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割爱杀坐骑

万焕生

人们常说:“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事实上,草地岁月,堪称红军长征中一段最为艰苦的历程。红军指战员在饥寒交迫的情况下,向北挺进,走在前面的__断粮后可挖野菜吃,走在后面的__则连野菜也找不到。

__率领红三军团负责殿后,他眼见战士们一个个因饥饿而昏倒在地,便把目光盯向了自己的坐骑大黑骡子。这匹从江西出发就跟随__走向长征路的黑骡子,一路上又驮伤病员,又驮粮食和器材,每天它的背上堆得像座小山似的。有时,__抚摸着黑骡子念叨着:“你太辛苦了,连一点料都没有。”说着,把自己的干粮分出一块,悄悄地塞进黑骡子的嘴里,深情地看着骡子吃完。

现在,草地上断粮了,__决定杀坐骑解决燃眉之急,他把饲养员喊来,问道:“总共还有几头牲口?”

“连你的大黑骡子还有6头。”老饲养员不解地回答。

“好,全部集中起来,杀掉吃肉!”__话一出口就是命令。

“什么,杀掉?你不出草地啦!”老饲养员着急了。几个警卫员听说后也急忙围拢过来,大声说:“军团长,大黑骡子可不能杀啊!”

__深情地望着拴在不远处的大黑骡子,平静地对警卫员们说:“__现在连野菜都吃不上了,只有杀牲口,赶快解决吃的,我们或许能多些人走出草地。”

老饲养员掉着眼泪对__说:“可是你怎么走出草地?别的可以杀,大黑骡子一定要留下,它为革命立过功。”

__拍着老饲养员的肩膀说:“你们能走,我也能走。雪山不是已经走过来了吗?草地又算得了什么!大黑骡子是为革命立了功,这次就让它最后立一次大功吧!”

“还是把大黑骡子留下吧!”大家仍在请求。

__有些不耐烦了,他大声对身边的警卫邱南辉道:“传我的命令,让方副官长负责杀骡子!”

6匹牲口集中到了一起。老饲养员抱着大黑骡子的脖子在轻轻絮语:“大黑骡子呀,大黑骡子,委屈你了,你为革命立大功吧!”

__背过脸去。枪声没有响,谁也不愿意开枪。10分钟过去了,没有人下得了那个狠心。6匹牲口都好像预感到什么,集体嘶叫了数声,又都默默地低下高昂的头。

20分钟过去了,仍然没有听到枪声。

“副官长,快开枪!你不向它们开枪,我就要向你开枪!”__双手叉在腰间怒吼道。

手提机枪的方副官长把大黑骡子向远处牵了牵,枪口对准6匹牲口,大家都闭上了眼睛。枪声响了。__转过身,缓缓摘下军帽,向着斜倒下的大黑骡子。

这天晚上,草地篝火旁多了些生机。__推开警卫员端来的一碗肉汤,发火道:“我吃不下,端开!”

漫漫长征路,再也见不到大黑骡子的背影,它化入北进的滚滚铁流,融进了宣传鼓动员的竹板声,合奏出红军指战员们行进步伐的节拍来:“身无御寒衣,肚内饥,晕倒了爬起来,跟上去,走到宿营地。”

1.__既然决心枪杀大黑骡子,又为什么向斜倒下的大黑骡子“缓缓摘下军帽”?

2.“大黑骡子是为革命立了功,这次就让它最后立一次大功吧!”大黑骡子为革命立过哪些功?

3.选文中两次写到了__发火,联系语境,说说__发火的原因是什么。

(1)“副官长,快开枪!你不向它们开枪,我就要向你开枪!”__双手叉在腰间怒吼道。

(2)__推开警卫员端来的一碗肉汤,发火道:“我吃不下,端开!”

4.本文刻画__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5.选文最后的画线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1.大黑骡子与__经历过风风雨雨,建立了浓厚的感情,并且它为__做了许多事情,虽然为了集体、为了革命事业,不得不忍痛割爱狠下心来杀死了它,但是__的内心是悲苦的,不舍的,所以才向斜倒下的大黑骡子缓缓摘下军帽。 

2①在长征路上大黑骡子驮过__,驮过伤病员,驮过粮食和器材;

  ②在红军队伍断粮时,用自己的肉解决了战士们的口粮。 

3(1)方副官长迟迟没有动手杀骡子。

   (2)为了集体的生存,__不得不狠下心杀掉与自己建立深厚感情的大黑骡子,他的内心是非常悲苦的,现在警卫员让他吃大黑骡子的肉,更让他感到悲痛与不忍心。

4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表现了__对红军战士们的热爱和对革命事业的无比忠诚。 

5.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黑骡子对红军战士们的影响和感化,对全文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

(原创)

北京的园林

佚名

①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名城,她的名胜古迹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②也许因为北京是金、元、明、清四朝帝都的缘故,建筑师们博采各地园林之长,因地制宜,使北京的园林各具特色,和谐优美。为了显示帝王的威严、高贵,北京的园林注重建筑的雄伟,注重局部的精细,注重色彩的绚丽,似乎只有这样才不失皇家的身份。

③故宫、颐和园等建筑金碧辉煌,布局工整、对称。左边有一条游廊,右边也必有一条游廊,给人一种平衡的感觉,甚至连屋内的摆设也是如此。在各个大殿、各个宫院、大门外面都要摆两座石狮或麒麟,大门大多分左、中、右三扇。殿内的梁柱高大,空间宽敞而略显阴暗。这样的园林建筑似乎缺乏自然之趣,但却以其雄伟、庄严的气势使人折服。

④北京的园林建筑在细微之处见匠心。一段曲廊、一丛阶边小草、一组精妙的雕刻,对烘托气氛无不起着微妙的作用。例如,颐和园中的长廊,有一华里长,分成十几段。每段房梁上都有油漆彩绘,或山,或水,或人,或物,或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竟无一相同。一幅“嫦娥奔月”,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绘画者也许吸取了敦煌壁画飞天图案的艺术精华,很有些“吴带当风”的味道,耐人玩味。

⑤北京园林的色彩大多是金黄或大红,色彩明丽。有时,在万绿丛中见一道飞檐,黄绿相间,相映成趣。大多数宫殿都铺着琉璃瓦。那大红色的柱梁,十分庄重。当然,也有例外,潭柘寺的大殿都是由灰色方砖铺地,墙壁灰暗,同周围的景色浑然一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古朴淡雅,别具风采。

⑥北京周围的山水既有北方的粗犷,又有南方的秀丽,这正是建造园林的好地方。在依山傍水之处,建一座庙宇,半山腰修一座亭子,湖中建一座水榭。这时,可极少讲究对称,但考虑色彩对比却十分周到,山上的亭子要用金黄和大红的彩绘,水榭要灰暗些,庙宇要红墙绿瓦,显得庄严、肃穆。

⑦这只是我对北京园林粗浅的介绍,若想真正领略到其中的妙处,还是请您亲自来游览吧。

(选自“全游网”)

【注释】 吴带当风:宋代郭若虚评价唐代吴道子fó xiàng 画的话,意思是吴道子画的衣带圆转,迎风飘举。

1.选文主要介绍了北京园林的哪些特点?【说明对象的特点】

2.第③段中加点的“如此”具体指什么?【词语的指代含义】

3.第④段画线句子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说明方法及作用】

4.“北京园林的色彩大多是金黄或大红,色彩明丽”一句中的“大多”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品析说明的语言】

5.下列诗句中,填入文中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语句还原】

A.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B.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C.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D.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1.注重建筑的雄伟,注重局部的精细,注重色彩的绚丽。 

2指布局工整、对称,给人一种平衡的感觉。 

3举例子、作比较。具体准确地说明了“北京的园林建筑在细微之处见匠心”的特点。 

4不能去掉。“大多”表范围,如果去掉,就变成了北京园林的色彩都是金黄或大红,与实际不符。“大多”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 

5.C

【例文】公园里的树真多啊,有四季常绿的松树,有气宇轩昂的银杏树,有高大挺拔的槐树,有婀娜多姿的柳树。公园里的树真奇啊,有的像一把伞,有的像神气的士兵,有的像顶天立地的巨人。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1.本文段说明的中心内容是什么?说明顺序是什么?

2.结合上下文解释“寂寞”的意思。

3.“这是不足取的”中的“这”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4.“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中“多种”一词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5.“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从表达方式上说属于哪一种?有什么作用?

1苏州园林花草树木的映衬。逻辑顺序。 

2指苏州园林一年四季都有花有树,显得不单调。 

3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阅兵式似的道旁树。 

4“多种”说明了苏州园林所栽种的花时不同的花树种类之多,但不是全部的花树,删去以后就变成全部的花树,与实际情况不符,体现不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5描写。形象地写出了古藤枝蔓的模样和旺盛的生命力,突出了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点。 

西双版纳笔记

张 炜

西双版纳就像一个梦,自小就在我脑海里萦绕。在我们的经验中,许多美丽是经不起就近打量的,那样只会让人失望和后悔。可是西双版纳,我们不可抗拒地走进了她的秘境,并深深为之迷恋。

佛 寺

只要是大一点的傣族村寨都有一个佛寺,这是精神与信仰的象征,是身心向往之地。

傣族人家,许多男子在7岁左右必须剃度出家几年,住到佛寺里。虽然他们将来大半还是要做世俗营生,但这种少年经历是极其重要的,这是早早开始的心灵洗涤。

傣族人佛事活动频繁,无一例外是为了心灵的洗涤。一个人和一个民族时常经历心灵的洗涤,远比身体的洗涤更为重要。在过去,内地的广大农村和城镇由于生活条件所限,做到每周或每天都能进行身体洗涤是很难的,现在有了洗浴的条件,可是心灵的洗涤一年里会有多少次?

从这个角度讲,傣族兄弟真是令人羡慕。

一天又遇到了盛大的佛事活动。那是在景洪的总佛寺,身着鲜丽服饰的队伍绕寺行进,伴着节奏分明的音乐。队伍最前面是几排僧人,后边是手捧绵帛锦缎的男女老幼,再就是边走边舞的美丽少女。少女们身着盛装,右鬓佩戴一串鲜花,舞姿简洁典雅,只有手和两臂在重复同一动作。我们久久地站立一旁,知道这不是表演,而是传统的延续,是从久远的时代开始的一个仪式。

醉 绿

人如果享受到过多的氧气,会发生“醉氧”,而从北方来到西双版纳的人,会有一种“醉绿”之感。因为这不是一般的绿,而是人间大绿。置身热带雨林之间,到处都是蓊郁,是浓阴匝地,是让人惶惑的青翠欲滴。百鸟喧腾,异兽长啼,我们显然来到了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对我们来说有些突兀,得让人好好适应一番才好。

如果长期生活在这里,我们将如何消受这大绿簇拥的日子?有点难以想象。比起这里,北方的干燥,裸露的石土,还有无法告别的阴霾,几乎让人习以为常了。而这里的绿色又太多太盛,空气太过洁净,一切都得从头领略,从头开始。我们面对的是一场人生的惊喜。

祖辈在西双版纳山林中过活的傣族、哈尼族、基诺族,他们是怎样认识这满眼绿色的?他们常说的话是:“没有森林就没有水,没有水就没有粮食,没有粮食就没有生活。”

原来,他们将绿色看成了生活的源头。

大 象

在西双版纳可以看到大象。

有一群大象自由自在游荡的地方,必有不可想象的密林绿地。所以在云南,在西双版纳这样的大绿之地才能养得起它们。

西双版纳人当然以大象为傲,在城区的街头路口,总有大象的雕塑。而我们知道,通常的城市里一般只会给英雄人物塑起雕像。这里的大象就是活生生的大英雄。

我曾参加过当地的一次泼水活动,虽然不是泼水节,但能让外地人感受水的恩惠和吉祥。盛装的少男少女手持水盆倾水泼洒,呼号祝福,还牵出了一头大象。

大象通人语,能交流,一根长鼻子擅取物,并不时地高举过顶向人致礼。它体大雄健,步伐沉稳,一双眼睛留意四周,憨态可掬。不知为何,在它面前,我们这些自以为聪明的“万物的灵长”,常常会有莫名其妙的羞愧感。所以,我们对那些能做大工、拥有大力的人给予赞美,称他们为“大象”。

据专家们研究,大象是动物中唯一能够追思亡故的一类:它们行走在野地里,如果遇到先辈的遗骨,一定要停下来整理归拢,久久地伫立悲悼。

大象是最配享有阔大绿色的生命。

(选自《人民文摘》,有删改)

1.说说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2.画线段落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的?有何表达作用?

3.“置身热带雨林之间,到处都是蓊郁,是浓阴匝地,是让人惶惑的青翠欲滴”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达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4.简要说说,祖辈在西双版纳山林中过活的傣族、哈尼族、基诺族是怎样认识这满眼绿色的。(10字以内)

5.结合李舵《美丽的西双版纳》一文,谈谈两文写大象的目的有何不同。

1通过对比,设置悬念,表达出对西双版纳的深深迷恋,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2将心灵的洗涤与身体的洗涤进行对比,又将内地人甚少进行心灵洗涤与傣族人经常进行心灵洗涤相对比,突出了傣族人对信仰的虔诚,身心的纯净、宁静。 

3排比。具体描绘了置身热带雨林中的感受,盛赞森林大绿给人带来的愉悦。整齐的句式,增添了文章的语言气势。

4绿色是生活的源头。(意思对即可) 

5.《美丽的西双版纳》描写大象突出其有趣,反映了傣族人充分开发旅游资源的聪明才智。而《西双版纳笔记》描写的大象则充满灵性、情感,是森林中的英雄。

河西走廊的月亮

黄文山

①就这样升起来了,这千里河西走廊的月亮,这西北戈壁滩的月亮。

②没有一声寒暄,也用不着预告,一轮圆润而又皎洁的月亮,就这样贴着车窗,朝你粲然一笑,而后缓缓地升上中天。全车的人都又惊又喜,不约而同地发出一声赞叹。司机把车停住了,于是大家纷纷跳下来,站在戈壁滩粗粝的石块上,看着月亮冉冉上升。

③这一切都来得那样突然,似乎落日刚刚还衔在遥远的祁连山巅,接着,便是一阵短暂的__。戈壁滩之夜不是缓缓来临的,而是猛然间,当一小片残阳被飞快地拽下,天地万物便深深地坠落于__之中。车灯打开了,孤独而微弱的光柱不断被夜色大口大口地吞噬,吞得大家的心里都有些发慌。就在这时候,月亮升起来了。

④我从没见过这样圆、这样大、这样柔洁又跟人这样贴近的月亮。她仿佛近在咫尺,那份难以描摹的丰盈和难以形容的优雅简直就是美丽的极致。大家都动情地抬头注视着,连司机在内,一时都忘了自己的行旅。

⑤圆月,一下把戈壁滩照得透亮,四周无遮无拦,没有一丝浮云,也没有一棵杂树,有的只是空旷。

⑥这空旷,延展着时间和空间。从昨天到今天,几千年的故事,便是被这一片柔柔的月光照着,在卷帙浩瀚的史册里发出亮丽的光彩。一场又一场惨烈的战争,一个又一个鲜活的人物,一页又一页生动的历史,就在这月光下的空旷里轰轰烈烈地演出。在这空旷里,曾驰过霍去病的铁骑,将士的盔甲和手中的兵器在月光下翻动着银色的波涛。那场与匈奴间的战事,使得这位年轻将军名垂千古。就在这戈壁滩的美丽月夜,他将汉武帝御赐的美酒,倾于泉中与三军将士共饮,从而写尽了一个大将的豪情与风流。酒泉也因此得名。当霍去病高高擎起酒杯,那杯中一半是清泉,一半便是皎洁的月光。

⑦在这空旷里,曾走过左宗棠西征的大军。月光洒在连亘百里的营帐上,洒在路边湖湘子弟新栽的杨柳枝上,也洒在这位64岁的爱国老将不平静的心田里。在清廷“海防”和“塞防”之争中,他坚持收复新疆、保卫祖国统一的主张,最终获得胜利。如今,他要将朝策付诸军事行动。千里河西走廊,是他这首煌煌战争之歌的长长的前奏曲,使他得以利用行军的间隙,梳理一番纷繁的头绪。多少军情,多少家书,便是蘸着帐前的月光写就。

⑧在这空旷里,还曾经经过红军西路军伤痕累累的队伍。雪山、草地乃至四川军阀的猛烈炮火,都未能挡住这支队伍的犀利锋芒。然而,一道河西走廊,却导演了一出悲剧。红四方面军的战旗就在惨白的月光下被子弹撕成了碎片。也许,正是这毁灭前的一轮又圆又大的月亮,长留在幸存者的脑海中,使他们久久地反思着这页沉重得难以翻开的历史。

⑨自然,这空旷里也奔过张骞凄惶的赢马,也碾过林则徐悲愤的囚车;自然,这空旷里还回荡过班超投笔从戎的誓言,还踯躅过玄奘西行取经的身影……还有那绵延不绝的东来西往的商旅驼队,将一条两千多里的戈壁长廊,踏出了一首首慷慨悲壮的阳关曲。

⑩这一个个被史笔庄重地记载或因为平凡而被忽略不计的众多人物,却都在命运的驱使下,以不同的心情、不同的姿态、不同的方式,走过长长的河西走廊。

11这便是河西走廊,在这漫长的驼路上,绝非只有空旷;这便是河西走廊,在这片荒芜的戈壁滩上,绝非只有寂寞。

12战争的狼烟与和平的驼队,苦难的历程与热诚的求索……都在这里频繁地发生和发展。几千年的时间,拓就了中华民族一条西行的辉煌通道。从此,多少男儿的豪情,多少男儿的热血,多少男儿的希望,都与这空旷的土地联系在一起。

13于是,我才明白,为什么这样美丽的月亮,偏偏垂青这块荒凉之地,即使是南方的湿润、富庶和繁华,也无法使她动心。

14此刻,月亮充满柔情地注视着这又干又冷的戈壁滩,用她光洁的玉臂抚摸着荒芜,抚摸着粗粝,抚摸着苍凉,也抚摸着我们这群不期而遇的旅人的心情。

15于是我们继续西行。

(摘自《散文》)

1.用简洁的文字概括本文主要内容。

2.根据提示赏析词句。

(1)没有一声寒暄,也用不着预告,一轮圆润而又皎洁的月亮,就这样贴着车窗,朝你粲然一笑,而后缓缓地升上中天。(从修辞角度赏析句子)

(2)这一个个被史笔庄重地记载或因为平凡而被忽略不计的众多人物,却都在命运的驱使下,以不同的心情、不同的姿态、不同的方式,走过长长的河西走廊。(赏析加点词)

3.有人认为,选文第③段和第①段交换位置后表达更顺畅,你赞同这种观点吗?为什么?

4.说说你对“几千年的时间,拓就了中华民族一条西行的辉煌通道”这句话的理解。

1作者在河西走廊戈壁滩欣赏月亮,并由月亮下的空旷联想到与河西走廊有关的历史人物和事件。 

2(1)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月亮的圆润皎洁,柔美轻盈。

  (2)加点词“庄重”写出了河西走廊历史的厚重感,表现了作者对河西走廊历史的敬仰之情。(意思对即可) 

3示例一:赞同。因为调整后更符合时间顺序。描写环境的__为下文月亮的皎洁明亮作铺垫。 

   示例二:不赞同。先写月亮升起,再写之前环境的__,更能凸显月亮给作者留下的深刻印象。(言之成理即可) 

4.在漫长的历史中,豪情满怀的热血男儿献身河西走廊,使之成为东西交流的重要通道,并造就了灿烂的历史文化。(意思对即可)

(杭州中考)

故乡红叶

凸 凹

香山的红叶,我是赏过的。第一次赏香山红叶,我正上着一所专业院校,适逢红叶盛季,满山皆红遍,同伴便惊叹不迭。

但我只感到亲切,并没有难抑的惊奇。因为我觉得,故乡的秋天,也是红叶满山、流丹溢彩的;而且,山脉绵亘,红到极遥远的地方,比香山来得有气魄。只因为香山离市区近些,且是一个著名的公园,命运便很阔达了。

故乡的山峦,植被是极丰茂的:黄栌满坡,柘丛盈岗,楸树峰耸,檀木沟伏……夏时山色蓊郁,入秋,则渐渐变化起来,先是淡黄,而后是斑驳,最终是红得一统了,满山满野就一如火烧。

但这时却是故乡的农忙时节——

庄稼的秸秆被村人铡碎了,厚厚的铺到猪厩中去,再取山上的表土覆盖,以期在来年沤出一些好肥料来。所以,未上冻前,村人的第一宗要事,便是背土垫圈。而后,有余力的,要在地堰的边上,砍一垛垛的干柴杂草,烧一堆一堆的草木灰。撒上草木灰的土地,蔓菁憋得大,土豆长得足,谷穗也结得沉。

此时,山上的红叶正红得烂漫呢。人们哪顾得多看几眼呢。所以,山里人并未想到,那一丛丛的红叶,便是一团团的激情、一首首的诗,自己正生于美境与福地,正可以坐享一番。红就让其兀自红去吧,我们还有正经的营生干不完呢,他们想。那时,我并没有一丝悲哀,因为身在其中,与村人的感觉相同。

真正醒悟了,感到有些惆怅了,是看到城里人,居然要爬那么远的路,到香山专程赏红叶之后。于是,我怀着这么一种情绪,待人们去香山赏红叶的时候,我便回到故乡去,探抚那故乡的红叶。它们被漠视和遗忘得太久了!

我爬到屋后的山上:高远的天,衬以峻拔的山形,那凌风的红叶,簌簌地,便让人极感动。但激动的心,很快就黯然了——

沉默的父亲,正在地堰的边上埋头打柴草,他要多烧几堆木灰啊。于是,观赏红叶的这一份闲雅,就显得多么不合时宜,显得多么奢侈蓦地就生出一丝羞耻,我便踅到父亲的身边,想给他打个下手。

父亲很懂我的心思,笑笑,“去赏你的景吧。”

见我仍迟迟不动,父亲说:“有什么不好意思的呢,你高兴赏景就赏景,我高兴做活就做活,不都图个自在么?!”

我知道,要父亲埋头干他喜欢干的活,比要他赏红叶更使他心安与欢悦,这是情理中的事,不关乎我的勤与懒。但我终究不忍在劳作的父亲身边,作赏景的清客,便同他一起干下去了。

这是第一次回故乡赏红叶的情景。

第二年秋深,想到故乡那满山的绚丽,仍有热热的归心。但父亲在地堰上弯曲的身影从脑底晃出的时候,归心就有了几分迟疑,心中就有了一种惆怅。

最后,还是回去了。因为:红叶岁岁依旧,而父亲却要一天天衰老;父亲已经辜负了红叶,儿女还要辜负父亲么?!

回到故乡,父亲很高兴,抱出一坛雄自酿:“崽呀,知道你要回来,爹特意给你留着呢。”我的眼窝便不由得濡湿了。

从此,每到秋深,我皆毫不迟疑地回故乡去。

每次,我们低头砍着柴草,却都把红叶搁置于一边。但只要我们抬起头来,山上的红叶,便很执着地红到我们的眼眸中来——

红叶没有怨艾,只有默默地守望和多情的注视,一如山里的人们。

(本文有改动)

【注释】 ①沤(òu):长时间地浸泡,使起变化。②惆怅:伤感,失意。③踅(xué):中途折回。④雄自酿:一种自家酿造的酒。

1.本文以“故乡红叶”为题,为什么在一、二两段中要写“香山红叶”?

2.指出下列句子中作者“惆怅”的具体原因。

(1)真正醒悟了,感到有些惆怅了,是看到城里人,居然要爬那么远的路,到香山专程赏红叶之后。

(2)但父亲在地堰上弯曲的身影从脑底晃出的时候,归心就有了几分迟疑,心中就有了一种惆怅

3.分析“故乡红叶”在文中的象征意义以及在结构上的作用。

4.请对“父亲”这一人物形象及“我”对“父亲”的思想情感作赏析。

1.将香山红叶与故乡红叶作比较,突出了故乡红叶更为壮观,更有气魄,为下文写故乡红叶被人漠视的命运作铺垫。 

2(1)感受到比香山红叶更为壮美的故乡红叶,却长久地被人漠视和遗忘。

  (2)父亲虽在美景和福地之中,却无暇赏景,因艰苦劳作而日渐衰老。 

3.象征意义:“故乡红叶”象征那些极为普通、没有怨言、默默坚守的山里人。 结构作用:“故乡红叶”是本文行文的线索,贯穿文章的始终,使文章内容集中、结构紧凑。 

4.“父亲”形象:父亲在地堰边埋头干活,并以此心安和欢悦,表现了父亲的朴实和勤劳;父亲让我去观赏红叶,做自己喜欢的事,表现了父亲对儿女的理解;父亲特意给我留着一坛雄自酿,表现了父亲对儿女的关爱。 “我”的情感:因父亲辛勤劳作、不断衰老而忧伤、内疚和思念;因父亲对“我”的理解和关爱而感激。

(河池中考)

回家的敲门声

何伟良

①每一个夜晚的来临,一听到我下班回家叩打门环的声音,父母便像赛跑一样一前一后争着为我开门,总怕被对方抢了先。母亲的脚步细碎而轻柔,父亲的脚步则如重锤般有力,跺得地面“咚咚”直响。因此尽管母亲非常的努力,但总是比父亲慢半拍,为我开门的似乎永远都是父亲!有时候母亲也会站在父亲身后大声地嗔怪:“平时让你干点事,你磨磨蹭蹭慢慢腾腾的,一听到儿子回来你跑得比兔子都快!”父亲此时总是呵呵的憨笑两声,但并不驳斥母亲的话。门在开启的瞬间,我照例能听到两声一高一低苍老而亲切的问候,随后老两口就像勤务员似的一人给我推自行车,一人帮我拿包,让我尽享“领导”般的待遇。就这样,父母一前一后紧紧相随的身影,或重或轻的脚步声,或高或低的问候声一直伴随我走过了一年又一年……

②后来为我开门的只有父亲一个人了,因为母亲病了,她已经彻底失去了与父亲竞争的能力,腿脚已不太灵便的她大多数时间里只能坐在床头迎接我的归来,目送我的离去,而我也很难听到母亲那风风火火细碎而轻柔的脚步声了。母亲久治不愈的病带走了父亲很大一部分活力,他的脚步声不再像重锤般的有力而变得有些迟缓了。除了他亲切的问候,温和的眼神未变,父亲脸上的皱纹已增加了很多,头上的白发也增加了很多……

③随着年纪越来越大,父母对我的依恋似乎更浓更深了。有时晚上加班回家迟一些,父亲便携着孱弱的母亲在街口翘首以盼、望眼欲穿地看着儿子来时的路……大老远我就能看到昏黄的路灯下站着两个互相搀扶着的老人雕塑般静静的、久久地凝视着远方,他们灰白的头发不时被风吹起,来回飞舞……我知道那是父母在等我回家。虽然我不知道他们究竟等了我多久,但我肯定想象得出从家到街口,他们已经进进出出很多遍了。很可惜,那时候我并没有任何的感恩之心,丝毫也没有,我只是觉得做父母的都是这样。

④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一进大门我发现门口忽然多了一把椅子,起初我很奇怪,不知道椅子放在这里究竟有何用?后来我知道了椅子是父亲放在这里的,是他专门坐在这里等着为我开门的。父母亲年纪都大了,耳朵都有些发沉,母亲怕我敲门时他们听不到,便建议父亲在门口放一把椅子,快到我回来的时间,父亲便坐在这儿等着我的敲门声……

⑤再后来,我结婚了,回家的次数渐渐少了起来,但是放在门口的那把椅子却始终未动,我曾经几次想把椅子搬走都被母亲拦下了,母亲说:“椅子就别动了,你爸爸已经习惯坐在那儿了!”不知怎的,我的心猛然动了一下,我知道父亲的习惯是因为我养成的。

⑥作为一名游子,虽然漂泊在外,沧海桑田已是平常事。但我又是多么的幸福,只要我的父母还在,在我身后始终会有一座温馨的港湾随时迎候我这叶小舟的归航……

1.阅读文章,理清文脉,在下列横线上依次填写相关的情节。

父母争着为“我”开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父亲坐等为“我”开门

2.结合语境,按要求品析词句。

(1)请写出第①段中加点词“憨笑”的含义。

(2)第③段画线句子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3.文章结尾一段有何作用?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文章采用第几人称写法?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

5.结合实际,写出你读这篇文章的感受。

1父亲一人为“我”开门 父母深夜街口等“我” 

2.(1)“憨笑”指“朴实天真地笑”。在这里指父亲的朴实,以及对儿子的关爱。

  (2)这句话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深夜在街口静静等候的父母的身影比作雕塑,生动形象,表达了父母对儿子炽热的爱。 

3总结全文,深化中心;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父母对“我”的爱,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父母浓浓的感恩之情。 

4文章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写法。使用第一人称使文章更具真实性,更生动形象,使读者能更具体地体会作者心情。 

5示例一:子女永远是父母心头的牵挂,无论身在何处,家永远是我们温暖的避风港。 

  示例二: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应该尊重、关爱父母,多与他们沟通交流,尽一份自己的责任,让父母感受到幸福。

小城之冬

①在北方城市读书的第二年,我已经习惯了冬季里簌簌飞扬的白雪。

②然而在回老家的时候,在下火车的那一瞬间,抬头看见那片已经熟悉了近20年的灰色的天空,感受着以前读书时因为需要早起而常常抱怨的阴冷的早晨,我竟然有了一种满足之情。

③因为这里的一切都有着故乡的味道,而故乡小城有着它独特的冬天的味道

④印象中,这里的冬天难得会有和北方一般的大雪。对于我的家乡,雪是弥足珍贵的佳品。本身就很小巧单薄的雪花,在飘零的过程中,渐渐成为雨水的一部分,以晶莹娇弱的姿态坠落大地。

⑤小城之冬的雨水不少,然而,从来都不大,连绵不止,细密温柔,从灰色的城市上空逍遥自在地降临。太多的人总是抱怨这南方小城的冬天,阴冷,多雨,并且没有暖气。那是浸透骨髓的冰凉与潮湿。可是这样的天气却也有其独特的好处,忙碌了一年的人们总是会在这样的天气给自己找一个休息的借口。

⑥拉上窗,开一盏温暖安宁的有橘色灯光的灯,沏一杯微烫的红茶,随意翻看手上的米兰昆德拉或者村上春树;抑或是蜷缩进温暖的被子,听那些属于冬天却可以带来温暖的声音。然后,在不经意间看见窗帘缝隙处浅灰色的安宁湿润的天空。

⑦雨水是多。然而,小城之冬却没有像北方那样粗犷凛冽的大风。在某种意义上,风就是为了迎合雨而诞生的。雨已经是缠绵的了,那么风自然也是温柔的。小城冬天的风,甚至很少会发出多大的声音,总是静静地吹过这个城市的冬天,吹过车水马龙的街道,吹过五光十色的橱窗。冷,却不寒;潮湿,却不黏滞。或许是冥冥之中的自然之神以其独特的温柔来抚慰这个城市匆匆急行的人们。

⑧我们一直可以听到这样的一句话,小城故事多。

⑨然而故事应该发生在这样的小城的冬天才最有味道。

小城之冬,就像一个浸透着浅浅灰色又氤氲温暖的缓慢物语。已经习惯了匆忙的脚步,在沉默的雨水中渐渐放慢了速度;追逐速度的眼神,在慢行中开始仔细打量这个被忽略了太多的美好的城市。生活的意义在并不强烈的冬风中,慢慢从浮于表面的光鲜外衣里剥离出来,清晰到只剩下单纯的原始美好。

⑪我们需要这样的冬天来收容我们平日里不得不承担的疲倦。

1.第③段中说“故乡小城有着它独特的冬天的味道”。读完全文,你觉得故乡小城的冬天有哪些独特的味道?

2.文章第⑥段表达了小城之冬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上下文,品析文中第⑩段中画线句子的含义。

4.《济南的冬天》采用对比的手法,将济南的冬天与北平的冬天、伦敦的冬天进行对比,突出了济南冬天无风、响晴的特点。《小城之冬》也采用了这种对比,试举例说明并分析其作用。

1.示例:雪花小巧单薄;雨水很多,细密缠绵,风也是温柔的;人们闲适自由、单纯美好。 

2.闲适自得(意近即可)

3.示例:小城的冬天缠绵、温暖,让人们放慢了匆忙而又疲倦的脚步。

4.示例:第⑦段将小城冬天自然柔和的风与北方粗犷凛冽的风进行对比,突出小城冬天风的静和小城之冬独特的温柔。

秋天的怀念

①双腿瘫痪后,我的脾气变得暴躁无常。望着望着天上北归的雁阵,我会突然把面前的玻璃砸碎;听着听着李谷一甜美的歌声,我会猛地把手边的东西摔向四周的墙壁。母亲就悄悄地躲出去,在我看不见的地方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当一切恢复沉寂,她又悄悄地进来,眼边红红地看着我。“听说北海的花儿都开了,我推着你去走走。”她总是这么说。母亲喜欢花,可自从我的腿瘫痪后,她侍弄的那些花都死了。“不,我不去!”我狠命地捶打这两条可恨的腿,喊着:“我活着什么劲!”母亲扑过来抓住我的手,忍住哭声说:“咱娘儿俩在一块儿,好好儿活,好好儿活……”

②可我却一直都不知道,她的病已经到了那步田地。后来妹妹告诉我,母亲常常肝疼得整宿整宿翻来覆去地睡不了觉。

③那天我又独自坐在屋里,看着窗外的树叶“刷拉刷拉”地飘落。母亲进来了,挡在窗前:“北海的菊花开了,我推着你去看看吧。”她憔悴的脸上现出央求般的神色。“什么时候?”“你要是愿意,就明天?”她说。我的回答已经让她喜出望外了。“好吧,就明天。”我说。她高兴得一会坐下,一会站起:“那就赶紧准备准备。”“唉呀,烦不烦?几步路,有什么好准备的!”她也笑了,坐在我身边,絮絮叨叨地说着:“看完菊花,咱们就去‘仿膳’,你小时候最爱吃那儿的豌豆黄儿。还记得那回我带你去北海吗?你偏说那杨树花是毛毛虫,跑着,一脚踩扁一个……”她忽然不说了。对于“跑”和“踩”一类的字眼儿,她比我还敏感。她又悄悄地出去了。

④她出去了,就再也没回来。

⑤邻居们把她抬上车时,她还在大口大口地吐着鲜血。我没想到她已经病成那样。看着三轮车远去,也绝没有想到那竟是永远的诀别。

⑥邻居的小伙子背着我去看她的时候,她正艰难地呼吸着,像她那一生艰难的生活。别人告诉我,她昏迷前的最后一句话是:“我那个有病的儿子和我那个还未成年的女儿……”

⑦又是秋天,妹妹推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史铁生/文)

1.第一段中母亲为什么“悄悄地躲出去”,又“偷偷地听着我的动静”呢?

2.文中的划线句子属于哪种记叙顺序?具体说说它的作用

3.本文写的是怀念母亲的内容,文题却是“秋天的怀念”,这里“秋天”有什么意蕴?

4.用简要的话来概括一下母亲的形象。

1“悄悄地躲起来”是为了让儿子彻底发泄心中的痛苦,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痛苦心情的充分体谅;“偷偷地听”是又担心儿子做出“傻事”,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细心关爱

2.插叙  补充说明母亲的病具体到了那步田地,突出了母亲做出的超常努力,对孩子的无私的爱(突出了母爱的伟大)

3. “秋天”是背景,文中写景、叙事、记人,都与“秋天”有关; “秋天”是“我”不幸遭遇、暗淡心情的写照,具有象征性; “秋天”是“我”走出低谷、乐观生活的象征。

4.文章为我们刻画了一位重病缠身、形容憔悴的母亲,面对双腿瘫痪后暴怒无常的儿子,小心翼翼,悄无声息地诠释这伟大的母爱。

母亲的《心经》

林怀民

母亲出身新竹富家,留学东京。“下嫁”南部乡村后,下田持家,克勤克俭。母亲是个完美主义者,持家务求一尘不染,写字一笔一画,工工整整。

把每件事都做到最好是她对我们耳提面命的要求。这项要求还包括德行和操守的无瑕。20世纪50年代,父亲应召从政,宦海数十载,两袖清风。父亲的清廉没有母亲全心全意的支持是办不到的。

母亲十分开朗,身体健康之时,她辛勤工作,除非病倒,绝不午睡。父亲中风翌日,母亲大早起来,开始她数年如一日的晨间疾行——每天沿着磺溪走45分钟,风雨无阻。她说,她不要因为生病给孩子们增添负担。

有一天早上,她出门走路,没多久就赶回来告诉崇民,有人准备砍伐溪旁的一片小树林。她要崇民立刻打电话给当时推动树木户籍制度的台北市文化局局长龙应台。在那个紧张的上午,崇民向躺在诊疗椅上的患者说了声抱歉,就跑去打电话。龙应台正在开会,接到电话,会不开了,冲去救树。之后每次行经那个地点,母亲都会指着那片树林,说那是她跟龙应台救的。

2001年,父亲往生。母亲终于没有后顾之忧,可以自在旅行。她答应我,以后“云门”外出巡演,她都随行。翌年,舞团到上海演出《红楼梦》,母亲第一次到内地,特别喜欢杭州,说她还要再去。回到上海,吃饭时饭粒由嘴角漏出来,母亲不自知。返台后检查,医生诊断是轻度中风。然而,她的左手左脚逐渐瘫痪,复检才查出是脑瘤。

母亲积极勇敢,全力配合医生治疗,同时不断向医生和护士表示歉意,说给大家添加麻烦了。放射线疗程完毕,她以无比的毅力努力康复,用3周的时间恢复了行走能力。医生说这是多年仅见的典范。然而,肿瘤无法控制,母亲的手脚又瘫了。母亲接受化疗,按捺着挫败感,扶着助走器继续挣扎行走。

“云门”出国巡演,每个城市都使我感到悲凉,那都是母亲计划到访的地方。我每天给她打电话,告诉她欧洲的春天繁花似锦,樱花满树,花瓣飘满了整个公园。她说:“拍照片回来给我看。”我带回的两卷照片,母亲一一念出花名,只有一种她记不起来,立刻要我查书告诉她。

第二天,母亲颤抖地在每张照片背面写下花名。“生了这场病,头脑都坏了。”母亲说,“不写清楚,以后通通记不得。”病发时,医生预估她的生命还剩4到6个月,母亲却撑了22个月。卧病期间,她优雅安宁,沉静地面对病痛和死亡。一次下腔静脉血栓的并发症后,医生宣告病危,她也只是轻轻吐出一个字:痛。只有眼角偶尔闪现的泪珠,泄露了她的苦楚。

坐上轮椅的母亲坚持读报、读书,读着读着,便歪头睡着了。2004年春天,母亲决定抄写《心经》。她叫我们扶她坐到可以望见窗外绿林的书桌前,用右手抬起左手,压到宣纸上,然后右手执笔蘸墨书写。

手颤得厉害,悬在纸上良久才能落笔写出一个笔画,用尽心力才能完成一个字,十几分钟便颓然搁笔。有些日子,母亲起不了床,手指从被褥里伸出来,在空中颤抖画字。只要能够起身,母亲必定执意坐到桌前。我们兄弟工作完毕回家,总先检视案上的宣纸,发现经文未续,便知母亲情况不好;读到工整的字迹,就欢欣鼓舞。然而,母亲终于无法再坐到窗前了。

那年秋天,母亲安详往生。我把她的书法框裱起来,日日端详,如见母亲。记起那窗前的春光,记起她的辛苦、她的奋斗和坚持。

《心经》未了,横轴留白,仿佛在印证“诸法空相”。那是母亲给我们的最后教诲。

1.本文是按照什么顺序行文的?请从文中找出标志性词语。

2.阅读全文,说说文中写了母亲的哪几件事情。

3.赏析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一次下腔静脉血栓的并发症后,医生宣告病危,她也只是轻轻吐出一个字:痛。

4.文中的母亲是一个怎样的人?

5.联系全文,说说文章标题中的“心经”包含哪两层含义。

1时间顺序。2001年、翌年、2004年春天、那年秋天等。 

2保护树林;内地旅行;和病魔抗争;抄写《心经》。 

3“轻轻”在这里写出母亲尽量显得轻松的样子,细腻地刻画出母亲顽强地与病魔抗争的精神,同时突出母亲卧病期间的优雅安宁。 

4母亲是一个勤俭、开朗、勇敢、坚强的人。

5.表层含义:指母亲抄写的《心经》;深层含义:指母亲的高尚品质。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