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鸽 子

屠格涅夫

①我站在一个平缓的小丘顶上,在我面前伸展着一片成熟的黑麦田,流光溢彩,有时仿佛是金色的,有时又仿佛是银色的海洋。

②不过在这片海洋上没有微微激荡的涟漪;郁热的空气纹丝不动,正在酝酿着一场大雷雨。

③在我身旁还有阳光照着——虽然炙热,但光线已经很暗淡了;可是在黑麦地后面,并不十分遥远,一大堆暗蓝色的乌云遮蔽了整整半个天空。

④一切都隐藏了……一切都在太阳的最后一丝不祥的阳光下忍受煎熬。听不见一声鸟鸣,也看不见一只鸟影,甚至连麻雀也躲藏起来了。只有在近处,一张孤零零的巨大的牛蒡叶还在固执地飘动,发出簌簌的声音。

⑤田埂上,苦艾散发出来的气味多么强烈!我眺望着那蓝色的庞然大物……于是,心里出现了一种茫然的不安。“喏,快点来吧,快点来吧!”我想,“你闪烁吧,金色的蛇,你战栗、轰鸣吧——你移动、翻滚、奔腾吧,凶恶的乌云,你让这种闷人的痛苦终止吧!”

突然,瞧,在它单调、沉闷的深蓝色的背景下,平稳而徐徐地闪过一件东西,宛如一块白色的手帕或是一团白雪。那是一只白鸽从村子里飞出来。

⑦它一直飞着,一直飞着——笔直地飞,随后飞到树林外去了。

⑧过了半晌,四周依旧是死一般的寂静。可是,猛然间,已经是两块手帕闪过,是两团白雪往回飞:这是两只白鸽正在安稳地飞回家去。

⑨最后,风雨大作,势不可当!

⑩我好容易回到了家。狂风怒吼,________;红褐色的低云在奔腾,________;一切东西都在旋转飞扬,________;倾盆暴雨落下垂直的水柱,________;闪电迸发出绿色的火花;断断续续的巨雷,像大炮似的轰鸣着,________。可是,在屋檐下,就在气窗边沿上,并排地栖着两只白鸽——一只是飞出去寻找伴侣的,而那另一只便是它带回来的,也许是它搭救回来的伴侣。

两只鸽子都蓬着羽毛,每一只鸽子都可以感觉到自己同伴的翅膀就在自己的翅膀旁边。它们很安宁!我看着它们,心里也很安宁,虽然我只是孤零零一个人,永远是孤零零一个人。

1.把下面的句子选填在第⑩段的横线上。(只填序号)

①混杂在一起了

②空气里弥漫着硫黄的气味

③好像被撕成了一块块碎片

④噼噼啪啪地打着

⑤像发疯了似的到处乱窜

2.请指出第⑥段画线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写到暴风雨前“听不见一声鸟鸣,也看不见一只鸟影,甚至连麻雀也躲藏起来了”,联系后文白鸽的“闪过”,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课文《海燕》,比较《海燕》和《白鸽》在活动背景、感情抒发、写作手法上的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⑤ ③ ① ④ ② 

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白鸽”比作“手帕”“白雪”,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白鸽飞翔的情态美。 

3.作者运用反衬手法,突出了白鸽勇敢无畏的精神和对伴侣的关切。 

4.活动背景:《海燕》中故乡小燕子的活动背景是隽妙无比的春景,绝美的海天;而《白鸽》中的活动背景是雷电交加的暴风雨。感情:《海燕》抒发了浓浓的乡愁,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与热爱之情。《白鸽》表达了作者对安定和平生活的向往。写作手法:都采用了咏物寄情的手法。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不南飞的大雁

在加拿大温哥华,朋友带我到海边的公园看大雁。大雁的身躯大得出乎意料,大约有白鹅的四倍。那么多身材庞大的大雁聚在一起,场面十分震撼。

朋友买了一些饼干、薯片和杂食,准备在草地上喂食大雁,大雁立刻站起来,围绕在我们身边。那些大雁似有灵性,鸣叫着向我们乞食。

朋友一面把饼干丢到空中,一面说:“从前每到夏天快结束时,大雁就准备南飞了,它们会在南方避寒,一直到隔年的春天才飞回来,不过,这里的大雁早就不南飞了。”

为什么大雁不再南飞呢?

朋友告诉我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就在这海边喂食大雁,起先只有两三只大雁,到现在已有数百只大雁了,而且数目还在增加。冬天的时候,它们躲在建筑物里避寒,有人喂食,就飞出来吃,冬天也就那样过了。”

朋友感叹地说:“总有一天,全温哥华的大雁都不会再南飞了,候鸟变成留鸟;再过几代,大雁的子孙会失去长途飞翔的能力;然后再过几代,子孙们甚至完全不知道有南飞这一回事了。”

我抓了一把薯片丢到空中,大雁“咻咻”地过来抢食。我心里百感交集,我们这样喂食大雁,到底是对的,还是错的?如果为了一时的娱乐,而使大雁不再南飞,实在是令人不安啊。

已经移民到加拿大十七年的朋友说,自己的处境与大雁很相像,真怕子孙完全不知道有南飞这一回事,因此常常带孩子来喂大雁,让他们了解,温哥华虽好,终非我们的故乡。“你的孩子呢?”“现在都在高雄的佛光山参加夏令营呢!”朋友开怀地笑着。

我们把东西喂完了,往回走的时候,大雁还一路紧紧跟随,一直走到汽车旁边,大雁才依依不舍地离去。

不南飞的大雁,除了体积巨大,与广场上的鸽子又有什么不同呢?一路上我都在想着。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一直走到汽车旁边,大雁才依依不舍地离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温哥华海边公园的大雁为什么不再南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细读文中画线的句子,你怎样理解“百感交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的朋友为什么说“自己的处境与大雁很相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想象一下朋友“带孩子来喂大雁”时会说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形容那些贪吃的大雁舍不得离开喂食给他们的人。 

2.由于人们的喂养和宠爱,大雁已经习惯了那里的环境,所以不再迁徙,变成了留鸟。 

3.“百感交集”指“我”内心的很多想法交织在一起,不知道这样喂大雁是对还是不对。作者之所以不安,是因为感觉这样做是错误的——大雁将退化南飞的能力,而自然界的很多事物是不应该被人改变的。 

4.他身为中国人,却已经习惯了加拿大的生活,很少再回到自己的故乡,就像温哥华的大雁不再南飞一样。 

5.他“带孩子来喂大雁”时可能会说:我们不能像这些大雁一样,忘了自己的故乡,应该经常回去看看。 

野 菊

曹柏青

①金风飒飒,银霜沉沉。

②秋阳艳丽,四野俱寂,霜枝无语。黄灿灿的野菊,丰满鲜嫩地伸展着,翠绿肥硕的叶子,像打开的伞架,支撑着金黄的花盘,在晚来的秋风中轻轻地摇曳。“天生傲骨差相似,撑住残秋是此花。”

③静读陶诗未终卷,又乘秋风观野菊。

④我穿行在馥郁的秋风里。我看见夕阳的车轮,向远方滚去。田埂旁,池塘边,土坡上,我诧异地看着这一簇簇金灿灿的野菊,满目秋艳,它默不作声的美,依然震撼了我。苍凉人生,至情至性,有了野菊的映衬,人格人品的意味格外深长啊!秋来倾听菊语,雨霁捕捉竹籁。我的灵魂闪烁在秋阳、翠竹的光影婆娑中,我在细密的花纹中拣起人生的金子。

⑤野菊随地发,涢水逐门生。

⑥我怔怔地站在乡野中,俯河畔,仿佛一瞬间成了写意画中的背景。人在野菊丛,心随年轮走。从秋风寒霜中,我看到野菊的笑脸,一丛浓绿从脚底漫进我的心灵,我呼吸到野菊芬芳的气息;从奔跑的秋阳中,我看到它打在希望树枝上发出的银铃般声响。看一方水土,被一方水土营养,观秋野被故土野菊滋润。岁月复年轮,庭院深几许?遍野黄花,风骨霜艳无重数……沧桑观花花不语,枝头抱香秋千去。菊以它不争的从容开在晚秋,默契着思想者和隐士的情怀。思想者的沉默如菊,也昭示着一种精神力量。而无知者的喋喋不休,却暴露出内心的苍白。野菊寂寞而不失望,孤独但仍从容,这是野菊的涵养,也是野菊的风度。对野菊的钟爱,是我对庸俗社会关系的一种逆动,也是一种物我两化的冲动和实践,更是我心灵全部的最终皈依。境生情,情生心,心生境,人生与自然物象的契合。

⑦我看过很多野菊,在田野,在大路边,在树林中,在草丛里,到处都有耀眼的野菊花,但它们都开得很小,小得像一枚很不起眼的硬币。而我家老屋的篱笆上贫瘠泥土中的野菊花却开得如此灿烂、坦荡,给我一种惊奇。我如同喝下一杯积年陈酿,沉醉不已。

⑧我徜徉在篱笆墙的野菊中,这时,复杂变得简单,愉悦取代烦恼,虚伪回归真诚。我是乐意在这境地里筑茅庐而住的。

⑨野菊是花中的忍者,餐霜饮露,清淡素雅,幽冷隽异,甘苦自知。完美是一个极具__力的口号,也是一个漂亮的陷阱。野菊花它不是招摇的,而是寂寞的,它在寒霜中美得朴素、执着、天然……

⑩我爱老屋篱笆墙的野菊,是向生命的高度冲刺,是贴近大地的呢喃细语,是对生命的繁茂与美丽的那份苦苦眷恋和期待。

秋风瑟瑟,落叶飘飞。我爱的秋天是一种明艳的色彩,是一种深情的爱意,是一种舒适的淡香,是一种故土的温暖。那种感觉让人永远怀念。

1.文章第②段引用诗句“天生傲骨差相似,撑住残秋是此花”,在文中有何作用?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谈谈你对第⑥段中的画线句“思想者的沉默如菊,也昭示着一种精神力量。而无知者的喋喋不休,却暴露出内心的苍白”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⑦段写生长“在田野,在大路边,在树林中,在草丛里”的野菊,其作用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的语言典雅凝练,富有情趣,请从第②—④段中找一句你喜欢的句子并进行赏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作者说:“我的灵魂闪烁在秋阳、翠竹的光影婆娑中,我在细密的花纹中拣起人生的金子。”结合郭沫若的《石榴》,说说本文作者曹柏青与《石榴》的作者郭沫若从野菊和石榴身上分别拣起了怎样的“金子”,获得了怎样的人生启示,并结合你的生活经历,说说你从某一种植物身上获得的有益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表明古人对菊花也有感怀,为下文写作者对菊花的感受作铺垫,同时丰富了文章的意蕴,增添了诗意(文采)。 

2.思想者有思维的深度,沉默内敛却有着影响别人的精神力量;无知者越是喋喋不休,越是显现出其思想的贫乏、内心的苍白。 

3.写生长在田野、大路边、树林中、草丛里小如硬币的野菊,与“我家老屋的篱笆上贫瘠泥土中的野菊花”形成对比,衬托后者开得灿烂、坦荡,表现对家乡老屋旁生长的野菊花的喜爱之情以及对故土的眷恋之情。 

4.句子:“黄灿灿的野菊,丰满鲜嫩地伸展着,翠绿肥硕的叶子,像打开的伞架,支撑着金黄的花盘,在晚来的秋风中轻轻地摇曳。”赏析: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伸展着的野菊的叶子比作打开的伞架,生动形象地写出野菊在晚风中的摇曳之美,表现了作者对野菊的深深喜爱。 

5.从野菊身上获得的启示:不畏秋风寒霜,不与百花争艳,耐得住寂寞孤独,且从容不迫,执着地追求朴素天然,冲刺生命的高度。从石榴身上获得的启示:敢于同骄阳抗争,敢于独领风骚,毫不示弱。示例:从向日葵身上,我知道了要追逐光明,追逐阳光,做一个阳光少年。(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走一步,再走一步》

那是费城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虽然时隔五十七年,可那种闷热我至今还能感觉得到。当时和我一起的五个小男孩,因为玩弹子游戏玩厌了,都想找些新的花样来玩。

“嗨!”内德说,“我们很久没有爬悬崖了。”

“我们现在就去爬吧!”有个孩子叫道。他们就朝一座悬崖飞跑而去。

我一时拿不定主意。虽然我很希望自己也能像他们那样活泼勇敢,但是自我出世以后,八年来我一直有病,而且我的心里一直牢记着母亲叫我不要冒险的训诫。

“来呀!”我最要好的朋友杰利对我叫喊,“别做胆小鬼。”

“我来了!”我一面应着,一面跟着他们跑。

我们最后来到一处空地。那座悬崖就耸立在空地的另一边。它是一堵垂直的峭壁,壁面有许多凸出来的其他孩子一个接一个地向上爬,朝着一块离崖顶还有三分之二路程的狭小岩石架进发。我落在最后,全身颤抖,冷汗直冒,也跟着他们向上爬。我的心在瘦骨嶙峋的胸腔里咚咚直跳。

我终于爬上去了,蹲在石架上,心惊肉跳,尽量往里靠。其他的孩子慢慢地向石架边缘移动,我看在眼里,吓得几乎晕倒。

接着,他们又开始向崖顶攀爬。他们打算从崖顶沿着一条迂回的小路下山回家。

“嗨,慢着,”我软弱地哀求道,“我没法下去。”

“再见!”其中一个孩子说。其他孩子跟着也都哈哈大笑起来。

他们左折右转地爬上了崖顶,向下凝视着我。“如果你想待在那里,就待着好了。”有个孩子嘲笑道,“不用客气。”杰利看来好像有点不放心,但还是和大家一起走了。

我从石架向下望,感到头晕目眩;我绝对没法爬下去,我会滑倒摔死的。但是,往崖顶的路更难爬,因为它更陡,更险。我听见有人啜泣,正纳罕那是谁,结果发现原来是我自己。

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暮色开始四合。在一片寂静中,我伏在岩石上,恐惧和疲乏使我全身麻木,不能动弹。

暮色苍茫,天上出现了星星,悬崖下面的大地越来越暗。这时,树林里有一道手电光照来照去。我听到了杰利和我父亲的声音!父亲的手电光照着我。“下来吧,孩子,”他带着安慰的口气说,“晚饭做好了。”

“我下不去!”我哭着说,“我会掉下去,我会摔死的!”

“听我说吧,”我父亲说,“不要想着距离有多远。你只要想着你是在走一小步。你能办得到的。眼睛看着我手电筒的光照着的地方,你能看见石架下面那块岩石吗?”

我慢慢地把身体移过去。“看见了。”我说。

“好,”他对我说,“现在你把左脚踏到那块岩石上。不要担心下一步。听我的话。”

这似乎能办得到。我小心翼翼地伸出左脚去探那块岩石,而且踩到了它。我顿时有了信心。“很好,”我父亲叫道,“现在移动右脚,把它移到右边稍低一点的地方,那里有另外一个落脚点。”我又照着做了。我的信心大增。“我能办得到的。”我想。

我每次只移动一小步,慢慢爬下悬崖。最后,我一脚踩在崖下的岩石上,投入了父亲强壮的手臂中。我先是啜泣了一会儿,然后,我产生了一种巨大的成就感。这是我永远忘不了的经历。

我曾屡次发现,每当我感到前途茫茫而灰心丧气时,只要记起很久以前我在那座小悬崖上所学到的经验,我便能应付一切。我提醒自己,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这时,我便可以惊奇而自豪地回头看看,自己所走过的路程是多么漫长。

1、将第一段中“那是费城七月里一个闷热的日子,虽然时隔五十七年,可那种闷热我至今还能感觉得到”一句改为“那是费城七月里的一天”好不好?为什么?

2、请你结合文章,试着说说作者是怎么写出自己在悬崖上的紧__害怕的,至少从两个角度进行分析。

3、请你用文章中的话说说,作者从这件事中获得的启示是什么。

1、【答案】不好。因为“闷热”一词不仅写出了天气闷热,还体现了“我”对此事记忆深刻

2、【答案】点明写法如心理描写、动作描写、环境描写、对比描写、正面和侧面相结合等,要求具备角度不同的两点,并能结合语句进行简要的分析即可。

3、【答案】不要想着远在下面的岩石,而要着眼于那最初的一小步,走了这一步再走下一步,直到抵达我所要到的地方。

阅读下面的文章。

假如没有台风和闪电

(1)人们不喜欢台风,也害怕闪电。但是,在这个世界上,如果没有了台风和闪电,又将怎样呢?

(2)假如没有台风,全世界本已严重的水荒就会更加严重。台风能为人类送来大量的淡水资源。据测算,一个直径不太大的台风,登陆时可带来近30亿吨降水。每年,台风给中国、日本、印度、菲律宾、越南以及美国沿海地区带来的水量,往往要占到当年降水量的25%以上。在炎热的季节里,台风暴雨的光临,可以缓解旱情,使作物焕发生机。

(3)假如没有台风,世界各地冷热将会更不均衡。赤道地区日照最多,气候炎热。台风最大时速可达200千米,如果没有台风来驱散、带走这一地区的热量,热带便会更热,寒带也会更冷,而温带将从地球上消失。

(4)假如没有闪电,人类将失去一位勤奋的“清洁工”。雷电交作时,空气中的部分氧气会激变成臭氧。稀薄的臭氧不但不臭,而且能吸收大部分宇宙射线,使地球表面的生物免遭紫外线过量照射的危害。闪电过程中产生的高温,又可杀死大气中90%以上的细菌和微生物,从而使空气变得更加纯净,更加清新宜人。

(5)假如没有闪电,人类就将失去一座巨大的“化肥厂”。据估计,每年地球上空会出现31亿多次闪电,平均每秒钟100次。每次放电,其电能高达52700千瓦时,连世界上最大的电力装置都不能和它相比。空气中含有占总体积78%的不能被作物直接吸收的氮气,闪电时,电流高达10万安培,空气分子在瞬间被加热到3万摄氏度以上,致使大气中的氮和氧化合,生成一氧化氮;一氧化氮继而转化生成二氧化氮;雨水又与二氧化氮反应生成硝酸;含有微量硝酸的雨水降落地面后即是作物可以直接吸收的氮肥。据测算,全球每年由雷雨(闪电)“合成”的氮肥达5亿吨。这5亿吨从天而降的化肥,相当于5万个年产1万吨的化肥厂的产量总和。

1、假如没有台风,会出现哪些严重后果?

2、第(2)段“往往要占到当年降水量的25%以上”这句话中的“往往”能否删去?为什么?

3、第(5)段中划线的句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4、请根据提示填空,简明地介绍雷雨(闪电)“制造”氮肥的过程。

→② 氧化碳=>二氧化碳→③ →④硝酸+雨水=>氮肥

1、【答案】(1)全世界本已严重的水荒将更加严重(2)世界各地冷热将更加不均衡

2、【答案】不能。“往往”是指通常情况,但不排除有些年份台风带来的水分不足25%的特殊情况,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科学性。

3、【答案】列数字、作比较。准确、突出地说明了闪电的放电量的巨大,假如没有闪电,人类就失去一座巨大的“化肥厂”。

4、【答案】①氮+氧=>一氧化氮③二氧化氮+雨水=>硝酸

阅读《成长,有时只是瞬间的事》

人们常说“少年不识愁滋味”,然而16岁的我,心中总有挥之不去的忧愁。由于长期疏于学业,我的成绩一直在低处徘徊。尽管在众人面前我总是故作坦然,但心里却有难言的苦涩。我想,我不像其他同学那样聪明!
  然而,那一堂极其普通的美术课,却无意中颠覆了我对自己的认识。
  那堂美术欣赏课,讲的是法国印象派画家莫奈。周五,又是下午第一节。很多同学都埋着头,用美术课本遮掩因犯困而迷糊的眼神。夏日的午热混杂着少年的汗味弥漫在教室里;窗外的老柳树似乎懒得再摇曳,蝉儿却很高调地重复着昨天的老歌;远处传来繁忙的市音,隐隐约约,嘈嘈杂杂……
  也许只是为了打破昏昏欲睡的沉闷,年轻的美术老师说:“我请一位同学谈谈对这幅画的感受。这样吧,姚远同学,你来说说。”我没想到,被喊中的人是自己,迟迟疑疑地站起来。周围有窃窃的笑声与私语。
  A.我的心,因为那些轻蔑的话语而猛烈地跳动,手不自觉地攥紧了。我真想冲那些自以为是的同学说一句:住嘴!可是,我什么也说不出来,只是下意识地低头,再低头,想把自己滚烫的脸,埋进深深的臂弯。【批注①运用动作描写。“攥紧”,“低头”、“再低头”、“埋进”几个动词,生动准确地写出了自卑的“我”因同学的嘲笑而显得窘迫和无助】
  我当时的样子,一定很窘迫、很无助。美术老师轻轻地走到我旁边:“姚远同学,是不是不舒服?”老师侧着脸,关切地看着我。我摇摇头,双手很奇怪地卷着书角,然后展开,再卷起,好像一点点铺排着内心的局促、不安……
  老师帮我把书角展平,指着那幅画说:“你好好看看,感觉到了什么?”是那幅莫奈的《睡莲》:水波粼粼,睡莲的叶子或聚或散,花朵像暗红的、摇曳的火焰,热烈而又含蓄。看似随意的柔美线条,捕捉住了水面似真似幻的光和影。看着那画,我心里竟有一种隐隐的感动。沉默良久,我听见自己用极不确定的语气说:“画家好像是想表现……温和、平静、美丽的大自然。”
  只是几个字而已,美术老师却很欣赏地说:“说得好!莫奈的画,总是善于捕捉大自然的美丽。”她轻轻地按了按我的肩膀:“你挺有悟性的。这幅画,藏于法国奥赛博物馆,希望有一天,你能去亲眼看一看。”我愣住了,确定这句话是专门说给我听的!我定定地看着老师走向讲台的背影,满心的喜悦里夹杂一丝疑虑,“老师说我挺有悟性的!老师真的是这么说的!可老师这是在鼓励后进生吗?也许……”
  接下来欣赏的是莫奈的《干草垛》。我凝视着这幅画,用心感受着画意。我敢说,我从未这么专心地上过课!老师先请后排一位同学谈观感,那同学只说画面太单调了。老师微笑地点评:“莫奈画的虽只是干草垛,却巧妙地描绘了光与色带给人的视觉印象。斜射的阳光下,淡橙的天空,橙紫的远山,橙绿的树林,橙黄的干草垛……阳光在跃动,色彩在变幻。画面虽简单,却有一种不同寻常的生命力。”我聚精会神地听着,默默地将老师的讲析与自己的观画印象一一对照。我发现,自己的观画印象竟然与老师的讲析大致吻合,只是我的感受稍显稚嫩。这一发现,让我惊喜万分!
  那个周末,烈日流火。我兴冲冲地跑到艺术品商店,买了一幅带画框的《睡莲》。虽只是临摹画,我的喜悦却是那样真实而强烈。
  我告诉父亲,这是美术的参考资料。B.父亲意味深长地看了我一眼,点点头,什么也没说,只是爬到椅子上,郑重其事地帮着把画挂在我的房间里。【批注②
  我开始了一个人的战争,和自卑作战,和惰怠作战。我还一遍遍地为自己勾画未来的蓝图。越来越多的人真诚地用“阳光”、“自信”、“上进”这些词来形容我。
  终于,我鼓起梦想的翅膀,飞向远方……
  大学时,我主修国际金融,但我对莫奈的画却始终有一种难以名状的亲切感,就连我的父母对莫奈的画都有特殊的感情。那幅《睡莲》,从我16岁那时起就一直挂在我的房间里。
  再回故乡时,我想找到那位美术老师,告诉她,法国的奥赛博物馆我已经去过了。不过,毕竟是男子汉了,有些细节我会不好意思说的,比如,那天在奥赛博物馆里,面对莫奈《睡莲》真迹,我竟热泪盈眶!

1、通读全文后,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本文的故事

2、文末写道“那天在奥赛博物馆里,面对莫奈《睡莲》真迹,我竟热泪盈眶”。请展开想像,用第一人称描写“我”那时的心理活动。

3、批注,是精读文章常用的一种方法,即从内容、写法、结构、语言等方面给文章加上评语。请你给划线的B.处,自选角度作批注。

4、许多人认为“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可作者说“成长,有时只是瞬间的事”。对此,你有何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和你的成长感悟谈谈。

1、【答案】示例:16岁时,自卑的我因为一位美术老师的欣赏和父亲的鼓励而树立自信,从而改变人生方向并学有所成。

2、【答案】例一:你终于真实地呈现在我的面前了。当年,我的美术老师告诉我,有机会一定要到法国奥赛博物馆亲眼看看《睡莲》的真迹,今天我终于实现了夙愿。你的光影亦真亦幻,你热烈而含蓄,你温和而美丽,当我第一次看到你就被你深深吸引。当我怯怯说出对你的观感时,美术老师夸我有悟性时,你难以估量,我有多欢喜,从此我不再自卑,不再惰怠。你改变了我的人生。

例二:老师,您是否知道,正是当年您充满欣赏意味的话语,我才从沉睡中苏醒过来;正是您对画作意趣盎然的解读,我第一次受到了艺术的洗礼。难忘那一段如凤凰涅槃般的心路历程。如果没有那一节美术课,可能我仍是一个在慵懒、懈怠的泥沼中难以自拔的人。感谢生命中有你。 

3、【答案】【B句参考角度】①运用动作描写,“看我一眼”、“点点头”,传神的写出父亲对“我”开始热爱美术的理解②用语准确,“意味深长”、“郑重其事”两个形容词(,体现父亲对“我”的理解与坚定的支持

4、【答案】例一:我赞成作者的观点。虽然,成长的道路很漫长,但有时,成长只是瞬间的事。如文中的“我”,因为美术课上得到老师的赞许,因为老师富有感染力的讲解,从此由一个学习成绩差,内心自卑的孩子变成一个拥有自信,克服惰怠,努力追求理想并学有所成的人。在我的成长历程中,我也曾因一次竞赛获奖而重拾信心,上台领奖的那一刻,我瞬间长大了。

例二:我不赞成作者的观点。虽然某一次经历可能会改变我们的人生态度,但真正的成长是在一次次的自我认识与自我肯定 中完成的,所以我认为成长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文中的“我”虽在经历一次难忘的美术课后瞬间成长起来,但在后来很 长的人生道路中,“我”依然需要加倍努力才能成功。又比如我的语言表达能力差,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失败后,终于在演讲比赛中获奖。

阅读下面文段。

正午的太阳,十分明亮。阳光下的葵花田静悄悄地泛着金光。无数的蜂蝶,在葵花田里飞翔着。

青铜跳下牛背,扔掉缰绳,跑进了葵花田。稠密的葵花,使他只能看到很近的地方。他就不停地跑动着,直跑得呼哧呼哧的,满头大汗。

他在葵花田的深处,终于看到了葵花。

那时,她侧卧在几株葵花之间的一小块空地上,好像睡着了。

青铜跑出葵花地,爬到一个高处,向大麦地方向不住地挥着手。有人看到了,说:“是不是找到她了?”于是,人们纷纷朝葵花田跑来。

青铜将人们带到了小女孩的身边。

暂时,谁也没有惊动她,人们只是围着她,静静地看着。

谁也不知道葵花是怎么渡过了大河,又是怎么来到葵花田的。

葵花认定爸爸哪儿也没有去,就在葵花田里。

有人将她从地上抱起。她微微睁开眼睛,喃喃自语着:“我看见爸爸了。爸爸就在葵花田里……”

她两腮通红。

抱她的那个人用手一摸她的额头,惊叫了一声:“这孩子的额头,滚烫!”

许多人护送着,哧通哧通的脚步声,响彻在通往医院的土路上。

那天下午,太阳被厚厚实实的乌云遮蔽着,不一会儿,狂风大作,接着便是暴雨。傍晚风停雨歇时,只见一地的葵花,一株株皆落尽金黄的花瓣,一只只失去光彩的花盘,低垂着,面朝满是花瓣的土地……

(节选自第二章第6节)

1、上文节选自当代作家 的《 》。

2、你能告诉我们,在这段文字之前(第二章第5节),发生了什么重大的事情?你认为作者想要通过这一本书告诉我们什么呢?

3、文中画线的句子属于什么描写?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1、【答案】曹文轩  《青铜葵花》

2、【答案】葵花的爸爸淹死了,葵花成了孤儿。作者想告诉我们苦难是不可避免的,我们要有正视痛苦的勇气,只有在痛苦过后,才能真正体会幸福的价值,真正明白爱与生命的意义。

3、【答案】景物描写。通过描写狂风暴雨和低垂的葵花渲染出悲伤的气氛,表现出人们内心的悲痛和担忧。

村里通了公交车

吴敬贤

①老高要去一趟乡下亲戚家,听说村里通了公交车,很方便,就动了心。

②老高来到车站,一眼就找到了写有村名的大客车。可走近了仔细一瞧,傻眼了:“这哪算是公交车!”明明是一辆不知哪个单位淘汰下来的旧客车,漆皮都泛黄起皱了,车座的靠背歪歪扭扭有的底座裂开了大缝露出暗黄色的海绵。车厢地板上飞舞着浅黄色的浮土处处可见杂乱的泥土鞋印。老高不满地嘟囔着,好不容易找了个稍微干净的地方坐下,女售票员看了看老高,拿起笤帚用力扫了几下,愤愤地说:“天天跑乡下,想找干净也不容易。”

发车的时间到了可司机稳稳地坐在驾驶座上一点儿也不着急。老高不耐烦了,连声催促着。司机回头一笑,说:“咱这车出发可没个准点,乡下人没有时间观念,都不会卡着钟点回来,可总不能把他们撂在这城里过夜吧,再耐心等等。”

④“真是的,哪见过这样的公交车?连个时刻表都没有!”老高心里又一阵埋怨。正想着,几个人背着编织袋气咻咻地赶了过来,跳上车,司机一拧钥匙,客车屁股冒出一股黑烟,终于出了城。

⑤出了城,老高的气更大了。原料想大客车会顺风顺水直奔目的地,却不料为了多串几个村子,放着平坦的沥青公路不走,专走颠簸不平的土路,颠得老高满肚子的茶叶水直想喷出来。

⑥车厢里站满了人,一个站立的老汉,身子随着车的摇摆扭着秧歌,为防止跌倒,他把手扶在了老高的肩上。老高紧捂着自己的钱包,大声对老汉说:“快把手拿开,素不相识,抓住我干什么?”老汉一脸的委屈,说:“这周围哪儿有手扶的地方,我离你最近,当然只有抓着你才能站稳了。”

⑦老高心里这个气呀,从前坐公交车,他跟陌生人特别注意保持距离,万一不小心碰别人一下,得赶紧道歉,哪像这个无赖的老汉。老高正想着后座的一位妇女冲老高嚷道:“你又伤不着让这位大叔扶一下怎么了?”

⑧这时出来一个人把老汉扶到他的座位上坐下,众人的不满才平息下来。老高心里恨恨:“哪见过这样的公交车,怎么是非黑白不分啊!”

⑨公交车到了一个村口,速度减缓,正要停车,一位准备下车的妇女高声对司机说:“再往前开几步,好吗?停到我养猪场门口,看看我的猪喂了没有。”司机嬉笑着说:“好嘞,停到你家炕头都行。”全车的人哈哈大笑。

⑩到了养猪场门口,妇女背起编织袋刚要下车,女售票员突然想起来:“等等,你上了车这么久还没买票呢,得交八块钱!”妇女一拍脑袋,立刻掏钱,可口袋里的零钱只凑了五块五,便不好意思地说:“钱都买饲料了,没算计着还要买车票呢。”女售票员说:“算了,下回再补上吧。”妇女高兴地下了车。

⑩老高心里又骂了:“这是哪门子公交车呀,车票还能讲价?”

⑩又到了一处村子,车在一根水泥电线杆旁停住。司机喊身边的一个老婆婆:“婆婆,你到站了,快下车吧。”

⑩老婆婆走到车门口看了看外面,嚷道:“这是我们村吗?怎么瞅着不像,我不敢下。”司机喊来车上的一个小伙子,叮嘱他下车把老婆婆送回家,亲自交到她孙子手里。

⑩公交车在路旁足足等了十几分钟,小伙子才回来,后面跟着一个年轻人,对司机千恩万谢,公交车才重新上路。

⑧老高心里更骂了:“为了点屁事,让一车人干等着。”

⑩公交车终于到了老高亲戚家的村子了,老高恨不得早一步下去,便急匆匆下车。千算万算,老高到了亲戚家才发现,自己从城里带来的包裹忘在车上了。亲戚马上要骑上摩托车去追公交车,老高一拍胸脯说:“没事,我敢保证,东西在这辆公交车上,绝对丢不了。”

(选自《重庆晚报》,2014年12月02日)

1.这篇文章叙述的线索是什么?

2.选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什么描写?其表达作用是什么?

3.老高下车把包裹忘在了车上,为什么坚信“绝对丢不了”?

4.老高乘公交车去乡下,一路上都在生气,而司机和乘客却有说有笑,融为一体。你觉得人与人之间怎样相处才能更加和谐?

1.老高乘公交车的所见所闻。

2.环境描写。交代了乘客乘车环境之差烘托出老高烦躁的心情反衬出司机、售票员为乘客服务的热情。

3.从司机、售票员的言行来看他们一心一意为乘客服务热情周到;从乘车人来看他们乐于助人、质朴厚道所以包裹忘在车上绝对丢不了。

4.示例一:司机与乘客有说有笑想乘客所想一心一意为乘客服务所以他们之间的关系亲密融洽由此我觉得人与人之间相处要真诚不计较一时的得失多为别人着想这样才能和谐。示例二:老高嫌车脏嫌老汉扶他肩嫌公交车总随意停没有准点儿所以他一路上总生气也不能和大家融为一体由此我觉得与别人相处要学会包容一定要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相互理解相互担待这样才会有和谐的人际关系。

阅读下文

独一无二的你

①全球有70亿人口分布在世界各地,而在过去的5万年间,据估计共有1000亿人口在地球上生息过。每个人都会是独一无二的吗?随着生命科学对人体认识的日益深入,人类个体的独特性被越来越多地揭示出来。除了我们熟知的DNA和面相外,人类个体的独特性和不可取代性究竟还表现在哪里呢?

②早在20世纪70年代,人们就已经意识到,步态足以帮助我们辨别一个人,且准确率至少可以达到90%。研究显示,人的步态在童年期一直在变化,但当身体的发育停止时,步态就稳定了下来。许多因素使我们的步态变得和别人不一样,这些因素包括腿的长度、臀部的宽度等身体因素,也包括一些人为因素,如体育锻炼导致的肌肉生长等等。步态的神奇之处还在于,尽管我们一眼就能发现人们步态的不同,但却难以用语言描述其中的差别。

就目前的技术而言依据步态识别身份还是存在难度相比之下也许眼睛和耳朵更可靠一些。耳朵的形状非常独特,不仅每个人不一样,即使是同一个人,两只耳朵也各不相同。为什么会这样呢?原来,胎儿耳朵的成形开始于母体怀孕大约5周以后,这时在胚胎头部两侧的地方会分别出现6个发育成耳朵的“起点”它们最终“会合”成形。在这个过程中,虽然基因引导它们形成完美的耳朵,但子宫里的环境也使它们变得特别。耳朵一旦成形,它们的形状便大致不会变化了,正因为这个原因,有科学家便试图发展利用耳朵的形状识别身份的技术。在美国和荷兰,甚至出现过根据耳朵留下的“耳纹”破获案件的实例。然而“耳纹”的作用也有限,它们的形状受压力和方向的影响太大,所以眼睛是更好的选择。

④眼睛中的虹膜是人眼构造的一部分,虹膜的结构还非常复杂,每一个虹膜都有复杂的皱纹和条纹,有独特的血管和色素细胞,它们决定虹膜的颜色、纹路、斑点和明暗。从遗传学的角度看,虹膜的颜色和纹理是由基因决定的,所以在一个家庭中,或者在一个人的左右眼中,颜色和纹理看上去会很相似。然而,人们发明的虹膜识别系统并不专注虹膜的颜色和纹理,而是更多地去发现一些不受基因影响的细节之处,如斑点、皱纹等等,它们在胎儿出生前就发育成形了,其形态由韧带、肌肉和色素细胞综合决定,因而是完全偶然的,所以,每个人的虹膜都是独一无二的。

⑤所有这一切都证明你是唯一的,没有人可以取代你。亘古至今,天地间只出了一个现在的你,同样的事情以前没有发生过,未来也不会发生。

1.第①段说“人类个体的独特性和不可取代性究竟还表现在哪里呢?”请联系全文,回答这个问题。

2.第②段在介绍人的步态时,主要讲到了步态的哪几个特点?

3.第③段两处画横线的句子分别运用了 的说明方法。

4.第③段加点的词语“大约”一词能否删去,为什么?

1.还表现在人的步态、耳朵和眼睛方面。

2.步态是否稳定与身体发育有关系;步态的差别难以用语言描述。

3.作比较列数字

4.不能删除。因为“大约”表示估计不是绝对有例外的情况出现用“大约”一词准确地说明了胎儿耳朵成形的大概时间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意思对即可)

微笑的可乐

①我七岁那年,故乡的夏天炎热异常。没有一丝云朵天空在灼热的阳光里呈现空洞的蓝色空气中翻腾着热浪。几乎所有的生物都是蔫蔫的,失去了往常的活力,除了那些整日泡在海水里的孩子们。这一年的夏天,我再也没有走近大海,没有在沙滩上和小伙伴们追逐嬉闹,没有像一尾活泼的小鱼尽情遨游在无边的海水中。我知道,所有的欢乐都已随着春天的一场噩梦灰飞烟灭了。在那场车祸中,我永远地失去了右脚。尽管我还是个孩子,却已深知悲伤与羞耻,我甚至拒绝在夏天穿短裤,害怕我丑陋的脚踝在众人的视线里暴露无遗。

②那段热得让人窒息的日子里,我每天所做的唯一一件事就是早早地拄着拐杖离开家,慢慢走到田地尽头的堤坝边。我的爷爷已经坐在那里抽烟,准备开始一天的辛劳。我艰难地坐下来,什么也不说,只是静静地坐着,眺望远方睡眼惺忪的大海。蔚蓝色的波浪缓缓起伏,在爷爷淡淡的烟草味里发出梦的呓语。也许,只有这一刻的单纯和宁静,才能让我暂时忘却心里的哀愁与无助。

③那天,我正望着蔚蓝的大海发呆,素来沉默寡言的爷爷突然在我背后问:“孩子,你口渴吗?”我漫不经心地“嗯”了一声。爷爷又接着说:“那么,我请你喝冰镇可乐吧。”我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对于我贫困的家庭而言,可乐是只有圣诞节才会偶尔兑现的奢侈梦想,何况车祸后为了给我动手术,家中已是负债累累。我咽了咽唾沫,有些不相信地问:“您是认真的吗?”“当然,”爷爷微笑着说,“但是有一个条件,你必须自己穿过马路去对面的便利店买。”他见我沉默了,随后又补充道:“其实不用害怕的,我会站在路边提醒你来往的车辆。”冰镇可乐的__实在太大了,我咬着牙点了点头。

④攥着爷爷给我的硬币,我拄着拐杖站到了路边。要知道,自车祸以后,我就再也没有走上马路,噩梦犹在。虽然天气炎热,但乡村公路上来往的车辆永远都不会停歇。汽车从我身边飞驰而过,卷起一股股闷热潮湿的气流,阴影又开始弥漫,我怎么也不敢迈出这第一步。这时,爷爷大声地吼起来:“嗨,孩子,难道你打算一辈子的路就只走到这里吗?勇敢些!”我心一横,屏住呼吸拄着拐杖走了过去,而当我踏上路另一边的沙地时,发现自己已是泪流满面了。那一瞬间,我忘却了身后就是曾夺走我右脚的马路,也感受不到那曾如梦魇般__的车流,我只知道,我已经翻越了一座山,一座在我七岁那年突然横亘在我生命旅程中的大山。

⑤那天冰镇可乐的清凉,即便在35年后的现在也清晰如昨天,35年后的我早已装上了假肢,像正常人一样行动自如。我有相敬如宾的妻子,有活泼可爱的儿子。盛夏的假日里,我带上家人去童年时常去的海滨度假。而每一次把可乐递给儿子时,我总会指着瓶子上那个飞扬的缎带标志说:“你看,它在对你微笑呢。”一如爷爷当年对我说时的郑重。

⑥假如你对生活微笑,上帝便会把你所有的辛辣与苦楚酿成这世上最最甜美的可乐。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所叙事件

2.开头画线句子属于什么描写?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3.品析语句,回答问题。

“我心一横,屏住呼吸拄着拐杖走了过去,当我踏上路的另一边的沙地时,发现自己已是泪流满面了。”这个句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表达作用?

4.本文是以什么为线索?

5.你觉得文中的“我”踏上路另一边的沙地时收获了什么?

1.童年时因一场车祸而致残的“我”在爷爷的鼓励帮助下克服困难终于战胜自己穿过马路买来一瓶可乐。

2.环境(景物)描写;交代事件发生的时间地点、烘托人物的沮丧心情为下面情节发展作铺垫。

3.“我心一横,屏住呼吸拄着拐杖走了过去,当我踏上路的另一边的沙地时,发现自己已是泪流满面了。”这个句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表达作用?

通过心理、动作、神态描写真实、细致地写出了“我”战胜自己迈出勇敢一步的过程。

4.以时间为线索回忆童年车祸后爷爷鼓励我“走向坚强”的经历。

5.乐观、坚强地生活或收获快乐收获了成功。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