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 红 曾绍炉
①我对红色,有着十分的喜爱。虽然红曾经对我是那样的吝啬,少年时代与我情同手足的两位女友:红枝、红梅都因生存的艰难离我而去了,我的每一份真诚,变成幻想成空的泡影。然而在我生命的后来岁月里,红却仍然是我情感寄托的力量,诗意常新的泉源。
②我喜欢的不是令人__的血的红,而是另一种温和明艳的红,想起它就让人想起光明,想起它就让人想起生活的美丽;看到它就让人温暖无比,心生惊喜,看到它就让人体会到生命的活力……
③它是质朴而骄矜的颜色,是大自然吐露出来的一种无尚的秀美,是生命对于自身赞颂的一种语言。它最初的方式就是不断地蕴藏来自生命之父太阳的光华,并且柔化了它灼热,把他的那份热情,悄悄dì zàng 于自己的根茎叶芽中。
④他又具有美的本质,借着开花的世界,借着果实成熟的契机,借着秋夜载誉而归的儿子,把那份热情喷发出来—以花、以果实、以瑰丽深沉的红叶,装成一个浪漫的世界、诗意芬芳的世界。这个世界的童话,就是让一切美的而尽美,让一切孤零的、失意的、苦陋而凋残的,都在红艳的祈祷中,也变得美,变得动人心扉。
⑤我便是被这美陶醉了的一个。我常像孩子一样奔跑于花色斑斓的花丛中,并常常对着那些红色的花朵,低下头来,以含情的目光和它接触,与它交谈,而在美丽的惊叹中,领略大自然的一种超凡的灵气。
⑥然而,落红更令我称颂和敬佩。
⑦飒飒的东风裹挟那满树满坡的游丝花片,春日里卷来一场铺天盖地的“红雪”;果实蒂落的世界,你会为“飞焰欲横天”“红云几万重”景观的魔幻般“烟消云散”而惊诧的目瞪口呆;秋风像大地母亲的手臂召唤那些奉献了一生的使者回到自己的怀抱,你会欣赏到红叶那惊世一绝的翩翩舞姿……红的飘落,气势磅礴,撼人心魄。
⑧虽然落红不像初放成长时那样的无忧,爱却不因花的凋零、叶的飘逝、果的蒂落而丧失。那份爱是牢固而长久的,就像虹,在空中短暂的划过,却留下了永不消逝的痕迹,永远芬芳灿烂的痕迹;就像一个故事的高潮,以充满悲壮的英雄般得举动,赢得了永世的颂扬和惊叹。
⑨一个秋天,我捡拾了许许多多的红叶,夹满了书架上的每一本书,像珍藏一个无人知晓的红叶梦。过了许久,当我重温那些故旧的梦时,才发现那些固执的精魂们,早已在我情感疏忽的瞬间,翩然化蝶而飞了,空留下一些毫无色泽的枯败的树叶。这是我无意间犯下的一桩错误,即使我伤透了一颗爱红的心,更使我受到了一次灵魂的启发——落红并不是生命颓败的结果,而是生命的复归与起点,在这诚挚的复归自然的途中,谁也阻挡不了它的脚步。而只有在这不断的开落中,红,才有着它的延续,才有着它的重生,才有着它的永恒,才能看到那一份不灭的精神与顽强的生命力。
⑩于是,我学会了在红将飘落的时刻去看花,去森林里散步,见玫瑰花毫无怨悔滴告别枝头,便忍不住把它捧在手里,轻轻地印上我的唇吻,再潇潇地散落泥土中;或者拾起地上的一枚红叶,对着夕阳去窥探那脉筋间的秘密,从那纵横交错的艳红中,读生命对太阳的赞歌;而当我面对一树通红的鲜果时,又沉浸在生命奋斗与慷慨奉献的自豪中!
⑾在捧掬、拾捡、探读的过程中,我想到了与落红同处一个世界的另类:人当艳红吐翠时自也慷慨大度,一旦凋残飘零却又悲凉不堪;人当兼收并蓄之时面对风雨也不屈不挠,而一旦实满果红回报滋育时常不免患得患失。在落红面前,我不仅热泪盈眶……
⑿由此我的梦变得离奇而瑰丽:我化作了一页花瓣、一片红叶、一颗绚丽馨香的果实。
1.“我”所喜欢的“红”有哪些特点?
2.为什么作者说“落红更令我称颂和敬佩”?
3.本为以“落红”为题,却又写到“同处一个世界的另类”,这种写法及其好处是什么?
4.第⑤⑨⑩⑿段都谢了“我”与“落红”的亲近或关系,这在表情达意上有何作用?
5.本文语言形象优美,试举一例并加以赏析。
1.①温和明艳;②质朴而骄矜;③具有美的本质
2.①红的飘落气势磅礴,撼人心魄;②落红的爱牢固而长久;③落红不是生命的终结与死
亡,而是生命的复归与起点,它有着不灭的精神和顽强的生命力;④无私奉献,无怨无悔。
3.运用对比,通过写人的悲凉不堪和患得患失,突出表现了落红豁达的境界和高尚的品格,表达了作者的赞美和崇敬之情。
4.层次分明地体现出作者对落红特征和品性认识的不断深入,展示了作者对落红情感由浅入深、由弱变强的变化发展过程。
5.示例“飒飒的东风裹挟……那惊世一绝的翩翩舞姿……”运用了排比、比喻、引用、拟人等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表现了落红的磅礴气势以及给人以心灵的震撼。
阅读散文《泰山之思》
关于泰山的来历,《述异记》中有这样一段记栽:“昔,盘古之死也,头为四岳,目为日月,脂膏为江海,毛发为草木。秦汉闻俗说:盘古头为东岳,腹为中岳,左臂为南岳,右臂为北岳,足为西岳……”也就是说,泰山乃是盘古氏头部化成,因而也就成为五岳之首。
自泰始皇于公元前219年登上泰山封禅以后,到了清朝的乾隆皇帝,先后有72位君王登临泰山,祈求山神赐福,以保江山永固。汉武帝刘彻还留下一连串感叹:“高矣,极矣,大矣,特矣,壮矣,赫矣,骇矣,惑臭。”历代的文人墨客对于泰山更是充满了景仰。李白的“凭崖揽八极,目尽长空闲”,杜甫的“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都是极言泰山之雄伟高大。
在我的心中,泰山早已成为一个巍峨博大的文化符号,更是一个亘古而来的震撼。
今年六月的一天,我登上了泰山。也许是一种因缘,在登山的过程中,漫天大雾笼罩不散,就像那化不开的思绪,一直缠绕着我。
从红门到中天门一段,薄雾在风中婷婷袅袅,若轻纱缠绕于古松脖际,如轻烟出岫于山谷岩隙,为山色平添许多妖娆。更有鹧鸪唱和,湿风润面,真是无比清爽。过了中天门,雾气突然变得沉重了,简易雨披上的积水愈来愈多。目之所及,只有路边影影幢幢的古树,只有不远处岩岩叠叠的山石.只有石壁上遒劲古朴的石刻。至于远处的山峰,则全部迷失于苍茫的雾中,我只能对着游览图上的提示,来想像它们的风采了。那雾中的楼台,因雾气轻薄得恰到好处,虚实变幻,顿生雅韵。而泰山的雾太粘稠,仿佛要遮掩一切似的,压得人几乎抬不动睫毛。那险峻无比的十八盘,在我而言只是喘气更重、流汗更多而已。记得照片上的十八盘如蛇一般蜿蜒在峭壁上,在蓝天苍山下让人望之凛然。可是现在,无论是抬头仰视还是回首来路,我看到的最多也不过十来级台阶,丝毫感觉不到它的气势。原来,失去了烘托,巨人和矮子其实也没有分别。如障的浓雾掩盖了这一切,让我只能在想像中获得慰藉。上到天街,天空下起了小雨,雾更是浓得黏手,四五步开外就看不见人影了。摸到瞻鲁台边,睁大了眼睛,自然仍然什么也看不见。
徜徉在天街上,看不见四周的景物,我的思绪却如雾一般弥散开来。
数千年来,泰山已经不仅仅是一座雄伟壮丽的地理学意义上的名山了。它更是成了中国文化精神的象征之一。从一路上的对联和石刻可见一斑:“人间灵应无双境,天下巍峨第一山”、“天下第一名山”、“五岳独宗”、“五岳独尊”。其实,泰山海拔不过1545来,在中国的名山大川中并不显高。它的风景确有独到之处。但也未必比得上“黄山归来不看岳”的黄山。但是,那种目空一切、惟我独尊、老子天下第一的气质却深深侵入了山中每一棵树和每一片岩石,让你无时无刻不感觉到几丝压抑、几缕轻狂。这种洋洋自夸,正暴露出一种锁闭心态。圣人说“登泰山而小天下”,与其说夸赞的是一种阔大胸怀,不如说它是坐井观天;俗话说“有眼不识泰山”,与其说推崇的是权威,不如说它流露的是一种卑怯意识。正如那浓雾封锁了眼睛,泰山文化中积淀的太多东西也锁闭了它的灵性与心智。泰山之所以最初赢得“群山之祖.五岳之宗”的尊崇,根本原因可以归结到古人求天地正中而居的地理观念;而其后人们对泰山的崇拜,则与民族的思堆模式有着根本的联系。一座泰山,象征看一个民族的文化,也象征着一个民族的命运!
站在无字碑前,我请人拍了一张照片。尽管迷雾重重,画面十分模糊,但我愿意留下一个纪念。泰山上有数以千计的名碑名刻,或记封禅盛况.或抒豪情壮志,或咏奇瑰风光,惟有此碑不着一字,却给人无穷遐思。无字其实就是有字,这些字是活的精灵,镌刻在历史前行的每一个瞬间。它是深沉的,也是博大的;它是开放的,更是无边的……
站在雾中的泰山上,四顾茫然,我看不清来路,更找不到去路……
1.从本文看,泰山文化反映了怎样的“锁闭心态”,请从两个方面加以概括。(各不超过2个字)
答:(1) (2) 。
2.作者为什么说“在我的心中,泰山早已成为一个巍峨博大的文化符号”?请从文中找出“早已成为”的依据
答: 。
3.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语言表达技巧。
答: 。
4.联系全文,对“我看不清来路,更找不到去路”写几句赏析文字。
答: 。
1.(1)自大(答自夸、自狂、轻狂或狭隘等均可) (2)卑怯(答自卑也可)
2.①《述异记》中早有关于泰山来历的记载。②历代君王登临泰山封禅。历代文人墨客对泰山充满景仰。(②答先后有72位君王登临泰山祈福也可)
3.①通过排比(或对比或夸张),突出泰山雾气浓重,表达对浓雾笼罩泰山的遗憾。2分②叠字的使用,突出了雾中古树朦胧、山石重叠的特点。2分
4.①照应前文,表现泰山之雾浓密;递进句式的运用,表达出思想探索的艰难。②既是实写,也是虚写,虚实结合,令人回味。③突出泰山文化的博大、精深,进而对民族文化、民族命运作更深层的思考。答出一点合理即给一分共二分。
阅读说明文《微波食品的危害》
人们通常以为微波食品是安全的。在美国,90%以上的家庭拥有微波炉。微波炉既快又方便,经济实惠,是现代快节奏生活的理想烹饪工具,但微波炉对人体健康具有一定的危害。
微波是很短的电磁波,属于大自然能量光谱的一部分。太阳产生微波,但是,太阳产生的微波与微波炉产生的微波有重大区别。这个区别在于,微波炉是用交流电来产生微波的。
微波炉是怎样烹饪食物的?交流电可以产生频率很高的电磁波—微波。水分子有正极和负极,因此当水接受正负交替的微波能量时,水分子会迅速转动。这有点儿类似用磁石把平面上的大头针吸得团团转的情形。微波炉用交流电产生的微波,使食物中的水分子以每秒钟数亿次的速度旋转,造成分子之间巨大的摩擦,使食物迅速加热。
事实上,质量检测机构只关心微波炉是否存在微波泄漏的情况。令人惊讶的是,这些质量检测机构从未质疑微波食品本身是否安全。1991年,由于一场公众瞩目的官司,人们开始意识到微波食品并非百分之百安全。一位名叫诺尔玛·利沃特的妇女的家人为她的误死起诉。
诺尔玛去医院进行髋部更换手术。手术很成功,诺尔玛却死了。诺尔玛死于一次输血之后,血液是经过微波炉加温的。这是第一次有重大证据表明微波炉对被加热的物品的化学性质造成了破坏。如果仅用微波炉把血液加热到体温,就能使血液包含致人于死命的毒性,那么我们用更高的温度在更长的时间内加热食品,又会有什么情况呢?
食物的分子吸收了大量能量。这些能量足以分解蛋白质的分子结构,导致了通常情况下不会发生的分子异变。结果许多新的奇怪的分子出现了。问题就在这里,食物的分子结构发生了改变,产生了人体不能识别的分子。这些奇怪的新分子是人体不能接受的,有些有毒性,还可能致癌。因此,经常吃微波食品的人或动物,体内会发生一定的生理变化。
瑞士皇家科技协会的汉斯·赫尔特博士和博尔纳德博士发现,微波加热破坏了食物的营养万分。他们测量了吃微波食品志愿者血液中的病理变化。令人震惊的是,这些人血液中的红细胞减少了,这意味着血液携带的氧减少,人体组织无法得到所需的氧。相反,白细胞和胆固醇增加了。白细胞增加会引起人体的压力和紧张,通常只有当人体感染急性疾病、细菌感染或细胞受损坏时,白细胞才会上升。此外,淋巴细胞和白细胞对产生抗体有重要作用。
俄罗斯的研究表明,遭受微波辐射不仅有损健康,而且食用微波食品同样会造成严重的健康问题。在美国,俄利根波特兰的科学家也曾发表过俄罗斯的研究发现。无论何种食物一旦经过微波加热都会产生已知的致癌物。肉类、奶类、谷物、水果和蔬菜都会产生引起癌症的化学物。吃微波食品的人消化系统紊乱,淋巴系统发生障碍,血液中癌细胞增加。经常吃微波食品的人更容易患胃肠癌,消化系统也会逐渐出现问题。科学家还发现,每台微波炉都会泄漏辐射,微波烹饪的食物会产生有毒和致癌的附加物,微波食品的营养价值减少了60%至90%,包括矿物质和生化酶,维生素B.、C.和E.等物质,甚至连蛋白质的营养万分也减少了。荷尔蒙也会发生异常情况,特别是男性和女性荷尔蒙的分泌和平衡出现异常。长期食用微波食品会导致永久性的脑损伤,造成记忆力下降,注意力难以集中,情绪波动,智力下降。
1.文章从哪几方面说明了微波炉对人体健康的危害。
答: 。
2.请你说说微波炉烹饪食物的原理是什么。
答: 。
3.最后一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各有什么作用?
答: 。
1.① 微波辐射 (或:微波泄漏)。 ② 微波食品安全(或:微波破坏食品营养的成分以及微波食品对健康的危害)。
2.微波炉用交流电产生的微波,使食物中的分子以每秒钟数亿次的速度旋转,造成分子之间巨大的摩擦,从而产生热量。(要点“交流电”“高速旋转”“巨大摩擦”,可各取一分共三分。)
3.(1)举例子,列举俄罗斯、美国对微波食品的研究事例,具体说明其危害(致癌)。(2)列数字,“60%至90%”,精确说明食品经微波后营养价值减少状况。
别处的故乡——江南
陈娇
我一直在做着一个梦,①梦中总有一位端庄典雅的姑娘撑着古朴的油纸伞,缓缓地走在江南湿漉漉的石板路上。我不知道那位姑娘是谁,也无从知道她是谁,但我却着了魔似的迷上了江南,迷上了她古朴的气质、脱俗的幽远以及那份不可言状的意蕴。
我并不是个爱水的人,却对江南的水情有独钟。它没有长江的磅礴气势,也没有黄河的波涛汹涌,但它却以特有的温文尔雅书写着生命的极致,诠释着江南的水意盎然。
江南的水似乎吸收了天地间一切生灵的精华,一下子变得空灵起来。摄住你的心,让你完全沉浸于它的含情脉脉之中,整个人也突然变得多情起来。
在江南,我更愿意成为水的一分子。
有水的地方必然会有桥。江南被水包围着,同时又被桥连接着。
江南的桥大多是短小的砖拱桥,古朴的砖块上留下了岁月流逝的痕迹。江南的桥是一本泛黄的日记,记载着江南数百年的风雨飘摇,见证了数百年的历史沉浮。它经历了太多太多的情感变迁:一次次的分别,一次次的回眸,一次次的企盼,一次次的望穿秋水……一段段刻骨铭心的伤痛被它记载了下来,又把这些心思映射到水中,水把它的愁绪带到远方。要不,这么多的纷扰它又如何承载得起?
江南除了水和桥以外,最多的也许就是青石小巷了。在江南行走,总会不期而然地遇到许多长短不一的青石巷,那么让人惊喜!
临河小巷短促得像一枝短笛,河边杨柳依依,春色满目,还没来得及赞叹就走过去了。而款步到古镇外的小巷,却悠长得像一支琵琶曲,缠绵得让人连心都陷了进去,又如何记得起感叹!
迈出长巷,踏过短巷,在长长短短的流连中,我的心情也参差着。走进小巷的深处,仿佛连人也回不来了。
看着江南如烟如梦的美景,听着盈盈流水如桨声灯影中梦的回声,我醉了。醉倒在江南的长街短巷,醉倒在江南的杏花春雨和流水芬芳之中。
怜爱着江南却不仅仅是因为她的美,更多的是因为她的涵养以及她那与世无争的性情。在江南一切都是祥和的:水总是静静地流,路也是慢慢地延伸着,就连江南人家的房屋也都是一律的白墙黑瓦,没有深宅大院,没有城池高墙,一切都是那么淡然。行走在江南,心情会一下子变得愉悦起来,像到了一个仙境,忘记了愁绪,忘记了纷扰,忘记了世俗的一切丑陋。只有在江南,在那种氛围的感染下,你才会感受到自己的内心。可以说,江南是心灵的一次完美折射,通过这种折射,我体味到了生命中那些隐藏着的美好。也只有在江南,我才会明白原来自己想要的是这么简单。
我并不属于江南,却疯狂地追逐着江南。记忆的最深处总有江南的影子在不定地飘忽着,像散失了千万年的情愫在期待着某一种回归。我无法用言语来表达这种情结,只是梦呓般的吟唱我的故乡在江南。可过后总会觉得自己可笑,我的故乡又怎么会在江南呢?
也许只是因为我是一个精神享受者,我把我的魂给了江南,毕竟她承载了我太多太多的梦,我醒不过来,也不愿醒来。②只愿学江南女子温文尔雅,坦然自若,撑一把油纸伞缓缓走进深深的长巷,再也不离开了。 (选自《读者·乡土人文》,选文有删减)
1.本文主要描写了江南哪些具有特色的景物?抒发了对江南怎样的情感?
2.揣摩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我的心情也参差着:
3.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下面一段文字
临河小巷短促得像一枝短笛,河边杨柳依依,春色满目,还没来得及赞叹就走过去了。而款步到古镇外的小巷,却悠长得像一支琵琶曲,缠绵得让人连心都陷了进去,又如何记得起感叹!
4.“我并不属于江南,却疯狂地追逐着江南。”作者并不是江南人,可她却把江南当成了自己的故乡,这是为什么?
5.文中①②两处两次提到了江南女子撑着一把油纸伞,有什么作用?
1.描写的景物:江南的水,江南的桥,江南的青石小巷;抒发的情感:对江南的喜爱、赞美和留恋之情
2.形容心潮澎湃,起伏不定。
3.比喻的修辞,把临河小巷比喻成一枝短笛,古镇外小巷比喻成一支琵琶曲,生动形象地写出临河小巷短促、明快的特点,和古镇外小巷缠绵、悠长的特点;
或:对比的修辞,把临河小巷和古镇外小巷进行对比,分别突出表现了它们的不同特点
4.(1)在江南,心情会一下子变得愉悦起来,忘记了愁绪 ,忘记了纷扰,忘记了世俗的一切丑陋;(2)在江南,才会感受到自己的内心,体味到了生命中那些隐藏着的美好;(3)记忆的最深处总有江南的影子在不定地飘忽着,像散失了千万年的情愫在期待着某一种回归;(4)江南承载了我太多太多的梦,我是一个精神享受者,我把我的魂给了江南。
5.内容上:突出江南端庄典雅的特点和不可言状的意蕴(1分),表达对江南的喜爱、留恋之情。结构上:前后照应,首尾相合,总结全文
高科技污染
凡是因为技术进步产生的影响人类正常活动的现象都叫做高科技污染。高科技污染可分为无形和有形两类。无形污染指信息、声、光等非实体对人的正常工作和生活的干扰。有形污染指高科技工业产生的新的垃圾(包括固、液、气三种形态)造成的污染,这种垃圾我们也叫做高科技垃圾。由于高科技大大拓展了人对自然的影响范围和程度,所以高科技垃圾的种类日益增多,分布领域也日趋广泛。从太空到海底,凡是人的高科技能影响到的领域,都存在高科技垃圾。
由于社会的进步和生活水平的大幅度提高。产品的折旧速度越来越快,大量的耐用产品很快被消费者淘汰,造成垃圾量激增。在发达国家,过时的汽车、家用电器甚至电脑部件等都成了无人要、无人处理的垃圾。这种垃圾填埋成本高,焚烧困难,堆置对环境有破坏。
还有一些固体废弃物离人们的日常生活很远,危害却很大,如太空垃圾和核垃圾等。太空垃圾是指在近地轨道上运行的遗弃了的航天飞行器及部件。现在,地球周围的太空垃圾已有3000吨左右。在近地轨道上高速环绕飞行的太空垃圾,对单位价值数十亿美元的各种卫星构成了严重的威胁,且直接事故概率越来越大。而由于核电的开发产生的大量核垃圾,一旦没有妥善处理,将大范围危害居民的健康乃至生命安全。这样的垃圾,依靠新技术处理难度较大,目前只能依靠全世界政府组织的力量,订立国际公约,才有可能首先避免数量上的进一步增长。
高科技带来的气态污染物也直接对人类的生存构成巨大的威胁。如制冷行业、塑料工业的重要原料——氟氯烃(tīng),对臭氧层已造成严重破坏。近十年来,地球上的臭氧空洞已增至5个之多,总面积近4000万平方公里,接近地球表面积的10分之一。所幸目前这些空洞均在南极、北极、西伯利亚等无人区,否则阳光中的紫外线会使人类和动物遭受灭顶之灾。
1.通读全文,说说本文的说明对象有哪些特点。
2.选文最后一段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3.请结合下列语句,分析本文语言的特点。
(1)目前只能依靠全世界政府组织的力量,订立国际公约,才有可能首先避免数量上的进一步增长。
(2)近十年来,地球上的臭氧空洞已增至5个之多,总面积近4000万平方公里,接近地球表面积的10分之一。
4.下列说法与原文意思一致的一项是 ( )
A.高科技污染仅指高科技垃圾造成的污染。
B.高科技垃圾分布于太空的各个角落。
C.太空垃圾和核垃圾等虽然远离人们的日常生活,但危害却很大。
D.对高科技垃圾,填埋成本高,焚烧有很大困难,堆置对环境保护不利,因此,人类始终束手无策。
1.种类多;分布领域日趋广泛;数量激增;处理难度大;污染严重。
2.举例子,列数字。具体说明了高科技带来的气态污染物也直接对人类的生存构成巨大的威胁。
3.准确性。如句(1)中“可能”一词,表示估计、揣测,表明订立国际公约对避免数量上的进一步增长的未知情况只是一种猜测和推断,不是实际情况;句(2)中“近”“接近”等词都表明列举的是约数、概数,不是确数,符合事实。这些都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4.C
颜值
南山
①我们夸奖一个人长相英俊、智慧聪明,一直以来喜欢用“一表人才”来表达。无论东西文化,长相对称的人,通常会被认为是更优秀的,过着更快乐的生活,有更多的朋友,是有才华的、聪慧的、魅力十足的。网友们发明了一个词:颜值。
②汪精卫长相英俊,气度不凡,在同盟会期间,因刺杀溥仪的父亲载沣未遂,被判无期徒刑。后来民国成立,他作为英雄凯旋出狱,一时成为风云人物。据说当年审问他的亲王见他“一表人才”,心生悯意,甚至想把女儿嫁给汪精卫,可见汪精卫的颜值之高,“才华”之好,但历史后来开了一个大玩笑,这位“一表人才”热血青年后来却做了汉奸,虽过了七十余年,仍然遭到中国人的唾弃和不耻。
③其实,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相貌和才华有时是分离的,中国文化更注重的是“贤、才、德、礼”,古往今来的经典著作,鲜有对一个人的相貌与才华作对等的判断。
④曾国藩是晚清大臣,是国之栋梁,其雄才伟略,享誉天下。但英国人戈登在他的著述中这样描述曾国藩:“曾国藩却是中等个子,身材肥胖,脸上皱纹密布,脸色阴沉,目光迟钝,举止行动表现出优柔寡断的样子;他穿着陈旧,衣服打皱,上面还有斑斑的油迹。”
⑤在戈登的眼中,曾国藩就是一个糟老头子,没有什么出众之处,看上去甚至有些笨头笨脑的。清代著名学者,桐城派名家安徽人方宗诚第一次见到曾国藩,也极为惊讶,觉得他根本不像一位总督和将领,“宽大和平,不自矜伐,望之如一老教师耳。”
⑥方宗诚的这段描述,实则暗有褒奖,所谓大象无形,大音希声,这向来是中国文化的最高境界,国之大器,相貌平常,行为平常,这就具有了文化上的美感。
⑦“颜值”真的是一个极好的词汇,好就好在将一个人“指标化”了,一个人除“颜值”,自然还有“品德值”、“文化值”、“智商值”、“情商值”、“健康值”等等,综合起来才能拼凑出一个完整立体具象的人。
⑧如果从现代心理学角度考量,其实曾国藩属于粘液质性格,这类人的性格特点是反应缓慢,行动拘执,谨慎内向,但观察思考比一般人细,下判断也比一般人要慢,曾国藩自己也说:“余性鲁钝,他人目下二三行,余或疾读不能终一行。他人顷刻立办者,余或沉吟数时不能了。”可见,曾国藩不是那种见了人就滔滔不绝、指点天下,喜欢发表漂亮观点的人。但这样的人能在大风浪中面不改色,不为环境所动,极具理性思维,其作决策,也极少冲动,也不可能有精悍之风,所以更能联谊交友,天下贤士为之归心。
⑨美国期刊《哈佛大学商业评论》曾经发表了一篇科研文章,阐释那些外表不对称(颜值不高)的人更能够成为杰出的领袖,他们引用了大量的数据支持进行了论证。
⑩这样的论证不可全信,但也不是完全没有道理。长相不怎样很可能是“交际式领导力”突出的潜在生物符号。因为不好看的外表,会使得他们需要加倍的努力才能赢得别人的认可,这使得他们在知识储备、人际交往、组织领导方面的才能越发得到开发、锻炼。而有些相貌好的人,恰恰相反。
11现在说“这是一个看脸的时代”。实际上,在人类的进化史中,真的难以彻底剔除人性中的“爱美”基因,但千百年来,没有一种“看脸”文化可以主导社会主流价值观,无论一个人如何地“搔首弄姿”或是风华绝代,最后沉淀下来的,可以让人去称道的东西,只有两样:德行和成就。然后才有可能,这个人长得还可以。
(摘自2015年11月07日《解放日报》“朝花”)
1.本文用曾国藩的例子论证了什么观点?
2.除了举例论证外,本文还运用了对比论证,请写出对比论证的内容并分析其作用。
3.在曾国藩的例子中,在④⑤两段中作者引用了别人对曾国藩外貌、第一印象的评价,为什么不引用别人对他才华的评价?
4.第⑩段“而有些相貌好的人,恰恰相反”中的“有些”能否删去?为什么?
5.最后一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1.本文用曾国藩的例子论证了一个人的“颜值”并不一定与他的才华成正比(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更注重的是贤、才、德、礼,鲜有对一个人的相貌与才华作对等的判断”)这一观点。
2.本文用汪精卫和曾国藩的例子进行对比,有力证明了长相和德行才华不一定对等的观点,使观点更鲜明、更具说服力。
3.因为曾国藩的才华和成就是众所周知的,而在别人的评价中,他长相越平庸越能反衬他才华的出众,也越能证明作者的观点。
4.不能删,因为“有些”是指“一部分”而不是全部,删去后句子的意思就变成“所有相貌好的人都没有突出的交际、领导才能”,这样不符合本文的观点。 “有些”一词体现了议论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5.进行补充论证,使论证更全面、严谨;同时点明中心论点:“没有一种‘看脸’文化可以主导社会主流价值观,无论一个人如何地‘搔首弄姿’或是风华绝代,最后沉淀下来的,可以让人去称道的东西,只有两样:德行和成就。”
我上面讲的全是吃的东西。为什么一讲到母亲就讲起吃的东西来了呢?原因并不复杂。第一,我作为一个孩子容易关心吃的东西。第二,除了“黄的”以外,所有我在上面提到的好吃的东西,几乎都与母亲无缘。我在她身边呆到六岁,以后两次奔丧回家,呆的时间也很短。现在回忆起来,连母亲的面影都是迷离模糊的,没有一个清晰的轮廓。特别有一点,让我难解而又易解:我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象是一辈子都没有笑过。家境贫困,儿子远离,她受尽了苦难,笑容从何而来呢?有一次我回家听对面的宁大婶子告诉我说:“你娘经常说:‘早知道送出去回不来,我无论如何也不会放他走的!’简短的一句话里面含着多少辛酸、多少悲伤啊!然而这个儿子却始终没有回去,一直到母亲离开这个世界。
1.文段选自《永久的悔》,文章通过回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表达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感情。
2.节选的部分,回忆了母亲生前哪些事情?请简要概括。
3.选文重点写母亲,写母爱。但大部分篇幅“讲的全是吃的东西”,这与写母爱有何联系?
4.画波浪线的地方说到“特别有一点,让我难解而又易解”。“难解”与“易解”似乎自相矛盾。作者“难解”的是什么?为什么又说它 “易解”?
1. 过去的家庭生活 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以及因为再也无法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而悔恨不已的心情。
2.一直生活在贫困中;日夜思念,盼望儿子归来
3.文章中所写的白面馍馍、中秋月饼、黄面糕等所有好吃的东西,母亲从来都没有尝过,都留给儿子吃了。课文大部分写吃的东西,是间接写母亲,为烘托母爱服务的。
4、作者难解的是无论如何也回忆不起母亲的笑容来,她好象是一辈子都没有笑过;作者又说它易解是因为家境贫困,儿子远离,母亲受尽了苦难,无从笑起。
一个美丽的错误
①上一个论坛,读到网友发的一个帖子,感动莫名。
②那帖子的大概内容是:一次数学考试,毛毛有一道题做错了,老师在旁边扣了1分。还有一道连线题,左边竖列的是“一车土”“一块砖”“一张纸”,右边竖列的是“1吨”“2公斤”“3克”。毛毛在“一块砖”和“3克”之间连了道线。为了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试卷上要求学生写一段话,这段话是不计分的。毛毛的那段话里有这样的句子:“我爸爸是个挑砖工。我希望所有的砖头不要太重,每块砖只有3克就好了。我爸爸太累了。我爸爸太辛苦了。我爱我的爸爸!”老师用红笔在旁边加了1分,还写了一段话:“爱心加1分。你得了满分——爱心满分。祝贺你!”
③爱心满分!这句话,深深打动了我。用什么词语来形容这个毛毛呢?天真,孝顺,联想丰富……一个多么可爱的孩子啊!他用一种特殊的方式表达了对父亲的怜惜与挚爱。那么,又用什么词语来形容那位老师呢?耐心,智慧,善解人意……一个多么可敬的老师,是她从孩子的眼睛里看到了天堂,是她为孩子的爱心增添了光明的亮度。学生故意犯了一个美丽的错误,老师也跟着存心“错误”了下去,一道连线对接起来的,也许是两颗同样纤细质朴的善良的心……
④我不禁想起了一个让我鼻子发酸的故事:一个小学四年级的语文老师,让学生以“我的理想”为题写一篇作文。有一个学生是这样写的:“阿爹还没走(当地人称人死为“走”)的时候就告诉我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长大做个科学家;阿妈却要我长大后做个公安,说这样啥都不怕。我不想当科学家,也不想当公安。我的理想是当一只狗,天天夜里守在家门口。因为阿妈胆小,怕鬼。我也怕。听阿妈说,狗不怕鬼,所以我要做一只狗,这样阿妈和我就都不怕了……”作文刚好一页,字歪歪斜斜的。那一页,老师没有给分,只是打了个大大的红叉。
⑤接着,我将自己想成了这个“怪”孩子的老师。当我看到这篇作文,会不会感动呢?说实在的,此时此刻,我真的也想像毛毛的老师那样犯一个美丽的错误,在这篇作文上画一个红红的勾,倾心聆听一次孤儿寡母的爱与哀愁,轻轻地抚摸一下失去父亲的孩子的创痕,拓宽一个孤寂孩童爱的出口。
⑥《shèng jīng 》里说:“你们如果不回转,变成小孩子的样子,就一定不得进天国。”
⑦帕斯卡尔说:“智慧把我们带回到童年。”
⑧ 孟子说:“大人先生者不失赤子之心。”
⑨而我想说的是,我爱那个在艰难的生活夹缝中仍懂得感恩的孩子,我爱那个在无邪的心灵前深深凝视的老师,我喜欢那个美丽的错误……
1 .第③段画横线句“学生故意犯了一个美丽的错误”,从文中看,毛毛为什么会犯这样的“错误”?这个“错误”究竟美在哪里?(用自己的话回答)
2.一个美丽的“错误”在文中第一个故事中已交代清楚,阐释全面,可作者又引入了第二个有关作文的故事。这两则故事有什么内在联系?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是什么?
3.仔细阅读文中的两则故事,想一想故事中的小主人有着哪些相同的品质特点?
4.联系全文看,本文标题“一个美丽的错误”有什么含义和作用?
5.本文故事中两个学生的想法、做法引人深思,可圈可点。假如你是这两个学生的同学,面对这种情况,将会作出怎样的评判?请任选其一,写一段能体现自己独到思考和见解的点评性文字。
1 . 因为毛毛热爱爸爸,为表达自己减轻爸爸劳累辛苦程度和生活重压的真诚愿望,他虽然知道如何正确解答却故意将题答错毛毛通过故意错答试题的方式,表达了对辛苦劳作的父亲的同情、怜惜和希望减轻父亲劳苦的纯真想法;体现出了天真孩童的拳拳爱父之情。
2两则故事都涉及到热爱和孝敬亲人的内容,都体现了“感恩”这一共同的主题,因此二者之间联系密切。 用意:丰富了文章的表达内容;更能引发读者反思自己的行为,激发自己的爱与感恩之心;通过故事中两位老师截然不同的做法比较,启发教育者深刻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学会捕捉和感受儿童细腻的情感,珍惜儿童所保有的“真、善、美”。
3.纯真、善良、孝顺,懂得感恩,富有爱心。
4.含义:错误是真实的,做法是朴素而美好的,通过这个“错误”所折射出的孩童毛毛内心的真纯与爱心是美好的。 作用:体现反常思维,使文章题目显得新颖独特,更能引起读者阅读与探究的兴趣;行文线索。
5假如我是第二个学生的同学,我会轻轻地在他的身边对他说:你的妈妈如果知道你对她所做的一定十分感动,她会感受到,她的儿子长大了,能在妈妈身边保护妈妈.但是,你知道老师为什么给你打个大叉吗?因为老师觉得,即使不做狗,你也能克服你胆小,怕鬼的事实,老师是为了告诉你,要勇于面对困难,并用自己能力去。我觉得,这个老师在对学生作文内容表示不满时,应该等一等,再细细品味一下学生真正所要表达的意思,象文中的这个老师,在学生作文上表示不赞同当然可以,但是应该感受到学生内心火热热的对母亲的爱,所以,老师应该事后找学生谈谈,肯定学生的孝心,同样可以向学生说明,在正式作业中不能这样表达,可以在空余时间写下一些给老师看看,给你单独批阅~
从春天出发
丁立梅
①风,暖起来了,云,轻起来了。雨也变得轻盈,像温柔的手指,抚到哪里,哪里就绿了。草色遥看近却无的,奇妙就在这里。你追着一片绿色去,那些毛绒绒的绿,多像雏鸡身上的毛啊。可是,等你到了近前,突然发现,它不见了。你一抬眼,却又看见它在远处绿着,一堆儿一堆儿的,冲你挤眉弄眼。春天的绿,原是个调皮的小伙伴,在跟你捉迷藏呢,而你知道,春天,真的来了。
②那么,我们出发吧,从春天出发。
③先去问侯一下河边的柳。“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真的是这样啊,你须微仰了头,看它们在春风里舞蹁跹,毫无疑问,柳是春天最美的使者,它一抬胳膊,燕子飞来了,它一扭腰肢,光秃秃的枝条上,就爬满翠色的希望。采下一枝柳吧,装进我们的行囊,在春天,我们学会收藏希望。
④去问候一些花儿。桃花、梨花、菜花,它们偷了春天的颜料,把自己 装扮得鲜艳明媚。粉红,莹白,鹅黄,晃花人们的眼。河边的小野花们,也不让春天,它们在春风里,争相张开了笑脸,星星点点。它们没有桃花的艳,没有梨花的白, 没有菜花的恢宏,可是,它们也一样开出生命的美丽。万紫千红总是春呢,它们一样是春的主人。摘下一朵小野花吧,装进我们的行囊,在春天,我们学会收藏美丽 。
⑤去问候一些小生灵。蜜蜂、蝴蝶、蟋蟀、蚂蚱……一个冬天过去了,它们过得好吗?侧耳倾听,我们会听到它们拨动泥土的声音,它们就要出来了,带着它们的歌声。那好,就让我们静__一会吧,坐在小河边,坐在山坡旁,或者,就坐在一棵树下,等待着那些歌声响起,那些来自大自然的声音,美妙,纯洁,是天籁之音。用心记下那些旋律吧、放进我们的行囊,在春天,我们学会收藏歌声。
⑥去问候飘荡的春风。“惟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其实,它何止是吹在手中?它是吹在心里面。于是,草绿了,花开了,人的脸上,荡起微笑。严冬终于过去了,所有的生命,在春风里欣欣向荣。请与春风相握吧,在春天,我们学会感恩与珍惜。
⑦去问候一些种子。葵花,玉米,棉花……那些香香的种子,它们的身体里,积蓄着阳光和梦想。泥土的怀抱,已变得湿润柔软,它们迫不及待地扑进泥土里,那里,很快会生长出一片葳蕤(wēiruí)。而到了夏秋,会有果实累累的喜悦。
⑧只有在春天种下梦想,才能在夏秋收获。那么,让我们学会播种吧,在春天,跟着一粒种子一起成长。
(选自丁立梅散文集《有美一朵 向晚生香》)
(1)第②段在全文中有什么作用?“我们出发”去哪里?
(2)句子赏析(A.、B.两句任选一句赏析)
A.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③段的画线句子。
毫无疑问,柳是春天最美的使者,它一抬胳膊,燕子飞来了。它一扭腰肢,光秃秃的枝条上,就爬满翠色的希望。
B.请从表现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④段的画线句子。
它们没有桃花的艳,没有梨花的白,没有菜花的恢宏,可是,它们也一样开出生命的美丽。
(3)请结合文章内容理解第⑧段的含义。
(1)承上启下,从上文的“春天来了“到下文的“去探访春天”的自然过渡;去寻找探访春天。
(2)A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春柳的优美姿态,同时在它身上,我们发现了新生的希望。
B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突出小野花为春天而美丽绽放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小野花自信、乐观精神的赞扬。
(3) 春天是播种的季节,只有在春天播下种子,才能在秋天有所收获。人生亦如此,只有今早播种梦想,再经过汗水的浇灌与艰辛的努力,才能收获人生的硕果。
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1)—(4)题
①脚步不能到达的地方,眼光可以到达;眼光不能到达的地方,精神可以飞到。
②阅读,可以让我们的精神飞到魏晋时代的名人轶事:阅读《世说新语》,你会逐渐拥有平和的心态,你会逐渐领会魏晋时代的生命特质。
③阅读,可以让我们的精神飞到唐代诗人的情感世界:阅读《唐诗三百首》,你会慢慢觉察你对文字画面的想象日益丰满,你会猛然发现你对诗人情思的感悟达到了新的高度。
④阅读,可以让我们的精神飞到好汉云集的梁山水泊:阅读《水浒传》,你会为梁山好汉的英雄主义精神所感动,你会在脑海中不时闪现出那一个个形象鲜明的人物角色。
⑤阅读可以让我们的精神飞到
:阅读《 》 ,你会
,你会 。
……
⑥古往今来,大凡学识yuān bó,思想深邃的“成功名者”无不从书籍中获
得知识营养和智慧的灵光。读书是一种求索,也是一种享受。手握书卷,在或昏
黄或明净的灯光里,让灵魂与思想在散发着书香的字里行间 áo yóu,或与隽永
的小品文产生共鸣,或让哲理的文字使心灵变得清亮、tī tòu,或在对美文的欣
赏中得到一片纯净与甘甜,那能不是一种享受与xīn wèi。
(1)根据文段⑥中的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
(2)根据文意,把第⑤自然段补全。
阅读可以让我们的精神飞到 :
阅读《 》 ,你会
,你会 。
(3)在“世界读书日”即将来临之际,悦来初中 “首届校园阅读节”如期开幕,为了营造活动气氛,请你为“相约经典——我的读书故事”主题演讲比赛设计一条标语。
(4)阅读节开幕后,杨老师在百度贴吧新建了丁立梅散文集《有美一朵 向晚生香》和《风景这边独好》的读书交流吧,很多学生在贴吧发表了自己的阅读心得,请你仿照贴吧中其他学生的跟帖,也发表一个阅读心得的贴子,帖子内容务必要贴近作品本身。
学生A.跟帖:读着丁老师的文字,我的心暖暖的!把平常的日子过得有滋有味,把普通的生活打扮得花团锦簇,我们的人生真的是充满了诗情画意。
学生B.跟帖:丁立梅老师的文字实在暖人心肠!是啊,雁过留声,人过留名,生活过的一切不会黯然消失,不管你走到哪里,旧日生活的刻痕都会如影随形地跟着你,走啊走,让你在淡淡的怀旧中感受岁月的沧桑和生命的底蕴。
学生C.跟帖:通过研读梅子老师的一篇篇文章,我敬佩她看生活的眼光,我感动她对生活的种种情怀,我觉得我们也应该学着用关注的眼光去看我们身边的生活,学着心怀善意地看待这个世界。
学生D.跟帖:阅读丁老师的散文,就像是在闻花香,温暖亲切的文字,就那么诗意地映入眼帘。每一句话,都蕴含深意,却通俗易懂,直抵心声。丁老师的文字,处处都溢着芬芳。
你的跟帖:
(1)渊博 遨游 剔透 欣慰
(2)参考示例1:阅读可以让我们的精神飞到梅子老师的旧日生活,阅读《有美一朵 向晚生香》,你会感受到岁月的沧桑和生命的底蕴,你会学着心怀善意地看待这个世界。
参考示例2:阅读可以让我们的精神飞到布鲁克林的生活乐土,阅读《布鲁克林有棵树》,你会明白如何让卑微的生命变得高贵,你会坚信家庭力量的支持一定能让你实现梦想。
参考示例3:阅读可以让我们的精神飞到二十世纪中叶的古巴渔村,阅读《老人与海》,你会被老人圣地亚哥的顽强意志力所感染,你会重新拥有战胜一切的勇气和信念。
(3)示例1:讲述读书故事,点亮精彩人生。
示例2:品读经典 传承文明 汲取营养 快乐成长。
示例3:点燃一盏阅读的心灯 拥有一轮希望的朝阳
示例4:诵读经典美文 传承中华文明 (仅供参考)
(4)示例1 你的跟帖:读了丁老师的《每一棵草都会开花》,我明白了:无论什么人,都可以成才,只不过成才的地方和时间不同;只要不妄自菲薄,不轻言放弃,坚持追逐梦想的脚步,梦想之花终将绽放。
示例2 你的跟帖:丁立梅老师的文章让我感到一些平常得不能再平常的细微小事,都能在她的笔下开出娇美的花来,带着泥土的芬芳,又飘散着桂花的香味,不浓郁,却幽香浮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