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邻若天涯
朱铁志
如今,在全球化时代的地球村里,由于网络、手机盛行,互通互联,只要手指一点,顷刻之间图文毕现,哪怕地球那端,也好像近在眼前。即时通讯系统改变了千百年来从农耕文明到工业文明业已形成的交往方式,从技术上讲,“天涯若比邻”再也不是浪漫的想象,而是具体而微的现实。为了一个共同的诉求,全球网友可以在最短时间内形成貌似虚拟,其实非常实在的联盟,用以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比如提供一份骨髓,贡献一份干细胞,捐献一笔善款。网络和手机的出现,像电灯、马桶、蒸汽机的发明一样,深刻地改变了当代人的生活。毫无疑问,人类需要充分享用现代文明所带来的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丰硕成果。
然而,就像世间所有美好事物一样,网络也有两面性,在虚拟空间拉近人们之间距离的同时,也在现实世界疏远了人们之间的直接交流。常见的情形是:在虚拟空间聊得火热,见面 之后却没有多少话说,虚拟的热情和现实的冷漠,形成了有趣的对比。过去到了年节,人们走亲 访友、其乐融融;而今一条短信,四处群发,不知是真情祝福,还是随意应付。方便则方便,但缺少了一点可以感知的温度,淡化了抱拳、鞠躬之间所包含的浓浓情谊。人们热衷于在虚拟空间用假名展示真实的自我,却不愿在真实的世界里本真地素面朝天。在真实和虚假之间,自觉不自觉地错把虚拟当真实。
人们发明了网络,原本是为了方便工作、学习和生活,事实上也确实如此。但对网络的极度依赖,反而影响了我们中一些人的工作、学习和生活。我们经常看到有些人每天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消耗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我们不难发现有的人在办公室、课堂上,甚至在行驶着的汽车的驾驶室里都忍不住摸出手机收发短信,刷新微博。这实在是一种典型的异化现象。在韩国,一些最简单朴素的傻瓜手机和电脑开始重新回到人们手中。其实,不少高档手机繁琐的功能是多余的,很多在虚拟空间飞来飞去的信息是无价值的。
我不是一个排斥网络、手机等新技术的冬烘先生,相反,对网络、手机给当代生活带来的巨大变化深怀敬意。我只是想善意地提醒人们:在网络、手机时代,要警惕自己被物化为机器的奴隶。在热切关注新技术的同时,要把时间、精力有意分配给现实生活,分配给现实生活,分配给活生生的人,不应沉迷于所谓的虚拟空间,而是扎扎实实地站在现实的土地上。
【注】 冬烘先生: 迂腐浅陋的知识分子。
1.下列说法不符合文意,请指出并简述理由。
①文中用“天涯若比邻”来形容网络和手机的出现能够快捷的使原本虚拟的世界变成现实的世界。
②网络的发明,原本是为了方便工作、学习和生活,但事实上却影响了工作、学习和生活。
2.第二段中列举了一些在网络应用中的“常见的情形”,其作用是什么?
3.根据全文内容,概括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观点。
4.请你对“韩国一些最简单朴素的傻瓜手机和电脑开始重新回到人们手中”的现象做简要评述。
1.①“天涯若比邻”不是用来形容虚拟世界变成现实世界,而是来形容网络能不受空间限制快捷的拉近人们之间的距离。
②不是因网络的发明而影响了工作、学习和生活,而是因一些人极度依赖网络而影响了工作、学习和生活。
2.说明了网络的应用在现实世界疏忽了人们之间的直接交流,缺少了一点人与人之间的情谊和真实。
3.要充分利用网络带给人们便捷的交往方式,方便工作、学习和生活,但不要热衷于虚拟空间而脱离现实生活。
4.示例(1)肯定,从实用工具的源头上杜绝沉迷于网络这一虚拟世界的行为,避免发生影响正常学习、工作和生活的现象。(2)否定,这种应用在科技上的倒退现象,阻碍了先进技术的发展,极大地消减了网络方便工作、学习和生活的功能和作用。
阅读下面的文章,回答问题。
① 一个背影,让朱自清潸然泪下;一个眼神,让我终身悚然汗下。
② 那是在我上中学时,因为有“瘸腿科”,加上当时传说文理不再分科,所以,尽管我的语文、英语成绩居班里前几名,但是数理化成绩却出奇地差。这样的情况下,肯定高考无望。因此,高一期未考试前,我彻底失望,回到家里。
③ 因自觉惭愧,回到家听说父亲正在田里拔草,我赶紧戴上草帽,到田里帮忙。学都上不好,再不勤快一点,会被人骂为“二流子”的。顶着烈日,到了田里,我告诉父亲,不想再上学,反且学不好了,还不如回家种田。
④ 我以为父亲会勃然大怒,他对我寄予很大的希望,当了一辈子的“睁眼瞎”,他不想我走他的老路。但是,父亲始终埋着头,并不理会我,好像并没有听进去我的话。我不怕父亲发火,却怕父亲的沉默。我不敢再说话了,只好随着他卖力地拔草。近晌午的太阳很毒,汗水在身上像虫一样爬,衣服贴在身上,抬起头,父亲仍然在埋头拔草,我怎好意思停下来……
⑤ 中午,回家吃过饭,父亲仍然没有就我退学的事发表意见。让我说什么好?情况很不妙,我知道,越是在闷热干燥的夏日午后,越会有突如其来的狂风暴雨。这沉默,让我忐忑不安。
⑥ 吃过饭,父亲说:“走吧,去地里把瓜秧翻一下,要不然今年地瓜就收不到了。”我拿起锄头就走。我就不信,父亲能干,我就不行。
⑦ 夏日午后的太阳实在太厉害,汗水把我弄的睁不开眼晴,要在学校,现在正是午睡的时侯,我早已经呵欠连天了——看父亲,光着黑黝黝的脊梁,仍在埋头翻秧——趁着父亲不注意,我跑到树阴底下枕着锄头就睡着了。
⑧ 好像没过多大一会儿,我就被父亲推醒。睁开眼,我看到父亲冷冷的眼神,那眼神很复杂,既有不屑、鄙夷,也有悲哀、绝望,还有许多我一下子说不出的内容……
⑨ “当庄稼人你也不够格,躺在地头睡觉庄稼就会长出来?你那个样,二流子也比你强。你哄庄稼一天,庄稼就哄你一年。赶快起来!”
⑩ 父亲的眼神让我受不了,我的后脊早已经汗流下来了,不是热汗,是冷汗。当天晚上,回到家,我觉得浑身骨头都散了。提着胳膊上已经晒脱了皮的地方,我的心乱成一锅粥。
11 第二天早上,天刚蒙蒙亮,父亲又把我推起来。一睁眼,又是那眼神……我坐起来,恶狠狠地说了一句:“我要上学!”
12 后来的事情变得很简单。高考后,我上了大学中文系。再后来,到电视台当上了一名记者。
13 尽管远离家乡,远离了父亲,但那眼神始终占据了我的记忆,回想起来就让我不安。时至今日,我最喜欢的歌还是蔡琴的《你的眼神》。这首歌的旋律很美,很忧郁,很沉静,很悠远,父亲的眼神不这样,但我想起来却抑制不住自己汹涌的感情。走到院子外,望着满天的繁星,我不由喃喃自语:“山一样沉默的父亲,我忘不了你的眼神!” (选自《青年博览》 有改动
1、请简要概括文章主要记叙了一件什么事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一个背影,让朱自清潸然泪下;一个眼神,让我终身悚然汗下。”从全文看,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我坐起来,恶狠狠地说了句:‘我要上学’”中的“恶狠狠”体现了“我”什么心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的“父亲”用朴素的话道出了深刻的生活哲理,从中你感悟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记叙了我不想上学,父亲教育我,使我重新振作,最终学有所成的事
2 、总领全文,点明题意,表明父亲的眼神对“我”影响之大。
3、害怕自己没有理想,放弃追求;怕对学习、工作等还不够尽力;怕愧对父亲。
4、此题答案开放,言之有理即可。
《我的母亲》选段
①但这九年的生活,除了读书看书之外,究竟给了我一点做人的训练。在这一点上,我的恩师就是我的慈母。
②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便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她看我清醒了,才对我说昨天我做错了什么事,说错了什么话,要我认错,要我用功读书。有时侯她对我说父亲的种种好处,她说:“你总要踏上你老子的脚步。我一生只晓得这一个完全的人,你要学他,不要跌他的股。”(跌股便是丢脸、出丑。)她说到伤心处,往往掉下泪来。到天大明时,她才把我的衣服穿好,催我去上早学。学堂门上的锁匙放在先生家里;我先到学堂门口一望,便跑到先生家里去敲门。先生家里有人把锁匙从门缝里递出来,我拿了跑回去,开了门,坐下念生书。十天之中,总有八、九天我是第一个去开学堂门的。等到先生来了,我背了生书,才回家吃早饭。
③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爱母兼任严父。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便吓住了,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犯的事大,她等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④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这时候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件小衫出来叫我穿上。我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我随口回答:“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我刚说了这句话,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衫穿上。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的责罚了一顿。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她气的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庆去睡。我跪着哭,用手擦眼泪,不知擦进了什么微菌,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眼翳病。医来医去,总医不好。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
⑤我在我母亲的教训之下度过了少年时代,受了她的极大极深的影响。我14岁(其实只有12岁零两三个月)就离开她了。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1段②主要从哪两个角度写母亲对我的严格管教?
2、对文中段⑤加粗字“混”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一个“混”字,其实表现了作者谦逊的态度。
B.这一“混”字与下句“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暗接,“我”在人海里“混”应该有人来管束“我”,但却没有,表达了作者远离母亲之后对母亲的怀想。
C.一个“混”字,潜 在地说明了母亲给“我”的教益很大,即使没有人管束过“我”,“我”还能在人海里“混”了二十多年。
D.一个“混”字表明当时作者的境遇并不理想。
3、体会下列语句所包含的情感。
①“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就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
②“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
1从叫我做人和读书两个方面。
2 D
3、这些语句质朴、真切,表现出母亲对“我”的挚爱(或“慈爱”、“关爱”,等等),渗透着“我”对母亲的爱戴、感激之情(或怀念、敬爱,等等)。
幸福铃声
①第一次强烈地想和老爸通电话,是在十年前,他生日的那天。
②那时候,我还在南方读书,交了学费,家里已无力支付我的生活费,日常开支基本上依赖学校的特困生补助和一些微薄的奖学金。我穿的衣服,是我姐姐们的衣服改制而成的;鞋子,是母亲在灯下一针针做好的;盖的被子,是父亲借了亲戚家的棉花,一天一夜时间亲手弹的……
③学校离家实在是太远了,为了省下路费,大学四年我没回过一次家。每个周末我都坐在校园的紫荆树下给父亲写信,告诉他,我又考了全年级第一名,拿到了一等奖学金;我在那件从高中时就穿的旧衣服上贴了一朵精致小花,穿在身上仍然漂亮。还告诉他,我们学校有一种紫色的花,常常在我写信的时候落下一两片,非常美丽温柔,但是在梦里我见到的却是家乡那片白绿交杂的生动的白桦林。
④并不是每封信都会寄出去,毕竟八分钱的邮资,对我来说可能就意味着早上要吃不饱去上课。何况父母亲并不识字,每次都要走到几里外的二姨家才能“听”到我信中的话。
⑤没有信的日子,父亲是那么盼望能够知道女儿一切安好。于是,我那能解决一切困难的父亲想出了一个绝妙办法:他让二姨在回信里告诉我,镇上的一个小商店有电话,他和老板很熟,已经说好了,以后每个星期六晚七点我把电话“打”过去,他会准时在那里。
⑥而他,其实并不接那电话,只笑呵呵地张开嘴,贪婪地听着那美妙的来电铃声,直至它最后消失。他一直觉得那欢快的铃声就是他女儿的笑声,只要女儿的电话铃声准时响起,他就明白女儿在他乡一切都好。
⑦我家所在的村庄离镇子有十里路,中途有一片宽广的白桦林。(A.)每个星期六的黄昏,我的父亲-------一个东北汉子,会雄赳赳气昂昂地两次穿过那片白桦林。母亲说村子里的人这一天都听到他欢快的歌声和笑声。
⑧我还记得那个大雪纷飞的周末,那天是父亲的生日,我多么希望他能接我的电话,我有多少话要亲口对他说呀。
⑨我的论文在一家核心刊物上发表了,稿费我拿来买了马海毛,准备亲自给您织条围巾!我们寝室昨天评比,老爸您获得“最有创意老爸”称号。还有,我要对您大声说,老爸,生日快乐!
⑩可是我笑呵呵的父亲等到铃声消失后即刻站了起来,昂首走出了商店。等我手忙脚乱再插好卡拨电话过去时,商店老板告诉我:“闺女,外面都是白色的呢,你老爸现在应该走进那片白桦林了吧,我这里是看不到他的影子了,你老爸棒着呢!走起路来,谁都赶不上他。”
⑾(B.)那晚,我做了一个梦,梦见我的父亲穿着红披风站在那片白桦林里,四周都是电话机,他拨电话给我,爽朗地大笑:闺女呀,老爸现在有好多电话了呀!
⑿据说,父亲后来接到我的来信,听到我说非常希望那天他接电话,想亲自对他说生日快乐,就大笑:傻丫头,我不都在电话铃声里听到了嘛!
(选自漓江出版社《66个纯情唯美故事》,作者:徐薇)
1.从全文看,第①段文字能否去掉?请简要说说你的理由。
2. 第③段作者给家中写信,写了三方面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分别概括出来。
3.第③段和第⑾段中,作者都提到了自己的梦,比较一下,两次的梦有什么区别?想想作者为什么要写这两个梦?
4.第⑦节中提到“村里人这一天都听到他欢快的歌声和笑声”,想一想,父亲那天并未接电话,为什么还一路欢歌?(请用原文回答问题)
5.文中有许多生动的细节,试品读A.、B.两处划线的句子,并选择其中一句作简要分析。
6.文章以“幸福铃声”为题,可文中的父亲却从未接听过女儿的电话。请结合文章内容,说说你对“幸福铃声”的理解。
1、不能,这段文字写出当时的强烈愿望——想给爸爸通电话,设置悬念,从而引出下文,为父亲听到幸福铃声做铺垫。
2、 ①穿的衣服是姐姐的衣服改制的 鞋子是母亲在灯下一针针做的
②又考了全年级第一名,拿了一等奖学金 发表论文
③用稿费买马海毛给父亲织围巾
3、第一次梦内容:身在异乡大学校园里,见到美丽的紫荆花,却依然想念家乡的白桦林。
第二次梦内容:父亲身着漂亮的红披风在那片白桦林里给我打电话。
写梦目的:表达了我对家乡的思念,对朴实勤俭节约的父亲的思念。
4、他一直觉得那欢快的铃声就是他女儿的笑声,只要女儿的电话铃声准时响起,他就明白女儿在他乡一切都好。
5、(言之有理即可)
6、父亲不接女儿的电话,只听电话铃声,当然是为了节省话费,父亲每周去听一次女儿打来的电话铃声,只是为了让电话铃声证明女儿平安。那电话铃声不再是普通的电话铃声,它饱含亲情,饱含思念,凝聚着父亲和女儿的千言万语,因而成了“幸福铃声”。
我的母亲 丰子恺
母亲生前没有摄影取坐像的照片,但这姿态清楚地摄入在我脑海中的底片上,不过没有晒出。现在就用笔墨代替显形液和定影液,把我的母亲的坐像晒出来吧:
我的母亲坐在我家老屋的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上,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
老屋的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是母亲的老位子。从我小时候直到她逝世前数月,母亲空下来总是坐在这把椅子上,这是很不舒服的一个座位。母亲为什么老是坐在这样不舒服的椅子里呢?因为这位子在我家中最为冲要。母亲坐在这位子里可以顾到灶上,又可以顾到店里。母亲为要兼顾内外,便顾不到座位的安稳不安稳,便利不便利,卫生不卫生,和清静不清静了。
我四岁时,父亲中了举人,同年祖母逝世,父亲丁艰在家,郁郁不乐,以诗酒自娱,不管家事,丁艰终而科举废,父亲就从此隐遁。这期间家事店事,内外都归母亲一个兼理。我从书堂出来,照例走向坐在西北角里的椅子上的母亲的身边,向她讨点东西吃。母亲口角上表出亲爱的笑容,伸手除下挂在椅子头顶的“饿杀猫篮”,拿起饼饵给我吃;同时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给我几句勉励。
我九岁的时候,父亲遗下了母亲和我们姐弟六人,薄田数亩和染坊店一间而逝世。我家内外一切责任全部归母亲负担。此后她坐在那椅子上的时间愈加多了。工人们常来坐在里面的凳子上,同母亲谈家事;店伙们常来坐在外面的椅子上,同母亲谈店事;父亲的朋友和亲戚邻人常来坐在对面的椅子上,同母亲交涉或应酬。我从学堂里放假回家,又照例走向西北角椅子边,同母亲讨个铜板。有时这四班人同时来到,使得母亲招架不住,于是她用眼睛的严肃的光辉来命令,警戒,或交涉;同时又用了口角上的慈爱的笑容来劝勉,抚爱,或应酬。当时的我看惯了这种光景,以为母亲是天生成坐在这只椅子上的,而且天生成有四班人向她缠绕不清的。
我十七岁离开母亲,到远方求学。临行的时候,母亲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诫我待人接物求学立身的大道;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关照我起居饮食一切的细事。她给我准备学费,她给我置备行李,她给我制一罐猪油炒米粉,放在我的网篮里;她给我做一个小线板,上面插两只引线放在我的箱子里,然后送我出门。放假归来的时候,我一进店门,就望见母亲坐在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上。她欢迎我归家,口角上表了慈爱的笑容,她探问我的学业,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晚上她亲自上灶,烧些我所爱吃的菜蔬给我吃,灯下她详询我的学校生活,加以勉励,教训,或责备。
我二十二岁毕业后,赴远方服务,不克依居母亲膝下,唯假期归省。每次归家,依然看见母亲坐在西北角里的椅子上,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口角上表现出慈爱的笑容。她像贤主一般招待我,又像良师一般教训我。
我三十岁时,弃职归家,读书著述奉母,母亲还是每天坐在西北角里的八仙椅子上,眼睛里发出严肃的光辉,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只是她的头发已由灰白渐渐转成银白了。
我三十三岁时,母亲逝世。我家老屋西角里的八仙椅子上,从此不再有我母亲坐着了。然而每逢看见这只椅子的时候,脑际一定浮出母亲的坐像——眼睛里发了严肃的光辉,口角上表出慈爱的笑容。她是我的母亲,同时又是我的父亲。她以一身任严父兼慈母之职而训诲我抚养我,我从呱呱坠地的时候直到三十三岁,不,直到现在。陶渊明诗云:“昔闻长者言,掩耳每不喜。”我也犯这个毛病;我曾经全部接受了母亲的慈爱,但不会全部接受她的训诲。所以现在我每次想象中瞻望母亲的坐像,对于她口角上的慈爱的笑容觉得十分感谢,对于她眼睛里的严肃的光辉,觉得十分恐惧。这光辉每次给我以深刻的警惕和有力的勉励。
1.第三段中作者从哪四方面写出了母亲座位的不舒服?
2.文中“我的母亲”这一形象有什么特点?请简要概括。
3.文中第③段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笔墨描写“八仙椅子”?请联系全文作简要分析。
4.本文在描写“母亲”的过程中,多次写到“她眼睛里严肃的光辉”,请结合全文分析其作用。
1略
2(1)严肃但又慈爱的母亲。文章多次通过眼神的严肃和笑容的慈爱表现母亲的这一特征。如第④段母亲同店伙计谈事,第⑤段我将到远方求学临行前母亲对我的训诫,都体现出她严肃的性格特征。而第⑤段里母亲亲自下厨做菜给“我”吃时,又体现出她慈爱的一面。
(2)内外兼顾的母亲。从母亲的那一张“八仙椅子”的位置来看,既要顾及灶头等家内事,又要观察染坊店;从母亲的处事上来看,父亲去世留下母亲和我们兄妹,母亲既要关心我们的成长,又要处理与工人、店伙的事。
(3)贤主与良师母亲。母亲是一家之主,对于我们兄妹来说如此,她的贤德与淑能,堪称是贤主。同时母亲又是我的良师,从平日的一言一行到我远出求学时她对我的教诲,母亲都是在慈母的角色之外又显露出良师的形象。
3.①作者回忆的是坐着的母亲,“八仙椅子”起到串联关于母亲的往事的作用;
②通过写“八仙椅子”是一个“很舒服的”座位,以及母亲坐在“八仙椅子”上既观察灶头,又观察染坊店,突出母亲面对艰难生活时坚强、能干、内外兼顾的形象特点;
③母亲去世,椅子还在,这把“八仙椅子”也寄托着作者对母亲深切的怀念之情。
4.(1)从内容上:突出母亲的形象,作为一个坚强的妇女,母亲是一个严肃的人。写母亲眼睛里严肃的光辉,与其他事件体现出的母亲的严肃、坚强形成了呼应,让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
(2)从结构上:文章一开头写母亲的坐像写到了“眼睛里严肃的光辉”,与结尾提到的“严肃的光辉”形成了首尾呼应;同时,该句几乎贯穿在每一段中,是全文的线索。
(3)从主题上:使文章表情达意更加充分,母亲对我不仅是无私的关爱,她的眼神也鞭策着我不断前进,同时,我对母亲也有着深深的爱,在母亲“眼睛里严肃的光辉”中,透露着我对她深深的怀念之情。
(甲)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①疑惑。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②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③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 !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乙)这一年没有完毕,我已经到了东京了。因为从那一回以后,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个紧要事,凡是愚昧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所以我们的第一要著,是在改变他们的精神,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1.对文段(甲)中“他们”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③都是指日本的“爱国青年”。
B.①②是指看电影的人;③是指中国人。
C.①②是指日本的“爱国青年”;③ 是指闲看枪毙犯人的中国人。
D.①②是指看电影的人;③是指闲看枪毙犯人的中国人。
2. 文段(甲)中画线部分表达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呜呼,无法可想”的感慨,又表现了“我”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3. (乙)段中“那一回”指是的 ,(甲)文中的“我的意见却变化了”意思是 。 “我”的这个选择,对你有哪些启示?
答:
1.C
2. 深刻揭露这种逻辑的荒谬,表达了作者在遭受侮辱后内心的辛酸和愤懑的感情或者表现我了做为一个弱国国民的辛酸及悲愤;表现了我对于国人精神麻木的无奈和失望或者深感当时中国国民精神麻木,毫不觉悟,表达了作者忧虑、痛苦和愤怒的心情。
3. 在仙台课堂上看电影;弃医从文; 将自己的理想和国家的命运结合在一起这样才能有好的发展。(个人命运往往和祖国命运息息相关,要使国家强盛,首先要使国民觉悟,个人的选择应考虑到国家前途,民族命运等等。)
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周国平
①我们活在世上,不免要承担各种责任,小至对家庭、亲戚、朋友,对自己的职务,大至对国家和社会。这些责任多半是应该承担的。不过我们不要忘记,除此之外,我们还有一项根本的责任,便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②每个人在世上都只有活一次的机会,没有任何人能够代替他重新活一次。如果这惟一的一次人生虚度了,也没有任何人能够真正安慰他。认识到这一点,我们对自己的人生怎么能不产生强烈的责任心呢?在某种意义上,人世间各种其他的责任都是可以分担或转让的,惟有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每个人都只能完全由自己来承担,一丝一毫依靠不了别人。
③不止于此,我还要说,对自己的人生的责任心是其余一切责任心的根源。一个人惟有对自己的人生负责,建立了真正属于自己的人生目标和生活信念,他才可能由之出发,自觉地选择和承担起对他人和社会的责任。正如歌德所说:“责任就是对自己要求去做的事情有一种爱。”因为这种爱,所以尽责本身就成了生命意义的一种实现,就能从中获得心灵的满足。相反,我不能想象,一个不爱人生的人怎么会爱他人和爱事业,一个在人生中随波逐流的人怎么会坚定地负起生活中的责任。实际情况往往是,这样的人把尽责不是看做从外面加给他的负担而勉强承受,便是看作纯粹的付出而索求回报。
④一个不知对自己的人生负有什么责任的人,他甚至无法弄清他在世界上的责任是什么。有一位小姐向托尔斯泰请教,为了尽到对人类的责任,她应该做些什么。托尔斯泰听了非常反感,因此想到:人们为之受苦的巨大灾难就在于没有自己的信念,却偏要做出按照某种信念生活的样子。当然,这样的信念只能是空洞的。这是一种情况。更常见的情况是,许多人对责任的关系确实是完全被动的,他们之所以把一些做法视为自己的责任,不是出于自觉的选择,而是由于习惯、时尚、舆论等原因。譬如说,有的人把偶然却又长期从事的某一职业当作了自己的责任,从不尝试去拥有真正适合自己本性的事业。有的人看见别人发财和挥霍,便觉得自己也有责任拼命挣钱花钱。有的人十分看重别人尤其上司对自己的评价,谨小慎微地为这种评价而活着。由于他们不曾认真地想过自己的人生使命究竟是什么,在责任问题上也就必然是盲目的了。
⑤所以,我们活在世上,必须知道自己究竟想要什么。一个人认清了他在这世界上要做的事情,并且在认真地做着这些事情,他就会获得一种内在的平静和充实。他知道自己的责任之所在,因而关于责任的种种虚假观念都不能使他动摇了。我还相信,如果一个人能对自己的人生负责,那么,在包括婚姻和家庭在内的一切社会关系上,他对自己的行为都会有一种负责的态度。如果一个社会是由这样对自己的人生负责的成员组成的,这个社会就必定是高质量的有效率的社会。
1.作者要通过本文表达一种什么观点?
2.第⑶段划线句使用的是什么论证方法?
3.如何理解第⑸段中划线的句子
4.阅读下面链接材料,结合文章谈谈你的认识
【链接材料】我国9000万网民中82%为青少年,其中未成年网民就有1650万。而这1650万未成年人中的14.8%,也就是说有近245万未成年人不仅爱上网,而且着迷上瘾,难以自拔。
1、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人生负责。
2、道理论证(引用论证也可)。
3、 示例:即一个人树立了自己人生的目标,并为努力奋斗,就不会因迷茫而浮躁,因空虚而无措。
4、 示例:青少年的人生的初始,它不仅仅是属于自己的,更是属于社会、属于家庭的;青少年要为自己、家庭和社会的将来努力拼搏,而沉迷网络,虚度光阴是对自己人生的一种不负责任。
阅读下面语句,按要求答题。
黄与绿主zǎi着,无边无银,坦荡如底,这时如果不是宛若并肩的远山的连峰提醒了你,你会忘记了汽车是在高原上行驶。
石榴有梅树的枝干,有杨柳的叶片,奇崛而不枯jí,清新而不柔媚,这风度实兼备了梅柳之长,而舍去了梅柳之短。
对同志对人民不是满腔热忱,而是冷冷清清,态度冷淡,毫不关心,麻木不仁。这种人其实不是__员,至少不能算一个纯粹的__员。(__《纪念白求恩》)
(1)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奇崛( ) 主zǎi( ) 柔媚( ) 枯jí( )
(2)画横线的句子有两个错别字,请找出来并改正。
改为 改为
(3)将短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概括成一个成语:
(1)jué 宰 mèi 瘠 (4分)(2)银 改为 垠 坻 改为 砥(2分)(3)漠不关心
祈求
我曾经在长城上看到一位白发苍苍的画家画鹰。在北方特有的干燥湛蓝的天空下,苍劲古朴的长城默默地蜿蜒于群山之上。画家在一块白布上泼墨挥毫。长城上的风扬起老人的白发,鼓动每一个人的衣襟。他展开那面墨迹未干的鹰旗,雄鹰起伏振翅,直欲破空而上。
阳光照在大地上,也照在猎猎作响的鹰旗上。一瞬间,我忽然感觉到一种热血冲破冰层的眩晕,一种沉淀压抑已久的力量的猛然爆发:天空、阳光、长城、老人、长风、鹰。
那不是我第一次见到鹰,却是我第一次为鹰震撼。
后来在一个偶然的机会我在峭壁上看到了鹰的巢穴。那只是一个粗陋的石坑随便地搭上几根粗树枝,其余一无所有。它深深地印在我的脑海里。后来又看到南方一种色彩艳丽的织鸟精致而温暖安全的巢时,我想到了北方的鹰。不知为什么,我总觉得鹰的身上有一种冷峻而直入人心的力量。我明白鹰不需要巢穴,它从不躲避风雨。它是天地间飞翔的精灵,高傲、敏锐、凶猛、无畏,永不留念巢穴的温暖与安乐。
我带一身风尘回到家乡。听说公园里来了个动物展览团,我想起了鹰,于是我去了。
从羽毛的颜色和体形可以看出:那是一只已经苍老的鹰和一只年轻的鹰。鹰架距我不到三米。那只苍老的鹰的羽毛零乱而支楞突兀,腿上有一根粗大的铁链,它埋头翅间。那只年轻的鹰目光迟滞,仿佛在看什么,又什么也没看到。
一个小孩,忽然放肆地把手中的香蕉皮扔向那只埋头的鹰。他一定不知道他干了一件多么愚蠢的事,因为他还在得意地笑。那只鹰猛地昂起了头,有力的颈部弯曲成了一个矫健而凶猛的弧度。我看到它眼中凌厉地闪过什么,它闪电般地直掠下来。
然而那长不足一米的铁链狠狠拽住了它,它猛然回坠,被倒吊在高高的鹰架上,晃来晃去。那年轻的鹰展了展翅以便站稳,它冷漠地看了看脚下的同伴,又把茫然的目光投向远方。
那个被吓呆的小孩这时才清醒过来,悻悻地抓起一把泥沙朝那倒吊着的鹰扔去,又嘿嘿地笑起来,一边捡石块,一边大声地骂。那只苍老的鹰耸着翅,挣扎着,发出一串低沉的鸣音。它的声音在颤抖。我分明感到一种苍凉而强烈的悲怆冷冷地漫过心头。我拦住那个小孩,叫他滚!
鹰渐渐停止了挣扎,静静地倒吊在高高的鹰架下。利爪笔直地伸向天空——那里曾是它的家园、梦想、荣耀和骄傲。四下沉闷,天地间只有蝉在不停地叫。
我不知道鹰是否会流泪。
那夜我在山顶坐了很久。天上有月,月旁有星;山顶有风,山脚有楼。我在山顶大梦一场,一颗泪珠从天上落到我的手上。
清晨我再去看那两只鹰的时候,苍老的鹰依然倒吊着,只是刚刚死去。喂鹰的人说,野生的鹰是没法养活的——它不吃东西。他告诉我那只年轻的鹰是人工孵化的。
天空是蓝色的,一切都很安静。我想起北方的天空、阳光和鼓动衣襟的长风,想起伤痕累累的长城上那面猎猎的鹰旗。我不知道那只年轻的鹰在寻找什么,但我想那一定是一只被束缚的鹰对祖先血脉相承的东西的渴求——它一生未曾飞翔。
我知道鹰的灵魂在天上。我祈求世上善良的人们,给鹰一颗翱翔的心,让高飞的灵魂永不沉沦。
1.文章叙述了作者与鹰有关的三次经历,并由此引发了作者的感触。请依据文章内容,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填写下面的表格。
与鹰有关的经历 | 作者的感触 | |
第一次 | 在长城上看到画家画的鹰 | |
第二次 | 觉得鹰的身上有一种冷峻而直入人心的力量 | |
第三次 | 在动物展览团看到苍老的鹰和年轻的鹰 |
2.作者写南方织鸟“精致而温暖安全的巢”有何用意?
3.面对小孩的突然袭击,动物展览团里的两只鹰的目光有何不同?导致它们目光不同的原因分别是什么?
苍老的鹰的目光: 产生的原因:
年轻的鹰的目光: 产生的原因:
4.联系全文的主旨,谈谈你对文题“祈求”的理解。
5.下面是英国诗人丁尼生的诗作《鹰》,假设要把这首短诗引用到《祈求》一文中去,你准备放在文章的哪一个位置,并说明理由。
扭曲的鹰爪扣紧巉岩,
头接孤峰上的太阳,
身披如洗的蓝天。
脚下沧海绽,
傲立峰头闲看,
划然落,
却似雷霆下九天。
【答案】
1
与鹰有关的经历 | 作者的感触 | |
第一次 | 在长城上看到画家画的鹰 | 感觉到一种热血冲破冰层的眩晕,一种沉淀压抑已久的力量的猛然爆发 |
第二次 | 在峭壁上看到鹰的巢穴 | 觉得鹰的身上有一种冷峻而直入人心的力量 |
第三次 | 在动物展览团看到苍老的鹰和年轻的鹰 | 感到一种苍凉而强烈的悲怆冷冷地漫过心头 |
2.与鹰简陋的巢穴形成对比,突出鹰不必风雨、高傲敏锐、凶猛无畏的性格特点
3.苍老的鹰的目光:凌厉。产生的原因:它是一只野生的鹰,历经大自然的艰险,他高傲无畏,反应非常敏锐。
年轻的鹰的目光:冷漠、茫然、迟滞。产生的原因:年轻的鹰是人工孵化的,没有野生鹰的灵魂,对野生鹰的不理解、不同情。
4.祈求世上善良的人们,给鹰一颗飞翔的心,让高飞的灵魂永不沉沦;希望全社会的人都能关爱保护动物,不伤害动物,与动物和谐相处。
5.例如:可以放在(2)段和(3)段之间。理由:可以用来概括画家画的鹰,以及概述自己的感受,同时又可由这首小诗过渡到下文。又如:可放在文章的第(14)段末尾。借丁尼生的诗作,紧承“它一生未曾飞翔”再发一番感慨。又如:可置于(1)段前,或(2)段后,或(3)段后,或(4)段后……有利于凸显鹰的雄健、高傲,从而反衬下面鹰遭人类凌辱的悲哀,使文章更有震憾人心的艺术效果。
每一棵草都会开花
①去乡下,跟母亲一起到草地里去。惊奇的发现,一种叫牛耳朵的草,开了细小的黄花。那些小小的花,羞涩dì zàng 在叶间,不细看,还真看不出。我说,怎么草也开花?母亲笑着扫过来一眼,淡淡说,每一棵草,都会开花的。愣住,细想,还真是这样。蒲公英开花是众所周知的。开成白白的绒球球,轻轻一吹,满天飞花。狗尾巴草开的花,就像一条狗尾巴,若成片,是再美不过的风景。蒿子开花,是大团大团的……就没见过不开花的草。
②曾教过一个学生,很不出众的一个孩子,皮肤黑黑的,还有些耳聋。因不怎么听见声音,他总是竭力张着他的耳朵,微向前伸了头,作出努力倾听的样子。这样的孩子,成绩自然好不了,所有的竞赛,譬如物理竞赛,化学竞赛,他都是被忽略的一个。甚至学期大考时,他的分数,也不被记入班级总分。所有人都把他当成残疾,可有,可无。
③他的父亲,一个皮肤同样黝黑的中年人。常到学校来看他,站在教室外,他回头看看窗外的父亲。也不出去,只送出一个笑容。A.那笑容真是灿烂。盛开的野菊花般的,有大把阳光气息在里头。我好奇他绽放出那样的笑容。问他,为什么不出去跟父亲说话。他回我,爸爸知道我很努力的。我轻轻叹一口气,在心里,有些感动,又有些伤感。并不认为他,可以改变自己什么。
④学期要结束的时候,学校组织学生手工竞赛,是要到省里夺奖的。这关系到学校的声誉。平素的劳技课,都被充公上了语文、数学,学生们的手工水平,实在有限,收上去的作品很令人失望。这是,却爆出冷门,有孩子送去手工泥娃娃一组,十个。每个泥娃娃都各具情态,或嬉笑,或遐想。活泼、纯真、美好,让人惊叹。作品被送到省里去,顺利夺得特等奖。全省的特等奖,只设了一名,其轰动效应,可想而知。
⑤学校开大会表彰这个做出泥娃娃的孩子。热烈的掌声中,走上台的,竟然是黑黑的他——那个耳聋的孩子。或许是第一次站到这样的台上,他神情很是局促不安,只是低了头,羞涩地笑。让他谈获奖体会,他嗫嚅半天,说,我想,只要我努力,我总会做成一件事的。B.刹那间,台下一片静,静得阳光掉落的声音都能听得见。
⑥从此面对学生,我再不敢轻易看轻他们中任何一个。他们就如同乡间的那些草们,每棵草都有每棵草的花期,哪怕是最不起眼的牛耳朵,也会把黄的花,藏在叶间,开得细小而执着。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故事情节。
2.文题“每一棵草都会开花”与母亲的话“每一棵草,都会开花的”语句相近而含义不同,各是什么意思?
3.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是一个内心阳光的孩子?(可以引用原文回答)
4.从A.,B两句中任选一句进行赏析。
5.你认为文中那位“做出泥娃娃的孩子”取得成功的原因是什么?
1.一个身有残疾、被人忽视的孩子在自己的努力下成功地做出泥娃娃
2.标题形象生动,含有比喻意义,生动地说明了只要努力,每个人都可以成功的道理。而母亲的话只是在陈述每一朵草都会开花这一自然现象。
3.( l)他有些耳聋。因为不怎么能听见声音,他总是竭力张着耳朵,微向前伸了头,努力倾听。( 2 )他同答我:“爸爸知道我很努力的。”( 3)每个泥娃娃都各具情态,或嬉笑或遐想,活泼、纯真、美好,让人惊叹。( 4)让他谈获奖体会,他嗫蠕半天,说:“我想,只要我努力, 我总会做成一件事的。”
4.A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了小男孩尽管貌不惊人、技不出众,但他有着健康、乐观、向上的心态。为下文小男孩的成功做了铺垫。 B处运用了衬托的手法,以“阳光掉落在地上的声音”衬托环境的安静。说明小男孩的话引起了大家的深思,也解密了小男孩之所以成功的原因。
5.首先是他没有自卑,没有自暴自弃。其次选定了一个更适合他自己的目标,默默的努力。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