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这段文字,完成相应练习。
有一位求职者到一家公司去应聘,由于各方面的条件都不错,他很快便从众多的应聘者中 ① (脱颖而出 独树一帜)。面试的最后一关,由公司的总裁亲自主持。当这位求职者刚一跨进总裁的办公室,总裁便惊喜地站起来,紧紧握住他的手说:“世界真是太小了,真没想到会在这儿碰上你。上次在东湖游玩时,我的女儿不慎掉进湖中,多亏你奋不顾身地跳进湖中将她救起,我当时由于太忙,忘记问你的名字了。快说你叫什么名字?”这位求职者被弄糊涂了,但他很快便想到可能是总裁认错人了。于是,他 ② (安静 平静)地说:“总裁先生,我从来没有在东湖救过人,你一定是认错人了。”即使这位求职者如何解释,总裁依然一口咬定自己不会记错。求职者呢,也犯起了倔强,就是不肯承认自己曾经救过总裁的女儿。过了好一会儿,总裁才微笑着拍了下这位求职者的肩膀,说:____________。
(1)为文中①②两处选择合适的词语,填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① ②
(2)根据上下文语境,在下面的横线上把文中总裁的话补充完整。
(3)文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修改后把正确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1)脱颖而出 平静
(2)你的面试通过了,明天就可以到公司来上班,你现在就到人事部去报到吧!(或:年轻人,你很诚实,我们决定录取你,你明天就可以来上班了!)
(3)(“即使”改成“无论”或“不管”)这位求职者如何解释,总裁依然一口咬定自己不会记错。
阅读《闲读梧桐》
①梧桐就在我们住的那幢楼的前面,在花圃和草地的中央,在曲径通幽的那个拐弯口,整日整夜地与我们对视。
②它要比别处的其他树大出许多,足有合抱之粗,如一位“伟丈夫”,向空中伸展;又像一位矜持的少女,繁茂的叶子如长发,披肩掩面,甚至遮住了整个身躯。我猜想,当初它的身边定然有许多的树苗和它并肩成长,后来,或许因为环境规划需要,被砍伐了;或许就是它本身的素质好,顽强地坚持下来。它从从容容地走过岁月的风雨,高大起来了。闲来临窗读树已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③某日,母亲从北方来信:寒潮来了,注意保暖御寒。入夜,便加了一床被子。果然,夜半有呼风啸雨紧叩窗棂。我从酣梦里惊醒,听到那冷雨滴落空阶如原始的打击乐。于是无眠,想起家信.想起母亲说起的家谱,想起外祖父风雨如晦的际遇。外祖父是地方上知名的教育家,两袖清风,将一生献给了桑梓教育事业。放弃了几次外聘高就的机会。然而,在那史无前例的岁月里,他不愿屈从于非人的折磨,在一个冷雨的冬夜,饮恨自尽。
④ 我无缘见到他老人家,只是在小舅家读到一张黑色镜框里肃然的面容。我不敢说画师的技艺有多高,只是坚信那双眼睛是传了神的。每次站到他跟前,总有一种情思嬗传于我,冥冥之中,与我的心灵默默碰撞。
⑤ 浮想联翩,伴以风雨大作,了无睡意,就独自披衣临窗。夜如墨染,顷刻间我也融入这浓稠的夜色中了。惊奇地发现,天边竞有几颗寒星眨巴着瞌睡的眼!先前原是错觉:根本就没有下雨,只有风,粗暴狂虐的北风。这时,最让我“心有戚戚”的便是不远处的那株梧桐了。只能依稀看到它黛青色的轮廓,承受着一份天边的苍凉。阵风过处,是叶叶枝枝互相簇拥颤起的呼号,时而像俄罗斯民谣,时而像若有若无的诗歌。不知怎的,外祖父的遗像又浮上眼帘,似与这株沉默的梧桐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
⑥次日醒来,红日满窗,竟是大晴。
⑦ 惦念的是那一树黄叶。推开窗棂,读到的树,竟是一个显山露水的甲骨文字。没有昨日那遮天蔽目的叶子,剩下的是虬枝挺干。我的心像是被谁搁上了一块沉重的冰,无法再幻作一只鸟,向那棵树飞去了。这一夜的风呵,就凋零了满树的生命!而风又奈你其何,坠落的终要坠落,无须挽留,你还有一身傲骨与春天之前的整个冬季抗争!
⑧ 于是,我读懂了梧桐的寂寞。不是慨叹韶华流逝的漠然,不是哀怨人潮人海中的孤寂,而是一种禅意,一种宁静和虚空的玄奥。服从自然又抗衡自然,洞悉自然又糊涂自然,任风雕雨蚀,四季轮回,日月如晦,花开花落,好一种从容淡泊的大度!不禁又感慨起外祖父的英年早逝、悲哀起他屈从天命的无奈、悲哀起那个年代里的人们。
⑨又是一阵熟悉的树叶婆娑的沙沙声响,亲切地叩击着耳鼓。俯目望去,一个红衣女孩雀跃在那黄叶覆盖的小径,那模样似乎每一片叶子都在为她青春的步履伴奏。此刻,我的窗台上,扑进一阙蓬松的阳光,洒在案前昨夜未曾合上的一卷旧书上。
1. “我”三次“临窗读树”,“梧桐”的外形及“我”对“梧桐”的印象各是怎样的?请简要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同样是遭遇“风雨”,“外祖父”和“梧桐”的抉择有什么不同?作者对他们的情感
怎样的?
①“外祖父”的抉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梧桐”的抉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外祖父”的情感: 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对“梧桐”的情感: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1) 这篇文章语言运用上有突出的特点,试从表达效果上分析下列句子。
如一位“伟丈夫”,向空中伸展;又像一位矜持的少女,繁茂的叶子如长发,披肩掩面,甚至遮住了整个身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梧桐”在古诗词中,一般是什么意象的表现?读了全文以后,特别是文章的结尾,你对“梧桐”有什么新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1)第一次:“梧桐”的外形:躯(树)干粗(大)、伸展,叶子繁茂;
“我”的印象:顽强、从容、高大
第二次:“梧桐”的外形:黛青色的轮廓,叶叶枝枝簇拥颤起;
“我”的印象:沉默、不求闻达、坦荡、
第三次:“梧桐”的外形:虬枝挺干。
“我”的印象:一身傲骨
2. ①“外祖父”的抉择:不愿屈于折磨,饮恨自尽,无奈地屈从天命。
“梧桐”的抉择:任风雕雨蚀,从容淡泊。
②对“外祖父’’的情感:悲哀(可悲)。
对“梧桐”的情感:钦佩(敬佩、佩服等意思相近的词语均可)。
3.(1)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梧桐”的粗大和枝繁叶茂,表现了作者对梧桐的赞美之情。
4.“萧索”,梧桐在这里不再是萧索的意象 ,自然界的风雨,虽然吹落了梧桐的叶子,但动摇不了它的枝干:梧桐生命依旧,宛如青春少女,迎着阳光,奔向未来。
阅读杨子的《两代人的矛盾》
①“父与子”时常被看作是对立的两方,意味着思想的冲突,观念的差异,新与旧的不同,进步与保守的矛盾。下一代往往在下意识中受到这流行观念的影响,好像一开始便必然处在与上一代对立的地位。
②其实,在这“两代人的矛盾”中,许多做父母的“错”,都依然是出自于爱——纵使是自以为是的爱。年青人也许听过、读过父母干涉儿女婚姻一类的故事,譬如反对爱女嫁给穷小子等等,无论怎样指责这一类的行为,都依然不能抹煞它根本的动机——关怀子女的幸福。
③在“两代人的矛盾”中,可能有一部分是源于父母的愚昧和落伍,但也有一部分是出自下一代对父母经验的无条件否定,出自年轻人的盲目__与追求“成熟”、“独立”的急躁。不过,一切悲剧的造成,都由于父母与子女间有时不能像朋友般地把问题摊出来谈谈,未能尽可能地过一种较随便的、不拘束的、较多接触的共同生活。
④美国作家劳伦斯著有一本叫做《我的父亲》的书,在他的描写里,他父亲一样犯有许多惹儿女烦厌的“严父”怪癖。但是,就因为他们父子彼此多了点“友情”和理解,两代间的关系充满了和谐的快乐。因此,父母固然有与子女沟通的必要,而作为子女,也不可犯盲目__的错误,总是要等到了解“可怜天下父母心”的深情时,才后悔莫及!
⑤父母可能有许多错误,孩子也可能有许多错误。但是,一个孩子在踏进“__”的年龄时,要能够避免流行的“父与子”观念的感染,避免摭拾一些概念、术语,轻率地对父母下评断。而父母,在孩子踏进“__”的年龄时,也应当能够对“下一代”有更深的了解与同情,在思想上不至于老旧得追不上属于孩子的时代。
⑥只要年青的一代把父母看作可以谈心的知己,而父母则顺应时代潮流,把下一代看成自己的朋友,双方共享喜乐,分担烦恼,就没有化解不了的两代人的矛盾。
1.概括选文的论述思路。
2.文中第④段主要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3.针对一部分父母的愚昧和落伍,文中提出了哪些解决的措施? 生活中如果你与父母发生矛盾,你打算怎样化解矛盾?
1.首先,指出两代人之间存在着矛盾对立;然后,分析两代人之间矛盾对立产生的原因;最后,提出化解两代人矛盾对立的策略。
2. 举例论证,有力的论述了两代人之间彼此多点“友情”和理解,他们的关系会充满了和谐的快乐
3.①对“下一代”有更深的了解与同情;顺应时代潮流,更新思想。②只要从自己的角度出发,主动化解矛盾即可。
阅读《沙丁鱼》一文
①在多达一个世纪的时间里,纳米比亚大西洋沿岸附近海域常常会出现大批鱼类和海洋甲壳类生物的死亡。经过科学家们研究发现,造成这种现象的“罪魁祸首”是海洋里的浮游植物腐烂而释放出来的有毒二氧化硫气味。
②但有一个奇怪的现象,就是这种有毒二氧化硫气体的散发,在一段时间会出现明显的停顿。直至两年前,美国研究人员巴库和南非研究人员维克斯发现:有毒气体的散发停顿期,正是当地沙丁鱼的繁殖期。意外收获让科学家加紧了研究步骤,通过反复计算,终于推测出原来是数百万的沙丁鱼吃掉了将要飘向海岸线的浮游植物,因而减少了气体散发。
③沙丁鱼是鲱鱼家族的一员,栖于海水表层,体上部浅绿蓝色,腹面银白色,体长达40厘米。一般100克以上的沙丁鱼营养价值最高,含油量在15%至20%之间。它繁殖能力极强,全年产卵。如果没有意外干扰,它可存活13年之久,可谓鱼类中的寿星。沙丁鱼资源丰富,在丰年产量可超过400万吨。
④美国庞大的沙丁鱼捕捞船队,经常利用夜间在大西洋附近海域进行捕捞工作。此时在鱼船上很容易看到成片的银色鱼群,如同巨大的飘带在海面浮泛。当船长20到30米的围网船队来到离岸6公里的水域时,大片的鱼群就会乖乖地游入围网。一直以来,沙丁鱼因为丰富的营养价值,深受人们的喜爱。同时它还作为鱼饵或养殖鱼用饮料来销售,商业前景非常看好。
⑤沙丁鱼成了人们的“香饽饽”,引发人类的极大兴趣,导致过度捕捞。直到这次科学家们的偶然发现才使沙丁鱼的地位与价值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继而科学家发出了“不要过度捕捞”的呼吁。
⑥如果无法让沙丁鱼发挥功能,会有越来越多的浮游植物繁衍开来,这些海域将成为未来海洋生物的死亡地带。同事浮游植物所释放出的气体还将给大气层增加导致温室效应的甲烷、二氧化硫。
1. 阅读第③段,概括沙丁鱼的主要特征。
2. 第③至⑤段中,有些词句用得准确或生动,找出其中一例加以品析。
3. 阅读全文,说说“过度捕捞沙丁鱼”将会导致什么后果,请概括回答。
1.(1)营养价值高(含油量高);(2)繁殖能力极强;(3)存活时间长;(4)资源丰富
2 例1:“如同巨大的飘带在海面浮泛”,用比喻的手法生动形象地说明了夜间沙丁鱼群在海上浮泛的壮观景象。
例2:“据专家估计”说明了此数据有可靠的来源,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3.越来越多海域将成为未来海洋生物的死亡地带;加剧温室效应。
别骂香蕉
有天下班回到家,儿子把我拉到玻璃餐桌旁,桌上摆着两只香蕉,颜色、个头都相差无几,像孪生兄弟。我猜测儿子的意思是,让我把香蕉吃掉;但他说的话却吓了我一跳,他说:“爸爸,你挑一个香蕉骂一顿!”
为什么要骂香蕉?试想一个刚下班风尘仆仆的中年男人,来到家手还未来得及洗一把,就冲着一只香蕉开骂,这事传出去准会被人当作神经不正常。所以,我觉得儿子出的这个主意也够馊的,但接下来他的一番话让我陷入了沉思。
儿子的确是想拿我做一个实验,据他说,两只香蕉摆在一起,如果你挑一只冲它大骂30分钟的话,它会比另外一只没挨骂的率先皮肤黑掉,扒开吃它的话,味道也会不如另外没挨骂的那只。骂它什么呢?总不至于将“无耻、混蛋”之类的词汇加注于它身上吧,想想一只香蕉也不容易,想想人家自热带不远千里而来,而且要被人类剥皮果腹,命运就够多舛的了,临死之前再挨顿臭骂,就算是香蕉,也会“死不瞑目”的。
骂一只香蕉,无非说它样子难看、身材不挺拔、皮肤没光泽之类……可是,可是,这些和香蕉有啥关系?但据说,有人真的做过这样的实验,被骂的那只香蕉果然率先“衰老”下去,而且口感发涩。我不相信这样的试验有科学依据,如果非要做一次实验的话,我宁愿夸奖一只香蕉,对它说一番赞美的言词,然后检验一下被赞美的那只香蕉,是否会更饱满和可口一些。
后来读了一本书,一个日本人写的,名字叫《水知道答案》。据说这是一本和《时间简史》一样,是本神奇的科普读物。我读到它的时候,它已经在很多国家畅销数年了。这本书的内容,初看上去和骂香蕉一样有点不可思议,甚至更离谱。它写的是,作者通过拍摄水结晶,发现了这样一个令人难以置信的现象:当水听到“爱”或“感谢”,包括美好的音乐,都会呈现出美丽的六角形,或者与乐曲风格相对应的浪漫、忧伤、明媚的样子出来,而如果被骂作“混蛋”,水几乎不能形成结晶。
这太神奇了!而作者通过实验室拍摄的水结晶图片,似乎也在证实这个实验的真实性。我着重看了那张几乎不能结晶的水的图片,好像隐约可以感到水内心的不安和颤抖。我觉得我上当了,被作者带进了某种心理暗示里,但马上我又为自己的这种想法感到羞愧。这个世界原本是多么纯洁啊,就是有了人类种种猜测、怀疑和不信任,才变得如此复杂起来。我们又不是水,怎么会了解水世界的奥妙呢?
同样道理,我们也不是香蕉,亦不会了解一只香蕉的童年、青春与成长。我们虽然不会开口骂一只香蕉,但却会抱怨它的味道不好,吃了一口便将它扔到垃圾筒里,谁能保证不是我们自己的味蕾出了问题?
睡前去儿子的房间和他说晚安时,我站在床头对他说了一句,“我不会骂香蕉的”。不知道他听没听懂我语音里的歉意。以前在生活里,因为一些小事我骂过儿子,现在我想起来他挨骂时那种无所适从和茫然的样子,那会儿,他内心的水晶肯定也无法组合成美丽的形状……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内容。
2、第2段的第一句话有什么作用?
3、第5段加点词语“这样”指代什么内容?
4、文章主要运用什么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5、第8段中“我不会责骂香蕉的”一句话有什么含义
6、“我”是一个什么样的父亲?
1、儿子让我做责骂香蕉的试验,我认识到:责骂会对教育产生消极的影响,使得孩子的心灵受到创伤。
2、这是个疑问句,写出“我”内心的疑惑、不解设置悬念,引起下文,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3、当水听到“爱”或“感谢”,包括美好的音乐,都会呈现出美丽的六角形,或者与乐曲风格相对应的浪漫、忧伤、明媚的样子出来,而如果被骂作“混蛋”,水几乎不能形成结晶。
4、心理描写,细致表现出了“我”内心认识由疑惑到深思、有所感悟的过程
5、表面上是承接文章开头的实验表达自己的观点,实际上,这里的“香蕉”还有一层含义就是指儿子,表达父亲对以前责骂的歉意及以后在教育过程中不会责骂儿子的愿望
6、善于思考、能反省、知错就改、爱儿子、善于与儿子沟通等。
汉文化与筷子
杜宣
①重阳这天,大家都在吃重阳糕。有的用手拿着吃;有的用力切开,用叉子叉着吃;有的则用筷子吃。看到大家不同的进食方式,想起汉文化和筷子的关系问题。因此写下这点文字。
②人类社会,共有三种进食方式。其一是用手。这是自然的进食方式,例如婴儿,不须母亲教导,自然地会用手抓东西吃。其二是用刀叉。这当然是在人类发明火和冶铁之后,才会有的工具。人用刀叉获得区猎物之后,在火上烤熟,然后用叉叉着,用刀割来吃,这比用手抓已经大大进了一步。其三是用筷子进食。这种进食用具是如何进化得来的,尚待考证。筷子用手操作,手与大脑相连;有人说孩子学习使用筷子,可以促使脑的发育。筷子是汉文化的特征,只有受汉文化影响的国家,才用筷子。
③当今世界分布上,在亚洲除了直接受汉文化影响的中国、日本、朝鲜、越南和新加坡外,其余均是用手进食的。中国还有部分兄弟民族,如维吾尔等也是用手进食的,非洲多是用手进食的,欧、美、澳洲白种人均用刀叉进食,只有当地土著民族用手进食。
④筷子,原名“箸”。我的故乡江西,现在还有地方将筷子仍叫箸。我们的祖先究竟从什么时代开始,放弃了用手和用刀叉进食,我不知道。从书中查到,“纣为象箸,而箕子唏”此话意思是说纣王用象牙做箸,箕子感到很忧虑难过。本意是批判纣五的奢侈。因此,我们从这话中得知在商代已经使用箸了。但在这之前,究竟哪个年代开始使用箸,则尚待考证。
⑤既然称箸,那么为什么现在大多数人都不称箸而都叫它筷子呢?据说,这是由船民开始的。过去的船都是木料做的。在长江大河中行驶,不仅很慢而且危险,小时候常听人说:“行船走马三分险。”船民迷信,所以产生了一些忌讳。在行船时,如姓陈的,只许说耳东,不许说陈,因“陈”与“沉”同音,又在船上不能说翻身,只能说转身,因船上忌“翻”字。“箸”与“住”同音,船行要快,不能“住”,因此忌用“箸”。住的反义为快,船上就将“箸”改称为快,但快是形容词,因此造了一个“筷”字。为什么用竹字头,因筷子是竹子做的。
⑥今日西餐桌上的刀叉,是过去刀叉的缩短。虽然在一些富豪餐桌上的刀叉,用金子或银子,甚至镶上宝石,经过有名的艺匠精心做出来的,放在洁白的桌布上,熠熠发光,但它毕竟摆脱不了它原始的、野性的痕迹。而筷子则是手的延长,早从原始的野性中异化出来了。
1、第②段中,“有人说孩子学习使用筷子,可以促使脑的发育”,这句中“有人说”三字去掉行不行?为什么?
2、写出本文主要运用的三种说明方法。
3、根据第④段文意能否理解为“中国使用筷子的历史已有3000多年了”。请说明理由。
4、用筷子与用刀叉,哪一种进食方式更为文明?结合文意,谈谈你的理解。
1、不行。 “有人说”表明只是一种说法,尚未得到证实。去掉三字,变成肯定说法。说明不准确。
2、分类别、举例子、作比较、
3、不能。从古书知道商代已使用筷子,但始于何年,尚待考证。
4、3分)用筷子更文明。今日西餐上的刀叉,是过去刀叉的缩短,仍摆脱不了它原始、野性的痕迹。而筷子是手的延长,早从原始的野性是异化出来了。
阅读下文《教师是一只“青蛙”》
①那是一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同往常一样,我们又该学习新课文了。不同的是今天是许多教师来听课。
②这次学习的课文是《坐井观天》,一切都在有条不紊的进行着。以前,每学完一课,为了培养学生们的创造性思维,我都要让我们根据课文内容展开想象,效果非常好。这次,我要以“青蛙跳出井口了”为题进行说话、写话训练。我让同学们想象青蛙要是跳出井口,将会怎样呢?果然,同学们的学习兴趣又一次被激发出来,有的同桌互说, 有的前后位凑在一起争论,还有的仰起小脸在思考。
③待平静下来,我开始点名。李梦说,青蛙跳出井口后,看到了无边无际的大海,海涛声吓得它忙向小鸟求救;王佳说,青蛙看到了高高的山峰和一眼看不到边际的田野,田野里开满了五颜六色的花儿,上面飞舞着蝴蝶和蜜蜂,青蛙陶醉了,它觉得以前的日子都白过了。孙艳蔷同学竟然让青蛙坐上了飞机去环球旅行,青蛙一下飞机就对小鸟说:“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大啊!”听课老师都被她的话逗笑了,我也没有想到她会把正大综艺的广告词“不看不知道,世界真奇妙”改用得这么恰当。
④张雨是新转到我班的学生,我看到她把手举得高高的,便点了她的名。她站起来说:“青蛙从井里跳出来,它到外面看了看,觉得还是井里好,它又跳回了井里。”同学们听了哄堂大笑,我也笑了。我打断了她的话,问大家:“是井里好,还是井外好?”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井外好。”我示意张雨坐下,随口说道:“我看你是一只青蛙。坐井观天!”之后,我又让大家把自己的想的说的写下来。
⑤在批阅同学们交上来的作业时,我看到了张雨续写的故事:青蛙跳出井口,它来到一条小河边,它累了,想去喝水。突然,它听到一声大吼:“不要喝,水里有毒!”果然,水上漂着不少死鱼。它抬头一看,原来不远处有一只老青蛙在对它说话。它刚要说声谢谢,就听到一声惨叫,一柄钢叉已经刺穿了那只老青蛙的身子,那只老青蛙正在痛苦地挣扎。青蛙吓呆了,这外面的世界真是太可怕了!它急忙赶回去,又跳到了井里,井里安全啊!
⑥读到这里,我的心被震撼了。河水里常漂有死鱼,菜市上也常常有卖青蛙的,这都是有目共睹的,让青蛙跳回又有什么不好?可我却没有给她一个发表观点的机会,倘若让她把话说完,不仅是同学不再笑她,而且也将给我的课堂教学增添一抹亮色。可我竟然说她是一只坐井观天的青蛙!孩子的心灵就像井外那多彩的世界,需要出来的恰恰是自以为是的我!
⑦提起笔,我在张雨作业的空格里工工整整地写下一句话:“对不起,老师是一只青蛙。”
1.请用简明的语言概述本文的大意。
2.张雨同学认为青蛙还会跳回井中的理由是什么?
3. 文章结尾老师为什么说自己是一只青蛙?
4.想象张雨同学课堂的发言被老师打断后的心理活动描写出来。
1. 公开课上,老师打断张雨的发言,事后老师发现自己错了,向张雨认错。
2. 水里有毒,水上漂着死鱼;钢叉刺穿老青蛙的身子,感到外面的世界太可怕了。
3. 老师意识到自己自以为是、目光短浅,没有理解孩子多彩的心灵世界,像一只井底之蛙。
4. 老师为什么不让我说完呢,我有我的理由啊。或:难道只有说“井外好”才是正确答案吗?
留住阳光的脚步
日升日落,暑往寒来。在阳光雨露的滋养下,人类得以繁衍发展。而在今天,太阳能还作为一种清洁、可再生的能源,为人类缓解能源了紧张提供了一个在效的途径。去年夏季以及入冬以来,各地频频发生的拉闸限电现象更是一再催促我们:留住阳光的脚步,别再让它白白“溜走”。
中国的太阳能资源非常丰富,2/3以上地区年日照时数都大于2000小时,太阳能理论储量高达每年17000亿吨一标准煤。西藏西部地区年太阳最高辐射量居世界第二,仅次于撒哈拉办沙漠。然而,我国太阳能发电发展缓慢,太阳能利用还处于尺步阶段。目前,我国生产的光伏发电设备中,大部分出口到了国外,国内用得很少,出现了墙内开花墙外香、里冷外热的现象。对发展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的重要意义认识不足、激励政策少、发电成本较高,是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
太阳能作为可再生能源,其缓解能源紧张的意义不必多说,对环境保护的作用也不可小视。据专家测算,多用一度太阳能等清洁能源发出的电,就相当于节约0.千克标准煤、4升净水,减少0.272千克碳粉尘、0.997千克二氧化碳、0.03千克二氧化硫、0015千克氮氧化物的排放。应当说,我们对利用太阳能资源和环保意义认识都还不足,只是把阳光当成匆匆的“过客”,而不是个方百计挽留的“贵客”。辽宁某市甚至出台土政策,“封杀”太阳能热水器。认识的不足,导致相关的激励政策缺乏,发电成本较高, 太阳能发电设备难以“飞入寻常百姓家”。
太阳能在世界发达国家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迅速发展。让人欣慰的是,随着科学发展观的贯彻落实,随着能源危机的凸显,我国也正在太阳能等新能源领域奋起直追:国家有关部门正在制定相关规划,计划到2010年,使太阳能、风能等可再生能源发电占到全国发电总量的10%;全国__正在起草制定可再生能源促进法,将出台一系列硬性规定和优惠致政策,以促进万再生能源的发展;深圳市政府不久前投资6000余万元,建成了目前亚洲最大的并网太阳能光伏电站…
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将留住越来越多的太阳光,让太阳不仅能照亮白天,也能点亮我们的夜晚.(作者:欣文 《人民日报》2005年1月20日)
1、我国太阳能发电发展缓慢,太阳能利用还处于起步阶段的根本原因在哪里?
2、在我国,大力开发太阳能光伏电站有什么意义?你能构想出一种利用太阳能的产品吗?写出它的品名和可能产生的用途。
1. 对利用太阳能的资源和环保意义认识不足
2. 据专家测算…排放 如太阳能汽车 利用太阳能行驶,节约能源
__________
刘蔚如 杨 柳
①2014年11月11日,由清华大学主导,四川大学、南开大学、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和雅砻江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等单位共同参与的中国暗物质实验合作组最新的研究成果在国际著名科学杂志《物理评论D.》发表。这项研究成果确定性地排除了美国CoGeNT实验组几年前给出的暗物质存在区域,为更好地理解过去多年国际上多个实验组发布的相互矛盾的暗物质实验结果提供了更新的、灵敏度更高的实验证据。
②暗物质是指不发射任何光及电磁辐射的物质。目前人们只能通过引力产生的效应得知其存在。宇宙学研究表明,宇宙物质质量中,普通物质约占15%,其余约85%是不发光的暗物质。人类通过几百年的系统科学研究,对普通物质有了广泛和深入的了解,基本可以由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来描述。但对于超出粒子物理标准模型以外的暗物质,目前人类的认识还远远不够。暗物质研究是当前粒子物理学、天体物理学研究领域中最前沿、最基础、最重要的研究课题之一,其研究成果将带来人类认识宇宙的重大飞跃,有可能导致新的物理学革命,极大地改变人类对于物质世界的认识。
③清华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理论研究和分析,于2003年就在国际上率先提出利用极低能量阈高纯锗探测器探测较低能量范围的暗物质粒子的研究计划。2004年开始,清华大学分别与韩国首尔大学、台湾“中研院”合作开展了利用极低能量阈高纯锗探测器直接探测暗物质粒子的前期实验研究工作,发表了一系列探测器技术研究成果。
④基于前期研究基础并得益于世界最深的地下实验室——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的建成,2009年,清华大学联合四川大学、南开大学、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雅砻江流域水电开发有限公司等单位正式建立中国暗物质实验合作组,开始在锦屏地下实验室开展暗物质研究。2013年,合作组在《物理评论D.》上发表首个研究成果,达到了国际一流水平,不仅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空白,而且确立了实验组在国际暗物质探测领域内第一阵营的地位。随后,合作组在2013年研究的基础上继续开展暗物质实验研究,该研究成果的论文于2014年11月11日在《物理评论D.》发表。这项研究成果在合作组于2013年实验结果的基础上,把暗物质探测灵敏度提升了大约10倍,在与美国CoGeNT实验组相同的探测原理下,完全排除了该实验组过去多年来一直宣称的在轻质量暗物质区域发现暗物质存在的实验结果,是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暗物质探测灵敏度测量结果,对当前暗物质理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⑤英国皇家科学院院士、欧洲核子中心理论部教授约翰·艾力斯评价该成果说:“在暗物质寻找过程中,特别是近年来在轻质量暗物质区间有很多实验结果相互矛盾的情况下,中国合作组新的实验结果是非常重要的一个进展,非常确定地排除了美国CoGeNT实验组给出的暗物质区域,并且排除了意大利DAMA/LIBRA和美国CDMS-II暗物质实验的大部分区域。因此这是一个国际前沿水平的实验结果。”
(材料来源:清华大学新闻网)
1.请给这篇文章拟写一则标题(不超过20个字)。
答:
2.文章第②段画线句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答:
3.文章第③段加点词“分别”能否删掉?为什么?
答:
4.结合全文,谈谈中国暗物质实验合作组取得重大成果的主要有利因素有哪些。
答:
1答案:清华大学主导的暗物质研究取得重要成果(或:中国暗物质实验最新成果在国际科学名刊发表)
2答案:列数字。列举了普通物质约占宇宙物质质量的15%、暗物质则约占85%等数字信息,科学准确地突出强调了暗物质与暗物质研究的重要性。
3答案:不能删掉。因为“分别”意为“有区别地”,即单独地有区别地做某事;在文中指清华大学与首尔大学的合作、清华大学与台湾“中研院”的合作,二者是相对独立的。如果删掉,则变成了三家单位一起合作研究,这与客观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答案:①多家颇具实力的科研单位联合攻关;②清华大学较早提出并实施了先进的研究计划且取得了一系列先期成果,为后续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③我国建成世界上最深的地下实验室即锦屏地下实验室,为研究提供了优越的实验条件。
(2014·临沂中考)阅读下面的文字
行 者
陈 年
①我绝没有想到那个深到膝盖的礼是行给我的。
②正午,伏天,高温。我像片枯叶子搭在柜台前,两眼闭着,脑子却是清醒的。前后店门大开着,却没有一丝风溜进来。往水泥地上泼一些水,洇出各种图案,又马上蒸发掉了。天地白亮亮一片,所有东西都藏起自己的影子。
③嗓子里升着一团火,不停地喝水,喝水。那个没有影子的人什么时候站在门外的,我不知道。喝了太多的水,肚子隐隐发胀。出门看到一个人以奇怪的姿势站在我的店门外。一个男人背着一个巨大的旅行包,腰弯成九十度,双手垂放在膝盖上,嘴里说着我听不懂的南方话。内急,没听清他说什么。方便回来,看到刚才的那个怪人,站在另一家的店前,店主正将一杯水递给他。我恍然大悟,原来他刚才是向我讨一杯水喝。我带着歉意招呼他进来,休息一会儿再走。他看我一眼,极干净的眼神,笑着摇摇头,仍旧是深及膝盖的鞠躬礼,然后背着行囊渐渐走远。
④心静下来,天气似乎也不再那么热。我抽出一本书,安静地读。书上说,活着,为了行走。行走,为了寻找。寻找,就是快乐。站起来,看着伸向远方的那条路,我的快乐像散在路边的石子,悄悄眨着眼。
⑤晚上,我看到坐在小饭店斜对面的吃面人正是中午的那个过路人。心跳莫名其妙地加快,和他说话的愿望越来越强烈。他要了一碗面汤,慢吞吞地喝,一小口,一小口,很惬意的样子,像是在品一碗老酒。多么熟悉的神情。忽然有种奇怪的感觉,他似乎是我多年前的一个朋友。
⑥多少年前,在某个小酒馆,我们就这样面对面地坐着,喝一点酒,说一些话。所有的时间和事物都停下来,听我们讲各自路上遇到的风景。
⑦面端上来,雪白的刀削面,上面漂着红红的辣椒油、碧绿的香菜叶。他香甜地吃面,咬着煮成褐色的卤豆腐块。心里有一种强烈的欲望,很想坐在他的对面,问一问他这些年过得可好。
⑧终于还是坐在他的对面。我闻着他身上微微带点苦味的汗味。那些味道挟裹着一路的风尘,散在空气里。
⑨你一定走了很多的地方,我说。
⑩他笑了一下说,从最南边来,有海的地方。
⑪他给我看拍下来的照片,让人吃惊的影像。烽火台,这些苍老的建筑物,披着黄土,沐浴在黄昏里,像一个瘦硬的老人,倔强而又坚忍。金色的向日葵花,像一群少女仰着脸笑意盈盈。而那些垂垂老矣的房子隐在__里,旧得浑身都是故事。
⑫我告诉他,这几年我守着一个店,也守着自己不安分的心。我用时间准备我的旅行,以另一方式开始我的行走。我是一种内心的行走。我在自己的内心世界里,乘车,下车。选择交通工具,选择站台,选择路口,选择朋友。他静静地听我讲,我知道他能听懂我的故事。
⑬碗空了,他站起来,背着包,消失在夜风里。我知道我们还会在很多年后坐在一起,喝一点酒,说一些话。
(选自《中国散文年度佳作2013·行走的生活》,有删改)
1.用原文语句回答以下问题。
(1)能够揭示文章主旨的语句是
。
(2)第⑫段中“我用时间准备我的旅行,以另一方式开始我的行走”,其中“另一方式”指的是
2.第②段画线句采用了哪种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
3.揣摩下列语句,联系上下文回答问题
(1)第⑤段中“忽然有种奇怪的感觉,他似乎是我多年前的一个朋友”,“我”为什么会有这种“奇怪的感觉”?
答:
(2)第⑪段中“他给我看拍下来的照片,让人吃惊的影像”,这些“影像”让“我”感到“吃惊”的原因是什么?(3分)
答:
4.文中的“他”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根据文章内容概括作答。(4分)
答:
1答案:(1)活着,为了行走。行走,为了寻找。寻找,就是快乐
(2)内心的行走
2答案:环境描写。渲染了夏日正午天气异常干燥闷热的特点,为下文情节的发展做铺垫。
3(1)答案:因为“他”和“我”都是行者,“他”是身体的行走,“我”是内心的行走。我们有相同的追求,心心相通,所以感觉“他似乎是我多年前的一个朋友”。(意近即可)
3(2)答案:“他”所拍的照片景物特征鲜明,融入了强烈的感情,展示了高超的摄影水平。
4答案:他酷爱旅行、谦恭有礼、追求执着、生活简单而快乐。(答出其中3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