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环境与我国人体特征
①人体特征包括形体、容貌和肤色等三个方面。我国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复杂多样。在人类社会早期,生产活动的范围比较小,不同地区之间相互往来比较少,生活在不同地域的居民由于气候、地形、水文和生产活动以及生活习惯的不同,反映在人体上也有高矮、胖瘦、黑白等方面的差异。后来随着社会生产活动的扩大和迁移、通婚以及其他活动的进行,这些差异在逐渐缩小,但是没有彻底消失。
②首先,从身材方面来看存在北高南矮的现象。80年代统计资料指出,当时北方人平均身高在1.67m以上,南方人平均身高在1.67m以下。产生高矮差别的主要原因是生产活动和饮食。居住在北方草原和高原地区的居民,以游牧为主,在生产和生活中很少负重,出门大多骑马、乘车或步行,腿部长而直,食物以肉类、奶制品为主,身材一般比较高大;生活于热带亚热带的居民,大多从事农业生产,经常肩挑背驮,主要交通工具是船、竹排等,手臂发达,腿粗短,食物以大米等粮食为主,身材相对来说要矮些。除了上述原因之外,生长发育时间的长短和遗传等因素也不能忽视,北方气候比较冷,人体新陈代谢相对要慢一些,生长发育的时间长,成熟比较晚,同时他们祖先个子比较高,并代代遗传下来,南方人则刚好相反。
③其次,从体型方面来看存在北胖南瘦的现象。产生胖瘦差异的原因主要有两点:其一是气候条件。北方气温比南方低,尤其是冬季,十分寒冷,加之白天时间短,风雪天气多,居民室外活动少,消耗的体力不多,有利于积累脂肪。南方气候温暖,生产活动一年四季均可进行,居民活动量大,消耗的热量多,不容易积累脂肪。其二是饮食结构。北方人的饮食中脂肪、蛋白质等食物所占的比重比较大,尤其在在牧区,牧民的饮食以奶制品、肉类等为主,人容易发胖,而发胖又能更好地适应严寒环境。南方人饮食以植物类为主,居民有喝茶吃稀饭的习惯,体内不容易积累脂肪,显得精瘦,瘦俏的身体更有利于散热。
④再次,从五官方面来看北方人和南方人也存在着差异。北方人的鼻梁直而长,鼻孔比较狭窄。例如黑、吉、辽等省的人鼻端平均宽度为38mm,这种鼻型可使北方冬天的干冷空气在吸入肺部之前,与鼻腔黏膜充分接触,既可以预热,又增加了湿度,起到保护肺部的作用。南方人鼻梁没有北方人直,软骨向上翘的比较多,鼻孔比北方人宽。例如粤、桂等省居民鼻梁的平均宽度为40mm,短而宽的鼻孔,有利于散热驱湿。南方人的嘴唇比较厚,上唇厚度在1cm以上的居民达2/5以上,愈往北,厚度逐渐变薄,在北方找一个上唇厚度在1cm以上的居民很困难。同时,愈往南,嘴唇越来越向前凸,有向外翻的趋势,这与南方湿热的气候特征是分不开,厚而向前凸的嘴唇,具有促进水汽蒸发,加快散热的作用。南方气候湿润风沙少,眼睛的开度大,外形显得大而圆;北方气候干燥、降水量少,风沙天气多,眼裂较狭长,上眼皮不显横纹,双眼皮少,泪阜被蒙古褶遮住,以免风沙吹入眼中,并保证眼球表面湿润。
⑤最后,从皮肤的颜色深浅来看,南方与北方、东部与西部都有很大的差异。南方与北方的差异与太阳的辐射有关,南方纬度位置低,太阳高度角大,紫外线辐射比较强,深色表皮能将大部分紫外线吸收,使皮肤下面的组织不受过多紫外线的照射而损害,因此南方人肤色较深;北方纬度位置高,太阳低度角小,到达地面的紫外线比较少,而适量的紫外线有利于人体肌肉、骨骼的生长发育,浅色皮肤有利于吸收紫外线,所以北方人肤色一般比较浅。东部与西部的差异和地势有关,东部山地丘陵区雨水充沛,树林茂盛,云雾缭绕,空气湿度大,削弱了太阳的辐射,人体接受紫外线比较少,皮肤比较白;西部高原地区,由于空气中氧气不足,人体中具有运输氧气功能的红细胞增多,加上紫外线和风沙的刺激,皮肤颜色比较深。
⑥需要说明的是由于自然环境没有绝对的界限,反映在人体特征方面也是逐渐过渡的。例如,江淮地区,地处南北的过渡地带,这里的男子既有北方的高大剽悍,也有南方的精瘦刚强;女子既有南方姑娘的纤细婀娜的身姿,又有北方姑娘白皙红润的皮肤。
(选自《中学生科普文阅读》,略有改动)
1.通读全文后填空。
人体特征包括形体、容貌和肤色等三个方面。从全文看,“形体”是从 和
方面说明;“容貌”是从 方面说明;“肤色”是从 方面说明。
2.阅读第①段,回答问题。
(1)“地理环境”是指 。
(2)人体特征差异在逐渐缩小的原因是 。
3.第④段除了运用“作比较”说明方法外,还运用 和 的说明方法,使说明内容更加 。
4.作者为什么“需要说明”最后一段内容?联系全文,谈谈你的看法。
1.身材 体型 五官 皮肤颜色的深浅
2.(1)地域的气候、地形、水文和生产活动以及生活习惯等。
(2)社会生产力的扩大和迁移、通婚以及其他活动的进行。
3.列数字,举例子,具体或明确、准确等。
4.“联系前文”,“说明本段”,“结论”。因为前面几段只对南北方或东西部情况进行比较,而最后一段补充说明自然环境没有绝对界限,反映在人体特征方面也是逐渐过渡的,所以这样写就使文章内容更全面、更周密。
珍珠与蚌
⑴一颗珍珠!
⑵它原来就是一粒砂,--你是知道的。一粒砂,只不过由于一个偶然的机缘,它掉入蚌壳里;它不知道自己的棱角,自己的坚硬,可是却给蚌带来了痛苦,--你可以想象;一片灰屑飞进你的眼睛,你会有一种如何的感觉。--于是蚌要挤出它,或者消灭它;然而它没有被挤出,也不会消灭,它钉住在蚌壳里面,永远给蚌以痛苦。于是在无可奈何之中,蚌以它的唇,以它的肌肉,磨它,舐它,卷动拭擦它,而且也以涎沫洗它,浸它,润滑它。大海的时间在浪涛的呼啸中过去……悠长的时间过去了,砂没有离开蚌,却改变了。它变成圆润,光滑,坚硬,半透明,泛着淡淡的暗光,一种永恒不变的光泽。
⑶哦,一颗珍珠完成了。
⑷一颗珍珠吗?不,它本质上是一粒砂;但它却已成为一颗不变色泽的珍珠了!
⑸是永恒的光泽,不变的光泽;但它却一样保有它自己的砂的土色,只不过它会闪柔和美丽的光,闪朴素而真实的光。
⑹但它已有永久的价值了!
⑺请你记取,从一粒砂到一颗珍珠的过程。
⑻可是你也会这样想着吧,砂,它并不是立意要变成一颗珍珠,所以它才向蚌的怀里投入,把生命的光辉求助于蚌;它在投入蚌壳之前和之后都没有想到,然后却于无意中给了它以成为珍珠的机缘了。
⑼你也会这样想着吧,蚌,它并非有心要制它一颗珍珠,它根本没有发现自己惊人的天才;也并非愿意和痛苦作伴,它坚执的生命中却一心想排除痛苦,排除给它以不安的刺激的砂粒;然而在斗争的过程中,它却连自己也难置信。一颗世间罕异的珍珠已由它完成了!
⑽采珠的人将珠取去,将蚌壳搁弃在海滩上。蚌虽死了,衷心却是得到安慰了。
⑾然而你会知道,世界上,砂多,珍珠是很少的;浅海中,许多蚌都因时间给它的衰老而腐烂了肉;而完成珍珠的却是不多的。
⑿于是我想起你来了。
⒀我说:让你的生命的唇坚执地舐咀着痛苦,你来完成珍珠一样的人生,珍珠一样的永恒的光泽。
⒁我说了珍珠和蚌,但我希望你接着就能想到人、时代和生命的真实。
1、结合上下文,说说第二段中画线的句子“砂没有离开蚌,却改变了”, “砂”有了哪些改变?
2、摘录第二段“珍珠孕育过程”的关键动词。砂: 蚌:
3、第十二段中的“你”指谁? 这一段在内容和结构上各有什么作用?
4、珍珠与蚌的故事给了你怎样的启迪?联系现实生活,谈谈你的体会。
1、外形由有棱角、坚硬变成圆润光滑,半透明,泛着淡淡的暗光;自身价值由不值一钱的一粒砂变成了一颗世间罕异的珍珠,有永久的价值。
2、砂:掉入 钉住/
蚌:磨,舐,卷动拭擦,洗,浸,润滑
3、指读者。内容上把物与人紧紧联系起来,由珍珠的生命历程写出对人生的启迪,结构上承上启下。
4、艰难痛苦,能够磨练自己,只有执着、坚强,才能让自己努力走下去,成长成才。 (举例:在一次xx考试中考得不好,但没有气馁而是重拾了信心)
养一朵听话的云
①在我刚刚辞职回家,还没有找到新的工作的那些日子,天总是阴沉沉的。虽是春日,但似乎也无甚春光。正如我困顿时期的心情,疲惫,不知道人生是否像书上所写的一样——阳光后总会有彩虹。
②我总是躲进书房里,去那些平日里被我束之高阁的书籍里引经据典,试图为自己的心开启一扇窗口。女儿常常来敲门,学着小品演员的腔调喊我吃饭。
③妻子和女儿,是我那黯淡时光中的最后一缕阳光。想起女儿,我不禁又酸楚起来,我已经很久没有给孩子礼物了,不仅因为囊中羞涩,更重要的是,作为一个男人,一个父亲,我的事业遭到灭顶之灾,我所有的篮子都已空空如也。
④周末的时候,全家人蜷缩在家里,一起等阳光的出现。我照例躲进书房里,用颓废的窗帘把自己囚禁起来。灰黑的厚重的窗帘似乎一下子遮住外面了所有的光线。我突然觉得生活有些让人绝望。
⑤因为又不能去公园玩了,女儿噘着小嘴,不停地埋怨着:“该死的云彩,把太阳都给遮住了,什么时候才能晴天啊?” 妻子不想“火上浇油”,就耐心地劝着不开心的女儿:“这不是云彩的错,其实云彩很乖的,它能带来雨,有了雨庄稼才能生长,农民伯伯就有了好收成,我们才有粮食吃啊。”“是吗?云彩那么好啊!”小家伙有些疑惑地问道。“是啊,”妻子说:“它还能美化我们的世界,使空气更干净,你看它在天空上是不是像一块大手帕……”女儿果真趴到窗子上,认真“研究”起云彩来。
⑥妻子说:“云朵还会变呢!你想什么它就会变成什么。”
⑦女儿忽然间来了兴致,她风风火火地在书桌上摆满了画纸和画笔,妻子问她要做什么,她说:“我要画一朵云彩,把它养起来,像我养的那只猫一样听话,我让它什么时候来,就什么时候来,那样我想什么时候去公园就什么时候去,农民伯伯也会年年都有好收成啦。”
⑧养一朵云,多美好的想象啊!我在这个美好的想象里看到了女儿纯净的心灵,看到一颗善良的种子,在那里悄悄发芽。
⑨接着,我听到了她们让我感动的对话:
⑩“为什么要养一朵云?”
….⑾“因为,它可以随时变成我想要的东西。”
⑿“那你现在想要什么呢?”
…..⒀“现在我要它把阳光变出来,我要带爸爸去公园玩,我还要它变成很多很多的礼物,我要送给爸爸,让爸爸开心。”
⒁一朵云,从怀念的心上,思念的眼底慢慢飘散,就这样一点一点在尘世积攒纯洁的诗篇,慢慢铺下一张幸福的白色床单。一朵云,带给我对人生的洗涤和过滤,让我在纯净中守住了自己的心灵。让我蓦然感到,我生命里的阳光并没有消失,只是在云彩里打着盹。
⒂我豁然开朗起来,是孩子为我指了路,为我开启了那扇窗子。窗外,小草散发着生命的光泽,垂柳的枝条在微风中轻轻摇摆,那鹅黄的叶芽布满柔枝,像是在赶赴一个隆重的盛会。还有鸟儿的声音,如同绕梁的欢歌。
⒃每个人的生命中都会有被云朵遮住阳光的时刻,关键是你要懂得如何驾驭这些遮住阳光的云朵,它们既是阻止你前行的障碍,也是人生路上难得的风景。我收拾好遍布阴霾的心灵,重新制作了我的简历,准备在明天早上太阳升起的时候去一家新的公司应聘。
(选自《少年大世界·初中生》有删减)
1.文中“我”所遇到的事情及看到的情景使“我”对生活的态度发生了几次变化。用简洁的语言将表格补充完整。
事情或情景 | 生活态度 |
辞职回家,未找到工作 | |
有些绝望 | |
听见女儿说为了“我”开心要“养一朵云” |
2.请赏析句中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我照例躲进书房里,用颓废的窗帘把自己囚禁起来。
3.文章题目为“养一朵听话的云”,请说说题目的好处。
4. 请结合具体事例简要分析文中“女儿”这一人物形象的主要特点。
1. 怀疑人生 躲在卧室看到窗帘遮住阳光 重新燃起希望、积极
2.示例:颓废本指精神不振,这里用来形容窗帘的灰黑厚重。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将窗帘人格化,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我用灰黑厚重的窗帘将自己囚禁起来,表现了“我”失业后对生活悲观失望(有些绝望)的心情。
3、1.新颖生动,含蓄地点明文章主旨,学会驾驭生活中的阴霾;2.吸引读者,激发阅读兴趣。
4.①从“女儿”相信“妻子”的话及她自己准备养一朵云云可以看出她天真、纯洁;②从“女儿”画云想要农民伯伯有好的收成可以看出“女儿”很善良;③从“女儿”告诉“妻子”养一朵云的最终目的是为了让父亲开心可以看出她爱父亲、懂事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我们的生活的确很平凡,平凡得如一块石头,没有美玉表面的柔滑,也无法zhé( )射出水晶那样耀眼迷人的光彩。[A]我们不应也不能因此否定自己,[B]我们有着上帝锡给人类的一切,也有与生俱来的顽强和渗入骨髓的坚韧,怎能因为美玉、水晶的存在而感到自卑?我们一定要为自己活着。活出自己的色彩,不因他人的光芒遮掩了自己而自惭形huì( )。
(1)根据拼音写出相应的汉字,给加点的字注音。
zhé( ) 骨髓( ) 自惭形huì( )
(2)文中有错别字的一个词是__________,这个词的正确写法是__________。
(3)将画线的句子改写成陈述句。(不改变句子原意)
(4)在[A] [B]处填写上恰当的关联词。
(1)折 suǐ 秽
(2)锡给 赐给
(3)不能因为美玉、水晶的存在而感到自卑。
(4)但(但是) 因为
做一棵扎根大地的树
①这个世界变化太快,快了就难免浮躁。比如那些一夜暴富的神话,那些平步青云的传奇,还有那些赤裸裸的炫富,都会让正准备扎根的你,内心突然失去平静。也许你会感叹,在一个快节奏的社会里,没有多少时间能深植自己,更别说安静扎根了。但我认为,做人行事切忌浮躁,而要沉稳务实,脚踏实地。这好比一棵大树,只有扎根大地,才能抗击暴风骤雨,才能枝繁叶茂。正所谓_____ 。
②扎根大地,踏实行事,才能将基础打牢,将能力累积。辉煌的成绩背后,是训练场上姚明站在同一地方,千百次反复地练习投蓝,是刘翔认真地做着枯燥的肌肉锻炼。姚明灌篮的飒爽英姿、飞人刘翔的“云端”神话都凝聚着苦练的汗水,那些让人眼花缭乱的动作、迅速敏捷的身手,其实都只是平日基础动作训练的连贯整合。
③“大木百寻,根积深也;沧海万仞,众流成也;渊智达洞,累学之功也。”繁花绿叶下面一定有根的努力,磅礴大海的前面一定有涓涓细流的汇聚,风光耀目的背后一定有踏实艰辛的汗滴。
④做一棵扎根大地的树要有潜下心来、勇于挑战并坚持到底的信念与毅力。
⑤扎根大地,踏实行事,需要淡泊的情怀。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袁隆平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无论是作为乡村教师还是名满天下的专家学者,他都一如既往淡泊名利,专注于田畴,扎根于泥土,播撒智慧,收获富足,成为广受赞誉的“杂交水稻之父”。
⑥扎根大地,踏实行事,需要克服困难的勇气。著名科学家霍金21岁就患有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但他克服了全身几乎不能活动的障碍,克服了基本丧失语言能力的困难,完成了《从大爆炸到黑洞》《时间简史》等伟大著作。轮椅没有限制住他心灵的自由,疾病没能阻挡他思维的扩散。
⑦扎根大地,踏实行事,需要持之以恒的毅力。“凿不休则沟深,斧不止则薪多。”古文学家季羡林,十年如一日,潜一心研究,亲身考察,从不空谈,他的严谨作风影响世人,让人钦佩不已。志在用笔完成拿破仑用剑没有完成的事业的巴尔扎克,笔耕不辍,努力创作,辛苦耕耘,用行动实现了自己的梦想,收获了成功的果实。
⑧扎入大地,不慕云淡风轻,是树根的潜修;勇于挑战,不惧艰难险阻,是行动的根植;坚持到底,不畏万苦千辛,是人心的锻铸。
⑨不踏实地,驰于空想,何以享千里风光之醉美?望而却步,知难则退,何以感一览众山之豪迈?浅尝辄止,锲而舍之,何以聚金石镂空之匠心?
⑩只有戒除浮躁,脚踏实地,像树一样扎根而后长,像水一样盈科而后进,坚实迈好每一步,稳步向前不松懈,才能最终到达一个美好的境界。让我们做一棵扎根大地的树,在地面开花结果,演绎属于自己的精彩!【注】①盈科:溢满洼地。
1.选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答:
2.选文第②段运用了哪种论证方法?有什么作用?
答:
3.说说选文第⑤-⑦段的顺序不能调换的原因。
答:
4.选文第⑨段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答
5.从下列道理论据中,选出最适合填在选文第①段横线上的一项。( )
A.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论语》
B.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诫子书》
C.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荀子》
D.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贞观政要》
1.做人行事切忌浮躁,而要沉稳务实,脚踏实地。
2.举例论证,举了姚明和刘翔扎实训练才取得辉煌成就的事例,具体有力地论证了踏实行事的重要意义,进而证明了中心论点
3.选文第⑤-⑦段是从扎根大地,踏实行事,需要有淡泊的情怀,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持之以恒的毅力三方面进行论述的,与选文第④段和选文第⑧段中的论述顺序一致(或照应),所以不能调换顺序
4.选文第⑨段从反面论述了不踏实行事的弊端
5.D。
顺便的爱,最好的爱
鲁小莫
①那段时间她生病住院,来看望她的人很多,亲戚,朋友,下属……她不得不打起精神,一一应对。目光在来者中逡巡,她看到一个十三四的女孩,垂着双手,有些羞涩地站着。
②她想起来,女孩是她赞助的一名贫困女生。那时候,她刚开了一家美容院,女孩的资料是从报纸上看到的:父母在一场事故中去世,女孩与奶奶相依为命。一对一的赞助方式,是每年付出1200元钱。她有些怜惜女孩,决定赞助她。女孩和奶奶住在郊区的一间地下室,离学校距离远不说,地下室里阴暗潮湿。她想起了自己的另一套住房。房子很小,一室一厅,嫌出租麻烦,就一直空着。她当即决定,让女孩和她奶奶搬进这套小房子里。 一年1200元钱的赞助费,对她来说不过一件衣服、一顿饭钱而已。让出房子,既方便了女孩,房子又有人照顾,一举两得。
③可作为一名商人,她懂得,任何行为都可能蕴含商机。她与电视台的朋友一起策划,于是人们在电视节目中,看到了这样令人感动的一幕幕: 女孩在潮湿的地下室里,瑟瑟发抖;女孩和奶奶搬进新房子,欣喜无比;女孩接过她手中的钱,流下感动的泪水;她和女孩母女一样促膝交谈…… 节目录制得很成功。很长一段时间,美容院的生意额直线上涨。爱心也能创造价值,她心里暗暗叫好。
④如今,她很想对女孩说点什么,比如,问问成绩,或者生活得怎样,可女孩被挤在一群人后面,像一朵最不起眼的小花。她也就闭了嘴。朋友们走了,女孩也走了,自始至终都没有说一句话。
⑤她没有想到,第二天清早,她刚起床,女孩像一只小猫,轻手轻脚地走来,手里拎着一只保温桶。她没有开口,女孩先笑了,说:“阿姨,喝口粥。”打开保温桶,一股清香溢出来:白米,红豆,大枣,莲子……八宝粥袅袅冒着热气,她的肚子在那一刻咕咕叫起来。
⑥每天早上女孩都来送粥,这给她带来了极大的便利。早上,爱人要照顾儿子,又要送儿子去幼儿园,忙得不可开交。女孩的参与,直接帮他们家解决了一大难题。可她隐隐不安:学生时间紧张,她耽误女孩太多时间了吧?女孩却安慰她:“阿姨,不碍事的,医院在家和学校之间,我顺路。我也要吃早餐,给您送来,只是顺便而已……”
⑦随着住院时间的延长,来看望她的朋友越来越少,她不抱怨,只是心里滋生了越来越多的寂寞。但是女孩,不离不弃,每天早上准时到来,拎着香喷喷的八宝粥。她问:“你奶奶好吧?”女孩点点头。她问:“期中考试考完了?考得怎么样?”女孩脸上飞过一抹红晕,说:“别的科还行,就是英语,不太理想。”她有些着急,说:“抓紧时间补补呀!”女孩点点头,脸更红了。
⑧她的身体恢复得挺好,再过两天就要出院了,她想去女孩那里看看。路程不远,10分钟就到。抬手准备敲门,她笑了,这是自己的房子,自己有钥匙。把钥匙插入锁眼,门开。女孩在餐桌前,见了她,“呀”一声,赶紧站起来。 走进来,四下环顾:屋子有些乱,被子在床上没有整理;小小的餐桌上,半个馒头,一碟咸菜,旁边还摊开一本英语书。女孩在边吃边学。她问:“奶奶呢?”女孩说:“奶奶身体不太好,被叔叔接回老家了。”她诧异地看着女孩,走进厨房。厨房里,砂锅在火上“咕咕”响着,打开盖子,她一眼看出来,半砂锅的八宝粥,不多半口,正是每天送给她的数量。
⑨一种说不清的滋味在心里溢开。转过身,看看这个14岁大的女孩,想起女孩的话:阿姨,我只是顺便而已。她的眼睛慢慢湿润了。曾经,她把最“随便”的事,做的最不“随便”;而女孩用自己稚嫩的肩膀,把最不“随便”的责任,“顺便”承担下来,却让她心安理得地享受着。
⑩惭愧在心里席卷而来。拥住单薄的女孩,仿佛有丝丝春雨,轻轻涤荡她的心。
1:请简要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
2.文中的女孩是个怎样的孩子呢,请概括她的性格特征。
3下列句子形象生动,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女孩像一只小猫,轻手轻脚地走来,手里拎着一只保温桶。
4.请分析选文第7段划线语句中女孩两次脸红的原因。
5.第9自然段写“一种说不清的滋味在心里溢开”,这里“说不清的滋味”究竟包括哪些呢?请你结合语境把它们找出来。
6.请结合自身实际,说说阅读了本文后的感悟
1她生病住院后,她赞助的一个贫困女生每天早晨提着香喷喷的八宝粥到医院看望她。
2善解人意、刻苦学习、知恩图报、不怕吃苦、有纯洁的爱心(写出 3点即可)
3.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小女孩进来时轻手轻脚的样子,说明小女孩怕打扰她休息,表现出小女孩对她真诚的关心。
4.小女孩第一次脸红是因为自己英语成绩不是太理想;第二次脸红是因为她要给阿姨熬粥补习英语的时间没有保障,但又不想撒谎。
5.为女孩纯洁的品质感动;为女孩替自己所做的一切感激;为自己当初爱心的商业化为惭愧;为不了解女孩的状况而心安理得地享受她的照顾而自责。(写出3点即可)
6.略
从小到大
①那年他11岁,一有机会总爱去湖心小岛上的船坞前钓鱼。他家在岛上有所美丽的小房子。
②在鲈鱼钓猎开禁前一天的傍晚,他和妈妈早早又来钓鱼。安好诱饵后,他将鱼线一次次甩向湖心,在落日余晖下泛起一圈圈色彩斑斓的涟漪。当月升中天的时候,那波纹又变成了银白色,景象十分美丽动人。
③忽然,钓杆的另一头倍感沉重起来。他知道一定有大家伙上钩,急忙收起鱼线。母亲在一旁静静地看着儿子熟练麻利的操作,十分惬意欣慰。
④终于,孩子小心翼翼地把一条竭力挣扎的大鱼拉出水面。好大的鱼啊!在此之前他还没见过这么大的鱼呢!它是一条鲈鱼。
⑤母亲和儿子紧盯着这条漂亮的大鱼看呆了。月光下,美丽的鱼鳃一吐一纳地翕动着。妈妈按亮小电筒看看表,已是晚上10点——但距允许钓猎鲈鱼的时间还差两个小时。
⑥“你得把它放回去,儿子。”母亲说。“妈妈!”孩子哭了。
⑦“还会有别的鱼的。”母亲安慰他。“再没有这样大的鱼了。”孩子仍伤感不已。
⑧他环视湖的四周,月光下,已看不到一个鱼艇或钓鱼人。他又看看母亲,虽然没人看见他们,也没人知道这事,但他从母亲那平时温和慈祥而现在却十分坚决的脸色中知道决定是无法更改的。他只好慢慢解开大鱼嘴上的鱼钩,把它放生了。暗夜中,那鲈鱼抖动笨大的身躯慢慢扎向黑色的湖水深处,渐渐消失。
⑨孩子回想刚才钓上大鱼时兴高采烈的情景,就像做了一场梦。
⑩这是34年前的事了。今天那孩子已经是一个很有成就的建筑师了。母亲的小房子还在那个湖心岛上,他还是常到那里钓鱼。
⑾他说得对,他再也没能钓到很久前那一夜钓上的那样漂亮的大鱼。但他却为此终身感谢母亲。以后的生活中他碰到过许多类似于那一夜晚的问题。但从未因无人知道而放松自律,有失公德。他通过自己的诚实、勤劳、守法,仍然能猎取到生活中的大鱼——事业上成绩斐然。他至今仍怀念母亲那一夜对他的教诲,并常常对他的儿子和女儿讲述起这件平常而又动人的小事。
1.本文记叙的顺序是 [ ] A.、顺叙B.、倒叙C.、插叙
2.既然小男孩儿的妈妈那么守法,为什么在鲈鱼钓猎开禁的前一天,还要带他去钓鱼?
3.把第⑥段中划线的句子改成“你把它放回去好吗,儿子?”为什么不好?
4第⑧段中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5 题目中的“小”和“大”各指什么?
1.B
2. 妈妈带孩子去钓鱼,目的是教育孩子学会自律,教导他做一个诚实、守法的人。
3. 不好。因为“你得把它放回去” 是祈使句,语气坚决,不能更改。而“你把它放回去好吗,儿子?”是疑问句,是商量的语气,不能表现出明确的坚决态度。
4. 一是表现时间已经很晚了,周围很安静,没有别人可见他们钓到大鱼。二是通过环境的幽静,衬托母亲慈祥、平和而又威严的形象,突出母亲深沉的教育思想。
5.标题中的“小”指的是34年前发生的这件事是生活中不起眼的小事;“大”指的是这件事情对孩子教育上的重大意义。生活中许多看似很小的事情其意义可能并不小,要培养自己良好的品德,应该从小事做起
改变命运的一分
办公室只剩下秦老师一个人的时候,门被推开了一条缝,像贼一样探进一颗瘦小的脑袋。脑袋的拥有者向办公桌怯怯地走近,怯怯地叫了声:“老师。”
“查分数吧?你59分,全班就你不及格。”秦老师尽量控制自己的音量,努力展示她温和的一面。根据惯例,每次考试结束后办公室门口总会挤满迫不及待的学生,现在这个小男孩是班上最后一位来查分数的学生。
“老师,能不能,能不能……”把“能不能” 呢喃了好几遍,小男孩才很难为情地抬起那一直比脖子还低的头,一张脸像涂满了红墨水,细得像丝线一般的声音哆嗦着穿过秦老师的耳膜,“能不能给我的作文加上一分?”
“加分?这不好。作文打分得严格对照评分标准。”秦老师摇了摇头,面带歉意地笑笑,“你不用太放在心上,不及格老师不骂你就是了,以后认真些,争取期末拿个高分。”
“可我妈……她会用竹鞭抽我的。”男孩带着哭腔,双手习惯性地往头顶挡,有竹鞭已经临头的感觉。秦老师沉默了,她理解家长望子成龙的热切,当然也不希望学生因贪玩而考试不及格,可管教孩子也犯不上动竹鞭。是不是给他加上一分?秦老师有点犹豫不决,她做事一向很讲原则,可偏偏长着一颗女人心。
不经意地瞧小男孩一眼,正迎上他瑟缩的眼神,秦老师的心猛然一震——在孩子晶莹的泪光中,在恐惧的战栗后面,清泉般的童真悄然流淌。哎!毕竟,他还是孩子,心还非常嫩。
“你看这样好不好?”秦老师灵感一闪,立刻以温暖的目光笼罩小男孩的全身,此刻小男孩正张着嘴,星星般的双眼涌动着期盼。“我在总成绩上给你加一分,但不是送,是‘借’,要还的,期末你还我十分,怎么样?”
“行,期末还你。”小男孩咬了咬嘴唇,就迈开脚步逃跑似的走出办公室。背后传来秦老师柔和的声音:“要好好念书,不要旷课去捉青蛙摸小鱼……”
因为一直惦记着那十分的“高利贷”,同时也由于对秦老师心怀感激,所以小男孩在此后的学习中非常刻苦。期末,小男孩的语文取得98分的好成绩,被扣去10分,还有88分。于是学校给他颁发了一个“三好学生”奖,一个学习成绩进步奖。这是小男孩上学三年来第一次获奖。紧紧抱着奖状和奖品,小男孩发现秦老师正温和地对自己微笑,挨妈妈的竹鞭都不哭的小男孩,竟一下子热泪盈眶。
后来,小男孩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中学,几年后又上了大学,成了村上第一个大学生。
再后来,他成了某集团公司的老总,捐出了许多钱建设家乡,而且每年回家乡都去看望他当年的语文老师秦老师。
这是我的一位老总朋友的亲身经历,至今他向我们讲起这一分“高利贷”的往事时,仍是激动不已,因为他知道,是秦老师当年“借”给他那一分改变了他的一生。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上文的故事。
2.请结合上下文,揣摩下面两句话分别表现了小男孩怎样的心理。
(1)小男孩才很难为情地抬起那一直比脖子还低的头,一张脸像涂满了红墨水,细得像丝线一般的声音哆嗦着穿过秦老师的耳膜。
(2)紧紧抱着奖状和奖品,小男孩发现秦老师正温和地对自己微笑,挨妈妈的竹鞭都不哭的小男孩,竟一下子热泪盈眶。
3.请概括秦老师这一人物形象。
4.对上文中小男孩母亲的“竹鞭教育”,你是否赞成,并说明理由。
1. 秦老师以“高利贷’’的形式借给贪玩的小男孩一分,从而激发他刻苦学习,进而改变了他的一生。
2 紧张、胆怯(害怕)(羞愧)(2分)自豪(激动)、感激
3. 秦老师是一个富有爱心(善良),具有责任感(讲原则),充满教育智慧(讲究教育方法)的老师。
4 答案示例①:不赞成,小男孩母亲的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容易伤害孩子稚嫩的心灵,应该如秦老师一般,用和风细雨,用爱,感化孩子。
示例②:赞成,俗话说“严师出高徒”,对于特别调皮的孩子,“竹鞭”未尝不是一个行之有效的手段。(答赞成或不赞成均可,理由要能支撑观点。
阅读文段,完成下列各题
我家的后面有一个很大的园,相传叫作百草园。现在是早已并屋子一起卖给朱文公的子孙了,连那最末次的相见也已经隔了七八年,其中似乎确凿只有一些野草;但那时却是我的乐园。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 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Α的黄蜂伏在菜花上,Β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 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 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翻开断砖来,有时会遇见蜈蚣 还有斑蝥,倘若用手指按住它的脊梁,便会拍的一声,从后窍喷出一阵烟雾。何首乌藤和木莲藤缠络着,木莲有C一般的果实,何首乌有拥肿的根。有人说,何首乌根是有象人形的,吃了便可以成仙,我于是常常拔它起来,牵连不断地拔起来,也曾因此弄坏了泥墙,却从来没有见过有一块根象人样.如果不怕刺,还可以摘到覆盆子,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又酸又甜,D都比桑椹要好得远。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的注音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Α确凿 záo 直窜cuān 攒成cuán 脑髓 suĭ
Β菜畦 wā 轻捷 jié 云霄 xiāo 趣味qù
С桑椹shèn 油蛉 líng 蟋蟀 shuài 缠络 lào
D.斑蝥máo 脊梁jǐ 蜈蚣 gōng 鸣蝉chán
(2)上文横线处的标点符号选择正确的一项( )
A.,。;; B.;。。; C.;。,; D.。;;。
(3)与“像小珊瑚珠攒成的小球”的“攒”的意思不相同的一项( )
A.积攒B.攒聚 C.攒钱D.攒集
(4)“家“的第六笔是( )
Α点 Β横 С竖弯钩 D.撇
(5)与“碧绿的菜畦”短语类型一致的是( )
Α 何首乌藤和木莲藤 Β像小珊瑚珠 С好得远 D.短短的泥墙根
(6)加线句“油蛉在这里低唱,蟋蟀们在这里弹琴”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是( )
Α比喻 拟人 Β拟人 对偶 С 比喻 对偶
(7)根据原文内容填空
Α Β С D
(8)用楷体写出本段选自哪篇文章(课文题目) ,以及作者
1D
2B
3A
4C
5D
6B
(7)A肥胖B轻捷C莲房D色味
(8)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鲁迅
阅读下面选文
(1)小的时候想长大,于是盼着早些进入中学,早些成为大人。
(2)终于考进了心目中理想的中学。带着一份喜悦对父母说:“爸、妈,我长大了,我进中学了。”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成为中学生并不代表你成为大人。”
(3)于是,我继续等着“长大”的到来。
(4)在脸上发现了第一颗青春痘,带着一份期盼对父母说:“爸、妈,我长大了,我有青春痘了。”父母一脸笑意:“不,孩子,青春痘并不证明你长大。”
(5)渐渐,“长大”在繁忙的学业中也被淡忘。
(6)后来,搬了家。家与车站有一段很长的路,于是邻家的孩子总是用自己的自行车捎我一段。
(7)那是一个阴雨蒙蒙的清晨,雾气很重,路上很滑。一不小心,邻家孩子的自行车撞倒了人,我被重重地摔在地上。没有等我反应过来,邻家的孩子已扶起自行车逃之夭夭。我终于意识到发生了什么事,这样的事还是走了为好,但是,当我要起步时,却发现被撞的是位瘦小的老太。
(8)许多人围了过来。我有些惭愧,于是,我低着头帮老太太拾起散落在地上的菜。突然在人群中我竟发现了父亲那深邃的目光。我开始害怕,今天闯这样的祸,回去会怎样呢?
(9)我把老太太送回家,才发现她的儿女并不孝。老太太丝毫没有责备我的意思,她只是说她很寂寞。于是,我说,我会常常去看她。
(10)我并不想敷衍她,我决定这么做。
(11)然而,我不知道如何面对父母。
(12)小心翼翼地回到家,准备先做“乖宝宝”,然后再坦白交代,想来会少些责骂。晚饭桌上,气氛并不如想象的恶劣,而且桌上也多了几样我爱吃的小菜。吃饭时,我小心地边吃边看着父亲。父亲很和蔼,不时夹菜给我。我等待着父亲的训斥,而父亲却只是询问了老婆婆的情况,嘱咐我一定要多陪陪老婆婆。
(13)依然记得那天父母在睡前语重心长地对我说的话:“孩子,你懂得了什么叫责任。”我终于感觉到父母承认了我的长大;我也终于明白,长大并不像考上中学那么容易,也不像长青春痘那么简单。长大,意味着承担责任。
(14)的确,并不是所有长大的人都能够承担责任的;然而,能够承担责任的人却一定是长大了。
1、联系上下文,说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小的时候想长大
②我终于感觉到父母承认了我的长大
2、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3、在叙述中,详写了哪一件事?作者这样安排的用意是什么?
4、简要谈谈你对文中划线句子的理解。
5、请你谈谈你对“长大了”的感受。
1、①进入中学,成为大人。 ②能够承担责任(或“懂得什么叫责任”。)
2、本文叙述了“我”成长过程中不同时期对“长大”的不同理解的一些相关的事情。
3、详写邻家孩子用自行车捎“我”时撞倒一位老太太的前后经过,突出“我”对“长大”的认识由幼稚到成熟的过程,从而揭示“长大”的含义,突出文章的中心。
4、这句话告诉我们,真正的“长大”不在于年龄的增长和身体的成熟,而是意味着能够承担责任。
5、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