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子熟了,妈妈我想您了
袁隆平
①稻子熟了,妈妈,我来看您了。
②妈妈,您在安江,我在长沙,隔得很远很远。我在梦里总是想着您,想着安江这个地方。
③人事难料啊,您这样一位习惯了繁华都市的大家闺秀,最后竟会永远留在这么一个偏远的小山村。
④还记得吗?1957年前,我要从重庆的大学分配到这儿,是您陪着我,脸贴着地图,手指顺着密密麻麻的细线,找了很久,才找到地图上这么一个小点点。当时您叹了口气说:“孩子,你到那儿,是要吃苦的呀……”我说:“我年轻,我还有一把小提琴。”没想到的是,为了我,为了帮我带小孩,把您也拖到了安江。最后,受累吃苦的,是妈妈您哪!您哪里走得惯乡间的田埂!我总记得,每次都要小孙孙牵着您的手,您才敢走过屋前屋后的田间小道。
⑤对于一辈子都生活在大城市里的您来说,70岁了,一切还要重新来适应。我从来没有问过您有什么难处,我总以为会有时间的,会有时间的。等我闲一点一定好好地陪陪您……哪想到,直到您走的时候,我还在长沙忙着开会。
⑥那天正好是中秋节,全国的同行都来了,搞杂交水稻不容易啊,我又是召集人,怎么着也得陪大家过这个节啊,只是儿子永远亏欠妈妈您了……其实我知道,那个时候已经是您的最后时刻。我总盼望着妈妈您能多撑两天。谁知道,即便是天不亮就往安江赶,可是我还是没能见上妈妈您最后一面。
⑦太晚了,一切都太晚了,我真的好后悔,妈妈当时您一定等了我很久,盼了我很长,您一定有很多话要对儿子说,有很多事要交代。可我怎么就那么糊涂呢!这么多年哪,为什么我就不能少下一次田,少做一次试验,少出一天差,坐下来静静地好好陪陪您。哪怕,哪怕就一次。
⑧妈妈,每当我的研究取得成果,每当我在国际讲坛上谈笑风生,每当我接过一座又一座奖杯,我总是对人说,这辈子对我影响最深的人就是妈妈您啊!
⑨无法想象,没有您的英语启蒙,在一片闭塞中,我怎么能够用英语阅读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文献,用超越那个时代的视野,去寻访遗传学大师孟德尔和摩尔根?无法想象,在那个颠沛流离的岁月中,从北平到汉口,从桃源到重庆,没有您的执著和鼓励,我怎么能够获得系统的现代教育,获得在大江大河中自由翱翔的胆识?无法想象,没有您在我的摇篮前跟我讲尼采,讲这位昂扬着生命力、意志力的伟大哲人,我怎么能够在千百次的失败中坚信,必然有一粒种子可以使万千民众告别饥饿?他们说,我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我知道,这粒种子,是妈妈您在我幼年时种下的!
⑩稻子熟了,妈妈,您能闻到吗?安江可好?那里的田埂是不是还留着熟悉的欢笑?隔着21年的时光啊,我依稀看见,小孙孙牵着您的手,走过稻浪的背影;我还要告诉您,一辈子没有耕种过的母亲,稻芒划过手掌,稻草在场上堆积成垛,谷子在阳光中哔啵作响,水田在西晒下泛出橙黄的颜色……这都是儿子要跟您说的话,说不完的话啊。
1、请说出选文采用第二人称“您”来表达的好处。
2、文中作者说“我总是对人说,这辈子对我影响最深的人就是妈妈您啊”,请根据第⑨节的内容,概括出母亲对作者的成长有哪些影响
3、根据文章内容,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不同含义
(1)他们说,我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
(2)我知道,这粒种子,是妈妈您在我幼年时种下的!
4、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稻子熟了,妈妈我想您了”蕴含了作者对母亲怎样的感情
1用第二人称表达,有利于直接抒发强烈深沉的感情,显得亲切自然,用“您”较之于“你”又能表达对母亲的尊重
2①小时候的英语启蒙,让我具有超越时代的视野;②对我求学读书的执着和鼓励,让我获得系统的现代教育,获得搏击风浪的胆识;③摇篮前讲尼采,教育我有昂扬的生命力、意志力,有坚定的信心。
3、(1) “种子”含义为“杂交水稻的种子”。(2) “种子”含义为小时候母亲对“我”(作者)的启蒙和教育。
4①母亲去世21年,作者对母亲充满思念之情。②母亲对作者的影响、支持与帮助,让作者对母亲充满感激、敬重之情。
③因为工作繁忙,不能在母亲身边多陪她,特别是在母亲去世时不在身边,作者充满愧疚(后悔)之情。
奇 遇
①老王洗澡从来不买搓背票,就只掏5元钱,尽情地泡,泡一阵躺一阵,泡透了自己搓洗,然后就坐在池子边上自己修脚。修脚的工具也是没花一分钱,修脚刀是用废钢锯条磨的,搓具刮具等也全是自制的,那双脚让他修得有点惨不忍睹。
②这天,老王泡透洗完后又坐在角落给自己修脚时,一个白白胖胖的小伙子凑过来,笑眯眯地看他的脚,看了一阵说:“大爷,您这脚不能这么修了,我帮您修。”老王慢慢抬起老眼,瞅着小伙子,幽幽地说:“刚来的吧?”小伙子不明白话意,发愣,旁边几个老洗客大笑起来,也都把小伙子当成刚来做修脚生意的了,有人说:“小师傅,你要是能做成他的生意,我白给你100元!”
③小伙子很腼腆,红了脸,走了。
④老王自己修完脚,跛着脚出澡堂,回家。开门进屋,在关门时吓了一跳:那小伙子竟跟着他,看着他笑,“大爷,我想给你修修脚。”
⑤老王好气又好笑,这小伙子把生意做到这份上也够可怜的,叹了口气说:“我明给你说吧,我从来不做好事,你再难,也别想从我这里挣到一分钱!”小伙子笑了,“大爷,我不要钱。”
⑥老王想了想,就让小伙子进了门,决定让小伙子见识一下他老王的厉害。他坐下,看着小伙子不再说话。小伙子很高兴,问着忙着,弄好一盆热水,又兑了些随身带着的药水,泡着揉着,然后擦干,坐下,将脚放在他的腿面上,拿出一套专业修脚的工具,很老练地修了起来。
⑦小伙子真是修脚高手,话语温柔,说这脚早就该好好修修了,修脚也要讲究程序和手法,病脚不能乱修的……老王不吭声,心里在说:“你修得再好、再会感动人,我也不会给你钱,反正我提醒过你!”
⑧小伙子用了半个多小时,才把老王这双脚正规地修了一遍,收好工具就走,交代老王说:“大爷,您这脚一次是修不好的,我会再来,您千万别再自己修。”老王笑了,“你是说下次再给你钱?”小伙子笑说:“我说过了不要钱,大爷您放心好了。”说着就走了。
⑨老王冷笑自语:“你小子啥时要钱我啥时让你还我原来的脚!看谁耗过谁!”
⑩第二天,老王在晚报上看到一张照片,正是那小伙子,再看事迹报道,原来他是一家美容院的修脚工,8年前就开始为老人免费修脚……
⑾老王纳闷了,小伙子为啥要免费为老人修脚?他这一生上当受骗太多,早就不相信有什么好人了,怎么碰上这么大个意外?
⑿过了几天,小伙子果然又来为老王修脚了。修的过程中,老王问:“孩子,你这是为啥?”小伙子将老王的脚抱在怀里,说出一个故事:10年前,他是一个要饭的孤儿,有一天被几个小偷围打,几个拉板车的老人救了他,还凑了60元钱给他,让他学好……后来他在澡堂学会了修脚,再后来去了一家美容院……他一直在店外免费给老人修脚,他相信一直修下去,一定会修到那几个拉板车的爷爷的脚。
⒀第二天,老王做了一件让许多人都吃惊的事。第三天,老王再去那澡堂泡澡时,熟人们围着他笑闹起来,问他太阳为啥从西边出来了。他啥也不说,一时也难说清楚。
⒁原来,老王为灾区捐了3000元钱,被列在社区红榜上了。10年前,他只是和几个脚力老友一起帮了一个孩子,这孩子从此就做好人来报答好人。看来,做人处事,老把人往坏处想就不如把事往好处做,好人好事好世道都是有因有果的。
1、本文记叙了小伙子为老王修脚的经过。阅读作品,填写下面的表格。
次数 | 小伙子的行为 | 老王的表现 |
第一次 | 主动要求给老王修脚 | ① |
第二次 | ② | ③ |
第三次 | 解释为老人修脚原因 | ④ |
2、文章第⑧段划线句子中“老王”和“小伙子”在告别时都“笑”了,请结合上下文内容,理解两个“笑”的含义
⑴老王的笑:
⑵小伙的笑:
3、结合作品,分析小伙子这一人物形象有怎样的特点?
1①自己修脚没接受小伙修脚 ②跟随老王上门去修脚 ③打定主意不给钱 ④为灾区捐款相信好人好事
2⑴认为猜到小伙意图,对小伙有嘲讽之意;⑵对老王猜疑不放在心上,表现小伙的坦然。
3 小伙特点是知恩图报、真诚和执着。
【现代文阅读】
我是父亲的一只猫
艾里香
父亲从老家过来,跟我住在一起。我每天很晚才回家,几乎整天看不到父亲,我走的时候,父亲还没有醒;而我回来,父亲却已经睡了。
一天晚上,又在单位里加班。我觉得自己实在是熬不住了。好不容易把活干完,疲惫地回到家,打开门,闻到一股浓浓的香味,循着香味而去,我看见餐桌上放着一大碗炖好的鱼头。草鱼、鲤鱼、鲢鱼、罗非鱼……好几种鱼头,加上豆腐,再加上大料、桂皮、酱油、香菜叶、五香粉、胡椒粉、干辣椒。汤是白白的,红辣椒和绿葱段、香菜叶,颜色是那样的诱人。鱼头是真香稠!我长长地吸了一口气,那美妙的滋味渗进五脏六脾。
我到卧室把妻子推醒。感激地说:“谢谢你,老婆,你怎么知道我喜欢吃鱼头?”妻子揉着惺忪的双眼,有些不好意思:“不是我给你做的,是爸爸今天给你买的鱼头,回到家忙活了半天,给你煨的五香鱼头。你快吃吧,吃完赶紧睡觉。”我一个人重新回到餐厅,拿了筷子,美美地享用了一番。
第二天一早,等父亲起来,我到了父亲的卧室,对父亲说:“爸,您怎么有这么好的手艺?五香鱼头做得真是好极了!”父亲的脸上露出快乐的笑容,说:“只要你喜欢吃就行。你要是喜欢吃,我就天天给你做。”
我给父亲留了一些钱,父亲推了回去,说:“你也没有钱,我还有点积蓄,不需要用你的钱。”我执意留下,而父亲推托一番还是又把钱塞进了我的口袋。于是,每天晚上,只要我一回到家,就能吃上那美味的五香鱼头。我渐渐吃上了瘾。
单位里不免有很多应酬。一天中午,外地来了几个客人,我陪他们一起吃饭,司机小王说去新开的一家鱼馆吧,那里鱼做得很有滋味。于是。大家便上车往鱼馆赶。
果然是一家非常好的鱼馆,鲜菇鳕鱼、彩椒龙鳕、五柳银鲳鱼、翡翠鲜鱼羹……手艺真好!吃得客人满嘴留香。但我觉得还是没有父亲给我做的五香鱼头好吃。我给客人说了自己的老父亲天天给我做鱼头的事情,客人们都很感动,都说你这个儿子真是幸福,能够每天吃到父亲做的菜。我也有些骄傲。我喝酒喝得多一些,出去上了一趟厕所。
路过鱼馆厨房的时候,我看见一个老人,正在厨房里低头忙活,把杀鱼时遗落在地上的鱼的内脏,装到一个大筐里。同时,他还弓着腰蹲在地上,细心地把那一个个鱼头装到塑料袋里。我看不见老人的脸,只是觉得是那么的熟悉。
我叫住一个端菜的服务生,问那老人的情况。服务生忙说:“你说他啊,他是一个很奇怪的老头,他天天来,天天到厨房帮厨,收拾收拾鱼,但就是不要钱。他跟老板说好的,收拾完之后把大鱼的鱼头给他。听他说家里养了很多猫。他们家的猫就喜欢吃鱼头。所以,他天天拎着很多鱼头回家……”
我没有听服务生说完,就走进厨房。我泪流满面,抱住还蹲在地上捡鱼头的老人,大声地喊了一声:“爸!”我还想大声地告诉别人:我就是父亲天天领鱼头回家喂的那只猫。
1. 作者为什么以“我是父亲的一只猫”为题?
2.这篇文章采用哪种记叙顺序?以什么为线索叙事?
记叙顺序:
线索:
3.试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部分的表达效果。
我执意留下,而父亲推托一番地又把钱塞进了我的口袋。
4.文中的划线句用了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5.在文章的结尾,作者为什么“还想大声地告诉别人:我就是父亲天天拎着鱼头回家喂的那只猫”?
6.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我”还是“父亲”?为什么?
1.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
2.顺叙 鱼头
3.运用动作描写,体现父亲坚决不要“我”给他的钱,表现父亲对“我”的体谅,对儿子的无限深情。(意对即可)
4.神态和语言描写,写出父亲因我喜欢他做的鱼头时露出的满意和愉快的心情,也写出了父亲的爱子深情。(意对即可)
5.文章在结尾把情感推向高潮,体现了儿子对父亲的无比感激之情。(意对即可)
6.主人公是“父亲”。因为文章的中心是体现父亲对儿子的深情,全文以“我”为线索人物,让读者看到了一位爱子情深的慈父的形象。(意对即可)
细柳营
上自劳军。至霸上及棘门军,直驰入,将以下骑送迎。已而之细柳军,军士吏被甲,锐兵刃,彀弓弩,持满。天子先驱至,不得入。先驱曰:“天子且至!”军门都尉曰:“将军令曰:”军中闻将军令,不闻天子之诏''.“居无何,上至,又不得入。于是上乃使使持节诏将军:”吾欲入芝军。“亚夫乃传言开壁门。壁门士吏谓从属车骑曰:”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于是天子乃按辔徐行。至营,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天子为动,改容式车,使人称谢:”皇帝敬劳将军。“成礼而去。既出军门,群臣皆惊。文帝曰:”嗟乎,此真将军矣!曩者霸上、棘门军,若儿戏耳,其将固可袭而虏也。至于亚夫,可得而犯邪!“
1.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思相同的一项
A.将以下骑送迎/齐使田忌将而往
B.天子且至/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C.已而之细柳军/之虚所卖之
D.其将固可袭而俘也/汝心之固,固不可彻。
2.用“/”为下文的句子断句,断两处。
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3.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的画线句。
将军约,军中不得驱驰。
4.简述汉文帝称亚夫为“真将军”的原因。
答案:
5.请联系短文内容选择你喜欢的人物(汉文帝或周亚夫)评析
1 略
2.C
3。将军亚夫持兵揖曰/介胄之士不拜/请以军礼见。
4.将军约定(规定),军中不得骑马奔驰。
5.亚夫治军严肃,军令威严,军纪严明,不媚上。
.大敌当前,汉文帝亲自劳军,在细柳营中接连受到“非礼”,他不但没有发龙威,贬责周亚夫,反而“称善者久之”,足见汉文帝是个具有雄才大略,爱才,识才,任才的君主。
阅读下面语段
云还没铺满天,地上已经很黑,极亮极热的晴午忽然变成了黑夜似的.风带着雨星,像在地上寻找什么似的,东一头西一头地乱撞.北边远处一个红闪,像把黑云掀开一块,露出一大片血似的.风小了,可是利飕有劲,使人颤抖.一阵这样的风过去,一切都不知怎么好似的,连柳树都惊疑不定地等着点什么.又一个闪,正在头上,白亮亮的雨点紧跟着落下来,极硬的,砸起许多尘土,土里微带着雨气.几个大雨点砸在祥子的背上,他哆嗦了两下.雨点停了,黑云铺满了天.又一阵风,比以前的更厉害,柳枝横着飞,尘土往四下里走,雨道往下落;风,土,雨,混在 一起,联成一片,横着竖着都灰茫茫冷飕飕,一切的东西都裹在里面,辨不清哪是树,哪是地,哪是云,四面八方全乱,全响,全迷糊.风过去了,只剩下直的雨道,扯天扯底地垂落,看不清一条条的,只是那么一片,一阵,地上射起无数的箭头,房屋上落下万千条瀑布.几分钟,天地已经分不开,空中的水往下倒,地上的水到处流,成了灰暗昏黄的,有时又白亮亮的,一个水世界.
祥子的衣服早已湿透,全身没有一点干松的地方;隔着草帽,他的头发已经全湿.地上的水过了脚面,湿裤子裹住他的腿,上面的雨直砸着他的头和背,横扫着他的脸.他不能抬头,不能睁眼,不能呼吸,不能迈步.他像要立定在水里,不知道哪是路,不晓得前后左右都有什么,只觉得透骨凉的水往身上各处浇.他什么也不知道了,只茫茫地觉得心有点热气,耳边有一片雨声.他要把车放下,但是不知放在哪里好.想跑,水裹住他的腿.他就那么 半死半活地,低着头一步一步地往前拽.坐车的仿佛死在了车上,一声不出地任凭车夫在水里挣命.
雨小了些,祥子微微直了直脊背,吐出一口气:"先生,避避再走吧!"
"快走!你把我扔在这儿算怎么回事 "坐车的跺着脚喊.
祥子真想硬把车放下,去找个地方避 一避.可是,看看浑身上下都流水,他知道一站住就会哆嗦成一团.他咬上了牙,蹚着水,不管高低深浅地跑起来.刚跑出不远,天黑了一阵,紧跟着一亮,雨又迷住他的眼.
拉到了,坐车的连一个铜板也没多给.祥子没说什么,他已经顾不过命来.
雨住一会儿,又下一阵儿,比以前小了许多,祥子一口气跑回了家.抱着火,烤了一阵,他哆嗦得像风雨中的树叶.
1.请说出此语段的出处并归纳选文的主要情节
2文中画线的句子表现了坐车人的什么心理 反映了祥子怎样的社会地位,这是一个怎样的社
会 ?
3.品析语言:"几分钟,天地已经分不开,空中的水往下倒,地上的水到处流,成了灰暗昏黄的,有时
又白亮亮的,一个水世界."
4.祥子为什么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还坚持拉车 请结合全书的情节回答.
略
入清泉之境 悟人生真谛
明月清泉自在怀 贾平凹
①读王维的《山居秋暝》时年龄还小,想象不来“松间明月”的高洁,也不懂得“泉流石上”是什么样。母亲说这是一幅很美很美的风景画,要我好好背,说背熟了就知道意思了。我虽将诗句背得滚瓜烂熟,其意义依然不懂。什么空山、清泉、渔舟这些田园风物也只是朦胧,而乡野情致则更模糊了。
②后来上了大学,有了些古文功底,常常自豪于同窗学友。翻来覆去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也能时常获得师长赞许。再后来深入乡村,造访田园,登临名山,并且专在月夜听泉,古刹闻钟, , ,都为寻找王维《山居秋暝》的那种灿烂意境,都为了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那份执著情结。一段时间,于人世纷杂之中,自以为林泉在胸,甚至以渔樵野老 自居,说和同事纠纷,劝解祸中难人。自以为心中有了王维,就了却了人间烦恼,看透了红尘纷争;更自以为一壶清茶,便可笑谈古今。
③真正进入了人生的生存程序——结婚,生子,住房,柴米油盐,等等,才知道青年时代“明月松间照”式的“超脱”,只不过是少年 时代“为赋新词强说愁”的浮雕和顺延。真正对王维和他的诗的理解,是在经历了无数生命的体验和阅历的堆积之后。人之一生,苦也罢,乐也罢;得也罢,失也罢——要紧的是心间的一泓清潭里不能没有月辉。哲学家培根说过:“历史使人明智,诗歌使人灵秀。”顶上的松阴、足下的流泉以及坐下的磐石,何曾因宠辱得失而抛却自在?又何曾因风霜雨雪而易移萎缩?它们自我踏实,不变心性,才有了千年的阅历,万年的长久,也才有了诗人的神韵和学者的品性。我不止一次地造访过终南山翠华池边那棵苍松,也每年数次带外地朋友去观览黄帝陵下的汉武帝手植柏 ,还常常携着孩子在碑林前的唐槐边盘桓……这些木中的祖宗,旱天雷摧折过它们的骨干,三九冰冻裂过它们的树皮,甚至它们还挨过野樵顽童的斧斫和毛虫鸟雀的啮啄,然而它 们全都无言地忍受了,它们默默地自我修复,自我完善。
④相形之下,那些不惜以自己的尊严和人格与金钱地位、功名利禄作交换,最终腰缠万贯、飞黄腾达的小人的蝇营狗苟算得了什么?且让他暂时得逞又能怎样?
⑤王维实在是唐朝的爱因斯坦,他把山水景物参悟得那么透彻,所谓穷根物理形而上学于他实在是储之心灵,口吐莲花!坦诚、执著、自识,使王维远离了贪婪、附庸、嫉妒的装饰,从而永葆了自身人品、诗品顽强的生命力。谁又能说不呢?的确,“空山”是一种胸襟,“新雨”是一种态度,“天气”是一种环境,“晚来”是瞬时的境遇。“竹喧”也罢,“莲动”也罢,“春芳”也罢,“王孙”也罢,生活中的__实在太多太多,而物质的欲望则永无止境,什么都要的结果最终只能是什么都没有得到。唯有甘于清贫,甘于寂寞,自始至终保持独立的人格,这才是人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王维的人生态度正是因为有了太多的放弃,也便才有 他“休阴无恶木,饮水必清源”的高洁情怀,也便才有了他哲悟金铂般
的千古名篇。
⑥“明月松间照”,照一片娴静淡泊寄寓我无所栖息的灵魂;“清泉石上流”,流一江春水细浪淘洗我劳累庸碌之身躯。浣女是个好,渔舟也是个好,好的质地在于劳作,在于独立,在于思想——这是物质的创造,更是 精神的明月清泉。
——选自《阅读与鉴赏》
1.认真阅读全文,想一想贯穿全文的线索是什么?
2.文段①中“母亲说这是一幅很美很美的风景画”一句点出了王维诗歌创作的特点,请用一个四字短语概括出来。
3.仿照文段②中画波浪线的句子,顺其思路,在横线上续写两句。
月夜听泉,古刹闻钟, , ,都为寻找王维《山居秋暝》的那种灿烂意境,都为了却“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那份执著情结。
4.结合文章内容思考,下面的语句应还原到文中第几段的开头最恰当?
这风霜雨雪,这刀斧虫雀,统统化作了其根下营养自身的泥土和涵育情操的“胎盘”,这是何等的气度和胸襟?
5.读诗也是读人,作者从王维的《山居秋暝》中读出了他怎样的人品呢?请用文段⑤中连续的三个双音节词回答。
6.文章结尾说“这是物质的创造,更是精神的明月清泉”,那么,作者心中“精神的明月清泉”是什么呢?请用文段⑤中的原话来回答。
7.请从修辞的角度赏析文段⑥中画横线的句子。
8.文段③画横线的句子让我们联想到《岳阳楼记》中 表达作者旷达胸襟的名句“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请并补充一个由此联想到的古代名人的事例来证明这个观点。
1王维的诗句“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2诗中有画
3示例:江南乘舟、溪边浣纱、湖中采莲、亭中赏雪等等。
4第④段开头
5坦诚 执著 自识
6唯有甘于清贫,甘于寂寞,自始至终保持独立的人格,这才是人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 精神财富。
7这句话运用了对偶的修辞手法,句式工整,语言凝练,表达了王维的诗句对我灵魂的照耀和身心的洗涤。
8事例示例:欧阳修被贬滁州,却与民同乐,造福一方。苏轼多次遭贬,却豁达坦然,心忧民生。……
带着村庄上路
卢年初
我那时以为这一生大概只会做一件事:离开村庄。
我并非在村庄里过得不愉快,那里的水土很适合我,只不过村里人都说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把离开村庄当作出息。我选择一个夏天离开,人们都在打瞌睡,我神不知鬼不觉地走了,不要让他们以为我有什么留恋,以为我带走了村庄的什么东西,我走得要有出息,能留给他们的全留给他们。
后来我发现我是自欺欺人。路上累了歇脚的时候,把行囊打开,里面装的是一整个村庄。我很羞愧,我曾想在城市的某个角落把它们抖掉,但人生这段漫长的路上,想要的东西还未得到时,原来拥有的东西你也还无法舍弃。在县城读书,我不能舍弃我的贫穷。在寄宿的同学中,我的伙食比许多人都要差,一般我只买个小菜,另外吃自己带的家乡菜:咸鱼、坛坛菜、鲊辣椒。肚子饿了,就用炒米茶充饥。炒米茶是母亲亲手做的,只要用开水一冲,加点红糖,很香。在省城读书,我以为离村庄越来越远了,但我却无法摆脱家乡话的困扰。在机关里办公,我摆脱不了家乡老土的做派。我常常怀疑同事是不是私下里议论我是个乡巴佬。我常见到来看我的老乡,看到他们就像看到自己,我为此忧戚:难道真的就抛不开村庄了吗?
在我尽力掩藏村庄时,村庄却如影子一样照看我,照看着许多像我一样从村庄出来的人。我毕业后被安排到这座城市,在城里我遇到一个叫莲的女子,她的一切都具有村庄的风韵。她不在乎我的家底,却看上了农家孩子的勤劳和朴实;接受她的爱情,我知道又等于接受了村庄的一笔恩惠。后来,我的继父、母亲跟着我进了城,开了一家土菜馆,曾经叫我害羞的家乡菜,全部端上了大桌子。家乡菜全部来自家乡的__,别有一番滋味。借助土菜馆,我发了一点小财,我真的离不开村庄了。我开始懂得,我们这些出门在外的人,永远都是村庄的骄傲,也永远都是村庄的累赘;我们把她的善良播撒,也把她的丑陋翻新。
不知何时起,我开始把村庄像糖一样含在嘴里,稍不留神,香甜就脱口而出。我走到哪里,村庄都扑面而来。村庄的竹器、村庄的粮食、村庄的花卉,全都进了城,我感到这一切似乎都是跟着我进城的。我们这些从村庄出来的人,常常聚会,侃起村庄,就好像是在村庄的某个田亩说话,高昂铿锵。当我们贫穷,老把村庄当作羞涩;当我们富有,又拿村庄来调味。我们永远在把村庄当作铺垫,当作背景。
总感觉对村庄有所亏欠,总是不想爽爽快快承认,终于有一天,我的灵魂在不断地拷问中,村庄才真实地凸现出来。走吧,回吧,从村庄出来的人,回去干点什么,或者什么也不干。村庄最初不认识我们,但等我们一开口,就知道我们是谁了,在这块土地上,我们毕竟赤身裸体地摸爬过,村庄还残留着我们的呼吸。其实正是我们想再次缩短和村庄的距离时,村庄似乎在一点点远去。村庄的风物,村人的思维,常让我们寡言少语,我们走近亲近,又走近了陌生。我们对村庄难以有什么回报,因为过去我们带走的太多。我们走的时候,不是带走一把铁锹,而是别的东西,这只有我独自在夜晚书写文字时才真正知道。
而我那时疏忽了的是,我的文字又把村庄打扰了。我这后半生还有最大的一个愿望要实现,那就是什么时候,要让村庄打个盹儿,我要带着我去上路。
(选自《语文主题阅读》)
1.总览全文,概括“我”对村庄的感情变化。
2.任选一句,解释下列两句话在文中的含义
(1)不知何时起,我开始把村庄像糖一样含在嘴里,稍不留神,香甜就脱口而出。
(2)我们走的时候,不是带走一把铁锹,而是别的东西,这只有我独自在夜晚书写文字时才真正知道。
3.文章题目有什么含义?文章最后一段有什么作用?
4.本文语言有什么特点?请举例简析。
1. “我”的感情经历了这样的过程:①想离开村庄,抛弃村庄,去做一个有出息的人;②想隐藏村庄,抖落村庄,但无法割舍,仍受着村庄的恩惠;③反思自己对村庄的态度,认识到自己亏欠村庄,应有所回报。
2.(1)村庄对我的照看关爱使我感到甜蜜,使我时常回味。
(2)我们离开村庄时,带走的是浓烈的乡情亲情和村庄给的恩惠,这是我写文章时反思到的。
3.题目含义:人生道路上永远不忘根本,永伴乡情。最后一段照应题目,表达要与村庄终生相伴的深情。
4.语言特点:朴实平易里满含深情。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例如:“村庄却如影子一样照看我”,既有比喻,又有拟人,写出村庄对我时时刻刻的关爱和恩惠,生动感人。
秋的气味 林海音
(1)秋天来了,很自然地想起那个地方——西单牌楼。
(2)无论从哪个方向来,到了西单牌楼,秋天,黄昏,先闻见的是街上的气味。炒栗子的香味弥漫在繁盛的行人群中,赶快朝向那熟悉的地方看去,和兰号的伙计正在门前炒栗子。和兰号是卖西点的,炒栗子也并不出名,但是因为它在街的转角上,最是扎眼,就不由得就进去买。
(3)来一斤吧!热栗子刚炒出来,要等一等,倒在箩中筛去裹糖汁的沙子。在等待称包的时候,另有一种清香的味儿从身边飘过,原来眼前街角摆的几个水果摊子上,枣、葡萄、海棠、柿子、梨、石榴……全都上市了。香味多半是梨和葡萄散发出来的。沙营的葡萄,黄而透明,一撅两截,水都不流,所以有“冰糖包”的外号。京白梨,细而嫩,一点儿渣儿都没有。“鸭儿广”柔软得赛豆腐。枣是最普通的水果,郎家园是最出名的产地,于是无枣不郎家园了。老虎眼,葫芦枣,酸枣,各有各的形状和味道。“喝了蜜的柿子”要等到冬季,秋天上市的是青皮的脆柿子,脆柿子要高桩儿的才更甜。海棠红着半个脸,石榴笑得露出一排粉红色的牙齿。这些都是秋之果。
(4)抱着一包热栗子和一些水果,从西单向宣武门走去,想着回到家里在窗前的方桌上,就着暮色中的一点光亮,家人围坐着剥食这些好吃的东西的快乐,脚步不由得加快了。身后响起了铛铛的电车声,五路车快到宣武门的终点了。过了绒线胡同,空气中又传来了烤肉的香味,是安儿胡同口儿上,那间低矮窄狭的烤肉宛上人了。
(5)门前挂着清真的记号,他们是北平许多著名的回教馆中的一个,秋天开始,北平就是回教馆子的天下了。矮而胖的老五,在案子上切牛羊肉,他的哥哥老大,在门口招呼座儿。他的两个身体健康、眼睛明亮,充分表现出回教青年精神的儿子,在一旁帮着和学习着剔肉和切肉的技术。炙子上烟雾弥漫,使原来就不明的灯更暗了些,但是在这间低矮、烟雾的小屋里,却另有一股温暖而亲切的感觉,使人很想进去,站在炙子边举起那两根大筷子。
(6)老五是公平的,所以给人格外亲切的感觉。它原来只是一间包子铺,供卖附近居民和路过的劳动者一些羊肉包子。渐渐地,烤肉出了名,但它并不因此改变对主顾的态度。比如说,他们只有两个炙子,总共也不过能围上一二十人,但是一到黄昏,一批批的客人来了,坐也没地方坐,一时也轮不上吃,老五会告诉客人,再等二十几位,或者三十几位,那么客人就会到西单牌楼去绕个弯儿,再回来就差不多了。没有登记簿,他们却是丝毫不差地记住了先来后到的次序。没有争先,不可能插队,一切听老五的安排,他并没有因为来客是坐汽车的或是拉洋车的,而有什么区别,这就是他的公平和亲切。
(7)一边手里切肉一边嘴里算账,是老五的本事,也是艺术。一碗肉,一碟葱,一条黄瓜,他都一一唱着钱数加上去,没有虚报,价钱公道。在那里,房子虽然狭小,却吃得舒服。老五的笑容并不多,但他给你的是诚朴的感觉,在那儿不会有吃得惹气这种事发生。
(8)秋天在北方的故都,足以代表季节变换的气味的,就是牛羊肉的膻和炒栗子的香了。
1.本文先写物,再写 ,表现北平秋天 的特点
2.北京城很大,可写的地方很多,作者为什么只选取西单牌楼和安儿胡同口儿上的烤肉铺来写呢?
3.“海棠红着半个脸,石榴笑得露出一排粉红色的牙齿。”一句使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使用有什么好处?
4.从文章来看,老五有哪些优秀的品质?
1、人 祥和 亲切
2、因为这两处地方最能体现出北京的秋味,是季节变换的气味的代表.
3、公平、亲切、随和、诚朴
4、拟人。将海棠和石榴人格化,生动形象地说明北京秋果的成熟以及对人的__力,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
阅读下面的文字
难忘的八个字
①随着年龄的增长,我发觉自己越来越与众不同。我气恼,我愤恨——怎么会一生下来就是裂唇!我一跨进校门,同学们就开始讥嘲我。我心里很清楚,对别人来说,我的模样令人厌恶:一个小女孩,有着一副畸形难看的嘴唇,变曲的鼻子,倾斜的牙齿,说起话来还结巴。
②同学们问我:你的嘴巴怎么会变成这样?我撒谎说小时候摔了一跤,给石头割破了嘴巴。我觉得这样说,比告诉他们我生出来就是这样的兔唇要好受点。我越来越肯定:除了家人以外,没有入会爱我,甚至没有入会喜欢我!
③二年级时,我进了老师伦纳德夫人的班级。伦纳德夫人很胖、很美、温馨可爱,她有着金光闪闪的头发和一双黑黑的、笑眯眯的眼睛,每个孩子都喜欢他,敬慕她。但是,没有一个人比我更爱她。因为这里有个很不一般的缘故——
④我们低年级同学每年都有“耳语测验”,孩子们依次走到教室的门边,用右手捂着右耳,然后老师在她的讲台轻轻说一句话,再由那个孩子把话复述出来。可我的左耳先天失聪,几乎听不见任何声音,我不愿意把这事说出来,因为同学们会更加嘲笑我的。
⑤不过我有办法对付这种“耳语测验”。早在幼儿园做游戏时,我就发现没有人看你是否真捂了耳朵,他们只注意你重复的话对不对,所以每次我都假装盖紧耳朵。这次,和往常一样,我又是最后一个测试。每一个孩子都兴高采烈,因为他们的“耳语测验”做得挺好。我心想老师会说什么呢?以前,老师们一般总是说“天是蓝色的”,或者是“你有没有一双新鞋”等等。
⑥终于轮到我了,我把左耳对着伦纳德老师,同时用右手紧紧捂住右耳,然后把右手抬起来一点,这样就足以听清老师的话了。
⑦⑧我等待着……伦纳德老师说了八个字,这八个字仿佛一束温暖的阳光直射我的心田,这八个字抚慰了我受伤的、幼小的心灵,这八个字改变了我对人生的看法。
⑧这位很胖、很美、温馨可爱的老师轻轻地说道:“我希望你是我女儿!”
1.本文的主题是( )
A.对教师“爱”的热情歌颂。B.诅咒命运的不平。
C.抒发对教师的崇敬与爱戴之情。D.歌颂生活的美好。
2.对“我希望你是我女儿”一句理解正确的有( )(多项选择)
A.表明伦纳德夫人已经识破了“我”的“作弊”,她希望“我”听清这句话。
B.表明伦纳德夫人十分理解“我”的“作弊”,并利用了“我”的“作弊”。
C.表明伦纳德夫人关注“我”已经很久了,她用关爱体谅着“我”。
D.她对“我”的理解是瞬间的“一闪念”,而不是长时间关注的结果。
3.对本文层次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
A.①②/③④⑤⑥⑦⑧B.、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C.①/②③④⑤/⑥⑦⑧D.①/②③④⑤⑥/⑦⑧
1、A 2、ABC 3、A
狭路相逢
几年前,我随一个旅行团去珍珠港旅行。团中有一位牧师在事发当天—1941年12月7日,日本袭击并击毁我们太平洋舰队的那天,正在此地。他给团友们绘声绘色地讲述着当天的种种__:大火,沉船,枪林弹雨,炮声轰轰。我也在听,眼角突然瞥见一个六七十岁的日本游客走进了纪念馆。
他打扮得刻意而整齐——笔挺的领带,扣得一丝不苟的运动夹克,锃亮的棕色皮鞋。这身打扮立刻引起我的注意:因为即使是白领人士,哪怕是电视新闻主持人,到了夏威夷也很少西装革履,大家都是穿一件敞领的夏威夷T.恤。
日本人的身旁有两个女人,年纪大一点的应该是他的妻子,另一个可能是他的女儿。两个女人都衣着保守,穿着精致的鞋。日本人的左手有几分害羞地拿着一个花环,花环很精致,直径足有18英寸,看上去价格不菲。
团里的老兵继续讲着他的经历——他被困在甲板底下,大水冲来,他辨不清方向,大火就在头顶上,浓烟使他窒息,战友就死在他的脚下,他在__中挣扎着逃命。所有的团员都听得聚精会神。只有我注意到了:那个日本人正朝我们走近。
我正看着他的时候,他停了下来,对他的妻女说了什么。他们静静地站着,几乎有些庄严。然后,日本人紧紧他的领带,又把夹克的褶子弄平。好像在做什么准备似的,他抖了抖肩,深深地吸了口气,然后又吐出来,接着,他独自一个人,神色郑重地走到这只沉舰的栏杆处。其他的人仍围在那位老兵身旁,似乎没有人注意到这个日本游客的存在。
我不认为他听得懂美国老兵的话,可是我看到他在栏杆旁,弯下腰去,鞠了一个90度的躬。他开始说话,我仔细听,但不能听懂,可是,从他的语气和表情,我猜出了他话里的意志,那里面承载了太多的内容:认错,悲伤,尊严,同情和祝福。
他静静地祷告完后,沉重地将那花环抛向了海水中——便是那同样一片海水,刚才那位美国老兵一直都在提到。日本游客看着花环随着海浪飘远,他努力要保持常态,可是眼泪泄露了他的感情。
我猜他也是个老兵,当年曾驾着飞机投下枪药炸弹,炸毁了我们的主舰。或许,他这次便是为忏悔的,不是对我们政府,而是对他曾以战争的名义夺去的那些年轻的生命。
日本人又向后退了几步,缓缓地,深深地鞠了个躬。然后他站直身子,回到家人身边。使命既已完成。他们似乎准备离开了。正当日本老兵准备离去的时候,我注意到了一个一直靠着墙的美国人移开了步子。他衣着随意,肚子微凸,头发稀少,手拿一顶帽子。我突然想,这个人大概也是个二战老兵。或许他也参加了太平洋海战,来这儿,也有他的使命吧。
当那家日本人经过他时,美国老兵挡住了他们的去路。我紧张了,怕他们冲突起来。日本游客有几分迷惑,脸上露出惊讶和难过的神色。他的家人,眼睛盯着地上,也停下了脚步,聚在他的身旁。
出人意料的是,美国老兵挺直腰来了个立正,他缓缓举起了他的右手,在额前硬硬地停下——立即回以军礼。
刚才聚着听故事的游客纷纷散去,两个老兵似乎遗世而存,联系他们的是共有的痛苦,荣耀和记忆。美国老兵放下他的右手,仍保持着立正的姿势,向后退一步;日本老兵,双手笔直地贴在腿两侧,向他面前的这个人鞠了个躬。出乎我意料的是,美国老兵回鞠了个躬。两个人一个字没说,也不需要说。那两张被泪水浸湿的脸,已经向彼此表达了任何语言都无可言及的感情。
1.刚走进纪念馆的日本游客穿戴有什么特殊?他为什么穿戴这么庄重?
2.作者为什么在“沉重地将那花环抛向了海水中”后强调便是那同样一片海水?
3.为什么说“或许”,他这次便是忏悔的,不是对我们的政府,而是对他曾以战争的名义夺去的那些年轻的生命?
4.一个是侵略者,一个是付出了惨痛代价的被侵略者,他们怎么会有共同的“痛苦、荣耀和记忆”?
5.你怎样理解文题“狭路相逢”和文章的主题?
1.①他的打扮与众不同,特别庄重。②庄重的打扮表示对逝者的尊重,对完成此次使命的重视。日本是侵略者,在这个灾难的场所,每一个有良知的日本人都不应该无动于衷的。从侧面反映出他们的重视和真诚。
2.眼前的海水曾是激烈的战场,多少年轻的生命就在此被无情地吞噬了,面对此海水不能不遥想当年。
3.他完全是个人行为,而且是军人对军人的方式,这样更有人情与人性。
4.他们共同经历了这场灾难性的战争,他们有着共同的感觉,失去战友的痛苦,作为军人为自己国家打仗的荣耀,记忆永远定格在60年前的这场战争。
5.(1)宿敌相遇可以说是冤家路窄狭路相逢。(2)本文叙述了美国老兵和日本老兵狭路相逢却未干戈相见,日本老兵真诚诲过,美国老兵彬彬有礼。既展示了当今世界和平之趋势,也展示了两位老兵的人格魅力,狭路之宽窄完全取决于走在路上的双方。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