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
阎耀明
①年轻人的鞋坏了,去修。街口就有一个修鞋的,摊子不大,一个戴着单帽的人在埋头干活儿。年轻人把鞋放下,修鞋人拿起鞋,看了看,说过半个小时就可以来取。
②年轻人就离开了,往街上走。年轻人心里正烦,大学毕业有一阵子了,始终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有人介绍一份,年轻人嫌工资太低,而且给一个连高中都没有读过的老板打工,年轻人觉得有点那个。年轻人找了不下二十份工作,都觉得不太满意,没有去做。他每天都注意看报纸上的用工信息,每天都去联系,有时上门去毛遂自荐,结果,都没有谈成。年轻人自然心里不是滋味,别的不用说,光鞋就走坏了两双。鞋走坏了可以修,往修鞋摊儿上一放就行了,可工作始终没有影子,这让年轻人很是心焦。
③取鞋的时候,年轻人付了钱,正要走,修鞋人问:“还没有找到工作?”年轻人一愣,说:“没有。”转身闷闷不乐地走了。
④不久,年轻人又去那儿修鞋,却先愣了一下。原来的修鞋摊儿不见了,被一间干干净净的小屋取代了。修鞋人坐在屋里,正捧着一份杂志看。年轻人走进屋里看了看,放下鞋说:“这小屋不错,你发财了。”街口这地段,金贵,能有一间屋,是许多人眼馋的事。修鞋人说:“夏天省得风吹日晒,冬天省得挨冻,享点福吧。”年轻人说:“你把一个小小的修鞋摊儿干大了,不简单。”修鞋人放下杂志,开始干活儿。
⑤年轻人没有出去,拿起杂志一看,竟是一本文学杂志。年轻人问:“你喜欢?”修鞋人说:“喜欢。”转眼鞋就修好了。修鞋人问:“这么久了,应该找到工作了吧?”年轻人有点不高兴,觉得修鞋人多嘴。但他不好跟一个修鞋人发火。年轻人没有说话。修鞋人真是多嘴了,年轻人往外掏钱时,又说:“这个小摊儿,我干了两年多,总算有一点模样了,我挺高兴的。”年轻人觉得修鞋人说的话是给自己听的,有挖苦人的味道,放钱时就把不满表现出来了,他没有放,而是扔。修鞋人似乎看出来了,淡淡地笑了一下。
⑥年轻人再次来修鞋时,修鞋人放下杂志,请他先坐下,还倒了一杯水。年轻人颇觉迷惑,不知道修鞋人为什么这么客气。修鞋人说:“我们是校友。”年轻人一惊,认真地看修鞋人,却想不起来在哪里见过这个人。修鞋人说:“你大学没毕业的时候,有一年寒假你到我这儿来修鞋,我见你戴着校徽,知道咱俩是一个大学的校友。”年轻人吃惊了,目不转睛地看着修鞋人。修鞋人说:“我毕业已经两年了。我高你两届,算是师兄了,我叫钉子。”年轻人似乎一下想起了什么,说:“钉子?对了,是钉子。我在校报上见过这个名字。钉子就是你呀?你好像写了几首诗,发表在校报上。”修鞋人说:“没错,钉子就是我。我挺喜欢文学的,觉得生活中如果有文学相伴,那感觉是不一样的。我毕业后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也不能啥都不干啊,就干起了这个。我父亲是鞋厂的技师,摆弄鞋有一套,我学来了。”
⑦年轻人不解地看着修鞋人,心里觉得一个大学毕业生修鞋,咋想咋有点那个。修鞋人开始干活儿。年轻人翻着杂志,竟看到了钉子的名字,杂志上登了他的一篇小说。年轻人一目十行地看了一遍,写的就是修鞋的事。“修完了。”修鞋人说,“鞋穿在脚上,可怎么走路还得听脚的,所谓“路在脚下”嘛!我只会修鞋,不会告诉脚怎么走路。所以我和你说过的话,你可以不听,或者只当没有听见。”
⑧年轻人拿出钱。修鞋人说:“这次不要钱了。”“为什么?”年轻人问。“不为什么。”修鞋人答。年轻人看了修鞋人一眼,似有所悟……
⑨年轻人走出小屋,在门外站了好一阵,才慢慢离去。
1.本文记叙了年轻人大学毕业后三次修鞋的经过。阅读作品,填写下面的表格。
修鞋人的表现 年轻人的感受
第一次关心年轻人的工作
①
第二次②
③
第三次述说从事修鞋的缘由并启发年轻人
④
2.结合语境,说说文中两处年轻人想的“有点那个”中的“那个”分别指代什么内容答:第一个“那个”指
第二个“那个”指
3.理解文中划线句的含义。
“鞋穿在脚上,可怎么走路还得听脚的,所谓“路在脚下”嘛!
4.结合作品说说修鞋人这一人物形象具有怎样的特点?
5.“年轻人走出小屋,在门外站了好一阵,才慢慢离去。”根据上下文,请你展开合理想象,年轻人在听了修鞋人这番话后,“在门外站了好一阵”,他会想些什么呢?请用第一人称描述出年轻人的心理活动
1.①闷闷不乐 ②再次关心年轻人的工作并述说修鞋经历 ③受到挖苦,感到不满 ④似有所悟
2.第一处“那个”,指给比自己学历低的人打工,挣钱还少,感到丢人。
第二处“那个”,指一个大学生毕业后去修鞋,大材小用。
3.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用鞋和脚分别比喻职业和人生追求,形象生动地阐述了不管目前的职业是否如意,只要能坚持正确的人生追求,脚踏实地的努力,就能走出属于自己的精彩的人生的道理.
4.修鞋人这一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是脚踏实地和有人生追求。修鞋人大学毕业后,凭自己的努力将修鞋摊儿变成了修鞋小屋,把修鞋工作 做得有模有样;修鞋之余,还在杂志上发表小说,追求自己的梦想;他能够面对现实,在生活中找到自己的位置。
5.得分点:采用第一人称
看家三招
①在神奇的海洋世界里,海洋动物为了生存,各有各的高招。若论体色的绚丽和奇妙,当属海洋中的鱼类。
②生活在海洋上层的鲨鱼、鲱鱼、鲭鱼和金枪鱼等,它们的腹部及两侧都是银白色或白色,而背部则为浓青色、青铜色或黑色。这种色调,从上往下看,只能看到深暗色的海水;从下往上瞧,又只能瞧见明亮的天空。在红艳艳的珊瑚礁中的鱼儿,多呈红色或能变为红色。
③至于那些生活在岩壁底下的鱼类,它们身上的各种花纹和斑点,都与周围的小石子、泥沙、珊瑚等十分相似。海洋动物就是这样利用身体颜色趋利避害,海兔是其中的佼佼者。
④海兔是海洋中的稀有动物。它不像陆地上的兔子那样善蹦跳,只能像蜗牛那样爬行。当它静止的时候,头部就伸出一对触角来“搜集情报”,宛如兔子那双耳朵。它那蜷曲的身体也活像一只趴在地上的兔子,因此获得“海兔”的名称。海兔成熟时一般体长仅1O厘米,重130克左右,淡灰色的躯体上点缀着点点蓝斑。最为奇特的是海兔的肛门长在背部的中央,“拉屎拉尿”便只有“朝天开炮”了。
⑤常言道:“狡兔三窟,方免其死。”可见陆地上兔子生存环境之险恶。那么,海洋中的海兔情况又如何呢?无巧不成书,为了生存,海兔也有它的三招绝技。
⑥第一招就是变色术。当它无法逃脱时,它便就地而食。吃红海藻,体色很快变为玫瑰红;吃海带后,躯体立即变为棕褐色;吃墨角藻时,躯体随之呈现绿色。不管天敌如何惊扰搜寻,它始终与周围环境融为一体,岿然不动,敌害很难发现它。一次,一只海兔被天敌追捕无法逃脱,便立刻钻进墨角藻中。这条最爱吃海兔的海鱼还是不放过它,在附近来回寻找。但海兔此时已与墨角藻融为一体变为一色了。这条海鱼或许是太饥饿,硬是游来游去不肯离开,不想让到口的“兔”肉跑掉。为了捉住海兔。它放大包围圈,来来往往地巡视,耐着性子狩猎。
⑦时间一分一秒地过去。海兔以为敌害走了,也就试探着游了出来。当它从墨角藻的边界游进红色海藻时,恰是“万红丛中一点绿”,好不醒目,一下子就暴露了目标。就在它来不及变色之时。这条海鱼抓住战机一个冲刺杀了过来。时间就是生命!海兔立即下沉,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朝天开炮”打出两个“烟幕弹”。只见团团紫红色的液体迅速扩散,将四周的海水染红,这既模糊了敌害的视线,又能造成它的错误判断,还以为是自己击伤了对方,造成海兔流血了呢!这么一大片红,伤得还不轻,不死也残废!海鱼因而麻痹松懈了……这时,海兔便乘机逃之夭夭。
⑧两次上当受骗,这条海鱼怒气冲天,打定主意,非吃掉这狡猾的海兔不可。它更加凶狠地直扑海兔,紧追不舍。海兔左躲右藏,还是无法逃脱,看来死里逃生只有用最后一招——放毒了。海兔体内有两种特殊的腺体,即色腺和毒腺。色腺的作用是掩护自己,毒腺则是进攻敌人。当它实在逃不掉时,毒腺能马上分泌出带酸味的乳状液体,以此麻醉敌害的神经,使之丧失攻击力。当海兔逃到红色海藻区时,立即下沉,几乎同时,只见一团乳状液体直冲上来,此时海鱼正冲杀过来,进入了乳状液体的白色包围圈,立即便被麻醉,再无冲杀之力了。海兔用最后一招死里逃生,便急速游进一大片鲜艳的红色海藻之中,与海藻融为一体变成一色了。就在这时,一条凶猛的鲨鱼游了过来。便将那条被麻醉的海鱼吞下,摇头摆尾游进了深海之中……
1. 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海兔逃生时的三招绝技。
2.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一般”“仅”“左右”能否删掉,为什么?
海兔成熟时一般体长仅10厘米,重130克左右,淡灰色的躯体上点缀着点点蓝斑。
3. 说说第⑤段除了用作引用的说明方法还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4 说明文的语言一般都较平实,但本文语言却显得十分生动、形象,请从修辞的角度任选下列一例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①当它静止的时候,头部就伸出一对触角来“搜集情报”,宛如兔子那双耳朵。
②海兔立即下沉,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朝天开炮”打出两个“烟幕弹”。
1.第一招就是变色术。第二招是“朝天开炮”打出两个“烟幕弹”。第三招是放毒。
2、不能删掉。“一般”是“通常”之义。用“一般”排除了特殊情况。“仅”表示限于某个范围,相当于“ 只 ”。“左右”表约数,删去后变成确数,就不能达到这样的效果。这三个词的运用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
3、运用了作比较的说明方法。通过陆地上兔子生存环境之险恶引出海洋中的海兔为了生存的三招绝技的说明。
4、①句子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方法,将海兔触角的作用及形状介绍得具体、形象,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②句子运用了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方法,将海兔的逃生绝招介绍得具体、形象,增强了读者的阅读兴趣。
飞蛾扑火是傻帽行为吗?
张英锋
①现象大家都知道:许多昆虫,只在夕阳西下,夜幕降临后才飞行于花间,一面采蜜,一面为植物授粉。因此,夜行昆虫大多有趋光性,这是一个被所有人都接受的客观事实。
②如果你问一个小学生朋友,昆虫为什么要趋光呢。他很可能回答:因为晚上太黑了看不见呀,昆虫们想要在光线好一点的地方进行工作和生活呢。这似乎很符合人类直觉,是的,我以前也这样天真地以为过。
③但趋光性的真相到底是怎样的呢?
④在这个天大的误会当中,最悲剧的就是飞蛾这一物种。早在1600年以前的《梁书》里,就有关于飞蛾扑火的引用——“如飞蛾之赴火,岂焚身之可吝”,将飞蛾扑火的行为形容得何其悲壮哉。更有甚者,古今中外有很多的文人墨客、励志大师还把它提炼成了一种心灵鸡汤——“飞蛾扑火的精神”,还引申出什么亮剑精神、勇士精神、舍生取义的精神,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饱含着满满的正能量。
⑤可是,飞蛾真的是自愿扑火的吗?科学家经过长期观察和实验,在近年才终于揭开了“扑火”之谜。飞蛾根本不想扑火,甚至根本不想趋光。
⑥原来,亿万年来,夜晚活动的蛾子等昆虫都是靠月光和星光来导航。科学家发现,飞蛾等昆虫在夜间飞行活动时,是依靠月光来判定方向的。飞蛾总是使月光从一个方向投射到它的眼里。飞蛾在逃避蝙蝠的追逐,或者绕过障碍物转弯以后,它只要再转一个弯,月光仍将从原先的方向射来,它也就找到了方向。这是一种“天文导航”。因为是极远光源,光到了地面可以看成平行光,能作为参照来做直线飞行。注意蛾子只要按照固定夹角飞行,就可以飞成直线,直飞才最节省力气。角度稍微一调整,就可以直飞另一个目标。
⑦但自从人类学会了使用火,这些人造光源因为很近,光线成中心放射线状,可怜的蛾子就开始倒霉了。
⑧飞蛾看到灯光,错误地认为是“月光”。因此,它也用这个假“月光”来辨别方向。月亮距离地球遥远得很,飞蛾只要保持同月亮的固定角度,就可以使自己朝一定的方向飞行。可是,灯光距离飞蛾很近,飞蛾按本能仍然使自己同光源保持着固定的角度,还以为按照与光线的固定夹角飞行就是直线运动,结果越飞越坑爹,飞成了等角螺线,飞到火里去了,这种现象还被人类称为昆虫的正趋光性。
⑨以上就是飞蛾扑火的全部真相。
⑩不止是飞蛾,大部分夜间活动的昆虫,都有同样的能力。例如,直到最近5年,我们才知道,原来屎壳郎也是采用星光来导航的,它的导航方式和飞蛾一模一样。可怜的昆虫们在亿万年来好不容易才进化出来的神奇夜间导航技能,没有谁能想到,到最后竟成为了它们生命的最大威胁。
⑪也许这时有人会问了:人类使用火都这么久了,昆虫们为什么不能与时俱进一点?
⑫因为人类使用火的时间虽然很长,可能有数百万年,但人类直到几万年前才走出非洲,7000年前才建立文明。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在波澜壮阔的生物进化史中,这样的影响范围实在太小,时间也太短,以飞蛾为代表的昆虫,还来不及进化出新的导航方式。
1.选文运用了什么说明顺序?请作简要分析
答:
2.选文第⑥段中加点词语“总是”能否删去?为什么?
答:
3.选文第⑩段画线句使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
1.逻辑顺序。选文先举出昆虫夜间趋光的现象,再举飞蛾扑火的例子具体说明昆虫趋光性的原因,最后说明昆虫趋光性没有新的进化的原因。
2.不能删去;“总是”指无例外地,说明飞蛾“使月光从一个方向投射到它的眼里”是不会有丝毫改变的,这个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和严谨性。
3.举例子;具体真切地说明了大部分夜间活动的昆虫都具有靠月光和星光导航的技能(判定方向的能力)。
外婆和鞋
我有一双塑胶的拖鞋,是在出国前两年买的,出国后又穿了五年。它的形状很普通,就像你在台北街头随处可见的最平常的样式:平底,浅蓝色,前端镂空成六个圆带子,中间
用一个结把它们连起来。买的时候是喜欢它的颜色,穿了五六年后,已经由浅蓝色变成浅灰,鞋底也磨得一边高一边低了。
“阿蓉,你这双拖鞋太老了。”或者:“阿蓉,你该换拖鞋啦!”我总是微笑地回答:“还可以穿嘛,我很喜欢它。”
如果我的回答换来的是一个很不以为然的表情,我就会设法转变一个话题。如果对方还会对我善意地摇摇头,或者笑一笑,我就会忍不住要地诉他:“你知道我为什么舍不得丢它的原因吗?”
这是个让生命在刹那间变得非常温柔的回忆。大学快毕业时,家住在北投山上,没有课的早上,我常常会带着两只小狗满山乱跑。有太阳的日子,大屯山腰上的美丽简直无法形容,最让我快乐的是在行走中猛然回过头,然后再仔细辨认,山坡下面,哪一幢是我的家。
走着走着,我的新拖鞋就不像样了。不过,我没时间管它,直到有一天,傍晚,放学回家,隔着矮矮的石墙,看见我的拖鞋被整整齐齐地摆在花园里的水泥小路上。带着刚和同学分手后的那一点嚣张,我就在矮墙外大声地叫起来:“何方人士,敢动本人的拖鞋?”花园那边没有动静。再往客厅的方向看过去,外婆正坐在纱门后面,一面摇扇子,一面看着我笑呢。那时外婆住在永和,很少上山来。但来的话就总会住上一两天,把我们好好地宠上一阵子再走。那天傍晚,她就是那样含笑地对我说:“今天下午,我用你们浇花的水管给你把拖鞋洗了,刚放在太阳地里晒晒就干了。多方便!多大的姑娘啦!穿这么脏的鞋给人笑话。”
以后,外婆每次上山时,总会替我把拖鞋洗干净,晒好,有时甚至给我放到床前。然后在傍晚时分,她就会安详地坐在客厅里,一面摇扇子,一面等着我们回来。我常常会在穿上拖鞋时,觉得有一股暖和与舒适的感觉,不知道是院里下午的太阳呢,还是外婆手上的余温?
就是因为舍不得这一点余温,外婆去世的消息传来以后,所有能够让我纪念她老人家的东西,比如出国前夕给我的戒指,给我买料子赶做的小棉袄,都在泪眼盈盈中好好地收起来了。这双拖鞋,也就一直留在身边,舍不得丢。每次接触到它灰旧的表面时,便仿佛也接触到曾洗过它的外婆的温暖而多皱的手,便会想起在夕阳下的园中小径和外婆在客厅纱门后面的笑容。这一切,是那么温柔,但又是那么遥远、那么肯定地一去不返。
1文章主要是通过哪件事来刻画外婆的?
2外婆去世后,“我”是用怎样的方式来纪念她的?
3.一双普通的拖鞋为什么让“生命在刹那间变得非常温柔”?
4.结合上下文,品味下面句子中的加点词语,指出其表达效果。
⑴带着刚和同学分手后的那一点嚣张,我就在矮墙外大声地叫起来:“何方人士,敢动本人的拖鞋?”
⑵再往客厅的方向看过去,外婆正坐在纱门后面,一面摇扇子,一面看着我笑呢。
5.文章最后一句说“这一切,是那么温柔,但又是那么遥远、那么肯定地一去不返。”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1.外婆为我洗晒拖鞋。
2.收藏外婆给我的戒指、给我做的小棉袄;穿着外婆洗过的破旧鞋舍不得丢掉。 (或“收藏所有能够让我纪念她老人家的东西”也可)
3.因为这双鞋是外婆的慈爱的见证,它带给“我”儿时温暖(美好)的回忆,寄托了“我”对外婆的思念。
4.(1)嚣张:文中指因兴奋而没有限制,写出了“我”在外婆面前不拘小节、放肆的样子,也从中可以看出“我”和外婆关系很亲密。
(2)运用动作和神态描写,写出了外婆的慈祥,让人体验到那种温暖的感觉。
5.外婆的关爱让“我”感到温暖和幸福,但随着外婆去世和时光的流逝,这一切都只能在回忆中了,也表达“我”对失去外婆的悲痛之情。
一夜能走多远
那年我高考落榜,心情糟糕。我想出去打工,多挣点钱给父母,或许那样能弥补我对他们的愧疚。父亲说,等把地里农活儿忙完再做打算吧。
那时候麦子已经收完,妈妈却病倒了,我家还有一块地没种上苞米。夜里落了一场透地雨,正是种苞米的良机,第二天中午,我和父亲出 发了。
种子盛在塑料桶里,父亲刨坑我点种子,每个坑两粒种子。农历五月毒辣辣的阳光似乎要把昨夜的雨水全部收回,地面热得像蒸笼,我汗流浃背,父亲也直喘粗气。太阳落山的时候我已经筋疲力尽,口干舌燥。我们还有四垄地没种完,种子却用光了。
我如释重负地对父亲说,正好天要黑了,咱们收工,明天再带种子来吧。父亲没说话,把锄头藏在地头的麦秸垛里,我们回家了。
回到家,我喝了水,舒服地躺在炕上想美美地睡上一觉,却看见父亲又在弄苞米种子,我问不是明天才下种吗?现在准备有什么用?父亲笑着说,这块地今晚必须种完,否则将来会欠收。我觉得不可思议,不就差一宿吗?父亲说我们打个盹儿,一宿就过去了,但是种下 去的种子不睡觉啊,同地块的苞米晚种一宿,产量差别可就大了。
见我半信半疑,父亲指指屋檐下挂的苞米说,你看吧,这些和囤里的都是这块地的收成,前后就差一天,我拿起檐下的苞米穗与囤里的比了比,短3厘米左右!我又拿了几个比较,无一例外,檐下的苞米个头普遍偏小!
原来,去年这片地还没有播种完,突然下了场雨,无法干活,地北头这5垄比其他地块晚种了一天。
我被这个事实惊呆了。父亲说,大片地玉米同时吐蕊秀穗时,晚种的这几垄还未吐蕊,错过了最好的授粉期,所以收成差了许多。没想到,短短一天差到如此明显。
一个黑夜,一个白天对于我们人类只算一个片刻,但是对于生命周期只有70多天的苞米,的确是一个不短的时间。我们看似漫长的人生不也像一粒种子般短暂吗?刚开始就落后别人一步,如不努力追赶,到后来就像檐下的苞米一样......那天傍晚,我和父亲又回到田里,把那片地全部种完,回到家时已经满天星斗。
那年秋天我没有外出打工,而是选择了复读。经过一年的努力,我考上了一个不错的大学。一晃12年过去了,我有了稳定的工作,而与我一样落榜外出打工的几个同学,如今还辗转在烈日下的工地上辛苦地劳作,经常为讨要工钱而苦恼。
那些装满了理想与希望的种子,短短一夜间,已经吸足了水分,早已迈开了“人生”的脚步,一旦错过,机会永不再来。
1.仔细阅读文章,说出本文的线索。
2本文题为“一夜能走多远”,结合全文说说这个题目的含义?
3按要求赏析句子。
(1)“我如释重负地对父亲说,正好天黑了,咱们收 工明天再带种子来吧。”中加点的“如释重负”好在哪里?
(2)“农历五月毒辣辣阳光似乎要把昨夜的雨水全部收回,地面热得像蒸笼。”这句话中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4.“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至少两点)。
资源库
5.结合下面句子,思考问题。
那些装满了理想与希望的种子,短短一夜间,已经吸足了水分,早已迈开了“人生”的脚步,一旦错过,机会永不再来。
你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什么?结合你的生活感受,用80字左右谈谈你的理解。
1.全文 以“我”在种苞米前后的感情变化为线索展开叙述。
2.一是指一夜之间苞米的生长情况就会有很大的差距二是指我们的人生就像一粒种子一般短暂需要努力追赶,否则一旦错过,机会永不 再来。
3.(1)“ 如释重负”在这里有卸下重担的意思,生动的表现了“我”经过一天的劳作已经精疲力竭,非常渴望休息的心理状态。
(2)拟人和比喻 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农历5月天气炎热,酷暑难当的情形,为下文“我”渴望休息铺垫。
4.勤劳能干:父亲带领“我”连夜种苞米。 深明事理:教育孩子不讲大道理,善于从生活中的小事启发引导孩子。
5.总体来说,要结合小说和自己的生活经历来谈。具体来说,先要明确读出了什么(如“凡事要及早打算,及早行动”“要能够抓住机会”),接着围绕这一看法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谈谈自己的理解。条理清 楚或者语言流畅。
__前看升旗
⑴ 在琐 细的日子里,人不知不觉就变得淡漠,似乎只顾着一家三口的事情,其他的人和事都不再上心了。身处闹市,却如置身荒原,人冷静成一只涉水的白鹭,当年的那些激情和冲动怎就全然不见了呢?
⑵ 这回去北京,蓦然就想到当年第一次进京的情景,离__老远就在张望,一颗激荡的心几乎就要从心坎里跳出来。那真是如梦似幻的年龄呀!
⑶ 把这感觉说与同行的人,竟都是极相似的心境。北京来得多了,故宫、西山去过,八达岭上过,早已没有当年的兴致,忽然想到__的升旗仪式,可不可去看看呢?
⑷ 这真是个不错的主意,起个绝早,在空旷的__广场独自徜徉,任晨风撩起长发,让思绪回到悠远,在曙光中看红旗冉冉上升,该是怎样的心情!把这念头在旅馆里一说,居然立即有众多的呼应者,这倒是我未曾料到的。
⑸ 我们去看升旗的那天是个普通的秋日。才4点钟的时候我们就走上了街头,晨风凉飕飕地拂人面颊,几个衣着俏丽的女孩已哇哇地叫冷了。原以为广场上人不会太多,未料等我们赶到时,早来的,竟已有千人之众,这又令我吃惊。
⑹ 国旗班的战士过来了,一如电视上那潇洒的英姿,只是这真人实景,又远胜了电视的朦胧。人群起了躁动,站在后面的焦急得直跳,有个新潮的女孩竟然坐上了男友的肩头。
⑺ 国旗班的战士英武、矫健,这三 十几位战士组成的方阵威风凛凛,让每一位看升旗的观众都赞叹不已。红旗在擎旗人手中划过一道优美的曲线,然后便徐徐上升,在国歌声里,红旗愈益升高了。
⑻ 庄严的国歌在广场上空回荡,那一刻,我心头猛地一热,像又回到青春的年华。
⑼ 刚才还喧闹不止的人群宁静了,面对升旗,有谁不为之感动?人群里,几位鬓发苍苍的老者神情肃穆,看他们凹陷的眼眶里泪光闪闪,怕是又想起创业的艰辛。
⑽ 国歌令我又激动起来,久已沉寂的心里起了波涛,仰望直上蓝天的红旗,让人觉得自豪,更让人感到一种责任。作为一名普通的公民,相对伟大的国家固然渺小,但“位卑未敢忘忧国”,我们能依然这么淡漠么?
⑾ 国旗班的战士远去了,消失在金水桥那边的红墙里,人群却久久不散,像是还沉浸在国歌的旋律里。升旗的仪式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分钟,可哪一位观众不曾走过长长的心路?
1.用简洁的语言准确而完整地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2.第 (5)段中加波浪线的内容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3.第(11)段中“升旗的仪式虽然只是短短的几分钟,可哪一位观众不曾走过长长的心路?”说说你对这个句子含义的理解。
(五)
22.本文主要写作者在__前看升旗以及看升旗时的激动心情和深切感受。(意思对即可)
23.通过写时间的早和天气的冷,反衬了人们观看升旗仪式的热情高涨。
24.运用比喻和反问,生动的说明升旗仪式时间虽然短,但观众却想了很多很多。如 “我”想到作为一名普通公民,看升旗后产生了激动、自豪及责任感;“老者”想到创业的艰辛;人们面对国旗,为之感动。(意思对即可)
① 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一出门,便望见月下的平桥内泊着一只白篷的船,大家跳下船,双喜拔前篙,阿发拔后篙,年幼的都陪我坐在舱中,较大的聚在船尾。母亲送出来吩咐“要小心”的时候,我们已经点开船,在桥石上一磕,退后几尺,即又上前出了桥。于是架起两支橹,一支两人,一里一换,有说笑的,有嚷的,夹着潺潺的船头激水的声音,在左右都是碧绿的豆麦田地的河流中,飞一般径向赵庄前进了。
② 两岸的豆麦和河底的水草所发散出来的清香,夹杂在水气中扑面的吹来;月色便朦胧在这水气里。淡黑的起伏的连山,仿佛是踊跃的铁的兽脊似的,都远远地向船尾跑去了,但我却还以为船慢。他们换了四回手,渐望见依稀的赵庄而且似乎听到歌吹了,还有几点火,料想便是戏台,但或者也许是渔火。
③ 那声音大概是横笛,宛转,悠扬,使我的心也沉静,然而又自失起来,觉得要和他弥散在含着豆麦蕴藻之香的夜气里。
④ 那火接近了,果然是渔火;我才记得先前望见的也不是赵庄。那是正对船头的一丛松柏林,我去年也曾经去游玩过,还看见破的石马倒地下,一个石羊蹲在草地呢。过了那林,船便弯进了叉港,于是赵庄便真在眼前了。
1“我的很重的心忽而轻松了,身体也似乎舒展到说不出的大”。“轻松 ”“舒展” 表
现出“我”怎样的心情,请用自己的语言加以概括
2.第②自然段中画横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3.第④段中“连夜渔的几个老渔父,也停了艇子看着喝采起来”的作用是什么?
4.“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几段文字表现了“我”什么样的心情?
1.与前文的因看不成戏形成对比,表现我欢喜轻快的心情
2.比喻、拟人 表现山势连绵起伏的特点和船行速度之快。
3.从侧面烘托船走得快,孩子们驾船技巧娴熟。
4.表现了“我”轻松、愉快及想看社戏的急切心情。
割 麦
天还没亮,赵老师便起来了,妻子还正熟睡。他摸索着将窗帘拉开,桌子上便泻下了一片淡淡的月光,屋里的东西也便依稀可见了。他又摸摸索索地从墙上摘下镰刀,轻轻地拉开门,来到院里的石墩旁蹲下磨刀。村子里很安静,只听见低低的沙沙磨刀声。
磨罢镰,赵老师便走出了家门,他往东刚走了几步,不由笑了,用镰把敲敲脑袋,又回头往西。往东二里是学校,每天从家里出来便是往东去学校,走顺路了。自家的地在村西头,却很少去。家里家外的活,都是孩子他妈一手包揽,可真苦了一个妇道人家。妻子真是好样儿的,表面上她常对人说:“就他忙,一个孩子王有什么了不起的?”可她对丈夫获得的各级优秀教师证书什么的,却宝贝似的保存着。她从心里疼爱他,理解他,支持他。
迎着一弯下弦月,赵老师走着,心里仿佛揣着一个神圣的使命。多少年了,他都没有完成这项“使命”,以弥补他对妻子的愧疚。
他边走边想着孩子妈多少年来的辛勤。到了地头,借着月光,只见麦垅像一幅幅金黄的缎带,煞是喜人。他动镰便割了起来。麦子潮润润的,晨风凉爽爽的,地里就他一个人,割得挺自在。他估摸割完后还不会耽误到学校辅导学生晨读,待孩子妈来了,一定会惊喜。想到这儿,他笑了。然后,中午放学后再去找台打麦机,连三赶四将麦子脱出来,该是他今年麦收的功劳。
他不由地想到了学校。割麦如救火,救火不如救命,辅导学生复习准备中考不像救命?每当上学校经过村口,住在那里的驼背八爷总是眼巴巴地望着他,问:“小三八呀,哦不,赵老师,咱这穷乡僻壤里啥时能飞出只金凤凰啊?”是啊,他肩负着多少乡亲的厚望啊,村里爷儿们识字断文的少,都希望小字辈有个出息;再说,前几天乡文教助理曾经拍着他的肩膀说:“赵老师,咱乡就看你们‘联中’了,你们‘联中’就看你教的那个班级。”……
不知不觉中,月儿不见了,东方染上一片橘红,麦子割完了。望着满地的麦茌,他笑得好舒心。
匆匆地赶回家,妻子也早起床做饭,见他拿着镰刀急急忙忙的样子,将一只手从面盆里抬起来在额头上搭个凉棚,望着东方刚露头的太阳:
“哟,我说哩,今儿个日头从西边出来了!”
“别用老眼光看人嘛!”赵老师笑笑,“今儿上午你把麦子拉到场里,晌午我去找打麦机。”
“嗯,是我看错了,日头还是从东边出来了!”
上午十点多钟,赵老师正给学生上课,妻子气呼呼地赶来了,当着几十个学生的面,劈头就问:“你割的是谁家的麦子?”“咱家的呀!”“胡说!你把三狗子家的割了!”“哄——”学生们都笑了。他难堪地站着。妻子气呼呼地走了。
傍晚,赵老师家的麦田里,十几个活泼的身影挥舞着镰刀。他们是赵老师的学生。赵老师此刻正在学校油印室满头大汗地印第二天要用的模拟试卷……
1、根据上下文推断,“使命”具体是指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今儿个日头从西边出来了!”和“日头还是从东边出来了”这两句的言外之意是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文中有一整段关于赵老师去割麦路上的心理描写,请想想这段心理描写对表现赵老师这一人物形象起到怎样的作用?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章构思巧妙,情节曲折多变,试举出一例说明它情节设计的奇妙。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简评赵老师这个人物形象(指他的思想、性格等)。
1.指帮助妻子干农活。
2.“今儿个日头从西边出来了!”言外之意是丈夫平时不可能去帮助妻子去干农活——他忙的是他的教学。否则,就像太阳从西边出来——那是绝对不可能的。“日头还是从东边出来了”,是指丈夫这一回真的帮她干农活割麦。
3.这一段心理描写写了乡亲们和干部寄予他的厚望,这是他忠诚教育事业,一心扑在教育、教学工作而不顾及家中活计的思想基础。有了这段描写,人物的行动才有了“根”。
4.例①赵老师起早去割自家的麦子,结果却割了“三狗子”家的麦子。例②学生偷偷地去帮赵老师家割麦,他在学校赶印模拟试卷,对自家地里发生的事还不知道。
5.赵老师忠诚人民的教育事业,对教学具有高度的责任心,他公而忘私。从性格上看他既有知识分子的愣劲儿,又有农民的朴实厚道,勤恳乐观。
教会我感恩的人
教会我感恩的是这样一个人。
他是来城市打工的农村青年,给我们家装塑钢窗户。一整天,他都闷头干活,也不说话,一直干到很晚。见他那么老实,我们留他吃晚饭。他很拘谨,连菜也不敢夹,婆婆热情地招呼他,就像对一个远道而来的客人,公公则递烟给他,与他扯家常。原来,他是考上大学的人,而那年他的弟弟也考上了县城的重点高中,家里太穷,负担不起两个人,他只好放弃了学业外出打工。如今,他娶妻生子安心做了农民。我们听了,不甚唏嘘。婆婆想得实际而周到,翻拣出我们淘汰的旧衣物还有洗衣粉等洗涤用品,装了满满半袋子送给他。他涨红了脸,推辞着不肯收。婆婆说,这都是我们不用的,闲放着也是闲放着,给你就拿着,回去也好帮衬媳妇过日子。他低头接过袋子,连句道谢的话没有,就走了。
日子一天天过去,家里人很快忘记了这件事。
半年后的一天,有人敲门。我开门一看,一个农村打扮、背着口袋的青年站在门口,我不认得他。他说,是我啊,给你家装窗户的。我忙招呼他进门,他拘束地坐在沙发上,搓着手缓缓地说,麦收的时候,他回了一趟家,说起我们帮他的事,全家人都很高兴。他们想表示对我们的感谢,却找不出合适的办法。家里人商量了好久,最后他娘说把家里新打的粮食拣好的带上点,让我们尝尝鲜。那口袋里是新收的小米、黄豆、绿豆,还有新玉米面。
青年人放下东西,走了。我们却为这意外的结果,感慨不已。我曾接受过比他更大更多的帮助,可没有像他这样执著地心存感激,表达谢意。当我认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时,这个打工的青年却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
当“感恩”这个词越来越为人们所关注时,我不由得想起了那个背着半口袋粮食站在我家门口的青年。
1、给文中加点字注音。
唏嘘( )( ) 淘汰( )
2、写出含有“恩”字的褒义成语和贬义成语各两个
褒义成语: 贬义成语:
3、从第二段文字中找出能表现主人公“老实”这一特点的三个事例
①
②
③
4、“我们却为这意外的结果,感慨不已。”“我们”为什么感到“意外”?“感慨”的又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5、“当我认为这一切都是理所当然时,这个打工的青年却给我上了生动的一课。”请你分析一下句中的“生动的一课”具体指代的内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6、第二段写“我”全家对农村青年热情、慷慨的招待和帮助,应该说是完全发自内心的。但“半年后的一天”,这位农村青年登门答谢时,“我”却“不认得他”了。请你结合全文,分析一下“我不认得他了”的原因。(至少答出两条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
1.xī;xū;tài
2.褒义示例:感恩戴德、恩怨分明、返哺之恩;贬义示例:忘恩负义、恩断义绝、恩将仇报 3.①一整天,他都闷头干活,也不说话,一直干到很晚;②他很拘谨,连菜也不敢夹;③他低头接过袋子,连句道谢的话没有,就走了
4.没有想到这个农村青年在半年之后还会专门前来感恩。感慨的是这个农村青年的质朴、真诚、厚道、可爱。
5.示例:对待别人的帮助,我们应该学会心存感激,表达谢意。或:人,要学会感恩,对家人、对朋友、对陌生人都应如此。
6.提示:注意从人和事两个方面分析原因,鼓励合理的、有创造性的理解。示例:①对一个只有一面之交的人来说,半年不见,的确是太久了;②当时的热情慷慨只是出于对农村青年的关心和同情,并不希望回报,所以对这件事并没有记在心里;③这位农村青年太普通了,没有给“我”留下很深的印象。
那煳饭那挂面
曹乃谦
①我妈和舅舅到矿上参加一个婚礼,晚上才能回来,让父亲给我做午饭。可中午我放学回来,家里一股焦煳味。很浓很浓。
②父亲是要给我做焖米饭和西红柿炒鸡蛋。米饭焖在火上,准备炒鸡蛋时,他怎么也找不见葱。葱就在院外的一个箱子里放着,他不知道。他就上街到菜市去买。菜市在哪,他也不知道。等他打问着买回了葱,火上的半锅米饭烧焦了,下面的焦成炭了,上面的让焦烟熏成黑红色的了。不能吃了。
③我进家时,他正在哗哗地洗锅,锅里是半锅黑水。焦饭贴在锅底,他用铲子狠死地往起铲,可怎么也铲不起来。水溅得到处都是。
④“俺娃回了。可爹给把饭煳了。你看这灰的。这灰的。”他很抱歉的样子,就忙忙乱乱地洗锅跟我做着检讨。
⑤以往我一回家,饭就熟了,我吃完就可以到学校跟同学们玩。可今天是这样。我有点不高兴。
⑥“就怨爹。就怨爹。”他继续做着检讨。
⑦“这多会儿才能吃饭?”我说。
⑧“快当。快当。”他说。
⑨“锅还洗不起。多会儿才能做熟。”
⑩“不洗它了不洗它了。咱们换个锅。”他说着,把焦锅端起,放在风箱上。
(11)“我要误呀。走呀。”说着,我摔门走了。
(12)“招子。招子。爹给你下挂面下挂面。招子——”他追出了街门,冲我喊。
(13)我理也没理他,急急地往学校去。
(14)当时我是在大同五中念初二。
(15)学校有规定,不许学生早到,上课前的半个小时才开校门。我来得早了,而且是太早了,少说也早来了一个半小时。那是个秋季,但天很热,我捧着脸坐在校门外的一棵树荫下。有只猫过来了,看我。我没理它,它看了一阵,觉出我讨厌,转身走了。
(16)我肚子饿得“咕噜咕噜”叫。我后悔了,我不该赌气不吃饭。下挂面,是完全来得及的,当时我也清楚,有的是时间。可我就是为了想叫我父亲再后悔后悔,心里再着急着急。
(17)小时候我们把毽子踢上了庙院的房顶,我从门楼爬上了墙,从墙头又上了庙顶,去找毽子。听着了孩子们的吵闹声,我父亲出来了,一看我在那么高的庙顶上,他吓坏了,可又不敢骂我,只是说“小心,小心”,他的那个着急呀,急得脸都变了色。我在上面往哪儿挪,他在下面也往哪儿挪,两手平端着,护我,防着我万一掉下来,他好接救住。他的那个急样子,我永远都忘不了。可我不该用不吃饭来让他心急,我真不该。孩子没吃饭就走了,他现在不一定急成了什么样子,麻烦成什么样子了。
(18)正想着,听到有人“招子,招子”喊我。
(19)抬起头,是父亲。是父亲就喊就急地向我小跑着过来了。他抱着个笼布包包。
(20)“吃哇。快吃哇。”他看看四处,没有个台台这样的地方。他就“嗵”地坐在我跟前,盘住腿给我当桌子。把笼布包包放在腿上,解开。里面是搪瓷盆儿,盆里是热腾腾的挂面,还有两个荷包蛋。
(21)我的鼻子一酸,眼泪哗地涌出来了。
《特别关注·家事》2015年第1期
1.通读全文,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请根据上文,体味和推敲第(21)段“我的鼻子一酸,眼泪哗地涌出来了。”中“眼泪”一词的含义。
3.联系上下文,赏析下面句子。(任选一题作答)
(1) 抬起头,是父亲。是父亲就喊就急地向我小跑着过来了。他抱着个笼布包包。
(2)“吃哇。快吃哇。”他看看四处,没有个台台这样的地方。他就“嗵”地坐在我跟前,盘住腿给我当桌子。
4.文中的儿子是个怎样的人?
5.读了本文,你有何感悟,请你联系实际谈谈。
1答案示例:中午放学回来,我因父亲没煮好饭,为了让父亲后悔,就赌气去上学。后来父亲赶做挂面送到学校,我深受感动。
2后悔(自责、内疚)之泪、感激(感动)之泪。
3答案示例:
(1)“喊”、“ 小跑”“ 抱着”,通过对父亲的动作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父亲赶着送饭的焦急心里,表现父亲的爱子情怀。(4分)或“急”字是心理活动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父亲赶着送饭的焦急心里,表现父亲的爱子情怀。
4有一点年少轻狂、年少不更事,对父母也较依赖,但面对父亲的爱能反省自己,自我忏悔、懂得感恩。是个有良心的孩子
5.答案示例:天大地大父母最大,河深海深亲情最深。我的父(母)亲也一样爱我,为了我不辞辛劳,为了我付出一切。子欲孝而亲不待,我希望天下的孩子应该学会感恩父母,为父母尽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