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鸟儿将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婉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②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可别恼。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③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儿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④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⑤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⑥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领着我们上前去。

1.根据课文内容补全文章空白处,并明确这三处依次突出了春天_ _、_ _、_ _的特点。(各用一个字填空)(3分)

2.“吹面不寒杨柳风”,这句话中的“杨柳风”指什么?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3. 第②段的画线句采用了 的修辞手法,句中的“斜”字用得好,因为:

4.请说明“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这句话的表达效果。

5.以上语段生动细致地描绘了春天的动人画面,请给第①②③段各加上一个小标题。

(1)   (2)   (3)

1. __、__、__

2.杨柳风吹动杨柳的风指春风。意思是:春风吹到脸上不觉得寒冷很温暖。

3. 斜”字表现出了春雨细密、轻盈的特点。(3分)

4这句话采用侧面描写的方法来表现春雨滋润万物。

5.(1)春风图  (2)春雨图  (3)迎春图

爸爸教我读中国诗

程怡

①十个月的时候,我得了一场可怕的脑膜炎,到了一岁半还不会说话,父母非常担心。一天,爸爸看报,我坐在他的膝上,指着某一个标题中的“上”字,爸爸说:“上?”我对他表示满意,赶紧从他的膝上爬下来,拽着他走到书箱前,得意洋洋地指着书箱外“函上”的“上”字,表明我认识这个字,这件事对父母而言,真是“上上大吉”!他们不再担心我有智力障碍了。之后,爸爸开始教我读诗。

②爸爸常教我念两个人的诗:一个是杜甫,一个是陆游。

③依稀记得,孩提时的一个夏夜,我困极了,趴在爸爸的膝上,爸爸摇着大蒲扇,满天的星斗朦朦胧胧的“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突然,爸爸那江西乡音很重的诵读声使我睁开了眼睛,我不知道那奇特的吟啸中有什么,但我一下子记住了这首诗。

④上学前我已经会背那首《示儿》:“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爸爸问我懂不懂最后那句,我很得意地嚷嚷说:“那意思就是烧香磕头的时候别忘了告诉你爸爸!”当时,爸爸高兴得眼泪都流出来了。

⑤1959年秋,我上小学。那年冬天,爸妈因故很长时间不能住在家。姐姐是长女,照顾我和弟弟。一天晚上,爸爸出乎意料地出现在我们面前,令我们欢天喜地,难以入眠。躺在床上跟爸爸念杜甫的诗:“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爸爸问我懂不懂这诗句,我说:“我懂的,不过,爸爸想念我们的时候,我们也想念爸爸的。”爸爸不再说话,只是听我继续背他教我的诗。

⑥爸爸生命的最后几年,完全卧床不起。每当德沃夏克的大提琴协奏曲悲鸣的旋律在蕉影婆娑的窗边响起的时候,爸爸就会喃喃吟诵杜甫的诗。他告诉我,那一刻让他想起了故乡老宅,想起了祖母和母亲。

⑦那时我已在大学教中国古代文学,我理解父亲:人生无非家国之情,杜甫、陆游,我父亲他们这一代的知识分子,对家国,都有一种深情。父亲吟诗的声音,永远留在了我心底。

⑧很多年后,我看见报上某篇文章引用了一首绝句,感觉就像遇到了一个老熟人。我没有念过那首诗,但我熟悉那种风格。回来一查,果然是陆游的诗,“征车已驾晨窗白,残烛依然伴客愁。”我当时的感受真是难以名状。爸爸在我童年时便种在我生命里的东西突然宣告了它的无可移易的存在

(有删改)

1.对第③段画线部分分析错误的一项是( )

A.写出了夏天夜晚满天繁星的景色。

B.突出了“我”童年学诗歌的模糊记忆。

C.表现出了夏夜“我”朦胧欲睡的状态。

D.引出“我”被父亲吟诗声唤醒的情节。

2.第④段爸爸高兴得流泪,其原因是

3.文__绕爸爸教“我”读中国诗,记叙了三件事,请概括。

(1)

(2)上学前,爸爸教“我”理解《示儿》诗中的句意;

(3)

4.根据全文,概括爸爸的形象

(1)

(2)

5.谈谈你对第⑧段画线句的理解。

1 B

2.还未上学的“我”小小年纪居然懂得了诗的意思。

3.(1)孩提时爸爸以自己奇特的吟啸教“我”记住了陆游的诗

(2)上学前,爸爸教“我”理解《示儿》诗中的句意;

(3)上学后爸爸教“我”理解杜甫诗中思念亲人的感情

4.(1)爸爸是一个有家国情怀的知识分子

(2)爸爸又是一个深爱孩子、懂得教育的慈父

5.爸爸教“我”的诗永生难忘这些诗蕴含的精神情怀(爸爸的人格魅力)影响“我”的一生表达了“我”对爸爸的感谢与怀念。

黎族最后的[船形屋]部落(节选)

辰 西

①黎族是海南岛的原住民,有着三四千年的历史,而俄查村,则是海南至今保存最完整、规模最大、形态最原始的黎族村落。

②俄查村位于海南省东方市东南面。走进村子,你会发现村里有许多特别的茅草屋。这种茅草屋的平面是纵长方形,竹木构架,用藤条捆扎成形,拱形的人字屋顶盖着

厚厚的茅草或葵叶,几乎是一直延伸到地面,从远处看,犹如一艘倒扣的船,因此被称为“船形屋”。船形屋是黎族的代表性建筑,不仅是黎族人世代居住的地方,也是他们的文化符号和精神家园。

③关于船形屋的历史,有许多动人的传说。相传大禹统治天下的时候,南海有一个名为俚国的小国,国王的女儿丹雅公主先后招了3个驸马,但全都死了,相师传言她是扫帚星下凡,在家家破,在国国亡,一时间弄得满城风雨,人心惶惶,百姓纷纷请求处死丹雅公主。国王不忍下手,便准备了一只无舵无桨的小船和一些酒食,还有一把山刀和3斤谷种,把丹雅公主放到了船上。船在海上漂了很久,历经劫难,终于在一个荒岛岸边搁浅。丹雅公主决定在这个荒岛定居下来。为了躲避风雨和防御野兽的侵袭,她竖起几根木桩,然后把小船倒扣在木桩上当屋顶,后来船板烂了,她便割下茅草盖顶,这就是后来俄查村船形屋的雏形。

④后来据俄查村的村民说,他们之所以世代居住在船形屋,其实是为了感念先祖。黎族的祖先从大陆沿海乘木船漂洋过海来到这里,靠岸后,由于地处荒凉,没有人烟,便只好将船翻过来,再往倒扣的船底铺草,用木桩支撑起来当房屋住。后人为了纪念祖先的万里迁徙,便模仿船的样子建造自己的房屋,经过不断改良,最后形成了俄查村今天的船形屋。

俄查村的船形屋两边成圆拱造型有利于抵抗台风的侵袭架空的结构则起到了防湿防雨的作用船形屋由前廊和居室两部分组成,屋内不隔间,屋子的中间立有3根高大的柱子,黎语称为“戈额”,象征男人;屋子的两边立有6根矮柱子,黎语叫“戈定”,象征女人,这代表一个家是由男人和女人共同组成的。有意思的是,房屋一般不设窗户,据说开窗会有“恶鬼”进入屋内,作祟人畜,引起疾病。

⑥除了居住用的船形屋,几乎每户俄查村人都会另外搭建一座小型的船形屋作为谷仓,专门用来存放稻谷。黎族谷仓的建造颇为讲究,尤其是木材,多选用防虫蛀的坡垒、子京等珍贵木材,甚至还有整个框架都是用花梨木制成的。谷仓有大有小,大的谷仓往往在底部放置一层平整的大石块,然后压上一层结实的木条,再用编织的竹片铺设在木材上面,最后还要用新鲜牛粪与草木灰搅拌涂于仓底,以防虫蛀。黎家人的谷仓不会开窗户,只留两个对开的小门,以便空气对流和存取谷物。据说,稻谷放在这样的谷仓里,即便过了三五年,还保留着浓浓的香气…

1.选文主要从哪些方面来介绍船形屋?

2.画线句子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何表达作用?

3.选文第③段引用了丹雅公主的传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4.第⑥段中加点的“往往”能否去掉?为什么?

5.有人说,这种船形屋相对于现代建筑,太落后了,我们应该用发展的眼光看待船形屋,让它退出历史舞台。结合全文及自己的理解,说说你的看法。

1.外部特点、历史由来、内部构造及其作用

2.作诠释具体形象地写出了船形屋圆拱造型和底部架空的特点及其作用更便于读者理解。

3.这一传说主要是为了说明船形屋的来历这样写给文章增添了传奇色彩使文章更具可读性。

 4.不可以“往往”表示通常情况如此但不是一定这样这样写体现了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的特点。

5 .示例:我觉得船形屋有其独特的优点它是黎族人民的文化符号和精神家园也是中国的历史文化中的一部分我们应该保护宝贵的历史遗产不能让船形屋退出历史舞台。

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修建成功的园林当然各各不同。可是苏州各个园林在不同之中有个共同点,似乎设计者和匠师们一致追求的是: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讲究亭台轩榭的布局,讲究假山池沼的配合,讲究花草树木的映衬,讲究近景远景的层次。总之,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绝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他们唯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实感,而他们的成绩实现了他们的愿望,游览者来到园里,没有一个不心里想着、口头说着“如在画图中”的。

1.这段文字的说明对象是( )

A.设计者和匠师们修建成功的园林各各不同。

B.苏州园林的共同特点。

C.设计者和匠师们的一致追求。

D.苏州园林一切都要为构成完美的图画而存在。

2.说明对象的特征是( )

A.设计者和匠师们因地制宜,自出心裁。

B.务必使游览者无论站在哪个点上,眼前总是一幅完美的图画。

C.他们唯愿游览者得到“如在画图中”的实感。

D.苏州园林绝不容许有欠美伤美的败笔。

3.这段文字的结构形式是( )

A.总——分   B.总——分——总   C.分——总

4.这段文字使用了 的说明方法

5.文中加点词“一切”“都”“绝不”用得准确,简析它们的表达作用。

1. B

2. B

3. B

4.打比方

5.十分准确地表明了苏州园林全部构成图画美而绝无例外的情况。

(福建省南平中考)

童真

刘继荣

①女儿从小不认生,觉得满世界皆是可亲之人,见谁都笑。有一次,我在街边的瓜果店买桃子,没零钱,卖瓜果的不以为意:“下次补吧,大家都认得你,你是那个小酒窝的妈妈。”我先一愣,然后才醒悟过来,原来女儿的人缘有这么好。

②我有些忧心忡忡,孩子总那么憨,像个不长心眼儿的小糖人儿,万一遇着个歹徒怎么办?回家后,我细细教导了女儿一番,教她如何防范陌生人,她正在吃桃子,满脸桃汁,只管咿咿唔唔点头,也不知记住没有。

③一个周末,我们一家去逛早市。这一路上,女儿结识了好几个朋友,甚至还得到一名穿超人斗篷的小男孩的邀请,两人打算下午一起去广场玩,而且不带家长,小孩子可以在一秒内信任对方,大人就未必了。超人的妈妈尽管面有难色,但拗不过儿子,答应了。婆婆则在我耳边嘀咕:“不知根不知底的陌生小孩,怎么可以一起出去玩!再说两个人都指甲盖那么大,没有大人跟哪行啊!”我朝老人家挤挤眼,叫她先别反对,我自有主意。

④下午,女儿准时出门,我悄悄尾随,小超人已到广场,他们荡秋千,滑滑梯,又看了一会儿别人放风筝。很快,我发现小男孩的妈妈也尾随其后,我们两个会心一笑,分别躲在隐蔽处,忠心耿耿地做保镖。荡秋千时,女儿险些翻下吊椅,幸亏小超人手快扶住了她,但脑袋似乎还是被磕了一下。我当时几乎要挺身而出,但最后还是忍住了,因为女儿只摸了摸头,开心都来不及,哪有时间哭!

⑤他们在人群里悠闲地逛了一会儿,又去看月季花,花圃边的长椅上,一个正在发脾气的小妹妹不理会妈妈的劝阻,揪下自己的鞋子扔进草坪。他们帮忙捡回来,小妹妹觉得有趣,立刻停止哭闹,一遍一遍扔鞋,他们也当做有趣的游戏,争先恐后去捡。旁边有个老太太竖起大拇指:“三兄妹好和睦,相亲相爱一家子!”我窃笑:这是相亲相爱陌生人啊!

⑥黄昏时,两个小人儿挥手告别,各自回家,我们两位家长也暗暗点头告辞。这时,空荡荡的路上,突然走过一个陌生男子,身材高大,语调温和,他与女儿攀谈起来,问她几岁了,家住哪里,上小学还是幼儿园。女儿似乎毫无戒备,一一告知,好像还顺口说出一连串电话号码。我心中惴惴不安,靠近两步,准备随时现身。

⑦那陌生男子又问女儿,为何单独走路,爸妈在哪里?女儿对答如流说在跟爸爸妈妈捉迷藏呢他们可能就躲在前面的树丛里我又惊又喜这理由简直妙不可言此时,陌生男子从背包掏出一把玲珑的小红伞,向女儿比比画画,我心咚咚跳叫自己沉住气,看看女儿会怎样应付。

⑧那陌生男子硬是将小伞塞入女儿手中,两人开始拉扯退让。我赶紧走过去,还未来得及出声,一名推婴儿车的女子忽然走过来,正是广场上扔鞋小妹妹的妈妈。她挡在陌生男子面前,质问他意欲何为。陌生男子大窘,举起小伞叫我们看,上面印着广告有家新开张的甜品店儿童节大酬宾。他解释,因为小女孩实在太可爱,忍不住多聊了几句,所以才造成一场误会。

⑨女儿对尴尬的陌生男子说:“叔叔,我想要两把小伞。”我颇为疑惑,男子开心相赠,还给婴儿车上也插了一把,我心里暗自决定,下周带全家人去这家店里吃甜品,女儿看着熟睡的小妹妹,惊喜地说:“这是扔鞋的小妹妹。”推车女子莞尔一笑:“真是有缘。我生怕你遇到了坏人呢。”

⑩到家后,我崇拜地问女儿,为何能这么聪明的应对陌生人。女儿骄傲地告诉我,在幼儿园老师经常讲,还请警察叔叔在课堂上演练,她做得好啦,但我仍有疑惑:“那你为什么把地址和电话都告诉他了?”女儿得意地笑道:“我说的全是舅舅家的,坏人一定找不到我的!”全家人哄哄大笑。有这么一个外甥女,舅舅不知该哭还是该笑。

⑪我忽然想起一件事,问女儿:“你为什么要两把小伞?”她回答:“昨天幼儿园来了一个新同学,叫黄丝丝,总是哭,不说话也不玩。我送一把小伞给她,她就会笑的。”

⑫我的心忽然感到无比欣慰。我们常常行进在布满漩涡处处危险的浊流中孩子的童真与善良却让我仿佛在浊流中看到了一股清泉这股清泉让我感受到了人性中的甘甜让我看到了人间最美好的那一面这份童真与善良我曾经是那样的熟悉,而现在又是如此的陌生。

⑬只是,欣慰之余,我内心却又是一丝沉重,如鲠在喉:天真的女儿在应付“陌生叔叔”的时候,是如此老练,如此“聪明”,这让我心中又多了一份陌生,我是该喜还是该忧呢?

⑭也许,面对陌生的童真,我们有太多太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原文有改动)

1.初读课文,从“我”的角度梳理概括文章内容,填写下表

地点

情节

心情

2.细读课文,完成下面题目

(1)文中说“女儿对答如流,说在跟爸爸妈妈捉迷藏呢,他们可能就躲在前面的树丛里。我又惊又喜,这理由简直妙不可言”,“我”为什么会“又惊又喜”?

(2)从修辞角度赏析文章第⑫自然段画线句子的表达效果。

3.纵观全文,说说文章结尾处“陌生的童真”的含义。)

4.文章第⑬段提出了一个问题:“我是该喜还是该忧呢?”请写出你对此问题的看法和理由,并谈谈你读完此文后的感悟。

1.

地点

情节

心情

街边瓜果店

买东西得知女儿人缘好

①忧心忡忡

早市

女儿得到小男孩邀请

心中为难

广场

女儿险些翻下吊椅

②十分紧张

③回家路上

女儿与陌生男子攀谈

惴惴不安

家中

④发现女儿的童真、善良

无比欣慰

2.(1)①“惊”是因为原本憨憨的女儿会如实地告诉陌生男子但实际是女儿对陌生男子有警惕之心懂得保护自己出乎“我”的意料。__②“喜”是因为见到如此懂得保护自己的女儿“我”不由得生出喜悦之情再也不担心女儿被陌生人欺骗。

(2)运用了比喻、对比的修辞手法把危险、世俗比作浊流把孩子的童真与善良比作清泉把浊流与清泉形成对比表达了作者对孩子的童真与善良的赞美之情像清泉一样让人觉得甘甜突出童真难能可贵。

3.陌生的童真”是指女儿并不像“我”想象中的全然的信任陌生人。另一方面指的是成人已失去了童真带着世故的眼光看待世界不再相信陌生人。

4.看法:我“喜”是因为知道保护自己的女儿让我不由得生出惊喜之情“忧”是因为女儿如此之小就懂得这些世俗的东西。__感悟:人与人之间应该多一些信任。

女儿出生了,像我,但不难看

冯小刚

女儿出生时,我在从河南开封回来的火车上。到了北京直奔医院,隔着哺乳室的玻璃窗看到护士抱着的婴儿,心情不像想象的那样激动,就觉得是完成了一件事。回家睡了一觉,醒了,还想再看看她,于是又跑到医院去。

当时天已经黑了,姐姐在医院门口徘徊,见到我立刻迎上来,从她的神情上不难看出似有灾祸发生。姐姐嘱我做好思想准备,脚步匆匆带我来到妇产科主任的面前。然后我被告知以下事实:

婴儿先天腭裂。

医生还告知:因为现在每对夫妇只能要一个孩子,所以遇到这种情况,如果家长放弃婴儿,医院可以负责处理,并且出具证明,再生二胎。我几乎是不假思索地告诉医生:我不放弃。

不知道为什么,我一点都没有犹豫。就因为隔着玻璃看了她一眼,觉得这生命已经紧紧和我连在一起。女儿长得像我,但不难看。

我问医生:“日后对她的智力和健康有影响吗?”

医生做出肯定回答:“没有。只是因为呛奶会给哺育带来一些麻烦,需要精心呵护。最大的问题是,因为腭裂漏气,孩子今后说话,发音会受影响。比如说,‘叔叔’,会说成‘呼呼’。修补腭裂的手术并不难,但因为孩子太小不懂得配合,往往会导致术后伤口难以愈合,最好在八九岁时再做手术。但那时孩子已经养成发音习惯,很难矫正。”

我说:“‘呼呼’就‘呼呼’吧,谁让我赶上了呢。没准我女儿长大了是思想家呢!”

医生笑了,我也笑了。

剩下的问题就很简单了,先瞒着她妈妈,等剖腹产的刀口养好之后再告诉她。我来到哺乳室,俯瞰着躺在床上的宝贝女儿,说是床,其实就是一排乳白色的塑料盒子。我心里对女儿说:“小兔崽子,你运气不错,赶上混蛋的爹妈,你小命就没了。”

我姐夫给女儿起了个名字:“冯思语。”

意思是盼望她有朝一日,能像正常的孩子那样说话。期望值不高,不像很多家长给孩子起的名字,充满人生的远大理想。

小思语一岁半时,我一狠心,在口腔医院给她做了手术。

手术后,女儿伤口愈合得很好,说话口齿伶俐。我把女儿的名字改了一个字,“冯思语”改为“冯思羽”。意思是,盼望她茁壮成长羽翼丰满。也和其他家长一样,理想也有点远大了。这就叫得寸进尺。

1.“从她的神情上不难看出似有灾祸发生”,到底发生了什么?

2.“小兔崽子”是骂人的话,作者为什么把自己的女儿称为“小兔崽子”?

3.医生对“我”说,如果放弃的话,可以给他开具证明生育第二胎,可“我”为什么不放弃?

4.“医生笑了,我也笑了”,说说句中两个“笑”字的不同含义。

5. 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仍存在许多抛弃孩子的现象。你觉得应该怎样杜绝或减少这种现象的发生?

1.女儿出生时先天性腭裂。

2.这是作者对女儿的亲昵称呼作者并没有因为她有先天残疾而轻视她表达了作者对女儿的喜爱之情。

3.女儿虽然有残疾但是他的亲生骨肉对女儿的不放弃表达了他对女儿的爱对生命的热爱与尊重

4.医生的“笑”是因为作者的幽默话语与能接受女儿残疾的坦然态度;“我”的笑是因为女儿给“我”带来了惊喜让“我”体会到做父亲的快乐并坚信女儿一定能健康成长。

5. 制定完善的法律制度对于弃婴行为一定要严惩不贷;对于贫困的家庭政府应该给予精神上的关心与经济上的帮助;被抛弃的孩子也应该得到家庭般的温暖可以让有条件的家庭收养等等。

乡间学校的敲钟人

张蛰

①那是苏北乡间最普通的一所学校。我在那里度过了六年的中学时光,又在那里度过了最初六年的教书生涯,我人生最青涩也最灿烂的时光都交给了那所非常宁静的乡间学校。在我珍藏于心间的有关那所乡间学校的记忆里,王老师是无法抹掉的人。

②读中学的最后一年我才注意到了王老师的存在。他中等个,瘦瘦的,看上去很和气,总是慢条斯理地走路,不慌不忙地说话。他是学校打上课铃的人,每天总是拉着细细的线绳催我们起床、出操、上课,告诉我们下课、吃饭、熄灯。他的铃声一如他的说话,不紧不慢,节奏匀称。有时候,他还会在上课的铃声里笑着对急忙忙冲向教室的学生喊:“慢一点儿,别磕着!”

③后来,做老师的我常常与他面对面地说些家长里短的话,就看出了他独有的善良来,才知道他做的工作远不止打铃,还承担着学校很多的工作。那个时候,打铃表面上看着轻松,实则不然。这是一件要时时刻刻想着的事,每天从早晨六点钟的起床铃到晚上九点半的熄灯铃,一天要打26次,到点就得拉铃绳,容不得马虎,而且要天天如此,月月如此,年年如此。

④除了按时打铃,最常见的情形是他坐在教务处的油印机前印学生的讲义,手一推一抬一翻,再一推一抬一翻,周而复始,全校学生的讲义都要靠他一张一张地推出来。

⑤一年冬天下过一场大雪。午饭后,我刚刚躺在宿舍的床上准备休息,门被敲响了,王老师在外面喊我的名字。我高声答应着,问他什么事。他说有我的电话。打开门,王老师已顶着随风打脸的雪花在雪地上深一脚浅一脚地往回走了,我踩着他的脚印也深一脚浅一脚地走着。那时,学校只有一部手摇电话,每个老师有外来电话都是王老师到各个办公室去叫人,如果遇到非上班时间,他就要跑到老师的宿舍去找人。我的宿舍离教务处还算近,有两百多米远,多数老师的宿舍离教务处都有三四百米。那些年,王老师从未拒喊过一个老师,无论刮风下雨、酷暑寒冬,他都要找到人。

⑥这些工作王老师一直干到退休才算终了。那些年间,他的铃声接起来有多长呢?在那所乡间学校里,他,就像一个守夜的人。

⑦离开那所学校数年后的一天,与先前的同事叙旧,不经意间就说到王老师,说他待人的真诚,说他干活的实在……恍惚间耳畔又传来那所乡间学校响起的铃声,不紧不慢,节奏匀称。

1.请简要概述文中写了王老师的哪几件事。

2.文章第⑥段写道“那些年间,他的铃声接起来有多长呢?”请结合文章内容,依次再列举两个相关情节,也要用反问句,使之成为排比,增强文章的可读性和人物的形象性。

3.简要分析文章结尾再次写到铃声有什么作用。

4.在我们的身边也有好多默默奉献的人,比如说父母、老师、警察、环卫工人……他们无私奉献的精神永远值得我们学习。如果他们就在你面前,你会怎样来表达自己的感情呢?请从中选择一人简要描述。

1.打上课铃时友好提醒那些急匆匆跑向教室的同学别磕着;②为学生周而复始印讲义;③不论酷暑寒冬喊“我”和同事们接外来电话。

2.他那一推一抬一翻印讲义的动作谁知道重复过多少遍?他喊过的电话谁还能记得?

3铃声是王老师一生中工作的主要任务既有升华主题也有反复强调的作用正是铃声让王老师的人生意义非凡催促师生起床、上课、放学、就寝。王老师的人生意义几乎全部融在这铃声中。这也是王老师一生的写照。

4.老师:①您的爱如太阳一般温暖如春风一般和煦如清泉一般甘甜;您的爱比父爱更严峻比母爱更细腻比友爱更纯洁;您的爱天下最伟大最高洁。②刻在木板上的名字未必不朽刻在石头上的名字也未必流芳百世;老师您的名字刻在我们心里这才是真正的永存。

老人的秘密

古保祥

一个年近六旬的老人来到娱乐中心应聘,要求做专业按摩师。我问他:“您有几年经验?”他摇头表示从零开始。我又问他:“您要求薪水是多少?”他说不要薪水,就是想来学习。

我没有答应他,但三天后,大堂经理带着他介绍给我。“这位大爷,交给你了,认真教他。”迫于这样的面子,我只好点头。

他笨手笨脚的,但十分勤奋。由于手粗糙,他不得不将手心抹满油,害怕给客人造成不良的印象。

一个姓冯的大顾客,几乎每晚都来按摩;听老总说,他是一名企业家,每天工作很累,废寝忘食的那种人,但他身体状况不太好,身体老是出现酥麻的症状,除了用药外,医生嘱托他每天做专业按摩。

每逢冯总过来时,老人总是蹑手蹑脚地接近我,要求与我同行。我是中心的资深按摩师,他是想偷师拜艺而已。老人总是戴着口罩,嘱托我小心点,好像我成了丫头,而他成了主子。

半个月后,他要求亲自为冯总按摩,我当然不同意,但架不住他的软硬兼施,我嘱托他一定要小心点,这个人得罪不起。

第一次按摩时,他十分紧张,生怕手法不好。我在旁边打下手,用眼神一直交流着。冯总躺在沙发上,闭目养神,当老人的手第一接触他时,他竟然睁开了眼睛,四下打量着,当确认无事后,才放心地躺下。

从它处得知了老人的情况:儿子是大款,就在同城。

我讥讽他不知道享福,他却笑道:“实不相瞒,我一辈子当老师,儿子有了出息,跟着到了城里,我却亏欠他;他的母亲在世时,一直有病,有一次,我搀扶她去大街上,竟然被车撞了,一命呜呼;儿子认为是我造成的,从此后,我与他成了天涯客。”

老人的眼里擎满了泪水,吓得我不敢再打听他来此的目的了。我想,他大概是想通过挣钱,以弥补对儿子的缺憾罢了。

冯总的身体恢复得不错。他总是忙碌,在按摩时电话也会响,他总是命令我们暂停,然后说半天话,说完后,疲惫不堪地扔了电话。

那夜,电话一直没响,我也感到纳闷,按摩结束时,才知道冯总的电话不见了。一定是有人动了手脚,冯总愤怒万分。他叫来大堂经理,又找到了老总。他叉着腰对老总说:“老姜,我们可是朋友,你知道,这不一会儿,耽误我多少生意吗?今天,请你给我一个结果。”

老总调查之后,才发现可疑的是老人。老总要求老人摘掉口罩,他却不肯,一伙人竞相上前,口罩被摘掉了。冯总大惊失色,眼前的老人,竟然是自己的父亲。

“他身体不好,我不想他接太多的电话,钱挣不完的。”老人絮叨着。

冯总得知,每天晚上为自己按摩的是父亲,他泪如雨下。他犹豫了片刻,轰然地跪倒在地上。

“小时候,他就身体不好,我经常为他按摩,我比你们清楚,哪个部位该轻该重。”老人最后一句话,让所有人潸然泪下。

按摩的父亲,拥有世上最粗糙的手,却布满了世上最暖的柔情与最精彩的谎言。我们总是不理解自己的父亲,可父亲总是以意想不到的方式,谱写着孩子所不会拥有的特立独行,这是父亲的专利。

(选自《环球人物》2014年4月)

1.文章以第一人称的形式展开有什么好处?

2.从全文看,这篇文章在叙事中运用了什么样的写作技巧?试结合具体语句分析。

3.结合全文来看“老人的秘密”是什么?

4.文章最后一段运用了什么表达方式?有什么作用?

1文章运用第一人称的方式进行叙述从旁观者的角度客观地叙述更易于全面地展现人物从侧面丰富人物形象。

2从全文看这篇文章运用了欲扬先抑的写作技巧一开始“我没有答应他”觉得“他笨手笨脚的”“我讥讽他不知道享福”知道真相后老人最后一句话让所有人潸然泪下。情节波澜起伏引人入胜。

3年近六旬的老人到娱乐中心应聘要求做专业按摩师原来是为了帮自己的儿子按摩。

4.最后一段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点明全文主旨表达对父亲的敬重与赞美之情。

卖面包的小女孩

马海霞

①我准备去做手术时,一个小女孩提着两大袋面包堵在了病房门口。她把面包放在地上,弯腰,然后目视大家,伸出了三个手指,示意她的面包三元一个。我丈夫忙掏出20元钱递给小女孩然后让她取六个面包放在我的病床上,又对同病房的人说:“这孩子可能不会讲话,大家帮帮她,买点她的面包吧。”

②手术结束后,丈夫见我已无大碍,便给我雇了个护工,然后回公司忙去了。

③下午,那个卖面包的小女孩又来了,依旧提着两大袋面包,弯腰,然后目视大家,用极低的声音吐出几个字:“帮帮我吧。”

④原来她会说话。那昨天干吗打哑语欺骗大家消费?这孩子心术不正,装可怜让大家买她的面包,哼,坚决不再上当。“昨天买的面包还没吃呢,今天就不买了。”大家对她讲。

⑤她没有离开,依旧行弯腰礼,目光扫过病房里的每个人,楚楚可怜的模样里掺杂着一股不卖掉面包绝不离开的“黏”人劲儿,让人甚是生厌。我暗自庆幸:幸亏丈夫不在,否则他定招架不住她这可怜劲儿。病房里的人不再理会她,也不和她目光接触,大概五分钟后,她提着袋子弯腰退出了病房。

⑥第二天,那个卖面包的小女孩又来了,“帮帮我吧。”说完便立在原地,这次大家都懒得和她对话,把她当空气一般。我看不下去了,说:“大家不想买面包,你待多久也没用。”她仿佛没有听见,还呆立在那里。“好个倔丫头,越这样,我们越不买。”她退离后,大家一致这样决定。

⑦以后的每天下午,小女孩准时光顾病房。她一进病房,大家就假装睡觉,连看都不看她,但也有病人脾气不好,会把她赶出病房。

⑧这天,丈夫一早过来,我和他说起卖面包的事情,他竟勃然大怒,对我一顿数落,说我心理阴暗,没有同情心,小女孩只是用自己的方式推销面包而已,她没有乞讨,没有欺骗,她卖的面包味道也不错,只是在病房里多待几分钟而已,不买也就罢了,你怎么能够去讽刺她,赶她走……我不想争辩,偷偷把他兜里的钱都没收了,哼,等那个小女孩再来卖面包,我看他用什么买。

⑨整整一天,小女孩都没出现。第二天,第三天,她都没来,我反而有点牵挂了,是不是我刺激或伤到她了?

⑩第四天办出院手续时,我悄悄向护士打听。护士告诉我,小女孩患有哮喘和先天性脊柱弯曲,医院知道她的情况,特许她在病房里卖面包,为了不影响到患者休息,规定她一个病房最多只能停留五分钟。

那她这几天怎么没来我怯生生地问

⑫“这几天天冷,肯定是哮喘病犯了。”护士不假思索地回答道。

⑬“那她应该进病房走一圈,没人买就早点回家呀。”我急急地说。

⑭“她有智力缺陷,让她最多停留五分钟,她就停留五分钟,不管人家买不买;或许,她觉得在规定的时间内努力推销她的面包,心里才坦然。”护士笑着道。

⑮我走出护士站,丈夫正等着我。“我想给那个卖面包的小女孩留封信。”我的提议丈夫马上赞同,我把信交给了护士,请她转交。出了医院,丈夫问我写了啥,我说,没写什么,就是把没收你的零花钱都塞到了信封里。

(选自《读者》2016年第11期,有删改)

1.为什么人们先前买了女孩的面包,后来却不愿再买了呢?而“我”为什么最后又给女孩留下钱呢?

2.结合语境,赏析画线句子中加点的词语。

(1)我丈夫掏出20元钱递给小女孩

(2)“那她这几天怎么没来?”我怯生生地问

3.文章第⑧段能否删去?请结合全文说出理由。

4.你认为谁是本文的主人公?研读全文,说说你的理由

1.(1)因为人们误会小女孩是个心术不正的人。__(2)因为“我”知道了小女孩的情况误会解除。

2.(1)忙”连忙之意。写出了丈夫毫不迟疑的情态表现了他乐于助人、富有同情心的品质。

(2)怯生生”胆怯畏缩(担心害怕)之意表现“我”对女孩的关心和歉疚之情担心刺激或伤害到她。

3.不能删。__(1)本段对人物形象有塑造作用。通过丈夫与众人的对比衬托出丈夫友善待人、富有同情心的形象;__(2)丈夫的话对友善助人的主题有暗示作用;(3)与首段呼应又为文末埋下伏笔 使全文结构严谨。

4.小女孩”是主人公标题“卖面包的小女孩”暗示了文章主人公故事情节紧紧围绕“小女孩”来展开买面包—被拒—被无视—被驱赶—得到帮助小女孩是误会产生和解决的中心人物文章通过“卖面包的小女孩”的人生遭遇来表达主题:我们应该友善地对待和帮助身边的弱势群体。

父亲的眼睛

陶柏军

父亲是残疾人,他只有一只眼睛。大学毕业后,我在找工作时遇到了麻烦。因为我的学校很普通,我奔波了两三个月竟一无所获。后来我不得不每天抱回来一沓报纸,和父亲一起寻找相关的用人信息。

有一天,父亲对一家公司的形象广告好像有了兴趣,他呆呆地看了很久,自言自语地说:“这小子还真出息了!”我问父亲说的是谁,父亲一指广告中的那位总经理的照片:“这个叫宋得新的家伙早先是咱家的邻居。”我笑了一下:“这么多年了,你不会看错吧?”父亲说:“不会错,老宋家的孩子鼻子大,眼睛小,就跟他爹一模一样。”我接过父亲手中的报纸,心中忽然有了主意。

第二天,我背着父亲去了那家公司,在宋经理面前,我小心翼翼地说起了父亲的名字和老家的村庄,并道明了我求职的来意。

那位宋经理像看外星人一样地看着我:“你父亲真的叫刘富贵?他是不是……”说完就指了指自己的眼睛。我点了点头:“是的。我父亲是残疾人。”

这时令我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了。宋经理忽然泪流满面,拉着我的手说:“兄弟,我找你家快二十年了!”

半小时后,我把宋经理带到了家中,宋经理一见我父亲,“扑通”一声跪了下去:“刘叔,我是小德子呀……”

那天,宋经理在全市最豪华的酒店招待了我和父亲。席间,我才知道了我父亲眼瞎的秘密:那一年宋经理才十二岁,过年放炮时弄出了个哑炮,就在他仔细地摆弄的时候,我父亲发现了,一把夺下了这个爆竹,然而就在那一瞬间,可怕的事情发生了:哑炮响了——父亲随即失去了一只眼睛。从此以后,宋家对我家总是千恩万谢,以至于他们全家一直生活在对父亲歉疚的阴影中……半年后,我父亲带着全家从老家的村庄消失了……

吃完饭,宋经理开车送我和父亲回家,并塞了三万块钱到父亲手里,同时对我说:“老弟,下周一你就到我们公司上班……”

那一晚,我和父亲都彻夜未眠。

第二天一早,父亲红着眼睛问我:“上班的事是怎么考虑的?”我说:“父亲,宋经理给的钱咱给他退回去,我再到别处找工作,另外,你要是觉得有必要,咱可以再搬次家……”

父亲点了点头小子听你的说完父亲躺下睡了……

(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06年第21期)

1.“那一晚,我和父亲都彻夜未眠”在文中具有什么深刻含义?

2.二十年前,父亲搬家离开老家,而今儿子也要再次搬家,这些描写刻画了“我”怎样的性格特征?

3.分析结尾画线句子的含义。

4.概括这篇文章的中心思想。

1.表明“我”和父亲都经历了复杂的思想斗争父亲离开老家二十年就是施恩于人而不图回报而现在儿子需要工作更需要金钱尽管已经得到宋经理的慷慨帮助但这有违于父子两人的处事原则所以父子二人彻夜难眠。

2.尽管处境困难但在父亲潜移默化的熏陶之下“我”也要像父亲那样施恩不图回报表现了新时代人们的优良品德。

3.父子两人虽然没有良好的经济收入或工作条件却有着共同的美好品德施恩不图回报自己心里踏实所以睡得就香。

4.作者写父亲二十年前冒着生命危险救人的往事以及他们搬家的经历赞颂了那些舍己为人、不求回报的高尚品德。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