。)

4.关键词:结构上:总结全文照应题目(或点题)。内容上:点明善心的传递可以温暖人心这一主旨。

雪 白

王开岭

叫人感念和思痛的东西越来越多了。比如雪。

在我印象里,雪是世界上最辽阔、最庄严、最有诗意和神性的覆盖。她使我隐约想到了“圣诞、人类、福祉、博爱、命运”这些zōng jiāo 意味很浓的词。

那神秘无限的洁白,庞大的包容一切的寂静,纯银般安谧、祥和的光芒,浑然天地、梦色绝尘的巍峨与澄明……

拿什么更美的形容她呢?她已被拿去形容世间最美的意境了。

童年时,我心里涨满了雪,比大地上的棉花还要多。那时候,大地依然贫穷,贫穷的孩子常常想:要是地里的雪全变成棉花该多好啊!如今,我们身上有的是厚厚的棉了;而大地,却失去了那相濡以沫的洁白。

那时候,一个冬天常常有好几场惊心动魄的雪。有时不舍昼夜地下,天凛地冽,银装素裹。夜晚白得耀眼,像火把节,像过年,令人亢奋。记得里有篇《夜走灵官峡》,开头即“纷纷扬扬的大雪又下了一整夜……”

那盛大的雪况,现在忆起来很有些隐隐动容和“俱往矣”的悲壮。不知今天的孩子会不会问:真有那么多雪么?

是真的,雪不仅多而且美得痛心

记得小学班里有个家境很穷的女生,又瘦又黑,像棵细细的老也长不大的豆芽儿。一次作文课上她灵机一动把雪比喻成了“雪花膏”,她说:“那天夜里,我看见天上飘起了雪花膏……”她念的时候同学全笑了,连老师也哧哧笑了,说她是异想天开。 于是老师给我们讲“异想天开”是什么意思。老师讲“异想天开”时女生趴在水泥桌上(当时课桌是用水泥板搭的)呜呜哭了……不久,她因贫穷辍了学。

许多年后,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记起了这件事。我猛然发现那个“雪花膏”的比喻其实多么生动而富有诗意啊!

雪,雪花膏的雪,女孩子的雪。

在我所见过的比喻中,这是最珍贵的一个。

要知道当时穷人家是买不起雪花膏的。美丽的如泣如诉的雪花膏。

不知从何时起,有个声音问:我们的雪呢?

从前的梦想,有的很快就兑现了。比如棉花,比如雪花膏和课桌……一些虽遥遥无期,但我们并不苛求,慢慢来,一切都会有的,没有的都会有的……

是的,我们相信。但另一个事实是:我们曾经有过的,现在却没有了。

比如雪。我们有了无数的雪花膏,比雪花膏还雪花膏的雪花膏,可我们的雪呢?那“千树万树梨花开”的雪呢?

偶尔碰上一回,可那是怎样的情景啊——

稀稀落落粉针或沫状的碎屑,仿佛老人凋谢的胡须,被风一击,被地面轻轻一震,即消殒了。

这哪里是雪?分明是雪的骸死去的雪。

衰败的迹象即是这时显露的。我留意到了冬日的憔悴、大地的烦躁、空气的郁闷、没有冰的河床、树的稀少和鸟的惊恐……眯起眼睛,我认出菜叶上的药斑,阳光中的尘埃和可疑的飞来飞去的阴影……

从前不是这样子的。

纯洁简美的东西愈来愈少。人类创造着一切也破坏着一切,许多优雅的本色和古典的秩序被打碎了、颠覆了,包括季节、生态、秩序、规矩、操守……我们狂妄地征伐却失去了判断,拼命地拥有又背叛着初衷;我们消灭了贫穷还消灭了什么?

这是个欲望大得惊人的掘金年代。抒情的方式正在消失。只有物的欲望。

我感到了不安,感到了冬天背后那双忧郁的眼睛。那些威胁她的莫名危险……我开始了怀念,怀念那些流逝和将要流逝的东西,比如童年、雪、本色,比如村庄、野地、棉布的经纬、流动的水……

(选自《精神明亮的人》)

【注释】①雪花膏:一种化妆品,洁白如雪,用来滋润皮肤。

1.本文以“雪”为线索,由雪及人,由雪及事,由雪及现实,请用几个词语概括作者的心路历程。

2.作者在文中说“雪不仅多,而且美得痛心”,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作者为什么说雪“美得痛心”。

3.联系上下文,体会文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这哪里是雪?分明是雪的骸,死去的雪。

4.本文意蕴深刻,请联系现实,谈谈本文给了你怎样的启示。

1.①感念→②痛心→③质问(反思或愤怒)→④不安→⑤怀念

【解析】①感念的是童年时雪的美丽和惊心动魄;②痛心的是女生被嘲笑和辍学;③质问的是我们为什么留不住纯洁简美;④不安的是物欲膨大带来的威胁、危险;⑤怀念的是那些流逝的和将要流逝的美好。

2.女生把雪比作滋润美白的“雪花膏”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作者认为生动而富有诗意很美但师生的不理解、女生的痛哭以及女生因家贫辍学的结局让人痛心。

3.现在的雪稀稀落落没有盛大的雪况失去了辽阔、庄严、诗意、神性和灵魂表达了作者对美好事物流逝的失望对环境被破坏的愤怒

4①消灭贫穷创造财富追求梦想没有错但不能以美好的失去为代价。②梦想不能苛求要往长远看慢慢来。应保持纯真的本色克制个人的私欲尊重规律拒绝盲目的采伐和无度的攫取。③应增强忧患意识警惕来自环境的威胁、危险积极行动起来保护我们的家园。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