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甲乙文段,回答问题(20分)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wéi)苟(gǒu)得也;死亦我所恶(wù),所恶(wù)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bì)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wù)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bì)患者何不为(wéi)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bì)患而有不为(wéi)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wù)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如果)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愿意)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争论)一言以相杀,是义贵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孟子·贵义》
16.下列各句划线词语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是( )(3分)
A.、曾不若孀妻弱子 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
B.、是义贵于其身也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C.、死亦我所恶 吾恶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
D.、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 予观夫巴陵胜状
17.下列各句中的“之”与例句相同的是( )(3分)
例:断子之手足
A.、人皆有之B.、予独爱莲之出污泥而不染
C.、吾欲之南海,何如?D.、醉翁之意不在酒
18.翻译下列句子(6分)
(1)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
(2)争一言以相杀,是义贵于其身也。
。
19.甲乙都运用了比喻论证阐明自己的观点。(用原文中语句回答)(4分)
甲文用“舍鱼而取熊掌”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则乙文用 论证了
20.甲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乙文中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你认为两文中的“义”的内涵是什么?面对金钱至上的今天我们还要坚持吗?为什么?
(4分)
16.下列各句划线词语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是( D )(3分)
17.下列各句中的“之”与例句相同的是( D )(3分)
18.翻译下列句子(6分)
(1)那么有办法求生但是却有人不采用这个做法,那么可以借此来躲避灾祸却有人不这样做。
(2)为一句话而争斗,以至互相残杀,这是由于义比他们的身体贵重啊!
19.甲乙都运用了比喻论证阐明自己的观点。(用原文中语句回答)(4分)
乙文用 争一言以相杀 论证了 万事莫贵于义也
20.甲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乙文中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你认为两文中的“义”的内涵是什么?面对金钱至上的今天我们还要坚持吗?为什么?(4分)
答:①两文中的“义”都指的是道义。②应该坚持。因为道义是人的本性,不能丧失。
阅读文言文《大道之行也》,完成10—13题。(10分)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贷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①选贤与能 ( )②故人不独亲其亲( )
③男有分,女有归( )④货恶其弃于地也( )
11.翻译下列文言语句。(2分)
①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②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12.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中所描述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3分)
13.“选贤与能”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步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选贤与能”尤为重要。请就“选贤与能”谈谈你的理解。(3分)
10.①通“举” ② 以……为亲 ③职分,这里指职业、职守。 ④ 憎恶 11.①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②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__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 12.选贤任能,讲信修睦,人人都能受到社会关爱,人尽其力,物尽其用。 13.只要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温故而知新:旧的知识,学过的知识。B.与朋友交而不信乎:相信。
C.诲女知之乎:教诲。D.人不知而不愠:生气,发怒。
5、下列句中加点的字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学而时习之 / 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B. 仁以为己任 / 以丛草为林
C.人不知而不愠 /温故而知新D.其不善者而改之 /其恕乎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著作。选入本文的有的谈求知的态度,有的谈求知的方法,有的谈修身做人。
B.孔子在“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一句中用比喻的手法强调了君子在恶劣的环境中保持自己高尚的节操。
C.“温故而知新”谈的是学习方法,在孔子看来只要温习了旧的知识就一定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
D.“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原因是“任重而道远”。
7.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⑵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2.解释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2分)
⑴斯是陋室
⑵苔痕上阶绿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3分)
⑴草色入帘青
⑵谈笑有鸿儒
⑶无案牍之劳形
14.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作者的“德馨”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
12.⑴这 ⑵长到
评分:共2分。每小题1分。
13.⑴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⑵可以谈笑的都是博学的人。
⑶没有公文使身体劳累。
评分:共3分。每小题1分。
14.①安贫乐道 ②高雅情趣 ③效仿先贤
评分:共3分。每个要点1分。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16分)
核舟记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篛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5.本文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2分)
6.请用原文回答。(3分)
(1)佛印与众不同的外貌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高度赞叹核舟技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舟中三人的神情气度为什么各不相同?(5分)
8.读到最后一段,可以看到径寸之木,却雕刻出如此多的东西,为此,你想到了哪些?(6分)
5.《虞初新志》 魏学伊
6.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嘻,技亦灵怪矣哉!
7.苏黄是诗人,学者,受世俗礼法的约束;佛印是和尚,不受世俗礼法的约束,所以神情气质各不相同。
8.想到平时的历练,或中华古老技艺的高超。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冬至立仗①,礼官定议欲媚章献太后②,请天子帅③百官献寿于庭,仲淹奏以为不可。晏殊大惧,召仲淹,怒责之,以为狂。仲淹正色抗言曰:“仲淹受明公④误知,常惧不称,为知己羞⑤,不意今日更以正论得罪于门下也。”殊惭无以应。 (选自司马光《涑水记闻》卷十)
[注释]①立仗:设立仪仗。 ②章献太后:名刘娥,真宗赵恒的皇后,宋朝第一位摄政的皇太后,与汉之吕太后、唐之武则天并称。 ③帅:通"率"。 ④明公:旧时对有名位者的尊称,范仲淹曾受晏殊提携。 ⑤羞:使蒙羞。
7.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予尝求古仁人之心 求: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 微:
③仲淹受明公误知 知: ④不意今日更以正论得罪于门下也 意: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晏殊大惧,召仲淹,怒责之,以为狂。
9.别人都竭力献媚于权势正炽的章献太后,而范仲淹却犯颜上奏,试结合[甲]段文字中范仲淹的胸襟、抱负,分析他这么做的原因。
7.①探求 ②没有 ③知遇,赏识 ④料想,意料
8.①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②晏殊大为恐惧,召来范仲淹,恼怒地责备他,认为他的这种做法太张狂。
9.他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己志,所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不会从自己的官位、仕途角度考虑一己之荣辱,那样只会像礼官那样去阿谀权贵或者如晏殊那样噤声不言。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愠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乙: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愿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
①寓逆旅,主人日再食 逆旅:
②烨然若神人 烨然:
③一则愿其不孤 愿:
④师恻然曰:“欲书可耳!” 恻然: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②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9.读了上面两段文字,联系自己的学习体验,谈谈你得到怎样的启示?
7.①旅店。 ②光彩照人的样子。 ③倾慕,羡慕。 ④同情怜悯的样子。
8.①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指读书),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 ②孩子,你若有这样的志向,我愿意只教你,不收钱。
文参考译文:邴原自幼就死了父亲。大约五六岁时,有次经过书舍(即古时候的学校),在门口忍不住哭了起来。学校里的老师就问他,“孩子,你为什么哭啊?”邴原说,“没有家的人容易伤心,贫困的人容易感叹。学校这个地方,能够在那里学习的孩子都是有亲人有家的,我既向往他们有个温暖的家,又羡慕他们能够学习知识。心里很难过,就哭了。”这位老师面带哀伤与怜悯地说:“想要上学是可以的呀!”邴原答道:“可我没有钱呀!”老师说道:“孩子,你若有这样的志向,我愿意只教你,不收钱。”于是邴原便得以入学。仅过了一个冬天,他就会背诵《孝经》和《论语》了。
9.要点:①学习要有吃苦精神;②要不断为自己的学习创造条件;③要充分利用已有的学习条件;④学习是一个长期而又艰辛的过程,应有恒心和毅力。
阅读下边文言文,回答文后问题(9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避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避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又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又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 , 。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欤?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向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为失其本心。
13、本文是“亚圣” 的作品,我们还学过他的文章是《 》。(1分)
14、在文中横线上依据课文填写出原句。(2分)
15、解释划线词语(1分)
蹴尔而与之 万钟于我何加焉
16、解释句子(2分)
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
。
17、本文的论点(1分) 。
18、出自本文的一个成语是什么?它的古今含义一样吗?(2分)
13、考察文学常识的记忆。 熟记重要的作者及其代表作即可。 孟子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14、意在考察学生对优秀古文的背诵。 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15、意在考察学生对重要实词的理解。结合语境来理解实词的意思。 蹴尔,踩踏食物的样子。加,增加,指带来好处。16、考察学生对重要句式的理解。关键词要翻译准确。 所以,(人们)喜爱的东西有比生命更重要的,(人们)厌恶的事情有比死亡更厉害的。 17、把握本文的论点。分析论据所证明的观点即是论点。 舍生取义,为义而不避死。18、了解成语的出处和含义。舍生取义,孟子指“羞恶之心”。今和义:为正义而牺牲生命。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③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④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2.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①遂许先帝以驱驰 ②以彰其咎
13.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4分)
①庶竭驽钝,攘除奸凶
翻译:
②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翻译:
14.选段中诸葛亮“报先帝而忠陛下”的原因是什么?(4分)
答:
12.① 答应 ② 表明、显扬
评分:本题共2分,每小题 1分
13.①(我)希望竭尽自己低下的才能,去铲除那些奸邪凶恶的敌人。
②征询从善的道理,明察和接受正直的进言
评分:本题共4分,每小题 2分
14.原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临崩寄臣以大事
评分:本题共4分, 每点2分
阅读《得道多助,失道寡助》和课外文言文一篇,完成9—13题。(9+5=14分)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9.文中“域民”、“固国”、“威天下”的解释全错的一组是( )(4分)
A.、 领域里的百姓、 牢固的国家、 威风的天子
B.、 限制百姓、 牢固的国家、 威风的天子
C、领域里的百姓、 巩固国防、 威风的天子
D.、领域里的百姓、 牢固的国家、 威震天下
10.将“寡助之至,亲戚畔之”翻译成现代汉语。(3分)
11.“战必胜”根本原因是(用原文的词语回答)。(2分)
9.A (4分)
10.失去道义到了极点,所有的人都会背叛他。(3分,大概意思说出来了,词语没翻译完成酌情给分)
11.得道者多助(2分)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