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长大了
小的时候想长大,于是盼着早些进入中学,早些成为大人。
终于考进了心目中理想的中学。带着一份喜悦对父母说:“爸、妈,我长大了,我进中学了。”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成为中学生并不代表你成为大人。”
于是,我继续等着“长大”的到来。
在脸上发现了第一颗青春痘,带着一份期盼对父母说:“爸、妈,长大了,我有青春痘了。”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青春痘并不证明你长大。”
渐渐,“长大”在繁忙的学业中也被淡忘。
后来,搬了家。家与车站有一段很长的路,于是邻家的孩子总是用自己的自行车捎我一段。
那是一个阴雨蒙蒙的清晨.雾气很重,路上很滑。一不小心,邻家孩子的自行车撞倒了人,我被重重地摔在地上。没有等我反应过来,邻家的孩子已扶起自行车逃之夭夭。我终于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这样的事才是走了为好,但是,当我要起步时,却发现被撞的是位瘦小的老太太。
许多人围了过来。我有些惭愧,于是,我低着头帮老太太拾起散落在地上的菜。突然在人群中我竟发现了父亲那深邃的目光。
我开始害怕,今天闯这样的祸,回去会怎样呢?
我把老太太送回家,才发现她的儿女并不孝。老太太丝毫没有责备我的意思,她只是说她很寂寞。于是,我说,我会常常去看她。
我并不想敷衍她,我决定这么做。
然而,我不知道如何面对父母。
小心翼翼地回到家,准备先做“乖宝宝”,然后再坦白交代,想来会少些责骂。
晚饭桌上,气氛并不如想象的恶劣,而且桌上也多了几样我爱吃的小菜。
吃饭时,我小心地边吃边看着父亲。父亲很和蔼,不时夹菜给我。我等待着父亲的训斥,而父亲却只是询问了老婆婆的情况,嘱咐我一定要多陪陪老婆婆。
依然记得那天父母在睡前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的话:“孩子,你懂得了什么叫责任。”我终于感觉到父母承认了我的长大;我也终于明白,长大并不像考上中学那么容易,也不像长青春痘那么简单。长大,意味着承担责任。
的确,并不是所有长大的人都能够承担责任的;然而,能够承担责任的人却一定是长大了。
1. 文中画线句子是______描写,作用是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
。
2. 文中说:“此时,已有很多人围拢来。我有些惭愧……”“我”为什么会“有些惭愧”?
3. 为什么文中“撞人”和“吃晚饭”详写,而照顾老奶奶却略写呢?
4. “的确,并不是所有长大的人都能够承担责任的;然而,能够承担责任的人却一定是长大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 环境 为下文邻家孩子撞倒老太太作铺垫(交代邻家孩子撞倒老太太的缘由)
2. 因为我坐的车撞了人,自己还想一走了之
3. 文章要突出的是我如何意识到什么是“长大”,“撞人”和“吃晚饭”交代了我意识到长大的具体内容
4. 长大并不仅在于年龄,更在于心里。年龄大并不等于“长大”,年龄小也未必是没有“长大”,“长大”的标准是有责任感
鸟儿为什么歌唱
从玉华
①英国大提琴演奏家哈里森每天都会在小树林练琴,有一天,一只夜莺突然飞来,与她的琴声合奏,接下来,越来越多的夜莺加入其中。1924年,BBC录下这些人与鸟的二重奏,在广播里播放,80多年过去了,这段录音成为珍贵的历史研究资料。如今,人们把自然界的鸟儿组成一个交响乐团——键盘手乌鹊,背景音乐红尾雀,鼓手啄木鸟,电吉他苍头燕雀,歌手夜莺……
②鸟儿为什么歌唱?它们的大脑构造如此小巧,却将如此庞大的一部分用于音乐。让我们进入奇妙的探索之旅。
③一只澳大利亚琴鸟唱歌前通常要花好几个星期搭建它的舞台——一个直径约一米的土堆。园丁雄鸟要花费数个星期建造精巧复杂如同艺术品的窝,而且一定要用蓝色的物品来装饰爱巢,如果找不到蓝色花瓣,它会从数公里外的餐桌上带回蓝色的塑料汤匙。这些举动,其实都是为了最美妙音乐的来临。按照达尔文的物竞天择理论,“鸟男们”如此特殊的歌舞只有一个解释——取悦雌性。因为澳大利亚的这片丛林,是个“男多女少”的卖方市场,琴鸟姑娘每年仅产卵一枚,受荷尔蒙困扰的小伙子们竞争格外激烈。
④这一学说得到了科学的印证。科学家研究了从38000只日本鹌鹑身上提取的大脑样本,然后将其分别放在光线下接受时间长短不一的照射。他们发现,当春天来临时,鸟儿就开始唱歌是因为春天日照时间比冬天长,在鸟类特殊的大脑细胞与阳光的共同作用下,其绝大多数体内便开始分泌荷尔蒙。它们用唱歌来吸引异性。
⑤然而,这只是众多解释之一。另一种令人信服的理论指出,鸟儿歌唱是为保卫自己的领地。理论上,这叫“波盖斯提假说”,这个名字出自著名的同名电影,它讲述了一个法国士兵在只有一个人的情况下,通过模仿许多士兵的说话声,使得敌人相信堡垒里驻满了军团而不是只有一个人,他靠自己的力量保卫了一个堡垒。鸟儿正是用这种方式保卫自己的领地,他们通过模仿其他生物的尖叫有效地赶跑敌人。
⑥还有更多的研究者致力于“快乐说”:鸟儿唱歌就是为了快乐。尽管这一观点还缺乏许多论据——科学还没有发展到能够计算快乐的地步。
⑦理论越来越陷入无序,五花八门。甚至有科学家用诗歌来解释。他分析云雀歌唱的发音、节奏、韵律,得出的结论是:这就是一首捷克斯洛伐克诗歌。结局不难想象:这个鸟类研究学家最后真的成了诗人。
⑧当然,人们往往更加相信拿着手术刀的科学家。在鸟儿热情的歌唱开始之后,它的大脑被取出,在干冰中冻结,用机器将大脑组织切成只有10微米厚的切片。“一曲未终”的鸟儿换来了最新的科学发现:只有在鸟儿歌唱的时候才能进行蛋白合成。当一只成年金丝雀学习一首新歌的时候,它大脑的顶部会出现新的脑细胞,这跟人类18岁开始脑细胞将一个接一个地衰老死去的古老教条全然不同。
⑨全世界有近100个实验室在研究鸟类的大脑。有的实验室每年要杀死大约2000只鸟儿。“它低着头唱歌,脑袋就掉下来了。”鸟类没有签发同意手术的表格,所以科学家更喜欢用“牺牲”而不是“杀死”来描述鸟儿因科学研究而失去生命的那一刻。他们更愿意信奉:动物就是机器。
⑩如今很多动物保护者质疑这种科学实验伦理。或许正如有人所说:鸟儿是森林的喉舌,它们能告诉我们的比我们所知的更多。鸟儿为何歌唱?与我们人类歌唱的理由一样——因为我们能够歌唱。
(选自《中国青年报》,有改动)
1.对于“鸟儿为什么歌唱”,文中提出了哪几种解释?
2.文中用英国大提琴家哈里森作为文章的开头有什么作用?
3.第④段中“这一学说”指的是什么?请概括回答。
4.第⑨段中划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样的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5.文中加点的“绝大多数”一词去掉好不好?为什么?
1.求爱说、保卫说(波盖斯提假说)、快乐说、诗歌说、促进蛋白合成说
2. 受荷尔蒙困扰的小伙子们为了取悦雌性而唱歌。
3.(1)引出“鸟儿为什么歌唱”的问题;(2)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4.列数字的说明方法,更准确地说明了科学家为研究“鸟儿为什么歌唱”所杀的鸟的数量之多。
5.不好,因为“绝大多数”表示大部分,但不是全部,文中指很多鸟类在这种情况下回分泌荷尔蒙,但并非所有鸟类都会如此。如果删掉,就与原文表意不符,这体现了说明文的准确性。
阅读邵火焰的《失 踪》一文
星期五晚上,儿子没有回家。打电话给班主任,班主任说,把几个好点的学生留下双休日补习一下。随即,班主任在电话里数落起儿子来了:“你家小宝成绩很好,但近段时间经常迟到,找他谈话他也没说出个所以然来,你要配合我们好好管教管教他。”
星期一我去了学校。班主任的话却令我脑袋一嗡:“小宝星期六没参加补习,他请假说病了,要回家休息两天。现在还没到校呢。”
我迅速赶回家中告诉了妻子,并和妻子分头寻找,把平时儿子爱去的几个同学家和他爱玩的几个地方找遍了也没见儿子的身影。妻子嘤嘤地一路哭到家中。我吼道:“哭什么哭,去,把电话本拿来,问问几个亲戚家,看儿子去了没有。”
他们的回答如出一辙:“没见小宝来家。”
妻子号啕大哭:“儿子肯定是失踪了,赶快报警啊……”
我拨通了110。
一上午过去了,没有儿子的任何消息。中午警察打来电话说,在城南的护城河边发现了一具少年的尸体,让我们赶快过去看看。妻子一听当场晕倒,是我又掐人中又喂开水才弄醒的。我和妻子跌跌撞撞,一路哭着赶了过去。经过仔细辨认,不是我儿子,悬着心才稍稍放下了一些。晚上警察来家让我提供所有的亲戚朋友的地址和联系电话。我说:“亲戚朋友家我都打电话问了一遍,没有结果。”
警察问:“你再仔细想想有没有遗漏的。”
妻子想了半天说:“只有乡下的老家没问。”
老家离此地100多公里,父亲去世得早,母亲坚决不愿离开故土来城里和我们居住,她独自一人生活在乡下。我和妻子平时忙于各自的工作,除了春节带小宝回去看看外,很少回家。我想,儿子才13岁,他是不可能一个人奔波100多公里回老家的。
警察问:“你母亲那里安了电话吗?”我摇摇头。
警察说:“报上你老家的详细地址,我们马上联系当地派出所,看孩子回去了没有。”
半个多小时后警察的手机响了,警察兴奋地说:“找到了,找到了,你儿子就在他奶奶家。”
我和妻子连夜租车赶往乡下的老家。
夜深人静。敲门。开门的竟是儿子,儿子把食指竖在嘴边,小声说:“轻点,奶奶刚睡着。”妻子拍着胸脯小声说,“谢天谢地……谢天谢地……”但马上一把搂过儿子,声音不由自主地大了起来,“吓死妈妈了……吓死妈妈了……”
这时母亲醒了,看到了我们连忙要坐起来,我按住了母亲。母亲肩膀抖动,啜泣起来。我握着母亲的手,母亲才止住了声音光抹泪。
“只怪我啊,连累了你们。”母亲喘息了一会儿,“前天,小宝给我送来了一台电扇,我要他第二天就回去,可是早上起来我摔倒了。这孩子说不走了,要照顾我……”
我拉过儿子:“小宝,你哪来的钱给奶奶买电扇啊?”
儿子说:“我在街上捡饮料瓶卖来的钱,再加上我从伙食费中节省一点,买了这台电扇……爸爸,对不起,为了多捡几个瓶子,我总是迟到了。你打我吧……”
“爸爸怎么会打你呢?”我抚摸着儿子的头说,“儿子,你怎么想到给奶奶送电扇呀?”
儿子说:“学校开展感恩教育活动,我就想到了奶奶,去年回来时听奶奶说电扇坏了。天这么热,我家和我们教室都安了空调,可奶奶……”
妻子说:“小宝啊,你走之前怎么不跟我们说一声呢,我们全家一起来看奶奶啊。”
儿子说:“对不起,爸妈,我看到你们太忙了。”
儿子的话让我脸上发烧,我默默无语,我突然觉得失踪的不是儿子,失踪的是我啊……
看着眼前白发苍苍的母亲,我在抹头上的汗水。
这时母亲拧开了电扇开关,叫着我的小名说:“焰儿,来,扇扇,别热着,我不怪你们,你们在城里过日子也不容易啊……”
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我就那样坐在母亲身边,任由那台电扇吹出的凉爽的风抚摸着我。
1请用一句简洁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分)
2本文以“失踪”为题蕴含深义,请简要分析其含义。(3分)
3、说说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3分)
妻子一听当场晕倒,是我又掐人中又喂开水才弄醒的。我和妻子跌跌撞撞,一路哭着赶了过去。
4文中划线句子表现了我内心的情感,请想像一下此时我心理的想法,请用第一人称写一段表示其心理活动的文字(3分)
5、读了本文后引发了你怎样的思考?(3分)
1、儿子小宝用攒的钱买了一台电扇给奶奶送去,引起了一场虚惊,唤醒了我对母亲的关心。
2、儿子没跟我和妻子打招呼擅自去了奶奶家,让我们以为儿子失踪了。我平时对母亲关心少,母亲好像失去了儿子。表现了我对母亲关心不够的愧疚、自责之情。
3、这两个词是描写我和妻子赶去认人的动作,)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和妻子的担心,想知道尸体是否是儿子的急切心情和走路不稳的情形,表现了我和妻子对儿子深深地担心和爱
4、略
5、现在的人把主要的精心放在下一代身上,却忽略了老一辈的感受,我们在关心孩子的同时不要忘了老人,他们更需要关心。
阅读下《凶手WiFi》
①近日,一群来自丹麦的女学生用水芹种子进行实验,得出了惊人的发现:WiFi信号可能会损害健康。
②由于学校没有监测大脑活动的设备,女孩们选择了水芹种子作为研究对象。她们将12个装有水芹种子的盘子平分为两组,其中一组放在没有任何WiFi信号的房间里;另一组则放在两台运行中的无线路由器旁边。十二天的时间里,覆盖有WiFi的房间内,大多数种子变成了褐色,然后死亡。而另一间房里的种子则正常生长。
③虽然有人认为,种子之所以在覆盖有WiFi的房间中死掉,可能是路由器散热所致。但此项实验结果还是加剧了人们对WiFi辐射的恐惧感,有些家长和教师们要求校园内禁止安置无线路由器。
④与此同时,实验也得到了荷兰研究者的力挺。三年前,荷兰的科学家选用白蜡树作为研究对象,他们将这些树木分别放在距六个辐射源0.5米处的位置,辐射源的频段介于2412赫兹到2472赫兹,功率为100毫瓦——和无线路由器相似。靠近辐射源种植的树木,树叶上出现了“具有类似铅光泽”的物质,导致叶片的上下表皮死亡,最终掉落。
⑤但是,美国的一些研究者对这些研究成果表示怀疑,他们认为,由于WiFi采用的是低强度的无线电波传输信号,其威力只是微波的十万分之一。在一间覆盖WiFi的屋子里待上一年,受到的辐射量仅相当于用手机进行20分钟通话。
⑥不过需要提醒的是,如果WiFi使用不正确,也极可能对人体造成伤害。那么,作为普通用户,在使用无线路由器时应该注意什么呢?
⑦首先,人体接受的辐射量跟频率有关,频率越高,伤害越大。因此,家中没有必要使用功率过大的无线路由器。
⑧其次,辐射危害大小还跟距离有关,距离越远,危害越小。如果家中有孕妇、小孩、老人或免疫力低下者,最好让无线路由器与他们的活动范围保持较远的距离。
⑨第三,最好不要将WiFi设备放置在卧室内,尤其是放在床边。如果不使用WiFi,最好将无线路由器关闭,以降低不必要的风险。
⑩还有,别在腿上使用笔记本电脑,最好将电脑放在桌子或托架上。
1、人们在使用WiFi时应该注意哪些问题?
2、第②段使用了哪两种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第⑥段中加点的“极”字能否删去?为什么?
4、信息化时代的今天,手机、电脑、WiFi走进了千家万户,将来还会有更先进的电子产品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你如何看待这一现象?
1、(1)家中没有必要使用功率过大的无线路由器。(2)最好让无线路由器与人们的活动范围保持较远的距离。(3)不要将WiFi设备放置在卧室内和床边。如不使用WiFi,最好将其关闭。(4)别在腿上使用笔记本电脑。评分标准:(2分)答出两点1分,四点2分。
2、举例子、作比较 真实具体地说明了WiFi信号可能会损害健康。
3不能,“极”是表程度的词语,强调可能性大,说明如果WiFi使用不正确,很容易对人体造成伤害。去掉后不能起到突出强调作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示例一:希望更先进的电子产品是绿色的、环保的,这样,在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的同时,也会给人们身心带来健康与愉悦。 示例二:更先进的电子产品的出现,会使更多的人沉迷于电子产品,没有更多的时间与人沟通、亲近大自然,这样会给人们的健康带来不利。
榆钱饭香 王卫东
(1)春天一到,总会想起“蒸榆钱”。
(2)去年吃过两回,都是在家乡的土菜馆。菜做得够精致,且是精面粉蒸出的,随上的蘸
料也七碟八碗的,却感觉没有早先母亲做得好吃,全然找不到记忆中的味儿。
儿时的早春,榆树的钱钱一出,母亲便吩咐两个哥哥挎着篮子去摘。我年龄小,爬不
上树,只好待在树下,拣些散落下来的“零钱”。偶尔哥哥们会掰下树枝扔下来。我拿在手里,直接捋进篮子,间或抓一把揉到嘴里。新出的榆钱,黄绿光鲜,青翠欲滴,一串串一簇簇地缀在枝桠上。吃起来,柔软中带着丝丝的甘甜,缠绵在舌尖上,沁人心脾。
母亲把采回的榆钱漂洗一下,晾得半干,撒些盐,拌上平时舍不得多吃的白面,上笼
蒸一刻钟即好。出锅的榆钱,细幼滑嫩,佐以三合油(酱油、醋、麻油)调的蒜泥,柔嫩鲜香。
作家刘绍棠写有《榆钱饭》一文,记录了从儿时到中年吃“榆钱饭”的事。平淡的叙
述中,道出了农村生活的变迁,也影射了社会的发展。文中所言的榆钱饭,是加玉米面蒸制的。
在我待过的那个海岛,农家的条件则差多了。除特例外,大多以山芋粉蒸食。黑黢黢的窝窝头,拿在手里黏哒哒的。手指捏巴捏巴,会拽得老长,吃进嘴里,难以下咽。
上述的吃法,北方叫蒸榆钱,南方叫榆钱饭,制作方法相同,只是蘸料有别,都是时
令美味。就像程琳在《采榆钱》歌中所唱的:“东家妞,西家娃,采回了榆钱过家家。一串串,一把把,童年时我也采过它。那时采回的榆钱,不是看着它玩耍,妈妈要做饭,要我去采它。榆钱饭,榆钱饭,尝一口永远不忘它……”
榆钱,又名榆荚。因其扁圆的外形酷似古时串起来的麻钱而得名,又因与“余钱”谐
音,颇讨口彩。虽榆钱多是农民在青黄不接或荒年时的救命粮,可也是富裕人家应时的尝新菜。
当然,其做法精致了许多。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早春某日,与友去胶东出差。中午错过了饭时,餐厅多已打烊。
无奈,随意找了家卖小吃的铺子。店主告知,有包子稀饭可售,随口问了句什么馅的,答曰:
“榆钱三鲜馅。”当时愣了下,有些诧异,但想来别无选择,吃了再说吧。胶东的包子,像山__汉,个个都魁梧得很。皮薄,馅多,看着就踏实。一口咬下,鲜香中透着清爽,汁水润润的,饶有风味。仔细端详,有鲜虾仁和鸡蛋,还有些嫩黄淡绿的,就是榆钱了。这顿偶遇的午餐,我二人啖尽了八只大包、四碗玉米渣子粥。两天后上火车前,忍不住又光顾了一次,尽兴而归。
久居城市,榆树难得一觅。开了春的农贸市场,也少有榆钱可卖。偶然碰到,定要买
些回家。清水洗罢,简单地拌入盐、麻油和少许的香醋。搛(音jiān,用筷子夹)起一撮入口,刹那间,便仿佛咬住了整个春天。
(选自2016年3月14日《徐州日报》,有删改)
1.作者围绕“榆钱饭香”,回忆了与榆钱有关的几件往事。请你简要概述。
第3节:
第4节:
第8节:
2.请从词语运用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是如何描写榆钱的。
新出的榆钱,黄绿光鲜,青翠欲滴,一串串一簇簇地缀在枝桠上。
3.作者在第(6)段中引用程琳的《采榆钱》歌有什么作用?
4.“搛起一撮入口,刹那间,便仿佛咬住了整个春天”,联系全文,你如何理解这句话含义和作用?请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1:哥哥和我摘榆钱。
:母亲蒸榆钱,拌调料。
第8节:我和朋友在胶东吃榆钱馅的包子。
2示例1:“一串串一簇簇”连用两个叠词,写榆钱繁多、繁密,表现榆钱的形态之美,流露出作者对榆钱的喜爱之情
示例2:用“缀”这一动词,生动形象地表现出榆钱在枝桠上的生长状态,流露出作者对榆钱的喜爱之情
示例3:用“黄绿光鲜,青翠欲滴”等词,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榆钱的黄绿青翠,表现榆钱的色彩之美,流露出作者对榆钱的喜爱之情
3 歌中表现了童年时采榆钱、吃榆钱的情形,与作者上文所写的捋榆钱、蒸榆钱、吃榆钱等相呼应,表现了作者对榆钱的喜爱之情,对童年的留恋之情,对家乡的怀念之情
4含义:作者由榆钱饭香,感受到春天的清新烂漫,感受到生活美好
作用:内容上,深化了文章主旨;结构上,点题并呼应开头
像撒哈拉植物一样活
马 德
一棵在撒哈拉沙漠死去一百年的植物,如何复活?
答案是:滚。
这棵干死的植物,把自己蜷缩成一个球。在风无休止地吹动下,一刻不停地在沙漠里滚动着。
被吹上沙丘,又被吹落下来,被摔打在裸露的岩石上,又踉跄前行,被沙苦苦地掩埋一阵子,再从掩埋中被剥离出来。没有方向,没有目的地,甚至,它都不知道,能不能重新活过来一次。但它所能做的,只有一件事:日夜不停地滚。
当然了,它在寻找机会。撒哈拉沙漠长年干旱,每年只偶尔下一两场雨。对于这棵植物来说,
它只是为了赶上这场雨。而且,重要的是,在这场雨降下的时候,它恰好要滚落在一个低洼地带,而这个低洼地带,恰好可以蓄下一小汪的水。也就是说,它滚一百年,只为与这一刻相逢。
在水洼里,它的枝干吸饱水分,不用几分钟,便迅速地舒展开来。因为,还有一件更伟大的事情等着它完成。这时候,必须有雨滴落下来,准确地说,是砸下来,正好砸在舒展开的枝干每一个种囊身上。一粒种子被砸落下来,又一粒种子落了下来。在几个小时之内,刚刚落在沙砾里的种子,便破土而出了。它们必须要赶上水分蒸发的速度。接下来的日子里,它们迅速长高长大,开花,结果,一刻不停。它们要在生命短暂的时光里,尽可能地去灿烂。
因为,它知道,地面上的水分很快就要蒸发掉,它也很快会被太阳炙烤而死。然后,还得蜷
缩成一个球,继续在浩瀚的沙漠里滚下去,几年,几十年,上百年,甚至,生命从此再无灿烂的可能……
(摘自《视野》)
1文中加线句“还有一件更伟大的事情等着它完成”中,“一件更伟大的事情”指什么?请依据原文概括作答。
2.这篇美文一定让你感慨良多,请用简洁的语言写出你从中获得的两点启示。
1.“一件更伟大的事情”:这种植物利用雨水,迅猛发芽,成长,开花,结果,灿烂地活着。
2.答案参考:围绕标题“像撒哈拉植物一样活”作答,如“生命的顽强(坚韧)”“等待机遇”“适者生存”“活得清醒”“为生命的灿烂而活”等等。
解密嫦娥三号月球车“玉兔”
①11月30日的西昌街头,“嫦娥三号月球车”模型摆进了商店的橱窗,一只只精灵古怪的“玉兔”向过往的行人们“颔首”致意,引得不少人前来围观。专家们对这只“兔子”进行详细阐述,人们了解到它竟然是个“高富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玉兔”号月球车长1.5米,宽1米,高1.1米,体重140分斤,如此巨型的“兔子”恐怕此前还没有人见过。
③为会么要这么高呢?因为月球重力是地球的六分之一,表面土壤非常松软,凹凸不平,有石块,有陨石坑,还有陡峭的高坡。在这种环境中,月球车既不能打滑,更不能翻车,所以科学家们给这只兔子配备了很多仪器、设备和“脏腑”,它的身体包括了移动、电源、热控等8个分系统,它长得又大又结实就不奇怪了。
富——身披黄金甲专挖贵金属
④更重要的是,这是只有钱更善于“赚钱”的兔子。它身上披着一层闪亮的“黄金甲”,这可不是为了“臭美”,而是为了反射月球白天的强光,降低昼夜温差,阻挡各种高能粒子的辐射,从而保护“五脏六腑”不受伤,好好完成科学家们交给它的任务。
⑤有钱的一个重要标志,便是“睡到自然醒”。“玉兔”号月球车便是这样一只贪睡的“兔子”,不睡饱了绝不起来——它睡到自然醒需要的时间是14天。为什么是14天呢?因为月球自转的周期是28天,月球绕地球一周也是28天,也就是说月球上的一“天”相当于地球上的28天,睡一“夜”就需要14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除了高大有钱,这只兔子长得还很帅,实在是“羡煞旁兔”。
⑦先说头上,科学家们为“玉兔”安装了4只眼睛,分别是全景相机和导航相机,能克服白天120摄氏度的高温、太阳角度变化大对相机成像质量的影响等,能拍出高质量的动态、静态图像。有了它们,“玉兔”便可以“眼观六路”了。
⑧让人颇为惊奇的是,“玉兔”还长了两个翅膀——其肩部有两片可伸缩的太阳能电池帆板,白天工作时展开,晚上睡觉时收起来,将仪器设备包在里面,防止仪器被过低的温度冻坏,从而起到“保暖”的作用。在翅膀前端,还有负责钻孔、研磨和采样的机械手,在采矿时使用。
⑨本次回转广寒宫,着急的“玉兔”踩了6个“风火轮”,在月面巡视时不仅可以自主前进、转弯、后退,还可以原地打转、横向侧摆,确保在危机四伏的月面上畅行无阻。
1.本文用三个小标题介绍了“玉兔”三方面的特点,请仿照第⑵个小标题,补全其他两个。 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富——身披黄金甲专挖贵金属
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第④段画线句子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举例并分析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作者是怎样有条理地介绍“玉兔”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下列说法中,符合原文意思的两项是( )
A.用具体的数字详细介绍月球车的长、宽、高和体重,突出了其体型的巨大,说明了发射它的不易。
B.月球重力小,表面土壤松软,凹凸不平,加之携带的仪器、设备和“脏腑”众多,“玉兔”造价昂贵也就不足为奇了。
C.月球车身披“黄金甲”,以反射月球白天的强光,降低昼夜温差,并且阻挡各种高能粒子的辐射。
D.“玉兔”携带的四部相机,既能导航和摄像,还能克服高温和太阳角度变化大对相机成像质量的影响。
E.六个轮子,可以帮助“玉兔”在月面上自主前进、转弯、后退、原地打转和自由侧摆。
1.⑴高——1.1米古来罕有迄今唯一
⑶帅——腰插机械手脚踩风火轮
2.⑴打比方,“黄金甲”“臭美”“五脏六腑”使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形象地说明了“玉兔”的构造。⑵作诠释,画线句子是对“它身上披着一层闪亮的‘黄金甲’ ”的诠释,具体、清晰地揭示了其特点和作用。
3.使用逻辑顺序。首先总说“玉兔”的特点是“高富帅”,接下来介绍“玉兔”的身高,然后介绍“玉兔”的金黄外形,最后介绍“玉兔”的构造。
4.CD
一双皮鞋的秘密
我上高中的时候,班里大多数同学都买了皮鞋,我也想买一双。
星期六回家,我对妈妈说了。妈妈半天没说话,只是盯着我。好久,她才说,非买不可吗?我没有说话,却点了点头。妈妈说,你快要交学费了吧?我又点了点头。妈妈又说,你的学费还没攒够呢!我听了没说话,把头转到了一边。妈妈说,你爸爸在地里刨葱,你去看看吧。
我去了地里,爸爸正在刨葱。见我不说话,爸爸问,怎么了?我还是不说话。爸爸就不问了。那天的天气很好,可我却觉得很闷,头就像被谁用棍子打了一下。过了一会儿,妈妈也到了地里。她把我想要皮鞋的事给爸爸说了。爸爸听了,过了好大一会儿才说,晚几天买不行吗?我不说话,我想星期一上学的时候就穿上新皮鞋。可我说不出口,我知道我的家境很穷。
爸爸说,你想要皮鞋,行,你肯下力气吗?我说,肯下力气。爸爸说,邹县的葱比咱这儿贵好几分钱,只是路太远了,我一个人拉排车怕拉不到。我当时就说,我帮你拉。
邹县离我们这儿有七十里路,我和爸爸吃过晚饭,就拉着一千多斤的葱上路了。刚开始,我觉得还行,没怎么费力。大约走了有二十里路,就觉得浑身上下酸酸的,排车的轮子好像坏了。我和爸爸吃力地前进着。爸爸说,你能坚持到邹县吗?我咬了咬牙,说,能。爸爸就不再说什么了。
晚上没有月光,只有几颗星星在天空眨着眼。有露水从天上落下来,打湿了我和爸爸的头发。晚上已经很冷了,可我们身上却流着汗。为了一双皮鞋,我豁出去了。
大概走了一半的路程,我就走不动了。三十多里路,我们走了四个小时,但还有四个小时的路呢!我说,邹县可真远。爸爸说,不近。我说,咱歇一会儿吧。爸爸说,你不想要皮鞋就歇一会儿吧。我说,歇一会儿就买不成皮鞋了?爸爸说,咱早到一会儿可能卖个好价钱,晚到一会儿可能就把你的皮鞋给耽误了。
我说,那咱赶路吧。爸爸说,咱一口气赶到。我咬了咬牙说,行。
那天葱卖得很好,一斤比我们那里多卖八分钱,一千多斤就多卖了一百多块钱。我心里很高兴,我的皮鞋有希望了。
一回到家,我就躺在了床上。我一夜没合眼,累坏了。待我醒来时,爸爸把一双皮鞋递到了我手里,我心里很高兴。妈妈说,花了一百多块呢!
星期一,我就穿着皮鞋去了学校。有个眼尖的同学说,你的皮鞋不是皮的。我不信。同学给我指了出来,我的心当时就凉了。
爸爸被人骗了,那可是我们俩的力气钱啊!说真的,我当时沮丧极了。后来我回家,爸爸问我,怎么没穿皮鞋?我说,我得省着穿。爸爸笑着说,知道省就好。爸爸说,你要想穿上名牌皮鞋就得好好学习。
我一直保存着那双皮鞋。我怎么也忘不了为了一双皮鞋,我和爸爸拉着一千多斤的葱到七十里开外的邹县去卖。我和爸爸辛辛苦苦多卖的钱,被卖皮鞋的人给骗去了。至今我都没有给爸爸说那是双假皮鞋,我不想让爸爸伤心。如今我已结婚生子,我不再为了一双皮鞋而发愁。可我怎么也忘不了那双皮鞋,就是那双皮鞋让我知道了做人的艰辛。那双皮鞋怕是要陪伴我一辈子了。
一天,我陪爸妈吃饭。妈妈说,你知道吗,多年前的那双皮鞋是革的。我说,我穿上皮鞋到了学校就知道了。妈妈说,可你没说啊。我说,我知道那双鞋比真皮鞋还贵。
爸爸突然说,有个秘密你们都不知道,当年我没有被骗。我和妈妈一听,都愣了。爸爸继续说,我去给你买皮鞋时,在路上遇见了一个病危的老太太,我把钱给她了。我想皮鞋真假都一样穿,可人的命就只有一条。
爸爸的头发已经花白了,他的背也已经驼了,但我却忽然发现,爸爸比以前任何时候都高大。在他面前,我只能仰望,一直到永远。(佚名 文 选自《思维与智慧》有删改)
1.通读全文,请用简洁的语言在括号内写出主要故事情节。(每处不超过4个字)
想要皮鞋——( )——( )——( )
2.阅读全文,说说一双皮鞋的“秘密”究竟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知道爸爸买回来的是假皮鞋,为什么后来“我”说“那双鞋比真皮鞋还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结尾写到,“我”觉得头发花白、驼背的爸爸比以前任何时候都高大。结合全文,分析“我”心目中的爸爸的形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二、三段,先后出现“我没有说话”“我听了没有说话”“我还是不说话”“我不说话”,表现了“我”非常想买鞋但面对贫困家境时内心的自责和悔恨。
B.第六段中的环境描写,凸显了夜晚的漆黑、寒冷,烘托了“我”迫切希望得到皮鞋的心情,还使用了拟人的修辞,增添了语言的生动性。
C.“我说,我得省着穿。爸爸笑着说,知道省就好。”说明随着年龄的增大,“我”懂得体谅家庭的困难,知道了俭省。
D.爸爸喊上“我”一起去卖葱,根本的原因是,一千多斤的葱、七十里的路,他一个人拉不到。
1.想要皮鞋——(卖葱得鞋)——(发现鞋假)——(揭秘假鞋)
2.共有三个秘密:①“我”的秘密:知道了皮鞋是假的而没有告诉爸妈。②妈妈的秘密:从爸爸那儿知道皮鞋是假的,却替爸爸掩饰而没有告诉 “我”。③爸爸的秘密:捐钱救助病危老人,然后买了假皮鞋。
3.①那双鞋见证了 “我”和爸爸卖葱买鞋的辛苦过程。②那双鞋让“我”懂得了做人的艰难:要想获得,就要付出艰辛的努力。③对父爱有了更深层的理解:爸爸虽然尽力满足了“我”少时虚荣的愿望,但不忘对“我”进行做人的教育
4.①爸爸是一个吃苦耐劳、寓教于行、淳朴善良、无私助人的普通的农民。②刨葱卖葱,可见爸爸的吃苦耐劳精神;带“我”一起去卖葱买鞋,体现了对“我”的爱,同时,用具体的事情对“我”进行教育;伸援手帮助路遇的垂危病人,体现了爸爸无私助人的高贵品质。
5. B
阅读《他在岁月面前认了输》(丁立梅)
(1)他花两天的时间,终于在院门前的花坛里,给我搭出两排瓜架子。竖十格,横十格,匀称如巧妇缝的针脚。搭架子所需的竹竿,均是他从几百里外的乡下带来的。难以想象,扛着一捆竹竿的他。走在车水马龙的大街上是副什么模样。他说:“这下子可以种刀豆、黄瓜、丝瓜、扁豆了。”
(2)“多得你吃不了的。”他两手叉腰,矮胖的身子,泡在一罐的夕阳里。仿佛那竹架上,已有果实累累。其时的夕阳,正穿过一扇透明的窗,落在院子里,小院子像极了一个敞口的罐子。
(3)我不想打击他的积极性,不过巴掌大的一块地,能长出什么来呢?且我根本不稀罕吃那些了。我言不由衷地对他的“杰作”表示出欢喜,我说:“哦,真不赖。”
(4)他在我家沙发上坐,碰翻掉茶几上的一套紫砂壶。他进卫生间洗澡,水漫了一卫生间。我叮嘱他:“帮我看着煤气灶上的汤锅啊,汤沸了帮我关掉。”他答应得相当爽快:“好,好,你放心做事去吧,这点小事,我会做的。”然而,等我在电脑上敲完一篇稿子出来,发现汤锅的汤,已溢得满煤气灶都是。他正手忙脚乱地拿了抹布擦。
(5)我们聊天,他的话变得特别少,只顾盯着我傻笑,我无论说什么,他都点头。我说:“爸,你也说点什么吧。”他低了头想,突然没头没脑地说:“你小时候,一到冬天,小脸就冻得像个红苹果。”想了一会儿又说:“你妈现在开始嫌弃我喽,老骂我老糊涂,她让我去小店买盐,我到了那里,却忘了她让我买什么了。”
(6)“呵呵,老啦,真的老啦。”他这样感叹,叹着叹着,就睡着了。身子歪在沙发上,半张着嘴,鼾声如雷。灯光下,他头上的发,腮旁的鬓发和下巴的胡茬儿,都白得刺目,似点点霜花落。
(7)可分明就在昨日,他还是那么意气风发,把一把二胡拉得音符纷飞。他给村人们代写家信,文采斐然。最忙的是年脚下,村人们都夹了红纸来,央他写春联。小屋子里挤满人,笑语声在门里门外荡。大年初一,他背着手在全村转悠,家家门户上都贴着他的杰作。他这儿看看,那儿瞅瞅,颇是自得。我上大学,他送我去,背着我的行李,大步流星走在前头。再大的城,他也能摸到路。那时,他的后背望上去,像一堵厚实的墙。老下去,原不过是一瞬间的事。
(8)我带他去商场购衣,帮他购一套,帮母亲购一套。他拦在我前头抢着掏钱:“我来,我有钱的。”他“刷”一下,掏出一把来,全是五块十块的零票子。我把他的手挡回去,我说:“这钱,留着你和妈买点好吃的,平时不要那么省。”他推让,极豪气地说:“我们不省的,我和你妈还能忙得动两亩田,我们有钱的。”待看清衣服的标价,他吓得咋舌:“太贵了,我们不用穿这么好的。”
(9)那两套衣,不过几百块。
(10)我让他试衣。他大肚腩,驼背,衣服穿身上,怎么扯也扯不平整。他却欢喜得很,盯着镜子里的自己,连连说:“太好看了,我穿这么好回去,怕你妈都不认得我了。”
(11)他先出去的。我在后面叫:“爸,不要跑丢。”他嘴硬,对我摆摆手:“放心,这点路,我还是认得的。”等我付了款,拿了衣出门,却发现他在商场门口转圈儿,他根本不辨方向了。
(12)我上前牵了他的手,他不习惯地缩回。我也不习惯,这么多年了,我们都没牵过手。我再次牵他的手,我说:“你看大街上这么多人,你要是被车碰伤了怎么办?你得跟着我走。”他“唔”一声,粗糙的手,惶惶地,终于在我的掌中落下来,脸上,露出迷惘的神情。我的眼睛,有些模糊,是夕阳晃花眼了吧?什么时候,他竟这样矮下去,矮下去,矮得我看他时,须低了头,他终于如一株耗尽生机的植物,匍匐到大地上。
(2015年10月 东台日报 有改动)
1通读全文,概括出文章中的“父亲终于在岁月面前认了输”的具体表现。(写出四点即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6)段中画波浪线的句子读来令人动容,请任选角度说说,这句话好在哪里。
灯光下,他头上的发,腮旁的鬓发和下巴的胡茬儿,都白得刺目,似点点霜花落。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章的第(7)段能否删去?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完文章,你觉得文中的父亲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文章的末尾划线句子含义深刻,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话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他在我家沙发上坐,碰翻掉茶几上的一套紫砂壶。②他进卫生间洗澡,水漫了一卫生间。③答应帮我看汤锅,结果汤溢得满桌都是。④聊天话变得特别少,只顾傻笑。⑤头发鬓发胡茬都白了。⑥出了商场就辨不清方向。
2. 这里运用比喻的修辞,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父亲的衰老,表现了作者看到父亲老去时内心的伤痛。
3.不能,第⑦段属于插叙,补充交代了父亲昔日的意气风发、精力充沛,与父亲现在的衰老形成对比,表达了作者对父亲老去的哀伤。
4.①从花两天时间为我搭瓜架子看出父亲是一个疼爱孩子的人。
②父亲年轻时,为全村人写家信、对联,可以看出父亲是一个乐于助人的人。
③我帮他购衣他推让,我要他不要跑丢他摆手让我放心,看出父亲的性格比较要强。
④我为父亲买衣服时,父亲说“太贵了,我们不用穿这么好的”,看出他是一个节俭的人。
⑤从碰翻我的紫砂壶等事件中发现父亲正在日益衰老。
⑥回家路上,父亲接受孩子的牵手、帮助说明他最终服老。
5.这里运用反复和比喻的修辞(答出比喻即可),表明父亲已经不再年轻,不再是孩提时作者心中的可以撑起一片天空的大树。表现了作者因父亲老去的伤感。这也使作者强烈地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是我们该为父母尽孝的时候了,深化了文章主题
阅读《下点“笨”功夫》
①“不说别的,现在这个时代,愿意在农村住上一年的孩子,又有几个?”《乡村里的中国》导演焦波说。他带着3个“90后”和两个“80后”组成的“零经验”团队,在一个村子里跟拍了373天,“熬”出一部“夺龙标”的纪录片。
②成功有万千法门,他们进了一道窄门,走了一条慢路,下的是笨功夫。
③生活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是“发足狂奔”的人。时代这么快,慢了怎么行?道理似乎讲得通,但却忽略了一个常识:走得多远与行走的速度并不必然相关。而且世上的很多事情,“快”字往往背道而驰。就拿焦波和他的学生们来说,正是因为慢,才暗合了乡土的内在节奏,共振出惊心动魄的力量;也与文化产业慢工出细活的特点合辙,得以出此精品。又如做企业,有精雕细刻、用心经营,让时间在招牌面前失效的百年老店;也有一夜暴大,却终毁于一旦的流星企业,“其兴也勃,其亡也忽”,快则快了,却走出条覆亡的不归路,给世人看了场戏而已。
④人生也不是一快解千忧。有句文艺范儿的口号:“慢慢走,欣赏啊!”大概是要提醒人们别只顾着赶路,要看看路边的风景。道理很正,但不够通透。细细一想,人生不是跑步比赛,绝非“两点之间直线最短”的路数。一条人生路,万千岔路口,人生精彩处,恰在于未知。走得太快,不知要错过多少精彩,丢失多少种可能。不是吗?年老者大都有一种人生经验,当回首往事,发现很少有人能在年轻时的生涯规划中规划一切,且正是途中的峰回路转,让人生变得荡气回肠。所以,人生有那么多不确定性,急什么?
⑤最难的是慢慢下点笨功夫。趋利避害、避重就轻不算可耻,但做到肯下笨功夫,得有点情怀,怀着点敬畏心,不对付事儿。工作生活中很多事其实是可以绕着走的,保证走得漂亮走得快,很多时候还走得顺当;也有人冒着傻气、透着憨劲,迎着困难上,死磕硬打,这么走很难走得快,姿势肯定漂亮不了。但这后一种人,才是社会的脊梁,能负重前行的脊梁。让这样的人不吃亏,得实惠,事业才有希望。
⑥有句话说的好,好东西是聪明人下笨功夫做出来的。小到个人人生,大到家国天下,都需要“好东西”,让我们一起下点笨功夫吧。
(选自2015年4月1日《人民日报》 有删改)
1. 请简要分析全文的论述思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第③段运用了哪些论证方法?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请在第⑤段中“能负重前行的脊梁”一句后面补充一个例子,并作简要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你是否赞同作者“下点笨功夫”的观点?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先从导演焦波373天拍纪录片的实例说起,引出“下点笨功夫”的话题。从世上事和人生角度论述走得远与行走的速度并不必然相关,从而论述“下点笨功夫”的必要。最后进一步论述如何做到下笨功夫,提倡大家一起下点笨功夫。
2.举例论证、对比论证、引用论证。用焦波慢中出精品,做企业精心打造招牌的例子与一些“流星企业”进行对比,并引用古人的名言有力地证明“世上的很多事情,快字往往背道而驰”的观点
3.示例:袁隆平为了杂交水稻事业,几十年像候鸟一样追赶着太阳南来北往育种,无论是烈日炎炎,还是刮风下雨,他和他的助手们都坚持下田亲自实验。正是这种矢志不移,坚持不懈的笨功夫,才使得他用自己的消瘦换来稻种的饱满,用自己的黝黑换来稻米的洁白
4.(1)赞同,下点“笨功夫”能出精品,在以走捷径为风气的世态中,尤为可贵;(2)不赞同,做任何事都要讲究技巧,要有效率,这才符合快节奏的现代社会的需要。(3)以上两种观点各有利弊,要辩证看,要因时因需而异。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