雪一化就有路了

  

每年下第一场雪时,我总会想起多年前一个雪天的经历。

那时我初涉文坛,很容易被一些闲言碎语困扰。当我听说有人搬弄是非,对我说三道四时,我异常激愤,心里顿时对此人充满了恼恨。

我决心要去当面质问她,为什么要这样伤害我。

很快便有了一个机会。我出差去外地,恰好要路过那人所在的城市。我向朋友要来了她的地址,决定在那个城市作短暂的停留,突然出现在她家门口,义正词严地声讨她,然后拂袖而去。

那天,从清晨开始,天空就阴沉沉的。风变得湿暖,闷得人透不过气来。火车晚点,到达那个城市已是傍晚时分。当我走出车站时,空中已飘起了雪花。

我有些发蒙,心生胆怯和疑惑。但我只能继续往前走,去寻找那个记录着怨恨的纸条上的地址。

雪下得越来越大,风也越发凛冽,雪片像是无数只海鸥扇着白色的翅膀,围绕着我扑腾旋转。四下皆白,分不清天上地下,我跌跌撞撞地朝前走着。在漫漫风雪中既寻不见街牌,也看不见门牌号码。

就在那个时候,我看见街边有一间简陋的平房,窗口露出一线微弱的灯光。我拖着疲倦的身躯敲响了那家的房门。

门开了,灯光的暗影中,站着一位老大娘。她接过我那张写着地址的纸条,眯着眼将纸条举在灯下看了看,又低头仔细地打量着我,说:“那地方太难找,跟你说不明白,还是我领你去吧!”不容我谢绝,她已经迈出门槛,踩在了雪地里。

“这大雪天儿出门,一定有要紧事吧?”她回过头大声说道。

我含糊地应了一声。

“你是去看望病人吧?看把你累的急的!是亲戚?朋友?”她放慢了脚步,拍打着肩上的雪花,等着我。

我心里咯噔了一下。

亲戚?朋友?……我沉默着,无言以对。我如何对她实言相告,自己其实是去找一个“仇人”兴师问罪的!

就在那一刻,我忽然对自己此行的目的和意义恍恍惚惚地发生了一丝怀疑和动摇。那个人似乎隐没在漫天飘飞的雪花中,她之所以要伤害我,也许是随波逐流,也许是由于无知,也许是出于一时的利益之需——她也许真的是一个需要救治而不是斥责的“病人”呢!

脚底突然在一个雪窝里滑了一下,老大娘一把将我扶住。

“这该死的雪,真讨厌……”我忍不住嘟哝着。

“不碍事,不碍事,就快到了。”她说,“前面那个电线杆子右拐,再往前数三个门就是。”

“大娘,请回吧,这回我认得路了……”我说着,声音忽然喑哑了。

她又重复指点了一遍,便转身往回走。刚走几步,又回过头,大声说:“不碍事,明天太阳出来,雪一化,就有路了!”

那个苍老的声音,被纷纷扬扬的雪花托起,在空荡荡的小街上蹒跚。

我在雪地上久久伫立,任雪花落满我的肩头,任寒风吹打我的脸庞。湿重的背包、鞋和围巾似乎一下子失去了分量……

雪一化,就有路了——那么,就把冷雪交给阳光去处理吧,雪不能永远覆盖道路,有阳光就会融化。虽然世上常有误解和诽谤,但是充满阳光的心灵却能够宽恕和融化它。

那个风雪之夜,当我终于站在那费尽周折才到达的门牌下面时,我已经全然没有了跳下火车时那种愤激的心情。我在那个破旧的大杂院门口平静地站了一会儿,轻轻地将那张已被揉皱的纸条撕碎,心也随之释然了,然后慢慢地朝火车站方向走去。

1.通读全文,在下面横线上填写表现“我”心理变化的词语

激愤恼恨→              

2.选文中加点的“病人”一词的含义是什么?

答:

3.结合具体语境,分析选文中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答:

4.根据选文内容,补写一段描写雪景的文字作为文章的结尾。

答:

5.从那个风雪之夜的经历中,“我”得到了怎样的人生启迪?

答:

1答案:胆怯疑惑 怀疑动摇 平静释然

2答案:这里是指搬弄是非、给“我”造成心灵伤害的人,但也是可以原谅的人。

3答案(示例):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描绘了大雪纷飞的情景,烘托了“我”内心的纷乱与烦躁之情,同时也为下文情节发展做了铺垫。

4答案:示例一:夜深了,大雪慢慢地停了下来。地上一片洁白,在路灯的映照下,发出柔和的光。夜是那样的宁静,空气也变得温润而清新了。示例二:雪慢慢地小了,雪片儿像春天的落花,飘落在我的脸上,我似乎闻到了一丝淡淡的花香。

5答案:世上常有误解和诽谤,充满阳光的心灵能够宽恕和融化它。

一个走运的人

秦文君

在我家附近的一个路口,有一株高大茂密的香樟树,粗大苍劲的树干,四面伸长的枝叶,昭示这是一株历经沧桑的百年古树,香樟树的清幽常引人驻足。

香樟树下卧着一个小小的杂货铺。小商铺出售一些糖果、烟草之类的小东西,那些瓶瓶罐罐上没有一点积尘。

女店主是一个端庄美丽的女子,她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真走运啊!”

女店主总是端坐在那里,含笑着招呼客人。闲下来时,她就低下头用丝线编织些小饰物,诸如手链啦,发带啦,随后就挂在店里,有谁喜欢就买走。

最初,我到她的店里,就被她编的一个精巧的笔袋所吸引,淡绿色的,像很娇嫩的草。

“这笔袋就像春的颜色。”我说,“特别美。”

“我真走运,”她的眼里漾起了春光,“遇到了一个知道我心思的人。”

她见我喜欢,随即从桌子下面拿出她编的各种小饰物,我惊讶地发现,整个世界都在她的手上呢:天空的云朵,海上的浪花,草原的骏马,还有那永远开不败的四季花。

我买下了笔袋,也牢牢地记住了这位制作者,也许是受到了她友好的对待,也许是她单纯的眼神,也许是她那句“真走运啊”。

我常会顺道去看看那家杂货店,有时买些东西,有时只是看看。因为在我的生活圈里很少有人认为自己很幸福。有些人在外人看来已经过得相当不错了,但他们本人总觉得还缺点什么,远远谈不上“走运”。

可这店主,多么平凡。她终日坐着,等待人们的光顾,还得一张一张抚平那些乱糟糟的零钱。但就是这个人,每天穿着得体的衣裳,还把头发梳得漂漂亮亮。

有一天中午,我路过后门口,她正在吃午饭,就着开水吃一只大大的糯米团。看见我她笑笑,又说自己真走运,吃到了香甜的团子。

“你该到对面的店里吃一碗热面。”我说,“那才舒服。”可她说,那团子可不是普通的东西,是她的一位老顾客亲手蒸的。那老太太已经八十多岁了,非常健康,还能爬山呢。

“我有这样的朋友,”店主说,“真走运。”

还有一次,我到店里买了她编的发卡,绾头发用的,我说去爬黄山时,用它来盘头发。

她让我归来时替她带一张黄山的风景照。她又说:“真走运啊!”像是恭喜我,又像是在说她分享了这个“走运”。

归来后,我如约前去把我拍摄的最好的一张照片带给她。我还怂恿她,哪天请人照看一下杂货铺,亲自爬上黄山。“有缆车吗?”她问,“真的有?和我想的一样,真幸运啊,要有一天我也能去看看就好了!”

“不必坐缆车,慢慢往上攀,爬上天都峰!”我说。

“是啊!是啊!”她微笑着,沉醉着,“我梦到过。”

后来我搬了住处,好久没有去店里。有一天,我忽然想念起她来,便匆匆赶去。

可到了那,香樟树依旧挺立,却不见了小商铺,也不见了女店主,只有石凳上一住八十多岁的老太太!我惊诧极了,连忙上前打听,老太太说:“搬迁了。”

“那您知道女店主去哪儿了吗?”“不知道。”老太太浑浊的眼里一片黯淡。

“不容易呀,一个下肢瘫痪的女子!”

“谁?”“女店主啊,你不知道?”我瞪大眼睛,张着嘴却说不上话。原来她是个不能行走的女子!她是坐在特制的轮椅上看管小店的!而我,由于她阳光一样的笑容,却从没在意她缺少什么,还怂恿她去登黄山……

一瞬间,歉疚与失落漫上心头。或许今生再难相见了!

夕阳中,历尽沧桑的香樟树依旧高峻挺拔,依旧香远益清,淡淡的幽香沁入心脾。抬头间,那灿烂的笑容似在眼前……

1.小说围绕“我”与女店主的交往,写了四件事。请概括其中两件事。

第一件事:

第二件事:女店主开心知足地把八十多岁的老太太送来的糯米团当午饭。

第三件事:

第四件事:“我”送照片给女店主,并怂恿她去登黄山。

2.品读下列语句,结合上下文,试从描写方法或词语运用方面赏析下列句子的表达效果。

①我瞪大眼睛,张着嘴却说不上话。

②夕阳中,历尽沧桑的香樟树依旧高峻挺拔,依旧香远益清,淡淡的幽香沁入心脾。抬头间,那灿烂的笑容似在眼前……

3.小说中的女店主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具体内容简要分析。

4.有人说,“香樟树下”也可作为这篇小说的标题,你喜欢哪个标题?请说明理由。

1.第一件事:“我”被女店主编织的精巧笔袋所吸引,买下了笔袋。

第三件事:“我”到店里买发卡,女店主嘱托“我”带黄山风景照给她。

2.①“瞪大眼睛”“张着嘴”,通过神态描写(细节描写),形象地刻画当“我”听说女店主居然是一个下肢瘫痪者时感到非常意外、吃惊

②示例一:通过景物描写,烘托(表达)出女店主乐观向上、热爱生活的积极心态对“我”产生的影响,表达“我”对女店主的敬佩和怀念之情

示例二:运用象征手法。用历尽沧桑依然挺拔的香樟树象征下肢瘫痪却积极乐观的女店主表达“我”对女店主的敬佩和怀念之情

3.①女店主是一个坚强乐观的人。下肢瘫痪的她从不怨天尤人,对顾客总是报以灿烂的笑容;她不向外人提起自己的腿,以至“我”一直没有发现她是一个下肢瘫痪者。

②女店主是一个热爱生活,爱美的人。她将生活中美好的东西编织成各种小饰物;她一直梦想着去黄山,感受大自然的美;她每天穿着得体的衣裳,把头发梳得漂漂亮亮,把自己美好的一面展现给大家。

③女店主是一个心灵手巧,勤劳的人。她一人经营着商铺,在闲暇时光,不停地编织各种精巧的小饰物;她经营的商铺总是一尘不染。

④女店主是一个懂得感恩,善良的人。当别人欣赏她或者帮助她时,她总是心怀感激,说自己“真走运”。

⑤女店主是知足常乐的人。下肢瘫痪并不“走运”的她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真走运!”午饭只是开水就一只糯米团也非常开心知足。

4.答案示例一:我喜欢“香樟树下”。因为“香樟树下”点明故事发生的地点,香樟树又象征着身残志坚、乐观向上的女店主,标题“香樟树下”能吸引读者,激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答案示例二:我喜欢“一个走运的人”:因为小说中女店主最喜欢说的一句话是“真走运啊”,作者用它贯穿全文:标题“一个走运的人”揭示一个并不“走运”的人感恩生活、乐观向上的积极心态,点明了小说的主题

青,色之等级演变

①青山、青竹、青草、青苔,作为自然界最广泛、最表现生命传承的颜色,青色点缀于中国传统农业生活的各处,而青与中国文化也有颇深的渊源,《诗经》里就有“青青子衿,悠悠我心”的诗句。

②在中国古代,冠服制度是社会等级秩序的重要体现,各个阶层的人群对应相应的服饰,人物身份的高下尊卑从穿衣着裳的样式、颜色上一望便知。青与赤、白、黑、黄同列五大正色,其在诸色中的尊贵地位可想而知。“周公始制天子衣冕,四时各以其色”,周朝的礼仪制度被后世引为典范,文献记载青色是古代帝王、后妃的春服颜色,“(孟春之月)天子居青阳……驾仓龙,载青旗,衣青衣,服仓王。”

③秦汉时代,官府对衣裳的色彩使用仍有严格规定:“秦汉以来服色转变,令唯朝廷五服用彩。”朝廷严禁庶人衣彩,平民只能穿“布衣”、“素衣”、“皂衣”,而被称为“白丁”、“黔首”。

④汉代虽然推行重农抑商的政策,但商人家的女儿出嫁时,破例允许穿浅青及浅黄两种颜色的袍服。

⑤大约在汉代以后,青色的地位下降,其在中国传统色彩中被统治者规定为下层官员的专用色彩。唐贞观四年(630年),定官员公服颜色,其中八品至九品服青。青袍于是成为唐代官服中最低微的一种服装,多被用来比喻品级低的官吏。白居易的《琵琶行》有:“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江州司马即白居易本人,他因为上表请求革除暴政而得罪权贵,被贬到九江任九江郡司马,于是用“青衫”一词来形容自己被贬黜、沦落天涯的处境。

⑥唐之后,青色的姿态继续下潜,最终柔化成一种普通的民间色彩,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淋漓展示它的本真个性。与青有关的文化链接在口语、文学、zōng jiāo 、风俗、艺术、等各方面,俯拾皆是。

⑦ “青帘”,酒店的青布招子,也称“酒望”、“布招”、“酒帘”,有诗云:“白鸟窥鱼网,青帘认酒家”。“汗青”,原是烘烤青竹的工序,古人将上等青竹削成竹片,用火烘烤之,新鲜湿润的青竹片在烘烤之下沁出水分,像出汗一样。“汗青”后来成为竹简、史册的代名词,宋代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留有“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名句。“青天”,铁面无私、刚正不阿、居官清廉的官员被百姓尊为“青天”,比如北宋包拯,因铁面无私被民间称为“包青天”。

⑧在居家建筑上,“青楼”原本指豪华精致的雅合,有时亦作为豪门高户的代称,诗曰:“南开朱门,北望青楼”,“青楼富家女,才生便有主。”它的得名,据传是因“上施青漆,世人谓之青楼”。唐代以后,“青楼”的意义转变为妓院、烟花之地的专指,不过比起“平康”、“北里”、“章台”、“行院”等词,“青楼”更为风雅。

⑨在中国传统戏曲角色行当中,“正旦”俗称“青衣”,因所扮演的角色常穿青色褶子而得名,主要扮演庄重的青年、中年妇女,表演特点以唱功为主。在中国民间神话中,有“青衣神”传说,“青衣神”即蚕神,据传蚕神初为蜀侯,后称蜀王,尝服青衣巡行郊野,教民蚕事。死后,乡人感其德,为之立祠祭祀,祠庙遍于四川等地。

⑩即使不像黄色和紫色那样受皇家宠幸,青色也暗地妖娆。经由漫长岁月的浸渍和沉淀,青色用品不仅渗透在中国民众日常生活的边边角角,也自我生发出了一种别样的民族美学,引今人怀想,令世界侧目。

1.第 ① 段在文中有何作用?

2.本文按照时间顺序介绍了“青”的等级演变,请根据提示,结合文章简要概括 。

①周朝——

—— 令唯朝廷五服用彩。

③ 大约在汉代以后——

④ 唐之后——

3.第⑤段划线句子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结合上下文说说其作用

4.“大约在汉代以后,青色的地位下降,其在中国传统色彩中被统治者规定为下层官员的专用色彩”,句中的“大约”一词可否删去,为什么

1.引出文章的说明对象——青,色之等级演变;引用诗句,增加文章的文学性;从青与中国文化写起,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

2.①帝王后妃的春服色彩。 ② 秦汉时代。 ③下层官员的专用色彩。 ④普通的民间色彩。

3.引用说明,引用白居易《琵琶行》的诗句,用 “青衫”来形容诗人被贬黜后官位低下说明了大约在汉以后,青色的地位下降,其在中国传统色彩中被统治者规定为下层官员的专用色彩

4.不能删去,“大约”表示估计、推测,在句中说明可能在汉代以后,青色地位下降,说法没有经过证实,不能确定,如果去掉,与事实不符,显得太绝对,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人的潜力
(1)每个人都有一笔巨大的财富:一个会思考的大脑。
(2)脑是大自然几十亿年进化的产物。它是思维的发源地,智慧的藏府,创造的源泉。恩格斯所说的地球上最美丽的花朵——人的思维着的精神,就是在这里诞生的
(3)大脑比以往任何时代更重要。在原始时代,人们崇尚的是力;在工业革命的时代,人们重视的是物;在信息革命的时代,智能成了最重要的资源,人的大脑也就成了开发的对象。自然界的资源是有限的,但是大脑中的资源是无限的。世界上没有一个人感到思想的饱和,没有一个人发生思想的溢出。每个人的大脑都是一个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矿藏,每个人都拥有巨大的潜力。
(4)一个人的潜力有多大?美国学者玛格丽特。米德认为,大脑资源的95%没有开发。苏联学者伊凡。叶夫莫雷夫指出:“人的潜力之大令人震惊,如果我们迫使大脑开足一半马力,我们就能毫不费力地学会40种语言,把苏联百科全书从头到尾背下,完成几十个大学的课程。”这是多么令人向往的境界啊!
(5)脑为什么拥有巨大的潜力呢?
(6)脑科学表明,大脑中有着超量的神经元。一般认为,大脑中的神经元有1000亿个,它们对于人的生存功能来说,是大大过量的。如此超量的神经元,正是智能开发的后备力量,是潜力存在的生理基础。
(7)脑科学表明,神经元有丰富的神经突触。老鼠每个神经元与刺猬每个神经元与几十个神经元相联系,形成500多个突触。而人的每个神经元与10000个神经元相联系。对列宁大脑的解剖表明,它的神经突触特别丰富。计算显示,大脑中神经元之间有1015个接触点,也就是说,人脑具有思维的极大容量。
(8) 再其次,脑科学还表明,大脑中的突触、神经生化物质也有很大的可塑性。经过训练,大脑中会产生新的突触,产生新的神经递质。动物实验表明,经过训练的老鼠的大脑中长出了新的突触,大脑产生了新的功能。
(9)人类着巨大的记忆潜力、思维潜力和创造潜力。潜力理论为我们开发自我增添了信心。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巨人,人人都可以创造不平凡的业绩,作出伟大的贡献。成就绝不是某些人的专利,人人都可以成为有用之才。
1.人的大脑拥有巨大潜力的根据。(总计不超过50个字)
(1)
(2)
(3)
2.第(2)段画线的句子中的“这里”指代的是__________________
3.第(7)段运用了列数字、_________和_________的说明方法,作用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4.对(6)(7)段说明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
A.刺猬大脑中有几十个突触,老鼠大脑中有500多个突触
B.人的大脑中有1000亿个突触
C.列宁的大脑中有1015个神经元
D.大脑中的突触数量越多,动物越聪明
5.第(6)段加点的词“一般认为”为什么不能删去?
答:

1.(1)人脑有超量的神经元;(2)人脑的神经元有丰富的神经突触;(3)人脑的突触、神经生化物质有很大的可塑性。

2、人的大脑 

3、举例子  作比较  具体说明人脑有丰富的神经突触 

4、D

5、”一般认为”表示通常的看法,即还未取得共识,体现了说明文用词的准确性。

《爬上窗台的绿色》

① 窗台在二楼,那晌午里散着泥土糙香、夜晚嚼着寒露沁凉的绿色就顺着我家的门铃线义无返顾地爬了上来。不知不觉间,一线的绿色和点缀其间的串串白花便搭在了小院上空,并在窗台前探头探脑,使劲摇曳着深秋的阳光,映照出一户庭院的温馨与恬静。
② 望着这线积极蓬勃的生命,真让人心情爽快并急于俯向贴面的绿色。也许,这正是绿色爬上窗台的唯一心愿吧。
③ 确切地说,这束绿色来自一株黄瓜和一株莓豆。早在夏天它们就兄弟样并肩挽手攀援于小院南侧,在这个无风无雨的夏季艰辛地生长着,暑气和干旱丝毫没有抵消它们坚强向上的意志,它们的信念,永远是忠诚于脚下这片临时堆砌的菜园和我那朝夕呵护的妻子。除了寒冬,已经没有什么能让这群绿色在小院中消失,尤其在秋天,远离了燥夏的绿色反而越加显现出遮掩不住的郁葱,在院落、窗台无声地抖动着朗朗秋波。
④ 这时爬上窗台的绿色犹如举向天空的思想和灵感,带着大地和秋天独有的体温,干脆利落地扑向你,让人觉得这绿色从一开始就是为了在这里等着你,让你怦然心动,让你热血奔涌。
⑤ 仰望天空,仰望这线执著的绿色,总令我心旷神怡,思绪万端,无以言说的沟通感拓展着我也分解着我。它与我们一样,也向往自由,追逐光明,真心热爱脚下的一方水土和苦乐生活呀。有谁能说自然是冷漠的、无情的?江水奔流不息,倾诉的是自己澎湃的波涛;树木傲雪参天,挺拔的是自己无边的苍翠。而我一直相信在宇宙规律的作用下,世间万物都有生命有情感有思维,你无法评说谁更伟大谁更渺小谁更补益于对方。就想今晚,秋空如洗,夜凉如水,银河横波,一盘银月垂至天幕中央,说不出是欲升欲沉还是欲远欲近,最主要的是我无法忽略窗台前的这线绿色,它笼在迷人的夜色里,梯次排开的豆荚和瓜纽如同披上了一身轻纱,轮廓分明地在秋风下回忆曾经汗流浃背的下的夏天的火热,算计着丰硕的收成,说不定一声秋虫的低吟浅唱就成全了豆荚们瓜纽们酝酿了整夏的爱情,刚刚坠入甜蜜的小生命于是急不可待的地探出绿色的小手敲打窗子,要把一肚子的幸福与快乐说给你听。
⑥ 若是在晌午呢,前提的阳光并不火辣,只是响脆脆地跌在这线绿色上,那些叶呀花呀瓜呀豆呀的心情和爱情虽被一夜寒露湿透,却能在顷刻间还你会飞的欢笑与娇媚。就在不远处,建筑工地上不知歇息的轰鸣,也因了这绿色的宁静抚慰而富有节奏感。绿色,就这样以生的迫切、力量、和宁静,同时给了我们视觉和听觉上的冲动愉悦。
⑦ 终于爬上窗台了,为实现这个简洁纯真的心愿,黄瓜和莓豆共同托举着绿色,克服了来自韭菜、芹菜、油菜等园内其它蔬菜的嫉妒嘲讽,选择惟一向上的道路来到我的窗前,让绿阴、生机、果实、清新悄然挤进房间的每一个角落,它相信有爱的地方就应该有绿色,有家的地方就该布满生机。这时候,绿色的内心便会感到不虚此行,并以芬芳的花蕾和沉实的种子重新构思着盎然的激情。

1、根据文意的理解,第2段和第7段划线的两句中“惟一心愿”和“简洁纯真的心愿”分别什么?
(1)“惟一心愿”

(2)“简洁纯真的心愿”

2、细读第5段,按要求回答问题。
作者写“江水”、“树木”等是为了说明什么?请用文中相关的语句回答。

3、文章赞美的绿色来自黄瓜和莓豆,在最后一段又写到“韭菜、芹菜、油菜”,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4、绿色给人以愉悦,绿色给人以想象,绿色给人以启迪。请联系本文回答问题。
(1) 从全文看,“爬上窗台的绿色”中”的“绿色”具有哪些精神品质?

(2) “绿色”一词在生活中还被赋予许多新的内涵,如“绿色通道”中的“绿色”主要指安全、畅通而不受任何阻碍。请你再举一例说说它的另一种内涵。

5、下列对这篇散文的分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文章先写爬上窗台的“绿色”给人以惊喜,然后交代“绿色”的由来,随后以叙述、描写、抒情、议论相结合的手法来热情礼赞“绿色”。
B、本文以爬上窗台的瓜藤豆蔓为素材,讴歌了蓬勃向上的绿色生命,揭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意蕴深长。
C、作者在文末说,“绿色”要“以芬芳的花蕾和沉实的种子重新构思着盎然的激情”。这样的结尾升华了文章的主题。
D、文章先采用了倒叙的手法,然后转入顺序,以“我”的心情变化为线索来结构全文,显得灵活而严谨。

1.、(1)“惟一心愿”:  (绿色)用自己积极蓬勃的生命,让人心情爽快。

   (2)“简洁纯真的心愿” :(绿色)爬上窗台。

2、以此说明自然不是冷漠无情的。或说明“世间万物都有生命有情感有思维”  

3、反衬了(来自黄瓜和莓豆的 )绿的积极向上的精神。

4、(1) ①积极蓬勃 ②坚强向上 ③ 奉献 ④执著追求 ⑤ 生的迫切、力量和宁静答对其中的两点即可  (2)略

5、D

①安安上小学了。半年之后,妈妈觉得他可以自己走回家,不必再接了,毕竟只

是十五分钟、拐三个弯的路程。

②十五分钟过去了,又过了一个十五分钟。妈妈开始不安。

③一个小时零十分之后,妈妈拎起汽车钥匙,准备出门找安安。门铃响了,安安进门,看见妈妈生气的面孔,惊讶地问:“怎么啦?”妈妈生气地说:“怎么啦?还问怎么啦!你过来给我坐下!”安安卸下背上的书包,嘟着嘴在妈妈指定的沙发角坐下。他的球鞋一层泥,裤膝上一团灰,指甲里全是黑的。“你到哪里去了?”审问开始。“没有呀。”安安睁大眼睛。“只要十五分钟的路,你走了一小时零十分,你做什么了?”“真的没有呀!”安安渐渐生气起来,声音开始急促,“我跟米夏儿、克利斯、史提方一起走,就这样一路走回家,哪里都没去,什么都没做呀!”他气愤地站了起来。看样子孩子没说谎。“安安,妈妈只是担心,怕你被车子撞了,被坏人拐了,懂吗?”安安点点头:“我知道,可是我真的哪里都没有去。”

④以后的日子里,妈妈又紧张过好几次,用电话追踪来追踪去,然后安安又一脸无辜地出现在门口。妈妈决定亲眼看看孩子怎么走那十五分钟、三个拐弯的路程。

⑤1l点半,放学了。孩子们像满天麻雀似的冲出来,叽叽喳喳吵得像一锅滚水。孩子往千百个不同的方向奔跑跳跃,坐在长凳上的妈妈好不容易才盯住了安安,还有安安的“死党”。四个小男生在前头走,妈妈在后头跟着,隔着一段距离。

⑥经过一截短墙,小男生一个接一个爬上去,惊险地走几步,跳下来;再爬上去,惊险地走几步,跳下来……11点45分。

⑦经过一个大铁门,里头传出威武的狼狗叫声。米夏儿已经转弯,现在只有三个男生了。三个男生蹑手蹑脚地走向大铁门,一接近铁门,狼狗扑过来,小男生尖叫着撤退,尖叫声中混着刺激的狂喜。狼狗安静下来,小男生又开始蹑手蹑脚地摸向大铁门……狂喜尖叫着撤退。妈妈看看手腕,12点整。

⑧克利斯转弯,这已到了板栗街。安安和史提方突然四肢着地,肩并肩,头颅依着头颅在研究地面上的什么东西。他们跪趴在地上,背上突出着正方形的书包,像乌龟背着硬壳。地面上有一只黑色的蚂蚁,蚂蚁正用它的细手细脚,试图将一只死掉的金头绿眼苍蝇拖走。死苍蝇的体积比蚂蚁起码大上20倍.蚂蚁工作得非常辛苦。妈妈很辛苦地等着。12点15分。

⑨史提方转弯。安安踽踽独行,背着他花花绿绿的书包,两只手插在裤袋里,嘴里吹着不成调子的口哨。差不多了吧!妈妈想,再转弯就是咱们的麦河街。安安停下来。他看见了一片美好的远景:一块工地。他奔跑过去。妈妈心一沉。工地上乱七八糟,木板、油漆桶、铁钉、扫把、刷子……安安用脚踢来翻去,聚精会神地搜索宝藏。他终于看中了什么——一根约两米长的木条。他握住木条中段,继续往前走。12点25分。

⑩在离家还有三个门的地方,安安停在一株大松树下,仰头往上张望。这一回,妈妈知道他在等什么。松树上住着两只红毛松鼠,它们经常在树干上来来去去地追逐。有时候,它们一动也不动的,就贴在那树干上,瞪着晶亮的圆眼看来来往往的路人。现在,两只松鼠就这么定在树干上,安安仰首立在树下,他们彼此用晶亮滚圆的眼睛瞅着对方,安静得好像可以听到彼此的心跳。在距离放学时间一个小时零五分之后,七岁半的安安抵达了家门口。他把一根两米来长的木条搁在地上,腾出手来按了门铃。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2、全文十多次写表示时间的词句,有什么作用?

3、文中的小男生们拥有哪些儿童的天性?

4、品读第⑥——⑧段,从词语运用、修辞方法、细节描写中任选一个方面,结合相关语句进行赏析。

5、本文的主旨,有人认为是表现母爱,有人认为是关注儿童成长。你赞同哪种看法?请结合文章内容加以探究。

1、放学回家的路程,妈妈认为只需十五分钟,安安却走了一小时零十分。后来经过妈妈的跟踪调查,发现孩子们是因为路上好奇贪玩而耽误了回家的时间。

2、①表现妈妈等待的焦急。 ②记录事件的进程,推动情节发展。 ③时间精确到分,突出孩子活动的专注投入。 ④是故事矛盾的焦点,引发人们对文章主旨的思考。

3、好奇贪玩,喜欢冒险,爱观察探索事物。

4、答案不唯一,符合要求即可。示例:“三个男生蹑手蹑脚地走向大铁门,一接近铁门,狼狗扑过来,小男生尖叫着撤退,尖叫声中混着刺激的狂喜”一句中“蹑手蹑脚”“尖叫”“摸”等词语传神地刻画出孩子们逗狗时既害怕又异常兴奋的样子,充满了童真童趣。

5、答案不唯一,有观点并说出理由即可。

在冬夜里歌唱的鱼

查一路

①天空是一片灰蒙蒙的苍茫,鸟儿离开了岑寂的北方。火烧云沉到山那一边。山岗上,风一阵冷过一阵,蒿草在风中萧瑟。目光越过一道道山梁,一个人的影子就会在昏暗中挟裹着晚风,逐渐清晰。我和妹妹就在这样的黄昏,在这样的山梁上等待父亲,还有父亲手中的鱼。

②父亲手中提着一尾胖头鱼,这种鱼头重尾轻,是乡村廉价的鱼,很适合我父亲的购买能力。父亲微薄的工资,要养活一家六口,只能偶尔买这种鱼。他很少笑,只在递给我们拴鱼的草索时“嘿嘿”几声。在夜色中,牙齿很白,这是他留给我最深的印象。

③我飞跑着,把鱼交给母亲。妹妹在身后摇摇晃晃地追赶。母亲接过鱼,刮鳞、剔腮、破肚,把整条的鱼分成小块,娴熟而又忙乱。当菜籽油的香味混合着松枝腾起的浓烟弥敞开来的时侯,厨房成了温暖的心脏,召集一家人围拢到一起,催促着母亲往炉膛添柴。火舌从灶口舔出来,母亲的影子贴上后墙,忽大忽小,斑驳摇曳。罡风缠绕窗棂发出呜咽,屋里的温度升起来,热量向着寒冷四散突围。

④锅中的水,沸腾起来了。咕噜咕噜,鱼开始在水中歌唱,由一个声部转入另一个声部。这是世间最美的音乐,传递口福的信息。大姐在这时也不忘记做弟妹们的表率,装模作样地伏在灶台做作业;二姐用桃木梳梳她又黑又粗的长辫,眼睛随着腾起的蒸汽升高;妹妹和我,绕着灶台打架,虚张声势,有别于平日里泄愤的争斗,而是在幸福的预感中,矫揉造作,故作娇嗔。父亲黝黑、冷峻的脸上露出慈爱和笑容,虽然沉默独坐,而他内心必然掠过一阵阵瞬间的喜悦,眼前的景象是他的成就。

⑤不知道时间过了多久,母亲撮起嘴,吹锅盖上的蒸汽。揭开锅盖,如同揭开一个谜底。鱼怎么样了?母亲撒下大把翠绿的葱丝,鲜红的辣椒。锅盖合上时,她用毛巾环绕住锅与盖的缝隙,让蒸汽闷在锅里,但仍挡不住渗出异香。

⑥鱼熟了,母亲只吃鱼汤泡饭。她拨开我们几个孩子贪婪的交叉着的筷子,挑出一块大而少刺的鱼肉,放在一只小碗中。在我们茫然的眼神里走出异香氤氲的房间。

⑦寒冷跟随着温暖的小碗,跟随着母亲推开那间草屋的门。温暖的鱼让瞎老爷爷的冰冷的小屋同样获得了温度。老人边吃边有泪水涌出,不知道是不是太辣的缘故?⑧同样是一个冬天的夜晚,这位孤寡老人孤单地走了。临终前,他告诉在场的人,他庆幸的时刻是那个冬夜,因为他吃到了我母亲送给他的鱼。他用手摸着胸口,说:“这里,很暖!”

⑨另一个冬天。黄昏,我们不再去那个山岗张望。我父亲在这年的秋天去世了。妹妹的黄发已经扎成了小辫,我们渐渐长大成人。但我们常常想念那样的冬夜,温暖只会在寒冷中感知,冬夜是我人生最初的一门课程。

⑩严寒来袭时,需要取暖,并且不让一个人孤单。

1、从全文来说,题目中的“唱歌”指的是什么?题目表达了哪些感情?

2、理解加点词语在句中的含义

(1)厨房成了温暖的心脏

(2)眼前的景象是他的成就

3、第③段中写道:“罡风缠绕窗棂发出呜咽的叫声,屋里的温度升起来,热量向着寒冷四散突围。”这句景物描写形象生动,请分析它在表达感情方面的作用

4、.第④段写了孩子们的表现,请分析他们此刻各自心里活动。

(1)大姐:

(2)二姐:

(3)我和妹妹:

5、结尾写道:“严寒来袭时,需要取暖,并且不让一个人孤单。”这句话含义深刻,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

1、 “歌唱”指:煮鱼时候的声响;冬夜厨房里的欢笑。感情有:家人的温馨与快乐;关爱给他人带来的温暖。

2、 (1)家的中心或吸引全家人的地方; (2)给家人带来快乐后的满足感

3、 (1)“罡风呜咽”营造出夜晚的气氛,反衬家中的温馨;(2)用“温度升高”“热量突围”烘托我们逐渐增多的快乐;(3)暗示对孤寡老人的关爱之情。

4大姐:期待吃鱼而又装着不在乎;二姐:迫不及待想吃鱼;我和妹妹:因为即将吃鱼,欢快难抑。

5、要点:艰难里需要以亲情温暖家人,需要以关爱温暖别人。结合实际,阐述清楚。                             

低碳经济说活性炭

(1)甘蔗榨出来的糖汁呈黑赭色;天然矿泉水含有杂质;被污染的空气混有有害气体。可是它们通过活性炭以后,就会变得洁白、甘甜、清新。活性炭是一种非常有用的吸附剂,目前,主要用于废水处理和环境保护。

(2)无法计算我——孔道数不清

活性炭是一种优良的吸附剂,主要由80%~90%的碳组成的多孔性物质。

组成活性炭的碳属于结晶形。这些碳结晶在活性炭中无规则地排列着,堆积得非常疏松,但是相互连接又十分牢固,因此便形成数不清的孔隙。

据统计,每一克活性炭,微孔竟达1020个,如果把这些孔隙一个一个地切开、展平,并一块接一块地铺起来,一克活性炭孔隙的表面,足可以覆盖800~900平方米的面积。其中,微孔的表面积约占全部的90%。通常把单位质量下的表面积叫做比表面。

(3)要你靠近我——极强的吸附作用

几乎所有固体、液体都有吸附作用。在它们内部,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是平衡的。而处在表面的分子,所受的力却失去了平衡。处在这种状态的分子为了维持平衡,就要吸引其他分子,这种分子间相互的吸引就是物理吸附作用。
一般固体表面吸附作用较弱,然而,发生在活性炭微孔中的物理吸附作用,由于微孔的孔径大小与被吸附物质的分子大小相近,这样,处在表面的活性炭分子,对一个被吸附的分子,就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同时进行吸附,这种吸附是很牢固的。而活性炭的比表面这么大,就使它有可能截获住许多这种分子。所以,活性炭被称为万能吸附剂。
但是,对于一些沸点低、分子小而又活泼的物质,采用物理吸附就难以奏效了。我们可以把活性炭经化学药品浸渍,化学药品就附着在了活性炭的孔隙表面。当这些小分子通过活性炭时,就被预先埋伏在大、中孔里的化学药剂所俘获,并立即起化学反应。例如,氢氰酸是一种剧毒物质,当它通过浸渍有铜的氧化物的活性炭时,便发生化学变化,生成有毒固态物质,并沉积在活性炭的孔壁上。我们把活性炭的这个本领叫做化学吸着作用。

(4)不要抛弃我——活性炭的再生

活性炭的应用范围日益扩大,使用量日益增加。如果用过一次就扔掉,那就太可惜了。人们不断的探索和研究,将用过的失效的活性炭经过处理后,使其重新具有活性,恢复它原来的吸附能力,终于取得了一些成果。
活性炭的传统再生主要有三种方法。
加热再生法就是将吸附了有机物的活性炭放入再生炉中加热,使一部分被吸附物质挥发或热分解而分离,另一部分再与水蒸气反应而被氧化,使活性炭得到再生。这种方法简单易行,是最广泛使用的一种方法。
化学再生法就是用无机化学药品进行再生,这种方法常用在被吸附物质有回收价值的情况下。

生物再生法是在炭层内,让某种细菌繁殖,而使吸附的有机物分解。
可以预料,活性炭的再生还会研究出更好的方法,为环境保护造福。

选自《青少年科技博览(中学版),有删改》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容。(30个字内)

2、例举第(3)部分中运用的一种说明方法,分析这种方法在文中的作用。

3、“几乎所有固体、液体都有吸附作用”一句的“几乎”二字可以删去吗?为什么?

4、根据选文内容,用自己的话说明“活性炭”特点和用途。

5、分析说明选文在结构形式和说明顺序方面有什么特点,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1、本文主要介绍活性炭的特点、作用和活性炭的再生方法。

2、示例:①作诠释:对活性炭的吸附作用加以具体的解释说明,使说明更通俗易懂。②举例子:通过对氢氰酸浸渍的实例,把活性炭的化学吸附作用说得更具体,明白,这样就更有说服力。③分类别:对活性炭的物理吸附作用和化学吸附作用分类加以说明,使说明更具条理性。

3、不可以。虽然句子强调了所有固体、液体都有吸附作用,但不能排除特殊的情况,只有保留“几乎”二字,才能准确地表达这个意思。

4、活性炭是由碳组成的多孔性物质,具有极强的吸附作用,目前主要用于废水处理和环境保护。

5、示例:全文属于总分式结构。先用实例总的说明活性炭的用途,以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然后分列小标题,按照逻辑顺序逐层深入地说明活性炭的特点、作用和活性炭的再生方法。做到了由表及里、由此及彼、由浅入深的地说明,清楚明白,通俗易懂。

好好活着就是爱

①20年前的3月26日凌晨,一个年轻男人躺在了山海关的铁轨上,一辆呼啸的火车碾压过一个中国田园诗人的身体。那天,正好是他25岁的生日。

②这个男人,就是写过《面朝大海,春暖花开》的海子。这个一生都在用饱含汁液和水分的声音,呼唤生长粮食和蔬菜的诗人,用这种残酷的方式,了结了自己短短的一生。

③然而,这个原名叫做査海生的孩子,他在另一个世界不会知道,在他生日的那天早晨,母亲已经在乡下的炊烟中熬好了一锅红米粥,以这样一种传统的方式,为在异乡的儿子默默祝福。

④当冰凉的铁轨上躺着一个__的生命,一个母亲的心,再也经不起碾轧。在生日那天结束自己的生命,也许,这是世界上最让一个母亲心碎的事情。

⑤在那个雨水滴答的乡村三月,这个叫做査海生的男人的骨灰,被送到了母亲居住的查湾村,就在房门前三百多米的树林下,垒起一座土坟。

⑥从此,母亲的视线一天也没有离开过儿子的土坟。陪同儿子入眠的,是母亲的灵魂。在20年乡下的风雨声里,母亲哭她的儿子海生,哭坏了眼睛。海生,是一个母亲在经久的岁月里,一直在她的唇间不停地呼唤的乳名。

⑦海生15岁时考进了北京大学,一个村子沸腾了,一个县城也轰动了,母亲挨家挨户发送她深夜蒸好的白糕。这个儿子毕业以后,在北京成了一个诗人。第一次去北京看见儿子留那么长的头发,母亲只是笑眯眯地说:“海生,去剪了吧!”母亲走的那一天,这个贫穷的诗人找人借了三百元钱,执意揣进了母亲的包里。母亲的那个包,装了家里的五十个鸡蛋,母亲在乡下为儿子养着一群小鸡。经过几天几夜的颠簸,到了北京,居然一个也没有破。母亲一直把装满鸡蛋的布包搂在怀里,因为她相信,儿子每吃下一个鸡蛋,那个叫做诗人的儿子,他苍白的脸色就会多一丝红润。

⑧儿子塞给她的那三百元钱,听说,至今还在80岁的母亲的怀里掖着。母亲说,等她去世以后,用儿子的这三百元钱送她上路就够了。

⑨海子自杀后,很多人惊呼,这是一颗彗星的陨落;更有人叹息,他的诗歌是惊雷。然而,在母亲的眼里根本没有彗星,只有连着她心房的一个生命,更没有惊雷的声音在母亲的耳畔响起,在耳畔响起的,只有一个孩子在梦呓

里的啼哭。一个国家,可以没有诗人,而一个母亲,根本不能失去孩子。海子,他把最疼痛的一首诗,没有写进他歌颂的土地里,而嵌进了一个母亲疼痛的血脉里、心房中。

⑩所以,我总觉得,在春天来怀念这样一个诗人,其实对母亲来说,更是一种剜肉剔骨的残酷。浩瀚无际的天空,它对广袤无垠的大地,如何表达深沉的爱意与温柔的呢喃?我认为,那是密集的、轻盈的雨水和雨丝。那么,一个孩子对于母亲,如何表达最深的爱呢?

(11)我想,答案只有一个,好好活着,就是对母亲的爱。再没有一个比健康美好的生命,让孕育了生命的母亲更幸福的了。

1、从全文看,第①段运用了什么记叙方法?有什么作用?

2、结合语境,谈谈你对“海子,他把最悲痛的一首诗,没有写进他歌颂的土地里,而是嵌进了一个母亲疼痛的血脉里、心房中”一句中加粗词“嵌进”的理解。

3、从“从此,母亲的视线一天也没有离开过儿子的土坟。陪同儿子入眠的,是母亲的灵魂。”这个句子中你读出来什么?

4、文中第⑨段中画线句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你觉得写得好吗?请说说理由。

5、文中哪一个细节最让你感动?为什么?

6、《面朝大海,春暖花开》是海子留给人们的一首脍炙人口的抒情诗,下面是诗中节选的部分内容,你能从中读出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从明天开始,
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
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
告诉他们我的幸福
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
我将告诉每一个人

(节选自《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1、运用了倒叙的记叙方法,交代了事情的结局,造成悬念,吸引读者。
2、“嵌进”一词,形象生动的写出了海子的离世给母亲带来的伤痛之深,失去孩子的痛,已经深深铸在母亲的血脉和心房中,突出母亲对孩子的深爱。
3、儿子是母亲的希望,母亲的全部,儿子的离去让母亲万分悲痛,母亲虽然活着,但是她的灵魂已经随儿子去了。可见儿子对母亲来说是多么重要,母亲对儿子爱得多么深沉。
4、运用设问、拟人的修辞手法,引起读者思考,生动、形象地强调了儿女应当如何回报亲人对自己的爱,写得很好。
5、母亲在孩子的生日早晨,为他熬一碗红米粥;海生考上大学时,母亲挨家挨户送她深夜蒸好的白糕;母亲在北京看见儿子留了那么长的头发,只是笑眯眯地说:“海生,去剪了吧!”;母亲去北京时,一直把装满鸡蛋的布包搂在怀里;这是我喜欢的。表现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
6、关键词:向往幸福生活 享受现实生活的快乐 珍惜亲情 渴望沟通 愿意分享

卖 牛 佛刘

经过我们长时间的劝说,父亲终于答应把那头老黄牛卖掉。

  父亲一直没有笑脸,他的眉头紧皱着,看得出,他对自己这样的决定并不是很痛快。

  这几天,他每天筛草喂牛,对牛照顾得比以前更周到了,偶尔我会看见他一个人坐在门槛上,一边抽烟,一边看着老黄牛默默地出神。

  说实话,我从心眼里舍不得卖这头老黄牛。自从分田到户,它替代了最初的那头老驴,有十多个年头了。不仅父亲对它感情深,大家都认为它是这个家庭的功臣。但自从我们兄妹三人相继离开农村以后,本来属于我们的土地被大队上分给了别人,老黄牛的作用就日渐小了。记得第一次我们劝父亲把老黄牛卖掉的时候,父亲一度认为我们忘恩负义。的确,在我们上学的那些年里,父亲和他的老黄牛给了我们源源不断的物质支持,没有老黄牛,我们的学业可能就无法完成。可是此一时彼一时,在它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之后,它对这个家庭来说,就是一个很大的负担了。父亲拒绝了我们的建议,他说没有老黄牛,日子将变得没有味道。我们不想和父亲争辩,在劝说无效之后,主动放弃了。在春秋农忙时节,父亲一个人赶着老黄牛去耕作他那仅有的两亩地。

第二次劝说父亲卖牛是因为村庄里有一个老汉被牛顶伤了,面对着日益老迈的父亲,我们的心也不由得提了上来。父亲对我们的建议采取冷漠的态度,他说,老汉被牛顶伤只是一个偶然的事情,没有牛,人就能安全吗?不在这个的。父亲牵着他的牛在我们面前走过,那亲密的样子仿佛是故意做给我们看的。

  第三次劝说父亲卖牛是因为母亲生病住进了城里的医院。母亲出院后,按我们的要求留在了城里。母亲劝父亲也搬进城里住,可是父亲恋着他的土地他的老牛,一直没有答应下来,使得母亲两头牵挂,日久就和父亲冷战起来。

  在三次劝说失败之后,我们已经失望了。我知道,有些事情永远都是你无法改变的。如果不是这次事出有因,我想,父亲会一直留着他的老黄牛。

  卖牛的日子选在一个风和日丽的上午。那天早晨,父亲起得很早,一直在和他的老黄牛做最后的告别。在这之前,他否定了我们让商贩来家里牵牛的建议,而非要牵去牛市卖。他一直坚持老黄牛还有很大的使用价值。我们看着那和父亲一样尽显暮色的老牛,只好默认了父亲的固执。

  牛卖得很顺利,价也高出了父亲的想象,这一点可以从父亲的神情上看出来。父亲说,我说它还有价值吧,你们还不信,怎么样?看着得意的父亲,我默然。其实,这只是我的一个小花招儿。我托了一个熟人以高价买下那头牛,只是想让牛卖得顺利一些,父亲知道什么啊,除了老黄牛和他的一亩三分地,他对世事的了解只能算个小儿科。

  牛被牵走的时候,父亲的目光一直都是留恋的。从他的目光里,我还是有了丝丝的不忍和感动。

  回去的路上,父亲一直没有说话,他的目光有些散漫地给了路边那些正在成长着的庄稼。也许他知道,他离那些庄稼已经越来越远了。

  路过父亲那两亩地的时候,他忽然停住了脚步,指着田地中正在忙碌着的挖掘机对我说,那是你们公司的吧?看着父亲征询的目光,我不知道该怎样回答。的确,眼前的这片土地已经被我们公司买断了,不久,这里就将竖起一座现代化的工厂。这一切,我从没有对父亲提起过。

  父亲转过头说,你说牛没了以后,后面紧跟着的会是什么呢?

  我张张嘴,刚要说,却被父亲打断了。

  我告诉你吧,父亲叹口气说,下一步就是村庄。等村庄没了的时候,我们也该消失了。

  父亲仰起头,在他的头顶上,瓦蓝瓦蓝的天空,似乎有什么要滴下来。

(选自《小小说•大世界》,有删改)

1.通读全文,根据文本情节,用简洁的语言填表

我们劝说父亲卖牛的原因

父亲的态度

父亲最终同意卖牛的原因

第一次

拒绝

第二次

村里老汉被牛顶伤,我们担忧父亲。

第三次

母亲出院留在城里

没有答应

2.品味语言。

⑴结合上下文,赏析文中划线句子。

⑵结合全文,说说最后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3.请结合小说内容,简要概括并分析父亲这一人物形象。

4.文章以“卖牛”为题有何含义?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文章主题的理解和感悟。

1.①土地被分,黄牛作业渐小;②冷漠;③父亲二亩地被我们公司买断,将建工厂。

2(1)通过动作、神态描写(或细节描写),生动地表现了父亲终于答应卖牛后的不痛快及对牛的不舍之情。

(2)内容上,写出了父亲对村庄终将消失的不舍与惆怅。结构上,点明主旨,表达了作者对传统农耕文明的眷恋,以及它终将消失的惆怅与无奈。

3.①父亲是个固执的人,经过三次劝说才同意卖牛,且还要自己牵到集市上去卖;②父亲是个有情有义的人,当老黄牛的作用越来越小的时候,他还是和以前一样细心照顾;③父亲是个热爱村庄的朴实的农村人,子女都生活得很好,但是他始终不愿离开农村,还种着自己的二亩地。

4. “卖牛”是文章的线索。“牛”是传统的农耕文明的代表,以“卖牛”为题,表达了作者对传统的农耕文明终将消失的惆怅。作者眷恋传统的农耕文明,是希望人们能保护好传统的农耕文明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