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春风吻醒沉睡的大地,我总是忆起黄河岸上的那一角碧蓝的天空,和那一隅一地。
天空,被浅灰色的云揩得洁净透明,扑面的风像绵软的羽毛在额上颤抖,一只燕子形的风筝在天上游荡,哨音顺着我的手,手中的线升到云层中去
我放飞的是童年的欢乐,童年的幻想,童年的梦。
那根长长的细细的线,在我手中时紧时松,我的眼睛在空中巡行,那风筝挣扎着盘旋着向高空挺进,跟空中的飞鸟混在一起,但它飞得再高再远我也能将它看清。
我长大了,在那片蓝天、那片蓝天下那片土地的眼睛里,我成了一只风筝。
那崎岖的羊肠小道,那被拓宽的公路,那闪闪发光的钢轨,那平坦的高速公路,那在蓝天上肉眼望不见的航线,将我越放越高,越放越远。但我忘不了那片蓝天,那片蓝天下的土地。那里有我童年的情趣,童年的歌谣,童年的爱,是爱的故土哺育了我最初的幻想与纯真的眷恋。
如果我失去了这种爱,抛弃了那片蓝天,那片蓝天下的土地,我将会从我拥有的飞翔的空间中跌落下来。我不愿做断了线的风筝。
1. 从文中第一段中的“忆”字,我们可以知道这是一篇写 的文章。
2. 全文的抒情线索是:
3.“我成了一只风筝”的含义是:
4. 试概括文中第六自然段的两层意思。
5. 全文点题的句子是
1往事(思乡之情)
2风筝
3我远离了家乡
4
第一层:我离家乡越来越远
第二层:我忘不了我的家乡
5我不愿做断了线的风筝。
①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
②我自从会认字后不到几年,就开始读书。倒不是四岁时读母亲教给我的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国文教科书第一册的“天、地、日、月、山、水、土、木”以后的那几册,而是七岁时开始自己读的“话说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的《三国演义》。
③那时我的舅父杨子敬先生每天晚饭后必给我们几个表兄妹讲一段《三国演义》,我听得津津有味,什么“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真是好听极了。但是他讲了半个钟头,就停下去干他的公事了。我只好带着对于故事下文的无限悬念,在母亲的催促下,含泪上床。
④此后,我决定咬了牙,拿起一本《三国演义》来,自己一知半解地读了下去,居然越看越懂,虽然字音都读得不对,比如把“凯”念作“岂”,把“诸”念作“者”之类,因为就只学过那个字一半。
⑤谈到《三国演义》,我第一次读到关羽死了,哭了一场,便把书丢下了。第二次再读时,到诸葛亮死了,又哭了一场,又把书丢下了。最后忘了是什么时候才把全书读到“分久必合”的结局。
⑥这时就同时还看了母亲针线笸箩里常放着的那几本《聊斋志异》。聊斋故事是短篇的,可以随时拿起放下,又是文言的,这对于我的作文课很有帮助。时为我的作文老师曾在我的作文本上批着“柳州风骨,长吉清才”的句子,其实我那时还没有读过柳宗元和李贺的文章,只因那时的作文,都是用文言写的。
⑦因为看《三国演义》,引起了我对章回小说的兴趣,对于那部述说“__”的《水浒传》尤其欣赏。那部书里着力描写的人物,如林冲——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一回,看了使我气愤填胸!——武松、鲁智深等人,都有其自己极其生动的风格,虽然因为作者要凑成三十六天罡七十二地煞勉勉强强地写满了一百零八人的数目,我觉得也比没有人物个性的《荡寇志》强多了。
⑧《精忠说岳》并没有给我留下太大的印象,虽然岳飞是我从小就崇拜的最伟大的爱国英雄。在此顺便说一句,我酷爱古典诗词,但能够从头背到底的,只有岳武穆的《满江红》“怒发冲冠”那一首,还有就是李易安的《声声慢》,她那几个叠字:“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写得十分动人,尤其是以“寻寻觅觅”起头,描写尽了“若有所失”的无聊情绪。
⑨到我十一岁时,回到故乡的福州,在我祖父的书桌上看到了林琴南老先生送给他的《茶花女遗事》,使我对林译外国小说产生广泛的兴趣,那时只要我手里有几角钱,就请人去买林译小说来看,这又使我知道了许多外国的人情世故。
⑩《红楼梦》是在我十二三岁时候看的,起初我对它的兴趣并不大,贾宝玉的女声女气,林黛玉的哭哭啼啼都使我厌烦,还是到了中年以后再拿起这部书看时,才尝到“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一个朝代和家庭的兴亡盛衰的滋味。
⑾总而言之,统而言之,我这一辈子读到的中外的文艺作品,不能算太少。我永远感到读书是我生命中最大的快乐!从读书中我还得到了做人处世的“独立思考”的大道理,这都是从“修身”课本中所得不到的。
⑿我自1986 年到日本访问回来后即因伤腿闭门不出,“行万里路”做不到了,“读万卷书”更是我唯一的消遣。我每天都会得到许多书刊,知道了许多事情,也认识了许多人物。同时,书看多了,我也会挑选,比较。比如说看了精彩的《西游记》就会丢下烦琐的《封神传》,看了人物栩栩如生的《水浒传》就不会看索然乏味的《荡寇志》等等。对于现代的文艺作品,那些写得朦朦胧胧的,堆砌了许多华丽的词句的、无病而呻吟、自作多情的风花雪月的文字,我一看就从脑中抹去,但是那些满带着真情实感,十分质朴浅显的篇章,那怕只有几百上千字,也往往使我心动神移,不能自已!
1. 对“一谈到读书,我的话就多了!”这句话的作用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
A. 落笔点题,突出爱读书的感情基调。 B. 统领全文,突出爱读书的感情基调。
C. 突出爱读书的感情基调 D. 落笔点题,统领全文,突出爱读书的感情基调。
2. 对第②段中“不是……而是……”一句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不是……而是……”是表并列关系的关联词语,该句突出表现作者对《三国演义》(或自选读物)的喜爱。
B.“不是……而是……”是表转折关系的关联词语,该句突出表现作者对《三国演义》(或自选读物)的喜爱。
C.“不是……而是……”是表选择关系的关联词语,该句突出表现作者对《三国演义》(或自选读物)的喜爱。
D.“不是……而是……”是表因果关系的关联词语,该句突出表现作者对《三国演义》(或自选读物)的喜爱。
3. 第③段说到“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下列对“桃园三结义”说法正确
的一项是( )
A. 刘备 诸葛亮 关羽 B. 刘备 关羽 张飞
C. 刘备 关云长 吕布 D. 关羽 张飞 诸葛亮
4. 根据全文文意归纳整理,下列哪项是作者都喜欢读的作品( )
A.《三国演义》、《聊斋志异》、《水浒传》、《荡寇志》、《满江红》
B.《茶花女逸事》、《红楼梦》、国文教科书、《精忠说岳》、《声声慢》
C.《红楼梦》、国文教科书、《声声慢》、《茶花女逸事》、《满江红》
D.《三国演义》、《聊斋志异》、《水浒传》、《满江红》、《声声慢》
1D
2.A
3.B
4.D
红花衣和日记本 残雪
①我们家里小孩多,布票远远不够用,母亲就买回一大匹极便宜的粗麻布给我们做衣服。衣服做好后,男孩子的全部用染料染成黑色,只有我的那一套没有染。我记得裤子是紫色的底子上起花朵,上衣是大红底子起绿小叶。我一点都不喜欢这种色彩搭配,觉得怪扎眼的,难看死了。可是没有别的衣服,只能穿它们。我穿着这身衣服忐忑不安地来到学校,马上就听到了议论,“乡下人……”女孩们说。有一个长得像洋 娃娃的同学还特地到我跟前来问:“你怎么穿这种衣服啊?”我答不出,我的脸发烧,恨不得钻进地里去。
②那一天,大家都不愿和我玩游戏,嫌我土里土气。不过毕竟是孩子,到了第二天、第三天,她们就忘了这事,又和我玩起来了。当然,我知道她们当中有几个是从心里瞧不起我的。想想看,一个瘦小的女孩,脸色苍白,穿着那种母 亲用手工赶制的,硬邦邦红彤彤的大花衣,同样硬邦邦的紫色花裤子,那会是什么样子,当然土得掉渣了。我是不敢同人比穿的,我的最大愿望是不要引起别人的注意。一来我瘦骨伶仃,穿衣服撑不起;二来我的所有衣服全是便宜布,母亲粗针大线缝制的,上不得台面。
③尽管样子难看,尽管从来出不了风头,尽管老师也因为我的“出身”看我时带着异样的眼神,我却并不消沉。现在回想起这事来有点怪,或许是我体内超出常人的活力给了我某种自信?我总是蠢蠢欲动,跃跃欲试,从来没有一刻消沉过。荡秋千我能荡得最高,短跑我能跑得最快,作文我能写得最好,算术总是第一。当然我做这些事也远比别人认真,付出也比别人要多。
④老师让我们每天写日记,交给他批改。他要求我们每个人买一个正式的日记本,外面有塑料壳的那种。那时的塑料是很贵的,是时髦的东西。星期六,父亲带我上街去买本子。我们来到百货店的文具柜,我看 中了柜里的好几种,红的、黄的、有花儿的,我激动得一颗心在胸膛里“怦怦”直跳。可是他叫营业员拿出来翻了翻,又退回去了,说:“太贵了。”我大失所望。后来去了第二家,又看了一通,父亲还是说:“太贵了。”这时我已经很不高兴了,但还抱着希望。第三家是大百货公司,里头什么日记本都有,我看得眼花缭乱。我觉得那本鹅黄色的,厚厚的最合我意。我眼巴巴地看父亲和营业员商量了很久,最后,父亲居然叫营业员拿出一个墨绿色的,马粪纸的外壳,然后再要了一个小小的写字本,将那简易写字本往马粪纸的外壳里头一套,说:“好!这不就是日记本了吗?”我站在那儿,眼泪几乎就要夺眶而出!我脑海里不断地出现同学们那些花花绿绿的塑料壳的日记本,委屈得一个字都说不出来。
⑤于是我就在这个一半马粪纸一半漆布做成外壳的日记本上写日记了。我的字迹端端正正,我几乎每隔几天就发誓,我要努力锻炼自己, 使自己成为更好的人。当老师将全班同学的日记本放在讲台上时,我看见我的墨绿色的小本子缩在那一堆花花绿绿的豪华本里头,那么不起眼,那么让人害臊!
⑥当我长大后,再去看父亲给我买的日记本时,就发现了他深藏的一番苦心。本子的纸张十分好,根本不是低档货;而墨绿色的外壳更是大方朴素,很有格调,确实比那些塑料壳本本好看多了。我那个时候看不出,是因为我还没修炼到他那个份上吧。啊,那种压抑,不是于无形中打掉了我身上的轻浮之气吗?回想这一生,的确从未真正轻浮过,主要还是得益于“老谋深算”的父亲的 影响吧。
⑦母亲让我穿难看的红花衣是为了省钱,以维持家庭的收支平衡,父亲给我挑日记本则是于无言中教会我什么是朴素之美。那一次的委屈刻骨铭心,是不是就因为这,我的小说里头才从来容不得花哨的形容词,也容不得轻浮呢?
1.选文记叙了哪几件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第④段画直线句子运用了哪些人物描写方法?有什么作用?B. 1 . c o m
3.品析文中加点词语的妙处。
我答不出,我的脸发烧,恨不得钻进地里去。
4.赏析第⑤段画线的句子。
5.请概括选文中的“我”是一个怎样的人。
6.读完选文,你内心一定有所触动,请结合生活实际,谈谈感受。
1.记叙了儿时母亲让“我”穿难看的红花衣和父亲给“我”挑日记本两件事。(意对即可)
2运用了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作用:表现了父亲为“我”买完日记本后,感到轻松与满足的心理3 “钻”字形象地写出“我”因为衣服难看,面对同学时的害羞、不知所措的处境和心理。
4.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日记本的不起眼,以及“我”当时害臊(自卑)的心理
5.自强,懂事,勤奋,认真,有朴素之美,无轻浮之气等。
6. 能结合选文的内容和自己的生活实际,观点明确,语言流畅,语意连贯即可。
深信黄山天下奇
①很早就已闻黄山具有北方山峰的雄壮巍峨,南方峻岭的俊逸飘洒;也听说黄山有玲珑剔透的怪石,虬枝斜出的黄山松和浩瀚无边的云海。当代大诗人郭沫若在赋诗赞颂黄山景色时更留下了“深信黄山天下奇”的佳句。
②今年十月,我来到了黄山,虽说进入秋季,但此时的黄山还是穿着夏装。拾级而上,灰蓝色的轻烟不时伴随花香扑面而来。凭栏远眺,十里迤逦的群峰由于角度、位置和视线的不同而出现景观上的差异,但见峰峦争雄,奇松苍翠,就像几千丈长的彩色帷幔悬挂在前方,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
③黄山是立体的画、无声的诗。当走进黄山的峰海,无数的巧石会争先恐后奔眼前。在半山寺,抬头可见一只头朝天门的振翅欲啼的“公鸡”,这就是巧石“金鸡叫天门”;登上“天山已屏”,遥望莲花峰,她就像用壮美线条勾勒出来的一朵含苞欲放的新莲;在鸡公峰前,一块巧石长得像鹅一样,昂起头,翼下还有许多圆石簇拥着,形成了“天鹅孵蛋“的奇景。还有九龙峰上的“猫头鹰”,白沙岭上的“喜鹊登梅”,狮子峰顶的“猴子观海”,鲫鱼背上的“仙桃石”……这些巧石千姿百态,逼真逗趣,似人似物,似禽似兽,惟妙惟肖,如同出自能工巧匠之手,给人带来丰富的想像和无尽的乐趣。
④如果用“巧”来形容黄山的石,那么黄山的松可说是“奇”了。黄山松不像一般的松树那样生长在泥土里,而是依山势和风向扎根在高山的峭壁夹缝中。它们不怕严寒,四季常青,形态有立有卧,有俯有仰。如举世闻名的千年古松——迎客松,就挺立在玉屏楼东、wén shū 洞上。a恰似一位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迎接远方的来客。离开玉屏楼,路旁又有一株古松远伸一枝,作送客状,它就是送客松。往前50米处的望客松则体态优美,如向游人点头,依依惜别。还有始信峰上的黑虎松,天都峰的探海松……。黄山的松树不仅独立生长,也有成林的树木。如狮子峰上的松树就成林成片形成松海,当山风吹过,b就像排浪拍岸的潮汐,蔚为壮观。
⑤黄山的奇松引人入胜,黄山的云海更为神奇,它妙在非海,而确又似海。站在峰巅,只见烟云时而为风平浪静的__,时而为浪涛汹涌的大海,时而似奔腾的急流,时而又轻柔如绢。刚才还是倾盆大雨,迷天雾,而刹那间,它们就会全部散去,阳光一照,白云浩浩,澜翻絮涌,万道山峪沉于银涛中,真有“忽闻海中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的佳境,难怪郭沫若形容它是“森罗万象,忽隐忽现,或浓或淡,胜似梦境之迷离。”
1.通读全文后,分别说说第①段的两句话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2.第③、④、⑤段的内容分别与第①段的哪些短语相对应?
第③段内容与“ ”相对应。
第④段内容与“ ”相对应。
第⑤段内容与“ ”相对应。
3.结合第③段内容回答:作者把黄山比作“立体的画”是因为
;比作“无声的诗”是因为
4.第④段中两处画线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分别写出了黄山松的什么特点?
a处: b处: 。
5.第⑤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 的修辞手法,表现出黄山云海
的特点。
6.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曾说过:“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①“五岳”即我国历史上的五大名山,请写出其中的二座山名及方位。
②简单说说这两句赞语的含义。
7.按要求回答下面问题。
(1)为中外游客提供一处当地值得参观游览的景点,并用简洁的语言介绍其特点。
我推荐的景点是________________,其特点是____________ ____ 。
(2)请你向当地人民政府提一条充分开发当地旅游文化资源的合理化建议。
我的建议 。
1.通读全文后,分别说说第①段的两句话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第①句概括全文内容,第②句引郭诗点出了黄山奇的特点。
2.第③、④、⑤段的内容分别与第①段的哪些短语相对应?
第③段内容与“ 玲珑剔透的怪石 ”相对应。
第④段内容与“ 虬枝斜出的黄山松 ”相对应。
第⑤段内容与“ 浩瀚无边的云海 ”相对应。
3.结合第③段内容回答:作者把黄山比作“立体的画”是因为 黄山的石多、石巧,巧石千姿百态,走进黄山的峰海,无数的巧石会争先恐后奔眼前;比作“无声的诗”是因为 这些巧石惟妙惟肖,能给人带来丰富的想象和无限的乐趣。
4.第④段中两处画线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分别写出了黄山松的什么特点?
a 处: 黄山松形态各异 b处: 松林似海蔚为壮观
5.第⑤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 排比、比喻的修辞手法,表现出黄山云海 森罗万象、变幻莫测的特点。
6.明代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曾说过:“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
①“五岳”即我国历史上的五大名山,请写出其中的二座山名及方位。
东岳泰山、西岳华山、南岳衡山、北岳恒山和中岳嵩山
②简单说说这两句赞语的含义。
五岳是中国山的代表,而黄山的景观更在五岳之上。
7.①示例:千鹤岛 特点:千鹤岛位于博白县江宁镇四联村合浦库区内,岛上聚栖着鹤、鹭近3万多只,是广西最大的鹭鸟聚栖地 ②示例:改善交通设施,开发旅游资源,推动博白经济建设
深信黄山天下奇
①很早就已闻黄山具有北方山峰的雄壮巍峨,南方峻岭的俊逸飘洒;也听说黄山有玲珑剔透的怪石,虬枝斜出的黄山松和浩瀚无边的云海。当代大诗人郭沫若在赋诗赞颂黄山景色时更留下了“深信黄山天下奇”的佳句。
②今年十月,我来到了黄山,虽说进入秋季,但此时的黄山还是穿着夏装。拾级而上,灰蓝色的轻烟不时伴随花香扑面而来。凭栏远眺,十里迤逦的群峰由于角度、位置和视线的不同而出现景观上的差异,但见峰峦争雄,奇松苍翠,就像几千丈长的彩色帷幔悬挂在前方,给人以艺术美的享受。
③黄山是立体的画、无声的诗。当走进黄山的峰海,无数的巧石会争先恐后奔眼前。在半山寺,抬头可见一只头朝天门的振翅欲啼的“公鸡”,这就是巧石“金鸡叫天门”;登上“天山已屏”,遥望莲花峰,她就像用壮美线条勾勒出来的一朵含苞欲放的新莲;在鸡公峰前,一块巧石长得像鹅一样,昂起头,翼下还有许多圆石簇拥着,形成了“天鹅孵蛋“的奇景。还有九龙峰上的“猫头鹰”,白沙岭上的“喜鹊登梅”,狮子峰顶的“猴子观海”,鲫鱼背上的“仙桃石”……这些巧石千姿百态,逼真逗趣,似人似物,似禽似兽,惟妙惟肖,如同出自能工巧匠之手,给人带来丰富的想像和无尽的乐趣。
④如果用“巧”来形容黄山的石,那么黄山的松可说是“奇”了。黄山松不像一般的松树那样生长在泥土里,而是依山势和风向扎根在高山的峭壁夹缝中。它们不怕严寒,四季常青,形态有立有卧,有俯有仰。如举世闻名的千年古松——迎客松,就挺立在玉屏楼东、wén shū 洞上。a恰似一位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迎接远方的来客。离开玉屏楼,路旁又有一株古松远伸一枝,作送客状,它就是送客松。往前50米处的望客松则体态优美,如向游人点头,依依惜别。还有始信峰上的黑虎松,天都峰的探海松……。黄山的松树不仅独立生长,也有成林的树木。如狮子峰上的松树就成林成片形成松海,当山风吹过,b就像排浪拍岸的潮汐,蔚为壮观。
⑤黄山的奇松引人入胜,黄山的云海更为神奇,它妙在非海,而确又似海。站在峰巅,只见烟云时而为风平浪静的__,时而为浪涛汹涌的大海,时而似奔腾的急流,时而又轻柔如绢。刚才还是倾盆大雨,迷天雾,而刹那间,它们就会全部散去,阳光一照,白云浩浩,澜翻絮涌,万道山峪沉于银涛中,真有“忽闻海中有仙山,山在虚无缥缈间”的佳境,难怪郭沫若形容它是“森罗万象,忽隐忽现,或浓或淡,胜似梦境之迷离。”
1. 通读全文后,分别说说第①段的两句话在文中分别起到什么作用?
2. 第③、④、⑤段的内容分别与第①段的哪些短语相对应?
第③段内容与“ ”相对应。
第④段内容与“ ”相对应。
第⑤段内容与“ ”相对应。
3. 第④⑤段的开头第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4. 本文语句优美生动,试赏析赏析。
(1)第④段中两处画线句子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分别写出了黄山松的什么特点?
a处:
b处:
(2)本文中还有很多运用比喻修辞的句子,请找出并说说它的表达效果。
5.游记也是在记游,文中有哪些语句体现了作者的游踪?
1第①句概括全文内容,第②句引郭诗点出了黄山奇的特点。
2第③段内容与“ 玲珑剔透的怪石 ”相对应。
第④段内容与“ 虬枝斜出的黄山松 ”相对应。
第⑤段内容与“ 浩瀚无边的云海 ”相对应。
3承上启下,过渡的作用
4(1) a处: 黄山松形态各异 b处: 松林似海蔚为壮观
(2)略
5我来到了黄山;拾级而上;凭栏远眺;当走进黄山的峰海
①船过了秭归和巴东,便入了最有名的巫峡,这是一段最奇险最美丽的山水。江水的险,险在窄,险在急,险在曲折,险在多滩。山的妙处,在不单调。a这个峰很高,那个峰还要高,前面有一排,后面还有一排,后面的后面,还有无数排,一层一层的,你围着我,我围着你,你咬着我,我咬着你。前面无路,后面也无路。四面八方,都被悬崖阻住。船身得转弯抹角地从山缝里穿过去。两旁的高山,笔直地耸立着,好像是被一把快刀切成似的,那么整齐,那么险峻。仰着头,才望见峰顶,中间是一线蔚蓝的天空。b偶尔看见一只黑色的鸟,拼命地飞,拼命地飞,总觉得它不容易飞过那高高的峰顶。江水冲在山崖上、石滩上,发出一种横暴的怒吼,有时候可以卷起一两丈高的浪堆。
②巫山的云,这一次因为天气晴爽,没有看到。据一位老先生说,看巫山的云,要在迷蒙细雨的天气。那时候,望不见天,望不见山峰,只见顶上云雾腾腾,有像牛马的,有像虎豹的,奇形怪状,应有尽有,那情形比起庐山来还要有趣。这一次因为正是秋高气爽的好天气,天上连云影也没有,几个极高的峰巅,我们可以望得清清楚楚。最可爱的,就是在那悬崖绝壁的上面,倒悬着一些极小的红花,映着古褐苍苍的石岩,另有一种情趣。
③过巫山即入瞿塘峡。此峡最短,不过十五六里。山势较巫峡稍低平,水势仍险急,因有夔门滟澦堆阻在江中,水不得平流之故。过瞿塘峡,北岸有一峰突起,树木青葱,玲珑可爱,这里便是历史上有名的白帝城。那一段古城刘皇叔托孤的悲惨故事,就发生在这个地方。山顶上有一古刹,为孙夫人庙。颜色为瓦白色的墙,隐约地从树林中呈现出来。我们走过的时候,正是下午六点光景,一道斜阳,照在庙前的松树上,那颜色很苍冷。远远地朝北望去,隐约地可以望见八阵图的遗迹。庙里的钟声,同夔府那边山上传来的角声,断断续续地唱和着,那情调颇有些凄凉。所谓英雄落泪游子思乡的情感,大概就是在这种境界里产生的。
1 作者在描写三峡景物时,引用了一些诗句、谚语、典故, 下列哪个选项的分析不恰当( )
A.“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衫”渲染了三峡一带的险恶、悲凉的氛围,为全文定
下了感情基调。
B.“青滩叶滩不算滩,崆岭才是鬼门关”表现了瞿塘峡的雄伟、壮丽。
C.“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重在赞赏诗中“赴”字运用之妙,从而进一步表
现了沿江两岸如群吗奔驰的山势。
D. 文中写白帝城,引用刘皇叔托孤的故事,突出了三峡景色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更耐人
寻味。
2. 下列与划横线的句子所描绘的景象一样的一项是( )(2分)
A. 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B.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C. 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D. 晴初霜旦,林寒涧肃。
3. 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是( )(2分)
A. 江水的险,险在窄,险在急,险在曲折,险在多滩。
B. 一层一层地你围着我,我围着你,你咬着我,我咬着你。
C. 偶尔看见一只黑色的鸟,拼命地飞,拼命地飞,总觉得它不容易飞过那高高的峰顶。
D. 只见顶上云雾腾腾,有像牛马的,有像虎豹的,奇形怪状,应有尽有。
4. 对巫峡的描写作者主要是抓住巫峡的山、水、云三个方面进行描绘的,下列说法不妥当的
一项是( )(2分)
A.“江水的险,险在窄,险在急,险在曲折,险在多滩。”这个句子抓住“窄”、“急”、
“曲折”、“多滩”等词,突出了江水的险。
B.“这个峰很高,那个峰还要更高,前面有一排,后面还有一排,后面的后面,还有无数
排,一层一层地你围着我,我围着你,你咬着我,我咬着你。“这个句子突出了山峰的特点——高。运用拟人法描写巫峡山的高峻,非常生动,将群山写活了。
C. 巫的云“有像牛马的,有像虎豹的,奇形怪状,应有尽有”。这个句子生动地写出了
云雾的奇幻多变。
D.“偶尔看见一只黑色的鸟,拼命地飞,拼命地飞,总觉得它不容易飞过那高高的峰顶。 ”
从正面写出山峰的高峻。
1B
2.B
3.C
4.D
温 陵佳 绝 处 最 妙 十 八 景
“泉州十八景”评选揭晓
本报讯(记者杨秋香) 历经候选景点推荐、市民投票、景点考察和评选投票,长达8个月的“泉州十八景”评选活动,昨天有了结果,十八个景点终于产生。
昨天评选的这十八个景点是:开元寺、崇武古城、洛阳桥、府文庙、牛姆林、清水岩、清源山、西湖公园、深沪湾、天后宫、黄金海岸、仙公山、岱仙瀑布、郑成功史迹、蔡氏古民居、五里桥、东湖公园、涂门街。
“泉州十八景”评选活动自去年11月拉开帷幕以来,在各级领导重视、各有关部门支持配合和广大市民踊跃参与下,共推荐了85个候选景点。评选办公室根据专家学者意见从中精选出40个,充分发动所辖居民积极参与投票评选。这次投票评选规模空前,评委会共印发60万张选票,基本覆盖到各县(市、区)及市直各单位的社区和乡村,选民包括学生、公务员、农民、工人、解放军和教师等。同时开设免费评选热线和网上评选。有近十万市民参与网上或电话评选活动。在收回55.2万张市民选票、组织评委实地考察的基础上,7月14日,评选办公室召开了全体评委会议,评委以记名投票方式表决。最终,市民评选与评委评选的结果基本吻合,综合市民和评委评选的结果,评选办公室确定了“泉州十八景”。
(《泉州晚报》2003.7.23第一版)
1.题目中的“温陵”是 的古称,除此以外,这个城市还有其它别称,如(至少写出一个): 。
2.上面这则消息的导语包含几方面内容?
3.根据上文内容,在下面空白处填入数字,后回答问题。
①“泉州十八景”的参评候选景点有 个,评选活动长达 月,共印发 张选票,收回 万张选票。
②上面这些数目说明了什么?(至少说出两点)
4.上面消息,用事实说话,客观真实地报道“泉州十八景”评选活动。也许你也曾参加过这次评选活动的投票,请你为“泉州十八景”评选工作写几句议论性的话。
5.下面两题,任选一题完成。
①“泉州十八景”评选活动后,评选办公室向社会公开征集“泉州十八景”景名。请你试为其中的一处景点命名。(不超过六字)。
②请你就“泉州十八景”中的某个景点的景观其它相关内容,写几句话。
1.题目中的“温陵”是 泉州 的古称,除此以外,这个城市还有其它别称,如(至少写出一个): 鲤城、刺桐 。
2.上面这则消息的导语包含几方面内容?
评选过程、评选时间、评选结果。
3.根据上文内容,在下面空白处填入数字,后回答问题。
①“泉州十八景”的参评候选景点有 85 个,评选活动长达 8个 月,共印发60万张选票,收回55.2万张选票。
②上面这些数目说明了什么?
“泉州十八景”评选活动,受到了各级领导的重视、各有关部门的支持配合和广大市民的踊跃参与。
4.上面消息,用事实说话,客观真实地报道“泉州十八景”评选活动。也许你也曾参加过这次评选活动的投票,请你为“泉州十八景”评选工作写几句议论性的话。
略。
5.下面两题,任选一题完成,答案略
阅读《生命之舟》
导语:8月1号晚上8点20分,湖北嘉鱼簰洲突然发生溃口,广州军区舟桥某旅和湖北省公安消防总队奉命赶往现场营救,记者随同其中一艘冲锋舟前往,看到一幕幕感人至深的场面,请看报道:
2号凌晨1点多钟,记者搭乘先下水的湖北省公安消防总队的二号冲锋舟,驶向溃口方向,冲锋舟一路绕过房顶、电线等障碍,穿梭于树丛之中,搜寻被困群众。
同期声。(施救人员在呼唤:有人吗?有人吗……)
凌晨3点多钟,冲锋舟上的呼唤有了回音,人们发现第一个营救目标——空军高炮五团二二五营战士苟峰。
同期声。(施救过程中的现场声,使劲、慢点……)
凌晨5点多钟,二号冲锋舟上的人突然发现冲锋舟左前方一棵小树上,一个小女孩正紧紧抱着树干,洪水已淹过她的腰部,情况十分危急。
同期声。(施救人员大声叮嘱小孩:千万别动……)
由于急流顶冲,冲锋舟向小女孩背部冲去,驾驶员迅速转舵,从二十多米的地方向小树迂回,A.一次失败了,两次、三次都失败了。洪水仍在肆虐,幼小的生命在抗争。冲锋舟一步一步向小树靠拢,B.五米、四米、三米、二米、一米……
同期声。
到2号上午10点,二号冲锋舟共救起六十四人,截止到2号下午4点,共有一百五十多艘各式轻舟进入簰洲湾救人,共救起被困群众一万七千多人,当地群众亲切地称这些舟船为“生命之舟”。
这是湖北台报道的。
1.写出下列词语的同义词,给加点字注音。
率先( ) 肆虐( )
2.这则电视新闻的主体部分,以 为顺序,报道二号冲锋舟搜查营救的几个场面,请概述其中第一、第二个场面的情景。
①
②
3.说一说下面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二号冲锋舟,驶向溃口方向,冲锋舟一路绕过房顶、电线等障碍,穿梭于树丛之中,搜寻被困群众。
4.一般来说,电视新闻语言简洁明了。如果文中画线句子A.处改为“前三次都失败了”,B.处删掉,语言就不会重复啰嗦了,而显得更简洁。这种说法对不对?请简要分析一下。
5.这些舟船为什么被群众称为“生命之舟”?
6.上文反复出现“同期声”这一词语,“同期声”在电视新闻中意思是 ,它体现了电视新闻 的特征。
1.写出下列词语的同义词,给加点字注音。
率先(shuài ) 领先 肆虐( nüè) 残害
2.这则电视新闻的主体部分,以 时间 为顺序,报道二号冲锋舟搜查营救的几个场面,请概述其中第一、第二个场面的情景。
① 营救战士
② 救起十二名战士、群众之后,发现远处小树上的小女孩。
3.说一说下面加点词语的表达作用。
二号冲锋舟,驶向溃口方向,冲锋舟一路绕过房顶、电线等障碍,穿梭于树丛之中,搜寻被困群众。
说明水灾的严重和救援行动的艰难,表现解放军和武警战士不畏艰险的献身精神。
4.一般来说,电视新闻语言简洁明了。如果文中画线句子A处改为“前三次都失败了”,B处删掉,语言就不会重复啰嗦了,而显得更简洁。这种说法对不对?请简要分析一下。
(3分) 不啰嗦,它详细叙述了救援过程,非常生动地方表现了战士们施救的艰难和不屈不挠,使人如临其境,如果改了,就没有这种效果。
5.这些舟船为什么被群众称为“生命之舟”?
群众称这些救命的舟船为“生命之舟”,是对解放军和武警战士舍己救人的伟大精神的褒扬,表达了对他们的无限感激和热爱之情。
6.上文反复出现“同期声”这一词语,“同期声”在电视新闻中意思是 与新闻描述的过程同步的声音 ,它体现了电视新闻 声画合一 的特征。
阅读《别了,“不列颠尼亚”》(节选)
晚6时15分,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在距离驻港英军总部不远的添马舰军营东面举行。停泊在港湾中的皇家游轮“不列颠尼亚”号和邻近大厦悬挂的巨幅紫荆花图案,恰好构成这个“日落仪式”的背景。
此时,雨越下越大,查尔斯王子在雨中宣读英国女王赠言说:“英国国旗就要降下,中国国旗将飘扬于香港上空。一百五十多年英国管治即交将告终。”
7点45分,广场上灯光渐暗,开始了当天港岛上的第二次降旗仪式。一百五十六年前,一个叫爱德华·贝尔彻的英国舰长带领士兵占领了港岛,在这里升起了英国国旗;今天,另一名英国海军士兵在“威尔士亲王”军营旁的这个地方降下了米字旗。
在新的一天来临的第一分钟,五星红旗伴着《义勇军进行曲》冉冉升起,中国从此恢复对香港行使主权。与此同时,五星红旗在英军添马舰营区升起,两分钟前,“威尔士亲王”军营移交给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军开始接管香港防务。
零点40分,刚刚参加了交接仪式的查尔斯王子和第28任港督彭定康登上“不列颠尼亚”号的甲板。在英国军舰“漆咸”号及悬挂中国国旗和香港特别行政区区旗的香港水警汽艇护卫下,将于1997年年底退役的“不列颠尼亚”号很快消失在南海的夜幕中。
从1841年1月26日英国远征军第一次将米字旗插上海岛,至1997年7月1日五星红旗在香港升起,一共过去了一百五十六年五个月零四天。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
1.在1997年6月30日这一天,英国米字旗在香港总共降下了 次,其中最后一次降下的具体时间是
2.第一段中的“紫荆花图案”指的是
3.加 的“日落”除了表明具体时间时间概念外,还有更深的一层含义。这就是
4.画出文中交代背景材料的一个句子。
5.请概述上文所描述的三个主要场景。
①
②
③
6.简单分析“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的深刻含义。(3分)
1.在1997年6月30日这一天,英国米字旗在香港总共降下了 3 次,其中最后一次降下的具体时间是 1997年6月30日最后一分钟 。
2.第一段中的“紫荆花图案”指的是 香港特别行政区的区旗 。
3.加 的“日落”除了表明具体时间时间概念外,还有更深的一层含义。这就是
英国历史上曾被称为“日不落帝国”,文中的“日落”双关含蓄地点明了英国对香港长达一个半世纪的统治终结了,如同夕阳西下。
4.画出文中交代背景材料的一个句子。
5.请概述上文所描述的三个主要场景。
①晚6时15分,在添马舰军营东面广场举行象征英国管治结束的告别仪式,降下英国国旗。
② 子夜时分举行的中英香港交接仪式,米字旗在香港最后一次降下。
③7月1日零点40分,查尔斯王子和彭定康登上“不列巅尼亚”号离开香港。
6.简单分析“大英帝国从海上来,又从海上去”的深刻含义。
“从海上来”,是说当年不可一世的英国远征军强占了中国的领土,开始了殖民统治;“从海上去”,明写查尔斯和港督彭定康乘坐“不尼颠尼亚”号离开香港,实指英国殖民统治的结束。
甲 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
A.得票数比第二名多34票
新华社莫斯科7月13日电 (记者许基仁、刘广、林榕)把所有的矜持都抛掉,让热泪尽情地流淌。在国际奥委会__萨马兰奇用平稳的语调宣布北京成为2008年奥运会主办城市后,聚集在莫斯科世界贸易中心的中国人眼睛湿润了。
北京在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会选定2008年奥运会主办城市的投票中,第二轮就以过半数优势赢得了奥运会主办权。B.在这轮投票中,北京获得了56票,多伦多为22票,巴黎为18票,伊斯坦布尔为9票。
在投票前各申奥代表团作陈述报告时,中国国务院副____再次重申中国政府坚定支持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的立场。他说,中国政府将信守在北京陈述报告中所作的所有承诺,并将尽一切努力帮助北京实现其承诺。
C.北京在首轮投票中获得了44票,多伦多、伊斯坦布尔、巴黎和大阪分别得20、17、15和6票。大阪第一轮被淘汰。
今天共有118名国际奥委会委员参加了投票。首轮实际上有104名委员投票,有效票为102张。第二轮有106名委员实际参加投票,有效票为105张。
风度翩翩的何振梁噙住了泪水。面对排着队上前祝贺的国际奥委会委员,何振梁只有用默默的拥抱来感谢支持北京、支持中国的朋友们。
何振梁在来莫斯科前接受本社记者的专访时说,现在的北京比八年前有了很大的进步,北京应该赢得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
乙 竞争对手(巴黎)的反应
【美联社巴黎7月13日电】 今天在得知北京而不是巴黎被选为2008年奥运会主办城市的消息后,巴黎的运动员、企业界领袖和政界人士都感到非常失望。尽管如此,那些集聚在市政厅等待今天国际奥委会作出决定的人们认为,即使在表决结果宣布之后仍有理由高举酒杯。
巴黎副市长安妮·伊达尔戈在市政厅举行的有数百人参加的聚会上说:“我们希望北京走运。”
1.写出甲文的正标题和副标题。
正标题:
副标题:
2.指出甲文的导语部分,并指出它的主要作用。
甲文导语部分是 段。
主要作用是
3.北京于 (时间)在 (地点)在 (会议)上赢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北京的对手有 。
4.甲文画横线的三个句子在表达上的作用分别是:
A.句:
B.、C.句:
5.试分析甲文最后一句话中的“应该”一词的含义。
6.请结合乙文画波浪线的句子,谈谈你对奥运精神的理解。
1.写出甲文的正标题和副标题。
正标题: 《北京喜获2008年奥运会举办权》
副标题: 《得票数比第二名多34票》
2.指出甲文的导语部分,并指出它的主要作用。
甲文导语部分是 一、二 段。
主要作用是 对事件或事件中心的概述 。
3.北京于2001年7月13日(时间)在莫斯科世界贸易中心(地点)在 (会议)上赢得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北京的对手有多伦多、巴黎、伊斯坦布尔 。
4.甲文画横线的三个句子在表达上的作用分别是:
A句: 用事实说话,让读者在比较中感受中国申奥的优势,说明中国申奥成功是众望所归。
B、C句: 北京申奥成功,正义、进步、强盛的中国在国际社会拥有广泛的支持。
5.试分析甲文最后一句话中的“应该”一词的含义
说明北京申奥成功是祖国改革开放成功的必然成果和有力证明,其中还道出中国人民漫长的期待、成功的喜悦和办好奥运的自信。
6.请结合乙文画波浪线的句子,谈谈你对奥运精神的理解。
从竞争对手巴黎人们的反应来看,奥运的精神在于“公平竞争,重在参与”,成功与否,不是最重要的,美好的愿望和良好的心态更重要。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