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曰: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之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9.《论语》是记录 的书,是 家经典著作之一(2分)
20.解释下列字的含义(2分)
说 愠 罔 殆
21.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任重而道远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19.孔子及其弟子言行 儒 20。通悦愉快 怨恨 迷惑 有害
21.温习旧的知识,从中得到新的体会,这样就可以当老师
责任重大 路途遥远
自己不想干的事情,不要强加到别人身上
阅读《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5.下列加点词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
A.国恒亡 持之以恒B.行拂乱其所为 春风拂面
C.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家喻户晓D.傅说举于版筑之间 举世瞩目
6.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作者认为人才是在艰苦环境中造就的,因此要增长才干,必须先经受艰苦磨练
B.文中“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的“而”与“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的“而“用法一样,都是表示“并列”。
C.本文在论述造就人才问题时,强调了客观条件和主观因素两个方面的作用
D.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②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8.本文指出,担当大任的人必须从三个方面经受艰苦磨难,其中,思想上要 ,
行为上要 (用原文回答 )
9.结合自己的实际,说说你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的体会。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5.C 6.B
7.①用这些来让他们内心警觉、使他们性情坚忍起来,增加他们所没有的才干;
②忧患使人生 存发展,安逸享乐使人委靡死亡。
8.苦其心志,行拂乱其所为
9.例:磨难对人的成长具有重要作用,要有危机意识,不要贪图安乐。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15分)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15.解释下列词语。(4分)
(1)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
(2)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痛恨:
(3)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尔来:
(4)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 慢:
16.翻译下列句子。(4分)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 选段中作者回顾了对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往事,它们分别可以概括为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__。(3分)
18. 你觉得诸葛亮向刘禅提出的“亲贤臣,远小人”的建议,在现实生活中有何意义?(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1)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2)痛心遗憾
(3)那时以来 (4)怠慢
16.(1)姑且在乱世中保全性命,不希求在诸侯间闻名显达。
(2)希望陛下把讨伐奸贼、兴复汉室的任务责成给我,如果没有成效,就惩治我的罪过。17.三顾茅庐、临危受命、白帝城托孤
18.略
《论语》十则(文略)
26.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2分)
A.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多次)
B.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时常)
C.温故而知新(旧的,学过的知识)
D.有一言可以终身行之者乎?(身体)
27.解释下列加点字:(4分)
①死而后已: ②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
③思而不学则殆: ④人不知而不愠: 。
28.请按要求选择正确的项。(3分)
A.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B.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C.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D.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上面各项属于学习方法的是( )
上面各项属于求知态度的是( )
上面各项属于谈修身做人的是( )
29.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翻译:
。
②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翻译:
。
[57615ac83d47d66f.jpg]
《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为政》)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泰伯》)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卫灵公》)
7、下列加点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习:复习 ;说:通“悦”,愉快,高兴)
B.、吾日三省吾身 (三:三次;省:反省)
C.、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罔:迷惑;殆:有害)
D.、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其:大概;欲:想要)
8、下面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 )
A.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B.诲女知之乎
C.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D.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词义不相同的一项是 ( )
A.、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仁以为己任
B.、不知为不知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C.、温故而知新 故时有物处之趣
D.、吾日三省吾身 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0.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②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7、B 8、A 9、C
10、(1)在温习旧知识后,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2)只读书却不思考,就会迷惑而无所得;只是空想却不读书,就会有害。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1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思。(3分)
①温故而知新 ②诲女知之乎 ③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17.请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的句子。(2分)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18.子曰:“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与课文中哪一则所表达的内容相近?(2分)
19.你如何看待孔子提出的“三人行,必有我师焉”?(2分)
[7119c8699cbc77fc.gif]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15.解释下列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3分)
(1)思而不学则殆 (2)学而不厌 (3)不愤不启
16.下列各组中加点词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2分)
A. 人不知而不愠 择其善者而从之 B. 可以为师矣 可以一战
C. 必有我师焉 不可亵玩焉 D. 有朋自远方来 自三峡七百里中
17.下面句子省略成分与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2分)
A.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B. 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
C.林尽水源,便得一山 D. 悬泉瀑布,飞漱其间
18. 把“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一句翻译成白话文。(2分)
19.用原文填空。(2分)
(1)为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精神,教师应抓住恰当时机进行开导,正如文中所说:
“ , 。”
(2)从文中任选一则表明学习态度的句子写在下面: 。
15.精神疲倦而无所得、满足、心里想弄明白却不能够。16. B
17.A
18.聪明并且勤奋学习,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所以人们称他为“文”啊。
19.用原文填空。(2分)(1)不愤不启,不悱不发。②略。
阅读下文,完成9—11题(8分)
出师表(节选)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③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9.《出师表》的作者是 时期蜀汉丞相 。(2分)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
11.下列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表达了作者淡泊名利的高尚志趣。
B.第②段作者追述先帝托孤以来的心情,阐述自己兴复汉室的策略和忠心。
C.作者出师之前,既充满信心,又忧虑重重,但职责所系,只能竭尽全力。
D.作者对自己和朝廷诸臣都有严格的要求,对后主则因其年轻而宽容以待。
9.(2分,各1分)三国 诸葛亮
10.(3分)我本是平民,在南阳亲自耕种
11.(3分) D
阅读选文,完成9~13题。(17分)
【甲】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选自《出师表》)
【乙】
贞观二年,太宗谓房玄龄等曰:“汉、魏以来,诸葛亮为丞相,亦甚平直,尝表①废廖立、李严②於南中,立闻亮卒,泣曰:‘吾其左衽③矣!’严闻亮卒,发病而死。故陈寿④称‘亮之为政,开诚心,布公道,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卿⑤等岂可不企慕及之?
【注释】①表:指上表建议。②廖立、李严:蜀汉之臣。③左衽:古代少数民族衣襟左开,借指异族入侵而__。④陈寿:西晋人,著有《三国志》。⑤卿:古代君对臣的称谓。
9.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3分)
(1)志虑忠纯:____ (2)悉以咨之:______
(3)严闻亮卒:______
10.下面句子中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太宗谓房玄龄等曰 太守谓谁(《醉翁亭记》)
B.尝表废廖立、李严于南中 予尝求古仁人之心(《岳阳楼记》)
C.立闻亮卒 卒获有所闻(《送东阳马生序》)
D.发病而死 舜发于畎亩之中(《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11.请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6分)
(1)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2)诸葛亮为丞相,甚平直。
12.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亮 之 为 政 开 诚 心 布 公 道
13.【乙】文中哪句话最能诠释诸葛亮提出的“陟罚臧否,不宜异同”的主张?(请和原文回答)(3分)
9(1)忠诚 (2)商议,询问 (3)听到,听说 10.B 11(1)因此,先帝把他们选拔出来给陛下(使用)。 (2)诸葛亮做丞相,非常公平正直。 12.亮之为政/开诚心/布公道 13.尽忠益时者,虽仇必赏;犯法怠慢者,虽亲必罚。
比较阅读(13分)
(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①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出师表》)
(乙)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颖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时先主屯兵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②“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隆中对》)
15、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4分)
(1)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 (2)遂许先帝以驱驰( )
(3)先帝不以臣卑鄙 ( ) (4)凡三往,乃见 ( )
16、翻译文中划线的两个句子(4分)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7、回答下列问题(5分)
(1)甲文段着重记叙了刘备和诸葛亮的哪两件事?表明作者高洁志趣的句子是哪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乙文段在写作上的主要特色是什么?请作简要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4分)(1)拜访 (2)奔走效劳 (3)身份低微,见识浅短 (4)总共
16、略
[8268618177cd7ac8.jpg]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