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这个洞使得生活在城市里的居民们感到了极大的欣慰……当然,那块微不足道的小石头根本就没引起他的丝毫注意”,完成下面的题目。
1.在“人们”眼中,这是一个怎样的“洞”?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怎样理解“海洋和天空……玻璃一样”这一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喂——出来!”是“探洞”时一个年轻人的叫声,选文中这一叫声再次出现。它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其含义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想一想,天上掉下那块石头以后,接下来可能还会发生什么?这个结尾告诉人们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深不可测;慷慨大方、任劳任怨;可妥善解决城市公害和社会问题。
2. 破坏生态环境的行为,也给人们带来了一时利益,人们还会因此而欢庆“胜利”,
殊不知“胜利”潜伏着隐患,隐患一旦爆发,将造成更大的损失。
3. 结构作用:使文章前后呼应,使事件前后构成因果关系。含义:①人们填到洞里的
垃圾终会被倒“出来”返还给人类;②警示人们“种瓜得瓜,种豆得豆”,破坏环
境,终会自食其果;③表露出对人们的规劝,希望人们从不切实际的幻想和暂时的
利益中走“出来”。
4. 原先往洞里丢进的东西都将出来,原子能反应堆的废料、机密文件、保险柜、动物
尸体、流浪者尸体、废物和污水、日记本、照片、假钞票、犯罪证据都将会飞出来,
飞到这座城市居民的头顶上,让他们饱尝自己酿成的苦果。这个结尾告诉人们,不从
根本上处理环境问题,环境污染终将危及人类的生存。
自然界的计划生育
说到生态平衡,自然就会想到生物的繁殖能力。实际上,每一种生物的数量,除了它在自然界存在的天敌之外,还有一种制约因素,那就是其自身的生育能力。仔细观察一下生命世界,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事实,即愈低级的生物,其繁殖能力愈强,例如细菌,能以极快的速度分裂。而愈高级的生物,其繁殖能力就会愈弱,例如人类,其繁殖能力比起细菌来,何止相差十万八千里!还有,一般而言,植物的繁殖能力强而动物的繁殖能力弱,食草动物的繁殖能力强而食肉动物的繁殖能力弱。由此可见,自然界似乎也在进行着某种形式的计划生育,即给每一种生物规定一种数量上的限额,不妨把这叫作“生命开关”。
为了说明这一点,我们先到非洲草原上去看看。在那辽阔的原野上常常可以看到,几头狮子或者一群鬣狗追着成百上千头野牛或斑马。这时,一头野牛或斑马被咬住了。它痛苦地哀号,拼命地挣扎,而它的同类们却视而不见,仿佛什么事情也没有发生似的。过不了多久,悲剧又会重演。你可曾想到,这样的生死搏斗,已经持续了几十万甚至几百万年了。按理说,即使再笨的生物,也应该能够从中吸取点教训,总结点经验,不用说以尖牙利爪去和天敌抗衡,就是大家齐心合力,向狮子或鬣狗冲过去,也会把它们踩成肉泥。但是,野牛和斑马们却一如既往,一直被人家吃下去,唯一抗争的办法就是多生育,好像它们生下来就是为了让狮子和鬣狗们填饱肚子。
如果能有机会到北极,就更加有趣了,这儿有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生态系统。因为地下是几百米厚的永久性冻土层,像石头一样坚硬,树根扎不下去,所以没有树木,只有野草,形成一层薄薄的草皮。由于夏季短,温度低,所以野草的种类也很有限,而且生长缓慢,因而不可能养得起像非洲那么多的食草动物,只有旅鼠、野兔(数量有限)、驯鹿(来回迁移)和麝香牛(几近绝迹)。其中,旅鼠是北极最重要的食草动物。因为它必须为鼬鼠、狐狸、贼鸥和雪鹗等提供足够的口粮。于是,小小的旅鼠成了维持北极生态平衡最关键的一环。但是,大自然遇到了一个很大的难题:如果旅鼠太多,就会把所有的草都吃光,断了食草动物的口粮;如果旅鼠太少呢,鼬鼠、狐狸、贼鸥和雪鹗等就得饿肚子。于是乎,大自然使出了一个冷酷的绝招,就是赋予了旅鼠一种极强的生育能力,但当其数量超过一定限度时,就命令它们集体去自杀。
旅鼠每窝可以生十几只,20天就可以成熟,接着开始生育。如果让它们放开繁殖,一年下来,原来的两只就可以变成后来的几十万只。这时候,你再到北极草原上去看看,到处都是旅鼠在忙忙碌碌。但是,本来就是生长期很短、生长量很小的北极草原植物,哪能够它们吃的呢?所以旅鼠只好集合起来去自杀。它们常可形成几十万只的浩荡队伍,逢山过山,遇水涉水,碰到任何东西甚至包括汽车,也敢于发起攻击。最后的归宿则是大海,它们会奋不顾身地跳下去,抱成一团,使那__之中到处漂浮着殉难者的尸体。这种景象在挪威、芬兰、瑞典、俄罗斯和阿拉斯加都曾经出现过。
但是,并不是所有的旅鼠都加入到自杀的队伍,总有一些留了下来,继续繁殖。奇怪的是,旅鼠并不是每年都这样大量繁殖,而是周期性的,有大年小年之分。小年的时候,旅鼠生得很少,在草原上走很久都不见得能碰上一只。每逢这种年景,狐狸和雪鹗等可就惨了,它们不仅自己忍饥挨饿,而且还危及子孙后代,只能少生甚至不生。例如,在阿拉斯加北极圈附近,最近几年旅鼠一直很少,致使狐狸的数量大减,而雪鹗则基本上看不见了。
这种奇怪的“生命开关”,不仅表现在旅鼠身上,狐狸也是如此。在旅鼠放开生育的大年里,由于食物充足,狐狸也会大量繁殖。但是,当它们增加到一定的数量或密度,以至威胁到生态平衡时,就会得一种奇怪的病,叫作“疯舞病”,得了这种病的狐狸会疯狂地跳舞,直到累死为止。
1.第一段中加点的词语“有趣的事实”具体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品析下面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在阿拉斯加北极圈附近,最近几年旅鼠一直很少,致使狐狸的数量大减,而雪鹗则基本上看不见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本文列举了哪些事例说明自然界的“生命开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文中画线的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它有怎样的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结合选文内容,联系下列材料,谈谈你获得的启示。
材料一:2014年6月,世界人口达到72亿。据预测,如果目前的生育率不变,21世纪世界人口即将突破90亿,到21世纪末超过100亿。
材料二: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统计的数字表明:现在,百分之五到百分之二十的脊椎动物和树木面临灭绝的威胁,而且物种灭绝的速度正以百倍的速度增长。其中,人类的干扰,使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灭绝的速度提高了100~1000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愈低级的生物,其繁殖能力愈强,而愈高级的生物,其繁殖能力就会愈弱。植物的繁殖
能力强而动物的繁殖能力弱,食草动物的繁殖能力强而食肉动物的繁殖能力弱。
2.“基本上”是表程度的词语,意思是最近几年,在阿拉斯加北极圈附近很难看到雪鹗,
但不是完全看不到,体现了说明语言的准确性、科学性。
3.非洲草原野牛和斑马以多生育来维持生态平衡;北极旅鼠以集体自杀来维持生态平衡;
大量繁殖的狐狸得“疯舞病”来维持生态平衡。
4.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了旅鼠的繁殖能力强。
5.示例:①人类应该实行计划生育,控制人口增长;②人类应保护动植物,与动植物和谐
相处,维持地球生态平衡。
敬畏自然 行有所止
陈家兴
①1950年,日本发生震惊世界的“水俣病”事件,罪魁祸首是日本一家氮肥公司,其排放废水中所含的汞,在大海中富集,再经过食物链使人中毒。1930年,比利时马斯河谷工业区出现毒烟雾,原因是当时河谷上空的逆温层使诸多炼油厂、金属厂、玻璃厂大烟囱的烟尘无法扩散,大量有害气体累积在近地大气层,对人体造成严重伤害。
②一则废水,一则废气,是20世纪有记载的最早工业排放致害事件,其后类似事件层出不穷。
③为什么人类总是不“长记性”?具体原因可能各不相同,但有一点却是共同的——对自然不敬畏。不敬畏自然,便多以征服为荣,多以改造为勇,多以攫取为应当,多以破坏为必然。然而,从历史看,自然从未被征服,只是让人学会了顺从。有些时候,我们伤害过自然并未被报复,那也仅是因为自然在能够承受伤害时便宽容了我们。但不要忘了,伤害的次数和程度都将被累积,一旦到了某个“临界点”,它就将以我们不可承受的方式返还。
④然而,就该不该敬畏自然的问题,每逢一些大的事件时,就会出现激烈的争论。一端认为人类对自然必须无所作为,才能免受大自然的惩罚;一端认为无须敬畏大自然,要相信科学的作用和力量。有人甚至将之上升为哲学问题,提出人与自然的关系究竟是该以人为本,还是以生态环境为本?这样的争论乃至“形而上”到哲学,实质上都是走了极端。其实,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还有另外一个角度。
⑤明代学者方孝孺有言:“凡善怕者,必身有所正,言有所规,行有所止,偶有逾矩,亦不出大格。”可谓一语道破人的特性。人不知敬畏,则天不怕、地不怕,结局往往就是自作自受、自取灭亡。有敬畏心,则必守道而多思,“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所不可不止”。对于自然来说,人们只有心存敬畏,才能行有所止。否则,对自然为所欲为,行无所止,不知生态环境会被糟蹋成什么样子,更不知自然将给予人类怎样的惩罚。
⑥在相当意义上讲,大自然对人类的教训,实质上都是人类对自己的惩罚,大自然只不过把它不能承受的人为破坏变相还给了人类而已。工业排污给大自然,大自然还污给生长于斯的人。对自然的馈赠无节制地攫取,大自然让生长于斯的人食无所依。对大自然进行破坏性改造,大自然让生长于斯的人不可再居。一言以蔽之,大自然是生长于斯者的家园,攫取者、破坏者可以一时逃离,但生长于斯的人无处可逃。敬畏自然,归根到底是要敬畏生命,敬畏人民。真正懂得了破坏环境就是破坏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我们的行为才不会肆无忌惮。
⑦越是科技进步,越不要低估了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力,越不要高估了自然的自净力。越是发展快速,越要懂得敬畏自然,越要自觉尊重和保护自然。中国正进入“风险社会”,公众环境敏感增强,环境风险压力加大。从历史中汲取教训,对自然心存敬畏,规约自己的行为,我们才能平安度过“环境风险陷阱”,拥有天蓝地绿水净的家园。
(选自《人民日报》2013年7月15日,有删节)
1.结合本文,说说人类为什么要敬畏自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①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④段中加点的“另外一个角度”指的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说说你对第⑥段画线句子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请为保护自然拟定一则警示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大自然对人类的教训,实质上都是人类对自己的惩罚,大自然只不过把它不能承受的人
为破坏变相还给人类而已。
2用重大环境事件引出人类对环境、对自然的关注,进而引出下文内容,同时也激发了读
者的阅读兴趣。
3指的是人们只有心存敬畏,才能行有所止。
4示例:自然对人类的惩罚,实际上来自于人类对自然的破坏。反过来说,自然的惩罚都 是人类自作自受,无法回避。
5示例:爱护自然,敬畏生命。
人类捕鸟,灾难其后
林森
①湖南省新化县槎溪镇鸟坳村位于千年鸟道的罗霄山脉,是候鸟南飞的必经之地,近年来,这里已成候鸟迁徙路线上的一个断点。难以计数的候鸟丧命于此。有当地村民表示,有时一天打下来的鸟就足有1吨。这条迁徙路线上,大多是小型鸟,每只只有100克左右,1吨差不多就是10000只野生鸟。
②多么令人惊心动魄的残忍和数字!殊不知人类的好日子很大程度上是通过鸟类的多种功能和作用来实现的。
③世界上85%以上的鸟类可以不同程度地捕食害虫,即便是小小的麻雀每年也能捕食许多害虫。燕子能吃苍蝇、飞蛾和蚊子;啄木鸟能吃天牛幼虫;灰喜鹊能吃松毛虫等。1只大山雀在繁殖季节每天喂小鸟100余次,平均每窝按3只小鸟喂食,再加上大鸟自己的捕食,一天能消灭害虫400-500条,一窝大山雀在喂养幼鸟期间就可消灭害虫10000余条。在欧洲1000只紫翅椋鸟在繁殖期间能消灭22吨蝗虫,而1吨蝗虫一天的食物量与2500人一天的食物量相当。猫头鹰和鹰等猛禽大多以老鼠等啮齿类动物为食,对控制农业、林业鼠害以及危险疫病的传播,有着重要的贡献。猫头鹰的食物中99%是啮齿类动物,1只猫头鹰一个夏季所消灭的老鼠,相当于保护了1吨粮食;1年所吃掉的老鼠等于保护了一两万斤粮食。以此观之,每年鸟儿吃掉害虫保护的粮食足以供给地球上的人们吃好几个月。
④鸟儿能够维护生物多样性,它们与其他动植物共同生活、相互依存。每消失一种鸟类,意味着与其伴生的90种昆虫消失,35种植物消失,2至3种鱼类消失。在鸟类与植物的共生关系中有一种特别重要的依存关系,即许多植物的种子是靠鸟类来播散的。雁鸭类、鸠鸽、啄木鸟、乌鸦等,是植物种子的重要播散者,而且,很多植物种子经过鸟类消化后,更容易萌生和成长。蜂鸟、食蜂鸟、太阳鸟、啄花鸟、锈眼鸟、鹦鹉等鸟类嗜食花蜜,对有花植物的传粉有重要而不可替代的作用。
⑤与渡渡鸟一样,大颅榄树也是毛里求斯的一种珍贵特产。但是渡渡鸟灭绝后,大颅榄树也渐渐稀少,最后彻底消失了。今天人们才知道,大颅榄树的种子必须靠渡渡鸟消化过后才能发芽,没有了渡渡鸟对大颅榄树种子的首先孕育和催化,大颅榄树就再也不会生儿育女和繁衍后代。由此,我们不难看出某种鸟类的灭绝与植物乃至人类的生存的关系。
⑥海鸟眼睛的盐腺,能把喝下去的海水中的盐分排出,据此人们就能把地球上占总水量97%的海水进行淡化。未来飞机的设计可以模仿蜂鸟实现垂直起降、空中悬停及掉头等特性。还有一些鸟类能飞越几千米的高空而保持脑血管供血畅通,不会缺氧,这也为人类提供了在供氧不足的高原环境中正常生活和延长生命的重要线索。
⑦鸟类每天吸入大量的空气,进食相当于其体重的食物。在呼吸和进食的同时,鸟类具有较强的收集有害物质的功能,空气和食物如果被污染,通过收集和分析鸟类胃内容物的方法,就可知道环境的污染状况。
⑧鸟类被直接利用那就是为人类提供衣食、医药、役用和观赏等生活之需等,事实上今天的人类几乎已经离不开鸟类。
⑨现在已知的鸟类有9775种,其中约4000种是候鸟。在这9775种鸟类中已有1212种灭绝,约占所有鸟类的1/8,此外,还有179种鸟类面临严重威胁,344种面临高度灭绝危机,688种鸟类目前已非常罕见。
⑩随着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大量挥霍以及对生物栖息地的不断破坏,人类身边的自然世界正在恶化和消失。鸟类濒临灭绝的原因中,栖息地破坏和改变占60%,人类捕杀占29%,外来物种竞争、国际贸易、污染等占11%。破坏环境和大量捕杀鸟类,最直接的后果是人类将要忍饥挨饿。而每消失一种鸟类,意味着大量的植物和动物也消失,甚至殃及鱼类。例如,每两种鸟类灭绝,必然有一种哺乳动物随之消亡。失去了这些为数众多的生物资源,人类的生存将变得越来越拮据。更严重的是,如果大量植物随着鸟儿的消失而灭绝,人类生存就会陷入万劫不复的危机。
⑪人类不是不可以利用鸟类来满足人们的生存需求,但与此同时也需要积极地保护鸟儿的生物多样性资源。正如人与人体内的微生物群落的关系一样,人与包括鸟类在内的其他动物和植物同样也是一个共生体,如果人类保护包括鸟类在内的其他动物和植物,人类也就在为自己铺就永续生存之道。保护鸟类和其他动植物,也就是在保护人类自己。
1.作者为什么说“人类的好日子很大程度上是通过鸟类的多种功能和作用来实现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④⑤⑥段顺序能否调换?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举例说明本文运用的一种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第④⑤⑩段,概括说明鸟类濒临灭绝的原因以及“鸟类的灭绝与植物乃至人类的生存”具有怎样的“关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①保护环境和粮食;②维护生物多样性;③在仿生学中发挥重要作用;④在环境监测方
面发挥作用;⑤直接为人类提供生活之需。
2不能调换。第④⑤段均说明鸟类能够维护生物的多样性,第⑥段说明鸟类在仿生学上的
重要作用,第④⑤段、第⑥段按照先主后次的顺序来说明,与本文介绍鸟类功能和作用
采用的顺序一致,不能调换;第④段、第⑤段按照从一般到个别的顺序来说明,不能调
换。
3示例一:如“鸟类濒临灭绝的原因中,栖息地破坏和改变占60% ,人类捕杀占29%,
外来物种竞争、国际贸易、污染等占11%”,运用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具体准确地说明
了鸟类濒临灭绝的各种原因分别所占的比例,引人深省。示例二;如“燕子能吃苍蝇、
飞蛾和蚊子;啄木鸟能吃天牛幼虫;灰喜鹊能吃松毛虫等”,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
体真切地说明了燕子、啄木鸟等鸟儿能吃害虫的事实,令人信服。
4原因:①栖息地破坏和改变;②人类捕杀;③外来物种竞争、国际贸易、污染。关系:
某种鸟类的灭绝就伴随着某一种或多种植物消失;而植被减少或失去植被,人类就会面
临土地沙漠化和空气无氧化的境地,生存将陷入严重危机。
阅读下列名著选段,完成1-3题。
【甲】
(a)母亲呵! 我的头发披在你的膝上,这就是你付与我的万缕柔丝。
(b)婴儿是伟大的诗人,在不完全的言语中,吐出最完全的诗句。
(c)一般的碧绿,只多些温柔,西湖呵,你是海的小妹妹么?
【乙】
我又搬到外祖父那里。
“怎么啦,小强盗?”他用手敲着桌子,对我说,“现在我不养你了,让外祖母养你吧!”
“让我养我就养,”外祖母说,“你以为这是个什么了不起的难题吗?”
“那你就养好了!”外祖父大叫一声,但是马上又安静下来,对我解释道:
“我和她完全各过各的了,如今我们样样都是分开的……”
外祖母坐在窗户下快速地织着花边,线轴快乐地击打着,密密麻麻插满了铜针的枕头在春天的阳光下像金刺猬似的闪光。……外祖母用嘲笑的口吻对我讲起她和外祖父分家的情形:他把所有的破盆破碗、瓶瓶罐罐都分给她,说道:
“这是你的,再别问我要什么了!”
然后,他把她所有的旧衣服、物件、狐皮大衣全拿走了,卖了七百卢布,把钱借给他的教子——一个做水果生意的犹太人生利息。他简直害了吝啬病和丧失了羞耻心:他遍访一切老相识——从前手工业行会的同事和富商,向他们诉苦,说是孩子们把他弄得破产了,向他们哭穷要钱.他利用人家对他的尊敬,得了很多的钱——成把的大票子;外祖父拿着票子在外祖母鼻尖下晃悠,向她吹牛,像逗小孩似的逗她:
"瞧见吗,傻瓜 人家百分之一也不会给你!"
他又把所收集来的钱借给他的新朋友——一个细长个子,秃顶,村子里都喊他"马鞭子"的毛皮匠——生利息;还借给这个人的妹妹——小铺子的老板娘,一个脸蛋红红,眼睛褐色,像糖稀似的又软又甜的大肥婆。
1.从材料【甲】中的三首诗中可以看出这部诗集的主题是 ,
从材料【乙】选段中可以看出“他” (人物性格)。
2.品读材料【甲】,结合这三首具体分析这部诗集写法上的特点。
3.材料【乙】中主要写了外祖父的哪些事?你从中体会到了这是个怎样的家庭?
1.主题:歌颂母爱、亲情,歌颂童心,歌颂大自然。
自私无情、贪婪吝啬
2.特点:①形式短小,如:这三首小诗都只有三到五行,以三言两语书写内心的感受与思考;
②语言清新自然。善用比喻等修辞,如:将西湖比作海的妹妹,运用了拟人的手法,包含着温柔的情思;将呀呀学语的婴儿说成是诗人,写出了孩子的纯洁天真,带给人无限的希望。
③以歌颂的方式直接抒发内心情感。如:(a)中直接呼唤母亲,抒发母亲对孩子的无限柔情;(b)中直接赞美婴儿像诗人、诗歌一样美丽。
3、①外祖父让外祖母养活“我”;
②外祖父把外祖母所有的旧衣物拿去卖掉,放高利贷;
③外祖父用各种手段筹钱,再借给别人生利息。
梧桐树
①窗前有好几株梧桐树。这些都是邻家院子里的东西。但好像是专门种给我看的。自初夏至今,这几株梧桐树在我面前浓妆淡抹,显出了种种的容貌。
②当春尽夏初,我眼看见新桐初乳的光景。那些嫩黄的小叶子一簇簇地顶在秃枝头上,好像一堂树灯,又好像小学生的剪贴图案。布置均匀而带幼稚气。植物的生叶,也有种种技巧:有的新陈代谢,瞒过了人的眼睛而在暗中偷换青黄。有的微乎其微,渐乎其渐,使人不觉察其由秃枝变成绿叶。只有梧桐树的生叶,技巧最为拙劣,但态度最为坦白。它们的枝头疏而粗,它们的叶子平而大。叶子一生,全树显然变容。
③在夏天,那些团扇大的叶片,长得密密层层,望去不留一线空隙,好像一个大绿嶂,又好像图案画中的一座青山。在我所常见的庭院植物中,叶子之大,除了芭蕉以外,恐怕无过于梧桐了。芭蕉叶形状虽大,但数目不多,那丁香结要过好几天才展开一张叶子来,全树的叶子寥寥可数。梧桐叶虽不及它大,可是数目繁多。那猪耳朵一般的东西,重重叠叠地挂着,一直从低枝上挂到树顶。窗前摆了几枝梧桐,绿叶成阴,我觉得绿意实在太多了。古人说“芭蕉分绿上窗纱”,眼光未免太低,只是阶前窗下的所见而已。若登楼眺望,芭蕉便落在眼底,应见“梧桐分绿上窗纱”了。
④一个月以来,我又眼看见梧桐叶落的光景。样子真凄惨呢!叶子由最初的绿色__起来,变成墨绿;后来又由墨绿转成焦黄;北风一起,它们大惊小怪地闹将起来,大大的黄叶便开始辞枝——起初突然地落脱一两张来,后来成群地飞下一大批来,好像谁从高楼上丢下来的东西。枝头渐渐地盘空了,露出树后面的房屋来,终于只剩几根枝条,回复了春初的面目。这几天它们空手站在我的窗前,好像曾经娶妻生子而家破人亡了的光棍,样子怪可怜的!我想起了古人的诗:“高高山头树,风吹叶落去。一去数千里,何当还故处?”现在倘要搜集它们的一切落叶来,使它们一齐变绿,重还故枝,回复夏日的光景,即使仗了世间一切支配者的势力,尽了世间一切机械的效能,也是不可能的事了!回黄转绿世间多,但象征悲哀的莫如落叶,尤其是梧桐的落叶。落花也曾令人悲哀。但花的寿命短促,犹如婴儿初生即死,我们虽也怜惜他,但因对他关系未久,回忆不多,因之悲哀也不深。叶的寿命比花长得多,尤其是梧桐的叶,自初生至落尽,占有大半年之久,况且这般繁茂,这般盛大!眼前高厚浓重的几堆大绿,一朝化为乌有。世间的“无常”,莫大于此了!
⑤但它们的主人,恐怕没有感到这种悲衰。因为他们虽然种植了它们,占有了它们,但都没能体验到上述的种种变化。他们只是坐在窗下瞧瞧它们的根干,站在阶前仰望它们的枝叶,为它们扫扫落叶而已。何从看见它们的容貌呢?何从感受到它们的象征呢?可知自然是不能被占有的,可知艺术也是不能被占有的。
(作者丰子恺,有删节)
1.全文自始至终表露了作者鲜明的感__彩,请具体说明作者情感的变化。
2.细读第②段,划线句子中的 “最为拙劣”与“最为坦白”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情感?
3.第②③段着力写了梧桐树的什么特点,这样写作者意图是什么?请结合文章加以分析。
4.文中结尾说“可知自然是不能被占有的,可知艺术也是不能被占有的”,为什么?这句话在文中有何作用?结合你的生活,谈谈你从本文最后一段得到了什么启示?
1.发现“新乳”、“绿叶成阴”时亲切、欣喜,看见“梧桐叶落”时无奈、伤感,领悟自然、人生和艺术真谛时平静、释然。
2. “拙劣”虽是贬义词,但流露的却是作者对初春梧桐生叶的亲切,“坦白”一词则毫无保留地表达了作者内心对初春梧桐生叶的由衷赞赏。
3.极力写了梧桐树的叶子之多之大、绿意之浓之深,既与下文写梧桐的另一种光景作对比(或:为下文写梧桐的另一种的光景蓄势),反衬出作者看到叶落时的无奈和悲伤之情,又为作者抒发“人生无常”的感慨作铺垫
4.(1)理解: 自然、艺术跟文中的梧桐树一样,即便你种植了它,但没有看到它的种种容貌,没能体味到它象征人世无常的悲凉意味,这种拥有只是形式上的“占有”。真正的“占有”需要我们认真去感受、体验、用心去发现,充分理解和欣赏。
(2)作用:本文以这句话作为全篇的结句,揭示了全文中心。
(3)启示:
①对事物要有充分的理解和欣赏,才能为自己所拥有。
②生活需要去感受,用心去发现,你才可以说是拥有生活。
③形式上为你占有,而内容上未必为你所占有,这样的情况在世上为数不少。
紫藤
徐晓航
①紫藤是一种妖怪,它能活很久很久,几十年,几百年。可贵的是,即使活很久,她也从不卖弄化石般的古板和深沉,或许她真的不懂,老而白痴的东西是很多的。
②妖怪惧怕阳光,紫藤的白昼就是冬天。在冬天,她完全僵硬了,只有她自己知道还活着。她变成了一堆白骨。所有人都以为她是枯柴。她的丑陋、老态,一夜之间就赤裸裸地在某个冬日袒露无遗。她所有的语言,外貌,颜色,形体,都在寒风中褪去。她拖着一堆没有任何尊严可言的枯藤,瘫在长廊的钢筋水泥架上。
③她没有了媚眼,没有了娇嗔婉转的声音,没有了摄人心魄的舞蹈,光秃秃的,连一层遮羞的皮都没有。她扭曲着,低匍着,几丈长的躯干,竟没有一尺是直的。那种铭心刻骨的沧桑疤节从最粗壮的根部开始,一直留痕到最细小的末梢。
④天哪!只有这时,你才能读到万般风情的娇媚之下竟有如此惊心动魄的迁就和委屈。很少有人会注意蛇盘虬结下曾经有过的曲曲折折。你不问,她也不说。
⑤可是,当春天来临时,紫藤的夜晚就来了,她一天天地苏醒,谁都不知道她灵魂回来的路程。没有柳的芽,在春风里招展;没有桃的蕾,在雨露中摇曳;更没有玉兰的大花苞,在三月让人欣欣以待。
⑥她僵硬的骨头甚至没有发出一点点翻身的咔咔声,就神不知鬼不觉地复活了。
⑦用化腐朽为神奇来描述紫藤的起死回生并不过分。那堆瘫在庭院里、假山旁、花园长廊上的白骨仿佛有魔力在吹气,在一个春风煦暖的午后,坐在长廊下的硬石凳上,忽然就有人看见紫藤已经变成了少女。她正在向支撑着她全部躯体的回廊宣/讲她的教义,她的zōng jiāo 意义和她柔软的肢体散发出的青春气息,使长廊和假山全然想不起她从前的容颜,那种选择性的认知,使他们觉得她和上一个春天的故事完全地脱离,是截然不同的两个版本。于是,他们心甘情愿地相信了她的布道,让自己的肩膀扛起她所有的要求。⑧就像《聊斋》中的女妖,紫藤是讨人喜欢的。她能把所有的人都迷倒在长廊下,'她所有的行为都没有恶意。绿叶在长廊上柔软地伸展着,变幻着,她在四月阳光里就让人闻到了脱俗迷人的香气,看到了优雅恬静让人百看不厌的紫藤花,她从来不让人等待得太久。那种粉白淡紫的花球,让你忽然就会觉得花卉们悬垂的日常生活中’葡萄苹果般地结果,是多么乏味和平庸。
⑨紫藤可读的长裙,使春天由抽象变成了具体,由哲学变成了美学,由单词变成了物质,变成了春天可以让人触摸的肌肤。
⑩紫藤是如此销魂。她即使变一千次,也让人深信不疑。她悄无声息的柔软,让所有的坚硬心甘情愿地放弃抵抗。她在一场春风里,让所有的坚强和理想不知不觉都入了
她的锦囊。
(11)紫藤在牧拾了所有的偏见和仇视后,在一串串迷人的花球里,吃吃地笑。
(12)没见过紫藤的游人是遗憾的,没有紫藤的花架是寂寞的。
1、为什么说紫藤是一种妖怪?作者又赋予了它怎样的性格特征?
2、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①”“用化腐朽为神奇来描述紫藤的起死回生并不过分”,这里的“腐朽”“神奇”分别是指什么?
②“她在一场春风里,让所有的坚强和理想不知不觉都入了她的锦囊。”请说说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3、阅读下面的链接文字并回答问题。
【链接】花和人都会遇到备种各样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长河是无止境的。我抚摸了一下那小小的紫色的花舱,那里满装生命的酒酿,它张满了帆.在这闪光的花的河流上航行。它是万花中的一朵,也正是一朵朵花,组成了万花灿烂的流动的瀑布。——《 紫藤萝瀑布》
链接材料与选文第④段划线句在使用的艺术手法上相同,在表达主题上不同,试着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
相同点:
不同点:
1.能活很长时间;惧怕阳光(冬天),在冬天干枯,失去了美丽;在春天生命复苏,绿叶垂身,鲜花绽放,展示出全部的美,像女妖一样讨人喜欢。(2)不卖弄;不抱怨不委屈;不招摇;迷人讨人喜欢;淡然面对偏见和仇视,宠辱不惊。
2、①“腐朽”是指冬天里僵硬、扭曲、低匍地瘫在长廊的钢筋水泥架上裸露丑陋的枯藤; “神奇”是指夏天里长满了绿叶、开着漂亮的鲜花、散发着迷人香气的生机勃勃的紫藤。
②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了紫藤顽强的生命力和旺盛的青春气息。这样写形象生动,赋予紫藤以生命活力,更能感染读者。
3、相同点:都采用了托物寓意的手法。通过描写紫藤表达自己的情感。
不同点:《紫藤萝瀑布》中作者认为花和人遇到各种各样的不幸终究是有限的、暂时的,而生命的长河才是无限的、永恒的;表达了珍惜生命、拥抱生命、以乐观积极的态度汇入到生命的长河中去。
《紫藤》象征了那种身处逆境能屈从,身处顺境时努力昂扬的生命精神。表达了作者希望像紫藤那样具有坚强而又宽厚豁达的人生观。
阅读乔娟的《米树香香,糖树甜甜》一文
①食品安全问题让人们越来越怀念在真实泥土里生发出的无污染绿色蔬菜,在日月精华里慢慢长成的农家猪。当注水米、抛光米、含铬含铅米充斥市场,连吃碗米饭都成了奢望时,人就会变得越来越爱幻想:如果有那么一种树,来自自然来自山,不喂饲料不喂药,不结苹果不结梨,结出大米白又白。你会认为我在异想天开吗?且慢嘲笑,在地球的某一角,真有这样一种天然纯生专结大米的树。在马来半岛、印尼诸岛和巴布亚新几内亚这些风光旖旎的岛屿上,生长着一种棕榈科植物,它并无美丽的身姿,开花也不好看,但超务实、超有爱:专门向人提供赖以生存的口粮——大米。不用费心想什么绕口的名字,就叫它米树好啦。
②米树终年常绿,10年就可长到20米,舒展开的叶子比双人伞还要大,足足有6米。当然,与宽叶相配的是它那直径足有8米的粗壮树干。长这么粗并不是单纯肥胖,人家粗,粗得务实,是专为大肚能容而生的。那胖胖的树干里含有丰富的淀粉,这种淀粉就是当地土著居民最重要的食物来源——西谷大米。你会问,明明是淀粉,怎么变成大米了呢?是这样:土著人把米树砍倒后,将树干锯成均匀的一段段,再把每个段落劈成两半儿,用竹制斧头把段落内的淀粉刮出来,放在水桶里用劲儿搅拌,待淀粉沉到桶底,撇去最上面的水,把沉淀好的淀粉晾干,就变成了洁白均匀晶莹剔透的颗粒物——西谷大米。用它做成的米饭,清香可口,软糯滑爽。
③大米好吃却不易得。米树20年的寿命注定了它的不平凡。它和我国南方的竹子一样,一生只开一次花,且开花即死。它死后,不管活着时体内存有几百公斤淀粉,都会在死后消失得无影无踪,只留下一段干瘪空虚的树干兀自挺立。所以在当地,米树开花是让人心慌的事,一定要抢在时间前面,抢在米树开花前收集淀粉。只要把握得好,一棵米树足足可以得到400斤西谷大米,很高产。
④有米树就应该有糖树,香香甜甜相伴永远。大自然超级给力!加拿大真有糖树。叫槭树,又叫糖槭树,是加拿大的标志和国花,堪称国宝,所以加拿大又叫“槭树之国”,加拿大的国旗、国徽图案上都有槭树叶子。这种集三千宠爱于一身的树不仅外形美丽,还超有“内涵”,它为人们送来甜蜜。每到春天,工人们就在高达40米,寿命500年的糖槭树树干上打孔,孔内插上管子,这样,白色的树汁就会慢慢流到桶内。用这种树液熬制出来的糖浆,色泽亮黄,香甜如蜜。它的主要成分是蔗糖、葡萄糖和果糖,营养价值非常高,可以加工成枫糖,并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业。
⑤我国独具慧眼,早在1958年,庐山种植园就引进了糖槭树,继而在湖北、辽宁、北京、南京、长沙等地引种成功。如果有朝一日再引进米树,吃着树上结出的大米,喝着树上流的蜜水,我们的生活就更完美了! (选自《知识窗》2014年第7期)
1.请用简洁的文字概括出米树或糖树的三个突出特点。
2.按要求,回答下面的题目。
(1)文章第①段用生动的文字,从食品安全问题写起,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文章第②段中画横线的句子仅运用了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突出了米树终年常绿的特点”这样的说法对吗?请说出理由。
3.下列与原文意思相符的一项是( )
A.米树终年常绿,有10年的寿命,可长到20米高,舒展开的叶子可达6米宽,树干直径可达8米粗。
B.在马来半岛、印尼诸岛和巴布亚新几内亚这些风光旖旎的岛屿上生长的米树,每一棵都给人们提供足足400斤的西谷大米。
C.用“槭树之国”加拿大的槭树树液熬制出来的糖浆,营养价值非常高,可以加工成枫糖,并广泛应用于食品加工业。
D.米树一生只开一次花,且开花即死,所以在当地,一定要抢在米树开花时收集淀粉。
1.米树:树干粗壮,富含淀粉,生长较快,寿命不长。糖树:外形美丽,枝干高大,生产糖浆,寿命很长
2.(1)这样写生动有趣,易于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增强文章的吸引力。
(2)运用了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给人直观而具体的印象,突出了米树叶子宽大的特点。
3.C
看护父亲的孩子
一个春雨绵绵的早晨,一个满身泥水的乡下孩子,来到那不勒斯市一家著名的医院门口,递了一封信给看门人,说要找他入院不久的父亲。看门人瞥了一眼信的大致内容,就叫了一个护士领孩子过去。
看着病人的样子,孩子哭起来。病人很瘦,头发变白了,胡须变长了,肿胀的脸又青又暗,皮肤像要破裂似的发亮,眼睛变小了,嘴唇变厚了,全然不像父亲平日的模样。呼吸很微弱,只有额头轮廓和眉毛还有点像父亲。孩子叫着:
“父亲!父亲!认得我吗?我是西西洛!母亲不能来,叫我来照顾你。请看看我,跟我说句话吧!”
病人看了孩子一会儿,又闭上眼睛。
“父亲!父亲!你怎么了?我是你的儿子西西洛啊!”
正胡乱想着,有人用手轻轻拍他的肩膀,抬头一看,原来是医生。“不要担心,他脸上发丹毒了。虽然病情很厉害,但还有希望。你要细心照顾他!你在这里真是再好不过了。”
从此,西西洛就细心照顾起父亲来。病人常常看着西西洛,好像不很清醒,不过注视他的时间慢慢变长了。当西西洛用手帕捂着眼睛哭的时候,病人总是凝视着他。有一次嘴唇微动,好像要说什么。他昏睡之后清醒一点儿的时候,总是睁开眼睛寻找看护他的人。西西洛自己也很高兴,把母亲、妹妹们的事情以及平时盼父亲回国的情形都说给他听,又用深情的话劝慰病人。
到了第五天,病人的病情忽然加重,护士送来的药和食品,只有西西洛喂他才肯吃。
下午四点钟西西洛依旧独自流泪,忽然听见屋外有脚步声,还有人说话:“护士小姐!再见!”
这使西西洛跳了起来,激动地抑制住叫喊的冲动。
一个胳膊上缠着绷带的人走了进来。西西洛站在那里,发出刺耳的尖叫——“父亲”!那人回头一看,也叫起来:“西西洛!”西西洛箭似的跑到他身旁。
“啊!西西洛,这是怎么回事?你认错人了!你母亲来信说你已经来到医院了,快把我担心死了!西西洛!怎么这样憔悴?我已经好了,母亲、孔赛德拉、小宝宝都好吗?我正要出院!天呀!竟有这样阴差阳错的事!”
西西洛想说家里的情况,可说不出话来。
“走吧!我们今晚还能赶到家。”父亲拉他走,可西西洛一动不动,却回头看着那病人。病人也睁大眼睛注视着西西洛。西西洛从心里流出这样的话来:“别急,父亲!请等一等!我现在不能回去。我在这里住了5天,已经把他当作你了。我那么爱他,你看他看我的眼神!他不能没有我。父亲!请暂时让我留在这里吧!”
父亲犹豫不决,看看儿子,又看看病人,问周围的人:“他是谁?”
“跟你一样,也是个农村人,刚从国外做工回来,恰好跟你同一天住进医院。进来的时候不省人事,话也不能说了。家里人好像不在附近。他准是把你的儿子当成自己的儿子了。”病人仍看着西西洛。
“那么你留在这里吧,善良的孩子。我先回去让你母亲放心。这几块钱你当作零用。再见!”父亲说完,吻了儿子的额头就走了。
西西洛回到病床旁边,病人似乎安心了。西西洛不离病人半步,病人也紧紧盯着西西洛,吃力地动着嘴唇想要说些什么,眼神也很和善,只是瞳孔渐渐缩小而且渐渐昏暗起来。西西洛紧紧握住病人的手,病人睁开眼,看了看西西洛就闭上了。
“他去了!”西西洛叫着。
“回去吧,善良的孩子。神会保佑你这样的人的,你将来会得到幸福的,快回去吧!”
护士把窗台上养着的花取来一束交给西西洛:“没什么可送你的,请收下这花当作纪念吧!”
“谢谢!”西西洛收下花,擦着眼泪。“但是我要走远路,花会白白枯萎的。”说完将花撒在病床四周,“把这花留下当作纪念吧!谢谢医生和护士小姐!谢谢大家!”又对着死者说:“再见!”
忽然不知道该如何叫他,西西洛想了一下,就用几天来已经习惯的称呼说:“再见,父亲!”说着取出衣服包,打起精神,缓缓走出去。
外面天亮了。
(摘自《精品小说》,有删改)
1.小说首尾都有一句精短的景物描写,说说它们在文中的作用。
2.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指出其表达效果。
(1)当西西洛用手帕捂着眼睛哭的时候,病人总是凝视着他。
(2)这使西西洛跳了起来,激动地抑制住叫喊的冲动。
3.文章多处为西西洛认错了父亲埋下伏笔,请找出两处,并作简要分析。
4.明明是西西洛认错了父亲,作品为什么还以“看护父亲的孩子”为题?请结合全文分析理由,并说说以此为题的好处。
1.开头“一个春雨绵绵的早晨”,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和天气情况,烘托了主人公焦急、忧虑的心情。结尾“外面天亮了”象征着主人公崇高的思想境界给人们带来的美好感觉,使小说的主题得到了升华
2.(1)“凝视”生动地写出了病人专注的神态,突出了他内心对西西洛照顾自己的感激之情
(2)“跳”字既准确地写出了西西洛作为孩子的那种天真活泼的个性,又突出了他听到父亲的声音后内心的惊喜之情
3.①“看门人瞥了一眼信的大致内容,就叫了一个护士领孩子过去。”正是看门人粗心大意才导致西西洛认错了父亲。②“眼睛变小了,嘴唇变厚了,全然不像父亲平日的模样。”此处很明显在暗示此人有可能并非西西洛的父亲。③“病人看了孩子一会儿,又闭上眼睛。”病人有这样的反应,正因为他不是孩子的父亲。④“有一次嘴唇微动,好像要说什么。”他应该是想告诉西西洛,自己并非他的父亲。
4.理由:文章从西西洛急着赶去看护父亲写起,行文处处紧扣西西洛对父亲的细心照顾和看护,特别是得知认错了人还选择了留下,此人去世后还是以“父亲”称呼。好处:(1)作为线索,贯穿全文;(2)交代了写作对象和主要事件:西西洛细心看护“父亲”;(3)暗示小说的主题,赞美西西洛善良和充满爱心的美好品质。
魂兮归来
①没有核的果实无法在自然界生存,没有米粒的稻穗总是扬着无知的头颅。那么失却了魂魄的人呢?
②在这个传媒众声喧哗的年代,在这个文化、伪文化鱼目混珠的年代,我们是否已被繁花迷了眼,丢了心?
③康德曾说:“有二事焉,常在此心,敬而畏之,与日更新:上则为星辰,内则为德性。”但是在今天,当我们只会坐在草地上,四十五度仰望空中生长的朵朵浮云时(郭敬明),谁还能理解昔日哲人心中的敬畏之情?当“简单”的《老鼠爱大米》唱红大江南北时,谁还会重拾“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那般泛黄的感动?
④当今的文化生活常流于简单、幼稚。无可否认,青春文学确实能带来梦幻般的感动,通俗歌曲也不失为茶余饭后的消遣,但倘若这一切成为文化的主流,当一个人沉浸于其中难以自拔时,很难想象他能直面现实,让心智与身体共同成长。
⑤当今文化生活的另一股暗流便是平庸、浮躁的喧嚣。每天,大量的娱乐新闻让人们津津有味地咀嚼明星的绯闻琐事,各类“速读名著”“小故事里的大智慧”常驻畅销书列。以至于有人不无忧心地说,当绿蒂主动投怀送抱时,维特还有什么烦恼?
⑥一个人可以忍受物质生活的贫困,却不能不追求精神生活的高贵。类似的文化快餐除了提供暂时的声色之娱,还有什么能留驻心田,在心湖里回荡几许波纹呢?
⑦个体的精神文化缺失令人遗憾,但当其成为整体性的精神信仰缺失,便是可悲甚至是可怕的情形了。
⑧中国旧有的三纲五常已被破除,新生的文化秩序尚未完全建立,生活在这种环境中的我们,是否也成为了迷惘的一代?
⑨魂兮,归来。
⑩所幸的是,人文精神并未完全流失。当年轻志愿者马骅在梅里雪山间失去生命时,便将诗人的理想主义带到了那里,成为了插在精神雪峰上的标杆;当昆曲在大学校园引起轰动时,不由让人相信,传统的文化经典对于麦当劳下长大的年轻人仍有着磁石般的吸引力。
⑾一个人仅仅拥有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拥有更为广阔的精神世界。对于青少年而言,精神之魂也许并不在远处,而在被重重伪文化掩盖的内心深处。
1. 下列表述与原文内容一致的一项是( )
A.青春文学和通俗歌曲会让青少年一代逃避现实,并抑制其心智成长。
B.一个能忍受物质生活贫困的人,就必定能追求精神生活的高贵。
C.在精神信仰出现断层的现阶段,我们无一遗漏地成为失去魂魄的迷惘一代人。
D.在精神信仰缺失的年代,我们不要急于在忙碌而又浮躁的外部社会生活里寻找,而是应该回归内心,反求诸己。
2.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有误的一项是( )
A. 本文中心论点是呼唤优秀传统思想和文化回归。
B. 开头段用自然界“无核的果实”和“没有米粒的稻穗”作为事实论据引出下文论题,增强文章趣味性,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C. 第⑦段是过渡句,承上启下,从个人层面延伸到国家角度论述精神信仰缺失的影响。
D. 本文语言朴实凝练,具有一般议论文的特点,写作的时候多用对比的手法突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3. 第⑩段中写年轻志愿者马骅和昆曲在大学校园里引起轰动有什么作用?请你再举一个现实生活中的事例。
1. D
2.D
3.马骅与昆曲引起校园轰动两件事在文中作事实论据,证明青少年的内心深处还是存有和乐于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
举例1:梨园戏昆曲,走进复旦大学、上海戏剧学院、厦门大学、泉州师范学院等高校。尤其在厦门大学的演出,一千多个位置座无虚席,演出结束后,主创人员与学生面对面长达半个多小时的交流之后,学生们仍意犹未尽,提问之踊跃,气氛之热烈,可以看出大学生对传统戏剧依然感兴趣并喜爱的。
举例2:荆州市长江大学三名大学生为救落水儿童,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们遵循的还是见义勇为的传统文化,而没有考虑“见义智为”的现代理念。举例3:国学研究;世界各地的孔子学院;《三字经》《弟子规》进入小学语文课本,小学生熟能成诵等等。(举例2分)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