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完成完成17—23题)(共23分)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17.解释下面句中加点的词。(4分)
(1) 臣本布衣( ) (2) 耕于南阳( )
(3) 遂先帝以驱驰( ) (4) 至于斟酌益( )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4分)
(1) 先帝不以臣卑鄙
译文:
(2)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译文:
19.说出“卑鄙”一词古今意义的不同:(2分)
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
古义:         今义:        

20.选文第一、二段中可以概括出的两个成语是_____________ 、 。选文第三段中说:“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大事”在文中指什么?(用原文回答)(5分)


21.第①段文字中诸葛亮向后主提出应该 ,不应该 。 (请用原文回答)(4分)

22.下列句子中“盖”字的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一项是(2分)( )
A.羲之之书晚乃善,则其所能,盖亦以精力自致者,非天成也。
B.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C.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珠遇。
D.盖天下万物之萌生,靡(没有)不有死。
23.你从这两段文字中可以看出诸葛亮是一位怎样的贤臣?(2分)

18. (1)平民、老百姓 (2)亲自、亲身 (3)答应 (4)减少
   19.   (1)先帝不认为(因为)我身份低微,出身鄙野。   (2)所以临去世时把国家大事托付给我了。

20.(1)身份低微,出身鄙野。(2)恶劣(不道德)。
   21.亲贤远佞   三顾茅庐   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22.亲贤臣,远小人亲小人,远贤臣       6.B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18—22题。(12分)

[甲]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乙]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①,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注释】①文不识:人名。

18. 解释下列加着重号的词语。(2分)

(1)无从致书以观 致 (2)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叩

(3)色愈恭,礼愈至 至 (4)邻舍有烛而不逮 逮

19. 下列句中加着重号的“之”字用法相同的两项是:( )和( ) (2分)

A.每假借于藏书之家B.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C.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D.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20.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

(2)愿得主人书遍读之。

         

21.两文的作者是怎样解决读书的困难的?(每一点各四字)(2分)

[甲] [乙]

22.从这两段文字看,主人公最终能够学业有成的相同原因有哪些?(说出两点即可)(2分)

               

18.(1)得到  (2)请教  (3)周到  (4)及,到  

19. C  D  

20.(1)我站在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

(2)希望能够读遍主人的藏书。

21.甲:抄书求师  乙:偷光佣作  

22.刻苦学习  博览群书(得到他人的帮助)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6—8题。

甲: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中,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选自《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乙: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节选自《鱼我所欲也》)

6.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2分)

(1)困于心,于虑 衡: (2)故有所不辟也 患:

7.翻译下列句子(4分)

(1)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2)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8.甲文中“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与 乙文中“生,亦我所欲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等都谈到了“生”,请你结合文章内容谈谈对两篇文章中“生”的不同理解。(3分)

6    2     (1)“衡”通“横”,梗塞,不顺  (2)祸患,灾难 (每词1分)

7    4     (1)通过那些来使他的内心警觉(或惊动),使他的性格坚韧(或坚强)起来,增加他原本不具备的才能。

(2)不仅贤人有这种本性,人人都有,不过贤人能够不丢掉罢了。(每句2分)

8    3     甲文中的“生”是生存发展,是希望人们能因有忧患而得以生存; 乙文中的“生”倾向于生命,生命是可贵的,但生命的意义和价值决不仅仅停留于“活着”,面临生死抉择时,要能够以“义”为标准,舍生取义。不能苟且偷生。(意思对即可)

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独学无友,则孤陋①而难成。久处一方,则习染而不自觉。不幸而在穷僻之域,无车马之资②,犹当博学审③问,以求其是非之所 在,庶几⑤可得十之五六。若既不出户,又不读书,则是面墙之士,虽有子羔、原宪⑥之贤,终无济于天下。子曰:“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 也。”夫以孔子之圣,犹须好学,今人可不勉⑥乎?

(节选自顾炎武《与友人书》)

注解:①孤陋:片面、浅陋。②资:盘缠。③审:详细。④庶几:差不多。⑤子羔、原宪:孔子的弟子。⑥ 勉:勤勉,努力。

21.下面语句中加点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4分)

A.既加冠 若既不出户B.故余虽愚 虽有子羔、原宪之贤

C.俯身倾耳以请 夫以孔子之圣,D.益慕圣贤之道 曾益其所不能

2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A.或遇其叱咄B.不幸而在穷僻之域

C.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D.若既不出户

23.将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

(2)人之为学,不日进则日退。

24.甲乙两段文字所谈的都是为学之道,这两段文字所说的道理,其共同之处有哪些?不同之处有哪些?(4分)

21.B 22.A有时 B地方区域等  C交往   D门  23.(1)曾经跑到百里之外,追随本乡德高望重、学识渊博的长者,拿着经书向他讨教。(2)一个人做学问,如果不是每天(或一天天地)进步,那就会每天 退步。24.(1)共同之处:①要勤勉好学,②做学问要与人研讨交流(有能在一起研讨交流的志同道合者)(2)不同之处:甲文①从为学之难的角度说勤 勉,②也谈了尊师之道;乙文①谈“为学”不进则退的道理,②要认真钻研独立思考,③要出门学习生活(或开阔眼界)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高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愠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不敢稍约( ) (2)慕圣贤之道( )

(3)四僵劲不能动( )(4)白玉之环 ( )

17.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8.你从作者身上得到哪些启示?(2分)

16.(1)超过(2)更(3)通“肢”,肢体(4腰佩

17.(1)因此人们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读,我也因此能够博览群书。(2)因为我心中有足够我快乐的,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我的同学。

18.学习要善于克服困难;学习要勤奋努力;学习要虚心,不懂就问……(写出两点给满分)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者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谓人曰:‘予子冠履而断子手足,子为(愿意)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争论)一言以相杀,是义贵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15、下列句中加点的字意义或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故不为得也 富贵,无相忘

B.义贵于身也 以人多以书假余

C.舍鱼取熊掌者也 予子天下杀子身

D.子冠履而断子手足 观夫巴陵胜状

16、下列句中“之”与“断子之手足”中的“之”用法相同的是( )(2分)

A.人皆有之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辍耕之垄上D.醉翁之意不在酒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2分)

(1)非独贤者有是心也

(2)万事莫贵于义也

18、(甲)中作者将 比做鱼,将 比做熊掌,提出了他的主张:当二者不能两全时,应 (3分)

19、(甲)文“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与乙文哪句表达了同样的观点?你认为两文中的“义”的内涵是什么?今天我们还有必要坚持吗?为什么?(3分)

12、(B)(2分)13、(D)(2分)

14、(4分)(1)不只是贤明的人才有这样的认识(想法或思想)

(2)任何事都比不上“义”的重要

15、应舍生取义(3分)

16、(4分) 万事莫贵于义。对两文“义”的内涵的理解,我们应当一分为二地看待,如果指的是正义、道义,是有利于人民、民族、国家的大义,那么,我们就应该坚持人民或国家的利益高于一切的原则 ,而那些不利于稳定或团结的所谓的哥们“义气”,则是不应该坚持的。

(甲)山不在高,有仙则。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乙)板桥幼随其父学,无他师也。幼时殊无异人之处,少长,虽长大,貌陋,人咸易之。然读书能自刻苦,自激愤,由浅入深,由卑及高,由达远,以赴古人之奥区,以自畅其性情才力之所不尽。人咸谓板桥读书善记,不知非善记,乃善诵耳。板桥每读一书,必千百遍。舟中、马上、被底,或当食忘匕箸,或对客不听其语,并自忘其所语,皆记书默诵也。书有弗记者乎。

19、解释加点字(7分)

寝 ( ) 咸( ) 易 ( ) 迩( )

名( ) 劳( ) 鸿儒( )

20、解释句子(4分)

①幼时殊无异人之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孔子云:何陋之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郑板桥之所以“善诵”是因为 。(用自己的话概括)(1分)

22、用“/ ”标出下列句子朗读的节奏。(1分)

①无 丝 竹 之 乱 耳

23、用甲文语句回答。(2分)

①“陋室”所以不陋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

②描写“陋室”环境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甲文表达了作者_______________的愿望和_________________的生活情趣。(2分)

19、相貌丑陋      都       轻视( 轻慢 )      近  、出名   形体、身体    大

20、1、小时候一点也没有跟别人不一样的地方。  2、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21、郑桥桥抓住点滴时间争分夺秒地学习。

22、无 / 丝 竹 之 乱 耳   

23、1、惟吾德馨。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24、保持高尚节操  安贫乐道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20分)

【甲】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所识穷乏者得我与?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宫室之美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妻妾之奉为之;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是亦不可以已乎?此之谓失其本心。 (选自《鱼我所欲也》)

【乙】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8分)

(1)万钟于我何

(2)是亦不可以

(3)然则何时而乐耶

(4)斯人,吾谁与归

18、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3分)

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译文:

19、【甲】段中的“本心”是指 ,【乙】段中的“古仁人之心”的具体体现是 ;【甲】【乙】两段都运用了 的表现手法。(6分)

20、【甲】段中孟子的思想和【乙】段中范仲淹的思想激励着一代代仁人志士身体力行,涌现出许多可歌泣的事迹。请简述一例。(3分)

17.(1)益处(2)止,这里是“止而不为”的意思(3)(既然)这样,那么(4)非,(如果)没有

18.原先为了义宁愿身死而不受施舍,今天却为了所认识的穷困贫苦的人感激我的恩德而接受了。

19.本来就有的羞恶廉耻之心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或“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对比

阅读下列文言语段(13分)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含义。(3分)

A.、非不深也( )B.、而去之( )C.、以天下之所( )

14、下列各组词意思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道:得道者多助。策之不以其道。B.、去:委而去之。去国怀乡。

C.、至:比至陈。寡助之至。   D.、之:攻亲戚之所畔。辍耕之垄上始龀。

15、把下面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4分)

A.、环而攻之而不胜。

译:

B.、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

译:

16、选文举什么例子论证“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3分)

答: 。

13、A、护城河B、放弃C、归顺、服从 

14、B 

15、A、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B、凭借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攻打兄弟骨肉都背叛他的人。

16、以攻城和守城为例来论证。

阅读下文,完成6—9题。(15分)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讳、允之任也。

  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讳、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6.下列各组短语中,加点词词义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深入不——吹求疵 B.庶驽钝——声嘶力

 C.兴复之——东施颦 D.咨诹善——听途说

7.翻译句子。(6分)

①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请从文中摘录表现诸葛亮对后主殷切希望的句子。(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请用6个字概括上文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3分)B 7、(6分)略。8、(2分)“陛下亦宜自谋……深追先帝遗诏”  9、(2分)报先帝忠陛下

微信扫码获取答案解析
下载APP查看答案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