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想的下午
舒国治(台湾)
⑴理想的下午,当消磨在理想的地方,通常这地方是在城市。
⑵幽静田村,风景美极,空气水质好极,却是清晨夜晚都好,下午难免苦长。
⑶理想的下午,有赖理想的下午人。这类人乐意享受外间,乐意暂且搁下手边工作,乐意走出舒适的厅房、关掉柔美的音乐、合上津津有味的书籍,套上鞋往外而去。
⑷理想的下午,宜于泛看泛听,浅浅而尝,漫漫而走。不断地更换场景,不断地移动。蜿蜒的胡同、窄深的里巷、商店的橱窗,就像牌楼一样,穿过便是,不须多作停留。博物馆有新的展览,如手杖展、明代桌椅展这类小型展出,或可轻快一看。
⑸走逛一阵,若想凝神专思片刻,见有旧书店,也可进入浏览。一家逛完,再进一家。A.有时店东正泡茶,相陪一杯,也是甚好。进店看书,则博览群籍,不宜专守一书盯着研读。譬似看人,也宜车上、路旁、亭下、河畔,放眼杂观:如此方可世事洞明而不尽知也。
⑹山野农村所见不着者,正是城市之佳处。却又不宜死眼注看,以免势利狭窄也。两车在路口吵架,情侣在咖啡店斗气,皆目如垂帘隐约见之即可。
⑺理想的下午,要有理想的街头点心。以使这下午不纯是太过清逸。纽约的披萨、热狗显然不够可口;一杯Egg Cream(巧克力牛奶冰苏打)倒是解渴沁脾。罗马、翡冷翠的甜点蛋糕,鲜润振人心神,口齿留香。台北的葱油饼,员林的肉圆,王功的米糕冰棒,草屯的蚵嗲,北京的烤红薯,也是好的。最要者,是能边走边吃。
⑻有时在广场或车站,见有人群围拢,正在欣赏卖唱的或杂耍的,伫足欣赏,常有惊喜。巴赫的《上帝是全人类的愉悦》以电吉他铿锵流出音符,竟是如此的振你心弦,一波推着一波,教人神往好一片时。流动的卖艺者,一如你我,也是期待一个佳良的下午,一个未知的喜悦。
⑼理想的下午,常这一厢那一厢飘荡着那属于下午的声响。人家墙内的麻将声,划过巷子的“大饼-馒头-豆沙包”叫卖声,修理皮鞋雨伞的“报君知”铁击声等,微微地骚拨午睡人的欲醒又欲依偎。B.声响,一如窗外投进的斜光,永远留给下午最深浓的气味。多年后仍旧留存着。声响及光线,也竟然将平白的下午能以时代划分浓淡氛味;四十年前那个时代似就比今天浑郁。
⑽理想的下午,要有理想的阵雨。霎时雷电交加,雨点倾落,人竟然措手不及,不知所是。然理想的阵雨,要有理想的遮棚,可在其下避上一阵。最好是茶棚,趁机喝碗热茶,驱一驱浮汗,抹一抹鼻尖浮油。就近有咖啡馆也好,咖啡上撒些肉桂粉,吃一片橘皮丝蛋糕,催宣身上的潮腻。俄顷雨停,一洗天青,人从檐下走出,何其美好的感觉。
⑾理想的下午,常伴随着理想的黄昏。是时晚霞泛天,袭人欲醉,似要替这光亮下午渐次地收拢夜幕;这无疑教人不舍。然下午所以理想,或在于其短暂。
⑿一个世故丰蕴的城市,它的下午定然呈现此一刻或彼一刻悠然怡悦的气氛,即使它原本充塞着急急忙忙的工作者与匆匆促促的车阵。
⒀为了无数个这样的下午,你我一径留在城市。然在随时可见的下午却未必见得着太多正在享用的人。 (选自舒国治《理想的下午》,有删改)
1.认真阅读⑸-⑽段,依次概括作者描述的“理想的下午”的生活场景
⑴ ;看两车吵架,情侣斗气;⑵ ;
⑶ ;⑷ ;潇洒躲避阵雨
2.联系上下文,说说文中第⑷段画线句的作用。
3.联系上下文,品味下列句子,说说加点字在表达上的妙处。
A.、有时店东正泡茶,相陪一杯,也是甚好。
B.、声响,一如窗外投进的斜光,永远留给下午最深浓的气味。
4.结合上文,谈谈你对第⒀段划线句子的理解。
1⑴浏览旧书店 ⑵吃理想的街头点心 ⑶欣赏卖唱的或杂耍的 ⑷听各种生活的声响
2引出下文对“理想的下午”的生活场景的描述,表现作者悠然怡悦、悠闲自在的生活态度。
3A句“相陪”二字写出“我”与书店店主的亲切而深厚的亲友般的关系,也为理想的午后增添了人情味。
B句运用通感手法,让听觉具象化;传达出理想的下午各种声响传递出的浓郁的生活气息;表达了这样各种声响具备的午后生活给作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也透露出作者闲适的生活态度。
4人们为了拥有悠然怡悦的生活状态而留在城市,然而却因为匆忙急促的城市节奏,未能停下脚步来享受,表达出作者对城市人无暇享受理想生活的遗憾之情
阅读下面文章,回答问题。
孤独的老乡
夏 阳
①我不知道他叫什么,暂且叫他小吴吧。
②第一次盘问小吴,真不能确定他在我眼皮底下多久了。偌大的__广场,游客络绎不绝,人流涌动如潮。大家背对巍峨的城楼,无不在忙着摄影留念。小吴不是这样。他到处转悠,瞅瞅这个,看看那个,总是撵在人家身后,时不时还支棱起耳朵,偷听人家在讲些什么,形迹可疑。
③我作为广场的巡逻人员,截住小吴,问:“你干吗?”他捏着衣角,嗫嚅道:“我在丰台那边打工。”
④“我是问你来__广场想干吗?”
⑤“没干吗呀。”
⑥“老实点,我注意你不是一回两回了,你老盯着人家游客干吗?”
⑦“我……我在找人。”
⑧“找谁?”
⑨“找老乡。我来北京三年,还没遇到过一个老乡。”
⑩我鼻子一酸,拍了拍小吴的肩,叮嘱道:“注意点形象,别太露骨,更不准妨碍人家。”他眼里汪着泪,点点头。
⑪__广场,草原一样广袤,来自祖国四面八方的人群,河流一般朝这里涌来。黄昏时候,夕阳之下,人流涌得愈加湍急。小吴迎着无数面孔走去,仔细辨别暮色下的每一张脸、每一句方言。
⑫夜深了,广场上游客稀疏,灯火慵懒,小吴拖着疲惫的身躯,追上了20路公交车。公交车从我跟前一闪而过时,我看见小吴抓着吊环,挤在一群人中间,眼里满是恋恋不舍。
⑬小吴来的时间很固定。每个星期天早上,换乘三趟公交车来,晚上又换乘三趟车回去。我巡逻时经常遇到他,有时会问:“找到了吗?”他总是一脸黯然。
⑭有一次,我发现他神情大异,跟着一个旅行团很久,最后还是悄悄地离开了。我问他:“不是吗?”他失望地答道:“不是,是相邻那个县的。”
⑮“相邻那个县也是老乡啊。”
⑯他摇了摇头,固执地说:“连一个县的都不是,能算是老乡吗?”我安慰他说:“实在想家了,就回去看看吧。”他笑道:“回家?我爹在山上打石头被炸死了,那个女人改嫁去了外省,哪有什么家?”说完,撇开两条瘦腿,消失在人海中。
⑰小吴找到按照他的标准定义的老乡,是在一个下午。远远 地,看见他和一个夹着公文包的中年男人在国旗下拉扯。我立即赶了过去。小吴看见我,激动地说:“他是我老乡,绝对的 老乡!”那中年男人甩开小吴的手,整了整领带,呵斥道:“老乡?谁和你是老乡,老子是北京人!”小吴说:“你耍赖,你刚才打电话说家乡话,我听出来了,你是我们县的。”中年男人厌恶地挥了挥手,骂道:“神经病。”听了这话,小吴的身体晃了一下。
⑱这件事后,很长时间没有看见小吴在我眼皮底下转悠了。我心中不禁想:是死心了还是离开北京了?这孩子,挺好的,时间长了没见,还真让人心里有点挂念。
⑲小吴再一次出现,是带一对老人来看升国旗。这对老人脸色凄苦,衣衫褴褛。我问他:“你找到老 乡了?”小吴说:“没呢。他们是一对聋哑夫妇,东北的,也没有老乡,我就对他们说,我们做老乡吧。”
⑳我欣慰地笑了,说;“那加我一个吧。”小吴狐疑地问:“你?”我看着远方,沉默了一会儿,说:“我在这里巡逻快三年了,也没遇见一个老乡。”
17.根据文意,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故事情节
情节 主要事件
开端 小吴找老乡被盘问。
发展
高潮
结局 小吴与一对东北聋哑夫妇做老乡,“我”也主动加入。
18.文中的“我”对小吴的态度有一个逐步变化的过程,根据文章内容,用恰当的词语填空
怀疑→ ( )→( )→认同
19.第⑰段画线句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人物怎样的心理?
小吴的身体晃了一下。
20.联系全文,说说小说结尾有哪些妙处。
答:
[6afed94e4e7e8eea.jpg]
寂寞红柳
山 谷
①车一过托克逊,就进入了塔克拉玛干大沙漠,除脚下一条黑色的柏油路,两旁和天尽头都是浩瀚无际的黄沙,近处是黄褐色的块状戈壁,稍远处是连绵起伏的沙丘,弥漫着没有任何生命迹象的一片死寂。汽车朝瀚海深处驶去,临近塔里木河流域,蓦地钻出一株两株、一丛两丛胡杨树,枯槁的树干和顶端的新绿,在荒漠中挺出一片片绿阴,让人眼睛为之一亮,瞪大双眼仔细观察,还见匍匐在沙丘的地表上有一层翠绿,车渐渐驶近,方辨识出那是一丛丛蓬勃的细柳一般的植物,中间蓬勃起嫩紫的新红,像姑娘脸上刚刚洇开来的胭脂痕。
②同行的x疆朋友告诉我们,这是红柳。
③端详这在大荒野中也不失昂扬的一分笑意,禁不住怦然心动,一股热流在胸中回荡,久久难以释怀。这一份身处险恶环境中的自在、散漫同时不失美好的生命,兀地让人想起刑场上的视死如归,想起身处绝境之中的从容镇定,想起蛮荒之远的处变不惊,也让人联想起壮汉胸前素手的抚摸,想起干涸心田清泉的滋润……
④我不知道有无关于红柳的民间传说,如果依我猜想,她该是侠肠柔骨的女子宁死不屈的灵魂的再现。她要在这天地之间,留下她的凄情哀婉,她的绝唱,在甩下一串潇洒和浪漫后,昂起头嫣然一笑,毅然决然地走向天涯,走向大漠深处。她依旧年年岁岁开花,在蓝天旷野中,在无人注目欣赏的孤城绝域,以自己的一腔柔情照耀天地,将微笑将柔情留存在天地方圆之间。
⑤我看见了红柳的妩媚,那一抹于深绿丛中散发出来的美丽,粉紫的细细的叶子,衬出柳枝的翠绿和旷野的落寞,那一份顽强、专注,让每一个多看她两眼的人生出无限的爱怜和敬意。她把她惊人的美丽和执著、倔强,留在天地之间,宁愿与大漠瀚海相伴,也不在繁嚣的江南内地水草丰茂之处留连,那儿有着太多是非和说不清道不明的拉拉扯扯,有太多的勾心斗角和朋比为奸,只是为了占有一丁点的蝇头微利,一丁点的风光名头,从而搅得内心不得安宁。在这个世界上,没有比心灵的安静使人更为高贵和脱俗的了。红柳安心在这寂寞之中。
⑥这荒漠瀚海,可是红柳们的天地啊,她的微笑,她的爽朗,她的高傲,是天地之间的另一种颜色和性格。 (选自《扬子晚报》)
20、本文写的是红柳,而第①自然段却又写了胡杨树。请简要分析作者写胡杨树的用意。
21、文中第③段说“端详这在大荒野中也不失昂扬的一分笑意,禁不住怦然心动,一股热流在胸中回荡,久久难以释怀。”
(1)结合文意,扼要分析作者为什么“怦然心动”。
(2)联系下文,简析作者“难以释怀”的原因。
22、文中第⑤自然段末说“红柳安心在这寂寞之中”,简析作者为什么要突出红柳的“寂寞”?
[b3e89b8e59b24ca0.jpg] |
日出
刘白羽
但是,我却看到了一次最雄伟、最瑰丽的日出景象。不过,那既不是在高山之巅,也不是在大海之滨,而是从国外向祖国飞航的飞机飞临的万仞高空上。现在想起,我还不能不为那奇幻的景色而惊异。是在我没有一点准备、一丝预料的时刻,宇宙便把它那无与伦比的光华、丰采,全部展现在我的眼前了。当飞机起飞时,下面还是黑沉沉的浓夜,上空却已游动着一线微明,它如同一条狭窄的暗红色长带,带子的上面露出一片清冷的淡蓝色晨曦,晨曦上面高悬着一颗明亮的启明星。飞机不断向上飞翔,愈升愈高,也不知穿过多少云层,远远抛开那黑沉沉的地面。飞机好像惟恐惊醒人们的安眠,马达声特别轻柔,两翼非常平稳。这时间,那条红带却慢慢在扩大,像一片红云了,像一片红海了。暗红色的光发亮了,它向天穹上展开,把夜空愈抬愈远,而且把它们映红了。下面呢?却还像苍莽的大陆一样,黑色无边。这是晨光与黑夜交替的时刻,这是即将过去的世界与即将到来的世界交替的时刻。你乍看上去,黑夜还似乎强大无边,可是一转眼,清冷的晨曦变为磁蓝色的光芒。原来的红海上簇拥出一堆堆墨蓝色云霞。一个奇迹就在这时诞生了。突然间从墨蓝色云霞里矗起一道细细的抛物线,这线红得透亮,闪着金光,如同沸腾的溶液一下抛溅上去,然后像一支火箭一直向上冲,这时我才恍然大悟,原来这就是光明的白昼由夜空中进射出来的一刹那。然后在几条墨蓝色云霞的隙缝里闪出几个更红更亮的小片。开始我很惊奇,不知这是什么?再一看几个小片冲破云霞,密接起来,融合起来,飞跃而出,原来是太阳出来了。它晶光耀眼,火一般鲜红,火一般强烈,不知不觉,所有暗影立刻都被它照明了。一眨眼工夫,我看见飞机的翅膀红了,窗玻璃红了,机舱座里每一个酣睡者的面孔红了。这时一切一切都宁静极了,宁静极了。整个宇宙就像刚生过婴儿的母亲一样温柔、安静,充满清新、幸福之感。再向下看,云层像灰色急流,在滚滚流开,好让光线投到大地上去,使整个世界大放光明。我靠在软椅上睡熟了。醒来时我们的飞机正平平稳稳,自由自在,向我的亲爱的祖国、向太阳升起的地方航行。黎明时刻的种种红色、灰色、黛色、蓝色,都不见了,只有上下天空,一碧万顷,空中的一些云朵,闪着银光,像小孩子的笑脸。
8、 概括本段的主要内容。
9、为什么作者说“我却看到了一次最雄伟、最瑰丽的日出景象”?在文中有何作用?
10、第二句所写“在高山之巅”,“在大海之滨”看日出,跟下文所写从飞机上看日出有什么关系?
11、作者对这次的日出是怎样通过三层来描写的?
12、联系全文内容说说日出的象征意义。
13、从文中找出一处使用修辞的语句,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将句子摘抄下来,再进行赏析)
[c230bb84ff76b351.jpg] |
月迹 贾平凹
⑴我们这些孩子,什么都觉得新鲜,常常又什么都不觉得满足;中秋的夜里,我们在院子里盼着月亮,好久却不见出来,便坐回中堂里,放了竹窗帘儿闷着,缠奶奶说故事。奶奶是会说故事的,说了一个,还要再说一个……奶奶突然说:“月亮进来了!”
⑵我们看时,那竹窗帘儿里,果然有了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儿地溜进来,出现在窗前的穿衣镜上了:原来月亮是长了腿的,爬着那竹帘格儿,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我们都高兴起来,又都屏气儿不出,生怕那是个尘影儿变的,会一口气吹跑呢。月亮还在竹帘儿上爬,那满圆却慢慢儿又亏了,末了,便全没了踪迹,只留下一个空镜,一个失望。奶奶说:“它走了,它是匆匆的;你们快出去寻月吧。”
⑶我们就都跑出门去,它果然就在院子里,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尽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我们都走近去,不知道那个满圆儿去哪儿了,却疑心这骨朵儿是繁星儿变的;抬头看着天空,星儿似乎就比平日少了许多。月亮正在头顶,明显大多了,也圆多了,清清晰晰看见里边有了什么东西。
⑷“奶奶,那月上是什么呢?”我问。
⑸“是树,孩子。”奶奶说。
⑹“什么树呢?”
⑺“桂树。”
⑻我们都面面相觑了,倏忽间,哪儿好像有了一种气息,就在我们身后袅袅,到了头发梢儿上,添了一种淡淡的痒痒的感觉;似乎我们已在了月里,那月桂分明就是我们身后的这一棵了。
⑼奶奶瞧着我们,就笑了:“傻孩子,那里边已经有人了呢。”
⑽“谁?”我们都吃惊了。
⑾“嫦娥。”奶奶说。
⑿“嫦娥是谁?”
⒀“一个女子。” 哦,一个女子。我想。月亮里,地该是银铺的,墙该是玉砌的:那么好个地方,配住的一定是十分漂亮的女子了。
⒁“有三妹漂亮吗?”
⒂“和三妹一样漂亮的。”
⒃三妹就乐了:“啊,啊!月亮是属于我的了!”
⒄三妹是我们中最漂亮的,我们都羡慕起来。看着她的狂样儿,心里却有了一股儿的嫉妒。
⒅我们便争执了起来,每个人都说月亮是属于自己的。奶奶从屋里端了一壶甜酒出来,给我们每人倒了一小杯儿,说:“孩子们,你们瞧瞧你们的酒杯,你们都有一个月亮哩!”
⒆我们都看着那杯酒,果真里边就浮起一个小小的月亮的满圆。捧着,一动不动的,手刚一动,它便酥酥地颤,使人可怜儿的样子。大家都喝下肚去,月亮就在每一个人的心里了。 奶奶说:“月亮是每个人的,它并没有走,你们再去找吧。”
⒇我们越发觉得奇了,便在院里找起来。妙极了,它真没有走去,我们很快就在葡萄叶儿上,瓷花盆儿上,爷爷的锨刃儿上发现了。我们来了兴趣,竟寻出了院门。
(21)院门外,便是一条小河。河水细细的,却漫着一大片的净沙;全没白日那么的粗糙,灿灿地闪着银光,柔柔和和地像水面了。我们从沙滩上跑过去,弟弟刚站到河的上湾,就大呼小叫了:“月亮在这儿!”
(22)妹妹几乎同时在下湾喊道:“月亮在这儿!”
(23)我两处去看了,两处的水里都有月亮,沿着河沿跑,而且哪一处的水里都有月亮了。我们都看起天上,我突然又在弟弟妹妹的眼睛里看见了小小的月亮。我想,我的眼睛里也一定是会有的。噢,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24)我们就坐在沙滩上,掬着沙儿,瞧那光辉,我说:“你们说,月亮是个什么呢?”
(25) “月亮是我所要的。”弟弟说。
(26) “月亮是个好。”妹妹说。
(27)我同意他们的话。正像奶奶说的那样:它是属于我们的,每个人的。我们就又仰起头来看那天上的月亮,月亮白光光的,在天空上。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28)大家都觉得满足了,身子也来了困意,就坐在沙滩上,相依相偎地甜甜地睡了一会儿。
1.下列对文章内容及写法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文章以追寻月迹为线索,向读者展现了一幅幅中秋夜月的淡雅图画,给人以美的享受。
B.文章通过描绘月、水、天空等意象,营造了一种静虚、空灵之境,意蕴深远,情味深长。
C.文章写作角度独特,以孩童的心态、孩童的目光来描绘中秋之月迹,给人耳目一新之感。
D.文章结尾含蓄地揭示了主题:人人都应有一颗美好的心,美好社会需要人们共同创建。
2.细读全文,结合语境,任选一个加波浪线的句子谈谈你的理解。
(1)噢,月亮竟是这么多的:只要你愿意,它就有了哩。
(2)我突然觉得,我们有了月亮,那无边无际的天空也是我们的了,那月亮不是我们按在天空上的印章吗?
3本文语言清新优美,充满童心童趣。品味下面语句,说说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我们就都跑出门去,它果然就在院子里,但再也不是那么一个满满的圆了,尽院子的白光,是玉玉的,银银的,灯光也没有这般儿亮的。院子的中央处,是那棵粗粗的桂树,疏疏的枝,疏疏的叶,桂花还没有开,却有了累累的骨朵儿了。
4.关于奶奶这个人物形象在文中的作用,有人认为没起到什么作用,可以去掉;有人则认为,奶奶这个人物有着特殊的意义。你赞成哪一种,为什么?请结合本文,加以阐述
1 D
2.(1)“生活上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只要你愿意去发现,美无处不在,希望无处不在。 (2)有了属于自己的希望,也就会拥有属于自己的天空和世界,因为希望是我们奋斗过程中的凭据和证明。
3. “满满”写月亮很圆;“玉玉,银银” 写月光如玉般温润,如银般灿烂,两个名词作形容词,也是一种比喻;“粗粗”写桂树粗壮;“疏疏”写枝叶稀疏,月光从枝叶缝隙里穿出,影影绰绰,幽静柔美;“累累”形象地写出了花骨朵很多。本句使用叠词,形象地写出了月亮及桂树的特点,读起来琅琅上口,也符合儿童语言的特色,体现了童真童趣。
4.【示例】奶奶这一人物形象在文中是不可或缺的,甚至是作家有意塑造并寄托了作家理想的一个形象。奶奶了解童心,自身对生活也充满了热情,甚至自身也是童心未泯。奶奶又是一个高明的教育家,注重引导孩子关注外界,探索自然,注重调解孩子之间的矛盾纠纷,并把孩子心灵不断带进新的高尚境地。没有奶奶这个形象,就没有孩童的寻月、议月,就没有孩童心灵的升华。
阅读下面两篇文章
治学当有忧乐情怀 彭时代
①品格与情怀是治学的思想根基。一些学者之所以受到世人敬仰,不惟其取得了丰硕的学术成果,更因其具有高尚的精神品格。学者高尚的精神品格有着丰富内涵,其中忧乐情怀是一个核心元素。
②忧乐情怀是儒家文化的重要精神,自古为学人所推崇。孔子高度赞扬其学生颜回的忧乐情怀。孔子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在一般人看来,颜回的“忧”是“不堪之忧”。但对颜回来说,这种物质匮乏的“忧”是砥砺品格、完善自我、成就学业、成为圣贤的强大动力。颜回的即忧即乐、化忧为乐的情怀,体现了儒家学者安贫乐道、达观自信的精神境界。
③历代思想家、学问家在不同历史条件下,拓展和深化了儒家忧乐情怀的内涵。宋朝范仲淹是古代忧乐情怀的集大成者,其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忧乐合一高尚境界的经典表述。其实,范仲淹还对天下与个人、“忧”与“乐”的关系进行了深入辨析:在天下与个人的关系上,他强调君子“不以己欲为欲,而以众心为心”,即要有大局意识和利他精神,无论身处顺境还是逆境都要心系天下苍生,始终把国家兴亡、百姓疾苦放在第一位,也就是要有深厚的家国情怀和民本意识;在忧与乐的关系上,他强调君子“进则尽忧国忧民之诚,退则处乐天乐道之分”,即在位时应为民族兴旺发达、国家繁荣昌盛、百姓安居乐业而殚精竭虑,不在位时则应以天人合一、追求真理为快乐。
④从颜渊和范仲淹秉承的人生态度可以看出:忧乐情怀中的“忧”,并不是悲天悯人的感情宣泄,而是超越一己利益得失的担当精神、进取志向、整体观念、忧患意识;忧乐情怀中的“乐”,也不是满足个人物质欲望的快乐,而是一种乐观豁达的处世态度,一种先苦后甜、先人后己的成就感、责任感。几千年来,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维系、传承、发扬,与存在这样一大批胸怀天下、心系苍生、安贫乐道、先忧后乐的士人学者有着密切的联系。
⑤古代士人学者的忧乐情怀可以给今天的学者带来许多启示。一方面,治学要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积极为国分忧、为民解难,特别要注重对重大现实问题、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突出问题、大众普遍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研究和探索,努力为国家富强、民族振兴、社会发展、人民幸福作贡献;另一方面,应以发现真理、传播真理为己任,以传播文明、资政育人为至乐,不为功名利禄所惑,不断提升精神境界,始终忠诚于祖国、忠诚于人民、忠诚于真理。
1.下列对“忧乐情怀”的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忧乐情怀是治学的思想根基,是学者高尚精神品格的核心元素。
B.忧乐情怀体现了安贫乐道、达观自信的儒家学者精神境界。
C.忧乐情怀是中华文明能够维系、传承、发扬的决定性因素。
D.忧乐情怀的“忧”是忧患意识,“乐”是先人后己的成就感、责任感。
2.作者为什么认为范仲淹是忧乐情怀的集大成者?请根据文章内容简要说明原因。
3.联系文章内容,结合下面材料,围绕学者忧乐情怀中的某一方面,谈谈你的认识。(不少于120字)
1960年,中国面临严重的粮食饥荒。湖南安江农校青年教师袁隆平目睹这一严酷的现实,忧心如焚,他决心用科学技术战胜饥饿,尽快培育出高产的水稻新品种。1966年,袁隆平开始三系杂交水稻的研究,然而__冲击了他的研究,致使二千次试验都未成功。但袁隆平和他的团队仍坚持试验,终于在1973年首次育成三系杂交水稻,使产量从亩产300公斤提高到亩产500公斤以上。成绩和荣誉纷至沓来,但袁隆平并未停止求索。1987年,他开始冲击两系杂交水稻的研究;1997年,袁隆平又发起超级杂交水稻的研究试验,经过艰苦卓绝的钻研,2004年,袁隆平指导的超级杂交稻实现亩产800公斤的目标;2011年,“Y.两优2号”超级杂交稻试验田平均亩产926.6公斤,创中国大面积水稻亩产最高纪录。
1. C(中华文明能够维系、传承、发扬与忧乐情怀有密切的关系,而不是决定性因素。)
2.①“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忧乐合一高尚境界的经典表述。②在天下与个人关系上,强调要有家国情怀和民本意识。③在忧与乐关系上,强调要为民族、国家、百姓殚精竭虑,追求真理。
3. 【示例】1:这里充分体现了袁隆平院士的家国情怀和民本意识。面对中国的粮食饥荒,袁隆平忧心如焚,心系国家稳定、百姓疾苦,刻苦钻研,通过数十年的实验探索,研究出优良的杂交水稻,解决了人们的饥荒问题,为世界水稻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袁隆平院士堪为当今学者忧乐情怀的集大成者
【示例】2: 这里充分体现了袁隆平院士不为功名利禄所惑,不断提升精神境界的高尚情操。袁隆平研究出高质优产的杂交水稻,为世界水稻研究做出了巨大贡献,面对成绩和荣誉的纷至沓来,袁隆平依然没有停止探索的脚步,他把粮食生产看得比地位荣誉更重。袁隆平具有超越个人利益的担当精神、忧患意识,堪为当今学者忧乐情怀的集大成者
(2)下面是《傅雷家书》中的片段,阅读后回答问题。(4分)
1956年2月29日夜
亲爱的孩子:昨天整理你的信,又有些感想。
关于莫扎特的话,例如说他天真、可爱、清新等等,似乎很多人懂得;但弹起来还是没有那天真、可爱、清新的味儿。这道理,我觉得是“理性认识”与“感情深入”的分别。感性认识固然是初步印象,是大概的认识;理性认识是深入一步,了解到本质。但是艺术的领会,还不能以此为限。必须再深入进去,把理性所认识的,用心灵去体会……
比如你自己,过去你未尝不知道莫扎特的特色,但你对他并没发生真正的共鸣……
这一回可不然,你的确和莫扎特起了共鸣,你的脉搏跟他的脉搏一致了……
(《傅雷家书》节选)
(1)《傅雷家书》是傅雷写给儿子______的,“书”指的是______。
(2)在这封家书中,傅雷为什么多次提到莫扎特?
(1)傅聪 信
(2)要点:傅聪从事音乐工作(傅聪是音乐家)傅雷望子成才,用心良苦 示例:傅聪从事音乐工作,因此傅雷谈莫扎特的艺术特色与内心情感的关系,与傅聪交流,循循善诱。也体现一位父亲望子成才的良苦用心。
稻子熟了,妈妈我想您了
袁隆平
①稻子熟了,妈妈,我来看您了。
②妈妈,您在安江,我在长沙,隔得很远很远。我在梦里总是想着您,想着安江这个地方。
③人事难料啊,您这样一位习惯了繁华都市的大家闺秀,最后竟会永远留在这么一个偏远的小山村。
④还记得吗?1957年前,我要从重庆的大学分配到这儿,是您陪着我,脸贴着地图,手指顺着密密麻麻的细线,找了很久,才找到地图上这么一个小点点。当时您叹了口气说:“孩子,你到那儿,是要吃苦的呀……”我说:“我年轻,我还有一把小提琴。”没想到的是,为了我,为了帮我带小孩,把您也拖到了安江。最后,受累吃苦的,是妈妈您哪!您哪里走得惯乡间的田埂!我总记得,每次都要小孙孙牵着您的手,您才敢走过屋前屋后的田间小道。
⑤对于一辈子都生活在大城市里的您来说,70岁了,一切还要重新来适应。我从来没有问过您有什么难处,我总以为会有时间的,会有时间的。等我闲一点一定好好地陪陪您……哪想到,直到您走的时候,我还在长沙忙着开会。
⑥那天正好是中秋节,全国的同行都来了,搞杂交水稻不容易啊,我又是召集人,怎么着也得陪大家过这个节啊,只是儿子永远亏欠妈妈您了……其实我知道,那个时候已经是您的最后时刻。我总盼望着妈妈您能多撑两天。谁知道,即便是天不亮就往安江赶,可是我还是没能见上妈妈您最后一面。
⑦太晚了,一切都太晚了,我真的好后悔,妈妈当时您一定等了我很久,盼了我很长,您一定有很多话要对儿子说,有很多事要交代。可我怎么就那么糊涂呢!这么多年哪,为什么我就不能少下一次田,少做一次试验,少出一天差,坐下来静静地好好陪陪您。哪怕,哪怕就一次。
⑧妈妈,每当我的研究取得成果,每当我在国际讲坛上谈笑风生,每当我接过一座又一座奖杯,我总是对人说,这辈子对我影响最深的人就是妈妈您啊!
⑨无法想象,没有您的英语启蒙,在一片闭塞中,我怎么能够用英语阅读世界上最先进的科学文献,用超越那个时代的视野,去寻访遗传学大师孟德尔和摩尔根?无法想象,在那个颠沛流离的岁月中,从北平到汉口,从桃源到重庆,没有您的执著和鼓励,我怎么能够获得系统的现代教育,获得在大江大河中自由翱翔的胆识?无法想象,没有您在我的摇篮前跟我讲尼采,讲这位昂扬着生命力、意志力的伟大哲人,我怎么能够在千百次的失败中坚信,必然有一粒种子可以使万千民众告别饥饿?他们说,我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我知道,这粒种子,是妈妈您在我幼年时种下的!
⑩稻子熟了,妈妈,您能闻到吗?安江可好?那里的田埂是不是还留着熟悉的欢笑?隔着21年的时光啊,我依稀看见,小孙孙牵着您的手,走过稻浪的背影;我还要告诉您,一辈子没有耕种过的母亲,稻芒划过手掌,稻草在场上堆积成垛,谷子在阳光中哔啵作响,水田在西晒下泛出橙黄的颜色……这都是儿子要跟您说的话,说不完的话啊。
1、请说出选文采用第二人称“您”来表达的好处。
2、文中作者说“我总是对人说,这辈子对我影响最深的人就是妈妈您啊”,请根据第⑨节的内容,概括出母亲对作者的成长有哪些影响
3、根据文章内容,请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不同含义
(1)他们说,我用一粒种子改变了世界。
(2)我知道,这粒种子,是妈妈您在我幼年时种下的!
4、结合全文简要分析“稻子熟了,妈妈我想您了”蕴含了作者对母亲怎样的感情
1用第二人称表达,有利于直接抒发强烈深沉的感情,显得亲切自然,用“您”较之于“你”又能表达对母亲的尊重
2①小时候的英语启蒙,让我具有超越时代的视野;②对我求学读书的执着和鼓励,让我获得系统的现代教育,获得搏击风浪的胆识;③摇篮前讲尼采,教育我有昂扬的生命力、意志力,有坚定的信心。
3、(1) “种子”含义为“杂交水稻的种子”。(2) “种子”含义为小时候母亲对“我”(作者)的启蒙和教育。
4①母亲去世21年,作者对母亲充满思念之情。②母亲对作者的影响、支持与帮助,让作者对母亲充满感激、敬重之情。
③因为工作繁忙,不能在母亲身边多陪她,特别是在母亲去世时不在身边,作者充满愧疚(后悔)之情。
奇 遇
①老王洗澡从来不买搓背票,就只掏5元钱,尽情地泡,泡一阵躺一阵,泡透了自己搓洗,然后就坐在池子边上自己修脚。修脚的工具也是没花一分钱,修脚刀是用废钢锯条磨的,搓具刮具等也全是自制的,那双脚让他修得有点惨不忍睹。
②这天,老王泡透洗完后又坐在角落给自己修脚时,一个白白胖胖的小伙子凑过来,笑眯眯地看他的脚,看了一阵说:“大爷,您这脚不能这么修了,我帮您修。”老王慢慢抬起老眼,瞅着小伙子,幽幽地说:“刚来的吧?”小伙子不明白话意,发愣,旁边几个老洗客大笑起来,也都把小伙子当成刚来做修脚生意的了,有人说:“小师傅,你要是能做成他的生意,我白给你100元!”
③小伙子很腼腆,红了脸,走了。
④老王自己修完脚,跛着脚出澡堂,回家。开门进屋,在关门时吓了一跳:那小伙子竟跟着他,看着他笑,“大爷,我想给你修修脚。”
⑤老王好气又好笑,这小伙子把生意做到这份上也够可怜的,叹了口气说:“我明给你说吧,我从来不做好事,你再难,也别想从我这里挣到一分钱!”小伙子笑了,“大爷,我不要钱。”
⑥老王想了想,就让小伙子进了门,决定让小伙子见识一下他老王的厉害。他坐下,看着小伙子不再说话。小伙子很高兴,问着忙着,弄好一盆热水,又兑了些随身带着的药水,泡着揉着,然后擦干,坐下,将脚放在他的腿面上,拿出一套专业修脚的工具,很老练地修了起来。
⑦小伙子真是修脚高手,话语温柔,说这脚早就该好好修修了,修脚也要讲究程序和手法,病脚不能乱修的……老王不吭声,心里在说:“你修得再好、再会感动人,我也不会给你钱,反正我提醒过你!”
⑧小伙子用了半个多小时,才把老王这双脚正规地修了一遍,收好工具就走,交代老王说:“大爷,您这脚一次是修不好的,我会再来,您千万别再自己修。”老王笑了,“你是说下次再给你钱?”小伙子笑说:“我说过了不要钱,大爷您放心好了。”说着就走了。
⑨老王冷笑自语:“你小子啥时要钱我啥时让你还我原来的脚!看谁耗过谁!”
⑩第二天,老王在晚报上看到一张照片,正是那小伙子,再看事迹报道,原来他是一家美容院的修脚工,8年前就开始为老人免费修脚……
⑾老王纳闷了,小伙子为啥要免费为老人修脚?他这一生上当受骗太多,早就不相信有什么好人了,怎么碰上这么大个意外?
⑿过了几天,小伙子果然又来为老王修脚了。修的过程中,老王问:“孩子,你这是为啥?”小伙子将老王的脚抱在怀里,说出一个故事:10年前,他是一个要饭的孤儿,有一天被几个小偷围打,几个拉板车的老人救了他,还凑了60元钱给他,让他学好……后来他在澡堂学会了修脚,再后来去了一家美容院……他一直在店外免费给老人修脚,他相信一直修下去,一定会修到那几个拉板车的爷爷的脚。
⒀第二天,老王做了一件让许多人都吃惊的事。第三天,老王再去那澡堂泡澡时,熟人们围着他笑闹起来,问他太阳为啥从西边出来了。他啥也不说,一时也难说清楚。
⒁原来,老王为灾区捐了3000元钱,被列在社区红榜上了。10年前,他只是和几个脚力老友一起帮了一个孩子,这孩子从此就做好人来报答好人。看来,做人处事,老把人往坏处想就不如把事往好处做,好人好事好世道都是有因有果的。
1、本文记叙了小伙子为老王修脚的经过。阅读作品,填写下面的表格。
次数 | 小伙子的行为 | 老王的表现 |
第一次 | 主动要求给老王修脚 | ① |
第二次 | ② | ③ |
第三次 | 解释为老人修脚原因 | ④ |
2、文章第⑧段划线句子中“老王”和“小伙子”在告别时都“笑”了,请结合上下文内容,理解两个“笑”的含义
⑴老王的笑:
⑵小伙的笑:
3、结合作品,分析小伙子这一人物形象有怎样的特点?
1①自己修脚没接受小伙修脚 ②跟随老王上门去修脚 ③打定主意不给钱 ④为灾区捐款相信好人好事
2⑴认为猜到小伙意图,对小伙有嘲讽之意;⑵对老王猜疑不放在心上,表现小伙的坦然。
3 小伙特点是知恩图报、真诚和执着。
【现代文阅读】
我是父亲的一只猫
艾里香
父亲从老家过来,跟我住在一起。我每天很晚才回家,几乎整天看不到父亲,我走的时候,父亲还没有醒;而我回来,父亲却已经睡了。
一天晚上,又在单位里加班。我觉得自己实在是熬不住了。好不容易把活干完,疲惫地回到家,打开门,闻到一股浓浓的香味,循着香味而去,我看见餐桌上放着一大碗炖好的鱼头。草鱼、鲤鱼、鲢鱼、罗非鱼……好几种鱼头,加上豆腐,再加上大料、桂皮、酱油、香菜叶、五香粉、胡椒粉、干辣椒。汤是白白的,红辣椒和绿葱段、香菜叶,颜色是那样的诱人。鱼头是真香稠!我长长地吸了一口气,那美妙的滋味渗进五脏六脾。
我到卧室把妻子推醒。感激地说:“谢谢你,老婆,你怎么知道我喜欢吃鱼头?”妻子揉着惺忪的双眼,有些不好意思:“不是我给你做的,是爸爸今天给你买的鱼头,回到家忙活了半天,给你煨的五香鱼头。你快吃吧,吃完赶紧睡觉。”我一个人重新回到餐厅,拿了筷子,美美地享用了一番。
第二天一早,等父亲起来,我到了父亲的卧室,对父亲说:“爸,您怎么有这么好的手艺?五香鱼头做得真是好极了!”父亲的脸上露出快乐的笑容,说:“只要你喜欢吃就行。你要是喜欢吃,我就天天给你做。”
我给父亲留了一些钱,父亲推了回去,说:“你也没有钱,我还有点积蓄,不需要用你的钱。”我执意留下,而父亲推托一番还是又把钱塞进了我的口袋。于是,每天晚上,只要我一回到家,就能吃上那美味的五香鱼头。我渐渐吃上了瘾。
单位里不免有很多应酬。一天中午,外地来了几个客人,我陪他们一起吃饭,司机小王说去新开的一家鱼馆吧,那里鱼做得很有滋味。于是。大家便上车往鱼馆赶。
果然是一家非常好的鱼馆,鲜菇鳕鱼、彩椒龙鳕、五柳银鲳鱼、翡翠鲜鱼羹……手艺真好!吃得客人满嘴留香。但我觉得还是没有父亲给我做的五香鱼头好吃。我给客人说了自己的老父亲天天给我做鱼头的事情,客人们都很感动,都说你这个儿子真是幸福,能够每天吃到父亲做的菜。我也有些骄傲。我喝酒喝得多一些,出去上了一趟厕所。
路过鱼馆厨房的时候,我看见一个老人,正在厨房里低头忙活,把杀鱼时遗落在地上的鱼的内脏,装到一个大筐里。同时,他还弓着腰蹲在地上,细心地把那一个个鱼头装到塑料袋里。我看不见老人的脸,只是觉得是那么的熟悉。
我叫住一个端菜的服务生,问那老人的情况。服务生忙说:“你说他啊,他是一个很奇怪的老头,他天天来,天天到厨房帮厨,收拾收拾鱼,但就是不要钱。他跟老板说好的,收拾完之后把大鱼的鱼头给他。听他说家里养了很多猫。他们家的猫就喜欢吃鱼头。所以,他天天拎着很多鱼头回家……”
我没有听服务生说完,就走进厨房。我泪流满面,抱住还蹲在地上捡鱼头的老人,大声地喊了一声:“爸!”我还想大声地告诉别人:我就是父亲天天领鱼头回家喂的那只猫。
1. 作者为什么以“我是父亲的一只猫”为题?
2.这篇文章采用哪种记叙顺序?以什么为线索叙事?
记叙顺序:
线索:
3.试分析下面句子中加点部分的表达效果。
我执意留下,而父亲推托一番地又把钱塞进了我的口袋。
4.文中的划线句用了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5.在文章的结尾,作者为什么“还想大声地告诉别人:我就是父亲天天拎着鱼头回家喂的那只猫”?
6.这篇文章的主人公是“我”还是“父亲”?为什么?
1.设置悬念,激发读者阅读的兴趣
2.顺叙 鱼头
3.运用动作描写,体现父亲坚决不要“我”给他的钱,表现父亲对“我”的体谅,对儿子的无限深情。(意对即可)
4.神态和语言描写,写出父亲因我喜欢他做的鱼头时露出的满意和愉快的心情,也写出了父亲的爱子深情。(意对即可)
5.文章在结尾把情感推向高潮,体现了儿子对父亲的无比感激之情。(意对即可)
6.主人公是“父亲”。因为文章的中心是体现父亲对儿子的深情,全文以“我”为线索人物,让读者看到了一位爱子情深的慈父的形象。(意对即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