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5—8题(12分)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5.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 )(3分)   

A.录毕,送之 走:走路   

B.每假借于藏书之家,自笔录 手:用手   

C.色愈恭,礼愈 至:周到   

D.同舍生皆绮绣。 被:通“披” ,穿  

6.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每假借藏书之家 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  

B.当余从师也 孤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C.无从致书观 扶苏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D.不知口体之奉不人也   为佣耕,何富贵也    

7. 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是因为他从读书中得到了精神上的快乐。  

B.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说明他有害羞的一面。  

C.文章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抄书之辛,叩问之难,奔走之艰,住读之苦。  

D.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是刻苦学习 、博览群书、虚心求教。  

8.将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3分)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翻译:   

5. A (走:跑) (3分)    6、B(B项均为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分别译为“向”、“在”;C项分别译为“来”、“因为”;D项分别译为“如(表比较)”、“你”)(3分)    7. B (3分)   8.我住在客舍里,每天只吃两顿饭(或主人每天只提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逆旅”1 分, “再”1 分,句子意思基本正确1 分,共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共9分,每小题3分)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4.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尝贻余核舟一 贻:赠送

B.其两膝相比者 比:靠近

C.左手倚一衡木 衡:同“横”

D.钩画了了 了了:结束,完了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罔不因势象形 B. 中轩敞者为舱

因屏人曰:“汉室倾颓” 士卒多为用者

C. 而竖其左膝 D. 则题名其上

学而不思则罔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对船头上苏轼、黄鲁直和佛印的外貌、神情和姿势等方面都进行了详细的描写,显得非常逼真而生动。

B.作者介绍船尾部分,写舟子两人,一人悠闲自在,一人神情专注,写出了舟中轻松的气氛,跟船头的情景互相呼应。

C.作者在文中运用说明和描写相结合的笔法,生动地介绍了王叔远的雕刻作品,表现了 他高超的雕刻技艺。

D.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准确地把握了雕刻品的各个细节,并按一定的空间顺序写来, 清楚地表现了它的整体形象。

7.把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

(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2分)

译文:

(2)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2分)

译文:

4.D(了了:清楚明白)

5.D(“则”都解释为“就”。A项“顺着”/“于是”;B项“是”/“被”;C项表并列,可不译/“却”)

6.A(文章对三人的描写各有侧重,并不是都进行了详细的描写)

7.(4分)(1)(2分)船从头到尾长大约八分多一点,高大约两个黄米粒左右。(大意正确计    1分,落实“奇”“可”的意思各计O.5分)   

(2)(2分)左臂挂着念珠靠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大意正确计1分,落实“倚”“历历”的意思各计O.5分)

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

季羡林

①老舍先生是我毕生最喜爱的作家之一,我对他怀有崇高的敬意。

②但是,我认识老舍先生却完全出于一个偶然的机会。三十年代初,我离开了高中,到清华大学来念书。当时老舍先生正在济南齐鲁大学教书。济南是我的老家,每年暑假我都回去。李长之是济南人,他是我的惟一的一个小学、大学“三连贯”的同学。有一年暑假,他告诉我,他要在家里请老舍先生吃饭,要我作陪。在旧社会,大学教授架子一般都非常大,他们与大学生之间宛然是两个阶级。要我陪大学教授吃饭,我真有点受宠若惊。及至见到老舍先生,他却全然不是我心目中的那种大学教授。他谈吐自然,蔼然可亲,一点架子也没有,特别是他那一口地道的京腔,铿锵有致,听他说话,简直就像是听音乐,是一种享受。从那以后,我们就算是认识了。

③我现在已经记不清楚我们重逢时的情景。但是我却清晰地记得五十年代初期召开的一次汉语规范化会议时的情景。当时语言学界的知名人士,以及曲艺界的名人,都被邀请参加,其中有侯宝林、马增芬姊妹等等。老舍先生、叶圣陶先生、罗常培先生、吕叔湘先生、黎锦熙先生等等都参加了。这是解放后语言学界的第一次盛会。当时还没有达到会议成灾的程度,因此大家的兴致都很高,会上的气氛也十分亲切融洽。

④有一天中午,老舍先生忽然建议,要请大家吃一顿地道的北京饭。大家都知道,老舍先生是地道的北京人,他讲的地道的北京饭一定会是非常地道的,都欣然答应。老舍先生对北京人民生活之熟悉,是众所周知的。有人戏称他为“北京土地”。结交的朋友,三教九流都有。他能一个人坐在大酒缸旁,同洋车夫、旧警察等旧社会的“下等人”,开怀畅饮,亲密无间,宛如亲朋旧友,谁也感觉不到他是大作家、名教授、留洋的学士。能做到这一步的,并世作家中没有第二人。这样一位老北京想请大家吃北京饭,大家的兴致哪能不高涨起来呢?商议的结果是到西四砂锅居去吃白煮肉,当然是老舍先生做东。他同饭馆的经理一直到小伙计都是好朋友,因此饭菜极佳,服务周到。大家尽兴地饱餐了一顿。虽然是一顿简单的饭,然而却令人毕生难忘。当时参加宴会今天还健在的叶老、吕先生大概还都记得这一顿饭吧。

⑤还有一件小事,也必须在这里提一提。忘记了是哪一年了,反正我还住在城里翠花胡同没有搬出城外。有一天,我到东安市场北门对门的一家著名的理发馆里去理发,猛然瞥见老舍先生也在那里,正躺在椅子上,下巴上白糊糊的一团肥皂泡沫,正让理发师刮脸。这不是谈话的好时机,只寒暄了几句,就什么也不说了。等我坐在椅子上时,从镜子里看到他跟我打招呼,告别,看到他的身影走出门去。我理完发要付钱时,理发师说:老舍先生已经替我付过了。这样芝麻绿豆的小事殊不足以见老舍先生的精神;但是,难道也不足以见他这种细心体贴人的心情吗?

⑥老舍先生的道德文章,光如日月,巍如山斗,用不着我来细加评论,我也没有那个能力。我现在写的都是一些小事。然而小中见大,于琐细中见精神,于平凡中见伟大,豹窥一斑,鼎尝一脔(luán,切成块的肉),不也是老舍先生整个人格的一个缩影吗?

(本文节选自《季羡林谈师友》)略有改动)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与老舍先生交往的三件事。

2.第④段中加点的词语“地道”是什么意思?“有人戏称他为‘北京土地’”,这句话表明老舍先生什么特点?

3. 老舍先生的大事很多,季老为什么全写了些“芝麻绿豆的小事”?

4品读下面的句子,结合其中加点部分说说其表达效果。

老舍先生的道德文章,光如日月巍如山斗

5.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文中的老舍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

1.(1)上大学时,同学请老舍先生吃饭,“我”作陪;(2)老舍先生请开会的同行吃一顿地道的北京饭;(3)老舍先生为“我”付理发的费用。

2. 真正的,纯粹。 表明老舍先生和蔼、亲切、与老百姓打成一片、没架子 ,又熟悉北京、热爱北京的特点。

3. 小处更能表现人的品行,作者通过自己亲身经历的小事,以小见大来表现老舍先生蔼然可亲、深入百姓、细心体贴等优良品质。(小中见大,于琐细中见精神,于平凡中见伟大,豹窥一斑,鼎尝一脔,不也是老舍先生整个人格的一个缩影吗?)

4.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老舍先生的道德文章发出的亮光如同太阳和月亮,高得像泰山北斗一样,表达了对他的尊重、欣赏、敬佩、赞叹。

5. 示例:是一个和蔼可亲、谈吐自然,说话京味十足,广交各界朋友的大学教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文学家、语言大师。是一个不摆架子、和蔼可亲、热情大方、细心体贴的人。

①五岁那年,父亲见他智力还好,便把他送到附近的一所学校。

②由于语言发育很迟缓,表达能力很差,再加上总愿意独自慢慢思考,因此,当老师提问时,他反应总是很迟钝,就像没听见一样,老师很生气,总是狠狠地喝道:“爱因斯坦,出去!”

③他只好默默地走出去,在走廊里一站就是两小时,老师时常在背后说他笨,什么功课都跟不上。

④其实这不怪阿尔伯特,他并不笨,只是他喜欢思索,不能立即回答出来;而老师只求现成的答案,并不要求他的学生去独立思考。

⑤十岁那年,爱因斯坦进了中学。这时正是普鲁士军国主义在德国泛滥的时期,军国主义充斥着校园。许多孩子羡慕挎着马刀、骑着战马的军人,呼喊着狂热的口号。

⑥生性羞怯的阿尔伯特对这些格外反感。每当他看到有人在军乐队的伴奏下怡然自得地操练步伐的时候,他不是掉过头去,便是愤愤地说:让这些人长脑袋是多余的,只给他一根脊梁就够了。小小年纪,已经是暴力__制度的反对者了。

……

⑦他独自关在屋子里,双手支在桌子上,在琢磨:这是为什么?怎么证明呢?他一动不动地坐在自己的小书桌前,翻着所能看懂的代数书,练着证明这道难题的方法。

⑧三周过去,他终于证明出来了,他高兴得跳了起来。当他把这个结果拿给那位叔叔看时,那位叔叔几乎惊住了。他对这个小孩子的数学天才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接着又出了一些难题,阿尔伯特都一 一做了出来。

⑨也就是这一年,阿尔伯特偶然看到一本欧几里得平面几何学。他手捧着这本“神圣”的小书,读得如醉如痴。那一个个严密的几何定理,竟使人不能产生半点怀疑。他对其中所包含的许多严整规律和宽广的世界肃然起敬。

⑩现在对科学和真理的好奇心,已经使他变得雄心勃勃,他要振翅起飞了。

1.概括选文所反映的少年爱因斯坦的特点。(至少写出四点)

2.有人认为,少年爱因斯坦是个笨小孩。请你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来证明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3文中划线句子记叙那位叔叔的反映有什么作用?

4.第⑨段哪些词语表现出少年爱因斯坦对科学和真理的热爱和敬佩。第⑩段“振翅起飞”指的是什么?

1.语言表达能力差;喜欢独自思考;反对暴力制度;有独立的见解及爱国主义精神;专心致志,勤学好思,热爱科学和真理。

2.略

3.记叙那位叔叔的反映侧面表现出小阿尔伯特有惊人的数学天赋。

4. ⑴“捧着”“如醉如痴”“竟”“肃然起敬”⑵爱因斯坦即将满怀理想和希望,在科学和真理的世界里翱翔。

①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②古老的济南,城里那么狭窄,城外又那么宽敞,山坡上卧着些小村庄,小村庄的房顶上卧着点雪,对,这是张小水墨画,也许是唐代的名手画的吧。

  ③那水呢,不但不结冰,倒反在绿萍上冒着点热气,水藻真绿,把终年贮蓄的绿色全拿出来了。天儿越晴,水藻越绿,就凭这些绿的精神,水也不忍得冻上,况且那些长枝的垂柳还要在水里照个影儿呢!看吧,由澄清的河水慢慢往上看吧,空中,半空中,天上,自上而下全是那么清亮,那么蓝汪汪的,整个的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这块水晶里,包着红屋顶,黄草山,像地毯上的小团花的灰色树影。

④这就是冬天的济南。

1. “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联系下文来看,妙处有三点,请写出这三点妙处。

一妙在

二妙在

三妙在

2. 第①段划线的三个词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3.第②段划线句子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表达效果?

4.请准确、全面地分析第③段的意思。

1.一妙在:松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二妙在: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三妙在: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

2. “就是”“受不住”表达出作者的怜爱、关切之意,“太秀气”的“太”字表现了作者的喜爱、赞美之情。

3.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用“卧”字来写村庄、写雪,描绘它们的状态、情态,仿佛它们是活物,具有活灵活现的情态美。

4.通过对水及其相关景物的生动描绘,突出了济南冬天“温晴”的特点。同时也表达了作者的赞美之情。

低调也是一种智慧

①第二届中华艺文颁奖典礼,于2014年新年之初,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行,诺贝尔文学获奖者莫言亦榜上有名。莫言领奖时无不感慨地说:“今后要做的就是好好写作,低调做人,争取写出无愧于这个时代的作品。”

②莫言是中国第一个获得诺贝尔奖的人,圆了所有中国人几个世纪的“诺奖梦”。但让人可歌可敬的是莫言并没有因此而变得恣意轻狂,目中无人,相反他还一直保持着他一贯的做人处事风格——低调。从某种意义上说,也许正是这低调成就了莫言。而这样成功,让人不得不叹服,低调亦是一种智慧。

③低调是为人处世的积极姿态与超然心态。低调如深谷幽兰,时时散发沁人心脾的芬芳; ;低调如秋日落叶,轻轻地盘旋最终滋养了树干。然而,在现实生活中,并不是人人都懂得低调。车水马龙,灯红酒绿的生活使人们变得张牙舞爪、张扬个性失去了那淡泊的本心。追逐名利、标榜张扬的狂热追求,也使人们不能真正静下心来思考研究,最终心态浮躁无所事事。

④低调不是懦弱,而是自信的表现,张扬不是智慧的化身,而是失败的前提。战国时期,庞涓自恃有才,张扬跋扈,不把被其废掉的孙膑放在眼里,总想和其一较高下。相反地,虽然才高八斗,精通谋略的孙膑,却总是放眼未来,不欲与人争锋。最终自恃过高的庞涓落得身首异处的可悲下场。是庞涓的才能无用武之地吗?不!而是他一向自命聪颖,不知收敛,不知低调做人可为生命积聚更多正能量,反而成了反面教材,成了天下的笑柄。由此可见,低调还是智者韬光养晦的远见卓识。

⑤生活中,低调又是沉淀自己丰富人生取得成功的基石,莫言深谙此道,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如果我们都像莫言一样处事低调,低调做人,就会不断充实自己。洗涤心灵上的污垢,专心致志地达成人生目标。

⑥如此看来,低调确实闪耀智慧火花。低调可以让人有最好姿态与心态面对生活;低调可以让人充满智慧地融入人群,与人和谐相处;低调可以让人放低自己暗蓄力量,在不显山露水中成就事业。学会低调做人,不仅我们平凡人的梦不会再遥远,就是我们的民族梦、中国梦、复兴梦也会计日而待。

⑦让我们学会低调做人吧!在低调中创造高调人生,一如莫言。

1.第④段中,与第②段画线词语“恣意轻狂”意思相近的词语是:(1分)

2.下面对开头两段在文中的作用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写莫言的获奖,告诉人们:只要低调,就能成功。

B.写莫言的低调,主要在于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C.点出莫言圆了中国人的“诺奖梦”,国人对他由衷的表示感谢。

D.借莫言低调做人处事成功一例,引出“低调亦是一种智慧”的观点。

3.根据第③段内容,在该段画线处填上适当语句,构成排比句。(2分)

低调如深谷幽兰,时时散发沁人心脾的芬芳;

;低调如秋日落叶,轻轻地盘旋最终滋养了树干。

4.“低调亦是一种智慧”,文中作者这样认为的理由是:(3分)

(1)

(2)

(3)

5.下面这段文字放在本文哪一段最合适。(1分)

索罗在瓦尔登湖畔低调生活,息心宁性,丰富了阅历,最终有了《瓦尔登湖》这一脍炙人口的巨作。倘若他依然执迷于俗世,不在低调中品味生活,累积经验,净化心灵,恐怕也不会有《瓦尔登湖》的诞生。

答:放在第 段。

1 张扬跋扈 

2D    

3 参考示例:低调如悠悠芳草,静静地装点着大地

4. 低调是为人处世的积极姿态与超然心态;

低调还是智者韬光养晦的远见卓识;

低调又是沉淀自己丰富人生取得成功的基石 

5第五段

百合花开

在一个偏僻遥远的山谷里,有一个高达数千尺的断崖。不知道什么时候,断崖边上长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

百合刚刚诞生的时候,长得和杂草一模一样。但是,它心里知道自己并不是一株野草。

在它的内心深处,有一个纯洁的念头:“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株野草。唯一能证明我是百合的方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

有了这个念头,百合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的扎根,直直地挺着胸膛。

终于在一个春天的早晨,百合的顶部结出了第一个花苞。

百合的心里很高兴,附近的杂草却很不屑,它们在私底下嘲笑着百合:“这家伙明明是一株草,偏偏说自己是一株花,还真以为自己是一株花。我看它顶上结的不是花苞,而是头脑长瘤了。”

公开的场合,它们则讥讽百合:“你不要做梦了,即使你真的会开花,在这荒郊野外,你的价值还不是跟我们一样。”

偶尔有蜂蝶鸟雀飞过,它们也会劝百合不用那么努力开花:“在这断崖边上,纵然开出世界上最美的花,也不会有人来欣赏呀!”

百合说:“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使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没有人来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

在野草和蜂蝶的鄙夷下,百合努力地释放内心的能量。有一天,它终于开花了,它那富有灵性的洁白和秀挺的风姿,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颜色。这时候,野草与蜂蝶再也不敢嘲笑它了。

百合花一朵一朵的盛开着,花朵上每天都有晶莹的水珠,野草们以为那是昨夜的露水,只有百合自己知道,那是欢喜的泪滴。

年年春天,百合努力地开花、结籽。它的种子随着风,落在山谷、草原和悬崖边上,到处都开满洁白的百合。

几十年后,远在百里之外的人,从城市、从乡村,千里迢迢赶来欣赏百合开花。许多孩童跪下来,嗅着百合花的芬芳;许多情侣互相拥抱,许下了“百年好合”的誓言;无数的人看到这从未见过的美,感动得落泪。

那里,被人称为“百合谷地”。

不管别人怎么欣赏,满山的百合花都谨记着第一株百合的教导:“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1、文章第一节属于什么描写?有什么作用?

2、结合文章内容,补全百合的成长轨迹:

和杂草一样 → → 成就“百合谷地”

3、“在野草和蜂蝶的鄙夷下,百合努力地释放内心的能量。有一天,它终于开花了,它那富有灵性的洁白和秀挺的风姿,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颜色。”这个句子好在哪里?

4、本文以“百合花开”为题,有什么作用?

1、环境描写。形象地写出了百合生长环境偏僻、荒凉、恶劣,衬托出百合执着、无畏、坚强的品质。

2、结出花苞     开出花朵

3、拟人修辞,形象地写出周围事物的阻碍,反衬出百合执着的品质,以及开花后的自信、美丽。流露出作者的赞赏之情。

4 、既指小小百合默默、执着地开花、实现自己的价值,表达作者赞赏之情;又流露出作者渴盼每一个渺小生命都应珍惜自己、证明自己价值之情。

①历史上一度曾是法国政治、文化中心的凡尔赛在大革命后变得默默无闻了,到了19世纪下半叶,它又成为全世界瞩目的政治中心。1870年,普鲁士军队占领凡尔赛,第二年德皇在此举行加冕典礼;同年,梯也尔政府盘踞在凡尔赛宫,策划了__巴黎公社的__计划。此外,1783年,美国独立战争后,英美在此签订了《巴黎和约》。1919年6月28日,在镜廊里法国及英美等国同德国签订了《凡尔赛和约》,第一次世界大战宣告结束。

②今日的凡尔赛宫已是举世闻名的游览胜地,各国游人络绎不绝,参观人数每年达二百多万,仅次于巴黎市中心的埃菲尔铁塔。南北宫和正宫底层自路易·菲利浦起改为博物馆,收藏着大量珍贵的肖像画、雕塑、巨幅历史画以及其他艺术珍品。凡尔赛宫除供参观游览之外,法国总统和其他领导人常在此会见或宴请各国国家元首和外交使节。

1、选文第①节主要运用了什么说明方法?有什么作用?

2“仅次于巴黎市中心的埃菲尔铁塔”中的“仅”能否去掉,为什么?

1、举例子。具体说明了19世纪下半叶,凡尔赛又成为举世瞩目的政治中心。

2、不能。“仅”强调凡尔赛宫是举世闻名的旅游胜地,各国游人络绎不绝。去掉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了,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雪的功能令人惊奇

窦光宇

  ①从天而降的片片雪花给人们带来欢乐,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无须额外投入的清洁能源。

  ②专家推算,10万吨雪换算成等量制冰所需能耗,相当于1.2万吨石油。如果用来进行存雪制冷,节约的燃油为数十分可观。现在,无能耗的“雪能源”正在日本北方市民生活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入冬以后,人们随时把降雪积存起来,集中保管在专用的雪库里。来年夏天,把它循环往复地送入各户以达到制冷的目的。据报道,日本北海道的美呗市,最近出现了一座以存雪为制冷剂的6层空调住宅楼,这一奇特方式目前尚属世界首例。虽然一个夏天的用雪量为数不小,但美呗市每年的降雪量很大,一个冬天郊外地面积雪可厚达2米。一间雪库可积存100吨,足以满足夏天需要。

  ③除了制冷以外,雪还可以用于空气净化。雪的晶粒结构非常复杂,即使攥成雪团,内部的微孔仍可保持足够的空间,含有甲醛、花粉等有害物质的空气从中经过,这些化学成分就会吸附在上面,把空气流量调整至适当程度,可滤除90%以上的甲醛、花粉等有害成分。

  ④雪水是水经过蒸发后重新凝结而成的冰状水,是一种超软水。它不含钾、钠等矿物质,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因此,对人体有着奇妙的保健作用。对治疗红眼病、皮肤烫伤、冻伤都有效果,尤其对于轻患者,只需每三四个小时涂洗一次,可不用其他药物,45天就能痊愈。常用雪水洗澡,可以增强皮肤的抵抗力,促进血液循环,减少疾病。清纯的雪水还是一种美妙的天然饮料。研究表明,雪水中所含酶化合物比普通水多,所以当今医学界普遍认为,每天饮12杯雪水,可使血中胆固醇含量显著降低,能防治动脉硬化症。俄罗斯的医学专家还提醒人们,随着年龄的增长,体内冰结构水会日显不足,从而加速人的衰老。所以,上了年纪的人喝雪水更有好处,可以延年益寿。

⑤目前已收集到的试验数据表明,户外4米高的雪堆,盖上30厘米厚的木屑、枝叶等,到8月份仍可保持2.5米高度。同样方法,如果将雪堆改为半地下方式,按照高25米,边长100米规模堆放,可存雪20万立方米,夏天可从这里源源不断地取用,在空调或粮库恒温系统中发挥作用。来自大自然生态环境的雪,回过头来又开始为保护生态做贡献。

——选自《百科知识》2008年第2期 有删改

1.本文说明了“雪”有哪些令人惊奇的功能?

2.第②段中划线句主要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并说明其作用。

3.请根据文章提供的信息,用简洁的语言给“超软水”下一个定义。

4“雪”除了具有文中所说明的神奇功能之外,它对我们的日常生活还有很多正面和负面的影响。请任选一个方面举例说明。

正面:

反面:

1.可以用来制冷、可用于空气净化、有着奇妙的保健作用。

2.(1)列数字,准确地说明了存雪制冷,能节约大量燃油。

(2)举例子,具体地说明了降雪积存起来可以制冷的功能。

3.水经过蒸发后重新凝结而成的不含钾、钠等矿物质,具有很强的渗透力的冰状水,就是“超软水”。

4.正面、负面略。

蝈蝈

窗台上挂起一只拳头大小的竹笼子。一只翠绿色的蝈蝈在笼子里不安地爬动着,两根又细又长的触须不时从竹笼的小圆孔里伸出来,可怜巴巴地摇晃几下,仿佛在呼唤、祈求着什么。

“怪了,它怎么不肯叫呢?买的时候还叫得起劲。真怪了。”一位白发老人凑近蝈蝈笼子看了半天,嘴里在自言自语。

老人的孙子和孙女,两个不满8岁的孩子,也趴在窗台上看新鲜。

“它不肯叫,准是怕生。”小女孩说。

“把它关在笼子里,它生气呢!”小男孩说着,伸出小手去摘蝈蝈笼子。

“别瞎说!”老人把笼子挂到小孙子摘不到的地方,然后又说:“别着急,它一定会叫的!”

整整一天,蝈蝈无声无息,两个孩子也差点把它忘了。

第二天,老人从菜篮里拿出一只鲜红的尖头红辣椒,撕成细丝塞进小竹笼里,“吃了辣椒,它就会叫的。”他很自信。两个孩子又来了兴趣,趴在窗台上看蝈蝈怎样慢慢把一丝丝红辣椒吃进肚子里去。整个白天,蝈蝈还是没有吱声,只是不再在小笼子里爬上爬下。夜深人静的时候,蝈蝈突然叫起来,那叫声又清脆又响亮,把屋里所有的人都叫醒了。

“听见么,它叫了,多好听!”老人很有点得意。

两个孩子睡得朦胧,可还是高兴得手舞足蹈,把床板蹬得咚咚直响。

蝈蝈一叫就再也没有停下来,从早到晚,不知疲倦地叫,叫……它不停地用那清脆洪亮的声音向这一家人宣告它的存在.很快,他们就习以为常了,蝈蝈的叫声仿佛成了这个家庭的一部分。

蝈蝈的叫声毕竟太响了一点。在一个闷热得难以入睡的夜里,屋子里终于发出了怨言:“烦死了,真拿它没办法!”说话的是孩子的父亲。

“爸爸,蝈蝈为什么不停地叫呢?”男孩问了一句,可大人们谁也不回答。于是两个孩子自问自答了。

“它大概也热得睡不着,所以叫。”

“不!它是在哭呢!关在笼子里多难受,它在哭呢!”

女人们静静地听着两个孩子的议论,只有白发老人,用只有自己能听见的声音叹息了一声……

早晨醒来时,听不见蝈蝈的叫声了。两个孩子趴在窗台上一看,小笼子还挂在那儿,可里面的蝈蝈不见了。小笼子上有一个整齐的口子,像是用剪刀剪的。

“它咬破了笼子,逃走了。”老人看着窗外,自言自语地说。

1.本文的线索是        

2.开头对蝈蝈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3.文中写了哪些人?他们对蝈蝈的态度各是怎样的?

4.文中划线的句子表现了白发老人怎样的心情?

5.“它咬破了笼子,逃走了。”笼子真的是咬破的吗? 这样的结尾有什么作用?

1、买、放蝈蝈 

2、开头对蝈蝈“不安”、“可怜巴巴”、“呼唤、祈求” 的描写,形象贴切地写出了蝈蝈对飞出笼子的渴望,为下文做铺垫,。

3、白发老人父亲孙子和孙女

孙子和孙女 好奇,感兴趣; 父亲,在闷热的难以入睡的夜晚发出怨言; 爷爷(白发老人),好奇买回,受到孩子的启发,放掉蝈蝈。

4、听了儿子的怨言,听了孙子、孙女的议论,觉得虽是好心,但感觉有做错事的愧疚感。

5、不是,是老人叹息后采取的行动。结尾出人意料,引人深思。开头买回蝈蝈,尤其是叫了以后,人们那样高兴,可老人却把它放了。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