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冬天的魂魄

北方的冬天,莽莽大野之上,朔风卷地,草木枯黄,周天寒彻,飞雪降霜,大河冰封,蛰虫盖藏,大自然呈现出一派混混沌沌、苍苍茫茫的景象。

冬者,冻也。因为这透天彻地、入肤入骨、痛快淋漓的冻,大自然的生命似乎宣告了周期性的结束,那些或老或死或枯或败或眠或藏的动植物,又开始了新的生命周期的漫长而悄然的复苏。它们枯而不死、退而不败、败而不亡,于大寒大冻大风大雪之中,显示着生命里的最本质最优秀的部分,展现着旷古自然的纯朴和生命原始的律动,以及生命本体在寒冬里的闪光与艰涩,困乏与潇洒。它们单纯而无浮华累身,轻松而不负荷重物,宁静而不事喧哗,在充满着原始意味和蛮荒景象的冬日里,沉着地调整着脚步,期待着生命的新的开始。

北方冬天的大自然,与冻结成了秦晋之好,其母腹中正孕育着新的生命。那蠕动其中的不仅是阴柔之静,也是阳刚之动;不仅是胚胎之状,也是萌动之初;不是直线似的原路退回,而是环状路线上的以退为进,以终点为起点。从某种意义上讲,大自然一年一度的更新,最有生命意义的东西都始于冬天,首功又当推这个冻字。冻,是生命的养料,是无处不在的造物主,是创造新天地的大英雄。野马般兀立于北方的昆仑山、祁连山、终南山、长白山,不仅有其横空出世的气魄之大,更有其终年积雪的山峰之奇。它们的生命也照样需要冻的营养来滋补。否则,这些庞大的生命就会因贫“雪”而元气大伤。我甚至觉得,在北方的冬天里消失的生命,哪怕是一片树叶、一枚草叶都是不可小瞧的。正是这千万片树叶的零落入泥,才使小草维持了生命,才使整个板结的土地有了万物复苏的希望。那些光秃无叶、枝桠黝黑的树木,虽然表面上毫无生机,但其内部的生命运动却并未止息,尤其是树的根部天天都在板结着的冻土层之下沉着地呼吸,一点一滴地吸吮着大地的“源汁”,慢慢地积蓄着抵抗寒冷和来年继续生长的力量。就连枝条上的芽鳞也在萌动,它们是一粒粒具有强大生命力的种子,是一排排列队而立,待命出征的战阵。

望着北方冬天的大自然那光秃秃的树木,那飞满万里长空的雪片,使我想起了“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的刑天;想起了每天衔石丢入大海的精卫鸟;想起了喜雪的__和他一生的传奇及伟业。透过雄浑壮阔的茫茫雪原,我似乎还能倾听到我们祖先的脚步声,也能依稀望见盘古开天辟地的巨大身影。

那么,在北方冬天的大自然里,我们的生命应该注入什么样的魂魄呢?

1.文章首段给我们描绘了怎样的一幅北方冬天的图景?请用文中的词语概括,并说明首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2.第二段中:“大自然的生命似乎都宣告了周期性的结束”,其中“似乎”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

3.“贫雪”与“贫血”在文中意义是否相同?请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作者为什么说“我甚至觉得,在北方的冬天里消失的生命,哪怕是一片树叶,一枚草叶都是不可小瞧的”?请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回答。

5.读完全文后,你知道“北方冬天的魂魄”到底是什么了吗?你认为,我们的生命应该注入什么样的魂魄呢?

1.首段描绘了一幅混混沌沌、苍苍茫茫的风雪图。首段为下文的议论打下了基础。

2.不能。因为生命表面看起来是走向死亡,实则正在适应和积蓄,以等待新生。

3.相同。作者把“冻”看作一种营养,那么“雪”就宛如支撑人生命的血液一样滋养着山的生命,是比喻的说法。

4.因为“正是这千万片树叶的零落入泥,才使小草维持了生命,才使整个板结的土地有了万物复苏的希望”。

5.此题为开放性试题,答案提示:北方冬天的魂魄就是适应和积蓄——一种令人起敬和深思的生命品质。作为高级生命的人,更应该具有这种优秀的生命本质。

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博识的人们觉得他单调,他自己也以为不幸否耶?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胡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因为不成功,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罗汉就塑得比孩子们高得多,虽然不过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终于分不清是壶卢还是罗汉;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这回确是一个大阿罗汉了。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

第二天还有几个孩子来访问他;对了他拍手,点头,嘻笑。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1.江南的雪有怎样的特点,描写时倾注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2.作者又是怎样描绘北方的雪的?作者对北方的雪又倾注了怎样的情感?

3.作者从来惜墨如金,何况又是散文诗,可是作者却用较多笔墨描写雪罗汉的形象,你怎么理解,请简单谈一谈

4.揣摩下列语句的含义:

①暖国的雨,向来没有变过冰冷的坚硬的灿烂的雪花。

②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1.江南的雪有一种平和恬静的美,她“滋润美艳”、色彩斑斓,蕴育着生命,透露着生机。江南优美的雪景中,倾注了作者对故乡的几多怀恋,和对美好理想的向往、追求。

2.北方的雪“永远如粉、如沙”“在凛冽的天宇下”,“奋飞”“升腾”,俨然一个奔放的挑战者。这里更多地倾注了作者的情感,他更欣赏北方雪的壮美,在孤独中抗争、奋斗、向上,这种张扬的个性与精神正是作者一以贯之的前行动力。

3.雪罗汉是江南的雪天中最值得珍藏的记忆,也是美的象征。在内容和结构上是联接朔雪之景的桥梁。雪罗汉虽然“洁白”“明艳”,非常优美,但却很快消融。作者更欣赏的还是朔方雪的壮美,那种在苦寒中独立抗争的形象正和作者“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不屈不挠战斗的形象吻合。

4.①“冰冷的”“坚硬的”强调雪的不屈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是“灿烂的”,是最值得欣赏的。②北方雪的特质之一是孤独,在这里还被表现为死掉的雨的意思。北方的雪完成升华是与死亡联系在一起的,也正是完全的献身,让它成为了雨的精魂——凝聚了所有坚强内核的精魂

默读父亲

①我是父亲最小的儿子。“爹疼满崽”这句话便成了父亲爱的天平向我倾斜时搪塞哥哥姐姐们的托词了。在我十岁那年头上吧,我生病躺在了县城的病床上,我突发奇想让父亲给我买冰棍吃。父亲拗不过我,便只好去了。那时候冬天吃冰棍的人极少,大街上已找不见卖冰棍的人。整个县城只有一家冰厂还卖冰棍,冰厂离医院足足有一华里地,父亲找不到单车,便步行着去。一时半晌,父亲气喘吁吁满头大汗跑回来,一进屋,便忙不迭解开衣襟,从怀里掏出一根融化了一大半的冰棍,塞给我。嘴里却喃喃说道:“怎么会化了呢?见人家卖冰棍的都用棉被裹着的呢!”

②初二那年,我的作文得了全省中学生作文竞赛一等奖,这在小镇上可是开天辟地头一遭的事儿。学校为此专门召开了颁奖会,还特地通知父母届时一起荣光荣光。等到去学校参加颁奖会的那天,父亲一大早便张罗开了,还特地找出一件不常穿的中山装上衣给穿上。可当父亲已跨出家门临上路时,任性而虚荣的我却大大地扫了父亲的兴:“爸,有妈跟我去就成了,你就别去了。”父亲充满喜悦的脸一下子凝固了。那表情就像小孩子欢欢喜喜跟着大人去看电影却被拦在了门外一般张惶而又绝望。迎着爸妈投放给我的疑惑的眼神,我好一阵不说话,只是任性地呆在家里不出门。父亲犹疑思忖了片刻,用极尽坦然却终究掩饰不住的有些颤抖的声音说:“爸这就不去了。”父亲已经破译出了我心底的秘密:我是嫌看似木讷、敦厚且瘦黑而显苍老的父亲丢我的人啊!看着父亲颓然地回到屋里,我这才放心和妈妈兴高采烈地去了学校。可是,颁奖大会完毕后,却有一个同学告诉我:你和你妈风风光光坐在讲台上接受校领导颁奖和全校师生钦羡的眼光时,你爸却躲在学校操场一隅的一棵大树下,自始至终注视着这一切呢!顿时,我木然。心里漫上一阵痛楚……

③父亲最让我感动的是我十九岁初入大学的那年。刚入大学的时候,寝室里住了四个同学,每个人都有一只袖珍收录机,听听节目学学英语,很让人眼馋。后来,与其说是出于对别人的羡慕,还不如说是为了维护自己的自尊。我走了六十里地回到家,眼泪汪汪地跟父母说,我要一只收录机。父亲听了,一个劲地叹气,母亲则别过头去抹泪。我心一软,两手空空连夜赶回学校。过了一段时间,父亲到学校找到我,将我叫到一片树林里,说:“孩子,你不要和人家攀比,一个人活的是志气。记住,不喝牛奶的孩子也一样长大。”我正掂量父亲这句话,父亲已从怀里掏出一样东西放在我手上。伸开手来,正是一只我心仪已久的袖珍收录机。事后才知道父亲是进城抽了500毫升血给换来的。“不喝牛奶的孩子也一样长大”,就是父亲这句话,让我在以后的日子里一次又一次地找到了做人的自尊,也让我得以活出了一个男人的伟岸。

④父亲没能活到六十岁便病逝了。记得父亲临终的时候,他将枯槁的手伸向了我。我将手放在父亲的手心里,父亲极力想握紧我的手,但父亲已经无能为力了。是的,父亲虽然没能扶携和目送着我走更长更远的路,但是,父亲一生积攒的种种力量已经渗透到我的生命中来——我的生命只不过是父亲生命的另一种延续。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写的几件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二段中画横线句表现了父亲

3、得知父亲躲起来注视颁奖大会,“我木然”,怎样理解“我”当时的感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父亲说“不喝牛奶的孩子也一样长大”,怎样理解这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父亲一生积攒的种种力量”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我的生命只不过是父亲生命的另一种延续”这句话的含义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作者从父亲身上究竟“读”到了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父亲在冬天为病中的儿子买冰棍 父亲躲在角落里注视颁奖大会 父亲为儿子买收录机并教育他如何做人。

2、高兴、自豪以及对儿子的重视。

3、为自己的所作所为感到后悔、痛心。

4、没有优裕的物质生活同样可以生存,人活的是志气。

5、把爱无私地给了儿女并正视艰难的生活。

6、父亲对儿子的影响是巨大的,他一生积攒的种种力量已渗透到他的生活中来。

7、伟大、深沉、无私的父爱;正视艰难生活的刚毅伟岸 。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60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呜呼,无法可想!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1、“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句话中的两句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吗?作者为什么这样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这一声”指________________;作者觉得刺耳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他们何尝不酒醉似的喝彩”其中“何尝”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联系全文,“变化了”的具体内容是_____________,

表现了鲁迅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的精神。

1、没有,是为了揭露这种逻辑的荒谬,表达愤慨的感情

2、日本学生喊的“万岁”;伤害了民族自尊心

3、生命看热闹的人完全丧失了民族自尊心(对麻木不仁的中国人表示失望和悲哀)

4、决定弃医从文;表达了鲁迅强烈的爱国之心和民族责任感

梨 花 雪

潘烽

①梨花是一种默契。我期待在乍暖还寒的季节过后,给自己还处于冰冷的心注入一种温和,想快一些滤去贮积在心里的芜杂。所以,那盛开的梨花就是我的期待。

②三月桃花四月梨,民间还有“桃花败,梨花开”一说。应该说,梨花绽放表明春天已经大大方方地敞开了胸怀。

A.梨花白得清纯,白得玉洁,白得无瑕,如雪一般晶莹;美而不娇,秀而不媚,倩而不俗,似玉一般纯洁,最容易引起人们的种种遐想。

④去看梨花用不着结伴儿,一个人最好。以黄昏为背景,在一棵棵梨树下驻足,或是前后左右慢慢地徘徊。这是赏花的最佳状态。这样便能看到那白白的花瓣和静静的花蕊在无风的状态下有一点轻微的抖动。

⑤梨花洁白素雅,树长得不高,花朵也不是很大,甚至有些细碎,可连在一起就有了壮阔的阵容和气势。远远地看梨花只是白白的一丛,只有走近它,于娴静中细看才能深切地体会到梨花的神韵。看着梨花只觉全身都浸透了梨花的圣洁清香,五脏六腑有说不出的妙境,惬意极了。

⑥梨花的语言是沉默。B.它总是以笑吟吟的神态来打量着面对它的人们,它什么也不说似乎又寓意了很多。花枝的语言在于怎样去理会。梨花同样是迎着风寒而绽开的,它自有属于它的傲气。看着梨花不免思忖着,天下的花中,要说白,当数梨花。春风荡漾,千朵万朵,压枝欲低,素洁淡雅。大有“占断天下白,压尽人间花”的气势。

⑦读古人梨花诗,便觉有清香从纸上飘出,清凉怡人。李白的“柳色黄金嫩,梨花白雪香”;陆游的“粉淡香清自一家,未容桃李占年华。常思南郑清明路,醉袖迎风雪一杈。”更妙的是,古人曾把雪与梅花作过对比,说“梅须逊雪三分白,雪却输梅一段香”,将梨花与雪、梅相比,梨花既不逊雪之白,也不输梅之香了。还有写梨花经雨的诗。雨中梨花,尤其妩媚动人。白居易一句“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写杨贵妃在仙山上听说唐玄宗的使者到来时潸然泪下的仪容,形象生动,刻意入微,明丽动人。

⑧梨花乃人间之雪。人在梨花前把全部血脉做一次过滤,把自己的灵魂也做一次净化,压抑在心底的郁闷就会排遣得一点都不剩下。

(选自《文汇报》,有删节)

1、纵观全文,这篇文章采用了 的写作手法;在作者笔下,梨花的特点有:

2、为什么说“梨花是一种默契”?作者用这句话开头有什么作用?

3、品味文中画线的A.、B.两处语句

A.、梨花白得清纯,白得玉洁,白得无瑕,如雪一般晶莹。

B、它总是以笑吟吟的神态来打量着面对它的人们,它什么也不说似乎又寓意了很多。

4、作者为什么在第⑦段大量引用古人的诗歌名句,这样写不显得累赘吗?

5、如何理解第⑧段中的画线句。

1托物言志洁白素雅;清纯无暇,圣洁清香;美而不娇,秀而不媚,倩而不俗;有属于它的傲气。

2因为“我”期待给自己还处于冰冷的心注入一种温和、滤去蓄积在心里的芜杂的时候梨花就开了,仿佛是与“我”达成了一种默契,所以说“梨花是一种默契”。用此句开头,自然引出下文对梨花的描写及对梨花的感悟,起到了领起下文的作用。

3A句运用拟人、比喻的修辞手法,突出了梨花洁白无暇的特点,既形象生动,又包含着对梨花的赞美和喜爱之情。B句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赋予梨花以人的情态,不说人在观赏梨花时的感悟,而是让梨花打量人们,“寓意很多”,突出了人在观赏梨花时独特的感受。

4引用古人的诗句,不仅突出了梨花清香、妩媚、明丽的特点,而且也使文章显得清新典雅。

5梨花的洁白素雅,清纯无暇,圣洁清香,美而不娇,秀而不媚,倩而不俗给人以深深的启迪,在梨花的面前,人就会变得清醒,忘却一切杂念。

季羡林

①人一老,就容易忘事糊涂。

②我认识一位著名的画家,年过八旬以后,慢慢地忘事糊涂起来。我们将近半个世纪以前就认识了,颇能谈得来,而且平常也还是有些接触的。然而,最近几年来,每次见面,他把我的尊姓大名完全忘了。从眼镜后面流出来的淳朴宽厚的目光,落到我的脸上,其中饱含着疑惑的神气。我连忙说:“我是季羡林,是北京大学的。”他点头称是。但是,过了没有五分钟,他又问我:“你是谁呀!”我敬谨回答如上。在每一次会面中,尽管时间不长,这样尴尬的局面总会出现几次。我心里想:老友确是老了!

③前几年,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在富丽堂皇的北京图书馆的大报告厅里举行年会。我这位画家老友是敦煌学界的元老之一,获得了普遍的尊敬。按照中国现行的礼节,必须请他上__台并且讲话。但是,这却带来了困难。像许多老年人一样,他脑袋里煞车的部件似乎老化失灵。一说话,往往像开汽车一样,刹不住车,说个不停,没完没了。会议是有时间限制的,听众的忍耐也绝非无限。在这危难之际,我同他的夫人商议,由她写一个简短的发言稿,往他口袋里一塞,叮嘱他念完就算完事,不悖礼仪常规。然而他一开口讲话,稿子之事早已忘入九霄云外。看样子是打算从盘古开天辟地讲。照这样下去,讲上几千年,也讲不到今天的会。到了听众都变成了化石的时候,他也许才讲到春秋战国!我心里急如热锅上的蚂蚁,忽然想到:按既定方针办。我请他的夫人上台,从他的口袋掏出了讲稿,耳语了几句。他恍然大悟,点头称是,把讲稿念完,回到原来的座位。于是一场惊险才化险为夷,皆大欢喜。

④我比这位老友小六七岁。有人赞我耳聪目明,实际上是耳欠聪,目欠明。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其中滋味,实不足为外人道也。但是,我脑袋里的煞车部件,虽然老化,尚可使用。再加上我有点自知之明,我的新座右铭是:老年之人,煞车失灵,戒之在说。一向奉行不违,还没有碰到下不了台的窘境。在潜意识中颇有点沾沾自喜了。

⑤然而忘事糊涂就一点好处都没有吗?

⑥我认为,有的,而且很大。自己年纪越来越老,对于“忘”的评价却越来越高,高到了zōng jiāo 信仰和哲学思辨的水平。苏东坡的词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他是把悲和欢、离和合并提。然而古人说:不如意事常八九。这是深有体会之言。悲总是多于欢,离总是多于合,几乎每个人都是这样。如果造物主不赋予人类以“忘”的本领,那么,我们人类在这么多的悲和离的重压下,能够活下去吗?人生下来,既能得到一点乐趣,又必须忍受大量的痛苦,后者所占的比重要多得多。如果不能“忘”,或者没有“忘”这个本能,那么痛苦就会时时刻刻都新鲜生动,时时刻刻像初产生时那样剧烈残酷地折磨着你。这是任何人都无法忍受下去的。然而,人能“忘”,渐渐地从剧烈到淡漠,再淡漠,再淡漠,终于只剩下一点残痕;有人,特别是诗人,甚至爱抚这一点残痕,写出了动人心魄的诗篇,这样的例子,文学史上还少吗?

⑦因此,我必须给赋予我们人类“忘”的本能的造化小儿大唱赞歌。试问,世界上哪一个圣人、贤人、哲人、诗人、阔人、猛人,这人,那人,能有这样的本领呢?

⑧我还必须给“忘”大唱赞歌。试问:如果人人一点都不“忘”,我们的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子呢?

(选自《怀旧集》,有删改)

1、概括“老友确是老了”的两件事。

2、找出表明文章写作思路发生明显变化的句子,并抄写在横线上。

3、品析语言。

(1)到了听众都变成了化石的时候,他也许才讲到春秋战国!(从修辞角度)

(2)我必须给赋予我们人类“忘”的本能的造化小儿大唱赞歌。(从加点词语角度)

4、简要概括第④段的内容,并说说该段在全文中的作用。

5、作者为什么要给“忘”大唱赞歌”?

6、结合全文探究“忘”的两层含义

1每次见面,都反复询问“我”的姓名    年会讲话,忘了讲稿说个不停

2然而,忘事糊涂就一点好处都没有吗?

3(1)运用夸张的修辞,将老友讲话没完没了无限夸大,生动形象地将老友忘事糊涂的形象呈现出来。(或:运用比喻的修辞,将听众比作化石,将老友的讲话比作中国历史,生动幽默地将老友讲话没完没了、忘事糊涂的形象呈现出来。)(2)用富含调侃和戏谑意味的笔调称造物主为“小儿”,幽默生动地体现了作者洞察世事、领悟世理之后的欣喜与放达。(意思对即可)

4 “我”因忘事糊涂程度不深而沾沾自喜。  与老友的忘对比,突出了“我”的自律和欣慰;为下文“然而”的自我否定蓄势,既体现了思维的变化及波澜的设置,又实现由叙转议的巧妙衔接。

5 “忘”可以使人在悲和离的重压下活下去,使痛苦的感受减轻。  “忘”剩下的残痕能让诗人写出动人心魄的诗篇。

6①日常生活中琐碎小事的遗忘糊涂。  ②面对生活的苦痛,人在精神上主动忘却、主动舍弃的一种生活智慧和处事境界。

一棵草咬住了秋天

朱成玉

一棵草咬住了秋天,是的,咬住了秋天。秋天真的就站在那里,不再往前一步。

它紧紧咬住秋天,它在向命运交涉:你向我借的是春天,缘何要还给我一个瑟瑟的秋?我要的是绿意,而不是枯黄啊!

秋天太丰满,草的腮帮子鼓涨涨的,它咬住的,实在是金黄的亿万分之一。

为了能让秋天走得慢一些,一棵草殚精竭虑,别无他法。唯有用自己的一腔赤诚,紧紧咬住秋天。

秋天会有一丝疼吗?这亿万分之一的痛,能让秋天再逗留多久?

一棵草,只是咬住了秋天。这个世界的坚硬,它不想触碰;这个世界的冷峻,它不想战胜;这个世界的__,它不想陷入。上帝恩赐它的身边没有战乱,没有力釜,上帝恩赐它以弱小和短暂来体会自己存在的美好。也许是因为它不是玫瑰,才不渴望高贵的陪衬;也许是因为它不是茉莉,才不嫉妒其它的花香;也许是因为小草天生一颗小草的心,它顺从自然,而不使世俗过多地来为难自己。只是,它也有它的留恋,它紧紧咬住秋天,哪怕让秋天多停留一秒。

因为饱满过后,秋,会很快地开始瘪下去。

就像一个倔强的人,终于向生活妥协。曾经的精致已不可寻,如今只剩素面朝天,不施粉黛,靠着门框,和风说一些不着边际的话;就像一位倚在墙垣席地端坐的老人,借着夕阳的余烬取暖。多取一份暖,便可多抵挡一阵暗夜的寒。

一棵草的身旁是一棵小树,支撑着病怏怏的天空。叶子曾经涂得很绿,花儿也涂了红唇。可是它们再俊朗,再妖娆,也抵不过一丝凛冽的袭扰。

它虽然是一棵草,但路口的那些野花,是断然抢不走它袖口的芳香的。

它的信念是:可以是一棵草,但必须是紧紧咬住秋天的那一棵。

那是一种深入灵魂的热爱!

秋天捂住胸口,做了一个短暂的停留,这已足够,一棵草可以心满意足地垂下头颅。看着秋天里每一个劳作的人,那是一幅幅生动的油画,质感细腻,背景丰盈。看着秋天的米,在阳光的护送下,一粒粒回到了各自的家。

时光可以把燕子变成雨点,也可以把雨点变成燕子。更多的雨点一哄而散,纷纷撤离。在那四散开来的奔逃里,它分辨不清,哪些是翅膀,哪些是灰烬。一棵草的眼里,即便是灰烬,也香艳无比。

最后,它或许会成为稻草人身上的一根筋脉,随着原野越来越空旷,它的忧伤,也渐渐显露,欲盖弥彰。却强忍着不让那滴泪落下,它说它要把泪磨成来世的种子。

麻雀答应它,要留下来陪它。麻雀停落在稻草人的肩头,与它窃窃私语。感念丰盈的旧日时光,慨叹即将到来的萧条与凄凉。

麻雀的胃里,只剩下三五颗麦粒儿,可是更凛冽的北风就要来了。

一棵草,不想那么快的枯萎,它用尽全力,咬住秋天,让自己在秋风中进行最后一次舞蹈。就像那些向生活妥协的,卸了妆的佳人,就像那些蜷缩在墙角,向太阳取暖的老人,那不也是一棵棵咬住秋天的草吗!尽管芳华不再,尽管那牙齿已松动甚至脱落,可是依然努力地咬紧生活。

一棵草咬住了秋天,秋天何尝不是也在咬紧一棵草呢!

20.综观全文,说说一棵草为什么要咬住秋天?它要向命运做怎样的交涉?

21. 请用文中生动形象的词语或短语,说说一棵草是如何咬住秋天的? 从中你看到了这棵草什么样的性格特征?

22. 请你对文中划线句进行赏析。

叶子曾经涂得很绿,花儿也涂了红唇。可是它们再俊朗,再妖娆,也抵不过一丝凛冽的袭扰。

23. 作者由一棵“咬住秋天的草”联想到了生活中什么样的人? 读完本文你有何感悟?

[d1c60ce68ac69ae4.jpg]

巷子里的老妈妈

张晓风

巷子里有个妇人,一手提着一篮菜,一手提着个大袋子,正在东张西望。看到我,她讷讷地开了口:“请问,你,是住在这条巷子里的人吗?”

“是的。”

“我是刚搬来的,我听人说这巷子里有个箱子可以丢旧衣服,你知道在哪里吗?”

“哦,本来是有一个,但最近不知什么时候给拆走了,听说是违章……”

“哎呀,”她叹了口长气,“真是糟糕,我的小孙子长得快,这一大包都是他穿不下的衣服,儿子让我把它们当垃圾丢,我是丢不下手的呀!我们这种年纪的人是丢不来衣服的,都还是新新的嘛!可是要搬回去,我家又住四楼,我又买了一篮子菜……”

“这样吧,你把衣服放在我车上,我这两天要去内湖,内湖有个收衣站。我来替你丢。”

“啊!这就好了,”她的表情如获大赦,“太好了,没想到遇见贵人了。我的问题可以解决了。”

在她口中我变成了“贵人”,不过顺便帮她丢丢旧衣服,居然也可以做人家的“贵人”。但是转而一想,她说的也许很对,世上高官厚禄的显贵之人虽然很多,但刚好肯替她去丢衣服的人也许真的只有我一个。

那妇人是六十出头的年纪,穿件朴素的灰色衣裳,面容白皙洁净,语音柔和迟缓。看得出来家道不错,平生也不像吃过大苦,但她显然属于深懂“惜物”之情的一代。

女儿每次和同学郊游回来,总带着烤肉用剩的酱油、色拉油、面包……一大堆。

我问她为什么要拿这些东西,她嗔道:“都是你害的啦!从小叫我们不要丢东西,而我们同学都说丢掉丢掉。我如果不拿,他们就真的去丢掉。我不得已,只好拿回来。不然,难道眼睁睁看他们丢?”

我想,我实在是害她活得比别人辛苦些,但我们反正已属于“不丢族”,就认命吧!偶然碰到其他的“不丢族”,我总尽力表达敬意。像今天能碰到这位老妇人,或者说今天能被这老妇人碰到,真是很幸运的事,值得好好为她提供额外服务。

我甚至想,台湾之所以还没有坏到极致,全是像老妇人这种人物在撑着。她们不开车,不喝可乐或铝箔包装的果汁,她们绝不会把衣服只穿一季就丢掉,搞不好她们身上的那一件已经穿了十年,而她却从来不觉得有汰旧的必要。

是她,坚持不倒剩菜。是她,把旧汗衫改成抹布。是她,把茶叶渣变成肥料。是她,把长孙的衣服改一改又给了次孙。

这些老妈妈真的是社会之宝,虽然从来没有人给她们颁过一个奖。但我们真的不能少掉她们,她们是我们福泽的种子,我们大部分的官员如果撤换也不算什么,但这批老妈妈是不能撤换的,她们是乱象中的安定,是浮华中的朴实,是飞驰中的回顾,是夸饰中的真诚。我向老妈妈致敬。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2.结合上下文,说说你对下面句中加点词语的理解。

“啊!这就好了,”她的表情如获大赦,“太好了,没想到遇见贵人了。我的问题可以解决了。

3.请结合你的生活实际,仿照下列句式,在下列横线上补充两例。

是她,坚持不倒剩菜。是她,把旧汗衫改成抹布。是她,把茶叶渣变成肥料。是她,把长孙的衣服改一改又给了次孙。

4.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5标题是“巷子里的老妈妈”, 文章却用了大量笔墨写“我”的女儿,作者这样安排有何

用意?

6作者说“这些老妈妈真的是社会之宝”,请你结合文意与社会生活实际谈谈对这句话的

理解

[c430b28cf4c3348a.jpg]

[1ab49646f4e079f9.jpg]

下雪了。

这是北方的雪,下得很大,寿命很长,长得像长白山的梦,长得让兴安岭的大森林开几个月的梨花。

铺天盖地的大雪,瞬间便染白了北方的一切,给南方人的口头文学丰富了许多传说、许多神话,北方成了寒冷和洁白的代名词。

雪无声无息的飘落着……给小河捎来一面光滑透亮的镜子,给橡树林围起了一条温暖似棉花似羊毛织成的大头巾。森林里的音乐家远走高飞了。几个猎人从雪地上走过,悄手悄脚,只留下两行沉默的脚印。雪是天公送给北方冬季不可缺的礼物。雪本来并不是粉饰这世界这生活的,可雪毕竟掩藏了许多陷阱许多沟壑许多垃圾,好似这世界并不存在任何暗算、任何污浊、任何朽败。

雪的出身洁白无暇,白得耀眼,洁得令人陶醉。生活的辩证法既是相辅相成又是相反相成,越是洁白的东西越容易显现出被沾染的黑污,越是容易被黑污沾染。

雪是诚实的,却也充满着欺骗,或许是由于人们受现象蒙蔽而自欺欺人。你看雪多像鹅毛多像棉絮,给人们目光的感觉是无比温暖的。可是你不能去触摸,它欺骗不了手感,雪给手指的信号是寒冷是冰冻是战栗。

雪的形象和生命往往存在于瞬间,当三月的阳光投射到北方的大地,雪渐渐地化为一池一池的春水。可是雪对自己的死亡一点也不遗憾,它用灵魂和另一种生命去灌溉土地,去滋润五谷,去换取丰收。所以,雪也是无私的,雪是奉献者。

1.文章开头从哪几方面来写北方的雪?

2.写雪“铺天盖地”“洁白”“似棉花似羊毛”有何作用?

3.雪“用灵魂和另一种生命去灌溉土地”,这“灵魂”、这“另一种生命”指的是什么?

4.本文紧扣“雪”字,写雪,议雪,以雪寄情,寄托了怎样的情?谈谈自己的理解。

1、 从两方面来写,即:雪下得大,寿命长;洁白。

2、 为下文议论“掩藏陷阱”“被黑污沾染”“欺骗”作铺垫。

3、 灵魂是指雪的无私奉献的精神,另一种生命是指雪融化后的另一种形态“水”。

4、 本文紧扣“雪”字,写雪,以雪寄情。文章一开始,作者就以优美的文笔,为我们展现了北方冬天美丽的雪景,雪下得大,“铺天盖地”,雪中的小河、树林是那样的洁白,飞鸟、猎人是那样的沉静。接着围绕着“雪”展开议论;洁白的雪容易被黑污沾染,诚实的背后也有欺骗。作者由“雪”悟出了社会和人生的哲理。最后以雪寄情,表现出作者对生命意义的深刻思考。在文中作者写雪是为了写人,在写雪中寄托着对人的思考,对人的分析和对人的评价。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江南的雪,可是滋润美艳之至了;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雪野中有血红的宝珠山茶,白中隐青的单瓣梅花,深黄的磬口的蜡梅花;雪下面还有冷绿的杂草。胡蝶确乎没有;蜜蜂是否来采山茶花和梅花的蜜,我可记不真切了。但我的眼前仿佛看见冬花开在雪野中,有许多蜜蜂们忙碌地飞着,也听得他们嗡嗡地闹着。

孩子们呵着冻得通红,像紫芽姜一般的小手,七八个一齐来塑雪罗汉。因为不成功,谁的父亲也来帮忙了。罗汉就塑得比孩子们高得多,虽然不过是上小下大的一堆,终于分不清是壶卢还是罗汉;然而很洁白,很明艳,以自身的滋润相粘结,整个地闪闪地生光。孩子们用龙眼核给他做眼珠,又从谁的母亲的脂粉奁中偷得胭脂来涂在嘴唇上。这回确是一个大阿罗汉了。

他也就目光灼灼地嘴唇通红地坐在雪地里。

第二天还有几个孩子来访问他;对了他拍手,点头,嘻笑。但他终于独自坐着了。晴天又来消释他的皮肤,寒夜又使他结一层冰,化作不透明的水晶模样;连续的晴天又使他成为不知道算什么,而嘴上的胭脂也褪尽了。

但是,朔方的雪花在纷飞之后,却永远如粉,如沙,他们决不粘连,撒在屋上,地上,枯草上,就是这样。屋上的雪是早已就有消化了的,因为屋里居人的火的温热。别的,在晴天之下,旋风忽来,便蓬勃地奋飞,在日光中灿灿地生光,如包藏火焰的大雾,旋转而且升腾,弥漫太空,使太空旋转而且升腾地闪烁。

在无边的旷野上,在凛冽的天宇下,闪闪地旋转升腾着的是雨的精魂……

是的,那是孤独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1.作者写“江南的雪”,是写的眼前的景物,还是回忆中的景物?从第一自然段中的哪句话可以看出?

2、写出划线句“那是还在隐约着的青春的消息,是极壮健的处子的皮肤”一句的含义。

3.在第四段的开头加点词“但是”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

4.在作者笔下,朔方的雪有什么特点?(用自己的话概括)

5.作者对江南的雪和北方的雪各有怎样的感情?作者为什么会对朔方的雪情有独钟?

6.你在雪地里做过什么游戏?试写一段文字描述出来。(不少于40字)

1、主要写的是回忆中的景物。 “我可记不真切了”。

2、  江南的雪透露出盎然的生机,孕育着生命.

3、 表转折,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4、独立不羁,撼天动地 ,是壮美。

5、 对江南的雪的感情是在赞美中流露出些许遗憾,对北方的雪的感情是在竭力赞颂中将它比作雨的精魂。因为北方的雪有着与江南的雪不一样的美丽,这种美是经过磨炼并能保持长久的,是一种独立与张扬的个性精神的体现,这种精神已经成为了作者一以贯之的前行动力。

6、略  语句要通顺有序。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