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1、文中加点词“开张”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陟罚臧否,不宜异同”的意思是________

2、为了不堵塞“忠谏之路”,诸葛亮建议后主刘禅应当__________。(用原文填空)

3、从这两段文字看,诸葛亮对后主刘禅执掌朝政有哪些告诫?

4、诸葛亮认为,在执法方面应该“刑(处罚)”的是_________的人,应该“赏(奖赏)”的是_________________的人。(用原文填空)

5、对这两段文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  )

A.诸葛亮分析蜀汉的危急形势,意在引起后主刘禅的高度重视。

B.诸葛亮指出蜀汉的有利条件是有一些忠臣志士因感念先帝之恩而愿报效后主。

C.诸葛亮指出后主刘禅应和有司一起处理赏罚之事,以显示公平严明的治理。

D.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广开言路和赏罚严明的建议。

6 下面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 2分 )
A.危急存亡之 一叶落而知天下 B.忘身于 无敌国患者
C.追先帝之殊遇 笼四野 D.塞忠谏之路也 固国不山溪之险

1、扩大 奖惩功过,评定(人物)好坏,不应当(因在宫中或府中而)有所不同。2、开张圣听3、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不宜偏私 4、作奸犯科 为忠善  5、C


(四)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21—25题。(12分)

甲: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而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乙:齐大饥,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饥者而食之。有饿者,蒙袂辑屦,贸贸然来。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嗟,来食!”扬其目而视之:“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21. 请用“/”为下面两个句子标明朗读停顿。(2分)

(1)今 为 所 识 穷 乏 者 得 我 而 为 之

(2)黔 敖 为 食 于

22.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2分)

(1)乞人不屑也

(2)以待饥者而食之

(3)所识穷之者得我与

(4)黔敖左奉食,右执饮

23. 翻译下面两个句子。(3分)

(1)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

(2)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24.甲、乙两段文字共同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联系生活谈谈你读后的感受。(3分)

25. 作为继孔子之后著名的儒家大师,孟子为我们留下了许多富有哲理的名言。请根据自己的积累,写出其中的两条(不得在本文中取)。(2分)

21(1)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2)黔敖/为食于路

22(1)认为值得(或愿意接受)(2)表承接的连词(3)“得”同“德”,感激恩德(4)饮用的水

23(1)对于优厚的俸禄如果不辨别它合不合礼义就接受它,那么这优厚的俸禄对我来说有什么好处呢!(2)(黔敖)赶上去道歉。他仍然不吃,终于饿死了!

24要舍利取义。舍利取义,是我们做人的准则,无论是现在,还是将来,在面对金钱__和人格尊严这两种选择时,我们应选择后者。

25①生于忧患,死于安乐②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出师表》选段(15分)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等之任也。

14、解释加点词:(4分)

(1)臣本布衣( )(2)遂许先帝以驱驰( )

(3)先帝不以臣卑鄙( )(4)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

15、翻译句子:(4分)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16、概括选文第一段的主要内容(3分)。

17、选文字里行间蕴含着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

14、平民  奔走效劳  身份低微,目光短浅  通“又”15、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效忠陛下的职责本分。16、回顾往事,追述经历,表达对先帝的知遇之恩的感激。17、“报先帝”,“忠陛下

《马 说》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

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卞和泣玉》

楚人和氏得玉璞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和为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继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注释] ①璞:蕴藏有玉的石头,未经加工的玉石。 ②刖:音“yuè”,古代一种酷刑,断足。 ③奚:何,为什么。 ④理:加工雕琢玉石。

14.结合文意,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1)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名马:

(2)厉王使玉人相之。相:

15、通过“识马”、“相玉”,两文表达的共同意思是什么?(3分)

16.《马说》以“‘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感叹收束全文,《卞和泣玉》以“王乃使玉人理其璞而得宝焉”为和氏献璞的结局,两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有何不同?(6分)

17.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4分)

(1)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2) 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

14.(1)名马:指具有日行千里的马。(若解释为有名的马,不给分)(2)相:鉴别   15、《马说》通过千里马被埋没的普遍现实,《卞和泣玉》通过和氏璞两度被指斥为石的故事,以事喻理,论述的都是统治者不识人才,埋没人才,英才志士怀才不遇,有志难伸的现实。(大意如此即可)   16.答:《马说》中,面对“天下无马”这种压制人才的谬论,文章只能发出“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的感叹;而《卞和泣玉》中,和氏璞虽然两度被斥为普通的石头,但终遇文王,经雕刻加工显示出天下至宝的本色。《马说》更多地是让人感到愤懑不平与无奈,而《卞和泣玉》却能让人看到一些希望。(大意如此即可)17.(1)想要与普通的马等同尚且不能够做到,怎么能要求它能够日行千里呢?(2)(我)感到痛苦的是(真正的)宝石被斥为(普通的)石头,诚实正直的人被诬蔑为骗子。或:我是为(真正的)的宝石被斥为(普通的)的石头,诚实正直的人被诬蔑为骗子而感到痛苦(悲痛)(意思对即可)

阅读甲乙文段,回答问题(20分)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wéi)苟(gǒu)得也;死亦我所恶(wù),所恶(wù)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bì)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wù)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bì)患者何不为(wéi)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bì)患而有不为(wéi)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wù)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如果)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愿意)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争论)一言以相杀,是义贵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孟子·贵义》

16.下列各句划线词语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是( )(3分)

A.、曾不若孀妻弱子 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

B.、义贵于其身也 以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C.、死亦我所知其今不异于古所云邪

D.、子天下而杀子之身 观夫巴陵胜状

17.下列各句中的“之”与例句相同的是( )(3分)

例:断子之手足

A.、人皆有之B.、予独爱莲之出污泥而不染

C.、吾欲之南海,何如?D.、醉翁之意不在酒

18.翻译下列句子(6分)

(1)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避患而有不为也。

(2)争一言以相杀,是义贵于其身也。

19.甲乙都运用了比喻论证阐明自己的观点。(用原文中语句回答)(4分)

甲文用“舍鱼而取熊掌”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则乙文用 论证了

20.甲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乙文中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你认为两文中的“义”的内涵是什么?面对金钱至上的今天我们还要坚持吗?为什么?

(4分)

16.下列各句划线词语意义或用法不相同的是( D )(3分)

17.下列各句中的“之”与例句相同的是( D )(3分)

18.翻译下列句子(6分)

(1)那么有办法求生但是却有人不采用这个做法,那么可以借此来躲避灾祸却有人不这样做。

(2)为一句话而争斗,以至互相残杀,这是由于义比他们的身体贵重啊!

19.甲乙都运用了比喻论证阐明自己的观点。(用原文中语句回答)(4分)

乙文用   争一言以相杀   论证了   万事莫贵于义也

20.甲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乙文中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你认为两文中的“义”的内涵是什么?面对金钱至上的今天我们还要坚持吗?为什么?(4分)

  答:①两文中的“义”都指的是道义。②应该坚持。因为道义是人的本性,不能丧失。

 

阅读文言文《大道之行也》,完成10—13题。(10分)

大道之行也

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贷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10.解释下列加点的词。(2分)

①选贤能 ( )②故人不独其亲( )

③男有,女有归( )④货其弃于地也( )

11.翻译下列文言语句。(2分)

①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

②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

12.请用自己的语言概括文中所描述的“大同”社会的基本特征。(3分)

13.“选贤与能”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步入二十一世纪的今天,“选贤与能”尤为重要。请就“选贤与能”谈谈你的理解。(3分)

10.①通“举” ② 以……为亲   ③职分,这里指职业、职守。 ④ 憎恶  11.①对于财货,人们憎恨把它扔在地上的行为,却不一定要自己私藏。②因此奸邪之谋不会发生,盗窃、__和害人的事情不发生。  12.选贤任能,讲信修睦,人人都能受到社会关爱,人尽其力,物尽其用。  13.只要言之有理,酌情给分。

《论语》十则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 ?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

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4、下列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温而知新:旧的知识,学过的知识。B.与朋友交而不乎:相信。

C.女知之乎:教诲。D.人不知而不:生气,发怒。

5、下列句中加点的字含义或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 学而时习 / 然后知松柏后凋也B. 仁为己任 /丛草为林

C.人不知不愠 /温故知新D.不善者而改之 /恕乎

6、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论语》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儒家经典著作。选入本文的有的谈求知的态度,有的谈求知的方法,有的谈修身做人。

B.孔子在“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一句中用比喻的手法强调了君子在恶劣的环境中保持自己高尚的节操。

C.“温故而知新”谈的是学习方法,在孔子看来只要温习了旧的知识就一定可以成为别人的老师。

D.“士不可以不弘毅”的原因是“任重而道远”。

7.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⑵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2.解释下列加点字在句中的意思。(2分)

是陋室

⑵苔痕阶绿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3分)

⑴草色入帘青

⑵谈笑有鸿儒

⑶无案牍之劳形

14.结合全文内容,说说作者的“德馨”表现在哪些方面。(3分)

12.⑴这  ⑵长到

    评分:共2分。每小题1分。

13.⑴草色青葱,映入帘里。

⑵可以谈笑的都是博学的人。

⑶没有公文使身体劳累。

    评分:共3分。每小题1分。

14.①安贫乐道  ②高雅情趣  ③效仿先贤

    评分:共3分。每个要点1分。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16分)

核舟记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远,能以径寸之木,为宫室、器皿、人物,以至鸟兽、木石,罔不因势象形,各具情态。尝贻余核舟一,盖大苏泛赤壁云。

舟首尾长约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许。中轩敞者为舱,箬篷覆之。旁开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启窗而观,雕栏相望焉。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

船头坐三人,中峨冠而多髯者为东坡,佛印居右,鲁直居左。苏、黄共阅一手卷。东坡右手执卷端,左手抚鲁直背。鲁直左手执卷末,右手指卷,如有所语。东坡现右足,鲁直现左足,各微侧,其两膝相比者,各隐卷底衣褶中。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卧右膝,诎右臂支船,而竖其左膝,左臂挂念珠倚之——珠可历历数也。

舟尾横卧一楫。楫左右舟子各一人。居右者椎髻仰面,左手倚一衡木,右手攀右趾,若啸呼状。居左者右手执蒲葵扇,左手抚炉,炉上有壶,其人视端容寂,若听茶声然。

其船背稍夷,则题名其上,文曰“天启壬戌秋日,虞山王毅叔远甫刻”,细若蚊足,钩画了了,其色墨。又用篆章一,文曰“初平山人”,其色丹。

通计一舟,为人五;为窗八;为篛篷,为楫,为炉,为壶,为手卷,为念珠各一;对联、题名并篆文,为字三十有四。而计其长曾不盈寸。盖简桃核修狭者为之。嘻,技亦灵怪矣哉!

5.本文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2分)

6.请用原文回答。(3分)

(1)佛印与众不同的外貌特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高度赞叹核舟技艺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舟中三人的神情气度为什么各不相同?(5分)

8.读到最后一段,可以看到径寸之木,却雕刻出如此多的东西,为此,你想到了哪些?(6分)

5.《虞初新志》 魏学伊

6.佛印绝类弥勒,袒胸露乳,矫首昂视,神情与苏黄不属。嘻,技亦灵怪矣哉!

7.苏黄是诗人,学者,受世俗礼法的约束;佛印是和尚,不受世俗礼法的约束,所以神情气质各不相同。

8.想到平时的历练,或中华古老技艺的高超。

  甲: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乙:冬至立仗,礼官定议欲媚章献太后,请天子帅百官献寿于庭,仲淹奏以为不可。晏殊大惧,召仲淹,怒责之,以为狂。仲淹正色抗言曰:“仲淹受明公误知,常惧不称,为知己羞,不意今日更以正论得罪于门下也。”殊惭无以应。 (选自司马光《涑水记闻》卷十)

[注释]①立仗:设立仪仗。 ②章献太后:名刘娥,真宗赵恒的皇后,宋朝第一位摄政的皇太后,与汉之吕太后、唐之武则天并称。 ③帅:通"率"。 ④明公:旧时对有名位者的尊称,范仲淹曾受晏殊提携。 ⑤羞:使蒙羞。

7.解释下列加点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予尝古仁人之心 求: 斯人,吾谁与归 微:

③仲淹受明公误知: ④不今日更以正论得罪于门下也 意:

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②晏殊大惧,召仲淹,怒责之,以为狂。

9.别人都竭力献媚于权势正炽的章献太后,而范仲淹却犯颜上奏,试结合[甲]段文字中范仲淹的胸襟、抱负,分析他这么做的原因。

7.①探求  ②没有  ③知遇,赏识  ④料想,意料

8.①不因外物好坏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  ②晏殊大为恐惧,召来范仲淹,恼怒地责备他,认为他的这种做法太张狂。

9.他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己志,所以“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不会从自己的官位、仕途角度考虑一己之荣辱,那样只会像礼官那样去阿谀权贵或者如晏殊那样噤声不言。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