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完成8-—11题。(14分)
备由是诣亮,凡三往,乃见。因屏人曰:“汉室倾颓,奸臣窃命,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义于天下,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亮曰:“今曹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与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也。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抚和戎越,结好孙权,内修政治,外观时变,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8.下列加点词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备由是诣亮诣太守说如此B.欲信大义于天下尽信《书》,则不如无《书》
C.将军既帝室之胄无丝竹之乱耳D.信义著于四海 皆以美于徐公
9.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5分)
(1)而智术浅短,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2)此殆天所以资将军也。
10. 诸葛亮为刘备提出的外交政策是“抚和戎越,结好孙权”,其中“结好孙权”的依据是什
么?请用自己的话简要分析。(4分)
11.上面这段文字节选自 主编的《 》一书。(2分)
8.(3分)A
9.(5分)(1)可是(我)智短谋浅,因此失败,直到今天这个地步。(译出大意2分,关键字“猖蹶”1分。)
(2)这大概是上天用来资助将军的。(译出大意1分,关键字“殆”1分。)
10.(4分)孙权的政权,已历三世,政权巩固;(2分)孙权占据的江东,地形险要(地理条件优越),人才众多(人心归附)。(2分)
11.(2分)司马光 《资治通鉴》(出现错别字不给分)
送东阳马生序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4.下面加点词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 无从致书以观 致:得到 B. 俟其欣悦 俟:等待
C. 色愈恭,礼愈至 至:周到 D. 腰白玉之环 腰:腰间
5.下面句子中加点字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
A.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不知木兰是女郎
B.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每有会意,便欣然忘食
C. 无从致书以观 以君为长者
D. 当余之从师也 夫专诸之刺王僚也
6.对文章内容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 本文是一篇赠序,其中的“序”,并非“序言”,而是“赠言”的意思。
B. 文章开头的“嗜学”一词统领全文,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就是“嗜学 ”与“家贫”之间的矛盾决定的。
C. 作者“虽愚,卒获有所闻”的根本原因是他遇到了学识渊博、要求严格的好老师。
D. 作者写自己求学经历艰难的目的是劝勉马生不要辜负良好的学习条件,要刻苦读书,以期有所成就。
7.将第Ⅰ卷文言材料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2分)
译文: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2分)
译文:
4.(D)
5.(D)
6.(C)
7. (1)译文:(我)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捧着经书向同乡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
(2)译文:因为(我)内心有足以快乐的事情,(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别人。
阅读下文,完成第9—11题(8分)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祎、允之任也。
9.文章中的“臣”、“先帝”、“陛下”分别指 、 、 (人名)(3分)
10.翻译句子,注意加点的词语(3分)
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
11.对上文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第①段自述身份、籍贯和淡泊名利的生活态度,追述先帝“三顾草庐”的知遇之恩,强调“亲贤臣”就该亲近自己这样的贤臣。
B.“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是“倾覆”的具体化,也是对全文开头“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的照应。
C. 第②段“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这里的“大事”指“北定中原,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
D.《出师表》中最能表达杜甫《蜀相》“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中“老臣心”的句子是“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9.诸葛亮 刘备 刘禅
10.(先帝)三次到草庐拜访我,向我征询当时天下的大事。
11. A
比较阅读甲、乙两篇作品,完成7—11题。(13分)
观沧海 曹操
【甲】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出师表(节选) 诸葛亮
【乙】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先帝在时,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侍中、尚书、长史、参军,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②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③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讳、允之任也。
7.解释下列加点词的意思。 (4分)
(1)山岛竦峙( ) (2)先帝不以臣卑鄙( )
(3)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 (4)遂许先帝以驱驰( )
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2分)
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9.甲诗与乙文两篇作品所表达的情感不相同: (2分)
甲诗 (用自己的话概括)
乙文 (用原文语句回答)
10.关于甲、乙两篇作品的理解,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
A.甲诗中“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由眼前海上的景色联想到大海吞吐日月的气势,意境开阔。
B.乙文第①段情深辞切,郑重告诫后主借古鉴今,广开言路。
C.甲诗中“水何澹澹”与“洪波涌起”分别写出了大海在微风下水波动荡的样子和大风鼓动时波澜壮阔的气势。
D.乙文“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的内容是三顾茅庐的故事,意在追叙先帝知遇之恩,从而启发后主励精图治。
11.甲诗语言雄浑苍劲,乙文语言则质朴恳切。请任选一篇从表达方式的角度,结合具体内容,说说这篇作品是如何体现这种风格的: (3分)
7.(1)耸立 (2)身份低微,出身低下 (3)拜访 (4)奔走效劳 (共4分,各1分)
8.在军事上失败的时候接受重任,在危难紧迫的关头奉命出使。(2分)
9.甲诗表现了诗人曹操开阔的胸怀和他统一中国建功立业的宏大抱负。(1分)
乙文: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1分)
10.B(2分)
11.示例1:甲诗通过描写秋天的山水景物,如抓住“山岛”的“竦峙”、“树木”的“丛生”、“沧海”的“涌起”等景物的特点来展现其雄浑苍劲的风格。
示例2:乙文在议论中融于叙事和抒情,如反复提到“先帝”,情感真挚,叙述时回忆往事,情感动人,形成了语言质朴,恳切的风格。(点明表达方式1分,结合具体内容2分)
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高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愠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16.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1)不敢稍逾约( ) (2)益慕圣贤之道( )
(3)四支僵劲不能动( )(4)腰白玉之环 ( )
17.翻译下列句子。(4分)
(1)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
(2)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18.你从作者身上得到哪些启示?(2分)
16.(1)超过(2)更(3)通“肢”,肢体(4)腰佩
17.(1 )因此人们大多愿意把书借给我读,我也因此能够博览群书。(2)因为我心中有足够我快乐的,所以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我的同学。
18.学习要善于克服困难;学习要勤奋努力;学习要虚心,不懂就问……(写出两点给满分)
《后出师表》选段(8分)
夫难平①者,事也。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②手,谓天下已定。然后先帝东连吴、越,西取巴、蜀,举兵北征,夏侯授首,此操之失计,而汉事将成也。然后吴更违盟,关羽毁败,秭归蹉跌③,曹丕称帝:凡事如是,难可逆见。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至于成败利钝,非臣之明所能逆睹也。
(注释:①平,通“评”,评判,判断。②拊,拍。③蹉跌,跌交,比喻失败。)
21.写出与例句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
例句:凡事如是,难可逆见
A.夫难平者,事也。B.必先苦其心志
C.所以动心忍性D.曾益其所不能
22.翻译文中划线的句子。(2分)
昔先帝败军于楚,当此时,曹操拊②手,谓天下已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3.文中哪句话与《出师表》中“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一句所表达的情感是一样的?(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4.依据选文以及你对诸葛亮的了解,请简要的评说一下诸葛亮其人。(2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1.C22.从前先帝在楚地打了败仗,在这时,曹操拍手称快,认为天下已被他平定了。(2分) 23.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2分) 24.能围绕“忠心耿耿、勤勤恳恳、足智多谋、高瞻远瞩”等来评说即可。(2分)
阅读下面的古诗文,完成19—22题。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乙)邴原少孤,数岁时,过书舍而泣。师曰:“童子何泣?”原曰:“孤者易伤,贫者易感。夫书者,凡得学者,有亲也。一则羡其不孤,二则羡其得学,中心感伤,故泣耳。”师恻然曰:“欲书可耳!”原曰:“无钱资。”师曰:“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于是遂就书。一冬之间,诵《孝经》《论语》。
1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3分)
A.媵人持汤沃灌(热水) B.腰白玉之环(腰间)
C.邴原少孤(丧父变成孤儿) D.凡得学者(能够)
20.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意思相同的两项是( )( )(4分)
A.烨然若神人 师恻然曰
B.足肤皲裂而不知 过书舍而泣
C.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一冬之间
D.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 一则羡其不孤
21.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4分)
(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2)童子苟有志,吾徒相教,不求资也。
22.我们可以分别从甲文和乙文中学到什么?(4分)
19、B 20、AC
21、(1)因为(我)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情,不觉得吃的喝的不如别人。(2分)
(2)你如果立志读书,我愿意免费教你,不收学费。(2分)
22、甲文:不畏艰难、专注苦读的精神。(2分)
乙文:贫不丧志、立志求学和学习上勤奋努力的精神。(2分)
译文:邴原幼时丧父,几岁时,从书塾经过,(听见书声琅琅)忍不住哭了,书塾的老师问他说:“小孩子为什么哭泣?”邴原说:“孤单的人容易悲哀,贫穷的人容易感伤。那些读书的,凡是能够学习的人,必然都是些有父母的孩子。我一来羡慕他们不孤单,二来羡慕他们能够上学。内心感伤,因此而哭泣。”老师怜悯地说:“你如果想要读书是可以的。”邴原说:“我没有钱。”老师说:“你如果立志读书,我愿意免费教你,不收学费。”邴原于是就进了学堂(读书)。一个冬天,就熟读了《孝经》和《论语》。
阅读下面[甲][乙]两段文言文,完成28—32题。(17分)
【甲】当余之从师也,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足肤皲裂而不知。至舍,四支僵劲不能动,媵人持汤沃灌,以衾拥覆,久而乃和。寓逆旅,主人日再食,无鲜肥滋味之享。同舍生皆被绮绣,戴朱缨宝饰之帽,腰白玉之环,左佩刀,右备容臭,烨然若神人;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盖余之勤且艰若此。 (选自《送东阳马生序》)
【乙】范仲淹二岁而孤①,母贫无依。再适长山朱氏②。既长,知其世家③,感泣辞母,去之南都④入学舍。昼夜苦学,五年未尝解衣就寝。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往往颤(zhān)粥不充⑤,日昃(zè)⑥始食,遂大通六经⑦之旨,慨然⑧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选自《宋名臣言行录》)
〖注释〗①孤:幼年丧父谓之孤。②再适长山朱氏:改嫁到长山姓朱的人家。③世家:身世。④南都:地名。⑤颤粥不充:颤,稠粥。充,充足。⑥日昃:太阳偏西。⑦六经:指《诗》《书》《礼》《乐》《易》《春秋》六部经书。⑧慨然:形容慷慨激昂。
28.解释加点词的意思。(4分)
(1)腰白玉之环 ( ) (2)同舍生皆被绮绣( )
(3)媵人持汤沃灌( ) (4)感泣辞母 ( )
29.下面句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①足肤皲裂而不知 ②范仲淹二岁而孤B.①当余之从师也 ②去之南都
C.①以衾拥覆 ②辄以水沃面D.①余则组袍敝衣处其间 ②其如土石何(选自《愚公移山》)
30.翻译句子(4分)
①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
译文: (2分)
②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
译文: (2分)
31.“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用文中原话回答):
。(2分)
32.两文段的主人公都克服了生活的艰难,勤奋苦渎,从文段中来看,二者的读书动力略有差别,请分别用自己的话概括,甲文宋濂是:① ,乙文范仲淹是:② 。反映古代名人苦读的成语故事有:③ 、 (要求填写两个)。(4分
28.(1)用作动词,“腰佩”或“腰上佩带”;(2)通“披”,“穿”或“穿着”;(3)热水;(4)辞别。(答出意思即可,每小题l分,共4分。)
29.C(A①连词,“却”;②连词,“就”。B①助词,取消独立性;②动词,“到”。C①和②都是介词,都当“用”讲。D①人称代词,“他们的”;②加强反问语气。)(2分)
30.①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
②深夜如果昏昏欲睡了,就用冷水洗脸使自己清醒。
31.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32.①以读书为乐(有极强的求知欲望)(1分)②因感恩慈母,承担家庭责任而读书(1分)③囊萤映雪 悬梁刺股 凿壁偷光 画荻凿壁等(要求填写两个,一个1分)
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完成18~21题。(12分)
【甲】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生亦我所欲,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死亦我所恶,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如使人之所欲莫甚于生,则凡可以得生者何不用也?使人之所恶莫甚于死者,则凡可以辟患者何不为也?由是则生而有不用也,由是则可以辟患而有不为也。是故所欲有甚于生者,所恶有甚于死者。非独贤者有是心也,人皆有之,贤者能勿丧耳。
【乙】子墨子曰:“万事莫贵于义。今①谓人曰:‘予子冠履②而断子之手足,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冠履不若手足之贵也。又曰:‘予子天下,而杀子之身,子为之乎?’必不为,何故?则天下不若身之贵也。争一言③以相杀,是贵义于其身也。故曰:万事莫贵于义也。”
【注释】①今:若,如果。②予子冠履:给你帽子和鞋。③一言:指一句关系到正义与不正义的话。
18.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或短语。(4分,任选4个作答)
⑴故患有所不辟也( ) ⑵故不为苟得也( )
⑶贤者能勿丧耳( ) ⑷子为之乎?( )
⑸必不为,何故( )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⑴乡为身死而不受,今为所识穷乏者得我而为之。
⑵万事莫贵于义也。
20.两文都很推崇“义”,请选出下列最符合“义”的品质的一组。(2分) 【 】
①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②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③墙角的花!你孤芳自赏时,天地便小了。④鲁提辖拳打镇关西,鲁智深大闹野猪林。⑤香港义工阿福在2010年青海玉树地震灾区为抢救六名被困师生而献出了自己的生命。
A.①②③B.③④⑤C.②④⑤D.①②⑤
21.两文都运用了比喻论证来阐明观点,请择用两文中的原句回答下面问题:(2分)
【甲】文用“ ”论证了“舍生取义”的观点;
【乙】文用“ ”论证了“万事莫贵于义”的观点
18.(1)同避,躲避。(2)苟且取得。(3)丧失。(4)做。(5)为什么。 (2分。答对两个给1分。)
19.(1)过去宁可死也不肯接受,今天(有人)为了所认识的贫困的人感激自己却去去做接受它。(2) 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5分。第一句3分。第二句2分,意对即可)
20.C. (3分。)
21.【甲】文“舍鱼而取熊掌”;【乙】文“冠履不若手足之贵”。 (2分。)
【译文】墨子说:“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如果向某人说:‘给你鞋帽,然后斩断你的手足,你干不干?’这人一定不干,为什么?就因为鞋帽不如手足可贵。又说:‘给你天下,然后把你杀死,你干不干?’一定不干,为什么?就因天下不如生命可贵。(可是)为了争论一句话而互相厮杀,这就是把大义看得比生命更为可贵啊!所以说,一切事物没有比正义更可贵的。”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完成17—20题。(共11分)
(一)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祗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
(韩愈《马说》)
(二)楚人和氏得玉璞①楚山中,奉而献之厉王。厉王使玉人相之,玉人曰:“石也。”王以和为诳,而刖②其左足。及厉王薨,武王即位,和又奉其璞而献之武王,武王使玉人相之,又曰:“石也。”王又以为和诳,而刖其右足。武王薨,文王继位,和乃抱其璞而哭于楚山之下,三日三夜,泣尽而继之以血。王闻之,使人问其故,曰:“天下之刖者多矣,子奚③哭之悲也?”和曰:“吾非悲刖也。悲乎宝玉而题之以石,贞士而名之以诳,此吾之所以悲也。”王乃使玉人理④其璞而得宝焉,遂命曰:和氏之璧。
(《卞和泣玉》)
(注):①璞:蕴藏有玉的石头,未经加工的玉石。 ②刖:音“yuè”,古代一种酷刑,断足。 ③奚:何,为什么。 ④理:加工雕琢玉石。
17.解释下面加点词语在句中的意思。(2分)
(1)策之不以其道 策:
(2)才美不外见 见:
18.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在文中的意思。(2分)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
19.《马说》文中画线句子运用了何种修辞?有什么作用?(3分)
20.《马说》中“不知马”的食马者面对千里马却说“天下无马” ,《卞和泣玉》中的卞和在失去双足之后,终遇文王,终于发现了藏在璞中的无价之宝和氏璧,两文表达了怎样共同的愿望?如果你是千里马或者是卞和你会怎样去做?(4分)
17.(1)驱使 (2)通“现”,显现(每小题1分,共2分)
【知识点】实词的含义
【解题思路】注意词语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的意义以及古今词语意义的联系和变化,不能望文生义。
18.想要它和普通的马一样尚且办不到,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2分)
【知识点】文言语句的翻译
【解题思路】首先对整段的意思有一定的理解和把握,然后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对每一个词的意义有比较准确的理解,最后结合句式特点连缀成完整的句子。直译为主,意译为辅,要注意重要词语和句式特点。
19.排比。(1分)突出了食马者的平庸浅薄、愚妄无知,表达了作者对食马者的强烈谴责。(2分)(共3分)
【知识点】通过分析修辞考查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解题思路】首先根据修辞知识判断出修辞手法,点明这种修辞的一般作用后,结合文段和中心写出排比句在文中的具体作用。
20.共同愿望:希望人才能够被发现,被重用。(2分) ①不气馁,努力做好本职工作;②寻找机会,展示自己才华。 (每点1分,2分)(共4分)
【知识点】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内容的理解
【解题思路】本题第一问是课本上所学的内容,给出正确答案应该不难。第二问要把选文的主要内容与现实联系起来回答,答案要紧扣选文内容,针对性要强。
您可能感兴趣的题目