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乘坐“地沟油”航班

葛 妍

①据英国《每日邮报》7日报道,英国汤普森航空公司推出的“地沟油航班”波音757客机7日从伯明翰机场起飞,首航成功。

②这架飞机的与众不同之处在于,其中一个引擎的燃料除了常规的飞机燃油外,还有50%的“氢酯和脂肪酸”,这是以从酒店和饭店的厨房中收集来的废弃食用油为原料加工制成的生物燃料。这些废弃食用油与我们在中国俗称的“地沟油”类似。据专家介绍,这种“地沟油”生物燃料能避免生产燃料农作物过程中的碳排放,加之大都本地取油,所以交通方面产生的碳排放也很少,相对传统的化石燃料可以减排60%~80%。

③在世界范围内,各国每年都不可避免地产生大量废弃食用油。在对其处理和回收再利用上,各有奇招。

④2004年以前英国的废弃食用油大量用于制作动物饲料。但目前废弃食用油主要有两个去向:一是通过特殊的化学程序制成具有无毒、清洁、可再生、可降解等优点的生物柴油,做为车辆燃料之用;二是被发电厂用作发电燃料。

⑤美国除了将废弃食用油用作生产生物燃料外,一种可将其直接转化为可再生能源的“自动化热电联产系统”已在马萨诸塞州等地的餐馆广泛使用。这种设备直接安装在餐馆的后院,就地处理废弃的食用油,将其转化为热能和电能供餐馆使用。这样,不但解决了餐馆处理废弃食用油的困难,更使餐馆节约了大量的电力、煤气或天然气的费用。

⑥日本也是产生废弃食用油的大国,据日本全国油脂事业协同组合联合会统计,2008年日本产生了约45万吨的废弃食用油,其中约有20万吨被加工成饲料;4万吨被作为肥皂、涂料、油漆等工业用原料;2万吨被用于制造生物燃料。

⑦这些处理方式使废弃食用油华丽变身,变成一种低碳排放的清洁能源。科学利用废弃食用油,变废为宝,不仅减轻了排污处理对环境的污染,又能重新为人类所用,无疑是一个缓解能源紧__环境问题的良方。

1、本文以欢迎乘坐“地沟油”航班.为标题好在哪里?

2、文章画线句用了两种说明方法,突出地说明了

3、用一句话概括③—⑥段的主要内容。

4、科学利用废弃食用油,有什么重要意义?

1、新鲜奇特,激发读者阅读兴趣点出本文说明对象

2、作比较,列数字,这种“地沟油生物燃料在减排方面的优势”

3、世界各国在对废弃食用油的处理和回收再利用上各有奇招。

4、不仅可以减轻排污处理对环境的污染又能变废为宝,使废弃食用油重新为人类所用,缓解能源紧张状况。

(广安中考)阅读下文

窗 花

安黎

①我怀念窑洞和窑洞里的生活。而尤其不能令我忘怀的,是窑洞的窗格上烂漫的窗花。窗花来源于剪纸,而剪纸据说是一种民间艺术,但朴实的村姑从未把它当作艺术看待,也从未有过艺术家的荣耀与自豪。

②令人惊奇的是,窗花几乎全部在冬天灿烂。这当然与农闲相关,但农闲不是根本的原因。冬天是无花的季节。冬季的花如雪莲、蜡梅等,在渭北的土塬上根本看不到;唯一的自然之花,就是时不时飘舞的雪花。那时环境还未遭受污染,雪下得特别频繁,动不动就是漫山遍野银装素裹。夏天少雨,而冬天多雪。窗花渲染着冬雪,可以驱走人们心灵上的干旱,给贫穷的人们带来丰衣足食的希冀,给寒冷的乡民带来生命的暖意,给寂寞单调的生活带来色彩和趣味。

③窑洞的窗子一般都制作成木格状,上面粘一层白纸。狂风一吹,纸就瑟瑟战栗,发出蚊蝇般鸣叫的声音。久而久之,纸就扯开一个口子,口子越扯越大,进而纸就变得褴褛不堪。因此,对于大多数村民来说,往窗格上贴纸只是冬天的事,其余的季节,窗格都空空洞洞的。冬天一到,寒流席卷而来,这时就会看到,家家户户所做的首要事情就是从供销社花五分钱,买回一张洁白的大纸,然后和了面浆,再然后就是粘窗纸。而少女和少妇们是最忙碌的,她们摊开五颜六色的纸片,手持一把小剪刀,三五成群地围坐在一张土炕上,开始剪窗花。她们把窗花看得很神圣。谁窗花剪得好,村人都会跑来观赏,并会得到无休止的赞扬;而谁的窗花剪得差,人们会看不起她,说她心不灵手不巧,严重点儿,她嫁人都有些困难。许多媒人说媒,怀里就揣着姑娘剪的窗花,到了男方家里,先把窗花拿出来。

④每个冬季来临的时候,村子里都进行着一场悄无声息的剪窗花比赛。没有组织者,没有加油助威的锣鼓,但并不影响比赛的认真和严肃。于是在村子里走一圈,就会看到所有窗子都五彩缤纷,生机盎然。黄土是单调的,而窗花却在这单调之中,注入了另外的灵魂

⑤窗花的内容概括起来不外乎两种:一是植物,一是动物。人自然归属于动物之列。在无花的日子里,花朵却在窗格上恣肆。如果古人描绘它,会用“花闹窗棂”几个字。的确,束束花朵不但神韵俱备,而且形态上都挺夸张。牡丹有点胖菊花有点瘦玫瑰妻妾成群郁金香携儿带女……意味深长的是,窗花更多的与吃相关,映现着农民们对食物的渴望。麦穗特别肥大,玉米棒籽粒圆满,苹果鲜红耀眼,桃子鲜嫩欲滴。也许人们太需要这些东西了。

⑥在现实生活中他们难以得到,于是只有把梦想编织在窗纸上。的确,我曾亲眼看见过有的幼儿想吃窗花上的苹果而不能时哇哇啼哭的景象;我也看到过邻家大爷饿得卧床不起凝望窗花时木呆的眼神。窗花,显示着村姑的手艺,也在诠释着庄稼人的梦想。

1.请简要概括选文第⑤段的主要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⑤段画波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④段中写道:“黄土是单调的,而窗花却在这单调之中,注入了另外的灵魂。”结合上下文,对句中加点词“灵魂”的具体含义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窗花可以驱赶人们心灵的上干旱,给贫穷的人们带来丰衣足食的希冀。

B.窗花给寒冷的乡民带来生命的暖意,给寂寞单调的生活带来色彩和趣味。

C.窗花也诠释着庄稼人的梦想。

D.窗花体现了人们对环境遭到污染的不满情绪。

4.根据提示完成下表,探究中华民族的传统民风民俗。

名称

民风民俗

清明节

①________

②________

包粽子、挂艾叶

中秋节

吃月饼

5.“窗花,显示着村姑的手艺,也在诠释着庄稼人的梦想。”这个夏季就让窗花也装饰你的梦想吧。请你为自己心中的窗花命制一个能寄托美好梦想的名字(限4个字),并揭示其蕴含的寓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窗花的内容和形态。 

2.运用拟人和排比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各种花朵的神韵和夸张的形态。 

3.D(解析:理解本句,应扣住窗花给予了单调的黄土以灵魂进行理解,与环境污染无关。) 

4.端午节 扫墓上坟 

5.示例:名字:连年有鱼(余),寓意:每年都有收成,日子过得富裕。 

故乡二月戏

石英

①我很小的时候,县城西阁外文昌庙对过,有一座气势很大的戏楼,据说是清朝或更早的明朝天启年间盖的。距我村七里西南方向的芦头镇也有戏楼。更多的是临时搭台演出,“龙抬头”一开始,各村的戏台便像雨后的蘑菇般冒了出来。至于为什么到二月才大唱特唱,可能在我们那里,正月还很寒冷,演戏和看戏都会受到影响;另一个重要原因是,附近几个庙会多在农历二三月,与庙会结合起来,当然就更红火了。

②当时,国内许多名角特别青睐我们这块山隅海角之地。就说三十里外的龙口港吧,四大名旦、四大须生曾来过好几位。在县城戏楼唱戏的,则多是当地小有名气的角儿和“名票”。自打我记事时,就有大人领着去“听戏”,有时因为看不见,就被扛在大人的肩头上。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位叫小姜的男旦,扮相清俊,唱得也好,以青衣戏为主。听过他唱的《御碑亭》《春秋配》《三娘教子》等等。还有一位叫小孙的男旦,他演的《拾玉镯》和《梅龙镇》最为观众叫好。我当时太小,根本不懂一些功夫动作的“奥秘”。譬如说那个小姜在裙裾下面遮掩着走步,怎么就能像流水那么快,而且还看不出抬脚的节奏。有时我使劲伸着脖子仔细观察还是看不出门道来。另有一位据说是唱高派的老生,只记得姓刘,给人的感觉派头儿挺大,常演的剧目有《路遥知马力》《逍遥津》《黄金台》《乌盆计》之类。听大人说他有一个毛病,爱笑场。果然,有一次,他不知受了什么触发,掩在髯口后面的嘴不住地笑,不得不背过脸去沉了一会儿才打住了。

③在我的记忆里,最具轰动效应的是“龙抬头”,那天芦头镇戏楼上演出的《苦中义》,至今我也弄不清是一出新编剧还是老戏,剧情无非是兄妹几人备受继母虐待的故事。由于演员非常入戏,十分投合观众的心理。其中一位孙姓丑角演员据说是从京城里特聘来的,在剧中饰演傻子哥,成为全剧的灵魂。因此一出戏演了数日,人们还没看够。那些日子,可说是村村大谈《苦中义》。这个孙姓演员也成为乡亲们心目中的明星。

④每当“大戏”落幕之后,余音似乎仍在脑间萦绕,余兴远未尽消。这时,村里凡有“戏匣子”的主儿,在雨雪天不能下地干活时,仍与正月闲时那样,招呼三五爱好者到他“舍下”去欣赏唱片。我村一邢姓票友,我称其为二舅,家里藏有一百多张唱片,比如,梅兰芳的《凤还巢》、马连良的《苏武牧羊》、言菊朋的《捉放宿店》、程砚秋的《贺后骂殿》、金少山的《锁五龙》等,应有尽有。

(摘自《读写天地》)

1.文中作者主要回忆了儿时的什么经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联系上下文,解释第②段中加点词语“听戏”的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画线句子刻画了儿童怎样的心理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哪些地方可以体现出《苦中义》这出戏“一时很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作者主要回忆了儿时看戏的经历。 

2.指“我”因为年幼,还看不到戏台上演出的戏,只能听演员的演唱。 

3.这写出了儿童好奇心强的特点。 

4.那些日子,可说是村村大谈《苦中义》;这个孙姓演员也成为乡亲们心目中的明星。 5.对儿时生活的怀念和对故乡的热爱。 

近代“问天”第一人

武茂昌

①1890年,竺可桢出生于浙江绍兴东关镇的一个粮商之家。自小秉性温和的竺可桢勤奋刻苦,聪明好学。1910年,竺可桢以优异的成绩考取了“庚子赔款”留学美国的名额。

②1918年,竺可桢以优异的成绩顺利完成学业,获得了哈佛大学气象学博士学位。归心似箭的他拒绝了美国多所高校的邀请,满怀希望地踏上了归国的轮船。他憧憬着用自己的所学报效祖国。然而,他在美国留学的这些年,正值中国军阀割据时期,整个国家满目疮痍。

③摆在竺可桢眼前的现实是残酷的。当时的中国仅香港和上海徐家汇有两座用于观测气候变化的测候所,而且均由外国人控制。竺可桢很痛心,在他看来,“夫制气象图,乃一国政府之事,而劳外国教会之代谋亦大可耻也。”1927年蔡元培创办中央研究院,邀请竺可桢筹建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并担任所长,这是旧中国气象科学一次重要的转机。

④竺可桢对筹建气象研究所倾注了极大的热情。他担任所长16年,为我国近代气象事业做了大量奠基性的工作:他在全国范围内广泛设立测候所,远至西藏拉萨,高至峨眉山、泰山的顶部,都开展了气象观测。气象研究所自办或合办测候所28个,协助地方兴办测候所50多个,加上接管北洋军阀时期北京、青岛的观象台,形成了我国气象观测网的雏形。1930年之前,中国天气预报领域一直被外国人垄断,这一年,竺可桢将天气预报“主权”收回。1930年元旦,中央气象研究所开始正式绘制东亚天气图,并发布天气预报和台风预报,这是中国人对自己的国土和海域,独立自主预报天气的开端,开创了中国气象预报信息的广播业务,竺可桢可谓是中国“问天”第一人。

⑤新中国成立后,满怀“科技强国梦”的竺可桢被推选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承担领导全国科学事业规划和发展的重任。年近花甲的竺可桢毫不犹豫地挑起了这副重担,将下半生的全部心血都倾注到新中国的科学事业发展中。

⑥1964年,他写了一篇重要论文《论我国气候的特点及其与粮食生产的关系》,其中分析了光、温度、降雨对粮食的影响,提出了发展农业生产的许多设想。__看到此文非常高兴专门请竺可桢到中南海面谈对他说:“你的文章写得好啊!我们有个农业‘八字__’(土、肥、水、种、密、保、工、管)只管地。你的文章管了天弥补了‘八字__’的不足。”

⑦“生命不息,工作不止”这是竺可桢的承诺,他说到做到。1970年后,80多岁高龄、身体状况不佳的竺可桢仍一直忙于他的力作《物候学》的修订工作。《物候学》是竺可桢一生中的最后一部作品。此书一出版,畅销一空。有人评价此书“把我国物候学带入了新的纪元”。

⑧1973年春节刚过,竺可桢肺病复发住进医院,在医院里他仍然留心观察着天气的变化,并且记录自己的病情发展。写日记是竺可桢多年来一直坚持的习惯,现存的竺可桢日记从1936年到1974年,连续38年,1天未断,共计800多万字。直到他去世前一天,他还用颤抖的笔记录下了当天的气温、风力等。1974年2月7日凌晨,这位中国近代气象科学、地理科学的奠基人溘然离世。

(选自《人民日报》2014年3月21日,有删改)

1.从全文来看,科学家竺可桢的爱国与报国行为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作者在记叙竺可桢的事迹时,采用了什么顺序?请找出相关语言标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⑥段画线语句中引用__的话,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透过下面句子中的大量数据,你能看出竺可桢身上具有什么闪光点?

写日记是竺可桢多年来一直坚持的习惯,现存的竺可桢日记从1936年到1974年,连续38年,1天未断,共计800多万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留学美国,学成后拒绝美国多所高校的邀请,毅然归国;担任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所长,为中国近代气象事业做了大量奠基性工作,并将天气预报“主权”从外国人手中收回;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将全部心血倾注到新中国的科学事业发展中;写出论文《论我国气候的特点及其与粮食生产的关系》,提出农业发展的设想;80多岁编撰出版《物候学》,开创中国物候学研究新纪元。 

2.时间顺序。语言标志:1890年,1910年,1918年,1927年,1930年元旦,新中国成立后,1964年,1970年后,1973年春节刚过,1974年2月7日凌晨。 

3.突出了竺可桢所写的论文对我国农业发展价值之大,其重要性是非同一般。 

4.持之以恒,执着以求。 

每一份尊严都值得尊重

萧 强

他出生在一个贫穷的农民家庭,因为穷,10岁才开始上学,经常是学期结束了,学费还没交齐。好在,老师并不赶他出教室,反而提前把书发给他,邻居们也是这个送件衣服,那个送几个鸡蛋,让他得以断断续续地上完初中。那时候,他就在心里暗暗发誓,以后,自己也要想办法帮助别人。

初中毕业后,他做起了杀猪卖肉的买卖。一天,附近一位衣衫破烂的村民一直在他的肉摊前转悠,既不买肉,也不离开,只是用眼睛直勾勾地看着架子上的肉。

他心里忽然泛起一阵酸楚,小时候家里穷,一年到头吃不上肉,看见生肉就馋得不行,看来,这位村民也和他当初一样。于是,他拿起刀,从架上割下一块肉,顺手递给村民。出乎意料的是,村民并不领情,不但不接他的肉,反而转身就走。

他百思不得其解,拿着肉愣了好半天,看见街上人来人往,他忽然明白了,一定是自己的行为太像施舍,让村民觉得自己是在可怜他。小时候,别人当众递给他一个鸡蛋,他也会觉得难为情呢。

回过味儿之后,他立即拎着肉,一溜小跑,悄悄地跟在村民后面,直到走到一个偏僻的小路上,他才大步追上去,很诚恳地说:“今天的肉不好卖,你就帮帮忙,先赊一点,等有钱了再给我。”村民眼圈泛红,接过肉,连声道谢。

这件事让他明白:光有一颗帮助别人的心还不够,还得讲究方式,要让别人乐意接受你的帮助。那之后,他的举动开始变得隐蔽起来,看到附近村民生活清苦,他会频繁地上门收猪,不管对方有没有猪卖,他都会送上一块肉“贿赂”对方,预定好圈里的小猪仔。

他救下一名溺水儿童,知道对方没钱读书时,干脆认对方做干儿子,这样,逢年过节时,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多给孩子零花钱,孩子把这些钱攒起来,学费就有了着落。从小学到初中,“干儿子”就是靠着这些零花钱,一步一步走出了困境。

有人外出打工,只有年迈的父母和年幼的孩子留在家里,生活极为不便。他就和外出者称兄道弟,这样,他就可以没事儿往“兄弟”家跑一趟,送点肉,挑点水,给孩子些学费,老人病了,他急着送医院,抽时间在医院里照顾。别人问起,就一脸无奈地说:“没办法,兄弟的父母就是我的父母,兄弟不在家,我能不帮着照顾?”

这些事,他一做就是19年,“地下”工作做得滴水不漏,连老婆孩子都不知道。只是,19年来,他没有攒下一分钱,这让老婆非常恼火,要和他好好“算算账”。结果,那些他曾经帮助过的人,全都站了出来,联名上书,希望有关部门表扬身边的“活__”。

于是,所有人都知道了这个叫赵维富的农民。记者问他为什么做好事却要偷偷进行,他憨笑着说:“人人都有面子。所以,我帮助别人都不让其他人知道,就是怕我的帮助反而给别人带来伤害,让受帮助的人被嘲笑。”

每份尊严都值得尊重,即使是那些需要帮助的弱者,他们也有自己的尊严,他们的尊严也需要别人尊重,很多慈善家没有注意到的小细节,一个普通的农民注意到了,并且小心翼翼地维护着。帮助别人的同时,努力维护别人的尊严,这才是真正的善。

(选自2014年6月《现代青年》〈细节版〉)

1.第一段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些事,他一做就是19年”中的“这些事”是指哪些事?请分别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解释下面加引号的词具有的特殊含义。

这些事,他一做就是19年,“地下”工作做得滴水不漏,连老婆孩子都不知道。

地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全文,概括赵维富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标题有什么含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第一段交代赵维富家境贫穷,老师和邻居资助他上学的经历,点明了赵维富助人为乐的原因,为下文做铺垫。 

2.① 他预定猪仔,帮助清苦村民;②他认溺水儿童为干儿子,资助他上学;③他和外出者称兄道弟,帮助他们照看家人。 

3.做好事偷偷进行。 

4.知恩图报、好善乐施、忠厚善良、细心体贴、懂得尊重他人。` 

5.那些需要帮助的弱者,他们也有自己的尊严,他们的尊严也需要别人尊重,所以我们在帮助别人的同时,努力维护别人的尊严,这才是真正的善。

(山西中考)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大师治学

①林语堂短暂的执教生涯和他漫长的著述生涯比起来,更像是人生中一段插曲。但以今天的眼光来看,林语堂却足以成为素质教育的代言人。

②林语堂曾经在东吴大学法学院兼了一年的英文课。这天是林语堂的第一堂课。他带了一个大包到教室,学生们还以为这里面装的都是教学资料,心想这位拥有哈佛大学文学硕士和德国莱比锡大学语言学博士文凭的老师果然深不可测。

③不料,林语堂上了讲台,把包倒过来,往讲台上一倒,只见满满一堆带壳花生稀里哗啦全落在了台上。林语堂抓起一把花生,分给前面的学生,并请诸君自便。大家你看我我看你,谁也不敢先动手。林语堂笑道:“吃花生必吃带壳的,一切味道与风趣,全在剥壳。剥壳愈有劲,花生米愈有味道。”他顿了顿,接着说道:“花生米又叫长生果。诸君第一天上课,请吃我的长生果。祝诸君长生不老!以后我上课不点名,愿诸君吃了长生果,更有长性子,不要逃学,则幸甚幸甚,三生有幸。”

④学生们闻言哄堂大笑。林语堂趁机招呼学生:“请吃!请吃!”课堂里立即响起了一片剥花生壳的声音。等到花生吃完,林语堂随即宣布下课。

⑤此后林语堂讲课,果然没有学生缺课,而且还有很多外来的学生慕名赶来偷师。

⑥更绝的是,林语堂所执教的课程,竟然从不举行考试,每到学期最后一节课的时候,林语堂便端坐在讲台上,随手捡起学生的花名册一一唱名,念到名字的学生依次站起来。这时,林语堂便如相面先生一般,细细把这个学生打量一番,然后在成绩册上记上一个分数,这就是该生本学期的成绩了。林语堂“相面打分”的故事堪称教育界的一大奇闻,并引起了一些老师的模仿。

⑦林语堂这样做的直接原因是他对刻板的考试制度的厌恶,他说:“倘使我只在大学讲堂演讲,一班56个学生,多半见面而不知名,少半连面都认不得,到了学期终叫我出10个考题给他们考,而凭这10个考题,定他们及格不及格,打死我我也不肯。”他还把考试比成大煞风景的“煮鹤”,说:“恶性考试艺术就是煮鹤艺术,可惜被煮的是我们男女青年。

⑧令人称奇的是,那些被林语堂“相面打分”过的学生接到自己的成绩后个个心服口服,没有一个人上校长那投诉,而且大家公认林语堂相面打下的分数,其公正程度,远超过一般以笔试命题计分的方法。其实,林语堂记忆力超群,他平时在上课的时候,通过提问、交流等方式早已对每一个学生知根知底,他的这种相面打分看似极其随意,实际上是在了解了每一个学生的水平之后作出的合理决断,比起偶然性很大的一次考试反而更显出其公平。

1.第①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本文第③段描写林语堂,有神态描写,还有________描写、________描写。

3.林语堂“相面打分”公正公平的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第⑦段画横线的句子浸透着林语堂强烈的情感,极富感染力,请简要分析是如何表达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以下两则林语堂的经典名言,结合本文内容,谈谈你心目中的好老师应该具有怎样的品质。

名言一:让我和草木为友,和土壤相亲,我便已觉得心满意足。我的灵魂很舒服地在泥土里蠕动,觉得很快乐。

名言二:人生不过如此,且行且珍惜,自己永远是自己的主角,不要总在别人的戏剧里充当着配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统领全文(引起下文,点明文章主旨),下面的“上课吃花生”和“相面打分”的内容都是围绕这一段展开叙述的。 

2.动作 语言 

3.林语堂记忆力超群,他平时上课时早已对每个学生知根知底。“相面打分”看似随意,实际上是合理决断。 

4.该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恶性考试”形象地比作“煮鹤艺术”,极富讽刺意味,饱含了林语堂对刻板考试制度的厌恶,表达了对学生遭遇的惋惜。 

5.示例:尊重学生、公平公正、热爱生活、深厚广博、诙谐幽默。 

谁是真正的大师

1994年,钱钟书住进医院,缠绵病榻,全靠杨绛一人悉心照料。不久,女儿钱瑗因病住院,与钱钟书相隔大半个北京城。当时80多岁的杨绛来回奔波,辛苦异常。

钱钟书已病到不能进食,只能靠鼻饲,医院提供的匀浆不适宜吃,杨绛就亲自来做,做各种鸡鱼蔬菜泥,炖各种汤,鸡胸肉要剁得一根筋都没有,鱼肉一根小刺都不能有。

“钟书病中,我只求比他多活一年。照顾人,男不如女。我尽力保养自己,争求‘夫在先,妻在后’,错了次序就糟糕了。”1997年,被杨绛称为“我平生唯一杰作”的爱女钱瑗去世。

一年后,钱钟书临终,一眼未合好,杨绛附在他耳边说:“你放心,有我!”内心之沉稳和强大,令人肃然起敬。“钟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压根儿不能逃,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

当年已近90高龄的杨绛开始翻译柏拉图的《斐多篇》。2003年,《我们仨》出版问世,这本书写尽了她对丈夫和女儿最深切绵长的怀念,感动了无数中国人。

而时隔4年,96岁高龄的杨绛又意想不到地推出一本散文集《走到人生边上》,探讨人生的价值和灵魂的去向,被评论家称赞:“96岁的文字,竟具有初生婴儿的纯真和美丽。”

钱钟书留下的几麻袋天书般的手稿与中外文笔记,多达7万余页,也被杨绛接手过来,整理得井井有条,陆续出版了3卷《容安馆札记》,178册外文笔记,20卷的《钱钟书手稿集·中文笔记》。

杨绛的亲戚讲,她严格控制饮食,少吃油腻,喜欢买了大棒骨敲碎煮汤,再将汤煮黑木耳,每天一小碗,以保持骨骼硬朗。她还习惯每日早上散步、做大雁功,时常徘徊树下,低吟浅咏,呼吸新鲜空气。

高龄后,她改为每天在家里慢走7000步,直到现在还能弯腰将手碰到地面,腿脚也很灵活。当然更多的秘诀来自内心的安宁与淡泊。

杨绛有篇散文名为“隐身衣”,文中直抒她和钱钟书最想要的“仙家法宝”莫过于“隐身衣”,隐于世事喧哗之外,陶陶然专心治学。生活中的她的确几近“隐身”,低调至极,几乎婉拒一切媒体的采访。

2004年《杨绛文集》出版,出版社准备大张旗鼓筹划其作品研讨会,杨绛打了个比方风趣回绝:“稿子交出去了,卖书就不是我该管的事了。我只是一滴清水,不是肥皂水,不能吹泡泡。”

钱钟书去世后,杨绛以全家3人的名义,将高达800多万元的稿费和版税全部捐赠给母校清华大学,设立了“好读书”奖学金。90岁寿辰时,她专门躲进清华大学招待所住了几天“避寿”。

她早就借翻译英国诗人兰德那首著名的诗,写下了自己无声的心语:“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爱大自然,其次就是艺术;我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

1.阅读全文,说说你对文题“谁是真正的大师”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章画线句运用的是何种描写方法?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在描述过程中引用了诸多数字。请举出一例并简要分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本文内容真切,感人至深。细读全文,文中哪些地方令你特别感动?请简要说出两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以英国诗人兰德的诗作结,有何用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钱钟书先生作为一代文豪,自然称得上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大师”;而作为悉心陪伴并照料钱钟书一生的杨绛,在钱钟书病逝后,尽管已近90高龄,但仍笔耕不辍,不仅推出了《走到人生边上》的散文集,而且整理出版了钱钟书留下的大量手稿与中外文笔记,其精神可嘉,对中国现代文学史的贡献有目共睹,可谓名副其实的“大师”。 

2.细节描写;突出杨绛的细心与不辞劳苦,表现了她对钱钟书真挚的爱。 

3.示例:“陆续出版了3卷《容安馆札记》,178册外文笔记,20卷的《钱钟书手稿集·中文笔记》”,通过具体数字,准确地说明了杨绛整理出版的钱钟书留下的手稿与中外文笔记的有关情况,使文章内容显得更加真实可信。 

4.示例:尽管已经80多岁了,但杨绛不辞劳苦,奔波于大半个北京,悉心照顾病重的丈夫和女儿;钱钟书去世后,杨绛以全家3人的名义,将高达800多万元的稿费和版税全部捐赠给母校清华大学,设立了“好读书”奖学金。 

5.借此形象地点明了杨绛90多岁高龄仍坚持工作的秘诀,升华文章的主旨,丰富文章的内容,增加文章的文化内涵。 

靠爱心成才

刘燕敏

在里约热内卢的一个贫民窟里,一个男孩非常喜欢足球,可是又买不起,于是就踢塑料盒,踢汽水瓶,踢从垃圾箱拣来的椰子壳。他在巷口里踢,在能找到的任何一片空地上踢。

有一天,当他在一个干涸的水塘里猛踢一只猪膀胱时,被一位足球教练看见了,他发现这孩子踢得很是那么回事,就送给他一个足球。小男孩得到足球后踢得更卖劲了,不久,他就能准确地把球踢进远处随意摆放的一只水桶里。

圣诞节到了,小男孩的妈妈说:“我们没有钱买圣诞礼物送给我们的恩人,就为我们的恩人祈祷吧。”

小男孩跟妈妈祷告完毕,向妈妈要了一只铲子跑了出去,他来到一处别墅前的花圃里,开始挖坑。就在他快挖好的时候,从别墅里走出一个人来,问小孩在干什么,小男孩抬起满是汗珠的脸蛋,说:“教练,圣诞节到了,我没有礼物送给您,我愿给您的圣诞树挖一个树坑。”教练把小男孩从树坑里拉上来,说:“我今天得到了世界上最好的礼物,明天你到我的训练场去吧。”

三年后,这位17岁的男孩在第六届足球世界杯上独进21球,为巴西第一次捧回金杯。一个原来不为世人所知的名字——贝利,随之传遍世界。

天才之路都是用爱心铺成的,并且在铺成这条路的爱心中有天才自己的一颗。

1.第一段中画线句子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哪一句最能体现贝利有足球天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课文中提到了贝利父亲对贝利的影响,在本文中,对贝利影响最大的人是谁?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如何理解结尾句中蕴含的深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突出了天才背后的勤奋付出和对足球的执着。 

2.不久,他就能准确地把球踢进远处随意摆放的一只水桶里。 

3.贝利的母亲。因为正是她教会了贫寒生活中的贝利时刻拥有一颗感恩的心,从而拥有了一条通向成功的路。 

4.说明了人的性格品行也是成功的主要因素之一,机遇是否来临大多数时候是看你是否具有一颗爱心。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鸽 子

屠格涅夫

①我站在一个平缓的小丘顶上,在我面前伸展着一片成熟的黑麦田,流光溢彩,有时仿佛是金色的,有时又仿佛是银色的海洋。

②不过在这片海洋上没有微微激荡的涟漪;郁热的空气纹丝不动,正在酝酿着一场大雷雨。

③在我身旁还有阳光照着——虽然炙热,但光线已经很暗淡了;可是在黑麦地后面,并不十分遥远,一大堆暗蓝色的乌云遮蔽了整整半个天空。

④一切都隐藏了……一切都在太阳的最后一丝不祥的阳光下忍受煎熬。听不见一声鸟鸣,也看不见一只鸟影,甚至连麻雀也躲藏起来了。只有在近处,一张孤零零的巨大的牛蒡叶还在固执地飘动,发出簌簌的声音。

⑤田埂上,苦艾散发出来的气味多么强烈!我眺望着那蓝色的庞然大物……于是,心里出现了一种茫然的不安。“喏,快点来吧,快点来吧!”我想,“你闪烁吧,金色的蛇,你战栗、轰鸣吧——你移动、翻滚、奔腾吧,凶恶的乌云,你让这种闷人的痛苦终止吧!”

突然,瞧,在它单调、沉闷的深蓝色的背景下,平稳而徐徐地闪过一件东西,宛如一块白色的手帕或是一团白雪。那是一只白鸽从村子里飞出来。

⑦它一直飞着,一直飞着——笔直地飞,随后飞到树林外去了。

⑧过了半晌,四周依旧是死一般的寂静。可是,猛然间,已经是两块手帕闪过,是两团白雪往回飞:这是两只白鸽正在安稳地飞回家去。

⑨最后,风雨大作,势不可当!

⑩我好容易回到了家。狂风怒吼,________;红褐色的低云在奔腾,________;一切东西都在旋转飞扬,________;倾盆暴雨落下垂直的水柱,________;闪电迸发出绿色的火花;断断续续的巨雷,像大炮似的轰鸣着,________。可是,在屋檐下,就在气窗边沿上,并排地栖着两只白鸽——一只是飞出去寻找伴侣的,而那另一只便是它带回来的,也许是它搭救回来的伴侣。

两只鸽子都蓬着羽毛,每一只鸽子都可以感觉到自己同伴的翅膀就在自己的翅膀旁边。它们很安宁!我看着它们,心里也很安宁,虽然我只是孤零零一个人,永远是孤零零一个人。

1.把下面的句子选填在第⑩段的横线上。(只填序号)

①混杂在一起了

②空气里弥漫着硫黄的气味

③好像被撕成了一块块碎片

④噼噼啪啪地打着

⑤像发疯了似的到处乱窜

2.请指出第⑥段画线句使用的修辞手法,并分析其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选文写到暴风雨前“听不见一声鸟鸣,也看不见一只鸟影,甚至连麻雀也躲藏起来了”,联系后文白鸽的“闪过”,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结合课文《海燕》,比较《海燕》和《白鸽》在活动背景、感情抒发、写作手法上的异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⑤ ③ ① ④ ② 

2.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白鸽”比作“手帕”“白雪”,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了白鸽飞翔的情态美。 

3.作者运用反衬手法,突出了白鸽勇敢无畏的精神和对伴侣的关切。 

4.活动背景:《海燕》中故乡小燕子的活动背景是隽妙无比的春景,绝美的海天;而《白鸽》中的活动背景是雷电交加的暴风雨。感情:《海燕》抒发了浓浓的乡愁,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无限眷恋与热爱之情。《白鸽》表达了作者对安定和平生活的向往。写作手法:都采用了咏物寄情的手法。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不南飞的大雁

在加拿大温哥华,朋友带我到海边的公园看大雁。大雁的身躯大得出乎意料,大约有白鹅的四倍。那么多身材庞大的大雁聚在一起,场面十分震撼。

朋友买了一些饼干、薯片和杂食,准备在草地上喂食大雁,大雁立刻站起来,围绕在我们身边。那些大雁似有灵性,鸣叫着向我们乞食。

朋友一面把饼干丢到空中,一面说:“从前每到夏天快结束时,大雁就准备南飞了,它们会在南方避寒,一直到隔年的春天才飞回来,不过,这里的大雁早就不南飞了。”

为什么大雁不再南飞呢?

朋友告诉我说:“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就在这海边喂食大雁,起先只有两三只大雁,到现在已有数百只大雁了,而且数目还在增加。冬天的时候,它们躲在建筑物里避寒,有人喂食,就飞出来吃,冬天也就那样过了。”

朋友感叹地说:“总有一天,全温哥华的大雁都不会再南飞了,候鸟变成留鸟;再过几代,大雁的子孙会失去长途飞翔的能力;然后再过几代,子孙们甚至完全不知道有南飞这一回事了。”

我抓了一把薯片丢到空中,大雁“咻咻”地过来抢食。我心里百感交集,我们这样喂食大雁,到底是对的,还是错的?如果为了一时的娱乐,而使大雁不再南飞,实在是令人不安啊。

已经移民到加拿大十七年的朋友说,自己的处境与大雁很相像,真怕子孙完全不知道有南飞这一回事,因此常常带孩子来喂大雁,让他们了解,温哥华虽好,终非我们的故乡。“你的孩子呢?”“现在都在高雄的佛光山参加夏令营呢!”朋友开怀地笑着。

我们把东西喂完了,往回走的时候,大雁还一路紧紧跟随,一直走到汽车旁边,大雁才依依不舍地离去。

不南飞的大雁,除了体积巨大,与广场上的鸽子又有什么不同呢?一路上我都在想着。

1.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一直走到汽车旁边,大雁才依依不舍地离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温哥华海边公园的大雁为什么不再南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细读文中画线的句子,你怎样理解“百感交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的朋友为什么说“自己的处境与大雁很相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想象一下朋友“带孩子来喂大雁”时会说些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形容那些贪吃的大雁舍不得离开喂食给他们的人。 

2.由于人们的喂养和宠爱,大雁已经习惯了那里的环境,所以不再迁徙,变成了留鸟。 

3.“百感交集”指“我”内心的很多想法交织在一起,不知道这样喂大雁是对还是不对。作者之所以不安,是因为感觉这样做是错误的——大雁将退化南飞的能力,而自然界的很多事物是不应该被人改变的。 

4.他身为中国人,却已经习惯了加拿大的生活,很少再回到自己的故乡,就像温哥华的大雁不再南飞一样。 

5.他“带孩子来喂大雁”时可能会说:我们不能像这些大雁一样,忘了自己的故乡,应该经常回去看看。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