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中考)

翠湖留下的心影

张长

①翠湖,这个昆明市中心的公园,园内楼台亭阁,曲水回廊,树影婆娑,波光潋滟,于高楼大厦车水马龙中突现这样一个好去处,实为难得。汪曾祺先生在《翠湖心影》②中曾说:“城市有湖,这在中国,在全世界都是不多的。”

②翠湖原名“九龙池”。据清人倪蜕《滇云历年传》载:“九泉所出,汇而成池,故名九龙池。”翠湖还有一个老名字:“菜海子”,想是当年“清回透彻,蔬圃居其半”。再早,翠湖只是昆明城外一片沼泽,出水成河,名“洗马河”。明初,沐英带兵入云南,曾在这里“种柳牧马”。1919年政府在此地修建公园,因其“十亩荷花鱼世界,半城杨柳拂楼台”的湖光山色而改名“翠湖”。

③翠湖一年四季都是绿的。尤以雨季。草木繁茂,翠湖的绿树几乎覆盖了全部楼台亭阁。高处望去,只是一片绿树碧水,此时,就只剩一个字——“翠”。引得汪曾祺又一次赞叹:“翠湖这名字取得真好!”汪曾祺还写道:“昆明人特意来游翠湖的也有,不多,多数人只是往这里穿过。”(汪曾祺《翠湖心影》)可以想见当时地处西郊的翠湖有多么静谧。

④随着城市的急剧膨胀,昆明城区较以往扩大许多,翠湖早已置身城市中心,成了一个大大的街心花园。闹市中能有这样一个好去处,自然会成为路人、游客抄近道、游览、休闲、健身的首选。我家住翠湖边,以往是好福气,现在却是好无奈。

⑤每日里尚未破晓,必有一中年壮汉在湖边仰天作狮子吼,道:“欧——吼!”此公中气十足,声音极具穿透力和感染力,闻此一声,心头一颤,整个人都要随他痛惜良久。随即,这类吼叫声层出不穷,此起彼伏,一时间翠湖中百家争鸣

⑥稍后歌舞健身大军正式入园。“水月轩”面积不足一亩,却有五六群唱歌跳舞晨练的人,他们自带音响,各踞一方。五六种风格各异的音乐轰轰然混成一片,旁人早已分不清楚,舞者却能安之若素,互不见怪,依旧踩着自己的节奏,手之舞之,足之蹈之。

⑦也有占据一个小亭子,一角小回栏,在一支笛子或一把二胡的伴奏下的独唱,哪怕声音沙哑,尖锐刺耳,歌者也自得其乐。还有郑重地穿上演出服,化了妆的大妈们,三五成群,开足音响,边跳边唱,其乐陶陶。最有气势当数彝族的左脚舞,一来便几十上百人围成个大圈子,弹着十几把月琴、三弦,一跳几个小时,中间不停不歇,通宵达旦也不成问题。

⑧临窗而望,如今的翠湖被几十层的高楼大厦团团围住,已成了一个小小的盆景,昔日那一片“柳林洗马”田园风光早已没了寻处。

⑨“逝者如斯夫”,吾梦寐以求之。我一直试图找回汪曾祺先生笔下的“翠湖心影”,《翠湖心影》的那份静谧。一日傍晚,小雨淅沥,翠湖不再人头攒动,歌舞欢腾。我当即决定独自漫步翠湖,寻找一丝逝去的静谧。穿行于园中,听听细雨中沙沙作响的树语,看看影影绰绰的楼阁,品品这些百年前留下的风景……“细雨鱼儿出”,“泼喇”一声,湖里果真跃起了一条大鱼。刹那间,我仿佛回到了《翠湖心影》里,心头一阵惊喜。然而当鱼儿落入水中,湖面却荡起了五颜六色的霓虹。那种变幻使我明白:鱼,早已不是汪曾祺的那条大红鱼了,翠湖留下的只是心影罢了。

⑩明天,又将是这个小盆景歌舞喧嚣的一天。

(选自《光明日报》,有改动)

【注释】 ①张长:白族,原名赵培中,1938年出生于澜沧江畔云龙县一个叫漕涧的白族村庄里。曾做过乡村医生。1957年开始创作,曾获全国短篇小说奖,现为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理事,中国国学研究会研究员,云南省文史馆馆员,国家一级作家。②汪曾祺先生就读西南联大时,常常穿过翠湖去图书馆看书,留下深刻印象。多年后回忆往事,写下《翠湖心影》一文。

1.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⑤段中加点的词“百家争鸣”的含义。

2.作者住在翠湖边,对翠湖的感受有怎样的变化?

3.文中多处引用汪曾祺先生《翠湖心影》中的句子,有何用意?

4.请展开想象,描绘选文第⑧段中作者想寻找的当年翠湖“柳林洗马”的田园风光。(60字左右,至少使用一种修辞手法)

5.阅读下面两则材料,谈谈你对选文主旨的理解。

材料一:如今,鳞次栉比的高楼和变幻莫测的霓虹灯已经把萋萋的荒草、幽幽的土路永远留给了昨天的记忆。都市原来也如人一样在不断地发育,等我们倏然领悟到它的变迁时,往昔的一切已如渗入泥土中的老酒……

(杜卫东《明天不封阳台》)

材料二:无论这世界多么大,无论去过多少地方,总有一个地点,让我刻骨铭心,它收藏着我的童年,我的成长。我是它的人,我仍在寻找和它的精神联系。

(王开岭《人出生的地方》)

1在文中指此时翠湖中吼叫的人数多,声音嘈杂。 

2我家住翠湖边,以往是好福气,现在却是好无奈。(意对即可) 

3多处引用汪曾祺先生《翠湖心影》中的句子,体现出文章厚重的文化底蕴;优美的语句进一步再现了翠湖当年的静谧之景,表达了作者追忆往昔的情感。 

4示例:湖面上波光潋滟,片片荷叶宛如一把把翠羽织成的小伞。湖边柳枝随风轻拂,林间禽鸟啾唧,树下有一群壮年男子,牵着战马,为马儿擦洗。(符合题目要求即可) 

5.作者不满今日翠湖的喧嚣,追忆往昔翠湖在心中留下的美好印象,每座城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地域文化记忆,翠湖是昆明人的精神寄托;我们不应该迷失在都市的繁华与喧嚣中,应该关注自己的心灵故乡,建设精神家园。

(原创)

夜过鬼门关

李布德

①1936年2月,我在红九军当文书,虽然只有16岁,但已参加红军三年多了,经历过很多生死考验,但第三次过草地前翻越“万年雪山”党岭山,使我至今难以忘怀。

②党岭山位于现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境内,主峰海拔5400多米,积雪终年不化,气候变化无常,时而狂风漫卷,时而暴雨倾注。当地群众中说:爬上党岭山,如进鬼门关;若无大圣胆,难以再生还。先头__白天翻越党岭山时,因狂风暴雪袭击,损失比较大,所以我们决定夜间行军。

③这天,我们来到党岭山脚下,只见山势悬崖叠峭,冰封雪锁,给人一种神秘诡异的感觉。黄昏时分,__出发了。我们连行进在大__中间,连长在前头带队,我跟着指导员断后。队伍借着残月微光,踩着前面趟出的冰雪路,一个紧跟一个,踏着蜿蜒崎岖的雪路向上摸索行进。开始行军时,大家情绪还十分活跃,又说又笑,行军速度较快,掉队的也少。越往上爬,积雪越厚,天气越冷,空气也越稀薄,人的体力消耗越大。有个和我年龄相仿的小战士,一瘸一拐,一步一喘,慢慢掉下队来,停在路旁。指导员赶忙上前去对他说,来,我搀着你走,停下来就会冻死的!随即,从这位小战士身上摘下长枪,背在自己肩上,扶着他继续前进。

夜越来越深,风越刮越紧,雪越下越大,战士们个个都变成了雪人,整个队形好似一条银蛇,在雪山上缓缓移动。又有一个战士掉队了,指导员上前拍拍他的肩膀说,咬咬牙,再努把力,坚持就是胜利。说着,又要帮这位战士背枪。指导员身上已经扛着两支长枪了,不能把他累垮啊。我抢上前去,把枪拿过来,背在了自己身上。枪虽不重,但当时我年小体弱,而且又累又饿,多背一杆枪,顿时感到眼冒金星,每迈一步都像要用出全身的力气。这时,突然听到指导员说:小李,抓住马尾巴。话音未落,马尾巴就递到我手里,我紧紧抓住马尾巴,踩着马蹄印,踉踉跄跄走了一段,人借马力,才缓过劲来。

⑤越往上爬,山势越陡,道路越滑,好多战士的双脚都冻得失去了知觉,甚至走一步跌一跤。有的战士摔进了深谷,有的战士滑入了雪坑,还有的战士硬挺挺冻死在路旁。接近山顶时,战士小张突然摔倒在雪地里,不省人事,指导员急忙把他抱在怀中,伸手一摸,浑身冰凉,赶快拿了床棉被盖在他身上。

⑥一会儿小张苏醒过来,看着指导员和战友们焦急的脸庞,气息微弱地说:“指导员,你们走吧,别让我连累了队伍。”指导员紧紧抱着小张的脸,哽咽地说:“别说傻话,我们就是抬也要把你抬下山。”大家互相搀扶着艰难地站立起来,又迈开了前进的脚步。就这样,我们战胜了严寒、饥饿和死亡威胁,翻过了风雪弥漫的党岭山。

1.结合文章内容简要谈谈你对标题“夜过鬼门关”的理解。【文章标题含义的理解】

2.阅读选文,按要求回答问题。【句子的赏析】

(1)选文第②段中“党岭山位于现在四川甘孜藏族自治州境内,主峰海拔5400多米,积雪终年不化,气候变化无常,时而狂风漫卷,时而暴雨倾注”这段话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2)从修辞的角度赏析第④段中画线句子“夜越来越深,风越刮越紧,雪越下越大,战士们个个都变成了雪人,整个队形好似一条银蛇,在雪山上缓缓移动”。

3.选文中的指导员是一个怎样的人?【分析人物形象】

4.结合《老山界》和本文内容,说说红军能够胜利翻越老山界和党岭山的原因有哪些?【理解文意】

1点明了时间和地点;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表明了党岭山的险恶,从侧面烘托了红军战士翻越这座山的决心和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2(1)环境描写。表现了党岭山气候环境的恶劣,突出翻越党岭山之困难,从侧面烘托出红军战士大无畏的革命精神。

   (2)运用排比的修辞手法,强调突出了党岭山恶劣的气候环境,从侧面烘托出红军战士行军的艰难;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红军战士生活的艰苦和翻越党岭山时行军的缓慢。从而彰显了红军战士不怕艰难险阻的英雄主义精神。 

3指导员是一个关心战士、舍己为人的红军干部形象。 

4.示例: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有坚定的革命信念;团结友爱,互帮互助。

满天都是星光,火把也亮起来了。从山脚向上望,只见火把排成许多“之”字形,一直连到天上,跟星光接起来,分不出是火把还是星星。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

大家都知道这座山是怎样的陡了,不由浑身紧张,前后呼喊起来,都想努一把力,好快些翻过山去。

“不要掉队呀!”

“不要落后做乌龟呀!”

“我们顶着天啦!”

大家听了,哈哈地笑了起来。

在“之”字拐的路上一步一步地上去。向上看,火把在头顶上一点点排到天空;向下看,简直是绝壁,火把照着人的脸,就在脚底下。

走了半天,忽然前面又走不动了。传来的话说,前面又有一段路在峭壁上,马爬不上去。又等了一点多钟,传下命令来说,就在这里睡觉,明天一早登山。

就在这里睡觉?怎么行呢?下去到竹林里睡是不可能的。但就在路上睡么?路只有一尺来宽,半夜里一个翻身不就骨碌下去了么?而且路上的石头又非常不平,睡一晚准会疼死人。

但这是没有办法的,只得裹一条毯子,横着心躺下去。因为实在太疲倦,一会儿就酣然入梦了。

半夜里,忽然醒来,才觉得寒气逼人,刺入肌骨,浑身打着颤。把毯子卷得更紧些,把身子蜷起来,还是睡不着。天上闪烁的星星好像黑色幕上缀着的宝石,它跟我们这样地接近哪!黑的山峰像巨人一样矗立在面前。四围的山把这山谷包围得像一口井。上边和下边有几堆火没有熄;冻醒了的同志们围着火堆小声地谈着话。除此以外,就是寂静。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不知什么时候又睡着了。

1.“这真是我生平没见过的奇观”这一句中的“奇观”指什么?表达了作者的什么心情?

2.选文画线句子中的“一步一步”能否换成“一步步”?为什么?

3.夜宿半山腰时很危险也很艰苦,但作者描写的夜景却很美,这样写景有什么作用?

4.选文中人物的心理活动写得很传神,试举例分析心理活动描写的作用。

1“奇观”是指黑夜行军时所见到的、听到的、联想到的景象。表达了作者豪迈、喜悦的心情。  

2不能。“一步一步”包含着一步就是一步,不可跨跳,每一步都很小心、艰难的意思,这里通过红军战士行军的谨慎和行军速度慢,来衬托老山界的陡峭和险峻。 

3写夜色的美好,突出山势的险峻,特别是写静夜的声音,采用以声衬静的手法,通过4个形象的比喻写出声响的起伏变换,形象地写出了人在困倦之时,耳边的声音似有非有,朦胧变化的情景。红军战士虽然处境艰苦,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他们前进的动力。这些景物描写,也正表现了他们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4如“横着心躺下去”,写出了红军战士不怕苦的精神。 

梁实秋

①我爱鸟。

②从前我常见提笼架鸟的人,清早在街上溜达。我感觉兴味的不是那人的悠闲,却是那鸟的苦闷。笼子里的鸟常年地关在栅栏里,饮啄倒是方便,冬天还有遮风的棉罩,十分的“优待”,但是如果想要“抟扶摇而直上”,便要撞头碰壁。鸟到了这种地步,我想它的苦闷,大概是仅次于粘在胶纸上的苍蝇,它的快乐,大概是仅优于在标本室里住着罢?

③我开始欣赏鸟,是在四川。黎明时,窗外是一片鸟啭,那一片声音是清脆的,是嘹亮的,有的一声长叫,包括六七个音阶,有的只是一个声音,圆润而不觉其单调,有时是独奏,有时是合唱,简直是一曲和谐的交响乐。

④在白昼,听不到鸟鸣,但是看得见鸟的形体。世界上的生物,没有比鸟更俊俏的。多少样不知名的小鸟,在枝头跳跃,有的曳着长长的尾巴,有的翘着尖尖的长喙,有的是胸襟上带着一块照眼的颜色,有的是飞起来的时候才闪露一下斑斓的花彩。几乎没有例外的,鸟的身躯都是玲珑饱满的,细瘦而不干瘪,丰腴而不臃肿,真是减一分则太瘦,增一分则太肥那样的秾纤合度,跳荡得那样轻灵,脚上像是有弹簧。看它高踞枝头,临风顾盼——好锐利的喜悦刺上我的心头。不知是什么东西惊动它了,它倏地振翅飞去,它不回顾,它不悲哀,它像虹似的一下就消逝了,它留下的是无限的迷惘。有时候稻田里伫立着一只白鹭,举着一条腿,缩着颈子,有时候“一行白鹭上青天”,背后还衬着黛青的山色和油绿的梯田。就是抓小鸡的鸢鹰,啾啾地叫着,在天空盘旋,也有令人喜悦的一种雄姿。

⑤自从离开四川以后,不再容易看见那样多类型的鸟的跳荡,也不再容易听到那样悦耳的鸟鸣。只是清早遇到烟突冒烟的时候,一群麻雀挤在檐下的烟突旁边取暖,隔着窗纸有时还能看见伏在窗棂上的雀儿的映影。喜鹊不知逃到哪里去了,带哨子的鸽子也很少看见在天空打旋。更令人触目的就是那些偶然一见的囚在笼里的小鸟儿了,但是我不忍看。

(选自《中国散文名著快读》,有删节)

1.文章从哪几个方面表现了“我爱鸟”?

2.从选文中找出与“更令人触目的就是那些偶然一见的囚在笼里的小鸟儿了,但是我不忍看”相照应的句子。

3.你是如何理解第②段中画线的句子的?

4.选文主要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在黎明时欣赏悦耳的鸟叫声;在白昼欣赏多类型的鸟的形体;为关在笼中的鸟感到苦闷,甚至不忍看。 

2笼子里的鸟常年地关在栅栏里,饮啄倒是方便,冬天还有遮风的棉罩,十分的“优待”,但是如果想要“抟扶摇而直上”,便要撞头碰壁。 

3关在笼子里的鸟受到禁锢,既失去了自由,又没有快乐,只有无尽的苦闷。 

4.表达了作者对生活在自由天地中的鸟的喜爱,对像囚禁犯人似的以笼养鸟的做法的不满。

世界上许多著名的现代大都市都有自己的都市动物,从这个意义上说,美国的许多城市可以称得上是小松鼠王国,或者野鸭子王国,或者鹿的王国。旧金山是最有代表性的,简直是个海兽海鸟城。在它最繁华的渔人码头旁,居然卧着上百头野生的大海狮,旁若无人地打斗、游戏、抢地盘,引来无数游人驻足观赏。海滨饭馆都把临海的座位当成一等雅座来招待顾客,甚至搭起高高的木板大看台,可以登高检阅。靠近金门大桥则有一处观海鸟的胜地,太平洋海湾中有三个小岩石孤岛,栖息着上万只大嘴鹈鹕、鱼鹰、海鸥。只要鱼群一到,这上万只大海鸟便一起腾空,作低空滑翔,然后,一抿翅膀,像炸弹一样,射入水中,百发百中,钻出水面时,嘴中必有活蹦鲜灵的鱼。这个地方每逢节假日,能引来成千上万的孩子和他们的家长,他们一看就是好几个钟头。看海兽,看海鸟,便成了旧金山人的传统节目和一大享受,位置排得很靠前,和上博物馆有着差不多同等的崇高地位。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任何一个原始城市必然有鸟有鱼有兽,因为同在一个蓝天之下,同饮一江水,共同生长在一块土地之上;只是,由于人类的霸道和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鸟、鱼、兽渐渐退避三舍或渐渐灭绝。这么看来,城市里无鸟无鱼无兽未必是好事。换句话说,城市里有没有鸟、鱼、兽,倒是一个不错的衡量标准,首先是衡量人类意识的自觉程度,其次是衡量生活环境质量的优劣程度。

1.在最繁华的渔人码头旁,大海狮为什么能旁若无人地打斗、游戏、抢地盘?

2.为什么说“城市里无鸟无鱼无兽未必是好事”?

3.选文第二段主要运用何种表达方式?其作用是什么?

4.揣摩下面句中的加点词语,说说其表达效果。

只要鱼群一到,这上万只大海鸟便一起腾空,作低空滑翔,然后,一翅膀,像炸弹一样,入水中,百发百中,出水面时,嘴里必有活蹦鲜灵的鱼。

1因为这里的人们与大海狮能友好相处,大海狮俨然成了一方之主。 

2因为城市里没有鸟鱼兽等动物,说明人们自觉保护野生动物的意识较差,生活环境质量较低劣,所以说这“未必是好事”。 

3议论。起到了阐明观点,深化主题的作用。 

4这些动词极其生动形象地刻画出大海鸟捕鱼时娴熟的动作和矫健的雄姿。 

草地晚餐

刘坚

一九三六年七月,我们红四方面军过草地。经过半个月的长途跋涉,我们来到了水旱相连的边缘地带。

在一个晴朗的下午,总部和党校的同志刚做完宿营准备工作,朱总司令到来了。

总司令身穿打了不少补丁的灰色粗布军服,脚穿一双草鞋,背着一个斗笠和一个公文皮包,拄着一根棍子,棍子的两头已经磨得溜光圆滑。为了党的事业日夜操劳,加上长征途中的艰苦生活,总司令比过去显得黑瘦,额上的皱纹也比过去深了,密了。

总司令站在一个草坡上,边喊边招手:同志们快来呀,告诉你们几个好消息。

一霎时,这喊声就把大家吸引到草坡的四周来了。总司令看了看面前的人群,兴奋地说:“第一个好消息,毛__领导的北上红军和陕北的红军打了大胜仗啦!”总司令把“大胜仗”三个字拉得长长的,加重了语气。人群沸腾起来,掌声和欢呼声经久不息。总司令也激动得和大家一道使劲地鼓掌。接着,总司令又报告了两个好消息:“我们已经走过了最艰难的水草地,而且有了一条牦牛。”

“牦牛!”很多人惊喜得叫起来。在这个渺无人烟的草地上,哪来的牦牛呢?经过总司令的解释,才知道是先头__送给我们的。最近一个星期,我们每天两餐,每餐只有二两左右的炒面泡水充饥,再过几天,二两炒面也会发生困难。现在居然有了一条牦牛,怎么不叫人高兴呢!“把牦牛杀了,美美地吃一顿。”我们都这样想。但是仅仅一条牦牛,怎么够好几百口人吃呢?

总司令一下就把我们的心思猜中了。他笑着说:“不能一顿吃了啊,最困难的时刻还没到来哩。同志们,过日子要有个长远打算,不能光看到鼻子尖上。宁愿顿顿缺,不愿一顿无啊!我们四川有句俗话,‘有了一顿充,没有了敲米桶’,我们可不能那样啊!”

听着总司令的话,我们顿时觉得脸上有些发烧,内心感到惭愧,大家纷纷议论要把这条牦牛留到最困难的时候。

总司令说:“我的意见是把牦牛杀了,留下牛皮牛肉做干粮。牛骨头炖野菜,营养好得很,是我们今天最好的晚餐。等一会,大家去扯点野菜吧。”他说罢,用征求意见的眼光向四周看了看。

“好!”“同意!”大家喊了起来。

草地上野菜并不多,寻了个把钟头,每个人才弄到一小把。我们把野菜洗干净,送到炊事班去。

临时伙房设在草地上,几口行军锅成“一”字形排列着,蓝色的火苗舔着锅底,锅内热气腾腾,一块块巴掌大的牛骨头,被沸腾的水卷起来又按下去。一阵微风吹来,香喷喷的牛肉气味直钻鼻孔。大家谈笑着,赞美着,都说今天的晚餐是一顿丰盛的“牙祭”。

开饭了,就餐的人们,蹲着的、坐着的、站着的都有。草地,真是一个又大又好的露天餐厅。我盛了一碗野菜坐下来,一眼就看见总司令也端着一碗野菜,正津津有味地吃着哩。他边吃边向身旁的战士们称赞野菜的味道。战士们见首长和自己一块吃野菜,又是那么平易近人,一点也不感到拘束,都争着与总司令拉话。

一个年轻的警卫员端着个大碗递给总司令。这是一碗大米粥。粥可真稀,人影子都照得出来。总司令瞧了瞧,皱着眉头问:这是哪里来的?警卫员回答说:“先头__送牦牛来时,顺便捎来一点点大米给您熬粥喝。”总司令温和地说:“给病号送去吧,我吃牛骨头煮野菜,营养好得很。”说罢,夹把野菜往嘴里送。他吃得那么香甜,看不出有丝毫难咽的样子。说实在的,牛骨头炖野菜,闻起来香喷喷的,可一吃起来就不是滋味。就说那个野葱吧,香气和家葱一样,味道却像刚结出的李子,苦涩得使人难受。

警卫员知道总司令是说一不二的,尽管心里有些舍不得,也只好端着粥向病号那边走去。

病号中有个党校二连连长,发高烧已经两天了,一点食物也没沾牙。可是他宁愿自己多忍受点艰苦,也不愿吃掉敬爱的首长的稀粥。其他几个病号也和他一样。警卫员没法,只得仍旧端回去,可是总司令又叫他送过来。这样来回几趟,弄得警卫员不知听谁的好。怎么办呢?稀粥都要凉了。大家知道我和总司令比较熟悉,便推我去劝说。

我走近总司令,说:“总司令,我看这稀粥还是该您吃。论职务,您是首长;论年龄,您比我们大;论身体,您不比我们青年人。”我边说边扳指头,一口气把想好的这些理由都说出来。总司令听了,呵呵地笑起来。他踱到人群中间,用平稳清晰的语调说:“同志们,稀粥还是应该病号吃,他们有病啊!”总司令说着,慈祥地望着大家。大家激动得不知说什么好。

正在这时,康克清同志来了。她明白面前所发生的事情后,就从警卫员手中接过粥碗,对总司令说:“老总,你就尝尝吧。你不吃,他们是不会吃的。”说罢,用勺子盛了两三口粥倒在总司令碗中,余下的分给四个病号。总司令喝完粥,举起碗来向病号说:我已经吃了,同志们快吃吧!

那个连长噙着眼泪,向其他病号说:“吃吧,不吃会辜负总司令的心意的。”病号都被感动得哭了。我们望着敬爱的总司令,心里感到无限的温暖和幸福。

夕阳把草原映得更加光辉灿烂。总司令那稳健的身躯,有如一株青松,在阳光照耀下,显得更加巍然高大。

1.阅读第三自然段,填写下面的表格。

朱总司令外貌描写

表现出的性格和品格

艰苦朴素

背着斗笠、公文皮包

行军中还要处理公务,工作认真

拄着两头磨得溜光圆滑的棍子

面容黑瘦,额上皱纹深了、密了

2.文中画横线句子中的“顿时”一词作者起先用的是“一时”,那作者后来为什么把它改为“顿时”呢?

3.作者为什么把“让稀粥”写得特别详细?

4.文章结尾用阳光照耀下的青松来比喻朱总司令稳健的身躯,有什么作用?

5.全文围绕草地晚餐写了哪几件事?请拟出相应的小标题。

6.文章歌颂了__同志的哪些崇高品质和革命精神?

1穿着打了不少补丁的粗布军服,脚穿一双草鞋 与战士们一道长途跋涉,同甘共苦 生活艰苦,为革命操劳 

2“一时”和“顿时”都表示时间短,“一时”侧重于某种情况存在的短暂;“顿时”侧重于某种情况发生的迅速。“我们觉得脸上有些发烧,内心感到惭愧”,这是听了总司令的话之后而立刻产生的一种感觉,它并不涉及这种感觉存在的时间的久暂,所以改为“顿时”。 3.因为“让稀粥”这件事情最能集中表现朱总司令平易近人、同甘共苦、关心战士的高尚品质,最能体现作者歌颂朱总司令的写作目的。 

4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加深了读者对朱总司令的崇敬和怀念。 

5报喜讯、挖野菜、进晚餐、让稀粥。 

6.艰苦朴素、坚韧不拔、以身作则、平易近人、关怀战士、与战士同甘共苦、忠诚于革命事业。

__割爱杀坐骑

万焕生

人们常说:“苦不苦,想想长征二万五。”事实上,草地岁月,堪称红军长征中一段最为艰苦的历程。红军指战员在饥寒交迫的情况下,向北挺进,走在前面的__断粮后可挖野菜吃,走在后面的__则连野菜也找不到。

__率领红三军团负责殿后,他眼见战士们一个个因饥饿而昏倒在地,便把目光盯向了自己的坐骑大黑骡子。这匹从江西出发就跟随__走向长征路的黑骡子,一路上又驮伤病员,又驮粮食和器材,每天它的背上堆得像座小山似的。有时,__抚摸着黑骡子念叨着:“你太辛苦了,连一点料都没有。”说着,把自己的干粮分出一块,悄悄地塞进黑骡子的嘴里,深情地看着骡子吃完。

现在,草地上断粮了,__决定杀坐骑解决燃眉之急,他把饲养员喊来,问道:“总共还有几头牲口?”

“连你的大黑骡子还有6头。”老饲养员不解地回答。

“好,全部集中起来,杀掉吃肉!”__话一出口就是命令。

“什么,杀掉?你不出草地啦!”老饲养员着急了。几个警卫员听说后也急忙围拢过来,大声说:“军团长,大黑骡子可不能杀啊!”

__深情地望着拴在不远处的大黑骡子,平静地对警卫员们说:“__现在连野菜都吃不上了,只有杀牲口,赶快解决吃的,我们或许能多些人走出草地。”

老饲养员掉着眼泪对__说:“可是你怎么走出草地?别的可以杀,大黑骡子一定要留下,它为革命立过功。”

__拍着老饲养员的肩膀说:“你们能走,我也能走。雪山不是已经走过来了吗?草地又算得了什么!大黑骡子是为革命立了功,这次就让它最后立一次大功吧!”

“还是把大黑骡子留下吧!”大家仍在请求。

__有些不耐烦了,他大声对身边的警卫邱南辉道:“传我的命令,让方副官长负责杀骡子!”

6匹牲口集中到了一起。老饲养员抱着大黑骡子的脖子在轻轻絮语:“大黑骡子呀,大黑骡子,委屈你了,你为革命立大功吧!”

__背过脸去。枪声没有响,谁也不愿意开枪。10分钟过去了,没有人下得了那个狠心。6匹牲口都好像预感到什么,集体嘶叫了数声,又都默默地低下高昂的头。

20分钟过去了,仍然没有听到枪声。

“副官长,快开枪!你不向它们开枪,我就要向你开枪!”__双手叉在腰间怒吼道。

手提机枪的方副官长把大黑骡子向远处牵了牵,枪口对准6匹牲口,大家都闭上了眼睛。枪声响了。__转过身,缓缓摘下军帽,向着斜倒下的大黑骡子。

这天晚上,草地篝火旁多了些生机。__推开警卫员端来的一碗肉汤,发火道:“我吃不下,端开!”

漫漫长征路,再也见不到大黑骡子的背影,它化入北进的滚滚铁流,融进了宣传鼓动员的竹板声,合奏出红军指战员们行进步伐的节拍来:“身无御寒衣,肚内饥,晕倒了爬起来,跟上去,走到宿营地。”

1.__既然决心枪杀大黑骡子,又为什么向斜倒下的大黑骡子“缓缓摘下军帽”?

2.“大黑骡子是为革命立了功,这次就让它最后立一次大功吧!”大黑骡子为革命立过哪些功?

3.选文中两次写到了__发火,联系语境,说说__发火的原因是什么。

(1)“副官长,快开枪!你不向它们开枪,我就要向你开枪!”__双手叉在腰间怒吼道。

(2)__推开警卫员端来的一碗肉汤,发火道:“我吃不下,端开!”

4.本文刻画__主要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品质?

5.选文最后的画线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1.大黑骡子与__经历过风风雨雨,建立了浓厚的感情,并且它为__做了许多事情,虽然为了集体、为了革命事业,不得不忍痛割爱狠下心来杀死了它,但是__的内心是悲苦的,不舍的,所以才向斜倒下的大黑骡子缓缓摘下军帽。 

2①在长征路上大黑骡子驮过__,驮过伤病员,驮过粮食和器材;

  ②在红军队伍断粮时,用自己的肉解决了战士们的口粮。 

3(1)方副官长迟迟没有动手杀骡子。

   (2)为了集体的生存,__不得不狠下心杀掉与自己建立深厚感情的大黑骡子,他的内心是非常悲苦的,现在警卫员让他吃大黑骡子的肉,更让他感到悲痛与不忍心。

4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表现了__对红军战士们的热爱和对革命事业的无比忠诚。 

5.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大黑骡子对红军战士们的影响和感化,对全文起到深化主题的作用。

(原创)

北京的园林

佚名

①北京是一座历史悠久的名城,她的名胜古迹在世界上享有盛誉。

②也许因为北京是金、元、明、清四朝帝都的缘故,建筑师们博采各地园林之长,因地制宜,使北京的园林各具特色,和谐优美。为了显示帝王的威严、高贵,北京的园林注重建筑的雄伟,注重局部的精细,注重色彩的绚丽,似乎只有这样才不失皇家的身份。

③故宫、颐和园等建筑金碧辉煌,布局工整、对称。左边有一条游廊,右边也必有一条游廊,给人一种平衡的感觉,甚至连屋内的摆设也是如此。在各个大殿、各个宫院、大门外面都要摆两座石狮或麒麟,大门大多分左、中、右三扇。殿内的梁柱高大,空间宽敞而略显阴暗。这样的园林建筑似乎缺乏自然之趣,但却以其雄伟、庄严的气势使人折服。

④北京的园林建筑在细微之处见匠心。一段曲廊、一丛阶边小草、一组精妙的雕刻,对烘托气氛无不起着微妙的作用。例如,颐和园中的长廊,有一华里长,分成十几段。每段房梁上都有油漆彩绘,或山,或水,或人,或物,或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竟无一相同。一幅“嫦娥奔月”,人物形象栩栩如生,绘画者也许吸取了敦煌壁画飞天图案的艺术精华,很有些“吴带当风”的味道,耐人玩味。

⑤北京园林的色彩大多是金黄或大红,色彩明丽。有时,在万绿丛中见一道飞檐,黄绿相间,相映成趣。大多数宫殿都铺着琉璃瓦。那大红色的柱梁,十分庄重。当然,也有例外,潭柘寺的大殿都是由灰色方砖铺地,墙壁灰暗,同周围的景色浑然一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古朴淡雅,别具风采。

⑥北京周围的山水既有北方的粗犷,又有南方的秀丽,这正是建造园林的好地方。在依山傍水之处,建一座庙宇,半山腰修一座亭子,湖中建一座水榭。这时,可极少讲究对称,但考虑色彩对比却十分周到,山上的亭子要用金黄和大红的彩绘,水榭要灰暗些,庙宇要红墙绿瓦,显得庄严、肃穆。

⑦这只是我对北京园林粗浅的介绍,若想真正领略到其中的妙处,还是请您亲自来游览吧。

(选自“全游网”)

【注释】 吴带当风:宋代郭若虚评价唐代吴道子fó xiàng 画的话,意思是吴道子画的衣带圆转,迎风飘举。

1.选文主要介绍了北京园林的哪些特点?【说明对象的特点】

2.第③段中加点的“如此”具体指什么?【词语的指代含义】

3.第④段画线句子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有何作用?【说明方法及作用】

4.“北京园林的色彩大多是金黄或大红,色彩明丽”一句中的“大多”一词能否去掉?为什么?【品析说明的语言】

5.下列诗句中,填入文中横线处最恰当的一项是(  )【语句还原】

A.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B.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C.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D.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1.注重建筑的雄伟,注重局部的精细,注重色彩的绚丽。 

2指布局工整、对称,给人一种平衡的感觉。 

3举例子、作比较。具体准确地说明了“北京的园林建筑在细微之处见匠心”的特点。 

4不能去掉。“大多”表范围,如果去掉,就变成了北京园林的色彩都是金黄或大红,与实际不符。“大多”一词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性。 

5.C

【例文】公园里的树真多啊,有四季常绿的松树,有气宇轩昂的银杏树,有高大挺拔的槐树,有婀娜多姿的柳树。公园里的树真奇啊,有的像一把伞,有的像神气的士兵,有的像顶天立地的巨人。

苏州园林栽种和修剪树木也着眼在画意。高树与低树俯仰生姿。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没有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没有阅兵式似的道旁树:因为依据中国画的审美观点看,是不足取的。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

1.本文段说明的中心内容是什么?说明顺序是什么?

2.结合上下文解释“寂寞”的意思。

3.“这是不足取的”中的“这”指代的内容是什么?

4.“落叶树与常绿树相间,花时不同的多种花树相间,这就一年四季不感到寂寞”中“多种”一词能不能删去?为什么?

5.“有几个园里有古老的藤萝,盘曲嶙峋的枝干就是一幅好画。开花的时候满眼的珠光宝气,使游览者感到无限的繁华和欢悦,可是没法说出来。”从表达方式上说属于哪一种?有什么作用?

1苏州园林花草树木的映衬。逻辑顺序。 

2指苏州园林一年四季都有花有树,显得不单调。 

3修剪得像宝塔那样的松柏,阅兵式似的道旁树。 

4“多种”说明了苏州园林所栽种的花时不同的花树种类之多,但不是全部的花树,删去以后就变成全部的花树,与实际情况不符,体现不出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5描写。形象地写出了古藤枝蔓的模样和旺盛的生命力,突出了苏州园林图画美的特点。 

西双版纳笔记

张 炜

西双版纳就像一个梦,自小就在我脑海里萦绕。在我们的经验中,许多美丽是经不起就近打量的,那样只会让人失望和后悔。可是西双版纳,我们不可抗拒地走进了她的秘境,并深深为之迷恋。

佛 寺

只要是大一点的傣族村寨都有一个佛寺,这是精神与信仰的象征,是身心向往之地。

傣族人家,许多男子在7岁左右必须剃度出家几年,住到佛寺里。虽然他们将来大半还是要做世俗营生,但这种少年经历是极其重要的,这是早早开始的心灵洗涤。

傣族人佛事活动频繁,无一例外是为了心灵的洗涤。一个人和一个民族时常经历心灵的洗涤,远比身体的洗涤更为重要。在过去,内地的广大农村和城镇由于生活条件所限,做到每周或每天都能进行身体洗涤是很难的,现在有了洗浴的条件,可是心灵的洗涤一年里会有多少次?

从这个角度讲,傣族兄弟真是令人羡慕。

一天又遇到了盛大的佛事活动。那是在景洪的总佛寺,身着鲜丽服饰的队伍绕寺行进,伴着节奏分明的音乐。队伍最前面是几排僧人,后边是手捧绵帛锦缎的男女老幼,再就是边走边舞的美丽少女。少女们身着盛装,右鬓佩戴一串鲜花,舞姿简洁典雅,只有手和两臂在重复同一动作。我们久久地站立一旁,知道这不是表演,而是传统的延续,是从久远的时代开始的一个仪式。

醉 绿

人如果享受到过多的氧气,会发生“醉氧”,而从北方来到西双版纳的人,会有一种“醉绿”之感。因为这不是一般的绿,而是人间大绿。置身热带雨林之间,到处都是蓊郁,是浓阴匝地,是让人惶惑的青翠欲滴。百鸟喧腾,异兽长啼,我们显然来到了另一个世界。这个世界对我们来说有些突兀,得让人好好适应一番才好。

如果长期生活在这里,我们将如何消受这大绿簇拥的日子?有点难以想象。比起这里,北方的干燥,裸露的石土,还有无法告别的阴霾,几乎让人习以为常了。而这里的绿色又太多太盛,空气太过洁净,一切都得从头领略,从头开始。我们面对的是一场人生的惊喜。

祖辈在西双版纳山林中过活的傣族、哈尼族、基诺族,他们是怎样认识这满眼绿色的?他们常说的话是:“没有森林就没有水,没有水就没有粮食,没有粮食就没有生活。”

原来,他们将绿色看成了生活的源头。

大 象

在西双版纳可以看到大象。

有一群大象自由自在游荡的地方,必有不可想象的密林绿地。所以在云南,在西双版纳这样的大绿之地才能养得起它们。

西双版纳人当然以大象为傲,在城区的街头路口,总有大象的雕塑。而我们知道,通常的城市里一般只会给英雄人物塑起雕像。这里的大象就是活生生的大英雄。

我曾参加过当地的一次泼水活动,虽然不是泼水节,但能让外地人感受水的恩惠和吉祥。盛装的少男少女手持水盆倾水泼洒,呼号祝福,还牵出了一头大象。

大象通人语,能交流,一根长鼻子擅取物,并不时地高举过顶向人致礼。它体大雄健,步伐沉稳,一双眼睛留意四周,憨态可掬。不知为何,在它面前,我们这些自以为聪明的“万物的灵长”,常常会有莫名其妙的羞愧感。所以,我们对那些能做大工、拥有大力的人给予赞美,称他们为“大象”。

据专家们研究,大象是动物中唯一能够追思亡故的一类:它们行走在野地里,如果遇到先辈的遗骨,一定要停下来整理归拢,久久地伫立悲悼。

大象是最配享有阔大绿色的生命。

(选自《人民文摘》,有删改)

1.说说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

2.画线段落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的?有何表达作用?

3.“置身热带雨林之间,到处都是蓊郁,是浓阴匝地,是让人惶惑的青翠欲滴”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达到了怎样的表达效果?

4.简要说说,祖辈在西双版纳山林中过活的傣族、哈尼族、基诺族是怎样认识这满眼绿色的。(10字以内)

5.结合李舵《美丽的西双版纳》一文,谈谈两文写大象的目的有何不同。

1通过对比,设置悬念,表达出对西双版纳的深深迷恋,奠定了文章的感情基调。 

2将心灵的洗涤与身体的洗涤进行对比,又将内地人甚少进行心灵洗涤与傣族人经常进行心灵洗涤相对比,突出了傣族人对信仰的虔诚,身心的纯净、宁静。 

3排比。具体描绘了置身热带雨林中的感受,盛赞森林大绿给人带来的愉悦。整齐的句式,增添了文章的语言气势。

4绿色是生活的源头。(意思对即可) 

5.《美丽的西双版纳》描写大象突出其有趣,反映了傣族人充分开发旅游资源的聪明才智。而《西双版纳笔记》描写的大象则充满灵性、情感,是森林中的英雄。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