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选文,完成9~13题。(17分)

【甲】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选自《出师表》)

【乙】

贞观二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汉、魏以来,诸葛亮为丞相,亦甚平直,尝表废廖立、李严於南中,立闻亮卒,泣曰:‘吾其左衽矣!’严闻亮卒,发病而死。故陈寿称‘亮之为政,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卿等岂可不企慕及之?

【注释】①表:指上表建议。②廖立、李严:蜀汉之臣。③左衽:古代少数民族衣襟左开,借指异族入侵而__。④陈寿:西晋人,著有《三国志》。⑤卿:古代君对臣的称谓。

9.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

(1)志虑纯:____       (2)悉以之:______

(3)严亮卒:______

10.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太宗房玄龄等曰       太守谁(《醉翁亭记》)

B.表废廖立、李严于南中    予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C.立闻亮           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D.病而死           舜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1.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6分)

(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2)诸葛亮为丞相,甚平直。

12.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亮 之 为 政 开 诚 心 布 公 道

13.【乙】文中哪句话最能诠释诸葛亮提出的“陟罚臧否,不宜异同”的主张?(请和原文回答)(3分)

9(1)忠诚 (2)商议,询问 (3)听到,听说  10.B   11(1)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给陛下(使用)。 (2)诸葛亮做丞相,非常公平正直。   12.亮之为政/开诚心/布公道  13.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

比较阅读(13分)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出师表》)
(乙)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兵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②“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隆中对》)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4分)
(1)三臣于草庐之中 ( ) (2)遂许先帝以驱驰( )
(3)先帝不以臣卑鄙 ( ) (4)三往,乃见 ( )
16、翻译文中划线的两个句子(4分)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回答下列问题(5分)
(1)甲文段着重记叙了刘备和诸葛亮的哪两件事?表明作者高洁志趣的句子是哪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文段在写作上的主要特色是什么?请作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4分)(1)拜访   (2)奔走效劳    (3)身份低微,见识浅短   (4)总共

16、略

[8268618177cd7ac8.jpg]

出师表

诸葛亮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讳、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日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宜付有司其刑赏/与臣此事

B.亲贤臣,小人/肉食者鄙,未能

C.是以先帝简拔以陛下/京城氏之孀妻有

D.不偏私/牡丹之爱,乎众矣

7.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8.从选文中看出诸葛亮对后主有两方面的担忧:一是刑赏偏私,使“口口口口”;二是

“口口口,口口口”。(用原文词句回答)(3分)

9.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在执法方面,诸葛亮主张惩罚“作奸犯科者”,奖赏“为忠善者”。

B.作者列举宫中府中的事例,突出郭攸之等人的忠诚,希望后主广开言路。

C.选文提及先帝“痛恨于桓、灵”,意在劝勉后主亲贤远佞,使汉室兴隆。

D.作者在文末叙写个人经历,是为了感念先帝的知遇之恩,表明自己的忠心。

 6  D

 7  因为这件事,(我)非常感激,于是答应先帝(为他)奔走效劳(“由是”

1分;“驱驰”1分;语意连贯1分)

 8   内外异法(1分)  亲小人,远贤臣(2分)

 9  B

参考译文:

    邻人有一只鸡在夜里打鸣,厌恶它不吉祥,便把它烹吃了。过了几天,另一只鸡天亮

了却不打鸣,便又把它烹吃了。过后(他)对我说:“我家的鸡有的夜里打鸣,有的早晨

却不打鸣,对这种不吉祥怎么办?”我告诉他说:“鸡打鸣能对人不吉祥吗?只不过它们

自作不吉祥罢了。有的夜里打鸣,鸣得不是时候;早晨不打鸣,不打鸣也不是时候,那是

它们自作不吉祥而招致受烹的,同人又有什么相关昵?如果它们按时打鸣,那么人将靠他

们报晓,谁还会烹吃它们呢?”我又想到:人的发言与沉默和这件事有什么不同呢?不应

发言而发言,同应当发言而不发言,都足以招致灾祸啊。所以写下来作为发言和沉默的告

诫。

〈论语〉四则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夏曰:“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已矣。”

(注释)友谅:与诚信的人交朋友。便辟:习于摆架子装样子,内心却邪恶不正。善柔:善于阿谀奉承,内心却无诚信。便佞:善于花言巧语,而言不符实。所亡:自己所没有的知识、技能,所不懂的道理等。亡,同“无”。所能:自己已经掌握的知识、技能,已懂的道理等。

23、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3分)

择其善者而

学而不思则

可谓学也已矣

24、翻译下面的句子。(4分)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思而不学则殆

25、按要求填写下面的表格。(2分)

内容

主张

第一则

择师之道

第二则

交益友,拒损友

26、结合自己的学习经历,谈谈你对第四则内容的理解。(3分)

23、①从:听从,采纳(或“学习”、跟从“也可”)② 罔:迷惑(或:迷惑不解、迷惑而无所得) 好:喜爱(或:喜好、喜欢)24、①与正直的人交朋友,与诚信的人交朋友,与见闻学识广博的人交朋友,是有好处的。②只是思考而不去学习,那就危险了。(“殆”翻译为“有害”或“精神疲倦而无所得”均可)25、第一则:三人行,必有我师,择善而从。第二则:择友之道 26、要点:好学就是勤奋学习,学习新知,巩固旧知。

阅读《出师表》节选,按要求回答问题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③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④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8、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任务)

B.、临表零(涕:鼻涕)

C.、尔来二十有一年矣(从那时以来)

D.、自枉屈(猥:辱,这里有降低身份的意思)

9、下列各组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B.、先帝不臣卑鄙 咨臣当世之事

C.、三臣于草庐之中 野有麦场

D.、何陋有 策不以其道

10、下面对选文内容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先自叙本志,表明自己“布衣”身份,为下文写“先帝不以臣卑鄙”作铺垫。

B.、第②段一个“当”字引出六个四字句,以磅礴的气势指出这次“出师”的战略目标,使后主深信伐魏之事势在必行。

C.、③④两个自然段点明全篇主旨,阐述了修明内政与北伐胜利的关系。

D.、选文以议论为主而辅之以叙事、描写、说明,带有浓厚的抒__彩。

11、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3分)

(2)庶竭驽钝,攘除奸凶。(3分)

8、B      9、A      10、D

11、3分(1)在兵败之时委臣以重任,在危难之际奉旨执行使命。

 3分(2)让我竭尽自己平庸的才智,铲除奸邪凶顽的敌人。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9-13题。(13分)

《论语》十则(节选)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yuè)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孙权劝学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9.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温故而知 新:新的理解和体会

B.学而不思则 罔:迷惑

C.及鲁肃寻阳 过:到

D.但当涉猎 涉猎:全面广泛地阅读

10.对下列两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用法和意义判断正确的一项是(2分)

① 择善者而从之 ③结友

② 安陵君许寡人 ④攻大泽乡,收攻蕲

A. 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B. 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C.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11.请你至少写出出自以上选文的三个成语。(2分)

12.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2)蒙辞以军中多务。

13.孔子提倡学习要与思考相结合,孙权认为,学习“但当涉猎”。关于学习,你又有怎样的体验?请简要述说你的观点及理由。(3分)

9.D  10.C 11.不亦乐乎 温故知新  三人行,必有我师  择善而从  吴下阿蒙  士别三日,刮目相看(待)(写出“刮目相看”也可)12.( “愠”1分,省略成分补出1分) 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恨,不也是君子吗?   (“辞”1分,句式1分 )吕蒙拿军中事务繁多为理由加以推辞。

13.(开放题,能陈述自己的观点,语句通顺即可)

示例:我的体验是,既要广泛涉猎,也要学思结合。对一般文章要广泛涉猎,才能拓展知识面,开阔视野;对文化经典要边读边思,认真品味,才能领会其中精要。这样,才能做到学有所获。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第5—8题(12分)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珠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5.选出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 )(3分)   

A.录毕,送之 走:走路   

B.每假借于藏书之家,自笔录 手:用手   

C.色愈恭,礼愈 至:周到   

D.同舍生皆绮绣。 被:通“披” ,穿  

6.下列各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每假借藏书之家 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  

B.当余从师也 孤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C.无从致书观 扶苏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D.不知口体之奉不人也   为佣耕,何富贵也    

7. 下面对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作者对“同舍生”的豪华生活毫不羡慕,是因为他从读书中得到了精神上的快乐。  

B.作者家贫嗜学,乐以忘忧,在老师面前毕恭毕敬,不敢出言,说明他有害羞的一面。  

C.文章从四个方面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抄书之辛,叩问之难,奔走之艰,住读之苦。  

D.作者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原因是刻苦学习 、博览群书、虚心求教。  

8.将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3分)  

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  

翻译:   

5. A (走:跑) (3分)    6、B(B项均为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性。A项分别译为“向”、“在”;C项分别译为“来”、“因为”;D项分别译为“如(表比较)”、“你”)(3分)    7. B (3分)   8.我住在客舍里,每天只吃两顿饭(或主人每天只提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逆旅”1 分, “再”1 分,句子意思基本正确1 分,共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共9分,每小题3分)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4.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

A.尝贻余核舟一 贻:赠送

B.其两膝相比者 比:靠近

C.左手倚一衡木 衡:同“横”

D.钩画了了 了了:结束,完了

5.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罔不因势象形 B. 中轩敞者为舱

因屏人曰:“汉室倾颓” 士卒多为用者

C. 而竖其左膝 D. 则题名其上

学而不思则罔 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

6.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对船头上苏轼、黄鲁直和佛印的外貌、神情和姿势等方面都进行了详细的描写,显得非常逼真而生动。

B.作者介绍船尾部分,写舟子两人,一人悠闲自在,一人神情专注,写出了舟中轻松的气氛,跟船头的情景互相呼应。

C.作者在文中运用说明和描写相结合的笔法,生动地介绍了王叔远的雕刻作品,表现了 他高超的雕刻技艺。

D.作者通过细致的观察,准确地把握了雕刻品的各个细节,并按一定的空间顺序写来, 清楚地表现了它的整体形象。

7.把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为现代汉语。(4分)

(1)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2分)

译文:

(2)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2分)

译文:

4.D(了了:清楚明白)

5.D(“则”都解释为“就”。A项“顺着”/“于是”;B项“是”/“被”;C项表并列,可不译/“却”)

6.A(文章对三人的描写各有侧重,并不是都进行了详细的描写)

7.(4分)(1)(2分)船从头到尾长大约八分多一点,高大约两个黄米粒左右。(大意正确计    1分,落实“奇”“可”的意思各计O.5分)   

(2)(2分)左臂挂着念珠靠着左膝,念珠可以清清楚楚地数出来。(大意正确计1分,落实“倚”“历历”的意思各计O.5分)

我记忆中的老舍先生

季羡林

①老舍先生是我毕生最喜爱的作家之一,我对他怀有崇高的敬意。

②但是,我认识老舍先生却完全出于一个偶然的机会。三十年代初,我离开了高中,到清华大学来念书。当时老舍先生正在济南齐鲁大学教书。济南是我的老家,每年暑假我都回去。李长之是济南人,他是我的惟一的一个小学、大学“三连贯”的同学。有一年暑假,他告诉我,他要在家里请老舍先生吃饭,要我作陪。在旧社会,大学教授架子一般都非常大,他们与大学生之间宛然是两个阶级。要我陪大学教授吃饭,我真有点受宠若惊。及至见到老舍先生,他却全然不是我心目中的那种大学教授。他谈吐自然,蔼然可亲,一点架子也没有,特别是他那一口地道的京腔,铿锵有致,听他说话,简直就像是听音乐,是一种享受。从那以后,我们就算是认识了。

③我现在已经记不清楚我们重逢时的情景。但是我却清晰地记得五十年代初期召开的一次汉语规范化会议时的情景。当时语言学界的知名人士,以及曲艺界的名人,都被邀请参加,其中有侯宝林、马增芬姊妹等等。老舍先生、叶圣陶先生、罗常培先生、吕叔湘先生、黎锦熙先生等等都参加了。这是解放后语言学界的第一次盛会。当时还没有达到会议成灾的程度,因此大家的兴致都很高,会上的气氛也十分亲切融洽。

④有一天中午,老舍先生忽然建议,要请大家吃一顿地道的北京饭。大家都知道,老舍先生是地道的北京人,他讲的地道的北京饭一定会是非常地道的,都欣然答应。老舍先生对北京人民生活之熟悉,是众所周知的。有人戏称他为“北京土地”。结交的朋友,三教九流都有。他能一个人坐在大酒缸旁,同洋车夫、旧警察等旧社会的“下等人”,开怀畅饮,亲密无间,宛如亲朋旧友,谁也感觉不到他是大作家、名教授、留洋的学士。能做到这一步的,并世作家中没有第二人。这样一位老北京想请大家吃北京饭,大家的兴致哪能不高涨起来呢?商议的结果是到西四砂锅居去吃白煮肉,当然是老舍先生做东。他同饭馆的经理一直到小伙计都是好朋友,因此饭菜极佳,服务周到。大家尽兴地饱餐了一顿。虽然是一顿简单的饭,然而却令人毕生难忘。当时参加宴会今天还健在的叶老、吕先生大概还都记得这一顿饭吧。

⑤还有一件小事,也必须在这里提一提。忘记了是哪一年了,反正我还住在城里翠花胡同没有搬出城外。有一天,我到东安市场北门对门的一家著名的理发馆里去理发,猛然瞥见老舍先生也在那里,正躺在椅子上,下巴上白糊糊的一团肥皂泡沫,正让理发师刮脸。这不是谈话的好时机,只寒暄了几句,就什么也不说了。等我坐在椅子上时,从镜子里看到他跟我打招呼,告别,看到他的身影走出门去。我理完发要付钱时,理发师说:老舍先生已经替我付过了。这样芝麻绿豆的小事殊不足以见老舍先生的精神;但是,难道也不足以见他这种细心体贴人的心情吗?

⑥老舍先生的道德文章,光如日月,巍如山斗,用不着我来细加评论,我也没有那个能力。我现在写的都是一些小事。然而小中见大,于琐细中见精神,于平凡中见伟大,豹窥一斑,鼎尝一脔(luán,切成块的肉),不也是老舍先生整个人格的一个缩影吗?

(本文节选自《季羡林谈师友》)略有改动)

1.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作者与老舍先生交往的三件事。

2.第④段中加点的词语“地道”是什么意思?“有人戏称他为‘北京土地’”,这句话表明老舍先生什么特点?

3. 老舍先生的大事很多,季老为什么全写了些“芝麻绿豆的小事”?

4品读下面的句子,结合其中加点部分说说其表达效果。

老舍先生的道德文章,光如日月巍如山斗

5. 结合文章内容谈谈文中的老舍先生是怎样的一个人。

1.(1)上大学时,同学请老舍先生吃饭,“我”作陪;(2)老舍先生请开会的同行吃一顿地道的北京饭;(3)老舍先生为“我”付理发的费用。

2. 真正的,纯粹。 表明老舍先生和蔼、亲切、与老百姓打成一片、没架子 ,又熟悉北京、热爱北京的特点。

3. 小处更能表现人的品行,作者通过自己亲身经历的小事,以小见大来表现老舍先生蔼然可亲、深入百姓、细心体贴等优良品质。(小中见大,于琐细中见精神,于平凡中见伟大,豹窥一斑,鼎尝一脔,不也是老舍先生整个人格的一个缩影吗?)

4. 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老舍先生的道德文章发出的亮光如同太阳和月亮,高得像泰山北斗一样,表达了对他的尊重、欣赏、敬佩、赞叹。

5. 示例:是一个和蔼可亲、谈吐自然,说话京味十足,广交各界朋友的大学教授。是一个品德高尚的文学家、语言大师。是一个不摆架子、和蔼可亲、热情大方、细心体贴的人。

①五岁那年,父亲见他智力还好,便把他送到附近的一所学校。

②由于语言发育很迟缓,表达能力很差,再加上总愿意独自慢慢思考,因此,当老师提问时,他反应总是很迟钝,就像没听见一样,老师很生气,总是狠狠地喝道:“爱因斯坦,出去!”

③他只好默默地走出去,在走廊里一站就是两小时,老师时常在背后说他笨,什么功课都跟不上。

④其实这不怪阿尔伯特,他并不笨,只是他喜欢思索,不能立即回答出来;而老师只求现成的答案,并不要求他的学生去独立思考。

⑤十岁那年,爱因斯坦进了中学。这时正是普鲁士军国主义在德国泛滥的时期,军国主义充斥着校园。许多孩子羡慕挎着马刀、骑着战马的军人,呼喊着狂热的口号。

⑥生性羞怯的阿尔伯特对这些格外反感。每当他看到有人在军乐队的伴奏下怡然自得地操练步伐的时候,他不是掉过头去,便是愤愤地说:让这些人长脑袋是多余的,只给他一根脊梁就够了。小小年纪,已经是暴力__制度的反对者了。

……

⑦他独自关在屋子里,双手支在桌子上,在琢磨:这是为什么?怎么证明呢?他一动不动地坐在自己的小书桌前,翻着所能看懂的代数书,练着证明这道难题的方法。

⑧三周过去,他终于证明出来了,他高兴得跳了起来。当他把这个结果拿给那位叔叔看时,那位叔叔几乎惊住了。他对这个小孩子的数学天才产生了极大的兴趣,接着又出了一些难题,阿尔伯特都一 一做了出来。

⑨也就是这一年,阿尔伯特偶然看到一本欧几里得平面几何学。他手捧着这本“神圣”的小书,读得如醉如痴。那一个个严密的几何定理,竟使人不能产生半点怀疑。他对其中所包含的许多严整规律和宽广的世界肃然起敬。

⑩现在对科学和真理的好奇心,已经使他变得雄心勃勃,他要振翅起飞了。

1.概括选文所反映的少年爱因斯坦的特点。(至少写出四点)

2.有人认为,少年爱因斯坦是个笨小孩。请你从文中找出相关语句来证明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3文中划线句子记叙那位叔叔的反映有什么作用?

4.第⑨段哪些词语表现出少年爱因斯坦对科学和真理的热爱和敬佩。第⑩段“振翅起飞”指的是什么?

1.语言表达能力差;喜欢独自思考;反对暴力制度;有独立的见解及爱国主义精神;专心致志,勤学好思,热爱科学和真理。

2.略

3.记叙那位叔叔的反映侧面表现出小阿尔伯特有惊人的数学天赋。

4. ⑴“捧着”“如醉如痴”“竟”“肃然起敬”⑵爱因斯坦即将满怀理想和希望,在科学和真理的世界里翱翔。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