涵养媒介素质,才有最美和声
①“看羊年春晚,最累的是手。”不仅要抢红包,更有不吐不快的拍砖或点赞。敲字、分享、转发……根本停不下来。难怪有人开玩笑说,如果给春晚加上弹幕,可能会覆盖整个荧屏,再没人能愉快地收看了。类似的海量点评,又何止是在春晚?新闻新片新鲜事,总会招来各种雪片般的跟帖,或是怒赞,或是痛贬;微博微信客户端,总有大量匠心独运的原创,或让人捧腹,或让人流泪。网易的网友爱“写诗”、微博的网友爱“转发”、微信的网友爱“分享”……正是在这人声鼎沸的言论广场上,“新集体生活”形成了自己不同以往的媒介气质。
②就这样,我们有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便捷的平台,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学会如何“与陌生人说话”。从“医生手术台自拍”事件到“春晚停办”的谣言,从转基因争论的群殴到姚贝娜离世引发的舆论几度反转,很多时候,发布信息变成了造谣惑众,讨论交流变成了站队骂架,观点碰撞变成了语言暴力。“有话好好说”,成为塑造新集体生活最重要也最急需的一种规则。
③不用往回走50年,我们就能找到过去那种阡陌交通、老死不相往来的“大国寡民”遗迹。没错,唐诗宋词元曲是千年绝唱,但也只是千年绝唱,而不是合唱,绝大多数人被空间所隔离,直至终老,也难得声气相通。他们做梦也难以想象“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自然也不需要太花心思去构建话语规则、规范交流秩序。
④直到闯进网络这个居高自远的舞台,我们才蓦然发现,网络舆论场对我们的影响如此巨大,________于成为我们判断是非、纾解情绪、体现价值、张扬个性的重要载体,成为影响生存发展的重要土壤。网络交流,不是在自家客厅里自说自话,需要尊重议事规则;公共空间,也不是锁在抽屉里的日记本,需要保持公共理性。有表达就有责任,有自由就有担当,有言论就有边界,每个人有了这样的主体意识、媒介素养,________呵护好我们共同的集体生活,让我们这艘信息__中的小船,________被喧嚣的情绪吞噬和倾覆。
⑤有统计显示,生活在大城市的中国人,每天平均要查看100多次智能手机,吃饭、地铁、聚会、等候,一切空闲时间都被翻看公号、转发分享、讨论沟通所填满,甚至等红灯的司机都常常会争分夺秒拿起手机。这是一个多么巨大的生活空间!发言与聆听、表达与思考,都足以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增强媒介素养、培养主体意识,并不是要限制表达权利,也不是要泯灭说话个性,而是强调对“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担负一份责任,对他人权利、公共秩序存有一份敬畏。这种责任与敬畏,体现了尊重他人即尊重自己的公共意识,也彰显着“使所有人利益最大化”的公共理性。
⑥有人说,这个时代的标志之一是“人以群分”。但再细分的群仍然是“群”,集体的共识不可能在相互孤立中找到,沟通的能力更不可能在自我封闭中研习。过好“新集体生活”,不仅需要遵守规则,更需要建立凝聚共识的气氛,做一个开放包容的“传播主体”。张口闭口“脑残”,动不动就“拉黑”,只会不断强化坐井观天者的夜郎自大,无益于让我们结成的“新集体”进化成和谐共生、健康有为的有机体。
⑦一个有趣的现象是,西方人关于召集会议的《罗伯特议事规则》,近年来在很多网络社区里成为热议的话题。更有趣的是,人们发现,依它行事其实并不容易。中国人的集体生活,已经走到今天的“多声部合唱”阶段,其声势之大、力量之巨,今非昔比。这对合唱者的技巧要求很高,既要留神稀里糊涂被别的声部带走,又不能故意越位破坏整体效果。精调音准、跟上节拍,才有最美和声。
⑧现代化的一个重要意义,就是重新定义人群相处的规则。身处“新集体生活”这个社会转型的实验场,多一点自律,多一点开放,多一点包容,我们才能不负时代的馈赠,也才能经受起来自现代化的检阅。
(选自2015年2月26日《人民日报》,有删改)
1.下列生活现象不属于“新集体生活”的一项
A.人们借助网络上的各种媒介发表看法,发泄情绪,可以说人声鼎沸。
B.网络舆论正在影响着我们的生活,影响着有关部门的判断力和执行力。
C.人们现在几乎已经抛弃用笔写字的习惯,都是在键盘上完成工作。
D.有时,在网络上讨论交流变成了站队骂架,观点碰撞变成了语言暴力。
2.阅读第④段内容,依次填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
A.以致 才能 不至B.以至 才能 不致
C.以至 就能 不致D.以致 就能 不至
3.从下面两道题中任选一题作答。
(1)“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从价值目标层面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理念的凝练概括,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居于最高层次。请从中任意选出一个词,结合本文内容写一段话,说说如何在“新集体生活”中实践。(不少于80字)
答:
(2)下面是关于网络生活的两幅漫画,请任选一幅,结合漫画情景和文章内容写出自己的感受。(不少于80字)
答:
1. C
2. B.
3.选做题,选其一完成。
(1)答案示例:和谐。网络新集体生活不应该是互相谩骂攻击或是盲目跟风,应该文明上网,讲究规则,有责任和担当。多一点自律、开放、包容,这样,我们的内心才是和谐的,社会也会因此和谐,拥有最美和声。
(2)答案示例:选择第一幅漫画。
画面中间,一台大电脑下面躺着一个人,他身体的绝大部分都被电脑里倾倒出来的东西覆盖了(收到了严重侵害),伸出手像是在求救。这幅画面形象地表现了网络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如果我们没有足够的鉴别力和是非观,就会被网络垃圾如语言暴力、网络舆论压垮,或是随波逐流,淹没在消极的网络生活的__大海中。
海上丝路
①古老的中国以丝绸而著名。中国借丝绸打开了通往世界各国的大门,并且通过丝绸贸易与世界各国进行了广泛的文明交流。提起丝绸之路,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想到张骞出使西域而开辟的横贯欧亚大陆的陆上通道。其实,除了陆上通道,古老的中国还经由海路与世界各国进行贸易往来。与“陆上丝绸之路”相对应,这条海上通道被后来的学者称为“海上丝绸之路”。尽管“海上丝绸之路”不被众人所知,但实际上它比“陆上丝绸之路”延续的时间更长,所经过和到往的国家和地区更多,对世界文明的贡献也更大。
②“海上丝绸之路”的最早记载始于秦汉。秦始皇为寻求长生不老药,遣徐福东渡,开辟了最早的东海丝绸之路。到了汉武帝时,中国的海船已经能远航印度洋,与南亚、东南亚各国进行丝绸贸易,这是南海丝绸之路的最早记载。但由于当时生产力低下,我们的古人还不具备与狂风恶浪做斗争的能力,海上事故频频发生,因此,在唐代以前,中国和世界其他国家的贸易往来和文化交流主要还是通过“陆上丝绸之路”来完成。唐宋两代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发展期。唐朝“安史之乱”后,唐朝势力退出了西域地区,陆上丝路被阻断,海路成为主要的交通枢纽。而唐宋两代特别是到了宋代,中国的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发展。“海上丝绸之路”便随之迅速发展起来,并逐渐取代了陆上丝绸之路。元明两代,统治者更是在经济上采用重商主义政策,鼓励海外贸易,“海上丝绸之路”迅猛发展。约15世纪初,明成祖派遣郑和先后七次率领大规模船队下西洋(指苏门答腊岛以西的印度洋),航行遍及30多个国家和地区,规模之大,前所未有,为世界航海史上的壮举。
③“海上丝绸之路”主要分东海和南海两条航线。其中,南海航线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主要航线。第一,南海航线:据史书记载,唐代时,我国的商船就已经可以到达阿拉伯地区。当时的南海航线主要从我国南部港口城市广州出发,向南连接东南亚,途经马六甲海峡,到达天竺(今印度半岛各国),再穿越印度洋、阿拉伯海,最后到达大食(阿拉伯帝国)。随着航海技术的进步,“海上丝绸之路”的航线也在不断拓展。元代南海航线已经拓展到了非洲,而到了明代,中国商船已经可以航行到美洲。南海航线把中国和三大地区即以室利佛逝(今印尼苏门答腊)为首的东南亚地区、以印度为首的南亚地区、以大食为首的阿拉伯地区,通过海上丝绸贸易连接在一起。这些地区是当时中国丝绸贸易的集散地,也是世界政治、经济、zōng jiāo 和文化交流与传播的中心。中国的丝绸以及“四大发明”主要是沿着南海航线,通过阿拉伯、波斯等国商人传播到欧洲的。因此南海航线是沟通东西方文化交流的主要渠道。第二,东海航线:最初的东海航线主要从山东的登州、莱州出发,向东经渤海到达朝鲜半岛,再绕朝鲜半岛到达日本。两宋时,由于北方为辽、金所占,港口城市随之南移,逐渐形成由泉州、明州等东南沿海港口城市到达朝鲜和日本的直航路线。
④在“海上丝绸之路”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对外输出最多的商品除了丝绸外,还有瓷器,因此“海上丝绸之路”也被称为“瓷器之路”。在思想文化方面,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中国的儒学对日本、朝鲜以及欧洲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中国虽然不是fó jiāo 的发源地,但fó jiāo 传入中国后就与中国的本土文化相结合,成为华夏的一部分,并随同华夏文化一道传播到日本、朝鲜等国家。
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在“海上丝绸之路”的海上贸易中,从海外输入中国最多的商品就是香料。而在思想文化的传播中,zōng jiāo 文化的输入最为突出。世界三大zōng jiāo fó jiāo 、jī dū jiāo 、yī sī lán jiāo 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传到中国,对中国文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⑥“海上丝绸之路”在明代郑和下西洋时期达到了鼎盛,但是在这之后,由于中国政府实行闭关自守和海禁政策,在很长的时间里,中国与外界基本处于隔绝的状态。“海上丝绸之路”逐渐走向衰败。结果,曾经在世界上是先进的物质文化代表之一的中国,后来却成了落后物质文化的代表。
⑦“海上丝绸之路”的兴衰告诉我们,只有对外开放交流,国家才会越来越繁荣,文明才会不断发展进步;反之如果闭关自守,封闭与外界的联系和交流,自立于世界之外,国家只会倒退落后,文明也只会停滞不前。正是在这样的一种形势下,国内的一批有识之士纷纷呼吁要重新对“海上丝绸之路”进行研究,要重新恢复和发展“海上丝绸之路”。
1.分别概括“海上丝绸之路”达到鼎盛和走向衰败的原因。
答:___________
2.在第⑤段的横线上写一段话,使④⑤段内容顺畅衔接。
答:___________
3.依据文章判断,下列第__幅图中的虚线最有可能是唐代的“海上丝绸之路”路线。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注:A.登州B.朝鲜C.日本D.明州E.马六甲海峡F.广州G.室利佛逝
4.诗歌楹联文化,当继承光大。依据下面材料一与材料二的内容,补写下联
【材料一】
2013年9月7日,__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发表演讲时表示:为了使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相互合作更加深入、发展空间更加广阔,我们可以用创新的合作模式,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以点带面,从线到片,逐步形成区域大合作。
【材料二】
2013年10月3日,____在印尼国会发表演讲时表示:中国愿同东盟国家加强海上合作,使用好中国政府设立的中国—东盟海上合作基金,发展好海洋合作伙伴关系,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
上联:九州盛世,一山一水共享寰宇
下联:________,一路一带________
1答案要点:鼎盛原因:
(1)战乱导致陆上丝路被阻断(2)造船技术和航海技术有了很大发展(3)元明统治者采用重商主义政策,鼓励海外贸易
衰败原因:中国政府实行闭关自守和海禁政策。
2.答案示例:通过“海上丝绸之路”,中国优秀文化源源输出的同时,外来文化也不断地涌入。
评价标准:要体现承上启下或启下的作用。承上启下、启下,可以选择其一。
3.选项:一
4.答案示例:华夏昌隆,一路一带同济天下
下。九州盛世,一路一带福达天下。等等。要求:九州、华夏、天下、世界等对应;“共享”对应“同济”、“普惠”等;“天下”对应“世界、寰宇”等等。同时,对联要对应符合丝路、昌盛、中华、共享世界等核心意思。要有一带一路、中华经济全球分享、传播文化的意思
惊蛰响起春天的前奏
肖复兴
①我国二十四节气的名字,起得很有意思,都是两个字,简洁、平和。在所有用动词标识的,比如立春立秋的“立”,夏至冬至的“至”,或处暑的“处”,霜降的“降”,无一不是平和,很客观、中立的表明节气到来的意思,是一种诉说而已。唯一富有动作感和感__彩的,是惊蛰。一个“惊”字,凸显这个节气的来头与气势与众不同,有一种惊叹的意思在内。
②小时候,老师在讲解惊蛰这个词的时候,说是天空打雷惊动了地底下的虫子要拱出地面了。老师的这个解释,强调了雷、虫和土地这样三者的关系。现在想想,觉得很有意思。如果不打雷,便惊动不了睡了一冬的虫子;如果睡了一冬的虫子没被雷声惊醒,便不会从冰封冻了一冬的土地里拱出来;而虫子能够从冰冻的土地里爬出来,是因为这时候的土地里的泥土已经变得松软了。雷、虫和土地这三者,皆因这个惊蛰的节气到来,而发生了如此密切互动的关系。也就是说,只有在这个节气中,雷、虫和土地这三者才从静止状态变为动态,活了起来,有了生命。
③其实,在北京,很少能够听得到惊蛰时打雷的。惊蛰的雷声,应该出现在南方。但是,没有雷声的惊蛰,还能够叫惊蛰吗?那些小虫子怎么能被惊醒呢?惊蛰的雷声,应该像是起床的铃声,上课的钟声一样,准点准时出现才对。那时候,惊蛰的雷声,只出现在我的想象里。想象着雷声响了——小虫子从泥土里钻出来了——春天到了,这样一幕戏的三部曲,有声有色,次第出场,动画片一样。
④小时候,不懂得这个生命就是春天的生命,是大自然万物开始生长的生命,是唐诗里早就写过的“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的生命。
⑤那时候,就知道这个节气到了,冬眠的各种小虫子,该开始活过来了。那时候,在我居住的北京大杂院里,松软的泥土里开始有蚂蚁出来了,湿漉漉的墙上开始有小肉虫蠕动了,回黄转绿的蒙蒙树枝上开始有破茧而出的飞蛾,也开始有小鸟叽叽喳喳地叫着飞来了。
⑥即使后来到北大荒插队,这个印象依然很深,北大荒这个节气里,春雪还在,依然很冷,但我相信蹲仓蹲了一冬的熊瞎子也该醒过来了,能够从树洞里出来找食吃了。更重要的是,春耕开始备耕了。生产队的铁牛——拖拉机,一色火红的车身,拖着铁犁耙,列阵村头,就要下地翻耕土地了。
⑦在我小时候,有一个惊蛰吃梨的传统,觉得就像立春那一天要吃萝卜一样,是一种民俗,但我不明其意。老人们说,春天到了,这时候乍暖还寒,天气又燥,吃点儿梨,败败火。那时候,鸭梨存放一冬,都已经变蔫儿,要不就是心里发黑了,我们常吃的是一种叫做红肖梨的梨,那种梨水分充足,甜中带酸,黄色的皮上有红红的光晕,很鲜艳,很适合春天的色彩,应该是属于惊蛰的颜__。
⑧今年的节气有意思,雨水赶上和春节大年初一同一天,惊蛰又紧挨着正月十五元宵节的后一天。雨水那一天,北京下了一冬以来最大的一场雪,叫做“百年不遇水浇春”,惊蛰的这一天,莫非也能出现这样的奇迹,让我听到春雷鸣春的声音吗?那可是真的如放翁诗中所写的那样,雷动风行惊蛰户,湖海春回发兴新了。
⑨其实,不管这一天有没有雷声,惊蛰,前有雨水,后有春分,夹在这两个节气之间,它的角色就是来奏响春天的前奏曲的。
(2015年3月人民日报海外版)
1.古人于节气日,多会吟诗赋词,寄托情怀。结合文章内容,判断下面诗句属于表现“惊蛰”节气的一项是
A.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B.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C.花落草齐生,莺飞蝶双戏。D.一声大震龙蛇起,蚯蚓虾蟆也出来。
2.阅读下面链接材料,联系文章②—③段,比较分析原文②③段与链接材料之间表达效果的不同。(不少于80字)
【链接材料】
“春雷响,万物长”,惊蛰时节气温回升,雨水增多。除东北、西北地区仍是白雪覆盖的冬日景象外,我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已升到0℃以上,华北地区日平均气温为3—6℃,沿江江南地区为8℃以上,而西南和华南已达10—15℃,早已是一派春光了。
惊蛰雷鸣最引人注意。现代气象科学表明,“惊蛰”前后,之所以偶有雷声,是大地湿度渐高而促使近地面热气上升或北上的湿热空气势力较强与活动频繁所致。从我国各地自然物候进程看,由于南北跨度大,春雷始鸣的时间迟早不一。云南南部在1月底前后即可闻雷,而北京的初雷日却在4月。“惊蛰始雷”的说法仅与沿长江流域的气候规律相吻合。
答:
3.文章题目“惊蛰响起春天的前奏”寓意丰富,请你展开联想和想象,写写自己的阅读体验。(不少于80字)
答:
1 D
2.答案要点:在文章②—③段,作者通过联想和想象,运用了描写和叙述的表达方式,描绘出惊蛰雷声后的小虫苏醒拱出地面的状态,表达了作者对惊蛰雷声过后生命现象的惊奇和惊喜。链接材料中运用说明的表达方式,通过准确的数字说明惊蛰节气到来时温度的回暖,运用现代物候学知识解读惊蛰雷声
3.答案示例:
题目寓意深厚。不仅写出了惊蛰节气到来时春天生命的觉醒、成长,也写出了人们在惊蛰到来时对未来生活的美好向往,惊蛰是大自然生命的号角。这让我联想到了,我们每个人生命的春天,也需要有一个促使自己生命觉醒的声音。这个时代给予了我们生命蓬勃成长的生机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1)—(2)题。
2015年3月15日,____在会见中外记者时指出:书籍和阅读可以说是人类文明传承的主要载体,就我个人的经历来说,用闲暇时间来阅读是一种享受,也是一种精神财富,可以说终身受益。我希望全民阅读能够形成一种氛围,无处不在……人们不仅在追求物质财富的增加,而且希望有更丰富的精神生活。而阅读能打开我们每个人的空间,让我们意识到天空的宽广和大地的辽阔。阅读能够不断地唤醒我们的记忆,让那些早已遗忘的往事和体验重新回到我们的身边,并且_________。
(1)文中加点字的读音和横线处应填的词语均正确的一项是
A.载体(zǎi)氛围(fēn) 焕然一新B.载体(zài)氛围(fèn) 涣然一新
C.载体(zài)氛围(fēn) 涣然一新D.载体(zài)氛围(fēn) 焕然一新
(2)阅读可以影响人,而坚持阅读,不断地思考才是改变人的关键所在。只有我们每个人坚持阅读,才能不断地增长知识,提升修养。下面与强调“要坚持阅读”这个观点一致的一项是
A.“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朱熹
B.“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 ——叶圣陶
C.“读活书,活读书,读书活。” ——郭沫若
D.“一日无书,百事荒芜。” ——陈寿
(1)D (2)D
①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那年冬天,祖母死了,父亲的差使也交卸了,正是祸不单行的日子,我从北京到徐州,打算跟着父亲奔丧回家。到徐州见着父亲,看见满院狼藉的东西,又想起祖母,不禁簌簌地流下眼泪。父亲说,“事已如此,不必难过,好在天无绝人之路!”
②回家变卖典质,父亲还了亏空;又借钱办了丧事。这些日子,家中光景很是惨淡,一半为了丧事,一半为了父亲赋闲。丧事完毕,父亲要到南京谋事,我也要回北京念书,我们便同行。
③到南京时,有朋友约去游逛,勾留了一日;第二日上午便须渡江到浦口,下午上车北去。父亲因为事忙,本已说定不送我,叫旅馆里一个熟识的茶房陪我同去。他再三嘱咐茶房,甚是仔细。但他终于不放心,怕茶房不妥帖;颇踌躇了一会。其实我那年已二十岁,北京已来往过两三次,是没有甚么要紧的了。他踌躇了一会,终于决定还是自己送我去。我两三回劝他不必去;他只说,“不要紧,他们去不好!”
④我们过了江,进了车站。我买票,他忙着照看行李。行李太多了,得向脚夫行些小费,才可过去。他便又忙着和他们讲价钱。我那时真是聪明过分,总觉他说话不大漂亮,非自己插嘴不可。但他终于讲定了价钱;就送我上车。他给我拣定了靠车门的一张椅子;我将他给我做的紫毛大衣铺好坐位。他嘱我路上小心,夜里警醒些,不要受凉。又嘱托茶房好好照应我。我心里暗笑他的迂;他们只认得钱,托他们直是白托!而且我这样大年纪的人,难道还不能料理自己么?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⑤我说道,“爸爸,你走吧。”他望车外看了看,说,“我买几个橘子去。你就在此地,不要走动。”我看那边月台的栅栏外有几个卖东西的等着顾客。走到那边月台,须穿过铁道,须跳下去又爬上去。父亲是一个胖子,走过去自然要费事些。我本来要去的,他不肯,只好让他去。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我再向外看时,他已抱了朱红的橘子望回走了。过铁道时,他先将橘子散放在地上,自己慢慢爬下,再抱起橘子走。到这边时,我赶紧去搀他。他和我走到车上,将橘子一股脑儿放在我的皮大衣上。于是扑扑衣上的泥土,心里很轻松似的,过一会说,“我走了;到那边来信!”我望着他走出去。他走了几步,回过头看见我,说,“进去吧,里边没人。”等他的背影混入来来往往的人里,再找不着了,我便进来坐下,我的眼泪又来了。
1. 依据课文内容,完成以下情节
奔丧回家 ---- ( A. ) --- 父子同行 ---
车站送行 --- ( B. ) --- 感动流泪
2.仔细阅读第④、⑤两段,说说父亲为我做了哪些事﹖这表明了什么?
答:____________
3.第④段划线的句子属于________描写。其中“聪明”一词在这里应解释为
_____________。划线句表现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感。
4.第⑤段写了作者的两次“落泪”,结合课文内容分别写出流泪的原因及所蕴涵的情感
第一次:
第二次:
5第⑤段中“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读来催人泪下,作者利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等词语,运用了细致地__________,生动地再现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情景
1.借钱办丧事(变卖典质) 月台买橘(艰难买橘)(爬月台买橘)
2 照看行李 和脚夫讲价钱 送我上车 拣座位 嘱咐我警醒些 嘱托茶房照看我 为我买橘
表明父亲对我无微不至的关怀,以及深沉的父爱
3.心理 愚蠢 自责(愧疚)
4.当我见到父亲艰难爬上月台为我买橘的身影,想到眼前祸不单行的境遇,
深深地被父亲那种深沉的爱而感动,因此流下了感动之泪。
当我与父亲分手后,我目送父亲离去,自己的眼睛追寻着父亲渐行渐远的
背影,当那个肥胖的背影再也找不着时,我舍不得那个深爱我的人———父亲与我分手,因此留下了依恋之泪
5 蹒跚 慢慢探身 攀 缩 向左微倾; 动作描写;
父亲穿过铁道艰难爬月台
阅读短文,完成1-----4小题
有一天,下大雨,我醒来就知道不早了,因为爸爸已经在吃早点。我听着、望着大雨,心里愁得不得了。我上学不但要晚了,而且要被妈妈逼着穿上肥大的夹袄,是在夏天!踢拖着不合脚的油鞋,举着一把大油纸伞,走向学校去!想到这么不舒服的上学,我竟有勇气(A. )在床上不起来了。
‚过一会儿,妈妈进来了。她看我还没有起床,吓了一跳,(cuī cù )着我,但是我皱紧了眉头,低声向妈妈哀求说:
ƒ“妈,今天晚了,我就不去上学了吧?”
④妈妈就是做不了爸爸的主,当她转身出去,爸爸就进来了。他瘦瘦高高的,站到床前来,瞪着我:
⑤“怎么还不起来,快起!快起□
⑥“晚了!爸!”我硬着头皮说□
⑦“晚了也得去,怎么可以逃学!起!”
⑧一个字的命令最可怕,但是我怎么啦?居然有勇气不挪窝儿。
⑨爸气极了,一把把我从床上( B. )起来,我的眼泪就流出来了。爸爸左看右看,结果从桌上抄起鸡毛掸子倒转来拿,藤鞭子在空中一( C. ),就发出咻咻的声音,我挨打了!
⑩爸爸把我从床头打到床角,从床上打到床下,外面的雨声混合着我的哭声。我哭号,‚ ( duŏ bÌ ),最后还是冒着大雨上学去了。我是一只狼狈的小狗,被宋妈抱上了洋车第一次花钱坐车去上学。
⑾我坐在放下雨篷的洋车里,一边抽抽搭搭地哭着,一边撩起裤脚来检查我的伤痕。那一条条鼓起来的鞭痕,是红的,而且发着热。我把裤脚向下拉了拉,ƒ( zhē gài )住最下面的一条伤痕,我最怕被同学耻笑。
1.联系上下文,在括号内填上适当的动词
A.( ) B. ( ) C( )
2.依据拼音填写词语
( ) ‚ ( ) ƒ ( )
3.划线语句运用了( )的修辞方法,把( )比作( )
4.原文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
A.□ !” □。 B. □!” □ : c□ ”! □ 。D.□”! □ :
略
藤
鲍尔吉·原野
①藤不是树,不是根,又似根似树。树直立,根在地下爬行。藤选择做一根藤,是植物里的龙蛇。
②藤想去一切地方。它想知道泉水从什么地方流出,野果边上有没有刺猬的洞。藤从悬崖爬上爬下,把阵线搞乱。没有哪一棵树像藤这么胡闹。树像士兵一样站在哨位,一辈子没往前走过一步。
③藤直不起腰,它需要挂在什么东西上。藤做的事情叫作借力。它认为所有的地方都是肩膀。它拍过石头、树和草的肩膀,然后向上爬。藤好奇心重,想知道高处有什么,想知道高处的高处还有什么,藤编织了森林里的蛛网。
④藤被庄子的故事吓住了:树越成材越近刀斧,树一旦丰厚挺直就成了床,供人坐榻,成了桌椅板凳和皇帝的案子。树不读书也被迫充当书架。藤是明白人,“材”勾连着“用”。树成了材也不过是大立柜,变成夹肉的筷子自己却吃不着。藤以不材自喜,它要做一个山野流浪汉,东奔西走,居无定所,就这么办了。
⑤藤不开花,它情愿寒伧,像穿褐色雨衣的药农。在雨里,藤的衣衫像石头一样黑湿黏滑,不开花。植物开花只是一个富贵的梦想。花开过,花瓣被风撤走,被流水偷走。花记不住自己到底有几个花瓣。开花的树多少有一些矜持,像做家务的男人,更像粉墨面世的梅兰芳。藤没有开花的基因,这不算什么,不开就不开。藤假如开了花,必定妖邪,像身怀杂种的茨岗女人。藤把开花的力量变成皮革般的纤维,坚韧不拔。
⑥日本这个地方国小藤多。他们建立户籍制度时国人无姓,阿三阿四。官令民有姓,民取“田、山、松、井”等山野事物作姓,缀以状态助词“中、上、间、下”,也有“藤”。藤野、佐藤不是一根藤。山多藤就多,平地有草没有藤。日本的藤是造床材料、造桥材料,藤条抽人人疼。
⑦中国的文人画里,写藤见到笔墨功夫。毛笔先天适合写藤,藤之老劲虬顽,以墨之滞迟枯涩应对之。黄宾虹说,笔做什么?分明;墨作什么?融洽。黄宾虹把笔墨最上境界称为“融洽分明”。他的画语录常说笔法,笔分八面是黄宾虹的标志性言论,但他的画最好的地方仍在墨法,茂朴华滋显示黄墨的神力。有画家研究黄宾虹一辈子,不知他作哪一种皴法。我说黄宾虹山水无皴法。他问是何法,我说不告诉你。画藤也无皴,见清楚笔法,所谓线。朱耷画荷茎与藤何其相似,只是墨性不同。毛笔的线——齐白石称运笔要迟,石鲁的线却飞快——在画藤时显出疾徐枯润,显示毛笔的霸蛮,齐白石说毛笔可夺天工。一般画家不画藤,也画不了藤,怕别人说他在画蛇或画井绳。徐渭是墨藤祖先,其藤怒而刚烈。齐白石的藤显露金石章法。藤在文人画里上了厅堂,化大野为大文。文人画的藤叛逆,臣服朝廷的人肯定不画藤。藤在笔墨之间不止纠结,是不求纠结,纠结自来。大师的墨藤肚子里有火,是身在江湖不屑江湖,是好纸好墨,是不皴,是仿家画不来的黑道道。藤是国画里的美人。
⑧就这样,艺术远离着生活。在所谓“生活”里,藤变成屁股下的椅子,被屁熏得油汪汪的黄。藤是蛮人孟获的盾,是西南少数民族孩子上学路过的桥梁,是供养苔藓、昆虫的共生体。森林里,藤比树烂得慢,它属于筋一类炖不烂的东西。藤是高加索山民采野蜂蜜的梯子,它见过无数采蜜人摔进山谷。
(文段有删改)
1.文章开篇写到“是植物里的龙蛇”,其原因是:从外形上看,__ __;从精神上看,_
2.段④中画线句子表现力强,请简要分析。
3.段⑦叙写文人画里的藤,运用什么记叙顺序,有何作用?
4.你怎样理解第⑧段中作者说的“艺术远离着生活”?
__
1. __藤与龙蛇相似,长而柔,蜿蜒绵长__;__藤灵动而有生气,有好奇心和探寻精神,不受束缚,追求个性;坚韧不拔,怒而刚烈,与中国人心目中的龙蛇一样有着神奇魅力__
2.__①用拟人的笔法来写藤的精神,即追求自由,活得坦然。②与“树”作比较,似在表达不求材用的观点,实际上突出其想活出个性的追求。③“就这么办了”,口语化的表述,再现了藤的内心的决定。__
3.__插叙。藤在文人画里上了厅堂,化大野为大文,它是经过艺术升华的藤,是具有文化意义的藤。写文人画藤,丰富了文章的内容,增加了文章的文化内涵。大师笔下的藤,表现了叛逆、刚烈的精神,寄托着具有独立人格的中国文人的精神。与上文所描写的藤的个性是一致的,映衬深化。为下文升华“艺术源于生活”的观点做了铺垫。__
4.__作者从对藤的观察感悟得出这样一个结论,是说在一般人的眼睛里,所谓“生活”就是物质,就是实用,如椅子、盾、桥梁等等;在懂得艺术的人的眼里,藤的意义则远远不只是这些,它有着令人遐想的内涵,它是一种精神的存在,它给人以精神的享受、美的遐想、情感的寄托、思想的启迪。__
文段(一)
母亲的执拗
①母亲过了65岁,显得更加矮小。背驼了,穿上那件簇新的老年装,仿佛被多余的形容词武装起来的富裕农民,显得有些夸张。我费了好几年的口舌,她才同意将那些坡地租给别人,但对于那块平地和稻田母亲丝毫也不让步,坚持要自己种。再讲,她就发火了,城里的老人还要有个地方跑步呢,我种点田地碍着你们什么了!隔壁你黄伯伯70多了还在犁田,你爷爷80多了还在放鸭子,他们不见得是累死的?我知道母亲对土地的感情,作为一字不识的农村妇女,春种秋收已经成了她生命的一部分,于是我也就随她了。
②回到家里我们几兄妹常闲聊一些关于城里的蔬菜过多地使用农药和化肥,不如农家肥种出来的好吃,说吃野菜好,因为野菜能清热解毒。哪知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母亲有对儿女特有的敏感。过了一段时间我回去,母亲已经弄了一块地来种菜。她没有用化肥,也没有用农药,还种上了我们爱吃的野菜,什么猫耳朵菜、狗地牙、薄荷等。端上桌子她自豪地笑着说,放心吃吧,这些菜都没有用化肥和农药。走的时候母亲总要摘些野菜和蔬菜让我们带走,时间长了不回家,母亲就托人带一些来,有时是新鲜的瓜豆,有时是白菜青菜。吃着母亲种的菜,菜上仿佛还有母亲的体温和气息,一种浓浓的亲情包围着我,便觉得母亲离我很近,我很感动。或许遥想我吃着她亲手种的菜,她也很幸福。这些菜远没有菜场里那些样子,有时带来时已经不那么新鲜了,但我吃起来还是津津有味。这些菜是母子感情的纽带,是纯洁的桥梁,只有母亲才做得到啊。
③曾经有一个冬天的早晨,寒风夹着细雨,我将办公室的空调打开,趁没有人办事的时候就出去吃早餐,回来时路过菜场,我惊呆了!母亲站在寒风中守着一担青菜,不断地呵着手,老人家也真是!这么冷的天还要从家里挑菜来卖。但是转念一想要是当面讲她不对,母子俩恐怕又要争执起来,办不了事又伤了和气。我就回办公室对打扫卫生的张阿姨说:“张姨,你帮我个忙,将菜场最靠边的那位老人家的菜全部买了,不要讨价,那是我妈,我不忍心让她站在寒风里。”说完就递了50元钱给了张姨。
④我把张姨买来的菜分些给其他一起上班的。下班后回家,一进门母亲就夸城里人直爽,连价钱都不还就买走了她所有的菜,那份幸福和满足感染了我。
⑤母亲一辈子守望着田地,她熟悉地里的每一粒土,每一棵庄稼。守望着老屋,那是她和父亲一根木一根草筑起来的窝。接她到城里,她说到处明晃晃的不习惯,看电视又看不懂,于是借口家里猫狗没人照看就回去了。无事就到田地里拔草上肥,累了就在田埂上看她的庄稼,收获了就背到集市上去卖,一角两角的毛票用手巾好好包着,我回去她就算芋头卖了多少,瓜豆卖了多少。我总是认真地听她诉说,不时鼓励她。我不愿用自己的价值观或好恶来苛求老一辈人,他们有他们的喜怒哀乐,我们得尊重他们,尤其是生养我们的父母。那些芋头瓜豆,那不是值多少钱的问题,而是他们的感情寄托,是她生命不可或缺的组成。
(选自《峰林絮语》,2014年6月)
1.填空。
这篇文章的体裁是____,以第__ __人称的口吻,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相结合的手法。如第①段画线句和第②段的最后一句运用的是__ __和_ __的表达方式。
2.请概括作者围绕母亲写了哪些事情。
3.文章第②段“哪知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母亲有对儿女特有的敏感。”一句中加点的词“敏感”在文中具体指的是什么?
4.谈谈你对文章最后一段画线句子的理解。
5.了解了本文母亲的形象后,与胡适的《我的母亲》相结合,下列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胡适笔下的母亲是一个既严厉又宽容的母亲,本文作者笔下的母亲是一个“执拗”、关心儿女细致入微的慈母的形象。
B.本文题目中的“执拗”二字本义是形容人固执己见,不肯听取他人意见。用在本文是贬义褒用,母亲的“执拗”正是出于对土地的热爱、对儿女的关爱。
C.本文的体裁是叙事散文,胡适的《我的母亲》的体裁是小说。
D.两个作品中的慈母形象,可用孟郊的诗句概括为“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1. _散文__, __一__ __记叙__ __抒情__
2.__①母亲坚持要种地;②母亲为“我们”种植环保的绿色蔬菜;③母亲卖菜,“我”买菜。__
3.__“敏感 ”具体指的是母亲在听到“我们”讲述城里的蔬菜不环保后,自己就在地里为“我们”种上了有机环保的蔬菜。__
4.__这句话是作者对母亲的理解和对母爱的回报,作者用一种宽容的心态来对待自己的母亲,我们不能用现代的观点去强求老人去改变。__
5. C
文段(一)
燕子
席慕蓉
初中的时候,学会了那一首《送别》的歌,常常唱:“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
有一个下午,父亲忽然叫住我,要我从头再唱一遍。很少被父亲这样注意过的我,心里觉得很兴奋,赶快再从头来好好地唱了起来:“长亭外,古道边……”
刚开了头,就被父亲打断了,他问我:“怎么是长亭外?怎么不是长城外呢?我一直以为是长城外啊!”
我把音乐课本拿出来,想要向父亲证明他的错误。可是父亲并不要看,他只是很懊丧地对我说:“好可惜!我一直以为是长城外,以为写的是我们老家,所以第一次听这首歌时就特别地感动,并且一直没有忘记,想不到竟然这么多年是听错了,好可惜!”父亲一连说了两个好可惜,然后就走开了,留我一个人站在空空的屋子里,不知道如何是好。
前几年刚搬到石门乡间的时候,我还怀着凯儿,听医生的嘱咐,一个人常常在田野间散步。那个时候,山上还种满了相思树,苍苍翠翠的,走在里面,可以听到各式各样的小鸟的鸣声,田里面也总是绿意盎然,好多小鸟也会很大胆地从我身边飞掠而过。
我就是那个时候看到那一只孤单的小鸟的,在田边的电线杆上,在细细的电线上,它安静地站在那里,黑色的羽毛,像剪刀一样的双尾。
“燕子!”我心中像触电一样地呆住了。
可不是吗?这不就是燕子吗?这不就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燕子吗?这不就是书里说的、外婆歌里唱的那一只燕子吗?在南国的温热的阳光里,我心中开始一遍又一遍地唱起外婆爱唱的那一首歌来了:“燕子啊!燕子啊!你可是我温柔可爱的小小的燕子啊……”
在以后的好几年里,我都会常常看到这种相同的小鸟,有的时候,我是牵着慈儿,有的时候,我是抱着凯儿,每一次,我都会兴奋地指给孩子看:“快看!宝贝快看!那就是燕子,那就是妈妈最喜欢的小小燕子啊!”
怀中的凯儿正咿呀学语,香香软软的唇间也随着我说出一些不成腔调的儿语。天好蓝,风好柔,我抱着我的孩子,站在南国的阡陌上,注视着那一只黑色的安静的飞鸟,心中充满了一种朦胧的欢喜和一种朦胧的悲伤。
一直到了去年的夏天,因为一个部门的邀请,我和几位画家朋友一起,到南部国家公园去写生,在一本报道垦丁附近天然资源的书里,我看到了我的燕子。图片上的它有着一样的黑色羽毛,一样的剪状的双尾,然而,在图片下的注释和说明里,却写着它的名字是“乌秋”。
在那个时候,我的周围有着好多的朋友,我却在忽然之间觉得非常的孤单。在我的朋友里,有好多位在这方面很有研究心得的专家,我只要提出我的问题,一定可以马上得到解答,可是,我在那个时候惟一的反应,却只是把那本书静静地合上,然后静静地走了出去。
在那一刹那,我忽然体会出来多年前的那一个下午,父亲失望的心情了。其实,不必向别人提出问题,我自己心里也已经明白了自己的错误。但是,我想,虽然有的时候,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是应该面对所有的真相,可是,有的时候,我们实在也可以保有一些小小的美丽的错误,与人无害,与世无争,却能带给我们非常深沉的安慰的那一种错误。
我实在是舍不得我心中的那一只小小的燕子啊!
1.本文属于_ __(文学体裁),采用的叙述人称是__ __,采用的记叙顺序是__ __。
2.作者在文中记叙了两件事,请你各用一句话进行概括。
3.当“父亲”发现了自己的错误后,一连说了两个“好可惜”,你认为“父亲”可惜什么?
4.作者通过这两件事悟出了什么道理?
5.联系作者的生平,说说作者为什么“实在舍不得我心中的那一只小小的燕子啊”?
1. __散文_ __第一人称__, _倒叙__
2.__①“父亲”把《送别》中的“长亭外”误听为“长城外”。②“我”把“乌秋”误认为“燕子”。__
3.__可惜那首歌唱的不是自己的家乡,可惜自己感动了这么多年竟然听错了。__
4.__虽然有的时候,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是应该面对所有的真相,可是,有的时候,我们实在也可以保有一些小小的美丽的错误,与人无害,与世无争,却能带给我们非常深沉的安慰的那一种错误。__
5.__作者从小就远离故乡,“燕子”早已成为故乡的一种象征,寄托着作者浓郁的思乡之情,所以作者无论如何也舍不得自己心中那一只小小的燕子,舍不得对家乡的思念。__
文段
红枫湖风景名胜区
①红枫湖风景名胜区位于贵州省会贵阳市西郊,是贵州旅游黄金线西线旅游的第一站。风景区规划面积200平方公里,水域总面积为57.2平方公里,蓄水量可达6亿立方米,深达100米左右,有“高原明珠”之誉,为贵州高原人造湖之最,据专家考证出来的数据显示,红枫湖比北京的十三陵水库大12倍,相当于6个杭州西湖。
②红枫湖位于清镇市郊,距贵阳33公里,坐车也就不到一个小时。他的湖域水面东西可达2公里,南北长达25公里。湖域四周遍布红枫树,金秋时节、枫叶似火、湖水轻柔、互衬互耀,故名曰:“红枫湖”。
③红枫湖由北湖、南湖、中湖、后湖四部分组成。北湖以岛闻名。鸟岛、蛇岛、龟岛……北湖沿岸,有西汉的古墓群,有明代的“苗王营垒”。
④南湖以洞著称。将军洞、打鱼洞、水下洞和大口洞等幽谷洞穴蔚为奇异。尤其是将军洞,水涨时形成独特的“洞中湖”。洞内钟乳石柱五光十色,琳琅满目。尽头处有一幅十多米高、二十多米宽的晶莹闪烁大石幔,恰似一幅巨瀑从悬崖直泻而下,甚为壮观;洞中有湖,水质明净,乘船游程1 400米,这里可一边欣赏千姿百态的钟乳石,一边倾听神奇的古老传说。
⑤北湖与南湖之间,有中湖连接。进入中湖,两岸峭壁森严,山势险峻;山上松柏苍劲挺拔。山巅之上一石似亭亭仙姑,一石含笑若罗汉。
⑥后湖湾汊众多,纵横交错。看似山穷水尽,忽又柳暗花明,船头一转,山水如画,尽收眼底:附近的村落,归来的打鱼船,手拉手的情侣,舞姿翩翩的苗族姑娘。
⑦湖、岛、山、洞巧妙结合,构成一幅绚丽的画卷。北湖的岛、南湖的洞、中湖的山、后湖的湾,别具一格。到红枫湖游览时间不同情趣也不一样,春来观花,夏日望水,秋季看树,冬天赏鸟。泛舟湖中,但见奇峰挺拔,山环水曲,秀色满目。
⑧除此之外,红枫湖风景区还包含其中的苗寨、侗寨、布依寨。苗家的吊脚楼、侗家的鼓楼及风雨桥、布依族的石板房错落有致,别具特色。您可以品尝到侗家的风味,可以听到侗家姑娘动人的歌声。侗家人的歌声曾飘到了海外,获得金奖,他们被很多的海外友人称为百灵鸟。在此还可欣赏到令人叹为观止的民族歌舞,领略敬酒歌、拦路酒等浓郁的民族风情。
(文章有删改)
1.阅读文段 ,归纳红枫湖风景名胜区主要由哪几部分构成。
2.认真阅读本文后,请根据自己的理解在下面表格内A.、B.、C.、D.、E.、F.、G.处分别填上恰当的内容。
红枫湖风景名胜区 | |||||
文章 段落 | 说明的 内容 | 说明 语言 | 事物 特征 | 画线句的 说明方法 | ③-⑦段的 说明顺序 |
段① | A. | 平实说明 | E. | ||
段② | 位置及其 名字的由来 | F. | |||
段③ | 北湖 | 岛 | |||
段④ | 南湖 | B. | C. | ||
段⑤ | 中湖 | 山 | |||
段⑥ | 后湖 | D. | |||
段⑦ | G. | ||||
段⑧ |
3.认真阅读文段,根据其中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
红枫湖看点丰富,不同季节有着不同的情趣。其中__ __,__ __,__ __,__ __,使我总感耳目一新。
1.__北湖、南湖、中湖、后湖、苗寨、侗寨、布依寨__
2. A红枫湖风景区概况(面积、水量大小);B生动说明;C洞;D湾汊;E作比较;F列数字;G空间顺序__
3. __春来观花__,__夏日望水__,__秋季看树__,__冬天赏鸟_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