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背影》选段
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往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 ,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 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 过铁道,要 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 着上面,两脚再向上 ;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 ,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往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头看 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 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把文中横线上所缺的动词填在下面括号中,并说说这些动词的表达作用?
动词:( )( )( )( )( )( )
作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请给文段拟一个小标题:
3.“蹒跚地走到铁道边”中的“蹒跚”能否换成“慢慢”?为什么?
4.“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是因为 ;“我的眼泪又来了”是因为 。透过“我”的泪水,你感受到了什么?
5.有人说,从动作足以体现父亲买橘子不易、爱子情感人了,因此,对父亲身材和
穿着描写实在有些多余,你对此有何见解?
1.探、穿、爬、攀、缩、倾;
作用:生动描绘出父亲买橘的艰难,表现了父亲对儿子的关心、体贴、爱护之情。
2.望父买橘(符合文意即可给分)
3.不能。因为“蹒跚”有腿脚不灵便,走路缓慢,摇摆的意思,比“慢慢”更形象。
4.(1)感动;(2)感激,依依不舍(父子分别、惜别伤心)。(3)略。
5.不多余。让我们看到了父亲憨厚朴实的形象,也能从字里行间流露出儿子对父亲的感激之情。
阅读下文
父亲二十年前的叮嘱
徐德新
①天刚蒙蒙亮,父亲就挑着柴火和我上路了。那时我刚到县城里上初中,父亲的负担因此更重了。隆冬将近,父亲经常抽空上山砍柴,然后卖到县城,由此给我凑生活费以及学杂费。每个周末。我都会回家帮助父亲砍柴,然后周一凌晨再走二十里的山路到学校去。这一次,因为我额外需要五元钱的竞赛费,所以父亲晚上又摸黑砍了一担柴,等到第二天早晨到县城卖掉后再把钱给我。
②“最近钱是越来越紧张了。”父亲挑着担,边走边嘀咕。自从到县城上学,这句话听了已经不下百遍了。一阵阵轻微的冷风袭来,天渐渐亮了,山脊的轮廓越来越清晰。有柔软的东西从空中飘下来,落在父亲的身上,疏忽就不见了。忽然又有两片落到我的鼻尖上,用手一摸也没了,鼻尖只留下一点冰凉的酸。抬头远望,雪花正从天而降,有些大一点的树叶上已经挂白了。除了扁担的颤悠和我们轻重不一的脚步,山路静谧而空蒙。
③不知不觉间,县城到了。
④街上大部分的人家还没有开门。父亲挑着担,带着我挨家挨户找买主。由于担心耽误我上学,又怕柴火打湿了没人要,父亲走得很快,我能听到他的喘气声越来越大。最后终于在一条弄堂里遇到了买柴人。父亲卸下柴火,从那人手里接过一沓毛票,仔细地数了数,一共四元。父亲说:“同志,我这担柴要五块钱哩。”“什么?昨天不还是四块吗?”那人瞟了一眼父亲。“昨天是昨天,您没看我这担柴,比别人的要后重得多吗?”父亲小心翼翼地说。“那我不管,都是四块钱,我又没让你搞这么厚重。”那人没有丝毫加钱的意思。“今天下雪了,您看我多不容易,就加一块吧!”父亲几乎是哀求的口吻了。
⑤我从门缝看见那人在裤兜里掏来掏去,终于摸出一张皱巴巴的五元纸钞,然后把沓毛票从我父亲手里抓过去,又把那张纸钞从门缝往外一扔,丢下一句话:“拿去吧!”-----------------------------------------------------------------------------------------------------------------------------------------------------------------------------------------------------------
⑥风裹挟着雪吹过来,纸钞落到门槛前父亲的脚下。父亲怔怔地站着,不知是因为冷还是累,他的鼻息变得忽粗忽细。等我走过去刚要把地上的钱捡起来,父亲忽然把我拉到一边,然后低下头,弯下腰,缓缓地把那张纸抄拾了起来,揣在怀里。父亲弯腰去捡钱的时候,我发现他的身体几乎弯成了一个零度角,头几乎触到了地上。父亲站起身来,对那人说:“多谢了!”然后转身拉着我默默离开。
⑦“爹,你冷不冷?”等走远了,我问父亲。因为要挑担,父亲出门的时候穿的有点少。“你可得给我好好读书,”父亲顿了顿说,“没有别的出路,只有读书才能进城。”
⑧雪下得越来越大,整个县城变成了一片银白色。父亲没有急着回家,他要一直把我送到学校去。“爹,本来我不想花那么多钱去参加那个什么竞赛的。可是老师说了,要是获得好名次,将来能保送上北京的大学。”眼看快到学校了,我终于忍不住说出了心里话。我有点想哭了,眼睛湿湿的。“竞赛好啊,爹和娘支持你。要是能保送上大学,那正要感谢老祖宗了。”父亲摸着我的头说,“我当年也想上大学呢!看来这个愿望你能帮我实现了。”
⑨到了学校门口,父亲从怀里把那五元钱掏出来,塞到我的书包里,好像生怕它会飘走似的,使劲地把书包捏了又捏。“孩子。爹还有一句话,:父亲望着我,精神与以往大不一样,“等你将来有钱了,假使也遇到了像我这样的人,你最好不要让他……”
⑩“什么,爹?”
⑾“在你面前低头弯腰。”……
1、文中多次写到“风雪”,请说说设置这样的自然环境有何作用。
2、结合上下文,说说第②段画线句子中“冰凉的酸”的深意。
忽然又有两片落到我的鼻尖上,用手一摸也没了,鼻尖只留下一点冰凉的酸。
3、体会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我从门缝看见那人在裤兜里掏来掏去,终于摸出一张皱巴巴的五元纸钞,然后把沓毛票从我父亲手里抓过去,又把那张纸钞从门缝往外一扔,丢下一句话:“拿去吧!”
4、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分析。
5、请用自己的话,说说父亲的最后一次“叮嘱”的含意
1. (1)对故事情节的展开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2)为父子二人的活动提供了特定背景。(3)多所塑造的父亲这个人物形象间接地起到了烘托作用。(4)营造出清冷、凝重的氛围,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
2.透过雪花落在鼻尖上融化后的感觉,含蓄地写出了“我”看到父亲如此减薪后的酸楚和感愧。
3.运用“掏”“摸”“抓”“扔”这几个动词,准确传神地写出了买柴任给父亲钱时的不耐烦及对父亲的不满、冷漠和鄙薄,生动地刻画了一个小气、无礼的小市民形象。
4.(1)父亲是一个吃苦耐劳的人。他靠砍柴、卖柴给孩子赚生活费和学杂费,不辞辛苦。(2)父亲是一个坚忍的人。他为给孩子挣竞赛费,恳求买柴人;面对鄙薄,仍弯腰捡起扔在地上的钱,能委曲求全。(3)父亲是一个教子有方的人。他懂得保护孩子的自尊,鼓励孩子好好读书,教育孩子尊重他人,重言传身教。
5.父亲告诉孩子,以后有能力了,要尊重像他那样勤劳、坚忍,渴望被尊重的人。
故都的秋
郁达夫
秋天,无论在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上青岛,更要从青岛赶上北平来的理由,也不过想饱尝一尝这“秋”,这故都的秋味。
北国的槐树,是一种能使人联想起秋来的点缀。象花而又不是花的那一种落蕊,早晨起来,会铺得满地。脚踏上去,声音也没有,气味也没有,只能感出一点点极微细极柔软的触觉。扫街的在树影下一阵扫后,灰土上留下来的一条条扫帚的丝纹,看起来既觉得细腻,又觉得清闲,潜意识下并且还觉得有点儿落寞,古人所说的梧桐一叶而天下知秋的遥想,大约也就在这些深沉的地方。
秋蝉的衰弱的残声,更是北国的特产;因为北平处处全长着树,屋子又低,所以无论在什么地方,都听得见它们的啼唱。在南方是非要上郊外或山上去才听得到的。这秋蝉的嘶叫,在北平可和蟋蟀耗子一样,简直象是家家户户都养在家里的家虫。
还有秋雨哩,北方的秋雨,也似乎比南方的下得奇,下得有味,下得更象样。
在灰沉沉的天底下,忽而来一阵凉风,便息列索落地下起雨来了。一层雨过,云渐渐地卷向了西去,天又青了,太阳又露出脸来了;著着很厚的青布单衣或夹袄曲都市闲人,咬着烟管,在雨后的斜桥影里,上桥头树底下去一立,遇见熟人,便会用了缓慢悠闲的声调,微叹着互答着的说:
“唉,天可真凉了─—”(这了字念得很高,拖得很长。)
“可不是么?一层秋雨一层凉了!”
北方人念阵字,总老象是层字,平平仄仄起来,这念错的歧韵,倒来得正好。
北方的果树,到秋来,也是一种奇景。第一是枣子树;屋角,墙头,茅房边上,灶房门口,它都会一株株地长大起来。象橄榄又象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等枣树叶落,枣子红完,西北风就要起来了,北方便是尘沙灰土的世界,只有这枣子、柿子、葡萄,成熟到八九分的七八月之交,是北国的清秋的佳日,是一年之中最好也没有的Golden Days。
南国之秋,当然是也有它的特异的地方的,比如廿四桥的明月,钱塘江的秋潮,普陀山的凉雾,荔枝湾的残荷等等,可是色彩不浓,回味不永。比起北国的秋来,正象是黄酒之与白干,稀饭之与馍馍,鲈鱼之与大蟹,黄犬之与骆驼。
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1.故都的秋都有哪些特点,文本选择了哪几种特有景致来体现秋味?
2.作者在描绘南国之秋时运用了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
3.“象橄榄又象鸽蛋似的这枣子颗儿,在小椭圆形的细叶中间,显出淡绿微黄的颜色的时候,正是秋的全盛时期。”请作赏析。
4.现正是秋之浓郁之时,请你用几句话描绘一下你眼中的秋。
1. 北国的秋,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文本选择了北国的槐树、秋蝉的衰弱的残声、秋雨哩、北方的果树等特有的景致。
2.排比、比喻、对比等修辞手法,表达了作者对北国的赞美、喜爱之情。
3.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的写出秋之枣的外形及色彩,成为盛秋的代表。透露作者的喜爱之情。
4.现正是秋之浓郁之时,请你用几句话描绘一下你眼中的秋。
言从字顺,语句优美即可。
阅读下面的语段
谈到法国语言上来了。他说,法国语言是世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又说,我们必须把它记在心里,永远别忘了它,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说到这里,他就翻开书讲语法。真奇怪,今天听讲,我全都懂。他讲的似乎挺容易,挺容易。我觉得我从来没有这样细心听讲过,他也从来没有这样耐心讲解过。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那一天,韩麦尔先生发给我们新的字帖,帖上都是美丽的圆体字:“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阿尔萨斯”。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个个人那么专心,教室里那么安静!只听见钢笔在纸上沙沙地响。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1.“这可怜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一下子塞进我们的脑子里去”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可怜”一词的含义是什么?
2.把字帖想象成国旗表达了什么感情?
3.赏析划线句“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
的钥匙”。
4.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从描写和表达的情感方面赏析。
1.表现了喊麦尔老师对祖国语言的热爱和对最后一节法语课的珍视,也表现了小弗朗士同情老师最后一课的良苦用心。“可怜”一词表现了“我”对老师的理解和同情。
2.爱国之情;法兰西是祖国,阿尔萨斯是家乡,阿尔萨斯永远属于祖国,热爱法语就是热爱祖国和家乡。
3.这句话运用比喻修辞手法,将语言比作钥匙,形象的告诉人们这样一个道理:只要牢记本民族的语言,就能团结人民,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赶走入侵者,求得民族的解放。
4.细节描写,表达出小弗朗士对德国强迫法兰西人民学习德文 反感及蔑视的态度。
最后一课
郑振铎
这一天的清晨,天色还不曾大亮,我在睡梦里被电话的铃声惊醒。
“听到了炮声和机关枪声没有?”C在电话里说。
“没有听见。发生了什么事?”
“听说日本人占领租界,把英国兵缴了械,黄浦江上的一只英国炮舰被轰沉,一只美国炮舰投降了。”
接连的又来了几个电话,有的是报馆里的朋友打来的。事实渐渐地明白。
英国军舰被轰沉,官兵们凫水上岸,却遇到了岸上的机关枪的扫射,纷纷地死在水里。日本兵依照着预定的计划,开始从虹口和郊外开进租界。
被认为孤岛的最后一块弹丸地,终于也沦陷于敌手。
我匆匆地跑到了康脑脱路的暨大。
校长和许多重要的负责者们都已经到了。立刻举行了一次会议,简短而悲壮的,立刻议决了:“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时,立刻停课,将这大学关闭结束。”
太阳光很红亮地晒着,街上依然的__攘往,没有一点异样。
我们依旧摇铃上课。我授课的地方,在楼下临街的一个课室,站在讲台上可以望得见街。
学生们不到的人很少。
“今天的事,”我说道,“你们都已经知道了罢,”学生们都点点头。“我们已经议决,一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立刻便停课,并且立即地将学校关闭结束。”
学生们的脸上都显现着坚毅的神色,坐得挺直的,但没有一句话。
“但是我这一门课还要照常地讲下去,一分一秒钟也不停顿,直到看见了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为止。”
我不荒废一秒钟的工夫,开始照常地讲下去。学生们照常地笔记着,默默无声的。
这一课似乎讲得格外的亲切,格外的清朗,语音里自己觉得有点异样,似带着坚毅的决心,最后的沉着;像殉难者的最后的晚餐,像冲锋前的士兵们上了刺刀,“引满待发”。镇定安详,没有一丝的紧张的神色。该来的事变,一定会来的。一切都已准备好。
谁都明白这“最后一课”的意义。我愿意讲得愈多愈好;学生们愿意笔记得愈多愈好。
讲下去,讲下去,讲下去。恨不得把所有的应该讲授的东西,统统在这一课里讲完了它,学生们也沙沙地不停地在笔记着。心无旁用,笔不停挥。
别的十几个课堂里也都是这样的情形。
对于要“辞别”的,要“离开”的东西,觉得格外的眷恋。黑板显得格外的光亮,粉笔是分外的白而柔软适用,小小的课桌,觉得十分的可爱;学生们靠在课椅的扶手上,抚摩着,也觉得十分的难分难舍。那晨夕与共的椅子,曾经在扶手上面用钢笔、铅笔或铅笔刀,有意识或无意识地涂写着,刻划着许多字或句的,如何舍得一旦离别了呢!
街上依然的平滑光鲜,小贩们不时地走过,太阳光很有精神地晒着。①
我的表在衣袋里低低地嗒嗒地走着,那声音仿佛听得见。
没有伤感,没有悲哀,只有坚定的决心,沉着异常地在等待着,等待着最后一刻的到来。
远远的有沉重的车轮碾地的声音可听到。
几分钟后。有几辆满载着日本兵的军用车,经过校门口,由东向西,徐徐地走过,当头一面旭日旗,血红的一个圆圈,在迎风飘荡着。
时间是上午10时30分。
我一眼看见了这些车子走过去,立刻挺立了身体,作着立正的姿势,沉毅地合上了书本,以坚决的口气宣布道:“现在下课!”
学生们一致地立了起来,默默地不说一句话,一个女生似在低低地啜泣着。
没有一个学生有什么要问的,没有迟疑,没有踌躇,没有彷徨,个个人都已决定了应该怎么办,应该向哪一个方面走去。②
赤热的心,像钢铁铸成似的坚固,像走着鹅步的仪仗队似的一致。从来没有那天无纷纭的一致的坚决过,从校长到工役。
这样的,光荣的国立暨南大学在上海暂时结束了她的生命,默默地在忙着迁校的工作。
1.简要概述事情发生的社会背景。
2.在租界沦陷的这一天,暨大做出了一个什么决定?(用原文内容回答)
3.在这“最后一课”上,“我”的心情是怎样的?试用文中的词语概括并说说原因。
4.按要求回答问题。
(1)画线句①是________描写,在文中起________的作用。
(2)画线句②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
(3)本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试谈谈本文与都德的《最后一课》有哪些相似之处。
1.日本侵略者侵占上海租界,上海国民党军撤退沦陷之时。
2一看到一个日本兵或一面日本旗经过校门,立刻便停课,并且立即地将学校关闭结束。
3.带着坚毅的决心,最后的沉着,镇定安详,没有一丝的紧张的神色,没有伤感,没有悲哀,只有坚定的决心。正是因为“我”有着一颗赤诚的爱国之心,有一种大义凛然不可侵犯的浩然正气才有这样的心情。
4(1)环境 反衬
(2)排比;学生们都很坚定,目标明确,准备着对付来犯的敌人。
(3)对日本强盗的无比仇恨,对暨大师生无声抗日行动的歌颂,从而表达自己的爱国之情。
5.两文在主题的表达上有异曲同工之妙,都表现了国土沦陷时人们强烈的爱国之情。在写法上也有相同之处:都是通过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表现人物性格。
枣花最是思乡物
石广田
枣花开得迟。当很多花儿都争相闹春的时候,枣树的枝头还是光秃秃的,没有一丝生机。等那些花儿都累了,走入春天的深处之后,枣花才默默地绽放。
枣花很小,淡淡的黄绿色,小米粒儿一样。也许是没有艳丽的色彩,它们的绽放似乎无法引起人们的重视。但数不清的枣花聚在一起,香气就浓郁起来了,甜甜的味道随风飘散在村庄的角角落落。蜜蜂冲着花香而来,不在乎枣花的长相,在枝头“嗡嗡嗡”地忙碌,采集“枣花蜜”。家乡的花蜜有正儿八经名字的,只有“枣花蜜”和“槐花蜜”,其他被一律叫作“杂花蜜”。人们尤爱“枣花蜜”,奉为上品,自有他们的道理吧。
枣花落下去的样子,不像杏花、桃花那样飘飘扬扬。如果杏花、桃花落下去的姿态像雪,枣花儿就像雨、像霰——沉实。枣花从枝头坠落的时候,直直地冲向地面,少有随风飘扬的。如果风大,这霰一般的坠落,似乎就有几分悲壮:不一会儿,枣树下面的地上,就会铺满厚厚一层,让人不忍踏步。苏轼在一首词中说,“簌簌衣巾落枣花”,这个“簌簌”用得很形象,也很生动。当初他从树下经过,一定起了风,下起了枣花霰,枣花才引起他的注意,幸运地被写进了诗篇。
枣花要落的时候,正是收麦的大忙时节。儿时,每次挎着篮子去地里拾麦穗,从枣树下经过都要等上一会儿,听听枣花儿落下去的声响。等不及了,对着枣树抬脚踹几下,一阵密集的枣花就会从天而降,砸在头发上,砸在衣服上,砸在脚下的浮土上,密密麻麻。我很佩服枣花的勇气,在完成自己的使命后,毫不留恋枝头,决然而去颇有几分英雄气概。
母亲会用面粉和红枣,做成一种也叫作“枣花”的稀罕物。发好的面,被揉成长条,盘成“如意结”的形状,再在“如意结”的结点和结环上,分别嵌入一粒红枣,放到笼屉里蒸熟。紫红色的枣子映着雪白的面粉,晶莹放光,惹人喜爱。“枣花”谐音“早发”,寓意非常明确。春节祭祖有它,去姥姥家走亲戚有它,姐姐出嫁的嫁妆里也有它,谁不希望“早发”呢?
能吃上一块“枣花”,就是沾上了喜气儿。村子里的年轻人结婚的时候,新娘嫁妆里的“枣花”最是抢手。小“枣花”被最先抢到的人独自揣到了怀里,大如脸盆的,被掰成许多小块儿,分给在场的人吃。人们喜气洋洋,面花儿粘在嘴角也来不及擦,都感觉比吃块儿喜糖、抽根喜烟幸运多了。
“二十八,蒸枣花;二十九,灌壶酒;三十儿,贴花门儿……”在腊月的声声童谣里,我仿佛又闻到了母亲刚蒸出笼的“枣花”的味道。那里面,还有一股春天的枣花甜甜的香气。真想像苏轼一样,再一次穿行在故乡春天的枣树下,穿行在故乡的腊月里,听一听枣花坠落的声音,尝一尝“枣花”的甜蜜。
“四月南风大麦黄,枣花未落桐叶长。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枣花,开在暮春里,也开在腊月和新年里,这小小的花,平凡的花,却最让人思乡。
1.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的意思。
(1)等那些花儿都累了。( )
(2)母亲会用面粉和红枣,做成一种也叫作“枣花”的稀罕物。( )
2.作者说苏轼的词“簌簌衣巾落枣花”中“簌簌”用得很形象,也很生动。你认为这个词用得好吗?好在哪里?
3.选文哪些地方写出了村里人对枣花的喜爱?
4. 作者为什么说“枣花,开在暮春里,也开在腊月和新年里”?
5选文和《枣核》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1(1)凋零
(2)稀奇、少有的物品,在文中指母亲蒸的叫作“枣花”的糕点
2用得好,“簌簌”一词形象地写出了枣花从枝头坠落,直直地冲向地面的沉实感。
3春节祭祖有它,去姥姥家走亲戚有它,姐姐出嫁的嫁妆里也有它;新娘嫁妆里的“枣花”最是抢手,小“枣花”被最先抢到的人独自揣到了怀里,人们分吃大“枣花”时也是喜气洋洋的。
4“开在暮春里”是指枣树的花在暮春才开放;“开在腊月和新年里”是指村里人在腊月和新年里蒸用面粉和红枣做的“ 枣花”糕点。
5.选文通过对暮春枣花的描写和腊月里吃蒸的“枣花”的回忆,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枣核》通过一位“旧时同窗”、现在的“美籍华人”异常思念旧时院子里的枣树,想在后花园试种几棵的叙写,表现了广大海外华人对故土的深切思念。
邓稼先
杨振宁
“两弹”元勋
邓稼先于1924年出生在安徽省怀宁县。在北平上完小学和中学以后,1945年从昆明西南联大毕业。1948年到1950年赴美国普渡大学(Purdue University)留学,学习理论物理。他得到博士学位后立即乘船回国,1950年10月被派到中国科学院工作。1958年8月又奉命带领几十个大学毕业生开始研究原子弹制造的理论。
这以后的28年间,邓稼先始终站在中国原子武器设计制造和研究的第一线,领导许多学者和技术人员,成功地设计了中国的原子弹和氢弹,把中华民族国防自卫武器引导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1967年6月17日中国爆炸了第一颗氢弹。
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生日子。
1967年以后邓稼先继续他的工作,至死不懈,对国防武器做出了许多新的巨大贡献。
1985年8月邓稼先做了直肠癌的切除手术。次年3月又做了第二次手术。在这期间他和于敏联合署名写了一份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核武器发展的建议书。1986年5月邓稼先做了第三次手术,7月29日因全身大出血而逝世。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他是当之无愧的。
我不能走
青海、新疆,神秘的古罗布泊,马革裹尸的战场,不知道稼先在那里时有没有想起过我们在昆明时一起背诵的《吊古战场文》:
浩浩乎!平沙无垠,夐不见人。河水萦带,群山纠纷。黯兮惨悴,风悲日曛。蓬断草枯,凛若霜晨。鸟飞不下,兽铤亡群,亭长告余曰:“此古战场也!常覆三军。往往鬼哭,天阴则闻!”
也不知道稼先在蓬断草枯的沙漠中埋葬同事、埋葬下属的时候是什么心情?
“粗估”参数的时候,要有物理直觉;筹划昼夜不断的计算时,要有数学见地;决定方案时,要有勇进的胆识,又要有稳健的判断。可是理论是否够准确永远是一个问题。不知稼先在关键性的方案上签字的时候,手有没有颤抖?
戈壁滩上常常风沙呼啸,气温往往在零下三十多摄氏度。核武器试验时大大小小的临时问题必定层出不穷。稼先虽有“福将”之称,意外总是不能完全避免的。1982年,他做核武器研究院院长以后,一次井下突然有一个信号测不到,人们都劝他回去,他只说了一句话:“我不能走!”
假如有一天哪位导演要摄制“邓稼先传”,我要向他建议采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作为背景音乐。那是我儿时从父亲的口中学到的:
中国男儿 中国男儿
要将只手撑天空
长江大河亚洲之东 巍峨昆仑
古今多__丈夫
碎首黄尘 燕然勒功 至今热血犹殷红
我父亲生于1896年,那是中华民族仍任人宰割的时代,他一生都喜欢这首歌曲。
1.找出两句运用议论表达方式的句子。
2.本文第一部分类似简历的介绍对表达主旨有何作用?
3.邓稼先一句简短的“我不能走”,表现了他怎样的精神?
4.结尾处引用五四时代的一首歌的作用是什么?
1①这些日子是中华民族五千年历史上的重要日子,是中华民族完全摆脱任人宰割危机的新生日子。
②“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好准确地描述了他的一生。
③邓稼先是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④张爱萍将军称他为“‘两弹’元勋”。
2第一部分语言简洁,却准确、高度地概括了邓稼先为中华民族核武器事业奉献的一生,表现了他崇高的爱国情怀。
3表现邓稼先坚守工作岗位,不畏艰险的奉献精神。
4.这首歌是对邓稼先的高度评价和歌颂,是邓稼先一生的写照,突出了他对中华民族贡献之大。
阅读《文言是中国文化的根》
文言是中国文化的根
王丽
①文言是中国文化的根。自甲骨文起,三千年间,凡中国历史、文化、文学、政治、军事、医卜、农业、算学等所有重要典籍均为文言。文言是打开这个宝藏的钥匙。身为中国人,不懂文言,很难真正了解自己的历史文化,也很难做到“鉴古知今”。
②我们的前人留下了大量的文学经典,如《离骚》《出师表》《陋室铭》《兰亭集序》《桃花源记》……这些用文言撰写的经典之作像一条永不枯竭的河流,滋养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这些经典与其他典籍一起化为文化基因融入炎黄子孙的血脉里,形成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审美方式和情感表达方式。
③曾经有人说,文言难懂难学,不够大众化。可是,人类是一种具有高级精神活动的动物,需要有一座精神殿堂,而在这座殿堂里,需要用一种更深沉、更庄严、更典雅、更具仪式感的语言来表达。文言文,以及用文言文所撰写的赋、表、记、铭、传、碑、祭文、对联等,便是这种需求的具体体现。
④今天,我们生活在一个图像时代。众所皆知,图像是平面的,它让我们直接面对所谓的实际存在,而语言的抽象性却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比之白话的直白和浅露,文言的高度凝练及其特有的含蓄、蕴藉,具有无穷的“言外之意”和“韵外之致”,为读者提供了巨大的再创造的语言空间,其品读过程本身就是想象力的展开与激活。并且,文言所特有的节奏和音韵,即在表达上所造成的一唱三叹、回环婉转、起伏跌宕、抑扬顿挫等等,使它具有白话所无法比拟的语言张力。晚年在台湾的于右任先生曾写下《望大陆》一诗----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只有痛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
⑤放眼古今中外,抒发思乡之情的诗文千千万。唯有用古老的文言,才能唱出如此回肠荡气、触动炎黄子孙灵魂深处隐痛的绝唱。
⑥面对如此绝唱,某些对文言持有偏见的人应当要深刻地反思:时下国人语言之粗鄙低俗,整体文化教养之令人失望,是否与文言传统的断裂有某种关系?
(选自2013年5月15日《 中国青年报 》,有删改)
1写出本文的中心论点。
2①段中加点的“这个宝藏”指代什么?“这个宝藏”对中华民族产生了什么影响?
3之图像,语言的优势在哪里?比之白话,文言具有哪两个特点?
优势:
特点:
4作者看来,划线句“文言难懂难学,不够大众化”的观点,导致了怎样的结果?
1文言是中国文化的根
2中国古代所有重要典籍形成中华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审美方式和情感表达方式。(或“滋养了世世代代的中国人”)
3语言的抽象性为读者提供了无限的想象空间。①高度凝练、含蓄、蕴藉(或“具有无穷的‘言外之意’和‘韵外之致’”)②特有的节奏和音韵,具有白话无法比拟的语言张力。(1分)33分)国人语言粗鄙低俗,整体文化教养令人失望,文言传统断裂。
阅读《倔强的仙人掌》
倔强的仙人掌
①女人看见路边蹲着一个挑担老头儿,他身边的筐里装着满满一筐嫁接的仙人掌,高高的底座像一座独立秀挺的山峰,山峰顶部是形状各异的红、黄、绿各色仙人球。女人拿起仙人掌仔细的挑选了很久,价格不贵,与花鸟市场上的相比便宜许多,便挑定了自己喜欢的两盆,准备一起买。
②老头儿布衣布褂,黑褐色的脸上堆满了笑容。他操着极生硬的普通话,如数家珍般介绍这植物的种种优点,什么如何好看好养了,什么净化空气了。末了他搓着厚皮疙瘩的手爽快地说:“你要两个,那就算你小批发好了,再便宜你一块钱,你看咋样?”
③“你这是真嫁接上去的口还是用牙签插上去的?”这样的价钱,女人总觉心里不安,指着山峰顶部的红黄绿颜色的仙人球满脸怀疑地问。蛮好的花买回家后发现居然是新种没根的,这种事情不止一次了。老头儿的脸腾地红上来,紧锁眉头,瞪着浑浊的眼睛说:“怎么可能是插上去的?怎么可能呢?这可都是我一棵一棵亲手栽起来的啊!”老头儿本不地道的普通话,这时更是结结巴巴地有点南腔北调了。
④“是吗?”她抬起眼皮,瞟了他一眼,反问道。这样的看似暴怒的伪装她也见多了。倘若是货真价实的东西,何必这么着急,她心里想着,不再吭声。眼看就要成功的交易,因为这一问停了下来,空气似乎也凝固了。老头儿的脸涨得更红了,忙不迭地解释。而他越是叽里咕噜地絮絮不止,她就越觉得他不可信。
⑤忽然,老头儿停了下来,从筐里拿起一棵茁壮的仙人掌,没等女人反应过来,使劲一拉,把它的顶部从底峰上扯了下来,然后一手一半举到女人眼前:“你看,你看!有牙签吗?”他用力地问她,眼里似乎也冒了火。没有牙签,扁扁的巴掌形的黄绿色软刺仙人球从它的底峰上被拽了下来,而它的底峰上生生裂开了一道绿色肉质沟壑,本已长在一起的首尾两截,就这样被硬硬地扯开了。
⑥面对这样的场面,女人呆呆地怔了一会几,低下头去付钱。老头儿一脸自尊,挺着胸膛收钱,三块钱一个,五块钱两个,又从布衫口袋里摸出装钱的塑料袋,该找多少还找多少,也不计较身首异处的那一个。老头儿娴熟地把东西包扎好,放进女人的车筐里。转过身,捡起地上已成两截的仙人掌,一起放进她的车筐里。
⑦“别扔了”, 老头说,“一起种进泥土里,两截都能活。”
⑧女人脸红了,羞愧地点了点头。老头倒笑了起来,露出锈蚀的牙齿,又用他那东倒西歪的普通话安慰她说:“放心好了,这东西最耐折腾,刚才那点事算不了什么,只要有点泥,就能长出根的。”
⑨两截还能活,这不假。但女人看着老头儿只是觉得心里生疼,仿佛受了伤的不是那棵仙人掌,而是别的什么。那别的什么像一支小手,躲在她的胸膛里,一下一下,揪得她的心生疼。那疼隐隐约约地从老头儿脚下的那对仙人掌里传过来,从他那鬼样的普通话中传过来,从他那已经装在布衫口袋里的塑料钱袋里传过来.疼得她直想落泪。
1读全文,根据文章内容填空
女人挑选仙人掌,准备买下→ → →女人买下仙人掌,老头儿把扯断的仙人掌送给她
2人为什么怀疑仙人球是用牙签插上去的?
3中划线句子揭示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1)“是吗?”她抬起眼皮,瞟了他一眼,反问道。
(2) 老头儿的脸腾地红上来。
4人买到了货真价实的仙人掌,却为什么“看着老头儿还是觉得心里生
疼”,甚至“疼得她直想落泪”?
5说文章标题“倔强的仙人掌”的含义。
1女人怀疑仙人掌是用牙签插上去的;老头儿扯断仙人掌证明给女人看
2 价格不贵,与花鸟市场上的相比便宜许多;女人曾不止一次地被其他卖花的骗过
3 女人对老头儿的怀疑与不屑;老头被女人冤枉后内心极为不满、委屈。
4 老头儿的真诚、善良、纯朴,让女人为自己的多疑、世故、和对老人的不信任深深的羞愧与自责。
51)仙人掌具有顽强的生命力。(2)老头力保纯朴、厚道的做人本色,具有倔强的性格。
阅读《蚂蚁的力气》
①蚂蚁虽小,但力大无比。一只小小的蚂蚁能把一颗米粒拖进蚁穴,如按体重比例计算,蚂蚁的力气相当于大象的60倍。所以蚂蚁的力气要比大象大得多。
②蚂蚁不仅是大力士,而且还是赫赫有名的“外科医生”和杰出的“药剂师”。在南美洲圭亚那的印第安人部落里,当地的大夫做外科手术时,常用一种割叶蚁来进行伤口缝合。大夫先将病人的伤口对合,让割叶蚁咬住缝合口,再剪下蚁身,留下的蚁头,就成了最好的羊肠线。它把伤口缝合得紧密无缝,伤口愈合还不必折线,可减少病人的痛苦。
③生物学家在对蚁穴的调查中发现,有一种红蚁能把采集到的肥马车、鸢尾花、紫罗兰、报春花的种子混合一起,“配制”出一种奇效药品,经过尝试能使人的舌尖麻木二三小时,就像是打麻药针似的。
④白蚁虽食木毁房,给人类带来灾难,但它又是出色的“地址勘探家”,可以帮助人类寻找矿产。现代科学家对白蚁聚居的土堆进行光谱分析,发现土堆里有三十多种元素,其中最高的是硅和铝。在沙漠里,科学家还发现,白蚁常常深挖洞,找水源,经过化验,发现这种水中含有金属盐溶液。因此,只要观察沙漠中的白蚁洞,就可以了解矿物的储量及其分布情况。可见白蚁虽然对人类有害,但也有益。
1.文章从哪三个方面说明了蚂蚁的特异功能?
2.指出下面语句所使用的说明方法。
(1)而且还是赫赫有名的“外科医生”和杰出的“药剂师”( )
(2)发现土堆里有三十多种元素,其中最高的是硅和铝( )( )
3.第2自然段中加点词“最好”体现在哪里?
4.蚂蚁只能把一颗米粒拖进蚁穴,为什么却说它力大无比呢?
1.力大无比;赫赫有名的“外科医生”和杰出的“药剂师”; 出色的“地址勘探家”或可以帮助人类寻找矿产。
2.(1)打比方(2)列数字举例子。
3.它把伤口缝合得紧密无缝,伤口愈合还不必折线,可减少病人的痛苦。
4.按体重比例计算,蚂蚁的力气相当于大象的60倍。所以蚂蚁的力气要比大象大得多。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