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节选自诸葛亮《出师表》)
【乙】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①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②竭股肱③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诸葛亮传》)
注释:①[永安]即白帝城。②[敢]谦词。有冒昧的意思。③[股肱]比喻辅佐之臣。
15.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4分)
①先帝不以臣卑鄙( ) ②由是感激( )
③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④若嗣子可辅( )
16.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了。(4分)
(1)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2)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
17.【甲】【乙】两段中加点的“大事”都指什么?并用一个成语概括“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3分)
18.请简要回答下面两个问题。(4分)
(1)诸葛亮为什么在【甲】文中追述自身经历并追忆【乙】文中提到的“白帝托孤”一事呢?
(2)你从【甲】【乙】两段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怎样一个人?
15.① 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② 于是,因此 ③ 探望,拜访 ④ 辅佐,辅弼 16.(1)在乱世中苟活着,不求能在诸侯中扬名。(2)你(诸葛亮)的才能比曹丕高很多,一定能够安定国家,完成统一大业。17. “大事”都指“白帝托孤”之事。成语:鞠躬尽瘁死而后已。18.(1)就是希望后主能继承先帝的遗志,以接受自己的意见,治理好自己的国家。(2)由表可见:诸葛亮“其声呜咽似泣,其情沛然如注,勤勤恳恳之态如现,耿耿忠心尽袒。”意思对即可。
阅读下文,完成以下问题。(16 分)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一箪食,一豆羹,得之则生,弗得则死。呼尔而与之,行道之人弗受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万钟则不辨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1、解释加点词语在文中的含义。(2分)
(1)故患有所不辟也 (2)万钟则不辩礼义
2、指出下列句子加点字的通假字,并加以解释。(4分 )
(1)故患有所不辟也 通____,释义____
(2)乡为身死而不受 通____,释义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2)蹴尔而与之,乞人不屑也.
4、从全文来看,文章开头的“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用的是什么修辞方法?作者这样写的作用何在?(2分)
5.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请结合具体实例,谈谈作者是运用什么论证方法(谈一种即可)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的。(2分)
6、孟子的观点让我们想起了文天祥的那句名言?古人的看法对我们的有什么启发?(2分)
1 (1)通“避”,躲避。
(2)高位厚禄。
2(1)辟通避,避免,躲避(2)乡通向, 从前。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新课标第一网
(1)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丧失罢了。
(2)用脚踢着(或踩过)给别人吃,乞丐也不愿意接受。
4、比喻。这样写通俗易懂,并由此引出文章的中心论点。
5、中心论点:舍生取义(答“舍生而取义者也”或“人在任何时候都不要违背‘义’”亦可。)本文主要运用了比喻论证、举例论证、对比论证等方法来证明文章的中心论点。如将“生”比作“鱼”,将“义”比作“熊掌”,当二者不能兼得时,应舍生取义;又如作者举“一箪食,一豆羹”的例子,告诉我们要不食嗟来之食,要不丧失人的“本心”,要舍生取义
5、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略。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选自《孟子·告子上》)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①子②冠履③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④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选自《墨子》)
【注释】①予:给,送。②子:你,代词。③履:鞋子。④一言:一句话,即关系到正义与非正义的一句话。
23、解释下列加点的词。(3分)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2)今谓人曰( ) (3)何故( )
24、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2)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
25、【甲】【乙】两文都阐明了“义”的重要性,您认为“义”的内涵是什么?今天还有坚持的必要吗?为什么?(3分)
23、是:这、这样 谓:对……说 故:缘故、原因(1分一题)
24、送给你天下,却要你的性命,你愿意这样做吗?(关键词翻译正确,语句通顺,意同即可。2分)
25、“义”是正义,是有利于人民、民族、国家的大义。(答到“正义、大义”均可)(1分) 第二问示例:回答出有(1分)任何时候,我们都应该坚持人民(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所以我们应该坚持。(2分)
阅读《马说》选段,完成18~23题。(18分)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关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①安求其能千里也?
②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18. 给加点字注音。(2分)
①才美不外见( ) ②其真无马邪( )
19. 划横线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是:(2分)
① ②
20. 你是如何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这一句话的?(4分)
21. 翻译句子: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3分)
22. 本文暗示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又不重视人才,致使大批人才埋没,他的人才观是: (3分)
23. 结合当今的社会,说说如果你是人才,你应该怎么做的?(4分)
18. 给加点字注音。(2分)
①才美不外见( xiàn ) ②其真无马邪( yé )
19. 划横线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是:(2分)
① 反问 ② 排比
20. 你是如何理解“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这一句话的?(4分)
小小的设问句点出了全文的中心,总结了自己的观点,抒发了自己的愤慨。
21. 翻译句子: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3分)
难道真的没有千里马了吗?其实是他真的不了解千里马。
22. 本文暗示封建统治者不能识别人才,又不重视人才,致使大批人才埋没,他的人才观是: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 (3分)
23. 结合当今的社会,说说如果你是人才,你应该怎么做的?(4分)
(言之有理即可)
阅读下文,完成9—11题(8分)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9.上述语段节选自课文《 》(2分)
1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分)
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11.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第①段中诸葛亮自叙生平及以身许国的经历是告诉后主自己精诚报效先帝的原因。
B.第①段中诸葛亮概述21年不平凡的历程,以表明创业艰难,激励后主奋发图强。
C.第②段中诸葛亮希望后主能支持攸之、祎、允等一起随他率师北伐。
D.第②段诸葛亮表达了自己对蜀汉的忠诚和兴复汉室的决心。
9.2分。《出师表》 10. 3分。(我)因此非常感激,于是答应先帝为他奔走效劳。
11.3分。C
阅读《出师表》(节选),完成12-14题。
①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②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③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④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⑤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1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2分)
(1)诚宜开张圣听。 开张:_______
(2)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遗:_______
1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语句。(2分)
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翻译:______
14.结合全文内容,说说诸葛亮向后主提出了哪些建议?最终目的是什么?(4分)
答:_________
12.答案:
(1)扩大
(2)给予
(共2分。每小题1分)
13.答案:每次先帝与我谈论此事,没有一次不对桓、灵二帝的遭遇感到痛心遗憾的。
(共2分)
14. 答案:
建议:开张圣听;陟罚臧否,不宜异同;亲贤臣,远小人。
目的:兴复汉室
(共4分。“建议”3分,“目的”1分)
阅读《出师表》选段,完成第13—16题。
出师表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13.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不同的一组是( )(2分)
A. 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 然后施行
B. 以塞忠谏之路也 进尽忠言
C. 诚宜开张圣听 宜付有司论其刑赏
D. 咨臣以当世之事 悉以咨之
14.解释下面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1分)
遂许先帝以驱驰 驱驰
15.把文中划线句译成现代汉语。(2分)
16.你认为诸葛亮上此表的目的是什么?(2分)
13. A (共2分)
14.奔走效劳 (共1分)
15.这是我用来报答先帝,并尽忠于陛下的职责本分。(共2分)
16.给后主刘禅提出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远佞的建议,解除出师前的后顾之忧,表达对刘备父子的忠心和兴复汉室的决心。(共2分)
《出师表》(节选) 15分
诸葛亮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
13.解释下列加点词语的意思。(3分)
①遂许先帝以驱驰 ②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
③先帝不以臣卑鄙
14.翻译下面句子。(4分)
①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②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5.对选文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作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为出师北伐做了准备工作;而“南方已定,兵甲已足”是出师北伐的先决条件。
B.作者希望后主遇事多多询问郭攸之、费祎、董允等,全部听取他们的建议,广开言路。
C.《出师表》写在诸葛亮北伐之前,是希望刘禅治理好国家,使北伐的计划得以实现。
D.诸葛亮出师北伐的目标是平定中原,兴复汉室王朝,迁回旧日国都。
16.填空:选段分别回顾了三顾茅庐、临危受命、 三件对作者人生有重大影响的往事,表达了作者 (摘录原文)的感情。(2分)
17.结合选文相关内容说说诸葛亮是一个什么样的人?(4分)
《出师表》(节选)
13.①奔走效劳 ②怠慢、疏忽 ③身份低微、见识短浅(3分)
14.①在战事失败的时候接受了任命,在危急患难期间受到了委任。(2分)
②这就是我用来报答先帝、效忠陛下的职责和本分啊(2分)
15.B(2分)
16.临崩托孤;报先帝忠陛下(2分)
17.从诸葛亮日夜辛劳为报先帝知遇之恩可以看出他是一个知恩图报的人;从出师北伐,制定长远的军事计划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有军事谋略的人,从诸葛亮对自己身世的描述可以看出他是一个淡泊名利的人,从他为国事操劳、谋划布阵可以看出他是一个忠心耿耿、为国事鞠躬尽瘁的人。(4分,任意两点即可,但要结合文章内容)
【古典文学】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20—24题。(共14分)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①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③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注释】①今:若,如果。②一言:指一句关系到正义与不正义的话。
20.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或短语。(4分)
⑴故患有所不辟也( ) ⑵故不为苟得也( )
⑶予子冠履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 ) ⑷予子冠履( )
21、用∕划分句子节奏,划两处。(2分)
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
2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⑵万事莫贵于义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两文都很推崇“义”,请选出下列最符合“义”的品质的一组( )(2分)
①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②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③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④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鲁智深大闹野猪林。
⑤香港义工阿福在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灾区为抢救六名被困师生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A.①②③B.③④⑤C.②④⑤D.①②⑤
24、两文都运用了比喻论证来阐明观点,请择用两文中的原句回答下面问题:(2分)
【甲】文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乙】文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论证了“万事莫贵于义”的观点。
20、(1)躲避 (2)苟且取得 (3) 愿意 (4)给你
21、 予子天下/ 而杀子之身/ 子为之乎?
22、(1)过去宁可死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为了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自己却去去做接受它。(2) 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
23、C.
24、【甲】文“舍鱼而取熊掌”;【乙】文“冠履不若手足之贵”。
附【译文】墨子说:“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如果向某人说:‘给你鞋帽,然后斩断你的手足,你干不干?’这人一定不干,为什么?就因为鞋帽不如手足可贵。又说:‘给你天下,然后把你杀死,你干不干?’一定不干,为什么?就因天下不如生命可贵。(可是)为了争论一句话而互相厮杀,这就是把大义看得比生命更为可贵啊!所以说,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1、文中加点词“开张”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陟罚臧否,不宜异同”的意思是________
2、为了不堵塞“忠谏之路”,诸葛亮建议后主刘禅应当__________。(用原文填空)
3、从这两段文字看,诸葛亮对后主刘禅执掌朝政有哪些告诫?
4、诸葛亮认为,在执法方面应该“刑(处罚)”的是_________的人,应该“赏(奖赏)”的是_________________的人。(用原文填空)
5、对这两段文字的内容理解不正确的是哪一项? ( )
A.诸葛亮分析蜀汉的危急形势,意在引起后主刘禅的高度重视。
B.诸葛亮指出蜀汉的有利条件是有一些忠臣志士因感念先帝之恩而愿报效后主。
C.诸葛亮指出后主刘禅应和有司一起处理赏罚之事,以显示公平严明的治理。
D.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了广开言路和赏罚严明的建议。
6 下面加点词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 ( 2分 )
A.危急存亡之秋 一叶落而知天下秋 B.忘身于外 无敌国外患者
C.盖追先帝之殊遇 笼盖四野 D.以塞忠谏之路也 固国不以山溪之险
1、扩大 奖惩功过,评定(人物)好坏,不应当(因在宫中或府中而)有所不同。2、开张圣听3、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 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不宜偏私 4、作奸犯科 为忠善 5、C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