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父亲
①我们对父亲是那样的熟悉,又是那样的陌生,陌生得许多做儿女的全然不理解父亲那颗炽热的心。我常听人说,父母对儿女们的感情是百分之百,而儿女对父母却总要打些折扣。我不知这话准确到何种程度,但我却亲眼目睹,多少可怜的父亲为儿女吃尽了天下苦,受尽了世界罪,有的为了儿女更好的活着,他们宁愿献出属于自己仅一次的生命。世界上还有什么比这更加崇高和伟大?
②有些儿女有意或无意地将生命交给死神,这却把父亲推进了无边的苦海。
③我的一位同事是颇有影响的钢琴家,他的妻子早已离去。他和儿子相依为命地生活在一起,将一身艺术细胞传给了儿子,把他拉扯成人,送进了剧院。儿子也挺争气,很快适应了紧张的剧院生活。不料在一次装台的义务劳动中从顶棚跌下,当场停止了呼吸。剧院院长把儿子的父亲接了去,问他有什么要求,那位几次从昏迷中醒来的父亲把头摇摇,说想到儿子出事的地点看看。
④那是一个寂静的冬夜,院长叫人把剧场大门打开,领着他走到台前。父亲实在憋不住,一下子扑倒在儿子摔下来的地方,再也无力站起。
⑤整个剧场空空荡荡,无声无息,一只只椅背像大海的波涛,在这苦难的父亲的胸中掀起了滔天的巨澜。至今,在那个家中,儿子住过的房间还完整地保留着。每天上班,父亲总得在门口轻轻说声:“儿子,再见!”回来时又说一声:“爸爸回来了,儿子!”吃饭时,儿子坐过的桌边依然放着一双筷子,它无声地向父亲诉说着他在另一个世界的一切。
⑥我一直不敢从离我住处不远的那条街上走,不为别的,只怕看到一位伫立在街头的老人。他几乎每天都在人们下班的时间站在那里,面对着澎湃的自行车流和人流,眺望着,等待着,寻觅着他那早已离开人间的儿子。
⑦父亲是伟大的,是坚强的。严酷的现实常常扭曲了父亲的情感,沉重的负担常常压得父亲喘不过气来,天灾人祸,狂风暴雨都被父亲征服了。是他用点点血汗,以透支的生命为儿女们开出一条成功之路,也给自己带来无尽的欢乐。
⑧但也有一些不谙世事的儿女们被花花世界所迷惑,有的甚至被投入了牢房,让青春定格在冰凉的小屋里。对此,他自己倒不感到什么,总是以为以后的路还长,可他们没想到,这给父亲带来了多么大的不幸与悲哀。有个中学生囚犯盗窃罪而被捕,他的父亲与我是老相识,但碍于面子,一直瞒着我,他想儿子想得几乎发疯,实在迫不得已才来求我,想托我找找人,让他去狱中看看儿子。
⑨我去了,看守所所长答应他们父子在二号房会面。
⑩那是一间长方形的小屋,两头都有铁网,即使见面,也只能相隔十米,望儿兴叹。
11儿子见到父亲,大声呼唤,诉说自己的不幸,一声声像利刃剜着我的心。但父亲却神色木然,不住地点头,摇头。儿子哪里想到,当父亲第一次得知儿子被捕的消息时,仿佛感到有一千面锣在耳边轰响,两只耳朵顿时发麻,接着便什么也听不见了——他聋了!
12聋子怎么能听见儿子的说话声呢?他只是不停地重复着:“好好的,儿子,你好好的,呵——”
13泪水爬满了他那苍老的面颊,流进那不停蠕动的嘴唇。
14我告诉那少年,你父亲聋了,是为了你才聋的。少年一下子蹲倒在地上,一只手死死地抓住铁丝网,胳膊被划出了一道血口子,鲜血把袖子染得通红,看得出,他的心在流血。
15那少年被遣送到长江边的一个农场服刑,他的父亲每个月都要到千里之外看儿子。农场离车站还有十里,得走一个多小时。一次回来的路上,不知是碰上了风雨,还是因耳聋听不见汽车的鸣笛,父亲被一辆大卡车撞死在路旁。也不清楚那个不争气的儿子知道不知道。
16父亲是一部大书,年轻的儿女们常常读不懂父亲,直到他们真正长大之后,站在理想与现实、历史与今天的交汇点上重新打开这部大书的时候,才能读懂父亲那颗真诚的心。
17歌德说:“能将生命的终点与起点连接到一起的人才是最幸福的人。”我想说,你那生命的起点是父母亲用血肉铸成的,它不仅属于你,也属于你的父母,属于整个人类。能把自己的生命和父母的生命,以及全社会连在一起的人才是伟大的人。
1.第①段文中画线句的含义是什么?
答:
2.为什么说世界上父爱更崇高更伟大?(摘引原文语句回答)
答:
3.在儿子死后,钢琴家寄托哀思的方法是什么?
4.“读不懂父亲”指的是什么?
“认识父亲”指的是什么?
5.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的写作意图。
答:
略
父亲的眼神
⑴一个背影,让朱自清潸然泪下;一个眼神,让我终身悚然汗下。
⑵那是在我上中学时,因为有“瘸腿科”,加上当时传说文理不再分科,所以,尽管我的语文、英语成绩居班里前几名,但是数理化成绩却出奇地差。这样的恃况下,肯定高考无望。因此,高一期末考试前,我彻底失望,回到家里。
⑶因自觉惭愧,回到家听说父亲正在田里拔草,我赶紧戴上草帽,到田里帮忙。学都上不好,再不勤快一点,会被人骂为“二流子”的。顶着烈日,到了田里,我告诉父亲,不想再上学,反正学不好了,还不如回家种田。
⑷我以为父亲会勃然大怒,他对我寄予很大的希望,当了一辈子的“睁眼瞎”,他不想我走他的老路。但是,父亲始终埋着头,并不理会我,好像并没有听进去我的话。我不怕父亲发火,却怕父亲的沉默。我不敢再说话了,只好随着他卖力地拔草。近晌午的太阳很毒,汗水在身上像虫一样爬,衣服贴在身上,抬起头,父亲仍然在埋头拔草,我怎好意思停下来……
⑸中午,回家吃过饭,父亲仍然没有就我退学的事发表意见。让我说什么好?情况很不妙,我知道,越是在闷热干燥的夏日午后,越会有突如其来的狂风暴雨。这沉默,让我忐忑不安。
⑹吃过饭,父亲说:“走吧,去地里把瓜秧翻一下,要不然今年地瓜就收不到了。”我拿起锄头就走。我就不信,父亲能干,我就不行。
⑺夏日午后的太阳实在太厉害,汗水把我弄的睁不开眼晴,要在学校,现在正是午睡的时侯,我早已经呵欠连天了——看父亲,光着黑黝黝的脊梁,仍在埋头翻秧——趁着父亲不注意,我跑到树阴底下枕着锄头就睡着了。
⑻好像没过多大一会儿,我就被父亲推醒。睁开眼,我看到父亲冷冷的眼神,那眼神很复杂,既有不屑、鄙夷,也有悲哀、绝望,还有许多我一下子说不出的内容……
⑼“当庄稼人你也不够格,躺在地头睡觉庄稼就会长出来?你那个样,二流子也比你强。你哄庄稼一天,庄稼就哄你一年。赶快起来!”
⑽父亲的眼神让我受不了,我的后脊早已经汗流下来了,不是热汗,是冷汗。
⑾当天晚上,回到家,我觉得浑身骨头都散了。提着胳膊上已经晒脱了皮的地方,我的心乱成一锅粥。
⑿第二天早上,天刚蒙蒙亮,父亲又把我推起来。一睁眼,又是那眼神……我坐起来,恶狠狠地说了一句:“我要上学!”
⒀后来的事情变得很简单。高考后,我上了大学中文系。再后来,到电视台当上了一名记者。
⒁尽管远离家乡,远离了父亲,但那眼神始终占据了我的记忆,回想起来就让我不忘。
⒂今夜回想起来,仍然抑制不住自己汹涌的感情。走到院子外,望着满天的繁星,我不由喃喃自语:“山一样沉默的父亲,我忘不了你的眼神!”
1、“一个背影,让朱自清潸然泪下;一个眼神,让我终身悚然汗下。”从全文看,
这句话有什么作用?
2、“我坐起来,恶狠狠地说了句:'我要上学”中的“恶狠狠”体现了“我”什么心理?
3、“你哄庄稼一天,庄稼就哄你一年。”“父亲”用朴素的话道出了深刻的生活哲
理,从中你感悟到什么?
4、“那眼神始终占据了我的记忆,回想起来就让我不安。”请根据文煮说说为什么父亲的眼神会让“我”不安。
1、 答案:点题。设置悬念,吸引读者向下读。总领全文。突出父亲眼神给我的终生的巨大的影响。
2、答案:不甘心,不希望被爸爸的眼神刺痛,不希望爸爸失望,要自己一定有所作为,下定决心好好读书。
3、答案:“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种下什么样的因,就会获得什么样的果。不努力,只能一事无成;反之,才可能成功。
阿长与《山海经》
(1)玩的时候倒是没什么的,但一坐下,我就记得绘图的《山海经》。
(2)大概是太过于念念不忘了,连阿长也来问《山海经》是怎么一回事。这是我向来没有和她说过的,我知道她并非学者,说了也无益;但既然来问,也就对她说了。
(3)过了十多天,或者一个月罢,我还很记得,是她告假回家以后的四五天,她穿着新的蓝布衫回来了,一见面,就将一包书递给我,高兴地说道:
(4) “哥儿,有画儿的‘山哼经’,我给你买来了!”
(5)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赶紧去接过来,打开纸包,是四本小小的书,略略一翻,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果然都在内。
(6)这又使我发生新的敬意了,别人不肯做,或不能做的事她却能够做成功。她确有伟大的神力。谋害隐鼠的怨恨,从此完全消灭了。
(7)这四本书,乃是我最初得到,最为心爱的宝书。
(8)书的模样,到现在还在眼前,可是从还在眼前的模样来说,却是一部刻印都十分粗拙的本子。纸张很黄;图像也很坏,甚至于几乎全用直线凑合,连动物的眼睛也都是长方形的。但那是我最为心爱的宝书,看起来,确是人面的兽;九头的蛇;一脚的牛;袋子似的帝江;没有头而“以乳为目,以脐为口”,还要“执干戚而舞”的刑天。
(9)此后我就更其收集绘图的书,于是有了石印的《尔雅音图》和《毛诗品物图考》,又有了《点石斋丛书》和《诗画舫》。《山海经》也另外买了一部石印的,每卷都有图赞,绿色的画,字是红的,比那木刻的精致得多了。这一部直到前年还在,是缩印的郝懿行疏。木刻的却已经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失掉了。
(10)我的保姆,长妈妈即阿长,辞了这人世,大概也有了三十年了罢。我终于不知道她的姓名,她的经历;仅知道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她大约是青年守寡的孤孀。
(11)仁厚__的地母呵,愿在你怀里永安她的魂灵!
1、选文内容来看,“我”是一个怎样的孩子?阿长是一个怎样的人?
2、文中有一个短语表达了“我”对〈山海经〉的企盼和渴慕,这个短语是什么?;当阿长给“我”买来了〈山海经〉时,文中有一个句子生动的表达了“我”的反应,这个句字是什么?
3、第(6)段划线句的表达方式是 ,它表明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这四本小小的书之所以成为“我”“最心爱的宝书”是因为什么?
5、第(9)段内容与长妈妈给我买绘图的〈山海经〉这件事有什么内在联系?
6、文中一再提到“人面的兽,九头的蛇……”,按你的理解,“我”为什么对这类书感兴趣?你有过类似的体验吗?请说一说。
1、我”是一个对新奇事物有强烈好奇心、爱憎分明的孩子
阿长是一个真诚、热情、纯朴、善良、关心帮助孩子的劳动妇女
2、念念不忘;我似乎遇着了一个霹雳,全体都震悚起来
3、议论;对阿长的感激和尊敬
4、这四本小小的书是“我”久已渴慕的,更重要的是想不到是阿长买来的,在这四本小书上寄予了阿长对我的关心与爱意,倍感珍惜。
5、常妈妈给“我”买《山海经》,增加了“我”对绘图的书的兴趣,此后“我”就更加努力的去搜集这类书了。
6、因为孩子对新奇事物有强烈的好奇心,谈体验言之成理即可。
失忆的母亲
傅友福
①近几年来,母亲的记忆越来越差,有时候连我也认错了。本想接母亲进城好好尽孝,谁知道,母亲一来,本来平静的家,一下子炸了锅。
②母亲闲不住,一出门就搬回一些塑料袋旧报纸什么的。家里本来空间就不大,母亲这些垃圾一堆,更是没有落脚的地方了。为此,妻和儿子都意见很大。我也和母亲谈过,让她别这么做了,家里并不缺这点钱。可母亲不听,说是我们刚买了房子,经济不宽余,这些废品一出手,也能换点钱。
③这还不算个事,更严重的是,母亲一走出小区就找不到回家的路。每次被警察送回来,我和妻都告诫母亲,让她别走远了,可母亲一出门,就控制不住自己,会越走越远。
④我们合计再三,决定请一个小保姆。小保姆请来后,母亲有人陪着,我们也可以放心工作了。从此,母亲再也没有走失的记录了,可我也发现,母亲的情绪却越来越低落了。
⑤这天晚上,我下班回家,发现母亲正拿着父亲的照片发呆。父亲是一名军人,参加自卫反击战时牺牲的。那时候,我刚出生,母亲没有再婚,含辛茹苦地把我养大,送我上大学。我知道母亲的苦,也清楚母亲对父亲的感情。当下,我坐在母亲身边,和母亲一起缅怀父亲。
⑥30年了,不知道他在那边可好?他要是还在的话,也是个老头子了。母亲叹了口气,好象是对我说,也好象是在自言自语。
⑦我说妈,您健健康康的,父亲在那边才会安心。母亲点点头。劝说一番,我就回自己房间了。
⑧后来,母亲的精神好了很多,我们也稍稍放宽了心,看来母亲慢慢适应了。
⑨这天下班后,却发现母亲和保姆都不在家,接到保姆的电话,才知道母亲再一次走失了。
⑩我们四处寻找,犹如大海捞针。不得已,到派出所报了警,期待着警察再一次将母亲送回来。
⑪可是这次却杳无音讯。
⑫正当我们焦心似焚的时候,家里堂弟打来电话,说母亲回到家乡了。
⑬这怎么可能?她怎么搭车回去的?母亲可是患了失忆症的。
⑭我们急忙赶到家里,发现母亲拿着一顶军帽,站在村头的龙眼树下发呆。我忍不住责怪母亲不该这样,让我们一顿好找。
⑮母亲说,孩子,你们都很忙,我不想连累你们,所以就回来了。虽然我记不得其他东西,但回家的路我还是知道的。特别是这颗树。秋风中,单薄的母亲抚摸着树干就像抚摸着久违的亲人。
⑯站在一边的三伯告诉我,当年你母亲就在这树下送你父亲去当兵的。而今天,正是父亲和母亲订婚的日子。
1.“本想接母亲进城好好尽孝,谁知道,母亲一来,本来平静的家,一下子炸了锅。”那么,母亲来了之后,发生了什么事情让“我们”比较头疼?
2.联系上下文,分析“父亲是一名军人,参加自卫反击战时牺牲的。那时候,我刚出生,母亲没有再婚,含辛茹苦地把我养大,送我上大学”这句话在文中的表达效果。
3.“秋风中,单薄的母亲抚摸着树干就像抚摸着久违的亲人。”这句话表现了母亲怎样的思想感情?
4.选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
5.关爱空巢老人是当今社会的热点问题,读了本文,你有了怎样的认识?
1.(1)母亲闲不住,一出门就搬回塑料袋旧报纸。(2)母亲一走出小区就找不到回家的路。(3)母亲再次走失,却独自回到了老家。
2.交代“我”的家庭情况,写父亲去世,母亲含辛茹苦把“我”养大,为后文写母亲再次走失,回到老家情节埋下了伏笔。
3.因为母亲就是在这棵大树下送父亲当兵的,表现了母亲对父亲的无限怀念之情。
4.勤劳善良,虽然失忆,但是没有忘记父亲。分析从略。
5.言之成理即可。如:我们要多关心空巢老人,关心他们真正想要什么。多与他们交心,减少他们的孤独感。
丝绸店
李汉荣
①我无法将这柔软、细腻、华丽的丝绸,与故乡的桑园,与幽暗、难免闷热的蚕房,与蠕动的傻乎乎的蚕联系起来。
②但是,千真万确,这华美的丝绸,就是从桑园走来,从蚕房走来,从蚕的身体走来。
③小小的蚕,将自己的生命全都化作丝,织成茧,在空阔宇宙里,为自己建造一个私密的小小宇宙,然后化为蛹,化为蛾,化为虫,一次次死去,一次次复活,演绎着一首无声而悲壮的史诗。
④但这精灵般的生命却被视为虫的一种,即会抽丝结茧的昆虫,我们对之是多么不礼貌不尊敬啊!但是我又无法另外为之命名。我只好就叫它们蚕吧,我坚决不称它们是虫。虫,你才是虫!
⑤看看,这小小精灵身上蕴藏了多少美德——
⑥世上没有懒惰的蚕,我们看见的都是勤劳的蚕,至今也没见过哪只蚕会不劳而获,或不织茧,或织一个不合格的破茧,在中途溜走,躲进灯红酒绿的花花世界里醉生梦死。
⑦世上没有贪婪的蚕,我们看见的都是本分的蚕,至今也没有见过哪只蚕会独占大家的桑园,独吞大家的桑叶……不,蚕没有多吃多占的习惯,每只蚕都平等地分享着它们无限热爱着的春天。
⑧世上没有邪恶的蚕,我们看见的都是善良的蚕,至今也没有见过哪只蚕伤害另一只蚕,或伤害别的生灵,比蚕更小的蚂蚁、蜘蛛、跳蚤,都做伤害别的生灵的事,唯有蚕,一生一世都怀抱着善意,倾吐着纯洁的情感。
⑨当然,你也可以说这是因为蚕还是没有充分进化的生命。你说的不错,是的,蚕还没有进化出懒惰、贪婪,还没有进化出邪恶。一定非要有了我们身上那些不好的品行才叫进化吗?索性,蚕就不要进化了吧,这个世界的恶已经饱和了,蚕,你就不要再进化出新的恶了。
⑩依我看,比起我们这些充满恶习的人类,每一只蚕,都是完美的蚕。
⑪在丝绸店,我想起桑园,想起蚕房,想起蚕,想起进化和文明。
⑫无穷的情丝,织成这华美锦绣,装饰了历史,装饰了一个热闹的星球。
⑬而它们对这一切却浑然不知,生生世世重复着劳作和牺牲的循环。
⑭我对这小小生灵怀着肃然起敬的感情,同时又生出几分惭愧。
⑮丝绸店,是蚕的业绩展览馆,是蚕的灵魂纪念馆。
⑯我们穿上丝绸,不妨理解成是对这伟大生灵的一种缅怀方式……
(节选自《购物记》,原载于《散文》2010年第1期。有改动)
1.仔细阅读全文,指出蚕有哪些美德。
2.第④段“虫,你才是虫!”一句中的“你”指什么样的人?
3.第⑧段中写“蚂蚁”“蜘蛛”“跳蚤”有什么作用?
4.文章题目可以改成“蚕”吗?为什么?
1勤劳 本分 善良
2(1)看不到蚕的美德的人(或“说蚕是虫的人”“对蚕不礼貌不尊敬的人”)(2)懒惰、贪婪、邪恶的人
3作者写他们是为了与蚕做对比;强调蚕的善良,表达自己对蚕的敬意。
4示例一:不可以。理由:(1)丝绸店触发了作者的联想(或“在丝绸店,我想起桑园,想起蚕房,想起蚕,想起进化和文明”)。(2)因为丝绸店中的丝绸是蚕的美好品质的物质载体(或“丝绸店,是蚕的业绩展览馆,是蚕的灵魂纪念馆”)。示例二:可以。理由:蚕是文章的写作对象,全文赞美了蚕的美德
猫(节选)
郑振铎
①我家养了好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三妹是最喜欢猫的,她常在课后回家时,逗着猫玩。有一次,从隔壁要了一只新生的猫来。花白的毛,很活泼,如带着泥土的白雪球似的,常在廊前太阳光里滚来滚去。三妹常常取了一条红带,或一根绳子,在它面前来回地拖摇着,它便扑过来抢,又扑过去抢。我坐在藤椅上看着他们,可以微笑着消耗过一两个小时的光阴,那时太阳光暖暖地照着,心上感着生命的新鲜与快乐。后来这只猫不知怎的忽然消瘦了,也不肯吃东西,光泽的毛也污涩了,终日躺在厅上的椅下,不肯出来。三妹想着种种方法逗它,它都不理会。我们都很替它忧郁。三妹特地买了一个很小很小的铜铃,用红绫带穿了,挂在它颈下,但只显得不相称,它只是毫无生意地,懒惰地,郁闷地躺着。有一天中午,我从编译所回来,三妹很难过地说道:“哥哥,小猫死了!”
②我心里也感着一缕的酸辛,可怜这两月来相伴的小侣!当时只得安慰着三妹道:“不要紧,我再向别处要一只来给你。”
③隔了几天,二妹从虹口舅舅家里回来,她道,舅舅那里有三四只小猫,很有趣,正要送给人家。三妹便怂恿着她去要一只来。礼拜天,母亲回来了,却带了一只浑身黄色的小猫同来。这一来三妹一部分的注意,又被这只黄色小猫吸引去了。这只小猫较第一只更有趣、更活泼。它在园中乱跑,又会爬树,有时蝴蝶安详地飞过时,它也会扑过去捉。它似乎太活泼了,一点也不怕生人,有时由树上跃到墙上,又跑到街上,在那里晒太阳。我们都很为它提心吊胆,一天都要“小猫呢?小猫呢?”查问个好几次。每次总要寻找好一会儿,方才寻到。三妹常指它笑着骂道:“你这小猫呀,要被乞丐捉去后才不会乱跑呢!”我回家吃中饭,总看见它坐在铁门外边,一见我进门,便飞也似地跑进去了。饭后的娱乐,是看它在爬树。隐身在阳光隐约的绿叶中,好像在等待着要捉捕什么似的。把它抱了下来,一放手,又极快地爬上去了。过了二三个月,它会捉鼠了。有一次,居然捉到一只很肥大的鼠,自此,夜间便不再听见讨厌的吱吱声了。
④某一日清晨,我起床来,披了衣下楼,没有看见小猫,在小园里找了一遍,也不见。心里便有些亡失的预警。
⑤“三妹,小猫呢?”
⑥她慌忙地跑下楼来,答道:“我刚才也寻了一遍,没有看见。”
⑦家里的人都忙乱地在寻找,但终于不见。
⑧李嫂道:“我一早起来开门,还见它在厅上。烧饭时,才不见了它。”
⑨大家都不高兴,好像亡失了一个亲爱的同伴,连向来不大喜欢它的张婶也说:“可惜,可惜,这样好的一只小猫。”
⑩我心里还有一线希望,以为它偶然跑到远处去,也许会认得归途的。
⑪午饭时,张婶诉说道:“刚才遇到隔壁周家的丫头,她说,早上看见我家的小猫在门外,被一个过路的人捉去了。”
⑫于是这个亡失证实了。三妹很不高兴地,咕噜着道:“他们看见了,为什么不出来阻止?他们明晓得它是我家的!”
⑬我也怅然的,愤恨的,在诅骂着那个不知名的夺去我们所爱的东西的人。
⑭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
1.联系上文,指出第②段画线句子中重读的词语,并说明理由。
2.从第二只猫身上找出它被人捉去的原因。
3.第③段中画曲线的句子反映了三妹怎样的心理?
4.删除第③段“有一次,居然捉到一只很肥大的鼠”中的“居然”可以吗?为什么?
5.“自此,我家好久不养猫”的原因是什么?
1.应重读的词语是“也”,我和三妹的心情一样,都为失去可爱的小猫难过
2.(1)小猫很有趣,很活泼,招人喜爱。(2)小猫一点也不怕生人。(3)小猫经常跑到街上晒太阳。
3喜爱猫,担心失去猫,因而“笑着骂”。
4.不可以,“居然”表示出人意料,去掉后,就不能突出小猫能力之大
5.因为两次养猫都以亡失告终,痛苦的心情难以平复,一家人都心有余悸,所以好久不敢再养。
老 王(节选)
杨绛
有一年夏天,老王给我们楼下人家送冰,愿意给我们家带送,车费减半。我们当然不要他减半收费。每天清晨,老王抱着冰上三楼,代我们放入冰箱。他送的冰比他前任送的大一倍,冰价相等。胡同口蹬三轮的我们大多熟识,老王是其中最老实的。他从没看透我们是好欺负的主顾,他大概压根儿没想到这点。
“__”开始,默存不知怎么的一条腿走不得路了。我代他请了假,烦老王送他上医院。我自己不敢乘三轮,挤公共汽车到医院门口等待。老王帮我把默存扶下车,却坚决不肯拿钱。他说:“我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我一定要给他钱,他哑着嗓子悄悄问我:“你还有钱吗?”我笑着说有钱,他拿了钱却还不大放心。
我们从干校回来,载客三轮都取缔了。老王只好把他那辆三轮改成运货的平板三轮。他并没有力气运送什么货物。幸亏有一位老先生愿把自己降格为“货”,让老王运送。老王欣然在三轮平板的周围装上半寸高的边缘,好像有了这半寸边缘,乘客就围住了不会掉落。我问老王凭这位主顾,是否能维持生活,他说可以凑合。可是过些时老王病了,不知什么病,花钱吃了不知什么药,总不见好。开始几个月他还能扶病到我家来,以后只好托他同院的老李来代他传话了。
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往常他坐在蹬三轮的座上,或抱着冰伛着身子进我家来,不显得那么高。也许他平时不那么瘦,也不那么直僵僵的。他面如死灰,两只眼上都结着一层翳,分不清哪一只瞎,哪一只不瞎。说得可笑些,他简直像棺材里倒出来的,就像我想象里的僵尸,骷髅上绷着一层枯黄的干皮,打上一棍就会散成一堆白骨。我吃惊地说:“啊呀,老王,你好些了吗?”
他“嗯”了一声,直着脚往里走,对我伸出两手。他一手提着个瓶子,一手提着一包东西。
我忙去接。瓶子里是香油,包裹里是鸡蛋。我记不清是十个还是二十个,因为在我记忆里多得数不完。我也记不起他是怎么说的,反正意思很明白,那是他送我们的。
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他只说:“我不吃。”
我谢了他的好香油,谢了他的大鸡蛋,然后转身进屋去。他赶忙止住我说:“我不是要钱。”
我也赶忙解释:“我知道,我知道——不过你既然来了,就免得托人捎了。”
他也许觉得我这话有理,站着等我。
我把他包鸡蛋的一方灰不灰、蓝不蓝的方格子破布叠好还他。他一手拿着布,一手攥着钱,滞笨地转过身子。我忙去给他开了门,站在楼梯口,看他直着脚一级一级下楼去,直担心他半楼梯摔倒。等到听不见脚步声,我回屋才感到抱歉,没请他坐坐喝口茶水。可是我害怕得糊涂了。那直僵僵的身体好像不能坐,稍一弯曲就会散成一堆骨头。我不能想象他是怎么回家的。
过了十多天,我碰见老王同院的老李。我问:“老王怎么了?好些没有?”
“早埋了。”
“呀,他什么时候……”
“什么时候死的?就是到您那儿的第二天。”
他还讲了老王身上缠了多少尺全新的白布——因为老王是回民,埋在什么沟里。我也不懂,没多问。
我回家看看还没动用的那瓶香油和没吃完的鸡蛋,一再追忆老王和我对答的话,捉摸他是否知道我领受他的谢意。我想他是知道的。但不知为什么,每想起老王,总觉得心上不安。因为吃了他的香油和鸡蛋?因为他来表示感谢,我却拿钱去侮辱他?都不是。几年过去了,我渐渐明白: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一个不幸者的愧怍。
1.以善良去体察善良。在选文中,作者的善良表现在哪里?老王的善良又表现在哪里?
2.理解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1)有一天,我在家听到打门,开门看见老王直僵僵地镶嵌在门框里。
(2)我强笑说:“老王,这么新鲜的大鸡蛋,都给我们吃?”
3.老王身体虚弱正需要营养补充,但他自己不吃鸡蛋,却送给“我”一家,这是为什么?
4.选文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来刻画老王这个人物的?老王是怎样一个人?
5.联系全文,说说你对选文结尾画线句子的理解?
1.作者的善良有许多表现:照顾老王的生意,坐他的车;老王再客气,也付给他应得的报酬;老王送来香油鸡蛋,不能让他白送,也给了钱。作者的善良还表现在关心老王生活,三轮改成平板三轮,生意不好做,作者关切地询问他是否能维持生活。
老王的善良也有许多表现:“愿意给我们带送”冰块,车费减半;送钱先生看病,不要钱,拿了钱还不大放心,担心人家看病钱不够。老王的善良更表现在,受了人家的好处,总也不忘,总觉得欠了人情,去世前一天还硬撑着拿了香油、鸡蛋上门感谢。
2.(1)句说“镶嵌在门框里”,夸张的手法,强调了老王步履维艰,身体僵直的形态
(2)句“强笑”一词,不但准确,而且含蓄,透露自己见到老王病成那个样子,还拿东西来谢“我们”,心里有说不出的悲酸和感动。
3.老王受了“我”一家的帮助,总觉得欠了人情,于是拖着病体硬撑着拿了鸡蛋、香油上门感谢。表现了老王淳厚善良、知恩图报。
4.选文通过动作描写、语言描写等来刻画老王这个人物的,老王是一个孤苦伶仃,善良、乐于助人、有一颗金子般的心的人。
5.虽然“我”一家当时受到冲击,处境不好,但比之身患残疾、生活贫困的老王,自感还是幸运的。这体现了“我”对不幸者、卑微者充满爱心的人道主义精神。“我”感觉到自己对老王的关爱还很不够,所以感到“愧怍”
阅读《权力》
黑熊、灰狼、狐狸组成一个强盗团伙,常常肆无忌惮地袭击羊群,使羊群不得安宁。
羊群中的头羊决定采取分化的办法,对付这伙强盗。于是采取进谗言、挑拨离间等办法,但是没有成功,因为黑熊、灰狼、狐狸团结得很紧密,它们并不相信谣言。
后来头羊死了。死前,它把位置交给一位年轻的羊。这位年轻的羊并没有直接上任,而是提出了一个令大家十分吃惊的计划。它说,要请黑熊、灰狼、狐狸其中的一个来担任羊群的头领。
对此,大家都坚决反对。但是被委以重任的年轻山羊却坚持自己的主张。它把这一决定传递给黑熊、灰狼、狐狸。它们都十分兴奋,谁要是当上羊群的头领,就意味着拥有整个羊群的指挥权,这里的好处太多了。
黑熊趁灰狼不备时忽然向它发起了攻击,一下子就咬断了狼的脖子。
黑熊还准备向狐狸下手。
狐狸看出黑熊的心思,它处处防备着黑熊,同时,准备除掉黑熊。
它找到一个经过猎人伪装的陷阱,陷阱上面只有一层树枝。于是,它便躺在上面假装睡觉。因为狐狸身体轻,并没有陷下去的危险。
黑熊发现有了动手的机会,于是它猛扑向狐狸,可狐狸却迅速地躲开了。黑熊一头栽进了陷阱里。
剩下的只有狐狸了,它已对羊群构不成威胁。
这时,众羊才知道,权力原来只是一个陷阱。
(选自《现代女报》)
1.在黑熊、狼、狐狸组成的强盗团伙中,它们自诩的强项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年轻的头羊提出了一个怎样的计划?这个计划为什么令大家十分吃惊,而让强盗团伙十分兴奋?
3.本文结尾说"权力原来只是一个陷阱",怎样理解这句话呢?
_
4.从这则童话故事中,你获取了怎样的启迪呢?
1.黑熊认为自己力气最大,作的贡献不小;灰狼认为自己最凶猛,咬死的山羊最多;狐狸认为自己是智多星,很多点子都是它想出来的。
2.年轻的头羊提出了要请黑熊、灰狼、狐狸其中的一个当羊群的头领。 “吃惊”是因为让敌人来当自己的头领会威胁羊群的安全。“兴奋”是因为拥有对整个羊群的指挥权,好处太多了。
3.权力诱使黑熊,灰狼、狐狸上当,强盗团伙之间的相互斗争削弱它们的力量使它们的团伙四分五裂,从而解除了它们对羊群的威胁。
4.权力是个可怕的陷阱,要正确、理性地对待权力。
《爱是一朵无声花》
①二十三年前,我在乡里邮局工作。
②那是一个冬日的下午。邮局外,鹅毛般的大雪纷纷扬扬下了一天一夜,整个世界都是白色的。风,更是一刀一刀地呼啸而过,寒意侵入每个人的骨子里。而邮局里,我和几个同事也被冻得脚不停跺着地。雪太大,来办业务的人寥寥无几。只有我一个人呆在办业务的窗口,其他几个同事一边偎依着火炉搓着手,一边聊着天。而我,因为最后一个办业务的人也离开了,索性就伏在桌上看起了报纸。
③近四点的时候,外面突然挟风裹雪地刮进来一个“雪人”,一进门便噼里啪啦地拍打着身上的风雪。我被响声惊动,抬眼一看,原来是一个年龄在六十上下的老妇人。如此冷的天气,老妇人的衣着竟颇显单薄,铁青着脸色,双手一边不断搓着,一边哈着气。
④老妇人走近窗口,轻声问:“拍电报是这里吗?”我点点头。“多少钱?”老妇人弱弱地问。“一毛五一个字。”我说,然后看她一身颇为寒碜的衣服,又追问了一句,“你要发电报?”要知道,那个年代里,若非太紧急的重大事情,一般老百姓是舍不得花钱拍电报的。“嗯,”老太太点点头,听了我报的价格,短暂的一愕。接着,又一边絮絮地从口袋里拿出一个纸包,慢慢打开一层又一层的纸,才露出里面躺着的平整的毛票子,一边说,“我儿子在东北当兵,好久没联系了哩。现在我们这里都这么冷,东北怕是更冷了。我想发个电报,给他提个醒儿。”我心里一暖,放下了报纸,听着外面风雪的呼啸声,便细细端详起眼前的这个老妇人。老妇人满脸的皱褶,像是被岁月的犁铧耕耘过无数次,有的地方因为皮肤干裂,都裂开了巨大的口子。我突然想起家中的老母亲,和眼前的她竟是如此相像。“大娘,您要发什么内容?”我问她,“字数越少,越省钱。”我提醒了她一句。老妇人低下头,思索了一阵子才说:“您就告诉他,天气变冷了,要记得多穿衣服。并且告诉他,妈妈很想他。”老太太说完,自己又在心底核算了一下,补充说,“十七八个字,是吧?”我按照她要表达的意思,在心底默算一下,还真是。但是觉得语言不够简洁,便对她说:“大娘,您看“天冷,多加衣”这几个字可以不写,意思又表达了出来,而且省钱。”老妇人一听后,刚准备点头,突然又想起了什么,说:“您得告诉他,我这个当妈的很想他。例如,在后面加四个字——妈妈想你。”我笑了:“看您说的,这世上哪有母亲不想儿女的呢。您哪,不说这四个字,您儿子也知道您想他,何必浪费这四个字的钱呢,六毛呢。”我特意地把“六毛”两个字加重了语气。
⑤老妇人稍微犹豫了一下,显然她似乎被我说的“六毛钱”给打动了。但转瞬间,她又改变了主意。“不!”老妇人坚持要加上这四个字,还说,“我就怕他不知道我想他呢。”老妇人一边说,一边把钱数好了,颤巍巍地从窗口递给我,在我接钱的那一瞬间,老太太忽然轻轻握住我的手,说:“同志,我真的好想我儿子呢。”我猛然感觉到,整个冬天的寒意好像蓦然就没了踪迹。只觉得,老太太那略微硌人的手掌间,传来的是一阵又一阵的鸟语花香。温暖,瞬间就在我心头铺展开来。
⑥原来,我们一直都觉得父母对我们的思念,是理所当然的。却很久都没有明白,母亲对我们的思念,却一直在我们的理解之外,像是一朵潜滋暗长的花儿,一直在无声中惊艳,于沉默中盛放。
1.老妇人面对“我”告诉她电报价格时,其心理变化很微妙,找出老妇人心理变化的词
( )——犹豫—— ( )
2.分析小说第②段划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3.作者以“爱是一朵无声花”为题,有何好处?
4.请根据小说内容并结合自己的阅读体验,谈谈自己对母爱的认识。提示:要求谈自己的切身感受,写一段完整的话
1. 一愕、 坚持
2.写出了天气的恶劣,推动情节的发展,为下文母亲发电报的情节做铺垫。
3.以“爱是一朵无声花”为题点明了文章主旨,赞美了母爱的平凡而真挚伟大;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4.言之有理即可
阅读《鲁迅自传》
其时我是十八岁,便旅行到南京,考入水师学堂了,分在机关科。大约过了半年,我又走出,改进矿路学堂去学开矿,毕业之后,即被派往日本去留学。但待到在东京的豫备学校毕业,我已经决意要学医了。原因之一是因为我确知道了新的医学对于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助力。我于是进了仙台(Sen-dai)医学专门学校,学了两年。这时正值俄日战争,我偶然在 电影上看见一个中国人因做侦探而将被斩,因此又觉得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先提倡新文艺。我便弃了学籍,再到东京,和几个朋友立了些小计划,但都陆续失败了。我又想往德国去,也失败了。终于,因为我底母亲和几个别的人很希望我有经济上的帮助,我便回到中国来;这时我是二十九岁。
我一回国,就在浙江杭州的两级师范学堂做化学和生理学教员,第二年就走出,到绍兴中学堂去做教务长,第三年又走出,没有地方可去,想在一个书店去做编译员,到底被拒绝了。但革命也就发生,绍兴光复后,我做了师范学校的校长。革命政府在南京成立,教育部长招我去做部员,移入北京;后来又兼做北京大学,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的国文系讲师。到一九二六年,有几个学者到段祺瑞〔2〕政府去告密,说我不好,要捕拿我,我便因了朋友林语 堂〔3〕的帮助逃到厦门,去做厦门大学教授,十二月走出,到广东做了中山大学教授,四月辞职,九月出广东,一直住在上海。
1.鲁迅选择学医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后来又决定弃医从文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因为我总不肯学做幕友或商人,——这是我乡衰落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句中“两条路”是指什么?鲁迅自己不肯做幕友或商人,却强调“这是我乡衰落了的读书人家子弟所常走的两条路”,这是为什么?
3.鲁迅到广东后,“四月辞职”,这中间也暗含了一个重大事件,它是什么?鲁迅为什么要辞职?
4.读完这两段文字,你觉得鲁迅是个怎样的人?
1. 新医学对日本维新有很大的帮助 他知道在中国医好几个人也无用,还应该有较为广大的运动疗治国人的精神
2.做幕友或商人 说明鲁迅和那些衰落了读书人家子弟所走的路不同,他寻求的是救国救民之路
3“四一二”反革命__;作者认清了蒋介石的反革命本质,不愿在反革命统治区任职
4.他是一个希望民族强盛、具有强烈的爱国主义感情的知识分子。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