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是一朵无声花

葛闪

23年前,我在乡里邮局工作。

那是一个冬日的下午。邮局外,鹅毛般的大雪纷纷扬扬下了一天一夜,整个世界都是白色的。风,更是一刀一刀地呼啸而过,寒意侵入每个人的骨子里。而邮局里,我和几个同事也被冻得脚不停地跺着地。

雪太大,来办业务的人寥寥无几。只有我一个人待在办业务的窗口,其他几个同事一边偎依着火炉搓着手,一边聊着天。而我,因为最后一个办业务的人也离开了,索性就伏在桌上看起了报纸。

近4点的时候外面突然挟风裹雪地刮进来一个“雪人”一进门便噼里啪啦地拍打着身上的雪。我被响声惊动,抬眼一看,原来是一个年龄在60岁上下的老大娘。如此冷的天气,老大娘的衣着竟颇显单薄,她脸色铁青,一边不断搓着双手,一边哈着气。

她走近窗口,轻声问:“拍电报是这里吗?”

我点点头。

“多少钱?”她弱弱地问。

“一毛五一个字。”我说,然后看她一身颇为寒酸的衣服,又追问了一句,“你要发电报?”要知道,在那个年代,若非太紧急的重要事情,一般老百姓是舍不得花钱拍电报的。

老大娘点点头听了我报的价格短暂地一愣。接着,她一边摩挲着从口袋里拿出一个纸包,慢慢剥开一层又一层的纸,才露出里面躺着的平整的毛票子,一边说,“我儿子在东北当兵,好久没联系了哩。现在我们这里都这么冷,东北怕是更冷了。我想发个电报,给他提个醒儿。”

我心里一暖,放下了报纸,听着外面风雪的呼啸声,我细细端详起眼前的这个老大娘。她满脸的皱褶,像是被岁月的犁铧耕耘过无数次,有的地方因为皮肤干,都裂开了大口子。我突然想起了家中的老母亲,和眼前的她竟是如此相像。

“大娘,您要发什么内容?”我问她,“字数越少,越省钱。”我提醒了她一句。

她低下头,思索了一阵子才说:“您就告诉他,天气变冷了,要记得多穿衣服,并且告诉他,妈妈很想他。”她说完,自己又在心底核算了一下,补充说,“十七八个字,是吧?”

我按照她要表达的意思,默算了一下,还真是。但是觉得语言不够简洁,便对她说:“大娘,您看‘天冷,多加衣’这几个字可以不?简洁,意思又表达了出来,而且省钱。”

老大娘一听,显得很高兴,正准备点头之际,突然又想起了什么,说:“您得告诉他,我这个当妈的很想他。例如,在后面加四个字——妈妈想你。”

我笑了:“看您说的,这世上哪有母亲不想儿女的呢。您哪,不说这四个字,您儿子也知道您想他,何必浪费这四个字的钱呢,六毛呢。”我特意把“六毛”两个字加重了语气。

老大娘稍微犹豫了一下,显然她似乎被我说的“六毛钱”给打动了。但转瞬间,她又改变了主意。

“不!”她坚持要加上这四个字,还说,“我就怕他不知道我想他呢。”她一边说一边把钱数好,颤巍巍地从窗口递给我。在我接钱的那一瞬间,老太太忽然轻轻握住我的手,说:“同志,我真的好想我儿子呢。”

我猛然感觉到,整个冬天的寒意好像蓦然就没了踪迹。

(选自《读者》2015年第23期)

1.通读全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

2.选文开头对风雪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3.阅读文中画线的两个句子,体会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近4点的时候,外面突然挟风裹雪地进来一个“雪人”。

(2)“嗯,”老大娘点点头,听了我报的价格,短暂地一

4.文中的“我”在内容和结构上分别有什么作用?

5.“我”认为电报加上“妈妈想你”四个字,既多余又费钱,但老大娘坚持要加。对老大娘的做法,你怎么看?

1.一个冬天的下午,一位衣着单薄的老妇人冒着风雪来到邮局给儿子拍电报,提醒儿子多穿衣服。

2.交代了老妇人给儿子拍电报的环境,营造了一种风雪交加、严寒难耐的氛围,表现了老妇人为了给儿子拍电报的艰难,体现了她牵挂儿子的母爱深情。

3.

(1)用写风的“刮”来写人,表现了风雪之大之猛,突出了老妇人行路的艰难和对儿子无比深厚的爱。

(2)愣”字写出了老妇人听了“我”报的价格之后的吃惊和犹豫不决,为下文写她下定决心加上“妈妈想你”四字做铺垫。

4.内容:本文运用第一人称,通过“我”讲述老妇人关爱儿子的故事,体现了故事的真实性。结构:作为线索贯穿全文。

5.老妇人加上“妈妈想你”四个字的做法令人感动和内疚,既突出表现了老妇人对儿子深深的思念,又表明我们常常把母爱当作理所当然,忽视母亲对我们的牵挂。我们需要认真反省,表达对母爱的感激之情。

笼子

余显斌

他轻声说,他要讲个故事。

躺在床上,他已临近弥留前的回光返照了。儿子流着泪,劝道:“爹,你歇歇吧!”

他不,缓缓摇着头,颤巍巍地抬起手,指着那个笼子说:“你不是一直想知道那个笼子的秘密吗?今天不讲,它就真成了秘密。这事,会让爹遗憾终生的。”

儿子听了,不敢再阻拦,默默坐下,倾听起来。

他断断续续地讲着——

有个局长,很清廉,口碑也很好。可是,最终他没抵挡住__:一个建筑商,用一套单元房将他收买了。因为,这个局长的儿子要结婚,缺房子。

局长感觉,这是雪中送炭,犹豫了一下,接受了。

作为回报,那个商人得到一项工程,可是不久,商人建造的楼房轰然倒塌,当时还在建造期,死伤很多工人。商人被判死刑,一直都紧闭着嘴,直到走上刑场,也没吐露出局长受贿的事。那个局长,也因此躲过一劫。

儿子听了,轻声问道:“爹,你说的是谁啊?”

他张张嘴,指指自己,流出两滴浑浊的泪。儿子睁大了眼,望着一生清白的他,仿佛不认识他似的,许久才问道:“是你?”

他闭上眼,痛心地摇着头,喃喃道:“爹该死啊!”

他说,如果自己不收那套单元房,像过去一样,对那个工程进行严格监督,就不会发生楼房倒塌的事,也不会死人。那个商人,也不会犯了死罪,被拉上刑场。

他说:“爹以后一闭上眼,这些人就站在爹面前,血淋淋的。”然后,他告诉儿子,自己后来不敢走进那套受贿得来的房子,一走进去,心里就有一种刀子划过的感觉。此后的日子,他就一直生活在惊恐、痛苦和悔恨中,难以自拔。

儿子不解道:“爹,你讲笼子的事啊!”

他点点头,示意儿子拿来笼子。这是一个鸟笼,钢丝做的,严严实实地锁着。笼中,放着一个木雕小人,几年来从未打开过。

过去,儿子一直不解,别人提着鸟笼,鸟儿叽叽喳喳地叫着,一片鸟语花香,好听,也好看。自己的老爹怎么啦?退休之后不久,弄个鸟笼,里面竟然放着个木雕小人,神神秘秘的,很瘆人。几次,儿子问他原因,他都一脸铁青地说道:“别问。”

因此,儿子闭上嘴。儿子以为,老爹脑子出了问题,才这样做的。

现在,谜底终于揭开了。

木雕小人被拿出来,底座上雕着几个小小的字。儿子拿起细看,隐隐约约竟是爹自己的名字,不由得颤声问道:“爹,为什么?”

他告诉儿子,虽然自己逃脱了刑罚,可一直逃不过良心的惩罚。但自己又没勇气去自首,于是,就用一个木雕小人代替自己,关进笼中,犹如关进监狱中一般,借以消解良心的谴责和内心的恐惧、忏悔。

儿子看着这个木雕小人,一时目瞪口呆,额头冷汗涔涔冒出。

他突然睁大眼睛,颤抖着声音说道:“儿啊,记住啊!一步走错,负罪终身啊!”

儿子低着头,一言不发,猛地站起来,几步走出病房,打开手机,拨通一个号码,轻声而坚定地说:“那钱,你赶快拿走,一切按程序办。”

打完电话,儿子走进来时,他已闭上眼,停止了呼吸。

儿子不知道的是,他退休之后不久,发现已经当官的儿子,总背着自己搞一些偷偷摸摸的动作。他很担心,想劝儿子,可知道人到此时沉溺进去,大多是执迷不悟的。

于是,得知自己得了绝症后,他想了这么个办法。

他想,大概只有这样一个临终的谎言,才能挽救儿子吧。

1.通读全文,分别说说文章标题“笼子”的表层含义和深层含义。

2.结合上下文,说说“局长感觉,这是雪中送炭,犹豫了一下,接受了”一句中“雪中送炭”的含义。

3.听了“笼子”的故事,儿子有什么反应?请联系上下文,在文中横线处填上恰当的话,使情节完整。

4.“他”是“清廉”的,这一点在文中有多处暗示,请任意找出一处并简析其作用。

5.好的作品结尾,往往能使人受到心灵的震撼。读了结尾一段,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

1.表层含义:放着木雕小人的钢丝鸟笼;深层含义:让人失去自由的囚笼。

2.“雪中送炭”比喻在别人急需的时候给予帮助。文中指局长因儿子结婚缺房子而接受了建筑商一套单元房的贿赂,解了燃眉之急。

3.略

4.示例:当“他”说出那个受贿的局长就是自己时,“儿子睁大了眼,望着一生清白的他,仿佛不认识他似的”,用儿子的吃惊和狐疑来衬托“他”的一生清廉,为情节的展开和主题的揭示埋下伏笔。

5.示例:原来“笼子”只是父亲的一个“临终的谎言”,为了让执迷不悟的儿子悬崖勒马,父亲自毁名誉来告诫儿子,真是用心良苦啊!这就是父爱,令人肃然起敬。

(2016,衡阳)

中国古代服饰中的审美意识

①服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贯穿了中国古代各个时期的历史。从服饰的演变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变迁、经济的发展和中国文化审美意识的演变。

②春秋战国时期,百家争鸣,不同派别的意识形态渗透到服饰美学思想中,从而产生了不同的审美主张。如儒家倡“约之以礼”,墨家倡“节用”,法家倡“自然”,反对修饰。

③魏晋时期是政治经济最为混乱的年代,但在精神上却是极自由解放的时期。最有名的竹林七贤,主张道家的自然主义思想,抨击虚伪的儒家名教,以蔑视朝廷,不入仕途为潇洒超脱之举。表现在装束上则是袒胸露臂,披发跣足,以示不拘礼法。《晋记》载:“谢鲲与王澄之徒摹竹林诸人,散首披发。”这种人格上的自然主义和个性主义摆脱了汉代rú jiāo 的礼法束缚,直接展示人格个性之美。

④如果说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一种内在精神的释放,那么,唐朝的服饰则是对美的大胆追求。其服饰色彩之华丽,女子衣装之开放是历代没有的。唐代出现追随时尚的潮流,其石榴裙流行时间最长。《燕京五月歌》中“石榴花,发街欲焚,蟠枝屈条皆崩云,千门万户买不尽,剩将儿女染红裙”。安乐公主的百鸟裙为中国织绣史上的名作,官家女子竞相效仿,致使山林奇禽异兽扫地无遗,充分显示了当时时尚的感召力之大。服饰风格是与现实分不开的,唐朝前期经济繁荣,手工艺发达,对外交流频繁,博采众长,首都长安堪称中国古代的“巴黎”。

⑤到了唐代后期,服饰审美中那种真率奔放的阳刚之气不得不让位于细腻含蓄的阴柔之韵,此种审美倾向的转变,是与当时唐朝由盛转衰的经济状况密切相关的。

⑥宋朝受程朱理学的影响,服饰以纯朴淡雅为美。明代是中国古代服装发展史上最鼎盛的朝代,服饰华丽异常。这是因为明朝已进入封建社会后期,封建意识趋向于追求粉饰太平和吉祥祝福。此外,明代中期南部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发达的手工业和频繁的对外交流,使其服饰从质料到色彩到图案都追求艳丽,形成了奢华的风气。到了封建社会末期,西洋文化逐渐向东渗透,留学生脱长袍马褂,变西装革履,也与当时所处社会的意识形态有密切联系。

⑦在中国古代,等级制度森严。为巩固自身地位,统治阶级把服饰的装饰功能提高到突出地位,服装除能蔽体之外,还被当作分贵贱、别等级的工具,是阶级社会的形象代言人。唐贞观年间曾两次下诏颁布服饰颜色和佩带的规定。在清朝,官服对于黄色亦有禁例。如皇太子用杏黄色皇子用金黄色而下属各王等官职不经赏赐是绝不能用黄色的。

⑧纵观中国古代服饰的发展,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古人审美意识对服装的影响,服装从最早的遮羞蔽体功能,经过岁月的流逝与历史的演变,从等级制度的代言人,到后来标榜个性的象征物,走过了漫长的岁月,而审美意识贯穿其中。今天,我们只有紧抓时尚脉搏,吸收传统文化之精华,了解现代人之审美情结,才能设计出中国民族服装的时尚精品。

1.文章以 为顺序,说明了中国古代服饰发展的演变过程。

2.各个朝代的服饰有各自的审美意识追求。阅读全文,完成下列填空。

魏晋时期:个性解放

(1)唐朝前期:

(2)宋朝:

(3)明朝:

3.阅读③④两段,回答下列问题。

(1)第③段中引用《晋记》相关内容,意在说明什么?

(2)第④段中着重介绍安乐公主的百鸟裙,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作用?

4.简要分析第⑦段画线句中加点词“绝不能”的表达效果

1. 时间

2.  (1)唐朝前期:色彩华丽,开放(对美的大胆追求、追求时尚)

(2)宋朝:纯朴淡雅

(3)明朝:服饰华丽异常(服饰的质料、色彩、图案都追求艳丽)

3.(1)说明竹林七贤服饰审美对后人的影响之深。(注:“摹”反映了后人对竹林七贤服饰风格的模仿)突出魏晋时期服饰审美追求自然、个性解放。(或追求人格个性之美)

(2)运用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说明唐代人追求时尚,追求服饰色彩华丽的审美意识。

4.“绝不能”语气坚决、不容置疑。突出强调清朝等级森严,黄色服饰只有皇室成员才能穿戴。

生命的选择

雷抒雁

在我住的这一栋楼的前边,是一片开阔的空地。这片向阳的地方,从早晨太阳一升起,地上便如铺上了红地毯一般,布满了霞光。一直到傍晚,在太阳被西边的高楼遮挡之前,空地上都是一片明媚的阳光。

多好的一块空地。花工们便将这里设计成一座小小的花园,四周栽种上一些秋季会抽出茸茸的花穗的纤草,拥围着一个圆圆的花坛。种些什么呢?看见花工们细细地松着花坛里的湿土,人们猜测着。自然是玫瑰了,花工们说。

没多久,油黑的玫瑰叶子便密密地遮蔽了黄土;似乎这期间,不过一阵、两阵小雨,人们一如既往匆匆地走过那花坛,忙各自的事情。突然有一日,有人惊奇地喊了一声:“多好的玫瑰!”

人们好像一下子被那花惊醒了。红的、黄的、粉的,一时间各色玫瑰,竞相绽放开来,惹得人眼前一亮。有一些美丽的花朵装点生活,日子平添了些色彩、滋味和乐趣。大人、孩子路过时总会留住脚步,欣赏一番。大楼里常年不曾搭话的邻居,此时也都能找到共同的话题了。坚硬的生活,顿时变得柔软多了。

人们夸奖过那些花朵、花工之后,便要说因为太阳明亮的照耀,才使花朵有了色彩。不过,谁也说不清是花朵选择了太阳,还是太阳选择了花朵。

可是有一日,有孩子突然提醒大人们,到楼后去看看,那里也有花。

楼后?怎么可能呢,那里的阳光,结结实实被这楼房遮掩着,而且还有一些高大的槐树,枝丫互相勾扯着,地上永远是潮湿和阴凉的,甚至还有一些灰尘和垃圾被风卷到了那里。春天,所有的地面上都干干的、亮亮的,唯独楼后肮脏的残雪还迟迟不肯化开。那里怎么会有花呢?

拗不过孩子的拉扯,就到楼后看看去吧!这时已是傍晚,朦朦胧胧的月光下,人们果然看到一些白花花的已经绽放的花朵。粗粗的、长长的花朵挺在硕大的绿叶上倒像是插了满头玉簪、银簪的古代仕女。庄重里透着一些羞怯,没有人能叫出那花的名字,只是花开得雪白、单纯而圣洁,让人燥热的心头有如被一股清凉清凉的水洒洗过一般舒坦。

第二天,赶快去问花工,花工回答说:“那是白玉簪,性喜阴凉潮湿,花开得高洁得很哩。”

于是,这栋楼更加美丽了。楼前,阳光下,姹紫嫣红;楼后,月光下,洁白如雪。随即,也就有人告诉自己的孩子:你看,生活的路多宽!有阳光,就去做玫瑰,开得热烈、大方些;没有阳光,也别怨天尤人,白花照样可爱。

对了!这才是生命的选择。生命的伟大也正在于这选择的正确。

(选自《当代名家散文选》,江苏文艺出版社)

1.玫瑰花和白玉簪花的色彩各有什么特点?这两种花各是在怎样的环境中生长绽放的?

2.文中的画线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其作用是什么?

3.根据文章内容,说说白玉簪花美在哪里。

4.这是一篇咏物抒怀的美文,请说说作者借花表达了怎样的情怀。

1.玫瑰花:姹紫嫣红;白玉簪花:洁白如雪。玫瑰花在阳光的照耀下,在松软的花坛湿土中生长;白玉簪花在没有阳光,潮湿、阴凉、肮脏的环境中生长。

2.比喻。生动形象地描写出白玉簪花外在的形态美和内在的气质美。

3一是美在其外观,庄重里透着羞怯,单纯而圣洁;二是美在其精神,无论在怎样的环境中都不怨天尤人,努力奋发向上,展示着生命的价值。(意近即可)

4.作者在文中描写了两种不同的花,意在告诉人们要正确认识生命的价值,正确选择自己的人生道路。

2016文化热点看什么

这是一个巨变的时代,一个繁荣的时代,一个活力大爆发的时代……这里我们选取了与群众日常文化生活息息相关的问题,展望2016中国文化。 ——编者

实体书店,会持续回暖吗

  在所有人都在为书店之死而惋惜和哀叹的时候,2015年,实体书店竟然渐渐回暖。亚马逊,这家曾经给实体书店沉重打击的网络书店宣布要开设1000家实体书店,而首家书店已经开业。亚马逊的中国同行当当网也应声宣布未来要在全国开1000家实体书店。书店怎么又成了香饽饽?

  因为书店已经不仅仅是卖书的地方了,实体书店正在变得时尚和复杂起来。卖服装、开咖啡店、办活动、做APP……实体书店带给读者的体验日益舒适和丰富;线上线下的结合将更有利于网络书店巨头吸引客户、培育读者的忠诚度;遍及全国的书店体系将有利于整合资源,开辟新的销售通路……实体书店不是负担,而是财富。这样的观念正在改变投资者的态度。而且,政府对实体书店的大力扶持也会使这一趋势保持下去。2015年,天津市已经宣布未来3年,每年投入25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实体书店发展 ,推动建设书香社会。因此,2016年,实体书店还将继续回暖,更多时尚温馨的书店将出现在读者 身边。

电视剧,会更年轻吗

  如果你对电视剧的理解还停留在仅在电视台播出的连续剧,那肯定是落伍了。随着与互联网相伴成长的一代观众的文化消费能力越来越强,电视剧中“小鲜肉”的魅力逐渐 盖过了“大叔”,娱乐性盖过了严肃思考和说教。这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2015年的热剧《瑯玡榜》、《花千骨》和《伪装者》。

  年轻观众的喜好决定了电视剧市场的变化,电视剧从“中老年人专属娱乐”转向面对更多年轻观众,这意味着题材要更加多元化、内容要更有新鲜感、与观众的交流和互动要越来越强,同时也意味着仙侠玄幻题材受到更多追捧、叙事节奏更加紧凑、画面细节更加精致、演员“颜值”更加考究……

  显然,在这场电视台与互联网关于电视剧的博弈中,互联网的优势非常明显:它们本身的机制更灵活、资本流动性更大、播出方式更多样、盈利模式更多元……互联网正在重塑文化产业,电视剧行业也不例外。2016年,除了“小鲜肉”,一定还有更多新鲜给你好看。

老人跌倒,会有更多人相助吗

  老人跌倒扶不扶,这样一个简单的事情,近些年竟然已经成为一个问题,不断在讨论,但就在一些人不敢扶、一些人远远观望、一些因此而产生的纠纷闹上法庭的同时,依然有许多人毫不犹豫地向老人援之以手。在“中国好人榜”上,我们经常可以看到这样的好人。 2016年,眼见倒 在地下的老人究竟扶不扶,是不是仍旧成为一个问题?而且,是扶的增多,还是观望的增多?

  尽管扶不扶问题的产生有其特殊原因,老人跌倒不扶的事情也难保将来不会再次发生,但随着社会舆论对这类问题监督的成熟化,更随着各种相关政策的陆续出台,好人有好报依然会是社会主流。在各级道德模范的评选中,在“中国好人榜”上,被表彰的见义勇为行为就包括扶助跌倒的老人;有的地方还发出《在公共场所主动扶助老年人的倡议书》,其中就明确提出对主动扶助跌倒老年人的市民给予精神和物质方面的奖励。相信在今年,帮扶跌倒老人的人会越来越多。

(选自2016年1月7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或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本文选取与群众日常文化生活息息相关的三个问题,乐观展望2016中国文化。

B.实体书店受网络书 店的冲击,曾一度成为投资者的负担。

C.电视剧因为题材的严肃思考和说教,而不被年轻观众所喜欢。

D.文章正文的第三部分重点论述了“老人跌倒扶不扶”问题产生的特殊原因。

2.根据文章内容,将下面表格填充完整。(每处不超过20字)

3请简要分析本文小标题的特点及作用。

现象

原因一

原因二

实体书店持续回暖

实体书店正在变得时尚和复杂起来

(1)

电视剧更年轻

(2)

互联网对电视剧行业的重塑

老人跌倒有更多人扶

社会舆论监督的成熟化

(3)

4结合文本,简要评论实体书店“卖服装”“办活动”的现象。

1.  D 

2.(1)政府对实体书店的大力扶持(2)电视剧创作更贴近年轻观众喜好(3)相关政策对帮扶跌倒老人者给予鼓励和奖励

3.文中的小标题,都采用了问句的形式,先提出一个现象,然后对这个现象进行发问,引起读者的注意和思考,从而使主题更鲜明,更突出。三个小标題的设置,也使文章结构更加清晰。

4.示例1:肯定这种现象。卖服装的做法给读者提供了方便,买书看书购物合而为—;举办促进阅读的主题活动,可以更好地促进读者之间的交流。这些做法,可以给书店创造更多财富,丰富了读者的体验,对书香社会建设起推动作用。示例2:否定这种现象。书店卖版装的做法不伦不类,破坏了阅读氛围;办活动如果是纯商业性的,也与文化相去甚远。这些做法看似为投资者创造了财富,给读者带来了便利,但不利于营造良好的阅读氛围。如果评论这种现象产生的原因或背景,言之成理亦可给分。

炸 豆[1]

阿 慧

①天上是金黄的太阳,地上是金黄的豆田。数千亩黄豆在豫东平原成熟,没有遮拦的那种黄,每一片豆叶都似纯金的。

②露水一夜间打落金片似的豆叶,豆叶就在豆棵[2]下打了卷、褪了色。那叶面的金色被太阳光收了,凝固在豆荚里,黄豆就黄得耀眼了。

③农人们在豆地南头儿占好自己的田垄,就像运动员占好自己的跑道,人和镰刀都酝酿着黏稠的梦。掉光了叶子的豆棵、豆荚如紧密的鞭炮,从头坠到根,蓄意沉甸甸地爆裂。镰刀反射太阳的光芒,豆棵在农人的脚边齐齐倒下。

④割掉豆棵的田地,灰秃秃一片平坦。两个女娃从村子走进田地,黄衣的是姐姐,红衣的是妹妹,慵懒的土地就有了色彩和灵动。

⑤姐妹俩一进豆地就低头寻找,找到一粒黄豆就放进搪瓷茶缸,叮当响了一声,叮当又响一声,小姐俩在豆的音乐里喜悦。黄豆吸饱了晨露和潮湿的地气,胖胖地躺在那里,乖得如睡着的小娃娃。小姐妹爱惜地把它们捡起,粒粒裹带女娃的牵挂。奶奶患了严重的眼疾,眼睛红肿成一条细缝。夜夜枕边有炸豆的声响,奶奶似闻到黄豆的醇香。奶奶说:“有碗豆芽汤喝,该多好啊!”可是,豆还没有脱粒归仓。小姐俩就端起茶缸来到豆地,眼见各自茶缸里的豆粒,像太阳一样越升越高。

⑥突然,小妹锐利地一声尖叫,茶缸咚地掉在地上,豆粒惊恐地蹦跳,纷纷逃入草叶。一条蛇盘成腐败豆叶的颜色,小妹懵懂地扒醒它幽暗的梦。那蛇迅速伸展阴冷的身子,曲曲弯弯去追红衣小妹。小妹惊梦般逃向地头,那里有棵高大的苦楝树。小姐姐扭头发现小妹的危险,她大叫着追蛇。蛇昂起尖脑袋,麻花着软身子,追逐妹妹,小妹惊叫得不成样子,田野的空气忍不住战栗。小姐姐举起茶缸砸向蛇头,蛇疼得一抽,辨不清方向,冲向路边水沟。

⑦小姐妹背靠苦楝树,小脸儿如苦楝果般白白黄黄。镰刀割去粗硬的豆棵,留下钉子似的斜尖儿。斜尖穿透小姐妹单薄的布鞋底,扎破她们白嫩的脚板。麻麻扎扎的细小伤口渗着丝丝鲜红的血。小姐姐把树下的尘土,拢起一个温软的小丘,姐妹俩的伤脚埋进面粉似的细土。带着太阳温度的细土暖洋洋地抚慰了伤痛,小妹的泪水,在柔嫩的小脸上,渐渐干成两道白印。

⑧小姐姐蹒跚地找到搪瓷茶缸,沿着蛇追赶的布满豆茬的路,她把散落的黄豆重新拾进茶缸。姐妹俩回家的脚步歪歪扭扭。

⑨拾来的豆粒,被小姐俩放进黑瓦盆,倒上清水,蒙上毛巾,她们像大人一样端坐,等待豆的长大。夜晚,姐俩坐在眼疾奶奶的床边,更像两个大人了,她们在黄豆成熟的季节里长大。

⑩瓦盆里的豆发了牙,一根根白嫩嫩的豆芽,顶着黄澄澄的大脑袋,咧嘴朝小姐俩憨笑。那天,奶奶喝了三碗乳白、滚烫的豆芽汤,舒坦坦地睡了一天又一夜。醒来时,奶奶红肿的双眼消了不少肿,模糊的血丝消退了。眼清目明的奶奶,掀开盖着白毛巾的瓦盆,豆芽又长胖长高了。只是有些奇怪,有些豆芽,头上顶着透明的小白帽,有些呢,却戴着油亮亮的小绿帽。

⑾小妹在黄豆芽瓦盆里,悄悄撒了一小把绿豆,那豆芽就黄黄绿绿的了。

(选自2014年8月23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注:[1]炸豆:指豆类作物成熟时,豆荚自行爆裂。[2]豆棵:指豆类作物的秸秆。

1.阅读全文,填写下面表格。

小姐妹在拾豆过程中遇到的困难

解决困难的方法

小姐妹被蛇追赶

(1)

(2)

用细土抚慰伤痛

2.结合上下文,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含义。

(1)农人们在豆地南头儿占好自己的田垄,就像运动员占好自己的跑道,人和镰刀都酝酿着黏稠的梦。

(2)两个女娃从村子走进田地,黄衣的是姐姐,红衣的是妹妹,慵懒的土地就有了色彩和灵动。

3.从修辞的角度品析下面句子的妙处。

黄豆吸饱了晨露和潮湿的地气,胖胖地躺在那里,乖得如睡着的小娃娃。

4小姐妹“在黄豆成熟的季节里长大”,联系全文,说说她们的“长大”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5本文为什么以“炸豆”为标题?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理解。

1(1)小姐姐大叫着追蛇,举起茶缸砸蛇头(2)小姐妹被斜尖扎破脚板

2(1)“黏稠的梦”在句中指农人们渴望黄豆有一个好收成的愿望。

(2)“慵懒”的本义是困倦、懒惰。句中指已收割后灰秃秃的平坦田地带给人心理上的感受。  

3运用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手法,将“遗失在地里的黄豆”比作“小娃娃”,并赋予黄豆“躺”这一人的行为,形象生动地写出了黄豆饱满的形状和惹人喜爱的情态,表现了小姐妹的喜悦之情。

4①小姐妹到田地里拾黄豆来发豆芽,给患有眼疾的奶奶熬豆芽汤。浓浓的孝心体现了二人长大。

②小姐姐大叫着追蛇,举起茶缸砸蛇头,救危险中的小妹妹。临危不惧的品格表明她长大。

③姐妹俩用细土抚慰被斜尖扎破脚板带来的伤痛。丰富的生活经验表明她们长大。

5①作为线索贯穿全文。②暗示了文章的主题。③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阐述:略。

阅读《创新的快乐从哪里来》

①我国著名数学家谷超豪院士,曾将自己的三大研究领域——微分几何、偏微分方程和数学物理,亲昵地称为“金三角”,并告诉别人:“别看它们表面上枯燥,其实只要深入进去,就会发现其中奥妙无穷,充满快乐。而正是这快乐给予了我无穷的动力。”谷先生的数学人生启示我们,科研工作者要在创新之路上不断前行,不可缺少那种发自心底而又融入生活的创新的快乐,否则就缺少了动力。可是,在很多人眼里,科研创新是艰深、枯燥、乏味的“苦差事”,又如何成为快乐的源泉呢?其实快乐就来源于创新的各个环节:从源头到过程再到结果。

②创新的快乐,基于对科研的热爱。许多从事基础创新科研的学者,对自己所研究的学问怀有真诚的喜爱、极大的兴趣、澎湃的激情与乐道的情怀,把治学作为人生最高价值来追求。科学巨匠们都有这样的心得:搞科研要有对科研的热爱。【甲】有了这种热爱,学者们才会对艰辛的研究工作甘之如饴,兴味盎然,产生创新的恒久动力,在创新之路上越走越远。

③创新的过程虽然充满着艰难曲折,但其中却有着无限的乐趣。从谷超豪到邓稼先、孙家栋,科学家们或埋头于复杂的数字演算,或跋涉在人迹罕至的荒漠,或坚守在偏僻孤寂的实验室,虽有艰辛,但乐趣无穷。【乙】为了科技攻关,科学家们战胜了无数的挑战,攀登了无数的险峰。正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他们享受着因不断畅想、发现、创造、超越而带来的种种乐趣。

④创新的快乐,还在于对创新成果的分享。爱迪生用电灯给人类增添光明,袁隆平用杂交水稻为人类解决温饱,高锟用光纤使人类加强交流……一直以来,全球的科学家都有一个共同的梦想:让全人类共享科技进步的成果。【丙】用创新成果为大众创造美好生活,是科研工作者最大的快乐。

⑤科技创新事业,因其兴趣的基础、挑战的过程和共享的目的而充满了魅力,带给了科研工作者无限的快乐,也因为这样的快乐,创新智慧才会竞相迸发,创新成果才会大量涌现,国家自主创新的步伐才会坚实有力。(有删改)

【注】①邓稼先,我国核物理学家,被誉为“两弹元勋”。

②孙家栋,我国运载火箭与卫星技术专家。

③袁隆平,我国杂交水稻育种专家,被誉为“杂交水稻之父”。

④高锟,华裔物理学家,被誉为“光纤之父”。

1.文章第①段引用谷超豪院士的事例意在表明:(不超过25个字)

2.阅读第②-④段,简要分析为什么说创新的快乐来源于“对科研的热爱”、“创新的过程”和“对创新成果的分享”。

3.根据文意,将下面三句话分别填入文中【甲】【乙】【丙】处(只填序号)

①孟子认为,独乐乐,不若与众乐乐(自己一个人欣赏音乐快乐,不如与众人一起欣赏音乐更快乐)。

②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说:“世上最快乐的事,莫过于为理想而奋斗。”

③俄国文学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说:“幸福的斗争不论它是如何的艰难,它都不是痛苦,而是一种快乐。”

【甲】处应填: 【乙】处应填: 【丙】处应填:

1、创新的快乐是在创新的道路上不断前行的动力。

2、(示例)对科研的热爱可以产生创新的恒久动力,在创新之路上越走越远;创新的过程可以使人享受到因不断畅想、发现、创造、超越而带来的种种乐趣;创新成果的分享为大众创造了美好生活,这正是科研工作者最大的快乐。

3【甲】②     【乙】③   【丙】①

心比眼睛看见的多

马迎辉

①偶然看到一期电视娱乐节目,竟遇到感人的一幕。那是一档平民娱乐节目,由女儿和母亲搭档出演。节目接近尾声,最后一对母女上场。

②台上的女儿花样的亮丽,颀长挺拔的身姿似一株亭亭玉立的竹。一双湖水般的眼睛,汪着青春的憧憬与美好。主持人问观众:“大家注意到没有,前面的几对选手上台时,都是女儿搀着妈妈。而这对母女却是妈妈小心地扶着女儿?”观众还在一头雾水地猜着主持人的用意,舞台上的妈妈却已泪水涟涟:“大家可能没有看出来,我女儿两只眼睛的视力加起来才只有0.1,她眼中的世界只是一个个模糊的轮廓。而在一年前,她的视力还是2.0。由于视神经萎缩,她的视力可能永远不会再恢复了。”我惋惜地看着那双眼睛,清澈见底的眼眸中看不出悲苦,而是装满着微笑和爱意,洒向观众,望着妈妈。

③主持人十分痛惜地问女孩:“当初,知道自己生病的时候,是什么心情呢?毕竟,年轻的女孩都是爱美的。”我理解,主持人是想听一个女孩在不幸的打击中重新振作的心路故事。没想到,女孩绽出一个甜美的笑:“我觉得生病之后,我依然很美丽啊!”观众和嘉宾都被这意外的回答逗笑了,眼里却汪着泪。女孩说:“我不能天天悲伤,让妈妈为我担心,因为那就不是我了。”女孩的眼睛始终在笑,这样纯净的眼睛似乎装满了世间所有的美丽。花开着,云飘着,未来亦是铺满锦绣。她的笑,却将观众的眼泪笑落了。最后,主持人问女孩:“你最想看到的是什么,我会帮你实现愿望。”说着,他望向对面的几位明星嘉宾。又一次意外,女孩说出的愿望不是 在近处看看某个明星,而是“我最想看到的是妈妈住进我为她买的新房子。我要给妈妈家的温暖和幸福。”母亲和美丽的女儿相拥而泣。一向幽默风趣的主持人努力地克制着眼泪,动情地说:“我相信,不管今后眼睛如何,你一定能看到妈妈住进新房子,一定看得到。因为,只要把心打开,看到的会比眼睛看见的要多。”

④心比眼睛看见的多!真的是这样啊,我们这些视力正常的人,常常因为心灵蒙尘,让我们的眼睛看不到生活的美好。而这 个生活在模糊世界的美丽女孩用纯净的微笑和真挚的爱告诉我们,一个水晶般清澈的心灵能望得见最美的未来。 (本文有删改)

1.“眼睛是心灵的窗户”,请从文章第②③段中找出二个描写女孩眼睛的句子写在下面的横线上,并结合全文仔细品读,写出女孩的性格特征。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性格特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观众和嘉宾都被这意外的回答逗笑了,眼里却汪着泪。”观众和嘉宾为什么“笑了”却“汪着泪”?

3.文章第③段女孩的两次“意外”回答对故事情节的发展起什么作用?

4.小华在课堂上 使用手机,被老师批评,手机被老师当堂收起,从此,他耿耿于怀,不认真听该老师的课,不做该老师布置的作业。你认为小华应该怎样做才不会使自己的心灵蒙尘。

1第一句:一双湖水般的眼睛,汪着青春的憧憬与美好。

第二句:清澈见底的眼眸中看不出悲苦,而是装满着微笑和爱意,洒向观众,望着妈妈。

第三句:女孩的眼睛始终在笑,这样纯净的眼睛似乎装满了世间所有的美丽。

性格特征:①乐观、勇敢、自信;②纯洁,善良,富有爱心(孝心)

2.要点:(1)“笑”是因为女孩的回答很自信,出乎大家的意料,让大家感到很高兴。(2)“汪着泪”这是感动的泪,因为这女孩没被不幸击垮,而是乐观向上。

3设置悬念;使故事情节更加曲折;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为下文埋下伏笔(做铺垫)

4要点:(1)要认识到自己的错误,要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感受到老师的爱;

(2)虚心接受老师的批评教育,改正错误,端正学习态度……

 轻放

  ⑴走廊里的声控灯,很早以前就坏了。每次走到门口,同租三室一厅的几,都会习惯性地叹口气,在__中摸索着将门打开,又重重地关上,似乎想个人要以此发泄对那一脸晦暗的廊灯的愤恨。其实,楼下的小卖部里,摆满了各种各样的灯泡,而且价格低廉到不过是坐一站公交车的价格,但包括我在内的所有人,谁都没有想起,在买泡面的时候,顺手捎带一个灯泡上来。

 ⑵父亲过来看我,走到门口,看见我费力地用手机里微弱的光线照明,立刻放下手里的东西,说声“稍等”,便下了楼。不过是几分钟的工夫,他便拿了一个灯泡上来,一声不响地安好。然后,他轻轻一击掌,昔日暗淡无光的走廊,瞬间便有了温暖通透的光亮,我站在门口,看父亲脸上淡然的微笑,便说:“你可真是光明使者呢,你一来,这灯就好了。”

⑶父亲却扭过身来,正对着我,说:“其实路过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是光明使者,不过是一块五毛钱的灯泡,顺手就捎过来了,何必每次总是感叹世风日下,自己却始终不去动手呢?”

⑷我笑,“可不是人人都像您这样乐于助人,况且,这还是租来的房子,这走廊,也属于公共的区域,不只我们这一层,楼上的人也都要从此经过呢。”

⑸父亲没吱声,只拿起身边的扫帚,边一层层地扫着楼梯上丢掉的烟头、纸屑、菜叶,边哼起他惯唱的京剧。有人从他身边经过,他便停下来,将身子朝楼梯一侧,又朝来人笑着点一点头,表示让对方先行。而路人总是诧异地看父亲一眼,又微微地停一下,这才在父亲的笑意里,慌乱地点一下头,匆匆离去。那脚步的失措,看上去有些逃的意思。

⑹我在晚饭的时候,便抱怨他,说:“何必对陌生人这样殷勤?他们指不定在心里觉得你有毛病呢。”父亲呷下一口酒,道:“我管不着别人心里怎么想,但我开心就可以啊,况且,我就不信你给别人微笑,他还能泼你一盆冷水不成?所谓寻开心,就是这样,你自己不去主动找,它还会自登家门?”

⑺几日后,翻起账本,突然想起一个借钱的熟人,当时他信誓旦旦,说三个月后肯定一分不少地全都打到我的账户里来,可是又过去两个月了,他不仅没有打钱,连一个解释的电话都没有。气愤之下,我抄起电话便要质问熟人。父亲得知后将我拦住,说:“钱既然已经借出去了,就不必再催了。”我不解,说:“难道就让这笔钱白白地给他了不成?这样不守信用的人,你又何必跟他客气?”

 ⑻父亲一声不响地拿过我的账本,将我记下的还款日期一栏“啪”的一道线勾掉,这才说:“何时你将心里那个还款的日期,也一并改成无期限的时候,就不会像现在这样气愤了;假如人家忙得忘记了,你过去一通责问,那岂不是彼此坏了感情?一笔钱丢掉不要紧,连带地连一个朋友也给弄丢了,那就得不偿失了。”

⑼我依然心里憋闷,说:“可是我觉得这个人根本就是故意忘记的,我刚刚听说他借过别人的钱,每次别人一催,他就推说下个月还,结果是几个月过去了,还是没有丝毫要还的迹象。”

 ⑽父亲依然不紧不慢地喝一口茶,道:“如果他真是一个常占便宜的人,那你这钱,丢了也没有关系,能够用钱测出一个人的深浅,并在以后的路上,尽可能地远离这样的人,不是更好吗?况且,如果他不打算还你,你再怎样地催促,也是得不到这笔钱的,不如心中先放下,这样轻松的是你,而他,则会在你的安静里,心里有小小的失落与不安。”

⑾隔着十几年的光阴看过去,我第一次发觉,硕士毕业的我,从书本中得到的那些东西,在没有读过几本书的父亲面前,原来是如此的苍白且无力。人生中一切矛盾的化解,并不是拿尖锐的刀子划过,而是那最朴素最温暖的轻轻一放。

  1、文章写了父亲哪四件事?请简要概括。

  2、语段中两次出现“光明使者”,请结合上下文说说你的理解。

  3、文章第⑸小节写路人的表现用了哪些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

  4、请你用简洁的语言说说题目“轻放”的含义。

1.(1)父亲为公共走廊换灯泡;(2 )父亲打扫公共楼梯;(3)父亲主动与陌生人点头微笑; (4 )父亲劝我不要催促朋友还钱。

2 “光明使者”一语双关,一指“昔日暗淡无光的走廊,瞬间便有了温暖通透的光亮”;二指父亲的行为照出了人们内心的自私与晦暗。

3 动作、神态的描写,既写出了路人的不安与慌乱,也与父亲的热情友善形成鲜明的对比(反衬)

4、告诉人们化解矛盾不能用偏激的方式,而应该用真诚、宽容、友善的方式对待。

那年的欢喜

郑彦英

应该是1966年,我上高小,暑假逢集,母亲给了我两毛钱,叫我带三个弟弟逛逛,顺便买一斤盐。

一到集上,小弟弟兴奋地指着吃食摊子嚷嚷:“油糕,麻糖,还有馄饨。哥,妈不是给你钱了吗!”

我一声喝住:“还要买盐呢!一斤盐两毛钱,能吃半年。一碗馄饨两毛钱,一吧嗒嘴就没了!”

小弟弟没敢再吭声,二弟和三弟见我瞪眼,也都噤了声。

集市东头是百货店,那里卖盐,但是要到那里,必须穿过叫卖各种吃食的街道。我就在街道上走得很快,唯恐哪个弟弟被美食勾住了。当然我最担心的还是小弟弟,就抓着他的手走,没想到他走到一个炒凉粉摊跟前,猛然挣脱我的手,坐在凉粉摊前的条凳上。

二弟和三弟都看着我,其实我也被炒凉粉那特别的香味馋得直咽口水,但我还是去拉小弟弟。

小弟弟不走,死犟着坐在凉粉摊子前,我把他提起来,他又坐下去,如一摊泥。

凉粉摊师傅有意大声叫卖:“吃一口能解一年馋,才五分钱一盘!”说着就开始炒,油在鏊子里发出吱啦吱啦的声音,拱得我肚子里的馋虫乱爬。

我不再吭气,心里盘算着,吃一盘凉粉,就要少称二两半的盐!于是我吼道:“走,不走不要你了!”

但是小弟弟铁了心,我吓不倒他,他硬着头死坐着,不看我。

我实在没法了,捏着口袋里的两毛钱,转过身,背对着三个弟弟和凉粉摊子。但是,炒凉粉师傅的每一个动作,我都听得清清楚楚,特别是炒到最后,铲锅底那一层黄灿灿的凉粉锅巴的时候,师傅有意铲得浅,铲得慢,一下一下地,引诱着一街的人。

凉粉铲到盘子里了,放凉粉盘子的咯噔声响在小弟弟的面前。

我还是不转身,我知道三个弟弟这时候肯定都看着我,等我发话。

二弟拽拽我的衣服,小声喊:“哥!”三弟见我不吭声,走到我面前,怯怯地看着我。我低下头,深深地吸了一口气。

这时候小弟弟说话了:“哥,闻着把人香死了,我只吃一口,剩下的你三个吃。”

小弟弟这一句话感动了我几十年。当我转过身来的时候,看见小弟弟眼巴巴地看着我,我软软地说了一句:“吃吧。”他立即笑了,拿起筷子,却只夹了小小一点,放到嘴里,没敢嚼,似乎在等着凉粉化在嘴里,等到咽的时候,声音却很大,我知道那是和着口水咽下去的。

小弟弟站起来,把筷子递给我,真诚地说:“哥,好吃得不得了,里头还有豆瓣酱呢!”我说:“我不爱吃凉粉,你三个吃。”说着把筷子递给二弟。

二弟和三弟推让着,一人吃了一口,又让我吃,我自然还是推。小弟弟夹起一筷子炒凉粉送到我嘴前面,那棕红的酱色,那飘忽的白色蒸汽,顿时攻破了我的所有防线。

我吃了,我有意咽得很快,却不张嘴,让那美味在嘴里回旋,同时把筷子递给小弟弟。

小弟弟又推,我便把凉粉在盘子里分成三堆,让他们一人吃一堆,然后把筷子咯噔往矮桌上一放,说:“你们吃,我去付钱。”

我怎么也没有想到,三个弟弟吃了两堆,剩下一堆,让我吃,我问是谁没吃,二弟说是小弟弟没吃,留给我。

我没有再说话,其实也就小小三块,我吃了一块,夹起两块,一下子喂到小弟弟嘴里。

回到家里,母亲见我们弟兄四个满面红光,就招呼我们吃饭。我把盐袋放到盐罐子上,母亲掂了一下,笑着说:“吃饭。”

从这天开始的几个月里,我总觉得饭菜的味道淡了,少放了盐。我悄悄地问几个弟弟,他们也说感觉出来了,不敢问。

多年以后,我问母亲那天掂出盐的重量没,母亲笑着说:“咋能掂不出来?!”

我又问:“你知道我们把钱花在啥地方了?”母亲笑笑说:“五分钱买了四个娃的欢喜,还有比这便宜的事吗?”

(选自2015年6月18日《今晚报》)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不超过30字)

2.从选文中你读出了哪几种“欢喜”?请简要归纳。

3.品味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表达效果

(1)油在鏊子里发出吱啦吱啦的声音,得我肚子里的馋虫乱爬。

(2)我便把凉粉在盘子里分成三堆,让他们一人吃一堆,然后把筷子咯噔往矮桌上一放,说:“你们吃,我去付钱。”

4.赏析下面句子的表达效果

小弟弟不走,死犟着坐在凉粉摊子前,我把他提起来,他又坐下去,如一摊泥。

5.这是一篇感人至深的文章。读完全文,请你从文中选择最能感动你的一个人物,结合内容进行品析。

1.兄弟四人用买盐的钱分吃了一碗凉粉,感受到了贫寒岁月里的欢喜。

2.①兄弟四人分吃凉粉的欢喜;②兄弟之间互让互爱的欢喜;③母亲为孩子们吃到凉粉而欢喜。

3.(1)拱”字形象地写出了“我”在听到炒凉粉的声音时心痒难挨的心理。

(2)咯噔”形象地写出了“我”把凉粉分给弟弟们吃的决心,也写出了“我”强制自己忍住不吃的心理。

4.这个句子运用动作描写(比喻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小弟弟被炒凉粉所__而坚决不动的情形。

5.示例一:文中的“我”最感人。在那贫苦的岁月里,一个少年,先是能强忍着对“吃”的强烈渴望,以买盐为先,后来又主动把凉粉分给弟弟们吃。这种自制力,这份懂事,这份手足深情,令人感动。示例二:文中的小弟弟最感人。虽然他起初非闹着要吃凉粉,但买到之后却只吃了一小口,剩下的都给哥哥们吃,后来还做主给“我”留了一份。这种与他年纪似乎有些不符的懂事,读来让人又是心酸又是感动。示例三:文中的母亲最感人。她明明识破了孩子们的“伎俩”,却一笑置之,并认为是捡了大“便宜”。这份豁达,这份宽厚,这份深切的爱子之心,怎不让人感动?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