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阅读】

我是父亲的一只猫

艾里香

父亲从老家过来,跟我住在一起。我每天很晚才回家,几乎整天看不到父亲,我走的时候,父亲还没有醒;而我回来,父亲却已经睡了。
一天晚上,又在单位里加班。我觉得自己实在是熬不住了。好不容易把活干完,疲惫地回到家,打开门,闻到一股浓浓的香味,循着香味而去,我看见餐桌上放着一大碗炖好的鱼头。草鱼、鲤鱼、鲢鱼、罗非鱼……好几种鱼头,加上豆腐,再加上大料、桂皮、酱油、香菜叶、五香粉、胡椒粉、干辣椒。汤是白白的,红辣椒和绿葱段、香菜叶,颜色是那样的诱人。鱼头是真香稠!我长长地吸了一口气,那美妙的滋味渗进五脏六脾。
我到卧室把妻子推醒。感激地说:“谢谢你,老婆,你怎么知道我喜欢吃鱼头?”妻子揉着惺忪的双眼,有些不好意思:“不是我给你做的,是爸爸今天给你买的鱼头,回到家忙活了半天,给你煨的五香鱼头。你快吃吧,吃完赶紧睡觉。”我一个人重新回到餐厅,拿了筷子,美美地享用了一番。
第二天一早,等父亲起来,我到了父亲的卧室,对父亲说:“爸,您怎么有这么好的手艺?五香鱼头做得真是好极了!”父亲的脸上露出快乐的笑容,说:“只要你喜欢吃就行。你要是喜欢吃,我就天天给你做。”
我给父亲留了一些钱,父亲推了回去,说:“你也没有钱,我还有点积蓄,不需要用你的钱。”我执意留下,而父亲推托一番还是又把钱塞进了我的口袋。于是,每天晚上,只要我一回到家,就能吃上那美味的五香鱼头。我渐渐吃上了瘾。
单位里不免有很多应酬。一天中午,外地来了几个客人,我陪他们一起吃饭,司机小王说去新开的一家鱼馆吧,那里鱼做得很有滋味。于是。大家便上车往鱼馆赶。
果然是一家非常好的鱼馆,鲜菇鳕鱼、彩椒龙鳕、五柳银鲳鱼、翡翠鲜鱼羹……手艺真好!吃得客人满嘴留香。但我觉得还是没有父亲给我做的五香鱼头好吃。我给客人说了自己的老父亲天天给我做鱼头的事情,客人们都很感动,都说你这个儿子真是幸福,能够每天吃到父亲做的菜。我也有些骄傲。我喝酒喝得多一些,出去上了一趟厕所。
路过鱼馆厨房的时候,我看见一个老人,正在厨房里低头忙活,把杀鱼时遗落在地上的鱼的内脏,装到一个大筐里。同时,他还弓着腰蹲在地上,细心地把那一个个鱼头装到塑料袋里。我看不见老人的脸,只是觉得是那么的熟悉。
我叫住一个端菜的服务生,问那老人的情况。服务生忙说:“你说他啊,他是一个很奇怪的老头,他天天来,天天到厨房帮厨,收拾收拾鱼,但就是不要钱。他跟老板说好的,收拾完之后把大鱼的鱼头给他。听他说家里养了很多猫。他们家的猫就喜欢吃鱼头。所以,他天天拎着很多鱼头回家……”
我没有听服务生说完,就走进厨房。我泪流满面,抱住还蹲在地上捡鱼头的老人,大声地喊了一声:“爸!”我还想大声地告诉别人:我就是父亲天天领鱼头回家喂的那只猫。

1. 作者为什么以“我是父亲的一只猫”为题?

2.这篇文章采用哪种记叙顺序?以什么为线索叙事?

记叙顺序:

线索:

3.试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部分的表达效果。

我执意留下,而父亲推托一番地又把钱塞进了我的口袋。

4.文中的划线句用了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5.在文章的结尾,作者为什么“还想大声地告诉别人:我就是父亲天天拎着鱼头回家喂的那只猫”?

6.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我”还是“父亲”?为什么?

1.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

2.顺叙  鱼头  

3.运用动作描写,体现父亲坚决不要“我”给他的钱,表现父亲对“我”的体谅,对儿子的无限深情。(意对即可)

4.神态和语言描写,写出父亲因我喜欢他做的鱼头时露出的满意和愉快的心情,也写出了父亲的爱子深情。(意对即可)

5.文章在结尾把情感推向高潮,体现了儿子对父亲的无比感激之情。(意对即可)

6.主人公是“父亲”。因为文章的中心是体现父亲对儿子的深情,全文以“我”为线索人物,让读者看到了一位爱子情深的慈父的形象。(意对即可)

细柳营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芝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

1.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

A.将以下骑送迎/齐使田忌将而往

B.天子且至/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C.已而之细柳军/之虚所卖之

  D.其将固可袭而俘也/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2.用“/”为下文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

  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4.简述汉文帝称亚夫为“真将军”的原因。

答案:

5.请联系短文内容选择你喜欢的人物(汉文帝或周亚夫)评析

1 略

2.C 

3。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4.将军约定(规定),军中不得骑马奔驰。

5.亚夫治军严肃,军令威严,军纪严明,不媚上。

.大敌当前,汉文帝亲自劳军,在细柳营中接连受到“非礼”,他不但没有发龙威,贬责周亚夫,反而“称善者久之”,足见汉文帝是个具有雄才大略,爱才,识才,任才的君主。

阅读下面语段

云还没铺满天,地上已经很黑,极亮极热的晴午忽然变成了黑夜似的.风带着雨星,像在地上寻找什么似的,东一头西一头地乱撞.北边远处一个红闪,像把黑云掀开一块,露出一大片血似的.风小了,可是利飕有劲,使人颤抖.一阵这样的风过去,一切都不知怎么好似的,连柳树都惊疑不定地等着点什么.又一个闪,正在头上,白亮亮的雨点紧跟着落下来,极硬的,砸起许多尘土,土里微带着雨气.几个大雨点砸在祥子的背上,他哆嗦了两下.雨点停了,黑云铺满了天.又一阵风,比以前的更厉害,柳枝横着飞,尘土往四下里走,雨道往下落;风,土,雨,混在 一起,联成一片,横着竖着都灰茫茫冷飕飕,一切的东西都裹在里面,辨不清哪是树,哪是地,哪是云,四面八方全乱,全响,全迷糊.风过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底地垂落,看不清一条条的,只是那么一片,一阵,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几分钟,天地已经分不开,空中的水往下倒,地上的水到处流,成了灰暗昏黄的,有时又白亮亮的,一个水世界.

祥子的衣服早已湿透,全身没有一点干松的地方;隔着草帽,他的头发已经全湿.地上的水过了脚面,湿裤子裹住他的腿,上面的雨直砸着他的头和背,横扫着他的脸.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他像要立定在水里,不知道哪是路,不晓得前后左右都有什么,只觉得透骨凉的水往身上各处浇.他什么也不知道了,只茫茫地觉得心有点热气,耳边有一片雨声.他要把车放下,但是不知放在哪里好.想跑,水裹住他的腿.他就那么 半死半活地,低着头一步一步地往前拽.坐车的仿佛死在了车上,一声不出地任凭车夫在水里挣命.

雨小了些,祥子微微直了直脊背,吐出一口气:"先生,避避再走吧!"

"快走!你把我扔在这儿算怎么回事 "坐车的跺着脚喊.

祥子真想硬把车放下,去找个地方避 一避.可是,看看浑身上下都流水,他知道一站住就会哆嗦成一团.他咬上了牙,蹚着水,不管高低深浅地跑起来.刚跑出不远,天黑了一阵,紧跟着一亮,雨又迷住他的眼.

拉到了,坐车的连一个铜板也没多给.祥子没说什么,他已经顾不过命来.

雨住一会儿,又下一阵儿,比以前小了许多,祥子一口气跑回了家.抱着火,烤了一阵,他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

1.请说出此语段的出处并归纳选文的主要情节

2文中画线的句子表现了坐车人的什么心理 反映了祥子怎样的社会地位,这是一个怎样的社

会 ?

3.品析语言:"几分钟,天地已经分不开,空中的水往下倒,地上的水到处流,成了灰暗昏黄的,有时

又白亮亮的,一个水世界."

4.祥子为什么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还坚持拉车 请结合全书的情节回答.

入清泉之境 悟人生真谛

明月清泉自在怀 贾平凹

①读王维的《山居秋暝》时年龄还小,想象不来“松间明月”的高洁,也不懂得“泉流石上”是什么样。母亲说这是一幅很美很美的风景画,要我好好背,说背熟了就知道意思了。我虽将诗句背得滚瓜烂熟,其意义依然不懂。什么空山、清泉、渔舟这些田园风物也只是朦胧,而乡野情致则更模糊了。

②后来上了大学,有了些古文功底,常常自豪于同窗学友。翻来覆去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也能时常获得师长赞许。再后来深入乡村,造访田园,登临名山,并且专在月夜听泉,古刹闻钟, , ,都为寻找王维《山居秋暝》的那种灿烂意境,都为了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那份执著情结。一段时间,于人世纷杂之中,自以为林泉在胸,甚至以渔樵野老 自居,说和同事纠纷,劝解祸中难人。自以为心中有了王维,就了却了人间烦恼,看透了红尘纷争;更自以为一壶清茶,便可笑谈古今。

③真正进入了人生的生存程序——结婚,生子,住房,柴米油盐,等等,才知道青年时代“明月松间照”式的“超脱”,只不过是少年 时代“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浮雕和顺延。真正对王维和他的诗的理解,是在经历了无数生命的体验和阅历的堆积之后。人之一生,苦也罢,乐也罢;得也罢,失也罢——要紧的是心间的一泓清潭里不能没有月辉。哲学家培根说过:“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灵秀。”顶上的松阴、足下的流泉以及坐下的磐石,何曾因宠辱得失而抛却自在?又何曾因风霜雨雪而易移萎缩?它们自我踏实,不变心性,才有了千年的阅历,万年的长久,也才有了诗人的神韵和学者的品性。我不止一次地造访过终南山翠华池边那棵苍松,也每年数次带外地朋友去观览黄帝陵下的汉武帝手植柏 ,还常常携着孩子在碑林前的唐槐边盘桓……这些木中的祖宗,旱天雷摧折过它们的骨干,三九冰冻裂过它们的树皮,甚至它们还挨过野樵顽童的斧斫和毛虫鸟雀的啮啄,然而它 们全都无言地忍受了,它们默默地自我修复,自我完善。

④相形之下,那些不惜以自己的尊严和人格与金钱地位、功名利禄作交换,最终腰缠万贯、飞黄腾达的小人的蝇营狗苟算得了什么?且让他暂时得逞又能怎样?

⑤王维实在是唐朝的爱因斯坦,他把山水景物参悟得那么透彻,所谓穷根物理形而上学于他实在是储之心灵,口吐莲花!坦诚、执著、自识,使王维远离了贪婪、附庸、嫉妒的装饰,从而永葆了自身人品、诗品顽强的生命力。谁又能说不呢?的确,“空山”是一种胸襟,“新雨”是一种态度,“天气”是一种环境,“晚来”是瞬时的境遇。“竹喧”也罢,“莲动”也罢,“春芳”也罢,“王孙”也罢,生活中的__实在太多太多,而物质的欲望则永无止境,什么都要的结果最终只能是什么都没有得到。唯有甘于清贫,甘于寂寞,自始至终保持独立的人格,这才是人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王维的人生态度正是因为有了太多的放弃,也便才有 他“休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的高洁情怀,也便才有了他哲悟金铂般

的千古名篇。

⑥“明月松间照”,照一片娴静淡泊寄寓我无所栖息的灵魂;“清泉石上流”,流一江春水细浪淘洗我劳累庸碌之身躯。浣女是个好,渔舟也是个好,好的质地在于劳作,在于独立,在于思想——这是物质的创造,更是 精神的明月清泉。

——选自《阅读与鉴赏》

1.认真阅读全文,想一想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2.文段①中“母亲说这是一幅很美很美的风景画”一句点出了王维诗歌创作的特点,请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出来。

3.仿照文段②中画波浪线的句子,顺其思路,在横线上续写两句。

月夜听泉,古刹闻钟, , ,都为寻找王维《山居秋暝》的那种灿烂意境,都为了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那份执著情结。

4.结合文章内容思考,下面的语句应还原到文中第几段的开头最恰当?

这风霜雨雪,这刀斧虫雀,统统化作了其根下营养自身的泥土和涵育情操的“胎盘”,这是何等的气度和胸襟?

5.读诗也是读人,作者从王维的《山居秋暝》中读出了他怎样的人品呢?请用文段⑤中连续的三个双音节词回答。

6.文章结尾说“这是物质的创造,更是精神的明月清泉”,那么,作者心中“精神的明月清泉”是什么呢?请用文段⑤中的原话来回答。

7.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段⑥中画横线的句子。

8.文段③画横线的句子让我们联想到《岳阳楼记》中 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名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请并补充一个由此联想到的古代名人的事例来证明这个观点。

1王维的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2诗中有画

3示例:江南乘舟、溪边浣纱、湖中采莲、亭中赏雪等等。

4第④段开头

5坦诚  执著  自识

6唯有甘于清贫,甘于寂寞,自始至终保持独立的人格,这才是人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精神财富。

7这句话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工整,语言凝练,表达了王维的诗句对我灵魂的照耀和身心的洗涤。

8事例示例:欧阳修被贬滁州,却与民同乐,造福一方。苏轼多次遭贬,却豁达坦然,心忧民生。……

带着村庄上路

卢年初

我那时以为这一生大概只会做一件事:离开村庄。

我并非在村庄里过得不愉快,那里的水土很适合我,只不过村里人都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把离开村庄当作出息。我选择一个夏天离开,人们都在打瞌睡,我神不知鬼不觉地走了,不要让他们以为我有什么留恋,以为我带走了村庄的什么东西,我走得要有出息,能留给他们的全留给他们。

后来我发现我是自欺欺人。路上累了歇脚的时候,把行囊打开,里面装的是一整个村庄。我很羞愧,我曾想在城市的某个角落把它们抖掉,但人生这段漫长的路上,想要的东西还未得到时,原来拥有的东西你也还无法舍弃。在县城读书,我不能舍弃我的贫穷。在寄宿的同学中,我的伙食比许多人都要差,一般我只买个小菜,另外吃自己带的家乡菜:咸鱼、坛坛菜、鲊辣椒。肚子饿了,就用炒米茶充饥。炒米茶是母亲亲手做的,只要用开水一冲,加点红糖,很香。在省城读书,我以为离村庄越来越远了,但我却无法摆脱家乡话的困扰。在机关里办公,我摆脱不了家乡老土的做派。我常常怀疑同事是不是私下里议论我是个乡巴佬。我常见到来看我的老乡,看到他们就像看到自己,我为此忧戚:难道真的就抛不开村庄了吗?

在我尽力掩藏村庄时,村庄却如影子一样照看我,照看着许多像我一样从村庄出来的人。我毕业后被安排到这座城市,在城里我遇到一个叫莲的女子,她的一切都具有村庄的风韵。她不在乎我的家底,却看上了农家孩子的勤劳和朴实;接受她的爱情,我知道又等于接受了村庄的一笔恩惠。后来,我的继父、母亲跟着我进了城,开了一家土菜馆,曾经叫我害羞的家乡菜,全部端上了大桌子。家乡菜全部来自家乡的__,别有一番滋味。借助土菜馆,我发了一点小财,我真的离不开村庄了。我开始懂得,我们这些出门在外的人,永远都是村庄的骄傲,也永远都是村庄的累赘;我们把她的善良播撒,也把她的丑陋翻新。

不知何时起,我开始把村庄像糖一样含在嘴里,稍不留神,香甜就脱口而出。我走到哪里,村庄都扑面而来。村庄的竹器、村庄的粮食、村庄的花卉,全都进了城,我感到这一切似乎都是跟着我进城的。我们这些从村庄出来的人,常常聚会,侃起村庄,就好像是在村庄的某个田亩说话,高昂铿锵。当我们贫穷,老把村庄当作羞涩;当我们富有,又拿村庄来调味。我们永远在把村庄当作铺垫,当作背景。

总感觉对村庄有所亏欠,总是不想爽爽快快承认,终于有一天,我的灵魂在不断地拷问中,村庄才真实地凸现出来。走吧,回吧,从村庄出来的人,回去干点什么,或者什么也不干。村庄最初不认识我们,但等我们一开口,就知道我们是谁了,在这块土地上,我们毕竟赤身裸体地摸爬过,村庄还残留着我们的呼吸。其实正是我们想再次缩短和村庄的距离时,村庄似乎在一点点远去。村庄的风物,村人的思维,常让我们寡言少语,我们走近亲近,又走近了陌生。我们对村庄难以有什么回报,因为过去我们带走的太多。我们走的时候,不是带走一把铁锹,而是别的东西,这只有我独自在夜晚书写文字时才真正知道。

而我那时疏忽了的是,我的文字又把村庄打扰了。我这后半生还有最大的一个愿望要实现,那就是什么时候,要让村庄打个盹儿,我要带着我去上路。

(选自《语文主题阅读》)

1.总览全文,概括“我”对村庄的感情变化。

2.任选一句,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1)不知何时起,我开始把村庄像糖一样含在嘴里,稍不留神,香甜就脱口而出。

(2)我们走的时候,不是带走一把铁锹,而是别的东西,这只有我独自在夜晚书写文字时才真正知道。

3.文章题目有什么含义?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4.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请举例简析。

1. “我”的感情经历了这样的过程:①想离开村庄,抛弃村庄,去做一个有出息的人;②想隐藏村庄,抖落村庄,但无法割舍,仍受着村庄的恩惠;③反思自己对村庄的态度,认识到自己亏欠村庄,应有所回报。

2.(1)村庄对我的照看关爱使我感到甜蜜,使我时常回味。

(2)我们离开村庄时,带走的是浓烈的乡情亲情和村庄给的恩惠,这是我写文章时反思到的。

3.题目含义:人生道路上永远不忘根本,永伴乡情。最后一段照应题目,表达要与村庄终生相伴的深情。

4.语言特点:朴实平易里满含深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例如:“村庄却如影子一样照看我”,既有比喻,又有拟人,写出村庄对我时时刻刻的关爱和恩惠,生动感人。

秋的气味 林海音

(1)秋天来了,很自然地想起那个地方——西单牌楼。

(2)无论从哪个方向来,到了西单牌楼,秋天,黄昏,先闻见的是街上的气味。炒栗子的香味弥漫在繁盛的行人群中,赶快朝向那熟悉的地方看去,和兰号的伙计正在门前炒栗子。和兰号是卖西点的,炒栗子也并不出名,但是因为它在街的转角上,最是扎眼,就不由得就进去买。

(3)来一斤吧!热栗子刚炒出来,要等一等,倒在箩中筛去裹糖汁的沙子。在等待称包的时候,另有一种清香的味儿从身边飘过,原来眼前街角摆的几个水果摊子上,枣、葡萄、海棠、柿子、梨、石榴……全都上市了。香味多半是梨和葡萄散发出来的。沙营的葡萄,黄而透明,一撅两截,水都不流,所以有“冰糖包”的外号。京白梨,细而嫩,一点儿渣儿都没有。“鸭儿广”柔软得赛豆腐。枣是最普通的水果,郎家园是最出名的产地,于是无枣不郎家园了。老虎眼,葫芦枣,酸枣,各有各的形状和味道。“喝了蜜的柿子”要等到冬季,秋天上市的是青皮的脆柿子,脆柿子要高桩儿的才更甜。海棠红着半个脸,石榴笑得露出一排粉红色的牙齿。这些都是秋之果。

(4)抱着一包热栗子和一些水果,从西单向宣武门走去,想着回到家里在窗前的方桌上,就着暮色中的一点光亮,家人围坐着剥食这些好吃的东西的快乐,脚步不由得加快了。身后响起了铛铛的电车声,五路车快到宣武门的终点了。过了绒线胡同,空气中又传来了烤肉的香味,是安儿胡同口儿上,那间低矮窄狭的烤肉宛上人了。

(5)门前挂着清真的记号,他们是北平许多著名的回教馆中的一个,秋天开始,北平就是回教馆子的天下了。矮而胖的老五,在案子上切牛羊肉,他的哥哥老大,在门口招呼座儿。他的两个身体健康、眼睛明亮,充分表现出回教青年精神的儿子,在一旁帮着和学习着剔肉和切肉的技术。炙子上烟雾弥漫,使原来就不明的灯更暗了些,但是在这间低矮、烟雾的小屋里,却另有一股温暖而亲切的感觉,使人很想进去,站在炙子边举起那两根大筷子。

(6)老五是公平的,所以给人格外亲切的感觉。它原来只是一间包子铺,供卖附近居民和路过的劳动者一些羊肉包子。渐渐地,烤肉出了名,但它并不因此改变对主顾的态度。比如说,他们只有两个炙子,总共也不过能围上一二十人,但是一到黄昏,一批批的客人来了,坐也没地方坐,一时也轮不上吃,老五会告诉客人,再等二十几位,或者三十几位,那么客人就会到西单牌楼去绕个弯儿,再回来就差不多了。没有登记簿,他们却是丝毫不差地记住了先来后到的次序。没有争先,不可能插队,一切听老五的安排,他并没有因为来客是坐汽车的或是拉洋车的,而有什么区别,这就是他的公平和亲切。

(7)一边手里切肉一边嘴里算账,是老五的本事,也是艺术。一碗肉,一碟葱,一条黄瓜,他都一一唱着钱数加上去,没有虚报,价钱公道。在那里,房子虽然狭小,却吃得舒服。老五的笑容并不多,但他给你的是诚朴的感觉,在那儿不会有吃得惹气这种事发生。

(8)秋天在北方的故都,足以代表季节变换的气味的,就是牛羊肉的膻和炒栗子的香了。

1.本文先写物,再写 ,表现北平秋天 的特点

2.北京城很大,可写的地方很多,作者为什么只选取西单牌楼和安儿胡同口儿上的烤肉铺来写呢?

3.“海棠红着半个脸,石榴笑得露出一排粉红色的牙齿。”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使用有什么好处?

4.从文章来看,老五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1、人    祥和 亲切

2、因为这两处地方最能体现出北京的秋味,是季节变换的气味的代表.

3、公平、亲切、随和、诚朴

4、拟人。将海棠和石榴人格化,生动形象地说明北京秋果的成熟以及对人的__力,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

难忘的八个字

①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发觉自己越来越与众不同。我气恼,我愤恨——怎么会一生下来就是裂唇!我一跨进校门,同学们就开始讥嘲我。我心里很清楚,对别人来说,我的模样令人厌恶:一个小女孩,有着一副畸形难看的嘴唇,变曲的鼻子,倾斜的牙齿,说起话来还结巴。

②同学们问我:你的嘴巴怎么会变成这样?我撒谎说小时候摔了一跤,给石头割破了嘴巴。我觉得这样说,比告诉他们我生出来就是这样的兔唇要好受点。我越来越肯定:除了家人以外,没有入会爱我,甚至没有入会喜欢我!

③二年级时,我进了老师伦纳德夫人的班级。伦纳德夫人很胖、很美、温馨可爱,她有着金光闪闪的头发和一双黑黑的、笑眯眯的眼睛,每个孩子都喜欢他,敬慕她。但是,没有一个人比我更爱她。因为这里有个很不一般的缘故——

④我们低年级同学每年都有“耳语测验”,孩子们依次走到教室的门边,用右手捂着右耳,然后老师在她的讲台轻轻说一句话,再由那个孩子把话复述出来。可我的左耳先天失聪,几乎听不见任何声音,我不愿意把这事说出来,因为同学们会更加嘲笑我的。

⑤不过我有办法对付这种“耳语测验”。早在幼儿园做游戏时,我就发现没有人看你是否真捂了耳朵,他们只注意你重复的话对不对,所以每次我都假装盖紧耳朵。这次,和往常一样,我又是最后一个测试。每一个孩子都兴高采烈,因为他们的“耳语测验”做得挺好。我心想老师会说什么呢?以前,老师们一般总是说“天是蓝色的”,或者是“你有没有一双新鞋”等等。

⑥终于轮到我了,我把左耳对着伦纳德老师,同时用右手紧紧捂住右耳,然后把右手抬起来一点,这样就足以听清老师的话了。

⑦⑧我等待着……伦纳德老师说了八个字,这八个字仿佛一束温暖的阳光直射我的心田,这八个字抚慰了我受伤的、幼小的心灵,这八个字改变了我对人生的看法。

⑧这位很胖、很美、温馨可爱的老师轻轻地说道:“我希望你是我女儿!”

1.本文的主题是( )

A.对教师“爱”的热情歌颂。B.诅咒命运的不平。

C.抒发对教师的崇敬与爱戴之情。D.歌颂生活的美好。

2.对“我希望你是我女儿”一句理解正确的有( )(多项选择)

A.表明伦纳德夫人已经识破了“我”的“作弊”,她希望“我”听清这句话。

B.表明伦纳德夫人十分理解“我”的“作弊”,并利用了“我”的“作弊”。

C.表明伦纳德夫人关注“我”已经很久了,她用关爱体谅着“我”。

D.她对“我”的理解是瞬间的“一闪念”,而不是长时间关注的结果。

3.对本文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1、A   2、ABC   3、A

狭路相逢

几年前,我随一个旅行团去珍珠港旅行。团中有一位牧师在事发当天—1941年12月7日,日本袭击并击毁我们太平洋舰队的那天,正在此地。他给团友们绘声绘色地讲述着当天的种种__:大火,沉船,枪林弹雨,炮声轰轰。我也在听,眼角突然瞥见一个六七十岁的日本游客走进了纪念馆。

他打扮得刻意而整齐——笔挺的领带,扣得一丝不苟的运动夹克,锃亮的棕色皮鞋。这身打扮立刻引起我的注意:因为即使是白领人士,哪怕是电视新闻主持人,到了夏威夷也很少西装革履,大家都是穿一件敞领的夏威夷T.恤。

日本人的身旁有两个女人,年纪大一点的应该是他的妻子,另一个可能是他的女儿。两个女人都衣着保守,穿着精致的鞋。日本人的左手有几分害羞地拿着一个花环,花环很精致,直径足有18英寸,看上去价格不菲。

团里的老兵继续讲着他的经历——他被困在甲板底下,大水冲来,他辨不清方向,大火就在头顶上,浓烟使他窒息,战友就死在他的脚下,他在__中挣扎着逃命。所有的团员都听得聚精会神。只有我注意到了:那个日本人正朝我们走近。

我正看着他的时候,他停了下来,对他的妻女说了什么。他们静静地站着,几乎有些庄严。然后,日本人紧紧他的领带,又把夹克的褶子弄平。好像在做什么准备似的,他抖了抖肩,深深地吸了口气,然后又吐出来,接着,他独自一个人,神色郑重地走到这只沉舰的栏杆处。其他的人仍围在那位老兵身旁,似乎没有人注意到这个日本游客的存在。

我不认为他听得懂美国老兵的话,可是我看到他在栏杆旁,弯下腰去,鞠了一个90度的躬。他开始说话,我仔细听,但不能听懂,可是,从他的语气和表情,我猜出了他话里的意志,那里面承载了太多的内容:认错,悲伤,尊严,同情和祝福。

他静静地祷告完后,沉重地将那花环抛向了海水中——便是那同样一片海水,刚才那位美国老兵一直都在提到。日本游客看着花环随着海浪飘远,他努力要保持常态,可是眼泪泄露了他的感情。

我猜他也是个老兵,当年曾驾着飞机投下枪药炸弹,炸毁了我们的主舰。或许,他这次便是为忏悔的,不是对我们政府,而是对他曾以战争的名义夺去的那些年轻的生命。

日本人又向后退了几步,缓缓地,深深地鞠了个躬。然后他站直身子,回到家人身边。使命既已完成。他们似乎准备离开了。正当日本老兵准备离去的时候,我注意到了一个一直靠着墙的美国人移开了步子。他衣着随意,肚子微凸,头发稀少,手拿一顶帽子。我突然想,这个人大概也是个二战老兵。或许他也参加了太平洋海战,来这儿,也有他的使命吧。

当那家日本人经过他时,美国老兵挡住了他们的去路。我紧张了,怕他们冲突起来。日本游客有几分迷惑,脸上露出惊讶和难过的神色。他的家人,眼睛盯着地上,也停下了脚步,聚在他的身旁。

出人意料的是,美国老兵挺直腰来了个立正,他缓缓举起了他的右手,在额前硬硬地停下——立即回以军礼。

刚才聚着听故事的游客纷纷散去,两个老兵似乎遗世而存,联系他们的是共有的痛苦,荣耀和记忆。美国老兵放下他的右手,仍保持着立正的姿势,向后退一步;日本老兵,双手笔直地贴在腿两侧,向他面前的这个人鞠了个躬。出乎我意料的是,美国老兵回鞠了个躬。两个人一个字没说,也不需要说。那两张被泪水浸湿的脸,已经向彼此表达了任何语言都无可言及的感情。

1.刚走进纪念馆的日本游客穿戴有什么特殊?他为什么穿戴这么庄重?

2.作者为什么在“沉重地将那花环抛向了海水中”后强调便是那同样一片海水?

3.为什么说“或许”,他这次便是忏悔的,不是对我们的政府,而是对他曾以战争的名义夺去的那些年轻的生命?

4.一个是侵略者,一个是付出了惨痛代价的被侵略者,他们怎么会有共同的“痛苦、荣耀和记忆”?

5.你怎样理解文题“狭路相逢”和文章的主题?

1.①他的打扮与众不同,特别庄重。②庄重的打扮表示对逝者的尊重,对完成此次使命的重视。日本是侵略者,在这个灾难的场所,每一个有良知的日本人都不应该无动于衷的。从侧面反映出他们的重视和真诚。

2.眼前的海水曾是激烈的战场,多少年轻的生命就在此被无情地吞噬了,面对此海水不能不遥想当年。

3.他完全是个人行为,而且是军人对军人的方式,这样更有人情与人性。

4.他们共同经历了这场灾难性的战争,他们有着共同的感觉,失去战友的痛苦,作为军人为自己国家打仗的荣耀,记忆永远定格在60年前的这场战争。

5.(1)宿敌相遇可以说是冤家路窄狭路相逢。(2)本文叙述了美国老兵和日本老兵狭路相逢却未干戈相见,日本老兵真诚诲过,美国老兵彬彬有礼。既展示了当今世界和平之趋势,也展示了两位老兵的人格魅力,狭路之宽窄完全取决于走在路上的双方。

湖鸥点点 鸳鸯成群

万千候鸟重返东湖

本报讯(记者杨晓红 通讯员邓国茂)近段时间以来,东湖周边的人们发现:浩渺的湖面上,重新出现了湖鸥点点、鸳鸯成群的稀有景观。成千上万只候鸟在时隔20年后,再次回到东湖湖畔。

一位长年住在东湖边的居民说,进入12月份后,前来过冬的鸟儿陆续到来,主要云集在团湖和郭增湖湖面。每天清晨,在湖滨客舍、碧波宾馆、枫多山等地,都可见到一群群自由自在的鸟儿。

专家分析,东湖水质日渐清澈,是鸟儿“回归”的首要原因。去年初,投资近10亿元的世行贷款东湖截污工程动工,沙湖、龙王嘴、二郎庙等污水处理厂建设工程进展顺利。到目前为止,污染东湖的两大排污口——茶港和水果湖明渠,已全部完成明改暗工程,每天可截走3万吨流入东湖的污水,湖水质量明显好转。

东湖风景区管理局认为,近两三年,东湖沿线不断优化的局部林地环境,也为鸟儿的大批到来创造了条件。今年3月,落雁岛迎来第一批景区建设者,他们将一排排绿树种上了小岛。而磨山山麓,由日本陆奥银行捐赠的1500株樱花早已成林,一到春天,樱花园五彩缤纷。新建的梨园广场、由臭水塘转变而成的百花园、跨湖而筑的双湖桥等地,已变成游人留恋忘返的赏景佳境。哲人园、楚风园、枫叶园、傲雪园等一批新景点也正在建设。 (选自《长江日报》)

1.这篇报道的标题语言特点是什么?

2.这篇报道的导语与标题之间是什么关系?

3.这篇报道主体部分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1.简洁、概括,“万千”给人气势宏大之感,“重返”富有丰富的情感。

2.导语具体阐述了标题的中心内容。

3.鸟儿回归的原因。

无法不对你残酷

①弟弟考上北京的大学时,与我当年一样大,17岁。母亲要我回去接他上学,我想起这么多年一个人走过的路,便坚决地拒绝了。我说:“有什么不放心的,一个男孩子,连路都不会走,考上大学有什么用?”

②弟弟不善言语,略略羞涩,普通话又说得蹩脚,扫一下眉眼,便知道是乡村里走出来的。在经历了一个艰难的旅程之后,弟弟终于站在了学校门口,我笑脸迎上来,他的泪一下子流了出来。眼前这个瘦弱青涩的少年,头发蓬松,满脸汗水,嘴唇干裂,额头上有一道轻微的伤痕,看着他,我有一刹那的心疼,抬手给他温暖的一掌,说:“祝贺你,终于一个人闯到北京来了!”

③临走的时候,只给他留了两个月的生活费。我看见他站在衣着光鲜的学生群里,因为素朴而显得那么落寞和孤单。多么像刚入大学的我,因为卑微,进而自卑。我笑笑说:“北京是残酷的,也是宽容的,只要你用心,努力,你也会像姐姐那样,自己养活自己。”我知道弟弟年少,对此不会有太多的理解。他只是难过,为什么那么爱他的姐姐,在北京待了几年,便变得如此不近人情。

④一个月后,弟弟打电话来,求我给找份兼职。我说:“你的同学也都有姐姐可以找吗? ”他没说什么话,便啪的挂断了电话。顷刻,母亲的长途便打了过来,她几乎愤怒地说:“你不给他钱就算了,连份工作也不帮着找,他不依靠你还能依靠谁?”我不知道怎么解释才能让母亲明白,我只是觉得我所吃过的苦他也应该能吃。因为我们都是乡村里走出来的孩子,如果自己不能闯出一条路来,贫困不仅会把所有的希望都熄灭掉,还会留下无穷的恐惧。

⑤我最终还是答应母亲,给弟弟一定的帮助。但也只写了封信,告诉他所有可以收集到兼职信息的方法。这些我用了四年的时间积累起来的“财富”,终于让弟弟在一个星期后,找到了一份在杂志社做校对的兼职。在他领了第一份工资后,我去赖他饭吃,他仔细地将要用的钱算好,剩下的,只够在学校食堂里吃顿“小炒”,但我还是很高兴,不住地夸他。他低头不语,忽然像吐粒沙子似的狠狠吐出一句:“同学们都可怜我,这么辛苦地自己养活自己;别人都上网聊天,我还得熬夜看稿子;钱又那么少,连你工资的零头都不到!”我笑道:“可怜算什么,我还被别人耻笑过呢!在现实面前,你如果不用心,不努力,连腰板都挺不直的。”

⑥之后的日子,弟弟很少再打电话来。有一次我打电话去,他不在,他的舍友很惊讶地说,他从来没有说过有个在北京工作的姐姐。我知道弟弟仍无法理解我的残酷,但我深知,嘲弄和讥讽,自信与骄傲,都是要经历的,只有这样,他被贫穷折磨着的心,才会愈加坚韧顽强。

⑦学期末,我们再见面,是弟弟约的我。在一家算得上档次的咖啡吧里,他很从容地请我“随便点”。面前这个衣着素朴但充满自信的男生,嘴角,很持久地上扬着;言语,也是淡定沉稳;眉宇里,竟是有了点男人的味道,终于不再是那个说话吞吐遇事慌乱的小男孩。在这短短的半年里,他做过校对,卖过杂志,当过家教,刷过盘子,而今,他又拿起了笔,记录青春里的欢笑与泪水,并因此赢得更高的报酬和荣光。他的成熟,比初到北京的我,整整提前了一年。

⑧外面飘起了雪花,我们细细地品味着苦中带甜的咖啡,慢慢地欣赏着这个美丽的城市。

1. 阅读文章,概括“我”对弟弟所做的几件残酷的事。(答出三件即可,每件事不超过12个字)

答:

2. 文章第②段和第⑦段都有对弟弟的具体描写,请问运用了什么写法,有何作用?

答:

3.请结合文章,理解第⑧段加点词“苦中带甜”的含义。

答:

4.阅读文章后,请简述作者对弟弟“残酷”的理由,并说说作者对弟弟的做法带给你的启示。

答:

1. ①我拒绝回家接他上学;②我只给他留两个月的生活费;③我没有直接帮他找份兼职;④弟弟诉苦时教他自强(弟弟诉苦仍然没有资助他)。

2.通过两段文字对于弟弟的具体描写的对比,充分的表现出弟弟历经磨难而成熟起来,突出强调我对弟弟的残酷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苦中带甜”一是指咖啡的味道;二是生活中历经磨难而获得的报酬、成功和光荣。

4.理由(示例):①姐姐深知嘲弄与讽刺,自信与骄傲,都是要经历的,只有这样,弟弟被贫穷折磨的心,才会愈加坚韧顽强。②姐姐是让生活来教会弟弟如何生存,想让弟弟尽快的成熟起来。

 启示(示例):①看似残酷的方式,却是姐姐特有的爱的表现。②姐姐是个很懂得教育的人,在物质上没有给弟弟太多的帮助,却给了弟弟不尽的精神财富。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