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心灾》一文,完成27~31题。
心 灾
中国人多数都有一个乳名,又叫小名。这是大人给孩子作的一个永久性记号。它记载着人们各式各样的思想和情感。大人们的这个寄托和念想对孩子来说伴随终生。
我的乳名就是这样,大人们叫我“xīn zāi”,是什么意思呢?已上学的我求不出这个解。父母说是爷爷奶奶起的。一天放了学,心软的奶奶在我的追问下打开了话匣子。
“你的名字叫‘心灾’,”她说着用手指着自己的胸口说,“你是心里有灾,心灾!”“怎么能是这两个字呢?”我心里想着,没有说出口。奶奶把表情愕然的我拉到身边,轻轻抚摸着我的脑袋,眼里忽然射出一种少见的悲愤的光,牙齿像是咬着似的说:“这得从你的出生说起。鬼子进村时你出生的。”
“那天(1943年1月8日)天刚亮,外头就有人喊‘鬼子来了,鬼子快进村了’!真是晴天霹雳啊!无恶不作的日本鬼子从据点出来就是扫荡啊!小鬼子是野兽,没有人性啊!到哪儿都是‘三光’(抢光、杀光、烧光)啊!该千刀杀的鬼子怎么这时候来了啊!正是你要出生的时候。家里只有我和你娘。我怕你的小命要葬送到小鬼子的手里,我更怕你娘月子里有了好歹。听说鬼子已经从村东头进来了,你娘紧张、害怕,我更紧张。就因为紧张,还没准备好,你哇哇地落地了。这怎么办呢?日本鬼子是什么都能干得出来的啊!得跑啊!再怎么也得到野坟地躲一躲。可十冬腊月,你娘俩受了风寒怎么办啊?真是左也怕右也怕。但思来想去,走一步说一步,先躲过鬼子的刺刀再说。也是急中生智,也是没有办法的办法,我急急忙忙烙了两个又厚又大的油饼,用蒸馍的笼布包起来,让你娘前胸贴一个,后背贴一个,然后用带子勒上。用它抵御腊月里野地的风寒,也能用它来挡饥。就是这样,我们抱着你,在野地坟间冻了一天一夜。直等到看见日本鬼子驮着粮食,赶着牲口,狼烟动地地出了村,知道那是扫荡完了,然后才回到家里。幸好你的命大,活了下来。可你娘从此落下了毛病。”
奶奶说到这里,已是气喘得厉害,她用质问的口吻说:“我啥时候想起来啥时候心里打颤,嗓子眼儿里冒火:咱在自己的家过日子,日本人有日本人的地儿,他们凭什么来到咱们家门口横行霸道啊?世上咋兴这样的强盗恶魔啊?咋没人治治这些禽兽不如的东西呢?”
奶奶缓过一口气以后对我说:“孩子,你真是有大灾啊!来到这个世界上开头就遇到强盗、恶魔!差一点要了你的小命。你这是胎里带来的灾啊!我不知道怎样才能消掉这个灾。我听人说要消心里的灾就要把它说出来撂到明处。大家经常喊来喊去,灾就消了。我就给你起了个小名叫‘心灾’!我孙子的这个灾,也是咱全家的灾,我这一辈子不会忘记,我也叫你永远不忘记。”
我在襁褓时发生的惨烈故事,不可能清晰的存留在我的记忆中。但是,奶奶对我乳名来历的诉说,已经并将永远成为我人生最深刻的记忆。
27、奶奶为“我”取“心灾”这个乳名的用意是什么?
28、第4段的情节可分五个阶段,下面已概括了首尾两个阶段。请根据文章内容,用短语补写出中间三个阶段的情节。
听说鬼子进村→( )→( )→( )→见鬼子出村而回家
29、联系全文,就文中加点和加线的词句按要求回答下面问题。
(1)“眼里忽然射出一种少见的悲愤的光,牙齿像是咬着似的说……”一句,表达了奶奶怎样的思想感情?
(2)“奶奶说到这里,已是气喘得厉害……”一句中加点的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30、文章主体部分主要是通过奶奶的口吻来叙述的,若改用“接叙述好不好?为什么?根据文章中“我”和奶奶各自的叙述语言的特点及其表达作用简要回答。
31、的材料,结合上文主旨,说说我们今天应怎样正确对待“侵略所造成的伤害”这个历史问题。
(1)作者孙荪在写作此文时说“我所以来告诉世人自己的一点近乎隐私的东西,一个重要的原因是那些企图淡化甚至涂改日本作为侵略者的历史罪责的人给我的刺激”,又说“一个民族受侵略被蹂躏的历史,和一个负有侵略罪责的民族的历史,都是人类的惨痛悲剧和经验”。
(2)在南京东南大学工作了12年的日本老人植松信晴常常告诉他的中国学生,日本人有很多事情要弥补,破裂的感情需要精心的呵护才会康复。他在1997年获得了“江苏友谊奖”。东史郎等多名日本老兵,为求得自己余生的宁静,多次来中国向中国人民忏悔,在南京大屠杀纪念馆前,他们还用下跪的方式谢罪,赢得了中国人民的理解与尊重。
【答案】
27、答题要点:(1)为了消掉心里的灾,(2)叫“我”永远不要忘记这个灾。
28、依次为:孙子忽然降生→急烙(贴、勒)油饼→躲进野坟地。
29、(1)写出了奶奶对侵略者的刻骨仇恨。(2分。意对即可)(2)既写出了话语的多和讲话的快速,又写出了奶奶说话时的气愤之情
30、没有标准答案,赞成与反对都可,也可取折中态度。
31、不设统一答案。答案要点:(1)被侵害的一方,世世代代都不能忘记侵略者带来的伤害和灾难;(2)对负有侵略罪责的一方,只要能真诚忏悔、谢罪,也应给予理解与尊重。
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的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
“不要掉队呀!”
“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我们顶着天啦!”
大家听了,哈哈地笑起来。
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节选自陆定一《老山界》)
23.文段中“满天都是星光”主要点明了红军翻越老山界的
24.首段写景的观察点是 ,尾段写景的观察点是
25.从文段描写的内容看,老山界的山势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6.文段中的对话描写表现了红军战士怎样的革命精神?
答:
【答案】
23.时间
24.山脚;半山腰
25. 陡峭、高峻
26.革命的英雄主义和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金色花
①偶尔看到人家阳台上花草缤纷,煞是艳羡,激起我养花的兴致,我从朋友家里陆续弄了一些花草来,海棠,月季,文竹。。。。。。开始还能记着浇水、松土,但到底很难始终不渝。我这才意识到,养花并非申什么闲情逸致,完全是勤快人的事情。
②只有仙人掌活下来了。
③不论阴晴雨雪,也不论那一小盆泥土如何枯涸龟裂,它总是毅然挺拔,每一个毛刺都伸出渴求的喙,贪婪地啄食着阳光和空气。
④可这并未给我带来欢欣。它既不美,也不雅。我只是不无遗憾地想,为什么美的总是那么娇弱,而不美的总是那么倔强呢?要是海棠、月季、文竹也是这样易于生活该有多好啊。对于它的存在,我却不再关心。
⑤许久以后的黄昏,我倚着阳台望远,无意瞥见了这盆仙人掌。它竟横竖添了许多新节,刀戟般凛凛叉开,待细看时,我却忍不住大笑起来。
⑥不是么,且不说他的大小掌节是怎样歪歪斜斜,怪模怪样,只看那绿色的掌面吧,竟周皱巴巴,细纹密布,像一张老人的脸。我越看越觉得丑。。。。。。
⑦我真不知道,它还会怎样疯长下去。也许叫它死去比叫它活着困难一百倍,这可怕的东西!
⑧我的养花历史就此告一段落,自然是没有养出一朵花来。谁想夏天一到,竟发生了奇迹。
⑨久雨后的清晨,推开阳台门,蛋青色的光亮和泉水般的空气扑面而来。我感到那盆仙人掌上有一团很耀眼的东西,是霞光吗?是雨水折射的阳光吗?我定睛一看,什么,是花?
⑩是的 ,是一朵花,并且是一朵漂亮的花。金黄色,十二片花瓣绸缎般富有光泽的花瓣,敏感地轻颤着流苏般柔软的花穗,细密地遍布着雪乳般滋润的花粉。它凝然静立,却闪烁着宫殿般辉煌灿烂的光芒。。。。。。
⑾这是我看过的最美的花!
⑿此刻,仙人掌骄傲地高擎着它。仙人掌上的皱纹是愈加深刻了。是啊,它赖以立身的不过是一捧泥土。要开出这样震撼人心的金色花,他不能不倾注全部的心血。
⒀我面对这皱纹满面的仙人掌和它的美丽辉煌的金色花,竟酸楚地流下了眼泪。我深为自己的浅薄庸俗感到惭愧。
⒁可以想象,这仙人掌,它曾经有过柔软的叶,窈窕的枝。但为了抗拒沙漠的压榨,它才变得冷峻而坚强,在沙漠吞噬了无数娇美的花卉之后,我们还能欣赏仙人掌神奇的金色花。
⒂它并非一朵仅仅使人赏心悦目的花,它的不甘泯灭的美,令弱者也令强者肃然起敬。
⒃美一旦与顽强结合,就是不可摧毁的。
21.根据(4)-(7)段内容,分别概括出开花前的“仙人掌”和“海棠、月季、文竹”雷花草的特点。
(1)开花前仙人掌的特点。
答:
(2)海棠、月季、文竹一类花草的特点。
答:
22.根据(3)-(13)段的内容,概括出作者对仙人掌的感情所经历的四种变化。
作者 、 、 、 。
23.在第(13)段写道:“我面对这皱纹满面的仙人掌和它的美丽辉煌的金色花,竟酸楚地流下了眼泪。我深为自己的浅薄庸俗感到惭愧。”
请根据(3)-(13)段内容回答下面两个问题。
(1)是什么原因使作者“竟酸楚地流下了眼泪”?
答:
(2)作者为什么说自己“浅薄庸俗”?
答:
24.文章采用了纵横对比的手法,分别概括出纵向和横向对比的内容。
(1)纵向对比为 和 的对比。
(2)横向对比为 和 的对比。
25.本文是一篇状物寓理的散文,作者通过对金色花的描写,要揭示怎样的一个道理?(用文中语句回答)
答:
21.外表丑陋却很倔强(或不美不雅却易于生活)
外表美雅却很娇弱(或既美又雅却不易于生活)
22.遗憾(或冷漠、冷淡、冷落) 厌恶(或讨厌、讥笑、鄙视)
惊奇(或惊异) 赞叹(或赞美、赞颂、称赞)
23. 仙人掌赖以立身的不过是一捧泥土,但他却倾注全部的心血,开出了这样震撼人心的金色花。
作者在仙人掌开花之前,曾厌恶、讥笑它的丑陋;只重视外在美而忽略内的精神
24.开花之前的仙人掌 .开花之后的仙人掌
仙人掌 海棠、月季、文竹之类的花草
25. 美一旦与顽强结合,就是不可摧毁的
(一)
①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②它的干通常是丈把高,像加过人工似的,一丈以内绝无旁枝。③它所有的丫枝一律向上,而且紧紧靠拢,也像加过人工似的,成为一束,绝不旁逸斜出。④它的宽大的叶子也是片片向上,几乎没有斜生的,更不用说倒垂了。⑤它的皮光滑而有银色的晕圈,微微泛出淡青色。⑥这是虽在北方风雪的压迫下却保持着倔强挺立的一种树。⑦哪怕只有碗那样粗细,它却努力向上发展,高到丈许,两丈,参天耸立,不折不挠,对抗着西北风。
8.把本段分为三层,用“║”标出,并写出各层大意。
一层:
二层:
三层:
9.从层次的划分,可看出本段描述的顺序(结构方式)是_____
10.用“ ”划出本段的中心句。
11.最能表达这段文字的意思的词语是:( )
A.笔直B. 绝无旁枝C. 倔强挺立 D. 力争上游 E.参天耸立 F. 不折不挠
12.本段从白杨树的 、 、 、 四个方面描绘了它的 美;最后一句已开始向描绘白杨树的 美过渡了。
13.象征手法是本文的显著特点,请从你已会背诵的课文第7段中写出下列词语的象征内容。
(1)“朴质、严肃、坚强不屈”象征了
(2)“坚强不屈、傲然挺立”象征了
(3)“枝枝叶叶、靠紧团结,力求上进”象征了 。
7.笔直的枝 / 淡青色 / 西北风
总说白杨树的特点
分说白杨树干、枝、叶、皮的特点
赞美白杨树的不平凡
8.无
9.总——分——总
10.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
11.D
12.干、枝、叶、皮 形态(外形) 精神(内在)
13.北方的农民 在敌后的广大土地上,坚强不屈就像这白杨树一样傲然挺立的守卫他们家乡的哨兵 今天在华北平原纵横决荡用血写出新中国历史的那种精神和意志
阅读名著片段,完成下面题目。
既然他已失去了最宝贵的东西——战斗的能力,那活着还有什么意义?在今天,在凄凉的明天,他用什么来证明自己不是在虚度光阴呢?用什么来充实自己的生活呢?光是吃、喝和呼吸吗?仅仅作为一名无能为力的旁观者,看着同志们战斗前进吗?就这样成为这个队伍的累赘?该不该毁掉这个已经背叛了他的肉体?只是朝心口打一枪,一切难题都解决了!过去能够生活得不错,现在就应当能够及时结束这个生命。一个垂死的战士不愿再痛苦挣扎,有谁能指责他呢?
他的手在口袋里摸着勃朗宁手枪扁平的枪身,手指习惯地握住了枪柄。他慢慢地掏出了手枪。
“谁能想到,你会有这么一天?”
枪口轻蔑地望着他的眼睛。保尔把手枪放在膝上,狠狠地骂了起来:
“老弟,这是冒牌的英雄主义!干掉自己,任何一个笨蛋,任何时候都可以做到。这是摆脱困境的最怯懦最容易的一种办法。生活不下去,就一死了之。你有没有试试去战胜这种生活呢?为了挣脱这个铁环,你已经竭尽全力了吗?你是不是已经忘了,在沃伦斯基新城附近,一天发起十七次冲锋,不是终于排除万难攻克了那座城市吗?把手枪收起来吧,这件事永远也不要告诉任何人。即使生活到了难以忍受的地步,也要善于生活,并使生活有益而充实。”
17.保尔·柯察金是人们崇拜的英雄,而文段中却用大量文字描写他的精神危机,请分析作者这样写的用意。
18.读了《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你从保尔身上得到怎样的启示?请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谈体验。
【答案】
17.描写保尔的精神危机,使保尔的形象有血有肉,更真实,更丰满。
18.略
我的一位国文老师
梁实秋
①我在十八九岁的时候,遇见一位国文先生,他给我的印象最深,使我受益也最多,我至今不能忘记他。
②先生姓徐,名锦澄,我们给他取的绰号是“徐老虎”,因为他凶,他的相貌很古怪,他的脑袋的轮廓是有棱有角的,很容易成为漫画的对象。头很尖,秃秃的,亮亮的,脸形却是方方的,扁扁的,有些像《聊斋志异》绘图中的夜叉的模样。他的鼻子眼睛嘴好像是过分地集中在脸上很小的一块区域里。他戴一副墨晶眼镜,银丝小镜框,这两块黑色便成了他脸上最显著的特征。我常给他画漫画,勾一个轮廓,中间点上两块椭圆形的黑块,便惟妙惟肖。他的身材高大,但是两肩总是耸得高高的。鼻尖有一些红,像酒糟的,鼻孔里藏着两筒清水鼻涕,不时地吸溜着,说一两句话就要用力的吸溜一声,有板有眼有节奏,也有时忘了吸溜,走了板眼,上唇上便亮晶晶地吊出两根玉箸,他用手背一抹。他常穿的是一件灰布长袍,好像是在给谁穿孝,袍子在整洁的阶段时我没有赶得上看见,我看见那袍子的时候即是油渍斑谰。他经常是仰着头,迈着八字步,两眼望青天,嘴撇得瓢儿似的。我很难得看见他笑,如果笑起来,是狞笑,样子更凶。
③徐先生自己选辑教材,有古文,有白话,油印分发给大家。《林琴南致蔡孑民书》是他讲得最为眉飞色舞的一篇。此外如吴敬恒的《上下古今谈》,梁启超的《欧游心影录》,以及张东荪的时事新报社论,他也选了不少。这样新旧兼收的教材,在当时还是很难得的开通的榜样。我对于国文的兴趣因此而提高了不少。徐先生讲国文之前,先要介绍作者,而且介绍得很亲切,例如他讲张东荪的文字时,便说:“张东荪这个人,我倒和他一桌上吃过饭……”这样的话是相当的可以使学生们吃惊的,吃惊的是,我们的国文先生也许不是一个平凡的人吧,否则怎样会能够和张东荪一桌上吃过饭!
④徐先生于介绍作者之后,朗诵全文一遍。这一遍朗诵可很有意思。他打着江北的官腔,咬牙切齿的大声读一遍,不论是古文或白话,一字不苟的吟咏一番,好像是演员在背台词,他把文字里的蕴藏着的意义好像都给宣泄出来了。他念得有腔有调,有板有眼,有情感,有气势,有抑扬顿挫,我们听了之后,好像是已经理会到原文的意义的一半了。好文章掷地作金石声,那也许是过分夸张,但必须可以琅琅上口,那却是真的。
⑤徐先生最独到的地方是改作文。普通的批语“清通”“尚可”“气盛言宜”,他是不用的。他最擅长的是用大墨杠子大勾大抹,一行一行的抹,整页整页的勾;洋洋千余言的文章,经他勾抹之后,所余无几了。我初次经此打击,很灰心,很觉得气短,我掏心挖肝的好容易诌出来的句子,轻轻的被他几杠子就给抹了。但是他郑重的给我解释一会,他说:“你拿了去细细的体味,你的原文是软爬爬的,冗长,懈啦光唧的,我给你勾掉了一大半,你再读读看,原来的意思并没有失,但是笔笔都立起来了,虎虎有生气了。”我仔细一揣摩,果然。他的大墨杠子打得是地方,把虚泡囊肿的地方全削去了,剩下的全是筋骨。在这删削之间见出他的功夫。如果我以后写文章还能不多说废话,还能有一点点硬朗挺拔之气,还知道一点“割爱”的道理,就不能不归功于我这位老师的教诲。
⑥我离开先生已将近五十年了,未曾与先生一通音讯,不知他云游何处,听说他已早归道山了。同学们偶尔还谈起“徐老虎”,我于回忆他的音容之余,不禁地还怀着怅惘敬慕之意。
13.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在第②段中,作者用诙谐幽默的语言介绍了徐先生的外貌特征和行为习惯。
B.本文使用了肖像、语言、动作、心理等人物描写方法来表现徐先生,写出了他的鲜明个性。
C.本文和《阿长与〈山海经〉》一样都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手法,使文章波澜起伏,感情更加强烈。
D.作者在文中主要表达了自己对徐先生深深的怀念、敬慕和感激之情。
14.文中说徐先生“使我受益也最多”,“我”获得了哪些益处?
15.请试着赏析第⑤段的画线句子。
他的大墨杠子打得是地方,把虚泡囊肿的地方全削去了,剩下的全是筋骨。
16.结合全文,请简要概括徐先生这一人物形象。
【答案】
13.B
14.徐先生自己选辑教材,使“我”对国文的兴趣提高了不少;徐先生的朗读使“我”更容易领会文章的意义;徐先生为“我”删改作文,使“我”学会了写硬朗挺拔的文章。
15.这句话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文章里冗长无用的内容比喻成“虚泡囊肿”,把文章中精彩的部分比喻成“筋骨”,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徐先生擅长修改文章的特点
16.徐先生是一位相貌古怪、不修边幅的人;但文学修养极高、关心学生、敬业负责的国文老师。
大自然的语言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象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象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木。”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几千年来,劳动人民注意了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同气候的关系,据以安排农事。杏花开了,就好象大自然在传语要赶快耕地;桃花开了,又好象在暗示要赶快种谷子,布谷鸟开始唱歌,劳动人民懂得它在唱什么:“阿公阿婆,割麦插木。”这样看来,花香鸟语,草长莺飞,都是大自然的语言。
这些自然现象,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称它为物候。物候知识在我国起源很早。古代流传下来的许多农谚就包含了丰富的物候知识。到了近代,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已经发展为一门科学,就是物候学。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如桃花开、燕子来等自然现象,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物候观测使用的是“活的仪器”,是活生生的生物。它比气象仪器复杂得多,灵敏得多。物候观测的数据反映气温、湿度等气候条件的综合,也反映气候条件对于生物的影响。应用在农事活动里,比较简便,容易掌握。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就在这里。
10.根据所供材料,请你给物候学下个定义。(所填不超过15字)
物候学就是
11.第一自然段中写杏花、桃花、布谷鸟分别用了“传语”、“暗示”、“唱歌”三个词,作者这样写在修辞手法和内容上与 保持了一致。
第二自然段对物候知识、物候学的介绍顺序是:从 到 。
12.对本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物候学记录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养育往来,从而了解随着时节推移的气候变化和这种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
B.第三自然段写的是:物候对于农业的重要性。
C.第二自然段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是作诠释、举例子。
D.“大自然的语言”中“语言”是指草木荣枯、候鸟去来等自然现象。
【答案】
10.利用物候知识来研究农业生产品
11.“大自然的语言”或“语言” 古代 近代
12.C
独手之爱
徐全庆
外出办事,返回时坐的火车,硬座。天太热,找到自己的座位时,我的衣服全被汗弄湿了。这是一个两人座,我的座位靠走道。里面靠窗户的座位上坐着一个人,大约三十多岁。他的形貌不佳,甚至可以说有些猥琐,衣服也极不讲究,于是我认定他是一个民工。他的腿上睡着一个小男孩,双腿放在我的座位上。看我到来,那民工歉意地笑了笑,小心地挪动着双腿,把男孩的双腿慢慢地从我的座位上挪下去。
他一直没有用手,这让我感到奇怪,于是我望向他的手,这才发现,他的右手没有了,只剩下半截残臂。他的左手一直向右伸着,平放在两排座位中间的桌子下面,这让他的身子略微向右侧,看起来十分别扭。我在座位上坐下,顺着他的左手望过去,发现他的手背贴在桌子下面,手掌罩着男孩的脸。我看不到那男孩的脸,只能从体型上猜测他大约六七岁。
我的第一感觉是他怕阳光刺着孩子的眼,影响孩子睡觉。但我很快就否定了这种想法,因为孩子的脸埋在桌子下面,那儿光线并不强,不会影响孩子睡觉。我又猜测那男孩的脸一定是非常丑陋,或者脸上有非常难看的伤疤,他不想让人看到男孩丑陋的脸,所以才用手遮住。我甚至怀疑那民工是个人贩子,男孩是他拐骗来的,他不定给男孩吃了什么药让男孩睡着了,怕男孩被人认出来,才始终遮住男孩的脸。可又感觉这两种猜测都有问题,如果真是那样,他应该捂住男孩的脸。可他的手背却贴在桌子下面,只是用手掌罩住男孩的脸。从他的手掌下面,我能够看到男孩的脸部侧面的一部分,也不像丑陋的样子,似乎还有些清秀。
难道他这样不感到难受?我又看了看他,他的左手努力地向右伸着,不这样就罩不住孩子。他的手平贴在桌子下面,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帮他撑一下,就这样悬在空中,不知已悬了多久。我看他时,他的手不停地在微微颤抖着,手臂上不停地滴着汗水。我相信他的手臂一定非常酸痛,可他就是不肯把手放下来。
桌子上放着一些琐碎东西,我往里推了推,那民工又歉意地冲我笑了笑。我不想理他,没有任何表示,靠在座位上闭目养神,不一会儿就进入了梦乡。
等我醒来,一看时间,居然睡了两个多小时。再看那民工,依然半侧着身子,左手右伸,罩在孩子的脸上。只不过他的手不停地颤抖,半个身子都在抖动。
几分钟后,车就要到下一站了,我准备下车了。那民工也轻轻地唤醒孩子。孩子坐起来,民工把手从桌子下面抽出来,在半空中不停地抖动着。他试图去拿桌子上的东西,却没有成功。他的手臂弯不过来了!
我终于忍不住问他道:“你的手为什么一直罩着孩子的脸?”
“他的眼刚做过手术,我怕他醒来时,万一猛一抬头碰着眼睛。”他平静地说。
我的眼睛突然湿润了,我发现对面的乘客眼中也含着泪花。我们轻轻地帮他揉臂膀,慢慢地抖动他的手,过了好一会儿,他的手才弯了过来。
(选自《意林(少年版)》2010年08期)
1.文中的父亲做了什么事让“我”感到奇怪?从中表现出这位父亲的哪些精神品质?
2.“我”的心理活动贯穿了全文的始终,请用恰当的词语填写出“我”的心理变化过程。
好奇―→__________―→__________―→感动。
3.揣摩画线句中加点词的表达作用。
4.品析下面句子。
我们轻轻地帮他揉臂膀,慢慢地抖动他的手,过了好一会儿,他的手才弯了过来。
5.简要说说你读了这个故事后的启示或感受。
1.文中的父亲在孩子睡觉时一直把仅有的一只手的手背贴在桌子下面,用手掌罩着孩子的脸,即使很累很酸痛了也不肯把手放下来。表现出父亲的奉献精神和对儿子深深的爱。
2.疑惑怀疑
3.“微微颤抖”“滴着汗水”细腻传神地刻画出了父亲用手罩着孩子的脸时间之久,动作之艰难,体现了父亲对儿子深深的爱。
4.运用“揉”“抖动”等动作描写,具体形象地写出了“我们”帮助他的情形,(2分)表明“我们”被他的行为感动了。
5.示例:我们在生活中,要多理解父亲,多体会父亲对我们付出的无私关爱,平时要把对父亲的爱付诸实际行动。
那些爱的"傻事"
王小蕊
①有些时候,你往往会做些"傻事",但你知道,这不为别的,为的是亲人的心……
②周日回老家,我随口说了一句:"在济南根本买不到好的玉米面。"放行李的工夫,老妈就下了楼,一小时后才气喘吁吁地回来,提了一兜子玉米面,说:"是在最好的那家杂粮店买的。"哪家店铺在小城的最西边,这样的距离,让她大冬天里出了一身汗。看着她满身疲惫,我连忙埋怨说我可以开车过去。老妈说:"你好不容易回来,休息一会儿。"
③走时匆忙,把那袋玉米面生生忘在了脑后。路上接到老妈电话,她着急地说:"哎呀,走时忙叨,忘记给你放车上了,真是老了,做事情那么糊涂。"她说等她追下楼时我们的车已经拐出小区了,她老胳膊老腿的,跟着车跑了好一段也没有追上,回来时一路埋怨自己。我安慰她说:"没关系,下次再带。"她叹了口气,挂了电话。
④车子一直向前。 【A.】我想象着她追出来的样子,眼泪禁不住一点点涌出来。老公一下掉转了车头,那时,我们已经开出了近百里地。【B.】回到家,开门的瞬间,老妈的眉头还皱着,看到我们像孩子一样大叫一声,眉头舒展得万里无云。
⑤这一趟,浪费的油钱比玉米面贵了不知多少倍。但这不为别的,只为了母亲的心。
⑥婆婆生日那天,我一大早给她打电话,说因为忙就不回去了,只买了礼物捎回去了。婆婆赶紧打断我,【C.】笑得很高兴也很刻意:"不用回来了,一个生日而已,不折腾你们。"
⑦下午六点,下班回到家,想到赶到婆婆家虽然晚了些,总还来得及。于是招呼老公收拾东西,5 分钟后拉着儿子就出发了。在车上我给婆婆打电话:"娘,等我们吃晚饭。"婆婆一再劝我们不要回来,可一听说我们已在路上,高兴地连声应着。
⑧回到婆家已是晚上9 点,婆婆特地到村口迎接。那晚,婆婆一直攥着我的手,连我上厕所也跟着。我忽然明白,在爱你的人面前,怎样的表达都是值得的。
⑨凌晨5点,我们一路打着哈欠踏上归途。但这不为别的,只为了婆婆的心。
⑩有一次,老公出差了,我患了急性肠胃炎,上吐下泻得只剩下躺在床上出气的份儿。6 岁的儿子上百度搜索,看到粥可以暖肚子,于是翻箱倒柜地在厨房里忙活。
⑾半晌的工夫,儿子熬出了一锅半生不熟的绿豆粥。【D.】他小心翼翼地盛在碗里还放了白糖,一口口吹着喂我。之后,他又剥了石榴用脏手一粒粒塞到我嘴里。明知道绿豆是寒性食物、石榴吃不得,可这时,我又哪能忍心拒绝。
⑿没多久,我听到他给老公打电话:"我把妈妈照顾得很好,你不用着急回来!"那语气无比自豪,仿佛完成一件天大的任务。
⒀那次的病拖了一阵子才好。我本可以让别人来照顾,但这不为别的,只为了儿子的心。
⒁为了庆祝我换工作,公公婆婆执意要请我们去大酒店吃一顿饭,而且千叮咛万嘱咐,必须由他们掏钱。老公想劝劝他们,被我挡住了:"所谓孝顺,更是重在这个'顺'字上,这样会让他们开心。" 。
⒂无奈,我挑了一家最好的酒店,那顿饭大家都敞开了肚子。席间,公公几次给我看他包里那厚厚的一沓钱,自豪地说: "多吃,管我妮儿一顿饱饭还是没问题的。"最后结帐,只花了一百多块,公公说:"城里的酒店也不贵嘛!"
⒃下楼的时候,我冲服务生笑了笑,感谢他们的配合。
⒄这顿饭一下子花了我半个月工资。但这不为别的,只为了公公婆婆的心。
⒅这世上的爱有千百种,鲜花是为了夏日的充盈雪花是为了冬日的洁白。而我,是为了你们的心。
1、文中写了不少爱的“傻事”,请参照示例,简要概括“傻”的具体表现。
示例:老妈为了让"我"吃上好的玉米面——舍近求远,走了一小时买回玉米面。
(l) “我”为了让老妈不着急——
(2)“我”为了让婆婆生日快乐——
(3)“我”为了让儿子尽孝心——
(4)“我”为了让公公婆婆开心——
2、第④段【B.】处的描写可以看出母亲的心情变化:由 → 。第⑥段【C.】处的描写可以看出婆婆的心情既高兴又 。第⑾段【D.】处的描写,表现了儿子 的特点。
3、请你想象第④段【A.】处“她追出来的样子”,用30字左右描述出来。
4、联系全文,简要点评文章最后一段中画线句的表达作用。
5、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1、(1)回家拿玉米面花的汽油钱比玉米面的钱贵好几倍;(开车近百里,拿回玉米面花的汽油钱比玉米面的钱贵好几倍)
(2)摸黑起早赶回家为陪婆婆吃一顿饭;(熬夜又起早,只为陪婆婆吃一顿饭)
(3)明知绿豆、石榴吃不得,还是不拒绝。(吃了绿豆、石榴,让自己的病拖了一阵子)
(4)一顿饭花了自己半个月的工资,还说只花100多块钱。(酒店吃顿饭,花了半个月工资)。
2、沮丧(懊恼);兴奋(高兴);失望;懂事细心(孝顺乖巧)
3、示例:老妈一只手提着玉米面,另一只手向我们的车子用力地挥动,摇摇晃晃地跑着追赶车子,嘴里不停地喊着:等等,等等……
4、示例:形象地诠释了爱心(亲情)的美好温馨和纯洁无暇,抒发了作者对“傻事”的理解和赞美之情。
5、“我”是一个孝顺,善解人意,对家人充满爱心的人。
墓 柳
王宗仁
那一年,“青藏公路之父”慕生忠将军从日月山下湟源县买了100棵杨柳树,栽在了当时还没有一棵树的格尔木。两大片,杨柳分栽。
第二年,这些小苗大都落地生根,一场春风吹过,枝头的嫩芽就探头探脑地拱了出来。戈壁滩变得翠翠地绿,好像画家涂抹出的一幅生动的水彩画。树苗一天一个样地生长着,给它喝一盆水它蹿一节个头,给它喂一把肥它添一片新叶。荒芜了千百年的土地一旦逮住苗儿就巴不得让它一夜长成材!
望着这些可心的树苗,将军乐得咧着嘴爽笑,他当下就给两片树林分别命名为“望柳庄”和“成荫树”。有人问:“首长,这名字有啥讲究?”他开怀一笑:“望柳成荫嘛!”
好有雄心壮志,他要把整个戈壁滩都染绿!将军的笑声揉进了杨柳的躯体里,树又蹿高了一节。
毕竟它们是成长中的弱苗,很难与高原恶劣的自然环境对峙。有时残雪压在它们的枝上,有时暴风粗鲁地撕扯它们的枝叶,常年不息的飞沙把它们浸染得与沙地成为一色。有时,它们索性就被那气势汹汹的飞沙盖住,淹没了。好在,它们有一股不服输的倔劲,顶破沙土,又伸起了腰杆。
就在那年冬天,有几棵柳树只绿了短暂的生命,就像走累了的人,卧在了戈壁滩——它们死了。
有个不谙世事的小伙子从死去的柳枝上拧下柳叶作笛,吹出了流行在军营里那首歌《真是乐死人》。慕生忠发现了,狠批那小子一顿:不管你怎么乐,老子我是要哭的。
在戈壁滩,树和人的生命同样宝贵。将军对着三棵死去的柳树,看了好久,说:“它总是为咱们格尔木人绿了一回,让我们这些饥渴的眼睛和心得到了安慰。它是有功之臣,现在它死了,我们怎能不难受?不要把它随便扔在什么地方,应该埋在戈壁滩上,还要举行个葬礼。”
于是,戈壁滩上就多了一个土丘,埋葬着三棵柳树。人们称之为柳墓。
给柳树举行葬礼那天,十多个人围着土丘默默站立,一个个低着脑袋,空气像凝固了一样严肃。将军没有来,据说他站在窗口默默凝望着土丘的方向……
戈壁滩上第一个醒来的人是执着的人;第一棵死去的树呢,有心人没有遗忘它。
有人不断地往那土丘上浇水,仿佛这些树也像人一样,躺在戈壁滩上会口干舌燥。浇点水,让它们滋润滋润。也有人把上好的肥料递给它们。水,润泽它受伤的心;肥,烤热它冻僵的脉搏。
谁是浇水施肥人?慕生忠。
谁也没有想到的事发生了。这年夏天,土丘上冒出了一瓣嫩芽。那芽儿一天一个样,由小变大,由少变多,由低变高。
啊,柳树!这是从埋葬着三棵柳树的坟墓上长出的柳,是一棵死而复生的柳,是将军用爱心换来的柳!大家就把这棵柳树称为墓柳。
经过了一次死亡的墓柳,活得更坚强也更潇洒了。铁青的叶子泛着刚气,粗糙的枝干储存着力量。大风刮来它不折腰,飞沙扑面它不后退,寒风猎猎它依然站立。死里逃生的战士最珍惜生命,也最显本色。它在用双倍的翠绿,减去荒原的痛苦。它继续着它的生命轨迹活着,藐视一切懦弱者地活着。
时间年年月月地消逝着。格尔木的树种得越来越多,成行,成片,成林。它们和墓柳连在了一起,浑然一体。
现在人们早已经分不清哪棵是墓柳了。但是,许多人都记得这里曾经有一个坟丘,坟丘上长着一棵柳树,是一位将军用坚忍的爱心换来的……
(文章有删改)
1.梳理文中柳树的命运及其与将军的关联,用简洁的语言完成下面填空。
(1)那年,将军买了100棵杨柳,栽在无树的格尔木。
(2)第二年春天,
(3)冬天,三棵柳树死了,在将军的提议下被安葬。后来将军坚持给柳墓浇水施肥。
(4)夏天,
(5)多年以后,墓柳已与其它树木连成一片难以辨认,但人们仍记得墓柳和将军。
2.语言品味。
(1)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
树苗一天一个样地生长着,给它喝一盆水它蹿一节个头,给它喂一把肥它添一片新叶。
(2)从人物描写方法的角度,赏析下面句子。
将军没有来,据说他站在窗口默默凝望着土丘的方向……
3. 结合语境,简要分析画线句在文中的作用。
4.读完全文,说说文章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2)柳苗发芽、生长,将军为两片树林命名。
(4)柳墓上长出新柳,这是将军的爱心换来的。
2.(1)用夸张、拟人手法,写出了柳苗在春天蓬勃生长的情景,表现了它们旺盛的生命力
(2)运用神态、动作描写,表现了将军对柳树之死的难过和不舍。
3.内容上:写将军不忘记、不放弃柳树;结构上:承接上文将军凝望柳墓,引出下文将军给柳墓浇水施肥
4. 对“青藏公路之父”慕生忠将军绿化荒原的执着、坚忍精神的崇敬和赞美;对高原恶劣环境中柳树顽强生命力的崇敬和赞美;对自然界生命的尊重、珍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