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绝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唯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实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1.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
A.设计者和匠师们修建成功的园林各各不同。
B.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
C.设计者和匠师们的一致追求。
D.苏州园林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
2.说明对象的特征是( )
A.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
B.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C.他们唯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实感。
D.苏州园林绝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3.这段文字的结构形式是( )
A.总——分 B.总——分——总 C.分——总
4.这段文字使用了 的说明方法
5.文中加点词“一切”“都”“绝不”用得准确,简析它们的表达作用。
1. B
2. B
3. B
4.打比方
5.十分准确地表明了苏州园林全部构成图画美,而绝无例外的情况。
(福建省南平中考)
童真
刘继荣
①女儿从小不认生,觉得满世界皆是可亲之人,见谁都笑。有一次,我在街边的瓜果店买桃子,没零钱,卖瓜果的不以为意:“下次补吧,大家都认得你,你是那个小酒窝的妈妈。”我先一愣,然后才醒悟过来,原来女儿的人缘有这么好。
②我有些忧心忡忡,孩子总那么憨,像个不长心眼儿的小糖人儿,万一遇着个歹徒怎么办?回家后,我细细教导了女儿一番,教她如何防范陌生人,她正在吃桃子,满脸桃汁,只管咿咿唔唔点头,也不知记住没有。
③一个周末,我们一家去逛早市。这一路上,女儿结识了好几个朋友,甚至还得到一名穿超人斗篷的小男孩的邀请,两人打算下午一起去广场玩,而且不带家长,小孩子可以在一秒内信任对方,大人就未必了。超人的妈妈尽管面有难色,但拗不过儿子,答应了。婆婆则在我耳边嘀咕:“不知根不知底的陌生小孩,怎么可以一起出去玩!再说两个人都指甲盖那么大,没有大人跟哪行啊!”我朝老人家挤挤眼,叫她先别反对,我自有主意。
④下午,女儿准时出门,我悄悄尾随,小超人已到广场,他们荡秋千,滑滑梯,又看了一会儿别人放风筝。很快,我发现小男孩的妈妈也尾随其后,我们两个会心一笑,分别躲在隐蔽处,忠心耿耿地做保镖。荡秋千时,女儿险些翻下吊椅,幸亏小超人手快扶住了她,但脑袋似乎还是被磕了一下。我当时几乎要挺身而出,但最后还是忍住了,因为女儿只摸了摸头,开心都来不及,哪有时间哭!
⑤他们在人群里悠闲地逛了一会儿,又去看月季花,花圃边的长椅上,一个正在发脾气的小妹妹不理会妈妈的劝阻,揪下自己的鞋子扔进草坪。他们帮忙捡回来,小妹妹觉得有趣,立刻停止哭闹,一遍一遍扔鞋,他们也当做有趣的游戏,争先恐后去捡。旁边有个老太太竖起大拇指:“三兄妹好和睦,相亲相爱一家子!”我窃笑:这是相亲相爱陌生人啊!
⑥黄昏时,两个小人儿挥手告别,各自回家,我们两位家长也暗暗点头告辞。这时,空荡荡的路上,突然走过一个陌生男子,身材高大,语调温和,他与女儿攀谈起来,问她几岁了,家住哪里,上小学还是幼儿园。女儿似乎毫无戒备,一一告知,好像还顺口说出一连串电话号码。我心中惴惴不安,靠近两步,准备随时现身。
⑦那陌生男子又问女儿,为何单独走路,爸妈在哪里?女儿对答如流,说在跟爸爸妈妈捉迷藏呢,他们可能就躲在前面的树丛里。我又惊又喜,这理由简直妙不可言。此时,陌生男子从背包掏出一把玲珑的小红伞,向女儿比比画画,我心咚咚跳叫自己沉住气,看看女儿会怎样应付。
⑧那陌生男子硬是将小伞塞入女儿手中,两人开始拉扯退让。我赶紧走过去,还未来得及出声,一名推婴儿车的女子忽然走过来,正是广场上扔鞋小妹妹的妈妈。她挡在陌生男子面前,质问他意欲何为。陌生男子大窘,举起小伞叫我们看,上面印着广告有家新开张的甜品店儿童节大酬宾。他解释,因为小女孩实在太可爱,忍不住多聊了几句,所以才造成一场误会。
⑨女儿对尴尬的陌生男子说:“叔叔,我想要两把小伞。”我颇为疑惑,男子开心相赠,还给婴儿车上也插了一把,我心里暗自决定,下周带全家人去这家店里吃甜品,女儿看着熟睡的小妹妹,惊喜地说:“这是扔鞋的小妹妹。”推车女子莞尔一笑:“真是有缘。我生怕你遇到了坏人呢。”
⑩到家后,我崇拜地问女儿,为何能这么聪明的应对陌生人。女儿骄傲地告诉我,在幼儿园老师经常讲,还请警察叔叔在课堂上演练,她做得好啦,但我仍有疑惑:“那你为什么把地址和电话都告诉他了?”女儿得意地笑道:“我说的全是舅舅家的,坏人一定找不到我的!”全家人哄哄大笑。有这么一个外甥女,舅舅不知该哭还是该笑。
⑪我忽然想起一件事,问女儿:“你为什么要两把小伞?”她回答:“昨天幼儿园来了一个新同学,叫黄丝丝,总是哭,不说话也不玩。我送一把小伞给她,她就会笑的。”
⑫我的心忽然感到无比欣慰。我们常常行进在布满漩涡、处处危险的浊流中,孩子的童真与善良,却让我仿佛在浊流中看到了一股清泉,这股清泉让我感受到了人性中的甘甜,让我看到了人间最美好的那一面!这份童真与善良我曾经是那样的熟悉,而现在又是如此的陌生。
⑬只是,欣慰之余,我内心却又是一丝沉重,如鲠在喉:天真的女儿在应付“陌生叔叔”的时候,是如此老练,如此“聪明”,这让我心中又多了一份陌生,我是该喜还是该忧呢?
⑭也许,面对陌生的童真,我们有太多太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原文有改动)
1.初读课文,从“我”的角度梳理概括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地点 | 情节 | 心情 |
2.细读课文,完成下面题目
(1)文中说“女儿对答如流,说在跟爸爸妈妈捉迷藏呢,他们可能就躲在前面的树丛里。我又惊又喜,这理由简直妙不可言”,“我”为什么会“又惊又喜”?
(2)从修辞角度赏析文章第⑫自然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纵观全文,说说文章结尾处“陌生的童真”的含义。)
4.文章第⑬段提出了一个问题:“我是该喜还是该忧呢?”请写出你对此问题的看法和理由,并谈谈你读完此文后的感悟。
1.
地点 | 情节 | 心情 |
街边瓜果店 | 买东西得知女儿人缘好 | ①忧心忡忡 |
早市 | 女儿得到小男孩邀请 | 心中为难 |
广场 | 女儿险些翻下吊椅 | ②十分紧张 |
③回家路上 | 女儿与陌生男子攀谈 | 惴惴不安 |
家中 | ④发现女儿的童真、善良 | 无比欣慰 |
2.(1)①“惊”是因为原本憨憨的女儿会如实地告诉陌生男子,但实际是女儿对陌生男子有警惕之心,懂得保护自己,出乎“我”的意料。__②“喜”是因为见到如此懂得保护自己的女儿,“我”不由得生出喜悦之情,再也不担心女儿被陌生人欺骗。
(2)运用了比喻、对比的修辞手法,把危险、世俗比作浊流,把孩子的童真与善良比作清泉,把浊流与清泉形成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孩子的童真与善良的赞美之情,像清泉一样让人觉得甘甜,突出童真难能可贵。
3.“陌生的童真”是指女儿并不像“我”想象中的全然的信任陌生人。另一方面指的是成人已失去了童真,带着世故的眼光看待世界,不再相信陌生人。
4.看法:我“喜”是因为知道保护自己的女儿让我不由得生出惊喜之情,“忧”是因为女儿如此之小就懂得这些世俗的东西。__感悟:人与人之间应该多一些信任。
女儿出生了,像我,但不难看
冯小刚
女儿出生时,我在从河南开封回来的火车上。到了北京直奔医院,隔着哺乳室的玻璃窗看到护士抱着的婴儿,心情不像想象的那样激动,就觉得是完成了一件事。回家睡了一觉,醒了,还想再看看她,于是又跑到医院去。
当时天已经黑了,姐姐在医院门口徘徊,见到我立刻迎上来,从她的神情上不难看出似有灾祸发生。姐姐嘱我做好思想准备,脚步匆匆带我来到妇产科主任的面前。然后我被告知以下事实:
婴儿先天腭裂。
医生还告知:因为现在每对夫妇只能要一个孩子,所以遇到这种情况,如果家长放弃婴儿,医院可以负责处理,并且出具证明,再生二胎。我几乎是不假思索地告诉医生:我不放弃。
不知道为什么,我一点都没有犹豫。就因为隔着玻璃看了她一眼,觉得这生命已经紧紧和我连在一起。女儿长得像我,但不难看。
我问医生:“日后对她的智力和健康有影响吗?”
医生做出肯定回答:“没有。只是因为呛奶会给哺育带来一些麻烦,需要精心呵护。最大的问题是,因为腭裂漏气,孩子今后说话,发音会受影响。比如说,‘叔叔’,会说成‘呼呼’。修补腭裂的手术并不难,但因为孩子太小不懂得配合,往往会导致术后伤口难以愈合,最好在八九岁时再做手术。但那时孩子已经养成发音习惯,很难矫正。”
我说:“‘呼呼’就‘呼呼’吧,谁让我赶上了呢。没准我女儿长大了是思想家呢!”
医生笑了,我也笑了。
剩下的问题就很简单了,先瞒着她妈妈,等剖腹产的刀口养好之后再告诉她。我来到哺乳室,俯瞰着躺在床上的宝贝女儿,说是床,其实就是一排乳白色的塑料盒子。我心里对女儿说:“小兔崽子,你运气不错,赶上混蛋的爹妈,你小命就没了。”
我姐夫给女儿起了个名字:“冯思语。”
意思是盼望她有朝一日,能像正常的孩子那样说话。期望值不高,不像很多家长给孩子起的名字,充满人生的远大理想。
小思语一岁半时,我一狠心,在口腔医院给她做了手术。
手术后,女儿伤口愈合得很好,说话口齿伶俐。我把女儿的名字改了一个字,“冯思语”改为“冯思羽”。意思是,盼望她茁壮成长羽翼丰满。也和其他家长一样,理想也有点远大了。这就叫得寸进尺。
1.“从她的神情上不难看出似有灾祸发生”,到底发生了什么?
2.“小兔崽子”是骂人的话,作者为什么把自己的女儿称为“小兔崽子”?
3.医生对“我”说,如果放弃的话,可以给他开具证明生育第二胎,可“我”为什么不放弃?
4.“医生笑了,我也笑了”,说说句中两个“笑”字的不同含义。
5.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仍存在许多抛弃孩子的现象。你觉得应该怎样杜绝或减少这种现象的发生?
1.女儿出生时先天性腭裂。
2.这是作者对女儿的亲昵称呼,作者并没有因为她有先天残疾而轻视她,表达了作者对女儿的喜爱之情。
3.女儿虽然有残疾,但是他的亲生骨肉,对女儿的不放弃,表达了他对女儿的爱,对生命的热爱与尊重
4.医生的“笑”是因为作者的幽默话语与能接受女儿残疾的坦然态度;“我”的笑是因为女儿给“我”带来了惊喜,让“我”体会到做父亲的快乐,并坚信女儿一定能健康成长。
5. 制定完善的法律制度,对于弃婴行为,一定要严惩不贷;对于贫困的家庭,政府应该给予精神上的关心与经济上的帮助;被抛弃的孩子也应该得到家庭般的温暖,可以让有条件的家庭收养,等等。
乡间学校的敲钟人
张蛰
①那是苏北乡间最普通的一所学校。我在那里度过了六年的中学时光,又在那里度过了最初六年的教书生涯,我人生最青涩也最灿烂的时光都交给了那所非常宁静的乡间学校。在我珍藏于心间的有关那所乡间学校的记忆里,王老师是无法抹掉的人。
②读中学的最后一年我才注意到了王老师的存在。他中等个,瘦瘦的,看上去很和气,总是慢条斯理地走路,不慌不忙地说话。他是学校打上课铃的人,每天总是拉着细细的线绳催我们起床、出操、上课,告诉我们下课、吃饭、熄灯。他的铃声一如他的说话,不紧不慢,节奏匀称。有时候,他还会在上课的铃声里笑着对急忙忙冲向教室的学生喊:“慢一点儿,别磕着!”
③后来,做老师的我常常与他面对面地说些家长里短的话,就看出了他独有的善良来,才知道他做的工作远不止打铃,还承担着学校很多的工作。那个时候,打铃表面上看着轻松,实则不然。这是一件要时时刻刻想着的事,每天从早晨六点钟的起床铃到晚上九点半的熄灯铃,一天要打26次,到点就得拉铃绳,容不得马虎,而且要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
④除了按时打铃,最常见的情形是他坐在教务处的油印机前印学生的讲义,手一推一抬一翻,再一推一抬一翻,周而复始,全校学生的讲义都要靠他一张一张地推出来。
⑤一年冬天下过一场大雪。午饭后,我刚刚躺在宿舍的床上准备休息,门被敲响了,王老师在外面喊我的名字。我高声答应着,问他什么事。他说有我的电话。打开门,王老师已顶着随风打脸的雪花在雪地上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回走了,我踩着他的脚印也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那时,学校只有一部手摇电话,每个老师有外来电话都是王老师到各个办公室去叫人,如果遇到非上班时间,他就要跑到老师的宿舍去找人。我的宿舍离教务处还算近,有两百多米远,多数老师的宿舍离教务处都有三四百米。那些年,王老师从未拒喊过一个老师,无论刮风下雨、酷暑寒冬,他都要找到人。
⑥这些工作王老师一直干到退休才算终了。那些年间,他的铃声接起来有多长呢?在那所乡间学校里,他,就像一个守夜的人。
⑦离开那所学校数年后的一天,与先前的同事叙旧,不经意间就说到王老师,说他待人的真诚,说他干活的实在……恍惚间耳畔又传来那所乡间学校响起的铃声,不紧不慢,节奏匀称。
1.请简要概述文中写了王老师的哪几件事。
2.文章第⑥段写道“那些年间,他的铃声接起来有多长呢?”请结合文章内容,依次再列举两个相关情节,也要用反问句,使之成为排比,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人物的形象性。
3.简要分析文章结尾再次写到铃声有什么作用。
4.在我们的身边也有好多默默奉献的人,比如说父母、老师、警察、环卫工人……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如果他们就在你面前,你会怎样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呢?请从中选择一人简要描述。
1.①打上课铃时友好提醒那些急匆匆跑向教室的同学别磕着;②为学生周而复始印讲义;③不论酷暑寒冬喊“我”和同事们接外来电话。
2.他那一推一抬一翻印讲义的动作谁知道重复过多少遍?他喊过的电话谁还能记得?
3铃声是王老师一生中工作的主要任务,既有升华主题,也有反复强调的作用,正是铃声让王老师的人生意义非凡,催促师生起床、上课、放学、就寝。王老师的人生意义几乎全部融在这铃声中。这也是王老师一生的写照。
4.老师:①您的爱,如太阳一般温暖,如春风一般和煦,如清泉一般甘甜;您的爱,比父爱更严峻,比母爱更细腻,比友爱更纯洁;您的爱,天下最伟大,最高洁。②刻在木板上的名字未必不朽,刻在石头上的名字也未必流芳百世;老师,您的名字刻在我们心里,这才是真正的永存。
老人的秘密
古保祥
一个年近六旬的老人来到娱乐中心应聘,要求做专业按摩师。我问他:“您有几年经验?”他摇头表示从零开始。我又问他:“您要求薪水是多少?”他说不要薪水,就是想来学习。
我没有答应他,但三天后,大堂经理带着他介绍给我。“这位大爷,交给你了,认真教他。”迫于这样的面子,我只好点头。
他笨手笨脚的,但十分勤奋。由于手粗糙,他不得不将手心抹满油,害怕给客人造成不良的印象。
一个姓冯的大顾客,几乎每晚都来按摩;听老总说,他是一名企业家,每天工作很累,废寝忘食的那种人,但他身体状况不太好,身体老是出现酥麻的症状,除了用药外,医生嘱托他每天做专业按摩。
每逢冯总过来时,老人总是蹑手蹑脚地接近我,要求与我同行。我是中心的资深按摩师,他是想偷师拜艺而已。老人总是戴着口罩,嘱托我小心点,好像我成了丫头,而他成了主子。
半个月后,他要求亲自为冯总按摩,我当然不同意,但架不住他的软硬兼施,我嘱托他一定要小心点,这个人得罪不起。
第一次按摩时,他十分紧张,生怕手法不好。我在旁边打下手,用眼神一直交流着。冯总躺在沙发上,闭目养神,当老人的手第一接触他时,他竟然睁开了眼睛,四下打量着,当确认无事后,才放心地躺下。
从它处得知了老人的情况:儿子是大款,就在同城。
我讥讽他不知道享福,他却笑道:“实不相瞒,我一辈子当老师,儿子有了出息,跟着到了城里,我却亏欠他;他的母亲在世时,一直有病,有一次,我搀扶她去大街上,竟然被车撞了,一命呜呼;儿子认为是我造成的,从此后,我与他成了天涯客。”
老人的眼里擎满了泪水,吓得我不敢再打听他来此的目的了。我想,他大概是想通过挣钱,以弥补对儿子的缺憾罢了。
冯总的身体恢复得不错。他总是忙碌,在按摩时电话也会响,他总是命令我们暂停,然后说半天话,说完后,疲惫不堪地扔了电话。
那夜,电话一直没响,我也感到纳闷,按摩结束时,才知道冯总的电话不见了。一定是有人动了手脚,冯总愤怒万分。他叫来大堂经理,又找到了老总。他叉着腰对老总说:“老姜,我们可是朋友,你知道,这不一会儿,耽误我多少生意吗?今天,请你给我一个结果。”
老总调查之后,才发现可疑的是老人。老总要求老人摘掉口罩,他却不肯,一伙人竞相上前,口罩被摘掉了。冯总大惊失色,眼前的老人,竟然是自己的父亲。
“他身体不好,我不想他接太多的电话,钱挣不完的。”老人絮叨着。
冯总得知,每天晚上为自己按摩的是父亲,他泪如雨下。他犹豫了片刻,轰然地跪倒在地上。
“小时候,他就身体不好,我经常为他按摩,我比你们清楚,哪个部位该轻该重。”老人最后一句话,让所有人潸然泪下。
按摩的父亲,拥有世上最粗糙的手,却布满了世上最暖的柔情与最精彩的谎言。我们总是不理解自己的父亲,可父亲总是以意想不到的方式,谱写着孩子所不会拥有的特立独行,这是父亲的专利。
(选自《环球人物》2014年4月)
1.文章以第一人称的形式展开有什么好处?
2.从全文看,这篇文章在叙事中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技巧?试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3.结合全文来看“老人的秘密”是什么?
4.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1文章运用第一人称的方式进行叙述,从旁观者的角度客观地叙述,更易于全面地展现人物,从侧面丰富人物形象。
2从全文看,这篇文章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技巧,一开始,“我没有答应他”,觉得“他笨手笨脚的”,“我讥讽他不知道享福”,知道真相后,老人最后一句话,让所有人潸然泪下。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3年近六旬的老人到娱乐中心应聘,要求做专业按摩师,原来是为了帮自己的儿子按摩。
4.最后一段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点明全文主旨,表达对父亲的敬重与赞美之情。
卖面包的小女孩
马海霞
①我准备去做手术时,一个小女孩提着两大袋面包堵在了病房门口。她把面包放在地上,弯腰,然后目视大家,伸出了三个手指,示意她的面包三元一个。我丈夫忙掏出20元钱递给小女孩,然后让她取六个面包放在我的病床上,又对同病房的人说:“这孩子可能不会讲话,大家帮帮她,买点她的面包吧。”
②手术结束后,丈夫见我已无大碍,便给我雇了个护工,然后回公司忙去了。
③下午,那个卖面包的小女孩又来了,依旧提着两大袋面包,弯腰,然后目视大家,用极低的声音吐出几个字:“帮帮我吧。”
④原来她会说话。那昨天干吗打哑语欺骗大家消费?这孩子心术不正,装可怜让大家买她的面包,哼,坚决不再上当。“昨天买的面包还没吃呢,今天就不买了。”大家对她讲。
⑤她没有离开,依旧行弯腰礼,目光扫过病房里的每个人,楚楚可怜的模样里掺杂着一股不卖掉面包绝不离开的“黏”人劲儿,让人甚是生厌。我暗自庆幸:幸亏丈夫不在,否则他定招架不住她这可怜劲儿。病房里的人不再理会她,也不和她目光接触,大概五分钟后,她提着袋子弯腰退出了病房。
⑥第二天,那个卖面包的小女孩又来了,“帮帮我吧。”说完便立在原地,这次大家都懒得和她对话,把她当空气一般。我看不下去了,说:“大家不想买面包,你待多久也没用。”她仿佛没有听见,还呆立在那里。“好个倔丫头,越这样,我们越不买。”她退离后,大家一致这样决定。
⑦以后的每天下午,小女孩准时光顾病房。她一进病房,大家就假装睡觉,连看都不看她,但也有病人脾气不好,会把她赶出病房。
⑧这天,丈夫一早过来,我和他说起卖面包的事情,他竟勃然大怒,对我一顿数落,说我心理阴暗,没有同情心,小女孩只是用自己的方式推销面包而已,她没有乞讨,没有欺骗,她卖的面包味道也不错,只是在病房里多待几分钟而已,不买也就罢了,你怎么能够去讽刺她,赶她走……我不想争辩,偷偷把他兜里的钱都没收了,哼,等那个小女孩再来卖面包,我看他用什么买。
⑨整整一天,小女孩都没出现。第二天,第三天,她都没来,我反而有点牵挂了,是不是我刺激或伤到她了?
⑩第四天办出院手续时,我悄悄向护士打听。护士告诉我,小女孩患有哮喘和先天性脊柱弯曲,医院知道她的情况,特许她在病房里卖面包,为了不影响到患者休息,规定她一个病房最多只能停留五分钟。
⑪“那她这几天怎么没来?”我怯生生地问。
⑫“这几天天冷,肯定是哮喘病犯了。”护士不假思索地回答道。
⑬“那她应该进病房走一圈,没人买就早点回家呀。”我急急地说。
⑭“她有智力缺陷,让她最多停留五分钟,她就停留五分钟,不管人家买不买;或许,她觉得在规定的时间内努力推销她的面包,心里才坦然。”护士笑着道。
⑮我走出护士站,丈夫正等着我。“我想给那个卖面包的小女孩留封信。”我的提议丈夫马上赞同,我把信交给了护士,请她转交。出了医院,丈夫问我写了啥,我说,没写什么,就是把没收你的零花钱都塞到了信封里。
(选自《读者》2016年第11期,有删改)
1.为什么人们先前买了女孩的面包,后来却不愿再买了呢?而“我”为什么最后又给女孩留下钱呢?
2.结合语境,赏析画线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我丈夫忙掏出20元钱递给小女孩
(2)“那她这几天怎么没来?”我怯生生地问
3.文章第⑧段能否删去?请结合全文说出理由。
4.你认为谁是本文的主人公?研读全文,说说你的理由
1.(1)因为人们误会小女孩是个心术不正的人。__(2)因为“我”知道了小女孩的情况,误会解除。
2.(1)“忙”,连忙之意。写出了丈夫毫不迟疑的情态,表现了他乐于助人、富有同情心的品质。
(2)“怯生生”,胆怯畏缩(担心害怕)之意,表现“我”对女孩的关心和歉疚之情,担心刺激或伤害到她。
3.不能删。__(1)本段对人物形象有塑造作用。通过丈夫与众人的对比衬托出丈夫友善待人、富有同情心的形象;__(2)丈夫的话对友善助人的主题有暗示作用;(3)与首段呼应,又为文末埋下伏笔, 使全文结构严谨。
4.“小女孩”是主人公,标题“卖面包的小女孩”暗示了文章主人公故事情节紧紧围绕“小女孩”来展开,买面包—被拒—被无视—被驱赶—得到帮助,小女孩是误会产生和解决的中心人物,文章通过“卖面包的小女孩”的人生遭遇来表达主题:我们应该友善地对待和帮助身边的弱势群体。
父亲的眼睛
陶柏军
父亲是残疾人,他只有一只眼睛。大学毕业后,我在找工作时遇到了麻烦。因为我的学校很普通,我奔波了两三个月竟一无所获。后来我不得不每天抱回来一沓报纸,和父亲一起寻找相关的用人信息。
有一天,父亲对一家公司的形象广告好像有了兴趣,他呆呆地看了很久,自言自语地说:“这小子还真出息了!”我问父亲说的是谁,父亲一指广告中的那位总经理的照片:“这个叫宋得新的家伙早先是咱家的邻居。”我笑了一下:“这么多年了,你不会看错吧?”父亲说:“不会错,老宋家的孩子鼻子大,眼睛小,就跟他爹一模一样。”我接过父亲手中的报纸,心中忽然有了主意。
第二天,我背着父亲去了那家公司,在宋经理面前,我小心翼翼地说起了父亲的名字和老家的村庄,并道明了我求职的来意。
那位宋经理像看外星人一样地看着我:“你父亲真的叫刘富贵?他是不是……”说完就指了指自己的眼睛。我点了点头:“是的。我父亲是残疾人。”
这时令我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宋经理忽然泪流满面,拉着我的手说:“兄弟,我找你家快二十年了!”
半小时后,我把宋经理带到了家中,宋经理一见我父亲,“扑通”一声跪了下去:“刘叔,我是小德子呀……”
那天,宋经理在全市最豪华的酒店招待了我和父亲。席间,我才知道了我父亲眼瞎的秘密:那一年宋经理才十二岁,过年放炮时弄出了个哑炮,就在他仔细地摆弄的时候,我父亲发现了,一把夺下了这个爆竹,然而就在那一瞬间,可怕的事情发生了:哑炮响了——父亲随即失去了一只眼睛。从此以后,宋家对我家总是千恩万谢,以至于他们全家一直生活在对父亲歉疚的阴影中……半年后,我父亲带着全家从老家的村庄消失了……
吃完饭,宋经理开车送我和父亲回家,并塞了三万块钱到父亲手里,同时对我说:“老弟,下周一你就到我们公司上班……”
那一晚,我和父亲都彻夜未眠。
第二天一早,父亲红着眼睛问我:“上班的事是怎么考虑的?”我说:“父亲,宋经理给的钱咱给他退回去,我再到别处找工作,另外,你要是觉得有必要,咱可以再搬次家……”
父亲点了点头:“小子,听你的!”说完,父亲躺下睡了……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06年第21期)
1.“那一晚,我和父亲都彻夜未眠”在文中具有什么深刻含义?
2.二十年前,父亲搬家离开老家,而今儿子也要再次搬家,这些描写刻画了“我”怎样的性格特征?
3.分析结尾画线句子的含义。
4.概括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
1.表明“我”和父亲都经历了复杂的思想斗争,父亲离开老家二十年就是施恩于人而不图回报,而现在儿子需要工作,更需要金钱,尽管已经得到宋经理的慷慨帮助,但这有违于父子两人的处事原则,所以父子二人彻夜难眠。
2.尽管处境困难,但在父亲潜移默化的熏陶之下,“我”也要像父亲那样施恩不图回报,表现了新时代人们的优良品德。
3.父子两人虽然没有良好的经济收入或工作条件,却有着共同的美好品德,施恩不图回报,自己心里踏实,所以睡得就香。
4.作者写父亲二十年前冒着生命危险救人的往事,以及他们搬家的经历,赞颂了那些舍己为人、不求回报的高尚品德。
两颗晶亮的泪珠从京京眼睛里涌出来,“吧嗒”一声落在手里的讲义上,声音那么响,把他自己都吓了一跳。他立刻停止了朗读,惊慌地往四下里看了看,还好,没有人在笑话他,大家的神情都那么专注和认真。他稍稍地松了口气,这才发现,自己早已经念过了赵小桢的
那一段,几乎把周海的一段也念完了。他想跟程老师道个歉,请老师原谅,可是心里难受得要命,什么话也说不出来。这个小小的可怜的“凡卡”,不知不觉中把他的魂儿都抓走了。老天爷,写故事的人真有本事!
他叹了口气,悄悄地坐了下来。教室里一片寂静,静得能听见赵小桢轻轻抽泣的声音。过了好一会儿,程老师从讲台上走下来,走到他面前,声音发颤地说:“李京京,请你……把课文全部读完吧。”
1.文中有两处运用了侧面描写来写李京京。请用横线画出来,并分析其表达作用。
2.联系课文,说说赵小桢与李京京朗读课文的最大差别在哪里?
3.李京京在公开课上朗读课文时,曾经嘲笑他的赵小桢此时会怎么想呢?请写出她当时的心理活动
4.联系全文,你如何评价程老师?
1.第一处:没有人在笑话他,大家的神情都那么专注和认真。__第二处:教室里一片寂静……把课文全部读完吧。__从侧面突出了李京京朗读得好,有感情,深深吸引了大家。
2.赵小桢声音又脆又甜,调子软软的,奶声奶气,像撒娇。李京京声音沙哑,大声地、充满感情地。
3.李京京读得真好,真动情。我不应该嘲笑他的。
4.工作认真负责,爱荣誉,在课堂上能随机应变,果断处事,勇于改正错误。
忽略
夕阳斜照在玻璃窗上,再反射到阳台上的瓷砖上,幻出一片红红的光芒,很美,很好。
孩子跪坐在椅子里,痴痴地望着阳台上沐浴着夕阳的花盆,无限美好的夕阳毫不吝啬地把光芒洒向花盆中的紫罗兰,使得本来就很美的紫罗兰更添几分美好。但孩子的心思全不在这里,他只顾痴痴地看着花盆中紫罗兰叶下几根嫩嫩绿绿的小瓜苗。这是孩子几天前吃西瓜时好玩似的随意吐进花盆中的,没想到竟会长出瓜苗来。
孩子满心欢喜地看着,不禁叫出了声:“要是瓜苗慢慢地长出小西瓜来,那该多好啊!”接着孩子咯咯地笑了,满眼的憧憬。
孩子的母亲见了,走过来,“看什么呢?”
孩子忙把母亲拉到花盆前,开心地说:“妈妈,看,花盆里长了好多小苗苗!以后它们会长成大苗苗,结小西瓜给我吃。”
母亲皱了皱眉头,笑了笑说:“傻瓜,那些瓜苗过不了几天就会死的,根本长不出西瓜。”
孩子咬了咬嘴唇,接着笑了,睁大着明亮的眼睛说:“会的,小瓜苗会长出西瓜的,我会天天照顾好它们的。”
母亲笑着摇了摇头,转身就到厨房去了,忽略了孩子表现出的坚定与信心。
一天下午,孩子从学前班回来后,照例跑向阳台,奔向花盆。顿时,孩子傻了眼:花盆中只有那株紫罗兰在夕阳下耀武扬威地炫耀着。孩子揉了揉眼睛,怀疑自己看错了,但事实如此,嫩嫩绿绿的小瓜苗不见了。孩子哇一声哭了。
随后,孩子哽咽着问母亲:“妈妈,小瓜苗怎么没了?”
“被我拔了,这有什么哭的,那些瓜苗长在花盆里,影响紫罗兰的生长,那些个小东西,别管了。你也是,就知道哭。乖,别哭了。”母亲笑着责备孩子的淘气,拿出手帕擦擦孩子的眼睛。
此后,孩子的眼睛总爱往花盆里瞟,并且想过把那株讨厌的紫罗兰给拔了,孩子也几次用手捏住它,但终究没拔。这也是一个生命呀,孩子想。
几天后,孩子画了一张画,画中是一个大大的花盆,花盆里有一颗小小的瓜苗,嫩嫩的,绿绿的,旁边写了一行小字:我虽小,但我也是一个生命。老师惊讶于他的想法,给了他满分。孩子把画拿给母亲看,母亲看了看分数,笑道:“不错啊,真厉害,得了个满分。妈妈待会儿带你去上街,给你买冰淇淋。”
夕阳斜照在玻璃窗上,再反射到阳台的瓷砖上,幻出一片红红亮亮的光芒,很美,很好。
孩子呆呆地望着花,觉得心里空空的。
1.文中对母亲的神态与动作描写,表现了她对孩子的“忽略”,请找出两处。
2.母亲和孩子对小瓜苗的态度有什么不同?
3.老师为什么要给孩子满分?母亲又是怎样看待孩子的满分的?她们的区别在哪里?
4.联系全文的内容说说标题“忽略”有什么含义。
1.(1)母亲笑着摇了摇头,转身就到厨房去了,忽略了孩子表现出的坚定与信心。__(2)母亲笑着责备孩子的淘气,拿出手帕擦擦孩子的眼睛。
2.母亲认为瓜苗过几天就会死的,孩子则认为它们会长成大苗苗,结小西瓜。
3.老师惊讶于孩子的想法,母亲只关心孩子的成绩,不关心孩子的情感和内心想法。她们的区别在于如何对待孩子的想法。
4.忽略了孩子纯真的童心,忽略了孩子对生命的爱心。
成长的桥
我记事很晚,所有关于童年的记忆,差不多都在父母与别人闲谈中得知。在很多人眼里,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笨小孩。
上学第一天回家在巷口碰上母亲,她问:“老师今天讲了啥?”我想了半天才挤出三个字:“脚板印”。母亲又问一起回来的同学,她说:“老师要我们脚踏实地,好好学习。”大家一阵笑,我也跟着笑。一次不小心摔破了家中珍爱的花瓶,我把碎渣扫到地板中央,再搬个小凳子老实地坐在旁边。母亲回来生气地责骂时,我振振有词地说:“老师讲要表扬诚实的孩子,您却批评我!”母亲忍不住扑哧笑了。
懵懵懂懂长到九岁,我的思想第一次发生重大转折。
那年,春天的花开得特别艳,尤其我家向阳的窗下(那里有个半米宽的窄台),花朵更是美不胜收。我喜而忘形,一手扳窗,一手摘花,却忽略了扳着的窗没有插销了。一分钟后那扇要命的窗子开了,把我像球一样从二楼抛下去做了自由落体运动;仙人掌又火上浇油,落地的我已变成昏迷不醒的“刺猬”。后来听说是好心的行人送我进了医院;私下嫌我笨的母亲,听到这个消息竟在柜台内晕倒了,苏醒过来跌跌撞撞推开同事就往医院跑;而父亲一脸煞白,骑自行车撞到了电线杆,爬起来车子不要、泥水不管地直往前冲……那天医生差点下死亡通知书,警告说,病人必须一直保持清醒意识。于是父母每隔一个小时忐忑不安地唤我一次。昏昏沉沉往下坠落的我,就被父母一声又一声、柔和而又有力、平稳而又焦急、掺杂着心痛与希冀的呼唤拉回了这鸟语花香的世界。
那年期末,我破天荒考了个全年级第一。邻居说这一摔没留下后遗症已是万幸,想不到还摔开了窍,变聪明了。只有我自己知道,是48小时的昏迷中母亲带泪的呼唤,父亲紧握我手的力量,是一睁开眼他们憔悴面容上的极大喜悦,与眼眶里滑落的中年人的泪水,让我一刹那长大了。我才知道我对父母是那样重要。心中渐渐清晰的爱滋生成牢不可破的愿望——我要为父母好好读书。拿到成绩单时父母的惊喜和欣慰,让我开心了好久。后来读书成了习惯,一读读到研究生。
我至今仍不知道我的智商属高属低,这对人的一生也许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有怎样的父母,从懵懵到明事,其实只有一桥之隔;这座桥就是父母温厚的爱。就像黑云经过太阳的亲吻也会变成绚丽的彩霞,再笨的小孩,有父母的爱来呵护,也会成长为顶天立地的栋梁。
1.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看出“在很多人眼里,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笨小孩”?
2.经过一次变故后,“我”竟考了全年级第一,其中的原因是什么?
3.第三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4.文中写父母给予孩子的爱,感人至深。请写出文中你感受最深的句子,并简要谈一下理由。
1.从只记得“脚板印”和摔破花瓶还期待表扬这些地方看出“小时候的我”确实是一个可爱的“笨小孩”。
2.“我”明白了父母对“我”的爱,知道了自己对父母是那样重要,要为父母读书。
3.承上启下,同时也表明了坠摔事件促使了“我”思想上的转变。
4.句子:“私下嫌我笨的母亲,听到这个消息竟在柜台内晕倒了,苏醒过来跌跌撞撞推开同事就往医院跑;而父亲一脸煞白,骑自行车撞到了电线杆,爬起来车子不要、泥水不管地直往前冲……”或“于是父母每隔一个小时忐忑不安地唤我一次。昏昏沉沉往下坠落的我,就被父母一声又一声、柔和而又有力、平稳而又焦急、掺杂着心痛与希冀的呼唤拉回了这鸟语花香的世界。”
感受:儿女是父母的心头肉,父母对子女的爱是世间最伟大、最无私的爱,它有神奇的力量,它能战胜一切,它能起死回生……我们要努力学习,报答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