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段

红枫湖风景名胜区

①红枫湖风景名胜区位于贵州省会贵阳市西郊,是贵州旅游黄金线西线旅游的第一站。风景区规划面积200平方公里,水域总面积为57.2平方公里,蓄水量可达6亿立方米,深达100米左右,有“高原明珠”之誉,为贵州高原人造湖之最,据专家考证出来的数据显示,红枫湖比北京的十三陵水库大12倍相当于6个杭州西湖。

②红枫湖位于清镇市郊,距贵阳33公里,坐车也就不到一个小时。他的湖域水面东西可达2公里南北长达25公里。湖域四周遍布红枫树,金秋时节、枫叶似火、湖水轻柔、互衬互耀,故名曰:“红枫湖”。

③红枫湖由北湖、南湖、中湖、后湖四部分组成。北湖以岛闻名。鸟岛、蛇岛、龟岛……北湖沿岸,有西汉的古墓群,有明代的“苗王营垒”。

④南湖以洞著称。将军洞、打鱼洞、水下洞和大口洞等幽谷洞穴蔚为奇异。尤其是将军洞,水涨时形成独特的“洞中湖”。洞内钟乳石柱五光十色,琳琅满目。尽头处有一幅十多米高、二十多米宽的晶莹闪烁大石幔,恰似一幅巨瀑从悬崖直泻而下,甚为壮观;洞中有湖,水质明净,乘船游程1 400米,这里可一边欣赏千姿百态的钟乳石,一边倾听神奇的古老传说。

⑤北湖与南湖之间,有中湖连接。进入中湖,两岸峭壁森严,山势险峻;山上松柏苍劲挺拔。山巅之上一石似亭亭仙姑,一石含笑若罗汉。

⑥后湖湾汊众多,纵横交错。看似山穷水尽,忽又柳暗花明,船头一转,山水如画,尽收眼底:附近的村落,归来的打鱼船,手拉手的情侣,舞姿翩翩的苗族姑娘。

⑦湖、岛、山、洞巧妙结合,构成一幅绚丽的画卷。北湖的岛、南湖的洞、中湖的山、后湖的湾,别具一格。到红枫湖游览时间不同情趣也不一样,春来观花,夏日望水,秋季看树,冬天赏鸟。泛舟湖中,但见奇峰挺拔,山环水曲,秀色满目。

⑧除此之外,红枫湖风景区还包含其中的苗寨、侗寨、布依寨。苗家的吊脚楼、侗家的鼓楼及风雨桥、布依族的石板房错落有致,别具特色。您可以品尝到侗家的风味,可以听到侗家姑娘动人的歌声。侗家人的歌声曾飘到了海外,获得金奖,他们被很多的海外友人称为百灵鸟。在此还可欣赏到令人叹为观止的民族歌舞,领略敬酒歌、拦路酒等浓郁的民族风情。

(文章有删改)

1.阅读文段 ,归纳红枫湖风景名胜区主要由哪几部分构成。

2.认真阅读本文后,请根据自己的理解在下面表格内A.、B.、C.、D.、E.、F.、G.处分别填上恰当的内容。

红枫湖风景名胜区

文章

段落

说明的

内容

说明

语言

事物

特征

画线句的

说明方法

③-⑦段的

说明顺序

段①

A.

平实说明

E.

段②

位置及其

名字的由来

F.

段③

北湖

段④

南湖

B.

C.

段⑤

中湖

段⑥

后湖

D.

段⑦

G.

段⑧

3.认真阅读文段,根据其中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

红枫湖看点丰富,不同季节有着不同的情趣。其中__ __,__ __,__ __,__ __,使我总感耳目一新。

1.__北湖、南湖、中湖、后湖、苗寨、侗寨、布依寨__

2. A红枫湖风景区概况(面积、水量大小);B生动说明;C洞;D湾汊;E作比较;F列数字;G空间顺序__

3. __春来观花__,__夏日望水__,__秋季看树__,__冬天赏鸟_

动物界的殡葬师

①自然界有一种昆虫,它们拥有扁平而柔软的身体,经常在动物的尸体下面爬行,并不停地挖掘尸体下面的土地,最后会自然而然地把尸体埋葬在地下,因此被称为“埋葬虫”。

②绝大部分埋葬虫以动物死亡和腐烂的尸体为食,把它们转化成其他物质而进入生态循环系统,像是自然界里的清道夫,起着净化自然环境的作用。

③大部分人认为它们的工作又脏又臭,对它们非常嫌弃。可许多人却不知道,即使这样一份工作,也存在着非常激烈的竞争。

④这个世界每时每刻都会发生动物暴尸野外的事情,而此时就会开始一场围绕着死尸的争夺战。例如嗅觉极其敏锐并且有着极强飞翔能力的秃鹰当嗅到动物死亡的气味时就会不远万里前来吃掉腐肉这样就只给埋葬虫留下了一些“剩菜剩饭”。

⑤除了秃鹰这种实力强劲的对手,埋葬虫还要时刻面对蚂蚁和苍蝇的抢夺。成群的蚂蚁排着队来搬运他们的“猎物”,苍蝇则直接吃饱喝足,顺带还把卵产在这里,而那些卵以十分惊人的速度孵化出来便会“就地取食”。所以活跃在白天的埋葬虫就必须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到“案发现场”,并把尸体掩埋到地下。

⑥埋葬虫是一种具有“奉献精神”的腐肉类甲虫,这不仅体现在它们埋葬动物的尸体,而且它们有着在埋下的尸体旁亲手抚育自己的子女长大的习惯。

⑦在昆虫界,它们并不是唯一在产卵前为孩子预存食物的父母,但却是唯一成对为此工作的父母,蜣螂及其同类,或独居蜂和胡蜂等都是单独工作。在它们中间,无论父亲或母亲,都能自发地为孩子存贮食物。它们的卵下在动物的尸体上,幼虫孵化出来以后,头两三天靠父母的褐色液体养活。

⑧当它们成功获得了一次“葬礼主持”工作时,会在小动物的尸体下挖个坑,让小动物入土为安。如果小动物的尸体不巧待在硬地上,它们还会把它搬到软地上再挖掘,将它做成球团,埋在地下墓穴之中。期间,也许还会在“肉球”表面涂上“防腐剂”,也就是它们口部和尾部的分泌物。然后,它们就会在附近的土里,根据肉球的大小来产下适当数量的卵,以便卵一孵化,就能吃到现成的食物了。

⑨通常情况下,埋葬虫一般能搬运100克左右的鸟类或哺乳类,或者只稍稍超重或是能够就地掩埋的重一些的尸骸。但遇到体重颇重的死蛇,它们就会用各种各样,比如锯断或者弄破的方法把它分成几段来处理,然后分工合作迅速埋葬。

⑩一直以来,在昆虫界,大多数埋葬虫都以爱子出名。但悲哀的是,它们不得不杀死自己的一部分孩子来适应同类竞争,这就是大自然“优胜劣汰”的不变法则,只有强壮的孩子才能生存下来。

⑪据美国鱼类和野生动物保护组织的调查,美国的埋葬虫数量在急剧减少,已被列入濒危动物的名单。目前,他们正在采取措施,使埋葬虫的数量不断增加,免于绝种。这使有些人感到困惑不解:干嘛去关心这些小虫?其实,地球上所有的生命都以某种方式与我们相关联着,如果我们让它们一个接一个地从地球上消失,那么总有一天,这个命运也会落到我们的头上。

1.请在表格中填写相应的内容。

说明

对象

说明文的结构

文章段落

说明对象的特征

说明

顺序

A.:

葬虫

B.:总写(总说)

C.:分写(分说)

总写

段①

段②

段③

段④

段⑤

段⑥

段⑦

段⑧

段⑨

段⑩

段⑪

扁平而柔软的身体;工作是“埋尸”

D.:

E.:

F.:

G.:

2.请简述文章第④自然段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3.“殡葬师”会让一些尸体“入土为安”并涂上“防腐剂”,然后在肉球旁边产卵,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4.联系本文最后一段,说说如果世界上没有了埋葬虫,会是什么样?

1

说明

对象

说明文的结构

文章段落

说明对象的特征

说明

顺序

A:

葬虫

B:总写(总说)

C:分写(分说)

总写

段①

段②

段③

段④

段⑤

段⑥

段⑦

段⑧

段⑨

段⑩

段⑪

扁平而柔软的身体;工作是“埋尸”

D:净化自然环境、竞争激烈

E:具有“奉献精神”是唯一成对工作来为子女存贮食物的父母

F:生存环境恶劣,不得不杀子来适应同类竞争

G:逻辑顺序

2.__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具体形象地说明了“埋葬虫”在激烈的竞争中生存的特征。第④段关键词“例如……”说明此句运用了举例子的说明方法,这里举了秃鹰这种实力强劲的对手,具体形象地说明了埋葬虫生存环境竞争激烈。__

3.__目的是为了让刚刚孵化的卵可以吃到现成的食物。__

4.__示例:如果没有了埋葬虫好多动物的尸体就不会那么快的被处理空气中弥漫的气味会让人难以忍受人们的生活也不会像现在这么美好。__

迷途在煕攘的晨光中

①一直以来,那条破旧的、热闹的甚至是拥挤的街道,总会在我的记忆里浮现。很多时候,我会摸索着那条亲切而老旧的街道。那里夹杂着一股淡淡的尘土味道,头顶上是那时的太阳,温暖,安详,有一种丝丝入扣的关怀。

那时候的我太小柔弱的像一只小猫温顺地搭在爸妈的臂弯或挂在他们的手边。那时的日子也是笑眯眯的清淡的菜肴和热汤就能生出一股暖融融的和美气象。

③爸爸和我的身影常在一早的晨曦里隐现,披挂着露水剔透的光芒。他一手提着菜篮,一手牵着我。如果是冬天,走出门去,就可见天边悬挂的一弯瘦月,羞涩,纤弱,像这个早晨遗漏的清浅的梦。我是不大喜欢早起的,但是爸爸会许诺给我买很多的美食和连环画。我常从被子里探出半个头来和他讨价还价,一番咕咕哝哝的拉锯战之后,双方达成一致。我这才无比兴奋地的从温暖的床上一跃而起。

④那条温柔的小街,曾经睡意朦胧地躺在这座城市的一角,它的身体里有许多隐匿的欢乐等待着被唤醒。

⑤一只鸟清脆的招呼使我再也挪不动步子,期待着它与我同归,就此栖息在我的生活里。那是一只黄色的小鸟,有着和它的身体极不协调的洪亮嗓音。我看看鸟,又看看爸爸,当我将目光第三次转向爸爸时,它便属于我了。卖鸟的老人小心地将它交到我手里,它轻柔的羽毛瞬间触动了一个孩子的内心。“爱怜”“呵护”“珍惜”,这些抽象的词语化为一朵又轻又柔的羽毛,轻轻地覆盖在我稚嫩的心上。

⑥这条小街的转角有一家熟食店。街上寒风涌动,有人掀开门后那条沉重厚实的棉门帘,裹挟着一股凛冽的寒气,喘吁着进来。店内一派春归地暖的景象。几个店员有序地忙碌着,不说话却有着默契的节奏。店外的寒风和他们无关。那一溜亮着小小灯盏的玻璃橱窗里排列着好多暖人肠胃的美味__,朦胧的灯光下,像一溜排开的暖梦。

有一些顾客喜欢在这里喝上几杯小酒啃上几块骨头不疾不徐地打发掉一个上午的时光。而外面是熙攘的人群、刺骨的寒风。窗里窗外各自品咂着自己的况味。那些朴素的肉食,热乎乎地被店员托着递出来,外面包装着黄色草纸。我喜欢将鼻子轻轻地贴上去,溢出来的甜香味散发着怡人的暖。油渍常会浸透包装纸,亮汪汪的一块,透着小门小户的朴实欢喜。

⑧爸爸从不食言会在回家的路上给我买一本连环画。然而那只小鸟并不领受我的深厚情谊,它乘我不备之际抖抖翅膀一昂头飞向天际,一朵白云、一束阳光就轻易将它隐藏。它的离去如此匆忙,甚至还不曾在我的头上盘旋一圈。我没有懊恼,只有惆怅。我不知它此去会飞往何处,不知道它能否找到自己已经迷途的家。爸爸拍拍我的头说:“没关系,就当你做善事放生好了。”

⑨我高兴起来,忘记了这个小小的疑惑与担忧。而那条小街,伴着沙沙的脚步声在我身后渐渐蜿蜒远去。那时的它和我一样没有料到多年后它将退缩到时间的深处。有一个在梦里行走的孩子从此迷路。

(选自《青春美文》)

1.填空。

这篇文章的体裁是_ __,以第__ __人称的口吻,主要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的手法,如第②段和第⑦段中画线句分别运用了__ __和__ __的表达方式。

2.文章为我们描述了老街的几个动人的场景,请简要概括。

3.文章最后一段的画线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4.阅读本文,联系鲁迅写自己儿时的文章《故乡》,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故乡》中鲁迅运用鲜明的色彩、语言描绘人物形象、景物,揭示人物的心理变化和时代特征。如对闰土的描写,由“紫色”到“灰黄”、由“红活圆实”到“松树皮”,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B.本文儿时的时光在作者的记忆中都充满了快乐,然而在许多年以后,这些快乐却加入了忧伤的调料。

C.老街太落后了,它的落后给作者心理上留下了伤痕。鲁迅回忆中的故乡却是充满了童趣的美好乐园。

D.《故乡》的体裁是小说,而本文的体裁是抒情散文。

1.__散文__,以第____人称的口吻,主要运用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的手法,如第②段和第⑦段中画线句分别运用了__描写__和__记叙__

2.__小街买鸟;②悠闲的熟食店;③买书释放鸟。__

3.__对岁月流逝的淡淡忧伤与感慨以及对儿时生活的怀念。__

4. C

①现在,我们都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对石油过分依赖,会让国家安全、经济安全及环境安全遭受威胁。但文明不能因此停下前进的步伐,我们必须找到新的能源来保障世界运输系统的顺利运转。以非粮原料或农业废弃物为原料转化的液态燃料——纤维素生物燃料有利于环境安全,技术可行性强,近期内最有希望替代传统化石能源。

②生物燃料可以用植物或植物制品为原材料。目前,第一代生物燃料以可食用作物为原料,主要包括玉米、大豆(美国)、甘蔗(巴西)。用可食用作物制造生物燃料是最简单可行的,因为把这些可食用作物转化为燃料的技术是现成的。然而,第一代生物燃料并非长久之计,原因很简单:没有足够的耕地能够满足发达国家10%的液态燃油原料需求。

③第二代生物燃料主要以纤维素材料为原料,如富含纤维素、生长迅速的草本植物,可转化为草油的原料有很多,从木材废料(锯木屑、木质建筑残片)到农业废弃物(玉米秸秆、小麦茎秆),再到“能源作物”(生长迅速、纤维含量高、专门种植用作草油原料的草本和木本植物)。这些原料作物耕作成本低、量大,更关键的是,这些作物的种植生产不会干扰和危及粮食生产。大多数能源作物能够在不能用作农田的边际土地上快速生长。还有一些能够在被废水或者重金属污染的土壤中生长并净化土壤,如生长周期较短的灌木柳树。

④纤维素类植物生物质(指某一系统中全部或特定的生物总量)丰富,能够可持续地收获,来制造生物燃料。美国农业部和能源部的研究显示,在不减少作为人类食物、动物饲料及出口生物质份额的前提下,美国每年能够生产13亿吨(干重)生物质。如此大量的生物质每年至少能够产生1__000亿加仑(约3__790亿升)草油大约相当于每年美国汽油、柴油消耗总量的一半。放眼全球,每年纤维素类生物质生产量能够转化的生物燃料相当于340亿~1 600亿桶原油,已经超过了目前全球每年30亿桶原油的消耗量。纤维素类生物质能够转化成任何类型的燃料,如乙醇、普通汽油、柴油,甚至航空燃油。

⑤人类历史上的能源新纪元——草油时代也许很快就要到来。

1.第二代生物燃料的优势是什么?(至少概括出两个)

2.选文第②段中加点词“主要”能否删去?为什么?

3.说说选文第④段画线句子使用的说明方法及作用。

4.能源问题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问题,你对能源的开发利用有哪些合理化的建议?请写出来。(至少写两条)

1.__第二代生物燃料原料作物成本低、量大;②作物种植生产不会干扰和危及粮食生产;③原料作物还可以净化土壤。(答到两个方面即可)__

2.__不能删去。“主要”说明除了玉米、大豆、甘蔗等作物之外还可能有其他作物可以做生物燃料的原料。去掉“主要”一词第一代生物燃料的原料就只包括玉米、大豆、甘蔗三种作物,与事实不符,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__

3.__运用了作比较、列数据的说明方法。准确地突出了全球纤维素类植物生物质产量丰富预示了生物原料开发前景乐观。__

4.__示例:①充分利用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②合理有效地使用交通工具科学利用能源。__

文段

只想让您听听我的心跳

①这些年来,一直有一个影子在我脑海里,既模糊又特别清晰。在大学毕业之际,我要去揭开这个谜底,完成这个埋藏了十年的心愿。

②19号,我选了这个时间启程,因为19号是一个特别的日子,一个我最喜欢最期待的日子。火车驶向春城的黄花小镇,窗外不时闪过的景象,陌生而又熟悉。我小心地抱着书包,紧贴在胸口,那里面,装着我十年的秘密。我仿佛感觉到自己的心跳,是期盼?是激动?或者,两者都有吧。

③下午3点,火车终于到达了我在地图上千百次查看过的黄花小站。当踏上这片土地的时候,我感觉到心跳竟是如此的强烈!有些印象,毫无由来,却异常清晰。

④我在小镇一个僻静的角落里找到了“黄花邮局”。此时的心,竟然那样宁静。我静静地走过去,推开那扇玻璃门。这个样子,原来就是这个样子!站在大厅,我有点手足无措。保安走过来,问我需要什么帮助,我不知所以地点点头,也不知怎么的便坐在了靠门口的座位,因为我要等一个很重要的人。

⑤3点半,3点40,3点45……我不断地看时间,终于,到了北京时间4点整,大厅的时钟滴答滴答,整点报时。我的心紧张起来。我不由自主地站起来,盯着门口,盯着进来的每一个人。一对老夫妇,脊背佝偻,步履蹒跚,彼此搀扶,径直往窗口走去。

⑥“还是照以前一样,把钱寄到这个地址。”老人说。旁边的老妇人一定是他的妻子,紧紧靠着他,也使劲地在点头。服务员点点头,迅速地敲打键盘,看得出,她一定为这对夫妇重复过很多次这项工作。我悄悄走过去,清楚地看见,那上面的名字正如自己所料。是他俩,就是他俩!十年累积的情感再也无处藏匿,我的心几乎要跳出来,我好不容易忍住眼泪,终于说出准备了千万次的话语:“父亲,母亲,我就是你们10年来一直资助的那个孤儿。”

⑦10年前,因为一次车祸,我必须做心脏移植手术,而与此同时,在春城,有一个女孩也遭遇了一场车祸,可惜,她没有我幸运,永远地离开了这个世界。但我后来才知道,其实她并没有离去,因为她的父母同意把她的心脏移植到我身上。不仅如此,得知我的父母在车祸中罹难,10年来,他们每个月都会寄一笔生活费给我。

⑧从邮局查询得知,就是在这里,日期是19号,时间是下午4点。当我终于走向独立,大学毕业,被一家大型企业录用的时候,我要完成感恩的心愿。我终于来到了这里,看到了魂牵梦绕的一切。

⑨我小心地从书包里取出两串项链,每串项链都用60颗纸折的小红星串成。120个红星,代表着3 650个感恩的日子,代表着3 650个思念的心情……

⑩我把项链恭敬地挂在两位老人的胸前。项链渐渐变成了两颗闪闪发光的红心我分明看到红色的光辉照亮了周围的一切我分明听到我的心和这两颗红心一齐跳动,我分明感觉到老人的爱已将我包围。

⑪老人紧紧地把我搂在怀里,说:“我的孩子啊,你怎么来啦!”我泪如泉涌,泣不成声。

⑫父亲,母亲,我过来,只想让你们听听我的心跳……

(选自《读者》,有改动)

1.阅读文章,填写下表。

时间

情节

结果

10年前

“我”活了下来

10年来

老夫妇寄生活费给“我”

“我”读完大学

下午4点

2.文章采用第__ __人称,记叙了__ _的故事。文章第⑦段采用的记叙顺序是_ __。

3.第⑩段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表达效果。

4.本文以“只想让您听听我的心跳”作为标题,有何好处?

1.

时间

情节

结果

10年前

老夫妇同意将女儿的

心脏移植到“我”身上

“我”活了下来

10年来

老夫妇寄生活费给“我”

“我”读完大学

下午4点

老夫妇来寄生活费给“我”

我”给老夫妇挂上项链

2. ____ __我到黄花小镇寻找捐助“我”上学的老夫妇并给他们戴上“心”项链。__插叙__。

3.__采用比喻和排比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赞美了老人的仁爱给“我”和社会带来光明和温暖也渲染了我当时的感激之情。__

4.__心”是“我”和老夫妇的感情纽带是文章的线索,“只想让您听听我的心跳”暗示了老人对“我”的重生之恩,也表达了“我”对老夫妇纯真的感激之情。__

光之香

林清玄

①我遇见一位年轻的农夫,在南方一个充满阳光的小镇。

②那时是春末,一季稻谷刚刚收成,春日阳光的金线如雨倾盆地泼在温暖的土地上,牵牛花在篱笆上缠绵盛开,苦苓树上鸟雀追逐,竹林里的笋子正纷纷胀破土地。细心地想着植物突破土地,在阳光下成长的声音,真是人间里非常幸福的感觉。

③农夫和我坐在稻谷旁边,稻子已经铺平张开在场上。由于阳光的照射稻谷闪耀着金色的光泽农夫的皮肤染了一种强悍的铜色。我在农夫家做客。刚刚是我们一起把稻子倒出来,用犁耙推平的,也不是推平,是推成小小山脉一般,一条棱线接着一条棱线,这样可以让山脉两边的稻谷同时接受阳光的照射。似乎几千年来就是这样晒谷子,因为等到阳光晒过,八爪耙把棱线推进原来的谷底,则稻谷翻身,原来埋在里面的谷子全翻到向阳的一面来——这样的晒谷比平面有效而均衡,简直是一种阴阳的哲学了。

④农夫用斗笠扇着脸上的汗珠,转过脸来对我说:“你深呼吸看看。”

⑤我深深地吸了一口气,缓缓吐出。

⑥他说:“你吸到什么没有?”我吸到的是稻子的气味,有一点香。我说。

⑦他开颜地笑了,说:“这不是稻子的气味,是阳光的香味。”

⑧阳光的香味?我不解地望着他。

⑨那年轻的农夫领着我走到稻田中间,伸手抓起一把向阳一面的谷子,叫我用力地嗅,稻子成熟的香气整个扑进我的胸腔;然后,他抓起一把向阴的埋在内部的谷子让我嗅,却是没有香味了。这个实验让我深深地吃惊,感觉到阳光的神奇,究竟为什么只有晒到阳光的谷子才有香味呢?年轻的农夫说他也不知道,是偶然在翻稻谷晒太阳时发现的,那时他还是大学学生,暑假偶尔帮忙农作,想像着都市里多彩多姿的生活,自从晒谷时发现了阳光的香味,竟使他下决心要留在家乡。我们坐在稻谷边,漫无边际地谈起阳光的香味来,然后我几乎闻到了幼时刚晒干的衣服上的味道,新晒的棉被、新晒的书画,光的香气就那样淡淡地从童年中流泻出来。自从有了烘干机,那种衣香就消失在记忆里,从未想过竟是阳光的关系。

B.10农夫自有他的哲学,他说:“你们都市人可不要小看阳光,有阳光的时候,空气的味道都是不同的。就说花香好了,你有没有分辨过阳光下的花与屋里的花,香气不同呢?”

⑪我说:“那夜来香、昙花香又作何解呢?”

⑫他笑得更得意了:“那是一种阴香,没有壮怀的。”

⑬我便那样坐在稻田边,一再地深呼吸,希望能细细品味阳光的香气,看我那样正经庄重,农夫说:“其实不必深呼吸也可以闻到,只是你的嗅觉在都市退化了。”

(文段有删改)

1.这是一篇__ __(文学体裁),以第__ _人称的口吻,主要运用记叙和描写两种表达方式,赞美了阳光的__ __和__ __。

2.下列对文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段①以倒装句式突出地点,突出了“阳光”这一贯穿全文的关键词。

B.段④~段⑨运用了动作、语言、神态描写,道出了“使他下决心留在家乡”的原因。

C.段⑧是全文的一个重要节点,以农夫的话引出本文的核心话题:阳光的香味。

D.段⑫中“那是一种阴香,没有壮怀的。”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言下之意即夜来香、昙花的香气无法与阳光的香气相比。

3.段③中画线句子用词别致,含义深刻,请简要分析。

由于阳光的照射,稻谷闪耀着金色的光泽,农夫的皮肤染上了一种强悍的铜色。

4.段②描写了阳光中的春景,其实,在阳光下,夏秋冬的景物也依旧灿烂。请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参考段②,发挥联想,在下面横线上填写适当的内容。

1. _散文__ ____ __浪漫__和__力量__。

2. B

3.__文句用词别致,“强悍”一词表现出农夫的阳刚之气。“染”字说明了农夫的阳刚气质是阳光赋予的。这一句话是一处伏笔为下文赞美阳光之“阳气”以及阳光使人身体健壮、精神豪壮埋下伏笔。__

4.__冬日__阳光__如丝缕般洒__在温暖的土地上,__映在湖上泛起点点金光__,__为小草披上一件金色外衣给树叶输送了充足的养料。__

连语言似乎都是多余的

周涛

①那是季柏头一次去南山度夏周。那次度夏给季柏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可能是因为他顺利地考上了中学,学校正好组织为期半个月的南山驻营,父亲大概是想奖励他,就让他参加了。小孩子不多,但有吃有喝,无忧无虑,轻松快活。

②帐篷搭起来了。准备野炊的火堆也点火冒烟了。

③寂静的南山菊花台响起了手风琴的声音,还有快乐的歌声,“是那田野的风,吹动了我们的胸怀……”菊花台遍地野菊盛开漫坡松林黑绿天空蓝得宛如刚刚用水冲洗过的蓝宝石……远处的山峦头顶雪冠,在夏日的阳光下闪耀银光。近处,雪水融化后汇成的溪流已经成了河水,从布满各种白色、鹅黄、褐红、浅灰鹅卵石的河滩上漫淹而过,水质清澈,脚步轻快。

④季柏顾不上欣赏这些,他招呼了几个小伙伴,到一处平坦的草滩上踢足球。他足球踢得不错,曾经是所在小学的校队右锋,打遍周围小学无败绩。

⑤季柏和小伙伴正踢着玩,一抬眼,看见一群当地的哈萨克小孩在旁边看。他们可能没见过足球,显得很新奇,季柏就招呼他们来一块玩。

⑥玩了一会,其中的几个大一点儿的少年不干了,显得不高兴。“怎么不玩了?”季柏问。

⑦“踢那个东西,我们不行。但是你敢和我们摔跤么?”

⑧“摔跤有什么了不起,”季柏想都没想,指着其中大一些的少年说,“摔就摔,三跤两胜。”

⑨季家兄弟摔跤无师自通,少有败绩,上手一较量,几乎没什么悬念,三比零。正准备收兵回营,一个哈萨克少年忽然上前拉住他,想和他交朋友。

⑩“当然可以,”季柏很高兴。

⑪这个名叫黑力力的哈萨克少年第二天早晨天刚亮就来找他,一起去山背后的草滩上找他家的马。马绊了腿,放到草滩上,它们像瘸子那样一跳一跳地找草吃,走不了太远。早晨要把马收回来,这是黑力力的活计,他提上几副马叉子,叫上季柏就去了。

⑫果然,山后有四匹马。黑力力这时显出本事来了,他抓住马,给马戴上叉子,把一匹青灰色马的韁绳放到季柏手里,想让季柏上马。季柏看着这匹光背马,那么高的背,被夜晚的露水打湿了,他上不去。

⑬黑力力把他的马牵到一个坡下,他从坡上一跃,骑上去了。

⑭季柏看了,也学着他的办法,上了马。那是他第一次骑在马背上,很是兴奋。黑力力骑着一匹手里还牵着两匹,走在前面。季柏骑着青灰马跟在后面,一路上,黑力力不断示范他怎样驭马。

⑮到了他家的毡房,黑力力拴好马,招呼季柏一起进家,还把季柏介绍给他父母。奶茶烧好了,季柏喝了几碗,就回去了。

⑯每天早晨都是这样,大约一个礼拜之后。季柏已经可以和黑力力并肩齐驱,在狭窄的山路上飞奔,互相追逐。那是季柏最快乐的时候,从那时起,他爱上了马并且深深为之迷恋。

⑰后来有一天,他正和黑力力在山间小路上飞马奔驰回家,父亲学着__的口气说:“你皆个俄子呀,胆子太大啦!骑在马上疯跑呀,那么高的山,掉下来怎么办!”季柏知道__告了他一状。

⑱“掉不下来,”季柏说,“我学会骑马了。”说完,他还把和哈萨克小孩黑力力交往的事告诉父亲。父亲没有责备他的意思,好像认为这很正常,“我的儿子嘛,肯定就是这样的”。

⑲但是让季柏感到奇怪的是,他和黑力力当时是怎么交流的?他不懂哈萨克语,黑力力也一句汉语不会说,他们相处无碍,互相都懂。一个眼神,一些表情、动作,在特定的环境里,心领神会,从未出错。少年的心呵,单纯、纯净,像一潭明澈的湖水,与晴朗的天空互相映照,一目了然。

⑳连语言都似乎是多余的。

(文段有删改)

1.请按事情发生的先后顺序概述季柏和黑力力之间的故事。

2.段③景物描写生动传神,请简要分析它在文中的表达作用。

3.文章最后一句独立成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4.语言是打开交友之门的钥匙。可是文段中的不懂哈萨克语的季柏与一句汉语不会说的黑力力是怎样敞开友谊之门的?请结合文段,联系现实谈谈你的感受。

1.__汉族少年季柏考上中学时第一次去南山度夏认识哈萨克族少年黑力力。季柏和他突破了语言障碍建立了纯洁友谊。他们一起踢球、摔跤、骑马互相追逐度过了最快乐的时光。__

2.__渲染轻松愉悦的气氛突出环境优美。②推动情节发展,为下文季柏与黑力力相识,建立纯洁的友谊作铺垫。③烘托人物形象,使“季柏和黑力力”单纯、纯净的性格更加鲜明。__

3.__文段最后一句独立成段起到了点题且阐发文章主旨的作用表达作者对于孩子们真诚友谊的赞扬引发我们对人际交流问题的思考。结尾戛然而止意味深长给人以回味和思考的空间。__

4.__语言是我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东西给人以面向杨柳春风之感。和朋友相处彼此要讲究知心讲究坦诚讲究肝胆相照。双方以真实的言语、真实的感情交往摈除利害关系拥有手足般的义气情谊能相知相惜,相互关爱,彼此扶助,就是真正的友谊了。如战国时的隐士田光,为助燕太子丹刺秦王,举荐荆轲,更为守秘而刎颈,田光之忠诚,可谓肝胆相照。__

①谁道冬日多萧芜?雪能添得三分景。冬,留于人的印象,总是萧瑟荒芜的,尤其是北方的冬天,万物凋敝,寒冷且漫长,幸而有雪。

②“胡天八月即飞雪”,北地的雪确也来得早,叶子还没有黄透,雪就翩跹而至了。托着一团团松软洁白的雪,那灰白干枯的树枝,突然显出圆润粗壮的模样。黄红驳杂的叶片,在晶莹玉色中,越发的热烈明亮了。斑斓的秋叶,衬着皑皑白雪,独成一景。树树秋色,茫茫雪色,相映成趣,恍若置身于一个黄金白银,翡翠琉璃交错的梦幻世界。偶有几片秋叶,突然坠落,带着一道白光,飒飒作响,才让我意识到,秋未曾走远,只是一场路过的秋雪罢了。

③到了数九寒冬,大雪纷扬,飞珠溅玉。顷刻之间,苍茫大地,玉树琼枝,银装素裹,一片雪色。真正是“北国风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大雪落地无痕,抹尽细小尘埃,轻掩纷扰尘事。大地白茫茫一片真干净,喧嚣的城市突然失语,被漫天飞雪卷入一片静寂之中。天地间只空余自己一人,静看雪花纷飞。

④春季飘雪,在北方也是寻常之事。北方的春来得晚,春寒漠漠,大地荒芜,是二三月惯有的景。“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早春飞雪,玉树琼花,轻盈洁白,飘逸纷飞,温柔地点缀于寒枝间,无花胜似有花,和“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有异曲同工之妙。萧萧早春,飞雪作花,添了一丝生机,一丝浪漫。

⑤待春意渐深,陌上花开,又下起了桃花雪。簇簇粉嫩娇艳的花儿,掩映在莹润白雪中,让人不禁想起温庭筠词中那个懒起梳妆、香腮似雪、临镜簪花的美人,肌肤似雪白,花面交相映。雪花渐渐消融,晶莹剔透,几滴水珠嵌在粉白花蕊之中,又像极了美人的盈盈粉泪。这四月的轻雪,也下得这么诗意呢。

⑥雪花体态轻盈,洁白无瑕,富于诗意,文人墨客,素喜咏之。关于古人咏雪,有一段佳话:雪天谢家子女聚在一起,即景赋诗咏雪。谢安问:“大雪纷纷何所似?”谢朗说:“撒盐空中差可拟。”谢道韫则说:“未若柳絮因风起。”世人多赞谢道韫。大雪纷纷,以盐喻雪,并不应景。以柳絮随风飞舞来形容大雪纷飞的情形,确实更胜一筹。

⑦霰雪纷纷落是小雪时的情形,点点晶莹雪粒,细细粉白雪霰,飘散而下,慢慢堆积,如盐似粉。雪花大如席之时,空中恣意飘舞的必然是大雪了。柳絮轻盈,因风而起,飘忽无根,漫天飞舞,以之喻雪,形神皆似。简文帝《咏雪》中,“盐飞乱蝶舞,花落飘粉奁”,雪花作盐飞,或作蝶舞,或作落花,或作粉飘,意象丰富,可谓写尽了雪的婀娜多姿。

⑧煮茶赏雪,围炉听雪,邀友咏雪,不,这些都还不够,不够。如果有来生、来世,我愿做一朵雪花。一朵空灵的雪花,流连在枝叶间,伴竹同眠;一朵隽永的雪花,静卧在花心里,与梅同幽。 (选自“散文网”,作者秋水蒹葭)

1本文开头先写了北方冬天的萧瑟荒芜,从全文看,有什么作用?

2.请认真阅读第②到第⑤段,概括出北方之雪的主要特点。(请写出3点)

3.文中画线的句子语言优美,请你从修辞角度进行赏析。

原句:雪花渐渐消融,晶莹剔透,几滴水珠嵌在粉白花蕊之中,又像极了美人的盈盈粉泪。

4.文中第⑥、⑦两段都将雪比喻为盐,作者在第⑥段批评说“以盐喻雪,并不应景”,而在第⑦段却称赞其写得好,这是为什么?

1先抑后扬,突出雪给北方的冬天增添了无限情趣。(意对即可

2.⑴来得早;⑵下得迅猛(或:下得大);⑶下的时间长

3.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雪与花互相掩映比喻成美人的粉泪,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四月渐渐消融的雪与粉嫩的花蕊交相辉映的美景,表达了作者对春雪的喜爱之情。

4.因为第⑥段谢安的问题是“大雪纷纷何所似”,用盐来描述大雪不合适;第⑦段是用盐比喻晶莹的雪粒——“霰雪”,所以是合适的。

爸爸教我读古诗

①十个月的时候,我得了一场可怕的脑膜炎,到了一岁半还不会说话,父母非常担心。一天,爸爸看报,我坐在他的膝上,指着某一个标题中的“上”字,爸爸说:“上?”我对他表示满意,赶紧从他的膝上爬下来,拽着他走到书箱前,得意洋洋地指着书箱外“函上”的“上”字,表明我认识这个字,这件事对父母而言,真是“上上大吉”!他们不再担心我有智力障碍了。之后,爸爸开始教我读诗。

 ②爸爸常教我念两个人的诗:一个是杜甫,一个是陆游。

 ③依稀记得,孩提时的一个夏夜,我困极了,趴在爸爸的膝上,爸爸摇着大蒲扇,满天的星斗朦朦胧胧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突然,爸爸那江西乡音很重的诵读声使我睁开了眼睛,我不知道那奇特的吟啸中有什么,但我一下子记住了这首诗。

 ④上学前我已经会背那首《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爸爸问我懂不懂最后那句,我很得意地嚷嚷说:“那意思就是烧香磕头的时候别忘了告诉你爸爸!”当时,爸爸高兴得眼泪都流出来了。

 ⑤1959年秋,我上小学。那年冬天,爸妈因故很长时间不能住在家。姐姐是长女,照顾我和弟弟。一天晚上,爸爸出乎意料地出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欢天喜地,难以入眠。躺在床上跟爸爸念杜甫的诗:“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爸爸问我懂不懂这诗句,我说:“我懂的,不过,爸爸想念我们的时候,我们也想念爸爸的。”爸爸不再说话,只是听我继续背他教我的诗。

 ⑥爸爸生命的最后几年,完全卧床不起。每当德沃夏克的大提琴协奏曲悲鸣的旋律在蕉影婆娑的窗边响起的时候,爸爸就会喃喃吟诵杜甫的诗。他告诉我,那一刻让他想起了故乡老宅,想起了祖母和母亲。

 ⑦那时我已在大学教中国古代文学,我理解父亲:人生无非家国之情,杜甫、陆游,我父亲他们这一代的知识分子,对家国,都有一种深情。父亲吟诗的声音,永远留在了我心底。

 ⑧很多年后,我看见报上某篇文章引了一首绝句,感觉就像遇到了一个老熟人。我没有念过那首诗,但我熟悉那种风格。回来一查,果然是陆游的诗,“征车已驾晨窗白,残烛依然伴客愁。”我当时的感受真是难以名状。爸爸在我童年时便种在我生命里的东西,突然宣告了它的无可移易的存在!(有删改)

1.选文围绕爸爸教我读中国诗叙述了三件事,请概括回答。

⑵上学前,爸爸教我理解《示儿》诗中的句意;

2.下列对选文第③段画线句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写出了夏天夜晚满天繁星的景色。B.突出了我童年学诗歌的模糊记忆。

C.表现出了夏夜我朦胧欲睡的状态。D.引出我被父亲吟诗声唤醒的情节。

3.第⑧段画线句有什么含义?请结合选文简要分析。

4文中的爸爸是怎样的一个人?请做简要回答。

1⑴孩提时,爸爸以自己奇特的吟啸教我记住了陆游的诗。⑶上学后,爸爸教我理解杜甫诗中思念亲人的感情。 

2.B 

3.爸爸教我的诗永生难忘,这些诗蕴含的精神情怀(爸爸的人格魅力)影响我的一生,表达了我对爸爸的感谢与怀念。

4.爸爸是一个有家国情怀的知识分子,爸爸又是一个深爱孩子、懂得教育的慈父。

月亮门里,月亮门外

①冯小刚的电影《我不是潘金莲》一出,它夺人眼球的圆形画幅,就引出了诸般讨论,从域外导演到中国文人画,从西洋镜的风俗小片儿到中国风情的私房小照,林林总总,煞是热闹。而这圆形画幅只让我想到一样:月亮门。

②小时候住在乡下,有一年因为要翻修院墙,父亲打算跟邻居提议,在两家檐下的院墙修一道月亮门,一为往来方便,二也好看。这个提议被邻居婉拒,因为多一些院墙建鸡栏鸭舍,比一个好看不实用的月亮门要重要得多。

③月亮门的概念就这样被植入一个孩童的心中。在大人们讨论建不建月亮门的时候,我脑海里映现的是父亲描述的画面,大人孩子从圆拱形的月亮门进进出出,月亮门旁有斜逸的樱桃树的枝条和一丛丛刺玫花的身影,好像画面是挺美的。

④几年后,父亲被调到另一所小学任校长,翻修学校院墙的时候,我终于看到了校园里红砖建的圆拱门。月亮门!我眼前一亮。从此,每当我看到那所小学的师生们在绿树花丛中往来穿行于那道红色月亮门的时候,心中便总涌上某种说不清的美好浪漫的感觉来。

⑤90年代初,我刚参加工作,常去单位的家属区看我实习时的指导老师。老师家在几排老式的楼房中,起初我总记不住具体的楼号,很快我就找到了一个重要标志物——楼旁有灰色水泥的月亮门!我观察了一下,别的楼旁也有水泥装饰门,有的是菱形的,有的是方形的,只有这一处是圆形的。月亮门成了一个亲切的符号。

⑥可是月亮门也记载着一些无奈。工作的大院建了小公园,从宿舍楼一出来,一眼望到的就是新修的围墙上开的那道月亮门!我每天可以进出于这道月亮门上下班,想想便有几分浪漫。可惜这浪漫没来几天,月亮门便彻底被封死了。因为办公区与宿舍区要严格分开,月亮门从此无法通行,它徒有其表地成了长长的白墙灰瓦间一个毫无生气的拱形图样。

⑦2008年的夏天,全世界都关注着鸟巢,“北京欢迎你”的歌声在大街小巷流淌。许多旧城区、城中村都突击搭建灰色的影壁墙,这些影壁墙中间,出现了不少月亮门。月亮门外,是整齐的街区,月亮门内是细碎的百姓生活。这个特殊的意象被一个叫白尚仁的法国人拍摄下来。他的照片都以月亮门作背景:修车的手艺人和下象棋的街坊,赤膊打台球的小伙子和卖礼仪庆典用品的店铺,山西面点摊主和他的熟客……那个摄影展,名字就叫“月亮门”。月亮门里,是简单甚至卑微的普通人的生活,那些细碎、平凡、庸常的瞬间,无关虚荣,却黏合着温暖的中国映像,真实而珍贵。

⑧月亮门是中国古典园林、住宅中在院墙上开设的圆弧形洞门,因圆形如月而得名。它既可作为出入的通道,又可透过门洞引入另一侧的景观,兼具实用性与装饰性。小小月亮门,融汇了美学、哲学、建筑学、文学等多重元素,也凝聚了门里门外的诸多张望、盼望与遐想。

(选自2016年12月3日《人民日报》,作者董小酷,有删改)

1.请根据提示,补充概括关于“月亮门”的故事情节

——学校建月亮门满足了我和父亲的愿望—— ——单位新建的月亮门被封——

2.结合全文,具体说说第③段在文中的作用。

3.结合加点的文字,赏析下列句子。

月亮门从此无法通行,它徒有其表地成了长长的白墙灰瓦间一个毫无生气拱形图样

4.作者对那个法国人的照片均以月亮门作背景来拍摄北京持什么态度?为什么?

5.文章以“月亮门里,月亮门外”为题可谓独具匠心,请简述这个标题的妙处。

1.父亲建月亮门的建议遭拒、我将月亮门当做探访老师住处的标记、法国人拍摄月亮门

2.引出下文,;写出月亮门美好的画面很早就扎根于作者的脑海;表达了作者对月亮门的喜爱和憧憬之情;为下文有关月亮门故事的记叙作铺垫

3.①本句描绘了月亮门被封、失去往日浪漫美好的情状;②表现出作者的无奈、失望、遗憾,③也表达了作者对浪漫美好的生活状态的向往。

4.赞成的态度。月亮门外是发达的现代化的北京,月亮门内是简单甚至卑微的普通人的生活,尽管细碎平凡,但都是生动活泼的生活写照,因为真实而宝贵。

5.标题本身结构整齐对称,意蕴丰富,耐人寻味;文章围绕“月亮门”展开故事,它是全文的线索;代表着人们对美好浪漫生活的追求与向往;月亮门象征着民族传统的生活习惯和情趣;透过月亮门可以让世界更真实全面的认识中国。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